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6个热点专题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4

2/84

剩余8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6个热点专题练习题精选汇编目录专题1 执政理念——法律与教化专题2 社会治理——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专题3 廉政建设——官员选拔与管理专题4 文明演进——社会转型与变法、变革专题5 国富民强——货币与赋税制度专题6 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专题1 执政理念——法律与教化一、单选题(24题)1.(2022·山东·高三专题练习)先秦法家普遍认为应该依法治国,以法为教,同时又认为通行全国,百姓家喻户晓的法令应由统治者一人制定,监督法令执行的官吏也由统治者一人管理。这表明当时法家的法治思想A.实质仍是为人治服务B.与现实政治相脱钩C.巩固了君主专制体制。D.基础是人性自私论2.(2021·四川成都·一模)《唐律疏议》明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处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外国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本国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这说明唐王朝A.刑法细密严酷B.加强边疆地区管控C.对外交往收紧D.重视维护国家安全3.(2021·广东·高三阶段练习)明清时期的民间建筑的彩绘流行以“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丁兰刻木”‘桃园三结义”苏双贈马”“八里桥饯行”等情节为重点表现内容,强调装饰内容和色彩严格程式化的等级制度。这种建筑彩绘的流行第7页共84页 A.强化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B.确立了心学思想的主导地位C.冲击了官府森严的等级制度D.阻断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进程4.(2021·四川·树德中学高三期中)统治者很早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据《左传》记载,有夏之《禹刑》、商之《汤刑》、周之《九刑》。吕思勉指出,“西周以前,刑法率取秘密主义。至春秋时,则郑铸《刑书》,晋作《刑鼎》,渐开公布刑法之端了”。法律内容由秘密而公开化,这表明春秋时期A.德治与法治之争终结B.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C.地主阶级专政最终确立D.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5.(2021·江苏海安·高三期中)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讼。当时法定必须采用纸币交易,法官胡颍判曰:“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于是判决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上述材料反映了A.法律判决随意性强B.司法实践情法兼顾C.道德观念左右执法D.法制建设渐趋完善6.(2021·海南·高考真题)《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7.(2020·安徽·定远县炉桥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如表所示为先秦时期有关刑罚及法令实施的记载。这些记载记载出处“明刑(慎罚)"怀刑”“敏諫罚讼"《大盂鼎》“流宥五刑(用流放的惩罚来宽宥应处“五刑’的人),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尚书.舜典》“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比喻统治者宣布法令,不宜仅布之官府,而宜布之民间)《周易.小过》A.表明先秦时期法制较为健全B.体现了德治的思想与精神C.折射出法治思想得到了弘扬D.强调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第7页共84页 8.(2020·安徽省凤阳县临淮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南朝刘宋时期,医者唐赐因饮酒得病吐虫而死。其妻张氏遵其遗嘱剖腹检查,郡县法官认为张氏剖腹残忍,属伤夫罪,而唐赐之子不禁止母亲剖父尸,属不孝。结果,判唐赐之子弃市,张氏五年刑。该案的判决表明A.当时司法量刑不避亲疏B.地方官员随意解释法律C.纲常观念影响法律判决D.深受理学道德教化影响9.(2021·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三模)宋代法制基本沿袭唐律,对于旧律规定不足或随时代演变而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宋朝以颁布敕令的方式解决。宋神宗以后,出现以敕令代替律条的情况,皇帝随时发布的敕令地位超过相对固定的律条。这体现了A.皇权在立法领域得到强化B.皇权随意干涉立法与司法C.宋代完全照搬唐朝的法制D.宋代的敕令比律条更实用10.(2021·北京四中高三期中)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11.(2022·山东·模拟预测)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A.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12.(2021·黑龙江·明水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13.(2021·安徽·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A.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第7页共84页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D.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14.(2022·山东泰安·高三期末)如表是“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两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章节顺序“五四宪法”“八二宪法”第一—章总纲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酋都国旗、国徽、首都A.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15.(2022·广东·模拟预测)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该宪法也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这表明我国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民主法治建设曲折发展C.社会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依法治国D.公民权利得到制度保证16.(2020·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阶段练习)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A.法制建设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17.(2021·江西·九江一中模拟预测)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A.土地所有权性质发生了变化B.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D.我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18.(2021·甘肃玉门·高三期中)第7页共84页 随着罗马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大及公民权、半公民权的授予,制定统一的法律来要求人们遵循成为必然要求。比如万民法的设立,调整了罗马公民与新征服地区人民的关系;比如“叛国罪”的实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表明罗马法的实施( )A.有利于维护共和政体B.使公民具有了责任意识C.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D.调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19.(2022·福建漳州·一模)早期罗马法学家们所面对的工作是法律实践本身的问题,即在个案中如何论证裁决的正当性。而随着希腊辩证法的传入,罗马法学被带进希腊化的专门科学圈,成为一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科学。据此判断A.罗马法学家们努力推动罗马法发展B.罗马法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C.希腊哲学促进了罗马法体系化研究D.罗马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20.(2021·河南·鹤壁高中高三阶段练习)“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B.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C.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施D.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21.(2021·湖北荆州·高三阶段练习)1563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法令》,法令的中心议题是工资管制及其执行问题,法令规定:“雇主支付超过额度的工资予以监禁10天并罚款5英镑,接受该工资的雇工则要被监禁21天。”政府实行工资管制的目的在于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B.推动工厂制度发展C.推行自由主义政策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22.(2021·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23.(2021·甘肃·兰州一中高三阶段练习)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第7页共84页 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D.完善了英国的民主制度24.(2021·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阶段练习)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B.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2·江西新余·高三期末)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建设和西方法律体系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法律体系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第7页共84页 26.(2021·山东·夏津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简表(部分)时间事件建国初期国家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一批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形式规定下来2012年中共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摘编自封丽霞《新中国法治70年;历程、轨迹与展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第7页共84页 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法家普遍认为国家治理要用法治,但法令却是由统治者一人制定,监督法令的官吏也由统治者一人管理,所以“法治”依旧是“人治”,依法治国只是统治者一个治国的手段和工具而已,A项正确;法家主张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是秦强大与统一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君主专制体制确立于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时间与之不符,排除C项;“基础是人性自私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材料“(私藏)弩一张,加二等(处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体现的是《唐律疏议》对民间收藏武器严格管理;材料“若化外人(外国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本国人)……并绞”体现的是对间谍行为从严处罚。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唐王朝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D项正确;材料与刑法细密严酷、加强边疆地区管控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唐朝对外政策相对开放,并未收紧,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民间彩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明清民间建筑的彩绘的情节都是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主流价值,故选A项;明清时期的心学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强化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而不是冲击,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的流行并不会阻断西方文化的传播进程.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故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公开制定刑法,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春秋时期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地主阶级专政尚未确立,排除C项;D项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5.B【详解】第21页共84页 依据材料“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可以看出南宋司法审判中兼顾人情关系,这体现了司法实践情法兼顾,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司法审判中兼顾人情关系,并不是“随意性”的体现,故A项错误;C项夸大了道德观念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南宋法制建设的“完善”,故D项错误。故选B项。【点睛】6.B【详解】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的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7.B【详解】材料“明刑(慎罚)”“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强调的是德治的思想,B项正确;先秦时期的法制并不健全,排除A项;材料与法治精神得到弘扬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的道德修养,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8.C【详解】材料中的“属伤夫罪”“不孝罪”体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法律判决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与司法量刑不避亲疏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地方官员随意解释法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理学是在宋朝时期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第21页共84页 材料“宋神宗以后,出现以敕令代替律条的情况,皇帝随时发布的敕令地位超过相对固定的律条”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敕令地位超过了固定的法律,说明的是皇权在立法领域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与皇权随意干涉立法与司法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照搬”,排除;材料未涉及敕令与法律哪个更实用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A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从材料可知,宪法草案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这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与材料中宣传宪法草案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是指中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1949年“共同纲领”中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第21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由第三章提升到第二章,体现出国家重视和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D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AB项说法错误,排除AB项;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根据材料“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该宪法也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可知,我国通过修改宪法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反映了民主法治进步的一面,但1978年宪法也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这说明民主法治建设曲折发展,B项正确;1978年后中国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才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是修改法律,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排除C项;新中国民主制度建设体现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制度保障,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材料“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法制建设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土地性质仍然是国有制,并非发生改变,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C项;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第21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疆域扩大,罗马法在不断调整。万民法的设立,调整了罗马公民与新征服地区人民的关系;“叛国罪”的实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有利于缓和矛盾,增强国家的凝聚力,C项正确;万民法实施于罗马帝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与公民的责任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各民族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9.C【详解】由材料“随着希腊辩证法的传入,罗马法学被带进希腊化的专门科学圈,成为一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科学”可知,希腊哲学传入罗马,推动了罗马法的体系化研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哲学传入对罗马法的体系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不只有罗马法学家们的努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哲学传入对罗马法的影响,而罗马法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罗马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二者都没有体现这一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故选C项。20.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公平。但材料反映了由于司法官失职,有钱人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说明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罗马法执行”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罗马法的理念影响后世,并不是在现实中无法实施,排除C项;罗马法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1.D【详解】根据材料“雇主支付超过额度的工资予以监禁10天并罚款5英镑,接受该工资的雇工则要被监禁21天。”可知,工资管制及其执行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政府实行工资管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工厂制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自由主义政策指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竞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C【详解】第21页共84页 “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都是教权和王权的斗争,而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王权的不断上升,教权逐渐依附于王权,说明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教权和王权,并未提及社会生活层面,而且理性影响到生活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排除A项;B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D项。23.A【详解】通过材料信息“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政治改革后,官员独立性增强,这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性,故A项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叶,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官政治出现与政党制度完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B【详解】文官是美国具体的事务官,“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文官牵扯政治斗争,从而保障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故选B项;A项中“改变了”的说法错误;C项中“削弱了”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政策主要是对政府管理的强化,不涉及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25.(1)特点: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国家制定法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特点: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2)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构于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法律文化建构于商品经济基础之上;思想文化上,中国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西方则受启蒙思想影响等【分析】(1)第21页共84页 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可归纳出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根据材料“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可归纳出国家制定法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根据材料“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可归纳出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根据材料“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可归纳出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西方特点:根据材料“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可归纳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根据材料“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可归纳出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根据材料“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可归纳出立法、司法独立;根据材料“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可归纳出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区别进行分析,如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构于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法律文化建构于商品经济基础之上;思想文化上,中国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西方则受启蒙思想影响等。【点睛】26.示例:新中国法治建设逐渐走向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土地法、工会法等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0世纪90年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宪法形式规定下来,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综观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详解】第21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建国初期国家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一批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形式规定下来2012年中共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及所学知识可得,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当今社会,中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法治社会的管理,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解析,立好题目,给出充足的理由,最后总结。专题2 社会治理——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一、单选题(24题)1.(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秦汉时期,朝廷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可下达到最基层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见,秦汉文书政治A.维护了王朝的长期稳定B.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D.强化了家国一体的理念2.(2021·山东·高三阶段练习)从如表中的材料可知,在两汉时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之下所忠言,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汉书·食货志下》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汉书·昭帝纪》(盖宽饶)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成北边《汉书.盖宽饶(西汉宣帝时名臣)传》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汉书·梅福(西汉末年名臣)传》(曹魏时期)如淳曰“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汉书注》(唐朝·颜师古)A.户籍与赋役分开管理B.成员法律身份等级森严C.成员法律身份独立平等D.基层的治理无序混乱3.(2021·安徽六安·高三阶段练习)每年春耕前,东汉田庄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以笃恩律”。这说明东汉地主田庄A.阶级矛盾异常尖锐B.注重封建等级秩序C.宗族色彩比较浓厚D.生产生活自给自足4.(2018·四川绵阳·高考模拟)780第21页共84页 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5.(2021·河南·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明朝初年在全国设置“申明亭”,定期公示本地犯有罪错人员姓名及其罪错内容,同时各地普遍设立“旌善亭”,定期公布本地慈善节孝事迹。此举A.旨在加强君主专制B.体现刑用重典思想C.利于基层社会治理D.彰显儒学正统地位6.(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明中期以后,只有品官才可建立家庙的限定被打破,民间修祠兴盛起来。如康、乾时李绂谈到家乡江西的情况时说:“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乾隆年间,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往往成为征收赋税的单位。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宗族渐成社会基层组织形式B.宗族行使地方行政权力C.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D.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7.(2021·四川·东辰国际学校高三阶段练习)明代时,乡约在推行中出现了与保甲融合的趋势,地方士绅认识到“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到了清代,朝廷屡次颁发关于乡约的圣谕,要求各地在宣讲乡约时将“圣谕”与“读律”一并安排。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民间社会自主权不断增强B.良善乡风得到了持续维持C.国家治理重视“明刑弼教”D.公益组织受中央直接控制8.(2021·重庆·模拟预测)清代中期,南方中国的广大城乡,宗祠取代佛寺成为地方社会主要建筑物。即使开发比较晚的赣南地域社会也是如此,时人说:“赣郡各邑,士大夫家皆有祠学,标其额曰某氏宗祠,而概称之则曰祠堂。”这反映了当时A.西周宗法制度直至明清不断传承延续B.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南方不断得到加强C.赣南地区文化成为了中国最发达的区域D.儒教为核心的正统意识被南方社会认同9.(2021·河南·高三期中)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乡司长官称乡书手(“乡长”),主要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帐。据此可知,宋代A.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B.开创了“皇权下县”的先例C.完善了乡级政府管理体制D.削弱了县级政府部门职权10.(2021·山东聊城·高三期中)第21页共84页 明代晚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发生转移,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分转移至民间社会。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统治地位确立B.中枢权力弱化C.朋党之争日益严重D.社会经济发展11.(2021·湖南永州·一模)据有关地方志记载,自明弘治至清康熙170多年间,江苏松江府上海县东门陆氏“其聚族所居,从未有他姓窜入”。嘉庆、道光时期的文人张海珊也曾论及:“今者强宗大姓所在多有,山东西、江左右,以及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说明A.宗族聚居呈现出北盛于南的格局B.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被承袭C.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构成了威胁D.政府主导了乡村秩序的重建12.(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期中)清代,国家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存在”,国家意志却延伸于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这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地方宗族乡约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13.(2021·吉林·长春十一高高三阶段练习)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A.农业性社会不会建立横暴权力B.小农经济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经济基础影响政治形态D.封建国家赋税难以保障14.(2021·吉林·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15.(2022·辽宁大连·高三期末)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C.具有完全独立特点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第21页共84页 16.(202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三期中)随着货币地租的流行,从13世纪起,法国出现了纳赋永佃和定期租佃制:租种庄园份地的自由农民拥有永佃权,租额长期不变,领主自营地则开始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这说明A.自由农民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B.赋税征收中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C.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了庄园经济D.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演变17.(2022·山东·模拟预测)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时。下图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该图表明庄园A.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B.实物地租成为主体C.成为王权的经济基础D.逐渐发展形成城市1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健全法律体系B.践行凯恩斯主义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D.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19.(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期中)19世纪后期,英国一些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20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为传播。但当时“福利国家”并没有实行。这说明A.“福利国家”思想渊远流长B.实施“福利国家”的条件不成熟C.知识经济成为主流D.农业发展呈衰退趋势第21页共84页 20.(2021·湖北·高三阶段练习)西方国家“有关对穷人负责的看法”统计如下,说明美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支持政府应该为穷人提供帮助的观念人们“完全赞同”“政府有责任照顾那些不能照顾自己的穷人”所占的百分比英国59%德国45%法国50%美国29%意大利48%A.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别B.缩小了社会的分歧与对立C.消除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D.提高了美国社会保障水平21.(2021·云南民族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德国A.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B.工人运动推动政府社会改革C.通过立法扩大了社会救济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工人运动2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二战尚未结束,英国组织专门委员会形成《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报告,提出政府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的原则,以此消灭贫困、无知和懒散等社会病害。这些措施A.确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形成B.激化了美苏间意识形态斗争C.普遍提高了人民社会地位D.探索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23.(2021·宁夏·吴忠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有所发展,下面是法国、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表(单位:%),对下表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第21页共84页 年份法国英国196014.412.4197026.319.6198030.920198534.220.9A.“福利国家”制度使社会公平公正得以实现B.“福利国家”政策受欧洲一体化影响明显C.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D.“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24.(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战后西方国家通过保护性劳动法律、限制性金融规则和惠及更多人的福利体系来为大众提供保障。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则着手削弱劳工的力量并转向资本的逻辑.“转向资本的逻辑”是指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政府扩大投资以应对经济滞胀C.社会福利政策完全市场化D.压缩国内开支,加大国际投资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1·河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代的律令规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富。”汉文帝时,下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宋仁宗时,枢密使韩琦奏请把没人的户绝田募人佃种,把田租贮存起来,用于救济州县郭内之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称为广惠仓。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州时,在苏州吴县和长洲置田十余顷,将所得租米用来赡养宗族,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历代封建王朝对鳏.寡孤独和灾民、贫民的救济,虽然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行政机制,而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的“仁政”。——摘编自白云、刘芹《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的历史作用与启示》材料二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第21页共84页 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并说明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原因。26.(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德国三大社会保险法内容比较。项目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保险对象符合法律规定的工厂劳动者,年收入不超过2000马克符合法律规定的工业劳动者,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与雇员费用来源费用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费用由雇主及雇工各负担一半,国家给予补贴,参保者服兵役期间的保费由国家负担资格条件患病因工伤害,但不包括故意受伤害老年津贴领取者需达到70岁,并缴费1200周(30年),残疾津贴领取者也须缴费200周(5年)津貼标准津贴标准为工资的50%,从生病后的第3天开始领取,领取最高时限为13周工伤事故保险津贴标准为工资的2/3,需护理者的标准为全额工资,领取时限为14基本津贴为50马克,由国家补贴,固定津贴为60马克,其余依缴费期限和工资等级确定第21页共84页 周,工伤致死者的家属可领取死者工资的20%组织管理由各种疾病保险基金组织管理由企业协会管理养老保险由国家统一管理——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第21页共84页 参考答案1.C【详解】题干所示为秦汉时期,实行文书政治,文书政治不同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性,文书政治实现了对地方的高度统一,具有官僚政治的特征,C项正确;A项中“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并没有“行政效率”高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2.C【详解】材料“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无有贵贱,谓之齐民”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编户齐民下的成员法律身份是独立平等的,没有特权的区别,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户籍与赋役的分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身份独立平等,非等级森严,排除B项;西汉通过编户齐民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基层的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地主庄园宗族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等级秩序,排除A、B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族之间的互助,而非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减轻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及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通过公布犯罪及慈善的相关事宜,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旌善亭”强调的是道德教化,排除B项;D项彰显儒学正统地位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第35页共84页 【点睛】6.A【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宗族兴盛并参与社会基础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基层组织,A项正确。B项夸大了宗族的影响,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基层凝聚力增强,排除C项;社会等级结构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宗族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据材料,明代士绅重视将乡约的劝善与惩恶相结合,清代更要将“圣谕”与“读律”,这反映出明清基层治理重视“法律与教化并重,以教化文本”,即“明刑弼教”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时期,民间的社会自主权严格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良善乡风持续的时间,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央对公益组织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材料“赣郡各邑,士大夫家皆有祠学”反映的是儒教为核心的正统意识被南方社会认同,D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教合一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赣南地区文化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A【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时期,地方政府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设置乡司,掌管地方财赋职能,说明了宋代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A项正确;“皇权下县”并非宋代才开始,秦汉时期就形成了乡里制度,皇权延伸至基层,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出现乡级政府,没有体现乡级政府管理体制的完善情况,排除C项;乡级政府是县级政府职权向基层的进一步延伸,而不是对县级政府职权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10.D第35页共84页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绅士和富民阶层壮大,因此在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上发挥较大作用,D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排除A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枢权力弱化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朋党之争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材料“其聚族所居,从未有他姓窜入”“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中的聚族而居反映的是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说明的是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被承袭,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宗族分布的格局,排除A项;宗族势力在当时有助于维护基层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B项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不能支撑皇权,故“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是经济基础影响政治形态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乡土经济与皇权的关系,没有体现农业性社会不会建立横暴权力,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收取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4.D【详解】第35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乡约制度中的由顺治帝时期的“六训”发展到康熙朝“十六条”,说明清朝初期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以思想教化的方式对民众进行控制,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设立乡约制度是加强地方治理,并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乡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提高乡民的道德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据题意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都有自己的法庭,能够行使司法权,而且庄园还可以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等,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这体现了西欧庄园的自治色彩,A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西欧庄园中的自治色彩,无法说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完全独立”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不利于形成强大的王权,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根据“租种庄园份地的自由农民拥有永佃权,租额长期不变,领主自营地则开始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可得出传统的封建领主,已经逐步转变为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的封建地主,D项正确;自由农并不是主体,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排除B项;庄园经济仍然存在,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7.A【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欧的庄园中各种设施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庄园的需要,这是自给自足的表现,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A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无法说明实物地租成为主体和成为王权的经济基础,更不能据此说明逐渐发展形成城市,排除BC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且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说明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加强对社会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不是法制建设,排除A项;凯恩斯主义当时尚未产生,排除B项;社会保障并不能防止地方分裂,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第35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福利思想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远未能达到建立福利国家的程度,因此未能实行,说明当时实施“福利国家”的条件不成熟,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其思想渊源,排除A项;当时没有知识经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受自身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影响,认为政府不应该为穷人提供过多帮助,而应该由穷人通过自身工作和努力改善穷困境遇,这一观念束缚了美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别,A项正确;这一观念扩大了美国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分歧与对立,排除B项;这一观念与种族歧视制度无关,排除C项;这一观念束缚了美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导致美国社会保障水平在西方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21.B【详解】根据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人党以及工人罢工和政府颁布社会保险等信息可知,工人运动推动了政府的改革,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关于德国君主立宪制发展,排除A项;德国政府的立法是被动地,而非主动通过立法扩大社会救济,排除C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2.D【详解】材料“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体现的是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探索了战后欧美经济调控道路,D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材料与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项。23.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960年到1985年英法等国的社会福利支出比重呈现不同的比例,这说明“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D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并未使社会真正实现公平,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处于滞胀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24.A【详解】战后西方国家的劳动立法、福利政策等体现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加强。与之不同的是,20世纪70第35页共84页 年代后期英美等国“转向资本的逻辑”,应是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即资本的作用,A项正确,排除B项;社会福利政策完全市场化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压缩国内开支,加大国际投资,排除D项。故选A项。25.(1)特点:注重对鳏寡孤独的救济;关注对贫民的赈济;加强宗族间的救助;主观性较强,未形成制度性机制。作用: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2)相似:通过立法手段实施;国家(政府)推行;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都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分析】(1)特点:根据“历代封建王朝对鳏.寡孤独和灾民、贫民的救济”“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富。”可得出注重对鳏寡孤独的救济;关注对贫民的赈济;根据“将所得租米用来赡养宗族,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可得出加强宗族间的救助;主观性较强,未形成制度性机制。作用: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根据“虽然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行政机制”可得出古代社会救助措施,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2)相似:根据“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周代的律令规定”可得出通过立法手段实施;根据“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可得出国家(政府)推行;根据“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可得出以弱势群体为救济对象;根据材料可得出都形成了社会保障的思想或理论。发展:根据“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可得出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根据所学可得出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原因: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情况可得出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第35页共84页 【点睛】26.【示例】论题: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阐述: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两次工业革命在德国交叉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大量出现,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在此情况下,德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企图以此消弭:工人运动,维护统治。19世纪末,德国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社会保险法,虽然条件苛刻,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德国由此成为西方国家较早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平稳运行。19世纪末,德国经济跃居世界第【详解】首先,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如“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可得出其主要反映的是德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险业的发展情况及产生的影响,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题为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再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及相关信息加以阐述即可。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专题3 廉政建设——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24题)1.(2022·湖南娄底·高三期末)西晋时刘卞入太学,通过《经》的考试任台四品官,因拒绝抄写定品簿籍(黄纸),被中正“下品二等”;中正袁粲吊祭何劭,劭子岐称病不见,袁粲便欲报复,声言“今年决下婢子(指岐)品”。这说明西晋A.选官制度弊端显现B.考试是选官主要方式理C.门阀政治愈演愈烈D.中正操控了中央朝政2.(2022·山东泰安·高三期末)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第35页共84页 3.(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髙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A.开专科教育先河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C.由官府垄断控制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4.(2022·广东茂名·一模)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指出:“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这主要说明了唐代A.科举制成为正式选官制度B.选官途径的多元化C.门第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D.官员素质参差不齐5.(2022·北京顺义·一模)下图是我国古代曹魏到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的比例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②隋唐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寒门子弟超过士族子弟③北宋大批寒门子弟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④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重孝廉到重才能的演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2021·甘肃玉门·高三期中)清代,科道官在承审案件时,如涉及与自己有亲戚关系或有仇嫌者,应行回避;“京察”“大计”时,应回避被考核官员;御史巡按地方时,应回避本省籍和曾任过官职以及过去居住过的地方。这一制度设计意在()A.提升监察的公正性B.提高选官的开放度C.分割监察与行政权D.缩小监察官的职权7.(2022·重庆·高三阶段练习)官卷之设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会试,“凡系大臣子弟,另编字号”,其录取须依定额,不得挤占民卷。有记载称:“江南乡试,俗名第十九名为官元,以官卷中式最高名数以第十九名为止。”据此可知,官卷之法的推行A.维护了官僚特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第35页共84页 C.有利于取士公平D.保证了吏治清明8.(2022·湖南永州·高三阶段练习)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人重修《氏族志》,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由是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据此可知,当时A.士族门阀崛起促使社会阶层固化B.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C.选官制度变革影响时人价值取向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十分激烈9.(2022·安徽蚌埠·二模)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起,奏名进士不再被黜落,只是录取名次有所不同而已。凡经过一次省试的举人,可以免除个人的差役负担,对多次应举不第的举人,则赐予特奏名进士,也享有一定的优遇。该现象A.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成为宋代积贫积弱的根源C.促成重文轻武之风的形成D.利于强化士大夫家国情怀10.(2022·辽宁丹东·高三期末)宋代科举制中新增了“特奏名”的规定: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参举数和年龄,即可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由此可知,“特奏名”制度A.是宋代吏治腐败的根源B.加强了对士人阶层的笼络C.开创了重文轻武的传统D.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11.(2022·吉林白山·高三期末)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12.(2022·福建泉州·二模)元初,程朱理学未被官方认可。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主要考试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这一变化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开启了八股取士的先河C.彰显了蒙元政权合法性D.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基础13.(2021·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1371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调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渐定,除学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点。这些政策A.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B.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第35页共84页 C.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D.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14.(2021·江苏·高三阶段练习)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A.明朝的科举制走向衰落B.明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录取比例反映经济水平15.(2022·北京丰台·高三期末)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年龄在25岁以上的民国男子可以报考文官高等考试,但有被剥夺公权、品行卑污、有精神病或年历衰弱、亏欠公款等情况者不得报考。由此看出,北洋政府的考试制度①具有近代化的特点②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③保证了吏治的清明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16.(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这些做法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为主B.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颠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17.(2022·福建泉州·二模)1903年,清政府出版的《蒙学体操教科书》是中国首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教科书,其序言∶"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虽然运用智德,仍视其躯干何如,无躯干则其效不显。"据此可知,清政府A.扩大传统教育范畴B.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C.掀起体育救国思潮D.引入了西方教育思想18.(2022·全国·模拟预测)民国初年江苏地区具有双重身份的功名之士情况统计表旧功名新学历占原功名人百分比(%)进士留学54.6%新学堂3.0%举人留学31%新学堂12.1%生员留学66.7%第35页共84页 新学堂25.0%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内A.新式教育占据主导地位B.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19.(2022·山东泰安·高三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A.较为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B.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C.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20.(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末)1854年英国公布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其中高级文官考试内容,具体如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必考科目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选考科目(任选6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A.考试内容借鉴了中国科举制B.凸显了政务官的专业化要求C.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D.高级文官侧重综合知识考查21.(2022·广东汕尾·高三期末)美国政府还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这A.彰显官员选拔公正和社会公平B.杜绝了官员权力滥用和腐败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续和稳定D.提高了文官系统的办事效率22.(2021·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阶段练习)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调整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不得参加党派间的政治活动。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弱化了政党的政治影响力B.有利于国家行政秩序稳定C.强化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D.旨在限制总统的行政权力23.(2021·江苏·泰州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第35页共84页 治安法官是英国刑事审判制度的支柱。有学者对其演变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该表主要反映了英国A.贵族政治与民主政治相结B.工业化促进国家治理分工C.政治民主化推动了议会改革D.民主泛滥减损了司法权威24.(2021·黑龙江·鸡东县第二中学高三期中)十九世纪,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人党派政治活动。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关规定A.保证了官员群体的素质B.体现议会对政党的监督C.有利国家政治有序运行D.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1·湖南怀化·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人”到“重天”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士”四处奔走,在流动中,除少数人是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则企求步入仕途;各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材料二第35页共84页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有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但又不同于春秋战国。相同的是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同的是国外还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士”族,有着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所想,无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很少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他们都全力以赴。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接受和探索新的文化。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又有帝国主义压迫,所以涌现了很多有识之士立志报国。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流动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在高校内部纵向的职称晋升和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流动;第二,教师在高校系统和社会上其他系统(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前一种情况可视为是系统内的流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跨系统的流动。抗战爆发后,还出现了从北方向南方(西南)的区域流动。——摘编自李强华《民国时期教育及人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异同26.(2021·山东临沂·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8年,清政府颁布《遵义乡会试详细章程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场次、内容和文体等。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场史论五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第三场《四书》《五经》∶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第35页共84页 参考答案1.A【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中正负责对人才划分上下九等,作为选官任职的依据。材料中刘卞因为得罪了中正被贬低品级,作为中正的袁粲因为何岐对其不敬便欲报复,决心降低其品级,可见当时负责评定人才品级的中正存在公报私怨,随意降品现象,表明九品中正制存在很大的弊端,A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刘卞因为考试而出任台四品官,但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考试不是主要选官方式,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而是强调“中正”的权力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正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但操控了选官的评定品级,不而是中央朝政,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可知,汉唐宋清四个朝代在选拔官员时都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A项正确;材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3.B【详解】唐代中央所设的髙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说明唐代学校教育重视儒家思想的学习,儒家思想重视道德教化,故B项正确;没有其他朝代的对比,不能得出“开专科教育先河”的结论,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知行合一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B【详解】第49页共84页 根据“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可知唐代有多重途径入仕为官,因此材料主要是体现了选官途径的多元化,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选官途径的多元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成为正式的选官制度和门第观念仍然具有较大影响,也不能说明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排除ACD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魏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较低,入仕群体以门阀子弟为主,说明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①符合题意;隋唐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但也没有超过士族子弟,②不符合题意;北宋寒门子弟比例大幅上升,大批寒门子弟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③符合题意;仅根据入仕群体比重的变化,无法看出选官标准的演变,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6.A【详解】材料中的回避制度有利于减少官员考核的人情因素,进而提升监察的公正性,A项正确;材料与选官的开放性、分割割监察与行政权及缩小监察官的职权的说法无关,排BCD项。故选A项。【点睛】7.C【详解】材料材料信息可得出清代科举考试中设置官卷,规定不得挤占民卷名额,而且最高名次为十九名,这是对官僚子弟的限制,也有利于防止官员谋取私利,维护科举取士的公平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考试的公平性,没有体现官僚特权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官员素质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考试虽然体现了考试的公平,保证了吏治清明,但这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李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因此主张重修《氏族志》,“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扩大了士族范畴,最终冲击了原有的士族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因此价值观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士族的衰落而非崛起,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9.D【详解】第49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拉拢士人阶层,强化士大夫家国情怀,进而巩固宋朝统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A项;宋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导致三冗两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轻武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材料“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参举数和年龄,即可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体现了宋朝对多次落第的士人施以优惠政策即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的政策,这有利于对士人阶层的笼络,B项正确;让多次落第的士人参加殿试和宋代吏治腐败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宋朝“轻武”的传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公平性,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B【详解】材料“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体现的是宋代的荫补制造成官员数量泛滥,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B项正确;宋代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非荫补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削弱封建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项;宋朝属于文官政治,门阀士族复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D【详解】根据“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主要考试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可得出元朝按照汉族的科举进行选官,考试内容也是儒学,这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巩固了统治,D项正确;A项是在西汉,B项是明朝,排除A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A【详解】第49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实行“南北更调”、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都是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控制,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A项正确;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无关,且人才选拔标准与学历、才能等有关,排除B项;科举制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监察是指监察官员,谏议是指向皇帝谏议,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4.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分卷制度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了公平合理,故选C项;明朝分卷制度并不能反映科举制度走向衰落和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B两项;南卷、北卷、中卷的录取比例划分与明朝南、北、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采用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人才,这具有近代化的特点,所以①符合题意;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对报考文官高等考试的条件加以限制,其中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这表明北洋政府的考试制度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所以②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仅凭《文官高等考试令》,无法体现“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且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统治黑暗,文官考试制度未能真正实行,也未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③、④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6.C【详解】由材料“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可知,清政府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选拔方式,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推动了教育的进步,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C项正确;清末新政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显示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了吏部选官标准,也不是清政府用人制度的颠覆性变革,排除B项、D项。故选C项。17.A【详解】第49页共84页 材料“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德智培养的重视,扩大了传统的教育范畴,A项正确;洋务运动中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与体育救国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8.B【详解】根据材料“民国初年江苏地区具有双重身份的功名之士情况统计表”可知,民国初年的进士、举人和生员中,有新学历的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说明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B项正确;有新学历的并不占据优势比例,不能说明新式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凭有些官员有新学历,不能说明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B【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法律规范,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是否并得以全面实施,排除A项;“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保证了政府的效能,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D【详解】据材料“高级文官考试内容”可知,既有必考科目作文、英语等,也有选考文学、历史等科目,这体现了对高级文官的文化综合素质的要求,故D项正确;中国科举考试主要是儒家经典,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其专业化,而是强调综合知识考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第49页共84页 21.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官的稳定存在以及政治中立让政府事务有更好的延续性,C项正确;A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2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则,有利于国家行政秩序稳定,避免党派纷争对政府稳定性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弱化政党的政治影响力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强化三权分立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限制总统权力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3.B【详解】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的治安法官来源不断扩大,原本行使司法、行政(社会治安管理、监狱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等诸多权力的治安法官,其权责逐渐精简化,反映出国家治理分工。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英国,这一矛盾表现为工商业者与土地贵族(即材料中的骑士、缙钟)间的矛盾。工业资产阶级需要套适合自己的、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主旨,以偏概全;C、D两项材料未体现。24.C【详解】由材料可知,文官具有中立性,不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是常任官员,流动性不强,有利于政治的平稳有序,C项正确;公开考试有利于选拔人才,并不能保证官员的素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议会,排除B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D项。故选C项。25.(1)原因:①政治上出现的空隙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条件;②重人事、尚才德是人才流动的思想基础;③崛起的“士”阶层是人才流动的主体;④跻入仕途、求取俸禄是人才流动的驱动力;⑤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流动的社会机遇。(2)相似:①人才流动的方向相似:既有横向流动、也有纵向流动;②背景相似:社会大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第49页共84页 不同:①人才流动方向的内涵不同:前者是国别之间横向和阶层之间的纵向;后者是高校学校之间或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横向和高校内部职称晋升的纵向,之外,还有地区之间区域流动;②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侧重于个人名利,后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③历史背景不同:前者是诸侯争霸,后者是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详解】(1)根据材料“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可以得出政治上出现的空隙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条件;根据材料“特别是‘士’的解放”,可以得出崛起的“士”阶层是人才流动的主体;根据材料“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可以得出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流动的社会机遇;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各诸侯王对人才的重视角度思考;士人跻入仕途、求取俸禄的价值取向等角度思考。(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相似之处,可以从人才流动、人才流动背景角度回答;不同之处,可以从人才流动方向的内涵、追求的目标、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角度回答。26.示例∶信息∶科举考试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说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清政府统治危机日前严重;西学传入,影响日益深远;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热潮;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科举考试试题体现对抵御外侮、法治、学习西方、发展民族资本、探索挽救统治危机等问题的关注。总之,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统治者通过调整科举考试内容的方式,关注社会问题,挽救统治危机,对推动社会觉醒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可提取信息是科举考试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于说明可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政府维护统治需要、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动、西学的传入等角度进行分析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第49页共84页 专题4 文明演进——社会转型与变法、变革一、单选题(24题)1.(2021·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三期中)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A.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2.(2021·山东文登·高三期中)按周朝制度,井田制下“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战国时期,东方很多国家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表明当时A.税制变革尚未普及B.秦国改革更加彻底C.中原经济比较发达D.统一趋势业已出现3.(2021·山东文登·高三期中)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A.淡化了阶级矛盾的冲突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传统儒学的地位4.(2021·辽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北魏孝文帝时期,曾下令奴婢不准出家为僧,地方出现私度为僧的,根据情况,要对邻、里、县、郡官员进行处罚或免官,此举旨在A.维持国家赋役征发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强化基层社会治理D.打击分裂割据势力5.(2022·山东·高三专题练习)有学者在评价孝文帝时认为他“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虽然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全面地实行“汉化”,而代价是本民族的消融;而他的“欲传之子孙”,使北魏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也没有达到。由此可知,该学者A.反对民族融合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B.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第49页共84页 C.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批判了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6.(2021·山东·临沂十八中高三阶段练习)如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B.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7.(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元代马端临评价孝文帝改革“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他的评价A.立足于完整的史实支撑B.指出了北魏灭亡的真正原因C.不符合科学的评价标准D.克服了历史评价的主观色彩8.(2021·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反映了作者A.改革社会矛盾的雄心B.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C.期望国家强盛的心态D.发展小农经济的愿望9.(2021·黑龙江·哈九中高三期末)1903年成立的清廷商部先后颁布了《商人通律》9条,《公司律》131条,以及《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和《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法令条例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B.列强强化对中国的控制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民主革命运动持续高涨10.(2021·江西·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第49页共84页 有学者认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  )A.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C.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D.暴露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11.(2021·河南罗山·高三阶段练习)1904年,清政府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1911年,清政府召开学部中央教育会议,正式将“官音”定名为“国语”,并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这些举措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趋势B.根源于民主思想的传播C.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12.(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20世纪初年,湖南留日学生发表《劝湘人留学书》道:“现在沿海苏浙粤东诸省,游学之盛,至于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航东负笈,络绎不绝。”清末留学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教育开始推行的刺激B.近代教育成为社会共识C.清末新政改革的时代要求D.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13.(2021·四川·东辰国际学校高三阶段练习)清末立宪派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喻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梁启超也说:“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这说明A.清朝的统治危机加深B.清末新政的成效不大C.立宪派放弃改革诉求D.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14.(2021·浙江丽水·高三阶段练习)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下列有关西藏说法正确的是A.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布达拉宫B.元朝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藏族军民政教事务C.清朝乾隆帝派多名汉族工匠进藏参与扩建D.和平解放传承了汉藏友好团结的历史传统1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由466亿元增至810亿元,比历史上最高年产值高出20%,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B.贫穷落后局面得到改变第49页共84页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础奠定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16.(2021·江苏·高三期中)观察下图表数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中央干部职能的转变D.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17.(2021·山西·怀仁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期中)下图是在当前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宣传海报。影片中,志愿军官兵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肃然起敬,眼中充满对祖国的爱;分到土地的父母叮嘱儿子“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不能被敌人抢走”;梅生怀中揣着女儿的照片,希望后代生长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这体现了A.抗美援朝的正义性B.维护胜利果实的坚定性C.志愿军的铁骨柔情D.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18.(2021·天津河西·高三期中)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进行了土改;在上海等大城市与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同时,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由于美国组成的“联合国军”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是A.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B.实现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完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2021·重庆·高三阶段练习)新中国某次会议提出要“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该会议()A.成为现代中国发展的转折点B.首次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C.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49页共84页 20.(2017·山东泗水·模拟预测)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由193家增加到997家,增长4.2倍,产值增长5.2倍;在上述企业中公股所占比重,1949年为70.7%,1952年则为60.7%。这主要说明1952年前的公私合营企业A.是国营性质的企业B.属于股份制的性质C.仍然是私营经济D.全部纳入国家管理21.(2021·黑龙江·高三期中)下表是中国1950-1952年财政支出状况,据此可知,新中国的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分类比重(以总支出为100%,单位%)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195025.511.141.119.3195128.711.043.014.2195241.612.032.98.8A.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完成B.表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突破C.保证了朝鲜战争取得最终胜利D.体现出新中国大力裁汰冗官冗员22.(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调整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党的十二大作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论断,实现了我们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A.缘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D.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23.(2019·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图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C.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第49页共84页 2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1·广东汕头·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0年后,清王朝感到军备落后,企图改革官制,加强军备,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另设置督办政务处,以军机大臣领督办事,参与大臣无定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会议政务处,隶内阁,以各部尚书为内阁政务大臣,其属员有提调、帮提调、总办、帮总办各二人,章京八人,委员二人。为统一军制,编练军队,还设练兵处,以庆亲王奕䜣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设提调一人,下分军政、军令、军学三司,每司各设正使一人,副使一人,委员共十八人。光绪三十二年改革官制,练兵处并入陆军部。—摘编自《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改革官制,加强军备的举措,并简述其改革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王朝的上述改革措施。26.(2022·山东枣庄·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81年的中国材料1981年的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49页共84页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1981年12月,陕西彩色显像管厂投产,结束我国不能配套生产彩色电视的历史根据材料多角度提炼信息,从“1981年中国道路”的视角,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第49页共84页 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中商鞅“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邹忌“举贤人”、李悝“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等信息可知,三者变法均重视人才选拔和使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伦理道德,B项排除;商鞅、邹忌、李悝变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并非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私有制,D项排除。故选A项。2.B【详解】根据“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可得出商鞅的措施是要彻底废除井田制,因此其改革的措施更为彻底,B项正确;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东方各国都已经有税制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进行中原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趋势业已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C【详解】材料中的处罚是法的体现,而“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则是强调“礼”,因此体现的是礼法结合,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儒学本身就是正统合法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禁止奴婢出家为僧,主要是为了增加收税人口,因为僧人可以免收赋税,A项正确;北魏时期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该措施跟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B项;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打击分裂割据势力跟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第63页共84页 本题考查学者对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的批判,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代价是本民族文化消融,也没有使北魏政权长期延续,D项正确;该学者不是反对民族融合,而是批判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没有使北魏政权长期延续,不是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批判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不是强调促进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6.D【详解】“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说明北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从司马光的利益集团的角度而评价的;南宋罗大经认为王安石变法不利于国家统一,这与当时南宋偏安有关;晚清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其变法而服务的。三人的评价都与当时的时代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司马光的立场不一定客观,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时代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影响,排除B项;史料不能以时间的远近来判断其历史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7.C【详解】根据材料元代马端对孝文帝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受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马端临将北魏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孝文帝改革,但坚持辩证的原则才是科学的评价标准,马端临的评价不符合科学的评价标准,C项正确;分析材料可知,马端临认为孝文帝改革重文轻武,导致北魏军事力量削弱,从此走向衰落,这并未立足完整史实,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北魏后期统治集团的腐朽,排除B项;任何人的评价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材料中“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中的贞观指的是唐朝初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此,王安石诗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唐代盛世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的信息,排除B项;发展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第63页共84页 结合材料时间及内容可知,这些法令条例都是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新政是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背景下的自救举措,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不是清政府改革的原因,C项错误;民主革命运动持续高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项错误。故选A项。10.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的“新政”,在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官吏接受了新思想,产生了变革要求,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站到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助推了辛亥革命。由此可知,学者旨在说明这次“新政”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只能反映材料的不符主旨,排除A项;“新政”客观上推动了清王朝的覆亡,并未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排除B项;“新政”与清政府卖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D【详解】清政府在20世纪初倡导“官音”,统一天下的语言,说明清政府力图通过统一语言加强民族认同,这与当时西方思想传播中的民族国家观念相关,D项正确;A项与当时的时代趋势相违背,排除A项;清政府统一语言,这非出于民主思想的传播,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排除B项;“统一国语”并不能缓解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2.C【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需要大量新式人才,因此大力提倡与鼓励出国留学,鼓励各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教育即已开始推行,A项错误;B项中的“成为社会共识”言过其实,排除;D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排除。故选C项。13.A【详解】根据材料“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表明,立宪派希望通过推翻当时的政府,来改造国家社会,进而说明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A项;材料与新政的成效无关,排除B项;立宪派放弃改革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排除C项;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的说法片面,仅从梁启超一人的说法不能推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第63页共84页 14.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汉藏间的交流,如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联系。元朝时,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明朝时,设立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说明和平解放传承了汉藏友好团结的历史传统,D项正确;根据所学,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特地在今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她修建了红山宫。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排除AC项;元朝时,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排除B项。故选D项。【点睛】15.C【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了根本性的好转,这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当时国营经济并不占主体地位,故排除A项;当时,国民经济只是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贫穷落后局面并未得到改变,故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才标志着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排除D项。故选C项。1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吸收了企业、机关单位、学校及其它单位的党员,主要是为了构建新型政权的需要,A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干部职能转变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推行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第63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获得更长久的和平,这表明抗美援朝的正义性,A项正确;B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文化自信强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中央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一财经、抗美援朝等一系列的运动,从而使新生政权得到了巩固,B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就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A项;材料是巩固政权的措施,不是国民经济的恢复的措施,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19.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指的是对外开放,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是现代中国发展的转择点,A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20.B【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由193家增加到997家,增长4.2倍,产值增长5.2倍”“公股所占比重,1949年为70.7%,1952年则为60.7%”等信息可知,公私合营企业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即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这时期公私合营企业属于股份制的性质,B项正确;根据材料“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可知,表明其性质是公有成分和私有成分兼有,而不只是国营性质的企业,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公股所占比重,1949年为70.7%,1952年则为60.7%,说明其并非单纯的私营经济,排除C项;公私合营企业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代表负责管理,指的是国家能够参与,并非全部由国家经营,排除D项;故选B项。21.C【详解】第63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这一时期我国的国防支出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主要是这一时期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因此财政支出在国防上的侧重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支持,C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迅速完成”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社会文教费占比很少,并不能表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突破,排除B项;行政管理费的占比减少,并不能新中国大力裁汰冗官冗员,很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精简开支等,排除D项。故选C项。22.D【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做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这一论断使得我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推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D项正确;这一转变是国家领导人对世界局势的准确把握,而非中美关系的改善,排除A项;世界格局在这一时期依然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改革开放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确立了,排除C项。故选D项。23.D【详解】材料中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得出不能仅靠人口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涉及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工业结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故C项错误。故选D项。24.B【详解】各项改革措施都被废除,唯独保留保卫局,说明保卫局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保卫局建立后并未在全国推广,所以谈不上确立近代警察制度,A项错误。保卫局是湖南改革的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创意,并非中央意志.且很快就大部被废止,故C、D项错误。故选B项。25.(1)举措: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督办政务处,后改为会议政务处,隶属于内阁;统一军制,设练兵处,后并入陆军部。背景:清朝内忧外患,陷入统治危机;清廷军备的落后;晚清军制不统一;清军战斗力的不足;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成戍维新运动失败;清未新政的推行;西方军事制度的影响(或西学东渐)。(2)第63页共84页 评价:推动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有利于军事制度的统一;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或西学东渐);推动清末新政的进一步深化;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对后世的官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朝落后,贪弱的局面;导致了北洋军阀势力的形成;编练的新军许多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1900年后,清王朝感到军备落后,企图改革官制,加强军备,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可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根据材料“另设置督办政务处,以军机大臣领督办事,参与大臣无定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会议政务处,隶内阁”可知,设督办政务处,后改为会议政务处,隶属于内阁;根据材料“为统一军制,编练军队,还设练兵处,以庆亲王奕䜣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可知,统一军制,设练兵处,后并入陆军部。背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清朝内忧外患,陷入统治危机;根据材料“1900年后,清王朝感到军备落后,企图改革官制,加强军备”可知,清廷军备的落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军制不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军战斗力的不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戍维新运动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未新政的推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军事制度的影响(或西学东渐)。(2)评价:晚清军事改革推动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晚清统一军制,有利于军事制度的统一;晚清编练新军,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或西学东渐);军事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推动清末新政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改革对后世的官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改革最终失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朝落后,贪弱的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编练新军导致了北洋军阀势力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编练的新军许多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26.示例:中国道路立足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经济建设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就业,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陕西彩色显像管厂投产落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五讲四美”的群众性活动,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环境治理,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统一上,“叶九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勾勒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蓝图。1981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立足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详解】第63页共84页 示例:根据“1981年的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得出中国道路立足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所不,可从改革开放的进程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概括,可得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经济建设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就业,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陕西彩色显像管厂投产落地,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五讲四美”的群众性活动,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环境治理,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统一上,“叶九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勾勒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蓝图。1981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立足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点睛】专题5 国富民强——货币与赋税制度一、单选题(24题)1.(2022·辽宁铁岭·高三期末)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凡在此方面作出成绩的官吏,均被褒以重奖;反之,如果户口减少,或汇报不实,则受责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封建国家A.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B.需依赖上计吏管理地方C.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D.人口增减决定地方治理2.(2021·湖南怀化·高三阶段练习)曹操对两汉以来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租调制,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曹操的税赋改革A.折射了自然经济强化的现实B.解决因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解体趋势D.为九品中正制实施打下基础3.(2021·辽宁铁岭·高三阶段练习)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这一变化表明A.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局面B.曹魏的手工业技术发达C.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D.政局变动影响社会经济4.(2021·辽宁·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63页共84页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A.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5.(2021·天津·高三期中)白居易(重赋》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返巡。……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该诗能够说明两税法A.明确了赋税征收时间B.赋税标准前后不一致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本意与结果严重悖离6.(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史料记载,蜀地主妇往往到集市买盐需要携带很多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尝使蜀,见所用铁钱至轻,市罗一匹,为钱二万”。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宋代放弃了传统盐铁专卖政策B.宋代消费水平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C.市与坊的界限在宋代已经打破D.蜀地现有货币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7.(2021·重庆八中高三阶段练习)北宋时期,统治者推行募兵制的主要用意在于把一些可能反叛的潜在力量转变为维护现政权的力量,但是“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这说明A.养兵加重国家财政负担B.募兵制激化了社会矛盾C.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募兵制影响了农业发展8.(2021·河南·一模)《明史·食货志》载“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贴、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贴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蔗之天,祭毕而藏之”这表明户贴制度A.有力地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税收B.成为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C.对稳定小农经济有着重要意义D.便利了民众跨地区的流动9.(2020·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时期内容清朝初期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第63页共84页 康熙年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10.(2021·湖北·高三阶段练习)如表节选自清朝时期政府赋税征收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清廷年份著籍人丁丁银丁银/著籍人丁顺治十八年(1661)2106万余3008900两0.1428两康熙五十年(1711)2426万余335万两0.1361两A.重视人口管理B.以人丁为赋税征收依据C.丁赋明显减少D.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1.(2021·浙江·高三阶段练习)《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记载:“19世纪后半叶,由于世界银产量的增加,各国纷纷采取金本位,受其影响中国银价亦一再下跌乃至最终废止使用白银。”该历史现象反映了A.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列强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12.(2018·浙江诸暨·高三期末)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同盟”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这一计划A.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B.有利于建立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C.有利于加快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D.有利于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13.(2021·江苏·海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到每盎司41.5美元,超过官价18.57%。为此,美国联合英国、法国、西德等八个国家于1961年建立黄金总库,共拿出2.7亿美元黄金,负责维持黄金价格,并采取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B.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第63页共84页 C.美国的经济进入滞胀阶段D.美元的收支状况不断恶化14.(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财长约翰·康纳利的建议下,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参与该体系的西方大国,无奈、震惊、不满,康纳利在随后的十国集团会议上对那些财经官员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这主要说明A.美元失去了世界货币的重要地位B.美国具有大国的担当精神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走向没落D.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15.(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2015年7月25日“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上黄益平教授指出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才真正确定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地位。这反映了货币国际化形成A.由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B.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C.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D.由国际经济秩序的机构决定16.(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A.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B.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C.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有关D.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17.(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某国际组织为全世界设定了到2030年要实现的两大目标:一是终结极度贫困,将日均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3%以下;二是促进共享繁荣,促进每个国家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该国际组织的宗旨(任务)是()A.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B.开展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C.促进国际合作,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D.建立统一的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18.(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加强了对财税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如《礼记·王制》篇中曰:“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入以为出。”这些举措A.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变化B.推动了商业都市的涌现C.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19.(2022·全国·模拟预测)第63页共84页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均田制仅分配无主荒地,未触动地主原有土地,且地主有奴有牛,还可以多得土地。此后,隋唐皆沿此制。均田制持续沿用,主要得益于该制度A.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满足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解决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20.(2021·山东·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中唐实行两税法后,先由中央确定各州的两税征收总额,再划分为三个份额进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级的官员俸禄、州军衣资等开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最后将余额上供中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中央失去了两税征收的控制权B.地方各州都必须给予中央赋税支持C.中央财政从两税中的收益有所保证D.送使会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21.(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宋朝把全国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占全国户数比大约如下表所示:项目户数占比土地占有比赋税负担主户约70%100%主要承担者客户约30%无不承担由表可知,要巩固统治和确保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可能采取的治理措施是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B.取消农民赋税徭役的负担C.保护和扩大主户的基数D.允许主户和客户订立契约22.(2021·四川·石室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唐中期)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日上供(中央);二日留使(节度、观察使);三日留州……州府两税(钱)物解斗,每年各有定额,征科之日,皆申省司(中央机构)。”据此可知,该财政体制A.改变了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B.加剧了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23.(2022·辽宁大连·高三期末)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如:顺治十八年(1661年)人丁数为1913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统计标准逐渐发生变化。乾隆时期,人口统计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亿。这反映了当时第63页共84页 A.人口统计标准混乱B.人头税负担仍沉重C.人身控制逐渐松弛D.人口数量大大增加24.(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俄罗斯总理普京2011年8月1日表示:“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寄生虫”的历史原因是A.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主导地位C.成立关税贸易总协定,获得最大投票权力D.抛出马歇尔援助计划,意欲控制西欧经济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2·吉林·长春十一高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人张方平说“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北界(辽)公私交易,使本朝铜钱”,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近代考古更是证明,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到属于阿杜伯与印度经济文化圈的南洋诸岛国,从印度半岛到波斯湾,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成为当时区域性的“硬通货”。——吴钩《宋代大航海》材料二在不列颠人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之后,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英镑走向全球化,不仅是基于世界对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的信任,更有赖于英国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二战期间美、英提出的货币方案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经济的恢复,西欧国家的实力明显增强,日本也走上复兴之路。与此同时,面对巨额军费开支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美元的国际地位以及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面临挑战。1958-1959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首次出现赤字,美元赤字取代美元短缺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1960第63页共84页 年,美元发行总量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及美元信用开始动摇,最终导致了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摘编自舒建中《试论美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货币流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钱成为区域性“硬通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影响。26.(2021·陕西咸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支付方式越来越多,从以物易物到货币的出现,从现金到代金券的流行,从卡片支付到手机支付。这种变迁标志着人类交易活动趋于频繁,也表现了人们交易中对支付便捷方式的诉求。根据以上不同时代的支付方式演变过程,选取至少两个以上支付方式,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第63页共84页 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历代上计吏将户口的增减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可知,材料反映上计制度中重视户口的增减,并出具相关的奖罚政策,主要是因为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是户籍,A项正确;管理地方主要依赖的不是上计吏,排除B项;以此强化官吏忠实守信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对地方的治理不是取决于人口增减,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据材料可知,曹操的赋税改革,体现出从货币税到实物税的趋势,反映了商品经济衰退自然经济加强的现实,A项正确;材料只是一种措施,无法看到实施的后果,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形式的变化,而无法得到对自耕农影响的信息,排除C;税收制度与九品中正制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故选A项。3.D【详解】材料反映了在商品交易中,货币功能萎缩,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当时的政局动荡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D项正确;曹魏时期北方是统一的,排除A项;货币使用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魏统治时期,年满15岁以上就要服徭役,到唐初,其赋税征收对象则规定为21—59岁,更为重要的是“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即“输庸代役”,这就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证了农民有比较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故选D项;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赋税征收对象的变化可知,这一调整,减轻了农民的租役负担,而不是“加重”,排除A项;这一调整会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非促进工商业发展,排除C项。5.D【详解】第77页共84页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本意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但白居易在《重赋》诗中认为,国家实行两税法后,政府连年增税、钱重物轻、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这说明两税法出现执行扭曲,本意与结果严重悖离,D项正确;诗中“敛索无冬春”不能说明两税法明确了赋税征收时间,排除A项;诗歌没有涉及赋税标准不一致的情况,而且两税法以土地为主要征税标准,排除B项;诗中“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6.D【详解】由材料可知,蜀地当时使用的货币是铁钱,铁钱币值轻而质量重,携带非常不便,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铁钱币值轻而质量重,交易不便,对商品经济发展不利,没有体现宋代是否放弃盐铁专卖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的消费水平和城市功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已经打破市与坊的界限,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材料中“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可知,募兵制实施后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D项正确;养兵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激化,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严重,C项排除。故选D项。8.B【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时期,政府下令置户贴,悉书“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贴给之民”据此可知,主要目的是作为政府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B项正确;户贴记录了民户的诸多信息,但并不能够保证明代国家的税收足额上交,A项中“有力地保证了”表述不准确,夸大了户贴的作用;C选项是材料的深远影响,而非材料本身信息,故排除C;在明朝的户贴制度下,是不允许小农随便的迁移,故D项排除。9.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康熙年间固定了征税的税额,这就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实际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排除A项;这一变化并不可能解决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排除B项;这一变化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会导致农村大量隐瞒人口,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第77页共84页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顺治年间到康熙五十年,这一时期的赋税征收依然是将人丁作为主要的依据,B项正确;人口管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丁赋减少不明显,排除C项;清政府实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叶,由于世界银产量的增加,各国纷纷采取金本位,受其影响中国银价亦一再下跌乃至最终废止使用白银”可知中国的银本位制受到世界的影响,废止了白银,可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排除B项;材料与商品输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的话,英国占据优势,由此可知,凯恩斯计划出于维护英国利益,有利于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1日成立,排除A项;凯恩斯的计划维护的是英国的利益,有利于英镑,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是专门针对欧洲,而且当时的欧洲尚未走向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因此材料“负责维持黄金价格,并采取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体现的是美元的收支状况不断恶化,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世界经济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排除B项;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对于国际贸易而言有明显的弊端,但是这一体系之所以瓦解,首先是美国出于保护本国利益导致,即“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这体现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D项正确;美元依然是世界货币中最重要的一种货币,排除A项;美国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15.B第77页共84页 【详解】材料“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才真正确定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地位”反映的是美国的货币国际化过程十分漫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推动国际贸易的需要、美国大发战争横财及当时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等,B项正确;经济实力并非是决定货币国际化的直接因素,排除A项;C项是材料的表象,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16.B【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其实质是各国霸权的更迭,最终美国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B项正确;美国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其大发战争横财有关,排除AC项;英国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根据”一是终结极度贫困,将日均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3%以下;二是促进共享繁荣,促进每个国家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可得出这是世界银行,主要负责与世界的贫困斗争,提供长期贷款,C项正确;A项是关贸总协定,C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项是欧盟,排除ACD项。故选B项。18.D【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的财税制度。这些举措反映出当时各国重视赋役管理及财税开支,适应了各国加强实力以在争霸兼并战争中集中力量打败对手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各国的财政原则及其管理强化,并未涉及土地制度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C两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主要来源于农业,这些举措无法体现商业的繁荣及商业都市的兴起,排除B项。19.B【详解】北魏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数、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既照顾到无地农民想获得土地的需求,也兼顾到了地主的利益。因此兼顾了社会主要阶层的需求。B项正确;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不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CD项太绝对,排除CD项。故选B项。第77页共84页 20.C【详解】材料反映两税法后形成的上供、留州、送使三分的财税管理体制。划分了上供额后,在制度上确立了地方财税输送中央的合法性,上供额随地方收入增多而增加,C项正确;三分制总额由中央制定,明显具有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财权的作用,排除A项;上供在地方税额减去留州、送使之后,当地方财政较小时,并不一定会有结余上供,排除B项;中央对军费严格限制,能起到遏制藩镇割据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1.C【详解】根据材料表中信息可知,主户(拥有土地的人家)占宋朝人口大多数,他们还是国家税收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要巩固统治和确保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必须保护和扩大主户的基数,C项正确;“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取消农民赋税徭役的负担”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允许主户和客户订立契约”,排除D项。故选C项。2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税赋分配由三部分构成,地方征收有定额且要经中央机构审定,该体制顾及了中央的权威,也兼顾地方,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2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口统计标准由按照人丁数统计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反映了当时人身控制逐渐松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未体现人口统计标准混乱、人头税负担仍沉重,排除AB项;“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只是材料的表象,未体现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4.B【详解】根据所学,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美元主导地位,各会员国的货币要与美元挂钩,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寄生虫,B项正确;A项只是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排除A项;成立关税贸易总协定,获得最大投票权力写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只是冷战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5.第77页共84页 (1)特点:本国与外国同时流通;流通范围广(涉及多种文化圈);区域性流通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钱制作精良、信用良好;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力较大。(2)变化:由英镑为中心到美元为中心;到美元的中心地位动摇。影响:便于英国的商品输出;巩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之一。便利美国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掠夺他国财富,有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经济恢复;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固定汇率是建立在美元基础之上,具有不稳定性。美元地位的动摇有利于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分析】(1)特点:根据“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得出本国与外国同时流通;根据“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得出流通范围广(涉及多种文化圈);区域性流通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钱制作精良、信用良好;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力较大等角度概括。(2)变化:根据“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以及图片中的内容可得出由英镑为中心到美元为中心;根据“1960年,美元发行总量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及美元信用开始动摇,最终导致了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得出到美元的中心地位动摇。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对英国的影响和对美国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可得出便于英国的商品输出;巩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有利于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之一。便利美国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掠夺他国财富,有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经济恢复;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固定汇率是建立在美元基础之上,具有不稳定性。美元地位的动摇有利于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点睛】26.示例一:论题:政策推动支付方式的变革。阐述:可选取秦汉的货币政策,明朝张居正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角度展开论述。示例二:论题:思想观念的变化影响支付方式的变革。第77页共84页 阐述:可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消费、价值等观念的变化进行阐述。示例三:论题: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推动支付方式的不断革新。阐述:言之有理即可【详解】本题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提取主题为论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支付方式的变革。阐述时选取宋元、明清时期,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城市贸易及对外贸易的繁,商业市镇的兴起。所以,纸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最后再总结,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支付方式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其他的角度言之有理亦可。专题6 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单选题1.(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期末)周代的宗庙祭祀制度被历朝统治者所继承,并有发展之势,“左宗右社”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比如今天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则是明清的社稷坛。中国古代这一制度A.树立了天子绝对权威B.使宗法制度长期存续C.体现了家国一体观念D.源于对小农经济重视2.(2021·陕西·周至县第四中学高三期中)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3.(2022·四川绵阳·二模)第77页共84页 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5.(2021·湖北·一模)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A.源远流长B.多元包容C.泾渭分明D.争霸称雄6.(202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夫死从子”是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行为规范之一,但母亲对于儿子的权威无论在先秦抑或后世都是一定程度存在的。据《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武夫人武姜在夫君死后对其子郑庄公仍有着相当大的权威。这种现象A.源于生育与抚养基础上的先天伦常B.表明男尊女卑的男权话语体系式微C.体现了宗法制度下的血缘纽带关系D.意味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渐提高7.(2021·天津·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曾两次来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孟子秉持性善学说B.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C.荀子忠实儒学正宗D.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第77页共84页 8.(2021·山东·高三阶段练习)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000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9.(2021·辽宁沈阳·高三阶段练习)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两大古代佛学著作《甘珠尔》和《丹珠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语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由汉族人民首先创造的B.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C.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D.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1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华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国粹,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这说明中华武术A.内涵偏重武德B.技击水平领先C.蕴含家国情怀D.群众基础深厚11.(2021·青海大通·高三开学考试)如表为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颁布的自谴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宣帝元帝成帝哀帝4次7次7次4次A.“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B.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C.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D.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12.(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预测)中国古代的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主要有天、地、君、亲、师,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天人合一、和谐共生C.天下为公、崇德尚贤D.道法自然、以人为本13.(2021·河北保定·二模)第77页共84页 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水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A.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C.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14.(2020·全国·高三单元测试)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天皇掌握了实权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5.(2021·山东菏泽·二模)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16.(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三模)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黄帝内经》指出“天赋地载,万物悉备,莫责与人。”这说明中医药学A.蕴含以人为本的思想B.立足社会实践C.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D.利于健康养生17.(2021·浙江·海亮高级中学模拟预测)在纸张未出现之前,文书、信件一般都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简牍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启窃看,遂将竹简捆好后用泥封在结绳处,并在泥上加盖印章。这块打上印章的泥团,就是封泥,亦称“泥封”,被人形象地称为是“简牍之锁”。泥的表面,有深深的印章钤痕,常见的是官玺、官印。结合下图,下列有关“封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第77页共84页 A.“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B.“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C.“刻画精善,考见古艺术”D.“须凭泥封以考见古代之官文”18.(2021·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三期中)明清时期,家训文化异常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教民六谕》作为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稍加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B.传统信仰趋于崩溃C.西方文化传入冲击D.宗法制度逐渐强化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A.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B.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C.说明了正君心的重要性D.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20.(2022·湖南娄底·高三期末)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当时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著作内容作者《同文算指》引进与中国传统筹算、珠算不同的笔算法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崇祯历书》引进了地球、经纬度等概念,比传统历法更加进步徐光启奉命重修,聘用传教士主其事《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部分内容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奇器图说》介绍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概念和原理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教徒王征合著第77页共84页 《远镜说》介绍光学知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职方外记》叙述五大洲风土物产,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A.士大夫普遍思想开明学术包容B.最高统治者注重引进实用科技C.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D.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21.(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22.(2021·山东·高三阶段练习)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23.(2018·全国·高三阶段练习)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24.(2021·福建宁德·一模)1947第77页共84页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二、材料分析题(2题)25.(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以明清之际来说,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从文化上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指出明朝实际上是亡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理学末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相反,他们认为,明末之所以学风空疏,是因为丧失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要纠正这种弊端,只要恢复经世致用的精神就可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文化。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的“冲击”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做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诚然,当西方文化涌来时,中国传统文化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看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王夫之等人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以应对明清之际的现实问题。(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因素。26.(2021·重庆八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西周时期青钢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第77页共84页 “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汉代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城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宋元时期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明清时期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民国时期“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77页共84页 参考答案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宗即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共同表示着这个王朝的天下和对全部土地臣民的占有,彰显的是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C项正确;材料与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宗法制制度长期存续及对小农经济的重视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2.B【详解】材料“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体现的是当时的民族认同观念的加强,反映的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与实现国家统一的共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4.B【详解】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B项正确;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排除A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排除C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排除D项。故选B项。5.B第83页共84页 【详解】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体现的是当时中原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的是中原文化圈的特点是多元包容,B项正确;材料与源远流长、泾渭分明及争雄称霸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6.A【详解】母亲于儿子的权威,最根本的解释是源于“孝道”。虽然“夫死从子”在商周以降日益高昂的男权话语体系下被納入了性别秩序的范畴,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母亲的权成却基本持默认的态度。在“孝”的伦理社会秩序下,制度设计和实践往往有很大出入,故选A项;C项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与材料不符;B、D两项不符合史实。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允许儒家的代表人孟子物前来治学,且后来由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担任祭酒,说明儒学在争鸣融合中获得了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孟子在稷下治学,未涉及孟子秉持性善学说,排除A项;稷下学宫以黄老之学为官学,不会因儒学的参与而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未体现荀子忠实儒学正宗,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大禹治水强调“治、堵、败、疏、成”,意味着当时中国人注重主动应对,在方式上选择“疏”,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选择,C项正确;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进取精神在诺亚方舟故事中也同样存在,排除B项;理性法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依据材料“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可知,反映了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依据材料“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影响而形成”可知,汉族文明受蒙古文明的影响,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与民族认同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排除D项。故选C项。10.C第83页共84页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武术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提出习武者要具备“七德”,这体现了中华武术要求武者要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说明中华武术蕴含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强调武技与武德同时修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技击水平领先,排除B项;材料与群众基础深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经常颁布自谴诏书,对自己的统治行为进行反省,这是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结果,进而说明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不能说明“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勤政爱民指的是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体恤百姓,材料未体现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12.D【详解】题干“‘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反映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正确;A、B、C三项内容与“天地君亲师”无关,排除。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用蕴含丰富寓意的日月星辰、山川虫兽等花纹装饰皇帝(天子)冕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B项正确;装饰皇帝冕服的花纹并非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A项错误;儒家“仁”治国理念只是部分花纹蕴含的寓意,与“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等无关,C项错误;农业文明“生产方式落后”与古代皇帝冕服上花纹蕴含的丰富寓意不符,D项错误。1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学习中国文化和典章制度基础上,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天皇掌握了实权不是大化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实质性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条件,不是影响,B项错误;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只是现象,不是大化改新带给日本社会的实质影响,C项错误。15.C【详解】第83页共84页 据题意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腊地区的影响,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由此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故选C;仅根据莫高窟佛像的特点不能判断开凿的时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互惠互利的因素,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排除D。16.A【详解】根据“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灵之苦”“万物悉备,莫责与人”可知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宗旨是减轻人的痛苦,治病救人,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医药学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体现立足社会实践和利于健康养生,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中医药学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基,排除C。17.D【详解】“泥封”是“简牍之锁”,常用于纸张未出现之前的文书、信件,并非所有的古代官文的研究都必须借助“泥封”,D项符合设问要求,选D;古人使用“泥封”是在纸张未出现之前,即汉代以前,所以“泥封”可以用来考证古文字和六书等造字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泥封常用官玺、官印,所以“泥封”的研究可以考见古代官制,能够用来以补充史书佚失未录的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通过观察材料例证,可见“泥封”具有刻画精善的特点,有助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C项不符合题意。18.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修养,重视家风家训建设,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明清时期,家训文化异常繁荣,上至皇帝,下到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重视家训,未体现传统信仰趋于崩溃,故B项错误;材料与“西方文化传入冲击”无关,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早已瓦解,且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1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认为,君主统治有道,能遵守儒家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就不会出现“乱臣贼子”。这实际上是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希望君主做有道明君,不是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故B项错误;正君心指的是摆正君王的心态,近贤臣,远小人,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20.C【详解】第83页共84页 据材料可知,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中引进西方的学术、科技涉及数学、天文历法、水利技术、物理学以及地理学等领域,这反映了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李之藻、徐光启积极学习西方科技,体现了其思想开明、包容,但不代表所有的士大夫都是如此,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士大夫思想保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最高统治者的信息,而且这些科技不仅包括实用科技,也包括概念、原理等,排除B项;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在自然科学领域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21.D【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通过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其目的是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宗教主张,故D项正确;A项不是传教士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方的态度,少数士大夫不代表官方,排除B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对其传教的评价,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反对“奴性逻辑”、否定权威和传统当作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必经之路,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强调冲破迷信,树立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C项正确;推翻儒学传统地位只是新文化运动要否定的内容之一,不是“一切权威”,A项错误;封建礼教本质并非“奴性逻辑”,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新的逻辑和方法,不是西方的价值观,D项错误。24.B【详解】材料反映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尔接受中国道家思想,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的贡献,这说明了东方传统智慧受到西方的认可,故B符合题意;材料只反映了单方面的西方认可东方文化,不能体现文化交融,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玻尔认可中国道教“对立互补”的思想,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东方医者的肯定与宗教无关,故排除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日益崛起,且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第三世界崛起,故排除D。第83页共84页 25.(1)基本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是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具有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呈现出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的特征。(2)解决:王夫之:从哲学角度批判程朱理学。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3)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的努力;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详解】(1)基本特点:根据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化具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化是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呈现出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的特征。(2)解决:王夫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从哲学角度批判程朱理学。顾炎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黄宗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的转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的努力;根据材料“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做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可知,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根据材料“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看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26.示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趋势“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国”逐渐指代拥有礼乐文化的华夏族。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推动了周边民族对华夏的认同;“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和人群也在扩大,但华夷之别的色彩还较为浓厚。第83页共84页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已用以指代整个王朝统治区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迁徙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强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称,加上隋唐时期的再度统一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华夷之别也受到冲击。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元代版图空前辽阔,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拓展,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并写入官方正史,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成为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具有了国家的含义,与外国相对,体现了转是之汕的进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交融日益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这些含义说明“中国”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的含义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变化即可。第83页共8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27 13:57:12 页数:84
价格:¥18.88 大小:2.13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