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左传》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2

2/122

剩余1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左传》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楚令尹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门于桔柣之门。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老师费财,亦无益也。”乃驾以待。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乃退舍。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遂归。楚师亦归。大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王杀子上。(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B.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C.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第122页共122页\nD.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绖,古人丧服胸前的麻布叫衰,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的麻绳为绖,衰绖合在一起可统指为丧服。B.殽,殽山,在今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战国时期的“山东”就是指殽山、华山以东的地区。C.骖,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也有说法是左边叫骖,右边叫騑。D.令尹,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主要掌管楚国军事大权,主持战争,相当于其它国家的“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轸认为秦君违背蹇叔的话,因贪婪而劳动百姓,并且对一些国家无礼,晋国应把握天机,去攻打秦国军队。B.晋襄公答应文羸把抓获的三个秦国人释放回国,先轸知道后非常生气,并马上去追赶放走的人,但没有追上。C.晋国、陈国、郑国进攻许国,因为许国偏向于楚国,楚国攻打陈国、蔡国,两国与楚国讲和,又去进攻郑国。D.阳处父入侵蔡国,子上前去救援,和晋军夹着纸水对峙,两军没有发生战争各自退回,子上因被人诬告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2)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第122页共122页\n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稚。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阙秦以利晋”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第122页共122页\n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B.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D.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9.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①之入也,秦穆姬曰:“尽纳群公子。”晋侯不纳群公子,是以稚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晋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宼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第122页共122页\n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荤、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公曰:“获普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且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乃许晋平。节选自《左传》注:晋候,即晋惠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B.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C.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D.晋侯许/赂中大大/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古人把天干与地支搭配进行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是纪日,“壬戌之秋”是纪年。B.右,即“车右”,古代战车上指挥者在左侧,在右边的是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侧翻的力士。C.伯,古代爵位分五等,“伯”是其中一等,位次在“侯”之前,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高。D.寡人,指“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是古代王侯的谦称,这类谦称还有“不谷”“孤”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为人不仁,内外失信。晋侯回国后对秦穆姬的要求不予理睬,给大臣及秦国的许诺不予兑现,失信于人。第122页共122页\nB.穆姬以死相逼,力促释晋。晋侯被俘后,秦穆姬以死相逼,最终促使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C.秦伯足智多谋,虑事周全。伐晋理由恰当,鼓舞人心;安抚晋国大夫,稳定人心;释放晋国国君,笼络人心。D.秦晋多次交战,晋败必然。秦军人数虽少,但士兵斗志昂扬;而晋军却因种种原因,士气低落,失败是必然的。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14.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B.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第122页共122页\n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薄弱16.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以陪邻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7.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B.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人耳。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D.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第122页共122页\n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左传·僖公三十年》(节选)1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2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因此,晋侯爵位应高于秦伯。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陛下”。春秋战国时期,被分封的诸侯王不可自称“寡人”。C.“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用于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作对对方的敬称。D.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第122页共122页\n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3)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第122页共122页\n(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2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C.忠之属也   属:属于D.齐人也,坐盗。   坐:因……获罪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D.登轼而望之   出淤泥而不染2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26.翻译下列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第122页共122页\n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注】,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选自《左传》有删改)【注】櫜鞬:收藏弓矢的器具。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B.乘,古代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C.不穀,先秦时期诸侯国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孤”“寡人”等。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22页共122页\n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被迫继续流亡。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30.把文中画线句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选自课内《鸿门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第122页共122页\n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第122页共122页\n3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选自《左传·秦晋殽之战》)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B.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C.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第122页共122页\nD.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伯,均是爵位,其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C.《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孟子”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与甲文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相同。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自作主张而出师。D.蹇叔关心秦国命运,乙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的一番劝阻哭谏,直言不讳地指出袭郑的结果。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40.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师的理由有哪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122页共122页\n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军”在“晋军函陵”句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驻军,与句子“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军”字的用法、词义都相同。B.“公从之”“臣之壮也”“邻之厚”三句中“之”字的用法都相同。C.“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中“说”字通假“悦”字使用,意为“喜悦,高兴”,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说”字不同。D.“许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依次是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43.下列是本文相关常识的解说,其中画线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段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a),第122页共122页\n在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的同时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只身说秦以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和《榖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b),是中国古代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对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c)乃至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史学散文的典范。所以鲁迅先生才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A.(a)B.(b)C.(c)D.(d)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做了背景铺垫。B.烛之武临危受命深明大义:原本对君主郑伯有直接的不满,但在郑伯的道歉和分析下,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说秦重任。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郑国存在对秦国是“君亦无所害”,且晋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D.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不同意并撤离郑国。他的主张和解释体现一代霸主的政治远见。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②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第122页共122页\n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丘明《左传》)4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                                 军:驻扎B.师必退                                        师:军队C.夜缒而出                                 缒:绳索D.郑既知亡矣                                 亡:灭亡4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B.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C.何厌之有                                 之:他,代词D.与郑人盟                                 与:跟,介词4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他的真心打动了对方,并得到了对方的同情。B.烛之武退秦师立足于史实,充分反映了春秋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第122页共122页\nC.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无礼于晋”及“贰于楚”,说明这事与秦毫无关系。D.文章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受命说服秦伯,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5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文段二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文段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第122页共122页\n。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5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鄙远:轻视远地B.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C.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忧:深深忧虑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嬴:亲附秦国52.为下列句子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亡郑)烦执事B.(百姓)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C.且燕赵处秦革灭(齐)殆尽之际D.(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5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质问秦伯消灭郑国对秦有什么好处,郑的那些邻国岂不都会趁机扩张领土?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提醒秦伯,晋国一旦将郑国变为它东边的疆界,向西扩张就必然进攻秦国。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劝告太宗要善待百姓,不要让他们心怀怨恨,因为百姓像水一样能载舟覆舟。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谈及赵国良将李牧因谗言被诛杀,作者为赵国自损良将最终招致灭国而感到惋惜。54.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夫晋,何厌之有?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第122页共122页\n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乙)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日:“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泰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第122页共122页\n5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B.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C.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D.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指的是爵位,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天子以下,公爵最大。B.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可译为“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C.文公,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夫等死后,按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扬称号。D.丙午,古代纪时法。以干支纪时,即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循环纪时。57.下列对两个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年少时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拥有赵衰等五位德才兼备的好朋友。B.重耳被晋献公所派宦者履鞮一路追杀,被砍掉了袖子,他最终逃脱,去了母亲的国家——狄国。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其疑虑。D.重耳在流亡中主动请求联姻,结秦晋之好;后秦晋两国攻郑,秦缪公被郑说服,放弃攻郑,与郑结盟,秦晋联盟瓦解。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59.这两段文字都叙述了秦晋放弃攻打郑国的过程,试简要概括《左传》和《史记》对此在叙事特点方面的不同之处。第122页共122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6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送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偏僻)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61.“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6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63.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第122页共122页\n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64.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夫晋,何厌之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文本二: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第122页共122页\n(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6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6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春秋》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B.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文中指郑国的国君。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D.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6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家危难时,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主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B.面对秦穆公撤军并派遣三位大夫守卫郑国的局面,晋文公并没有听从大夫子犯的建议,而是冷静地选择了退兵。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但他一点也听不进去。D.蹇叔哭师,可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会败于郑国而会败于晋国,可见其老谋深算。第122页共122页\n6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69.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师,你认为其游说的妙处何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第122页共122页\n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7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从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去不义C.臣之壮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因善遇之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第122页共122页\n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7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75.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第122页共122页\n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7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取代       ④替B.①驻军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C.①驻军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取代       ④给予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77.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第122页共122页\n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忧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7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79.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C.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D.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8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22页共122页\n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胆小怕事。他初见秦穆公,就承认面对秦晋包围的局势,郑国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了。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8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82.乙文中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第122页共122页\n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选自《史记·晋世家》)【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8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B.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C.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D.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8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第122页共122页\n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86.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87.面对秦军撤军和秦国饥荒,晋文公和晋惠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第122页共122页\n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8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B.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恶C.讵能若是乎                        讵:怎么D.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然:迅速转变貌8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B.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C.行李之往来                        鸡、豚、狗、彘之畜D.讵能若是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9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91.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22页共122页\n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C.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9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9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第122页共122页\n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如: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9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厌:讨厌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9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唯君图之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9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个强国围攻郑国,主要是因为晋国要报复郑国,郑国与秦国并没有恩怨,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B.烛之武不仅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晓之以弊,诱之以利,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助郑防晋。C.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首先检讨自己,进而再以国家利益去打动烛之武。D.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第122页共122页\n9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第122页共122页\n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后世。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C.行李,指外交使者,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沿用;今常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10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10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102.乙文中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结果是怎样的?并说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①之入也,秦穆姬曰:“尽纳群公子。”晋侯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第122页共122页\n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晋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且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乃许晋平。节选自《左传》注:晋侯,即晋惠公。10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B.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C.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D.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10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22页共122页\nA.壬戌,古人把天干与地支搭配进行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是纪日,“壬戌之秋”是纪年。B.右,即“车右”,古代战车上指挥者在左侧,在右边的是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侧翻的力士C.寡人,指“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是古代王侯的谦称,这类谦称还有“不谷”“孤”等。D.伯,古代爵位分五等,“伯”是其中一等,位次在“侯”之前,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高。10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为人不仁,内外失信。晋侯回国后对秦穆姬的要求不予理睬,给大臣及秦国的许诺不予兑现,失信于人。B.秦晋多次交战,晋败必然。秦军人数虽少,但士兵斗志昂扬:而晋军却因种种原因,士气低落,失败是必然的。C.秦伯足智多谋,虑事周全。伐晋理由恰当,鼓舞人心;安抚晋国大夫,稳定人心;释放晋国国君,笼络人心。D.穆姬以死相逼,力促释晋。晋侯被俘后,秦穆姬以死相逼,最终促使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10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107.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第122页共122页\n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0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员,这里代指秦穆公B.行李之往来                    外交使者C.许君焦、瑕                    答应D.不武                              使用武力10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邻之厚B.夜缒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10.下列不能表现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邻之厚,君之薄也。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1.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围郑,主要是由于秦国想要报复郑国,所以烛之武去劝退秦军。B.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其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C.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话仅百余字,却思路清晰,有理有据。第122页共122页\nD.晋文公没有贸然发动进攻,表现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11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焉用亡郑以陪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伐宋)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①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②,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③宋人。楚子④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⑤。’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⑥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⑦,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⑧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晋侯次于城濮,子玉战,楚师败绩。(摘编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①公:指晋文公,后文“晋侯”也指晋文公。②怒顽:恼怒楚国的固执。③畀:赋予,给。④楚子:指楚成王,晋文公重耳流亡时曾得到楚成王帮助。⑤允当则归:适可而止。⑥间执谗慝:间执,堵塞;馋慝,邪恶,罪恶。⑦三国:此处指宋、曹、卫。⑧携:离间。第122页共122页\n1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②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桓晋文之事》)B.①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①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D.①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1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B.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C.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D.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1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向晋国告急求援,晋国君臣聚会谋划对策。先轸从两个方面运筹,使晋国掌握了对楚斗争的主动权。B.楚成王认为晋文公是个不可轻视的对手,又引用《军志》说明晋、楚对比的形势,这是富有战略眼光的。C.楚将子玉是个蛮勇之夫,抗拒王命,不肯退兵。楚成王盛怒之下只给他少数兵力,听任其独断孤行。第122页共122页\nD.子玉向晋国挑战,先轸提出策略,“复卫封曹”离间曹、卫关系,扣留楚使激怒子玉,谋略上占了上风。116.面对晋国军吏关于退兵的质疑,子犯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概括。1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乙夏,齐孝公①伐我北鄙。公②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③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④,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节选自《左传·展喜犒师》)【注】①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       ②公:指鲁僖公。       ③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始祖。大公:即姜太公,齐国始祖。“大”同“太”。       ④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丙第122页共122页\n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②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节选自《左传·秦晋殽之战》)【注】①秦郑结盟后,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个秦国大夫帮着戍守郑国。三年后,杞子派人密报秦君,计划里应外合偷袭郑国。       ②孟明:史称孟明视,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秦穆公的主要将领。1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B.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C.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D.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1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辱”在此不是侮辱自己、使自己受委屈的含意,而是相当于“枉顾”“屈尊”等词,是对对方来访的客气谦词。B.“执事”,即办事情、执行某项任务,文中是指自己接受命令、犒劳齐师,以充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C.股,即大腿;肱,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意为得力的助手,在文中作动词用,意为辅佐。D.“乘”,在文中是“四”的代称。“韦”,指加工后的熟牛皮。“以乘韦先”,指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奉上的礼物。1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选文都是写以言辞使对方退兵的故事,着意描绘人物语言,辞令引人入胜,很能体现《左传》长于叙事、善于记述行人辞令的特点。第122页共122页\nB.甲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委婉曲折,有理有据,从亡郑无益、存郑有利,到秦、晋历史关系,再到晋灭郑之后必然犯秦,层层深入,有说服力。C.乙文中展喜指出,齐孝公之父齐桓公正是因为遵守盟约,广修仁义而终成霸业,而现在的诸侯各国对齐侯也寄予了同样的期待。D.丙文中弦高是个见利忘义的投机商人,言辞中尽显对秦军的谄媚之态,而皇武子则用含蓄的外交语言表明了郑国的态度,下了逐客令。1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楚子①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②,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夕,右尹子革③入见,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④。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第122页共122页\n”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⑤。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有删改)【注释】①楚子:楚灵王。楚灵王弑杀楚王麇,自立为王后,对内肆意搜刮,对外滥用武力。②秦复陶:秦国的羽衣。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舄:鞋。③子格,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之孙,大夫子然之子,名丹,由郑国逃亡至楚国,任右尹。④熊绎:楚国始祖。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⑤旧许是宅:曾经住在许国旧地。许:周初分封的诸侯国。1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B.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C.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D.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1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22页共122页\nA.东道主,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晋围郑,郑在秦的东方,故郑可成为秦的东道主,为其东行提供服务。古人还有南道主、北道主、西道主的说法。B.材料甲称秦穆公为“秦伯”,材料乙称楚灵王为“楚子”,这是对周分封诸侯时爵位等第的体现,秦晋楚三国按爵位高低依序是秦伯、晋侯、楚子。C.鼎,本是古代烹饪之器;夏商周三代,鼎被用作礼器,专用于祭祀、典礼或宴飨,而逐渐发展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继而成为国之重器。D.古时后兄弟按长幼“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次之,季最小。孔丘表字“仲尼”,故可以由此推知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1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假托狩猎之名,派兵围困徐国,并亲率大军驻扎乾溪,威慑吴国;他服饰极尽奢华,威仪不凡,这些都彰显了他欲成为霸主的野心。B.上面文段中晋文公和楚灵王都有知人善用的格局,年高位卑的烛之武被委以劝退强敌的重任,落难流亡的郑王室后裔子革深得楚王信任。C.楚灵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以接见子革,他想向周索取鼎、向郑国索要土地,他能在小处守礼,却在大处失节的矛盾,皆源于贪欲。D.楚王夸赞熟读远古典籍的倚相为“良史”,有炫耀楚国人才众多的意味;子革据其不知《祈招》予以驳斥,意在向楚王炫耀自己博学广识。1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126.面对楚灵王的贪婪无厌,子革的劝谏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概括并简析他的劝谏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第122页共122页\n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寒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节选自《左传》)1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伯”是西周春秋时的爵位称号。按照周代封爵的等级,“晋侯”比“秦伯”爵位高。B.“子”,文中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孔子、孟子、庄子、士子、才子等,都是这种用法。C.“执事”指办事的官吏,文中指秦穆公。文中烛之武称对方“执事”,是表示尊敬对方。D.“庚辰”是干支之一,由天干中第7位“庚”和地支中第5位“辰”组成,文中用来纪日。第122页共122页\n1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因得罪晋国被秦、晋围困,烛之武虽对自己未被郑伯重用而有所埋怨,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以国事为重,夜见秦伯,纾解国难。B.烛之武游说秦伯时侃侃而谈,先对比了“亡郑”无益于秦和“舍郑”有利于秦的情况,再巧妙利用秦与晋曾经的矛盾,表明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C.当子犯请求攻打郑国时,晋文公认为没有秦军的帮助难以取胜,且秦国还留下军队戍守郑国,如果损害秦国和失去盟友,是不明智的。D.蹇叔不赞同劳师远征,但秦穆公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执意要出兵。蹇叔的“哭师”和“哭子”,说明了此次袭郑的结果。1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晋楚鄢陵①之战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郤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反命;邲之师,荀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②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节选自《左传·成公十六年》)[注]①鄢陵:郑国地名。②范匄,范文子的儿子,又称范宣子。第122页共122页\n(二)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1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B.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C.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D.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1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午,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B.晦,农历每月第一天。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望”的后一天叫“既望”。第122页共122页\nC.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爵位是“公”,比“侯”低一等的是“伯”。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1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楚鄢陵之战》中,范文子不想与楚军作战,他认为留着楚国对晋国有利,且国家的存亡由天意决定。B.《晋楚鄢陵之战》中,栾书和郤至都分析了楚军的不足,并认为晋军与楚军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C.《烛之武退秦师》中,在佚之狐的劝说下,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D.《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13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35.楚军逼近晋军后,范匄提出的策略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郑式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第122页共122页\n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逐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道,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惠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触。”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逐为母子如初。(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稚:古代城墙长三文高一丈为一稚。136.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1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本文中的黄泉即是此义。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阙秦以利晋”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1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22页共122页\n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B.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D.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13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40.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颗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参考答案:1.A2.D3.B4.(1)我听说:一天放走敌人,这是几代的祸患。(2)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乘我们渡过一半而迫击我们,那时战败而后悔,哪里还来得及?不如让他们缓口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挑拨我们两国国君,寡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他们的肉还不能满足,何必劳君王去讨伐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受诛杀,以使寡君快意,怎么样?“吾二君”作“构”的宾语,“寡君”作“得而食之”的主语,中间应断开,排除BD;“君”作“何辱讨焉”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第122页共122页\n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主要掌管楚国军事大权,主持战争”错误,令尹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先轸知道后非常生气,并马上去追赶放走的人”错误,根据原文“公使阳处父追之”可知,追被放走的三个人的不是“先轸”,而是“阳处父”。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纵”,放;“数”,几;“患”,祸患;“数世之患也”为判断句,“……也”表判断。(2)“半涉”,渡过一半;“薄”,逼迫,攻击;“何”,哪里、怎么;“纾”,缓。参考译文:晋国的先轸(原轸)说:“秦君违背蹇叔的话,由于贪婪而劳动百姓,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给予的不能丢失,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发生祸患;违背天意,就不吉利。一定要进攻秦国军队。”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进攻它的军队,心目中还有死去的国君吗?”先轸说:“我们有丧事秦国不悲伤,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他们就是无礼,还讲什么恩惠?我听说:‘一天放走敌人,这是几代的祸患。’为子孙后代打算,这可以有话对死去的国君说了吧!”于是就发布起兵的命令,立即动员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梁弘驾御战车,莱驹作为车右。夏季,四月十三日,在殽山把秦国军队打得大败,并且俘虏了三个指挥官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去。于是就穿着黑色的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此开始使用黑色丧服。第122页共122页\n文嬴请求把三位指挥官释放回国,说:“他们挑拨我们两国国君,寡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他们的肉还不能满足,何必劳君王去讨伐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受诛杀,以使寡君快意,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先轸上朝,问起秦国的囚犯,晋襄公说:“母亲代他们提出请求,我就放走他们了。”先轸生气地说:“武人花力气在战场上逮住他们,女人说几句谎话就把他们在国内放了,毁弃了战果而长了敌人的志气,晋国快要灭亡了!”先轸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在地上吐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追赶放走的三个人,追到黄河边上,他们已经上船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用晋襄公的名义赠送给他们。孟明叩头说:“承蒙君王的恩惠,不用被囚之臣来祭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诛戮,寡君如果杀了我们,死了以后名声不朽,如果依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后将要拜谢君王恩赐。”秦穆公穿着素服住在郊外,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号哭,说:“我没有听蹇叔的话,使你们几位受到侮辱,这是我的罪过。”于是没有更换孟明视的将位,说;“这是我的过错,将军你那里有罪呢?而且我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遮掩他的功劳。”晋国、陈国、郑国进攻许国,惩罚它倾向楚国。楚国令尹子上攻打陈国、蔡国。陈国、蔡国和楚国讲和,又进攻郑国,准备把公子瑕送回去做国君。在桔柣之门攻城,公子瑕的战车翻倒在周氏的池塘中,外边的仆人髡抓住了他献给郑文公。文公夫人为他殡敛而安葬在郐城下。晋国的阳处父入侵蔡国,楚国的子上前去救援,和晋军夹着泜水对峙。阳处父担心,派人对子上说:“我听说:‘文的不能触犯顺理的人,武的不能躲避仇敌之辈。’您如果想打,那么我就后退三十里,您渡河再摆开阵势,早打晚打听您的。不这样,让我缓口气,军士劳累,费钱财,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就驾上马车等着他。子上想要渡河,大孙伯说:“不行。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乘我们渡过一半而迫击我们,那时战败而后悔,哪里还来得及?不如让他们缓口气。”于是就后退三十里。阳子宣布说:“楚国军队逃走了。”就回国去了。楚国军队也就回国。太子商臣诬告子上说:“子上接受了晋国的贿赂而躲避他们,这是楚国的耻辱。罪没有比这再大的了。”楚成王杀死了子上。5.B6.C7.B8.(1)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2)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位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第122页共122页\n9.颍考叔提出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母子就如同在黄泉中相见,这就不算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母子二人很开心,并恢复了母子关系。【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姜氏”是主语,“欲”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之”后断句,排除选项A、C;“姜氏”是主语,“有”是谓语,“何厌”是宾语,宾语前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B。6.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及分析实词含义的能力。C.“……‘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错误。“阙地及泉”的“阙”是通假字,同“掘”,挖;“阙秦以利晋”的“阙”是“侵损、削减”的意思。可见“阙”字用法及含义不相同。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庄公一开始不相信”错误。对于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有谋反之意,庄公回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说明他不是不相信,而是在等待时机除去心头之患。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行”,干,做;“自毙”,自取灭亡;“姑”,姑且。(2)“皆”,都;“羹”,肉羹;“遗”,送给。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由原文“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可知,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由此可知,颍考叔提出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母子就如同在黄泉中相见,这就不算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母子二人很开心,并恢复了母子关系。参考译文: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尚且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大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廩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大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城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第122页共122页\n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位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就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带回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10.C11.C12.B13.(1)君王逃离晋国是由于他的资助,回国是由于他的宠信,有了饥荒吃他的粟米,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没有报答,由于这样他们才来的。(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14.①失信于秦穆姬。晋惠公回国后,没有答应秦穆姬的要求;②失信于秦穆公。晋惠公曾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最后没有兑现;③不懂报恩,没有仁心。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秦国有饥荒,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晋惠公曾经答应给中大夫送礼,后来也都不给了。还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都不兑现。“晋侯许赂中大夫”中,“晋侯”是主语,“许”是谓语,“赂中大夫”(动宾短语)为“许”的宾语,整句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为状语后置句,“以河外列城五”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D;“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构成并列关系,所以应在“虢略”“华山”“解梁城”后断开,排除A。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伯’是其中一等,位次在‘侯’之前,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高”理解错误,五等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可见“伯”位次在“侯”之后,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低。故选C。第122页共122页\n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B.“秦穆姬以死相逼,最终促使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上天降灾……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可知,秦穆姬以死相逼,秦穆公只是将晋侯拘留在灵台,并没有让晋侯回国,后来因为“加深愤怒会使我担当不起,违背天地会不吉利”才让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凭借;“资”,资助;“用”,由于;“施”,恩惠;“是以”,因为这。(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整句句式,判断句。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归纳要点的能力。首先,依据原文“晋侯之入也,秦穆姬曰:‘尽纳群公子。’晋侯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可知,晋惠公回国后,没有答应秦穆姬的要求,没有接纳公子们回国。可见晋国失信于秦穆姬。其次,依据原文“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可知,晋惠公曾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没有兑现。可见晋国失信于秦穆公。最后,依据原文“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可知,当晋国有饥荒时,秦国给它运送粟米;而当秦国有饥荒时,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可见晋国不懂报恩,没有仁心。以上这些导致了秦国攻打晋国。参考译文:晋惠公回国继承君位的时候,秦穆姬说:“把公子们都接回国内。”晋惠公不接纳公子们回国,由此穆姬就怨恨他。晋惠公曾经答应给中大夫送礼,后来也都不给了。还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都不兑现。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秦国有饥荒,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所以秦穆公攻打晋国。       晋军三次战败,退到韩地。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办?”庆郑回答说:“君王让他们深入的,能够怎么办?”晋惠公说:“答话放肆无礼!”占卜车右的人选,庆郑得吉卦。但是晋惠公不用他,让步扬驾御战车,家仆徒作为车右。以小驷马驾车,是从郑国来的。       九月,晋惠公将要迎战秦军,派韩简视察军队。韩简回来说:“军队比我们少,能奋力作战的人却倍于我们。”晋惠公说:“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君王逃离晋国是由于他的资助,回国是由于他的宠信,有了饥荒吃他的粟米,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没有报答,由于这样他们才来的。现在又将迎击他们,我方懈怠,秦国奋发,斗志岂止相差一倍啊!”晋惠公说:“一个人还不能轻侮,何况是国家呢?”于是就派韩简去约战,说:“寡人不才,能集合我的部下而不能让他们离散。君王如果不回去,我们将没有地方逃避命令。”秦穆公派公孙枝回答说:“晋君没有回国,我为他忧惧;回国后没有安定位置,还是我所担心的。如果君位已定,寡人敢不接受作战的命令?”十四日,秦、晋两军在韩原作战。秦国俘虏了晋惠公准备回国。晋国的大夫披头散发,拔出帐篷,跟随晋惠公。秦穆公派使者辞谢说:“你们几位为什么那样忧愁啊!寡人跟随晋国国君往西去,只不过实现晋国的妖梦罢了,难道敢做得太过分吗?”晋国的大夫三拜叩头说:“君王踩着后土,而顶着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下臣们谨在下边听候吩咐。”       第122页共122页\n秦穆姬听说晋惠公将要来到,领着太子荤、儿子弘和女儿简、璧登上高台,踩着柴草,说:“上天降下灾祸,让我两国国君不是用礼品相见而是兴动甲兵。如果晋国国君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晚上自焚;晚上进入,那么我就早晨自焚。请君王裁夺。”于是秦穆公把晋惠公拘留在灵台。       秦穆公说:“俘获晋侯,本来是带着丰厚的收获回来的,但一回来就要发生丧事,这有什么用?而且晋国人用忧愁来感动我,用天地来约束我。如果不考虑晋国人的忧愁,就会加深他们对秦国的愤怒。我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是违背天地。加深愤怒会使我担当不起,违背天地会不吉利,一定要放晋君回国。”公子絷说:“不如杀了他。”子桑说:“放他回国而用他的太子作为人质,必然会得到很有利的讲和条件。晋国还不会灭亡。”于是就允许晋国讲和。15.D16.B17.C18.(1)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D.“微:薄弱”解释错误。微:没有、如果没有;句意: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A.以: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连词,表目的,来。句意: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B.两个“既”意思相同,都是副词,可译为“已经”。句意: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且:第一个,并且,表并列;第二个,而且,表递进。句意: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D.为:第一个,动词,做;第二个,介词,给予。句意:不能再做什么了/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的说法错误。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劝说的对象是秦伯,是让秦国撤军,从而瓦解“秦晋联盟”而不是要“抗击晋国”。故选C。第122页共122页\n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1)东,名作状,在东边;肆,扩张;封,疆界;阙,损害;焉,哪里。(2)因,凭借;敝,损害;与,结盟;知,通“智”,明智;其,还是。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19.D20.B21.C22.(1)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3)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122页共122页\n“军:军队”错误,军,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B.“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错误,行李,外交使臣。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C.“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错误,版,指版筑的工事。句意: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陛下”“春秋战国时期,被分封的诸侯王不可自称‘寡人’”错误,“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自称“寡人”。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原文为“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两地割让给秦。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使……亏损。(2)“因”,依靠;“敝”,侵损;“所与”,同盟国;“知”,明智;“易”,取代;“其”,还是。(3)“逆”,迎接;“以为”,让……做;“许”,允许,答应。参考译文:三十年春天,王朝钦定历法的正月,晋人、秦人围攻郑国。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同意了。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第122页共122页\n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当初,郑国的公子兰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请求不要参加对郑都的包围。晋文公答应了,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23.C24.C25.D2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2)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忠之属也”翻译为: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种类。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肉食者谋之”翻译为: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齐之习辞者也”翻译为: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之”,结构助词,的。B.“可以一战”翻译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介词,凭借。“吾欲辱之,何以也”翻译为: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以”,介词,用。C.“战于长勺”翻译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于”,介词,在。“今民生长于齐不盗”翻译为: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于”,介词,在。D.“登轼而望之”翻译为: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翻译为: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错误。通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当时曹刿并不是国家的重臣。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2)“徒”,只,仅仅;“其实”,它的果实。参考译文:第122页共122页\n【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27.A28.B第122页共122页\n29.D30.(1)流及晋国的不过是你所剩的零头,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2)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是栋梁之才,在他们的辅佐下,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返晋国后一定会得志于诸侯。“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的意思是我看晋公子的随从。“吾”作主语,“观”作谓语,“从者”作“观”宾语,应在“从者”后停顿,这样就排除BD;“夫子必反其国”的意思是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夫子”作主语,“反”作谓语,“其国”作宾语,“夫子”是称呼用语,指重耳,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C。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一车六马为一乘”错误,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D.“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错误,原文“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分析可见,卫、曹国君并未礼遇重耳。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波及”,流及,扩散到;“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报”,报答;(2)“虎狼”,像虎狼一样;“举”,尽;“刑”,名词用作动词,施加刑罚。参考译文:第122页共122页\n晋公子重耳遭受祸难的时候,晋国人到蒲城去征伐他。蒲城人想抵抗,重耳不允许,说:“我依仗父亲的恩赐才享有养身的封地,才得到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对抗自己的父亲,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逃跑吧。”于是逃到狄国。跟随他一块出逃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重耳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后离开走了。路过卫国,卫文公不礼遇。走到五鹿,向野人乞讨饭吃,野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子犯说:“土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土地。”重耳行跪拜礼后,把土块接过来,装上车子。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姜氏嫁给重耳,并陪嫁八十匹马。公子沉湎在这安逸的生活中。随从的大臣们认为不能这样,准备出走,在桑树下谋划。蚕妇在树上听到后告诉了姜氏。姜氏恐怕走漏风声杀了蚕妇,对公子说:“你有远大的志气,听到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公子说:“没有的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安逸贪图享受是会败坏名声的。”公子不愿意走。姜氏和子犯合谋,以酒灌醉公子使他离开齐国。重耳酒醒后,拿着戈追逐子犯。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公子腋下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很想看公子的裸体。在公子洗浴时,近前观看。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是栋梁之才,在他们的辅佐下,那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返晋国后一定会得志于诸侯。得志了必然要杀对他无礼的人,曹国是首当其冲要被杀的。你何不早点表明你和他们不一样呢?”于是,僖负羁送去一盘晚餐,为了表示他对晋公子的敬意,暗中在盘中放了块璧玉。公子吃了饭送还璧玉。到了楚国,楚成王设酒宴款待公子,说:“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怎么报答我呢?”公子回答说:“女人、玉石、丝绸,你是有的;鸟羽、旄牛尾、象牙、犀牛皮是你这儿产的,流及晋国的不过是你所剩的零头。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虽然这样,可你怎么报答我呢?”公子回答说:“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晋楚交兵,在中原相遇,那就避君三舍(退避九十里)。假如得不到你退兵的命令,我左手拿马鞭,右手拿弓箭,以此和你周旋。”楚国令尹子玉请求杀掉公子,楚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行为又有所约束,言辞文雅而又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又能够为他效力。晋惠公不得人心,内外反叛。我听说姬姓在唐叔以后是最能持久的。大概由晋公子这一支继承下去吧?上天有意提拔他,谁能废了他?违背天意,必有大祸。”于是把他们送到了秦国。31.D32.C33.B34.(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35.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应各自独立,“厚”后面不应停顿,排除AC;“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是介宾结构,是“弃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第122页共122页\n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理解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烛之武反客为主”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没有“反客为主”,而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厌”,满足;“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阙”,使动,侵损、削减;“焉”,哪里;“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得分点:“惟”,只;“退”,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移”,改变。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问题,借助原文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乙文是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一文的节选。从“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可知作者认为诸侯国之间的结盟或争斗,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即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因为利益的不同分道扬镳,甚至干戈相向。乙文中“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正是这个道理。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甲)       第122页共122页\n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36.B37.C38.B第122页共122页\n39.(1)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40.①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②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③晋贪得无厌,下一步将会侵损秦国的土地。【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曰”表对话,后面断开,排除D;“远”,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国家,为“袭”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也”表停顿,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纪传体”错误,《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错误,佚之狐是向郑伯推荐烛之武,没有劝说烛之武。故选B。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对您有好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师”,军队;“御”,抵御、抗击;“御师必于殽”,状语后置,在崤山抗击我军。第122页共122页\n4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知,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根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可知,晋国忘恩负义,不可共事;根据“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晋贪得无厌,下一步将会侵损秦国的土地。参考译文:甲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第122页共122页\n乙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41.A42.A43.D44.B45.①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②当初,郑国公子兰出逃投奔晋国,听从于晋文公。在攻打郑国时候,(郑国公子兰)请求不要参与围困郑国。【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以(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而”是连词用于连接“亡郑”和“有益于君”,“若”字此处作为介词表示假设,“亡郑”是假设的条件,“有益于君”是假设的结果,而且这条件和结果已经用而连接,所以连词前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项。第122页共122页\n“有(拥有)”是动词谓语,“益(好处、益处)”是名词宾语,“于君”是介宾短语用于作为动词谓语“有(拥有)”的后置状语,且不能作为下一句动词谓语“敢”的主语。所以此处“于君”应该断在后面。据此,排除C项。故选A。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B.三个“之”字用法不同:“公从之”的“之”为代词作宾语,意为他;“邻之厚”的“之”为助词,处于主语“邻”、谓语“厚”之间,起消独作用;“臣之壮也”的“之”为助词,处于主语“臣”、谓语“壮”之间,起消独作用,一说“之”为助词,处在修饰词“臣”和中心词“壮”之间,译为“的”。故B项解说有误。C.两个“说”字用法、义项相同,“说”字在先秦本有“喜欢、高兴”的义项,如“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后代另造“悦”承担这一义项。故C项解说有误。D.“许之”是主语省略句,“何厌之有”是固定句式宾前句,“唯君图之”是一般(陈述)句式,译为“(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故D项解说有误。故选A。43.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常识的掌握理解能力。D.(d)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评,而非《左传》。故选D。4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概述和写作结构的掌握能力。B.“原本对君主郑伯有直接的不满”说法有误。烛之武临危受命前陈述了自己的年龄能力变化,表面是对自己的感伤,深层是对君主“不能及时任用自己,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含蓄不满,因而,下文君主郑伯才亲言道歉。故选B。4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早”副词状语,及早、早些、尽早;“急”,介宾短语状语,由于情况危急;“是”,指示代词,这,那。(2)得分点:“出奔”,动词谓语,出逃、投奔、出逃投奔、逃亡;“无与”,动词谓语,不要参与;省略句式,谓语动词“请”之前缺少主语,补足主语“公子兰”。第122页共122页\n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初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听从于晋国的同时又(暗地里)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郑文公说:“(如今)国家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必然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也)没有能力做事情/有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任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答应了他/允许了这件事。在夜里,(烛之武被)用绳子从城上吊到城外,见到秦伯/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以(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衬邻国/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势力雄厚了,您秦国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吧,(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情形)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他的西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将要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这件事情。”秦伯高兴,和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就不能达到这种地位/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不仁义;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不明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不符合武德。我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当初,郑国公子兰出逃投奔晋国,听从于晋文公。在攻打郑国时候,(郑国公子兰)请求不要参与围困郑国。(晋文公)答应了他,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让他做太子,用来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这件事情。46.C47.C48.C第122页共122页\n49.A50.B【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缒:绳索”错误,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之:他,代词”错误,“何厌之有”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会什么满足的呢?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动词,做。句意: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B.连词,如果。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句意: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D.名词,力量。句意:如果没有秦国国君的力量。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他的真心打动了对方,并得到了对方的同情”错误,烛之武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故选A。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因”,依靠,凭借;“敝”,损害。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故选B。参考译文:第122页共122页\n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51.A52.C53.A54.①有什么满足的呢?②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③才招致祸患。【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第122页共122页\n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鄙远”,把远的地方作为边境。句意为: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故选A。5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C.根据前文“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等语句可知,句中“革灭”的对象应是指“各国”,而非单指齐国。故选C。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A.“质问秦伯”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从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用委婉的语气,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而非直接质问。故选A。5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得分点有:“厌”,通“餍”,满足;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得分点有:“克”,能够;“终”,坚持到底。③得分点有:“始”,才;“速”,招致。参考译文:文段一: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第122页共122页\n文段二:(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文段三: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55.A56.C57.D58.(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2)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使郑国灭亡,增强了晋国(的国力),对于晋(而言)有收获了,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第122页共122页\n59.《左传》对史料取舍详略得当,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而《史记》则简略述之,重在叙述事件。【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而忘记大的羞耻!”重耳于是就接受了。“况”字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B;“结秦亲而求入”都是“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子”是“拘小礼”“忘大丑”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D。故选A。5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按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扬”错。谥号有褒有贬,应当是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以褒贬善恶的称号。故选C。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主动请求联姻,结秦晋之好”错。原文是“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遂受”,可见并非重耳主动请求联姻。故选D。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厌”,满足;“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使……亏损。(2)“间”,暗中;“亡”,使……灭亡;“厚”,使……雄厚;“得”,收获。59.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左传》善用细节塑造人物,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这个“抱怨”的细节不仅不会影响烛之武深明大义的形象,反而使人物显得真实、有血有肉。而《史记》则简略述之,重在叙述事件。文章主要通过时间的推进来叙述关于重耳回国的这段故事,如“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秦送重耳至河”,这样把事件的主要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参考译文:(甲)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选自《左传》)(乙)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从献公做太子时,重耳就已是成人了。献公即位时,重耳二十一岁。献公二十二年,献公派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于是就逃到狄国。狄国是重耳母亲的祖国。第122页共122页\n       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才离开。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重耳不想接受。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而忘记大的羞耻!”重耳于是就接受了。秦缪公十分高兴,和重耳宴饮。秦缪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再次拜谢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晋惠公死亡。晋国大夫听说重耳在秦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返回晋国。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但是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       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如果回到晋国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明誓。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因为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60.B61.A62.C63.A64.(1)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2)晋国,怎么会满足呢?【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B.“鄙”在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邑。故选B。6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意义的能力。A.“以为”,把……作为。句意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B.“以为”,认为。句意为: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走了。C.“以为”,认为。句意为: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D.“以为”,认为。句意为:自以为已经得到了。故选A。6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其”是代词,代指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邑这件事。句意为:您知道这件事是很难的。A.“其”是指示代词,代指秦国的外交人员。句意为: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B.“其”是指示代词,代指他们。句意为:又想往西扩大他们的边界。C.“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句意为:我们还是回去吧。D.“其”是指示代词,意为“那,那些”。句意为:失掉了那些同盟国。故选C。6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错误,选项曲解文言实词的意思,文中说的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意思是“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鄙”不是“看不起”的意思,“鄙”本是名词,意思是“边邑”,此处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邑”。故选A。6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有:“且”,而且,表递进;“赐”,恩惠;“许”,答应给予;“济”,渡过黄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第122页共122页\n(2)得分点有:“夫”,那;“厌”,同“餍”,满足。句式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之”。参考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65.B66.D67.A68.(1)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2)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69.①以“利”巧攻心理。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益来引诱秦穆公,让他动心。②以“害”巧析形势。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进一步指出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感到危险的存在,切中要害。③以“史”巧施离间。拿出史实“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言而无信,忘恩负义,不可共事。④这样烛之武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分析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句意: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本题中,“劳师以袭远”,“远”作“袭”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郑必知之”,“郑”作“必知之”的主语,需与前句断开,排除D。故选B。6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表述错误,应为“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故选D。6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主动求见秦伯”错误。根据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是由佚之狐推荐的,并非主动见。故选A。6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2)“掌”,掌管;“北门之管”,北门的钥匙;“潜师”,悄悄派兵。6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依据原文“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首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以秦国保留郑国后郑国给秦国带来的好处来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其次,依据原文“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形势,告诉秦穆公,如果攻打下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增强晋国的势力而秦国并不能得到好处,以此来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最后,依据原文“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从过去秦穆公曾经帮助过晋文公,晋文公曾答应过给秦国焦瑕,但晋文公言而无信,且对秦穆公提防有加,以此来劝说秦穆公这样忘恩负义的晋文公不可共事,从而使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参考译文:第122页共122页\n文本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文本二: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第122页共122页\n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70.C71.B72.A73.C74.(1)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2)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75.(1)都承认了自己的力量不如对方。(2)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3)都满足了对方的心理。【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从”,听从。句意: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从”,使……跟从。B.句意: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好处。“亡”,使……灭亡。句意: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亡”,逃跑。C.句意:我壮年的时候。“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因”,依靠。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因”,趁机。故选C。7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第122页共122页\n“入前”是“为寿”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所以排除C、D。“于坐”是“击”的状语,“因击沛公于坐”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所以应在“坐”后面面断开,排除A。故选B。7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A。7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错误。由原文“失其所与,不知”可知,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是不明智的。故选C。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阙”,侵损;“利”,对……有好处;“图”,考虑。(2)“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距”,通“据”,把守;“内”,通“纳”,接纳;“王”,统治。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可知,烛之武首先承认秦、晋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灭亡的危险,承认自己的力量不如对方。由原文“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可知,刘邦说自己也没有料到能先于对方进入关中,暗示自己承认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满足了项羽自高自大、骄傲狂妄的心理。由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烛之武是站在秦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灭亡郑国对秦国是没有好处的,并且保留郑国的话,只能是对秦国有好处,拉近了自己和秦伯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站在秦国利益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第122页共122页\n由原文“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可知,表明自己和项羽是处于同一战壕的战友,不是敌人,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第122页共122页\n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76.C77.D【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含义的能力。①“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②“执事”,对对方的敬称。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③“易”,取代。句意:用混乱去取代已有的协调。第122页共122页\n④“为”,给予。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故选C。7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A.“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B.“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句意:如果舍弃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C.“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D.“不仁”,古今义相同:不讲仁德。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的。故选D。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第122页共122页\n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78.C79.A80.B81.(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82.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因为利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解析】7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该句句意为: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整齐对称,“厚”后面不应停顿,排除A项、D项;“如涕唾”是动宾结构,之间不该断开,排除B项。故选C。7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A。80.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B.“烛之武胆小怕事”错误,烛之武在郑国被秦晋包围处于危难之中时,只身前往秦营之中,说服秦伯,足见其忠、义、勇,并不胆小怕事。故选B。第122页共122页\n8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鄙”,边邑,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焉”,哪里、怎么;“亡”,使动用法;“陪”,增加。(2)“惟”,只;“退”,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去”,离开;“移”,改变。8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和“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由此可知,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参考译文:(甲)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第122页共122页\n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83.B84.C85.C86.(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2)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87.晋文公:没有听取子犯攻打秦国的建议,从郑国撤军。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且派军攻打秦国。【解析】8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第122页共122页\n“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意思是“不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D;根据语境应指“与之”这件事没有什么疑问,所以“何疑”与上句意思紧密,“与之何疑”中间不能断开。故选B。8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纪传体史书”错误,应是编年体史书。故选C。8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这是通过佚之狐的话来表现烛之武的才能,是侧面描写。B.“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错误,原文中没有写秦国向自己的臣子询问。D.“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错误,原文中并未说到比从秦得到的还要多,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8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越”,越过;“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焉”,哪里;“陪”,增加。(2)“今天”,古今异义词,现在上天;“其”,难道;“逆”,违背;“伐”,攻打。8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晋文公认为向帮助过自己的秦国进攻是不仁义和不明智的,所以面对秦军撤军,“亦去之”说明他并没有攻打秦军,而采取的是撤军的措施;根据原文“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可知,面对秦国的饥荒,晋惠公采用了虢射的建议,“不与秦粟”说明他不给秦国粮食,“而发兵且伐秦”说明并出兵攻打秦军。参考译文:第122页共122页\n材料一: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帮助晋国。”邳郑的儿子豹却说:“攻打晋国。”缪公说:“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第122页共122页\n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战马不能前行,秦兵到来,惠公被围困,召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用占卜了,失败不也是应当的吗?”于是离开了。88.B89.A90.D91.B92.C9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使郑国灭亡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解析】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厌:讨厌、厌恶”错误。“夫晋,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所以“厌”的意思是“满足”。故选B。8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句意分别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B.第一个“以”,介词,因为。句意: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第二个“以”,介词,用。句意:时至今日,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C.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第122页共122页\n第二个“之”,助词,提宾标志。句意:畜养鸡、猪、狗。D.第一个“乎”,句末语气词,呢。句意:怎么能像这样呢?第二个“乎”,介词,跟,与。句意:与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故选A。9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9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故选B。9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所以这里烛之武并没有“反客为主”。故选C。9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亡,使动,使……灭亡;以,来;陪,增加。第122页共122页\n(2)惟,只是;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何移之速也,改变得多么快啊!参考译文:甲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第122页共122页\n(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4.A95.B96.B97.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解析】9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厌”,通“餍”,满足。句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故选A。9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B.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句意: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句意: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第二个“之”,代词,这件事。句意:希望您考虑这件事。D.第一个“为”,动词,做。句意:没有能力有作为了。第二个“为”,动词,给予。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故选B。9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错,原文为“秦伯说,与郑人盟”,并非“胁迫”而是高兴地结盟。故选B。9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得分点:“舍”,放弃,舍弃;“以为”,以(之)为,“之”代指郑国,把(它或者郑国)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指使者;“共”,供给;“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98.A99.B100.C101.(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第122页共122页\n(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102.秦军撤兵,秦国帮助郑国设置戍守才离去(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秦穆公明白其中利害(“利益”,或“利”)。【解析】9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那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夫”,指示代词,与“晋”关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B;“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阙”的宾语是“秦”,应在“秦”后断句,“利(于)晋”,省略句,“于晋”属于状语后置,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9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故选B。10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选C。10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焉”,哪里,怎么;“陪”,增加。第122页共122页\n(2)“因”,凭借;“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侵损;“与”,亲附、结交;“知”通“智”,明智。10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归纳要点的能力。由“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可知成功劝退了秦师,还订立盟约,并且留下将领帮助郑国戍守边疆。由“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原因为: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秦王看清了利害关系。参考译文:甲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乙第122页共122页\n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103.B104.D105.D106.(1)君王逃离晋国是由于他的资助,回国是由于他的宠信,有了饥荒吃他的粟米,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没有报答,由于这样他们才来的。(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107.①失信于秦穆姬。晋惠公回国后,没有答应秦穆姬的要求;②失信于秦穆公。晋惠公曾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最后没有兑现;③不懂报恩,没有仁心。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秦国有饥荒,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解析】10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晋惠公曾经答应给中大夫送礼,后来也都不给了。还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都不兑现。“晋侯许赂中大夫”中,“晋侯”是主语,“许”是谓语,“赂中大夫”(动宾短语)为“许”的宾语,整句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构成并列关系,所以应在“虢略”“华山”“解梁城”后断开,排除A。故选B。10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伯’是其中一等,位次在‘侯’之前,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高”理解错误,五等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可见“伯”位次在“侯”之后,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低。故选D。第122页共122页\n10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D.“秦穆姬以死相逼,最终促使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上天降灾……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可知,秦穆姬以死相逼,秦穆公只是将晋侯拘留在灵台,并没有让晋侯回国,后来因为“加深愤怒会使我担当不起,违背天地会不吉利”才让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故选D。10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凭借;“资”,资助;“用”,由于;“施”,恩惠;“是以”,因为这。(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整句句式,判断句。10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归纳要点的能力。首先,依据原文“晋侯之入也,秦穆姬曰:‘尽纳群公子。’晋侯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可知,晋惠公回国后,没有答应秦穆姬的要求,没有接纳公子们回国。其次,依据原文“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可知,晋惠公曾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没有兑现。最后,依据原文“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可知,当晋国有饥荒时,秦国给它运送粟米;而当秦国有饥荒时,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以上这些导致了秦国攻打晋国。参考译文:晋惠公回国继承君位的时候,秦穆姬说:“把公子们都接回国内。”晋惠公不接纳公子们回国,由此穆姬就怨恨他。晋惠公曾经答应给中大夫送礼,后来也都不给了。还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都不兑现。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秦国有饥荒,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所以秦穆公攻打晋国。晋军三次战败,退到韩地。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办?”庆郑回答说:“君王让他们深入的,能够怎么办?”晋惠公说:“答话放肆无礼!”占卜车右的人选,庆郑得吉卦。但是晋惠公不用他,让步扬驾御战车,家仆徒作为车右。以小驷马驾车,是从郑国来的。第122页共122页\n九月,晋惠公将要迎战秦军,派韩简视察军队。韩简回来说:“军队比我们少,能奋力作战的人却倍于我们。”晋惠公说:“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君王逃离晋国是由于他的资助,回国是由于他的宠信,有了饥荒吃他的粟米,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没有报答,由于这样他们才来的。现在又将迎击他们,我方懈怠,秦国奋发,斗志岂止相差一倍啊!”晋惠公说:“一个人还不能轻侮,何况是国家呢?”于是就派韩简去约战,说:“寡人不才,能集合我的部下而不能让他们离散。君王如果不回去,我们将没有地方逃避命令。”秦穆公派公孙枝回答说:“晋君没有回国,我为他忧惧;回国后没有安定位置,还是我所担心的。如果君位已定,寡人敢不接受作战的命令?”十四日,秦、晋两军在韩原作战。秦国俘虏了晋惠公准备回国。晋国的大夫披头散发,拔出帐篷,跟随晋惠公。秦穆公派使者辞谢说:“你们几位为什么那样忧愁啊!寡人跟随晋国国君往西去,只不过实现晋国的妖梦罢了,难道敢做得太过分吗?”晋国的大夫三拜叩头说:“君王踩着后土,而顶着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下臣们谨在下边听候吩咐。”秦穆姬听说晋惠公将要来到,领着太子莹、儿子弘和女儿简璧登上高台,踩着柴草,说:“上天降下灾祸,让我两国国君不是用礼品相见而是兴动甲兵。如果晋国国君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晚上自焚;晚上进入,那么我就早晨自焚。请君王裁夺。”于是秦穆公把晋惠公拘留在灵台。秦穆公说:“俘获晋侯,本来是带着丰厚的收获回来的,但一回来就要发生丧事,这有什么用?而且晋国人用忧愁来感动我,用天地来约束我。如果不考虑晋国人的忧愁,就会加深他们对秦国的愤怒。我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是违背天地。加深愤怒会使我担当不起,违背天地会不吉利,一定要放晋君回国。”公子絷说:“不如杀了他。”子桑说:“放他回国而用他的太子作为人质,必然会得到很有利的讲和条件。晋国还不会灭亡。”于是就允许晋国讲和。108.D109.C110.B111.A112.(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3)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第122页共122页\n【解析】10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武:使用武力”解释错误。“武”,符合武德。句意:不符合武德。故选D。10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何厌之有”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怎么能有满足呢?“邻之厚”中“之”,结构助词,的。句意:邻国的势力雄厚了。B.“夜缒而出”中“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中“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于”,介词,对。句意:佚之狐言对郑伯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于”,介词,对。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为”,动词,作为。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为”,动词,给予。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故选C。11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意思是“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这是烛之武的牢骚话,不能表现烛之武外交才能。故选B。1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主要是由于秦国想要报复郑国”错误,依据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主要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主要是因为晋国想要报复郑国,并非秦国。故选A。1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1)“用”,任用;“急”,情况危急;“是”,这;“过”,过错。(2)“焉”为什么;“亡”,灭掉,使……灭亡;“以”,来;“陪”,增加。(3)“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个人。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113.D114.C115.D116.①“退三舍避之”是报“楚之惠”,不食言。②敌人的士气还很饱满旺盛。③晋国退兵,楚国可能也退兵;如果楚不退兵,那么楚国理亏。第122页共122页\n117.(1)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2)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1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说”,高兴。句意: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说”,高兴。句意: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B.“以”,介词,用。句意:不敢说一定有功劳,愿意用此堵塞奸邪小人的口。“以”,介词,用。句意: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C.“图”,考虑。句意: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考虑。“图”,考虑。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D.“从”,追逐。句意:子玉发怒,追逐晋军。“从”,带领,率领。句意: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故选D。1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文公在外边十九年了,而最终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过了;民情真假,也都知道了。上天给予他年寿,同时除去了他的祸害,上天所设置的,难道可以废除吗?“晋国”作“得”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D。“其”是发语词,可以翻译为“难道”,一般放在句首,故应在“其”前断句,排除A。故选C。1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复卫封曹’离间曹、卫关系”说法错误。应该是离间曹、卫和楚的关系。故选D。1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可总结出,“退三舍避之”是报“楚之惠”,不食言。第122页共122页\n从“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可总结出:敌人的士气还很饱满旺盛。从“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可总结出:晋国退兵,楚国可能也退兵;如果楚不退兵,那么楚国理亏。1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厚”,没有厚度的(刀刃),比喻很薄;“间”,空隙;“恢恢”,形容空间非常宽绰;“游”,使……游动,运转。(2)“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这里偏重于“入”;“非常”,意外的变故。参考译文:(楚国攻打宋国)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危急情况。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就断绝了交往,请求楚国解围,他们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喜欢曹国、卫国,一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的财礼,而恼怒楚国的固执,能够不打仗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楚成王让子玉离开宋国,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文公在外边十九年了,而最终得到了晋国。险阻艰难,都尝过了;民情真假,也都知道了。上天给予他年寿,同时除去了他的祸害,上天所设置的,难道可以废除吗?《军志》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抵挡。’这三条记载,适用于晋国。”子玉派遣伯棼向成王请战,说:“不敢说一定有功劳,愿意用此堵塞奸邪小人的口。”楚成王发怒,少给他军队。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退还曹国,我也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子犯说:“子玉无礼啊!这次打仗的机会不可失掉了。”先轸说:“君王应该答应他的请求。安定别人叫做礼,楚国人一句话安定三国,我们一句话而使它们灭亡。我们就无礼,拿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楚国有三项恩惠,我们有三项怨仇,怨仇已经太多了,准备拿什么作战?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考虑。”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绝邦交。第122页共122页\n子玉发怒,追逐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疲劳不堪,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后九十里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蔽护他们的敌人,我们缺理而楚国有理,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如果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九十里。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晋文公的军队驻扎在城濮,楚国子玉出战,楚军大败。118.D119.B120.D121.①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就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想要的土地呢?②难道他继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待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③(沛公)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解析】1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展喜回答说:“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罄,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么不害怕?”“齐侯”是“曰”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县罄”是一个词,“县”同“悬”,“县罄”指挂起来的罄,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1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即办事情、执行某项任务”错误,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对方(对方的将士随从等),表示恭敬。故选B。1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见利忘义的投机商人”“谄媚之态”错,弦高机智爱国,言语中暗含警告之意。故选D。1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1)“东”,向东;“肆”,扩张;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阙”,损害;“焉”,哪里。(2)“岂”,难道;“嗣世”,继位;“弃命废职”,丢弃使命、放弃职责。(3)“故”,……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这里偏重于“入”,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参考译文:【甲】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夏天,齐孝公领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鲁僖公派遣展喜去犒劳齐国军队,让他先向展禽请教犒赏时的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齐孝公,对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罄,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因此集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是为了发扬光大齐太公的旧职。等到您当上国君,诸侯们都盼望着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我们敝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人们会说:‘难道他继承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待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人们凭借这一点就不害怕。”于是,齐孝公就领兵回国了。第122页共122页\n【丙】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我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客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词,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122.C123.B124.D125.(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2)孔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像这样,岂会在乾溪受辱?”126.子革采用的是欲擒故纵的方式:楚灵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子革一开始顺着他,三问三答,都是随声附和;之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利用周穆王的故事,一下击中楚灵王的要害,使他内心震动,坐卧不安,达到劝谏的目的。【解析】1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是前一句的主语,“彼”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连词,表转折,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前面断开,排除AB;“服事”的宾语是“君王”,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第122页共122页\n1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秦晋楚三国按爵位高低依序是秦伯、晋侯、楚子”错误,爵位按照由高到低应为“公侯伯子男”,所以正确的顺序为“晋侯、秦伯、楚子”。故选B。1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子革据其不知《祈招》予以驳斥,意在向楚王炫耀自己博学广识”错误,从文中来看,子革驳斥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博学广识,而是借倚相不会背《祈招》的诗来讲述周穆王的故事,是对灵王想扩张领土而进行的劝阻谏辞,所以目的是劝阻。故选D。1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第二个“封”,名词,边界;“肆”,扩张;“阙”,侵损,使……亏损。(2)“志”,记载;“克己复礼,仁也”,判断句,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信”,确实;“善”,好;“如是”,像这样;“辱于乾溪”,状语后置。1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子革和楚灵王之间的对话,结合对话的内容分析劝谏的技巧。如灵王回顾了自己的祖先对周王朝的巨大功勋,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礼器,天子会不会给”,子革的回答是“肯定会给啊……大王您派人去要礼器,天子哪敢不给啊”;第二个问题“如果楚国现在派人去索取这片土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子革的回答是“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我们礼器,郑国怎么敢不给我们土地啊”;第三个问题“……诸侯应该害怕我们了吧”,子革的回答是“肯定会害怕啊!这四个城池的兵力足够威慑诸侯了,何况还有楚国本土的兵力呢?谁敢不害怕大王啊”,至此,灵王的自信心和欲望已经膨胀到极点。之后当楚灵王吹嘘倚相博学多识、炫耀楚国的人才众多的时候,子革说倚相连《祈招》都不会背,以此引起出楚灵王的好奇心,子革趁机给他讲述周穆王的故事,一下击中楚灵王的要害,使他内心震动,坐卧不安。参考译文:甲第122页共122页\n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楚灵王到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恐吓吴国。楚王驻扎在乾溪,作为他们的后援。天下雪,楚王戴皮帽,穿秦国羽衣,翠鸟羽毛的披肩,豹皮鞋,握鞭而出。仆析父跟随着。子革晚上进见,楚王会见他,脱去帽子、披风,丢掉鞭子,和他谈话,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绎与齐国的吕伋、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同时事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分赐的宝器,唯独我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室,要求将九鼎作为分赐给我国的宝器,周王会给我吗?”于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在偏僻的荆山地方,柴车破衣,居于草野,跋涉山林,事奉天子,只有这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来供奉王室大事之用。齐,是周王的舅父;晋及鲁、卫,是周王的同母兄弟。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住在许国旧地,现在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有利,而不给我们。我们如果向他们要求,会给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周室不吝惜九鼎,郑因岂敢吝惜田地?”楚王说:“从前诸侯认为我国偏远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大力修筑陈、蔡、不羹等城邑,兵赋都达到兵车一千辆,你参与其事是有功劳的,诸侯会畏惧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畏惧君王啊!单这四大城邑,已足以使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岂敢不畏惧君王吗!”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第122页共122页\n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诗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祇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楚王说:“你能吗?”子革回答说:“能。那首诗说:‘《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了美德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有好几天,送上饭不吃,躺下睡不着,还是不能自己克制,以致遇到祸难。孔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象这样,岂会在乾溪受辱?”127.A128.B129.C130.(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2)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解析】1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力”的谓语为“竭”,并且“远”是“主”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应在“竭”后面断开,排除BD。“所”和“为”构成“所”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应在“为”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A。12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B.“通称”错误。应该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故选B。1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军的帮助难以取胜,且秦国还留下军队戍守郑国”错误。由原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可知,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并不是说没有秦军的帮助难以取胜,且秦国还留下军队戍守郑国。故选C。1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封”,使……成为封地;“肆”,扩张;“阙”,侵损。(2)“管”,钥匙;“潜师”,悄悄派兵;“国”,国都。参考译文:第122页共122页\n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131.C132.B133.C134.(1)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135.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和楚军决一死战。【解析】13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吵闹。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间”,名词,“六”数词作定语修饰“间”,偏正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郑”为“陈”的主语,应在“郑”前断开,排除排除B。故选C。第122页共122页\n13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晦,农历每月第一天。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朔’”说法错误。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故选B。1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佚之狐的劝说下”说法错误。从文章第二段佚之狐与郑伯的对话可确定应该是在郑文公的劝说下。故选C。1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外宁”,外部安宁;“内忧”,与“外宁”相对,内部忧患;“盍”,“何不”的合音,为什么不;“外惧”,对外保持警惕的对象。(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焉”,为什么;“陪”,增加。1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可知,看到楚军逼近晋军,范匄提出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也就是要和楚军决一死战。参考译文:晋楚鄢陵之战夏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相遇。范文子不想同楚军交战。郤至说:“秦、晋韩原之战,惠公未能整军而归;晋、狄萁之战,主帅先轸不能回来复命;晋、楚邲之战,主帅荀伯兵败溃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就又增加了耻辱。”范文子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是强国,如果我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齐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第122页共122页\n甲午(六月二十九日),月末的最后一天,楚军一大早就逼近了晋军,并摆开了阵势。晋军军官感到了害怕。范匄快步走上前来说:“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晋国和楚国都是天意所归的国家,有什么可担心的?”范文子听了气得拿起戈赶他出去,并说:“国家的存亡,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栾书说:“楚军轻浮急躁,我们坚守营垒等待着,三天之后楚军一定会撤退。他们退走时我们再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郤至说:“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吵闹。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贵族子弟也并非精兵,月末用兵又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136.B137.C138.B第122页共122页\n139.(1)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2)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140.颖考叔提出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母子就如同在黄泉中相见,这就不算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母子二人很开心,并恢复了母子关系。【解析】13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依据语法结构,“姜氏”是主语,“欲”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之”后断句,排除选项AC;“姜氏”是主语,“有”是谓语,“何厌”是宾语,宾语前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B。1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分析错误。“阙地及泉”的“阙”是通假字,同“掘”,挖;“阙秦以利晋”的“阙”是“侵损、削减”的意思。可见“阙”字用法及含义不相同。故选C。1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庄公一开始不相信”分析错误。对于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有谋反之意,庄公回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说明他不是不相信,而是在等待时机除去心头之患。故选B。1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行”,干,做;“自毙”,自取灭亡;“姑”,姑且。(2)“会同”,朝见天子;“非”表否定判断;“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相。1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第122页共122页\n由原文“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可知,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由此可知,颍考叔提出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母子就如同在黄泉中相见,这就不算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母子二人很开心,并恢复了母子关系。参考译文: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尚且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不久之后,大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大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廩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大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大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城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第122页共122页\n颍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位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就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带回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第122页共12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11 页数:122
价格:¥18.88 大小:159.06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