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砥砺百年,不忘初心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砥砺百年,不忘初心专项练习题汇编一、单选题(50题)1.(2022·湖北·高三期末)1921年中共一大的党纲规定∶"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1925年,中共四大在农民运动的决议案中提出;"须切合当时当地农民需要,但不宜轻率由农会决议实行减租运动"。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为统一战线做出了努力C.以农民运动为工作重心D.在土地政策上存在右倾2.(2022·广东佛山·一模)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B.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C.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3.(2021·湖南益阳·模拟预测)下表为1922--1927年间,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一《向导》周报发表的纪念文本中的纪念对象统计表。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当时A.注重团结--切力量进行抗日B.认识到宣传是民众觉醒的途径C.联合农民阶级建立工农联盟D.中心工作是组织发动工人运动4.(2022·湖南娄底·高三期末)二·七惨案后,李大钊指出;现在中国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压迫之下,试看全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阶级谁能反抗?只有无产阶级。在“三大”后,李大钊更进一步指出:我们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改组它,改变纲领,并设法使它同群众相联系”。他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革命动力B.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C.无产阶级要争取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D.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2021·湖南怀化·高三阶段练习)1927年7月28日,斯大林在发表的《时局问题简评》中指出:“在几个月以前,中国共产党人不应当提出成立苏维埃的口号”,“现在,相反地,成立苏维埃的口号可以成为真正的革命口号”。斯大林的论断反映了A.斯大林对中国革命认识提高B.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的指导C.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D.中国成立苏维埃条件完全成熟6.(2022·江苏·模拟预测)1925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设立“孙中山特刊”,发表瞿秋白《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和陈独秀《评中山先生死后之各方面》三篇文章,号召革命分子传扬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主义及理想。其主要目的是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C.缅怀孙中山革命贡献D.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7.(2022·安徽淮北·一模)南昌起义后,方志敏等人组织起遍布乡村社会的农民革命团,使其成为革命暴动主要力量。1928年,瞿秋白明确提出“农民割据”的设想,中心城市是敌人政权所在地,而须在城市周围造成农民割据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A.已经摆脱苏俄革命模式的影响B.达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共识C.持续探索基于国情的革命道路D.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8.(2022·山东临沭·高三期末)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完成,“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为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之斗争之中”;“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没有截然分为两段的界限”。上述决议A.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确定了新时期党的正确路线C.确立了革命分两步走战略D.滋长了“左”倾冒险主义倾向9.(2022·广东茂名·一模)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土地政策时间文件或会议土地政策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切私有土地归劳动平民所公有1928年底《井冈山土地法》没收—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兴国县土地法》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不禁止农民买卖土地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B.旨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C.打击农民的生产热情D.纠正土地政策的右倾错误10.(2022·辽宁营口·高三期末)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提出了“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的体育方针,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A.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生活C.使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D.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11.(2022·安徽·高三阶段练习)1934年5月至9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通知要求扩军5万人;1934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决定向苏区人民紧急借粮,至7月份共借谷并征收土地税粮60万担。此外,苏区人民还认购了大量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这些措施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受农民拥护B.致力于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C.保证了中央苏区红军的顺利转移D.有利于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2021·云南·高三阶段练习)由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时间土地政策1928.12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1929.4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富农田地自食以外的多余部分,在贫农群众要求没收时应该没收。1942.1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1947.4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与中日民族的矛盾加剧一致B.均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关系C.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D.服从和服务于统一战线建设13.(2021·湖南·一模)1933年,国民党成立江西食盐火油管理局,实行“计口售盐”。苏区政府国民经济部组织群众用旧墙土或坟墓等地方泥土熬硝盐,鼓励群众“打破不愿动土的迷信”。1934年苏区江西省7个共建成土法熬盐厂582个,其中属于合作社的224个,机关团体的44个,群众私人的314个。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A.反“围剿”失利影响经济发展B.组织生产自救以打破经济封锁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意在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D.破除封建迷信使群众觉悟提高14.(2022·广东·高三专题练习)下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合计占农村总户数%3.56.419.670.5100占农村总土地%45.818.517.318.4100A.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D.中国农村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15.(2021·重庆·高三阶段练习)1933年水灾席卷长江流域,苏维埃政府组织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发行公债。政府还统制粮食流通,直接救济和生产自救相结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中央苏区粮食生产逐渐增加,“最终战胜了几十年未有的大水灾带来的灾害,渡过了困难局面。”这体现中国共产党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开展了土地革命C.以管理经济为中心D.治国理政的立场16.(2021·广东·高三阶段练习)下表为1921-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情况变化表。表格信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时间党员成分情况1921年全党57名(一说70多名)党员,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皆是知识分子。1923年全党427名党员,工人党员164名,占38%。1924年4月前总数57967,工人占50.8%,农民占18.7%,知识分子占19.1%,中小商人占0.5%,其它成分占7.8%。1928年6月前总数40000,工人占10%,农民占76%,其它占14%。A.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B.由知识分子政党演变为工农政党C.知识分子在党内地位下降D.在时代潮流推动下人数持续增加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7.(2022·广东揭阳·高三期末)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C.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18.(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末)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的红旗之下,一致起来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国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坚持民族大义为重B.实现了战略重心转移C.力促国共合作抗日D.开启了革命的新道路19.(2022·山东日照·高三期末)以下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策略路线。其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A.发动工农群众巩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C.总结民主革命经验加强全党团结统一D.调动一切力量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20.(2022·北京东城·高三期末)报刊头版是每期报纸最重要的内容,下表为1945年国内重要报刊头版标题。这表明抗战胜利后报刊名称类别文章标题《解放日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新民报》重庆最大的民营报纸《蒋主席广播向民主团结大道前进》《中央日报》国民党党报《国父指引民主合作实现永久和平》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国共两党建国方针基本一致B.共产党主张解放全中国C.和平建国是人民的普遍愿望D.国民党披上“宪政”外衣21.(2022·山西·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35年8月25日至2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召开会议,指出中共的迫切任务是“不仅吸收最广大的、真正革命的、有觉悟的和忠实的分子,而且吸收中国社会上各阶级和阶层中,一切可能的、那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及同路人”共同参加民族解放斗争。据此可知()A.中日民族矛盾正逐渐成为主要矛盾B.中共准备联合最广大的抗日同盟者C.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有重要影响D.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成为共识22.(2021·湖南·高三阶段练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战场长期以游击战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避战,而是为了消灭更多的敌人。武器装备的明显劣势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选择运用游击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积小胜为大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A.使敌后战场始终作为抗日主战场B.具有必胜的决心和高明的战术C.成功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D.以维护革命统一战线为立足点23.(2022·山东·高三专题练习)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38年3月国民党通过《战时土地政策案》,提出地租额不得超过地价百分之七的战时土地政策大纲。这些做法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满足了农民的迫切要求C.推动了国共的二次合作D.顺应了社会矛盾的变化24.(2021·辽宁·高三期中)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发展状况简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发展状况时间党员军队根据地人口(万)1937年4万4万1501940年80万50万100001945年120万120万(另有民兵200万)12000表中数据说明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国共两党关系发生转变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国民党放弃专制独裁政策D.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贯彻25.(2021·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研究所三模)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他在讲话中谈到:“中国共产党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惟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蒋介石如此表态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B.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26.(2021·福建·厦门一中高三阶段练习)1947年12月,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印的《人民军队三字经》一书借鉴了三字经的写法与辙韵,内容涉及党史、政治、文化等,把“人民军队三字经”配上插图,上图下文,形象生动。这部三字经作为连队综合基本教材发到全军。据此可知,《人民军队三字经》的编印A.提升了解放军的文化诉求B.适应了土地革命要求C.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D.加强了党的执政建设27.(2022·广东·高三专题练习)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方针要求加大宣传“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随后,中央报刊在报道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1946年,中国共产党军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做法旨在A.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B.契合新的政治斗争需要C.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D.宣传民主革命的双重性28.(2021·山东诸城·高三阶段练习)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当晚就收到一封由许多人签名的致敬信。信中说:“您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污蔑完全粉碎了,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据此可推知,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A.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广泛支持B.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实力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29.(2021·四川·成都七中一模)1948年初,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东北、华北、江淮地区的广大农村,全国100%的煤炭资源、80%以上的小麦产区、80%以上的棉花产区均由人民掌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规定:古董、文物可以输向国统区,粮食、棉布不许从解放区输出,药品等可以从国统区输往解放区。此举意在A.为战略决战储备战略物资B.开展经济斗争削弱国民党军C.深化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D.巩固解放区人民政权的稳定30.(2021·河南·郑州市第一〇六高级中学高三期中)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把“战争”与“和平”“革命”与“建设”“军事”与“政治”“土地改革”与“减租减息”,完整地统一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中,从而上演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进军海南岛、和平解放西藏等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这说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A.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作风建设B.进一步贯彻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要求C.使全党认清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31.(2021·福建·莆田一中高三阶段练习)如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32.(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49年8月,董必武在《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中说:“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这表明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正式确立C.社会主义制度已正式建立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得到落实33.(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面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我们不可能在太平洋方面奉行孤立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干些什么都装作看不见,而要采取强硬的反孤立主义的立场,对付共产党在欧洲方面的威胁。”这说明A.意识形态分歧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B.美国试图消灭社会主义新中国C.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与美国对抗的政策D.新中国拒绝和美国进行谈判34.(2021·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在广大乡村普遍建立。村级党组织成员多是在土改中涌现出来的农民积极分子,他们不是领薪的政府雇员。这一状况A.促进了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B.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促进了城乡关系的协同共进D.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奠基35.(2021·山东滨州·高三阶段练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写道: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济A.服务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主流B.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D.受国内国际形势影响不断完善政策.36.(2022·江西赣州·高三期末)下图是中国人民组行在1969年4日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样本),选取这幅图案作背景旨在A.说明我国国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国家B.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C.强调女性己是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D.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37.(2022·云南昭通·一模)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邵{)的普遍缺点.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这一主张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B.有助于加快社会变革的进程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D.有利于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38.(2022·海南·模拟预测)下表是关于1950—1960年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金额比重的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年份成套设备和技术机械仪器五金矿产化工粮油食品土产畜产19500.19611.6%13.8%24.1%————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5543.3%13.9%9.4%13.5%2.1%0.3%196033.2%16.2%18.9%19.2%1.7%1.9%A.压缩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B.促进农轻重协调发展C.着力提升企业的制造能力D.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39.(2021·湖南·一模)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15年左右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将以15年左右时间普及高等教育,然后再以15年左右时间从事提高工作。”这反映当时中国A.制订了适合国情的教育规划B.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教育领域出现了“左”的倾向40.(2021·江苏海门·高三期中)下图是创作于50年代中期的宣传画《耐心教,虚心学》。该宣传画旨在A.宣传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B.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C.倡导积极投身建设的社会风尚D.展现青年踊跃参政议政的热情41.(202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三期中)下表为1959年——1963年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人均播种面积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表明我国这一时期年份项目总播种面积(万亩)农村总人口(万人)人均播种面积(亩)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959年213607548363.901960年225863531344.251961年214821531524.041962年210343556363.781963年210327575263.66A.工业进步提升农业生产力B.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C.生产发展导致劳动力富余D.农村已普及机械化生产42.(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1964年8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这一政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A.建立独立完整国防工业体系的要求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的考虑D.打破西方经济封锁的考量43.(2021·天津河西·高三期中)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这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和华罗庚等英雄模范。这一时期是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44.(2022·湖北·高三期末)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120种减少到60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下降到17%,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由此可知A.计划经济体制被取消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我国在改革和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与方式45.(2022·山东日照·高三期末)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突出体现是撤销了电力、煤炭、冶金、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10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个专业经济部门。这次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A.精简政府人员,提高行政效能B.合理配置职能,加强依法行政C.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制转轨D.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服务型政府46.(2022·江苏扬州·高三期末)如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示意图(局部)。据此可知A.八十年代初期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市民B.城市改革以后市民人均收入增长相对缓慢C.南方谈话以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缩小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47.(2022·广东茂名·一模)1978年5月,中央组织考察组赴港澳进行调查并提出,把宝安、珠海作为出口基地,逐步建成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获得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这反映出A.改革开放的决策得到落实B.经济特区的设想有了雏形C.农村改革推动了对外开放D.港澳建设经验被广泛接受48.(2020·江西·高三阶段练习)下面是中日两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图,RNX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中国商品越具有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RNX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日本商品越具有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越强。RNX指数信息的变化反映了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中国工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B.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中国科研能力提升C.中国对日贸易结构逐步改善D.以汽车为主的传统工业中国竞争力较弱49.(2022·山东德州·高三期末)如图为1980~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表。据此可知我国A.对外贸易持续增长B.工业体系日益完善C.贸易市场日趋多元D.深度融入全球经济50.(2022·广西玉林·高三阶段练习)2020年,我国再次完成珠峰测试,嫦娥五号探月,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三五”圆满收官,GDP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由2018年的16%上升到17%左右。这些成就说明我国A.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B.综合国力不断提升C.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D.创新能力领先世界二、材料分析题(10题)51.(2021·湖北省仙桃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觉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悟》《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原因。52.(2021·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53.(2021·江苏海门·高三期中)抗战时期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进行迁移,意义十分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工巨子范旭东率200多名技工入川,推广晒盐卤技术,降低了成本。光学专家龚祖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女工程师丰云鹤于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重庆办厂,从肥皂废液中提炼甘油以制造炸药。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1)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简析抗战内迁的历史意义。5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日记,记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在各种历史文献中有其特殊价值。并且日记系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的记述,较其他史料更为真实,且由于当日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而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下面日记一、日记二、日记三是摘选自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前后(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的日记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日记一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蒋介石日记日记二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蒋介石日记日记三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蒋介石日记分别提取日记一、日记二、日记三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55.(2022·湖北十堰·高三阶段练习)新中国外交。材料一从1949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年年初开始,英美围绕承认新中国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磋商。美国不断向英国施加压力,要英国在承认政策上和美国保持一致,不要做出“不成熟的”“匆忙的”承认决定。英国则反复强调,它在中国有大量的实际经济利益需要保持,不得不采取和美国不同的做法。至于促进中苏分裂问题,英国认为,保持西方在华影响是阻止中国进一步倒向苏联阵营的最好办法。随着中国革命日益接近全国胜利,英国越来越倾向于承认新中国以维护其在华利益,英美在承认问题上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最后,英国终于不顾美国的压力,做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并不建交的决定。——摘编自翟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政策(1949-1954)》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单位:个)地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亚洲ll3欧洲114非洲1419美洲l13大洋洲—5合计1764——摘编自宋恩繁、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英对华外交政策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特征。(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对外政策。56.(2021·湖南益阳·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迅速超越。当时英.国资本家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殖民地,建立工厂、开设银行、推销商品等,获取了巨额利润。英国资本家不再重视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当美国、德国大量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英国依然使用旧机器设备。——摘自《英国工业革命简史》材料二特高压输电技术是电力输送的超快“高速公路”。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了对特高压的专业研究,连续将特高压输电技术列入“七五”、“八五”和“十五”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计划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最终在电压控制、外绝缘配置、电磁环境控制、成套设备研制等特高压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全面掌握了特高压整套技术。目前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世界,我国的特高压输电标准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世界通用的行业标准,全球168个国家已经跟我国国家电网签订了该技术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专利使用权全部被我国控制。——摘自《中国特高压技术发展纪实》(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迅速超越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意义。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57.(2022·广西玉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成的人民。“国家认同”可以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接受和尊重;二是对国家地城范国内共同经济运作形态和经济活动的接受与服从;三是对形成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特性的尊敬与忠诚。在现代民族国家系统中,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现有民族国家内部取代、并超越了民族认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民族认同的最高归宿,都是建立起符合民族利益、并能最终有效保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机构以承担和履行国家主权。——摘编自马建楠《浅谈我国的国家认同》从“国家认同”的角度立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58.(2021·湖北恩施·二模)“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明代王阳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毛泽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间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言论1921—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索。1927—1937《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1937—1945《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一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领导叔,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1945—1949《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党要立即开始着手备项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59.(2022·湖北武昌·高三阶段练习)新时期初期的内政与外交1979年的重大事件节选1979年元旦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两国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国防部就我国台湾问题作了一些重要决定1979年1月广东省和交通部联名向国务院递交报告,提出在蛇口(深圳一区)一带设立工业区的设想,得到中央的批准。1979年7月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说:”不必陷入争吵,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举行的会上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方针。——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60.(2021·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中国改革开放既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又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政党体制来看,超政党体制是现代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汪波《西方政党政治与超政党体制∶比较与竞争——兼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生命力》根据材料,就西方政党体制与中国超政党体制的比较中任选一个或数个比较项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第19页共3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中共一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1925年……‘须切合当时当地农民需要,但不宜轻率由农会决议实行减租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仍然把资产阶级定性为革命的敌人,而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说明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做出努力,即为统一战线做出了努力,B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所述中共一大至中共四大时期共产党政策的转变主要是为维护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是材料所述主旨内容,并且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A项;以农民运动为工作重心的论述与题干“须切合当时当地农民需要,但不宜轻率由农会决议实行减租运动”的论述不符,排除C项;中共四大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维护国共两党的合作,不是右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C【详解】根据材料“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在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基础上,认清了革命的敌人,从而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一改中共一大目标制定的不切实际。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C项正确;“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当时国共尚未进行合作,排除B项;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B【详解】从材料中的纪念对象看,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通过对苏俄十月革命、列宁、从资产阶级革命家到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义和团斗争到工人运动的宣传,达到动员民众、刺激民众觉醒参与革命的目的,B项正确;1922--1927年间不属于抗战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对义和团运动的宣传,不能说明要联合农民阶级,建立工农联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纪念对象,不能体现党的中心工作,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第39页共39页,据材料可知,二·七惨案后,李大钊强调中国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三大”后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在国共合作中要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如“改组它”“改变纲领”等,这些都体现了李大钊认为无产阶级要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C项正确;李大钊虽指出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只有无产阶级能反抗,但没有否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阶级是革命的动力,排除A项;二·七惨案的教训是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必须建立统一战线,但材料片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革命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要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而不是强调两者合作的必要性,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27年7月28日,得出: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共进入对峙时期,中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斯大林对中国革命认识是错误的,导致后来“左”倾错误,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决定国共产党加入受共产国际,排除B项;中国成立苏维埃的时间是1931年11月,其背景是农村革命根据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结合材料时间“192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实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设立“孙中山特刊”,发表瞿秋白《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和陈独秀《评中山先生死后之各方面》三篇文章,号召革命分子传扬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主义及理想,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之间的合作,进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就已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C项不是目的,排除;1925年,国民党还没有出现反共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志敏与瞿秋白等领导的革命活动,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当时除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之外,还有俄国式的革命道路,且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尚有一定的影响力,故A、B、D三个选项的表述皆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8.D【详解】第39页共39页,从材料信息看,八七会议决议认为需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截然的区别,而这样的认识违背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纲领,属于“左”倾冒险主义倾向,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清算,排除A项;材料中的决议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新时期党的正确路线,排除B项;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土地政策都是收缴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这就调动了农民保卫革命果实的积极性,B项正确;这些土地政策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热情,排除AC项;这些土地政策是切合实际的,并不是在纠正土地政策的右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动会本身就具有激发斗志的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加之毛泽东提出的“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体育方针,更加有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D项正确。敌后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是反帝反封建,因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生活”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1933年正值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根据“共借谷并征收土地税粮60万担。此外,苏区人民还认购了大量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课时苏区人民给予中国共产党极大的物资支持,说明中国共产党深受农民拥护,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受挫,通过一系列措施为长征作准备,得到农民支持,紧扣时代特征,排除B、D;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央苏区红军的顺利转移”,但不能“保证”,排除C。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土地政策,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C项正确;1942年的土地政策调整体现了中日民族矛盾加剧,但其他时期与此无关,排除A项;1942年的土地政策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关系,排除B项;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为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是实现革命胜利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不全都是为了统一战线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第39页共39页,材料主要反映了在国民党对苏区盐等重要物资进行封锁的背景下,苏区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以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上反国民党“围剿”的成果,排除A项;苏区经济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但材料不能反映中共“意在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有利于破除迷信,但不能反映群众觉悟提高,且材料主旨并不在于“破除封建迷信”,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地主和富农掌握绝大多数土地,说明的是当时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A项正确;B项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有关,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排除C项;材料与阶级矛盾尖锐化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材料“政府还统制粮食流通,直接救济和生产自救相结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中央苏区粮食生产逐渐增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立场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土地革命的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这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体现了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16.A【详解】材料反映了1921-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以最广大的工农阶层为主,有着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说明中共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工农阶层的支持和拥护,A项正确;中共始终都是无产阶级政党,而不是知识分子政党,排除B项;党员结构情况无法说明知识分子的党内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1928年中共党员数量比1924年大幅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八一宣言》提出,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或其他任何部队,只要抗战,红军即可愿与其携手共同救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团结全国各种力量,增强民族抗战力量,这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涵是相一致的,A项正确;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发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的三篇文章论述,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始于1937年秋的陕北洛川会议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A第39页共39页,【详解】材料“1932年4月”“一致起来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国民族真正的独立与解放”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团结民众进行抗日,A项正确;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开辟后,党的工作重心就已经发生了转移,排除B项;材料与力促国共合作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日而非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策略路线强调苏维埃代表中华民族,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同时改变对富农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材料中的策略路线适应这一时期的任务要求,B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策略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任务,A项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民主革命尚未完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蒋主席广播向民主团结大道前进》、《国父指引民主合作实现永久和平》体现了1945年人民对于和平建立民主国家的普遍愿望,C项正确;国共两党建国方针基本一致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有中共机关报、民营报、国民党党报,不是只有中共,排除B项;材料有中共机关报、民营报、国民党党报,不是只有国民党,且材料主旨是人民普遍希望和平建国,没有体现国民党披上“宪政”外衣,排除D项。故选C项。21.B【详解】根据材料“中共的迫切任务是……而且吸收中国社会上各阶级和阶层中,一切可能的、那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及同路人”可知,1935年中共的任务是联合一切可以抗日的力量,共同参加民族解放斗争,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日民族矛盾正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有重要影响,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1942年《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与材料中“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第39页共39页,22.B【详解】从材料“武器装备的明显劣势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选择运用游击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积小胜为大胜”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具有必胜的决心和高明的战术,B项正确;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才成为主战场,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抗战时期,两党是党外合作,排除C项;D项表述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故选B项。23.D【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现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通过了团结开明地主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而国民党也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出台了限制地主剥削的土地政策,这些做法是基于华北事变后,中日间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而进行的,D项正确;国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并未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并未满足农民对拥有土地的迫切要求,排除B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间始于1937年9月,此时已经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2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贯彻的结果,D项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国共关系在全民族抗战期间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国民党并没有放弃专制独裁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5.C【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9月”“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可知,这个时候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团结起来,所以蒋介石决定与共产党进行合作,C项正确;卢沟桥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排除A项;B选项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和D选项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也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排除BD项。故选C项。【点睛】26.C【详解】第39页共39页,《人民军队三字经》形象生动,有助于在军队里普及党史、政治和文化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党的影响,C项正确;《人民军队三字经》的编印主要是提高了党在军队中的影响,并不是在提升解放军的文化诉求,和土地革命也没有关系,排除AB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排除D项。故选C项。27.B【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投降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在宣传中强调“解放者”概念,1946年,将中共军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举措强调了中共在法理和舆论上的正当性,契合了当时新的政治斗争需要,B项正确;日本投降后,国内民众希望和平,而“解放者”的概念也是在收复失地时所用,与调动民众参战积极性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中共强调的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政治斗争的需要,与扭转解放战争的不利局面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中共的这些举措与宣传民主革命的双重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8.D【详解】根据“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可得出,抗战胜利后,国人希望和平建国,因此毛泽东到重庆谈判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D项正确;A项太绝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与增强实力无关,排除B项;C项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29.B【详解】从材料看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注重对战略物资的控制,这是中国共产党注重开展经济斗争的具体表现,B项正确;1948年初,战略决战尚未开始,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土改无关,排除C项;人民政权的相关规定目的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而非巩固解放区人民政权的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30.D【详解】材料反映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策,无论是军事决策,还是政治决策,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怕帝国主义的干预和中间力量的动摇,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化,用以科学地指导中国革命,正确引导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信息,排除A项;中共七大强调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使全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有了明确的认识,排除B、C两项。31.B【详解】第39页共39页,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不相同,这也是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B项正确;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抗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实现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不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32.D【详解】在建国前夕各民主党派基本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明确承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在孕育与确立,D项正确;A项时间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是在1949年10月1日,故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八字方针于1956年首次提出,后经发展正式确立于1982年,排除B;C项时间也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故选D。33.A【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务卿认为必须采取强硬的立场对付中国共产党,同时应对共产党对欧洲的威胁,结合此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美国与新中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分歧,这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要采取强硬态度干涉中国内政,但无法体现消灭社会主义新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态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34.A【详解】材料“村级党组织成员多是在土改中涌现出来的农民积极分子,他们不是领薪的政府雇员”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调动了人民的政治积极性,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属于生产资料性质的变革,排除B项;当时城乡并未协同共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35.C【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济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公平的,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运用于实践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工业化建设自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且材料提及社会救济的必要前提是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排除AB项;材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济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6.D第39页共39页,【详解】据图片可知,其正面图案人物是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结合1962年时间,可知这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选取女拖拉机手旨在倡导女子同男子均是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D阿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这一目标现在还没有实现,排除A项;B合作化运动是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C项错在“主导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37.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云的这番话意在团结资本家,让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决策的正确合理,结合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现实可知,B项正确;1956年7月,三大改造即将结束,我国即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38.C【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成套设备和技术及相关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进口金额增加,反映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是压缩基建,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9.D【详解】“15年左右时间普及高等教育”是“大跃进”时期脱离国情的教育目标规划,反映了教育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项正确;我国直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超过50%,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1958年“15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制定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A项;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受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宣传画重点宣传人们“耐心教,虚心学”,主要是为了倡导积极投身建设的社会风尚,C项正确;材料与宣传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发扬艰苦奋斗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参政议政的热情,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1.B第39页共39页,【详解】从数据可以看出,从1959年——1963年,全国农村的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人均播种面积有所提升,并没有出现大跃进时期的浮跨风的现象,这是中央实行“八字”方针的结果,是国家政策调的效果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劳动力富余,排除C项;普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42.C【详解】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的考虑,中共中央加快三线建设,以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故C项正确;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建立,故排除A项;1978年后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B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所述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本题从三线建设切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渗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43.B【详解】根据材料“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和华罗庚等英雄模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出现的无私奉献的代表,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材料中模范人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C、D项。故选B项。44.D【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87年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干预的产品种类、比率大大减少,说明国家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国家宏观调控,D项正确;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取消,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调控的范围和方式,没有提到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45.C【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撤销了电力、煤炭、冶金、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10个专业经济部门”可知,改革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实现政企分开、解放生产力的目标,顺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潮流,C项正确;这次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制转轨,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依法行政,排除B项;这次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制转轨,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46.A第39页共39页,【详解】根据材料数据显示可知,八十年代初期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市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先于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市民人均收入增强迅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谈话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排除C项;从材料数据可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并未持续上升,期间有下降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7.B【详解】材料“把宝安、珠海作为出口基地,逐步建成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前夕,中央政府就已经有了经济特区的设想,B项正确;此时改革开放尚未进行,排除A项;材料与农村改革无关,排除C项;D项错在“广泛接受”,排除。故选B项。【点睛】48.C【详解】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示中的多项RNX指数越来越接近于-1,说明中国的商品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越来越强,是中国对日贸易结构逐步改善的表现,C项正确;图示内容只能说明中国商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但不能说明中国工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中国科研能力的提升,排除AB项;图示内容只能说明中国与日本相比汽车工业竞争力较弱,排除D项。故选C项。49.B【详解】根据材料“1980~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表”中的信息,可知,1980~2020年,我国工业出口占比持续稳步增长,工业进口占比逐步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增多、出口占比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图中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情况,反映了我国工业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成立反映的是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情况,无法体现“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到“贸易市场日趋多元”,排除C项;“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0.B【详解】第39页共39页,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我国在科技、民生、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例举的成就不能说明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排除A项;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主要是一国的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完成珠峰测试,嫦娥五号探月属于创新性成就,不能得出“创新能力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51.(1)特点:①由表及里,不断深入;②实现全面觉醒;③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④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⑤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或历史)舞台。(2)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民族危机的加深;③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④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⑥十月革命的影响;⑦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可归纳出由表及里,不断深入;根据材料“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可归纳出实现全面觉醒;根据材料“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可归纳出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根据材料“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可归纳出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根据材料“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可归纳出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或历史)舞台。(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先进中国人的努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点睛】52.(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第39页共39页,【分析】(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2)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点睛】53.(1)特点:规模大和数量多;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2)意义: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分析】(1)第39页共39页,特点:根据“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得出规模大和数量多;根据“桂林市人口增2.16倍,……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得出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根据“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概括得出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根据“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得出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根据“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得出国民政府的迁都;根据所学,还可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等分析总结。(2)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根据“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得出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根据“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日后师生人才辈出”得出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还可从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等总结回答。【点睛】54.日记一:据国民党东北军面临全军覆灭之际,蒋介石万分焦虑,可知是辽沈战役结束。据此判定日记一出现在解放战争中。日记二:据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许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可知是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后做出的假和平的“诚意”。据此判定日记二是在解放战争前夕。日记三:据日记内容“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可知这是蒋介石对自己为政二十年统治教训的总结。据此判定日记三出现于解放战争后。【详解】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隐性时间、地点、活动主体、事件结果、蒋介石的态度等来判断。据材料日记一“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可知国民党在东北作战,面临全军覆没的困局,蒋介石万分焦虑。据所学,国民党在东北作战失利应为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据材料日记二“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可知蒋介石认为自己对中共表现了出极大诚意,且愿意为其提供帮助。据所学,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建立在有共同目标和较为平等的合作基础上,不必要去极力证明其对中共的诚恳,更为可能的是在抗日战争后谋求“共同建国”,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出于“假和平”的目的而提出的。据材料日记三“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可知蒋介石此时在回顾反思自己二十年的政治生涯,说明其在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已经结束,此时应为解放战争以后。55.(1)差异:美国不承认新中国,对华采取孤立和封锁政策;英国倾向于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建交。原因:美国国家实力强大,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战后英国国家实力被削弱;英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第39页共39页,(2)特征:建交国家增多;建交国家以非洲国家居多;与欧美国家建交数量增长显著。(3)评价:践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打破了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1)差异:根据材料一“……美国不断向英国施加压力,要英国在承认政策上和美国保持一致,不要做出‘不成熟的’‘匆忙的’承认决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对华采取孤立和封锁政策;根据材料一“……英国则反复强调,它在中国有大量的实际经济利益需要保持,不得不采取和美国不同的做法……最后,英国终于不顾美国的压力,做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并不建交的决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倾向于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建交。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国家实力强大,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战后英国国家实力被削弱;英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英对华外交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2)特征:根据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表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有17个;20世纪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有64个;由此得出,建交国家增多。20世纪六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有14个;20世纪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有19个;由此得出,建交国家以非洲国家居多。20世纪六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有1个、美洲国家有1个;20世纪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有14个、美洲国家有13个;由此得出,与欧美国家建交数量增长显著。(3)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践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打破了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等方面评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对外政策。【点睛】56.(1)原因:①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巨大,革新难:②英国大量投资国外;③英国不重视更新国内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④美国和德国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第39页共39页,(2)意义:①有利于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②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繁荣:.③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④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与交流。启示:①掌握核心科技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②自主掌握核心科技避免受制于人;③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④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分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资本家不再重视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当美国、德国大量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英国依然使用旧机器设备。”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巨大,革新难;英国大量投资国外;英国不重视更新国内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美国和德国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关于意义,根据材料二“最终在电压控制、外绝缘配置、电磁环境控制、成套设备研制等特高压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全面掌握了特高压整套技术。”得出有利于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繁荣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二“目前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世界,我国的特高压输电标准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世界通用的行业标准,全球168个国家已经跟我国国家电网签订了该技术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专利使用权全部被我国控制。”得出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与交流。关于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科技发展与创新方面思考作答,即掌握核心科技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自主掌握核心科技避免受制于人;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点睛】57.示例1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实践上,近代以来,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但最终都没有使中国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证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从此中国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并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是由我们政权的性质决定的。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示例2论题: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第39页共39页,阐述: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积极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举起了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光辉旗帜。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政治前提。全国抗战时期,国共双方虽然有阶级利益冲突和斗争,但都以抗日为重。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国民党始终未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战争;中国共产党更是始终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己任,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坚持国共长期合作,采取有限的政治和军事对抗遏制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国共两党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长期协力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成果,也成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综上所述,事实证明,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而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是反敌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详解】根据“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以提出论题: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阐述: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举起了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光辉旗帜;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根本原因;全国抗战时期,国共双方虽然有阶级利益冲突和斗争,但都以抗日为重;国共两党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长期合作抗日等等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提升,说明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是反敌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可提出其他观点,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即可。)【点睛】58.作答内容应包含以下三个角度。①结合时代背景,对毛泽东重新解释实事求是进行论述。②结合四个阶段的基本史实,对实事求是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任选其中三个即可)③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启示。示例: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俄国式革命道路,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1949年春,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背景下,毛泽东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当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第39页共39页,实事求是启示我们:要从所处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探索所遇到的问题,并努力得出自己的结论。【详解】理解:首先根据题意,明确要论述的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接着阅读材料,根据“毛泽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了解“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后根据材料中列举的四个阶段的文章和相关言论,结合近代史的基本史实,选择其中三个事例,从时代背景、主要问题、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成果及其作用、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也是党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方法和路线,最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启示和收获;解题过程中注意,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59.示例:论题: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论述: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为了配合这一政策的实施。党中央在内政外交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1979年元旦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有利于减轻外部压力,有利于吸收美国的资金技术,有利于对外开放。同日全国人大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停止炮击金门。缓和两岸关系,有利于吸收台湾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接着就在深圳蛇口设立特区,然后又把珠海、汕头、厦门设为特区。1979年7月在农村,对安徽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承包责任田给与肯定,并要求在安徽、四川等省推广,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为了经济建设,加强统一战线建设,调动各方力量。总之,1979年是一个不平凡之年,在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作出了重大调整,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两国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台湾问题作了一些重要决定”“提出在蛇口(深圳一区)一带设立工业区的设想”可拟定论点为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关于阐释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美建交、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统一战线的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点睛】60.示例一∶观点∶中国超政党体制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第39页共39页,论述∶西方政党体制是一种选举政治下的横向民主,在历史演进中成为国家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党竞选实现国家权力非暴力的更替,体现了西方代议民主的原则,并取得了一定政治绩效。但是,实践中多党竞争之下的民主时常沦为"反自由工具",民主时常沦为民粹,"司法公正"时常沦为政治斗争工具,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时效性和政权的稳定性。中国超政党体制通过政府权威与民众意志的双向互动,逐步建立了纵向民主机制。这种模式避免了西方横向民主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政治动荡,保证了中国社会的平稳发展。其政治运作不是依赖对立的政党或政客,而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实现意见统合。这种制度能使政治家们从选举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制订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从而保证了政治决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示例二∶观点∶否决政治与有效政治的比较。论述∶近代以来,西方政党政治的梗阻,就是在多元化利益集团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和否决政治中,社会被撕裂,改革被阻止,社会发展陷入停滞。资本社会中寡头利益集才与大资本集才实质性地控制着媒体话语权与公共决策影响力。阻止民众力量进行损害其利益的变革。从而使社会结构固化。难以推进大规模的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社会变革。例如∶美国的两党竞选实质上就是"两个资产阶级政党利用它们之间的虚张声势的毫无内容的决斗来欺骗人民。转移人民对切身利益的注意"。而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有效政治,其内涵包括∶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以积聚能量和拥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等。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而且关注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在改革之初,邓小平避开意识形态争论的锋芒。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各阶级、各阶层多元化意识形态与利益诉求统合凝聚于增长共识,通过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自主创新,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奇迹"。【详解】本题属于论述题,就西方政党体制与中国超政党体制的比较中任选一个或数个比较项目,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示例一:观点:中国超政党体制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第39页共39页,论述: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西方横向民主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如:西方政党体制是一种选举政治下的横向民主,在历史演进中成为国家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党竞选实现国家权力非暴力的更替,体现了西方代议民主的原则,并取得了一定政治绩效。但是,实践中多党竞争之下的民主时常沦为“反自由工具”,民主时常沦为民粹,“司法公正”时常沦为政治斗争工具,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时效性和政权的稳定性;中国超政党政治下纵向民主的积极作用,如:中国超政党体制通过政府权威与民众意志的双向互动,逐步建立了纵向民主机制。这种模式避免了西方横向民主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政治动荡,保证了中国社会的平稳发展。其政治运作不是依赖对立的政党或政客,而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实现意见统合。这种制度能使政治家们从选举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制订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从而保证了政治决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等角度进行论述。示例二:观点:否决政治与有效政治的比较。论述: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西方否决政治的弊端,如:近代以来,西方政党政治的梗阻,就是在多元化利益集团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和否决政治中,社会被撕裂,改革被阻止,社会发展陷入停滞。资本社会中寡头利益集才与大资本集才实质性地控制着媒体话语权与公共决策影响力。阻止民众力量进行损害其利益的变革,从而使社会结构固化,难以推进大规模的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社会变革。例如:美国的两党竞选实质上就是“两个资产阶级政党利用它们之间的虚张声势的毫无内容的决斗来欺骗人民,转移人民对切身利益的注意”;中国建立有效政治的内涵与实践,如: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有效政治,其内涵包括: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以积聚能量和拥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等。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而且关注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在改革之初,邓小平避开意识形态争论的锋芒。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各阶级、各阶层多元化意识形态与利益诉求统合凝聚于增长共识,通过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自主创新,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奇迹”等角度论述。【点睛】第39页共3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