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群2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5

2/215

3/215

4/215

剩余2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群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基于文本信息获取与概括的综合性阅读语文 内容索引启航课 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任务一 定位选项信息源,细心应对选择题任务二 明确角度,善于整合,精准回答主观题任务三 科普文、新闻、传记阅读 启航课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 一、学情与考情,从教材到高考高考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要求是:“了解新闻、访谈、传记、报告、科普等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实用类文本体裁范围较为广泛,高中教材必修部分设有三个单元,选修部分主要有三本教材。 [考情纵览]试题信息考查角度卷别选文主题/构成类型第1题第2题第3题2022全国乙卷雪花/文字材料三则、多幅图片,论文和科普材料图解信息/选最符合概括分析/选正简要说明意义、启示全国甲卷杂交水稻/文字材料三则,科技论文内容梳理/选非概括分析/选非概括成功的意义 试题信息考查角度卷别选文主题/构成类型第1题第2题第3题2021全国乙卷粮食安全/文字材料、图表材料,报告、新闻理解分析/选非概括分析/选正概括说明相同的经验全国甲卷《水的密码》/连续性文本,科普文理解分析/选非分析评价/选正简要说明几个因素 试题信息考查角度卷别选文主题/构成类型第1题第2题第3题2020全国Ⅰ卷新基建/文字材料三则,新闻理解分析/选非概括分析/选非简要分析二者关系全国Ⅱ卷扶贫攻坚/文字材料四则,新闻、报告理解分析/选非概括分析/选非概括说明共通之处全国Ⅲ卷《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连续性文本,访谈理解分析/选非概括分析/选非简要分析访谈技巧 试题信息考查角度卷别选文主题/构成类型第1题第2题第3题命题规律1.选文特点。选文一般为当前工农业建设、科技成果、文明文化发展等时代主旋律材料;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涉及三则材料,同时伴有图片;连续性文本多考科技论文、科普文和访谈。2.题型特点。第1题偏重于“理解与分析”,有时考查图片和内容梳理;第2题偏重于“概括与分析”,偶有涉及分析评价;简答题以归纳概括为主,有时会涉及内容观点的评价和材料的比较;基本不涉及具体的写作手法和技巧。3.命题趋势。命题依据《课程标准》,稳定中求变化,考查方式可能更灵活。 [真题热身](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真题文本 雪晶形态图(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读文策略一、浏览勾画,把握文本内容从标题或出处开始迅速浏览各个材料,勾画标注材料的重要信息。在概括每则材料(含图表材料)的主旨的基础上,理清各材料与中心话题的内在关系。如果材料中有图表,就要大体读懂图表内容,把握图表意图,注意抓图表的标题、图例、数据、说明性文字。二、重点关注,获取关键信息在了解了文后三道题目之后,要重点阅读每则材料的关键信息区。对材料中的重要事实(包括数字)、重点表述、复杂信息等要弄清要点,读懂读透,关注细节,抓住文字表达上的细微区别。同时要注意寻找每一个题目及选项所涉及的区域。 三、综合解读,理解材料意图在此基础上综合思考,比较异同,深度理解多则材料组合在一起的意图。如本题前两则材料重点介绍开普勒的探索过程,第三则材料详细说明雪晶形状变化的科学原理,从而启发读者对科学探索问题的认识。四、步步为营,准确解答题目此类题目与文本的对应关系非常直接,答题时要本着“判断正误必有所依”的原则逐项突破选择题,再依据题型的不同答好简答题。 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答案B解析材料三中提到“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只有A、B两项。再根据材料三“当湿度高时”“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可知,A项将六角形板状晶体与星状的枝蔓晶体放反了,可排除。故选B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答案D解析A项,“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B项,“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开普勒对雪花形状形成原因的思考未停留在“材质”上,而是对其机制进行了猜想,这对未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强加因果,“因此”前后并不存在因果关系。C项,“与水汽无关”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开普勒只是依据“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断定研究雪花形状形成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可能存在”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只能存在”;“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错误,材料二交代“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 3.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意义:开普勒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能够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去探寻雪花的奥秘,这些研究可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启示:①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尝试利用专业知识去解释问题;②应该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 二、知识与能力,从积累到运用(一)把握不同材料的文体特征1.新闻体裁综合知识 2.科普文文体特征 3.传记文体特征 (二)掌握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深读策略归纳阅读:概括材料内涵围绕文本的中心话题,明确各材料的内涵及表现的侧重点,并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作出简要、精准的概括。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明晰文本结构,又为解答问题做好准备,便于在解题时快捷、高效地找准答题区间,抓住对应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定向阅读:提取碎片化信息阅读时目的性、方向感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常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于标题、图表、数据、文字及出处等各种要素中。阅读时要对这些要素作定向阅读,理清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迅速对文本碎片化信息进行提取,把握文本要点。 比较阅读:洞悉材料异同点特别要对图表材料中的数据进行仔细审读和比较,分析数据变化的相关因素,弄清数据背后的内在逻辑。文字材料相对独立,但有时异中有同,要善于求同存异,精准比对,领会意蕴。深度阅读:把握材料精髓若不深入思考、探究材料背后潜藏的问题本质,就会造成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之间的断裂,从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只有进行质疑、探究、发现的深度阅读,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的整合、推理、判断,最终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精准把握精髓。 任务一 定位选项信息源,细心应对选择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道选择题,着重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准确感知和驾驭能力,特别是2022年高考实用类文本的类型更多样、更复杂,选项命制的形式更灵活,出现了图片和流程图的形式,包含的信息要点更丰富,带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轮复习要在读透文本、辨识并定位选项信息以及题文比对方面下功夫。 题点1选项的理解、概括与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共设两道选择题。第1道题侧重对概念、文本内容或数据的理解分析,选项多为对文本内容要点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有对文字信息的分析转述,有对图文间信息的转换;第2道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着眼于考查概括与分析推断能力。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材料一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的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思维流程理解分析类选择题三步要领:“标”“找”“比” 解析A项,信息①③对应第一句,信息②对应第二句,信息④可综合四则材料看出。B项,信息①是对材料三中间文字信息的摘录、转述,信息②对应开头,信息③对应结尾。C项,从材料结尾来看,信息①中的“交通资源”恰恰是劣势;“劳动力资源”也缺乏依据。D项,信息①中的两类资源有其“独特”性,可结合上半段看出来;信息②可从下半段云南省的做法看出来。答案C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B 思维流程概括和分析评价类选择题要注重分析整合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把握选项命制的三大类型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考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及沟通多文本信息的能力,其选项或侧重“理解”、或侧重“概括”、或侧重“评价”,选项的命制有其特征。 类型考题示例选项特点组合转述(2020·全国Ⅰ卷·T4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①),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②),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③)。选项是将文中若干分散的信息组合到一个长句中,构成选项的信息段在原文中都有明显的对应语句。示例中①②③三个信息段均来自材料一。概括转述(2021·全国乙卷·T5D)村干部主动作为(①),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②),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③)。选项是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概括转述,构成选项的信息段是对原文中若干句子的整合概括。选项中第③点最明显。 类型考题示例选项特点评价推断(2022·全国乙卷·T5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选项是针对文中的信息对象发表评析性的结论或由文本信息推出的某种评析性的论断。这种选项有时为合理推断,有时属于强加因果、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曲解文意。(2021·全国甲卷·T5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二、选项常见错误类型类型强加因果、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夸大其词、混淆或然必然、混淆已然未然、曲解文意。实用类文本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和设误类型与论述类文本有相似之处,解题的思维方式也有相通之处。 三、理解分析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四、概括分析与评价选择题解题技巧 对点训练一、请根据所提供的原文信息,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并作分析。1.[选项]脉冲激光测距法虽然发展十分成熟,但测距精度远不如相位激光测距法,未来无法满足测距的需求。[原文]脉冲激光测距是一种发展十分成熟的测距体制,不仅可以用来对远目标探测,还可以用在数公里甚至数十米测量场景下。目前的汽车自动驾驶中也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其测距精度可以达到厘米量级,这对大部分的应用场景已经足够。相位激光测距发射的是经过了调制的连续激光信号,通过测量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之间相位差来确定目标的距离。与脉冲激光测距相比,相位式激光测距法有更高的测距精度,其测距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但是由于相位式测距发射的激光为连续波,这使得它的平均功率远低于脉冲激光的峰值功率,因而无法实现远距离目标的探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手持式激光测距仪大多都是采用相位激光测距的方法。 曲解文意,“未来无法满足测距的需求”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脉冲激光测距法适用于很多场合,并没有说“未来无法满足测距的需求”。 2.[选项]国家支持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是因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这一政策的独特优势,如作为海岛的自然条件。[原文]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战略决策。错误。原文只是说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这并不能构成选项表述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另外,“独特优势”也并未指明特殊的地理条件,原文表达的意思,应该更多侧重政治、经济等方面。 二、请根据所提供的原文信息,判断下列“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并作分析。3.[选项]激光雷达三维成像系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距离信息,又具有全天时、测量精度高等特点,未来会取代传统的被动相机与微波雷达成像系统。[原文]激光雷达三维成像系统与传统的被动相机相比,不仅可以获得目标的强度信息,还有更加丰富的距离信息;与微波雷达成像系统相比,又具有全天时、测量精度高和分辨率高的特点,因而在现代成像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相信三维成像激光雷达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夸大其词,“未来会取代传统的被动相机与微波雷达成像系统”错误。原文强调了激光雷达三维成像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被动相机和微波雷达成像系统的优点,但不能得出会取而代之的结论。 题点2提升图表解读能力图表是信息存在与呈现的重要方式。全国卷非常重视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对各类图表信息的理解,2022年全国甲、乙两卷更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考查,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基本上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且与语言文字运用有交叉,但其题型有特殊性,我们在这里单独学习,以提升图表解读能力。 一、夯实读图能力,优化解题步骤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读图能力”与“读文能力”同等重要,答题时要掌握合理的步骤,抓住各个步骤上的关键点。图文、表文比对分析的步骤和要领步骤基本要领第一步读图表(包括文本),抓数据规律,把握图表信息材料中的图示多是以分析数据为主的图表(柱状图、饼状图、表格、曲线图),读图就要紧紧抓住“数据”这个核心来区分数据统计的对象,认识数据的大小变化,分析数据间的比值。具体来说,柱状图要着重分析条柱的高低和显示的数据大小;饼状图要着重分析各项目所占图形比例的大小;表格要着重分析横向、竖向数据的差别;曲线图要着重分析曲线的发展趋势和交叉节点。 步骤基本要领第二步读选项,标画重要信息点仔细审读选项陈述的是图表材料中的哪一点(陈述的对象),做了怎样的分析或结论(陈述的信息)、陈述的方式、表述用语等,尤其要关注涉及不同陈述对象之间的比较、归类。第三步细心比对,确定结果(1)比对对图表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准确。(2)重点比对数据意义是否准确:①对图表中的两头数字(或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差别转述是否准确;②对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③判断把数字转换成文字后的用词是否准确,如“绝大多数”“半数以上”“近三成”等。(3)善于借助图表前后的文字表述进行比对。有的材料只有图表,有的材料是图文皆有,抓住图表前后的文字,对图表的意义和结论判断相当重要。 二、掌握几种常见图表的解题技巧1.内容梳理图关注要点:(1)文字细节。对筛选出来的文字信息,要进行辨别,与原文比对,要比对出有关与无关,比对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2)选项图示。对于选项的呈现方式,要注意“关键词”和“符号”,特别是符号的指示意义,分清是包含关系还是层进关系。图示要与文本叙述的顺序一致,确保叙述对象和发展走向正确,注意表示前后内容关系的词语准确。 [例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材料二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疑问。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 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 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方法点拨逆向破解法①把题目选项中的思维导图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②找准文本对应区间;③把由思维导图中表述出来的文字与原文比对,看大意是否一致。关键词比对法①在文本中找到选项所涉及的文字区间;②将所对应的文本提炼出关键词;③将提炼出的关键词与导图进行比对,看大意是否一致。 思维流程 解析C项,“突破”“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可见“野败的发现”突破的是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难关。A、B、D三项表述准确,顺序正确。答案C 2.柱状图关注要点:(1)柱状图代表的数据;(2)柱状图与坐标联系后体现的意义。有些柱状图本身就是通过对比表现数据的。 [例3](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图1: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1996—2018年)图2:2017年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3: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年)(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可见”意味着因果推理,根据材料内容及图表可知,前后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思维流程步骤重要信息分析第一步读图表,抓数据规律,把握图表信息①三个图的标题、图例、数字单位;②横轴和纵轴的不同含义;③图表左侧的数字特征;④横轴中柱体的高低变化规律及重要的节点、极值;⑤思考各图能够说明的问题。第二步读选项,标画重要信息点A项“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和“突破5000公斤”;B项“明显高于”“可见”“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C项“2003—2015年”“连续多年保持增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D项“2015年起”“连续四年”“65000万吨以上”“有助于”。第三步细心比对,确定结果 3.曲线图关注要点:(1)理解坐标内容,把握坐标横轴、纵轴的代表意义;(2)分析曲线走向,无论曲线在区间中如何高低起伏,总有一个总体趋向;(3)分析曲线转折点,曲线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体现其特殊的意义。 [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高中类型与期望大学类型的学生HCT成绩比较图 注HCT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最低分30分,最高分50分。括号中数字分别为来自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选择相应期望高校类型的学生人数。(摘自凌光明、刘欧《中国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期望大学类型不同的学生在HCT成绩上存在差异,其中期望进入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平均分最低。B.普通高中期望进入985高校的学生HCT成绩显著高于期望进入211类高校的学生,但与期望进入国外高校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C.不论是来自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期望进入985高校、211高校、其他国内高校、国外高校的学生的HCT成绩依次降低。D.来自重点和普通高中的学生HCT成绩有明显区别,说明HCT成绩所反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有关。答案C解析“HCT成绩依次降低”错误,结合材料“高中类型与期望大学类型的学生HCT成绩比较图”分析,期望进入国外学校的学生HCT成绩升高。 思维流程步骤重要信息分析第一步读图表,抓数据规律,把握图表信息重要关注点有:①图表的标题、注解、出处及图片结构;②图表两侧的项目和图例、图表底部的高校类型及高中生人数;③两条曲线的形状及节点数据。第二步读选项,标画重要信息点A项,“期望进入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平均分最低”;B项,“普通高中”“显著高于”“差异不显著”;C项,“不论是来自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成绩依次降低”;D项,“成绩有明显区别”“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有关”。第三步细心比对,确定结果 4.雷达图关注要点:(1)图表的标题、出处、注释说明;(2)图表的基本形状、构成图表的项目;(3)各项目中用来说明问题的数字。 [例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关注情况(%)(摘编自《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注以上图表数据来源于2018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这份监测报告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都认为家长比较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可见“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中“智育”最重要。B.八年级学生家长比四年级学生家长更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但较少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或特长。C.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家长都不太重视孩子的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因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也不太关注。D.四年级和八年级家长都比较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但低年级家长比高年级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人身安全。 答案B解析A项,“‘智育’最重要”错误,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是一种现象,不能说明“德智体美劳”中“智育”最重要。C项,材料中没有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关数据,也与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没有因果关系。D项,“低年级家长比高年级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错误,四年级是6.5%,八年级是11.1%。 思维流程第一步读图表,抓数据规律,把握图表信息重要关注点有以下几点。①标题信息:“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关注情况”。②图表涉及的比较项目:身体健康、心理状况、人身安全、日常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或特长。③图下的注解信息。第二步读选项,标画重要信息点A项,“都认为家长比较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可见”“‘智育’最重要”;B项,“更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较少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或特长”;C项,“都不太重视”“因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也不太关注”;D项,“都比较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人身安全”。第三步细心比对,确定结果 5.统计表关注要点:(1)读懂表格,把握表头的实际意义和数据体现的特点;(2)分析表格中的具体数据,首先要关注不同数据所代表的类别;其次要注重数据间的比较,尤其要注重比较最大值与最小值,看其具体的差别,思考数据反映出的问题或事物发展的趋向。 [例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月收入年收入调整前年纳税额调整后年纳税额减税额降幅5000600001400140100%1000012000038761001287574%15000180000129485484746458%2000024000024120101521396858%50000600000114036887802525622%800009600002315522053962615611%(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类别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兄弟姐妹数量(个)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低收入人群331.882783384500中低收入人群622.294486435172中高收入人群671.965463222595高收入人群721.696426182143平均值671.985397374402(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受益者。C.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答案D解析D项表述不正确。应是“赡养老人费用扣除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因为高收入人群子女教育扣除少,纳税多,赡养老人扣除多,纳税少;所以赡养老人费用扣除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思维流程第一步读选项,标画重要信息点A项,“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B项,“收入”高低、“纳税额”高低、“降税幅度”大小、“低收入者是最大受益者”;C项,“享有赡养老人扣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定点减负”;D项,“高收入人群”“子女教育扣除”“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第二步读图表,抓数据规律,把握图表信息重要关注点有:①两个统计表的标题;②每个统计表横向首栏所列举的项目要正确理解;③两个表格竖向类别中的数据状态及其特征、规律。第三步细心比对,确定结果 对点训练一、(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解析D项,张冠李戴。由材料“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可知,D项中“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题。中国古代建筑是劳动人民的精美杰作,而这其中最负盛名的民居建筑当属乔家大院了。乔家大院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墙倒屋不塌”。乔家大院虽已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依然挺立,与这种特殊的屋体构造密不可分。 乔家大院主体建筑的屋架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抬梁式木构架。这种木构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斗拱和榫卯等技艺,形成有弹性的整体。榫头与卯眼结合时,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在地震发生时,榫卯结构的建筑主要部件会在晃动之后,依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起到较强的抗震作用。这种抬梁式结构首先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地基或石础上设置立柱,再在立柱上架梁。然后,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加高,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接立柱的上端,并在各层大梁和屋脊下的平梁之上设置若干横向的檩,檩上排列椽子以承载屋瓦的重量。抬梁式结构复杂,加工细致,结实牢固,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 抬梁式木构架是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主要由柱类、梁类、枋类、檩椽类等构件组成。这种木结构建筑的墙体不承重,房屋门窗的安装位置可按居室的空间大小灵活布置,也易于增加建筑的整体空间。(摘编自杨培成《中国古建筑结构的神奇奥秘“墙倒屋不塌”》) 2.下列图解中,最符合材料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这种抬梁式结构首先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地基或石础上设置立柱,再在立柱上架梁。然后,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加高,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接立柱的上端”分析可知,在地基或石础上的是“立柱”,排除B、D两项。“再在立柱上架梁”,“梁”在“立柱”之上,排除C项。 任务二 明确角度,善于整合,精准回答主观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考查核心在于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具体的设问方式,或直接要求概括,或比较材料异同,或问建议、意义、启示,解答的关键都是建立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深入解读文本,快速高效地提炼整合文本信息成为解题的不变之宗。 题点1概括内容要点概括内容要点的考查角度有概括原因、概括方法措施、概括作用、概括经验或问题、概括特点等。无论哪个角度,都是要求考生能够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归纳整合概括。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任务一题点2例2。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①促进了粮食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思维点拨审清题干,明确指向审清题干的内涵和性质,准确抓住核心词语,同时要审出答题区间。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要求概括“成功的意义”,其答题范围显然是全文。检索全文,捕捉信息紧扣题意在文本中标画关键词句。非连续性文本要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区域,连续性文本要注意理清层次。要注意捕捉隐性信息,本题材料一、三明示信息较多,材料二中则包含隐性信息。分清角度,整合提炼根据内容性质将不同信息归类整理,形成要点,避免机械抄录、要点重点交叉。还要注意从逻辑层面思考要点的合理性。如本题的“意义”涉及粮食增产、种植模式和学科技术等方面。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掌握归纳概括三方法方法1:筛选整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信息区间,筛选摘录(圈点)出关键信息,然后整合加工,主要是分清层次,归纳出要点。方法2:综合提炼化具体为抽象:当信息源比较丰富、零散,文本对于问题而言相关度不是那么直接时,就需要归纳、抽象、提炼关键词,甚至二度加工提炼。将感性上升到理性:如果文本多为具体的事件性、画面性信息,少有评价性语言,需将感性材料按性质、特征、意义等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要点。变换角度,反向思考:如果文本信息是反面的,要注意从正面提炼观点,比如有些对策、措施往往是从问题(反面)得出来的。方法3:概括推导如根据现象推测结果,由条件得出结论,由现在推想未来,通过话题对象的特点,预测它以后的走向。 二、遵循概括分析题解题“三步骤”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是生长黑木耳的绝佳树种,早在一百多年前,当地人就开始在柞树上种植木耳。可是很长时间内,柞水木耳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00年后,柞水木耳逐渐打开销路,成为在陕西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名气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产品。“为了打假,同时保护柞水木耳的品牌和品质,只有采取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办法。”柞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开发协会会长李源介绍,2012年,在协会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柞水木耳成功申请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小木耳开始焕发大能量。脱贫攻坚进程中,柞水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柞水木耳的品牌效应充分显现,产量从一年的几十万斤发展到近千万斤。现在,申请使用柞水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本地企业已达到8家,凡是当地农民合作社申请使用商标的,协会都予以免费提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排他性,没有经过允许是不能使用的。”李源表示,地理标志能够更有效地对品牌进行保护,有利于防止假冒和以次充好等,也有利于防止优质产品的品牌效应被滥用,“是很好的知识产权法律武器”。柞水县通过加强柞水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制定了柞水木耳产品和技术规程标准,建立健全木耳质量追溯、检测、诚信体系等,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也极大提升了美誉度。(摘编自靳昊《看“土字号”变身经济发展“金名片”》,《光明日报》2022年2月12日) 地理标志资源和保护运用比较落后的某市要开展地理标志品牌提升工作,能从柞水县得到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①筛选本地优质产品,积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②不断壮大特色农产品产业,推动农产品产业化。③制定产品和技术规程标准,提升产品质量。④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管理,防止假冒等问题。 题点2比较报道的侧重点报道的侧重点,是指在对同一新闻对象进行报道时,因使用的体裁不同、作者的视角与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内容或情感偏差。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2](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思维点拨思考角度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看体裁我国的《人民日报》是通讯。国外的《自然》杂志是综述。日本的《读卖新闻》是消息。看内容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看立场《人民日报》是中国的新闻媒体,站在中国的立场,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杂志是一个国际性科学期刊,站在相对客观中立的角度,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是日本媒体,站在为日本服务的立场,突出中国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知能建构提素养]把握报道的侧重点,只能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要从内容性质、详略组织、表达方式以及感情倾向等方面全面考量,按照同一标准提取信息要点。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二是“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 一、把握报道侧重点“三关注” 二、掌握答题的三个关键步骤看报道对象多则材料的报道对象基本相同,但在具体时段、节点上,可能存在不同。看报道深度有的新闻,仅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而有的新闻,除这些新闻要素之外,还有深厚的新闻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看报道宽度所谓新闻报道的宽度,就是指新闻的涉及面。有的新闻,既有前因后果,还有与此类事件相关内容的附带说明、比较;有的仅就这一事件本身进行报道、分析。 对点训练(2022·安徽宣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酝酿已久的教育惩戒规则终于要正式出炉了。相较于一些地方的“办法”,教育部最新发布的“规则”不仅法律位阶更高,其自身内容体系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科学性,也要完善得多。可以期待的是,随着这一规定的生效,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有望由虚而实。有法可依、照章施罚,势必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行为风险,也必将提高学校之于学生的权威性和引导力。此前,但凡提及教师的惩戒权,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惩戒”?《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直指关键,不绕圈子不套路,直接将“惩戒手段”一一列举出来,这无疑是最值得肯定的。(摘编自然玉《教育惩戒规则终于落地,重建学校权威正当其时》) 材料二教育惩戒,一端连着教师正常教育职责的履行,一端关乎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依规而行。《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惩戒程度越高,对应的实施条件也越“苛刻”。如:一般惩戒,教师只要“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就可以采取点名批评、要求学生站立或者面壁反省等方式当场进行;而实施严重惩戒,必须事先“提请学校”。这种梯度化的惩戒措施和相应的实施权限、条件设置,体现的是对教育惩戒权的必要制衡,也是惩戒规则细化的应有之义。 《规则》还明确,教师发现学生携带、使用违规或者违法危险物品的,应当予以制止、暂扣并通知家长;情况严重的,应当报告学校。暂扣的违规物品应当在适当时候交还学生家长。这一点,之于教师和校方随意处置学生用品的现象,如一些学校当众砸毁学生手机等用品的做法,应该是一种明确的纠偏。这也是对教育惩戒边界的一种针对性框定。(摘编自《新京报》社论《细化规则明确边界,让教育惩戒科学有度》) 材料三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撑腰,更需要家长群体的理解与配合,后者对于教师惩戒权能否真正落地至关重要。近年来,一系列“校闹”事件中,肇事者都是一个或一群不明事理的家长,孩子一旦在学校被惩戒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进校大闹,甚至诉诸上级教育部门和其他渠道,打压涉事教师,让许多本来有心管教的教师为之寒心,索性对孩子成长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不闻不问,惩戒遂成为空谈。即使在一些已经探索出台教师惩戒权规则的地方,由于对家长群体的观念转变存在顾虑,大部分教师也不敢使用这一法定权利,导致相关法规“空转”。 在当下社会,家长对儿童的过度呵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放弃惩戒无异于害了孩子。作为家长,应该对教师惩戒权的回归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一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摒弃教育应由学校“承包”的心理,孩子的良好教育应当是家校共育相辅相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捧在手心舍不得惩罚”的心态,放心把戒尺交给老师,赋予老师更多信任,发生矛盾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摘编自郭艳慧《教师惩戒权“回归”,关键在于家长群体转变观念》) 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材料一侧重议论教育惩戒规则对于落实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和重建学校权威的意义;材料二侧重议论教育惩戒要细化规则、明确边界,让教育惩戒合理有度;材料三从家长的角度,侧重议论教师惩戒权“回归”,关键在于家长群体转变观念。 题点3比较内容的异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内容要点的概括,除直接要求概括某段信息外,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考查,要求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3](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二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立足山区实际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材料三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 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思维点拨审题意,找比较点题干中两地“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相同的经验”是思考的关键点,“概括说明”是答题要求和答题方式。定范围,搜索信息材料二共五句,前三句介绍基本情况和不利条件,后两句才是做法和经验。材料三共六句,其“经验”集中在第三、四、五句。明角度,整合提炼通过比较归纳,可以看出“经验”的“共同”处表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资源利用三个方面。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②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比较材料异同“三方法”方法1立足整体,全面分析。通读所有材料,明确共同话题,分析各个材料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倾向,再按照要求归纳异同信息。方法2分层梳理,归纳概括。(1)对相关区域的文段进行层次梳理,以明确层次关系,确定表述重点。(2)逐层归纳段意,或分类归纳信息。方法3抓住角度,深度分析。对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全面检索梳理,深入分析,逐项逐点比较。 二、掌握比较内容异同的答题步骤步骤思维要点第一步:审题意,找比较点通过仔细审读题干,准确把握住比较点,是比较相同点还是比较不同点?比较的对象(内容)、范围、方式和要求是什么?题目还包含了哪些隐含信息?这类答案应该如何组织才切题?第二步:定范围,搜索信息整体把握,找出共同话题。逐则解读材料,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观点倾向。按照比较点对相关区域的文段进行思路和要点的梳理,确定表述重点,注意段首、段尾等关键位置的语句。第三步:提要点,整合提炼比较相同点:从动机与行为、措施与效果、行动与意义、过程与问题等方面归纳概括,用精练的陈述句表达观点。比较不同点:①看体裁特征,找写作视角差异;②看内容性质,明功能价值的差异;③看材料写法,关注每则材料内容的深度、广度、详略度,这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点训练(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任务一题点1例1。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题点4分析评价与情境化解读高考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有“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要求,这几个考点也成为近年全国卷命题的热点,2021年新高考Ⅱ卷明确要求“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2022年全国乙卷要求说明“有什么意义”“带来哪些启示”。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4](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其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 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都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①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②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③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的底线要求,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④青年人当引以为戒,坚持“五不”原则,用“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 思维点拨审情境明方向题目明确设定了分析探究对象“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要求对这种现象发表看法。探究的依据就是文本所阐述的某些观点。建立题文关联题中的年轻人的行为明显违背了文章第三段提到的“五不”中的“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的底线要求,缺乏“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等,没有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依照文本分析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他们的行为违反了“五不”原则,更触犯了法律。接着,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最后,结合“旧意识”,分析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分析评价三注意(以新闻为例)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所运用的材料、所进行的分析中。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角度、筛选出作者的分析议论(特别是观点句、结论句),是分析评价的前提。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扣新闻事实,避免离开事实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客观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法,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社会背景、作品意图,都是重要因素。 二、情境化(个性化)解读三步骤第一步审清情境,明确答题方向首先要弄清楚题目所设置的具体情境,从对象、范围、性质以及发问方式等多角度准确把握题意,找准答题的大方向。第二步综合阅读,建立题文关联首先要在梳理层次、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材料的观点,弄清每则材料的观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角度展开的。其次,要把题目和文本观点联系起来。分析题目中的“情境”问题涉及材料中的哪些观点,需要用到哪些信息,将题文勾连起来思考,形成认识和分析的角度或要点。第三步定点作答,依照文本分析所谓“定点作答”,是指要按照情境问题所涉及的文本要点进行分析,而不是面面俱到。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看法,有的题目需要明确回答“是”还是“不是”;二是有层次地阐明理由,必须结合材料具体内容。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的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让《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阅读和学习《红楼梦》,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中央领导人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①端正阅读态度和方法,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感悟的眼光去阅读并领悟《红楼梦》的文学价值;②我们应在生活中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③我们应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普及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④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 任务三科普文、新闻、传记阅读 全国卷2016年前主要考查传记,以后基本上是考查非连续性文本。2020年全国Ⅲ卷考查了新闻访谈文本,2021年全国甲卷考查了科普文,均是连续性文本。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又分别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考查了科普文或科技论文。一轮复习中要对新闻、访谈、科普、传记等文体进行全面复习。 类型一科普文阅读科普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2021年全国甲卷考查了科普文,2022年全国乙卷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也作了考查,可以看出科普文在命题中的地位在上升。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真题文本①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②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③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④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⑤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⑥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⑦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⑧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读文策略关注标题,明确对象本文标题在出处里面,“水的密码”对读者颇具吸引力。要思考:文中介绍的是关于水的什么“密码”?全文是在说明什么科学现象? 浏览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在娓娓叙述中介绍科学知识,在阅读中要抓住那些关键性的句子,梳理出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①至③段):由厨房中水面并不完全平坦这一现象引出说明对象——河水何以泛滥。第二部分(第④至⑥段):说明水具有“黏性”(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的特点,以及由此特点引发的“毛细作用”的现象。第三部分(第⑦⑧段):通过野外观察,具体说明水的以上特性为什么会加大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并重点说明气压在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细读全文,微观勾勒读文的过程中,要将那些与“水的密码”有关联的关键词句以及显示行文思路的句子标画下来。把握文本,领悟特色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水的特性与河水泛滥的关系,说明方法多样,语言具有准确、周密和形象、生动的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答案A解析A项,根据原文第②段“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第④段“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知,“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答案A解析B项,由原文“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知,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项,根据原文“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可知,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会吸附物体往上流。D项,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事物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但并不能推出“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把握科普文的文体特征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1.分类科普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的选文大多是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2.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功能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因此其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文笔的生动性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通俗易懂。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3.结构科普文作为典型的说明文,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从“概说”到“分说”)、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4.写作顺序科普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5.说明方法科普文的写作方法主要是说明。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作诠释等。 二、掌握科普文的阅读与分析技巧1.赏析科普文的标题“四关注”关注标题的关键词标题的关键词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将其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关注标题的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还要关注引用小故事,化用歌词、古诗等情况。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好的标题能引人注目,激发读者的兴趣,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关注作者的创作意图标题有时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作者流露出的态度、评价,要注意分析。 2.分析科普文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科普文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是内容科学性和思维严密性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本质,从研究到应用,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局部结构的技巧性局部结构的技巧性一般指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结合作者传达的意图和读者效果来加以理解。 3.分析科普文语言“两角度”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①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如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②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如增强知识性、趣味性等;③从运用的修辞手法方面考虑,如文中常见的比喻、拟人等;④从语体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等。语言的准确(严谨)性、简明性①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如“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②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③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 对点训练对应题目见“任务突破练六” 类型二新闻阅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访谈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新闻的基本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高考考查新闻,主要是非连续性文本;访谈曾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考查。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真题文本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读文策略第一步:阅读全文,整体把握阅读时首先看标题(出处),了解访谈话题,然后通过阅读开篇的访谈背景文字,可知本访谈是由《文汇报》组织的,《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进行的关于疫情背景下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对话。阅读时要顺着钟红明的发问和熊育群的回答来梳理清楚对话的思路层次和内容要点,形成对整个访谈的整体性认识。 第二步:区分对象,把握问题文本共有四次对谈,要准确把握钟红明提问的具体内容和四次提问前后的关联性。这一步要注意将获取的信息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评价性判断。钟红明四次发问涉及四个问题,其关键词句依次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概括而言,这四个问题是:写作动机、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和文学主张。 第三步:深入内核,分析评价熊育群《钟南山:苍生在上》的创作情况在四次对答中得以充分表现,这也得益于钟红明高超的发问艺术。仔细品读四次发问的内容,我们可以获取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而不是简单、枯燥的“问题”。第四步:辨清题型,针对作答要分辨清楚题目是内容信息的整合还是访谈的艺术技巧,无论哪种题型,都需要观照整体文本,注意问题的前后关联性,不可孤立作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答案D解析“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表述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写作中的想象不能背离现实逻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答案D解析“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也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偷换概念,与原文不符。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灾难,但文中并没有提及人类必须要共同面对“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 (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解析这次对谈中钟红明是提问者,他的职责与作用即“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题干中的关键是“如何做到”,这就需要把握所提问题的内容、角度,揣摩、思考所提问题的意图,进而做出恰当的评价。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把握新闻的文体特征(一)消息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点(1)新——内容新颖,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2)快——快捷迅速,时效性强,用速度说话。(3)短——篇幅短小,中心明确,用重点说话。(4)活——表现方法灵活,活泼生动。基本结构消息的基本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背景和结语有时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也可省略。写法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写法,即先说结果,再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先说主要事件,再适当补叙其他相关事件。特殊写法还有悬念式、并列式等。 (二)通讯概念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分类(1)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2)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纪实、见闻、速写、散记、采访札记等。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效性、描写的形象性。 结构纵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横式结构。常见的有:①空间并列式,即按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层次;②性质并列式,即按新闻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来安排材料;③群像并列式,即按不同人物及其事迹组织材料;④对比式,即将正反人物或事件进行对照来凸显主题。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庞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 (三)访谈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一特定问题去访问事件亲历者、知情者或专家,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叫作“访谈”。访谈的特点(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出访谈的价值。(3)典型性:访谈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的专访,其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 (四)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而形成的书面报告。其特点如下:写实性调查报告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展开的。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二、掌握访谈的解题方法对于连续性的新闻文本,此处我们只讲访谈,其他新闻体裁多出现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中。1.准确把握访谈的内容、观点(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和关键内容。(2)将提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阅读提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回答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3)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访谈的技巧特色访谈的技巧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提问技巧和话语技巧等方面。 对点训练对应题目见“任务突破练六” 类型三传记阅读传记是一种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叙事性文体。全国卷在2016年前一直考连续性文本中的传记,其后主要考查非连续性文本。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真题文本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做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直至1944年病逝,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月16日) 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的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读文策略第一步:把握传主经历本文是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的传记。从节选部分看,朱先生的人生历程大致如下:①1912年生于嘉兴,青少年时期在教会学校学习。②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受人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③从1936年到去世前的9年,基本完成莎翁大部分戏剧的翻译。④1944年病逝。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和全部生命,贡献给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第二步:关注典型事迹传记的主要部分介绍了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关情况,表现了朱生豪的才华和激情。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他力求表现莎剧原貌,采用散文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戏剧的环境与情绪。莎剧的翻译,消耗了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第三步:分析艺术手法这篇传记,作者采用引用、叙评结合等手法,反映了朱生豪翻译莎剧时的社会情况、精神状态、翻译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文中用梁实秋、林语堂与朱生豪的翻译对比,展现了朱生豪的激情。引用其他学者的评价和朱译莎剧中的名言,表现了朱生豪的才华。第四步:体察作者情感这是一篇叙评结合的小传,文中充满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的著名翻译家的赞美与惋惜之情。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答案C解析C项,“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理解错误,应为意在说明:翻译莎剧,不仅需要激情、才华,更需要全部心血的投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添了民族色彩。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答案C解析A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项,“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项,水平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的译本,无依据。 (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6分)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坚定执着。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不允许任意虚构。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文本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故传记也有一定的史学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它通过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或辅以议论一般来说,传记以通过记叙来说明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业绩成就为主;也有的传记,在记述人物经历的同时加以评论,叙议结合,如评传。 二、掌握传记文本的阅读技巧1.分析概括传主事迹“两注意”答题前①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②画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③标出表示职位(工作)变化的词语;④概括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工作中做了哪几件事。答题中①注意关键句子(过渡句、总括句等)提示;②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2.分析概括传主形象“三步骤” 3.赏析传记的表达技巧技巧类型赏析要点细节描写①让传主形象更全面,更完整,更立体化。②让人物真实可信。③符合读者希望了解传主成就、事迹的心理需要。侧面描写①从侧面表现传主,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②使内容和情节更完整,更好地表现传主的形象和品质,增强文章内涵、文化底蕴。③展示深层背景,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技巧类型赏析要点引用手法①传主角度:使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②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文化底蕴。③结构角度: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深化主旨。④读者角度: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选材组材选材:①真实性。②典型性。③以小见大。组材:①时序角度(有利于表现传主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历程)。②详略角度(与传记主题和表现人物的密切程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2 23:48:02 页数:215
价格:¥2 大小:7.3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