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5散文阅读第3节概括内容要点鉴赏散文形象课件(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7
2/77
3/77
4/77
剩余7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五散文阅读第三节 概括内容要点,鉴赏散文形象语文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二突破点三突破点四突破点五\n对作品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能力,“内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概括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信息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高考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局部概括,包括段意概括、特定内容概括;二是整体概括,主要是全文情感、主旨的概括。以特定内容概括与情感概括为主要题型。概括内容要点,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n突破点一\n概括层(段)意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的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虽然这类题型高考很少直接考查,但因正确概括层(段)意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前提,故本书单列题型讲解。\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概括层(段)意解题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重要词语往往嵌在重要句子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文章这些地方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n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端午的阳光熊红久①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②他把“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n③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④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⑤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就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n⑥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⑦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恰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n⑧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⑨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⑩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n11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n12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13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象。(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n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作简要概括。①叙述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②点明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n解析: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从题干中的“前三段”“内容”“简要概括”可知,本题属于概括层(段)意题,可用“合并法”解答。第二步,先逐段概括,后综合概括。第①段,借助关键词句“五月初五”“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可以提炼要点:屈原绝望。第②段,借助关键词句“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可以提炼要点:屈原选择投江。第③段,借助关键词句“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可以提炼要点:屈原沉江,端午节内涵更加丰富。第三步,归纳概括。整合①②两段的内容,可概括出:叙述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第③段独立概括即可。\n突破点二\n概括中心意思(主旨)主旨,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一、概括中心意思(主旨)的五种方法1.解读题目法很多文章的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意思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读,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n3.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内容,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除了对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4.结合文体法写人记事类散文一般要对人物、事件作出评价,或揭示其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或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直接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议论文的味道。\n5.分析议论抒情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二、注意答题规范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n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木车的激情张炜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促使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n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此外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路途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着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n“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者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n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的地方。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位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n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n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n解析:本题要求概括文章主旨,可运用以下方法思考:方法具体过程解读题目法标题《木车的激情》是写“木车”这个古老的交通工具的,这与文中的主要人物孔子相关。木车,代表着孔子物质条件的匮乏、行程的艰难;木车,又反衬出孔子内心的无比强大,凸显他的思想的迅捷与超越时空的阔达。“木车的激情”,就是孔子精神的象征。结合文体法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主要赞扬孔子为了自己的思想不知疲倦地奔走的精神。\n方法具体过程分析首尾法开头“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碌碌奔波,但促使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倒数第二段“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末段“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开头、结尾的抒情议论句,一是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二是慨叹现代人心灵的缺失,由此可总结出本文主题的两个方面。\n突破点三\n概括特定信息“特定信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一、概括特定信息的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找准概括区间。\n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所在的区间后,要逐一提炼加工,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n二、信息检索提炼的方法\n典题例析典题:(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线条之美梁衡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n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n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n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n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n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n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n解析:本题考查对特定信息的概括,可按照以下步骤回答: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题干要求概括“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是对特殊内容的定向概括。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第1段引出话题——线条之美,结尾段总结上文。由此可见,本题的概括区间为第2~6段。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根据第2段“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可概括出:线条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根据第4段“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可概括出:线条蕴藏着艺术能量。根据第4段“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再如舞蹈……至于音乐……”,可概括出:线条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根据第5段“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可概括出:线条体现人体之美。根据第6段“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可概括出:线条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n突破点四\n分析概括形象特点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散文抒情多数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形象主要指散文中的人、景、物等。就高考选用的文本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n梳理•必备知识散文形象1.人物形象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n2.物象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由于这些景、物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被赋予了抽象意义,即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这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临时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一、“三角度”“两结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事件角度)这一点与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描写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特点。\n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抒情议论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4.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两结合)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要准确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n二、“三步骤”概括分析物象特点(第三步不是答题必有,有些只要求概括分析特点的可省略)\n典题例析典题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2021·天津卷,原文《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L》见第二节突破点三典题1)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n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我们,要全方位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干没要求分析,可直接概括。按照以下三步作答:答题角度人物形象特点第一步,明确人物身份。从开头的信中“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友人L是一个爱国的革命者。他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为了祖国牺牲自我。\n答题角度人物形象特点第二步,结合事件或细节描写概括。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南京,“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友人不恋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不畏牺牲。后来“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可以看出友人隐忍坚毅。\n答题角度人物形象特点第三步,归纳整合。将以上要点归纳整合。\n典题2:概括物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n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n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n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n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的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n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n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情境:①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②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③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④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品质与格调:①不畏风雪,坚忍不拔;②顽强不屈的生命力;③高洁、孤傲、淡然;④超凡脱俗。\n解析:这是一道物象特点概括分析题,答题关键是回归文本。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文中的倒数第三段展现了四种情境,前三个排比句分别展现了三个场景,第四个情景出现在段末,四个情境中表现梅花外在特征的关键句是“梅花迎雪吐艳”“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从这四个情境中概括梅花的品质和格调,分别为:不畏风雪,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高洁、孤傲、淡然;超凡脱俗。第三步,点明情感或态度。题目中没有要求,此步骤忽略。\n突破点五\n分析形象作用散文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根据他们或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又都分为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对形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形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把握两类形象的不同作用\n典题例析典题1:分析物象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甘森的西红柿甘建华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n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n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宋代勇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n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n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有删改)\n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1)为了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2)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与责任感。(3)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n解析:“甘森的西红柿”是文中的主要物象,“亲情文化墙”是次要物象,本题考查次要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答题角度答题过程内容、主题方面亲情文化墙和“西红柿”一起,共同承载了作者对甘森石油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主要形象作用方面亲情文化墙关联着两类人,一是石油人,二是他们的亲人。对石油人来说,他们远离亲人投身石油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还追求文化生活,可见其精神面貌。从他们的家属的角度说,亲情留言不但体现了亲人对石油人的关爱,也体现了他们对石油人的理解与支持,也是他们奉献精神的体现。艺术构思方面借助物象来表现人物,使情感表达更委婉含蓄。\n典题2: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n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铺满落叶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n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一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n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周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封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侍”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n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n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求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有删改)\n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1)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2)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3)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n解析:达吉雅娜是本文中的次要人物,题干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她,应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作答。答题角度答题过程自身角度“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她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可见,作者钟爱她,认为她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对主要人物的作用根据“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由此可见,此地是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地点,而达吉雅娜是作品的女主人公,故而作者联想起她很正常。与作者的关系女主人公也关乎作者的青春回忆,故而引起作者的联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