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剩余3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专项练习题汇编一、单选题(40题)1.(2022·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鞥师、旄人、鞮鞻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2.(2022·湖北十堰·高三阶段练习)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记载出处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3.(2022·山西太原·高三期末)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私家修史既高潮迭起,又低谷频生,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曲线形外观。其中四次私家修史高潮分别出现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之际和明末清初。这一现象A.表明私家修史是中国史学的主流B.侧面反映出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C.说明了国家重视著史修史的传统D.主要源于官修史书的排斥与打压4.(2022·山东临沭·高三期末)下表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降等拜谒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人物家世背景世资均值理论起家起家官起家官品资料出处穆绍祖、父皆一品公爵一品五品太子舍人七品汇编282杨元让祖一品公爵,父一品仪同三司一品五品太学博士六品墨志174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挺曾祖、祖皆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品五品奉朝请六品疏证350王偃祖、父皆二品侯爵二品五品奉朝请六品汇编354A.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B.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C.身份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D.凭君臣之义易获晋升捷径5.(2022·湖南娄底·高三期末)西晋时刘卞入太学,通过《经》的考试任台四品官,因拒绝抄写定品簿籍(黄纸),被中正“下品二等”;中正袁粲吊祭何劭,劭子岐称病不见,袁粲便欲报复,声言“今年决下婢子(指岐)品”。这说明西晋A.选官制度弊端显现B.考试是选官主要方式理C.门阀政治愈演愈烈D.中正操控了中央朝政6.(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阶段练习)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7.(2021·四川·成都七中一模)儒学在两汉享有“国宪"地位,士人“咸资经术”,然而到了魏晋时期,魏帝曹髦巡视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师瞠目结舌。这说明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B.佛教道教的盛行冲击儒学地位C.儒学理论亟待发展完善D.魏晋统治者崇尚武力而非文治8.(2021·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不安,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被劾以大不敬下狱,太学生王咸“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据此可知,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B.太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天人感应”体系被破坏D.大批读书人被政治斗争所利用9.(2022·河北承德·高三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一批文士“学而优则仕”,其中不少做了贵族的家臣,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仲弓、冉有等。这反映出当时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B.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C.儒学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D.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10.(2021·四川新都·高三开学考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中,也证实了先秦儒家对古代经典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与阐述,“《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据此可知。A.文化在传承中创新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士人和私学的兴起D.百家思想走向融合11.(2021·河南·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北宋时期,自唐代以来已经从成熟走向完美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民间文化和社会书籍的流动,这其中就包括教科书。教科书的增多,使得书院也随之出现,同时让科举的预备学子越来越多。这反映出,印刷技术的进步A.推动了科举制形成B.促进了社会转型C.导致了私学的兴起D.助力了教育创新12.(2022·陕西宝鸡·一模)明中后期,以江南为中心,全国盛行创办“文社”之风。不同于以“阐明儒教教义,并激励学生去躬行道德”为目的的两宋书院,文社主要是“专门讨论科举制艺文章、磨炼作文之才”的文人集会。这一变化反映出A.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B.理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C.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发展D.取士方式影响文人风尚13.(2021·浙江·镇海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朝开始对湘西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在采取驻军、屯兵、修边、筑卡等强硬军事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动湘西社会的“儒化”,其中主要包括通过设置官学、书院、义学等构建儒家教育体系、给与少数民族士子资助及科举名额优惠、重视对先儒先贤的条祀、颁令禁止苗民请多亲教祭祀活动及风俗习惯、推行三纲五常及忠孝节义观念等等途径。这说明A.康熙时期开始实行改土归流B.清朝推行惴化措施以强化统治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倫学开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D.康熙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14.(2022·山西·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南宋末年,“垂髫挟卷者,非濂洛不谈;决科射策者,非《四书》不读”,类编“诸儒”文章的科场用书大量出现,“书肆之书易得,有铜钱数百,即可得语录若干家”。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印刷技术的进步B.理学影响的扩大C.科举考试的僵化D.书院教育的发展15.(2021·全国·高三阶段练习)朱熹曾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教导生徒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陆九渊应邀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反复教育士子们不要追求官资高低,而要做一个“供其职,勤其事”进而利国利民的君子。这一现象反映出A.理学与心学开始分道扬镳B.理学与书院发展交相辉映C.儒家思想完成哲学化建构D.科举改革推动理学的繁荣16.(2022·山东·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秦汉时期,经商之人有专门的“市籍”,地位较低。到了唐代,士、农、工、商皆可取得“市籍”,并且“市籍”出身立功者可受赏,优秀者可贡举,居肆工伎易业三年后至亲可出仕。这反映出当时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社会阶层流动频繁C.四民地位趋于平等D.人才选拔公平公正17.(2022·江苏连云港·高三期末)明末清初朱彝尊说:“世之治举业者,以《四书》为先务,视六经为可缓。以言《诗》,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也;以言《礼》,非朱子之《家礼》弗敢行也。推是而言,《尚书》《春秋》非朱子所授,则朱子所与也。”材料主要反映A.朱子集理学之大成B.明代开创八股取士C.理学奉为官方哲学D.私塾教育日渐兴盛18.(2022·吉林吉林·高三阶段练习)“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A.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B.战国时期新生社会力量的崛起C.新兴地主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D.希望社会矛盾缓和的理想寄托19.(2022·辽宁丹东·高三期末)宋代科举制中新增了“特奏名”的规定: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参举数和年龄,即可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由此可知,“特奏名”制度A.是宋代吏治腐败的根源B.加强了对士人阶层的笼络C.开创了重文轻武的传统D.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022·安徽宣城·高三期末)晚明时期,江南的市镇权势家族,科举几乎成为推动家族向上流动或维持士绅阶层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缙绅家非奕叶科第,富贵难于长守”。因而,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人学校,百姓之黠者争营巢窟而充吏胥”的现象。据此,从侧面说明了这一时期A.江南的市镇经济进一步衰败B.工商经营的社会环境恶化C.科举考试更受权势家族青睐D.传统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21.(2022·辽宁·高三期末)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朝统治者正式设立女真进士科,以选拔女真族子弟为官。“以策论进士取其国人,而用女真文字以为程文”。女真进士科的考生只要考一场,考题是策问,而且可以免乡试、府试,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这一做法意在A.完善科举取士制度B.全面学习中原制度C.巩固女真人的统治D.促进民族间的交融22.(2022·吉林白山·高三期末)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23.(2022·安徽黄山·一模)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24.(2022·河南洛阳·一模)明清两朝中国人口增长了四倍多,但科举取士的数额并未相应增加。士人们逐渐抛却“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念,同时兼营商业;而商人中也有许多学习儒术。这些现象A.表明八股取士引起士人的不满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说明士商融合社会价值观倒退D.冲击传统观念促进思想解放25.(2022·云南昆明·一模)明清时期,徽州许多宗族设有义学田,用于建造学舍,聘请塾师,补贴族中学子科考开支,甚至将培养宗族子弟读书科考、设立义学作为族规,列入宗谱之中。这反映出A.宗族声望与科举功名密切相关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四民秩序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宗族内部的互助模式开始形成D.科举制度发展日趋健全完善26.(2022·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根据唐传奇《莺莺传》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改原作的悲剧结局,借女主人公崔莺莺之口,表达了"学梁鸿与孟光(东汉隐士,"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喻指科举)"的人生追求。这表明该剧A.蕴含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B.继承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手法C.迎合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政策D.折射出追求功名的社会心态27.(2021·河南郑州·高三阶段练习)清人沈垚指出:“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宋代以后,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如陆九渊曾言及“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这表明宋代A.科举取士兼顾商人阶层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C.理学冲击传统社会结构D.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增强28.(2022·福建泉州·二模)元初,程朱理学未被官方认可。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主要考试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这一变化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开启了八股取士的先河C.彰显了蒙元政权合法性D.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基础29.(2022·湖南郴州·二模)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A.儒学学说受到高度重视B.儒学成为唯一的治国方略C.法家学说因此不复存在D.儒学以外的学说全部罢黜30.(2022·湖北十堰·高三阶段练习)1904年,在浙江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其妹妹举办的放足纪念会上,众人合唱《放脚乐》歌:“放脚乐,乐如何?请君听我放脚歌。棉花塞脚缝。走路要平过。……夜间赤脚睡,血脉好调和。放了一只脚,就勿怕风波。”这反映出当时A.民间的养生风气日渐浓厚B.妇女地位获得较大提高C.社会环境趋于宽松自由D.教育近代化推动习俗变迁31.(2022·安徽合肥·一模)下表为1909年全国实业学堂及学生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种类农业工业商业实业预科及其他合计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等级高等中等初等高等中等初等高等中等初等学校53159710471101767254学生数5303226227211361141255824973751403816649A.实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B.清末新政成效十分显著C.辛亥革命时机业已成熟D.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32.(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三阶段练习)下表是1903年袁世凯创办的直隶工艺总局部分部门的设置情况。据表可知,该局的设立旨在部门概况高等工业学堂设化学、机器、绘图等科,外员讲授劝工陈列所陈列中外工业产品,研究工艺、包装、成本、销售等各环节问题教育品制造所陈列中外各种教育书籍、仪器、标本、模型等,以供咨询应用A.完善近代教育体系B.振兴民族工商实业C.学习西方自然科学D.重塑北洋政府形象3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34.(2021·安徽·高三阶段练习)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3年建立)人口、教育等方面的统计。该表说明()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B.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C.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D.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35.(2015·山东·莒县第四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A.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B.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D.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36.(2022·江苏泰州·高三期末)1987年夏天,中央首次邀请全国科技界14位专家及家属到北戴河休假,如图为《邓小平接见部分科学技术工作者代表》。由此可见,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技发展B.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C.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地位提升D.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37.(2022·江苏扬州·高三期末)如图是1957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宣传画《锻炼吧,幸福的孩子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展示“一五计划”建设成就B.体现人民教育事业发展要求C.表明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响应“三个面向”教育方针38.(2022·山东日照·高三期末)15世纪意大利人维斯帕香诺在《十五世纪名人传》中,记载了106位名人,包括教皇和君主6人,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主教45人,政治家20人,作家33人,其他2人。对人物介绍一般交代身世、出生环境、幼年教育、青年时代的活动和性格形成、去世和影响,着重描述其成就和遭遇。作品表现出A.对教权政治主导地位的认同B.崇尚和提倡个性的人文精神C.继承和弘扬希腊文化的思想D.对天主教会文化垄断的不满39.(2022·江苏无锡·高三期末)1693年,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个部分,强调“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主张从儿童的衣、食、住、行,以及加强锻炼人手,以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B.日益工业化的社会诉求C.启蒙运动高潮出现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40.(2022·山东·高三专题练习)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富布赖特项目”资助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学生、专家学者等出国或到美国学习、访问和研究,截至1997年参加者已超过245000人,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进行该项目的合作。美国这一项目A.旨在对抗共产主义势力B.是全球扩张的主要方式C.注重对欧洲的文化输出D.隐藏着一定的政治意图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材料分析题(15题)41.(2022·江西上饶·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材料二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三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42.(2022·辽宁·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先看门第出身,同等阶层的通婚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士庶不婚的现象还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高门大姓如与庶族通婚,在声望与地位上都会遭到打击。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摘编自苏冰《魏晋南北朝婚姻文化述要》材料二唐代高门大姓衰落,不得不借助科举入仕,从而融入官僚阶层之中。在婚姻上他们不再严格坚守士庶不婚的原则,但在与庶族通婚时往往索取巨额钱财,借此弥补自己在社会声望上的损失。唐代婚姻重财的风气也因此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迄于晚唐,嫁娶论财成为普遍现象,以致贫汉难娶与贫女难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些富商为了攀附权力,往往备以丰厚的嫁妆,希望与新科进士联姻,导致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社会变革期的婚姻观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婚姻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北朝时期相比,唐代婚姻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43.(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字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材料二《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44.(2022·陕西安康·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材料二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如程颐在鸣皋书院讲授自己所著的《易经》,陆九渊在象山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自己的著作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书院生徒还学习散文、传记文、议论文。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宋代书院生徒学习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公羊传》,以及《谷梁传》等。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据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45.(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第一次综合创新。董仲舒认为,治国理政、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应该一统于“天”,也就是所谓“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汉武帝采納董仲舒主张,独尊儒学,以“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设立官学之途,通经入仕,“经”在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承担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士人通过读经、学经方能获得入仕资格。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同时,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布衣以儒术拜相封侯,是汉代转向文治的一大标志。——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材料二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多次谈及民族文化继承问题,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遺产”。周恩来也说道:“优良的传统都应该提倡,但是要正确地发展。要抽取好的,排斥糟粕。不要以为凡是研究古典的书就是复古。”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救亡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提出:“为保卫祖国,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为创造中国崭新的文化,而尽自己最后一滴血。”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摘编自张卫波、王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46.(2022·陕西宝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9年,中美《浦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一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80年代,关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庾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年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材料二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年份男女性别未知总数19272335019302193117033242271935147353021219391044861581943158501021819477803407411941949672297471016——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童留美”与"庚款留美”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一1949年我国留美教育的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留美学生归国的历史背景。47.(2021·广东·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进程时间名称备注1955年《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正式提出了“课业负担”概念,且且还提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且操作性强的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措施减轻课业负担,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1964年《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1965年《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问题的报告》1983年《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以缓解升学压力为目标,减轻课业负担。针对不同的学制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的规定,对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学生的假期休息时间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88年《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0年《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93年《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减轻课业负担。开始全面关注产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不仅关注课业负担产生的内在原因,也很重视课业负担产生的外部原因,加强了监督监管和通报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1994年《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2000年《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00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出了要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检测与报告制度,进行理清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各层面变量、课业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负担监测预报模型的建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的探索等。2013年《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摘编自胡惠闵、殷玉新《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举措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背景。48.(2021·江苏海安·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材料二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49.(2019·湖北·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50.(2022·安徽芜湖·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比较——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材料二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英国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统的西方国家(文官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任用私人和卖官鬻爵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3年英国的《麦克莱报告》指出: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这一报告影响至深,英国行政部门流行的“通才教育”传统即追溯于此。——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材料三英国借鉴科举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取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因而后来能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发展的认识。51.(2022·河北深州市中学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兴起时间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八九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类型经世致用教育思想洋务教育思想维新改良教育思想民主革命教育思想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思想主张及实践变革科学、讲求实学、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变科举、办新型学校、重视女子教育、教育救国抨击封建专制教育、宣传民主平等抨击封建专制教育、宣传民主平等教育、倡导和谐发展教育——摘编自黄德锋《论中国近代化教育思潮的产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2.(2021·山东·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上者五六百户”,到文景之时,“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汉初思想文化的混乱,黄老思想以“无为”为基调,导致政府处理问题时,不得不依靠法术。同时大量食客游走于诸王之间,思想得不到统一;地主豪强“众其奴婢,多其牛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致使“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汉初匈奴越来越猖獗,“汉文帝十四年,单于十四万入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掠甚众而去”。对于这些问题,汉初诸帝也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没有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做指导,因此缺乏有效的对策。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急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政治。材料二此时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具有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合理部分,因此,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法制国家的基础。——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53.(2022·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拔而激荡…唯一不变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古代(汉至清)圣人孔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熙亲笔题词“万世师表”孔子的个人声望逐步走向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落魄孔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21世纪以来)雕像孔子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解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54.(202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吾欲划分我数千年学术思想界为七时代: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一时代中或含有过去时代之余波,与未来时代之萌葉(注:喻指事物的开端)。——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时代,提炼一个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写明时代,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55.(2021·陕西安康·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物言论或主张孔子“均无贫”,“修文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墨子统治者对小民要“兼相爱,交相利”孟子仁政,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董仲舒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柳宗元吏为民役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康有为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梁启超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摘编自崔之清《儒学的民本思想初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人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言论或主张,围绕“民本”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有理,表述清晰)第21页共4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设立四夷职官将四夷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华夏礼乐体系之中,突破了“夷夏之辨”所带来的文化封闭性,促进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的生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华夏文化的形成,而不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材料强调华夏文化的形成,而不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提升儒学地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教授儒学。材料中的《汉书·儒林传》、《汉书·成帝纪》和《汉官六种》均记载了汉代“博士”通晓儒家经典,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D项正确;汉初采用黄老无为思想治国,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由此可知,“治国思想多元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挑战,汉代儒学并未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大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依据“其中四次私家修史高潮分别出现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之际和明末清初”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共同特征是政局动荡,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战乱,或朝代、政权更替,说明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王朝的治乱兴衰,B项正确;题干没有私家修史与官方修史的对比,无从得出私家修史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私家修史,与国家重视著史修史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依据题干所述可知私家修史高潮与当时王朝的治乱兴衰有关,无从得出源于官修史书的排斥和打压,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第41页共41页 从材料中可看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按照家世理论上起家的官品最低为五品,但是实际上的起家官品却是六品或七品,即出现了降等做官的现象。要注意表格中的六品、七品官的特征:太子舍人辅佐太子(未来的君主),太学博士可供皇帝咨询,奉朝请是定时参加朝会的御前显要官职,这些官职虽官品不高,但地位显要,日后更易获得政治提升,因此士族莫不趋之若鹜,故题干反映的是这些官品凭借君臣亲近关系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升迁,这是做官的一条捷径,D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是士族子弟实际的起家官品与理论上存在降等的现象,但未涉及经济发展与士庶界限的关系,排除A项;士族子弟的起家官品降等不代表九品中正制走向没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士族降等做官的现象,并未涉及士族身份阻碍了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5.A【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中正负责对人才划分上下九等,作为选官任职的依据。材料中刘卞因为得罪了中正被贬低品级,作为中正的袁粲因为何岐对其不敬便欲报复,决心降低其品级,可见当时负责评定人才品级的中正存在公报私怨,随意降品现象,表明九品中正制存在很大的弊端,A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刘卞因为考试而出任台四品官,但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考试不是主要选官方式,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而是强调“中正”的权力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正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但操控了选官的评定品级,不而是中央朝政,排除D项。故选A项。6.A【详解】根据材料“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己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等信息可知,高祖与景帝时期,地方长吏主要军功、酷吏充任,汉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元帝时期,儒生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重用儒生,促进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因此题干体现了儒学地位不断上升,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朝时期儒学地位不断上升的现象,没有强调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并且汉朝时期法家思想已经融入在儒家思想中,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没有涉及选官方式,排除C项;材料内容强调了汉朝时期重用儒生,没有强调地方官员的出身,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材料“魏帝曹髦巡视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师瞠目结舌”体现的是当时儒学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有待于完善,C项正确;当时儒学仍然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魏晋统治者对武力崇尚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第41页共41页 根据材料中“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及“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体现了太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担当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丞相专权,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思想体系受到破坏,排除C项;鲍宣秉公执法得罪的是丞相个人利益,并不是针对丞相的专权而为,不在政治斗争的范围内,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一批文士通过学优而仕。这些文士,通过受教育,担任了官职,其中不少做了贵族家臣,因此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A项正确;学而优的文士,其中不少人成为了贵族的家臣,这有利于贵族的统治。而且“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列举了孔子部分弟子成为贵族家臣,不能等同于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没有反映出百家争鸣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据题意可知,先秦儒家在对古代经典进行著述的同时也阐发了自己的新观点,由此可以体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A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私学的兴起,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儒家一家的思想,百家思想走向融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考査古代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由题干中”"教科书的增多”“书院…出现”“科举的预各学予越来越多”等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印制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推动了教育领域出现新的体系,D项正确。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排除A项;北宋仍然是一个封建王朝,排除B项,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社”之风脱离了实际,变成了空虚之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反映了取士方式影响文人风尚,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取士方式影响文人风尚,排除A项;材料不是理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强调取士方式影响文人风尚,而不是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据题意可知,清朝康熙年间对湘西地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还是进行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说明清朝推行教化措施以强化统治,B项正确;“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儒学在汉朝就已经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湘西地区的改土归流,不是在西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第41页共41页 14.B【详解】材料“垂髫挟卷者,非濂洛不谈;决科射策者,非《四书》不读”体现的是程朱理学对当时的生活及考试的影响,说明的是理学的影响扩大,B项正确;材料与印刷术的进步及书院教育的发展无关,排除AD项;科举制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B项。15.B【详解】理学家在传播理学的过程中推动了书院发展,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依托,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与科举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市籍”范围比较宽泛,“市籍”地位相较于秦汉时期也有提高,这反映出当时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唐代“市籍”范围比较宽泛,没有涉及四民地位趋于平等及人才选拔公平公正,排除CD项。故选A项。1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自南宋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朱熹的思想受到推崇,因此根据材料“以《四书》为先务,视六经为可缓。以言《诗》,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也”可知反映的是理学奉为官方哲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与八股取士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私塾教育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B【详解】材料强调“尚贤”,主张任人唯贤,这种人才观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阶层流动较大,新的社会力量崛起,B项正确;社会阶层流动会影响人才观,而非社会阶层分化剧烈,排除A项;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排除C项;墨家的人才观在当时得到了实践而非理想寄托,排除D项。故选B项。19.B【详解】第41页共41页 材料“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参举数和年龄,即可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体现了宋朝对多次落第的士人施以优惠政策即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的政策,这有利于对士人阶层的笼络,B项正确;让多次落第的士人参加殿试和宋代吏治腐败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宋朝“轻武”的传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公平性,排除D项。故选B项。20.B【详解】据题意可知,晚明时期进入官僚阶层是士绅阶层和百姓的重要出路,这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环境恶化,民众不再致力于从事工商业,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现象从侧面反映的是工商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并不是市镇经济衰败和传统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排除AD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更受……青睐”,排除C项。故选B项。21.C【详解】金朝实行科举制,但是对于女真人参加科举考试极为优待,其目的在于巩固女真人的统治,C项正确;材料中对于女真人的优待不利于科举制的完善,排除A项;B项错在“全面”,材料仅仅涉及科举制一项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优待女真人,而且科举中用女真文字,这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22.B【详解】材料“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体现的是宋代的荫补制造成官员数量泛滥,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B项正确;宋代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非荫补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削弱封建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项;宋朝属于文官政治,门阀士族复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内容涉及“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是“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以获取利润,体现了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C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不是废除科举,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且该说法夸大西学的影响,排除B项;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的说法夸大了企业的作用,且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24.D【详解】据题意可知,人口的增长没有带来科举取士数额的增长,因此士人们逐渐抛却传统观念,兼营商业。这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带来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是人口增长没有带来科举取士数额增长而导致士人的观念变化,并不是八股取士引起士人不满和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更不能说明社会价值观念倒退,排除ABC项。故选D项。25.A【详解】第41页共41页 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徽州的许多宗族将培养宗族子弟参加科考作为重要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宗族子弟考中科考能够有效提高宗族声望,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BD项;“开始形成”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A项。26.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表达了崔莺莺向往自由爱情、反对追求功名的人生追求,蕴含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与诗歌艺术手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封建政府的文化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反对追求功名,要主张追求爱情自由,排除D项。故选A项。27.D【详解】由材料“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宋代以后,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及“陆九渊曾言及‘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可知,随着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宋代以后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取士不问家世”,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显著增强,D项正确;科举取士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并不兼顾某个阶层,排除A项;商人的子孙能参加科举考试,并不能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大提高,排除B项;冲击传统社会结构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理学,排除C项。故选D项。28.D【详解】根据“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主要考试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可得出元朝按照汉族的科举进行选官,考试内容也是儒学,这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巩固了统治,D项正确;A项是在西汉,B项是明朝,排除A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材料“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体现的是儒家学说受到重视,A项正确;B项错在“唯一”,排除;新儒学的特征是外儒内法,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30.D【详解】第41页共41页 材料“在浙江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其妹妹举办的放足纪念会上”“众人合唱《放脚乐》歌”体现的是教育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说明的是教育近代化推动习俗变迁,D项正确;材料与养生之风盛行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仅从《放脚乐》来看,是无法得出妇女地位获得较大提高的说法,排除B项;晚清时期的社会环境仍然十分紧张,排除C项。故选D项。31.A【详解】从材料中实业学堂及学生的数量来看,当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说明的是实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A项正确;清末新政影响有限,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辛亥革命时机是否成熟,排除C项;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故选A项。32.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创办工艺总局部门有高等工业学堂、劝工陈列所和教育品制造所,学习西方机械制造、化学、工艺等内容,是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故选B项;袁世凯的做法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但不是他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涉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部分,但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塑造北洋政府形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3.A【详解】根据“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可知,国家重视党内思想意识的培养,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党群关系的信息,也没有涉及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排除BC;中共中央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并非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34.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政策领导下,少数民族事务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全面发展和进步,C项正确;“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皆以偏概全,排除AB项;材料并未提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3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变革主要是为工业化发展培养人才,C项正确;材料与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为国家培养建设性人才,非整顿和改造旧教育,排除B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于1952年底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第41页共41页 3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央首次邀请全国科技界14位专家及家属到北戴河休假,并且邓小平接见部分科学技术工作者代表,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未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地位提升”,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排除D项。故选B项。37.B【详解】材料“宣传画《锻炼吧,幸福的孩子们》”展示的学生在学校操场快乐的玩耍、学习,体现的是人民教育事业发展要求,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是在1983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3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维斯帕香诺在其作品记载了106位名人,除君主和教会人士外,普通社会阶层的人物占据一定比重,此外,对人物介绍着重描述其成就和遭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人文主义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等等,这与作品的内容相符,因此,作品表现出崇尚和提倡个性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作品表现出崇尚和提倡个性的人文精神,未体现对教权政治主导地位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希腊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未涉及天主教会的文化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3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克是启蒙运动的代表,其注重对公民教育的培养,主要是为民主政治建设培养高素质公民,A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法国,排除C项;此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处于建立之中,并未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40.D【详解】第41页共41页 据题目可知,战后美国通过“雷布赖特项目”资助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学生、专家学者等出国或到美国学习、访问和研究,加强美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力度,根据所学两极格局中美国对共产主义势力的对抗以及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政治意图,可知这一项目显然是服务于美国的政治需要,因此本题选择D项;对抗共产主义势力属于表象,因此A项错误;这一项目具有全球扩张的因素,但是未必是主要方式,因此B项错误;题目所示的这一项目针对世界各国,不仅是欧洲,因此C项错误。41.(1)背景: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教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的开展。特征:局限于培养近代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实施者主要为洋务派官僚。(2)成就: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各类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影响: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兴盛;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3)启示:人才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坚持党对人才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重视与投入;构筑良好的育人用人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分析】(1)第一小问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从“外抗强权”可以得出“西方列强的入侵”;从“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可以得出“传统教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可以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第二小问“特征”,从“学堂名称”,可以得出“局限于培养近代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从创办地点可以得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根据创办人可以得出“实施者主要为洋务派官僚”。(2)第一小问,指出“成就”,从“三个面向”和“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可以得出“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从教师、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才的数量变化可以得出“各类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第二小问“影响”,从图书馆、文化馆、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变化,可以得出“促进了文化、科技事业的兴盛”;从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得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3)第三问“启示”,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如“人才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坚持党对人才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重视与投入;构筑良好的育人用人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答成“意义”(比如有利于)不给分。42.(1)特点:重视门第;士庶不婚;胡汉交融。第41页共41页 (2)变化:门第观念减弱;重视政治地位;重视财产。原因:士族衰落,社会平民化;科举制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先看门第出身,同等阶层的通婚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可知,重视门第;根据材料“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可知,士庶不婚;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可知,胡汉交融。(2)变化:根据材料“在婚姻上他们不再严格坚守士庶不婚的原则,但在与庶族通婚时往往索取巨额钱财,借此弥补自己在社会声望上的损失”可知,门第观念减弱;根据材料“唐代高门大姓衰落,不得不借助科举入仕,从而融入官僚阶层之中”可知,重视政治地位;根据材料“唐代婚姻重财的风气也因此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知,重视财产。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士族衰落,社会平民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43.(1)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朱熹。(2)批判:三纲五常。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可归纳出,融合佛、道思想;根据材料“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字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可归纳出,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根据材料“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可归纳出,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2)批判:根据材料“第41页共41页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及所学知识可得,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三纲五常。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44.(1)状况:分布范围广;南多北少;在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等地较为密集。背景:政府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印刷术的进步推动文化传播;科举制不断发展。(2)特点: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学者自由讲学,学术自由;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化;分科教学,兼具职业教育功能。【分析】(1)根据材料“宋代书院分布图”及所学知识可得,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主要是分布范围广;南多北少;在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等地较为密集。背景:政府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印刷术的进步推动文化传播;科举制不断发展。(2)根据材料“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可归纳出,以儒学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可归纳出,学者自由讲学,学术自由;根据材料“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可归纳出,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化;根据材料“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可归纳出,分科教学,兼具职业教育功能。45.(1)特点:儒学经学化;儒学神学化;确立了儒学的主体地位。影响:儒学服务于政治,士人统合到儒家意识形态的旗帜之下;通经方能入仕,儒家思想付诸政治实践,扩大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力;设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提升了官员的文化水平。(2)态度:批判地继承(扬弃)。原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有着封建局限性;发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力,增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详解】第41页共41页 (1)第一问中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中“以‘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经’在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承担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士人通过读经”可以得出,儒学经学化;材料中“治国理政、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应该一统于‘天’”可以得出,儒学神学化;“独尊儒学”可以得出,确立了儒学的主体地位。第二小问影响,根据特点答出即可。(2)第二问中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优良的传统都应该提倡,但是要正确地发展。要抽取好的,排斥糟粕”可以得出,批判地继承(扬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为保卫祖国,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为创造中国崭新的文化,而尽自己最后一滴血”可以得出,发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力,增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信心;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时有着封建局限性。46.(1)不同点:“留美幼童”年龄偏低,“庚款留美”由考试选拔,年龄适中;“留美幼童”经费来自清政府,“庚款留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赔款;-“留美幼童”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及中国传统文化,“庚款留学”学习内容多样;“留美幼童”大多未完成学业,“庚款留学”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相同:都由政府主导,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都得益于国内有识之士得推动;都与中美关系发展密切相关;都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2)特征:(总体数值变化)赴美留学生人数经历低谷后又快速回升;(整体原因分析)受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亦可分阶段进行表述)因大萧条、抗战等,1927-1939年赴美留学生人数有所下降;战后蒋介石政府与美国关系密切,1943-1947年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新中国成立前后赴美留学生人数有所下降;(性别)女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但仍远少于男性。(3)新中国建立,对人才有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积极努力;留美学生的爱国热情;冷战背景下,中美关系紧张;中国积极步入国际舞台,与美国谈判协商。【解析】(1)第41页共41页 不同:根据材料一中“1872一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与“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庾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可知,“留美幼童”年龄偏低,“庚款留美”由考试选拔,年龄适中;“留美幼童”经费来自清政府,“庚款留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赔款;根据材料一中“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与“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可知,“留美幼童”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及中国传统文化,“庚款留学”学习内容多样;根据材料一中“80年代,关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与“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可知,“留美幼童”大多未完成学业,“庚款留学”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相同:根据材料一中“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庾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与“1909年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等信息可知,都由政府主导,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都得益于国内有识之士得推动;都与中美关系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2)特征:从“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中的“总数”可以看出,1927年-1949年赴美留学生人数经历低谷后又快速回升;从“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中的男性与女性数量可以看出,女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但仍远少于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美国学生人数受国内国际局势影响波动较大,因大萧条、抗战等,1927-1939年赴美留学生人数有所下降;战后蒋介石政府与美国关系密切,1943-1947年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新中国成立前后赴美留学生人数有所下降。(3)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可知,新中国建立,对人才有迫切需要;根据材料三中“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可知,冷战背景下,中美关系紧张;根据材料三中“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可知,中国积极步入国际舞台,与美国谈判协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积极努力;留美学生的爱国热情。47.(1)措施:具体规定学生的作业量、考试人数、休息时间等;加强监督监管和通报体系建设;建立检测和报告制度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深入调研;不断推进;注重制度建设(2)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升学压力加大;应试教育畸形发展。(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必答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第41页共41页 措施:根据材料中“对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学生的假期休息时间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可知,具体规定学生的作业量、考试人数、休息时间;根据材料中“加强了监督监管和通报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知,加强监督监管和通报体系建设;根据材料中“提出了要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检测与报告制度,进行理清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各层面变量、课业负担监测预报模型的建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的探索”可知,建立检测和报告制度。特点:根据材料中“《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可知,政府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中“新中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进程”可知,政府常抓不懈;摄入调研;不断推进;根据材料中“加强了监督监管和通报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要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检测与报告制度”等可知,注重制度建设。(2)背景:根据材料中“以缓解升学压力大为目标,减轻课业负担”可知,应试教育下中小学生升学压力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创新性和高素质人才。48.(1)特点:学者参与,课程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道德修养;具有独立性;以讲学为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发展较快。有利条件:政府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科举制度的完善;理学的发展和理学家的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了局部统一等。(2)表现:创办了宫廷学园;学习内容丰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办了初等学校。(3)影响:有利于培养人才,促进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重学风气的书形成;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经验。【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可以归纳为学者参与,课程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根据材料“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可见,可以归纳为注重道德修养;根据材料“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可以归纳为具有独立性;根据材料“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可以归纳为以讲学为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发展较快。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利的推动了书院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理学的发展和理学家的推动了书院的发展;经济发展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保障;宋朝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书院的发展赢得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等。(2)根据材料“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可以归纳其表现为创办了宫廷学园;根据材料“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可以归纳其表现为学习内容丰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材料“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可以归纳为开办了初等学校。第41页共41页 (3)根据材料“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再结合所学可知,书院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为后世的教育提供经验等,具体可以表述为有利于培养人才,促进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重学风气的书形成;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经验。49.(1)积极作用: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详解】(1)“积极作用”,由材料一信息“范才于科目之内”并结合所学得出:科举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高的官员;由材料一“取人之道益公”并结合所学得出:科举制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由材料一“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并结合得出: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由材料一“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普及儒家价值观,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由材料一“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由材料一“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2)“特点”,由材料二信息“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得出:通过立法确立;由材料二“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得出: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由材料二“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得出:文官政治中立。“原因”,由材料二信息“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据材料二由“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由材料二“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材料二“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得出: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据材料二“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50.第41页共41页 (1)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势力;有利于社会公平;后世不断发展完善。(任答其中五点即可)(2)背景:传统选官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提高;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忠实履职;职务常任,论功晋升。(任答其中两点即可)(3)制度发展应汲取古今之精华,兼收中西之优长,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角度正确,言之成理可。)【分析】(1)根据“个人自由向地方报名,送中央考试录取”分析得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根据“增加对中央之向心力”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重才学”得出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根据“文学靠天才性灵,不能世家,不致形成固定阶级”得出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势力;有利于社会公平;根据所学,还可从后世不断发展完善等分析总结。(2)背景:根据“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概括得出传统选官存在弊端;根据“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概括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得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根据所学,还可从启蒙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提高等角度总结回答。特征:根据“竞争考试”概括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概括得出政治中立,忠实履职;根据“可永久任职”概括得出职务常任,论功晋升。(3)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汲取古今中外精华,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角度分析总结。51.示例论题: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第41页共41页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目睹了西方的坚船利炮,林则徐、魏源等人认识到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重要性,提出“师夷长技”的教育思想,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唯幕。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教育思想家们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国强兵,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旗帜,创办新式学校,培养懂西方科技的新式人才,同时积极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甲午战争后,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开展,维新教育思潮兴起,在维新派的努力下,一批近代学堂逐渐建立,特别是师范教育和女学教育的建立,它们传播了西方的进化论、平等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特别是废八股、变科举,顺应了中国历发展潮流。维新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教育思潮继承了改良教育思潮的“教育救国”思想,进一步主张以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旧政权,以政治近代化开辟教育近代化的新途径,在宣传民主平等教育的同时,革命派还倡导和谐发展教育,开辟了资产阶级教育的新时代。总之,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的不断演进,反映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逐渐深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详解】根据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思想,可拟出论题: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阐述: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作用等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提升: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的不断演进,反映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逐渐深入。(其他论题,论题明确,实时准确,史论结合即可。)52.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加深;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威胁国家统一;匈奴政权威胁西汉统治;“无为而治”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汉武帝渴望积极有为,极力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西汉的统治;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经济主要采取黄老思想,但是出现一些问题——大量食客游走于诸王之间,思想得不到统一;地主豪强“众其奴婢,多其牛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致使“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汉初匈奴越来越猖獗,“汉文帝十四年,单于十四万入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掠甚众而去”,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采取措施解决。汉武帝时期,皇帝接受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因而可以解释为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加深;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威胁国家统一;匈奴政权威胁西汉统治;“无为而治”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汉武帝渴望积极有为,极力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西汉的统治;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53.示例:孔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第41页共41页 从西汉武帝时期至清朝,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奉,加封各种荣誉名号,致使其个人声望和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以来,历朝的统治者基本沿袭并不断加强,以利用儒家思想,维系和巩固其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前后,民国建立,却乱象丛生。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的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孔子的形象一落千丈。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却更觉精神上的空虚。儒家思想所主张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正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伴随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受到世人瞩目、推崇。故此,社会上又出现了孔子热。综上所述,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和地位的变迁,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也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参考的观点:帝制时代孔子形象的神圣化;近代转型期孔子形象的矮化丑化;全球化时代孔子形象的国民化与国际化;孔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经典。【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论题,紧扣设问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根据材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熙亲笔题词‘万世师表’孔子的个人声望逐步走向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可知孔子被称为圣人;根据材料“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得出孔子地位落魄;根据材料“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可知孔子思想中国和世界;故可概括论题为孔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阐述时围绕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和影响地位的变迁的因素方面进行阐述即可。另外还可从其它方面提炼观点,如帝制时代孔子形象的神圣化;近代转型期孔子形象的矮化丑化;全球化时代孔子形象的国民化与国际化;孔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经典。阐述言之有理即可。54.示例时代:两汉与宋元明。观点:两汉与宋元明时期儒学均呈现出在融合中创新发展的特点。论述:西汉——董仲舒吸收法、道两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维护大一统两宋——朱熹吸收佛道两家、形成理学明朝——严格八股取士、儒学地位空前强化,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学批判继承,呈现时代特色。【详解】第41页共41页 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可得出两汉与宋元明。观点,可从两汉与宋元时期儒学发展的特征进行说明,得出两汉与宋元明时期儒学均呈现出在融合中创新发展的特点。论述时,主要结合儒家思想在汉到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可得出西汉——董仲舒吸收法、道两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维护大一统;两宋——朱熹吸收佛道两家、形成理学;明朝——严格八股取士、儒学地位空前强化,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学批判继承,呈现时代特色。55.示例一:选取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论题: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证: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其核心之一是“仁”。要求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在继承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观念,强调统治者以德服人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出治国策略。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过如“君舟民水”的民本观念等。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主要代表思想家的观念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对春秋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示例二:选取:黄宗羲、康有为、梁启超论题:民本思想根植于时代或者时代推动民本思想的发展论证: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传统儒家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产生了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要求限制君权,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潮,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不断丧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客观上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民族工业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并不断发展,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等民本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由此可见,明末清初和近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民本观念内涵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所处时代的背景。其他示例:相关论题:不同时代的民本内涵有所区别;古代民本思想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策略;先秦时代的儒家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本思想的基调;近代的民本思想吸纳和融合了西学等。(其他论题,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选取孔子、孟子、荀子。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都倡导以民为本,此可拟定论题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及其核心主张、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及其核心主张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示例二:根据材料,选取黄宗羲、康有为、梁启超。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第41页共41页 ,都合理利用了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从自身阶级立场出发,推动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此可拟定论题为:民本思想根植于时代或者时代推动民本思想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黄宗羲、康有为、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民本思想及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其他示例:根据材料,还可以拟定其他论题,如不同时代的民本内涵有所区别;古代民本思想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策略;先秦时代的儒家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本思想的基调;近代的民本思想吸纳和融合了西学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论述即可。最后总结升华。第41页共41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1 21:17:40 页数:41
价格:¥6.66 大小:1.13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