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9

2/119

剩余1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过秦论》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过秦论》   【汉】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实词解释(1)下列句子中“而”与“吞二周而亡诸侯”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C.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利。(《六国论》)第119页共119页\n(2)下列句子中“因”与“因河为池”中的“因”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3)下列句子中“将”与“将数百之众”中的“将”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B.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C.与卫律所将降者。(《苏武传》)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4)下列句子中“使”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使”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B.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谏逐客书》)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瓮牖绳枢”中的“瓮、绳”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壮其节(《苏武传》)B.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C.忧劳可以兴国。(《五代史伶官传序》)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屈原列传》)3.下列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特殊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C.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第119页共119页\n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4.以下选项符合选文观点的是(     )(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过秦论》中篇【汉】贾谊A.秦王为人贪婪狭隘,行事严苛,以暴治天下,不具备王者仁心。B.秦王深知:兼并天下得靠战斗实力,而安抚天下贵在顺应权宜。C.秦国能用诈力统一天下,却不能用仁义安抚天下,故无法长久。D.秦国的统治者们骄奢淫逸,盲目自信,不具备居安思危的远见。5.联系选文比较《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在文体、写法、主旨上的异同:(     )(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唐】杜牧A.《过秦论》是篇政论文,《阿房宫赋》是篇辞赋,两者在文体上存在区别。B.《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揭露了秦亡国的历史教训。C.《过秦论》先铺叙史料写秦发展一统的过程,再层层说理,最终阐明观点。D.《阿房宫赋》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自我满足,未能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E.《过秦论》认为秦国灭亡原因在于,统治天下的方法与当下形势不相匹配。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第119页共119页\n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节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军队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和“氓”等。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B.始皇既没C.百有余年矣D.而倔起阡陌之中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吞二周而亡诸侯B.以愚黔首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序八州而朝同列10.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负而前驱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1.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2.翻译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3.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______________。14.《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第119页共119页\n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指峰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除秦国外,六国都在“山东”。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C.“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迁徙之徒也                       而皆背晋以归梁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第119页共119页\nC.然后以六合为家                    而告以成功D.为天下笑者,何也                  自然之理也17.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B.两篇选文的写作目有相似之处:贾谊议论秦之盛衰,旨在使汉统治者有所警惕,引以为训;欧阳修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戒。C.两篇选文都善用衬托对比手法:甲文极言陈涉卑微弱小,与六国合纵声威对比;乙文写后唐盛衰对比,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D.两篇选文运思谋篇,大体相类:以议论为主体,结合叙述,夹叙夹议,将叙述史实与议论说理融为一体,最后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主旨。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119页共119页\n(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乙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鸣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19.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第119页共119页\n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庙。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端。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第119页共119页\n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B.“山东”,崤山以东,指东方诸国,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意义相同。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平民以黑色头巾包头,故名为“黔首”。D.“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意义相同。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再极力铺叙秦始皇以愚民、弱民等措施巩固政权,最后强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心态未变。B.第二段写秦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秦国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第119页共119页\nC.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失掉民心,导致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而走向灭亡。D.节选文段的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通篇一气贯通;句式多变,多用对比、夸张,不显单调。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7.最后一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对比论证中心论点的,请分条列举。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第119页共119页\n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的地方;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C.“社稷”,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甲]文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B.[乙]文叙中带议,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朝之过在“仁义不施”。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引发老百姓的怨恨的原因,并不在于制度。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很难产生贤能之人,圣人也无法立足。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32.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秦朝灭亡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下)贾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注】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第119页共119页\n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诛,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注】鉏(chú)耰(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藉以形容武器之粗劣。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B.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C.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D.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山”的“东”面,文中指崤山以东。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C.五伯,“伯”是“霸”的谐音,“五伯”即春秋五霸。D.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3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由于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C.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个个才能超群,而是与秦国关中一带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D.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它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3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2)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收录了春秋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B.《汉书》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纪传体史书,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苏武传》是其中的名篇。C.贾谊的《过秦论》虽是史论,却以赋体出之,多用夸张、对比,气势充沛。D.司马迁是第一个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单独立传的史学家。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第119页共119页\nB.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C.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D.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39.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小弱”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明道德之广崇B.会盟而谋弱秦C.单于壮其节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0.与“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一句句式不同的是(       )A.为降虏于蛮夷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D.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41.翻译划线句子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2.运用对比论证是本文一大鲜明特色,试以上述语段为例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乙]第119页共119页\n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4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第119页共119页\nC.甲文和丙文中的“六合”都是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但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六合”意义是不相同的。D.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古称合从。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B.[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C.[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D.[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46.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翻译)47.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翻译)48.作者认为,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乙文,概括说明。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119页共119页\n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军队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天雨雪,武卧啮雪B.却匈奴七百余里/欲因此时降武C.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D.天下云集响应/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5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防卫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B.选文第②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做铺垫。C.选文第③段阐述了各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5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19页共119页\n(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摄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53.下列对文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弱B.天下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C.因河为池          因:因为D.斩木为兵          兵:兵器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第119页共119页\nB.“河”指的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包括我们说的溪,江,川,水,河等。文段中是指“黄河”。C.“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级行政区,简称“鲁”,省会济南。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D.七庙,历代帝主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B.秦始皇还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禁锢,焚毁书籍,但该措施不但没有巩固秦朝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作品从出身、才能、财富、军队规模、谋略、武器装备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说明陈涉的微不足道。D.强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发读者思考。作品也道明了秦朝灭亡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56.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屈原列传(节选)》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第119页共119页\n②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③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④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⑥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⑦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乙)材料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第119页共119页\n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材料二: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①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②兮,鸱枭③翱翔。闒④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⑤、夷⑥为溷兮,谓跖、蹻⑦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⑧,宝康瓠⑨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贾谊《吊屈原赋》)【注】①罔极:没有准则。②伏竄:潜伏,躲藏。③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鸟,此喻小人。④闒:小门。⑤随:卞随,商代的贤士。⑥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贤人的代表。⑦蹻:庄蹻,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接受楚顷襄王之命开辟云南,后来退路被秦国斩断,他回不来就在云南做了王,客观上背叛了楚国。传说中这两个人成为“坏人”的代表。⑧周鼎:比喻栋梁之材。⑨康瓠:瓦罐,比喻庸才。5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而能与世推移()(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58.“斡”字在字典中有以下两种词义:①运转②主管选择(乙)文材料二中“斡弃周鼎”中的“斡”字恰当的词义,并阐述理由。59.对第①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第119页共119页\n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60.把(甲)文第⑥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1.第⑤段中作者详细记叙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2.从语文运用的角度,赏析(乙)文材料一中的画线句。63.司马迁将处于不同时代的屈原和贾谊合传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请结合(甲)文和(乙)文中两则材料的内容,推断将其二人合传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中)(节选)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注]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第119页共119页\n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注】元元:善良。6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B.“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又可指离开官职或辞去官职。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为官奴婢。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先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再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最后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B.选文与课文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也能从客观上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第119页共119页\nD.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6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68.文章指出“取与守不同术”,请用对称句式表达其“不同”,不超过12个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119页共119页\n6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见D.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7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囊括四海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D.却匈奴七百余里71.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合从缔交                      ②约从离衡             ③威振四海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⑥百有余年矣          ⑦制其弊            ⑧自以为关中之固A.①③④⑤⑦B.②③⑤⑦⑧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⑧7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鲰生”“布衣”“黎民”“生民”“苍生”“氓”等。D.“七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第119页共119页\n73.翻译下列句子。(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74.贾谊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节选)》)7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1)履至尊而制六合()       (2)却匈奴七百余里()(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谪戍之众()7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B.始皇既没C.百有余年矣D.而倔起阡陌之中7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吞二周而亡诸侯B.以愚黔首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序八州而朝同列78.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负而前驱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79.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80.翻译。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81.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82.《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第119页共119页\n秦二世立,不行仁政,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赵,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成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课,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8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B.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C.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于而身糜没矣/D.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禹贡》把天下分为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第119页共119页\nB.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礼记·王制》把爵位依次公、侯、伯、子、男五等。C.海内,古人认为围绕中原有东、南、西、北四海,后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地,把中国称为内”。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王每年都祭祀社、稷二神,后稷代表国家。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篇将秦王的威武写得颇有气势,对比陈涉以疲弊之卒灭秦,来证明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B.中篇批判秦二世不行仁政,沿袭无道,过分迷信武力而失掉民心,提出了“牧民之道,务在之”的观点。C.下篇重点批评子婴的过失,忠臣不谏,智士不谋,而天下大乱。认为秦的本末都未能守住,没办法长久。D.三个选段分析天下形势,总结秦亡原因,批评秦的过失,提出“仁政安民”的主张,为汉朝治提供借鉴。8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第119页共119页\n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8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论,这里指著作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水池,池塘8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8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旨在指出秦的过失。B.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C.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D.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9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91.作者认为“秦之过”是什么?而“秦之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上篇)(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第119页共119页\n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过秦论》下篇)9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封建时代把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文中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B.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C.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亦指全国。古人认为我们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社稷,土地之神。土地载育万物,为立国之本,故“社稷”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9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版。C.周朝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D.选文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9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96.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第119页共119页\n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9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B.天下云集响应:用言语行动支持某种号召C.赢粮而景从:担负D.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9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B.“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阡陌交通”的“阡陌”同义。阡,南北向小路;陌,东西向小路。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氓”等。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99.下列对课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以其善攻,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再极力铺叙秦始皇的善守,从愚民、弱民等方面采取严厉的措施巩固政权;最后转入叙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心态,“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写尽秦始皇的自信与贾谊的他信。B.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强联盟能够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甚至弱小的陈涉却一击而溃,这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C.第三段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义军素质、用兵策略四方面将陈涉与“九国”做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武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10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乙)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第119页共119页\n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苏轼《六国论》)10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B.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D.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10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往往用来代指包括韩魏赵等在内的东方诸国。B.八州,这里指其他六国所在的区域,即雍州、冀州、益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梁州等。C.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的四位竭力网罗人才的贵族代表,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D.槁项黄馘,这里指长期处于困窘的生活中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10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秦国凭借微弱力量,经几代人的努力,国力渐渐强大,至秦始皇统一全国,然而政权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其原因在于统治者不懂得攻天下与守天下形势的改变,而一味地实施暴政。第119页共119页\nB.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陈涉,前文直白,后文含蓄,作者的用意也不同:贾谊强调陈涉奋起反抗,但其代表的力量弱小;苏轼强调其不安于时,其代表的杰出之士必伺机而动。D.甲乙两文都属于史论文,在论述过程中两文都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10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中(节选)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10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第119页共119页\n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10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冀:希望B.禁文书而酷刑法                              酷:使……严酷C.离战国而王天下                              离:离开D.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借                 使:假使10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一组是(     )A.①以暴虐为天下始     ②秦亦不以城予B.①若是,何也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C.①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后虽有淫骄之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8.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10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②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第119页共119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丙]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110.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序八州而朝同列A.单于壮其节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D.逸豫可以亡身第119页共119页\n1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B.此其所以为得也                    得:得到,收获。C.而不委郡邑                           委:委托,委命。D.遂过而不变                           过:犯了过错。1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1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秦人称崤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代指东方诸国。秦以外六国都在山东。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只能设一庙。C.“六合”意谓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它与“宇内”“四海”“八荒”,都可指“天下”。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1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等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B.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第119页共119页\nC.乙文认为秦王朝不能正确地发挥郡县制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残酷的刑罚与繁重的劳役导致了人怨沸腾、官民皆反,这是政治之失,而非郡县制的过错。D.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1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1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丙文,概括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成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节选)第119页共119页\n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117.下列各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118.下列选项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是呈献给皇帝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信与不卑不亢的态度凸显出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满腹才学。B.从历史角度来看,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后人都应该以史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C.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上看,贾谊当时上书皇帝,是想要皇上认真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D.《过秦论》的核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当时可以说诸子百家遗风犹存,贾谊本人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119.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和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B.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C.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D.《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书中所述基本都反映了老子的思想。120.翻译下面的句子。(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21.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请结合老子和《过秦论》中贾谊的观点,说说秦灭亡的相关原因对后世统治者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119页共119页\n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文段二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第119页共119页\n1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是黑色,秦朝百姓以黑色头巾裹头,故名。C.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D.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1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第①段极力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暗寓由盛转败的因素。B.文段一第②段写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覆灭,通过凸显陈涉出身低微、才能不足、士卒弱少、兵器粗糙等特点,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C.文段二中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他,并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D.文段一辞采华丽,文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富于气势,可见作者贾谊才华横溢,由此,他得到了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1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26.文段二中司马迁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贾谊的传主形象的?请分条概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第119页共119页\n[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1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第119页共119页\nD.负锻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1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的地方;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C.社稷: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1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B.[乙]文叙中带议,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朝之过在“仁义不施”。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引发老百姓的怨恨的原因,并不在于制度。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很难产生贤能之人,圣人也无法立足。1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131.秦朝统一全国后,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的原因有哪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第119页共119页\n、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132.下列各项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133.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1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19页共119页\n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D.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1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136.选文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3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B.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估计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D.一夫作难而七庙篡       作难:起事第119页共119页\n13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句写秦王朝并非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故,意在强调国力强大和关隘险固的重要。B.面对强秦,陈涉条件差却获得成功,九国诸侯条件好却遭到失败,二者成败大不一样,取得的功业也完全相反,发人深思。C.秦以一块小小的土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统一了天下,但一个戍卒发难就把它毁掉,成功之艰与失败之易形成巨大反差。D.强大的秦朝一朝覆灭,原因在于不施行仁义之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完全不同,故治国应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139.本文如何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D    B    C    A2.B3.C4.AC5.ABC第119页共119页\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例句:表并列,并且。句意: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A.表转折,但是。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B.表转折,却。句意:有了疑问却不去问老师,这种疑问,始终得不到解决了。C.表修饰,不译。句意: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D.表并列,并且。句意: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故选D。(2)例句:依靠。句意:依据黄河为城池。A.趁机。句意:沛公(指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便把樊哙叫出来。B.依据。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C.通过。句意: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D.凭借。句意: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故选B。(3)例句:动词,率领。句意:率领着几百人的队伍。A.将要。句意: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B.愿,请。句意:请二位快点喝酒吧,举起酒杯不要停下来。C.统率。句意:卫律带领投降的人。D.把,拿。句意:如果把事物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故选C。(4)例句:假使。句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A.假使。句意: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B.派遣。句意:楚怀王派遣屈原起草法令。C.让。句意: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丞相。D.让。句意:让天下有见识的智士退缩不敢西来,止住脚步不再踏入秦国的国土。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以草绳系。句意: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A.意动用法,认为……壮烈。句意:单于认为他的节气很壮烈。B.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句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D.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句意:它向上追溯到帝喾,向下称述齐桓公。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句意:在村子里,有一个爱多事的少年,饲养了一只蟋蟀。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刀刃若新于硎发”。句意: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C.判断句,无标志。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在安哉”。句意:(曹操)本来是当世的英雄,然而现在又在哪呢?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根据“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可知,秦王为人贪婪狭隘,行事严苛,以暴治天下,不具备王者仁心。C.根据“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知,秦国能用诈力统一天下,却不能用仁义安抚天下,故无法长久。故选AC。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阿房宫赋》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自我满足,未能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错误,根据“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知,《阿房宫赋》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不能“爱人”。E.“统治天下的方法与当下形势不相匹配”错误,根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过秦论》认为秦国灭亡原因在于不施仁义。故选ABC。参考译文:第119页共119页\n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6.B7.D8.A9.C10.C11.D12.(陈涉)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率领)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第119页共119页\n陈设起义国家灭亡,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3.君主要施行“仁义”14.《过秦论》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富有气势。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一句,从多角度铺陈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之后所采取的“愚民”、“毁城”、“杀人”、“弱民”的强力措施,极力塑造了秦始皇志得意满独霸天下时不可一世、为所欲为的暴君形象。句式变化多端,读起来铿锵有力,感染力强。(以其他句子为例也可以)写赋是需要铺陈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还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气势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兵:兵器。句意: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百姓一庙”错,应是士一庙,庶人无庙。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B.“没”,通“殁”,死。句意:秦始皇死了以后。C.“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句意: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D.“倔”,通“崛”,崛起。句意:在乡野之间崛起。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A.动词使动用法,使……亡,灭亡。句意: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B.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得愚昧。句意:使百姓变得愚蠢。C.名词做状语,用绳子系。句意: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户枢的贫家子弟。D.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朝。句意: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表修饰。句意:背着它冲杀在前。A.连词,表递进,而且。句意: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B.连词,表承接。句意: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C.连词,表修饰。句意:那简直不能够相提并论。D.连词,表因果,因而。句意: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宾语前置,“仁义不施”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句意: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B.宾语前置,“谁何”正常语序为“何谁”。句意:可靠的大臣带领精干的士兵,摆列着锋利的武器,严厉盘查过往的行人是谁。C.宾语前置,“自若也”正常语序为“若自也”。句意: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D.被动句,“隳”,被灭亡。句意: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卒”,士兵;“将”,率领;“揭”,举;“云”,像云彩一样;“响”,像回声一样;“赢”,背着;“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隳”,毁坏;“为天下笑”,被动句;“仁义不施”,宾语前置句,“不施仁义”。第119页共119页\n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结合文章末尾分析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应是君主要施行“仁义”。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过秦论》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语,词义基本相同,形成一种铺排的气势;节选部分写秦始皇对天下的统治,“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愚民”的手段;“隳名城,杀豪杰”是对名城和豪杰的摧残,目的是威吓人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是弱民的方法,采用长短结合,整合结合的句式,极力塑造了秦始皇志得意满独霸天下时不可一世、为所欲为的暴君形象。句式变化多端,读起来铿锵有力,感染力强。写赋是需要铺陈和夸大的,除了开头写中间写“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外,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参考译文:到了秦始皇,他发扬六代传下来的功业,像驾车似的挥动长鞭来驾御各诸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灭亡了六国诸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手持刑杖来鞭笞天下的人民,声威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今广西百色东北)和象郡(今广西崇左);百越的君长们,低着头,用绳子拴住自己的脖子来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王朝的下级官吏掌握。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万里长城,作为边疆上的屏障来防守,把匈奴向北驱赶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到南边来牧马,兵士也不敢搭起弓箭来报仇。于是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图使老百姓愚昧无知;他还毁坏各地的名城,杀戮豪杰,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熔化刀剑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来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然后依凭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依据亿丈高的华山,临守着深险莫测的黄河,作为守卫的险要之地。良将拿着强弓,防守重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带领精干的士兵,摆列着锋利的武器,严厉盘查过往的行人是谁。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的坚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为子子孙孙万世当皇帝的基业了。第119页共119页\n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来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15.D16.C17.D18.(1)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人们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2)这三件事是我未完成的恨事。(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书》’指《尚书》……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错,“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没有《周礼》《大学》。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连词,而且,表并列。句意: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第119页共119页\nB.第一个“于”,介词,比。句意: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第二个“于”,介词,到,在。句意:庄宗接受并把它藏在庙里。C.第一个“以”,介词,把、拿。句意:这之后把整个天下变为一家。第二个“以”,介词,把、拿。句意:把成功这件事告祭先王。D.第一个“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句意: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意: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两篇选文……夹叙夹议”表述错误,两文整体谋篇都是由叙写史实到议论说理,最后点明主旨。节选部分,欧文先叙述,后议论的特点尤为明显,并非夹叙夹议。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似的;“赢”,背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2)“遗”,未完成的;“与”,给;“其”,一定;“乃”,你。参考译文:(甲)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第119页共119页\n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来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乙)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9.D20.A21.D22.(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第119页共119页\n(2)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秦王怀贪鄙之心”中,“秦王”是主语,“怀”是谓语动词,“贪鄙之心”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后面要断开,排除AC;“不信功臣”和“不亲士民”成对仗关系,后面都要断开,排除B。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错误。文中的“万乘”是指兵车万辆,是形容军事力量强大,表示前一种意思。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错误。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为了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分论点,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兵”,武器;“揭”,举起;“云集”,像云一样聚集;“赢”,背着;“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2)“革灭殆尽”,快要消灭干净;“智力孤危”,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诚”,实在。参考译文:【甲文】第119页共119页\n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乙文】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第119页共119页\n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23.C24.D25.A26.(1)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过往行人。(2)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7.①秦国的过去和现在对比;②陈涉与九国之师对比;③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对比。【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蹑足行伍之间”和“崛起阡陌之中”结构一致,各自独立,所以“崛起”应放在下一句中,排除AB;“率疲弊之卒”和“将数百之众”结构一致,都是动宾结构,中间断开,且“攻”的宾语是“秦”,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意义相同”错误,“六合正相应”指的是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所以意义不同。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A.“最后强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心态未变”理解有误,文中“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意思是“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的坚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为子子孙孙万世当皇帝的基业了”,这体现出秦始皇的骄横愚昧、过度自信、主观片面以及眼光短浅,并不是强调他“心态未变”。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信臣”,可靠的大臣;“谁何”,宾语前置,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何”通“呵”,盘问。(2)“作难”,发难,即起义;“隳”,毁坏;“为”,被。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对比手法的能力。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把秦国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现在的秦王朝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这是把陈涉所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和九国军队进行比较,陈涉的地位没有九国之君尊贵,武器没有九国之军锋利,士兵不能和九国之师抗衡,用兵策略不能和九国的谋士相比;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是把秦国强盛的时间之久和灭亡速度之快进行比较,秦国强盛“百有余年”,而现在灭亡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经过层层对比得出最终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参考译文:第119页共119页\n到了秦始皇,他发扬六代传下来的功业,像驾车似的挥动长鞭来驾御各诸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灭亡了六国诸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手持刑杖来鞭笞天下的人民,声威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长们,低着头,用绳子拴住自己的脖子来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王朝的下级官吏掌握。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万里长城,作为边疆上的屏障来防守,把匈奴向北驱赶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到南边来牧马,兵士也不敢搭起弓箭来报仇。于是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图使老百姓愚昧无知;他还毁坏各地的名城,杀戮豪杰,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熔化刀剑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来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然后依凭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依据亿丈高的华山,临守着深险莫测的黄河,作为守卫的险要之地。良将拿着强弓,防守重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带领精干的士兵,摆列着锋利的武器,严厉盘查过往的行人是谁。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的坚固,是千里金城,可以作为子子孙孙万世当皇帝的基业了。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28.C29.C30.D31.(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32.(1)秦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2)秦朝不施行仁政。(3)秦朝政治方面的失败。第119页共119页\n【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负锄梃谪戍”是修饰“徒”,“之”为结构助词,所以应在“徒”后面断开,排除BD。“时则”作“有”的状语,所以应在“时”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错误。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很难产生贤能之人”错误。由原文“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可知,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所以原文所即使有贤能之人也很难在那个时代立足,而不是说很难产生贤能之人。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难”,发难,指陈涉一人起义;“隳”,毁坏;“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2)“据”,占据;“都”,名词活用作动词,建都;“摄”,控制;“此其所以为得也”,判断句,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可知,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也就是秦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由原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也就是秦朝不施行仁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第119页共119页\n由原文“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可知,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即秦朝政治方面的失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参考译文:[甲]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乙]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丙]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第119页共119页\n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吗?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33.D34.C35.B36.(1)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2)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的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根据语境,“修津关”的主语是“秦”,而不是“山东三十余郡”,因此应该在“修津关”前断开,排除AC。“然”是转折连词,用在句首,因此应该在“然”前断开,排除B。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错误。原文“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是作者假设的情况。故选B。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因”,趁机;“要市于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外要市”,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要市”,以要挟手段做交易;“信”,忠实;“可见于此”,状语后置句,“于此可见”,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2)“禽”,同“擒”,擒获;“救败”,挽救败亡的策略;“为禽者”,被动句,被擒获,遭擒获;“者……也”,判断句,注意加判断动词“是”。参考译文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的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动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名声还未显扬,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养弱小,扶助疲敝,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第119页共119页\n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37.D38.A39.A40.B4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42.本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①身份地位;②军队的素质数量、装备;③才能及作战谋略。通过对比,体现出仁政仁义的重要性,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后顺势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A.“春秋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错误,是战国时期。B.“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错误,《汉书》记录的是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故展现的是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第119页共119页\nC.“多用夸张、对比,气势充沛”错误,应该多用排比、对比,气势充沛。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兵,兵器。句意:收集天下的兵器。/砍下树木当做兵器。B.策,鞭子。句意:挥动长长的鞭子来统治天下。策,策略。句意: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策略。C.致,达到。句意:秦国凭借小小的秦地而达到万乘兵车的大国之势。致,招纳。句意: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宝物和肥沃的土地,来招徕天下的有才之士。D.朝,使……朝拜。句意: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朝拜。句意: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故选A。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词类活用的能力。例句,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A.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B.使动用法,使……变弱。句意:集会结盟,商议使秦国变弱的办法。C.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句意:单于认为苏武气节豪壮。D.使动用法,使……愚。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故选A。4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句,“铦于钩戟长铩”应为“于钩戟长铩铦”。句意: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A.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蛮夷为降虏”。句意:在少数民族之地做一个投降的俘虏。B.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C.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顷襄王短屈原”。句意:于是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坏话。第119页共119页\nD.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句意: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故选B。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作难”,起义;“隳”,毁坏;“身”,秦王自己;“为”,表被动。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表明陈涉的身份地位并不尊贵;“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表明军队的素质数量、装备都很薄弱;“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表明陈涉才能及作战谋略并不高明。作用:通过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体现出仁政仁义的重要性,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劝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参考译文: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43.A44.D45.D46.假使拿东方诸国(崤山以东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比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第119页共119页\n47.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48.①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②用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③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三主失道”“忠臣不谏”“智士不谋”是三个并列的句子,都是主谓结构,各自断开,注意“而”在这里表并列关系,领起“忠臣不谏”,可在其前停顿,排除B、C。“天下已乱”,“天下”作主语,“已”作状语,“乱”作谓语,故应在“天下已乱”前后停顿,排除D。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张仪”错,“张仪”应为“苏秦”。故选D。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错,依据丙文第二段“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意思是: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可知,不是郡县制的先天缺陷,而是在于政治的问题。故选D。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试使”,假使;“山东”,崤山以东;“度长絜大”,比量长短大小,“度”,推测,估计,“絜”,衡量;“比权量力”,量一量权势力量,“比”,比较,“量”,衡量。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亟”,多次;“暴”,使……越来越残酷;“竭”,耗尽;“货贿”,财物。第119页共119页\n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意思是: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可知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根据“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意思是: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可知要用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根据“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意思是: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可知要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参考译文:[甲]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乙]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第119页共119页\n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丙]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49.B50.D51.A52.(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2)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兵”,兵器。句意: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为“登上”“下雪”。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第119页共119页\nB.均为动词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后退;击退”“使……投降;劝降”。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C.均为意动用法,分别为“以……为患;担心”“认为……威武(意译为赞赏)”。句意:秦惠王担心这件事,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D.“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盛装。句意: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故选D。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防卫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错误,结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可知,还有“刑法”。故选A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武器;“揭”,举起;“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背负;“景”同“影”,像影子一样。(2)“举”,全,整个;“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第119页共119页\n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53.C54.C55.D56.(1)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2)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C.“因河为池”的意思是:依据黄河为城池。其中,“因”的意思是“依据,依仗”,而非“因为”。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山东’……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错,在本文中,“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而非“太行山以东”。故选C。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D.“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错误,从文中结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故选D。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道”,治世之道;“言”,著作;“愚”,使动用法,使……愚蠢;“黔首”,百姓。(2)“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赢”,担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参考译文:到秦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第119页共119页\n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57.    改变/变化/变    洁净的样子58.选①。理由:前文一句慨叹屈原无故遇祸,抱负无法施展,将其境遇比附为“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言及屈原如周鼎遭到舍弃,而那些佞臣却被视为珍宝,这是当时朝廷颠倒是非,用“运转”是恰当表现这种境况的。59.D60.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61.对话通过屈原和渔夫两种不同的处世价值观对比展现了屈原内心的郁结和其矢志不渝的态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屈原这种高贵品格的敬仰和赞叹,同时流露出对屈原身处于“举世皆浊”这样时代下的同情。62.画线句整散结合。整句中又含对比,突出无论是领导地位、武器装备、部队素质,还是将领水平,陈涉都比不上山东之国;紧接着以散句提出对此现象的疑问,引发后文与秦国力量的对比,为“过秦”作铺垫。节奏鲜明,整句铺陈,散句议论,自然流畅,富于气势。63.理由可以有:(1)都是才华横溢却又政治失意之人(2)文学造诣高(3)忠君爱国且品格坚贞高洁(4)贾谊《吊屈原赋》表达对于屈原的敬重。结合文本分析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移”,改变/变化/变,句意: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2)“察察”,洁净的样子,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选①运转。理由:第119页共119页\n“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前文一句慨叹屈原无故遇祸,抱负无法施展,将其境遇比附为“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言及屈原好比是被远转抛弃了的周鼎,而那些如瓦盆的佞臣却被视为珍宝,这种颠倒是非的现象,用“运转”能恰当表现这种境况。另外“周鼎”属于名词物象,应该搭配“运转”,而“主管”一般指工作、事务。5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平不与”是主谓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众莫不知”中“众莫”是复指短语作主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因谗之曰”属于连动短语,“曰”断开;“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是上官大夫转述的话,省略了主语“屈原”,意思是屈原说……,在“曰”的前面断开,“平伐其功”中“功”为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故选D。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好辞”,爱好文学;“见称”,被动句,“见”表被动,被人称赞;“祖”,效法;“从容”,委婉含蓄;“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竟”,最终,终于;“为秦所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秦国灭掉。6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根据文本“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可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爱国无私的高尚品德和坚持操守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而通过文本“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可知,渔父回避矛盾,逃避现实,与屈原不同。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处世价值观对比展现了屈原内心的郁结(品德高尚爱国忠君却被流放)和其矢志不渝的态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第119页共119页\n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6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画线句采用对比手法,陈涉地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部众和九国之师比,众寡极异;谋略与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前一段写陈涉起事之易与前文诸侯攻秦之难遥相映照,后一段从多个角度与九国互为对比,都是为结论蓄势;陈涉如此之弱而亡秦,“何也”的提问则必然而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水到渠成。运用排比的句式,“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自然流畅,富有气势。句式整散结合,整句中又含对比。节奏鲜明,整句铺陈,散句议论剖析秦始皇的失误,以警戒当世君主吸取秦帝国短命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6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由“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可知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却又政治失意之人。由“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两人都文学造诣高。由“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的《吊屈原赋》既是凭吊屈原,也是自伤。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可知两人都忠君爱国且品格坚贞高洁。由“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可知贾谊《吊屈原赋》表达对于屈原的敬重。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参考译文第119页共119页\n(甲)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或“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第119页共119页\n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乙)材料一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材料二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第119页共119页\n“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蹻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铅质的刀锋利。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在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64.D65.B66.B67.(1)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2)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68.有仁则取易无仁则守难【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海内之患”是“忧”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C。“封”的宾语为“功臣之后”,即封赏功臣的后代,不可断开,故排除B。故选D。6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释褐’又可指离开官职或辞去官职”错误。“释褐”指的是脱去平民衣服,指始任官职。故选B。6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B.“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错误,根据原文“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见,作者认为,兼并战争时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而秦国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这才导致失败。所以说“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的说法错误,取天下时重视武力和诡诈,并不是必须施行仁义。故选B。6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狡害之民”,奸诈不轨的人;“无离上之心”省略句,省略主语“民众”;“离”,背离,背叛;“不轨”,图谋不轨;“饰”,掩饰;“弭”,消除,被阻止。(2)“遁”,欺骗;“蒙”,蒙受;“刑戮”,遭到刑戮的人;“刑戮相望于道”,状语后置,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接连不断;“苦”,意动用法,以……为苦,可译为“陷入了苦难”。6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观点的能力。原文有“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意思是: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都采用了暴政,以至于最终失败。又有“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意思是: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可见,作者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不实行仁政,最后只能被动防守以致灭国,而施行仁政是国君安身立命的前提,同时也利于在征战中攻取。即:有仁则取易,无仁则守难。参考译文:秦统一天下,吞并四海,兼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善良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第119页共119页\n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69.B70.D71.C72.C73.(1)(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导致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2)(他们)砍下树木当作武器,举起竹竿当作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74.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第119页共119页\n【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不吝惜珍贵的宝物和富饶的土地。“爱”,吝惜。故选B。7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A.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B.句意:把天下全部包括在内。“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C.句意: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D.句意:使匈奴退却了七百多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故选D。7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①“从”通“纵”;②“从”通“纵”,“衡”通“横”;③“振”,通“震”震慑;⑤“何”通“呵”,意为问;⑥“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故选C。7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鲰生’”错误,“鲰生”指见识鄙陋的人。为轻蔑读书人的话。故选C。7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仁义不施”,宾语前置,应为“不施仁义”的倒装,不施行仁义;“势”,形势;判断句,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导致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2)“兵”,武器;“揭”,举起;“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那样;“赢”,担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秦国灭亡的原因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参考译文:第119页共119页\n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的部队……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第119页共119页\n75.    履:登上    却:使退却    信:可靠的,值得信任的    谪:(被)征调,征发76.A77.C78.C79.D80.(陈涉)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率领)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81.君主要施行“仁义”82.《过秦论》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富有气势。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一句,从多角度铺陈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之后所采取的“愚民”、“毁城”、“杀人”、“弱民”的强力措施,极力塑造了秦始皇志得意满独霸天下时不可一世、为所欲为的暴君形象。句式变化多端,读起来铿锵有力,感染力强。(以其他句子为例也可以)【解析】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履”,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却”,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信”,可靠的,值得信任的,句意: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谪”,(被)征调,征发,句意:那迁谪戍边的士兵。7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B.“没”,通“殁”,死。C.“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D.“倔”,通“崛”,崛起。故选A。7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A.动词使动用法,使……亡,灭亡。句意: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B.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得愚昧。句意:使百姓变得愚蠢。C.名词做状语,用绳子。句意: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D.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朝。句意: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故选C。7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表修饰。A.连词,表递进,而且。B.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修饰。D.连词,表因果,因而。故选C。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宾语前置,“仁义不施”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B.宾语前置,“谁何”正常语序为“何谁”。C.宾语前置,“自若也”正常语序为“若自也”。D.被动句,“隳”,被灭亡。故选D。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卒”,士兵;“将”,率领;“揭”,举;“云”,像云彩一样;“响”,像回声一样;“赢”,背着;“景”,通“影”,像影子一样。8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要施行“仁义”。8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写赋是需要铺陈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还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气势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第119页共119页\n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83.C84.D85.A86.(1)一个人起来发难,秦朝的宗庙就(遭到/被)毁灭,国君自己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秦朝的统治者不施行仁义,守天下和攻天下的形势完全不同了。(2)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解析】8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中的“也”为句末语气词,这两句应该独立成句,需要断开,排除BD;“忠言”作为“未卒于口”的主语,不需要断开,且“秦俗多忌讳之禁也”为陈述句,主谓宾结构完整,可以独立成句,“也”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故选C。8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其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表述错误,应是“稷为谷神,社为土神”。故选D。8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来证明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表述错误。结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分析,证明的是秦因残暴失去民心,攻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灭亡。故选A。第119页共119页\n8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隳”,毁灭;“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被动句;“仁义不施”,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仁义”作宾语,宾语前置句。(2)得分点:“牧民”,治民,统治百姓;“务”,致力于,追求;“虽”,即使;“非”,不对,不正确,此处意译为错事情;“此之谓也”,正常语序为“此谓之也”,“之”为宾语,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耒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然而陈涉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看。崤山以东的英雄蒙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过泰论•上》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不实行仁政,不施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戳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戳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干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戳,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第119页共119页\n——《过秦论•中》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过秦论•下》87.D88.A89.D90.(1)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2)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91.秦之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具体表现:①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②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解析】8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D.“池,水池,池塘”错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意思是: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护城河。“池”,护城河。故选D。8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D;“隳名城”“杀豪杰”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句意: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故选A。89.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错误。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故选D。9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定”,安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金城”,坚固的城;(2)“瓮牖绳枢”,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门轴,比喻贫穷人家;“迁徙”,迁谪;“徒”,服劳役的犯人。9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明确指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根据原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之过”具体表现为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参考译文:第119页共119页\n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92.C93.D94.B95.(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二世承袭父过,因袭旧制而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第119页共119页\n96.①不实施仁义;②秦王们骄傲自满,错而不改;③秦地有劝谏直言的忌讳;④秦朝失去民心之根本。【分析】9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也”句末语气词,其后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B;“其强也”“其弱也”“其削也”结构一致,单独成句,“禁暴诛乱而天下服”“五伯征而诸侯从”“内守外附而社稷存”结构相似,单独成句,排除选项D。故选C。9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社稷,土地之神”错误。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土、谷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而也必然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如此一来,土谷之神“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故选D。9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版”错误。由原文“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可知,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由此可知,天下因而得到治理,而不是“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版”。第119页共119页\n故选B。9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作难”,起义;“七庙隳”,国家灭亡;“隳”,毁坏、损毁;“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为”表被动。(2)“受”,承袭;“因”,因袭旧制;“暴虐”,残暴苛虐;“以”,以致。9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由此可知,是因为秦朝不实施仁义。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恭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可知,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由此可知,秦王们骄傲自满,错而不改。由原文“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因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可知,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由此可知,秦地有劝谏直言的忌讳。由原文“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可知,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可知,秦朝失去民心之根本。第119页共119页\n翻译:(一)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97.B第119页共119页\n98.D99.A100.(1)(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2)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解析】9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B.“响应”应解释为“像回声一样应和”。句意:天下的百姓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陈胜)。故选B。9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百姓一庙”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只能在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拜。故选D。9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贾谊的他信”错,“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是贾谊对秦的讽刺。故选A。10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赢”,背;“景”,像影子一样。(2)“七庙”,国家;“隳”,同“毁”,灭亡;“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参考译文:第119页共119页\n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01.A102.B103.D104.(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或统治者)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或敬畏)这四类人,使他们不失去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解析】10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句意: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者……也”为判断句,“者”后面应断开,且“多”是“以客养之”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皆椎鲁无能为者”,判断句,都是……的人,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A。10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八州……即雍州、冀州、益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梁州等”错误,这里的八州指的是“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不包括秦地所在的雍州,也不包括益州。故选B。10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运用”说法错误,甲文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故选D。10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难”,起义;“七庙”,国家;“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被动,被天下人耻笑。(1)“使”,假如;“失职”,失去职守;“若是”,像这样。参考译文:(甲)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第119页共119页\n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乙)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种人不失职,那么人民就安定了。……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不失去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105.B106.C107.A108.A109.①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互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②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第119页共119页\n【解析】10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三句话结构对称,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CD;“以……为……”为固定句式,单独成句,前面断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10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离:经历。故选C。10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介词,把;B.①介词,像,②连词,如果;C.①代词,他们的②副词,表反诘,难道;D.①助词,的②代词,为前置的宾语。故选A。10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错误,原文为“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是得人心的。故选A。10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得分点:“是以”,因此;“力政”,以武力征伐,政,通“征”;“暴”,欺侮;“休”,停止;“罢弊”,同“罢敝”,疲劳乏困。第119页共119页\n②得分点:“借使”,假使;“论”,考虑;“制御”,统治,控制;“淫娇”,荒淫骄横;“虽”,即使;“犹”,尚且。参考译文: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110.D111.B112.A113.B114.C115.(1)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2)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116.①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②用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③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解析】1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拜。第119页共119页\nA.“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B.“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C.“短”,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D.“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故选D。1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此其所以为得也”,句意:这是它做的得当的地方。适合,得当。故选B。1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三主失道”,“三主”作主语,“失”作谓语,“道”作宾语,故应在“是以三主失道”后停顿,排除BC。“天下已乱”,“天下”作主语,“已”作状语,“乱”作谓语,故应在“天下已乱”前后停顿,排除D。故选A。1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庶人只能设一庙”说法错误,士可设一庙,庶人不设庙。故选B。1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导致了……官民皆反”有误,原文认为“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故选C。1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亟”,多次;“暴”,使……越来越残酷;“竭”,耗尽。第(2)题得分点:“因”,因循,沿袭;“暴虐”,残暴苛虐;“重”,加重。第119页共119页\n1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可知,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2)根据“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可知,用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3)根据“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可知,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参考译文:[甲]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乙]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第119页共119页\n[丙]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117.B118.B119.D120.(1)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2)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121.①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②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就是统治阶级不懂得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是最终导致秦灭亡的深刻教训。③后世统治者不仅要以史为鉴,多行仁义之举,还要善始善终,始终谨慎对待,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解析】1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句意: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中间不能断开,“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指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这一段时间,所以不能断开,排除AC;“改正朔”与“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结构一致,故“改正朔”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错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国的灭亡还有其他诸多历史原因。故选B。1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错误。《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存有争议。故选D。1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振”:抖。“察察”:洁白。“汶汶”:尘埃。“身之察察”“物之汶汶者”:定语后置,译为:“清白的身体”“受污浊的外物”。(2)“是以”:因此,“欲”:追求,“学”:学习,“复”:补救,“辅”:遵循。1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老子》中“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指出统治者因为不施行仁政不爱护百姓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后世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最终会被人民灭亡;后世的统治者不仅要从前朝灭亡的事例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更要落实到管理国家治理百姓的实际中去,要多行仁义之举,缓和与百姓之间的矛盾,不激化矛盾,认真谨慎地对待,才能使政权稳固,避免重蹈覆辙。第119页共119页\n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贾谊《过秦论》节选)第119页共119页\n当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当事情还未露先兆时容易谋划。当事物脆弱时容易分开,当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就处理妥当,处理事情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主观妄为的将会招致失败,强行把持的一定会失去。因此有道的人无所作为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因此,有道的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财货,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老子》第六十四章)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122.A123.C124.D125.(1)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126.(1)贾谊有过人的文学才华。(2)贾谊有出色的政治才能。(3)贾谊有尽忠职守的人格品质。【分析】1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翻译为: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每诏令议下”句意完整,“下”作句子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贾生尽为之对”句意完整,“贾生”作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A。1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119页共119页\nC.“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儒、道、法。故选C。1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得到了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错。根据文段二“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等内容可知,应是引起了朝臣对他的忌恨和不满。故选D。1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信臣”,可靠的大臣;“精卒”,精锐的士卒;“谁何”,盘诘查问过往行人。(2)得分点:“数”,屡次;“或”,有的;“非古之制”,不合古代制度;“稍削”,逐渐削减。1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文段二说“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由此可知,贾谊有过人的文学才华。画曲线部分句子说“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由此可知,贾谊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原文说“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由此可知,贾谊有尽忠职守的人格品质。参考译文:文段一       第119页共119页\n到始皇的时候,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人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此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面对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下层百姓,(后来)做了被征发的人;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置身于成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       况且统一天下秦国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像是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农具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崤山以东各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文段二       第119页共119页\n贾生名叫贾谊,是雒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就提到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兴起直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都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雒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命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里。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了半夜,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动。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老师。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没有留下后代。贾谊非常伤心,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127.C128.C129.D130.(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131.(1)秦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2)秦朝不施行仁政。(3)秦朝政治方面的失败。【解析】1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负锻梃谪戍”是修饰“徒”,“之”为结构助词,所以应在“徒”后面断开,排除BD。“时则”作“有”的状语,所以应在“时”前面断开,排除A。第119页共119页\n故选C。12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错误。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故选C。1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很难产生贤能之人”错误。由原文“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可知,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所以原文所即使有贤能之人也很难在那个时代立足,而不是说很难产生贤能之人。故选D。1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难”,发难,指陈涉一人起义;“隳”,毁坏;“为天下笑”,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2)“据”,占据;“都”,名词活用作动词,建都;“摄”,控制;“此其所以为得也”,判断句,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1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可知,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也就是秦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由原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也就是秦朝不施行仁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由原文“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可知,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即秦朝政治方面的失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参考译文:第119页共119页\n[甲]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乙]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丙]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第119页共119页\n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吗?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132.D133.C134.A135.①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个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百姓,又是个被征发的人。②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六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就不能相提并论了。136.对比论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①身份地位;②军队的素质数量、装备;③才能及作战谋略。作用:通过对比,体现出仁政仁义的重要性,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后顺势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解析】13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道不易”“其政不改”结构相同,前后应分别断开,排除ABC;“其道不易”中,“其”是代词,指的是“秦”,作句子的主语,因此“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后应断开,据此也可以排除AB。故选D。13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秦居凉州”错。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第119页共119页\n故选C。1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错。选文第一段并未铺叙陈涉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故选A。1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瓮牖绳枢”,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户枢;“氓隶”,地位低下的人;“迁徙”,被征发戍边。(2)“度长絜大”,比一比长短大小;“比权量力”,量一量权势力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1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表明陈涉的身份地位并不尊贵;“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表明军队的素质数量、装备都很薄弱;“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表明陈涉才能及作战谋略并不高明。作用:通过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体现出仁政仁义的重要性,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劝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参考译文: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第119页共119页\n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37.B138.A139.①从身份地位、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谋略等角度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②凸显陈涉之弱和九国之强,③为下文的议论张本。【解析】1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句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度”,计算。故选B。1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A.“意在强调国力强大和关隘险固的重要”错。“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故选A。1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的能力。根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分析,作者将陈涉与九国从身份地位、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谋略等角度对比,凸显陈涉之弱和九国之强。然后由“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设问,为下文“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议论张本。第119页共119页\n参考译文: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第119页共11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08 页数:119
价格:¥18.88 大小:155.86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