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代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丑”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19世纪50年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这方面最早的也是最有名的代表作。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中,“丑”常常占据主角的地位。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美学家对“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也越来越重视。丑感是广义的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的一种。历史上很多美学家认为丑感主要是一种痛感。例如施莱格尔对丑下的定义(这是丑的最早的定义)是“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谷鲁斯也说,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但是,仅仅不快还不足以囊括丑感的全部。丑感不像美感(优美感)那样是一种单一纯粹的感觉,而是一种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体验。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概括。既有“快乐”又是带有“苦味”的,这正是丑感与美感(优美感)的不同,也是丑感与对丑的伦理态度的不同。丑感中这种愉快是怎么引起的呢?这里可能有多种因素。主要是我们所说的丑,并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审美意象,是情景的融合,它必然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意识、情趣。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的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这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融进“丑”的意象,因而给人一种愉悦。至于丑的艺术在形式上的不和谐,也是由于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给人一种满足感,从而带来一种愉悦。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艺术作品,它们的题材或内容是丑,而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作品,由于它的形式的美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画家的色彩、构图、笔法的技巧,演员的演技,小说家的语言形式美和白描入化的工夫,等等),而使我们感到愉悦。波德莱尔说:“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但这种愉悦是艺术形式美引起的,已经不属于丑本身引起的愉悦。优美感与丑感是审美体验的两种对立类型,从优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如果一个人只能鉴赏优美而没有能力鉴赏丑,那么这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残缺不全的,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脆弱的”观众。这种人的审美视野太狭窄,他看不到感性世界的丰富多彩的面貌,因而也领悟不到历史和人生的深一层的意蕴。可在历史和人生中,光明面终究是主要的,因而丑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不应该占有过大的比重。李斯托威尔认为记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n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一点,我们的舞台上就会减少一些冷酷的嘲讽,我们的音乐中就会减少一些不和音,我们的诗歌和小说就不会那么热衷于人生中肮脏的、残酷的、令人厌恶的东西。那么多的当代艺术,就是因为对丑的病态追求而被糟蹋了。”(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材料二:相比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美丑分明、崇美抑丑的审美观,我国古典美学更多地倾向于美丑的相对性以及对二者的兼容并包。在儒家美学思想中,主要依据道德标准进行美丑的评价,美与丑相对于善与恶,构成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某物本质是善的时候,形式的美丑已不再重要,反之,也是一样;而道家思想中对“道至美至乐”的强调,弱化了美与丑的区别,只将其看作现象界中同一层次上的外观形式不同的两种表象而已,远远低于象征着绝对美的宇宙本体的“道”。由此,庄子提出了“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思想,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大批外貌残缺丑陋,但却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形象,正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所以“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传统美学思想中对于美丑因素互渗交融的辩证关系的强调,给后世的中国美学带来了极深的影响,尤其到了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文艺领域中对于“丑”的表现更为深入。清初书画家傅山倡导“四宁四毋”的书画风格,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刘熙载对丑、怪形象的大力推崇,认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借此反对封建礼教,颠覆沉闷僵化的价值体系与美学传统。这种审丑意识其实依旧是站在古典美学的立场上,利用丑的形式作为手段去抨击僵化陈旧的美学体系,以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美的理想化的存在。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始终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样一个重视社会伦理情感的氛围里,古典形态的“丑”更多的还只限于形式因素,很少涉及本质上的恶或者内容上的丑。而文艺作品中对于丑的表现,主旨正是在于对内容上假、恶的批判而达到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所以,中国古典形态的丑还远未达到西方近代本质丑的高度,更无法作为美学意义上的独立范畴存在。(摘编自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与体系研究》)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艺术形象中最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的一项是( )A.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C.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D.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这些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在讲故事的艺术上,20世纪80\n年代以来,我们一味求新,普遍学西方,但如何对待中国自身的叙事资源,如何在故事中建构起中国风格、中国语体的文化自觉还不明显,二是中国小说迷恋凡俗人生、小事已经多年了,这种写作潮流,最初起源于对一种宏大叙事的反抗,然而,反抗的同时,伴随而生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溃败——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并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只挖掘人的欲望和隐私,而不能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并试图在理解中出示自己的同情心,这样的写作很难在精神上说服读者。因为没有整体的历史感,不能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作家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偏狭、执拗,难有温润之意。这令我想起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头所说的,他劝告我们要对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钱穆所提倡的对历史要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既是他的自况之语,也是他研究历史的一片苦心。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如此?作家对生活既要描绘、批判,也要怀有温情和故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地理解人和世界的立场。可是,“偏激的虚无主义”在作家那里一直大有市场,所以,很多作家把现代生活普遍简化为欲望的场景,或者在写作中单一地描写精神的屈服感,无法写出一种让人性得以站立起来的姿势,写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灵魂的面貌也越来越阴沉,慢慢地,文学就失去了影响人心的正面力量。精神视野的残缺,很容易使作家沉陷于一己之私,而无法在作品中展示更广阔的人生、更高远的想象。而好的小说,不仅要写人世,还要写人世里有天道,有高远的心灵,有渴望实现的希望和梦想。有了这些,人世才堪称可珍重的人世。中国不少当代小说惯于写黑暗的心,写欲望的景观,写速朽的物质快乐,唯独写不出那种值得珍重的人世——为何写不出“可珍重的人世"?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早已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他们可以把恶写得尖锐,把黑暗写得惊心动跳,把欲望写得炽热而狂放,但我们何曾见到几个作家能写出一颗善的、温暖的,充满力量的心灵?那些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的欲望故事中,有几个写到了灵魂深处不可和解的冲突?为现代人的灵魂破败所震动,被寻找灵魂的出路问题折磨的作家,那就更少了。很多小说都成了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或者成了一种供人娱乐的肤浅读物,它不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绝说出任何一种有痛感的经验。作家们只要一开始讲故事,马上就被欲望叙事扼制,根本无法挣脱出来去关心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或者探索人类灵魂中那些困境。\n欲望叙事的特征是,一切的问题最后都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获得俗世意义上的和解;唯独灵魂叙事,它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它在俗世层面是没有答案的——文学就是探究那些过去未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许也永远不能解答的疑难,因为这些是灵魂的荒原,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提问。只有勇敢面对这样的根本提问,人才有可能成为内在的人,文学才能称之为寻找灵魂的文学,木心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确实,作家如果没有完成精神成人,文学所刻画出来的灵魂就肯定是单薄的。当下时代,写作门槛已越来越低,各种方式流行的中国故事实在太多了,有些是满足于读者一种阅读的趣味,有些是消费性写作潮流的产物,但最值得倡扬的,还是完成了一种精神的那些中国故事。毕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我相信后者才是中国文学精神流转的大势。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看到这一精神大势的变化,也唯有如此,在中国故事中所创适的中国形象,才是健全的、成熟的、真正有中国气派的。(摘编自谢有顾《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下列选项,最能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对待生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B.缺乏高远的心灵和希望、梦想,精神视野残缺,就无法讲好中国故事。C.讲故事的人要突破欲望叙事的扼制,上升为灵魂叙事,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D.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值得敬重的写作。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n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n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D.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的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n,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效用,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引擎”。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技术在为数字乡村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点。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时,要注重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将保持乡村性作为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自乡村性进入西方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乡村性既不是现实的地理空间,也不是虚拟的抽象存在,而是乡村社会、空间关系相互建构融合的体系。乡村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折射出乡村价值的留存与再造,这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本质。\n数字乡村治理与保持乡村性可以达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是在系统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乡村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弥补了传统乡村振兴模式的诸多治理缺陷,是最具有实现乡村性要素价值优势、更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乡村振兴模式。然而,在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破坏乡村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绩效提升。第一,数字乡村治理破坏历史文化积淀。传统乡土社会有着许多文化遗产、家风家训、民间工艺、历史文化等,这些文化大都静态地存放于农村祠堂、文化礼堂、乡村文化站。即使有些乡村地区通过借助电子化设备和技术化手段将其进行活态展示,但由于没有很好地挖掘和阐述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因而实践中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育功能。第二,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乡村振兴时代,数字乡村治理通过发挥现代技术优势价值,为乡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问题。这源于人们对技术价值观的认知偏差,只注重短期的科技治理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数字乡村整体性发展规划。例如,数字乡村治理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化肥培育技术等来提升农业产量,但由于农药等污染品的大量应用,使得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甚至给人们带来了农产品安全性风险。第三,数字乡村治理破坏资源要素禀赋。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核心发展要素单向地流入城市,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村不断走向衰退,集中表现为农村“空心化”。而许多村庄套用城市改造的逻辑推行所谓的“数字乡村振兴”,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方面,势必忽视乡村的本地文化传承,使得乡村独特的地域资源被打破;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乡村现代产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第四,数字乡村治理破坏乡村道德情感。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注重亲情、道德、伦理的社会。而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当代数字乡村建设,使这种底蕴深厚的传统乡村文化道德逐渐被快餐式的城市文化所取代。在乡村地区,微博、微信、QQ等现代媒介平台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村民群众之间互动交流,给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孤独、生存上的无助和生活上的不便,使得构建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上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礼俗习惯等乡村文化价值观不断式微,甚至在所谓的“限制人性思想解放”的口号中走向消亡。(摘编自沈费伟陈晓玲《数字乡村的治理特色:乡村性的视角》)材料二: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被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激发出治理的创新能量。在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已渗入百姓生活: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办理医保等常用业务,了解监督各类村庄事务,申请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乡村治理的效率与效能大大提升。\n然而,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当然,乡村治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其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与深刻影响不容忽视。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其一,要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引导村民逐步接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除了开展相应培训,还要想办法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变“要我用”为“我要用”。建议参考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将治理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与积分挂钩。当村民完成平台登录、业务办理、在线议事等项目后,后台自动记录相应积分。若达到一定积分,可换取相应生活用品与服务,以达到激励效果。其二,要选拔培训一批村级信息员,解决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长期运营管护问题。具体要培育多少信息员,是专职还是兼职,需要根据当地数字化平台的运营维护需要和使用情况,以及基层干部承担能力等,统筹考虑、精细布局,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或过重加码两个极端。其三,要合理建设各类数字化治理平台,注重整合使用,不盲目建设、不搞“盆景”。要以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依据地方财力量力而行,在科学衡量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平台建设。针对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规避资源浪费和潜在贪腐问题。我们还应认识到,技术不是万能的,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在农村的熟人社会,技术的触达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登门问候带来的温暖,聚会议事讨论的深度,都不是仅仅依靠数字化媒介能够实现的。总之,技术永远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服务切合群众所需,实事换来村民笑脸,才是衡量工作做得好的标准。(摘编自侯馨远《推行乡村治理数字化要避免形式主义》)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导致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现象的出现。B.目前应用较广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方式,能达到激励效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乡村干部与群众的数字素养。C.区域内同一项工作内容,若出现省市县乡等各级平台的重复建设,就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贪腐问题。D.技术不是万能的,农村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温暖与深度,不能依靠数字化媒介来实现。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对于“翻译”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周代,《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提,北方曰译”\n。借鉴上述传播学使用的直观事例解析翻译:甲与乙说话,双方使用的语言不同,请来了懂双方语言的丙,丙把甲说的话用乙的语言说给乙听(或者相反),丙的行为就是翻译,丙就是译者。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使用不同语言的甲乙要完成讯息交流,就必须通过丙进行翻译(符号转换),这就是最简单的翻译传播形式。在异语传播中,译者丙的参与不仅增加了传播要素,而且使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传播的特殊性。因此,传播的一般属性和“语言转换”的特殊性相结合,构成了翻译传播的本质属性。异语场景中传递的信息要经过语言转换,这是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翻译传播的一个环节。翻译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是异语场景信息传递的全过程,研究翻译传播的主体、客体、译者、媒介、受体、效果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需要在翻译学之外借助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翻译传播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除了传播学、翻译学之外,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跨文化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心理学、媒介学等。翻译传播在今天蓬勃发展,一方面翻译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跨语言交流日渐普遍,另一方面翻译传播媒介的活动也日趋活跃。仅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为例,前者2013-2019年间资助了2183种图书翻译出版,后者2010-2019年间资助了1026种图书翻译出版。在翻译图书品种增长迅猛的同时,如何提升翻译传播效果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对着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传播障碍。新冠疫情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不同国家的人们物理空间的隔离,也加深了人们跨文化交流的心理隔阂。因此,研究突破传播障碍、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形象的策略,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使命。(摘编自尹飞舟、余承法《翻译传播学论纲》)材料二:清末西方经济著作的译介主体大多是通晓多国语言的传教士。鸦片战争的爆发致使国门被迫打开,众多传教士纷纷来华,试图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等传播至中国,实现一定程度的文化侵略,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由于传教士译者的异域身份,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在译介西方经济学文献时,大多是基于母本的编译或改写,往往会运用诸如删减、省译等翻译方式调整修改原文本内容。比如鲍留云的《致富新书》即是基于底本《政治经济学大纲》的改写,译著与底本在结构与内容上都有着很大区别。此外,传教士口述、中国学者笔述的合作翻译方式也是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译介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在合作翻译过程中,中国笔者往往会在传教士口述的基础上添加大量的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因此当时的一些译本上存在着很多的解释说明内容。\n清末民初时期的译者已不再以传教士为主,多是清末民初的文人学士、思想大家,他们有志于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振兴中华。这个时期的译者往往有着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博览群书、潜心钻研,为探寻国家富强之策而努力奋斗。因而,该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译著较于清末翻译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比如,英文中的economy、economics的译名在这一阶段的变化,经历了“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的演进过程,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才成为统一的术语被学界和社会接受并通用。在该时期,我国的经济学概念与术语逐渐脱离了以往的旧经济体系,开始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体系,从而推动了中国过渡到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化进程。该时期的西方经济著作在译介过程中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编译或改写痕迹。这主要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人们纷纷致力于救亡图存,这一急迫的社会需求催生了特定的翻译需求——译著要为国民服务。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内忧外患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许多有识之士为求存图强、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地、接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教育。一批经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归国留学生引进了西方很多经济学经典著作,加之民国时期出版业的繁荣,经济学译著成倍增长,学界译界人才华出,翻译理论百家争鸣。该时期丰富的翻译实践推动了翻译家们对科学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内容涉及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译者素养、译名统一等。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术语,多用我国传统的典籍术语来翻译外来的经济学说,在文体上也偏实务,容易被大众理解并接受。(摘编自曾祥宏、魏佳焕《经济学著作在中国近现代详介的脉络考辩》)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翻译传播学,为目前翻译传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就能实现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B.今天,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跨语言交流的日渐普遍,促进了翻译传播的蓬勃发展以及翻译传播效果的快速提升。C.翻译传播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翻译传播发展的需要,这门学科的构建既有外在的时代需求,也有内在的学科发展需要。D.传教士口述、中国笔者笔述的合作翻译方式解决了传教士译者因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导致译文质量不高的问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n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n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n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n(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巨著。其中关于诗的论述散见于该书的许多篇章中,就我所见,从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来看,《文心雕龙》对诗的现实性、真实性的论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认识。现实性是儒家诗学的根本,这一“现实性”,其精神就是重实求真。抒情有“诗言志”,有“美刺”“比兴”,然抒情的“真”要与缘事、叙事相结合,方得以落实。《文心雕龙•明诗》以“诗言志”开篇,并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诗人性情”结合,导向对诗的思想性的要求。那么,情志又源自哪里呢?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进行改造和微调。比如在陆机那里,感物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落脚点在自然节序的变化,而《明诗》篇虽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然旋即将“物”转到历史和人事,这就将诗歌发生论从“感物”引向“缘事”。在这里,缘事就包含着叙事,譬如《文心雕龙》多处引用大禹“九功而歌之”之事,《原道》篇云“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时序》篇云“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均是先叙大禹功绩,再写“九序”之歌。歌因事起,事必有征,是刘勰对诗歌之发生及其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对于“事”,刘勰又看重其真实性。《宗经》篇明标诗文“六义”,就有“事信而不诞”,《辩骚》篇批评屈辞“托云龙”“说迂怪”之类的“诡异之辞”“谲怪之谈”,从反面确认诗文中“事信”的原则。这足见刘勰论诗求真务实的立场。当然,真实性并不限于“事”,也是对“情”的要求,刘勰推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情深而不诡”,极其重视情感的真实性。而情感的真实性,又来源于诗人生活体验的真实性,最终还是和“事”相关。建安诗歌“志深笔长,梗概多气”,一源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时序》)的社会背景,二是文人集团诗酒唱和、指点江山,所谓“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与特定的创作环境和叙写内容有关。情真在于事真,尽管这“事”,未必就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现实,然社会现实作为创作背景,激发诗人的情感和抱负,在宴饮酬唱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和抒发出来,则是确定无疑的。《哀吊》篇论哀吊文,强调因情立文,而情又须符合人、事,能够“极其心实”。“幼未成德,故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对于夭折之幼弱,无德行和功绩可言,就哀悼其聪慧和容貌。换言之,有德行功绩者,则须叙之以尽情实。“或骄贵以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根据不同的情况,“追而慰之”\n。贾谊吊屈原,一方面由于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另一方面善于剪裁,“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选择事例精核,成为哀吊文的典范。情之悲喜哀乐及其浅深真伪,建立在具体人事之上,“情深不诡”以“事信不诞”为基础,相互依恃,方能相得益彰。情、事的真实,最终都是通过文本体现出来,叙述至关重要。《文心雕龙》总体而言,是论各类文体之写作的。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叙述方法、诗文的篇制结构等。因情立体,即体成式,事核言简,文资确切,等等,在文体论、风格论与创作论的相关篇什中,屡次被予以强调。叙述是情深、事信得以达成的技术手段。从上述简单的梳理可见,事与叙事在《文心雕龙》里的重要地位,是建立在现实性和真实性这两大要素上的。现实性是儒家所特别强调的诗歌的重要功能,集中表现在“美刺”与“观风”上。真实性是现实性的前提,又与现实性相互交叉、融合。真实性包含事、情、景等的真实,但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人、事。二者体现了刘勰论诗重实求真的原则,导源于刘勰崇儒宗经的文学观。(摘编自李翰《<文心雕龙>论诗重实求真及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有删减)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巨著,《文心雕龙》不只对诗有论述,对其它各类文体的写作都有谈论。B.虽然屈原的作品有很高文学价值,但《文心雕龙》仍批评了屈辞有“托云龙”“说迂怪”等怪谈。C.《文心雕龙•时序》先叙大禹功绩,再写“九序”之歌,这正体现出了刘勰缘事而感的文学观点。D.《文心雕龙》认为贾谊仅凭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就写出了《吊屈原赋》这样的哀吊文的典范佳作。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卡西莫多这一形象显示人生苦难和阴暗的一面,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最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nB.于勒早期行为不端,中期正直有良心,晚期自食其力,像一面“镜子”照出菲利普夫妇精神的丑陋,不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C.桑地亚哥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不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D.哈姆莱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残酷的现实使他的人生观发生改变,最终虽然复仇但还是为奸人所害,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但不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故选A。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主要观点在最后一段中,“但最值得倡扬的,还是完成了一种精神的那些中国故事。毕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我相信后者才是中国文学精神流转的大势。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看到这一精神大势的变化,也唯有如此,在中国故事中所创适的中国形象,才是健全的、成熟的、真正有中国气派的”。A.强调“公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条件之一,即分论点,不是主要观点。B.从反面阐释,并非对作者主要观点的准确概括。C.属于次要观点。D.“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值得敬重的写作”,正确,与尾段“但最值得倡扬的,还是完成了一种精神的那些中国故事。毕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观点一致,可见D是主要观点。故选D。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错,原文是说“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可见选项表述不全面也不够准确。\nB.“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错,原文是说“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可见选择表述不全面。C.“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错,原文是说“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可见选项表述不全面。ABC三项对古风歌曲受欢迎的原因的概述均不全面。故选D。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故选D。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存在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导致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现象的出现”错,由“一些困难与挑战客观存在……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可知,是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现象使得村治理数字化的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与挑战,选项因果倒置。C.“就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贪腐问题”错。原文是“规避资源浪费和潜在贪腐问题”,因此,不一定出现贪腐问题。\nD.“不能依靠数字化媒介来实现”错误,原文为“都不是仅仅依靠数字化媒介能够实现的”,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B。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能实现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错,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对着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传播障碍……因此,研究突破传播障碍、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形象的策略,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使命”可知,构建翻译传播学是实现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选项将其说成是充分条件。B.“促进了翻译传播的蓬勃发展以及翻译传播效果的快速提升”中“翻译传播效果”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翻译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跨语言交流日渐普遍”,是“翻译传播在今天蓬勃发展”的表现之一;翻译传播效果的提升是今天还需要解决的问题。D.“解决了传教士译者因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限导致译文质量不高的问题”错。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国笔者往往会在传教士口述的基础上添加大量的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合作翻译方式增加了很多注解内容,并不能说明提高了译文的质量。故选C。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见杜甫七言律诗上并不谨守传统。C.“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nB.“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故选B。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故选B。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文心雕龙》认为贾谊仅凭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就写出了《吊屈原赋》……”错误,条件不充分。根据原文的观点,《吊屈原赋》成为典范,一方面与贾谊的切身经历和体验有关,另一方面还善于剪裁。故选D。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书评类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分类突破:概括内容要点类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9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全国通用版2022高考语文二轮培优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3把握作者观点正确推理判断
【高频考点】2022高考语文 热身试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突破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突破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10
页数:20
价格:¥5
大小:70.9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