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群5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19

2/319

3/319

4/319

剩余3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基于弘扬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古代诗歌阅读语文 内容索引启航课 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任务一 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任务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任务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任务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任务五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启航课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 一、学情与考情,从教材到高考高中和初中两个阶段共涉及了自先秦至明清两千多年中的100多首诗歌。学习这些诗歌,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由教材合理迁移,考查学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 [考情纵览]卷别篇名作者体裁题材主观题考向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宋]欧阳修/文同七绝咏物诗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唐]王勃五律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卷别篇名作者体裁题材主观题考向2021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北宋]陈师道七律唱和诗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南宋]辛弃疾词托物言志诗(词)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卷别篇名作者体裁题材主观题考向2020全国Ⅰ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陆龟蒙七律唱和诗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国Ⅱ卷《读史》[北宋]王安石七律怀古咏史诗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Ⅲ卷《苦笋》[南宋]陆游七律咏物诗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卷别篇名作者体裁题材主观题考向命题规律1.从选材的角度看,选文立足经典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以唐宋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送别诗、咏物诗、唱和诗等成为考查的重点。2.从考点的角度看,主要涉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基本考点。其中,理解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是基础和重点。3.从题型上看,题型稳定,一选择一简答的命题形式将会延续。4.注重关联教材,比较鉴赏。如2019年全国Ⅲ卷《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关联命题;2022年全国乙卷要求将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何不同;2022年新高考Ⅱ卷要求判断李白《送别》的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真题热身](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答案A解析“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人们寻觅春色的执着。“翁前子后孙扶掖”,写人多,大家长幼有序,热热闹闹,没有感到“困难”。 (2)词人在下片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诗歌赏析上片开头以“无边春色”反衬人们热衷于到南山庆祝人日——人们对无边无际的春色视而不见,反而来到南山执着寻觅,所为何事?原来这里节日气氛是如此浓厚:人们趁着人日佳节,吹起箫笛,敲起大鼓,祈求麦子丰收,春蚕健壮。用“箫鼓”“笛”写节日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之大,仅此一句就将人日的风俗景象和人们的欢乐情绪描绘出来。下片“翁前子后孙扶掖”描绘出一幅祖孙三代长幼有序、其乐融融的场景,“商行贾坐农耕织”是对人们各司其职、辛苦劳作、追求幸福的场景的描绘,为下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最后三句以议论作结,阐述了一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追求幸福与美好的,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在人日这一天去祈祷了。词作意在勉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美好生活。 二、知识与能力,从积累到运用古代诗歌的阅读技巧(一)读懂“诗家语”诗歌的语言,即所谓“诗家语”,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作者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感。 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而是指“花纹”。《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深长的情思”。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词性改变(即词类活用)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老”和“肥”本是形容词,但这里用作动词,让莺雏变老,让梅子长肥。词语的省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省略动词与介词。意为: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句序的颠倒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流水洗客心,霜钟有余响。这是主语与宾语的倒置。互文见义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这里的“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古今如一,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乡。诗人以幻作真,为的就是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体会诗人的感情内涵,从诗歌营造的总体意境中把握它要暗示的东西。要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4.把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综观近五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文本材料大都是唐诗和宋诗。诗歌鉴赏中如此重视唐诗和宋诗,主要基于这两个朝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唐诗空前繁荣,宋诗别开生面,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两相比较,唐诗和宋诗又具有多方面不同的特点。(1)唐诗多具抒情性,宋诗多具哲理性。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现,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2)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3)唐诗语言流丽,多含蓄;宋诗语言趋于通俗化,多直露。唐诗意境鲜明,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多议论,以文为诗,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4)唐诗靠灵感,是诗人之诗;宋诗靠才学,是学者之诗。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多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 (二)找准“解诗路”1.最直接的三条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1)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④“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体裁;⑤“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读注释。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往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如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与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 2.最稳妥的三条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诗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这些字词,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揭示情感的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内心有不尽的伤感;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揭示情感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2)抓景、事、情,推导诗歌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诗歌,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学生答题时,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歌的主旨。(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之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抒情性、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诗示范(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9分)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佛教讲经的集会。 思维点拨第一种读法: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标题是《寄江州白司马》,“寄”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酬赠诗”,这类诗往往表达渴慕、思念、向往、慰藉之情。“白司马”从注释和教材《琵琶行》中均可知是白居易。注释注释①起到了“知人论世”的作用,也暗示了诗歌的背景。此时的白居易正在江州。注释②“惠远”乃东晋高僧,曾居庐山东林寺,白居易遭贬江州,诗人询问友人是否已宿东林,慰问之情寄寓其中。注释③“莫谩”与“雨花社”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含意,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情语“平安否?”“住得无?”“青云依旧是前途”,慰问、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第二种读法:最稳妥的路径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寄”“平安否?”“住得无?”“莫谩”等字词,透露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劝慰之情。抓景、事、情,推导诗歌主旨景湓浦似衣带,庐峰胜香炉,举江州胜景,实际上是劝慰好友不妨四处走动一下,散散郁闷之心。事诗人问询友人惠远东林禅舍是否住得习惯,告诫友人“莫谩拘牵雨花社”,明显是希望友人不要消极避世。情“离鸿断”“病鹤孤”将好友白居易当前困顿孤单的处境描绘得引人同情。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诗歌的尾句“青云依旧是前途”,由“离鸿”“病鹤”之喻,劝勉友人不要灰心丧气,终究会平步青云、鹏程万里。 真题试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解析B项,“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倘若二人真的距离不远,则不能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第三句诗的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江萦绕似衣带”,与“一衣带水”的典故无关。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任务一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诗歌鉴赏的前提。理解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即诗中写了什么;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是把握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怎样的态度。概括来说,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客观题形式为主;对情感态度的考查,既有客观题形式,也有主观题形式。 任务分解1古代诗歌的体裁与题材一、古代诗歌的体裁1.古代诗歌的分类我国古代诗歌,从体裁形式上可以分为诗(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和曲三种。(1)诗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为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2)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3)曲,韵文文学的一种。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散曲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 2.古代诗歌的结构特点(1)诗歌常见的思路结构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常见结构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起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3)词的结构特点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 二、古代诗歌的题材1.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关注点特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即景”“抒怀”等词。意象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关注点特征技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百姓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链接新教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的厌烦之情;与后面登上快阁、倚栏远眺的惬意形成对比。B.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C.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D.尾联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诗人对归隐而去的期望,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答案C解析C项,“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错。“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此句表达诗人对酒的喜爱。 (2)本诗颔联与杜甫《登高》颔联都写登高所见秋景,但着眼点和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不同,试加以分析。①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写到夜月下的江水,着眼于江水的明净。②思想感情上,杜诗表达了对国运艰难和个人潦倒的悲情,黄诗则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2.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关注点特征标题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名等字眼。意象①都城,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如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如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如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⑤其他,如吴钩、“后庭花”。 关注点特征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讽喻国事。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链接教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是赞美历史上的孙权,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权者切勿草率出兵。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廉颇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答案D解析D项,“直抒胸臆”错误,此处属于间接抒情,借典故抒情,委婉含蓄地抒发情感。 (2)这首词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试举例分析这样写的目的及效果。①英雄功绩与可悲现实对比。赞孙权力抗曹操,抒发对南宋统治者萎靡不振的不满情绪。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④廉颇被免职尚有赵王派人探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酬赠送别诗送别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关注点特征标题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意象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关注点特征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技法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多采用烘托、虚实结合的手法。 链接高考(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答案B解析“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解析有误。颔联指友人到达南中,一路游赏,切身体验,自然会称赞一路美丽的风景。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4.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关注点特征标题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意象客船、车铎、孤帆、驿道、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关注点特征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技法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链接教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B.颔联工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答案C解析C项,“缠绵悱恻”分析错误。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歌风格。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诗歌颔联。颔联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景物中,既深沉地抒发了自己漂泊他乡、沉郁悲凉的情怀,又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5.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盛唐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关注点特征标题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意象溪水、山石、松林、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向往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关注点特征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空间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链接教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的虚伪机巧极其厌恶。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D.诗中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淳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案A解析A项分析错,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在诗中透露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喜爱。 (2)《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的是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但在诗人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强烈了。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 6.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 关注点特征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意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如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技法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链接教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诗人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C.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答案B解析B项,“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错误。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借此典故,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对美好时光流逝的伤感。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亮月光,晶莹珍珠,鲛人眼泪,三者浑然一体,难以分辨,更显出诗人心中之凄婉。日暖蓝田,只在春和景明时,远看丝丝青烟自玉上升起,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无奈,更加透彻。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爱慕,渲染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烘托出哀怨感伤的情怀。 7.即事抒怀诗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为“即事抒怀诗”。 关注点特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即事”“某事”“抒怀”等词。意象内容是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情感①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表达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技法(1)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2)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链接新教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户外景色着笔,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的清幽浩渺,表现了诗人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B.颔联写庭院之景,引出客至,“不曾”表明无人来访,主人不轻易待客,“今始”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C.颈联虚写待客场景,主人因“盘飧市远”酒菜欠丰而不免心存歉疚,但宾主宴饮的融洽气氛丝毫未减。D.全诗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了富有情趣的场景,生活气息浓郁。答案C解析C项,“颈联虚写待客场景”错误,应为“实写”。 (2)诗歌题为《客至》,尾联却宕开一笔写与邻翁对饮,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①内容上,把宴客气氛推向高潮。前两联通过写景来写客至之喜;颈联描写待客之景;尾联写邀邻共饮,把席间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表现主客二人酒兴之浓,气氛之欢。②意境上,余味无穷。诗人邀邻与客对饮,增加了欢快的气氛,以此结束全诗,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诗歌意境更深一层。③感情上,表现主客情谊之深。前三联已见待客之诚,尾联又用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使感情再进一层。④结构上,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巧妙奇特,富有生活情趣。 8.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多豪迈奔放,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关注点特征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关注点特征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新教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燕歌行并序(节选)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B.“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边塞诗特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拼杀,突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D.“战士”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边是拼死苦战,一边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答案C解析C项,理解有误,错在“正有利于与胡骑拼杀,突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事实上“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突出的是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着写敌军如暴风骤雨般袭来。即利于敌方,而不是利于己方。 (2)本诗序言说“感征戍之事”而和之,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①对将士奋勇戍边的期待,前八句写边疆战事紧急,将士们应奋勇报国。②慨叹征战之苦,“山川”“大漠”句的萧瑟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③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甚至牺牲,“身当恩遇常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④对将军士兵不公待遇的愤懑,“战士”句,一边是拼死苦战,一边仍恣意逸乐,反映将士间苦乐不均的现实。 9.爱情闺怨诗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皇宫中与世隔绝的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家乡亲人的思念或独居闺中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等情感。关注点特征标题往往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兰舟、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关注点特征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技法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对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③先扬后抑。往往先表现乐景乐情,而后转入写悲思,抒哀情愁情。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事与想象之景事结合。 链接新教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B.“银汉迢迢暗度”中的“迢迢”二字,既从空间上写出了牛郎和织女相距遥远,又从时间上说明牛郎和织女因久久不能相见导致相思之情绵长与渴望相见之心迫切。C.“金风玉露”一方面点明了牛郎和织女相会的节令、环境,另一方面又写出了景物的优美和相逢的可贵,烘托出了他们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D.作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了坚贞诚挚的爱情,表达了“欢娱苦短”之痛以及对朝夕相伴的向往。 答案D解析D项,“表达了‘欢娱苦短’之痛以及对朝夕相伴的向往”说法有误。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表现出作者的爱情观: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能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2)这首词运用了大量的表达技巧,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 10.干谒投赠诗干谒投赠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十分含蓄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关注点特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和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诗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诗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关注点特征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比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比喻自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链接教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景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同时也反映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气,穷奢极欲的生活。D.柳永这首词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答案D解析D项,“柳永这首词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错误。这首词写景壮伟,声调激越,应该属于豪放派作品。 (2)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①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②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③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④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⑤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11.劳动民生诗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善良,忠厚坚忍,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古代诗词之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生活于乱世的诗人、词人,常常悲叹黎元,关心民间疾苦,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关注点特征标题直接显示底层民众,如“寡妇”“农”“民”“田夫”“田”“村”等字眼。意象田间劳作、横征暴敛、百姓生计、林间采桑、水上采莲、江上捕鱼、机上织女、工人劳动等。 关注点特征情感以反映国事民生、歌颂生产劳动、反映民间疾苦为题材:①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劝谏统治者。②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同情人民的情感。③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④赞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怀,表现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⑤劳作虽艰辛,但清新幽静的田园生活让人向往。技法①叙议结合,卒章显志。以叙事为主,穿插议论,表明作者态度。②运用简练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③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暗含批评。④白描。通过描写劳动场面,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⑤对比。通过对劳动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对比,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⑥借景抒情。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链接新教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诗句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与鸭。这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答案B解析“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简直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2)这首《插秧歌》似是脱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①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将劳动场景表现得逼真而又自然。 12.题画写意诗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题画诗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关注点特征标题或以所画内容为题目,或以画家及画作内容、题某画等为题目形式。内容对画家生平际遇的描述,对画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的比较、论析。 关注点特征情感①题画诗除了表现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外,还多方面地表现自然之美。②运用想象,再现画面。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眼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出画面的图景,使诗与画交相辉映。③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描绘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阐述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诗人的感情,表白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技法①叙议结合,卒章显志。②运用简练的描写塑造各种形象。③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④运用白描、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手法。 链接高考(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案C解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颔联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13.哲理思辨诗哲理思辨诗是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词。大多哲理诗,作者将抽象的哲学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其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 关注点特征标题题目中常有“有感”“读”“论”等字眼。内容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有感而发,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理和趣相统一。部分作品会结合历史来谈,往往意蕴深厚,典雅含蓄,耐人寻味。情感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观照,折射诗人内心的思考。②对人生困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③在日常的生活图景中蕴含深刻的思辨,思想情感冲淡平和。技法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③借助景物描写和比喻。④主要运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作者的哲思。 链接高考(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答案B解析“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分析不正确。首联第二句的意思是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14.其他类诗词我国诗歌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上述类型外,还有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政治讽喻诗等。这几类在试题中并不常见,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任务分解2理解内容,把握情感题点1理解诗歌内容诗歌的内容是诗歌情感的载体,内容既包括诗歌每一联、每一句写了什么,还包括整体上叙述的事情、描绘的意境、说明的事理、表现的生活乃至刻画的形象。诗歌的内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理解诗歌内容的三个方面1.借助标题与注释标题一般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注释往往提示诗歌的背景、所用的典故、关键词句的意义。读懂标题并看清注释,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把钥匙,不可疏忽。 2.借助词语与意象抓关键字词是理解诗歌的主要方法,如情感词和描写生活、说明事理的词语,这是组成内容的材料。另外,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事物了,而是某种生活内容或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思想感情。3.借助选项的解读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解读诗歌内容的一把钥匙,虽然其中有一项是不正确的,但其他三项是正确的,尤其是在整体把握诗歌“写了什么”的问题上,一般没有错误。 典题精析[例1](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考查对“道在六经宁有尽”和“熟读周公七月诗”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字面的意思可逐句疏通,但在情理上是矛盾的,所以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看清其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借助标题与注释从标题看,这首诗是写给儿子的,是父辈的“教诲”,内容要么是安排具体事宜,要么是告诉生活道理。从注释看,“七月诗”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由此可知“熟读周公七月诗”的意思。借助词语与意象关键词有“为农”“为士”“事国”“事亲”“报明时”“不欺”,诗人的观点态度鲜明;“六经”“躬耕”表明耕读生活。这首诗中没有运用典型的意象。借助选项的解读在四个选项中,B项和D项更多是对内容的解释,如B项,“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D项,“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依据上述分析,可知“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六经”中的圣贤之道博大精深,一生难以穷尽;“周公七月诗”是怜悯百姓耕种之苦的,你一定要熟读深思,切身体会。据此拟写答案即可。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韩翃故园此日多心赏,窗下泉流竹外云。近馆应逢沈道士①,比邻自识卞田君②。离宫树影登山见,上苑钟声过雪闻。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注①沈道士:沈羲。葛洪《神仙传》载,沈羲学道于蜀中,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②卞田君:指南朝齐卞彬。卞彬好饮酒,著帛冠,什物多诡异。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赞美之余不忘劝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首联借田明府归隐之地的优美环境赞美田明府闲适淡泊;②颔联借田明府交往之人赞美田明府才华超群、洒脱不羁,有救世济民之志;③尾联劝说田明府早日移居京城,报效朝廷,不要留恋归隐之乐,勉励其积极入世。 题点2分析诗歌情感古代诗人的一般经历与情感类型我国古代士子的人生经历有着许多带有共性的地方,把握其作品产生的人生阶段,能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情感。他们一般是早年读书,胸怀天下,四方结友,充满壮志豪情。然后参加科举考试,或金榜题名、春风得意,或失意落第、叹忧写愁。接下来是宦游四方,羁旅行役,或想家思人,或念君忧国,或为官一方,或醉卧沙场。得意者谈建功立业,失意者言贬谪之愁。最后是离别官场,或颐养天年,或归隐山林,其人生境况、生活感慨,自然成为诗歌的主题。因此,他们能写进作品中的情感,往往不外乎如下: 喜乐自然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欢。人生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国家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悲愤国家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百姓剥削者压榨百姓,百姓遭受苦难。历史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人生不得志,仕途失意。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亲人相思不得相见。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担忧。 分析思想情感三法1.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了方向。2.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3.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典题精析[例2](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向明确,要求“概括”思想感情。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1.看提示,定基调。标题表明友人抱病不能外出,曾写了一首诗寄给作者,本诗是作者依韵奉和之作。从注释①可知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注释②可知作者的职业,从注释⑤可知作者对友人的宽慰。因此,这是一首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的应和诗。2.抓意象,挖内涵。诗中的“春城”“百亩蕙”“三秀芝”“江花”这些意象,情感基调鲜明。可见这首诗的情感是乐观的,对友人充满期待之情。 3.品词句,悟感情。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尾联“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作了展望。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对点训练(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治理者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题点3评价观点态度所谓“评价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作者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表达。 评价观点态度“两注意”1.观点要明确,理解要深刻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2.评价要准确,分析要具体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还要注意分寸,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典题精析[例3](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对诗中人物处理“仕”与“隐”关系的看法,考查的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明确观点这首诗写的是曾巩,曾巩是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曾巩“出山”的原因是回答的关键。分析评价在作者看来,曾巩出仕“不及鸟飞浑自在”,“僧住”一生值得羡慕;但“未能与世全无意”,于是“起为苍生试一鸣”。曾巩并未因“隐”而忘情社会,不问民生疾苦,当需要“为苍生”时,便不顾“多事”之嘲,毅然出山。这是作者对师长的赞美。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于湖怀古①张孝祥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边书静,烽烟息。通轺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巴滇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①《过秦论》中的“销锋镝”意为销毁天下的兵器,以削弱百姓力量,意在批评秦始皇的暴政;②本词中的“销锋镝”意为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③词人借“销锋镝”,表达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 题点4选择题的设题角度与解答技巧选择题的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设题点有两方面:一方面,考查对诗中关键词句、内容和情感主旨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对诗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从近年高考的命题点看,其考查重心放在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准确理解。 选项设误的五个角度1.词句理解设误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诗句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我们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如2020年全国Ⅰ卷对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诗的鉴赏,选项中“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说法错误。题目中“见寄”的意思是“寄给我”,这说明皮日休与作者有诗文往来,并非“与外界不通音讯”。 2.内容情境设误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如对人物形象、思想品格任意拔高,我们有时因专注于生动的表述而忽略对这些错误点的排查。如2021年全国甲卷,针对“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两句,选项中“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有误。其实,诗歌并不是说僧人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3.炼字炼句设误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主要考查品析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或者是诗歌的语言显示出的格调特色。如2021年全国乙卷,针对“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两句,选项考查对“听”字的理解,认为是听觉描写。其实,词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 4.情感基调设误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根据“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两句,选项中“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明显曲解了诗人的观点态度。诗人是鼓励儿子认真读书耕种,不是“不必读书求仕”。 5.技巧手法设误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对“湓浦曾闻似衣带”一句中“衣带”的理解,误认为是“一衣带水”的典故,表达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其实这句诗是写湓江水萦绕之美。 解题三步法第一步,标注选项敏感点题干中各个选项的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第二步,找全原诗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诗寻找对应点,注意是否有曲解文意、以今律古的问题,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依据。第三步,落实命题设误点根据“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典题精析[例4](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B 思维点拨第一步,标注选项敏感点(见选项)第二步和第三步,找全原诗对应点,落实命题设误点选项分析落实A项赵伯鱼早年就结识了高荷与黄庭坚,并学习两人的诗,能熟背其诗,反映了赵伯鱼的勤奋好学,善于拜师学习(转益多师)。故该选项正确。B项韩驹为赵伯鱼写下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嘉许,选项为“嘉许以及劝诫”,诗句中并没有劝诫之意。故该选项错误。C项“仆”是作者的谦称。“常倦谈”“殊未详”反映出作者谈论的内容不多,且比较粗略。故该选项正确。 选项分析落实D项诗句中的“学诗”“学禅”,可见是以禅理喻诗的内容。第六句是作者对赵伯鱼学习的指导,在学问没有弄懂时,应该多方面去探求,去学习。第七句写出了学习应多多参悟、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熟能生巧、灵活运用。作者的这一说法,也反映了学习的普遍意义。故该选项正确。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朝退书怀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注]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注芟:割除,除去。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写自己已经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与诗题中“朝退”相呼应。B.书堂位于寝楼的西侧,环境清幽;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C.山禽豢养已久,与主人熟稔,一呼一鸣,相互应和,表现诗人闲适、自在。D.诗人无意在粉壁上题写自己的诗作,只是在屏风上抄录古代圣贤的文章。答案B解析“窗外翠竹茂密挺拔,月光洒在上面”错误。应是窗前翠竹因割除得多而稀疏,月光漏了下来。 任务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或“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因此,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注意三个考查角度,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题点1人物形象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作者)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其他人物形象。 形象性格特点举例征夫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王翰《凉州词》高适《燕歌行》将士威武豪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卢纶《塞下曲》(其三)、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游子孤独寂寞,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思乡怀亲,热爱故乡;赞美母亲李白《送友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孟郊《游子吟》隐士厌恶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饮酒》(其五)、贾岛《寻隐者不遇》、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形象性格特点举例谪客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思念故友,惜别牵挂杜甫《江汉》、白居易《琵琶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寒士忧国伤时,悲天悯人;慷慨愤世,怀才不遇;不满官场,清高自守杜甫《登岳阳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劳动者勤劳繁忙,热爱劳动;躬耕自食,其乐融融;生活困苦,处境悲惨;艰苦劳作,不畏辛苦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白居易《卖炭翁》、范仲淹《江上渔者》其他渔翁:遗世独立,桀骜不群琵琶女:技艺高超,沦落天涯儿童: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无忧无虑柳宗元《江雪》白居易《琵琶行》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稚子弄冰》 鉴赏人物形象“三角度” 典题精析[例1](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问“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一是指明了考查的对象是诗人形象的性格特征,二是限定了赏析的范围。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看背景由注释①可知,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苏轼时知杭州,兄弟相隔千里。从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可知写此诗是为弟弟饯行。看描写“云海相望”,“那因远适更沾巾”。虽天各一方,无法送行,但不会“沾巾”,表现诗人的乐观。看意图苏轼是豪放派词人,首联中“那因远适更沾巾”表现了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题点2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一般指咏物诗和杂诗中的物象,如咏物诗中的松、竹、梅、兰、菊、柳、蝉、山泉、瀑布等。这些形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古代诗人常用“托物言志”,使“物”往往具有诗人的“志”,是诗人情感与志向的依托之物。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鉴赏事物形象“三步骤” 典题精析[例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比较。解答此题,需体察诗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抓住事物特点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挖掘事物内涵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联系作者情感“约束儿童勿多取”是对苦笋的保护,“放使干霄战风雨”是对苦笋的期盼。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此题只要求比较相似点,抓住对事物内涵的挖掘作答。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望江南(其四)王琪江南竹,清润绝纤埃。深径欲留双凤宿,后庭偏映小桃开。风月影徘徊。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泪空流妆点在[注],羊车曾傍翠枝来。龙笛莫轻裁。注舜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悉成斑,是谓斑竹。请结合“寒玉瘦,霜霰信相催”,分析江南竹的形象。①外观:青翠、细而高。②寒玉,喻其美丽高洁;瘦,形容其坚强不屈;霜欺霰凌,写其处境之恶劣。③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突出了江南竹高洁傲岸、凛然不屈的形象。 题点3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画面。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或特点分析题,二是写景作用题。景物形象特点常用词语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恬静、幽静、清幽、静谧、明净、宁谧、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辽阔、宏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朦胧、缠绵、清丽、淳朴、和谐…… 赏析景物形象的方法 (1)如果是概括,则抓住主要意象,写清景物特征,再现诗歌展现的画面。可用“诗歌描绘了一幅……(特征)的画面”。(2)如果是分析,则先指出景物或意境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典题精析[例3](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同时给出“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问这样写的作用。其实题目已经暗示此处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借“景象”抒情,这是考查“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在结构上,要结合“颈联”的特殊性分析。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方法分析找意象,组画面“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纶”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表感情,明作用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之心。尾联表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此题要求分析“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要分开回答。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赴职西川过便桥书怀寄同年吴融[注]平门桥下水东驰,万里从军一望时。乡思旋生芳草见,客愁何限夕阳知。秦陵无树烟犹锁,汉苑空墙浪欲吹。不是伤春爱回首,杏坛恩重马迟迟。注吴融:字子华,晚唐诗人。颈联如何借“秦陵”“汉苑”表达深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烟雾笼罩下孤寂的秦陵和波浪拍打中荒废的汉苑,抒发对前朝灭亡的悲叹,表现了诗人的沧桑之感和对晚唐社会衰亡的忧虑。 题点4意象与意境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专用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事物;二是一组意象构成一幅图景,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运用了一组秋天特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空旷萧条的秋景图。 古代诗歌常见的意境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 分析意象的方法找意象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性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为“细柳”“红花”。抓内涵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析作用意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创设情境,提供背景。衬托人物,铺垫蓄势。表情达意,感发兴寄。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分析意境的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营造的氛围。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是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典题精析[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译名。②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本题明确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意境要从“景”与“情”两方面入手解答。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描绘图景画面前两句写部队凯旋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平沙广袤,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概括氛围特点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边塞沙场的开阔,自然环境的恶劣,将士们军容整肃,盔甲如银鳞一般冷光闪闪,沙砾与霜华的光芒闪烁夺目,这个画面洋溢着雄健、壮美的情调。分析思想感情将士战胜归来,充满了胜利的昂扬和喜悦,环境描写也反映出军旅生活的艰辛,隐隐透露出淡淡的乡思。全诗慷慨悲壮,又令人振奋。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含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观长安城图[注]陆游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注本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陆游在蜀州,时年五十岁。这首诗的颈联在意境营造上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颈联选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风物,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秋天日暮时分,风烟弥漫陇上,刁斗声响彻云霄的景象,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豪迈苍凉的情感。 任务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炼字之妙,赏析诗眼、词眼,赏析炼句之美,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题点1品味炼字之妙清代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赏析诗词中作者锤炼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叠音词等。 古诗中常炼字类型动词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描写茫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地域的广阔。 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句中“时时”“恰恰”为叠音词。“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戏蝶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拟声词如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用了“嘈嘈”“切切”“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颜色词诗中表现颜色的词语可以给人以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繁盛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荒凉。修辞词含有修辞手法的字词比较容易成为命题对象。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手法的妙处。 古诗中常“炼”字在诗句中的位置 炼字题“三关注” 炼字题“四步骤” 典题精析[例1](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说有人觉得“一声”更佳,可见是对诗句中数量词的鉴赏。这类题,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明观点“数声”好“一声”好释字义几声,多次偶尔一次点手法“数声”动静结合“一声”以动衬静明作用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凸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示例(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凸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月光明素盘”中的“明”字,有人认为极具匠心,请你简要分析。明是照明之意,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那样耀眼。采用了白描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荀媪真诚、质朴、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 题点2赏析诗眼、词眼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如在关键处炼得好字,会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诗眼、词眼,可以指诗歌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诗歌主旨的精彩词语。 寻找诗眼“五角度”情感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技巧上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赏析诗眼“三步骤” 典题精析[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注]高适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注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年春,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分析。(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直接问“诗眼是什么”“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要求分析。可见首先是寻找诗眼,然后是分析诗眼的作用。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寻找诗眼首联有两个字疑为“诗眼”——“久”“难”,结合下文“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关塞极”“云雪尚漫漫”,可知“难”是诗眼。分析作用诗人把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匹马形单影只之孤。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难”。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往返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前路漫漫,孤单寂寞。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喜雨杜甫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本诗的诗眼是“喜”字。其理由如下:①久旱逢甘霖。经历长时间的旱情,诗人为心如汤煮的农夫感到无比高兴。②燕飞林花红。沐浴着这场迟来的春雨,燕子兴奋地飞出去啄泥筑巢,林中的花显得更加鲜润迷人,诗人的喜悦又进一层。③晚来声不绝。这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直到夜幕降临还听得到雨声,诗人喜不自胜,遂赋诗一首。 题点3赏析炼句之美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是赏析诗人炼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炼句形态诗句多为倒装、省略、互文、列锦等外部形态。炼句内涵着眼于手法倒装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诗句里常有句式倒装的现象。省略古诗词中省略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互文诗歌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音韵、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列锦将几个相互关联的名词罗列出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着眼于声韵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 炼句位置起承转合起开门见山。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承“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转“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中第三句以及词曲中的“过片”。①表现为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合“合”就是指诗歌的收束句。①浑圆章法,呼应句首。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赏析炼句“五角度” 炼句题答题“四步骤”第一步,结合全诗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的具体内容。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第三步,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第四步,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典题精析[例3](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问“最后两句”的含意,可见是从意义角度分析表达之妙。只需要从“含意+情感”的角度分析。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含意角度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情感角度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条条,迎风招展。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别岳州①(节选)陈与义辞巢已万里,两脚未遑住。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浮云易归岫,远客难回顾。飘然一瓶锡,未知所挂处。寂寞《短歌行》,萧条《远游赋》②。学道始恨晚,为儒孰非腐?乾坤杳茫茫,三叹出门去。 注①这首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诗人离开岳州前往邵阳之时。从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占京师,诗人便开始了五年多的流亡生活。②《远游赋》:屈原被流放江南时所作。请赏析“寂寞《短歌行》,萧条《远游赋》”两句诗的意蕴。这两句诗意为:“我”有着《短歌行》中曹操一样的寂寞,也能感受《远游赋》中屈原内心的悲凉。运用典故,分别借用曹操和屈原的诗作,抒发了作者人生抱负无法实现的愤懑孤寂和漂泊无依的苦痛感伤。 题点4赏析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就是作者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作者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往往也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语言风格风格特征阐释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歌,诗风比较明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孟浩然的诗。平淡质朴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华美绚丽辞藻富丽,色彩绚烂,情思奇幻,对仗工整。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有绚丽飘逸之美。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商隐的诗。 语言风格风格特征阐释婉约缠绵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明快简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多用浅近的语言、直抒胸臆的手法写事抒情,自然、晓畅、明白。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雄奇豪放骨力刚健,气势雄伟。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宏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沉郁顿挫深沉蕴藉,用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凉气氛,有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语言风格的判断角度角度分析题材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意象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用词分析诗歌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情感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作者一般来说,杜甫诗沉郁顿挫,李白诗豪放飘逸,白居易诗平实质朴,王维诗清新雅致,李商隐诗缠绵哀婉,苏轼诗豪放旷达,辛弃疾诗雄浑壮阔,陆游诗慷慨悲壮。 说明语言风格的判断角度,也是赏析的角度。对风格特征的赏析,如果题目没有指明角度,赏析时不必面面俱到,围绕表现最鲜明的一点分析即可。 典题精析[例4](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须先判断风格特点,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风格判断从“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等语句看,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具体分析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称鹭鸶为“汝”“君”,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使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采用口语化的词语,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表达浅近直白,通俗易懂,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风李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注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②赤松:仙人名。③倒景:在日月之上向下看。 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任务四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法。它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题点1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双关、借代、设问、反问、反复、顶真、互文等,高考一般要求辨析手法并分析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古代诗歌常用修辞手法例析手法例句效果比喻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冗为简洁。比拟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活泼、亲近,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手法例句效果夸张如“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说“三百杯”酒一次喝光,显然夸大其词,但更能显示其豪放的性格。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对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使用四个句式相同的语句来描写浔阳的景色,从多个角度描述了诗人的感受。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作品的气势,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手法例句效果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晴”字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借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汗青”代指史册。生动活泼,使描写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用设问手法,表现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反问“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历史的残酷及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手法例句效果反复“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反复出现,凸显相思之苦。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顶真“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读来朗朗上口且上下句意十分连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含蓄蕴藉。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三注意”1.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2.准确捕捉诗中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诗句使用了不止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面。 典题精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眉山王宣义①(节选)黄庭坚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裈且著襦。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林间醉著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②。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③?注①王宣义:苏轼的叔丈人王淮奇,曾任宣义郎,故称。②追呼:指吏胥到门号叫催租,逼服徭役。③黄垆:犹黄泉。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了鉴赏的角度是“修辞”,并且给出了鉴赏的范围。可先明确具体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万钉围腰莫爱渠这句诗的意思是:万钉宝带的高官也不要爱它。“万钉围腰”,运用借代,代指高官。诗人看破功名富贵,向往归隐生活,不慕荣华,悠游自在;同时也是对王宣义悠游自在的归隐生活的赞许。富贵安能润黄垆这句诗的意思是:富贵哪能滋润黄泉下的硬土?“安能”运用反问句。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①运用借代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万钉围腰”代指高官,“富贵安能润黄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的态度。②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看破功名富贵的洒脱,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王宣义悠游自在的归隐生活的赞许。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①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②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即诗人对人生的理解。 题点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 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方式1.记叙叙述手法直接叙述说话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用第一人称跟听话人表述自己的意思。间接叙述说话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将转述的内容以第三人称的口气说给听话人。 2.描写手法(1)侧面描写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侧面描写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弦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这两句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的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2)正面描写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等。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角度变化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绘声绘色绘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3.抒情手法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古诗词中,松、竹、菊、柳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所写的虽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的宜人之景,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是“鸟空啼”,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抒发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间接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咏物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含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间接抒情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手法说明及作用示例赏析间接抒情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处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4.议论多出现在诗歌的结尾或以议论为主的哲理诗中,有表达诗人观点态度的作用。手法题解答“三步骤”第一步,明确技巧。(若题干中已明确所赏析的技巧,此步可省略)参见上面的列举分类。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明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 典题精析[例2]描写、叙述(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意难忘·山家[清]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注]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注瘿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了鉴赏写景、叙事的艺术,属于对表达方式的鉴赏,结合指定的范围,分析具体使用情况和表达效果,要注意全面、准确。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上片词上片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渐行渐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写看到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手法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苔径逐篱斜”,“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料地饮食健胜。“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自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1)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2)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例3]抒情(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要求“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由“表达效果”可知,应与表达技巧的运用相关,据此可知应从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入手。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明技巧诗的尾联写景,手法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释运用“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诗人想象自己将来在桐江上烟雨垂钓的景象,借此来表达自己隐逸的愿望。析效果尾联既照应题目“秋兴”,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扇上画牡丹罗隐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为了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②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灰尘,表现诗人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③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丹的赞美之情,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2.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城子元好问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②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③上泪,风浩浩,雨冥冥。注①“西北神州”二句:金朝曾占有南宋西北疆域,当时又被元人所占,词人与金朝有志之士痛心国土沦丧,欲救国而不能,只得聚会新亭,一洒忧国之泪。②三十六峰:指嵩山三十六峰。③钓鱼坛: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 全词两处写景,即上片“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片“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上片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剑气直冲星斗的宝剑,渲染出豪壮的意境。体现词人渴望大展拳脚、收复失地的凌云壮志。下片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坛上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强调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 题点3表现手法诗中的表现手法往往不止一种,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要注意从多角度进行。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手法例句效果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贫富差距之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衬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通过蝉叫鸟鸣来反衬山林的寂静清幽,以动衬静更见其静。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引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对贤才的渴慕。让诗歌显得更加简练、生动、形象、传神,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情感。 手法例句效果象征“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联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想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通过想象,诗人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手法例句效果点染“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渐来深处渐无尘”是“点”,后四句为“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渲染出来。铺排《孔雀东南飞》中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表现了兰芝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通过铺排陈述,从多个角度刻画事物的特点,或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 手法例句效果渲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写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这是起兴,从孔雀因顾恋配偶而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鉴赏表现手法“三注意”1.注意题目问题指向。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3.关注表达效果。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揭示诗歌表达的情感。 典题精析[例4](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了这首诗在勾勒精卫形象时采用的是“对比手法”,答题时要围绕对比手法的使用分析。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释运用“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特别是用“抱寸诚”“口衔山石细”,与“终年”“心望海波平”的宏愿形成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搭配,表达出对精卫命运的无限同情。析效果效果主要指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日山中对雪有作杜荀鹤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虚实结合。最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③融情于景。通过对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题点4结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很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它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篇的技巧、结尾的技巧、照应、铺垫、抑扬等。鉴赏结构技巧的方法与表现手法相同。 古代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特点效果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曲笔入题不马上切入正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伏笔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铺垫是指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主要事件的发生或主要情感的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伏笔和铺垫都要有照应。 特点效果首尾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能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意犹未尽。 鉴赏结构技巧的方法与鉴赏表现手法一致。首先,明技巧。恰当地使用术语,指明诗歌在艺术构思方面的技巧。其次,析运用。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艺术构思是怎样体现的。最后,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典题精析[例5](2016·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中说“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表明结构技巧是铺垫手法。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释运用诗歌从“画工”和“玉花骢”两个角度进行铺垫:第二句“画工如山貌不同”从一般画工的角度,第四句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析效果显示了马的不同一般,赞美了画家超凡脱俗的画技。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温庭筠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①金翡翠②,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注①画罗:指饰有图案的罗帐。②金翡翠:指用金线绣成的金色翡翠鸟。这首词写景层次分明,叙梦脉络清晰。请分别简要分析。本诗表现思妇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颠倒的情景。综观全词,起两句为入梦,结尾两句为梦醒,“门外”两句为梦中幻景,“画罗”两句为梦时衬景,从室外写到室内,由梦前写到梦后,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兼有幽深、精绝之美。 任务五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在新的高考形势下,教考衔接成为命题的发展方向,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则是教考衔接的一个切口,这种形式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比较鉴赏有多种形式,有客观题的比较,即在选项中适当融入教材内容;有主观题的比较,主观题的比较又分为与课内诗歌比较、与课外诗歌比较两种形式。 一、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从“求同”“求异”或“求同和异”三个角度来设计题目,但实际考查的仍然是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现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只是考生的阅读对象增加了,答题的程序和方式不同了。 1.明确比较鉴赏的类型命题方式类型归纳①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或作用比较;②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③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④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⑤诗与画的意境比较;等等。类型一:试题中的诗歌与课内诗歌比较。(关键点:需充分熟悉课内诗歌)类型二:试题中的两首诗歌比较。(关键点:读懂文本,把握角度)类型三:将诗句内涵或意境与同类画幅联系比较。(关键点:理解意境) 2.把握比较鉴赏的答题要领(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等)来发现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客观题相比主观题较为简单,只要会做主观题,客观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典题精析[例1](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两首诗都是送别之作,问题是“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题干目的不是要求回答如何抒发离愁,而是如何“排遣”(化解、消除)离愁。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细读两首诗,找到排遣离愁的句子,然后比较分析:《白下驿饯唐少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前四句运用典故夹叙夹议地抒写与唐少府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五、六句状写白下驿的送别之景,暗含惜别之情,七、八句直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和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诗人以此来排遣离别的失落与惆怅。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颔联宽慰友人,点明离别的必然性;颈联高度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现友谊不受时空阻隔之永恒,情感乐观豁达,愁情得以排遣。尾联点出“送”的主题,给友人以劝勉。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边词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度破讷沙二首(其一)李益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两诗相比,有人觉得《边词》“更为怨苦”,也有人认为不然。请阐述你的观点。 《度破讷沙二首》(其一)更为怨苦。①李诗说终年不见草生,虽然第三句退了一步,说或许有春来到,但第四句又更进一层,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晓,所以,全诗只见“苦”和“怨”。②而《边词》中的春色只是较迟,垂杨也只是在“二月”“未挂丝”而已,到如今更是冰河解冻,春日来临,再联想到长安已经花落,虽然气候不齐,但毕竟春满大地,相较李诗,语意是平和的。 二、比较鉴赏要注意“四角度”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设题角度基本相同,都遵循“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答题时应该把握对比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角度一: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对比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对比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浪淘沙邓剡①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①邓剡:南宋词人。南宋灭亡,邓剡被俘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赏析本词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词中“桐”和“雨”意象的异同。(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本题要求比较两首词“意象”的异同,属于对诗歌形象的鉴赏。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不同点“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写到暑退寒来节气替代,宋朝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抒发了亡国之痛,境界深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雨,给人带来无边的忧愁,抒发的是自身的凄清孤独之苦。相同点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但邓剡则抒发了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2)不同点:①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的凄清孤独之苦;②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了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角度二:语言角度——炼字、炼句的对比语言对比鉴赏题主要分微观语言对比题和整体风格对比题两类。其中“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对比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对字、词、句进行对比。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对比也屡有考查。整体风格对比题主要是对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进行考查。 [例3](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要求比较诗歌的语言风格,侧重于风格的“不同”。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项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插田歌》(节选)内容表达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描写插秧时节郊外的大好风光。语言风格“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稳,整篇文章用语雅丽平整。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全诗明白如话,自然欢快,通俗浅显,清新流畅。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角度三:技巧角度——手法技巧对比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例4](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首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此题审题一定要注意比较点是“两首诗的后两句”的“写法”,关键是后一首“翻新脱妙”在何处。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对比点《秋江送别》后两句是:“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后两句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象运用上虽然也用到“青山”“明月”,但这两个意象并不明显,是隐藏在句子中的。将“青山”“明月”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置于最前面,“青山”象征思念,“明月”则暗示友情。空间处理上化近为远,突出离别之后心理距离会随着分离而趋于遥远。风雨相同,两地竟成“一乡”,是化远为近,相比于传统写法,这是一种更为新颖的表达。抒情方式上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离别的感伤之情。两句一肯定一反诘,反复致意,更有余韵。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角度四:思想情感角度——内容感情的对比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要想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把握情感是前提。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注①此诗是元丰三年(1080)秋,黄庭坚赴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路过池口(今安徽贵池)所作。②属玉:水鸟名,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③舂锄:白鹭,因它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而有此名称。 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二者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6分)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需回顾王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中隐含的情感,再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尾联中隐含的情感。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意思是“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这里有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感叹,还有对生命短暂的痛惜。本诗尾联虽用其字,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趣。既流露出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还有对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向往。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惜之情。黄庭坚诗的尾联表达的是远离名利争逐,到书中寻求寄托的淡泊心志。 对点训练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答案A解析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错误。文诗并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而是从人的角度来写。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①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本词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靖康之乱后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节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2)异: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3 00:00:02 页数:319
价格:¥2 大小:4.3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