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国语》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4

2/54

剩余5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国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的失”。3.下列有关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的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按鲁史《春秋》顺序编写的,因此又称《左氏春秋》。B.《战国策》是汉代刘向所著,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C.《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D.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第54页共54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①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闲。今王非越是图,而齐、鲁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今王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鄙荐饥。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王弗听。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②,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节选自《国语》卷十九)【注】①申胥:伍子胥,春秋吴国大夫。②黎老:老人。文中指贤能的老臣。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B.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C.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D.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4页共54页\nA.成,和解、媾和。文中的“夫差既许越成”是说夫差已经答应了越国的求和。B.齐、鲁,先秦的两个诸侯国,其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故今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与之相类似的词语还有寡人,不谷、朕、哀家等。D.敢,冒昧。它在文中的用法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相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吴王夫差进攻齐国的计划,伍子胥坚决反对,夫差没有听他的劝谏,在打败齐国回来之后还得意洋洋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伍子胥,向他炫耀。B.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改变了原来的谋略,具体措施有轻徭薄赋、实施百姓喜欢的措施、亲自倡行节俭等,使得能够作战的军队的人数增加。C.伍子胥把夫差与先王进行了对比,认为先王任用贤能,所以能够履险如夷,最终成功,而夫差疏离贤人,居然与儿童谋划国家大事,必将失败。D.伍子胥预感越国将要灭掉吴国,不忍心亲眼看到吴王被生擒,于是就自杀了,但他的自杀并没有唤醒昏庸的夫差,其尸体还被装入皮袋投进了江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2)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8.伍子胥是怎样生动解说齐鲁与越国对于吴国的危害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第54页共54页\n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息。王后亲织玄紞,公候之夫人加之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选自《国语·敬姜论劳逸》)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B.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C.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D.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敬姜认为诸侯要办理天子交代的事情。B.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后来也泛指黑夜。文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社,本义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神,引申又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后也指某种从事共同活动的组织。文中指“春社”。D.君子,在先秦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被赋予道德的含义。文中指地位崇高之人。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居高位的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就去拜见母亲,以示敬奉,说明他是一位崇尚礼数、深明孝道的贤人。第54页共54页\nB.敬姜驳斥儿子的说法,不留情面,语锋尖锐,表现出敬姜这位贵族妇女对治国安邦之道的见解和忧国忧民的胸襟。C.敬姜认为土地的肥沃或贫瘠,会决定百姓的品德,这只强调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D.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欧阳修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颇为相似。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2)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13.作为鲁国大夫之母,敬姜坚持亲手织绩,她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统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第54页共54页\n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节选自《国语·越语下》)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B.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C.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D.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B.“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大夫分为上、中、下三阶,后成为对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C.“不榖”,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词;“孤”“朕”“寡人”等也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D.“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内。“封”的意义和“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勾践不从。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第54页共54页\n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2)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18.勾践为什么“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至于绛郊,闻庆郑止,使家仆徒召之,曰:“郑也有罪,犹在乎?”庆郑曰:“臣怨君始入而报德,不降;降而听谏,不战;战而用良,不败。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君曰:“刑之!”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君虽弗刑,必自杀也。”蛾析曰:“臣闻奔刑之臣,不若赦之以报仇。君盍赦之,以报于秦?”梁由靡曰:“不可。我能行之,秦岂不能?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乱政,不威。出不能用,入不能治,败国且杀孺子,不若刑之。”君曰:“斩郑,无使自杀。”家仆徒曰:“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闻贤于刑之。”君令司马说刑之。司马说进三军之士而数庆郑曰:“夫韩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将止不面夷,死;伪言误众,死。今郑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郑擅进退,而罪二也;女误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亲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郑也就刑!”庆郑曰: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十五年,惠公卒,怀公立,秦乃召重耳于楚而纳之。晋人杀怀公于高梁,而授重耳,实为文公。(《国语·晋语·惠公斩庆郑》,有删改)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B.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C.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D.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4页共54页\nA.臣,君主时代仅指官吏,是指官吏对皇帝说话时的自称B.谏,指的是旧时在君主或尊长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C.孺子,指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本文指的是太子。D.重耳,晋文公,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惠公在国都郊外问庆郑留在都城的原因。庆郑给予了解释并等待就刑,B.晋惠公起初无意杀庆郑,但庆郑认为即使国君不杀他,他也一定要自杀,C.蛾析认为国君可以赦免庆郑。让庆郑去报秦的仇。这得到了梁由靡的反对,D.晋惠公在庆郑被斩首后进人国都,他在执政的第十五年去世,晋怀公继位。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2)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闻贤于刑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第54页共54页\n【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2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参与)B.小惠未遍   (方便)C.必以信   (实情)D.智虽弗及   (够,达到)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是则可矣。26.【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27.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桓公自莒反于齐[1],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第54页共54页\n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节选自《国语》)[注]桓公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管夷吾)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即齐桓公。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2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若:比得上B.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根本C.是以滨于死                       滨:迫近D.桓公亲逆之于郊                 逆:违背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B.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C.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相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D.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表现出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襟怀广阔,求贤若渴,不计前嫌,没有追究他的过错。C.施伯是鲁庄公的重要谋臣,他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反对将管仲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第54页共54页\nD.鲁庄公虽有施伯出谋划策,但在应对齐国“引渡管仲”的问题时,因其缺少主见,最终放走了管夷吾。31.翻译选文中的加横线语句。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赵简文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①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②。能作训辞③,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④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⑤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⑥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⑦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节选自《国语》,有删改)【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3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聘于晋     聘:访问,出使B.以戒不虞者也     虞:欺骗C.所以共币帛        币:财物D.龟足以宪臧否     臧:善,好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54页共54页\nA.①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          ②苟以天下之大B.①楚之所宝者                       ②重为乡党所笑C.①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       ②其皆出于此乎D.①珠足以御火灾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将佩玉弄得发出响声接见王孙圉,并且询问楚国白珩的情况,意在炫耀自己和晋国的富有,这是将财物视作宝物的庸俗观念。B.观射父擅长外交辞令,出使诸侯不辱使命,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这样的外交人才在王孙圉看来才是“楚之所宝也”。C.王孙圉说楚国物产丰富,但只用作战略防御物资,以及与诸侯国交往的礼物;这些物产有利于维护、增加楚国利益,而非炫耀国力。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3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第54页共54页\n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③施伯:鲁国大臣。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          遇:遇见B.尝与鲍叔贾             贾:经商C.管仲因而信之          信:使……建立信义D.请生之                    生:让……活着37.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B.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C.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D.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第54页共54页\n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命运坎坷。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苦;多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B.管仲足智多谋。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C.管仲为政有方。他善于抓经济,富国强兵;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3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2)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第54页共54页\n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③施伯:鲁国大臣。4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       遇:遇见B.尝与鲍权贾        贾:经商C.管仲因而信之       信:使……建立信义D.请生之            生:让……活着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吾其还也B.生我者父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则必长为鲁国忧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B.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C.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D.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命运坎坷。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苦;多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第54页共54页\nB.管仲足智多谋。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C.管仲为政有方。他善于抓经济,富国强兵;办事顺百姓意愿;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4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叔向贺贫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②,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③,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④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⑤。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⑥以下,嘉吾子之踢。”(选自《国语·晋语八》)注释:①叔向:晋国大夫。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后文提到的郤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②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俸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顷(一旅之田)。③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栾黡(yǎn),晋国大夫,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是栾黡的儿子。④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⑤绛:晋国故都。⑥桓叔:韩氏的祖宗。第54页共54页\n4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宣:发扬B.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怀:怀念C.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泰:骄恣、奢侈D.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            宠:荣耀46.对下列短语中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贷居贿                           居贿:积蓄财物B.贪欲无艺                           无艺:没限度C.而无其实                           其实:他的实权D.行刑不疚                           不疚:无过失47.将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①无一卒之田                    ②顺其宪则                    ③行刑不疚④修武之德                       ⑤有栾武子之贫             ⑥忧德之不建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B.曾经显赫一时的郤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拯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4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第54页共54页\n(2)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注】①持盈:保持昌盛富强。定倾:转危为安。节事:节制行事,②贰言:惑乱视听的官语,异议。③委管籥: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5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第54页共54页\nA.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作:兴起B.今君王未盈而溢                    溢:水漫出来C.人之所卒也                           卒:终,结束D.请士女女于士                       女:以女嫁人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胜,栖于会稍                    室西连于中国B.随之以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以卧C.因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因善遇之D.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52.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君王假如去进攻吴国,不仅危害君王的自身安全,而且对国家有妨害。B.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勇于攻战,夺取别国上地,是种反常背德的行为;战争,是人事中最后的一种手段,是下策。C.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我没有听从文种的劝告,才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D.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范蠡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它!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第54页共54页\nC.范盖主来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上的可贵品质。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日:“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①王曰:“为三者,秦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同,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②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③”,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毫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般。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第54页共54页\n【注】①持盈:保持昌盛富强。定倾:转危为安。节事:节制行事。②贰言: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③委管籥: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委:交出。5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作:兴起B.今君王未盈而溢溢:水漫出来C.人之所卒也卒:终,结束D.请士女女于士女:以女嫁人5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胜,栖于会稽室西连于中闺B.随之以国家之重器醉则更相枕以卧C.因时之所宜而定之不如因善遇之D.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5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C.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57.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5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2)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第54页共54页\n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①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②。能作训辞③,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④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⑤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⑥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⑦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节选自《国语》,有删改)【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5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聘于晋聘:访问,出使B.以戒不虞者也虞:欺骗C.所以共币帛币:财物D.龟足以宪臧否臧:善,好6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其可怪也欤第54页共54页\nB.①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C.①若诸侯之好币具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①而导之以训辞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将佩玉弄得发出响声接见王孙圉,并且询问楚国白珩的情况,意在炫耀自己和晋国的富有,这是将财物视作宝物的庸俗观念。B.观射父擅长外交辞令,出使诸侯不辱使命,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这样的外交人才在王孙圉看来才是“楚之所宝也”。C.王孙圉说楚国物产丰富,但只用作战略防御物资,以及与诸侯国交往的礼物;这些物产有利于维护、增加楚国利益,而非炫耀国力。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6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故选A。第54页共54页\n2.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文学常识。在中学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文学常识是语文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应该逐步积累。A、编年史。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3.D【详解】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B.《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C.《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4.D5.C6.C7.(1)越国人必定会来侵袭我们,那时您即使后悔,还来得及吗?(2)您如果伐齐不顺利,反而会内心有所觉悟,这样吴国还可以世代延续。8.采用类比的修辞,分别用心腹之患和疥癣对人的威胁类比越国和齐、鲁对吴国的威胁。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越国对吴国的威胁之大。齐鲁的对吴国的威胁无关紧要。【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去我的先王德高圣明,通达上天的意旨,就像农夫并排耕作一样,与你一起割除我国四方的蒿草,打败了楚国并在那里立下了威名,这是你出的力。如今你老了,却又不肯自安于闲适的生活,出外使我的部众遭受苦难。“明圣”即“圣明”是称颂之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以立名于荆”中“于荆”作后置状语,其后不宜断开,“此则大夫之力也”为判断句,独立存在,排除B。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般文言实词的能力。C.“与之相类似的词语还有……哀家等”错,哀家,是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后的自称。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第54页共54页\n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居然与儿童谋划国家大事”错,原文“而孩童焉比谋”的意思是去和幼稚的年轻人共商国策;“孩童”是指年轻人,而不是儿童。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袭”,侵袭;“虽”,即使;“悔”,为……而悔恨;“其……乎”,难道还……吗?(2)“若”,如果;“得志”,顺利;“觉寤”,觉悟;“犹世”,还可以世代延续。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解说越国对于吴国的危害时:原文“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意思是越国对于吴国,就像一个人有了心腹之患。采用类比的修辞,用心腹之患对人的威胁类比越国对吴国的威胁。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越国对吴国的威胁之大。解说齐鲁对于吴国的危害时:原文“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意思是那齐国和鲁国如同诸多疾病中疥癣一类的小病罢了。采用类比的修辞,用疥癣对人的威胁类比齐鲁对吴国的威胁,生动形象的说明,齐鲁的对吴国的威胁无关紧要。参考译文:吴王夫差同意越国的求和之后,就大规模地整顿士卒,准备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进谏说:“过去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而您没有接受。天命也会有反复,现在越王勾践因为恐惧而改变了他的谋略,废弃了错误的法令,减轻民众的税赋,实施民众所喜欢的善行,去除民众所讨厌的法令,自我约束也很注重节俭,而让民众富裕起来。他的民众数量日渐庞大,足以用来壮大军队。越国对于吴国,就像一个人有了心腹之患。越王没有忘记被吴国打败的前鉴,于内心一直怵惕不安并耿耿于怀,他让士兵勤于操练,窥伺对我们报复的时机。现在您不去谋划如何征服越国,却去操心征服齐国和鲁国的事。那齐国和鲁国如同诸多疾病中疥癣一类的小病罢了,怎么可能会渡过长江和淮河来与我们争夺这里的土地呢?现在您使民众为修姑苏台而疲惫不堪。上天又用灾荒夺去了我们的食粮,都城边邑连年饥荒。越国人必定会来侵袭我们,那时您即使后悔,还来得及吗?”吴王不听劝谏。于是在他执政的第十二年,起兵攻打齐国。齐国与吴国军队在艾陵交锋,齐军战败,吴国暂时取得成功。吴王夫差伐齐获胜归来后,便责问伍子胥说:“过去我的先王圣明,通达上天的意旨,就像农夫并排耕作一样,与你一起割除我国四方的蒿草,打败了楚国并在那里立下了威名,这是你出的力。如今你老了,却又不肯自安于闲适的生活,出外使我的部众遭受苦难第54页共54页\n,扰乱法度,来加害于吴国。现在上天降福吴国,使齐国归顺了。我岂敢自夸,这是因为先王的军队,得到神灵佑助的缘故。我冒昧告诉你这个消息。”伍子胥解下佩剑回答说:“过去我们先王一直有辅佐的贤臣,用来帮助决断疑难,权衡得失,所以没有陷入大难。如今你抛弃老臣,去和幼稚的年轻人共商国策,说:‘我的命令不得违背。’这样的不违背,正是导致败亡的阶梯啊。那上天所要抛弃的,必定在眼前先给它小小的欢喜,而把大的忧患留在后面。您如果伐齐不顺利,反而会内心有所觉悟,这样吴国还可以世代延续。我们先王凡是取得成就,必定有成功的条件;凡是遭到失败,也自有失败的原因。凭借有才能的人辅佐可以保住成业,而且及时挽回危局。现在你没有取得成功的条件,而上天赐给你的福禄却屡屡降临,说明吴国的国运已经很短了。我不忍心称病退避一边,看到你被越国人所生擒,我只有请求先死!”于是就自杀了。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睛悬挂在国都的东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入侵,吴国的灭亡。”吴王恼怒地说:“我不让他有看到什么的机会。”便派人拿伍子胥的尸体,装到皮口袋中,投入长江。9.C10.B11.C12.(1)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这样的顽童充数做官却不把做官之道讲给你听?(2)弟子们记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图安逸!13.敬姜如此做法,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她认为贪图安逸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贪欲最终会葬送儿子的前程乃至生命。【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春分之后祭祀土地接着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献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事功),有过失就要避开不能参加祭祀。这是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句中,“社”指古时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烝”在古代特指冬天的祭祀。所以两者应是并列的,并且句中用“而”表承接,意为“就”。故应在“事”后断开,排除A、D。“则”在句中表承接关系,前面不能断开,否则就缺少了承接的前者,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54页共54页\nB.“文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信息“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息”可知,此处的“晦”与“明”相对,意为天黑。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只强调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说法有误。原文相关语句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意思是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办法);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可知,作者想要表述的是客观世界的限制性会激发人们突破现实、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忽视主观能动性。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其”,大概,表推测;“僮子”,顽童;“备”,充当;“闻”,明白做官之道。(2)得分点:“志”,记住;“淫”,贪图安逸。13.本题考查归纳文中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她说的第一段话中“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意思是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可知敬姜认为贪图安逸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根据她说的第二段话中“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可知,敬姜是想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也能做到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根据她说的第二段话中“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意思是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可知,贪欲最终会葬送儿子的前程乃至生命,所以才希望用自己的言行来警醒他。参考译文: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放线,文伯说:“象我公父歜这样的人家还要主母亲自放线,这恐怕会让季孙恼怒。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母亲吧?”第54页共54页\n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这样的顽童充数做官却不把做官之道讲给你听?坐下来,我讲给你听。过去圣贤的国王为老百姓安置居所,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办法);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因此天子穿着五彩花纹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叁公九卿,熟习知悉农业生产,中午考察政务,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务。京都县邑各级官员在牧、相的领导下,安排事务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着三采花纹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载详细记录天象;日落便督促嫔妃们,让她们清洁并准备好禘祭、郊祭的各种谷物及器皿,然后才休息。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白天完成他们所负责的日常政务,傍晚反复检查有关典章和法规,夜晚警告众官,告诫他们不要过度享乐,然后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统筹安排政务,白天与属僚商量处理政务,傍晚梳理一遍当天的事务,夜晚处理他的家事,然后才休息。贵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课,白天讲习所学知识,傍晚复习,夜晚反省自己有无过错直到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王后亲自编织冠冕上用来系瑱的黑色丝带,公侯的夫人还要编织系于颌下的帽带以及覆盖帽子的装饰品。卿的妻子做腰带,所有贵妇人都要亲自做祭祀服装。各种士人的妻子,还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给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后祭祀土地接着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献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事功),有过失就要避开不能参加祭祀。这是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这是先王的遗训啊。自上而下,谁敢挖空心思偷懒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担心丢弃了祖宗的基业。倘若懈怠懒惰,那怎么躲避得了罪责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说:‘一定不要废弃先人的传统。’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仲尼听说这件事后说:“弟子们记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图安逸!”14.B15.C16.D17.(1)(越王)最终出兵攻打吴国,在五湖之战中打了败仗,退守到会稽山上。(2)(大地)生长万物,包容并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18.(1)越王勾践虚心接受了范蠡的建议。第54页共54页\n(2)文种善于治理内政。(3)范蠡长于外事,忠于勾践。【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圣人顺着天时行事,这就叫守时。对方没有天灾,不要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不要挑起事端。“夫”是句首发语词,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C。“随时以行”是指按照天时而行事,“行”后不带宾语;“是”是代词“这”,做“谓守时”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朕”是皇帝的自称词,不是谦词。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D.“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错,从文章最后两段“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可见,应是越王勾践从吴国为奴返回越国之后。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兴师”,出兵;“伐”,攻打;“战于五湖”,在五湖作战;“栖于会稽”,退守到会稽山。(2)“生万物”,生长万物;“容畜禽兽”,包容并蓄养飞禽走兽;“受其名”,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兼其利”,得到它应得的利益。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可见,越王勾践这么做是虚心接受了范蠡的建议。第54页共54页\n“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根据“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知,是因为文种善于治理内政。范蠡长于外事,忠于勾践。参考译文:越王勾践继位第三年想去攻打吴国。范蠡进谏说:“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国家将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平时处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越王问:“要做到这三点该怎么办呢?”回答说:“要保持国家强盛就应顺从天道,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就应顺从人道,要妥善地处理国家政事就应顺从地道。君王不问我,我不敢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国家强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圣人顺着天时行事,这就叫守时。对方没有天灾,不要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不要挑起事端。现在君王没有等到国家殷富,就要采取过分的举动;没有等到国势强盛,就骄傲起来;没有辛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对方没有天灾,就想发动进攻;对方没有人祸,就要挑起事端。这样会违背天意,而且失掉人和。君王如果这样做,必将危害国家,损害自身。”越王不肯听从。范蠡又进谏说:“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阴谋做不道德的事情,喜欢使用不吉祥的器物,首先向别人挑起事端的人,最终反要被人所害。做得过分的事情是上天所禁止的。首先挑起战争,决不会有好处。”越王说:“不要再说这些惑乱视听的话了,我已经拿定主意!”越王最终出兵攻打吴国,在五湖之战中打了败仗,退守到会稽山上。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我没有听从你的话,以至到了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答道:“君王难道忘了吗?保持强盛要顺从天道,转危为安要顺从人道,处理政事得当要顺从地道。“越王问:“要顺从人道,该如何去做?”回答说:“现在应该用极谦卑的辞令,极恭敬的礼节,带上珍宝和女乐,去向吴王求和,用高贵的名号推崇他。如果这样还不行,君王那就只有亲自去做他的奴仆。”越王说:“好吧。”命令大夫种守卫国家,自己和范蠡到吴国做奴仆。第54页共54页\n三年后,吴王打发他们回国。一回到越国,越王就向范蠡请教说:“现在要妥善处理政事,该怎么办呢?”回答说:“处理政事得当应顺从地道。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完成自己的功能而不失时机。(大地)生长万物,包容并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凡物不论好坏,都使之成长以养活人的生命。时令不到,不能勉强让人生长;功夫不够,也不能勉强成事。顺乎自然,权衡天下大势,以等待时机的来临,再加以匡正,才能在适宜的时机下使天下稳定。君王应和男女百姓共同从事耕织,消除百姓的祸害,以防止上天降下灾殃。还要开辟荒地,充实仓库,让百姓富足。不要让民众旷时废业,以致成为祸乱的阶梯。天时将会有反复,吴国的事情也会有间隙可乘,只有懂得天地的常规,才能取得天下既成的利益。如果吴国的事情一时还没有间隙可乘,天时还没有转化的迹象,君王就应专心安抚和教育民众,等待报复的时机。”越王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你好好谋划吧!”范蠡答道:“在国境以内,那些治理百姓的事,这些事情我比不上文种。在国境以外,对付敌国,决断大事。这些事情,文种却也不如我。”越王说:“好吧。”于是就叫文种治理内政。19.B20.A21.B22.(1)出战不利,回国后又要惹出麻烦,不能算明智。(2)当国君的不计较前嫌,当臣子的甘愿死于刑戮,这样的名声要比杀了庆郑更好。【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马说!三军兵士都在这里,我能坐着等待就刑。难道还怕脸上挂彩吗?赶快用刑吧!”丁丑这天,庆郑被斩首,然后惠公才进入国都绛城。“三军之士皆在”构成主谓结构,“在”为动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丁丑”是时间状语,一般都独立成句,且“斩庆郑”与“乃入绛”是两件事,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是指官吏对皇帝说话时的自称”说法错误,有时也包括百姓自称。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晋惠公起初无意杀庆郑”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君曰:‘刑之!’”可见,晋惠公最初就要杀庆郑。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54页共54页\n(1)“克”,本义攻克,在此处可意译为“顺利”;“入处”,回国;“安”,安定,没有麻烦;“智”,明智。(2)“不忌”,不计较前嫌;“闻”,名声;“刑”,处死,杀死。参考译文:“我怨恨国君,当初你要是回国时就报答秦国的恩德,不至于使国势下降;国势下降后要是能听取劝谏,也不至于发生战争;战争发生要是能选用良将,也不至于失败。已经战败就要处死有罪的人,如对有罪的人不能伏法,还怎么守卫国家疆土?我因此等待就刑,以成全国君的政令。”惠公说:“杀了他。”庆郑说:“臣下直言劝谏,是臣子的行为准则;君上刑杀得当,是国君的圣明表现。臣子尽责而国君圣明,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国君即使不杀我,我也一定要自杀的。”蛾析说:“我听说对主动认罪接受刑罚的臣子,不如赦免他,用他来报仇。国君何不赦免庆郑,叫他去报秦的仇呢?”梁由靡说:“不可以。晋国这样做了,难道秦国就不能?况且交战不胜,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报仇,不能算勇武;出战不利,回国后又要惹出麻烦,不能算明智;与秦国讲和之后又背弃诺言,不能算诚信;失去刑法乱了国政,不能算威严。若这样做了,对外不能胜敌,对内不能治国,将会败坏国家,而且太子也会被害,不如杀了庆郑。”惠公说:“杀了庆郑,不能让他自杀!”家仆徒说:“当国君的不计较前嫌,当臣子的甘愿死于刑戮,这样的名声要比杀了庆郑更好。”于是惠公命司马说执刑。司马说召来三军兵士,当众列举庆郑的罪状说:“韩原之战前全军宣过誓,扰乱军阵违抗军令的,处死;主将被俘,部下脸上不挂彩的,处死;散布谣言动摇军心的,处死。现在庆郑扰乱军阵违抗军令,这是第一项罪;擅自进退,这是第二项罪;耽误梁由靡而放跑了秦君,这是第三项罪;国君被俘,你不割破面颊,这是第四项罪;庆郑,你就刑吧!”庆郑说:“司马说!三军兵士都在这里,我能坐着等待就刑。难道还怕脸上挂彩吗?赶快用刑吧!”丁丑这天,庆郑被斩首,然后惠公才进入国都绛城。晋惠公在执政的第十五年上故世。晋怀公继位,秦人于是从楚国接来重耳。晋人在高粱杀了怀公,把君位授与重耳,这就是晋文公。23.B24.C25.(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就能(开)战了。26.    对话(语言)    对比27.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第54页共54页\n【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方便”错误,译为遍及,普遍。句意: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也”表判断,和“难测”不需要断开,排除B。“吾”作主语,“视”为谓语,“其辙乱”为宾语,不需要断开;“靡”是倒下的意思,修饰“其旗”,不需要断开,排除AD。句意: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鄙”,鄙陋,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2)“是”,代词,这;“可”,可以作战。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甲】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运用语言描写。【乙】结合“问”“公曰”“对曰”等分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对比。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54页共54页\n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鲁庄公任人唯贤。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鲁庄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任人唯贤。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28.D29.D第54页共54页\n30.B31.于是鲁庄公派人捆绑管仲把他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D项,“桓公亲逆之于郊”意思是“齐桓公亲自到城外迎接他”,“逆”,动词,迎接。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夫”是发语词,应放在句首,所以其前要断开,排除AB两项;“若何”是桓公说的话,后面是鲍叔的回答,“对曰”的主语是“鲍子”,所以应在“鲍子”前面断开,排除C项。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暗杀,文中说“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注释中对该事件有介绍,“管仲(管夷吾)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可见这不是暗杀。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使”,动词,派遣;“使”后省略宾语“之”;“束缚”,捆绑;“以予”省略代词“之”,“以之予”,把他交给;“齐使”,齐国使臣;“受”,接受,领回;“退”,离开。参考译文:第54页共54页\n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使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派人捆绑管仲把他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等他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亲自到城外迎接他,和他坐下来一起谈论天下大事。32.B33.C34.B35.(1)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2)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做宝贝的。【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B项,“以戒不虞者也”意思是“以防备意外事件的发生”,“虞”,意料,料想,猜度。故选B。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项,①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天下之大”应为“大之天下”。B项,①助词,与动词搭配构成所字结构;②被动句中与“为”搭配表被动。C项,①②均为语气副词,大概。D项,①连词,表目的,来,用来;②介词,把,拿。第54页共54页\n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错误,原文中的“口实”应为“话柄、借口”之意,正确意思是“不会使人家拿自己的国君当作话柄”,选项曲解实词意思。故选B。3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中,“道”,讲述;“训典”,王者教导民众的法则;“叙”,理顺;“以”,在,相当于“于”;“献善败于寡君”,状语后置句,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2)中,“则”,就;“若夫”,至于;“哗嚣之美”,鸣响的佩玉;“虽”,虽然;“宝”后省略代词“之”,“宝”,名词意动,把……当做宝贝。【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赵简子,名字叫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晋定公时,赵简子做了晋国的执政大夫。王孙圉,是楚国大夫,为人机警敏锐,善长言辞,长于辩论。每次出使诸侯,都能不辱使命。楚国跟晋国常有使者往来。十九年,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国国君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执政赵简子作陪,故意弄响身上的佩玉,向王孙圉问道:“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是的。”赵简子说:“它被你们当作宝贝,有多久了?”第54页共54页\n王孙圉说:“没将它当作宝贝。楚国所当成宝贝的,叫作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能使人家无法拿我们国君当作话柄。还有左史名叫倚相,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又能取悦于天上地下的鬼神,顺应它们的所好所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还有大泽叫做云连徒洲,金属、木材、竹材、箭杆都在那里生产,还有龟甲、珍珠、兽角、象牙、虎豹皮、犀牛皮、鸟羽、牦牛尾等物产,用来提供军用物资,以防备意外事件的发生。也用来作为礼物,供招待和馈赠诸侯之用。如果诸侯喜爱我们的礼品,并且用好的辞令对他们加以劝说,我们有对付意外事件的准备,而皇天神灵又加以保佑,我们国君恐怕能够凭这些不得罪诸侯(直译:不在诸侯那里获罪),国家和百姓也得到保全了。这才是楚国的宝贝。至于白珩,这只是先王的玩物,哪称得上是宝贝呢?”“我听说,国家的宝贝只有六件:明白事理能讨论处理各种事务,能辅助治理国家,就将他当作宝贝;祭祀用的玉器足够保佑五谷生长,使国家没有水旱灾害,就将它当作宝贝;占卜用的龟壳如能判定吉凶(或善恶),就将它当作宝贝;珍珠如能抵御火灾,就将它当作宝贝;金属如能防御兵乱,就将它当作宝贝;山林湖泊可以供给财物、用度,就将它当作宝贝。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做宝贝的。”36.A37.B38.D39.(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2)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解析】3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本题,A项“鲍叔终善遇之”译为“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遇,对待。故选A。3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第54页共54页\n本题,画线句“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译为: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此句中,“寡君”为句子的主语,“戮”是句子的谓语,因此需要在“戮”的后面断开,排除A、C两项;“若”,如果,引出下一个句子;“戮于群臣”,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3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D项“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错,于文无据,文本当中并没有此信息。施伯只是说现在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所以建议把他杀掉。故选D。3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1)三仕三见逐于君:三,虚数,指多次。见……于:表被动。逐:免职,译为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不肖:不才。遭:遇到。(2)“臣,君之庸臣也”:判断句式,表示肯定判断,用“是”连接。若:如果。必:一定。则:那么。其:大概。【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参考译文:第54页共54页\n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实现志愿。现在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40.A41.D第54页共54页\n42.B43.D44.(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4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本题:A项“鲍叔终善遇之”译为“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遇,对待。故选A。4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A项,鲍叔知其贤,译为:鲍叔牙知道他贤明。其,代词,他。/吾其还也,译为: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还是,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B项,生我者父母,译为:生我的是父母,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可译为……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些事的宾客。者,定语前置的标志句的标志。C项,以区区之齐在海滨,译为: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之,结构助词,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为: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之,代词,土地。第54页共54页\nD项,则必长为鲁国忧矣,译为: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则,那么,连词,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译为: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则,那么,连词,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画线句“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译为: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此句中,“寡君”为句子的主语,“戮”是句子的谓语,因此需要在“戮”的后面断开,排除AC两项;“若”,如果,引出下一个句子;“戮于群臣”,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4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D项“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错,于文无据,文本当中并没有此信息。施伯只是说现在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所以建议把他杀掉。故选D。4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第54页共54页\n(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翻译为: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翻译时注意得分点:三仕三见逐于君:三,虚数,指多次;见……于,表被动;逐,免职;译为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不肖,不才。遭,遇到。(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为: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翻译时注意得分点: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焉,何,为什么;用,介词。表原因;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第54页共54页\n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实现志愿。现在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45.B46.C47.D48.C49.(1)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2)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解析】45.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A项,句意为:可是他能够发扬德行,遵循法制。宣:发扬。B项,句意为: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怀:归附。C项,句意为: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泰:骄恣、奢侈。第54页共54页\nD项,句意为: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够荣耀的了。宠:荣耀。故选B。4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短语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A项,句意为:放利聚财。居贿:积蓄财物。B项,句意为:奢侈无度,贪得无厌。无艺:没限度。C项,句意为: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其实:卿大夫的财富。D项,句意为:执行法度,没有过失。不疚:无过失。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①项,句意为:没有一百顷田。②项,句意为:遵循法制。③项,句意为:执行法度,没有过失。④项,句意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⑤项,句意为: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⑥项,句意为:不忧愁德行的建立。①和⑤说的是状况,②③④⑥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故选D。48.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错误,桓子贪婪骄横是事实,根据原文“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可知他沾了父亲栾武子光,免于因祸亡身而混过一生。第54页共54页\n故选C。49.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子”,您;“以为”,认为;“是以”,所以。(2)中“将”,将要,趋近,被打败;“赖”,靠,依赖;“存”,生存。【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第54页共54页\n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发扬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过失,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够荣耀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50.B51.D52.C53.B【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今君王未盈而溢”的意思是“现在越国国力还没有殷实富强,君王就自满起来”,所以“溢”的意思是“自满”。故选B。51.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于:介词,在/于:介词,与、跟;B项,以:介词,把/以:连词,表修饰;C项,因:介词,根据/因:介词,趁着;D项,乃:副词,才/乃:副词,才。故选D。5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关键点,翻译时保证关键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C项,“子”,您;“以”,才;“至”,到了,到;“以至于此”,才到了这种地步;“为之奈何”,怎么办。句子可以翻译为:我没有听从您的劝告,才到了这种地步,这可怎么办呢?故选C。第54页共54页\n5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说法错误,变未然为已然,只是范蠡的建议。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根据“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可知“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是范蠡的建议,此时并没有变为现实。故选B。【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越王勾践当国君的第三年就想进攻吴国,范蠡进见劝阻他说:“治理国家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国势昌盛时应考虑如何长期保持;遇到倾覆的威胁时应考虑如何转危为安;还要采取适当的有节制的政治措施,做到有条不紊。”勾践说:“怎么去做这三件事?"范蠡回答说:“保持昌盈,就要效法上天;扶危定倾,就要谦卑自处,效法人道;措施有节制,就要效法大地。君王假如不问,我是不敢说的。天道盈满但不过分;大气充塞宇宙,使万物生存,但天并不骄傲;日月四时,运行不已,极为勤劳,却并不夸耀自己的功勋。帝王根据天时行动,叫做守时。上天没有对敌国降下灾殃,就不要进攻敌国;敌国百姓没有发生内乱,也不要首先挑起争端。现在越国国力还没有殷实富强,君王就有了过分的野心;还没有兴盛就骄做起来;并不勤劳就夸耀自己的功勋;吴国没有天灾,您就要进攻人家;吴国百姓还没有发生内乱,您就耍挑衅去讨伐人家,这既违背天意,又不顺乎人情。君王假如去进攻吴国,不仅危害君王的自身安全,而且对国家有妨害。”勾践不采纳范蠡的意见。范蠡再一次进见勾践并劝阻他说:“勇于攻战,夺取别国土地,是一种反常背德的行为:战争,是人事中最后的一种手段,是下策。首先暗中策划、违反德行、喜欢动用武力挑起战争的人,他最后也一定会被人打垮;做越轨过分的事,是上天所禁止的。先干这种事的人不会得到好处。”越王说:“不要说啦!你这是惑乱视听的言论。我已经下定决心了!”勾践断然起兵伐吴,和吴国在五湖交战;被吴军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召见范蠡,问他说:“我没有听从您的劝告,才到了这种地步,这可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君生您忘记了吗?第54页共54页\n保持昌盛要效法上天,扶危定倾要谦卑自处、尊重别人,措施有节制要效法大地。”越王问道:“怎样尊重别人呢?”范蠡回答说;“要用谦卑的言辞、恭敬的礼节向吴王道歉,还送去珍宝和歌舞伎,尊称吴王为天王。这样做,吴王还不肯罢休,你就把自己也赔给他,去给他服役吧!”越王说:“就这样做吧!”于是派大夫文种到越国去求和,说:“越国愿意把士人的女儿都送给贵国的士做婢妾,大夫的女儿都送绘贵国的大夫做婢妾,接着就把越国的宝器都献给吴国。”吴国不答应讲和。大夫文种回国复命后又去求和,说:“越王愿意把国库的钥匙交出来,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贵国,自己亲自到贵国,听凭吴王处置。”吴国答应了。越王对范蠡说:“你替我看守国家吧。”范蠡回答说:“在国境以内,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种。在国境以外,(制订)对抗他国的筑略,(做成)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文种也比不上我。”越王说:“好吧。”于是就叫文种留守在越国,自己带着范蠡到吴国给吴王做臣仆。三年后,吴王打发他们回国。一回到越国,越王就向范蠡请教说:“怎样才能做到措施有节制?”范蠡回答说:“措施有节制就要效法大地。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个整体,养育万物不失时机。它生长万物,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万物不论好坏,都使之成长以养活人的生命。时令不到,万物不能勉强生长;人事没有到最终的转折点,也不能勉强完成。顺乎自然地处于当世,对天下事有适当的推测估计,等待时机到来时就把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扭转过来,根据对自己最适宜的情况把已扭转的局面予以巩固。君王应和男女百姓共同从事耕织,消除百姓的祸害,以防止上天降下灾殃。还要开辟荒地,充实仓库,让百姓富足。不要让民众旷时废业,以致成为祸乱的因由。天时将会有反复,吴国的事情也会有间隙可乘,只有懂得天地的常规,才能取得天下既成的利益。如果吴国的事情一时还没有间隙可乘,天时还没有转化的迹象,君王就应专心安抚和教育民众,等待报复的时机。”越王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范蠡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它!”54.B55.D56.B57.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58.(1)君王假如去进攻吴国,不仅危害君王的自身安全,而且对国家有妨害。(2)我没有听从您的劝告,才到了这种地步,这可怎么办呢?【解析】5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B,溢:自满。5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D都是副词,才;A.介词,在/介词,与、跟;B.介词,把/连词,表修饰;C.介词,根据/介词,趁着。第54页共54页\n5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错,变未然为已然,此处还只是范蠡的建议。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5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首先从虚词入手,“以、其、者、之、而”,“自若以处以度天下”这句中有两个“以”,而且靠的很近,所以之间应该断开为“自若以处,以度天下”;“之因”两个虚词连用,之间也应该断开;“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中从句式角度分析,应该是动宾式的,所以应该断为“男女之功,除民之害”。所以本句的断句为: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第54页共54页\n5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妨:阻碍,伤害;妨于国家:状语后置句;靡:使……倒下,此处可意译为“危害”;躬身:自身、自己。第二句得分点:以至:以至于;于此:到了这种地步;为之奈何:意思是“对此怎么办呢?”“为”是介词“对”的意思,“之”是代词“此”、“这”的意思,“奈何”是疑问代词“怎么”的意思。参考译文:越王勾践当国君的第三年就想进攻吴国,范蠡进见劝阻他说:“治理国家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国势昌盛时应考虑如何长期保持;遇到倾覆的威胁时应考虑如何转危为安;还要采取适当的有节制的政治措施,做到有条不紊。”勾践说:“怎么去做这三件事?"范蠡回答说:“保持昌盈,就要效法上天;扶危定倾,就要谦卑自处,效法人道;措施有节制,就要效法大地。君王假如不问,我是不敢说的。天道盈满但不过分;大气充塞宇宙,使万物生存,但天并不骄傲;日月四时,运行不已,极为勤劳,却并不夸耀自己的功勋。帝王根据天时行动,叫做守时。上天没有对敌国降下灾殃,就不要进攻敌国;敌国百姓没有发生内乱,也不要首先挑起争端。现在越国国力还没有殷实富强,君王就有了过分的野心;还没有兴盛就骄做起来;并不勤劳就夸耀自己的功勋;吴国没有天灾,您就要进攻人家;吴国百姓还没有发生内乱,您就耍挑衅去讨伐人家,这既违背天意,又不顺乎人情。君王假如去进攻吴国,对国家有妨害,危害君王的自身安全。”勾践不采纳范蠡的意见。范蠡再一次进见勾践并劝阻他说:“勇于攻战,夺取别国土地,是一种反常背德的行为:战争,是人事中最后的一种手段,是下策。首先暗中策划、违反德行、喜欢动用武力挑起战争的人,他最后也一定会被人打垮;做越轨过分的事,是上天所禁止的。先干这种事的人不会得到好处。”越王说:“不要说啦!你这是惑乱视听的言论。我已经下定决心了!”勾践断然起兵伐吴,和吴国在五湖交战;被吴军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召见范蠡,问他说:“我没有听从您的劝告,才到了这种地步,这可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君生您忘记了吗?保持昌盛要效法上天,扶危定倾要谦卑自处、尊重别人,措施有节制要效法大地。”越王问道:“怎样尊重别人呢?”范蠡回答说;“要用谦卑的言辞、恭敬的礼节向吴王道歉,还送去珍宝和歌舞伎,尊称吴王为天王。这样做,吴王还不肯罢休,你就把自己也赔给他,去给他服役吧!”越王说:“就这样做吧!”于是派大夫文种到越国去求和,说:“越国愿意把士人的女儿都送给贵国的士做婢妾,大夫的女儿都送绘贵国的大夫做婢妾,接着就把越国的宝器都献给吴国。”吴国不答应讲和。大夫文种回国复命后又去求和,说:“越王愿意把国库的钥匙交出来,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贵国,自己亲自到贵国,听凭吴王处置。”吴国答应了。越王对范蠡说:“你替我看守国家吧。”于是就叫文种留守在越国,自己带着范蠡到吴国给吴王做臣仆。第54页共54页\n三年后,吴王打发他们回国。一回到越国,越王就向范蠡请教说:“怎样才能做到措施有节制?”范蠡回答说:“措施有节制就要效法大地。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个整体,养育万物不失时机。它生长万物,畜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万物不论好坏,都使之成长以养活人的生命。时令不到,万物不能勉强生长;人事没有到最终的转折点,也不能勉强完成。顺乎自然地处于当世,对天下事有适当的推测估计,等待时机到来时就把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扭转过来,根据对自己最适宜的情况把已扭转的局面予以巩固。君王应和男女百姓共同从事耕织,消除百姓的祸害,以防止上天降下灾殃。还要开辟荒地,充实仓库,让百姓富足。不要让民众旷时废业,以致成为祸乱的因由。天时将会有反复,吴国的事情也会有间隙可乘,只有懂得天地的常规,才能取得天下既成的利益。如果吴国的事情一时还没有间隙可乘,天时还没有转化的迹象,君王就应专心安抚和教育民众,等待报复的时机。”越王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范蠡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它!”59.B60.C61.B62.(1)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参考答案:(2)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做宝贝的。【解析】5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以戒不虞者也”,“虞”如解释为“欺骗”,与语境不合;文中的语境是“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有大泽叫做云连徒洲,金属、木材、竹材、箭杆都在那里生产,还有龟甲、珍珠、兽角、象牙、虎豹皮、犀牛皮、鸟羽、牦牛尾等物产,用来提供军用物资,以防备意外事件的发生”,此处的“虞”应解释为“意料,料想,猜度”,“不虞者”指的是没有预料的情况。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第54页共54页\n6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C项,①②“之”,都是结构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①“其为宝也,几何矣”,“其”是代词,它;②“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加强语气,“难道”。B项,①“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于”,是介词,对;②“乃设九宾礼于庭”,“于”是介词,在。D项,①“而导之以训辞”,“以”是介词,用;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以”是介词,把。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两个“之”,在句中的位置一样,都是处于主谓之间,且前后词语的词性都一样,故用法完全相同,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6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错,原文中的“口实”应为“话柄、借口”之意,正确意思是“不会使人家拿自己的国君当作话柄”。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6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道”,动词,讲述;“百物”,各项事务;“以”,相当于“于”,放在表时间词语的前面,解释为“在”;“献”,提供;“献善败于寡君”,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国君献善败”。第二句中,“若夫”,至于;“美”,形容词做名词,美玉;“虽”,虽然;“宝”,名词做意动词,以为宝,把……当作宝贝。参考译文:赵简子,名字叫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晋定公时,赵简子做了晋国的执政大夫。王孙圉,是楚国大夫,为人机警敏锐,善长言辞,长于辩论。每次出使诸侯,都能不辱使命。第54页共54页\n楚国跟晋国常有使者往来。十九年,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国国君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执政赵简子作陪,故意弄响身上的佩玉,向王孙圉问道:“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是的。”赵简子说:“它被你们当作宝贝,有多久了?”王孙圉说:“没将它当作宝贝。楚国所当成宝贝的,叫作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能使人家无法拿我们国君当作话柄。还有左史名叫倚相,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又能取悦于天上地下的鬼神,顺应它们的所好所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还有大泽叫做云连徒洲,金属、木材、竹材、箭杆都在那里生产,还有龟甲、珍珠、兽角、象牙、虎豹皮、犀牛皮、鸟羽、牦牛尾等物产,用来提供军用物资,以防备意外事件的发生。也用来作为礼物,供招待和馈赠诸侯之用。如果诸侯喜爱我们的礼品,并且用好的辞令对他们加以劝说,我们有对付意外事件的准备,而皇天神灵又加以保佑,我们国君恐怕能够凭这些不在诸侯那里获罪,国家和百姓也得到保全了。这才是楚国的宝贝。至于白珩,这只是先王的玩物,哪称得上是宝贝呢?”“我听说,国家的宝贝只有六件:明白事理能讨论处理各种事务,能辅助治理国家,就将他当作宝贝;祭祀用的玉器足够保佑五谷生长,使国家没有水旱灾害,就将它当作宝贝;占卜用的龟壳如能判定吉凶(或善恶),就将它当作宝贝;珍珠如能抵御火灾,就将它当作宝贝;金属如能防御兵乱,就将它当作宝贝;山林湖泊可以供给财物、用度,就将它当作宝贝。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做宝贝的。”第54页共5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07 页数:54
价格:¥18.88 大小:94.75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