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2

2/62

3/62

4/62

剩余5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连续性文本阅读\n类型1科普文类型2访谈类型3传记\n类型1科普文\n2021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了科普文——《水的密码》。选文通过揭示日常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引导考生去探索与水相关的一些科学谜题,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必备知识一、科普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也可以综合运用这三种说明顺序。\n方法答题术语举例子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打比方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2.说明方法返回目录\n续表方法答题术语下定义给××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的解说更直接、更具体。引资料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的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返回目录\n二、科普文的基本特征1.知识性。知识性是科普文的主要特点。科普文所介绍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分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从物理、化学到天文、地理、生物等都是科普文的领地。2.趣味性。科普文跟科学论文不同,它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其读者大多是缺少科学知识的普通群众。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普及的目的,科普文应该具有浓郁的趣味性。3.通俗性。科普文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向读者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凸显通俗性。返回目录\n三、科普文的语言语言的整体风格概括具体、简洁精练、丰富详尽、准确严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雅致优美、轻松幽默等。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①从修辞手法看,比喻句、排比句等更能引人入胜;②穿插故事、趣闻等,这样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从表现手法看,使用记叙和描写手法可以让说明对象更具体。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①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等方面考虑,如抓住程度词(根本、十分、重要等)、范围词(都、大部分、仅等)、预测性词(可能、假如等)、关联词等;②看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列图表、分类别等;③抓住文中的专业术语、现实事例、科学解释等。返回目录\n关键技法科普文的阅读方法1.通读文本,整体把握(1)明确写了“什么”。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知道“怎么写的”。理清全文的脉络,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有个整体感知。2.微观勾画,理解词句(1)把握关键词语。阅读时要重点勾画诸如概念名词、指示代词、关联词、副词等关键词语,以便解题。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的基础上,返回目录\n运用以下两种技巧来把握词语内涵:①比较辨析法。即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②参考语境法。即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2)理解重要句子。阅读时要重点把握三类句子:①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②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考生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仔细领会句子的含意。③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需注意它们在段中、篇中的位置。返回目录\n[2021全国甲卷,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返回目录\n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返回目录\n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返回目录\n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返回目录\n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返回目录\n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A返回目录\n解析由原文第二段和第四段的内容可知,水与玻璃等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吸引力,从而形成“弯月面”,而“凸月面”是水银与玻璃接触时产生排斥力而形成的。选项将“水”和“水银”的这两种情况混为一谈了。返回目录\n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A返回目录\n解析B项,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可知,作者使用“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并不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C项,“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根据原文第五段的内容可知,这种自然现象表现的是水的“黏性或张力”。D项,“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足以”二字夸大其词。【干扰项分析】C项,“毛细作用”是水吸附自身及水受某些物体表面吸引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现象,同时,毛细作用还有其他条件或表现,比如“开口足够细小”“向上拉”等,这与选项中“水滴从树叶上落下”的情况不一样。返回目录\n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返回目录\n解析审题题眼:简要说明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的所指,即筛选并概括河水泛滥除水受外物吸引这一因素外的其他因素。信息定位:第七段。具体分析:根据原文第七段中的“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可概括出“水的纯度”“泥土颗粒间的气孔”“气压”这三个影响因素。返回目录\n类型2访谈\n2020年全国卷Ⅲ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了访谈,设置了两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赏析访谈提问技巧等。必备知识一、访谈的特点1.针对性强。访谈主要针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情境中提问,因此它的针对性很强。2.专题性强。访谈的内容多半具有现实意义,往往突出一定的主题思想,所以,采访者所设定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提炼,突出某一方面,或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3.典型性强。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应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引起共鸣。返回目录\n二、访谈的基本结构和三要素1.基本结构:开头、主体、结尾。(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其中的价值。(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的个人资料。2.访谈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返回目录\n三、访谈中常见的提问方式及作用1.正提法。指从正面直接提问,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不用拐弯抹角。2.迂回法。指从侧面入手,首先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展开,然后稍作迂回逐步将谈话引入正题。这种提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3.诱导法。指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返回目录\n4.追问法。指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逻辑,连珠炮式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5.设问法。指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引导其说出对某个问题、某件事的真实想法。6.插问法。指在谈话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某个疑问进行提问。及时插问,有助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返回目录\n四、访谈的问题设计1.一组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3.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语气。4.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返回目录\n关键技法访谈的阅读方法1.通读全文。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访谈的背景、访谈的话题,梳理访谈的进程、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分开阅读。将关于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阅读,先阅读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合并同类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再阅读与访谈对象有关的文字内容,总结其阐述分析的内容,提炼要点,连缀成句。3.品析技巧和语言。考生不仅要关注访谈的提问技巧、采访态度等,还要品味访谈的语言,领悟其中内涵。返回目录\n[2020全国卷Ⅲ,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返回目录\n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返回目录\n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返回目录\n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返回目录\n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返回目录\n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为何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D返回目录\n解析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错,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返回目录\n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D返回目录\n解析“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于文无据。返回目录\n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每点2分)返回目录\n解析本题其实问的是采访者的访谈技巧,那么就需要回到原文分析钟红明的提问。文中钟红明一共有四次提问,第一次是问熊育群的写作动机,第二次是问熊育群的创作思路,第三次是就熊育群书中具体的某句话提问的,第四次问的是熊育群的写作方式和创作理念。从内容来看,这四次提问是逐步深入的。另外,还可以看出钟红明在提问中会直接引用熊育群书中原话和观点,对作者曾经的作品和写作方式都很了解。返回目录\n类型3传记\n传记的选材特点为“传主为能提供正能量的人物、文本语言通俗易懂、人物情感真挚”,其所涉及的考点有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传主形象的分析、文本内容探究等。从2017年开始,全国卷不再考查传记阅读,但考生也要留意一下。必备知识一、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传记叙述和描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不允许任意虚构。返回目录\n2.文学性。传记具有文学性。传记是写人的,包含人的生命、情感;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它需要用文学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二、传记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文体,它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返回目录\n方法说明外貌描写传主的外貌主要包括容貌、服饰、姿态或神情等。外貌描写可以凸显人物性格,使形象更加丰满。语言描写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等。动作描写传主的动作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动作来展现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等。心理描写可以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思念、苦闷、痛苦等。返回目录\n续表方法说明环境描写传主个性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运用好环境描写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有很大的作用。三、传记中引用的材料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①引用诗词,不仅可以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②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③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等,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更加真实感人。返回目录\n关键技法传记的阅读要领1.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1)从传主在典型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首先,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返回目录\n多因素。其次,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组成传主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是阅读传记的一个要领。2.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1)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而他传则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返回目录\n(2)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从文本结构角度来看,考生要关注首尾呼应、铺垫照应、承上启下等手法。从文本内容角度来看,主要指刻画传主形象的手法,要关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3.分析评价传记的主要观点和社会价值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理解文中含蓄的内容或抽象的道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感受传主的人生得失,揭示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评价在作者的记叙和议论中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返回目录\n[2016全国卷Ⅰ,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返回目录\n《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返回目录\n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返回目录\n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返回目录\n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返回目录\n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返回目录\n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返回目录\n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AD返回目录\n解析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说法不准确,文中说“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这只是他个人的感觉。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误,这是陈忠实受到刺激后的真实体验,是一种正确的判断。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返回目录\n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每点2分)返回目录\n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题目的对应信息。细读全文可以发现,文中第三段中说“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然后可以以此为基点从上下文中寻找关键信息。这里的小说指的是《蓝袍先生》,陈忠实在《蓝袍先生》中表达了要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特色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愿望;1985年,他出访泰国,第四段中明确说“他痛感自己需要……打开自己”。由此即可得出答案。返回目录\n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每点2分)返回目录\n解析回答此题,重点要理解这个句子。结合文章来看,“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指的应该是陈忠实的作品;“永留人间”指的是虽然陈忠实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永留人间。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考虑陈忠实作品的重要性。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对于陈忠实作品重要性的评价主要在相关链接①中。筛选其中的重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返回目录\n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8分)返回目录\n解析回答第一问,应注重分析“剥离”和“寻找”在文中的意思和具体表现。如“剥离”指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寻找”指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然后可以发现“剥离”和“寻找”存在着辩证关系。第二问,从文中筛选出“剥离”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具体答案。返回目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8:03:54 页数:62
价格:¥3 大小:185.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