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4定位选项信息源细心应对选择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任务突破练四 定位选项信息源,细心应对选择题第一组一、(2023·河南安阳高三开学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排放总量的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年贡献了约11.51亿t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0%和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摘编自林斌《中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材料二 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生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二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然后通过打嗝和肠道排放到大气中。三是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中的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土壤中的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贮存和管理过程中其所含的氮也会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除上述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藏”的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摘编自程琨、潘根兴《农业与碳中和》)材料三 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是生物体死亡、收获、加工利用后残余的生物质。生物质废弃物可能存在各种有害物质,所以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应基于农业固碳减排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考量。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的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生物质在250~750℃发生热化学反应,生物质中碳化合物发生热解反应,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可燃气。
生物质热解炭化工艺的核心是实现生物质中有机碳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其中,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经过冷凝获得的液体产物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要产物是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但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炭质稳定、多孔疏松特性、环境友好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特征。(摘编自卞荣军、李恋卿《生物质废弃物处理与农业碳中和》)1.下列有关“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原理与产物应用途径”的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三的一项是( )(3分)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农业既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人为碳源排放,又在其生产活动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农业部门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B.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贡献的碳汇能够抵消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
C.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造成农业生产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D.农田土壤释放的氧化亚氮要多于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但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3.“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请结合材料,以水稻为例,简要说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哪些。(6分)二、(2023·河南豫东名校摸底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摘编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材料二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神舟十四号执行飞行任务期间,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先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全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将组建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国家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预期将有力推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在轨期间,乘组将面临构型多、状态新、任务密等挑战,这些挑战对乘组执行任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但中国航天人从来不惧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嫦娥”揽月到“羲和”逐日,从“天和”遨游星辰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步伐,谱写着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不断加速,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持续提升,航天梦引领着中国航天人奋力奔跑、勇敢逐梦。对无止境的宇宙探索来说,建成空间站不是终点,而是未来征程中的一个起点。中国航天人将继续探索,揭开更多星空的奧秘。(摘编自《神十四出征,飞天梦伸向更远天际》)
材料三 路透社2022年6月5日报道称,曾担任空军飞行员的陈冬、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以及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蔡旭哲,将见证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先后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结合。此外,他们还将在空间站内外安装设备,并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报道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可容纳多达25个科学实验机柜,每个都是一个微型实验室,可用于科学实验。其中,问天实验舱将配备支持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设备,而梦天实验舱将专注于微重力科学研究。《联合早报》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的话说,三名航天员将与地面配合,完成天和核心舱及问天、梦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实现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进驻两个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并安装10余个科学实验机柜。此外,还将为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等进行功能测试,并利用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两至三次出舱活动,以及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等公益活动。(摘编自《外媒聚焦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任务》)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在报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距离发射的时间时,用“秒”来计算,非常醒目,体现了数据运用的精确性。B.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执行的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意义非常重大,它将独立、全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任务。C.有力推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是将要组建完成的国家太空实验室预期发挥的巨大作用。D.材料二第二段既有对我国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概括描述,又有对我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6.根据外媒报道,“神舟十四号”三名航天员除了完成天和核心舱及问天、梦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外,还要完成哪些任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第二组一、(2022·山西名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数字化治理,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等;四是数据价值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图一:我国数字经济渗透率图二:我国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图三:2020年部分省市数字产业化
规模(亿元)及占GDP比重(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材料二 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从20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近年来,成效逐渐显现。从率先建成全国“双千兆第一城”,到信息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从重点推进11项数字生活标杆应用,再到重点建设“城市之眼”、道路交通管理、公共卫生系统,上海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齐头并进。其中,“一网通办”当仁不让成为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目前已分别推出市级“好办”事项121个、“快办”事项124个,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36亿,办件量接近2亿。在此基础上,上海去年还实现了包括居住证办理在内的12件事项线上办、随时办的成效,极大提高了群众各项对公、对私办事的效率。在城市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上,数字技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徐汇区城运管理中心打造的“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政府”、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数字吹哨的治理创新实践”、浦东城管的渣土车智能化治理模块……数字技术已渗透到城市的肌体和脉络中,极大延展了城市治理的触角。(摘编自《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上海如何顺势而为、先发制胜?》,看看新闻,2022年1月21日)材料三 2020年3月30日,广州正式审议通过《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这是广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也是广州面向全球第一份数字经济领域招商引才的宣言书。一个月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落地琶洲。当年5月,广州举办的首批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签约及揭牌活动,收获了总投资额1800亿元、73个签约项目,涵盖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等数字新基建重点项目。统计显示,2020年广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已超过1.1万亿元,印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广州正全力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5G基站建设数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建设华南唯一、全球25台之一的国际IPv6根服务器。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广州数字经济质量发展亦寄予厚望,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广州GDP比重要达到25%。2022年1月,通过《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对数字经济立法的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按照广州市政府的工作目标,2022年广州将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力争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超10%。(摘编自《琶洲支撑广州大象起舞,引领中国数字经济》,南方Plus客户端,2022年3月15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数字技术、现代信息网络,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B.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对三大产业渗透率逐年提高,其中对第三产业的渗透率最高。C.2015—2020年间,在我国数字经济结构中,数字产业化占比连年下降,五年间下降超过6%,说明我国数字产业发展乏力。D.2020年,广东、江苏的数字产业化规模领跑全国,均超过1.5万亿元;从数字产业化GDP占比来看,北京、江苏、广东均超过15%。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海较早布局智慧城市建设,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公共服务体系等领域全面发展,实现了城市的数字化转型。B.上海推出的“一网通办”举措极大便利了市民,市级“好办”事项、“快办”事项均超过120项,已经累积服务136亿人次。C.广州市出台了相关文件,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2020年广州就完成了涵盖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73个新基建重点项目。D.2020年,广州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广州政府计划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超10%,到2025年GDP占比达到25%。3.材料二和材料三在报道上海和广州的数字经济发展时,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二、(2023·四川成都七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材料一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3.9%,城市发展已从过去的增量扩张主导发展阶段逐步转向内涵品质发展阶段。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面临着城市发展规模布局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能耗、资源消耗和碳排总量高,城市安全韧性不足,宜居质量与健康水平不高,交通拥堵,文化保护传承不够,城市的包容性、创新性不足等突出的“城市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新的方法手段。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建设“公园城市”是当今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在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摘编自王凯《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 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等)材料二 “公园城市”理念蕴含大历史观、体现哲学辩证思维、充满为民情怀,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是城市文明的继承创新,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具有极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公园城市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变革,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在公园中营建城市,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
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引领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时代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构建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公园城市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全面推广绿色出行、简约生活,推动现代城市生活与节约社会理念相得益彰,让市民静下心来、慢下脚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公园城市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搭建法治、友善、公益的合作共治平台,推动城市发展、社区治理、民主参与,形成共建共享新型社区发展共同体,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摘自《成都,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材料三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战国时期张仪“因地相宜、立基高亢”修筑成都城,开启了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发展传奇。无论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用漫流的水系勾勒出“天府之国”的基本纹理;还是隋唐时,遵循城园同构,挖筑摩诃池、开凿解玉溪,实现了整体形胜:成都,自古就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首席样板、全球唯一能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成都,一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无数人安居乐业的首选。截至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119.2万,地区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摘编自网络)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显著提高,城市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城市不能再一味扩张而必然转向内涵品质发展阶段。B.交通拥堵、就医困难、乱拆乱建、夏季内涝、垃圾围城、汽车尾气超排、地下水超采等问题都是“城市病”的具体表现。C.“公园城市”理念奉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力求在经济发展、治理方式、人居环境、产业形态等方面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D.成都自古就有因天时就地利的筑城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营城理念,因而“公园城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5.下列对材料二中关于“公园城市”时代内涵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B.
C.D.6.成都为什么要建设“公园城市”?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并分析。(6分)答案:任务突破练四 定位选项信息源,细心应对选择题第一组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可知,图解中“热解炭化窑”的条件不能是“提供足量氧气”,故排除C、D两项。结合“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分析,可燃气可应用于“供热供暖”“并网发电”等,木醋液可应用于“叶面调理剂”“天然杀菌剂”等的配置,生物质炭可用于“炭基肥料”“环境材料”等的配置。排除A、C两项。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表述有误,原文没有相关依据。C项,“主要原因”表述不当,原文为“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0%和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只是“紧密相关”,并非强调是“主要原因”。D项,“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无中生有。故选A项。3.(1)直接排放:①稻田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被分解而产生的甲烷的排放。②稻田土壤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的排放。③稻田中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增加的氧化亚氮的排放。④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2)间接(“隐藏”)排放:农作物种植使用的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4.D 解析:D项,三框两箭头上的内容关系不准确。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将组建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即控制中心和实验平台共同组建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而D项表示为问天、梦天实验舱在天和核心舱的控制下组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5.B 解析:“独立”完成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神舟十四号执行飞行任务期间,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先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全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并非“独立”完成。6.①在空间站内外安装设备,并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②为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等进行功能测试;③利用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两至三次出舱活动;④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等公益活动。(每点2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第二组1.C 解析:“说明我国数字产业发展乏力”错,数字产业化占比下降,并不能说明数字产业发展乏力。2.B 解析:A项,“实现了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于文无据。原文是“逐渐显现”“齐头并进”,而不是“实现了”。C项,“2020年广州就完成了涵盖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73个新基建重点项目”错,应该是签约了73个项目。D项,不是“GDP占比达到25%”,而是“增加值占广州GDP比重要达到25%”。3.相同点:两则材料都报道了两地的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举措。不同点:材料二侧重于报道上海在数字治理领域的发展;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广州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领域的发展。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项,“成都自古就有……营城理念,因而‘公园城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现代化“公园城市”是站在大历史观上对古人筑城智慧和营城理念的继承创新,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项。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人口集中”错,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城市发展方式变革”需要“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不能简单解释为“人口集中”。故选A项。6.①应对“城市病”,促进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②为现代化城市综合治理、践行新发展理念提供样板和示范(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③成都拥有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基础,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条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