首页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2:社会治理——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2:社会治理——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练习题精选汇编一、单选题(24题)1.(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秦汉时期,朝廷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可下达到最基层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见,秦汉文书政治A.维护了王朝的长期稳定B.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D.强化了家国一体的理念2.(2021·山东·高三阶段练习)从如表中的材料可知,在两汉时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之下所忠言,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汉书·食货志下》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汉书·昭帝纪》(盖宽饶)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成北边《汉书.盖宽饶(西汉宣帝时名臣)传》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汉书·梅福(西汉末年名臣)传》(曹魏时期)如淳曰“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汉书注》(唐朝·颜师古)A.户籍与赋役分开管理B.成员法律身份等级森严C.成员法律身份独立平等D.基层的治理无序混乱3.(2021·安徽六安·高三阶段练习)每年春耕前,东汉田庄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以笃恩律”。这说明东汉地主田庄A.阶级矛盾异常尖锐B.注重封建等级秩序C.宗族色彩比较浓厚D.生产生活自给自足4.(2018·四川绵阳·高考模拟)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第7页共14页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5.(2021·河南·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明朝初年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示本地犯有罪错人员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同时各地普遍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慈善节孝事迹。此举A.旨在加强君主专制B.体现刑用重典思想C.利于基层社会治理D.彰显儒学正统地位6.(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明中期以后,只有品官才可建立家庙的限定被打破,民间修祠兴盛起来。如康、乾时李绂谈到家乡江西的情况时说:“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乾隆年间,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往往成为征收赋税的单位。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宗族渐成社会基层组织形式B.宗族行使地方行政权力C.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D.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7.(2021·四川·东辰国际学校高三阶段练习)明代时,乡约在推行中出现了与保甲融合的趋势,地方士绅认识到“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到了清代,朝廷屡次颁发关于乡约的圣谕,要求各地在宣讲乡约时将“圣谕”与“读律”一并安排。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民间社会自主权不断增强B.良善乡风得到了持续维持C.国家治理重视“明刑弼教”D.公益组织受中央直接控制8.(2021·重庆·模拟预测)清代中期,南方中国的广大城乡,宗祠取代佛寺成为地方社会主要建筑物。即使开发比较晚的赣南地域社会也是如此,时人说:“赣郡各邑,士大夫家皆有祠学,标其额曰某氏宗祠,而概称之则曰祠堂。”这反映了当时A.西周宗法制度直至明清不断传承延续B.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南方不断得到加强C.赣南地区文化成为了中国最发达的区域D.儒教为核心的正统意识被南方社会认同9.(2021·河南·高三期中)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乡司长官称乡书手(“乡长”),主要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帐。据此可知,宋代A.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B.开创了“皇权下县”的先例C.完善了乡级政府管理体制D.削弱了县级政府部门职权10.(2021·山东聊城·高三期中)明代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发生转移,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社会。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7页共14页 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B.中枢权力弱化C.朋党之争日益严重D.社会经济发展11.(2021·湖南永州·一模)据有关地方志记载,自明弘治至清康熙170多年间,江苏松江府上海县东门陆氏“其聚族所居,从未有他姓窜入”。嘉庆、道光时期的文人张海珊也曾论及:“今者强宗大姓所在多有,山东西、江左右,以及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说明A.宗族聚居呈现出北盛于南的格局B.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被承袭C.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构成了威胁D.政府主导了乡村秩序的重建12.(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期中)清代,国家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存在”,国家意志却延伸于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这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地方宗族乡约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13.(2021·吉林·长春十一高高三阶段练习)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A.农业性社会不会建立横暴权力B.小农经济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经济基础影响政治形态D.封建国家赋税难以保障14.(2021·吉林·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15.(2022·辽宁大连·高三期末)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C.具有完全独立特点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16.(202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三期中)第7页共14页 随着货币地租的流行,从13世纪起,法国出现了纳赋永佃和定期租佃制:租种庄园份地的自由农民拥有永佃权,租额长期不变,领主自营地则开始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这说明A.自由农民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B.赋税征收中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C.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了庄园经济D.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演变17.(2022·山东·模拟预测)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时。下图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该图表明庄园A.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B.实物地租成为主体C.成为王权的经济基础D.逐渐发展形成城市1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健全法律体系B.践行凯恩斯主义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D.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19.(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期中)19世纪后期,英国一些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20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为传播。但当时“福利国家”并没有实行。这说明A.“福利国家”思想渊远流长B.实施“福利国家”的条件不成熟C.知识经济成为主流D.农业发展呈衰退趋势20.(2021·湖北·高三阶段练习)西方国家“有关对穷人负责的看法”统计如下,说明美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支持政府应该为穷人提供帮助的观念第7页共14页 人们“完全赞同”“政府有责任照顾那些不能照顾自己的穷人”所占的百分比英国59%德国45%法国50%美国29%意大利48%A.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别B.缩小了社会的分歧与对立C.消除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D.提高了美国社会保障水平21.(2021·云南民族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德国A.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B.工人运动推动政府社会改革C.通过立法扩大了社会救济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2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二战尚未结束,英国组织专门委员会形成《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报告,提出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的原则,以此消灭贫困、无知和懒散等社会病害。这些措施A.确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形成B.激化了美苏间意识形态斗争C.普遍提高了人民社会地位D.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23.(2021·宁夏·吴忠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有所发展,下面是法国、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表(单位:%),对下表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年份法国英国第7页共14页 196014.412.4197026.319.6198030.920198534.220.9A.“福利国家”制度使社会公平公正得以实现B.“福利国家”政策受欧洲一体化影响明显C.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D.“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24.(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战后西方国家通过保护性劳动法律、限制性金融规则和惠及更多人的福利体系来为大众提供保障。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则着手削弱劳工的力量并转向资本的逻辑.“转向资本的逻辑”是指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政府扩大投资以应对经济滞胀C.社会福利政策完全市场化D.压缩国内开支,加大国际投资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1·河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代的律令规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富。”汉文帝时,下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宋仁宗时,枢密使韩琦奏请把没人的户绝田募人佃种,把田租贮存起来,用于救济州县郭内之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称为广惠仓。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州时,在苏州吴县和长洲置田十余顷,将所得租米用来赡养宗族,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历代封建王朝对鳏.寡孤独和灾民、贫民的救济,虽然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行政机制,而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的“仁政”。——摘编自白云、刘芹《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的历史作用与启示》材料二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第7页共14页 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并说明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原因。26.(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德国三大社会保险法内容比较。项目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保险对象符合法律规定的工厂劳动者,年收入不超过2000马克符合法律规定的工业劳动者,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与雇员费用来源费用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费用由雇主及雇工各负担一半,国家给予补贴,参保者服兵役期间的保费由国家负担资格条件患病因工伤害,但不包括故意受伤害老年津贴领取者需达到70岁,并缴费1200周(30年),残疾津贴领取者也须缴费200周(5年)津貼标准津贴标准为工资的50%,从生病后的第3天开始领取,领取最高时限为13周工伤事故保险津贴标准为工资的2/3,需护理者的标准为全额工资,领取时限为14周,工伤致死者的家属可领取死者工资的20%基本津贴为50马克,由国家补贴,固定津贴为60马克,其余依缴费期限和工资等级确定第7页共14页 组织管理由各种疾病保险基金组织管理由企业协会管理养老保险由国家统一管理——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第7页共14页 参考答案1.C【详解】题干所示为秦汉时期,实行文书政治,文书政治不同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性,文书政治实现了对地方的高度统一,具有官僚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A项中“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并没有“行政效率”高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2.C【详解】材料“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无有贵贱,谓之齐民”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编户齐民下的成员法律身份是独立平等的,没有特权的区别,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户籍与赋役的分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身份独立平等,非等级森严,排除B项;西汉通过编户齐民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基层的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地主庄园宗族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等级秩序,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族之间的互助,而非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减轻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及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通过公布犯罪及慈善的相关事宜,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旌善亭”强调的是道德教化,排除B项;D项彰显儒学正统地位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6.A第13页共14页 【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宗族兴盛并参与社会基础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基层组织,A项正确。B项夸大了宗族的影响,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基层凝聚力增强,排除C项;社会等级结构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宗族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据材料,明代士绅重视将乡约的劝善与惩恶相结合,清代更要将“圣谕”与“读律”,这反映出明清基层治理重视“法律与教化并重,以教化文本”,即“明刑弼教”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时期,民间的社会自主权严格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良善乡风持续的时间,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央对公益组织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材料“赣郡各邑,士大夫家皆有祠学”反映的是儒教为核心的正统意识被南方社会认同,D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教合一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赣南地区文化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A【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时期,地方政府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设置乡司,掌管地方财赋职能,说明了宋代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A项正确;“皇权下县”并非宋代才开始,秦汉时期就形成了乡里制度,皇权延伸至基层,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出现乡级政府,没有体现乡级政府管理体制的完善情况,排除C项;乡级政府是县级政府职权向基层的进一步延伸,而不是对县级政府职权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绅士和富民阶层壮大,因此在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上发挥较大作用,D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枢权力弱化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朋党之争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B第13页共14页 【详解】材料“其聚族所居,从未有他姓窜入”“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中的聚族而居反映的是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说明的是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被承袭,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宗族分布的格局,排除A项;宗族势力在当时有助于维护基层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B项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不能支撑皇权,故“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是经济基础影响政治形态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乡土经济与皇权的关系,没有体现农业性社会不会建立横暴权力,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收取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乡约制度中的由顺治帝时期的“六训”发展到康熙朝“十六条”,说明清朝初期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以思想教化的方式对民众进行控制,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设立乡约制度是加强地方治理,并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乡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提高乡民的道德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据题意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都有自己的法庭,能够行使司法权,而且庄园还可以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等,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这体现了西欧庄园的自治色彩,A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西欧庄园中的自治色彩,无法说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完全独立”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不利于形成强大的王权,排除D项。故选A项。第13页共14页 16.D【详解】根据“租种庄园份地的自由农民拥有永佃权,租额长期不变,领主自营地则开始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可得出传统的封建领主,已经逐步转变为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的封建地主,D项正确;自由农并不是主体,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排除B项;庄园经济仍然存在,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7.A【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欧的庄园中各种设施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庄园的需要,这是自给自足的表现,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A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无法说明实物地租成为主体和成为王权的经济基础,更不能据此说明逐渐发展形成城市,排除BC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且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说明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加强对社会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不是法制建设,排除A项;凯恩斯主义当时尚未产生,排除B项;社会保障并不能防止地方分裂,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福利思想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远未能达到建立福利国家的程度,因此未能实行,说明当时实施“福利国家”的条件不成熟,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其思想渊源,排除A项;当时没有知识经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受自身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影响,认为政府不应该为穷人提供过多帮助,而应该由穷人通过自身工作和努力改善穷困境遇,这一观念束缚了美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别,A项正确;这一观念扩大了美国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分歧与对立,排除B项;这一观念与种族歧视制度无关,排除C项;这一观念束缚了美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导致美国社会保障水平在西方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21.B【详解】第13页共14页 根据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人党以及工人罢工和政府颁布社会保险等信息可知,工人运动推动了政府的改革,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关于德国君主立宪制发展,排除A项;德国政府的立法是被动地,而非主动通过立法扩大社会救济,排除C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2.D【详解】材料“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体现的是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探索了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D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材料与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项。23.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960年到1985年英法等国的社会福利支出比重呈现不同的比例,这说明“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D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并未使社会真正实现公平,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处于滞胀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24.A【详解】战后西方国家的劳动立法、福利政策等体现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加强。与之不同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转向资本的逻辑”,应是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即资本的作用,A项正确,排除B项;社会福利政策完全市场化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压缩国内开支,加大国际投资,排除D项。故选A项。25.(1)特点:注重对鳏寡孤独的救济;关注对贫民的赈济;加强宗族间的救助;主观性较强,未形成制度性机制。作用: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2)相似:通过立法手段实施;国家(政府)推行;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都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分析】(1)第13页共14页 特点:根据“历代封建王朝对鳏.寡孤独和灾民、贫民的救济”“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富。”可得出注重对鳏寡孤独的救济;关注对贫民的赈济;根据“将所得租米用来赡养宗族,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可得出加强宗族间的救助;主观性较强,未形成制度性机制。作用: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根据“虽然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行政机制”可得出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2)相似:根据“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周代的律令规定”可得出通过立法手段实施;根据“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可得出国家(政府)推行;根据“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可得出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根据材料可得出都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发展:根据“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可得出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根据所学可得出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原因: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情况可得出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点睛】26.【示例】论题: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阐述: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两次工业革命在德国交叉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大量出现,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在此情况下,德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企图以此消弭:工人运动,维护统治。19世纪末,德国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社会保险法,虽然条件苛刻,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德国由此成为西方国家较早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平稳运行。19世纪末,德国经济跃居世界第【详解】首先,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如“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可得出其主要反映的是德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险业的发展情况及产生的影响,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题为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再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及相关信息加以阐述即可。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第13页共1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27 13:57:06 页数:14
价格:¥5.55 大小:264.64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