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汉书》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2

2/102

剩余10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汉书》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B.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C.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D.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02页共102页\nA.明经,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龚胜以此科进入仕途。B.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C.师友祭酒,官名。新莽时始置,为太子官属。祭酒,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D.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郡吏、重泉令、谏大夫、丞相司直、光禄大夫、右扶风等职务。B.龚胜直言敢谏,多次论政。他多次直谏,直陈世态炎凉,用度宽奢,刑法严苛,赋敛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来约束部下。C.龚胜坚守节操,面对王莽派来的使者不留情面。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卧在床上。D.龚胜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一再拒绝王莽的授官,在知道自己的话无人听从后绝食而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2)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5.李密在《陈情表》中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本文中龚胜为什么拒绝接受王莽授予的官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②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第102页共102页\n致其罪,高至于死。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乱吏治,郡中苦之。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东海大治。③以高第入守右扶风,满岁为真。选用廉平疾奸吏以为右职,接待以礼,好恶与同之;其负翁归,罚亦必行。治如在东海故迹,奸邪罪名亦县县有名籍。盗贼发其比伍中,翁归辄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奸黠主名,教使用类推迹盗贼所过抵,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缓于小弱,急于豪强。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责以员程①,不得取代。不中程,辄笞督,极者至以鈇自刭而死。京师畏其威严,扶风大治,盗贼课常为三辅最。④翁归为政虽任刑,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语不及私,然温良谦退,不以行能骄人,甚得名誉于朝廷。视事数岁,元康四年病卒。家无余财,天子贤之,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祠。(节选自《汉书》)注释:①员程,亦作“员呈”,指规定人数、期限的工作指标。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人莫能当     (2)案致其罪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吏民小解,辄披籍(     )A.解脱   B.松懈   C.解释   D.停止(2)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     )A.督促   B.工作   C.考核   D.征税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论弃仲孙市。②京师畏其威严。③晓习文法。④案致其罪,高至于死。⑤教使用类推迹盗贼所过抵。⑥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⑤9.把第③段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选用廉平疾奸吏以为右职,接待以礼,好恶与同之。第102页共102页\n10.“天子贤之”,“赐金百斤”是因为尹翁归_______文本一:(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当户有遗腹子名陵。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句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别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第102页共102页\n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B.天汉,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年号和干支两种。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D.北首,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令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敌不寡众,最终兵败降胡。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2)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第102页共102页\n阅读甲、乙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甲文①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②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③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④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节选自班固《汉书•李陵传》)乙文①《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②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乎?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第102页共102页\n③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④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节选自白居易《汉将李陵论》)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     (2)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16.与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1)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C.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C.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1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诏陵以九月发B.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乎。C.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D.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18.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把这三处表示出来。第102页共102页\n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19.把甲文第③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20.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作者对李陵降敌所持态度的异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梁王胜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第102页共102页\n(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注]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釐,祭礼用过的肉。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B.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D.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家”,指“诸子”,先秦时期的各学派。B.“博士”,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D.“国”,指诸侯或诸侯王的封地。2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太守吴公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他到朝中做官。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C.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情也压抑起来。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02页共102页\n①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②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25.贾谊给孝文帝提了哪些改革建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亦曾言之。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第102页共102页\nB.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C.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D.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交际用语,从汉代开始,作为对长辈的敬称,多用于书信,比较庄重。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C.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年共得二千一百六十斛。D.甘露,西汉宣帝在位时期曾使用多个年号,文中神爵、甘露都是宣帝的年号。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获释归汉前,曾经百般劝说苏武投降的李陵摆酒庆贺,席间倾诉自己的委屈与无奈,与苏武诀别时涕泪交流。B.苏武正值壮年受汉武帝派遣持节出使匈奴,滞留匈奴十九年,历经千难万险,回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时已白发苍苍。C.苏武回到汉朝第二年,因受上官桀父子等人合谋的反案牵连,被免去官职,他的儿子苏元也因参与密谋犯罪被杀。D.苏武家里不蓄积财产,朝廷赏赐的财物全都赠送给自己的兄弟和老朋友,连皇后的父亲平恩侯都非常敬重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第102页共102页\n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B.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C.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第102页共102页\nD.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径匈奴”和“花径不曾缘客扫”(《客至》)中的“径”含义不同。B.“汉肯听我乎”和“听臣微志”(《陈情表》)中的“听”含义不同。C.“诚得至”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D.“殊无报胡之心”和“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报”含义不同。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作为郎官,当仁不让。得知朝廷有意与月氏联合以攻匈奴,在明知出使月氏有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响应征募,后从陇西出发出使月氏。B.张骞作为使节,忠心耿耿。他在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人抓获,被扣留了十余年,在已娶妻生子的情况下,仍保持着从汉朝出使的符节而未丢失。C.张骞作为汉使,尽忠职守。因被扣留期间住在匈奴的西边,便趁机与部下向月氏方向逃去,向西逃了数十天,到达大宛,最终联合月氏共反匈奴。D.张骞作为臣子,建言献策。他向汉武帝讲述出使期间的见闻,描述异域国家的地形物产,分析异域地区的气候风俗,推断出使大夏的安全道路。3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2)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第102页共102页\n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选自《汉书》,有删改)【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所以被称为“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与“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称呼四方异族。第102页共102页\n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都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希望能自成一军,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以腐刑。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3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第102页共102页\n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风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选自《汉书·东方朔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盒子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第102页共102页\n(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武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武帝赐帛嘉奖。受武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但他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D.东方朔善于劝谏。他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鲁迅提到小时候“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可是最终私塾先生也没有告诉他世上究竟有没有这种虫子。其实“怪哉”有章可查,如《太平御览》:“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对曰:‘此奉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死,仰首叹曰:“怪哉!”故名怪哉。此必秦之狱处。’”根据文中你所知的东方朔,你认为他向武帝如此解释“怪哉”有何深意?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史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群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忱边思职,驭吏力也第102页共102页\n。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言。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贫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上自临问吉:“谁可以自代者。”吉顿首曰:“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后三人居高位皆称职,上称吉为知人。薨,谥曰定候。(节选自《汉书·丙吉传》)【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B.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C.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D.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节三年,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代纪年法多种形式,此处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B.御史大夫,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不同。文中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征召及受章奏;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文中指前者。D.“公府不案吏”和“成妻纳钱案上”(《促织》)中的“案”含义相同。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处理政务以宽松为怀。他认为身为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是很丢人的事,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B.丙吉为人宽厚。车夫因酒醉而呕吐在他的车上,他担心车夫被赶走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C.丙吉为官能抓住主要矛盾。在路上遇上百姓斗殴他不过问,却调查牛喘息的原因,他担心的是时令失调,带来灾害。第102页共102页\nD.丙吉有知人之明。当他病重时,皇帝询问谁能作为替代人选,他举荐了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三人,都很称职。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2)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42.丙吉病危之时推荐的三个人各有哪方面的突出优点?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即日引军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第102页共102页\n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征/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干被创死B.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征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C.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征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D.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征/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被推举,察举制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本文中的匈奴即在此列。C.“单于”,又称赞普,意为广大之貌,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D.“御史”,先秦时期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后来专司纠弹。本文中的“御史”与《廉颇菌相如列传》的“御史”职能不同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下诏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张勃也受牵连被削夺二百户的食邑。B.陈汤沉着勇敢,好立奇功。他冷静分析局势后,鼓动甘延寿抓住时机当机立断。甘延寿非常认同,与陈汤一起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国车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C.陈汤、甘延寿带领军队分道进发,途经赤谷、乌孙,进入康居后秘密召见了康居的贵族屠墨,和他歃血为盟,并通过他详细地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第102页共102页\nD.在与匈奴作战过程中,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并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最终经过猛勇作战,取得胜利,建立了不朽功业。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2)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十》)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B.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第102页共102页\nC.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D.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B.沛公,即刘邦,字季,沛县人,曾经做过秦朝的泗水亭长,秦末起义军领袖,称“沛公”,后建立西汉政权。C.陛下,陛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陛下原指站在楼前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古代臣子对帝王的尊称。D.谥,古代帝王、官员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文成”属于褒义的谥号。4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时,不曾在韩国做官,但韩被灭之后,家人惨遭不幸,他用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报仇。B.张良敢于劝谏。刘邦因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秦国。樊哙劝谏,刘邦没有听他的,后听取了张良的劝谏。C.张良谦虚正直。汉高帝想要封他三万户人口的封地,张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而推辞,后被封为留侯。D.张良急流勇退。张良被封邑万户,位居列侯之后,想要放弃人间之事,跟从赤松子出游,但后来遭到吕后的干涉。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2)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第102页共102页\n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吏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初,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B.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C.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D.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02页共102页\n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本为史官,自秦朝开始成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的失职行为。B.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素有“天府之国”、“四塞之国”的美誉。古人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C.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一乘配甲士3人,步卒72人,古人常用“万乘之国”代指中等国家。D.薨是古人对死的讳称,常用以婉称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等的死。死的讳称还有不禄、晏驾、见背、坐化、就木等。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人。面对秦御史的举荐,他坚决推辞,不愿意赴任;而对还寂寂无名的刘邦,却几加袒护。B.萧何目光长远。他劝说遭受项羽排挤的刘邦暂时隐忍,积蓄力量,刘邦听从后对成就大业果真有帮助。C.萧何政绩卓越。汉二年,他在关中尽心侍奉刘邦,建立宫室宗庙等,还常为兵败的刘邦提供军需补给。D.萧何持家有道。他为家人在偏僻穷苦的地方治办田宅,是为了防止后代生活奢靡或被有权势的人抢夺。5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食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第102页共102页\n,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候。军自请曰:“愿受长缕,必羁南越土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大余故世谓之终童。(先自《汉书·终军传》)【注】①繻:一种帛制的通行证。②传:符信、凭证。③制:帝王的命令。④横草:使草倒下。5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B.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C.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D.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关吏,指管理关市或守关口的官吏,也可指海关的官吏。这里的“关”指函谷关,关吏也就是把守函谷关的官吏。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第102页共102页\nD.南越,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它奠定了今日岭南的基本范围。5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B.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C.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但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2)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第102页共102页\n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节选自《苏武传》)5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60.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谓相坐       何:副词,多么B.空以身膏草野       以:介词,凭借C.何以汝为见       为:语气助词D.匈奴之祸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6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第102页共102页\n6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①。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②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节选自《汉书·张良传》)【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63.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B.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第102页共102页\nC.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D.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6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破:打败B.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从:跟从C.沛公乃还军霸上。            军:驻扎D.秦地可王也。                  王:称王6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时,不曾在韩国做官,但韩被灭之后,家人惨遭不幸,他用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报仇。B.张良敢于劝谏。刘邦因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秦国。樊哙劝谏,刘邦已经听取樊哙的进谏,后张良再次劝谏,于是沛公还军霸上。C.张良为人忠诚。在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的消息后,他放下个人安危,主动告知沛公,且冷静地为沛公分析状况、出谋划策。D.张良为官正直。汉高帝想要封他三万户人口的封地,张良自认为自己没有战功,只是尽臣子本分,故而推辞,后被封为留候。6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2)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菲、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第102页共102页\n。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鐀之书。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6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意思是回来,“还”与《琵琶行(并序)》“取酒还独倾”的“还”含义相同。B.卒意思是死亡,“卒”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的“卒”含义不同。第102页共102页\nC.余意思是多出来的,“余”与《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的“余”含义不同。D.凡意思是总共,“凡”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相同。6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察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人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7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第102页共102页\n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7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赂:贿赂B.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活捉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死:应当处死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斥候:侦察兵7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D.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名,战国时开始设置,有议郎、中郎、侍郎等。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B.丈人,文中用于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用于在家庭关系中称呼妻子的父亲。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D.相坐,又叫连坐,指凡犯谋反等大罪者,只有与其有牵连的直系亲属才会被治罪。第102页共102页\n7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深明大义,出使匈奴。虽然汉与匈奴的关系一向不好,但当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当和平使者时,他高兴地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前往。B.苏武个性刚烈,义不受辱。他听到张胜和虞常的阴谋,意识到此事要祸及到国家的荣誉,于是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欲要以死殉国。C.苏武威武不屈,拒绝投降。面对剑斩虞常的紧张局势,面对张胜投降后势单力薄的形势,面对卫律手中两次举起的剑,他始终不为所动。D.苏武不慕富贵,坚持正义。当卫律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的种种富贵时,苏武不屑一顾;当卫律劝说威胁苏武时,苏武大骂其卖国行为。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4)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廉希宪,字善甫。幼魁伟,举止异凡儿。岁甲寅,世祖以京兆分地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籓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国制,为士者无隶奴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土,庐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缞绖。及丧父,亦如之。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对曰:“陛下圣犹尧、舜,臣等未能以皋陶、稷、契之道,赞辅治化,以致太平,怀愧多矣。今日小治,未足多也。”因论及魏征,对曰:“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第102页共102页\n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尧、舜得寿,不因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六年春,赐钞万贯,诏复入中书,希宪称疾笃。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曰:“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开圣意,急为屏除。”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夜,希宪卒,年五十。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文正。(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B.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C.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D.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寅,干支之一。古代把十二天干、十地支按照顺序相配,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用来纪年,被称为干支纪年法。B.庐,是指古人在父母或老师死后,为守丧而在墓旁构筑居住的屋舍。文中廉希宪“庐于墓傍”体现了对去世母亲的孝敬。C.尧,又称唐尧,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仁德爱民,晚年禅位于舜,被后人视为理想的君主、圣王。D.受戒,指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或受训戒,以便更好地修行。皇帝命廉希宪受戒,但遭到委婉拒绝。7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02页共102页\nA.廉希宪重视教育,坚信儒学。他首请任用名儒许衡掌管京兆地区的学校,把培育人才作为根本大计,改变归属奴籍士人的身份为儒籍,坚守孔子的忠孝观念。B.廉希宪孝心深笃,忠孝两全。母亲去世时,他遵循古代丧礼,悲痛至极,以致于呕血,不能站立;在被夺情复职之后,他虽然奉旨处理政务,但仍然为母服丧。C.廉希宪敢于谏言,规劝皇帝。借助谈论魏征的时机,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当皇帝允许方士炼制丹药时,他上书表示反对,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D.廉希宪深谋远虑,心系国家。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仍然借太子侍臣问候之机,向太子传递治国之道,提出治国的关键在于用人,主张开启圣意,屏除奸佞。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2)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曰:“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80.廉希宪不仅尊崇儒学,多有政绩,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堪称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范。请简要概括他品格方面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轴史记石室金鐀之书。第102页共102页\n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8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D.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102页共102页\n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8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85.选文“赞曰”评价司马迁写作史书“不虚美,不隐恶”,请你从《鸿门宴》中列举一个历史人物对此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诸大人相难久之。呼韩邪从其计,引众南近塞,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郅支单于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是岁,甘露元年也。三年正月呼韩邪朝天子于甘泉宫,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元帝初即位,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明年,汉遣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送呼韩邪单于侍子。昌、猛见单于民众益盛,塞下禽兽尽,单于足以自卫。闻其大臣多劝单于北归者,恐北去后难约束,昌、猛即与为盟约曰:“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第102页共102页\n汉与匈奴敢先背约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孙尽如盟。”昌、猛还奏事,公卿议者以为:“单于保塞为藩,虽欲北去,犹不能为危害。昌、猛擅以汉国世世子孙与夷狄诅盟,令单于得以恶言上告于天,羞国家,伤威重,不可得行。”上薄其过,有诏昌、猛以赎论,勿解盟。(节选自《汉书·匈奴传》)8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B.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C.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D.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指其他少数民族。文中指西域各国。B.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还可被称为“大单于”“可汗”。C.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古代容量单位还有“升”“斗”“石”“豆”等。D.侍子,汉代周边少数民族与汉通好时,其国王多遣子入侍汉朝皇帝,故称侍子。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汉称臣不符合匈奴的古制,大臣们不赞同这样做。但左伊秩訾王据理力争,最后单于采纳了他的建议。B.呼韩邪主动请求留守在光禄塞下,汉朝派将士护送他出鸡鹿塞,还命令董忠等人帮助讨伐叛逆不服从的人。C.匈奴称臣后,汉与之礼尚往来,不止一次对其提供物资帮助。匈奴人得到了帮助,对汉朝充满感激之情。D.韩昌和张猛擅自与匈奴订立盟约,大臣得知后表示反对。皇帝认为昌、猛二人罪过不大,未与匈奴解除盟约。8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2)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第102页共102页\n90.韩昌、张猛两人与匈奴订立盟约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光【1】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孝宣皇帝【2】之时,霍氏【3】奢靡,茂陵徐先生【4】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灭。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徙薪曲突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节选自《说苑·权谋》)注:【1】光,指西汉权臣霍光。【2】孝宣皇帝,即汉宣帝。【3】霍氏,指霍光的子孙。【4】徐先生,名为徐福,即后文“向使福说得行”中的“福”。9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节二年春病笃                           笃:沉重B.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                 疾:生病C.陛下即爱之                                 爱:偏爱D.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哀:同情第102页共102页\n9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             董忠等以其功封B.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                    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C.夫不逊者必侮上                              而反不录言曲突者D.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             则无裂地出爵之费9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用来作为祭祀兄长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供奉B.出人之右,人必害之地位在众人之上,别人一定会害怕他C.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发现灶上的烟囱是直的,灶旁堆放着许多柴草D.燔发灼烂者在上行被火烤得焦头烂额的人居于上座9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的葬礼十分隆重,汉宣帝及皇太后都亲自参加。B.徐福从霍氏子孙的奢靡,预感他们将不逊而行逆道。C.客人向主人建议弄弯灶上的烟囱,搬走灶边的柴草。D.徐福上书劝说霍氏子孙收敛奢靡行为,以防被灭族。95.依据上文,成语典故“曲突徙薪”包含着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第102页共102页\n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文本二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元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有删改》9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B.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第102页共102页\nC.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D.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9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与《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合称“前四史”。B.朔望: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一般情况,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最后一天为“晦”。C.祭酒:本义是以酒祭祀或祭奠,也用来称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博士祭酒等。文中指祭祀。D.麒麟阁,汉朝阁名,供奉功臣。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画图麒麟阁”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9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了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苏武与上官桀父子有旧交,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引起霍光不满,因此后来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9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2)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100.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第102页共102页\n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节选自《汉书·韩延寿传》,有删改)掌握实词治、负、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修治学官   治:________________②不得舍奸人   舍:________________③闾里仟佰有非常   非常:______________④吾岂其负之   负:________________掌握虚词何、因(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画出正确的释义。①何以至此   何:______词(为什么;什么)②因瘖不能言   因:______词(由于,因为;于是;凭借)准确翻译古今异义词(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第102页共102页\n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亦曾言之。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子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暑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10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B.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戳陵/尚复何顾乎/C.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D.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10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交际用语,从汉代开始,作为对长辈的敬称,多用于书信,比较庄重。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第102页共102页\nC.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年共得二千一百六十斛。D.甘露,西汉宣帝在位时期曾使用多个年号,文中神爵、甘露都是宣帝的年号。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获释归汉前,曾经百般劝说苏武投降的李陵摆酒庆贺,席间倾诉自己的委屈与无奈,与苏武诀别时涕泪交流。B.苏武正值壮年受汉武帝派遣持节出使匈奴,滞留匈奴十九年,历经千难万险,回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时已白发苍苍。C.苏武回到汉朝第二年,因受上官桀父子等人合谋的反案牵连,被免去官职,他的儿子苏元也因参与密谋犯罪被杀。D.苏武家里不蓄积财产,朝廷赏赐的财物全都赠送给自己的兄弟和老朋友,连皇后的父亲平恩侯都非常敬重他。1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2)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亦曾言之。105.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汉宣帝给予苏武怎样的优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第102页共102页\n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10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置门下,甚幸爱                                 幸:宠幸B.悉更秦之旧法                                        悉:熟悉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                    国:封地D.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                           卒:最终107.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贾谊)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③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④谊追伤之,因以自喻⑤文帝思谊,征之                                                     ⑥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第102页共102页\nA.①④⑥B.①②③C.②③⑤D.④⑤⑥10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C.因为文帝的谦让,贾谊的许多想法未能变为现实。D.因为与李斯是同乡,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10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2)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参考答案:1.C2.A3.B4.(1)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2)圣朝没有忘记您老人家,现在天下制度未定,期待您参与处理政事,希望听到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和指导,用以使天下安定。5.(1)素愚(2)称疾(病笃)(3)不事二主(4)王莽篡权(答对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征为谏大夫”为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此处“见”是“求”的内容,后面断开;“言”和“百姓贫”组成动宾短语,“言”前断开,排除D。第102页共102页\n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龚胜以此科进入仕途”错误。根据“少好学明经”可知,此处“明经”中“明”应为动词。所以“明经”在文中意为“精通经义”。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应该以节俭宽大来约束部下”错误。原文表述为“宜以俭约先下”,先,有“表率”之意,此句意思是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巡视,巡察;“亲”,亲自;“存问”,问候,探望。(2)“制作”,制度制定;“为政”,处理政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他自己的话“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可知,以自己性格一向愚昧推辞,据此概括出“素愚”;结合“胜称疾不应征”“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等可知,他以“称疾”推辞;结合他临死前说的话“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事二主”;最后结合“莽既篡国”可知,他因为“王莽篡权”因而不愿侍奉。参考译文:龚胜字君宾,楚国人。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第102页共102页\n       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应召。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前往龚胜的乡里拜他为官。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在家中西屋南窗下设置一只床,自己身穿朝服腰系长带头朝东卧在床上。使者进屋,往西走然后面朝南站着,传达诏令并交付盖有玉玺的诏书,然后退后一步再次行礼,献上印绶,上前对龚胜说:“圣朝没有忘记您老人家,现在天下制度未定,期待您参与处理政事,希望听到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和指导,用以使天下安定。”龚胜回答说:“我向来愚昧,加上年老患病,已是命在旦夕,若跟随您上路,一定会死在路上,这样对国家对个人都毫无益处。”使者极力劝说,甚至上前把印绶放在龚胜身上,龚胜就是推辞不接受。使者每隔五天就与太守一起前来问候饮食起居,对龚胜的两个儿子和门人高晖等人说:“朝廷虚心对待龚胜先生,要封他为侯,即使他病情严重,也应当起身到驿站,以表示出有赴行的意思,这样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大基业的。”高晖等人把使者的话告诉了龚胜,龚胜知道自己的话无人听从,就对高晖等人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6.(1)没有人(2)审查7.(1)B(2)C8.D9.他选用廉明公正憎恶奸邪的吏卒做为辅佑,以礼相待,好恶与他们相同。10.清廉自守;温雅谦虚;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人莫能当:没有谁能抵抗他。莫:没有人。(2)案致其罪:审查后定立罪名。案:审查。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官吏和百姓稍稍懈怠,就披露有罪人的名册。解:松懈。第102页共102页\n故选B。(2)句意:拘捕人一定在秋冬考核官吏大会中。课:考核。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③晓习文法,是说他通晓法律;⑥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是说他清廉自守的品格。两句都不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排除③⑥。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廉平”,廉明公正;“疾奸”,憎恶奸邪;“以为”,让……做;“接待以礼”,以礼相待。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翁归为政虽任刑,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语不及私”概括出“清廉自守”;结合“温良谦退,不以行能骄人,甚得名誉于朝廷”概括出“温雅谦虚”;结合“家无余财”概括出“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参考译文:①尹翁归字子兄,原为河东平阳人,后来移居杜陵。翁归少年时便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他做牢狱小吏,通晓法律。喜欢击剑,没有谁能抵抗他。第102页共102页\n②翁归治东海吏治清明,郡中官吏和百姓贤与不贤,以及他们奸诈邪恶的罪名都知道。县县各有登记的簿册。他亲自处理各县的政事,有紧急的命令就稍稍缓发;官吏和百姓稍稍懈怠,就披露有罪人的名册。县县拘捕黠吏豪民,审查后定立罪名,有的人甚至被处以死罪。拘捕人一定在秋冬考核官吏大会中。他出巡各县,也不在没有事情之时。他拘捕人,是为了以一警百,官吏和百姓都心服,因恐惧而改过自新。东海大豪绅郯县的许仲孙,为人奸猾,扰乱吏治,郡中被他所苦。郡守有想要捕他的,他就凭借势力伪诈逃脱,一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翁归来到后,判仲孙死刑弃市,一郡人都恐惧战栗,没有人敢触犯法令。东海因此太平。③尹翁归因政绩优异试任右扶风,一年后实授其职。他选用廉明公正憎恶奸邪的吏卒做为辅佑,以礼相待,好恶与他们相同。他们有辜负尹翁归的,也一定惩处。治理的办法如同东海的老方法,奸邪罪名也是县县有名册。相邻的伍保中发现了盗贼,翁归就召来那一县的长吏,明白地告诉他奸黠的主犯的名字,教他按此类推盗贼所经过和投靠的地方,大多常如翁归所说的,没有遗漏脱逃的。追查贫弱百姓的时候都较宽松,对豪强,则查得很严。豪强被治罪,送到掌畜官那里,让犯人铡草抵罪,要按时到达,不得由他人代替。不合要求的,都要受到鞭笞惩处,有的人痛得无法忍受,甚至以铡刀自杀而死。京师敬畏他的威严,扶风因此安定,惩治盗贼的政绩常常在京师三辅中数第一。④尹翁归施政虽然以刑罚为主,然而他在公卿中清廉自守,言谈不涉及私事,并且温雅谦虚,不因为自己有能力而看不起别人,在朝廷的名声非常好。任官数年之后,于元康四年病逝。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天子称道他的贤良,赐给尹翁归之子黄金一百斤,以便祭祀其父。11.C12.B13.C14.①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②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第102页共102页\n“匈奴二千余里”作“深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无所见虏”为“还”的原因,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年号和干支两种”错误,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四种,除年号、支纪年外,还有王公年次纪年和年号干支兼用法。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错误,文为“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是汉武帝询问司马迁,不是司马迁主动站出来。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既”,经……后;“素”,平素;“妻”,以女嫁人;“贵”,使动,使……显贵。②“生口”,俘虏;“备”,防备;“得”,收获。参考译文:文本一: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当户有个遗腹子名叫李陵。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第102页共102页\n几年后,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都以此为耻辱。(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群臣都归罪于李陵,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孝顺父母,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以赴国家急难。正是他平时积累的美德,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人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的敌军,打得匈奴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调动全国所有能举箭引弓的人一起围攻他。李陵转战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尽,道路受阻,战士们拉着空弓,冒着刀锋,依然向北与敌人死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被俘,然而他对敌人的打击也足以名扬于天下。李陵没有自杀,是想寻求机会报效国家。”当初,皇上派贰师将军出征,让李陵做协助之兵,到李陵与单于遭遇,贰师战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过了很久,汉武帝才对原先让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是派使臣去慰劳赏赐逃回来的李陵余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孙敖军无功而回,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皇上听到报告,于是将李陵家灭族,母弟、妻子皆被杀。(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15.(1)空,空手   (2)流传16.    B    D17.B18.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19.恰逢李陵的军候管敢被校尉侮辱,(之后)逃跑投降匈奴,(并)详细言报李陵军队没有后援、弓箭即将用尽。单于大喜,从四面(围攻)射箭,箭如大雨一样落下。20.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对李陵投降匈奴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如甲文中第102页共102页\n“‘无面目报陛下!’遂降”记述李陵投降的理由牵强;乙文“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则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同点:甲文的作者班固在否定的同时,又对李陵充满了同情。从天子召他做军需、不提供军马,到他以五千步兵迎击十多万军队的功绩,不难看出班固对李陵是充满同情的。乙文作者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兵败降敌,不忠、不孝、不智、不勇,是彻底否定。甲文作者遵守史官客观记录历史的要求,没有鲜明地掺杂个人的情感;而乙文是从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出发来直接评价李陵的行为。文中司马迁的辩解、班固的同情都不等同于肯定和认同,恰恰都说明他们对降敌变节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也告诫我们,任何情况下忠于国家民族都是我们应当遵守的人格底线。【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士兵还剩三千多,只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徒:空(空手)只。(2)句意: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垂:流传。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句意: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乘:顺着,凭着。A.句意: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乘:登上。B.句意: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乘:凭借,顺着。C.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乘:音shèng,四匹马拉的兵车。D.句意: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乘:乘坐。故选B。(2)句意: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爱:吝惜。A.句意: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爱:疼爱。B.句意: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爱:喜爱。C.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爱:喜爱,引申为“器重”。D.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爱:吝惜。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以:前者为“连词,表目的来”;后者为“介词,在”。B.句意: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而:两者均为“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C.句意: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于天下。虽:前者为“连词,即使”;后者为“连词,虽然”。D.句意: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其:前者为“代词,自己的”;后者为“副词,表反问,岂,难道”。故选B。第102页共102页\n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在句中“陵”指“李陵”,放在句首做主语,其谓语为“叩头”和“曰”,动作连续,故应在“曰”后断开;“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中“臣所将”为主语,用“也”表判断,谓语为“是”,宾语为“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故应在“也”后断开;“力扼虎射命中”中“力”和“射”为主语,“扼”和“命中”为谓语,因为在题干中要求断三处,此处句式短促,“虎”后可断可不断,故应在“命中”后断开。故正确断句为: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会”,恰逢。“为……所”,表被动。“亡”,逃跑。“具”,详细地。“且”,将要。“四面”,名词作状语,从四面。“雨”,名词作状语,像雨一样。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相同点:根据甲文第④段中班固的表述“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说李陵不死,却投降匈奴,是因为想报答大汉王朝,这是司马迁为李陵开脱罪名,理由牵强,故甲文认为李陵不应投降;根据乙文最后一段的表述“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认为李陵投降,失去了作为君子该行的正道,直接表达了李陵不应投降的观点。不同点:甲文作者班固通过司马迁的话“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认为李陵率领非常少的军队,转战千里,对抗几万人的匈奴军队,也是古代名将不能超过的,虽然表述否定了李陵的投降行为,但是对其战功进行了客观的表述,充满同情之心。乙文,白居易说“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不忠、不勇、不智、不孝,对李陵的投降行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白居易作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上,对不忠、不孝的行为进行了彻底否定。综上所述,虽然班固、司马迁对李陵的行为在否定的基础上,饱含着同情之心,也相对客观地肯定了李陵以少胜多,最终失败的军事功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投降叛国的行为,都是嗤之以鼻的,这就告诫每一个人,在民族危亡、国家利益面前,必须始终忠于祖国,任何叛国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参考译文:甲文第102页共102页\n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骑兵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攻击敌军,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伤害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只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于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乙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第102页共102页\n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21.C22.B23.C24.(1)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2)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25.①修正历法;②变易服色;③制定法令制度;④确立官职名称;⑤振兴礼乐。【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旧制度、建立新政策。“天下”是主语,“初定”是谓语,构成主谓结构,“制度”是主语,“疏阔”是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两句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排除BD。“谊”是贾谊,是“数上疏陈政事”的主语,主语前断开,“陈”是动词,陈述,宾语是“政事”,宾语后断开,排除A。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错误,“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错误,原文是“闻长沙卑湿”,是还未到,是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故选C。第102页共102页\n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立”,即位;“为”,是;“故”,过去;“同邑”,同乡;“焉”,代词,代李斯;“征”,征召;“以为”,让……担任。(2)“屈原,楚贤臣也”,判断句;“被”,遭受;“放逐”,被动句;“终篇”,篇末;“亡”,通“无”,没有;“莫我知也”,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说“谊以为汉兴至二十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大意是“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所以有五点建议:①修正历法;②变易服色;③制定法令制度;④确立官职名称;⑤振兴礼乐。参考译文: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黄色,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辞行后前往长沙,听说长沙低洼而潮湿,自己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投江而死。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第102页共102页\n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旧制度建立新政策。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三十三岁。26.A27.A28.B【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李陵虽无能怯懦,假使汉朝暂且宽赦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施展由于投降匈奴之耻辱而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这是我从前念念不忘的。皇帝逮捕族灭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驽怯”意思是无能怯弱,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CD。“庶几”意思是或许、差不多,多用在句子开头,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足下……作为对长辈的敬称”说法错误,“足下”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回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时已白发苍苍”说法错误。苏武回到长安时,汉武帝已经去世,从文中“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可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指的是苏武。故选B。参考译文:于是李陵摆设酒宴庆贺苏武,说:“今天你回到汉朝,美名在匈奴传颂,功勋在汉朝显扬。即使古代史书所载,图画所描绘的,有谁能胜过您!我李陵虽无能怯懦,假使汉朝暂且宽赦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施展由于投降匈奴之耻辱而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这是我从前念念不忘的。皇帝逮捕族灭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算了吧!我只是让您知道我的心情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涕泪交流,与苏武诀别。第102页共102页\n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让苏武带着牛、羊、猪各一头去祭拜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赏赐二百万钱,二顷官田,一处住宅。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授予典属国之职。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情,(因功高而官小)多次被燕王(向皇帝)申诉,儿子又参与了谋反,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中二千石的身份与朝臣谋划迎立宣帝,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明了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苏武所得赏赐的财物,全都赠送给兄弟和旧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获和乐昌侯王商、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死。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们的形体相貌画在麒麟阁上,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其次是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其次是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其次是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明确说明他们是汉宣帝中兴的辅佐之臣,可与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方叔、召虎、仲山甫媲美。29.A30.B31.C32.(1)是为汉朝出使月氏的,路上被匈奴所阻拦。如今逃出来,希望大王您派人做向导送我一下。第102页共102页\n(2)果真能够这样做并用道义的力量使他们归附汉朝,那么汉朝就可扩大疆土一万余里,(有些民族的人到朝廷来),要经多重翻译才能通晓语言,一些奇风异俗的少数民族也前来归附,汉朝的威望德泽就可普及四海。【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夏国人说:“是我国的商人从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有数千里地。那里的风俗是过着定居的生活,和大夏相同,但地势低洼,潮湿,气候炎热。那里的人骑着大象打仗,国家滨临大水。”“其俗土著”,“其俗”是本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D;“与大夏同”,主语“风俗”省略,“与大夏”作“同”的状语,“与大夏同”是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含义不同”错误,二者都是“允许”的意思。句意:汉朝肯答应我的使者去吗?/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C.“最终联合月氏共反匈奴”错误,依据原文“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可知,大月氏王已为匈奴所杀,大月氏人拥立了王的夫人为王。他们已征服并占领了大夏,成为这里的君主。这里土地肥沃,很少有外来的侵扰,他们志在过安宁快乐的生活。又自认为远离汉朝而疏远了与汉朝的关系,根本没有报复匈奴之心。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一直没有得到结果。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所”,表被动;“亡”,逃跑;“唯”,表示希望;“道”,通“导”,做向导。(2)“诚”,果真、如果;“属”,使动用法,使……归附;“广”,扩大;“致”,使动用法,使……归附。参考译文:张骞,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为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月氏王后,用月氏王的头作为饮酒的用具,月氏人逃走了并且很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援助它共同打击匈奴。汉朝此时正打算消灭匈奴,听到这话,想派人出使月氏,但途中必经匈奴地区,于是就招募敢于出使月氏的人。当时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他出使月氏,带着姓堂邑氏的奴隶名叫甘父,一道从陇西出发。在经过匈奴地区时,被匈奴人抓获,用传车送至单于处。单于说:“月氏在我们的北面,汉朝为什么要向月氏派使者?我想派使者到南越,汉朝肯答应我的使者去吗?”就扣留了张骞十余年,还给他娶了妻子,有了孩子。可是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用的符节,没有丢失。第102页共102页\n张骞住在匈奴的西边,他乘机与部下向月氏方向逃去。他们向西逃了数十日,到达大宛。大宛人早就听说汉朝富庶,想和汉朝往来,但未能办到。这些人见到张骞来,很高兴,就问张骞要到哪儿去。张骞说:“是为汉朝出使月氏的,路上被匈奴所阻拦,如今逃出来,希望大王您派人做向导送我一下。果真到达大月氏的话,我回到汉朝,汉朝送给您的礼物会多得说不完。”大宛王认为张骞说得对,打发走张骞,并为他派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人又将他们送到大月氏。此时,大月氏王已为匈奴所杀,大月氏人拥立了王的夫人为王。他们已征服并占领了大夏,成为这里的君主。这里土地肥沃,很少有外来的侵扰,他们志在过安宁快乐的生活。又自认为远离汉朝而疏远了与汉朝的关系,根本没有报复匈奴之心。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一直没有得到结果。张骞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回来时,沿着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想从羌族地区返回,可是又被匈奴人抓住。在匈奴被扣留了一年多,恰逢单于死,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便与他的匈奴妻子及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武帝授予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为人坚强而有毅力,宽宏大量,待人真诚,少数民族人喜欢他。张骞亲身所到过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他听说在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他一一向汉武帝讲述了这些国家的地形和物产。所说的内容都在《西域传》里。张骞说:“我在大夏的时候,见到邛那个地方的竹杖和蜀郡产的细布,问‘从哪儿得到这些东西?’大夏国人说:‘是我国的商人从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有数千里地。那里的风俗是过着定居的生活,和大夏相同,但地势低洼潮湿,气候炎热。那里的人骑着大象打仗,国家滨临大水。’根据我的推测,大夏距离汉朝约有一万二千里,在汉朝的西南。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郡的物产,这样看来,身毒距离蜀不远。现在出使大夏,从羌族地区经过,很危险,羌族人很厌恶汉朝;稍稍往北,则会被匈奴人俘获;如果从蜀郡走,当是方便的道路,又无侵扰。”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国家都是大国,有许多奇怪的物产,又过着定居的生活,与汉朝的风俗相同,而兵力很弱,很看重汉朝的财物;其北方则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他们以好处的方法,诱使他们前来朝见汉天子。果真能够这样做并用道义的力量使他们归附汉朝,那么汉朝就可扩大疆土一万余里,有些民族的人到朝廷来,要经多重翻译才能通晓语言,一些奇风异俗的少数民族也前来归附,汉朝的威望德泽就可普及四海。汉武帝很高兴,认为张骞说得很有道理。第102页共102页\n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他了解水草分布的地方,军队才能不缺给养,于是封张骞为博望侯。这年是汉武帝元朔六年。两年以后,张骞作为卫尉,与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抗击匈奴。匈奴包围李将军,汉军伤亡惨重,而张骞晚于约定的时间到达,按军法当处以斩刑,他用财物赎为平民。这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边打败匈奴,杀数万,直至祁连山。秋天,匈奴浑邪王率领他的部众投降汉朝。于是,从金城、河西走廊,沿祁连山直至盐泽一带空无匈奴。匈奴时或有侦察兵前来,但也为数很少。又过了两年,汉朝击退匈奴单于并赶往漠北。33.C34.D35.C36.(1)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2)(李陵)率领不满五千人的步兵,搏杀(匈奴)几万人的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自当一队”,动宾结构,“一队”作“当”的宾语,掌管一军之意,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皆……也”,判断句,且“勇士”“奇材”“剑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错。结合文本内容“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分析可知,李陵仅率十几人突围。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会”,恰逢;“为校尉所辱”,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亡”,逃亡;“且”,将要。(2)“提”,率领、携带;“抑”,压制,此处译为搏杀;“师”,军队;“虽”,即使。参考译文: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骑兵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第102页共102页\n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攻击敌军,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伤害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只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将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于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37.(1)C(2)D(3)B(4)(1)如果我的话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被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的米。(2)皇上像这样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放弃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5)婉谏汉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残害无辜,引起民众的怨恨和反抗。第102页共102页\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上”是主语,“以”谓语,“若曹无益于县官”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D;“县官”指朝廷,后面的“耕田力作”的主语指的是侏儒,且“耕田力作”是一个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说法错误。《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东方朔……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三段“上尝使诸数家射覆……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可知,东方朔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不是在“侏儒事件”之后,而是在“射覆”事件之后。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幸”,希望;“异”,不同,改变;“无令”,不要让;“但”,只是。(2)“淫侈”,奢侈无度;“使”,让;“独”,只;“事之难者也”,判断句,“也”是判断句标志。(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怪哉”一虫的含义,由“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可知,“怪哉”是由百姓的怨气凝结而成;其次,结合本文了解东方朔的性格特点,可知东方朔向武帝解释“怪哉”深意。本文中,他直言进谏,劝武帝舍弃奢侈,可见他关注民生疾苦。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东方朔是婉言劝谏汉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残害无辜,引起民众的怨恨和反抗。参考译文: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征召天下推举方正、贤良、文学等有才能的士人。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我一共习诵了四十四万字。还经常使用子路的言论。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挂起来的珍珠(那样明亮),牙齿像编起来的贝壳(那样整齐洁白),勇敢像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洁似鲍叔,守信如尾生。像这样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我冒死拜两拜向皇上禀告。”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皇上却认为他奇伟,命令他在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省问接见。第102页共102页\n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侏儒们非常害怕,哭哭啼啼。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上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上要把我们全杀死。”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见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恐吓那些侏儒?”(东方朔)回答说:“我活着也要说,死了也要说。侏儒身长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粮食,二百四十钱。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粮食,二百四十钱的俸禄。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如果我的话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被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的米。”皇上听后大笑,就让他待诏金马门,他渐渐得到皇上的亲近。皇上曾经让一些擅长占卜的人射覆,把壁虎扣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荐说:“我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分组摆成卦局,回答说:“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皇上说:“猜得对。”赏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接连都能猜中,每次都赏赐给他帛。当时官中有个受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他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不是实在的方术。我希望让他再猜。”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就答,变化奇巧锋芒毕出,没有能难住他的谜题,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皇上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于是他受到(皇上的)喜爱宠幸。当时天下崇尚奢侈靡丽,争相从事工商业,百姓多离开农田。皇上闲谈时随便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百姓,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我愿意就近说说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代在世老人都知道的事情。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色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做的鞋,用不加装饰的皮剑鞘挂佩剑,铺着莞蒲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那样没有利刃,棉衣以乱絮制成而不加纹饰,收集装奏章的青布袋做成官殿帷幕;文帝以道德高尚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风俗,明显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地方小,在城外筑起建章官,左有凤阙观,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宫中土木用锦绣装饰,官宫人头上簪着玳瑁,设置杂耍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华丽,聚集奇珍异物,乐人演戏,郑女起舞。皇上像这样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放弃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采用我的建议,撤去这些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烧掉,放弃饲养良马表示不再骑用,那样,就只有尧舜盛世才能与陛下的功业相媲美了。希望陛下能用心考虑上述之事。”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常常察言观色,适时地直言进谏,皇上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的群臣,东方朔都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是他肯屈从的。38.C39.D40.A41.(1)他的门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2)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被皇帝认为是忧思边境操劳防务(的官员),这是车夫的力量。42.(1)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第102页共102页\n(2)于定国执法公正;(3)陈万年品德敦厚,做事周全。【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跟随着驿骑到公车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尝出”,省略主语“车夫”,本句为主谓结构,“出”后应断开;“适”此处意为“恰好”,“边郡”是一个词语,“边境”之意,做“发”的主语,据此也应从“适”前断开,排除BD;“云中”“代郡”并列短语,作“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且“归府”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前者是“查办”的意思,后者是“桌案”的意思,含义不同。故选D。4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所以奉行旧例,不处理下属官员”错误。从原文“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来看,不是丙吉奉行旧例,是丙吉之后的官员奉行丙吉的旧例。故选A。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君侯”,汉时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尊贵者;“私”,此处指不合法的事情;“惩艾”,惩戒,惩治。(2)“猝遽”,仓促之间;“谴让”,谴责,责备;“而吉见谓忧边思职”,被动句,“见”,表被动。4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由“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可概括出: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由“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可概括出:于定国执法公正。由“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可概括出:陈万年品德敦厚,做事周全。参考译文:第102页共102页\n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宽厚,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到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奸诈的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然而您却对他们没有惩办。”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他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跟随着驿骑到公车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五凤三年春,丙吉的病严重了。皇帝亲自到病榻前问候丙吉,说:“假如您不幸辞世,谁可以代替您呢?”丙吉顿首说道:“西河太守杜延年明晓法律,知道国家的旧事惯例,以前曾做过十多年的九卿官,现在在西河郡很有政绩,名声很好。廷尉于定国执法公道,天下经他判决的人都感到不冤枉。太仆陈万年侍奉继母十分孝顺,做任何事都十分厚道。这三个人的才能都比我强,希望皇帝留心察访一下。”皇帝认为丙吉的话都很正确而答应了。后来三人都身居高位,非常称职,皇帝认为丙吉有知人之明。死后,谥号为定侯。43.C44.C45.B46.(1)(陈汤)因家贫四处借贷,没有节制,不被同乡人称道(被同乡人看不起)。(2)我与官兵们共同讨伐郅支单于,侥幸消灭了他,在万里之外宣示了军威,应该有使者在道路上欢迎慰劳。【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102页共102页\n句意:天刚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们十分高兴,乘机大声叫喊,铜征战鼓声惊天动地。汉兵趁机放起火来,士兵们争着攻进城池,郅支单于负伤死去。“动地”的主语是“征鼓声”,中间不可断开,意思是“铜征战鼓声惊天动地”,排除AD。“郅支单于”是专有名词,做“被创死”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单于’,又称赞普”错误,赞普在吐蕃王的名字多有此字,大多是藏王的历代称号,以示崇巍。故选C。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甘延寿非常认同,与陈汤一起假传圣旨”错误,文中说的是“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假传圣旨的是陈汤。故选B。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首省略主语“陈汤”,翻译时补齐;“丐贷”,借贷;“为……所”,表被动,被。(2)“禽灭”,消灭;“振旅”,宣示军威;“迎劳道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即“(于)道路迎劳”,在道路上欢迎慰劳。参考译文:陈汤字子公,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善于写文章。(陈汤)因家贫四处借贷,没有节制,不被同乡人称道(同乡人都看不起他)。西行到首都长安求官,任太官献食丞。几年中,富平侯张勃与他交往,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元帝下诏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张勃也因为举荐失察受到株连,削夺二百户。恰巧张勃死去,于是被赐谥号缪侯。陈汤论罪下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赴西域。第102页共102页\n陈汤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每次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和甘延寿商议说:“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这是他们的本性。西域原本属于匈奴人,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侵略欺凌乌孙、大宛国,并常常打康居的主意,想要降服他。几年后,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况且匈奴人剽悍,好勇善战,多次获得胜利,如果长期纵容他,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郅支单于虽然远在绝域,但蛮夷之人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守卫,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官吏戍卒,驱使乌孙士兵,直捣他们的城下,他如果逃跑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死守也不能够保全自己,千年功业可以在今日建立了。”甘延寿也认为他说得对,想向朝廷奏报请示这件事。陈汤说:“朝廷和公卿商议,这么大的决策不是普通人能够见识到的,事情一定不被允许。”甘延寿仍然不听他的建议。正巧赶上甘延寿长时间生病,陈汤独自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国军队和车师戊已校尉屯田的士卒。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吃惊,想要阻止他。陈汤大怒,拔剑叱责甘延寿说:“大家(士卒们)已经集合了,你小子想阻挠(扰乱)军心吗?”甘延寿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部署安排行军布阵的事宜,更增添了扬威、白虎、合骑的人马,汉军、胡兵共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奏章自我弹劾假传圣旨之罪,并陈述发兵的情形。当天,两人立即带领军队分道进发,从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进入康居的东部,下令军队不许抢掠。并秘密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以威信晓谕他,和他敌血为盟后让他离去。因此完全了解了到支单于的情况。进军到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安营布阵。郅支一百多名骑兵冲击营寨,各营寨都张弓搭箭指向他们,郵支骑兵退却。继而又派士兵射击城门的骑兵、步兵,骑兵、步兵都退入城内。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挖堑壕,堵塞门窗,盾牌在前、弓箭长戟在后,仰射城中及城楼上的人。城楼上的人都向下逃跑。土城的外面有木城,在木城中射箭,杀伤不少城外的人。城外面的人用木材烧毁木城。夜晚,几百骑兵想要突围,被正面射死。天刚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们十分高兴,乘机大声叫喊,铜征战鼓声惊天动地。汉兵趁机放起火来,士兵们争着攻进城池,郅支单于负伤死去。呼韩邪单于看到郅支已经被杀,又喜又惊,磕头投降,愿意守卫北部边疆,世代臣服。最初,中书令石显曾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没答应。连丞相、御史也都厌恶他们假传圣旨的行为,都不赞同陈汤。陈汤一向贪婪,所俘虏缴获的财物进入边塞大多被他据为己有。司隶校尉发文,沿途让官吏查验。陈汤上奏章说:“我与官兵们共同讨伐郅支单于,侥幸消灭了他,在万里之外宣示了军威,应该有使者在道路上欢迎慰劳。现在司隶反而在路上查验搜查,这是替郅支报仇啊!”皇上立刻斥退查验的官兵,命令沿途各县在道路上准备酒饭来招待班师的军队。回到长安后,论功行赏,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47.D48.C49.C50.(1)浅薄无知的小人劝我把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可以在秦地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第102页共102页\n(2)沛公和项伯一起喝酒,祝项伯健康长寿,结为儿女亲家,让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把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封张良做了留侯,是和萧何等一起受的封。张良跟随皇上攻打代,出奇计攻下马邑,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和皇上很自然地谈论天下很多事。“俱”是“封”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代”是“击”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陛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错误。陛,宫殿的台阶。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张良认为自己没有功劳而推辞”错误。原文“良未尝有战斗功”,可见张良自认为没有战功,不是没有功劳。故选C。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鲰生”,浅薄无知的人;“距”,把守;“内”,通假字,同“纳”,使……进入;“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2)“结婚”,结为儿女亲家;“所以”,……的原因;“距”,通“拒”,把守。参考译文:     第102页共102页\n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十年后,陈涉等起义,张良也聚集一百多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去跟随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带领几千人攻占下邳,便跟随了沛公。沛公让张良做了厩将。沛公到达秦国,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哙劝谏,沛公没有听他的。张良说:“因为秦国无道,所以沛公能到这里。为天下除去祸害,现在应该以勤俭朴素来显示本色。现在刚入秦,就想着安于享乐,这就是所说的‘助桀为虐’。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话。”沛公就又回去驻扎在霸上。项羽到达鸿门,要攻打沛公,项伯夜里跑到沛公军中,偷偷地见张良,想和他一起逃离。张良说:“臣答应韩王护送沛公,现在事情紧急,逃跑是不义的。”便把这事告诉了沛公。沛公很惊讶,说:“现在怎么办?”张良说:“沛公想要真的背叛项王吗?”沛公说:“浅薄无知的小人劝我把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以此)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沛公觉得自己能打败项王吗?”沛公沉默,说:“现在该怎么办?”张良就此请项伯来见沛公。沛公和项伯一起喝酒,祝项伯健康长寿,结为儿女亲家,让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把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汉六年,封有功之臣。高帝说:“子房的功劳是运筹帷幄,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自己在齐挑选三万户。”张良没有过战功,于是对高帝说:“开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相会,这是上天把臣托付给陛下。陛下采纳臣的计策,幸而有时还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封给我就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就封张良做了留侯,是和萧何等一起受的封。张良跟随皇上攻打代,出奇计攻下马邑,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和皇上很自然地谈论天下很多事。张良说:“家族里世世代代做韩相,等到韩亡,不吝惜万金财产,替韩向强秦报仇,震惊天下。现在凭三寸舌头做皇上的军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是平民最大的荣誉,对我已经足够了。想放弃人间的事情,跟赤松子出游。”于是学习道家的学说,想修炼成仙。高帝去世,吕后认为张良是有德之人,便强迫他进食,说:“人生一世,像白驹过隙,为何使自己这样受苦!”张良没有办法,勉强进食。六年以后死。谥号文成侯。到张良死后,儿子张不疑继承侯位。51.A52.C53.C54.(1)因此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把秦的降将封王来抗拒汉王。(2)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了。【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汉五年,已杀了项羽,汉王即位称帝,按功劳封赐,群臣争功,一年多难以决定。皇上因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汉五年”是时间名词,作状语,一般与后文断开;“已杀项羽”中“项羽”作宾语,不宜与前文断开,排除BD。“岁余不决”指的是前面的“论功行封”,在“岁”的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A。5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人常用‘万乘之国’代指中等国家”表述有误。“万乘之国”在古代常指大国,“千乘之国”才指中等国家。故选C。5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汉二年,他在关中尽心侍奉刘邦”理解有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可知,刘邦当时在征战,萧何留在关中,侍奉的是太子。第102页共102页\n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三分”,把……分为三份;“王”,封王;“距”同“拒”,抗拒。(2)“树”,种植;“衣”,穿;“帛”,丝织品。参考译文:萧何,沛县人。因通晓法律、办事公平当了沛县的掾吏。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作了亭长,又常帮助他。高祖以一名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钱三百为高祖送行,唯有萧何出了五百钱。秦御史前来监察郡事,萧何与其随员办理公务有条不紊,于是被授予泗水郡卒吏一职,考课名列第一。秦御史打算言于朝廷,征用萧何,萧何坚决请求,才得以未去。起初,项羽在咸阳城进行屠杀焚烧。又与范增商议说:“巴、蜀地区道路艰险,秦朝迁移之民都定居在蜀。”又说:“蜀郡、汉中都属关中管辖。”因此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把秦的降将封王来抗拒汉王。汉王很生气,要策划攻打项羽。萧何劝谏说:“屈居于一人之下,而能在万乘大国之上施展才能的人,是商汤、武王。为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以丞相身份接管留守巴、蜀,镇抚、告谕境内百姓,使其供给军食。汉二年,汉王和诸侯联合攻打楚王,萧何守在关中,侍卫太子,治理栎阳。制定法令规约,建立宗庙、社稷、建宫室屋宇、县邑,立即上奏,汉王许可的就去执行;如果来不及上奏,就按适宜的方式施行,汉王回来后再告诉他知道。萧何还统计户籍人口,按户征收粮草,派出车船运送军需。汉王多次损兵折将只身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兵士,立即补充兵员。汉五年,已杀了项羽,汉王即位称帝,按功劳封赐,群臣争功,一年多难以决定。皇上因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去冲锋陷阵,多的经历百余战,少的也有几十回合,攻城略地,功劳大大小小各有不等。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表议论,不去打仗,地位却在我们之上,为什么?”皇上说:“各位知道打猎的事吧?”都说:“知道。”皇上说:“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放开系狗绳、指示野兽所在的是人。现在各位只能追逐获得野兽,功劳和猎狗类似;至于萧何,放开系狗绳,指示猎取目标,功劳与猎人一样。而且各位只是独身一人跟随我,最多的一家也只有两三个人从军,萧何全族几十人都跟随我参军,这个功劳不可忘记!”以后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第102页共102页\n萧何买田宅一定在穷苦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院墙的房屋,他说:“假使后代贤能,要学习我的俭朴;没有贤德的话,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侵夺。”孝惠二年,萧何去世,谧号文终侯。55.A56.C57.C58.(1)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2)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了。终年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依据语法结构,“越相”是“吕嘉”的官职,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其王及汉使者”是“攻杀”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A。5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的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故选C。5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徐偃受命出使外国”错误,依据原文“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可知,意思是“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他没有出使外国。故选C。5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言”,谈论;“异”,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同;“拜”,任命。(2)“乃”,于是,就;“使”,出使;“说”,说服;“比”,比照、并列。第102页共102页\n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说:“拿这东西有什么用?”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丢下布帛就走了。       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命令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见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的名誉,这就是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惩罚你的原因。”徐偃理屈词穷。       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示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职,不足以胜任使者之职,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帝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升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了。终年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59.C60.C61.D62.(1)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侵犯了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第102页共102页\n(2)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君因我降”中“降”是“君”的谓语,“因我”是介宾结构,做“降”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与君”是介宾结构,做“为兄弟”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兄弟”是一个词,做“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怎么谈得上连坐。“何”,结合后面“连坐”的意思,应该是反问原因的,应译为“怎么”。B.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以”,介词,“用”。D.句意为:匈奴的祸患。“之”,结合前面内容“欲令两国相攻”可知,是要表达匈奴灭亡的灾祸的意思,所以“之”应该译为“的”。故选C。6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错误,根据选文第一段可知,张胜只是私下答应了虞常的请托,并未唆使虞常。B.“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可知,选项以偏概全,只是当朝的几个人。C.“但一直有归汉之心”错误,根据文本苏武斥责卫律的内容来看,“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卫律并不是一直有归汉之心。故选D。6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02页共102页\n(1)“见犯乃死”,被动句,被(匈奴)侵犯了才死;“重”,更加。“负”,辜负、对不起。(2)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者。“论”,判罪。“因”,趁。参考译文: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第102页共102页\n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63.C64.A65.B66.(1)秦始皇帝非常生气,在天下大规模进行搜索,急于找到贼人。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2)张良说:“沛公觉得自己能打败项王吗?“沛公沉默,说:“现在该怎么办?”【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汉六年,封有功之臣。高帝说:“子房的功劳是运筹帷幄,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自己在齐挑选三万户。”本题,“汉六年”时间状语,独立成句;且“封功臣”的主语应是刘邦,故应断开,排除AB;“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D。故选C。6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能力。A.“破:打败”错误。“破”,灭亡。句意: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故选A。6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B.“刘邦已经听取樊哙的进谏”错误,原文是:“樊哙谏,沛公不听。”樊哙进谏,沛公没有听取。故选B。66.本题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索”,搜索;“乃”,于是;“更”,变更;“亡”,逃亡;“匿”,躲避。(2)“度”,估计、揣度;“却”,打败、击退;“奈何”,怎么办。第102页共102页\n参考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秦始皇帝东游,到达博浪沙的时候,张良和刺客一起埋伏刺杀秦皇帝,错误地击中副车。秦始皇帝非常生气,在天下大规模进行搜索,急于找到贼人。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项伯曾经杀人,躲避在张良那里。十年后,陈涉等起义,张良也聚集一百多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去跟随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带领几千人攻占下邳,便跟随了沛公。沛公让张良做了厩将。沛公到达秦国,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哙劝谏,沛公没有听他的。张良说:“因为秦国无道,所以沛公能到这里。为天下除去祸害,现在应该以勤俭朴素来显示本色。现在刚入秦,就想着安于享乐,这就是所说的‘助桀为虐’。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话。”沛公就又回去驻扎在霸上。项羽到达鸿门,要攻打沛公,项伯夜里跑到沛公军中,偷偷地见张良,想和他一起逃离。张良说:“臣答应韩王护送沛公,现在事情紧急,逃跑是不义的。”便把这事告诉了沛公。沛公很惊讶,说:“现在怎么办?”张良说:“沛公想要真的背叛项王吗?”沛公说:“有个小人对我说把持关口不让诸侯进来,并且可以在秦地称王,便听了他的建议。”张良说:“沛公觉得自己能打败项王吗?”沛公沉默,说:“现在该怎么办?”张良就此请项伯来见沛公。沛公和项伯一起喝酒,为项伯祝寿,结为亲家,让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把住关口的原因是提防别的强盗。汉六年,封有功之臣。高帝说:“子房的功劳是运筹帷幄,决定千里之外的胜利,自己在齐挑选三万户。”张良没有过战功,于是对高帝说:“开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相会,这是上天把臣托付给陛下。陛下采纳臣的计策,幸而有时还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封给我就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就封张良做了留侯,是和萧何等一起受的封。67.C68.A69.D第102页共102页\n70.(1)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2)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出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他的书)于是流布开来。【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这句话是对于“孝”的一种诠释,三个排比句都是来揭示“孝”的内涵,因此,“且夫孝”应该单独列出,在“孝”后断开,排除BD。“立身”是“终于”的对象,对应前面的“事亲、事君”动宾结构的词语,所以在“身”后断开,排除A。故选C。6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两者含义不相同,“还报命”的“还”是“回来”的意思,“取酒还独倾”的“还”是“仍然、仍旧”的意思。故选A。6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错误。由原文“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可知,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孔子著《春秋》截止到“西狩获麟”,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D。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先”,祖先;“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省略了“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自上世(于)虞、夏尝显功名”;“典”,主管。(2)“稍”,渐渐;“祖”,最先;“遂”,于是;“宣布”,流传开来。参考译文: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遗迹,泛舟沅、湘水间。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遗风,还在邹峰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的地区,巡视邛、祚、昆明之后,回到长安向朝廷复命。第102页共102页\n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遗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篡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于是按次序论述和编写其书。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于是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潮源,探究始终,观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录秦汉,从黄帝写起,直到当朝皇帝,著十二篇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开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于是得以公布开来。到了王莽的时候,有人请求封司马迁的后人,于是封其后人为史通子。赞曰: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71.D72.B73.D74.A75.①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匈奴扣留大汉使者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前后后十余人。第102页共102页\n②苏武说:事情像这样,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③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④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机劝苏武投降。【解析】7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赂:贿赂”错误。“赂”,赠送礼物。句意: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B.“生得:活捉”错误。“生得”,被活捉。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C.“当死:应当处死”错误。“当死”,判处死罪。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故选D。7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作为汉朝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投降蛮夷,我见你干什么?本题中,“汝为人臣子”,“汝”主语,“为”谓语,“人臣子”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D;“为降虏于蛮夷”,“于蛮夷”作“为降虏”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7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只有与其有牵连的直系亲属才会被治罪”错误。相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族、邻居等连带受处罚。故选D。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虽然汉与匈奴的关系一向不好,但当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当和平使者时,他高兴地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前往”错误。苏武出使匈奴时,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了缓和;“高兴地”是无中生有。故选A。第102页共102页\n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伐”,讨伐;“窥观”,窥探观察。(2)“及”,牵连;“见”,表被动;“负”,辜负,对不起。(3)“壮”,意动用法,认为……壮;“收系”,逮捕监禁。(4)“晓”,通知;“会论”,会同判决罪犯死刑;“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参考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第102页共102页\n苏武的伤势逐渐好转,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借此机会迫使苏武投降。用剑杀死虞常之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罪当处死。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他的罪过。”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应当与他连坐。”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密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与他连坐?”卫律用剑比划着要刺苏武,苏武毫不动摇。卫律说:“苏先生,我卫律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而承蒙单子恩德,赐给我王号,使我拥有部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如此。您今日投降,明天也会这样。白白葬身于荒野之中,有谁知道你为汉朝而死?”……苏武痛斥卫律说:“你作为汉朝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投降蛮夷,我见你干什么?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裁决人的生死,你却不出于公心,主持平正,反而要使两国之主相互争斗以坐观双方混战所造成的祸乱。你明知我不投降,想让两国相攻伐,匈奴的祸败将从杀我开始。”76.C77.A78.C79.(1)方士请求炼制丹药,皇帝下令中书省提供所需的东西,廉希宪详细地把秦汉时期的旧事上奏皇帝。(2)皇太子派遣侍臣探视,趁机询问治国之道,廉希宪说:“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用人,重用君子国家就会大治,重用小人国家就会混乱。80.①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②富有孝心,为父母丁忧,极尽孝道;③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敢于严惩不法权贵。【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告诉廉希宪:“官员枉法贪污,百姓失业逃生,工匠不能提供足够使用的物品,财政不能供给充足的费用,先朝时对这种情况忧心很久了。自从你做丞相,朕就没有这些忧虑了。”“民”做“失业而逃”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吏废法而贪”和“民失业而逃”句子结构一致,分别断开;“财”做“不赡费”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D。故选C。第102页共102页\n7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代把十二天干、十地支按照顺序相配”错误,应该是“十天干,十二地支”。故选A。7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错误。由原文“因论及魏征,对曰:‘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可知,于是谈论到魏征,廉希宪回答说:“忠臣良臣,哪一个朝代没有呢,只不过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由此可知,廉希宪是说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忠臣良臣,只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并未举荐任何人。故选C。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敕”,下令;“具”,详细;“以”,把;“故事”,旧事。(2)“问疾”,探视;“因”,趁机;“治道”,治国之道;“君”,统治;“则”,就。8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可知,廉希宪重视民众疾苦,抑制豪强,帮扶贫弱。闲暇时候,跟从名儒像许衡、姚枢等人咨询探问治理之道,首先提请朝廷任用许衡提举京兆学校,培养人才,作为根本大计。由原文“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尧、舜得寿,不因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可知,方士请求炼制丹药,皇帝下令中书省提供所需的东西,廉希宪详细地把秦汉时期的旧事上奏皇帝,并且说:“尧舜得以长寿,不是因为丹药。”皇帝说:“对。”于是停止了炼丹。由此可知,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第102页共102页\n由原文“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土,庐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可知,至元元年,遭逢母亲去世,廉希宪带领亲戚家人行古代的丧礼,三天不吃不喝,痛哭不止,以致于吐血,不能起身,睡觉时就躺在草土上,在坟墓旁建造屋舍守丧。官员们认为丁忧制度还没有确定,想要极力劝阻他,于是一起来到庐墓,但是听到他号哭的声音,最终没有忍心劝阻。由此可知,富有孝心,为父母丁忧,极尽孝道;由原文“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可知,奸臣阿合马专门总管财赋,适逢他的同党之间互相攻击,皇帝命令中书省重新审查此案,众人畏惧阿合马的权势,没有人敢过问。廉希宪彻底查办阿合马的事情,把他的情况上报,杖责阿合马,革去了他所统领的职权,并归属主管该事务的官员。由此可知,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敢于严惩不法权贵。参考译文:廉希宪,字善甫。幼年时,身体魁梧高大,举止与一般儿童不一样。甲寅年,世祖皇帝因为京兆地区分封土地,而任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地区能够控制陇蜀一带,各藩王及贵族的封地分布在附近,当地百姓与羌、戎杂居在一起,尤其被称为难治之地。廉希宪重视民众疾苦,抑制豪强,帮扶贫弱。闲暇时候,跟从名儒像许衡、姚枢等人咨询探问治理之道,首先提请朝廷任用许衡提举京兆学校,培养人才,作为根本大计。朝廷制度规定,士人不能归属奴籍。但是,京兆地区有很多豪门大族,他们废止了这项制度,没有推行。廉希宪到任之后,命令把这些士人的身份全部改为儒籍。至元元年,遭逢母亲去世,廉希宪带领亲戚家人行古代的丧礼,三天不吃不喝,痛哭不止,以致于吐血,不能起身,睡觉时就躺在草土上,在坟墓旁建造屋舍守丧。官员们认为丁忧制度还没有确定,想要极力劝阻他,于是一起来到庐墓,但是听到他号哭的声音,最终没有忍心劝阻。不久,皇帝下令让廉希宪夺情,恢复官职做事,希宪虽然不敢违抗旨意,然而出门做事时身穿素服,回家之后就一定穿上丧服。等到父亲去世时,他也是像这样遵守丧礼。奸臣阿合马专门总管财赋,适逢他的同党之间互相攻击,皇帝命令中书省重新审查此案,众人畏惧阿合马的权势,没有人敢过问。廉希宪彻底查办阿合马的事情,把他的情况上报,杖责阿合马,革去了他所统领的职权,并归属主管该事务的官员。皇帝告诉廉希宪:“官员枉法贪污,百姓失业逃生,工匠不能提供足够使用的物品,财政不能供给充足的费用,先朝时对这种情况忧心很久了。自从你做丞相,朕就没有这些忧虑了。”廉希宪回答说:“陛下像尧舜一样圣明,臣等却没能用皋陶、稷、契等人的方法来辅佐您治理国家,教化人民,以使天下太平,心中多有愧疚。现在略有政绩,不值得您称赞。”于是谈论到魏征,廉希宪回答说:“忠臣良臣,哪一个朝代没有呢,只不过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第102页共102页\n方士请求炼制丹药,皇帝下令中书省提供所需的东西,廉希宪详细地把秦汉时期的旧事上奏皇帝,并且说:“尧舜得以长寿,不是因为丹药。”皇帝说:“对。”于是停止了炼丹。当时正尊崇礼待国师,皇帝命令廉希宪也接受佛教戒律,希宪说:“臣已经接受孔子的戒律了。”皇帝问:“孔子也有戒律吗?”希宪回答说:“作臣子的应当忠诚,作儿女的应当孝顺,孔子的戒律,就像这些罢了。”至元十六年春,皇帝赐给廉希宪万贯钱钞,下诏让他再进入中书省任职,希宪说自己病重。皇太子派遣侍臣探视,趁机询问治国之道,廉希宪说:“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用人,重用君子国家就会大治,重用小人国家就会混乱。臣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把命交给了上天。我最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政事,众多小人阿谀归附,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是最大的弊病啊。殿下应当开启圣意,赶快为皇上消除祸患。”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夜,廉希宪去世,终年五十岁。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正。81.A82.B83.D84.(1)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2)这小子不值得和他一起图谋天下,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85.项羽,书中描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功业,也揭示了他的目光短浅和气量狭小的不足。【解析】8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对于“孝”的一种诠释,三个排比句,揭示了“孝”的内涵,因此,“且夫孝”作为陈述主体,可以单独列出,以强调突出,在“孝”后断开,排除BD。“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结构一致,应各自断开,排除C。第102页共102页\n故选A。8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故选B。8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错误。选文中“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说的是孔子著《春秋》截止到“西狩获麟”,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D。8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判断句;“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省略了“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句,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典”,主管。(2)“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与谋”,“与之谋”的省略;“……者……也”,译为判断句;“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为被动标志,被;“吾属”,我们这些人。8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思想观点并针对问题做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抓住“不虚美,不隐恶”,从《史记》中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说明《史记》记录了他的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例如,《高祖本纪》塑造刘邦这一形象,司马迁如实刻画了其身上高瞻远瞩,有谋有略,虚心纳谏,善于用人驭人,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头脑清醒,坚决果断等政治才干与优点。同时,司马迁又非盲目歌功颂德,没有把汉代的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的形象,而是如实暴露了他本性中好逸恶劳、好酒好色、奸滑无赖、粗俗鄙陋、睚眦必报等毛病与弱点,还之以凡夫俗子的“人”的本相,做到了不隐讳其恶。再如项羽,书中描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功业,也揭示了他的目光短浅和气量狭小的不足。由此可见,作者如实叙事,如实写人,既表其美,又现其恶,还人物以历史的本来面目,本真地呈现历史人物的真实,不为尊者讳。参考译文:第102页共102页\n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泛舟沅、湘水间。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遗风,还在邹峄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的地区,巡视邛、莋、昆明之后,回到长安向朝廷复命。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河、洛之间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是命中注定的!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侍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遗风,使人懂得周大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篡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鐼收藏的图书档案。于是按次序论述和编写其书。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于是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潮源,探究始终,观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录秦汉,从黄帝写起,直到当朝皇帝,著十二篇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开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最先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于是得以公布开来。到了王莽的时候,有人请求封司马迁的后人,于是封其后人为史通子。评论曰: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第102页共102页\n86.B87.B88.C89.(1)现在侍奉汉朝,就安定而长存,不侍奉汉朝就要陷入危亡的境地,有什么计策能超过这个办法啊!(2)发现有偷窃劫掠者,就互相通报,对他们治罪,(让他们)偿还被盗的财物;有寇匪侵犯,就派兵相助。90.①匈奴人口越来越多,足以自卫。②匈奴大臣有北归之心,北归后难以控制。【解析】8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朝再强大,也没能兼并匈奴,我们为什么又要一反祖先的制度,去做汉朝的臣子,使先世单于蒙受羞辱,被各国嘲笑呢!“匈奴”是“兼并”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先单于”是指先世单于,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8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单于’还可被称为‘大单于’‘可汗’”错。“单于”“大单于”“可汗”并不相同。“单于”是匈奴人的首领称谓,“大单于”是匈奴君主的尊号,“可汗”是突厥人等蒙古游牧民族的首领称谓。故选B。8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汉朝充满感激之情”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汉朝对他们的帮助,“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没有提到匈奴的反应。故选C。8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则”,就;“过”,超过。第102页共102页\n(2)“报”,通报;“行……诛”,治罪;“寇”,寇匪。9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昌、猛见单于民众益盛,塞下禽兽尽,单于足以自卫”,可概括出:匈奴人口越来越多,足以自卫。结合“闻其大臣多劝单于北归者,恐北去后难约束”,可概括出:匈奴大臣有北归之心,北归后难以控制。参考译文:       呼韩邪单于被打败后,左伊秩訾王向呼韩邪献计,劝他向汉朝称臣,入朝侍奉天子,请求汉朝援助,这样匈奴的内乱就可以平定。呼韩邪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他们都说:“不能这样做。匈奴的习俗,从来就以气力胜人为上,以服役于人为下,以马上战斗立国,因此在蛮夷各国很有威名。战斗而死,是壮士都会遇到的事。现今是兄弟之间争夺国家大权,最终不是兄胜就是弟胜,即令战死,威名犹在,子孙仍然可以做各属国的长帅。汉朝再强大,也没能兼并匈奴,我们为什么又要一反祖先的制度,去做汉朝的臣子,使先世单于蒙受羞辱,被各国嘲笑呢!即使臣服于汉朝就可求得国内的安定,我们又还能凭什么去称雄长于蛮夷各国呢?”左伊秩訾说:“不对。一个国家的强与弱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今汉朝正处在强盛时期,像乌孙那样有城郭宫室而定居生活的一些国家也都做了他的臣属。自从且鞮侯单于以后,匈奴一天一天地削弱,始终不能复兴,虽然倔强地生存在这里,但哪里有过一天的安宁!现在侍奉汉朝,就安定而长存,不侍奉汉朝就要陷入危亡的境地,有什么计策能超过这个办法啊!”大臣们驳难了很久。最后,呼韩邪单于采纳了左伊秩訾的建议,领着众人南行到靠近汉朝边塞的地方,派遣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到汉朝侍奉天子。郅支单于也派遣右大将驹于利受到汉朝来侍奉。这一年,正是甘露元年。       甘露三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在甘泉宫朝拜天子,自己请求愿意留守在光禄塞下。汉朝派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又命令边区郡县派出士卒和骑兵数千,共同护送呼韩邪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同时,又诏令董忠等人留在单于身边保卫单于,帮助单于诛灭不肯顺从者;并转运边境的谷米干粮前后共三万四千斛,供他们食用。       第102页共102页\n元帝即位不久,呼韩邪单于又上书,说他的民众很困乏。朝廷于是诏令云中、五原两郡转运粮谷二万斛供应他们。第二年,汉朝派遣车骑都尉韩昌和光禄大夫张猛护送呼韩邪单于的侍子回匈奴。韩昌和张猛看到单于的民众越来越多,而边塞地区的禽兽却已猎取殆尽,单于的势力也足够用来保护自己。听说大臣中有不少人劝单于北归旧地,韩昌和张猛担心呼韩邪回北边后再难以约束,就与他们订立盟约说:“从今以后,汉与匈奴就是一家,世世代代不得互相欺骗、互相攻击。发现有偷窃劫掠者,就互相通报,对他们治罪,(让他们)偿还被盗的财物;有寇匪侵犯,就派兵相助。如有一方遭受寇匪侵犯,另一方即当发兵相助。汉与匈奴谁敢先背弃盟约,就必将受到上天的惩罚!愿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谨守盟约。”韩昌和张猛回朝后把这事向朝廷作了禀报,大臣公卿议论纷纷,都认为:“呼韩邪单于保卫边塞,使边塞成为我们的屏障,现在他虽然要回到北方去,但也不至于成为我们的祸患。然而韩昌和张猛擅自以我大汉国世代子孙的名义与夷狄起誓结盟,让单于用污秽的言语禀告上天,羞辱我们的国家,损伤我们的威严,这样不行!”皇上以为韩昌和张猛的过失并不大,就诏令二人以赎罪论处,不必与匈奴解盟。91.B92.C93.B94.D95.①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②不能一意孤行,应该多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③问题解决时不要忘了恩人。【解析】9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疾:妒忌。句意:天下人妒忌他的太多了。故选B。9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前“以”:用来。句意:用来封我哥哥的孙子车骑都尉霍山为列侯。后“以”:凭借。句意:董忠等人凭借立功都受到了封赏。B.前“为”:动词,担任。句意:当天就让霍光的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后“为”:介词,替,给。句意:有人替徐生向皇上上书。C.前“者”:……的人。句意:不谦逊的人一定会轻慢自己的上级。后“者”:……的人。句意:反而不邀请那个(曾经)建议把烟囱改弯曲的人。第102页共102页\nD.前“之”:代词,他。句意:天下的人妒忌他,他却又违逆道义行事。后“之”:助词,的。句意: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分裂土地、赏赐官爵的花费。故选C。9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出人之右,人必害之:地位比别人高贵,别人一定会妒忌他。故选B。9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徐福上书劝说霍氏子孙收敛奢靡行为”错,原文说“乃上书言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徐福只是上书劝说皇帝应该按时对霍氏子孙加以抑制,不要使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故选D。9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由此可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安全隐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由此可知,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该多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由此可知,问题解决时不要忘了自己的恩人。参考译文:霍光执掌朝政前后共二十年,地节二年春天病重,皇帝亲自登门探视,看到他病得厉害,宣帝难过得流泪。霍光上书谢恩说:“希望从我的封邑中分出三千户,用来封我哥哥的孙子车骑都尉霍山为列侯,以供奉哥哥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享祀。”皇帝把这事交丞相、御史办理,当天就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霍光去世,皇帝和皇太后亲临吊丧。太中大夫任宣和五名侍御史持节符护理丧事。(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第102页共102页\n孝宣皇帝之时,霍氏家族生活奢侈。茂陵的年青人徐福说:“霍氏家族一定会灭亡!地位比别人高贵却奢侈,(自取)灭亡的道路啊。孔子说:‘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的人一定会轻慢自己的上级。轻慢自己的上级,(这是)叛逆的道路啊。地位比别人高贵,别人就会妒忌他。如今霍氏家族掌握政权已经很久了,天下人妒忌他的太多了。天下的人妒忌他,他却又违逆道义行事,不灭亡还等什么呢?”(徐福)就上疏皇帝说霍氏家族奢侈,陛下您要是喜爱他们,就应该按时加以抑制,不要使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徐福)多次上书,总是答复:“知道了。”后来霍氏家族果真灭亡,董忠等人凭借立功都受到了封赏。有人替徐生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以前)有个客人去拜访主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笔直,炉灶旁边还放着干柴。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曲的,远离那些干柴,不这样的话,将会有火灾。’主人沉默着不回答。住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乡亲邻居们都来受累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主人)于是就杀牛备酒(答谢乡亲邻居),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反而不邀请那个(曾经)建议把烟囱改弯曲的客人。假使主人听从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花费(今天这些)牛肉酒食,终究也不会有火灾。如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家族将有变故,应该防患他们。假使徐福的话能够得到施行,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分裂土地、赏赐官爵的花费,国家自然会像现在这样安定平稳。过去的事情已经完结了,但徐福却唯独没有得到应得的功劳,希望您能够明察那个有先见之明、防范于未然的建议,从而让徐福的地位比那些只会效死力的人更尊贵。”奏书上奏,皇上派人赏赐给徐福十匹丝绢,授予他郎官。96.A97.C98.B99.(1)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地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2)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解析】9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赏赐”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赏赐”做“得”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CD。“昆弟故人”做“施予”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选项BC。故选A。第102页共102页\n9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指祭祀”错误。结合“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应该是指“苏武的尊号”。故选C。9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霍光上奏朝廷,免去了苏武的官职”错误。原文为“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意思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故选B。9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让”,责问;“如”,按照;“实在”,确实还活着。(2)“适”,正好,恰好;“因”,“通过”;“致”,送。参考译文:文本一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文本二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其报告给皇帝。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第102页共102页\n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用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封地,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待、尊宠他。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身边的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逝。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100.(1)    整顿,治理    留宿    意外的变故    对不起,辜负(2)    疑问代 为什么    介 由于,因为(3)有欺骗背弃他的人,延寿就痛心地自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①治:整顿,治理。句意:修建治理学校。②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留宿。句意:不得让坏人在家里留宿。③非常:意外的变故。句意:乡里田间如果发生意外的变故。④负:对不起,辜负。句意:难道是我对不起他吗。(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何:疑问代词,为什么。句意: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②因:介词,由于,因为。句意:由于嗓子喑哑,不能说话了。第102页共102页\n(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或”,有的人;“欺负”,欺骗、背弃;“刻责”,严加责备;“自刻责”,宾语前置,严加责备自己。参考译文:韩延寿做官,崇尚礼义,喜好古代教化,他修建治理学校,春秋举行乡射活动,陈设钟鼓管弦等乐器,大力推行升降揖让等礼仪,等到都试进行武事演习时,设置斧钺旌旗等仪仗,练习射箭、骑马的事项。又设置里正、伍长,率领大家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布法令)不得让坏人在家里留宿。乡里田间(如果)发生意外的变故,官吏立即就能接到报告,坏人都不敢进入他管辖的境内。他对待手下官吏,施加恩惠特别厚重,但规章誓约很严明。如有欺骗背弃他的人,延寿就痛心地自责说:“难道是我对不起他吗?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官吏听到就会暗自伤心悔恨。他门下一个掾史因此自刎,被人救起没有死,由于嗓子喑哑,不能说话了。延寿得知后,面对掾史哭泣,派医官给他治疗,给予他的家人丰厚的补偿。101.A102.A103.B104.(1)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2)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奉命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105.(1)在张安世的推荐下,重新起用被免官的苏武,让他担任右曹典属国的官职,并让他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2)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3)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解析】10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第102页共102页\n句意: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庶几乎”意为“跟……差不多”,其修饰和比较的对象是“曹柯之盟”,而不是“大辱之积志”,故应在“庶”前断开,排除B、C。“陵”是李陵自称,是“尚复何顾乎”的主语,应跟在句子前,排除B、D。“怯”是形容词,与“驽”连用,表示“无能和胆怯”之意,形容词不能放到“令”前使用,排除C、D。故选A。10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作为对长辈的敬称”说法有误,“足下”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故选A。10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回到长安朝见汉武帝”说法有误。原文中“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意思是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可知此时已经是汉昭帝继位。故选B。10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有:“素”,向来;“有旧”,有旧交;“数”,多次;“讼”,上书;“谋”,谋反。(2)得分点有:“明习”,通晓熟悉;“故事”,古今异义,句中指朝廷过去的典章制度;“使”,出使;“言”,遗言中讲到。10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分析,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第102页共102页\n结合“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分析,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参考译文: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第102页共102页\n甘露三年,单于开始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于是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那些人,仿照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明确说明他们是汉宣帝中兴的辅佐之臣,可与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方叔、召虎、仲山甫媲美。106.B107.B108.D109.(1)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2)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解析】10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悉:全部。句意: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故选B。10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④写贾谊因为遭遇与屈原相近而感伤,⑤写文帝思念贾谊,又让贾谊到身边,⑥写介绍贾谊的后人,能不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故选B。10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错误,根据“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可知,贾谊应该改为“吴公”。故选D。10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怀王,上少子”,判断句;“爱”,受宠爱;“傅”,辅助,教导。(2)“使”,假如;“见用”,被重用;“为……所”,表被动。参考译文:第102页共102页\n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当时,丞相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事,就让周勃的爵位和封地重新恢复。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第102页共102页\n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刘向说:贾谊对三代和秦朝之所以太平和暴乱的原因相关论述,十分的得体,切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可能比他高明多少。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第102页共10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08 页数:102
价格:¥18.88 大小:161.7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