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3分析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任务突破练三 分析、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22·河南五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大致自春秋时期开始,“重民轻天”的思潮兴起,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天道观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因为否定了“天神”的意志和力量,势必逻辑地得出必须重人事、重现实政治的结论。这一方面推动着有关治国治民理论建设的开展,促使政治思想变得系统和成熟,另一方面也要求着统治者在国家机器设置上做出必要的、适宜的调整。这就是夏商西周以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则逐渐动摇、宗教事务官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迅速下降的深刻背景之一。在职官制度上,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更是神权政治衰微的典型象征。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平民与奴隶的不满反抗,名义上的天下“大宗”——天子——地位的衰落,人们观念的变化,司政、司军、司民职官地位的迅速上升,使得神权遭到多方面的挑战,也使得那些凭依天命神意光环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神职官吏们,无可避免地坠入厄境。然而,先秦的政治文明进程却有自己的独特道路,早在殷商时期,王权就高度集中。而西周时的王权专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性质上看,与商代比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政治观念上,西周统治者明确承认“天命”,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尊重“天命”,祈求上天的保佑。周人讲“德”,但不是以“德”去否定“天”,而是“以德配天”。所以《庄子·天下》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在西周时期,神权统治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但是在春秋时期,“重民轻神”“天人相分”成了一股强劲的社会新思潮。早在西周末年,就有不少诗人怨天疑天。而这股思潮的兴起,为当时不少思想家“重民轻天”“重民疑神”思想的勃兴,奠定了基础。他们重新定位了“民”与“神”两者的位置关系,认为在民神关系中,“民”是主,“神”是次;“民”为本,“神”为末。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首先要重民,而不可据神意行动。这些观点的提出,基本否定了“天”“神”的主宰地位。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天人相分”的观念,更是普遍流行,深入人心。这股新思潮的风靡,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打破了“天”与“神”的羁绊,进入了以“人”为本位和主体的理性阶段,是思想观念上根本性的解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二重性,我们对其消极性也需要有足够的认识——这股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天人之间的客观联系性与统一性。这反映在现实政治实践生活领域,则是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权力加以某种程度上的制衡与约束。曾经在政治治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巫史系统,到了帝国时代,已被“倡优畜之[注]”了。而西汉时期一代大儒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其初衷是为了回归古老的传统,回归巫史与政事双重制衡的方式,通过对“天人合一”的论证与阐释,以“天”的名
义,约束与制衡君主的权力,即以神权限制君权,对汉武帝时代的酷吏政治、多欲政治进行迂回性的批评。(摘编自黄朴民《从神职与政事的分合看先秦史演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另解》)注倡优畜之:像对待倡优一样来拉拢他们。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否定“天神”的意志和力量,重视人事和现实政治的“重民轻天”思想大致在春秋时期兴起。B.随着“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动摇。C.西周末年,诗人重新定位“民”与“神”的位置关系,为提出“重民轻天”思想奠定了基础。D.“重民轻天”新思潮的风靡有重要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让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段从两个方面诠释了“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对春秋时期政治系统演变的影响。B.文章引用《庄子·天下》中的话是为论证周人对“天”和“德”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德配天”。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民主神次”观点时,先梳理其发展,后诠释其政治表现,最后确定民神关系。D.文章在阐释“重民轻天”这股新思潮的意义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展开,使表述更加全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等情况,使得神权政治不断衰微。B.“以德配天”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神权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C.“重民轻天”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阻断了“天”“人”的联系,强调以人为本。D.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是希望以“天”的名义制衡君主权力,回归古老的传统。二、(2022·陕西西安八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的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的戏曲舞蹈等,都承载和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作用及功能。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作为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也是不同时代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用全面、客观、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透视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对深沉厚重的历史、对鲜活喧嚣的现实,都要树立起正确观察事物的坐标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
才能不被波谲云诡的世事变幻和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作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相当于一个人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影响极大。北宋末年,山东济宁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跃着一支以宋江为代表的起义队伍,施耐庵的《水浒传》把他们写成大闹州府、救济百姓的英雄好汉,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将他们写成对抗朝廷、为非作歹的匪徒贼寇。与此相呼应,胡应麟、沈德符、李卓吾、金圣叹等围绕小说所做的评点,也颇多不同意见。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两部意义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两种面目彼此对立的艺术形象,并引发评论家矛盾对立的观点,要害乃在于不同的历史观所致。原因很简单,文艺作品为文艺家所创造,他对表现对象认识正确与否、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形象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由此可见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于文艺创作是何等重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当然包括注重抒写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而辉煌的大历史,注重描绘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大时代,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文艺总是以具体形象来反映生活。由这一根本特征所决定,文艺创作不能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与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价值,而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当然,我们赞赏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绝非表示对那些咀嚼一己之欢、有意消解历史严肃性等不良现象的容忍,相反,它们恰恰是文坛所应清除的污垢。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文艺作品热衷于“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甚至“解构历史”,贬低崇高、讥讽道德、调侃英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歪风屡禁不止,以致屡见不鲜。在这些作品里,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等宏伟图景,多半被演绎为阴谋、争宠、篡权、夺位等;尘世烟火和人生百味等美好生活,往往被置换为食色、情爱、算计、玩乐等原始生命本能的宣泄和展示,其间充斥着戏谑、滥情、暴力、刺激等娱乐性因素,缺乏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起码的尊重和敬畏。这种文艺现象应引起我们的警醒、反思和整改。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政通人和,前程远大。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文艺工作者担负“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庄严使命。这尤其需要广大文艺家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擦亮眼睛,洞明世事,在贯穿古今纵向尺度和融通中外横向尺度的交织考察中,感受和把握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砥砺前行的铿锵脚步与豪情壮举,以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为攀登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摘编自《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艺与历史有着天然联系,从文学的源头即可见二者关系。
B.有无大历史观,决定了艺术家能否创造出优秀的文艺作品。C.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品评,树立大历史观都至关重要。D.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肩负使命,尤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罗列上古文艺到明清文艺的例子,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了立论基础。B.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文章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C.文章比较《水浒传》和《荡寇志》,阐明了前者艺术成就高的根本原因。D.文章列举了文艺作品消解历史的不良现象,表现出对这些现象的担忧。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大历史观看,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掌握历史便可以观照和指导现实。B.热衷于搞大题材、大制作的艺术作品,没有小切口的艺术作品具体可感。C.正确的历史观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就影响极大,艺术家应该发挥主动性。D.那些不尊重历史的文艺作品,一时博得观众眼球,生命力往往不会长久。答案:任务突破练三 分析、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C 解析:C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四段中的“为当时不少思想家……两者的位置关系”可知,重新定位“民”与“神”的位置关系的是“思想家”,不是“诗人”。2.C 解析:对于“民主神次”观点的论证在原文第四段;语段先梳理其由兴起到确立的发展历程,然后指出此观点在政治管理上的体现,最后指出其提出的现实意义及后世的发展。3.D 解析:A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是神权政治衰微的“典型象征”,而不是原因。B项,扩大范围。缺少了“西周时期”的限制成分。C项,“阻断了‘天’‘人’的联系”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可知,重民轻天思想的积极意义是“它在‘天人关系’上,打破了‘天’与‘神’的羁绊,进入了以‘人’为本位和主体的理性阶段,是思想观念上根本性的解放”。4.B 解析:“决定了”错,过于绝对。原文第四段首句意思是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作家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影响极大,但没有达到“决定性”的程度。5.C 解析:“阐明了前者艺术成就高的根本原因”以偏概全。“优秀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成就”高,还有思想成就,尤其是对“表现对象”认识正确度高、认识程度深,这决定于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文章第四段比较《水浒传》和《荡寇志》显然是为了证明作家世界观和历史观正确才会对水泊梁山的起义队伍有正确的认识,艺术形象才能“立得住、传得开”。
6.B 解析:片面推断。从原文第五段和第六段来看,作者反对只“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提倡“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但反对那些以“咀嚼一己之欢”“有意消解历史严肃性”的不良现象。作者同时强调,“文艺总是以具体形象来反映生活”,因此就不能说“大题材、大制作”的作品没有具体形象,更不能说前者“没有小切口的艺术作品”具体可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