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孟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1

2/131

剩余12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孟子》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改)【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丈夫之冠也______               (2)以顺为正者______(3)募能使者_________               (4)俱亡归汉_________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文章长于修辞,大量使用排比,气势磅礴,读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第131页共131页\nB.甲文:孟子善于说理,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增强说服力。C.甲文是一篇议论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了张骞出使匈奴的片段。D.张骞从汉朝出发时有一百多人,被匈奴扣留十多年,最后只有二人回到汉朝。4.根据你对甲文孟子心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是“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3.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第131页共131页\n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梁惠王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第131页共131页\n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复于王者”与“吾之逃家复归也”(《与妻书》)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B.“语人曰”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两句中的“语”字含义相同。C.“为不用明焉”与“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D.“王请度之”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不用力焉                  ②为长者折枝第131页共131页\nB.①一羽之不举                  ②以及人之老C.①不足以举一羽               ②推恩足以保四海D.①天下可运于掌               ②功不至于百姓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舆薪之不见A.有复于王者B.是不为也,非不能也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成语有“千钧一发”“雷霆万钧”等。B.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文中用“秋毫之末”比喻细微难见之物。C.太山,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在齐鲁边界,古代帝王常在此处举行祭天大典。D.《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秦时被尊为儒家经典。13.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一)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第131页共131页\n,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取材于《孟子·万章下》)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二)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岂滞于此一端而已乎?苟在于一端而已,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时尔。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取材于王安石《三圣人论》)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先知觉后知                                   觉:启悟B.厄穷而不悯                                      悯:忧愁C.君子不由也                                      由:在意第131页共131页\nD.于是伯夷出而矫之                            矫:纠正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愿意停留B.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C.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大概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随随便便,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D.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样周游天下,却忘记了社会的弊病,那就成了圣人厌恶的人了16.孟子和王安石都认为孔子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圣贤之大成者,但二人论述有所不同。根据文意对两人的观点分别加以解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第131页共131页\n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31页共131页\nA.齐桓,春秋五霸之首,任用管仲,制定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图霸战略。B.寡人,即“寡德之人”,和“愚”“孤”一样,是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C.衅钟,钟在古代被视为神器,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D.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比喻细微的事物,有成语“秋毫无犯”。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其实是问如何称霸天下,但孟子转移话题,引人如何行王道之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B.齐宣王对行王道有疑虑,孟子就以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以羊易牛”事例,来说明齐宣王有行王道的基础“不忍之心”。C.齐宣王引用《诗经》表明自己心悦诚服,并赞扬孟子启发式说理技巧的高超,使他明白了自己内心符合王道的原因。D.孟子以举“百钧”与“一羽”、“察秋毫之末”与“不见舆薪”巧妙设喻,意在引出齐宣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观点。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面小题。(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2)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孽孽⑥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䐨率⑦。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⑧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孽孽:勤勉不懈的样子。⑦䐨率:拉弓的标准。⑧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第131页共131页\n21.以下对选段(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C.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D.孟子旨在告诉人们,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侥幸而获得的。只有通过平时有步骤、有条理的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22.以下对选段(2)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严词以对,他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冲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C.君子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D.孟子将君子比作“大匠”“后羿”,以说明君子是不会贸然改变“道”的标准的。君子站在道路的中央,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23.结合这两篇选文,谈谈该怎样进行“道”的教与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第131页共131页\n“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第131页共131页\n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妻,嫡妻,一说为贤妻,郑玄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B.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D.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擅长对比论证,强化说理。他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两种行为的对比,鲜明地说明了“不能”与“不为”的根本区别。B.孟子巧用排比句式,明知故问。他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等一系列口腹声色之娱排比式的内容不厌其烦地揣度宣王的心思,形成说理的顿挫态势。C.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从行动上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D.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第131页共131页\n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28.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好乐甚(很,非常)     举疾首蹙頞(疾病)        可得闻与(同“欤”,句末语气词)B.王语暴以好乐(告诉)       孰乐(谁,哪一个)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或许)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指最痛苦的地步)          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于)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抬起)D.今王鼓乐于此(现在)        暴见于王(谒见)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通“犹”)29.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与例句中划横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直好世俗之乐耳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30.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第131页共131页\n文段一(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31页共131页\n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跳过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C.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3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3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第131页共131页\n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C.今日病矣                                                                             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                                                                      耘:除草3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直养而无害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35.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第131页共131页\n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第131页共131页\n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因此他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4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2)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41.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第131页共131页\n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取材于《孟子·告子上》)(2)孔子称古有博弈,今博独行于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其声可闻乎?或曰:北方之人,谓棋为弈。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一孔有阙,颓坏不振,有似瓠子汛滥之败。作伏设诈,突国横行,田单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赏,苏张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诛,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缪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取材于班固《弈旨》【2】)注释:【1】濯濯:光秃秃,没有草木的样子。【2】《弈旨》: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围棋理论的专著。4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梏之反复                                 梏:束缚、压制B.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违:离第131页共131页\nC.今夫弈之为数                           数:技艺D.古今略备                                 备:准备4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郊于大国也                           今博独行于世B.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劣者有侥幸C.操则存                                        象地则也D.为其智弗若与                           谓棋为弈4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对他刚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样呢B.夫博悬于投博戏的不确定在于投掷骰子C.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就如同伏羲结网捕鱼一样D.要危相劫只要有危险,就相互劫持4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一写曾经草木茂盛的牛山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善心被耗损。B.短文一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仁心易失,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养”。C.短文一中孟子认为自己见王的次数太少,所以对“王之不智”感到自责。D.短文二中孔子认为“博”“弈”不同,“博”有高下等级,故流行于世。4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第131页共131页\n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47.以上两则短文都写到“弈”,但用意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阐述。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俄,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材料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第131页共131页\n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B.寡人,即寡德之人,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D.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50.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51.请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2)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第131页共131页\n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于《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乙是故《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且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唯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唯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5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罔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比喻陷害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的原因B.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供给人财物第131页共131页\n是皆穿窬之类也                           之:结构助词,的C.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于:介词,从深于《诗》而长于《春秋》          深:深刻D.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代词,他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             穿窬:穿墙,指偷盗5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B.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C.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D.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5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庠序”是指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B.甲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乙文见解独到,不落窠臼,说理明白晓畅而又透辟。C.孟子认为“王天下”,要制民之产实现养民安民,要礼乐教化淳朴民风;因此在乙文中苏轼认为研究孟子应主要关注其“仁义”思想。D.《诗》《春秋》都属于儒家五经。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春秋笔法”,是指“于字句中于褒贬”,微言大义。5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第131页共131页\n56.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请结合甲文选择两处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5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31页共131页\n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5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6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61.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第131页共131页\n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闻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讨》《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③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⑤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③洒:洗刷。④耨:锄草。⑤梃:棍棒。6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第131页共131页\nB.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的封邑称“国”,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C.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兵车万辆意味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称天子为“万乘”D.仁义: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孔孟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实施仁政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B.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和这些统治阶级是合不来的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C.孟子批评晋国的执政者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D.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6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66.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第131页共131页\n“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一词的意思有: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称谓,妇人对丈夫的尊称;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这里用第一个意义。B.“不敏”不明达,不敏捷。《国语·晋语二》中有“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这晨的“不敏”用作谦词。C.“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商朝曰庠,周朝曰序。D.“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6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用“士”与“民”无恒产进行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重要。B.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C.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家畜及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第131页共131页\nD.最后一段几乎与孟子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样,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积极入世的精神。7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二)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庄子•让王篇》)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第131页共131页\nC.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7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B.在《鸿门宴》中,项羽坐西朝东,最为尊贵;张良则是坐东朝西陪侍。C.“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D.《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7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2)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①,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②,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③,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材料二: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④。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第131页共131页\n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节选自《孟子》)74.下列四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居北海之滨       异乎三子者之撰B.闻文王作       舍瑟而作C.易其田畴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D.使有菽粟如水火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75.下列四组句子中,依次填入文章划线处,正确的一组是(     )A.①匹夫耕之       ②树墙下以桑       ③民可使富也       ④制其田里B.①树墙下以桑   ②匹夫耕之          ③民可使富也       ④制其田里C.①树墙下以桑   ②匹夫耕之          ③制其田里          ④民可使富也D.①匹夫耕之       ②树墙下以桑       ③制其田里          ④民可使富也76.材料一中孟子举伯夷和太公之例的目的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第131页共131页\n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7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第131页共131页\n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8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1.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庖丁解牛》)8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第131页共131页\n①老________        ②刑   ________       ③敢________④行李________     ⑤神欲   ________   ⑥怵然_________8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B.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可翻译为“您”,表示对对方的恭敬。。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8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8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86.请用“/”给下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第131页共131页\n(节选自《庄子·说剑》)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宣)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第131页共131页\n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①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释]①唐、虞、三代: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8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C.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8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这里就是《诗经》,《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儒家经书之一。B.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锱铢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D.北海,古人认为天下有四个大海,北海居其一,指齐国北边的大海。8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诸侯国多崇尚攻伐。秦楚魏齐等国皆务于合从连衡,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而这与孟子的主张背道而驰。B.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孟子把其社会理想描述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齐宣王好像谦恭,能听从孟子的劝谏,但最终没能采用孟子主张,也没有任用他。第131页共131页\nD.齐宣王富有一定的同情心。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齐宣王很同情禽兽,但不大同情老百姓,不能分清轻重、长短。9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91.“唐、虞、三代的德政”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进行概括。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9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B.委而去之                       委托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阻第131页共131页\nD.亲戚畔之                       背叛93.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B.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C.环而攻之而不胜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4.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1)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下面小题。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第131页共131页\nA.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               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日出江花红胜火96.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9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9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前372-前289年)第131页共131页\n,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门人。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春秋》《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99.翻译下列句子。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第131页共131页\n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0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cùgǔ)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10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102.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②④⑤⑦B.②④⑥C.①②③⑥D.③⑥⑦10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D.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第131页共131页\n10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10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第131页共131页\n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D.“仁”是中国古代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10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0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10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第131页共131页\n,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0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第131页共131页\nB.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C.太史公,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选文(二)中指司马迁。D.合从连衡,即“合纵”与“连衡”,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两种政治主张。1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1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113.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庖丁解牛》)丙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第131页共131页\n,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1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第131页共131页\n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116.下列句子有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则盍反其本矣B.技经肯綮之未尝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1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后从而刑之            俯足以畜妻子B.虽然,每至于族        为之踌躇满志C.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将军战河北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仰不足以事父母             老者衣帛食肉B.视为止,行为迟             邻之厚,君之薄也C.既东封郑                      朝济而夕设版焉D.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1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第131页共131页\nA.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                  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吾其还也120.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1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1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第131页共131页\n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31页共131页\n【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③耨:nòu,除草。1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2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B.既来之,则安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夫谁与王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吾其还也125.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一句表明了梁惠王渴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希望孟子能给自己提供战胜别国的方法。B.孔子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强烈谴责了第一个用人形俑殉葬的人,孟子引用这句话劝诫梁惠王不可首开不良风气。C.文段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以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作类比,以施行仁政与行暴政人心尽失的社会局面作对比。D.孟子规劝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收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将无敌于天下,以此说明仁政的重要性。126.结合对文段(一)的理解,指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一句用比喻来指何事,并分析其说理的目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131页共131页\n材料一:孟柯,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取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木棒。④穿窬(yú):穿壁翻墙(指盗窃行为)。1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第131页共131页\n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六国分处南北,南北为纵,称“合纵”;张仪游说六国联合事秦,秦在西边,六国在东边,东西为横,称“连横”。从,同“纵”;衡,同“横”。B.仁义:儒家提倡的重要道德观念,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五常”。C.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天子。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1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它简洁明了,易懂易行。1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131.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第131页共131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1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D.“仁”是中国古代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第131页共131页\n13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3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1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36.翻译下面句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二: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孟子·尽心上》137.材料一中“道”通“导”,解释为_______,“无耻”解释为_________。138.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儒家的“治理观”。参考答案:1.    行冠礼    准则或标准    出使    逃跑2.(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3.C4.能称得上“大丈夫”: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坚强有毅力,心胸宽大,诚实守信,匈奴人(当地人)喜欢他。)2.无论得志与否,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出使西域被困匈奴十多年,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持汉节不失”,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汉朝。3.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迷乱、动摇、屈服。匈奴劝降,善待张骞,“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张骞具有民族气节,不降匈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冠: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冠礼。句意:男子行加冠礼时。(2)正:准则或标准。句意:把顺从作为准则。(3)使:出使。句意:招募能够出使的人。(4)亡:逃跑。句意:一起逃跑回到汉朝。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由”,遵循;“独”,独自;“行”,走,践行;“其”,自己的。(2)“遁”,逃避;“怨”,怨恨;“无与共击之”,省略句,“与”后省略代词“之”,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张骞出使匈奴”错误,原文为“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张骞出使是要去月氏。第131页共131页\n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应该有仁,讲礼,行义。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结合“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可知,张骞坚强有毅力,心胸宽大,诚实守信,匈奴人(当地人)喜欢他。可推知他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单于留骞十余岁”,“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张骞无论得志与否,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出使西域被困匈奴十多年,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汉朝;“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匈奴劝降,善待张骞,张骞具有民族气节,不降匈奴。可知张骞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迷乱、动摇、屈服。综上可知,张骞能称得上“大丈夫”。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乙】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è   zhī第131页共131页\n)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出使月氏。途径匈奴,被匈奴人截获,被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孩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肯投降。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的匈奴妻子以及甘父一起逃跑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得以物资不缺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相往来了。5.D6.D7.C8.(1)没有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它小,不也很合情理吗?本题中,“文王之囿”作主语,“方”作谓语“方圆”理解,“七十里”作宾语,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七十里”之后停顿,排除AC;“与民同之/民以为小”的意思是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句中第二个“民”作“以为小”的主语,所以应在“民以为小”的前后停顿,排除B。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误,“悌”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C.“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误,材料三中孟子说“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这里的“彼”是说上文中提到的秦楚,所以这里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为。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仁”,“讲求仁义”;“其”,“自己”;“义”,“讲求仁义”;“后”,“轻慢”。(2)“为”,“作为”;“父母”,“父母官”;“率兽”,“驱赶野兽”;“恶”,“哪里”;“为民父母”省略成分“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第131页共131页\n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样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像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9.D10.C11.C12.D13.古代圣贤的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D.“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思量、揣度、考虑的意思。句意:请大王考虑这件事/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是;介词,给,替。句意:是不用力气的缘故。/为年长者按摩肢体。B.起提前宾语的语法作用;结构助词,的。句意:举不起一根羽毛。/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C.都是连词,来。句意: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D.介词,在;介词,及,到。句意: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而功德却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火。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于王复者”。句意:有人向大王禀报。B.判断句,“是……也,非……也”表判断。句意: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第131页共131页\n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句意: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正常语序为“言举斯心于彼加之而已”。句意: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秦时被尊为儒家经典”错误,是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所以”,……的原因;“大过”,远远超过人;“推”,推广。参考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齐宣王)说:“不认可。”(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14.C15.D16.①孟子认为,伯夷清高自守、伊尹勇于担当、柳下惠持中平和,孔子集三人优点之大成,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②王安石认为,伊尹、伯夷、柳下惠的主张都不是中正之道,而是为了匡正时弊,有针对性地制定的,后世之士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其意图,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新的弊端,下一位圣人就会提出新的主张来匡正。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弊端都达到了极点,孔子就集三人主张之大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孔子的主张就是中正之道,再没有偏颇了。【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由:在意”错误,应为“这样做,采取”。句意:(都)是君子不采取的。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那就成了圣人厌恶的人了”错误,应为“那怎么能称得上是圣人呢”。句意: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法,却忽略了(当世的)社会弊端,那怎么能称得上是圣人呢。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分析,伯夷,是清高的圣人;伊尹,是负责的圣人;柳下惠,是随和的圣人;孔子,是合时宜的圣人。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的人。结合“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分析,金钟起音,是有条理地开始;玉磐收韵,是有条理地结束。有条理地开始,是智慧方面的事;有条理地结束,是圣德方面的事。孔子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结合“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等分析,前人提出的主张,后世之士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其意图,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新的弊端,后面的人就会来匡正。第131页共131页\n结合“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分析,这三位圣人,(制定的准则都是)针对时代的偏失去拯救它,(并)不是天下的中正之道,因此时间久了一定会产生弊端。到了孔子的时代,三位圣人(面临)的弊端,在社会各方面都达到了极点,所以孔子综合了三位圣人的做法给天下制定全面的行为准则。结合“曰:‘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分析,说:“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隐退就隐退。”这之后圣人之道彻底完备了,没有任何偏颇的弊端了。就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孔子的主张就是中正之道了。参考译文:(一)伯夷眼睛不看丑恶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差遣,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停留。伊尹说:“(我)哪里侍奉的是昏君呢?(我)哪里差遣的是暴民呢?天下太平时(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也(可以)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道的人启悟后知道的人,让先觉悟的人启悟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的人中先觉悟的人,我要用圣贤之道启悟这些百姓。”柳下惠不把(侍奉)无道之君当作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如果)出来做官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任用也不怨恨,艰难困苦也不忧愁,与俗人相处,(也)自自在在地不愿离去。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离开鲁国(的时候),(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退就隐退,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孟子说:“伯夷,是清高的圣人;伊尹,是负责的圣人;柳下惠,是随和的圣人;孔子,是合时宜的圣人。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的人。集大成的人,就如同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钟起音,是有条理地开始;玉磐收韵,是有条理地结束。有条理地开始,是智慧方面的事;有条理地结束,是圣德方面的事。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的位置),是(靠)你的力量;箭(能)射中(靶心),不是(靠)你的力量(而是靠你的技巧)。”(二)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议论伯夷、伊尹、柳下惠,都(把他们)称为“圣人”,但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和不严肃,(都)是君子不采取的。”圣人的美名,怎么能是狭隘和不严肃的人能够得到的呢!(我)大概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随随便便,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从前,伊尹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我)哪里侍奉的是昏君呢?(我)哪里差遣的是暴民呢?天下太平时(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也(可以)出来做官。”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伊尹(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追求做官而很少选择隐退,不正当地获利而损害大义,这真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弊端啊。圣人担心这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出来纠正这种弊端,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差遣。”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伯夷(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选择隐退而很少追求做官,过于方正和过于苛刻,这真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弊端啊。圣人又担心这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柳下惠出来纠正这种弊端,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不把(侍奉)无道之君当作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不被任用也不怨恨,艰难困苦也不忧愁。”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柳下惠(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行为不检而很少洁身自好,不喜欢不同意见而混同于流俗,这真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弊端啊。这三位圣人,(制定的准则都是)针对时代的偏失去拯救它,(并)不是天下的中正之道,因此时间久了一定会产生弊端。到了孔子的时代,三位圣人(面临)的弊端,在社会各方面都达到了极点,所以孔子综合了三位圣人的做法给天下制定全面的行为准则,说:“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隐退就隐退。”这之后圣人之道彻底完备了,没有任何偏颇的弊端了。圣人之道彻底完备而没有弊端的原因,哪里是孔子一人之力呢,(应该)是四位圣人相互传承(的结果)啊。所以伯夷(如果)不清高,(就)不能挽救伊尹(时代)的社会弊端,柳下惠(如果)不随和,(就)不能挽救伯夷(时代)的社会弊端。圣人能够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做法)来救治社会弊端吧,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法,却忽略了(当世的)社会弊端,那怎么能称得上是圣人呢?所以假使三位圣人处在孔子的时代,那么(他们)都能成为孔子,但他们表现清高、表现负责、表现随和的原因,(不过)是时代(需要)罢了。哪里会拘泥于其中一种做法呢?如果(只)拘泥于其中一种做法,那么(他们)就(连)贤人(都)称不上,哪里(能)成为孟子所说的圣人呢?孟子所说的“狭隘和不严肃,是君子不采取的”,(这)也是(针对)他的时代特点说的。所以说:圣人的言语行为,哪能随随便便就算了,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啊。17.C18.B19.C20.(1)我不是吝惜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您这么一说)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第131页共131页\n(2)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句意: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本题中,“见其生”与“闻其声”结构对应,“不忍见其死”与“不忍食其肉”结构对应,前后均宜断开,排除ABD。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和‘愚’……一样,是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错误,“愚”,不是古代皇帝自称的谦辞。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使他明白了自己内心符合王道的原因”错。根据原文“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可知,齐宣王不明白自己内心符合王道的原因。且并不是“赞扬孟子启发式说理技巧的高超”,而是表明孟子能揣测到齐宣王的心理。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吝啬;“易”,交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句。(2)“为”,因为;“明”,视力;及第二个“见”,被。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第131页共131页\n(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第131页共131页\n“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21.A22.D23.对于求学者而言,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恰到好处,适当示范,做到“中庸”。【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错误,“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所以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被一般水吸引,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所震惊。不是“只有……才……”。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君子站在道路的中央,发现资质能力都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错误,“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恰到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为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通晓文理就不通达。据此可分析概括出:对于求学者而言,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恰当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据此概括出: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恰到好处,适当示范,做到“中庸”。参考译文:第131页共131页\n(1)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被一般水吸引,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所震惊。观看水有讲究,一定要看它无比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哪怕细小的缝隙都必定照得到。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通晓文理就不通达。”(2)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后羿也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恰当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24.C25.D26.D27.(1)难道(大王)您要动用士兵(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之后在心里才痛快么?(2)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民之产”作“制”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也轻”是“民之从之”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错,商代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为庠。选项正好弄颠倒了。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D.“对……做了具体规定”错,“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只是列举数字说明付出与收益比,而非“具体规定”。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抑”,难道;“危”,使……陷于危险;“快于心”,状语后置句,在心里感到痛快。(2)“衣”,动词,穿;“王”,动词,称王,指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没有这种事情。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28.B29.B30.D【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A.举疾首蹙頞:都愁眉苦脸地。疾:痛。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举:全,都。D.暴见于王:我被大王召见。见:召见。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我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直:只,仅仅。A.句意: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直:与“曲”相对。B.句意:只不过是没有跑了一百步。这也是逃跑。直:只,仅仅。C.句意: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直:正直。D.句意: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直:径直。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错误。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他的局限性,其“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故选D。参考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现在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31.B32.B【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的能力。B.“刑:施加刑罚”错误。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做榜样。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用法以及意义的能力。A.句意: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B.句意: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仰”,动词用作状语,在上。C.句意: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D.句意: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故选B。第131页共131页\n参考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33.C34.A35.C36.(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庄稼。【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C.“病”,疲倦,劳累。译文:今天我太疲惫了。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用。句意: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以”,介词,用。句意: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B.“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句意: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第131页共131页\n“之”,代词,指代“苗”。句意: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C.“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反而。句意: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句意: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D.“为”,是。句意:那是一种气,它极其宏大,极其刚劲。“为”,动词,担任。句意: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故选A。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句“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此句的意思是“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可见,“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极,最;“刚”,刚劲;“害”,损害;“塞”,充满。(2)“耘”,除草;“揠”,拔;“徒”,仅仅。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善于辨析天下言论的是非得失及原因,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第131页共131页\n说:“难以说明白。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形成的,不是通过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取得的,所作所为于心有愧,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记这件事,不要(违背规律)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37.A38.D39.C40.(1)(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完全洗刷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2)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3)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仪呢?41.①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②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③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CD;“不果所言”此处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所言”作“果”宾语,意思是“不认为他的话(主张)有成效”,即“不听信他的主张”,中间不能断开,要在宾语“所言”后断开,排除B。故选A。3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故选D。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C.“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结合原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分析可知孟子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耻”,意动,感到耻辱;“一”,完全;“洒”,洗涮;“如之何”,怎么办。(2)“充”,怀着;“胜”,尽、完。(3)“救死”,“救(于)死”,摆脱死亡;“赡”,足;“奚”,何,哪里;“治”,讲求。4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王如施仁政于民”可知,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根据“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知,政策生产方面应该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根据“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可知,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第131页共131页\n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丙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呜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42.D43.A第131页共131页\n44.D45.D46.他之所以丧失他的善良之心,也正像斧子之对于树木一般,每天去砍伐它,能够茂盛吗?47.①短文一借助学“弈”的故事论证说理。阐述人的“不智”是因为三心二意,不肯认真学习,不能坚持养心。②短文二围绕“弈”展开论述。阐明弈棋理论,及弈棋中包含的政事、人文等道理。【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备:准备”解释错误。句意:古今(兴废之理)都能完全呈现。备:完备。故选D。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在/介词,在。句意: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现在只有博戏在社会上流行。B.者:助词,句中表停顿/……的人。句意:他之所以丧失他的善良之心。/水平低的人也可能是侥幸取胜。C.则:副词,就/名词,法则。句意:抓住它,就存在。/和大地的法则一样。D.为:连词,因为/动词,叫做。句意: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称围棋为弈。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只要有危险,就相互劫持”错,应是:利用关键之处威胁对手。注意“要”,关键,“危”,危险之地,和前面的“要”一起用作动词,表示“利用关键”;“相”,动作偏指一方,指对手。故选D。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孔子认为……‘博’有高下等级”错,根据“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可知,孔子认为是“弈”有高下等级。故选D。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所以”,……的原因;“放”,放任,引申为失去;“旦旦”,每天;“美”,美好,引申为“茂盛”。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由短文一“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可以看出孟子引用弈秋的故事是想说明要对刚刚萌发的善心不断滋养,坚持“养心”和“专心致志”的道理;短文二首先指出了博弈的区别,然后着重阐述弈棋的理论“局必方正,象地则也……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网罟之制”,最后通过弈棋的理论进行类比“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阐明“人文”“为政”之理。参考译文:(1)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茂盛吗?当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长着,雨水露珠在润泽着,不是没有新条嫩芽生长出来,但紧跟着就放羊牧牛,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了。大家看见那光秃秃的样子,便认为这山不曾有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丧失他的善良之心,也正像斧子之对于树木一般,每天去砍伐它,能够茂盛吗?他在日里夜里发出来的善心,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清明之气,他的好恶与一般人有了一点点相近,可是到第二天白昼,所行所为又把它压制消灭了。反复地压制束缚,那么,他夜来心里所发出的善念自然不能存在;夜来心里所发出的善念不能存在,便和禽兽相距不远了。别人看到他简直是禽兽,因之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资质,这难道也是这些人的本性吗?所以假若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失掉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亡失;出出进进没有一定时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这是指人心而言的吧!”孟子说:“王的不聪明,不足奇怪。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我和王相见的次数也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他冷淡得也到了极点了,我对他刚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样呢?譬如下棋,这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好。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授两个人,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而心里却以为,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和那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我会说,不是这样的。”第131页共131页\n(2)孔子说古时有博戏和弈棋,现在只有博戏在社会上流行,弈棋却很少流传;博戏的意义已被广知,弈棋的意义却没人论说,它的意义还能被听到吗?有人说:北方的人,称围棋为弈。棋盘方方正正,和大地的法则一样;棋盘上的线路正而直,和(人的)德行一样;棋子分为黑白两色,与(天地间的)阴阳之别一样;棋子罗列在棋盘上,取法的是日月星辰。这四点设置后,如何下棋就要看下棋的人了,这应该和治理国家是类似的。博戏的不确定在于投掷骰子,采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水平高的人,有可能投不中,水平低的人也可能是侥幸取胜。弈棋就不同了,高低是按序更换的,而且是等级分明的。下棋有时要预先采取措施提前布置,来自我保护,就像伏羲结网捕鱼一样。要在四周设防护的屏障,防止淤塞决口,像夏禹治水一样。一旦出现一点破绽,可能局势就难以挽回,就像瓠子因一孔而溃败一样。要预设伏兵欺骗对手,突出重围,就像田单出奇兵一样。利用关键之处威胁对手,要求对手割地退让,具有苏秦张仪一样的风采。三分之势已拥有其二,却淡然处之不马上诛杀,这就跟周文王(在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诸侯归附他,他尚不肯马上起兵伐纣)一样。要谨慎行棋,斯文慢行(走得扎实),守住角地,靠边行棋,退却后要主动考虑补棋,即使出现败势也不会死棋,就如同秦穆公(被晋军打败能养精蓄锐,终于打败晋军)一样。弈棋最高深的地方可显示天地玄妙,其次可显示帝王治国之术,还可以展示春秋五霸的权谋计策,最低也可展示战国纷争的态势,看弈棋胜负成败,古今(兴废之理)都能完全呈现。48.D49.B50.C51.(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2)孔子说:仁,就是想要自己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想要自己腾达,就要使别人腾达。(3)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战胜自己的人刚强。【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的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焉”在此处表肯定语气,应用在句末;且根据“叟之所知也”中的“之”的用法可知,此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不能在“之”后断句,故首先排除C。第131页共131页\n“寡人之身”应该是“及”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且从“东败”“西丧”“南辱”可知,梁惠王列举了自己国家在几个方向上的处境,此三词又与后面的“于齐”“于秦”“于楚”分别构成完整的结构,因此得出“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故排除AB。故选D。4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说法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批评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说法错误。原文是梁惠王问孟子“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即梁惠王问孟子如何为战死者报仇雪恨。孟子并不是因“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对梁惠王进行批评。故选C。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庖”,厨房;“厩”,马厩;“饿莩”,饿死的人;“率”,带领。(2)“立”,使……站得住;达,使……发达,使……腾达。意思是周济需要帮助的人。(3)“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知自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胜自者强”;知:了解。参考译文:材料一: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说:)“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偶土偶的人,大概会没有后代吧?’这是因为木偶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用木偶土偶殉葬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第131页共131页\n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的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身披坚硬盔甲、手执锐利刀枪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施行仁政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材料二: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们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又问)‘谁能统一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大王又问)‘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萎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如果其能像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52.A53.B54.C55.(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2)他讲的道理从最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56.①用种桑树、蓄养家畜等这些粗浅的容易做到的事情来说明实现王道的可行性。②用邹楚之战直观地说明小国、弱国无法和大国、强国对抗的道理,并借此推断行霸道的危害。第131页共131页\n【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赡:充足。句意: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之:这。句意:这都是类似偷窃的行为。C于:介词,和,跟。句意: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深:动词,深刻理解。句意: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D其: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故选A。5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有没有都不重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孔子没”为主谓结构,“没”后不跟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诸子”为“著书”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5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应主要关注其‘仁义’思想”错误,根据“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可知,苏轼认为研究孟子应主要关注思想论述领域。故选C。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申”,反复陈述;“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2)“至”,最;“极”,极点;“乎”,在;“计”,论述。5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意思是: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用种桑树、蓄养家畜等这些粗浅的容易做到的事情来说明实现王道的可行性。“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用邹楚之战直观地说明小国、弱国无法和大国、强国对抗的道理,并借此推断行霸道的危害。参考译文:甲(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乙《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深刻剖析了历史上一些绝对不可重演的行为。不看《诗经》就不会了解建立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会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有没有都不重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而且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得某些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是以这种不说话的方式得到利益。这都是类似偷窃的行为。”唯有不求得到私利而言行,世间的“义”才能成为不可用尽的财富。唯有世人们都认为那些喜欢说不该说的话或者该说的话不说的人,其罪与偷盗一样。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鸣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57.C58.A59.B60.(1)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猪狗吃人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第131页共131页\n61.①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②比喻论证,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还有“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③对比论证,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④论证结构,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兵刃”做“既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弃甲曳兵”是“走”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C。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错误,《孟子》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故选A。5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故选B。60.赋分点:(1)“申”,申诫、告诫、开导、陈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2)“彘”,猪;“食”,名作动,吃;“检”,制止;“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6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可见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结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结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可知,“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对比论证。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论证结构,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62.D63.B64.C65.(1)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2)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66.孟子的建议: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第131页共131页\n【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适梁”的主语是孟子,且“能”不能独立做谓语,其后必须接动词,因此在“用”后断开,排除AC;“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名词短语)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B。故选D。6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大夫的封邑称‘国’”错误,大夫的封邑是“家”。故选B。6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兄弟妻子东离西散”错误,应是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故选C。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却,竟然;“是以”,因此;“如”,到;“所如者”,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2)“爱”,吝啬;“易”,交换;“易之以羊”,状语后置;“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宜乎”,理所应当,对的。6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以得出政策生产方面应该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由原文“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可以得出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丙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67.B68.C69.C70.(1)大王想实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2)让年长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啊。【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是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是罔民也”,句意:这是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是”作主语,“罔”作谓语,“民”作宾语,故应在“是罔民也”的前后停顿,排除A、C。第131页共131页\n“仁人在位”,句意:仁爱的国君在位。“仁人”作主语,“在”作谓语,“位”作宾语,故应在“位”停顿,排除D。故选B。6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商朝曰庠,周朝曰序”错。庠序是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洋宫等相对,并非贵族学校。商朝曰序,周朝曰庠。故选C。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下能养活家畜及妻子儿女”理解有错,“俯足以畜妻子”的意思是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其中“畜”是养活的意思。故选C。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行”,实行;“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本”,根本。第(2)题得分点:“衣”,穿;“然”,这样;“王”,称王;“未之有”,宾语前置句,没有这样的人。参考译文: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好年成终身饱暖,饥荒年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第131页共131页\n“大王想实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让年长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啊。”71.C72.D73.(1)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2)当今世上的人们居于高官显位的,都时时担忧失去它们,见到利禄就轻率地为之贴上了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很迷惑吗?(3)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4)如果(您)放弃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5)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7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跟别人的兄长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弟弟,跟别人的父亲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子女,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都去和狄人勉力居住在一块儿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而且我还听说,不要为争夺用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养育的人民。“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句意完整,意思是“跟别人的兄长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弟弟”,“与人之兄”作“居”的状语,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句意完整,意思是“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吾臣”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故选C。7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D.“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故选D。7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陷”,犯……,犯罪;“罔”,陷害;“焉”,哪里。(2)“居”,拥有,居......高位;“重”,把......看得很重;“轻”,轻率地。(3)“虽然”,虽然这样;“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难为”,很难下刀。(4)“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乏困”,缺少的资粮;“行李”,秦国使者。(5)“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判断句,是……。参考译文: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孟子•梁惠王上》第131页共131页\n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人常来侵扰,敬献兽皮和布帛狄人不愿意接受,敬献猎犬和宝马狄人也不愿意接受,敬献珠宝和玉器狄人仍不愿意接受,狄人所希望得到的是占有邠地的土地。大王亶父说:“跟别人的兄长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弟弟,跟别人的父亲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子女,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都去和狄人勉力居住在一块儿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而且我还听说,不要为争夺用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养育的人民。”于是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邠地的百姓人连着人、车连着车跟随他,于是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个新的都城。大王亶父,可以说是最能看重生命的了。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同样也不会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当今世上的人们居于高官显位的,都时时担忧失去它们,见到利禄就轻率地为之贴上了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很迷惑吗?《庄子•让王篇》74.A75.C76.目的是通过说文王实行了仁政,百姓中才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进而告诫国君要实行仁政。【解析】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第一个,助词,的。句意:住到北海的海滨;第二个,助词,的。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B.“作”:第一个,动词,兴起。句意:听说文王兴起了;第二个,动词,站起来。句意:放下瑟站起来。C.“易”:第一个,动词,芟治草木。句意: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第二个,动词,交换,句意: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D.“如”:第一个,动词,像。句意:粮食多得像水火;第二个,连词,或者。句意: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故选A。7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1)依据后文“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可知,宅院是用来中桑树的,种桑树才能养蚕,应选“树墙下以桑”;(2)依据后文“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可知,田地是用来耕种的,只有耕种才能满足温饱,应选“匹夫耕之”;(3)依据后文“教之树畜”可知,是指只有制定了土地制度,才能教育人民栽种和畜牧,应选“制其田里”(4)依据前文“薄其税敛”可知,减轻百姓的赋税,就可以使他们富足,应选“民可使富也”。第131页共131页\n故选C。7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依据原文举伯夷和太公之例之后的内容“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可知,天下有善于赡养老者的人,那仁人便把他那儿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说明作为国君,要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即对百姓施行仁政;再根据后文“匹夫耕之”“匹妇蚕之”“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制其田里,教之树畜”的内容,均体现的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所以,孟子举伯夷和太公之例的目的是通过说文王实行了仁政,百姓中才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进而告诫国君要实行仁政。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住到北海海滨,听说文王兴起来了,便说:‘何不归向西伯呢!我听说他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姜太公躲避纣王,住到东海海边,听说文王兴起来了,便说:‘何不归向西伯呢!我听说他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天下有善于赡养老者的人,那仁人便把他那儿作为自己的归宿了。五亩地的宅院,在墙下栽植桑树,妇女养蚕缫丝,老年人足以有丝绵衣穿了。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要丧失它们繁殖的时机,老年人足以有肉吃了。百亩的土地,男子去耕种,八口之家足以吃饱了。所谓西伯善于赡养老者,是指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育人民栽种和畜牧,引导他们的妻子儿女去奉养自己家的老人。五十岁,没有丝绵衣穿便不暖和;七十岁,没有肉吃便感到饥饿。穿不暖,吃不饱,叫作挨冻受饿。文王的百姓中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就是这个意思。”材料二: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使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77.C78.A79.B80.(1)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第131页共131页\n(2)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81.①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②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还有“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③对比论证。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④论证结构: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解析】7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兵刃”做“既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百步”是“笑”的对象,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C。7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错误,《孟子》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故选A。7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故选B。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河”,古代大多指黄河;“凶”,荒年、收成不好;“于”,到;“然”,这样。(2)“申”,申诫、告诫、开导、陈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8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可见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结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结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可知,“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对比论证。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第131页共131页\n论证结构,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82.    敬爱    同“型”,作榜样    冒昧    外交使者    精神活动    戒惧的样子83.C84.D第131页共131页\n85.①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②(晋惠公)在早上渡过黄河,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④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86.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①句意:尊敬自己的老人。老:敬爱,尊敬。②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刑:同“型”,作榜样。③句意: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敢:冒昧。④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行李:外交使者。⑤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神欲:精神活动。⑥句意: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怵然:戒惧的样子。8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说法错误。应为一车四马为一乘。故选C。8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说法错误。“季父”是叔父的意思。故选D。8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举”,拿;“斯”,这;“彼”,别人。②“济”,渡过;“设版”,在此这修筑防御工事。③“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封”,使……成为边界;“肆”,扩张。④“无厚”,没有厚度,指刀锋之薄;“间”,空隙;“恢恢”,形容宽绰的样子;“游”,运转。8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句意:以石城作为剑锋,以齐国的泰山作为剑刃,用四夷包围着,用四时裹着,用五常制衡着,用刑罚和道德缠裹着,在上说,它可以拔开浮云。句中“石城为锋”与“齐岱为锷”用的是“……为……”的结构,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用的是“……以……”的结构,为并列结构,应该各自断开。故正确断句为: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参考译文:(一)(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说:‘我不能。’是真的不能做到;而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说:‘我不能。’是不去做而已。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二)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第131页共131页\n(三)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87.B88.C89.C90.(1)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2)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91.①执政者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②明君在位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③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不崇尚攻伐。【解析】8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首先“七篇”是《孟子》包含的内容,不能与“《孟子》”并列,中间不用断开,可排除AC。“序”和“述”都是动词,其后的“诗书”和“仲尼之意”都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根据句子构成方式,“序诗书”和“述仲尼之意”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中间要断开,可排除D。故选B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C.“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错。庠序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太学是朝廷开设的,两者不一样。故选C。8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齐宣王先听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错,齐宣王表面上虽并没有否定孟子的主张,但他真正想听取的还是攻伐性的“霸道”,并没有听进去孟子的“王道”,所以“先听劝谏”理解错误。故选C。9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幼吾幼”,第一个“幼”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爱护;第二个“幼”作名词,是小孩的意思;“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2)“之”,代词,这;“徒”,类;“东面”,脸朝东;“朝”,朝拜。9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根据第一则文言文中的“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思是: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可知“德政”表现在执政者要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根据第二则文言文中“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可知要实现仁政,有两点要做到,一是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是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第131页共131页\n根据第三则文言文中“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意思是: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知当时诸侯国推崇的“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是孟子不认同的,所以“德政”还表现在不崇尚攻伐。参考译文:(甲)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乙)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儒家治国之道以后,便去游说齐宣王,但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大梁,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见解迂阔而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军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92.B93.C94.(1)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2)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顶点,普天之下都顺从他。【解析】9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委:丢弃。句意:最终却放弃这些而逃走。第131页共131页\n故选B。9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句意: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B.助词,的。句意: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C.代词,它,指小城。句意: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D.助词,的。句意: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故选C。9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纵横;“集”,占有。(2)“至”,到了极点;“畔”,通“叛”,背叛;“顺”,顺从。参考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用这样的做法,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找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凭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桓晋文之事》)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边有三里长,外郭每边有七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能够围而攻之,一定是得到了天时,然而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得天时不如占地利。〔有时,〕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胄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最终却放弃这些而逃走,这就说明占地利不如得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人大家都来帮助他,不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顶点,普天之下都顺从他。用普天之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战,若要一战,就必然胜利。”(《孟子·公孙丑下》)95.C96.A97.B98.D99.(1)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2)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3)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解析】9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加”,更。句意: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加”,虚报夸大。句意: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B.“直”,只。句意: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直”,通“值”,价钱。句意: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C.“兵”,兵器。句意: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兵”,兵器。句意: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D.“胜”,完,尽。句意: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胜”,胜过。句意: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故选C。9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①句意: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鼓”,名词作动词,击鼓。②句意: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③句意: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树”,名词作动词,栽种。④句意: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衣”,名词作动词,穿。⑤句意: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无活用现象。⑥句意: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⑦句意: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无活用现象。⑧句意: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无活用现象。⑤⑦⑧无活用现象。故选A。9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选项主要说的是物质层面的,而孟子的王道思想应当还包括“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选项叙述不全面。故选B。9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D.“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春秋》《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说法错误。应是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故选D。9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凭借;“笑”,嘲笑;“何如”,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如何”,怎么样呢。(2)“谨”,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学校;“申”,反复陈述;“颁”,通“斑”,指头发花白;“负”,背;“戴”,顶着。(3)“检”,制止;“涂”,通“途”,路上;“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救灾民。参考译文:第131页共131页\n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100.C101.D102.A103.D第131页共131页\n104.(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2)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解析】100.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洿池”的“洿”,应读作“wū”。B.“饿莩”的“莩”,应读作“piǎo”。D.“衣帛”的“衣”,应读作“yì”。故选C。10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凶”:闹饥荒。句意:河内遇到饥荒。B.“加”:副词,更。句意: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C.“之”: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句意:咚咚地敲响战鼓。故选D。10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是判断句。句意:那也是逃跑啊。②是状语后置句,“多于邻国”为“于邻国多”。句意: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③是判断句。句意:这是王道的开端。④是状语后置句,“以桑树之”。句意:把桑树种上。⑤是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⑥是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句意: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⑦是状语后置句,“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综上所述,①③,是判断句;②④⑤⑦,是状语后置句;⑥,是宾语前置句。故选A。第131页共131页\n10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明害民的是荒年”错误。原文是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可见孟子所要说表明的意思是:害民的正是那些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的封建王侯,他们才是人民的灾星。故选D。10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谨”,形容词动用,认真地兴办;“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申之”;“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斑白,花白;“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于道路负戴”。第二句中,“彘”,猪;“检”,制止;“涂”,通“途”,路上;“饿殍”,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第131页共131页\n“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105.B106.C107.A108.(1)(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10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孔子赞成用俑殉葬”曲解文意,根据文中“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可知,孔子应该是反对用俑殉葬的。故选B。10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焉”为句末语气词,是断句的标志,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D。“东败……”“西丧……”“南辱……”句式结构一致,在“东”“西”和“南”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C。10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A.“‘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表述错误,文中梁惠王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故选A。10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制”,拿;“挞”,打击,对抗;“利兵”,锋利的武器。(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此处指郑国;“焉”,何,为什么;“陪”,增加。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诫、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第131页共131页\n“(因为)它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百姓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它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们,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109.A110.B111.D112.(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113.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解析】10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能愿动词(不能单独做谓语)“能”后必须紧跟动词“用”,之间不能断开,这样排除BC。“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据此排除D。故选A。1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错。文中“河内凶”的意思是河内遇到饥荒。“凶”,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故选B。1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错,原文没有这样说;且与文中“梁惠王不果所言”相矛盾。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第131页共131页\nC.“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应该是没有区别,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1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谨”,注重、认真地兴办;“申”,反复强调;“颁”通“斑”,须发花白;“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2)“庶人”,平民;“弊”,弊病;“何以”,宾语前置,“何以”。11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具体措施有“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人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概括出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参考译文:(一)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还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贵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第131页共131页\n“(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等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领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114.B115.C116.A117.B118.C119.B120.C121.D122.(1)慎重办理地方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来告诫他们,老年人就不会背着东西、顶着东西在路上奔波了。(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1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句意: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夫”为句首发语词,所以应在“夫”前面断开,排除A、C。“破秦”与“入咸阳”是连续动词,一起修饰“者”,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1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纪传体历史著作”理解错误,《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故选C。1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罔”通“网”,陷害。句意: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无通假字。B.句意: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技”通“枝”,指支脉。句意: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向”通“响”。C.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知”通“智”。D.句意:如今有小人的谗言,使得我和将军间有了嫌隙。“郤”通“隙”,嫌隙。句意:趁机把沛公击杀在座位上。“坐”通“座”。故选A。1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句意:这样之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顺承连词。句意: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B.句意: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虽然:古义,虽然/即使每这样;今义,转折连词。第131页共131页\n句意: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无古今异义词。C.句意:出使的人来往。行李:古义,外交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旅行时所带的随身物品。句意: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能到达现在的地位。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D.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行政区域划分的省份。句意:防备其他盗贼的进来与意外变故。非常:古义,意外变故;今义,副词,程度深。故选B。1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实词含义之词类活用的能力。A.句意: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老年人穿丝织品衣服,吃上肉食。衣,名词作动词,穿。B.句意: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迟,形容词作动词,变得迟缓。句意:邻国实力增强了,你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弱。C.句意:既然在东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界。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句意: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D.句意: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瞪裂了。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故选C。1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如今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夜里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见到秦伯。而,连词,表修饰。C.句意: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得利。以,连词,表转折。句意:樊哙侧起自己的盾牌撞击卫兵。以,连词,表目的。D.句意: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它的耕种时间。其,代词,它的。第131页共131页\n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副词,还是。故选B。12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A.句意:五亩大的宅地,种上桑树。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句意:因为它对晋国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B.句意:我所追求的是道。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也”字表判断。C.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所俘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任。省略句,“以(之)为”。D.句意:这样做了还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这样的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故选C。1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故选D。1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谨”,慎重办理;“庠序”,地方学校;“申”,告诫;“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弟。(2)“鄙”,把……当做边邑;“远”,远地;“焉”,为什么;“陪”,增加。参考译文:甲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乙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丙第131页共131页\n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丁第131页共131页\n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123.A124.B125.B126.①以“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以“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②孔子引经据典,以问句的形式对弟子发出疑问,以比喻的修辞方式责备弟子,批评两位弟子没有尽到辅佐好季氏的职责。【解析】1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有国有家者”指士大夫,做“闻”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并列结构,各自断开,排除C。故选A。1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A.句意: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恶”,动词,厌恶。句意: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恶”,代词,怎么。B.“既”的意思均为“已经”“……之后”。句意: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C.句意:谁能跟大王对抗呢?“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夫”,代词,那。D.句意:因为俑很像人所以才用它的。“其”,代词,代“俑”。句意:我还是回去吧。“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商量的语气,还是。故选B。1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孟子引用这句话劝诫梁惠王不可首开不良风气”分析错误。孟子在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应以仁爱之心待人,对于以人形俑殉葬的人,孔子尚且严厉指责,那么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被指责。故选B。1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虎兕出于柙”的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老虎和犀牛都是凶猛的动物,都会伤人,孔子以两种凶猛动物指代战争,这里使用“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而“龟玉毁于椟中”中“龟玉”比喻宝物,这一句是说宝物就要毁坏在盒子里。“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从文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等内容可知,此处孔子引经据典,以问句的形式对弟子发出疑问,以比喻的修辞方式责备弟子,批评两位弟子没有尽到辅佐好季氏的职责。(一)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第131页共131页\n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尽职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已经这样做了,原来的远方的人仍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二)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先开始以俑陪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因为俑很像人所以才用它的。这样看来为政者又怎么能让这些百姓因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127.B128.D129.B130.(1)假若以道义为后,以私利为先,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2)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131.施仁政于民,教化百姓。具体做法是减刑罚和赋税,用孝悌忠信的道义去教化百姓。【解析】1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认同他的话,反而被认为迂腐,不符合实际。“不能用”之间不能断开,能愿动词“能”后必须紧跟动词“用”,排除AC;“不果”是谓语部分,“所言”为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2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误,“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故选D。1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错误,没有运用比喻论证,原文“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运用的是假设论证。故选B。1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1)“苟”,假如;“后”(第一个)“先”,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餍”,满足;“遗”,丢弃;“亲”,父母;“后(第二个)”,怠慢。(2)“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如之何”,怎样做,怎么办。1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取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知,孟子给出的答案是让梁惠王推行仁政,教化百姓。具体做法是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可以洗雪耻辱。参考译文:材料一: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认同他的话,反而被认为迂腐,不符合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孟子)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着邹子等人。材料二: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呢?”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但是,假若以道义为后,以私利为先,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所似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要讲利呢?”惠王说:“晋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材料三: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呜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132.B133.C134.A135.(1)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2)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136.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怎么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解析】1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孔子赞成用俑殉葬”错误,根据文本“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可知,孔子应该是反对用俑殉葬的。第131页共131页\n故选B。1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晋国”作主语,“天下莫强焉”属于主谓结构作谓语部分,“天下”作状语,应该和谓语部分断在一起;“焉”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叟”作下一句的主语,“叟之所知也”是判断句,应在“焉”“也”后断开,据此排除AD;“及寡人之身”作状语,“身”为名词中心语作“及”的宾语,“东”作“败”的状语,“东败于齐”这是一个被动句,之间不能断开;“七百里”补充说明丧失土地的数目,与“西丧地于秦”关系紧密,之间不断开;“南辱于楚”也是被动句,“南”作状语。据以上分析排除B。故选C。1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错误,文中梁惠王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故选A。1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之何”,怎么办;“斯”,这些;“饥而死”中的“而”表修饰,连词,饿死。(2)“制梃”,拿着木棍;“挞”,对抗、攻打;“兵”,兵器;“坚甲利兵”,精锐的部队。1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越国”,越过其他国家;“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焉”,怎么、为什么;“陪”,通“倍”,加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第131页共131页\n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们,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137.    领导、治理    不会感到可耻138.两则材料都强调用“德”“礼”来治理国家,体现了“仁政”思想。材料一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对民众要重视用道德与礼教来教化人民,这样才能使人民归服。材料二孟子认为“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运用尧舜的例子,阐述了圣王的仁者之心与仁政之制与治国的关系问题【解析】1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根据语境,“道”通“导”,解释为领导、治理,“无耻”解释为不会感到可耻。1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第131页共131页\n材料一出自《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材料二出自《孟子》,“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爱亲人和贤者师治理的首要任务。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结合这两段材料可知,儒家都强调用“礼”“德”来治理国家。第131页共131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12 页数:131
价格:¥18.88 大小:177.8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