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6: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6: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6: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练习题精选汇编一、单选题1.(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期末)周代的宗庙祭祀制度被历朝统治者所继承,并有发展之势,“左宗右社”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比如今天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则是明清的社稷坛。中国古代这一制度A.树立了天子绝对权威B.使宗法制度长期存续C.体现了家国一体观念D.源于对小农经济重视2.(2021·陕西·周至县第四中学高三期中)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3.(2022·四川绵阳·二模)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5.(2021·湖北·一模)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第7页共15页 A.源远流长B.多元包容C.泾渭分明D.争霸称雄6.(202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夫死从子”是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行为规范之一,但母亲对于儿子的权威无论在先秦抑或后世都是一定程度存在的。据《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武夫人武姜在夫君死后对其子郑庄公仍有着相当大的权威。这种现象A.源于生育与抚养基础上的先天伦常B.表明男尊女卑的男权话语体系式微C.体现了宗法制度下的血缘纽带关系D.意味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渐提高7.(2021·天津·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曾两次来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孟子秉持性善学说B.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C.荀子忠实儒学正宗D.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8.(2021·山东·高三阶段练习)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000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9.(2021·辽宁沈阳·高三阶段练习)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两大古代佛学著作《甘珠尔》和《丹珠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语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由汉族人民首先创造的B.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第7页共15页 C.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D.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1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华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国粹,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这说明中华武术A.内涵偏重武德B.技击水平领先C.蕴含家国情怀D.群众基础深厚11.(2021·青海大通·高三开学考试)如表为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颁布的自谴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宣帝元帝成帝哀帝4次7次7次4次A.“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B.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C.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D.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12.(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预测)中国古代的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主要有天、地、君、亲、师,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天人合一、和谐共生C.天下为公、崇德尚贤D.道法自然、以人为本13.(2021·河北保定·二模)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水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A.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C.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14.(2020·全国·高三单元测试)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天皇掌握了实权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第7页共15页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5.(2021·山东菏泽·二模)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16.(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三模)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黄帝内经》指出“天赋地载,万物悉备,莫责与人。”这说明中医药学A.蕴含以人为本的思想B.立足社会实践C.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D.利于健康养生17.(2021·浙江·海亮高级中学模拟预测)在纸张未出现之前,文书、信件一般都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简牍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启窃看,遂将竹简捆好后用泥封在结绳处,并在泥上加盖印章。这块打上印章的泥团,就是封泥,亦称“泥封”,被人形象地称为是“简牍之锁”。泥的表面,有深深的印章钤痕,常见的是官玺、官印。结合下图,下列有关“封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B.“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C.“刻画精善,考见古艺术”D.“须凭泥封以考见古代之官文”18.(2021·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三期中)明清时期,家训文化异常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教民六谕》作为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稍加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B.传统信仰趋于崩溃C.西方文化传入冲击D.宗法制度逐渐强化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第7页共15页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A.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B.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C.说明了正君心的重要性D.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20.(2022·湖南娄底·高三期末)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当时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著作内容作者《同文算指》引进与中国传统筹算、珠算不同的笔算法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崇祯历书》引进了地球、经纬度等概念,比传统历法更加进步徐光启奉命重修,聘用传教士主其事《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部分内容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奇器图说》介绍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概念和原理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教徒王征合著《远镜说》介绍光学知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职方外记》叙述五大洲风土物产,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A.士大夫普遍思想开明学术包容B.最高统治者注重引进实用科技C.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D.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21.(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22.(2021·山东·高三阶段练习)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第7页共15页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23.(2018·全国·高三阶段练习)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24.(2021·福建宁德·一模)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以明清之际来说,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从文化上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指出明朝实际上是亡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理学末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相反,他们认为,明末之所以学风空疏,是因为丧失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要纠正这种弊端,只要恢复经世致用的精神就可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第7页共15页 上转变成为近代文化。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的“冲击”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做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诚然,当西方文化涌来时,中国传统文化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看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王夫之等人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以应对明清之际的现实问题。(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因素。26.(2021·重庆八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西周时期青钢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汉代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城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宋元时期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明清时期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第7页共15页 民国时期“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7页共15页 参考答案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即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共同表示着这个王朝的天下和对全部土地臣民的占有,彰显的是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C项正确;材料与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宗法制制度长期存续及对小农经济的重视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2.B【详解】材料“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体现的是当时的民族认同观念的加强,反映的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与实现国家统一的共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4.B【详解】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B项正确;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排除A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排除C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排除D项。故选B项。5.B第15页共15页 【详解】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体现的是当时中原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的是中原文化圈的特点是多元包容,B项正确;材料与源远流长、泾渭分明及争雄称霸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6.A【详解】母亲于儿子的权威,最根本的解释是源于“孝道”。虽然“夫死从子”在商周以降日益高昂的男权话语体系下被納入了性别秩序的范畴,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母亲的权成却基本持默认的态度。在“孝”的伦理社会秩序下,制度设计和实践往往有很大出入,故选A项;C项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与材料不符;B、D两项不符合史实。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允许儒家的代表人孟子物前来治学,且后来由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担任祭酒,说明儒学在争鸣融合中获得了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孟子在稷下治学,未涉及孟子秉持性善学说,排除A项;稷下学宫以黄老之学为官学,不会因儒学的参与而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未体现荀子忠实儒学正宗,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大禹治水强调“治、堵、败、疏、成”,意味着当时中国人注重主动应对,在方式上选择“疏”,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选择,C项正确;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进取精神在诺亚方舟故事中也同样存在,排除B项;理性法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依据材料“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可知,反映了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依据材料“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影响而形成”可知,汉族文明受蒙古文明的影响,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与民族认同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排除D项。故选C项。10.C第15页共15页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这体现了中华武术要求武者要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说明中华武术蕴含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技击水平领先,排除B项;材料与群众基础深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经常颁布自谴诏书,对自己的统治行为进行反省,这是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结果,进而说明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不能说明“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勤政爱民指的是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体恤百姓,材料未体现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12.D【详解】题干“‘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反映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正确;A、B、C三项内容与“天地君亲师”无关,排除。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用蕴含丰富寓意的日月星辰、山川虫兽等花纹装饰皇帝(天子)冕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B项正确;装饰皇帝冕服的花纹并非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A项错误;儒家“仁”治国理念只是部分花纹蕴含的寓意,与“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等无关,C项错误;农业文明“生产方式落后”与古代皇帝冕服上花纹蕴含的丰富寓意不符,D项错误。1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学习中国文化和典章制度基础上,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天皇掌握了实权不是大化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实质性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条件,不是影响,B项错误;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只是现象,不是大化改新带给日本社会的实质影响,C项错误。15.C【详解】第15页共15页 据题意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腊地区的影响,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由此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故选C;仅根据莫高窟佛像的特点不能判断开凿的时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互惠互利的因素,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排除D。16.A【详解】根据“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万物悉备,莫责与人”可知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宗旨是减轻人的痛苦,治病救人,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医药学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体现立足社会实践和利于健康养生,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中医药学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排除C。17.D【详解】“泥封”是“简牍之锁”,常用于纸张未出现之前的文书、信件,并非所有的古代官文的研究都必须借助“泥封”,D项符合设问要求,选D;古人使用“泥封”是在纸张未出现之前,即汉代以前,所以“泥封”可以用来考证古文字和六书等造字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泥封常用官玺、官印,所以“泥封”的研究可以考见古代官制,能够用来以补充史书佚失未录的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通过观察材料例证,可见“泥封”具有刻画精善的特点,有助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C项不符合题意。18.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修养,重视家风家训建设,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明清时期,家训文化异常繁荣,上至皇帝,下到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重视家训,未体现传统信仰趋于崩溃,故B项错误;材料与“西方文化传入冲击”无关,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早已瓦解,且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1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认为,君主统治有道,能遵守儒家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就不会出现“乱臣贼子”。这实际上是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希望君主做有道明君,不是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故B项错误;正君心指的是摆正君王的心态,近贤臣,远小人,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20.C【详解】第15页共15页 据材料可知,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中引进西方的学术、科技涉及数学、天文历法、水利技术、物理学以及地理学等领域,这反映了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李之藻、徐光启积极学习西方科技,体现了其思想开明、包容,但不代表所有的士大夫都是如此,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士大夫思想保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最高统治者的信息,而且这些科技不仅包括实用科技,也包括概念、原理等,排除B项;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在自然科学领域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21.D【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通过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其目的是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宗教主张,故D项正确;A项不是传教士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方的态度,少数士大夫不代表官方,排除B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对其传教的评价,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反对“奴性逻辑”、否定权威和传统当作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必经之路,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强调冲破迷信,树立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C项正确;推翻儒学传统地位只是新文化运动要否定的内容之一,不是“一切权威”,A项错误;封建礼教本质并非“奴性逻辑”,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新的逻辑和方法,不是西方的价值观,D项错误。24.B【详解】材料反映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尔接受中国道家思想,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的贡献,这说明了东方传统智慧受到西方的认可,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反映了单方面的西方认可东方文化,不能体现文化交融,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玻尔认可中国道教“对立互补”的思想,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东方医者的肯定与宗教无关,故排除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且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第三世界崛起,故排除D。第15页共15页 25.(1)基本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是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具有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呈现出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的特征。(2)解决:王夫之:从哲学角度批判程朱理学。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3)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的努力;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详解】(1)基本特点:根据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化具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化是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呈现出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的特征。(2)解决:王夫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从哲学角度批判程朱理学。顾炎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黄宗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的转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的努力;根据材料“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做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可知,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根据材料“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看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26.示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趋势“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国”逐渐指代拥有礼乐文化的华夏族。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推动了周边民族对华夏的认同;“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和人群也在扩大,但华夷之别的色彩还较为浓厚。第15页共15页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已用以指代整个王朝统治区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迁徙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强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称,加上隋唐时期的再度统一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华夷之别也受到冲击。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元代版图空前辽阔,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拓展,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并写入官方正史,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成为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具有了国家的含义,与外国相对,体现了转是之汕的进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交融日益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这些含义说明“中国”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的含义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变化即可。第15页共15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智慧城市——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5:国富民强——货币与赋税制度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4:文明演进——社会转型与变法、变革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3:廉政建设——官员选拔与管理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2:社会治理——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1:执政理念——法律与教化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6个热点专题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版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单元第68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课件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42讲战争与文化交锋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课件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战争与文化交锋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1-27 13:56:45
页数:15
价格:¥5.55
大小:565.7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