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分类突破:概括内容要点类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分类突破:概括内容要点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6
2
/36
剩余3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概括内容要点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想念①电话铃声响得那么突兀,我一下子就醒了,四下里一团漆黑。我听到小白的声音,他一直在医院里照顾我爸爸。“曹老情况不大好,医生让你到医院来。”我没有多问,就把电话放下了。②我穿衣服,穿了一件毛衣,又穿了一件,我拿了包,看清钱包是在里面,我拿了钥匙,然后关灯出门。那个时间没有电梯,我从十四层往下走,楼道里响着我奇怪的脚步声,非常奇怪。奇怪的是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动作,但又不像是我的。我走到外面,空气冰冷,天还漆黑,苍黄的路灯下,大街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影。在这巨大虚空的黑夜后面,我感到了正在发生的事情,我的爸爸走了。③以后的几天里,冬日的天空异常晴朗,太阳明亮极了,街景和往日一模一样,但是它毕竟有一点不一样了,我再不能到医院去看我爸爸了。在他离开我之后,我想他想得很多。④爸爸创作的《雷雨》应该是我看的第一个话剧,在我的记忆里是这样。我很小,大约四五岁,还不到进剧场看戏的年龄,完全不能理解舞台上人和人的关系,甚至也弄不清舞台上的演出和我爸爸的关系。到了第三幕,雷电交加,侍萍要女儿起誓不再和周家的人来往,四凤被逼发了毒誓:“让天上的雷劈了我!”话音甫落响起一声炸雷,满场震动,我吓得“哇”地哭了。⑤让我永远不会忘的是爸爸的举动。我挨着他坐,他伸手一把抄起我,动作之粗暴让我心惊,我被他紧紧夹在腋下,一团漆黑之中,惶惶然稀里糊涂忽然来到明亮的地方。在剧场的侧厅他把我放到地上,刚刚的瞬间我因为惊吓已经忘了哭泣,只是胸部还止不住抽动,大口大口地吞咽空气。他没有说我,等着我慢慢平静下来。也许他有点歉疚,小女儿太小,实在不能怪她,另一方面他相信我已经明白了,不能在剧场里那样大哭,那是不对的,因为影响了看戏的观众,而他们是最重要的人。这是关于戏剧我所上的第一堂课,戏比天大,剧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⑥等我又长大一些,上学了,仍然是演出《雷雨》,爸爸牵着我的手,小心再小心,蹑手蹑脚地来到后台,站在侧幕间,看那些把我吓哭的闪电劈雷是怎样造出来的,还有稀稀疏疏的雨,怎样越下越大,一阵阵砸着观众的耳鼓。音效师们操作着,精妙地掌控着力度和节奏,把大自然的万千气候带进剧场。很多年以后我开始写小说,后来又写电影和电视剧,最终写了话剧。我不由想,难道爸爸曾对我寄予了这样的期望?我想那时候并没有。分娩不止是在出生、离开母腹的时刻,人生中会经历数次分娩。是爸爸让我在首都剧场的母体中再次出生,从此开始吸收来自戏剧的养分。\n⑦爸爸去世后,我和妹妹整理了他给我们的信。他在信里说:“这几年,我要追回已逝的时间,再写点东西,不然我情愿不活下去。浪费青春和中年时光,这是最可怜的,想起来甚至觉得惨痛。只有在暮年猛追一阵,补去已逝的时间。但创作真是极艰苦的劳作,一遇到走不通想不通的关,又得返工重写,一部稿子不知要改多少遍。当然真有一个结实的大纲与思想,写下去只是费时间,倒不会气馁。”⑧读着这些信,我的脑子里不由得老冒出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那时我家住在铁狮子胡同三号,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树,春天花影满地。爸爸的书房是一排小北房里的一间,被前面高大的房子挡住了阳光。窗子上挂着白窗帘,门前我妈妈种了一畦晚香玉,夏天开花的时候,那洁白硕大的晚香玉就像一个个朝天的小喇叭,美丽极了,也香极了。我和院子里的孩子在海棠树下跳皮筋,一扭头总能看见爸爸趴在窗前的书桌上。我们边跳边唱,偶尔,童稚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在他大约是一种隐约的来自天外的音乐。夏天,书桌上放着一大盆冰块,爸爸写作时就光着膀子。有的时候我看到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脸上有些阴沉沉的。他会很突然地剧烈地挠他的头顶,就像脑袋里憋着千头万绪,只有拼命地痛快淋漓地挠头才能把它们梳理清楚。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他进行创作的景象。⑨在他1982年7月13日给我的信里,他说:“天才是‘牛劲’,是日以继夜的苦干精神。你要观察,体会身边的一切事物、人物,写出他们,完全无误,写出他们的神态、风趣和生动的语言。不断看见,觉察出来,那些崇高的灵魂在文字间怎样闪光的。你必须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卑污的灵魂是写不出真正的人会称赞的东西的。”⑩今天,他不在了,再看他对我说的这些话,我想自己没有辜负这份深切的父女之情。我走进了他指给我的迷人的创作境界,他曾经在这里获得了极大的享受。这是人生多大的幸事啊。⑪现在,已经到了1997年2月6日的晚上,是旧历的大年三十,我选择以独自在家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夜晚。家里人到别的地方团聚去了,七点钟左右我在附近的快餐店吃了简洁的快餐,然后回到家,打开灯。屋子里真安静,和每一个晚上没有任何区别。然而还是有所不同,我知道我再也不怕电话铃响了。我打开电脑。我一点也不是矫情的人,可我要在这个时候写几个字。……我发现我没有别的话可说。……爸爸,我非常想念你。(取材于万方的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话铃声响得那么突兀 突兀:突然,猝不及防B.在这巨大虚空的黑夜后面 虚空:虚无,不存在C.是爸爸让我在首都剧场的母体中再次出生 再次出生:比喻获得精神启蒙\nD.我一点也不是矫情的人 矫情:脆弱,易感伤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连用了几个“奇怪”,写出作者突然得知父亲去世,一时难以接受,觉得一切似乎都不真实。B.第③段写天空晴朗,太阳明亮,街景依旧,但作者的感受却与往日不同,突出了她对父亲的哀思。C.大年三十全家人都去别处团聚了,作者独自回家,不想接电话,只想在灯下安安静静地悼念父亲。D.作品结尾处两个省略号,表现作者想写文章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但思绪万千,久久不知如何落笔。3.第⑧段描写了“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结合这段内容,简析“美好”体现在何处。4.作者写了自己从父亲身上学到如何对待戏剧与创作。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都学到了什么。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京城花事肖复兴①过去,老北京有个顺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意思说,开春赏花,不能不去这四座古老的寺庙,那里有京城春花的代表。那时候,到那里赏花,就跟现在年轻人买东西要到专卖店里一样,是老北京人的讲究。可以看出,老北京人赏花,要连带出北京自己悠久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味儿来,每一种花要有一座古寺依托,方才剑鞘相合,相得益彰。②崇效寺的牡丹,以种植的面积铺展成片而令人赏心悦目。当然,那里的绿牡丹更是名噪京城,因为那时候开绿色花瓣的牡丹,满北京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花之寺的海棠,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凌叔华的笔下有过描述,她特意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花之寺》。天宁寺的芍药,和寺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不过,法源寺的丁香,应该更有名一些,清诗形容那里的壮观:“杰阁丁香四照中,绿阴千丈拥琳宫。”说丁香千丈之长是夸张,但簇拥在法源寺的一片丁香花海,为京城难见的景观,是吸引人们来的主要原因。③有意思的是,这四座古寺都在宣南,应该说和那时候宣南居住的众多文化人相关。花以人名,人传花名,文人的笔,让这里的花代代相传,这四座古寺的花事,便成为了宣南文化的一部分。这四座古寺的花事繁盛,一直延续到民国。从文字记载来看,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泰戈尔访问北京时的重要活动,一个是和梅兰芳在开明剧院赏京戏,一个便是和徐志摩到法源寺里看丁香。读张中行先生的文章,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能看得到崇效寺施“大肥”而开得茂盛的牡丹。\n④如今,这四座古寺,仅存天宁和法源两寺。近些年,法源寺补种大片丁香,重现当年的胜景,并办有丁香诗会,聊补古寺花事的遗憾。丁香盛开的时候,法源寺花香四溢,人流如鲫。崇效寺的牡丹,在解放初期,都移植到了中山公园。我小时候,开春时节,哪儿都不去,家长得花5分钱买一张门票,带我到中山公园看牡丹。如今,哪个公园里都有牡丹,但我敢说哪一处也没有中山公园的牡丹出自名门,且年头最为久远——中山公园的牡丹才真正是国色天香。这几年,中山公园引进郁金香,在我看来,再花姿别样的郁金香,也盖不过风采绰约的牡丹,因为这儿的牡丹都曾经摇曳在历史的风中。⑤当然,老北京寺庙里的花,可赏的并不仅局限上述四家。早春赏玉兰,就有大觉寺和潭柘寺。大觉寺的玉兰是明朝的,历史之久,为京城之首;潭柘寺的玉兰一株双色,号称“二乔”,花和美人一体,引人遐想。但那里毕竟在很远的郊外了,上述四家古寺却都是在今天的城中心附近。就近赏花,便于一般平民,再美若天仙且富贵骄奢的花,在这时候都要表现得亲民一些,如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成为京城花事的一大特色。所以,如今慕名前往大觉潭柘二寺看玉兰的人不少,但更多的人还是到颐和园看玉澜堂的玉兰。⑥前两天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看到太庙大门外两株高大的玉兰,不像别处玉兰,只是在瘦削的干枝上开几朵料峭的花朵,而是花开满树,一朵压一朵,密不透风,盖住了几乎所有的枝条和树干,像是涌来千军万马,陡然擎起一树洁白的大旗在迎风招展。心想,这两株玉兰的年头也不小了,看玉兰,到这里更近,人也少,格外清静,花和人便各得其所,相看两不厌,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⑦老北京的花,除了寺庙,还开在自家的院落里。有花可种、可赏的,是居住在那种典型四合院里的人家。一般四合院,春天种海棠和紫藤的居多。在当年的老北京,海柏胡同朱彝尊的古藤书屋、杨梅竹斜街梁诗正(他当时任吏部尚书)的清勤堂、虎坊桥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这三家的紫藤最为出名,据说这三家的紫藤都为主人当时亲手种植。“藤花红满檐”“满架藤阴史局中”“庭前十丈藤萝花”,分别是写给这三家的紫藤花的,也是后人们遥想当年藤花如锦的凭证。⑧前些年,我分别造访过这三处,古藤书屋正被拆得七零八落,清勤堂的院落虽然破败却还健在,阅微草堂则被装点一新,成为了晋阳饭店。如今,因两广大街扩道,阅微草堂大门被拆,本来藏在院子里的紫藤亮相在大街上,一架紫色花瓣翩翩欲飞,成为了一街的盛景。杨梅竹斜街正在改造,清勤堂肯定会被整修,只是不知道会不会补种一株紫藤,再现“满架藤阴史局中”的繁盛。⑨春末时分,蔷薇谢去,荼蘼开罢,紫藤是春天最后的使者了。它的花期比较长,花开之余,用花做的藤萝饼,是老北京人的时令食品。如今,老四合院里的藤萝少见了,但藤萝饼在遍布京城的稻香村分店里,都可以买到。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剑鞘相合”形容每种花都与它依托的古寺彼此相得益彰。\nB.第②段中,“别无分店”意在强调只有在崇效寺才能观赏到绿瓣牡丹。C.第④段中,“人流如鲫”比喻来法源寺赏花的人四处游荡、欢声笑语。D.第⑤段中,“引人遐思”指双色玉兰之名引发对美人、历史等的联想。6.每年春天,老北京人在各种花事活动中有哪些讲究?请梳理全文并简要概括。7.老北京四座古寺的花事当年繁盛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家山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题记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n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8.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勒地工作B.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C.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D.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n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D.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10.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11.文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系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某个地方与某个人物这种关系的理解。要求:有观点,并结合作品内容合理分析。提示:①周公馆与周朴园(或:周公馆与繁漪、周公馆与鲁侍萍)(《雷雨》)②鲁镇与祥林嫂(《祝福》)③贾府与林黛玉(《红楼梦》)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小说的气味①拿破仑曾经说过,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科西嘉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有这种植物的独特的气味。②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特别发达的嗅觉。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他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还有马匹身上的汗味,当然还有哥萨克男人和女人们身上的气味。他在小说的卷首语里说:“哎呀,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顿河的气味,哥萨克草原的气味,其实就是他故乡的气味。③出生在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在大海深处长成大鱼,在它们进入产卵期时,能够洄游万里,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繁殖后代。对鱼类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曾经不得其解。近年来,鱼类学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鱼类尽管没有我们这样的突出的鼻子,但有十分发达的嗅觉和对于气味的记忆能力。就是凭借着这种能力,凭借着对它们出生的母河的气味的记忆,它们才能战胜大海的惊涛骇浪,逆流而上,不怕牺牲,沿途减员,剩下的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它们的故乡。母河的气味,不但为它们指引了方向,也是它们战胜苦难的力量。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马哈鱼的一生,与作家的一生很是相似。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n⑤在有了录音机、录像机、互联网的今天,小说状物写景、描图画色的功能,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你的文笔无论如何优美准确,也写不过摄像机的镜头了。但唯有气味,摄像机还没法子表现出来。这是我们这些当代小说家最后的领地,但我估计好景不长,因为用不了多久,那些可怕的科学家就会把录味机发明出来。能够散发出气味的电影和电视也用不了多久就会问世。趁着这些机器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应该赶快地写出洋溢着丰富气味的小说。⑥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⑦德国作家聚斯金德在他的小说《香水》中,写了一个具有超凡的嗅觉的怪人,他是搜寻气味、制造香水的天才。这个超常的怪人坚定不移地认为,谁控制了人类的嗅觉,谁就占有了世界。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人物,放出的臭屁能把花朵熏得枯萎;能够在黑暗的夜晚,凭借着嗅觉,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的一个人物,能嗅到寒冷的气味。其实寒冷是没有气味的,但是福克纳这样写了,我们也并不感到他写得过分,反而感到印象深刻,十分逼真。⑧小说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气味,或者说小说中的气味实际上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写实的笔法,根据作家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故乡的经验,赋予他描写的物体以气味,或者说是用气味来表现他要描写的物体。另一种写法就是借助于作家的想象力,给没有气味的物体以气味,给有气味的物体以别的气味。寒冷是没有气味的,因为寒冷根本就不是物体,但福克纳大胆地给了寒冷气味。⑨当然,仅仅有气味还构不成一部小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听觉、你的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它神奇感觉。这样,你的小说就会具有生命的气息。我们在初学写作时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即许多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本身已经十分曲折、感人,但当我们如实地把它们写成小说后,读起来却感到十分虚假,丝毫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许多优秀的小说,我们明明知道是作家的虚构,但却能使我们深深地感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在记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时,忘记了我们是创造者,没有把我们的嗅觉、视觉、听觉等全部的感觉调动起来。而那些伟大作家的虚构作品,却能够让我们感到真实,就像我们明明知道人不可能变成甲虫,但我们却被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的故事打动。⑩自从电影问世之后,人们就对小说的前途满怀着忧虑。但我认为,小说其实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即便是发明了录味机也无法代替。因为录味机只能录下世界上存在的气味,而不能录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气味。但作家的想象力却可以无中生有。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气味,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永垂不朽的根据。⑪那就让我们胆大包天\n地把我们的感觉调动起来,来制造一篇篇有呼吸、有气味、有温度、有声音,当然也有神奇思想的小说吧。⑫让我们像乌苏里江里的大马哈鱼那样,追寻着母河的气味,英勇无畏地前进吧。⑬让我们把记忆中的所有的气味调动起来,然后循着气味去寻找我们过去的生活,去寻找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寂寞、我们的少年、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一切,就像普鲁斯特借助了一块玛德莱娜小甜饼回到了过去。⑭台湾的布农族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在一个村庄的地下,居住着一个嗅觉特别发达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善于烹调,能够制作出气味芬芳的食物。但他们不吃,他们做好了食物之后就摆放在一个平台上,然后,全部落的人就围着食物,不断地抽动鼻子。他们靠气味就可以维持生命。地上的人们,经常潜入地下,把嗅味部落的人嗅过的食物偷走。我已经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我是一个经常下到地下去偷食物的小孩子。小说发表之后,我感到很后悔,我想我应该站在嗅味部落的立场上来写作,而不是站在常人的立场上来写作。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取材于莫言2001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演讲辞)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 拐弯抹角:方向不清,过程艰难B.作家的想象力可以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本不存在,自由创造C.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永垂不朽的根据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价值长存D.就让我们胆大包天地把我们的感觉调动起来 胆大包天:不受束缚,大胆敢为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接下来用举例、对比等方法,论证了小说中气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文章用大马哈鱼的洄游与作家的创作类比,说明故乡的气味是小说的主要素材,也指引着作家创作的方向。C.作者认为即使在今天,小说依然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主要因为摄像机无法表现气味。D.本文是演讲辞,语言通达晓畅,事例丰富有趣,易于理解;作者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感染力。14.文章第⑥段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写出“最好的小说”?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1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删去会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萤 火\n点点银白的、灵动的光,在草丛中飘浮。草丛中有各色的野花: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浅蓝的“勿忘我”。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作“勿念我”。在迷茫的夜中,一切彩色都失去了,有的只是黑黝黝一片。亮光飘忽地穿来穿去,一个亮点儿熄灭了,又有一个飞了过来。落在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就会闪出一道明净的溪水,潺潺地、不慌不忙地流着。溪上有两块石板搭成的极古拙的小桥,小桥流水不远处的人家,便是我儿时的居处了。幼小的我,经常在那一带玩耍。小桥那边,有一个土坡,也算是山罢。晚间站在溪畔,总觉得山那边是极遥远的地方,隐约在树丛中的女生宿舍楼,也是虚无缥缈的。其实白天常和游伴跑过去玩,大学生们有时拉住我们的手,说:“你这黑眼睛的女孩子!你的眼睛好黑啊。”大概是两三岁时,一天母亲进城去了,天黑了许久,还不回来。我不耐烦,哭个不停。老嬷嬷抱我在桥头站着,指给我看那桥边的小道。“回来了,回来了——”她唱着。其实这全不是母亲回来的路。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花草亮了,溪水闪了,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儿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回头看家里,已经到处亮着灯了,而且一片声在叫我。我挣下地来,向灯火通明的家跑去,却又屡次回头看,看那使黑夜发光的飞灯。长大了,又回到这所房屋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便可以看到那起伏明灭的萤火了。我的窗正对着那小溪。溪水比以前窄了,草丛比以前矮了,只有萤火,银白的,有时是浅绿色的光,还是依旧。有时抛书独坐,在黑暗中看着那些飞舞的亮点,那么活泼,那么充满了灵气,不禁想到《仲夏夜之梦》里那些吵闹的小仙子;又不禁奇怪这发光的虫怎么未能在《聊斋志异》里占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们引起多么远、多么奇的想象。那一片萤光后的小山那边,像是有什么仙境在等待着我。但是我最多只是走出房来,在溪边徘徊片刻,看看墨色涂染的天、树,看看闪烁的溪水和萤火。仙境么,最好是留在想象和期待中的。日子一天天热闹起来。解放,毕业,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发光。我们是解放后第三届大学生。毕业前夕,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和几个好友,曾久久地坐在这溪边山坡上,望着星光和萤光。我们看准一棵树,又看准一个萤,看它是否能飞到那棵树,来卜自己的未来。几乎每一个萤都能飞到目的地,因为没有飞到的就不算数。那时,我们的表格里无一不填着“坚决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分到哪里,我们都会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扑过去的。星空中忽然闪了一下,是一颗流星划过了天空。据说流星闪亮时,心中闪过的希望是会如愿的。但我们谁也没有想再要什么。有了祖国,不就有了一切吗?我觉得重任在肩,而且相信任何重任我都担得起。难道还有比这种信心更使人兴奋、欢喜,使人感到无可比拟的幸福吗?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那种活泼的光,每一点都呈现着生命的力量,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充满了幻想……\n前几天,偶得机缘和弟弟往清华走了一遭。图书馆看去一次比一次小,早不是小时心目中的巍峨了。那肃穆的、勤奋的读书气氛依然,底层的报刊阅览室也还是许多人站着看报。弟弟说他常做一个同样的梦——到这里来借报纸。底层增加了检索图书用的计算机,弟弟兴致勃勃地和机上人员攀谈,也许他以后的梦,要改变途径了。我的萤火虫却在梦中也从未出现。行向小河那边时,因为在白天,本不指望看见萤火呢,但以为草坡上的“勿忘我”和“勿念我”总会显出了颜色。不料看见的,是一条干涸的沟,两岸干黄的土坡,春雨轻轻地飘洒,还没有一点绿意。那明净的、潺潺地不慌不忙流着的溪水,已不知何时流往何处了。我们旧日的家添盖了房屋,现在是幼儿园了。虽是假日,还有不少孩子,一个个转动着点漆般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这些黑眼睛的孩子!好黑的眼睛啊。”我不由得想。事物总是在变迁,中心总要转移的。现在清华主楼的堂皇远非工字厅可比了。而近代物理实验室中的元素光谱,使人感到科学的光芒,也是萤火虫们望尘莫及的。我们骑着车,淋着雨,高兴地到处留下校友的签名。从一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排过来的长桌前,那如同戴着雪帽般的白头发,那敦实可靠的中年的肩膀,那发亮的润泽的皮肤和眼睛,俨然画出了人生的旅程。我以为,在这条漫长而又短促的道路上,那淡蓝色和纯白的花朵,“勿忘我”和“勿念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世间,有许多事应该永远记得,又有许多事是早该忘却了。但总要尽力地发光,尤其在困境中。草丛中漂浮的、灵动的、活泼的萤火,常在我心头闪亮。(取材于宗璞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约在树丛中的女生宿舍楼,也是虚无缥缈的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B.在溪边徘徊片刻,看看墨色涂染的天、树 涂染:颜色斑驳杂乱C.现在清华主楼的堂皇远非工字厅可比了 堂皇:规模宏伟,气势盛大D.也是萤火虫们望尘莫及的 望尘莫及:远远比不上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忘我”“勿念我”两种花的描写,呼应了作者关于“记得”与“忘却”的思考。B.文中两次写到孩子们的黑眼睛,传达出“世事变迁,但总有美好不变”的感慨。C.看到图书馆里检索用的计算机,弟弟有了新梦,但作者的梦想却再也无法实现了。D.作者描写老年、中年和青年校友的不同样子,鲜明地呈现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18.文章写了作者围绕“萤火”的思考感悟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一过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五台山随感①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缺雨,时今虽然已经进入了五月,而且也过了“立夏”\n节,但五台山下仍然未曾出现应有的绿色。汽车在土筑的公路上奔驰,紧跟在后面的是一股一股的黄色的云层。这单一的色调不仅加强了干燥感,也使人觉得荒凉。我记得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区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景象:伴随着这景象的总是生活的艰苦,斗争的严酷与大自然不时送来的饥荒。②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五台山这一带便成了一个中心。这里新发展起来的人民自己的武装,以这个中心为基地,又逐渐扩散开来,向察南冀西挺进。在挺进的过程中他们也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开展游击战争,又创立了北岳根据地。事实上,中国早期的革命根据地没有哪一个不是在贫瘠地带建立起来的。这里的人民,在自然条件苛刻、生存斗争尖锐、穷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得腾出最强壮的劳动力去参加抗日军队,保卫国家;同时又要建立政权,推进革命。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事,但这里的人民却把它变为真实。③当时五台山下的人民所要对抗的,除了当地的反动势力以外,还有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日本侵略军。这里的人民不仅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且还越战越强,建立起了边区政府和边区银行这类的正规行政设施,还推行了中国历史上过去从没有过的真正民主制度“三三制”,实行了减租减息,开展了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④我走过设置在一个小村里的边区政府旧地,旧边区银行就在隔壁。这样近,我当然要去看一下。这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农家院子,在一座山的脚下。它现在已经成了附近庄稼人存放粮食和农具的公房。这里有一家作为看守的住户。户主——一个老年农民告诉我,这里还留下一件银行的遗物,并且主动地领我去参观:就在他住房的上首,立着一扇宽阔的木门——其厚度约有四五寸;门上扛着一条又长又粗的横木,上面挂着两把大锁。主人把锁打开,花了一些气力才把那扇厚门挪动。门下约有一个十级的台阶,引向下面一个约十米见方的地下室。这就是银行的金库,是存放作为边区纸币储备金的地方。现在是空无一物,并没有什么特别引起人的注意的东西,但它坚固的墙壁和干燥的地面却引起我许多联想: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边区政府却是这样重视金融工作和边区纸币的威信,把储备金就像保护眼珠似的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处所保护起来。可以想象,当初对这个金库的保卫也一定是很严密,而那时却是一个那么兵荒马乱的时刻!⑤在边区银行和边区政府之间有一个叫作耿镇的村子。这里当年曾设立过一个医院,就是“白求恩医院”。事实上它不过是一个村屋,所谓“医院”的设备真是简陋得可怜!——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但许多受了伤的战士却曾不断地从前方被转移到这里来,接受急救的手术,而且大多数战士都是很快地得到恢复,又回返前线。这里的治疗在当时是“现代化”的,因为白求恩是个“现代化”的医生。但他所使用的“现代化”医疗工具,大多数是白求恩大夫用当地的木头制成的。⑥离这个医院不远,一个叫作松岩口的小村里,还有一个“模范病室”\n。那也是白求恩大夫主持的。他不仅对那里附近的老乡们进行最精心的治疗,还在那里训练成批的、称职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医务人员。最后,白求恩把自己的躯体和心灵永恒地留在中国,在这落后和原始的中国土地上。⑦这使我想起当时战火纷飞的三十年代——世界性的民主与法西斯、文明与野蛮搏斗的三十年代。这场大搏斗是由日本军阀于1931年“九·一八”在我国东北发动的,接着就蔓延到了欧洲,以西班牙战争为焦点。白求恩的首次行动就是参加这场搏斗,地点就正是在西班牙。他接着来到中国,参加八路军的工作,也正是这个行动合乎逻辑的发展。它是由当时在世界知识界中涌起的一股澎湃的浪潮所推动的——一股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的浪潮。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几乎都投身进去了。⑧“白求恩们”和五台山下的人民,勇于为正义、为人类的进步而斗争,在必要时,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个传统,在世界的范围内,当人类文明面临着毁灭的挑战;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当民族的命运到了危急的关头,就爆发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行动。⑨我想,我现在正在凝望着的这片五台山的黄土高原,今天的和平局面与当年像八路军这样的革命队伍在这里所展开的艰苦工作分不开——其中当然也有白求恩的一份。⑩这个黄土高原,联系着整个世界,是和现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分不开的。(取材于叶君健同名散文)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单一的色调不仅加强了干燥感 干燥:枯燥无趣B.它坚固的墙壁和干燥的地面 干燥:没有水分C.这里的治疗在当时是“现代化”的 “现代化”:先进,有效D.但他所使用的“现代化”医疗工具 “现代化”:简陋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从眼前的单一色调联想到曾看到过的类似景象,借此说明五台山人民抗战时条件的艰苦和斗争的残酷。B.第⑤段,“白求恩医院”设备的简陋与急救手术治愈伤者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白求恩及其战地医院的重要性。C.第⑧段,作者认为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为正义、为文明而斗争和无私奉献,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改变了历史进程。D.第⑩段,作者认为五台山虽然地处黄土高原,落后偏僻,却始终受到外部世界影响,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1.作者在第④段写旧边区银行有何用意?22.这篇散文饱含作者丰富深邃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n梨墨飘香①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木活字印刷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堪称里程碑式的创造。星移斗转,它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踪影难觅。②在几乎被遗忘百年之后,有研究者惊喜地发现,它其实一直默默然而执拗地存活着,在浙江瑞安的东源村一带。③这个地方在东海的南端。湿润温热的气候,让这里的棠梨树生长得茂盛茁壮。春天,素净细碎的白色花朵散发出清淡的香气。它的木质坚硬且有韧性,用途之一,便是可以刻成一个个字模,用来印刷。④这是一个故事最初的开头。这个开头伸展下去,在漫长的时间中滋长蔓延,便发育成为一个繁复庞杂的系统,有着巨大体量和众多头绪,需要用一座博物馆来存放和阐释。⑤我此刻便是置身其中,在浙江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一个叫作“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地方。博物馆是一个器物辐辏的处所,各种实物与照片,散发出浓郁古旧的气息。尤其是那种专业类的博物馆,某个领域的知识和历史,被分门别类地浓缩在一定的空间内,在其间观看行走,会感到周身被它们的气息裹挟浸润,仿佛眼前的事物就是生活的全部。⑥追溯史书的记载,自公元12世纪中期王祯发明出这种“巧便之法”二十年后,瑞安即将之用于印刷,迄今已历经七百多年。这里山高林深,历史上属于僻远闭塞之地,反而更易于避免一些人为的祸害。它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也因其无比珍贵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⑦在瑞安,木活字印刷的最通常的成果,或者说最直接的呈现方式,是家族谱牒。传统中国是宗族社会,聚族而居,家族的繁衍成为社会延续的根本。因此,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也成了一种基本而普遍的规制。保持宗族血缘遗传的纯洁性,缅怀先人业绩和家族荣誉,厘清宗族纵横相传的体系,如此种种,都为修撰家谱提供了充足理由。大传统之外,还有一条特殊的理由。瑞安所属的温州及周边的浙东南、闽北区域居民祖上多从山西、河南一带迁来,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寻根问祖的需求,也进一步促成了谱牒编修在此地的盛行。⑧修谱还只是开始。宗族在繁衍中不断增添新的辈分,分蘖出支派旁系,因此每隔一定的时间族谱还要续修,于是这一种被雅称为宗谱梓辑的行业也便延续下来。一种需求催生了一个产业。木活字印刷和谱牒梓辑手艺,自一开始便具有指向的鲜明性。想来当初应该会有不少人家从事这一职业,但蔚成大观并见诸史料记载的,当以东源村王氏家族为翘楚。梨墨的香气,终年弥漫于这一片土地之上。\n⑨在展示馆里走动,看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有一种特殊的、来自职业的亲切感,久违的记忆在眼前浮现。三十几年前,毕业分配到报社,头几年是当夜班编辑,隔壁就是排版车间,经常帮着组版师傅去拣铅字,两手沾染了乌黑的墨迹。那些字模,不但分成宋体、楷体、黑体等等,还有着字号大小的不同。而这里却只有一种老宋体,用它来印制家族宗谱,更能传递出庄重严肃的意味。⑩离开展示馆时,得到一册《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晚上回到住处后,伏案静心浏览。匆促中留下的印象,一些浮泛的认知,经由此书得到了印证,也得到了深化。⑪木活字印刷流程之复杂,令人咋舌。这里仅以最初的一道工序刻字为例,来说明这项工作对技艺的严苛要求。首先要用毛笔将要刻的字仔细地反写在平整的棠梨木字模上,然后用刻刀逐步把所有的横笔画刻好,接下来再刻竖笔画。刻字时必须静心运气,功到方能字成。字形刻好后,再将空白的边角全部挖去,这样一个反写的字就凸现在木模上了。一天最多也就能刻出七八十个字。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通过这些印在宣纸上的字得到记载,而一位刻字者,也是在这种漫长而单调的劳作中,渐渐耗尽了自己的生命。⑫画册中介绍的近百位从业人员,基本上涵盖了木活字印刷的所有环节。他们年龄相貌各异,但一概都是埋头劳作的样子,目光笃定,表情凝重。偶或有人面向镜头,反而显出有一丝局促和羞涩。经年累月的静默,是为了把手中本领拾掇得越来越精湛。这种技艺要求的是耐心和细致,来不得一点的敷衍和草率。近年来“工匠精神”被屡屡提及,它的精髓所在,正可以从这些艺人们的神情姿态中寻得答案。抵抗匆忙,躲避喧嚣,将心血仔细地灌注进去,技艺才能够获得坚实长久的生命。⑬从画册中,我认出一位名叫吴魁兆的谱师,思绪又回到上午的展示馆现场。在参观即将结束时,临近出口处有现场的演示。主人让每个人说几个字,随便什么,四个字或八个字,报给这位吴师傅。他转身到旁边的字盒里,很快地挑拣出这些字,放进台面上黑色的印板中,用棕刷在上面均匀地刷上一层墨,覆上宣纸,来回刷动,再揭起宣纸,一张木活字印刷品就出现在眼前。整个过程娴熟流畅。自始至终,这位师傅神情颇为严肃,不苟言笑。或许个性使然,但我愿意相信,也有一份来自这一种沉默的劳动的沾溉。微蹙的眉头下那副专注的目光,仿佛证实这一点。⑭一张张精致的印刷品,被同行者们欢喜地拿在手里,欣赏赞叹,又精心叠好收存起来。轮到我了,念出八个字——抱朴见素,守静致笃。我觉得,它们最能够描绘这种技艺的属性,也最能够表达我对这些身怀长技的匠人们的敬佩! (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其实一直默默然而执拗地存活着 执拗:固执B.博物馆是一个器物辐辏的处所 辐辏:聚集C.分蘖出支派旁系 分蘖:分离D.是为了把手中本领拾掇得越来越精湛 拾掇:锤炼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A.木活字印刷是古代印刷术的重要内容,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木活字只有单一字体的字模,远不如现代印刷有众多字体和字号的字模,透出作者对此的遗憾。C.漫长的发展历史,丰富的实物与照片,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是建立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基础。D.文章叙述作者参观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过程和感受,表达了对传承传统技艺的工匠的敬佩之情。25.木活字印刷术在浙江瑞安能完好地保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26.文章第⑩段提到“得到一册《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有何作用?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乡儒们的理想家园费振钟①有一小批特殊的人群,他们被叫做乡儒。乡儒们生活在他们的理想中,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了一个理想家园。②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依托着一条古老的江。在江水缓缓流过的山弯,有一座村落,村落隐蔽在高高的寨墙和参天古木之中,村落外面是平展肥沃的土地,土地上夏天是金黄色的麦子,秋天是金黄色的稻谷,再远处是绵绵不断的青山,青山把土地和村落都亲密地拥在他的怀抱里。③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村落里一条长长的青石街。青石街上家家是精工细作的门楼,门楼通向深深的庭院,庭院是精心设计过的,漏墙、花窗、回廊、画栋与飞檐,古典而华丽。正午的阳光,从高处照落,庭院静谧无声,只有挂在廊檐下笼子里的黄莺一声嘹亮的长啼,穿破庭院,惊醒了它沉静的午梦。④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一座小庭院里一间宽敞的书房。书房的窗前是一池清水几片山石,倚着山石的是两三丛芭蕉,芭蕉的长叶掩映着砖砌的小径,小径上是斑斑点点的苔痕。书房里的匾额题写着“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八个字。八个字记录了几十代人不变的信仰,信仰就像书房外的芭蕉叶,永远庇护着一片精神的绿阴。⑤乡儒们的理想家园,就在这片绿阴之下,朝夕面朝书架上一匣一匣古书,读经、读史、读诗赋。他们的吟诵之声,传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这读书声而儒风飘飘。\n⑥乡儒们就是在这样的理想家园里生存的人。可你不要简单地以为他们是什么文人,他们身为农家,前几天还在土地上耕种,刚刚放下犁耙和锄柄,手上的老茧依旧。但是他们现在却坐在书房里,打开发黄的书本,沉浸到诗云子曰中。显然,这些从土地回到书房的乡儒们,在读书和种庄稼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他们通过土地上耐心而勤勉的劳作自给自足,但他们是一些有理想的农夫,他们知道温饱富足,知道这是生存的根本,他们更知道温饱富足之后,读书能够给予生活另外一种趣味。什么是“荣身”?乡儒们会告诉他们自己,“荣身”,并非仅仅让自己荣耀,而是要在平常的日子上开放出一朵生活之花,从而活得有光彩有精神。这些在乡村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的乡儒,就是用这样的理念,使自己既不同于一般农夫,也不同于一般文人。⑦那么乡儒们的理念究竟源于什么时候来自哪儿?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追问这些居住在千年村落里的乡儒的来历。要说千年之前,他们的身份正是文人。那时他们住北方,以读书为务,除了读书之外,不关心其他,可是有一天北方爆发了战乱,铁蹄之下,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些一无所能的文人,面对死亡和饥饿,想不出任何自救的办法,最后选择了向南方迁徙。他们一路逃跑,饱尝饥饿的痛苦,这才明白,原来读书并不能当饱,他们比种田人更加缺乏生存的能力。后来,他们在南方找到一处有山有水有土地的地方安身下来,于是下决心当农民养活自己。这样,他们终于脱下长衫,改换了单纯的文人角色,用另一种面目过另一种生活。江南真是好地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这批新式农夫很快就丰衣足食起来。虽然米要自己舂、面要自己磨,布要自己织,衣要自己缝,各种生活器具都要自己制作,但他们为生存的幸运而心满意足。当然,接下来,他们又开始在自己的庭院里,紧挨着存放各种农具的屋子,重建书房。他们认真安排了书案和笔砚,他们的书架和书匣是用红木、杉木这些木材做成的,为的是可以留传后代;他们步行几百里走出山谷到城市购买书籍,然后用这些书籍来安顿他们日常中所有的闲余时间。⑧一切都准备好了。秋天的粮食已经归仓,打谷场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土地犁过了,麦子播种了,牛也进了牛棚安闲咀嚼着草料等待冬天,这时候,读书的季节来到了。乡儒们要在这个季节里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后诗书聚会。夜晚,月也明,风也清,乡儒们手执书卷,相约来到村庄里的某座大书斋。书斋里灯火明亮,茶泡好了,纸、笔备好了,他们在这里谈诗论文,每个人都斯斯文文,每个人都像饱学之士,每个人都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诗书的看法,然后每个人都以同样的神情表达他们对诗书共同的虔信。乡儒们秋天的书会,也许会持续好几个晚上,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的夜晚,他们用这种形式庆祝劳作结束并开始一年之中的精神生活。由于这样的书会没有功利目的,完全是乡儒们的自然需求,因而他们的快乐是真诚的,他们将以如此真诚的快乐度过一个冬天的书房的生活。然后,赶着他们的耕牛,再次走向春天的土地。⑨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曾经收藏起来的江南旧影。假如你还能够在那条古老的江边,在江边的那个村庄外的青草地,看到一个放牛的孩子躺在牛背上,而牛角上挂着一卷书,那么你就跟着牧童慢慢走去,或许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踪影了。27.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门楼通向深深的庭院,庭院是精心设计过的”运用顶真修辞,前后两句首尾相连,形成了上递下接、环环相扣的表达效果,凸显了乡儒们独特的生活趣味。\nB.“那时他们住北方,以读书为务”,是指乡儒的祖先原是生活在北方的文人,这些人把读书当作安身立命的要务,除了读书,他们不关心农家的春耕秋收。C.“赶着他们的耕牛,再次走向春天的土地”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图景,生动表现了乡儒们既像文人一样追求精神生活,又像农夫一样年复一年勤勉耕作。D.“或许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踪影了”,这句话中“它的踪影”是指在当代江南农村几乎消失的景象:村外一个放牛的孩子躺在水牛背上,牛角上挂着一卷书。28.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29.第四段中,乡儒们在书房匾额上题写的“耕为本务读可荣身”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地气重凝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②“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n④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⑤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吠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⑥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⑦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⑧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⑨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3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现在的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B.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能够旺人气。C.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D.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31.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2.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n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的黄沙古道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n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33.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脚:指黄沙古道因辛弃疾的作品成了一道江南美景。B.静气:指黄沙岭上的树木顺应自然生长而保持的本真。C.迷津:指久居城市的人们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失去方向。D.交集:指辛弃疾通过诗词创作而得以与苏轼相识相交。34.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饶的山水环境给予辛弃疾一种丰盈的内心滋养,这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B.第五段写野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C.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以及墙体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nD.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35.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还联想到苏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6.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参考答案1.B2.C3.①院子里环境优美,有花影满地的海棠、美丽芳香的晚香玉等。②家庭生活和谐温馨美好,作者的童年充满快乐。③作者亲眼目睹父亲忘我创作的景象,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④作者体会到父亲当时在安宁的生活中沉醉于戏剧创作的充实和快乐。4.①戏比天大,观众和剧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②要珍惜时光,对待创作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③创作应有忘我的、苦干的精神。④戏剧创作要观察和思考生活,用文字展现人物的风貌和灵魂。⑤创作者自己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虚空:虚无,不存在”错误。此处修饰“黑夜”,应该是一片混沌,时空广阔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想接电话”错误。结合“屋子里真安静,和每一个晚上没有任何区别。然而还是有所不同,我知道我再也不怕电话铃响了”分析,不是我不想接电话,而是不害怕电话铃响起了,此时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了,我已经没有那种紧张和焦灼感了。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n结合“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树,春天花影满地”“门前我妈妈种了一畦晚香玉,夏天开花的时候,那洁白硕大的晚香玉就像一个个朝天的小喇叭,美丽极了,也香极了”分析,院子里有海棠花,且春天花影满地,还有晚香玉,美丽且香,这是院中的环境描写,这样的小院子环境优美。结合“爸爸的书房是一排小北房里的一间”“门前我妈妈种了一畦晚香玉”“我和院子里的孩子在海棠树下跳皮筋”等分析,爸爸在家创作,妈妈可以种花,我和小朋友玩耍,一家人生活的和谐美好,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结合“一扭头总能看见爸爸趴在窗前的书桌上”“有的时候我看到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脸上有些阴沉沉的。他会很突然地剧烈地挠他的头顶,就像脑袋里憋着千头万绪,只有拼命地痛快淋漓地挠头才能把它们梳理清楚。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他进行创作的景象”等分析,作者亲眼目睹父亲创作的景象,留下深刻的记忆。结合“夏天,书桌上放着一大盆冰块,爸爸写作时就光着膀子”“我们边跳边唱,偶尔,童稚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在他大约是一种隐约的来自天外的音乐”等分析,作者住在铁狮子胡同三号,一家人过着宁静的生活,作者目睹父亲创作的状态。前面说“但创作真是极艰苦的劳作……写下去只是费时间,倒不会气馁”,作者体会父亲当时沉醉于创作的快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这是关于戏剧我所上的第一堂课,戏比天大,剧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分析,作者从父亲那里懂得了“戏比天大,剧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结合“这几年,我要追回已逝的时间,再写点东西,不然我情愿不活下去。浪费青春和中年时光,这是最可怜的,想起来甚至觉得惨痛。只有在暮年猛追一阵,补去已逝的时间”分析,作者从父亲那里知道要珍惜时间,对待创作要有紧迫感,不能虚度光阴。结合“天才是‘牛劲’,是日以继夜的苦干精神”“但创作真是极艰苦的劳作,一遇到走不通想不通的关,又得返工重写,一部稿子不知要改多少遍。当然真有一个结实的大纲与思想,写下去只是费时间,倒不会气馁”等分析,作者从父亲那里明白创作需要实干,创作是极艰苦的劳作,需要一遍遍修改,要有苦干精神。结合“你要观察,体会身边的一切事物、人物,写出他们,完全无误,写出他们的神态、风趣和生动的语言。不断看见,觉察出来,那些崇高的灵魂在文字间怎样闪光的”分析,作者从父亲那里明白戏剧创作需要体会身边的一切事物、人物,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用文字展现人物的灵魂等。结合“你必须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卑污的灵魂是写不出真正的人会称赞的东西的”分析,作者从父亲那里明白创作者本身要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这样才能写出令人称赞的东西。5.C6.①在开春赏花时一定要去看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②老北京人赏花,要连带出北京自己悠久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味儿来。③开发出用花做的食品,如藤萝饼。\n7.①崇效寺的牡丹规模大,同时那时候开绿色花瓣的牡丹只有崇效寺才有。②花之寺的海棠因作家以之作为小说集的名称而闻名。③天宁寺的芍药因历史的久远而闻名。④法源寺的丁香因场面壮观而闻名。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人流如鲫’比喻来法源寺赏花的人四处游荡、欢声笑语”解释错误。应是用“人流如鲫”比喻来法源寺赏花的人多而拥挤。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老北京人在各种花事活动中的讲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从文中第一段“老北京有个顺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意思说,开春赏花,不能不去这四座古老的寺庙,那里有京城春花的代表。那时候,到那里赏花,就跟现在年轻人买东西要到专卖店里一样,是老北京人的讲究”可知,老北京人在开春赏花时一定要去看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从第一段“老北京人赏花,要连带出北京自己悠久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味儿来,每一种花要有一座古寺依托,方才剑鞘相合,相得益彰”可知,老北京人赏花不仅仅是赏花,而是要连带出北京自己悠久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味儿来。最后,从最后一段“紫藤是春天最后的使者了。它的花期比较长,花开之余,用花做的藤萝饼,是老北京人的时令食品”可知,老北京人不仅赏花,还开发出用花做的食品。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有关“四大名寺”的花事为何繁盛,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首先,从文章第二段“崇效寺的牡丹,以种植的面积铺展成片而令人赏心悦目。当然,那里的绿牡丹更是名噪京城,因为那时候开绿色花瓣的牡丹,满北京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可知,崇效寺的牡丹种植面积大,形成规模,让观者赏心悦目。同时,绿色花瓣的牡丹在北京城内只有崇效寺才有,所以才让寺院的花事繁盛。而在第二段中“花之寺的海棠,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凌叔华的笔下有过描述,她特意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花之寺》”,花之寺的海棠的出名,是因为有作家喜欢此处的海棠花,并以《花之寺》作为自己小说集的名字,这就造成了广告效应。从第二段“天宁寺的芍药,和寺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可知,天宁寺芍药的闻名则是因为天宁寺的芍药具有久远的历史。从第二段“法源寺的丁香,应该更有名一些,清诗形容那里的壮观:‘杰阁丁香四照中,绿阴千丈拥琳宫。’说丁香千丈之长是夸张,但簇拥在法源寺的一片丁香花海,为京城难见的景观,是吸引人们来的主要原因”可知,法源寺的丁香因场面壮观而闻名。\n8.D9.C10.风景幽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风浓厚(文教发达),民风淳朴。11.示例:鲁镇与祥林嫂(《祝福》)(1)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是鲁镇收留了祥林嫂。(2)祥林嫂拼尽了全身心的力气,企图获得她所依恋的鲁镇的宽恕与认同,但最后还是在祝福这个祭祖仪式上被排斥在鲁镇文化之外。此时虽然她人还在鲁镇,却被鲁镇排斥在鲁镇之外了。(3)最后祥林嫂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宁恰恰表现了祥林嫂对鲁镇文化的认同和依恋,也表现了鲁镇文化对祥林嫂的无情抛弃和吞噬。连生存也被剥夺了,她只能悲惨离世了。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从文章第八段的语境来看,“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忘了重要事情”这理解有误,应是进入“快乐悠闲掉世俗一切机变巧诈的精神境界”。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有误,因果关系不当;文中第二段说的是“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B.“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有误,应是借助耶律楚材来表达自己对闾山的情感之深。D.“不免感到遗憾”错误。文中最后说的是“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可见选项中“不免感到遗憾”有误。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应到文中找出作者描写家乡的句子,然后进行归类。如有现成的词语,可以直接摘抄。从文中作者描写家乡景色的内容来看,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体现了家乡的风景优美。\n从④⑤两段的历史典故来看,“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等,说明闾山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人才辈出。根据“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等内容看,此地文风浓厚。从老者指路的内容来看,“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分析,可见此地民风淳朴。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求阐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与某个人物之间有什么关联密切。分析时要联系原著具体内容又要贴切题目要求,关联明确,由外而内,层次清晰,叙议结合,分析深入。如周公馆的布置都永远保持一个模式,哪怕是大热天,天气再热,周朴园也总是叫人把客厅的窗户关上,这屋子摆的样子,周朴园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样子。周朴园刻意地要这么做,是有其原因,有其目的的。《雷雨》的最后充分地暴露出了他的奸诈、虚伪的本性。周朴园的不惮其烦,一定要带着旧家具,一定要将客厅保持原样,一定要在夏天关上客厅的窗户,完全只是为了遮人耳目,完全只是博取虚荣,骗得“模范市民,模范家长”“无瑕的男子”“社会上的好人物”的手段。而这一切,都是由他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如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在几年后又因伤寒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高采烈去端供品时,鲁四婶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祥林嫂拼尽了全身心的力气,企图获得她所依恋的鲁镇文化的宽恕与认同,但最后还是在祝福这个祭祖仪式上被排斥在鲁镇文化之外。此时虽然她人还在鲁镇,却被鲁镇文化排斥在鲁镇之外了。祥林嫂拼尽了全身心的力气,企图获得她所依恋的鲁镇文化的宽恕与认同。虽然她人还在鲁镇,却被鲁镇文化排斥在鲁镇之外了。如林黛玉是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A13.D\n14.①具有对故乡独特气味的回忆和描写。②发挥关于气味的丰富想象力。③调动全部感觉器官,让作品充满生命气息。④用有生命感觉的语言承载作品内容。15.示例一:不能删去。①结构上,最后一段的故事与题目相呼应,以此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最后一段以自己写作的例子结束,富有趣味。③主旨上,结尾的遗憾与主题呼应,引起读者思考,更能体会小说的气味。示例二:删去更好。①结构上,第十三段的呼吁使全文达到高潮,以此结尾较为完满。②内容上,作者以自己创作小说的遗憾结尾,使全文进入一个低潮,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主旨上,作者在意的是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神奇的思想,有点脱离主题。(意思对即可)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拐弯抹角”,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原文为“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人物,放出的臭屁能把花朵熏得枯萎;能够在黑暗的夜晚,凭借着嗅觉,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可知这里指曲折的意思。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接下来用举例、对比等方法”说法错误,作者先通过举例再提出观点,即“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B.“说明故乡的气味是小说的主要素材,也指引着作家创作的方向”说法与文本不符,原文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马哈鱼的一生,与作家的一生很是相似。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并没有说故乡的气味是小说的主要素材。C.“作者认为即使在今天,小说依然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主要因为摄像机无法表现气味”因果关系错误。原文第十段“但我认为,小说其实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即便是发明了录味机也无法代替。因为录味机只能录下世界上存在的气味,而不能录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气味。但作家的想象力却可以无中生有。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气味,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永垂不朽的根据”,可知小说依然是任何别的艺术或是技术形式无法取代的,主要因为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气味,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概括出好的小说要具有对故乡独特气味的回忆和描写。结合“即便是没有气味的物体,也要用想象力给它们制造出气味”“作家的想象力可以无中生有。作家借助于无所不能的想象力,可以创作出不存在的气味,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事物”概括出具有“独特气味”的小说作家要善于发挥关于气味的丰富想象力。\n结合“仅仅有气味还构不成一部小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小说就会具有生命的气息。它不再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而是一个有气味、有形状、有声音、有感情的生命活体”“那就让我们胆大包天地把我们的感觉调动起来,来制造一篇篇有呼吸、有气味、有声音,当然也有神奇思想的小说吧”概括出小说家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才能让作品充满生命气息。结合“作家必须用语言来写作自己的作品,气味、色彩、声音、形状,都要用语言描述或者是以语言为载体”“有了感觉才可能有感情。没有生命感觉的语言,是打动不了人心的”概括出作家要用有生命感觉的语言来承载作品内容,才能写出具有“独特气味”的小说。1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可以认为不能删去。结构上,“台湾的布农族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在一个村庄的地下,居住着一个嗅觉特别发达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善于烹调,能够制作出气味芬芳的食物。但他们不吃,他们做好了食物之后就摆放在一个平台上,然后,全部落的人就围着食物,不断地抽动鼻子。他们靠气味就可以维持生命”最后一段的故事与题目相呼应,以此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他们靠气味就可以维持生命。地上的人们,经常潜入地下,把嗅味部落的人嗅过的食物偷走。我已经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我是一个经常下到地下去偷食物的小孩子”,最后一段以自己写作的例子结束,富有趣味。主旨上,“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结尾的遗憾与主题呼应,引起读者思考,给读者以启发,也许读者会选择以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的身份写这个故事,更能体会小说的气味。可以认为删去更好。结构上,“让我们把记忆中的所有的气味调动起来,然后循着气味去寻找我们过去的生活,去寻找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寂寞、我们的少年、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一切,就像普鲁斯特借助了一块玛德莱娜小甜饼回到了过去”,第十三段的呼吁使全文达到高潮,以此结尾较为完满。内容上,“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作者以自己创作小说的遗憾结尾,使全文进入一个低潮,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主旨上,“小说发表之后,我感到很后悔,我想我应该站在嗅味部落的立场上来写作,而不是站在常人的立场上来写作。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嗅味部落的孩子,那这篇小说,必然会十分神奇”,作者在意的是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神奇的思想,有点脱离主题。16.B17.C18.①两三岁时,觉得萤火是“飞的灯”,觉得很好玩。②长大了,萤火引起作者又远又奇的想象。\n③毕业前夕,感受到自己就像萤火,虽小,却呈现着生命的力量。④现在,认识到人在困境中,也要像萤火一样发光。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意义的理解能力。B.“涂染”在句中应是涂抹、渲染的意思。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C.“但作者的梦想却再也无法实现了”说法错误。由结尾“但总要尽力地发光,尤其在困境中。草丛中漂浮的、灵动的、活泼的萤火,常在我心头闪亮”可知,作者一直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大概是两三岁时”“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花草亮了,溪水闪了,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儿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我”两三岁时,觉得萤火是“飞的灯”,觉得很好玩。从文中“长大了”“它们引起多么远、多么奇的想象。那一片萤光后的小山那边,像是有什么仙境在等待着我”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我”长大了,萤火引起作者又远又奇的想象。从文中“毕业前夕”“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那种活泼的光,每一点都呈现着生命的力量,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充满了幻想”等内容可总结出,在毕业前夕,感受到自己就像萤火,虽小,却呈现着生命的力量。从文中“但总要尽力地发光,尤其在困境中。草丛中漂浮的、灵动的、活泼的萤火,常在我心头闪亮”等内容可总结出,现在,“我”认识到人在困境中,也要像萤火一样发光。19.C20.D21.(1)内容上,写旧边区银行实际上表达了对五台山人民的崇敬之情;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情感;(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关于五台山人民建立起正规行政设施的描写,又为下文写“白求恩医院”做了铺垫。22.(1)表达了作者对五台山地区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艰苦的同情;(2)表达了对五台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对抗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仍然积极抗日、不忘保家卫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大无畏精神的无限赞美和崇敬;(3)表达了对白求恩无私帮助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激、感动和赞美;(4)表达了对向白求恩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而做出自我牺牲的崇敬之情;(5)表达了对人民的进步力量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自豪之情。解析\n1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C.“先进”错误,结合“事实上它不过是一个村屋,所谓‘医院’的设备真是简陋得可怜!——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他所使用的‘现代化’医疗工具,大多数是白求恩大夫用当地的木头制成的”,可见这里的“现代化”并不是指治疗的“先进”。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却始终受到外部世界影响”错,原文是“这个黄土高原,联系着整个世界,是和现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分不开的”,此句指的是五台山是当年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当年五台山的战斗属于世界性的民主与法西斯、文明与野蛮搏斗中的一部分。并不是说五台山“始终受到外部世界影响”。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这段写一个老年农民带我参观旧边区银行的地下金库,“现在是空无一物,并没有什么特别引起人的注意的东西,但它坚固的墙壁和干燥的地面却引起我许多联想: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边区政府却是这样重视金融工作和边区纸币的威信,把储备金就像保护眼珠似的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处所保护起来”,这个“金库”的存在属于“物证”,它证明了当年在残酷的斗争形势下五台山人民建立起了正规的行政设施,赞美了边区政府的工作,表达了对五台山人民的崇敬之情;同时这段描写很细致,并且有作者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情感;结构上,这段描写既照应了上文“这里的人民不仅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且还越战越强,建立起了边区政府和边区银行这类的正规行政设施”,又为下文写“白求恩医院”做了铺垫。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文章开头描写了五台山环境的恶劣,“五台山下仍然未曾出现应有的绿色。汽车在土筑的公路上奔驰,紧跟在后面的是一股一股的黄色的云层”,强调了环境的“干燥”和“荒凉”,并且通过联想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这景象的总是生活的艰苦,斗争的严酷与大自然不时送来的饥荒”。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五台山地区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艰苦的同情;接着作者描写随着一二九师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五台山成了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新发展起来的人民自己的武装,以这个中心为基地,又逐渐扩散开来,向察南冀西挺进。在挺进的过程中他们也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开展游击战争,又创立了北岳根据地”,然后作者满怀深情的写到,“这里的人民,在自然条件苛刻、生存斗争尖锐、穷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得腾出最强壮的劳动力去参加抗日军队,保卫国家;同时又要建立政权,推进革命。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事,但这里的人民却把它变为真实”,表达了对五台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对抗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仍然积极抗日、不忘保家卫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大无畏精神的无限赞美和崇敬;\n接着作者描写了“白求恩医院”,设施十分简陋,甚至好多工具都是白求恩自己做的,但是“大多数战士都是很快地得到恢复,又回返前线”“他不仅对那里附近的老乡们进行最精心的治疗,还在那里训练成批的、称职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医务人员。最后,白求恩把自己的躯体和心灵永恒地留在中国,在这落后和原始的中国土地上”,这里表达了对白求恩无私帮助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激、感动和赞美;由白求恩,作者想到了无数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奉献,“白求恩的首次行动就是参加这场搏斗,地点就正是在西班牙。他接着来到中国,参加八路军的工作,也正是这个行动合乎逻辑的发展。它是由当时在世界知识界中涌起的一股澎湃的浪潮所推动的——一股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的浪潮。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几乎都投身进去了”,表达了对向白求恩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保卫人类文明、民主和自由而做出自我牺牲的崇敬之情;文章最后写到,“‘白求恩们’和五台山下的人民,勇于为正义、为人类的进步而斗争,在必要时,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个传统,在世界的范围内,当人类文明面临着毁灭的挑战;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当民族的命运到了危急的关头,就爆发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行动”,表达了对人民的进步力量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自豪之情。23.A24.B25.(1)这里有生长茂盛的棠梨树,木质坚硬且有韧性,便于做成字模。(2)这里偏远闭塞,避免了一些人为的祸害,得以完好保存。(3)宗谱梓辑行业的盛行,促进了木活字印刷的持续发展。(4)当地众多的基层从业人员发扬“工匠精神”,将自己的心血投入这一行业,使技艺得到传承延续。26.(1)使作者参观展示馆时获得的认知得到印证和深化。(2)巧妙地引出下文对木活字印刷复杂流程和严苛要求的介绍。(3)赞扬木活字印刷从业人员身上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或赞扬木活字印刷从业人员献身于传统技艺的精神品质)。(4)由此自然联想起上午现场演示的吴师傅,从而表达对他们技艺的赞美,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执拗”解释为“固执”错误。感情色彩错误,应为“顽强”。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nB.“透出作者对此的遗憾”理解错误。原文第⑨段“这里却只有一种老宋体,用它来印制家族宗谱,更能传递出庄重严肃的意味”透出作者对木活字印刷的肯定与敬意,没有遗憾之情。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木活字印刷术在浙江瑞安能完好地保留下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从第③段中“这里的棠梨树生长得茂盛茁壮。春天,素净细碎的白色花朵散发出清淡的香气。它的木质坚硬且有韧性,用途之一,便是可以刻成一个个字模,用来印刷”可知,浙江瑞安这里有生长茂盛的棠梨树,木质坚硬且有韧性,便于做成字模。从第⑥段“这里山高林深,历史上属于僻远闭塞之地,反而更易于避免一些人为的祸害。它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也因其无比珍贵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概括出:这里偏远闭塞,避免了一些人为的祸害,得以完好保存。从第⑧段“一种被雅称为宗谱梓辑的行业也便延续下来。一种需求催生了一个产业”可知,宗谱梓辑行业的盛行,促进了木活字印刷的持续发展。从第②段“艺人们的神情姿态中寻得答案。抵抗匆忙,躲避喧嚣,将心血仔细地灌注进去,技艺才能够获得坚实长久的生命”可知,当地众多的基层从业人员发扬“工匠精神”,将自己的心血投入这一行业,使技艺得到传承延续。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⑩段提到“得到一册《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首先,在结构上由介绍木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转入到对这项技艺的深入的理性思考,是在参观完感性认识基础上认识的升华,使作者参观展示馆时获得的认知得到印证和深化。其次,通过浏览这本书,自然引出下文对木活字印刷品的深入介绍,包括复杂的流程、严苛的工艺等的介绍。第三,进而对传承这种独特印刷技艺工匠师傅描写,“画册中介绍的近百位从业人员,基本上涵盖了木活字印刷的所有环节。他们年龄相貌各异,但一概都是埋头劳作的样子,目光笃定,表情凝重……”,自然引出对他们精湛技艺的赞叹,包括对他们身上一脉相成的传承精神的发掘。最后,这一情节达到由观到感到赞的情感转换的作用,由此自然联想起上午现场演示的吴师傅,从而表达对他们技艺的赞美,表达出文章的最终目的——赞美工匠精神。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27.D28.①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小村落,有地可耕,有水可用,远离尘嚣。②村落中的街道、民居朴素、精致、典雅、安静。③拥有自己的庭院和书房,可独处、可栽种、可读书。④与同好读书者聚居,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有读书之声。\n29.①以耕田种地、自给自足为本分,从辛勤的耕作中获得丰衣足食的生活。②通过读书为自己增添荣耀;同时,以读书打发闲暇时间,让平常的生活有光彩、有精神。③这是生活在乡村、既是农民又是文人的几十代乡儒共同坚守的信仰。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D.“村外一个放牛的孩子躺在水牛背上,牛角上挂着一卷书”错误,根据“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曾经收藏起来的江南旧影”可知,“它的踪影”指的是“江南旧影”,即在当代江南农村几乎消失的景象:人们秉持“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理念,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依托着一条古老的江。江水缓缓流过的山弯,有一座村落……村落外面是平展肥沃的土地,土地上夏天是金黄色的麦子,秋天是金黄色的稻谷,再远处是绵绵不断的青山”可知,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小村落,有地可耕,有水可用,远离尘嚣。根据第三段“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村落里一条长长的青石街”“庭院是精心设计过的,漏墙、花窗、回廊、画栋与飞檐,古典而华丽”“庭院静谧无声”可知,村落中的街道、民居朴素、精致、典雅、安静。第四段“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一座小庭院里一间宽敞的书房”,“庭院”中“一池清水几片山石,倚着山石的是两三丛芭蕉,芭蕉的长叶掩映着砖砌的小径,小径上是斑斑点点的苔痕”,可独处、可栽种,书房可读书。根据第五段“乡儒们的理想家园,就在这片绿阴之下,朝夕面朝书架上一匣一匣古书,读经、读史、读诗赋。他们的吟诵之声,传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这读书声而儒风飘飘”可知,与同好读书者聚居,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有读书之声。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表层含义:乡儒们在书房匾额上题写的“耕为本务读可荣身”是一句家规,意思是耕田种地是本分的事情,如果在这个基础之上读书则可以使家庭变得富裕。深层含义:根据“他们知道温饱富足,知道这是生存的根本,他们更知道温饱富足之后,读书能够给予生活另外一种趣味”“‘荣身’,并非仅仅让自己荣耀,而是要在平常的日子上开放出一朵生活之花,从而活得有光彩有精神”可知,“耕为本务读可荣身”表明既不能忘记农民的本行,也要通过读书让平常的生活有光彩、有精神。根据“八个字记录了几十代人不变的信仰”“这些在乡村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的乡儒,就是用这样的理念,使自己既不同于一般农夫,也不同于一般文人”可知,“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不仅是一句家规,更是一种信仰,是生活在乡村、既是农民又是文人的几十代乡儒共同坚守的信仰。\n30.C31.春天:隐约、温热(蠕动);夏天:炎热、强烈;秋天:丰厚、饱满,冬天:谦卑、朦胧(聚敛)。32.①要和土地多接触;②耕种土地时要尊重土地、爱惜土地,让人与土地齐生共荣;③要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④要用情用心深入农家生活,懂民情和乡事;⑤要信仰自然规律。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错误,不是拟人的手法。所谓“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而“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这本就是写人的感受,并非“拟人”。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第四段圈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如“春天”,“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据此可概括为:春季的地气隐约、温热、蠕动。如“夏季”,“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据此可概括为:夏天的地气炎热、强烈。如“秋季”,“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据此可概括为:秋天的地气丰厚、饱满。如“冬季”,“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据此可概括为:冬天的地气谦卑、朦胧、聚敛。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条作答。(1)第一段说幼时“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第二段写来自乡下的奶奶“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第三段写“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这些内容说明“接地气”需要和土地多接触;(2)第三段“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这是说耕种土地时要尊重土地、爱惜土地,让人与土地齐生共荣;(3)由第五段“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得出答案③要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n由第七段“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得出答案④要用情用心深入农家生活,懂民情和乡事;由第八段“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得出答案⑤要信仰自然规律。33.D34.C35.①辛弃疾和苏轼都胸襟坦荡仕途坎坷,创作风格相近。②有别于苏词坦然超俗、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辛弃疾更多一些沉郁悲壮的家国情怀。③写苏轼可以更好地突出辛弃疾的爱国之心,表达作者对他的钦佩之情。36.①自然山水可以滋养文人的内心,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②做人应该真诚坦荡,这样才能收获友谊;③人生之路总是曲折坎坷,但我们要拼尽全力绽放人生;④人生应该顺应本心,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由“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可知,此处的“交集”是指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都有豪放派的特点。故选D。3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错误,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可知,此处写野草、草木、凉亭是为了写古道景色对辛弃疾等人的抚慰。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和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问“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还联想到苏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可见学生需要从作者情感和段落作用角度进行分析。由“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可知,两人经历相似,都仕途坎坷;由“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可知,两人都胸怀坦荡,存有浩然正气。由“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可知,两人有不同之处,相对而言,苏轼更乐观豁达,而辛弃疾更沉郁悲壮,更忧国忧民。\n通过两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突出辛弃疾爱国,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钦佩之情。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问“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可见学生需要抓住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进行概括。由“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可知,作者认为自然山水可以滋养文人的内心,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由“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可知,作者领悟到做人应该真诚坦荡,这样才能收获友谊。由“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可知,作者由古道的树领悟到人生之路总是曲折坎坷,但我们要拼尽全力绽放人生。由“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可知,人生应该顺应本心,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5散文阅读第3节概括内容要点鉴赏散文形象课件(人教版)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突破:记叙性散文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突破:抒情性散文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突破:议论性散文类
2023届部编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习十一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Word版附解析)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分类突破:分析标题含义类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9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__散文1.3.2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练习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06
页数:36
价格:¥5
大小:96.9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