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制度自信 国家治理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制度自信国家治理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选择题(50题)1.(2022·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2)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并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同时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2.(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3)《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对于类似的这些记载,有人将其归为好大喜功,有人认为是暴政,有人说是郡县制的“配套工程”。这说明(  )A.历史结论是多数学者观点的综合B.史学界既成结论是无可置疑的C.历史结论受到研究者立场的影响D.看待历史以道德优先评价为准3.(2022·云南省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26)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官员凭信符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唐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唐朝对全国的统治B.促进中外商旅贸易往来C.方便政府增加财税收入D.便于政府官员执行公务4.(2022·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T8联考(湖南卷)·4)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这一举措(  )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5.(2022·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一模·4)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图2为云南行省管理层级结构示意图。该图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图2A.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郡县设置B.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C.扩大了地方行省的民政事务权D.运用犬牙相入原则以节制边疆6.(202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3)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7.(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模拟·24)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管理B.加强了中央集权C.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D.加强了君主专制8.(2022·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第二次考试·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顾炎武在《郡县论》中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由此可知,两位思想家都主张(  )A.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千秋B.郡县制必然会取代分封制C.国家不能全部施行郡县制D.郡县制应该恢复为分封制9.(2022·湖湘教育高三期中联考·2)“告身”为封建社会朝廷颁发给官员的身份证明,是官员“赋役优免、子孙恩荫、永业田申请”的凭证。唐朝告身的颁发程序,是中书省奉皇帝旨意写好任命词,经门下省审查和皇帝盖章后,将御批原本存档,另抄副本送尚书省办理正式手续。根据材料可知(  )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唐朝《朱巨川告身》局部A.唐朝最早出现告身制度B.楷书为古代公文书写的主要形式C.告身仅为官员授官凭证D.告身颁发程序体现权力运行机制10.(2022·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期末练习·5)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措施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②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设四监司和通判监督制约知州④地方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③②11.(2022·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上期末·4)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图1                             图2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12.(2022·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4)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金的都城距离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为对付蒙古与南宋,又在山西、山东和河北一带设立行台尚书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地区陆续设置行省,作为因军事行动需要而代表中央的机构。关于行省制度说法有误的是(  )A.前朝制度提供了直接来源B.机构性质由临时变为常设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成为统领汉地的最高机构D.制度定型与军政因素相关13.(2022·四川省达州市一模文综·26)刘邦建立西汉后,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封国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自己的23个儿子到各地为藩王。这些举措意在(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稳定统治秩序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出现D.保护边疆安宁14.(2022·湖北省孝感市高三上期中·9)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15.(2022·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中名校高三12月大联考·2)从表1中的材料可知,在两汉时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之下(  )表1所忠言,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汉书·食货志下》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汉书·昭帝纪》(盖宽饶)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汉书·盖宽饶(西汉宣帝时名臣)传》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汉书·梅福(西汉末年名臣)传》(曹魏时期)如淳曰“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汉书注》(唐朝·颜师古)A.户籍与赋役分开管理B.成员法律身份等级森严C.成员法律身份独立平等D.基层的治理无序混乱16.(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4)表1(1)户主名字所在地县出生地、里、爵、姓名、年龄(2)家内所有成员名单与户主关系、姓名、年龄(3)家庭财产及估价奴婢、田宅、牲畜、生产工具(4)其他原配妻子的籍贯、一些重点掌握的人物的身高与肤色表1是西汉政府编写的编户齐民内容。这反映了西汉(  )A.政府重视对人口的管控B.关心民众居住的稳定性C.发挥了劳动者的创造力D.赋税收支状况得到改善17.(2022·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上期末·7)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  )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18.(2022·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4)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19.(2022·天一大联考高三上期中考试·5)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乡司长官称乡书手(“乡长”),主要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帐。据此可知,宋代(  )A.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B.开创了“皇权下县”的先例C.完善了乡级政府管理体制D.削弱了县级政府部门职权20.(2022·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4)王阳明为官时曾制定《南赣乡约》,其中有“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延期)”,要求德高望重的“约长”担负疏通责任,“随时(促成)婚嫁”。这一规定(  )A.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B.表明乡民接受了理学思想C.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D.改变了儒家传统义利观念21.(2022·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期中·10)宋代乡约制度由民间组织制定规约并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扬“圣渝”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乡约制度的衰落B.地方权力的扩张C.专制统治的强化D.道德水准的提升22.(2022·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山东卷·2)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  )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23.(2022·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10月联考·3)清代,国家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存在”,国家意志却延伸于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地方宗族乡约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4.(2022·山东省高三备考监测联考·6)明代,赵瓮“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以俗宜,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冯善、汪缇、吕坤、宋、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代部分学者(  )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25.(2022·湖北省智学联盟高三年10月联考·4)明末地方政权瓦解,盗寇横行;乡绅根据“绅士公议”采取行动,募集乡勇,以宗族或村落为单位结寨,保护乡村的生命与财产。据此可知,明末乡绅(  )A.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补充B.取代政府控制基层社会C.与封建政府之间矛盾激化D.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26.(2022·青桐鸣10月大联考·9)魏晋时期,首次出现了有别于原来“里”的“村”,村成为乡里组织重要的单位。乡里组织的官员数量依照户口编定。“按千户为准,千户以上置史、佐、正三人,依户口数另设里吏一人”,乡官主要由官府派出,辅以民间推选,并享有俸禄品秩。这些做法(  )A.形成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B.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D.加强了地方道德教化职能27.(2021·福建漳州三模·3)486年,北魏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冯太后称赞:“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这有利于(  )A.推动鲜卑汉化进程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加强基层治安管理28.(2021·福建南平二模·6)清朝入关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宜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训》为主,到康熙年间,又发展到宜讲“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A.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B.强化地方宗族制度的基础C.促进儒家伦理道德传播D.发挥乡约共励风化的功能29.(2022·湖北省九师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4)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中,对于灾害时路级诸司赈救的合作有明确的诏令,“安抚司体谅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军粮阙乏,令听以省计通融应副),常平司籴给借贷,提点刑狱司觉察妄滥,如或违戾,许互相按举”。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A.中枢运转效率提高B.地方治理的精细化C.立法加强君主专制D.国家日益积贫积弱30.(2022·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5)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70年,明政府设立惠民药局,在各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同时,明政府还下令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明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B.加强基层社会管理C.维持社会秩序稳定D.促进社会公平公正31.(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12月抽测·5)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子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郑板桥此举意在(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强调重农意识C.践行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D.关注地方稳定32.(2022·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8)清代朝廷在京师、通州等地建设了许多仓储,同时在各地也都恢复设置常平仓、义仓等,以便应对地方各省丰收歉收的巨大差异。清廷意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稳定社会秩序C.固化社会经济模式D.解决粮食危机33.(2022·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10月联考·7)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北美乡镇的管理机构称乡镇议会,乡镇居民都有参加乡镇议会,共同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利与义务。乡镇事务管理由全体居民平等共享,而一切个人事务由个人全权自主决定。每一个乡镇都如同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自主自治。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的特征B.邦联体制的特点C.公共利益至上原则D.基层治理完全自主34.(2021·宁夏银川17校5月联考·33)1851年,英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工会在手工业行会工人中产生;1868年国会大选,第一次投票的工人们集中把票投给同情工人的议员;1900年组建劳工代表委员会后改称工党;1924年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这表明英国(  )A.工人阶级至此登上政治舞台B.工人政治权利得到充分的发展C.工人政治斗争方式与时俱进D.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逐渐完善35.(2021·黑龙江哈九中四模·32)克里斯提尼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的人,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的名字相呼,而以村社的名字相呼”。这一改革措施意在(  )A.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B.规范雅典人命名方式C.削弱贵族势力的影响D.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36.(202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模·33)欧洲中世纪前期的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为了培养神职人员,教会在地方兴办僧院学校,在教区设立主教学校。而到了12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的行会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大学,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欧洲(  )A.教会势力日益衰落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世俗教育得到普及37.(2022·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诊断·13)下表是19世纪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过程。这反映出德国(  )1883年《疾病保险法》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后来发展为凡低收入的农业、林业工人,家庭仆人,公务员,船员及其家属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意外事故保险法》最初只适用于矿山、采石等危险职业,后扩大到年薪5000马克以下的所有劳动者。1889年《老年和残废保险法》后经修改,规定几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工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A.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B.帝国议会掌握实际权力C.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D.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38.(2022·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23)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达到退休年纪的劳动人员,依据他们自身的不同工资情况,每月能够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据此可知,该法案的实施(  )A.缓和了社会矛盾B.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C.增加了就业机会D.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39.(2021·山东一模·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写道: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济(  )A.服务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主流B.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D.受国内国际形势影响不断完善政策40.(2021·山东滨州高三5月模拟考试·12)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B.践行凯恩斯主义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D.健全法律体系41.(2021·陕西宝鸡一模·35)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她的这一改革(  )A.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形势B.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C.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有利于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2.(2021·吉林吉林四模·31)1988年,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实现住房商品化、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的方案。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实现住宅私有化。”这些改革方案的出台(  )A.表明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共识B.从法律上确认了城市住房产权私有C.城市居民住宅分配实现了市场化D.推动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3.(2021·黑龙江哈九中四模·34)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  )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44.(2022·安徽省合肥市一模·2)下表是《左传》中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当时(  )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公元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A.争霸战争此起彼伏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农业生产逐渐衰退45.(2022·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上期末考试·1)春秋前期,体现礼乐文明的歌诗活动,成为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诗》为媒介展开外交,是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政治活动,《左传》关于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诗必类”(“类”即相近、相通)的记载。材料意在说明春秋前期(  )A.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B.诸侯国邦交寻求礼乐认同C.《诗经》成为官方教科书D.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出现46.(2022·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上末质量检测·2)西周的诸侯国是在原有邦国内将同姓兄弟或亲信“插队”进去,像“掺沙子”。新封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是(  )A.形成二元政治体制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保障原有世袭权利47.(2022·广东省茂名市一模·4)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达鲁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8.(2022·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27)明清时期,徽州许多宗族设有义学田,用于建造学舍,聘请塾师,补贴族中学子科考开支,甚至将培养宗族子弟读书科考、设立义学作为族规,列入宗谱之中。这反映出(  )A.宗族声望与科举功名密切相关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四民秩序C.宗族内部的互助模式开始形成D.科举制度发展日趋健全完善49.(2022·湖北省武昌区高三年级1月质量检测·2)汉代郡县长官可以任命下级官员,职权重,县令升到郡守即位同九卿,地方人事变动往往不大。唐代改郡县为州县,官员任免权归吏部,地方官员层级大量增加,升迁变动大。由此可知(  )A.地方割据问题严重B.阶级矛盾有所缓和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监察体系臻于完善50.(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调研考试·1)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观察下图,当时这一设置(  )A.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控制B.消除了诸侯割据的物质基础C.扩大了地方官的权力范围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理念二、非选择题(10题)51.(2022·湖北省孝感市高三上期中·20)【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12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表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汉 魏晋南北朝郡县制   郡——县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州——郡——县二级制二级制三级制三级制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隋唐、辽宋、金元明、清州(府)县制  省县制州——县道——州——县路——州——县省——路——县省——府——县二级制三级制三级制三级制三级制——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52.(2022·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诊断·16)(12分)乡约作为地方社会组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活动皆与乡村的礼俗教化及社会治安有关,但其性质与功效却随时地人情而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札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土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明成祖时,“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非特殊情况,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违者严惩。——据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对比材料一、材料二,请从“乡约与基层治理”角度对宋朝到明清时期的“乡约”进行合理解读。53.(2022·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高三12月联合测评·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宋明以来,乡绅自治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管理的典型模式。这种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自晚清以来开始遭受冲击。晚清民国农村政治的治乱循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农村政治的重建而终结。1950年开始,国家对传统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进行有计划的改造。1954年的宪法明确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始于农村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社会权力的重组,标志着国家政权完整“嵌入”到农村社会。通过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人民公社制度,国家权力史无前例地延伸到了每一家农户,农民与国家建立了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但是,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管理没能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甚至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其变革也系势所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和政治领域双重的农村改革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摘编自戴利朝《20世纪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材料二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10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说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4分)54.(2022·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期末·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为了使读者清楚地了解美国的乡镇和县的政治机构据以建立的一般原则,我认为最好是以一个州为例,先详细考察这个州的过去,然后再一瞥其余的州。我选了新英格兰的一个州。……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的乡镇自由来源于人民主权学说,而在新英格兰的各州,环境则特别有利于这一学说的发展。在联邦的这一部分,政治生活始于乡镇。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个乡镇最初都是一个独立国。它们并没有由别处取得权力:相反,它们好像把自己的一部分独立让给了州。因此,在新英格兰的乡镇,买卖东西,打官司,或增减预算,当局从来不加干涉,而且它也不曾这样想过。州政府在规定它的时候只是指示一个原则:而在执行的时候,乡镇一般又恢复了它的一切个体独立权。比如,赋税是由州议会表决的,但计征税款的却是乡镇;设立学校是上级的命令,但花钱办学和管理学校的却是乡镇。新英格兰居民之爱慕乡镇,并不是因为他们生于那里,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乡镇是一个自由强大的集体。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美国,爱国心是通过实践而养成的一种眷恋故乡的感情。英国从前虽是统治全体殖民地的,但殖民地的人民却一直自己管理乡镇的事务。因此,乡镇的人民主权不仅古老,而且自始就已存在。——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材料二1831年,时年25岁的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考察,并拜访了很多重要人物,包括安德鲁·杰克逊、约翰·昆西·亚当斯等,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被视为是19世纪以来西方最好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用大量篇幅为我们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地方自治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值得我们重点考察。——摘编自王旭《<论美国的民主>与当代美国地方自治》(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乡镇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在运用《论美国的民主》研究美国乡镇自治制度时应注意的问题。(4分)55.(2022·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测评·18)【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历代保障措施据内容分类:第一类是古代灾害性社会教济,反映在“荒政”中;第二类是古代日常贫困社会救济;第三类是古代养老保障;第四类是古代医疗保障;第五类是古代军人优抚保障;第六类是其他社会保障;第七类是失业保障。……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如传统户籍制度在中国被赋予了身份,财产和福利认证功能,汉代“编户齐民”的灾民可享有赋税减收免权,清代审户是核实灾民户口,登记贫国户,划分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完》材料二1983年法国政府有步骤地放弃以前的一些职能,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迅速退却,把它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1981年,一个总值为421470法郎的有价证券组合的缴税比例为17.8%,到1992年,缴税只占0.6%;相反,工资收入缴比例上升:1981年一份总计50577法郎的工资缴税比例是12.8%,1992年一份总计96000法郎的工的缴税比例是17.4%。贫富分化的出现,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政策的向右转有力地激发了新的社会运动……使法国政治和媒体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之中。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张丽等《法国近百年来的社会运动与社会保障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社会保障变化的影响。(4分)56.(2022·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17)(13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1年,德国完成民族统一后,面临着南部各邦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同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社会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直接危及德意志帝国的政治根基。为了消除来自两个方面的威胁,以俾斯麦为首的帝国政府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则积极制定各项社会立法,企图用“怀柔政策”来消弭社会主义运动的锐气、强化中央政府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领导职能。俾斯麦敦请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德国议会又通过了“事故保险法”,对治疗费用和长期失去劳动能力者的救济金问题作出各种规定,如由于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前期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各项费用,其后的费用和救济金则由工厂医疗保险基金和雇主支付。1889年,德国又颁布和实施了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法,该法令规定:老年保险费用由雇主和工人各出50%而在服兵役期间则全部由国家支付。1911年,德国正式建立了全国性的保险法典,使参加各种保险的人数达到1360万人并把长工、农业工人和临时工统统强制纳入保险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材料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以前,即传统的社会保障发展时期;第二阶段为1978年至1992年,即反思传统社会保障和探索新的社会保障时期;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1998年,即新的社会保障选择时期;第四阶段为1998年至今,即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保障日常工作的依据只是社会保障的相关条例、通知、暂行或试行等行政规章,直到201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才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相较于德国比较顺畅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过程缓慢且曲折——阳秋林《中德社会保障体系的比较及经验借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障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德国社会保障的建立对中国社保改革的启示(5分)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7.(2022·江苏省海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德国三大社会保险法的内容比较 《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保险对象符合法律规定的工厂劳动者,年收入不超过2000马克符合法律规定的工业劳动者,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与雇员财政来源费用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国家予以一定的补贴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费用由雇主及雇工各负担一半,国家予以补贴,参保者服兵役期间的保费由国家负担资格条件患病因工伤害,但不包括故意受伤害老年津贴领取者需达到70岁,并继费1200周,残疾津贴领取者也需缴费200周组织管理由各种疾病保险基金组织管理,雇工因承担大部分费用而在各类疾病保险管理机构中发挥决定作用工伤事故保险由企业协会管理,雇主在工伤保险管理中发挥决定作用养老保险由国家统一管理——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提取材料中有关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58.(2022·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期终调研·18)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很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16分)59.(2021·广东佛山顺德区高三仿真模拟考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时期代表观点反贫困措施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中世纪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程中无可替代”。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高消费水平。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2分)60.(2022·江西省九江市一模文综·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顺治九年(1652年)清领海南后,黎族土官制度在较长时间内存续发展。清政府通过建立土舍、峒长、粮长、黎总、哨管等多样化举措,将势力范围深入基层黎峒地区,同时通过“黎人”担任土官直接治理地方。这种王朝自上而下式的治理姿态结合黎族基层土官自治的治理智慧,使清代黎区得以长时稳固,收效甚大。清政府以招民复业、奖励垦荒作为对海南地方官员考核、升黜的评判标准,诸多黎村“有腴田数十顷,黎人耕之,户口蕃庶,物产丰饶”。清政府在海南建立了以书院为主,义学及社学为辅的文化教育系统,各书院研习课程均依照王朝所指定丛书诸如《春秋》《诗经》《性理精义》等来学习、讲学。——摘编自李超、田敏《土流共治与调适:清代海南黎族国家认同的三维向度》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抗战中,我国之所以能以空间换时间,同日本侵略者打持久战,是与民族地区成为我国抗战的战略纵深地带和可靠大后方有着密切关系的。少数民族参加抗战,可使我国抗战具有与国际社会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加强联系的重要国际通道。抗战期间,浴血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朝鲜、蒙古等民族的优秀儿女,驰骋在冀中平原的著名抗日铁军“回民支队”等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爱国爱家、保家卫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代缩影和典型代表。——摘编自陈国裕、祁若雄《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治理海南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少数民族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因素。(5分)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ABBBAB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BACAABA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BCACCABC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BADCCCACC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答案ADBBBBCACA1.【答案】B【解析】据材料“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及“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可知,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选B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不符合史实,贵族政治在封建社会仍有存在,排除C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但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答案】C【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史学界对秦始皇在统一之后采取的修直道和移民实边等行动的评价,存在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这些得出这些结论的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以说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研究结论,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列举不同学者各自的观点,并没有综合其观点,排除A项;题干列举出对同样现象的评价不同人得出的三种不同的结论,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排除B项;题干中的结论是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知识列举出来,没法体现道德评价是否优先,排除D项。3.【答案】A【解析】“官员凭信符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这样做方便朝庭派官员到地方进行管理,也即方便中央对全国的控制,故选A项;“官员凭信符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可以看出它仅供官员使用,不对商旅开放,对贸易无补,排除B项;“官员凭信符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说明它只是政府的机构,只负责接待官员,不管理收税,排除C项;“官员凭信符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可以看出只能提供交通服务和休息,无法保证公务执行,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十镇兵力……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可知边镇节度使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中央丧失军事优势,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故选B项;唐前期的布局内重外轻,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布局是内轻外重,排除A项;“遏制了”表述绝对,唐末陷入五代十国战乱局面,排除C项;边镇节度使军事力量强大容易带来藩镇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可知,元代对地方实行多重轨管理,在边疆设宣慰司,由当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体现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特点,故选B项;图表仅体现了云南地区的地方设置,未体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排除A项;图表体现了云南行省的设置,不符合全部的行省设置,C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元朝行省的设置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是只对边疆地区,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湖南湖北两省之间有长江这一自然界限,而越过南岭也等于在突破自然边界,同时湖南、湖北与广西又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湖广行省的布局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选B项;由题干中的“(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可得,这说明作为元朝的行省,湖广行省不是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排除A项;湖光行省打破山川形变和人文差异,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湖广行省的布局情况,不会改变国防和经济实力,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可知西周分封制与商代的内外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故选A项;中央集权在秦朝才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后期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逐渐被破坏,并没有保障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排除C项;君主专制也是秦朝才确立的,排除D项。8.【答案】B【解析】由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可知柳宗元和顾炎武都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当时历史客观条件所决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B项;材料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并未对二者进行比较,排除A项;柳宗元和顾炎武郡县制均持肯定态度,且材料中并未对郡县制进行评价,排除C项;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被郡县制所取代,排除D项。9.【答案】D【解析】唐朝告身的颁发程序体现了中书省奉旨决策、门下省审查、尚书省执行而办理正式手续的权力运行机制,故选D项;告身制度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楷书是公文书写的主要形式是在唐宋以后,排除B项;告身不仅为官员的授官凭证,还是官员享受各种特权的凭证,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期开始大规模启用节度使统兵作战,所以①处于唐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击退匈奴威胁后设置了河西四郡,所以②处于汉朝时期;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了通盘监督知州和四监司,所以③处于宋朝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下辖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所以④处于元朝时期;选择B项符合题意。11.【答案】A【解析】由材料唐代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说明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逐渐转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且更加细化,故选B项;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结合史实唐朝的道并无长期设置的长官,后期被节度使掌控,不能体现出监察力度的增强,排除A项;宋朝江南地区经济超过北方,排除C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地区陆续设置行省,作为因军事行动需要而代表中央的机构”可见其目的是军事行动,主要在新征服地区,而不仅指汉族区域,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金的都城距离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为对付蒙古与南宋,又在山西、山东和河北一带设立行台尚书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这里元朝有对金朝制度进行借鉴的意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金的都城距离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为对付蒙古与南宋,又在山西、山东和河北一带设立行台尚书省”可见最初只是军事上的临时机构,但到了后来却逐渐成为一种常设的机构了,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金的都城距离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为对付蒙古与南宋,又在山西、山东和河北一带设立行台尚书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地区陆续设置行省,作为因军事行动需要而代表中央的机构”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最初只是用于军事需要,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却成为地方的常设机构,体现了由军到政的过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答案】B【解析】据所学,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是为了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稳定天下,而朱元璋分封其子为各地藩王也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因此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稳定王朝的统治秩序,故选B项;据所学,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侧重民族关系的处理,而材料是分封亲族,排除A项;据所学,防范地方割据势力出现属于稳定统治秩序的表现,排除C项;据所学,西汉初期和明初分封地区并非在边疆,因此保护边疆安宁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政府对人民户口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将城乡居民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进行严格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正大力发展计划经济,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和把控经济发展的内容和方向,而对人口进行管理是发展计划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故选A项;户口管理不仅仅是针对农村地区,城市也受到严格管理,因此不能以此认为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同时涉及农村和城市的人口,不能说明是因为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农业人口结构未出现大的变动,排除C项;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至1957,1957年我国工业发展具备了初步基础,而1958年的户口管理不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是为了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开展,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汉书·食货志下》所选的材料大意是:所终说的,世家大族的富人生活奢侈、游手好闲,体现出了不平等,乱了齐民的规矩,而由另外三则材料中的“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无有贵贱,谓之齐民”等可知,它们都体现了即使是贵族或者官宦之家的儿子也要服从规定,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户籍制度之下,成员法律身份地位是独立平等的,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下,社会成员身份在法律上是独立平等的,并没有体现户籍与赋役分开管理,且两汉时期户籍制度本身就是征收赋役的依据,二者并不是分开管理的,排除A项;由“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孔氏子孙,不免编户”、“无有贵贱,谓之齐民”等可知,社会成员法律身份是独立平等的,而不是等级森严的,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两汉时期户籍制度下的社会成员身份在法律上是独立平等的,都遵从规定,没有人例外,所以不能体现基层治理无序混乱,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由表1西汉政府编写的编户齐民内容看,四项中由三项设计到家庭成员这一人的因素,而只有一项属于财产,可见政府注重的是对人口的管控,故选A项;题干关注的是户主及家庭成员与户主的关系和特征,而不是民众居住是否稳定,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汉代编户齐民应该统计的重要信息,而与劳动者创造力发挥无关,排除C项;编户齐民的信息是作为政府赋税收入的重要依据,但题干中的信息并没有关于收税数量等问题,所以没法得出政府的赋税收支结果问题,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由材料“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可知族规的制定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族长需要政府委任,说明宗族承担社会治理的功能,故选A项;“消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汉以后儒家思想一直都是正统思想,“重塑”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家礼》不是法律制度,不能体现出礼法合流,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由材料“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可知基层社会管理中注重利用血缘族亲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会社、会馆”、“业缘”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基层管理的需求,说明“民”的管理适应了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求,故选B项;材料强调地方治理,并未体现出皇权专制,排除A项;“成熟”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家族、乡族、乡约”体现出以儒教化,但还有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兴建的“会社、会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材料“宋代在国家法定的最低一级政府——县政府外,出现了乡级政府的雏形——乡司”可知,乡司长官是基层官员,说明宋代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治理,故选A项;据所学,“皇权下县”并非宋代开创,排除B项;材料只是乡司的设立,不能说明乡级政府管理体制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乡司长官称乡书手,主要负责编制户籍和赋税簿帐”可知,乡司的权限有限,没有削弱县级政府部门职权,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题干提及王阳明制定《南赣乡约》,引导、促成男婚女嫁,有利于协调好南赣基层地区婚嫁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题干信息未提及宗族信息,“削弱”不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王阳明制定《南赣乡约》,协调男婚女嫁矛盾,未提及要乡民接受理学,排除B项;“改变了”不合史实,且题干未涉及“义利观念”,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乡约由宋代民间组织来制定和执行到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来推行,主要内容也由官府规定,说明明清时期专制统治在地方上的强化,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了乡约制度变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制度,并不能体现其衰落,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乡约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成为地方官吏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不能据此说明地方权力扩张,排除B项;乡约制度由民间到地方官吏主导,内容突出对圣谕的宣扬,并没有说到其推行的结果,也就不能说明道德水准由此得以提升,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县、乡、里都是地方基层组织,再根据题干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可知,秦朝的地方基层组织承担了治理社会的职能,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故不属于地方区域自治,排除A项;地方基层组织不仅承担经济职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三老、啬夫、游徼的职责,但并没有涉及其任免问题,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设置乡约是国家权利向基层社会延伸的一种方式,地方宗族积极参与乡约的推行和实践,希望通过宗族的乡约化使宗族组织化,从而强化对族人的管理,故选B项;清代国家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多是借助基层组织(如乡约)来实现的,“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是外在条件,排除A项;“健全完备”说法错误,排除C项;“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存在”说明中央政府未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材料“丽江丧祭过侈,酌以俗宜,编次为书,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可知,面对丽江丧祭过于奢华的习俗,赵翁将《家礼》和俗宜相结合,编写地方礼仪规范,收到较好的效果,表明明代部分学者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故选C项;据材料赵翁将《家礼》与地方风俗相结合,制定礼仪规范,有效制止了丧祭奢靡之风,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礼》规范的是民间日常生活礼仪,材料重在强调将《家礼》与地方习俗结合规范地方的日常行为,重在对理学的实践,不仅是遵守程朱理学,排除B项;明朝时期社会主流观念仍然是理学,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以宗族或村落为单位结寨,保护乡村的生命与财产”可见本来应该国家政权完成的事情,现在由乡绅自发组织完成,弥补了政府力量的不足,因此对政府力量来讲是一种有效补充,故选A项;“乡绅根据“绅士公议”采取行动,募集乡勇”可见这是一种公益行动,不是地方政权的性质,排除B项;“以宗族或村落为单位结寨,保护乡村的生命与财产”说明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盗寇,而不是与政府对立,排除C项;“以宗族或村落为单位结寨,保护乡村的生命与财产”这是村民自保的一种方式,无法上升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出现了乡里组织重要的单位——“村”,对乡里官员的设置也有明确的规定,乡官主要由官府派出,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魏晋时期,只有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其他时期并未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涉及道德教化,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通过三长制强化了对基层编户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魏进行制度变革,通过三长制来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与汉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三长制对保障国家收入的积极作用,并未反映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B项;三长制的推行确实可以加强基层治安管理,但是材料反映的是三长制对保障财政收入的作用,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说明清朝的乡约制度最终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清朝的乡约制度,没有呈现地方宗族制度,排除B项;清朝的乡约制度可以促进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播,但不是根本目的所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C项;清朝的乡约制度可以发挥乡约共励风化的功能,旨在是根本目的所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安抚司体谅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常平司籴给借贷,提点刑狱司觉察妄滥”仅这一件事体现宋朝地区办事程序非常严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是一种精细管理的表现,故选B项;“安抚司体谅措置,转运司检放展阁”“常平司籴给借贷,提点刑狱司觉察妄滥”这些部门设置均是地方的管理机构,不是中枢机构,排除A项;“对于灾害时路级诸司赈救的合作有明确的诏令”可见这些规定不是对中央的规定,而是对地方的规定,排除C项;“南宋《庆元条法事类》中,对于灾害时路级诸司赈救的合作有明确的诏令”这种诏令是国家应对灾害时的应急措施,是任何一个国家面对灾难应有的对策,无法判断国家的强弱,排除D项。30.【答案】C【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材料“1370年,明政府设立惠民药局,在各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同时,明政府还下令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可知,明政府设立药局和养济院来帮助需要帮助的百姓,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选C项;社会保障体系包含医疗、养老、粮食储备等方面,而材料仅介绍了明朝的养老和医疗体系,故无法判断其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排除A项;明朝时期通过里甲制度和宗族、士绅的力量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排除B项;社会的公平公正依赖法律和司法,与材料中的社会保障无关,排除D项。31.【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根据清代律令,开仓放粮需要朝廷的批文,但是面对紧张的灾情,郑板桥选择先斩后奏,“俟辗转申报,民无子遗矣”表明当时灾情急迫,如果等清政府的批文会让灾民饿殍遍地,可能会导致地方混乱,所以郑板桥未经批准开仓放粮是为了稳定地方,防止灾民暴动,故选D项;开仓放粮就是政府的储备粮,只是在没有经过审批的情况下放粮,不能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灾粮仍是由政府提供的,排除A项;重农意识主要指的是重视农民的生产经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材料强调的是稳定灾情的重要性,排除B项;以工代赈主要出现在1929年到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指的是以提供工作机会的方式代替直接的救济,能够增加灾民的就业机会,但是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的体现,排除C项。3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清廷通过大力建设仓储,应对地方各省丰收歉收的巨大差异,可以有效应对不定时出现的水灾、旱灾、蝗灾等,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故选B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以便应对地方各省丰收歉收的巨大差异”不符,排除A项;清廷建设仓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固化小农经济的模式,排除C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33.【答案】A【解析】据材料“乡镇事务管理由全体居民平等共享,而一切个人事务由个人全权自主决定”可知,人民享有管理乡镇及个人事务的主权,即人民主权,故选A项;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公共利益至上原则与“一切个人事务由个人全权自主决定”不符,排除C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34.【答案】D【解析】据材料“1868年国会大选,第一次投票的工人们集中把票投给同情工人的议员;1900年组建劳工代表委员会后改称工党;1924年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可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行会中产生现代工会,工人们从参加国会大选,到组建工党,再到参与组阁,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等,表明英国上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即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逐渐完善,故选D项;英国工人阶级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宪章运动中已登上了政治舞台,排除A项;英国两党制在本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政党,工人的政治权利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工人参与政治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并没有提到工人斗争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35.【答案】C【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据材料“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的名字相呼,而以村社的名字相呼”可知,这一改革意在以地域组织代替血缘组织,削弱贵族势力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据所学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已经正式形成,排除A项;据材料“使他们不用祖上的名字相呼,而以村社的名字相呼”可知,用祖上的名字也是规范的命名方式,排除B项;据材料“彼此都是村民”可知政治地方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36.【答案】C【解析】据材料“而到了12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的行会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大学,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可知12世纪的欧洲城市得到发展,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行会力量壮大,因此其在城市中创办世俗大学,开设与商业发展有关的课程,故选C项;世俗大学的设立只能证明行会力量的壮大,不能得出教会势力衰落,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世俗大学的创办,并未涉及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普及”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7.【答案】C【解析】“19世纪德国社会”特别是中后期,统一完成后,两次工业革命同时时行,生产率水平提高,材料中“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最初只适用于矿山、采石等危险职业”这都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既体现工业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也说明政府已经在开始关注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故选C项;通过“1883年《疾病保险法》”等三个法律无法反应国家整个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列举了三个法律文件,不知其诞生的过程,无法判断帝国议会的功能,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无法判断德国民众的参政权力内容,排除D项。38.【答案】A【解析】据材料“达到退休年纪的劳动人员……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可知,退休的工人能获得一定的养老金,有利于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经济大危机期间,“快速”说法错误,排除B项;养老金不能增加就业机会,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机会,排除C项;“10—85美元的养老金”说明养老金很少,“提高”说法错误,排除D项。39.【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认为,国家承担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给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或贫困者提供援助和救济,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材料“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相符,故选C项;“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说明此时处于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才开始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政策的不断完善,排除D项。40.【答案】C【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德国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俾斯麦的言论充分证明当时德国是将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统治的手段,即通过社会保障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故选C项;社会保障并不能防止地方割据,“防止”说法错误,排除A项;1936年凯恩斯发布《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排除B项;健全法律体系与“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不符,排除D项。41.【答案】A【解析】据材料“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可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英国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英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增加经济活力,适应了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17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政策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强调政策的一致性,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只符合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二战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为了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排除D项。42.【答案】D【解析】据材料“实现住房商品化、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可知国家逐渐实行住房商品化,推动住房的买卖和交易,有利于培植和活跃房地产市场,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成为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的改革方案,并不是通过的法律,排除B项;市场经济出现于1992年之后,排除C项。43.【答案】B【解析】据材料“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可知,这些政策属于社会福利,据所学社会福利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故选B项;据所学“滞胀”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福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与政党斗争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社会福利主要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不会缩小贫富差距,排除D项。44.【答案】B【解析】由材料“周、郑交质”、“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作为诸侯国的郑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与周天子的关系恶化,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想;材料只涉及周、郑的关系,不能体现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而非衰退,且材料并未提及农业发展信息,排除D项。45.【答案】B【解析】据材料“体现礼乐文明的歌诗活动”“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诗必类’(‘类’即相近、相通)的记载”可知,春秋前期,诸侯国间正常的邦交活动遵循“歌诗必类”的原则,所歌之诗“类”,代表双方政治目的存在一致性,即对《诗》所代表的礼乐文明的认同,故选B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排除A项;以《诗》为媒介展开外交表明《诗》的重要性,不等于《诗经》成为官方教科书,排除C项;礼崩乐坏与“体现礼乐文明的歌诗活动”不符,排除D项。46.【答案】B【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西周王室无论采取什么举措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则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选B项;原有邦国和新封的邦国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结果是形成二元政治体制,这是“掺沙子”的结果,而不是意图,排除A项;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具有较大的世袭统治权,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由于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而新封的邦国是一个个的地方实体,所以就没法保障原有的世袭权利了,排除D项。47.【答案】C【解析】据材料“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可知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C项;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是表象,本质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督察地方行政”可知达鲁花赤行使监察权,没有扩大行政权,排除B项;据材料“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可知民族不平等,不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排除D项。48.【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宗族非常重视宗族弟子的仕途,因此大力支持对宗族子弟的培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宗族子弟是否能入仕关系到整个宗族的声誉和名望,因此才非常重视宗族子弟的科考和学习,故选A项;传统的四民秩序指的是“士农工商”,若有社会地位的变化才能反映社会秩序的转变,材料只强调宗族重视宗族子弟的科考,不能反映四民秩序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宗族对宗族子弟单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体现宗族子弟对宗族的帮扶,因此不能说是“互助”,排除C项;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僵化,发展成了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科举制度完善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49.【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代郡县长官可以任命下级官员,职权重,县令升到郡守即位同九卿”、“唐代改郡县为州县,官员任免权归吏部,地方官员层级大量增加,升迁变动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选用权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减轻地方割据问题,排除A项;阶级矛盾的缓和与土地问题、国家政策、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关,而材料讲的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排除B项;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在明清时期高度完备,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而不是讲对官员的监察,排除D项。50.【答案】A【解析】据材料“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及图片可知,秦在南方边远地区设置长沙郡,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直接有效的控制,故选A项;秦灭楚后设长沙郡管辖地方,而不是分封诸侯,从政治上加强管辖,不涉及“物质基础”,排除B项;长沙郡的范围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郡县长官的职责就是管理地方,“扩大”说法错误,排除C项;因地制宜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长沙郡就是其中之一,不能体现因地制宜,排除D项。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非选择题51.【答案】(12分)示例一论题:县制一级比较稳定。(2分)阐述:自县制创立以来,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地方行政无论实行“二级制”还是“三级制”,县一直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层次,在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安排中,从未被废止或中断,一直沿袭至今,其名称也保持了数千年,凸显了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10分)示例二论题:郡县制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阐述: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彩响。(10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此类型表格类的史论结合题有两种分析材料的方式,一是看“特殊值”,即材料中的最大、最小、转折点、一直存在的内容,第二种是看表格内容呈现出的普遍的发展趋势,此题最简单的方式是采取第一种方法,看“特殊值”。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县”从未消失,于是可以由此提炼出第一个论题,即“县制一级比较稳定”;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战国时期,县制就已经存在,经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汉代承袭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县制仍然存在,且在后面的朝代中,地方行政无论实行“二级制”还是“三级制”,县一直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内容,从未被废止或中断,一直沿袭至今,其名称也保持了数千年,甚至对当今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凸显了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从以上思路稍加总结即可。52.【答案】(12分)北宋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乡约出现。乡约强调的道德教化,规定了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有助于规范基层社会秩序,有利于调节社会关系和缓解社会矛盾.乡约强调向善互助,实施社会保障,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乡约,推动了地方自治。(6分)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明清时期,受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乡约更注重宣讲圣谕,政府介入管理,官员与士绅受到约束,乡约的强制力得到强化,有效弥补了政府在基层管理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6分)【解析】根据问题“行合理解读”,即是需要说明从宋朝时期到明清时期“乡约”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乡约与基层治理”角度,则需要把“乡约”变化的情况对基层治理的影响说明即可。据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札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土第一部乡约乡规”可得北宋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乡约出现;“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可得它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是乡约强调的道德教化,规定了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有助于规范基层社会秩序,有利于调节社会关系和缓解社会矛盾等作用;“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可得推动了地方自治;“明成祖时,‘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乡约更注重宣讲圣谕;“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可得政府介入管理,官员与士绅受到约束,乡约的强制力得到强化;“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违者严惩”这些做法,对地方政府在基层管理方面的不足有效进行了弥补,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53.【答案】(14分)(1)变化:由乡绅自治逐步转变为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管理。(2分)影响:有利于农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巩固了党和政府对基层的治理;有利于农村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农村资源推动工业化;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的有效管理;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8分,每点2分,可以答积极,也可以答消极,消极只能答人民公社体制的消极影响。消极最多给2分。)(2)史实: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政治: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任意一点给2分)。(经济、政治各2分,共4分)【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宋明以来,乡绅自治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管理的典型模式”“1954年的宪法明确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得出由乡绅自治逐步转变为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管理。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通过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人民公社制度……农民与国家建立了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农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巩固了党和政府对基层的治理、有利于农村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农村资源推动工业化、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的有效管理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一“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管理没能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甚至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出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2)经济:据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和政治领域双重的农村改革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结合所学得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治:据材料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结合所学得出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54.【答案】(12分)(1)原因:启蒙思想的影响;乡镇承担众多的公共服务功能(联邦制下的地方权力强大);民情的支持;英国殖民时期的自治传统。(8分)(2)作品写作于19世纪30年代,主要是对美国建国之初的乡镇自治制度进行考察,还需要结合之后的相关著作全面认识;作者的写作源于自身的观察和走访,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应结合作者的阶级角度,并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评述。(4分)【解析】(1)据材料“来源于人民主权学说”得出启蒙思想的影响;据材料“在新英格兰的乡镇,买卖东西,打官司,或增减预算”得出乡镇承担众多的公共服务功能;据材料“个体独立权”得出联邦制下的地方权力强大;据材料“居民……爱慕乡镇……眷恋故乡”得出民情的支持;据材料“殖民地的人民却一直自己管理乡镇的事务”得出英国殖民时期的自治传统。(2)据材料二“1831年……再现了美国地方自治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得出作品写作于19世纪30年代,主要是对美国建国之初的乡镇自治制度进行考察,还需要结合之后的相关著作全面认识;据材料“阿列克西·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考察,并拜访了很多重要人物”得出作者的写作源于自身的观察和走访,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应结合作者的阶级角度,并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评述。55.【答案】(12分)【答案及评分标准】(1)特点:中国古代保障机制形成时间早;保障内容全面;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是有效补充;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障层次低。(任意2点4分)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影响:减少灾害影响,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对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任意2点4分)(2)影响: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政治的长期动荡。(任意2点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说明产生时间早;从“荒政”、日常贫困、养老、医疗、军人优抚、失业保障到其他保障,说明保障范围广泛和内容全面,“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说明古代社会保障与国家基层治理相结合,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主导权,但是民间社会力量也会参与其中,二者相互结合;据材料一“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说明古代的社会保障存在具体的凭证,以便于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但是整体上古代社会保障水平受到生产力水平和专制政府的限制,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第二小问影响,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从统治者的立场来说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效手段;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还可以弥补小农经济所呈现出的脆弱性的特点,对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农耕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为后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2)据材料二“贫富分化的出现,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可知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使国家贫富分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据材料二“经济政策的向右转有力地激发了新的社会运动”说明贫富分化不均的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一系列社会运动出现,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据材料二“使法国政治和媒体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之中”说明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发的社会动荡很快导致了国家的政治动荡。56.【答案】(13分)(1)(8分)特点:建立时间较早;以政治目的为主;依靠行政立法手段;覆盖对象广泛;多主体共同分担。(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2)(5分)启示: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要紧密联系国情;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给付对象。(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5分)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1)据材料一“1871年,德国完成民族统一后,……另一方面则积极制定各项社会立法”可见建立时间较早;据材料一“企图用‘怀柔政策’来消弭社会主义运动的锐气、强化中央政府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领导职能”可得以政治目的为主;据材料一“俾斯麦敦请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德国议会又通过了‘事故保险法’”可得依靠行政立法手段;据材料一“对治疗费用和长期失去劳动能力者的救济金问题作出各种规定,如由于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前期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各项费用,其后的费用和救济金则由工厂医疗保险基金和雇主支付”可得多主体共同分担保险负担的特点;据材料一“使参加各种保险的人数达到1360万人并把长工、农业工人和临时工统统强制纳入保险体制”可得覆盖对象广泛等特点。(2)据材料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间的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保险状态可得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要紧密联系国情;据材料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保障日常工作的依据只是社会保障的相关条例、通知、暂行或试行等行政规章,直到201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可得完善法律体系;据材料二“老年保险费用由雇主和工人各出50%而在服兵役期间则全部由国家支付”可得拓宽筹资渠道;据材料二“相较于德国比较顺畅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过程缓慢且曲折”可得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给付对象等德国经验也对我们有重要启示。57.【答案】论题: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阐述: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两次工业革命在德国交叉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大量出现,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在此情况下,德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企图以此消弭,工人运动,维护统治。19世纪末,德国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社会保险法,虽然条件苛刻,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德国由此成为西方国家较早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平稳运行。【解析】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炼两条信息并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材料,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末德国的社会保险法,以小见大可以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两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内容,并且对各种保险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不同的类型有对应的不同的保障内容,因此社会保险能够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由此可以提炼出论题,即“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然后再展开论述,德国在1871年之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871年德国基本完成了统一,为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在德国交叉进行,因此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导致大量工人运动的产生,欧洲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人运动,开始争取自己经济和政治权利,在工人阶级的抗争下,德国政府开始重视和关注社会保障制度,希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从19世纪末开始德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法,虽然保险内容划分比较复杂,但相较之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障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因此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德国也由此成为西方国家当中较早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也因此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平稳发展。58.【答案】可围绕如下核心观点展开论述:不同区域的国家在进行基层治理时,可能采用相似的管理方式,体现古代区域文明在发展中的统一性/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性/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应体现民本思想,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为宗旨/过度的社会保障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政府需减少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制度应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同国家应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取长补短,臻于完善等角度建立认识。观点清晰(3分);材料典型(6分);逻辑自洽(3分)语言组织(3分)【解析】据材料“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结合所学得出观点:过度的社会保障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政府需减少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其次,进行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容易助长懒惰行为,政府需减少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59.【答案】示例:论题:贫困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阐述: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贫困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将贫困看成是道德的堕落,也不再将贫困看做是人生的必须体验,人们日益将贫困看成是经济现象。因而,政府部门通过法律等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但社会被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陷入“极端贫困”的悲惨命运。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马克思科学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结论:贫困观念的不断深化有利于反贫困措施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解析】根据对材料的阅读和梳理,可以发现西方的贫困观作为一种思想,是时代与社会的一种折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反贫困措施也体现了不同阶段的社会特征。因此结合材料,可以自定论题为“贫困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针对此论题,可以从工业革命前后两个阶段,对贫困观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阐释。工业革命前,因为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贫困逐渐成为一种经济现象,不与道德捆绑,工业革命后,贫困这一社会现象,成为了先进思想家洞悉社会弊病的窗口,并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总而言之,贫困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其他角度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60.【答案】(25分)(1)特点:土官制度长期存在;管理措施多样化;势力深入基层地区;王朝自上而下与土官自治相结合;治理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可得满分)影响:加强了中央对海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黎汉之间的民族交融和经济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黎族人民对中央的政治和文化认同;促进了黎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可得满分)(2)贡献:民族地区成为抗战的战略纵深和大后方;加强了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联系;弘扬了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8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可得满分)(3)因素: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共同的民族利益。(5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可得满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顺治九年(1652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年)清领海南后,黎族土官制度在较长时间内存续发展”可得土官制度长期存在;据材料一“清政府通过建立土舍、峒长、粮长、黎总、哨管等多样化举措,将势力范围深入基层黎峒地区”可得管理措施多样化,势力深入基层地区;据材料一“同时通过“黎人”担任土官直接治理地方”、“这种王朝自上而下式的治理姿态结合黎族基层土官自治的治理智慧,使清代黎区得以长时稳固,收效甚大”可得自上而下与土官自治相结合;据材料一“清政府以招民复业、奖励垦荒作为对海南地方官员考核、升黜的评判标准,诸多黎村‘有腴田数十顷,黎人耕之,户口蕃庶,物产丰饶’”、“清政府在海南建立了以书院为主,义学及社学为辅的文化教育系统,各书院研习课程均依照王朝所指定丛书诸如《春秋》《诗经》《性理精义》等来学习、讲学”可得治理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地方管理、民族交流、经济发展、文化和政治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分析,所以可以概括为:加强了中央对海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黎汉之间的民族交融和经济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黎族人民对中央的政治和文化认同;促进了黎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2)据材料二“抗战中…是与民族地区成为我国抗战的战略纵深地带和可靠大后方有着密切关系的”可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抗战的战略纵深和可靠后方;据材料二“少数民族参加抗战,可使我国抗战具有与国际社会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加强联系的重要国际通道”可得加强了我国与国际社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联系;据材料二“抗战期间,浴血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朝鲜、蒙古等民族的优秀儿女,驰骋在冀中平原的著名抗日铁军‘回民支队’等就是我国少数民族爱国爱家、保家卫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代缩影和典型代表”并结合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知识,可得弘扬了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民族政策、文化、经济、外部等因素分析,所以根据材料一,清朝对海南实行王朝自上而下与土官自治相结合的政策,可得国家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的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从而促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据材料一,清朝对海南实行国家指定的教育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据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可得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共同的民族利益促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第35页共3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1 21:17:40 页数:35
价格:¥6.66 大小:892.8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