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老子》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2

2/92

剩余9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老子》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民之从事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跨者不行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B.记录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墨子》一书,由墨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与儒学并称为“显学”。C.道家经典《老子》由老子所著,以其“言道德之意”,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为道家创始人。D.道家学派的另一著作《庄子》,是庄周所著,其文语汇丰富,多用寓言,想象丰富,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先秦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产生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B.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的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礼”。C.孔子积极投身于政治,想要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当时就有人反对他,甚至还有人嘲讽他,但他并不在意这些,还是积极地去做,但最后还是失败了。D.《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道也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92页共92页\n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作C.埏埴以为器/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其:指示代词,那些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第92页共92页\n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乙】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节选自帛书《老子》)【丙】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第92页共92页\n。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贼者也   贼:伤害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而无以为                 吾尝终日而思矣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10.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请买其方百金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2页共92页\n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C.《孟子》和《论语》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第92页共92页\n乙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卯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B.态色与淫志        淫:放纵C.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D.走者可以为罔     罔:织网捕获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第92页共92页\n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即守藏史,就是管理国家图籍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的意思,与“守”同义。B.老子存世作品为《道德经》,又名《南华真经》,文意深奥,包含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C.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等人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太傅,为君王的辅佐大臣或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18.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有一定的方法。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过于常人。C.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由此可见,道家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远离现实生活而选择归隐。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②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第92页共92页\n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成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节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20.下列各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21.下列选项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2页共92页\nA.《过秦论》是呈献给皇帝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信与不卑不亢的态度凸显出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满腹才学。B.从历史角度来看,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后人都应该以史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C.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上看,贾谊当时上书皇帝,是想要皇上认真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D.《过秦论》的核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当时可以说诸子百家遗风犹存,贾谊本人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22.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和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B.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C.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D.《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书中所述基本都反映了老子的思想。23.翻译下面的句子。(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24.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请结合老子和《过秦论》中贾谊的观点,说说秦灭亡的相关原因对后世统治者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第92页共92页\n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25.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C.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D.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26.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B.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C.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D.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第92页共92页\n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2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2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3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2页共92页\n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3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第92页共92页\n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第92页共92页\n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与“太师”“太保”合称三公;西汉时,天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3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38.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第92页共92页\n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节选自《老子》)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⑥尾闾:泄海水之所。3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伐者无功伐:夸耀B.复众人之所过复:弥补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小看D.笃于时也笃:深厚4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贵难得之货                         而轻伯夷之义者B.跨者不行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C.常于几成而败之天下之水        莫大于海D.死而不亡者寿                         顺流而东行第92页共92页\n4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D.庄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奇特的形象世界。4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4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第92页共92页\n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乙)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节选自帛书《老子》)(丙)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第92页共92页\n4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贼者也                              贼:伤害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而无以为                       人而不仁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47.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2页共92页\n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5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第92页共92页\n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5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5.结合材料谈谈老子的论证艺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第92页共92页\n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5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5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第92页共92页\n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5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檐。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60.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似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第92页共92页\n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候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同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6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第92页共92页\n6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于未有                            以明老子之术B.以诋訾孔子之徒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C.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激西江之水而迎子D.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6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第92页共92页\n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6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2)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6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常于几成而败之(     )A.接近     B.没有多少            C.什么D.达到(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不灵活       B.不擅长          C.谦辞D.质朴6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69.对于“不龟手之药”,不同的人“所用”不同,一种是“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70.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第92页共92页\n71.简要分析甲文和乙文在说理方法上的不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兼爱》)7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堆积,积累C.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D.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贼:抢劫第92页共92页\n7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B.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C.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若使天下兼相爱D.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7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B.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C.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D.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7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分别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它们均为先秦诸子散文。它们都谈到了立身处世的道理,各有各的风格特点。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人的天性善良,进而提出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端,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C.《老子》的论说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思辨性强,选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D.《兼爱》的选文部分,采用正面立意,指出大家若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7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第92页共92页\n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乙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7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第92页共92页\n7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以语录体为主,被奉为儒家经典。B.《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D.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记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7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不孝不慈亡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其脆易泮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曰余食赘行                 客得之,以说吴王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当察乱何自起                    常于几成而败之8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8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92页共92页\n(2)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阅读《老子》四章,完成各题《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段,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赞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82.解释下列字词(1)为之于未有(2)强行者有志(3)其脆易泮(4)常于几成而败之83.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不贵难得之货”中“贵”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第92页共92页\nA.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B.无羞恶之心,非人也C.见贤思齐焉D.虽至大夫之相乱家8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儿成而败之B.埏埴以为器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死而不亡者寿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面可以“利”和“用”。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是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86.翻译句子第92页共92页\n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87.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问这两者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8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C.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D.自矜者不长                                   矜:矜持8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第92页共92页\nB.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C.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D.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表转折9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9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9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92页共92页\n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④9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94.《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95.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96.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92页共92页\n(《老子》第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97.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难于其易图:反复考虑。B.为大于其细为:做、办成。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积累、堆积。D.常于几成而败之几:几乎,差不多。98.下列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安易持A.其微易散B.其孰能讥之乎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吾其还也9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第92页共92页\n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10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10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102.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第92页共92页\n103.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104.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10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漏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材料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孔子和老子都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立身处世的准则。试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儒家和道家对人处于逆境时的态度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第92页共92页\n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师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10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体现的是________(学派)的________的思想。107.老子认为,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108.联系材料,请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含义并作简单评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就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109.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0.试评析孔子和老子的“不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注】①泮:通“判”,散,解。111.选段涉及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组)。112.这两节选段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第92页共92页\n1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大学》)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2.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述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各自的特点。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A项,“民之从事”翻译为:人们做事。“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B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翻译为: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千里”,古今同义,一千里。C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翻译为: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D项,“跨者不行”翻译为: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故选B。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A.《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辑而成,主要记录孔子言行及孔子应答弟子时的对话,也有弟子互相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的话;B.《墨子》一书由其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D.《庄子》一书非庄周一人著述,由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故选C。3.A【详解】试题分析: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4.B5.D6.D7.A【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当:当作”错误。“当其无,有车之用”的意思是“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所以“当”的意思是“正是因为”。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其:指示代词,那些”错误。“不失其所者久”的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所以“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而不是秦朝。故选A。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8.C9.D10.C11.D第92页共92页\n12.B13.C14.(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入江河)。(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句意:求取学问的人,(他的认识)一天比一天增加。益:此处作动词,解释为增加。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A.句意:无为就能无所求取。而,就,表顺承/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考。而,表修饰。B.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句意:而他身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其,代词,他/句意: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其,副词,表推测,大概。D.句意:那就不能来治理国家了。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以,连词,表目的,来。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特点的能力。例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文王于臧观”,句意:周文王去臧地巡视。A.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出来,却比蓼蓝颜色更深。B.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句意:请求用百金来买他的药方。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人”,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D.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第92页共92页\n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解散了,长官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文王观于国”中,“于国”是后置的介词结构,归于前句;“则”,通常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C。“三年”为时间词,应该独立断出,排除A。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错误,分给诸侯的地方叫做“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做“家”。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应该是“老人早上还接受文王的指令,晚上就逃走了”。“遁”是“逃”的意思。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凡”,所有、凡是;“然”,同“燃”,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涌出。(2)得分点:“而”,你的;“丈人”,老人;“庶几”,差不多;“瘳”,本义“病愈”,引申为“生活安定”。参考译文:(甲)第92页共92页\n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求取学问的人,(他的认识)一天比一天增加;求取道的人,(他的认识)则都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到了“无为”(不需要认识)的境界。无为就能无所求取,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经常保持没有作为,不生事端;等他生出事端来,那就不能够治理国家了。(丙)周文王在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虽然他看似在钓鱼,心却不在钓鱼上。他并非真的有心持竿钓鱼,而是别有所钓,(所以)他经常就是这样的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给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天道的庇护。于是就在清晨聚集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贤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马蹄的半边是赤色的,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地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这是先王的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呢。”于是(周文王)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解散了,长官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文士武士们的私党解散,这是崇尚大同;长官们不建立个人功德,这是大家都把国事当成同一家的事务。文王于是把臧地老者当作师者,面北而立请教说:“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地老者看似没有听懂的样子,没有回答,漫不经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15.B16.C17.B18.A第92页共92页\n19.①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②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句意: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淫:过大,过多。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以……为务”是个固定句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乃遂”是个固定词组,意为“于是就”,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老子存世作品为《道德经》,又名《南华真经》”错误,应该是又名《老子》,《南华真经》是《庄子》的别称。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有一定的方法”错误,应该是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①“余食赘行”,剩饭赘瘤;“物”,万物众生;“处”,处事,行事。②“良贾”,善于经商的人;“若虚”,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盛德”,具有高尚的品德。第92页共92页\n参考译文:甲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乙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云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第92页共92页\n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卯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20.B21.B22.D23.(1)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2)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24.①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②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就是统治阶级不懂得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是最终导致秦灭亡的深刻教训。③后世统治者不仅要以史为鉴,多行仁义之举,还要善始善终,始终谨慎对待,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中间不能断开,“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指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这一段时间,所以不能断开,排除AC;“改正朔”与“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结构一致,故“改正朔”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第92页共92页\n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错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国的灭亡还有其他诸多历史原因。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错误。《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存有争议。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振”:抖。“察察”:洁白。“汶汶”:尘埃。“身之察察”“物之汶汶者”:定语后置,译为:“清白的身体”“受污浊的外物”。(2)“是以”:因此,“欲”:追求,“学”:学习,“复”:补救,“辅”:遵循。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老子》中“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指出统治者因为不施行仁政不爱护百姓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后世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最终会被人民灭亡;后世的统治者不仅要从前朝灭亡的事例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更要落实到管理国家治理百姓的实际中去,要多行仁义之举,缓和与百姓之间的矛盾,不激化矛盾,认真谨慎地对待,才能使政权稳固,避免重蹈覆辙。参考译文:第92页共92页\n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贾谊《过秦论》节选)当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当事情还未露先兆时容易谋划。当事物脆弱时容易分开,当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就处理妥当,处理事情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主观妄为的将会招致失败,强行把持的一定会失去。因此有道的人无所作为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因此,有道的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财货,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老子》第六十四章)第92页共92页\n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25.D26.B27.D28.(1)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2)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复众人之所过:意思是,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B.而:连词,表转折,却。C.以:介词,把;介词,因为。D.于:介词,在;介词,从。故选B。第92页共92页\n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曾向孔子问礼”错,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胜”,战胜自己;“强行”勤勉而行。(2)“起于累土”,状语后置,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始于足下”,状语后置,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参考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第十一章)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  第92页共92页\n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第六十四章)29.B30.D31.D32.A33.(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2)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该句意思是: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当中。故选B。3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该句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而不是秦朝。故选A。第92页共92页\n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关键词:“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剩饭;“赘行”,赘瘤;“物”,人们;“处”,做。第二句翻译关键词:“自胜”,战胜自己;“强”,刚强;“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34.C35.D36.A第92页共92页\n37.(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2)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38.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二,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其学”是“以自隐无名为务”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周之衰”是“见”的宾语,“见周之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天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错,是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太子太傅。故选D。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错误。根据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老子之所以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住苗头,是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故选A。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从事”,行事;“几”,接近;“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莫知”,没有人知道;“然否”,正确与否。3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原文“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理解为: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据此可以概括出: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可以理解为: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据此可以概括: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参考译文:(一)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二)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第92页共92页\n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39.D40.A41.B42.C43.C44.(1)(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2)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笃于时也”中“笃”解释为“深厚”错误,“笃”此处的语境意为“拘束”。此句大意:(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故选D。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助词,的。第92页共92页\nB.者:代词,……的人/代词,……的事。C.于:在/比。D.而:表转折/表修饰。故选A。4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老子》又名《南华经》”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经》”故选B。4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句大意: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从句法结构和和断句标志看,第一句中的“此”是对前文的总结,“其”是指大海,“过”,动词,“超过”,作“其”的谓语,后面的“江河之流”作其宾语,故“此其过江河之流”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再依据选项中“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的提示可知,“吾”是文中的“主语”之一,依据句意的理解,“吾在天地之间”和“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是语脉相连的两个句子,应分别独立成句;只有C项是最适合的断句。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理解错误,依据文句“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理解可知,河神认为“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故河神自满后能够自我反省。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赘行”,指赘瘤。形容丑陋的形貌。“物”,人们;“或”常常;“处”,做。(2)得分点:“穷”,穷尽;“殆”,危险;“大方”,有学识的人。“见……于”,表被动。译文:第92页共92页\n甲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第十一章)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第二十四章)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第六十四章)(节选自《老子》)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第92页共92页\n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节选自庄子《秋水》)45.C46.D47.B48.D49.C50.(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入江河)。(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为:“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益”此处作动词,解释为“增加”“提升”。故选C。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就,表顺承/表假设,如果;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D.连词,来,表目的。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例句为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文王于臧观”;A.   判断句,“也”表句末判断;B.   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C.定语后置句,“者”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一终身行之者言”;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坚不能举自也”。故选B。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观察国政,文武士人自行解散了朋党,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三年”是一个时间状语,独立存在,前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文王观于国”是状语后置句,之间不可断开,应在“国”后断,;“则”为连词,引出后边内容,一般前边断开,所以排除B项。故选D。4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错误。应该是“老人早上还接受文王的指令,晚上就逃走了”,“遁”是“逃”的意思。故选C。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端”,萌芽;“皆”,都;“若”,就像;“始”,开始;“然”,通“燃”,燃烧;第一个“之”,代词,它们;最后两句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得分点:“寓”,托付;“于”,介词,给;“庶几”,差不多;“瘳”,本义为“疾病消失了”,活译成“安定”。参考译文:(甲)第92页共92页\n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节选自《孟子》)(乙)“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者”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了。(节选自帛书《老子》)(丙)周文王来到臧地观游,只见一位老者在垂钓,但他的样子似钓非钓。他不是那种手拿钓竿的钓法,却经常见他这样钓。文王很想请他来参议国政,又担心大臣和父兄们心里不服;转念还是想放弃这打算,却又不忍心百姓失去天赐的机会。于是第二天召见属下大夫说:“昨夜寡人梦见一位贤良之士,面色焦黑满脸胡须,骑着毛色斑驳的马且马蹄半边是红色,口里念着号令:‘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众大夫吃惊地说:“这是先祖君王啊。”文王便说:“要不还是占个卦来决定吧。”众大夫说:“既然是先王的托命,大王就不用多虑,又何必占卦呢。”于是乎迎请臧地老者前来面授国政。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观察国政,文武士人自行解散了朋党,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不合规的量具也不敢擅自流入四方境内。文武人士解散朋党,说明大家崇尚同心;年长的官员不树德,说明开始同德务实,不合规的量具不敢入境,说明四方诸侯不再有二心。为此文王拜臧老为大国师,以臣下之礼问道:“此政可以推广全天下么?”臧地老者默不作声,漫不经心地走开了,早上接的令当晚就隐遁了,终身再无消息。(节选自《庄子》)第92页共92页\n51.B52.D53.D54.(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战胜自己的人刚强。55.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②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③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正是因为。故选B。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故选D。5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故选D。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剩饭”;“赘行”,“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2)题得分点有:“明”,圣明;“强”,刚强;“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5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在《老子》第十一章中,作者以“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为例,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道理。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作者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等,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都是格言、警句。在《老子》的作品中非常常见。在所选的这四章中,作者既采用对偶句,如《老子》第二章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采用的句式相同的结构形式,同时在语段中又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句式,形成了韵散结合的形式。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56.C57.C第92页共92页\n58.A59.(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2)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60.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二,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分析】5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译为: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其学”是“以自隐无名为务”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周之衰”是“见”的宾语,“见周之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5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由原文“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可知,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由此可推断,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故选C。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错误。根据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老子之所以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住苗头,是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故选A。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行事”,行事;“几”,接近;“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第二句关键词:“或”,有的人;“莫知”,没有人知道;“然否”,正确与否。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原文“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理解为: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据此可以概括出: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可以理解为: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据此可以概括: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参考译文:(一)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二)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第92页共92页\n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61.B62.D63.B64.A65.(1)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2)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解析】6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是表对话的词语,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且“我/东海之波臣也”构成判断句,排除C项。第92页共92页\n句意:我问它:“鲋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鲋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故选B。6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错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并依次降低一级。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故选D。6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事情;结构助词,的。B.都为连词,表目的,来。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介词,向;介词,在。故选B。6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是空话”不对。结合“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是《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话,没有实事。故选A。6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得分点:“从事”译为“做事情”;“几”译为“将要”“接近”;“而”译为“却”;“则”译为“那么”。(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我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为……所”,被动句,译为“被……”;“羁”,束缚、拘禁;“仕”,仕进、做官;“快”,使动,使……愉快。参考译文:第92页共92页\n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知识,从别人犯的错误中得到启迪;能辅助万物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敢妄自行动。(《老子》第六十四章)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创作《渔父》《盗跖》《胠箧》,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言恣肆纵横,来满足自己,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选自《庄子·外物》)第92页共92页\n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想请庄子出仕):“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然后放在庙堂里供奉。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选自《庄子·秋水》)66.(1)赠送   (2)容纳;装得下;结出果实67.(1)A   (2)B68.(1)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是以;欲不欲;贵;货;复)(2)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房,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一,或,以,洴澼絖,所用)69.    “或不免于洴澼絖”    “或以封”70.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71.甲:列举生活事例直接讲述理,阐释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慎终如始、注重细节等道理。乙:运用寓言(故事),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解析】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实词的能力。句意为: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贻:赠送。句意为: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果实长成后装得下五石容积的东西)。实:结出果实;容纳,装得下。6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实词的能力。句意为: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几:接近。句意为: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拙:不擅长。6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是以,所以;欲不欲,想要常人不想要的;货,货品;(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以,用来;洴澼絖,用来漂洗丝絮。第92页共92页\n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是以,所以;欲不欲,想要常人不想要的;货,货品;(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以,用来;洴澼絖,用来漂洗丝絮。7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可知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由原文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由甲文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具,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可知甲文先是举车轮装车轴,泥土烧器具,开窗户,造房子等例子得出“有无结论”。②由乙文译文可知,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可知乙文是运用寓言(故事),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参考译文:第92页共92页\n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具,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判;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如果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会失掉它(道).人们做事往往“功败垂成”,必须始终如一地谨慎为事,才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没有欲望为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财物;学习弃绝学习的道理,而回到众人所经历过的(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他只)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轻举妄动.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72.B73.D74.B75.A76.(1)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就不会失败。(2)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地的现象就没有了。第92页共92页\n【分析】7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累:堆积,积累”错误。原句意思是: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泥土。“累”,通“蔂”,土筐。故选B。7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之”,代词,代“有一言”。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B.第一句“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句“以”,介词,把。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第一句“若”,像;第二句“若”,如果。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D.第一句“其”,代词,代自己的;第二句“其”,代词,代自己的。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7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译为: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是人。“无恻隐之心”中,“无”是谓语,“恻隐之心”是宾语,后面断开,“非人也”作下一分句的谓语和宾语,排除ACD。故选B。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以上选文,分别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错误。第三则材料《兼爱》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观点。故选A。7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民”,一般人;“几成”,接近成功;“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第二句关键词:“相”,互相;“乱家”,侵扰封地;“亡”,通“无”,没有。参考译文:       第92页共92页\n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们的君主。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不足以侍奉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老子·第六十四章》)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兼爱》)77.C78.C第92页共92页\n79.C80.A81.(1)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2)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分析】7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句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老子修道德”中,“老子”是主语,“修”是谓语,“道德”是宾语,后面要断开,排除AB;“见周之衰”中,“周之衰”是“见”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7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错误。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故选C。7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第一句:“内”同“纳”,结交;第二句:没有通假字;第三句:“亡”同“无”,没有。B.第一句:“累”同“蔂”,盛土的工具;第二句:没有通假字;第三句:“泮”同“判”,分离。C.第一句:“知”同“智”,智慧;第二句:“行”同“形”;第三句:“说”同“悦”。D.第一句:“龟”同“皲”,皮肤冻裂;第二句:“当”同“尝”,尝试;第三句:没有通假字。故选C。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A.“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故选A。8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第二句关键词:“史记”,史书记载;“始”,当初,在最初的时候;“岁”,年;“霸王”,称霸称王。参考译文:甲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张开两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乙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第92页共92页\n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82.(1)为:动词,做。(2)强行:勤勉而行。(3)泮:同“判”,分离。(4)几:接近83.B84.D85.C86.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87.荀子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强调学习要注意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设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的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解析】8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为:动词,做。句意: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第92页共92页\n(2)强行:勤勉而行。句意: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3)泮:同“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4)几:接近。句意:常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8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题干“贵”,意动,以……为贵。A.正:使动,使……正、端正。句意:要加强自我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B.羞:意动,以……为羞。句意:没有对恶的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C.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D.乱:使动,使……乱。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故选B。8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助词,的;助词,取独。B.以: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C.为:介词,因为;动词,做、调制。D.而: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却。故选D。8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C。8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企”,踮起脚;“跨”,跃、越过,阔步而行;“不行”,走不稳;“伐”“矜”,夸耀。8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第92页共92页\n《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奖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要注意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设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参考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第十一章)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第二十四章)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第三十三章)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第92页共92页\n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第六十四章)88.D89.C90.D91.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和剩饭赘瘤一样的东西。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分析】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矜:夸耀。故选D。8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其:代词,他的。故选C。90.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应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D。9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道”,此处指自然的运行规律;“余食赘行”,剩饭赘瘤,指多余无用的东西;“恶”,讨厌,厌恶;“不处”,不做。参考译文:选文一: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不善良来了。所以有无互相存在,难易相互成就,长短相互表现,高下相互依靠,单音与和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依存。这些都是不变的道理。选文二:第92页共92页\n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选文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和剩饭赘瘤一样的东西。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选文四: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92.B93.D94.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样的寡民小国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解析】9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这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进行考查。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第92页共92页\n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意思是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在这句话中,老子论述类长与短、高与下的辩证关系,体现的是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不是“无为而治”的观点。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意思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这句话是老子为实现“无为而治”所倡导的具体做法,属于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具体表现。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意思是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在这句话中,老子提倡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干预百姓的生活,只需要听从民意,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治理国家即可,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要求。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的意思是“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这句话表现了老子希望通过提升百姓的道德,从思想上改变百姓,提升他们的素质,没有体现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在这句话中,老子提倡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要求。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意思是人民吃到香甜的食物,穿着漂亮的服饰,住在安逸舒适的住宅里,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这句话描写了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景象,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理想社会层面的具体表现。故选B。9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错误,“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状态,不是对当时社会的保守的认识。故选D。9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第92页共92页\n题目要求概述《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的社会理想。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徙谋生,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老子设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点睛】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参考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陋的存在;天下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恶的存在。因为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杜绝巧诈,抛弃获利,就不会再出现盗贼。“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国家变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到香甜的食物,穿着漂亮的服饰,住在安逸舒适的住宅里,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声都可以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95.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才能有更高的智慧。第92页共92页\n96.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老子是通过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或: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来表达观点的,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谨慎,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解析】95.试题分析:题干问“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是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先认真阅读疏通材料内容,然后将三则材料中有关个人修养的信息筛选出来进行分析,得出共同之处即可。材料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材料二“入太庙,每事问”;材料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都体现了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谦虚好学,不自以为的优秀品质。9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二则材料中“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第三则材料中“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都属于辩证思想。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那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是礼节啊。”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因此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97.C98.A99.D100.(1)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2)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第92页共92页\n【解析】97.C项,累:通“蔂”,盛土的工具。98.A项“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代词,指自己。D项,副词,可译为“还是”。99.D项,无“夸张”手法。100.第(1)题要准确译出“诺”“寡”“信”“易”“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安”“持”“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治”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要通顺。101.《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102.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分析】10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材料“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可见《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材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可知,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可见《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10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由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可见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第92页共92页\n翻译:①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大学之道》)②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老子》)103.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思对即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题目要求说说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其要点,再联系实际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第一句,抓住“难”“易”和“大”“细”来理解,启发我们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从简单的、眼前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慢慢就能做难事、大事。第二句,抓住“未兆”“易谋”,“脆”“易泮”,“微”“易散”来分析,启发我们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发现它就容易解决,或者在问题还不大的时候处理它,就能够处理好。也就是要未雨绸缪。参考译文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104.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做事不能逞强逞大,要懂得持守柔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题目要求说说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其要点,再联系实际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第一句,抓住“难”“易”和“大”“细”来理解,启发我们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从简单的、眼前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慢慢就能做难事、大事。第92页共92页\n第二句,抓住“未兆”“易谋”,“脆”“易泮”,“微”“易散”来分析,启发我们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发现它就容易解决,或者在问题还不大的时候处理它,就能够处理好。也就是要未雨绸缪。第三句,抓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思考为何“强”反而“灭”“折”,这是启发我们有时候不要太逞强,或者为人不要太强势,有时候示弱反而会得到保全,这是做事的智慧,更是与人相处之道。参考译文: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兵马其实过于强盛会遭遇灭顶之灾,木头太脆硬容易被折断。105.①儒家认为,人处于逆境之时,要表现出君子的高尚道义。君子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但不论身处逆境时的外在表现如何,内心都应该坚持高尚的道义。②道家认为,身处逆境时,不要去争,要利用自己的柔去滋润万物,要善于适应包容一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本题要求,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儒家和道家对人处于逆境时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漏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其万折也必东,似志”分析可知,水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儒家认为处于逆境之时,要表现出君子的高尚道义。君子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但不论身处逆境时的外在表现如何,内心都应该坚持高尚的道义。结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分析可知,老子希望上层的统治者要擅长像水一样。水擅长并利于万物的生长而不会与万物相争;它常常处于人们所憎恶的地方,故而它隐微于宇宙大道。因为唯有不相争,所以才不会对万物求全责备。这是老子用水的美德来比喻做人的人格,也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埋怨别人的自私,不要要求别人的回报,也不要与别人争什么,更不要对别人求全责备;要像水一样,像似水的又深又广又空的大气层一样,能够净化污物并能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利的原素,维持着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依着自己的本性往复循环地作用,才能吸取和净化和转化人们的思想,才能使人类的世界更加美好。译文:第92页共92页\n材料一: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水广泛地哺育各种生物,而没有自己的目的,就好像君子高尚的道德。水流向下,曲折变化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好像君子的高义。水流汹涌不竭尽,就好像君子做事有根本的原则。如果掘开堤岸,使水流通,水就会奔腾而流,好像回响应声而起一样。水流往百仞深的山谷而不害怕,就好像君子的勇敢坚毅……水流尽管百折千回,必然向东流,就好像君子坚定不移的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材料二:道德最完美的人像水一样。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争其功,处于众人最讨厌的地方,所以接近“道”。居处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心地善于像深渊一样澄寂无欲,给予善于像天一样无私,言谈善于引申阐发,施政善于长治久安,行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合乎时宜。106.(1)道家(2)无为而治107.追求功名利禄。108.含义: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评价:老子的回归纯洁、克制欲望的主张对于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有一定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仍有借鉴作用;但这在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是难以实现的;再者,为了让老百姓克制欲望而使百姓“无知”,更是对文明的一种扼杀,是一种倒退。【解析】10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主张的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要结合其言行来理解他的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三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为无为而治。结合所给文句分析,“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要不妄为,不乱为,“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是从百姓的角度指出无为而治的结果。体现的是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107.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结合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句子,理解句意,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第92页共92页\n本题问老子认为,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第三章可以看出,原文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那么“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即追求功名利禄,就是造成天下动乱的原因。108.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进行评价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就要借助文中体现作者观点主张的句子,结合当时时代特点来分析概括思想内涵;评价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看作者的观点对当下的借鉴意义。“无为”的含义,可以根据第三章中第一句话中六个“不”及第二章中五个“弗”进行总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可见老子主张克制欲望,不胡乱追求;“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万物生长而不加限制(约束),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泯灭”,可见老子主张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这就是“无为”的内涵。评价则要联系现实生活,开放性地各抒己见。比如针对老子的“克制欲望”,可以谈它的积极意义,比如对于纯粹追求享受的欲望应当克制,这对于自身以及社会都有好处;可以谈它消极的一面,比如不加辨别的刻意的克制,是对人性的扼杀,可能会导致文明的衰退等。【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参考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百姓的心思,填饱百姓的肚子,减少百姓的欲念,增强百姓的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老子》第三章)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化;万物生长而不加限制(约束),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泯灭。(《老子》第二章)第92页共92页\n109.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  老子:“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110.①孔子是从君子的仁德之心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侧重于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②老子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自谦、容人,采取“后其身”的做法,体现其“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先”的思想,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③二者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在今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解析】109.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审题,根据题干要求凭借文本认真分析即可。题干要求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根据文本,孔子的观点是“矜而不争”,意为“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强调要矜持庄重,不与人争强好胜。老子的观点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遵循道的领袖人物)不与公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王者之位),这种不争,是君主的不争,是以退为进。110.本题综合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文属于向外延伸。题干要求试评析孔子和老子的“不争”。可以从二者“不争”的观点内容、出发点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论。从内容方面来看,孔子侧重不争强好胜,矜持庄重。强调的是普通人之间的关系。老子的“不争”讲的是君主的不争,是一种以退为进,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从出发点来看,孔子是从“仁”的角度阐发的。而老子则是从“无为”的角度出发的。从意义的角度,二者对古今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孔子观点便于处世,老子观点便于治国。【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论语•卫灵公》)遵循道的人(圣人)要成为公民的领袖,必须言语谦和甘居公民之下。要想做公民的领导,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公民利益之后。所以,遵循道的领袖人物(圣人)虽位居公民之上而公民不感到沉重;虽身居公民之前而公民不感到危害。因此天下的公民都乐意拥戴(遵循道的领袖人物)而不感到厌倦。(遵循道的领袖人物)不与公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王者之位)。(《老子》)第92页共92页\n111.大—小;多—少;难—易;成—败;始—终112.①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②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③只有注重积累,方能成就大事。④做事要有恒心,善始善终。【解析】1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找出材料中相反或相对的概念并加以概括。首先要理解“相反相对”这一概念。相反,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或对立。相对:对立面;相向大与小相对。其次把握文意,从中筛选即可。如“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1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料中心意思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理解文意,然后结合文意分析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说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所以处理艰难的事情时要从细易处入手。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由此可知,我们要在问题还没有出现之前就把握导致问题的因素入手处理。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说大树是一点一点长起来的,高台是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这是强调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要注重积累。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终如始”,这是说做事情要善始善终。参考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第92页共92页\n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113.【小题1】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遒;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孝悌;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小题2】道家的“圣人”顺应自然规律做事和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占有万物,不居功自傲;儒家的“君子”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以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社会实践教化民众,实现“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分析】试题分析:【详解】需要翻译的关键词“老”“长”“弟”“倍”。【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点拨】“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1)中老,前一个为名词,后一个为动词。老老,即孝敬老人;长长,尊敬长者;恤,体恤,怜悯;孤,本义指失去父母的人,在此泛指弱者。【小题2详解】题目要求,简要概述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各自的特点。必须回到文段中,筛选出各自的特点。道家的是“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儒家的“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需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自己作概括。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要求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对内容进行高度压缩。本题重在提炼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各自的特点,道家的“圣人”顺应自然规律做事,儒家的“君子”重在道德上的示范作用,这是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也是积极的治国方式,可以起到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风尚的作用。第92页共92页\n【参考译文】……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遒;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因此道德高尚的人有管理别人,制约别人的方法。第92页共9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08 页数:92
价格:¥18.88 大小:130.5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