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讲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7
2/267
3/267
4/267
剩余2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讲 小说阅读\n快速读懂小说“三步法”阅读·高效精读文本考点1 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考点2 分析鉴赏小说的形象考点3 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考点4 分析鉴赏小说的文体特征考点5 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考点6 探究作品意蕴考点·提升关键能力真题·感知高考方向基础·整合必备知识\n基础·整合必备知识\n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高考选取的小说文本,以长篇节选和小小说(微型小说)为主。一、小说三要素1.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它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2.人物\n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往往“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3.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小说的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n二、小小说(微型小说)的特点1.小。指篇幅短小、取材角度小。正因为“小”,选材务必精粹,语言必须凝练。2.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最好每一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3.巧。指结构精巧、严密。创作小小说(微型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时间、场所、人物等尽可能压缩、集中。4.奇。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常常在结尾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n阅读快速读懂小说“三步法”\n阅读步骤快速读懂小说“三步法”第一步:理解段落大意,梳理情节脉络。考生先要逐段理解段意,明确整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然后梳理情节脉络,即弄清楚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弄清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说结构有什么特点等。阅读时最好在旁边用简明的语句进行标注。\n第二步:分析人物、环境,赏析表现手法。阅读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还要注重侧面烘托,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考生要会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它在文章中的作用。高考题目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因此,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时,要注重多方联系,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n第三步:综合多个角度,归纳概括主题。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在情节发展、形象塑造、环境描写之中,所以考生可以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来归纳概括主题。另外,小说的标题和结尾,也可能揭示小说的主题。总之,要从多个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内容,着重表现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意义等。\n阅读范例[2021全国乙卷,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序号为编者所加)秦琼卖马谈 歌①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立秋这天下午,中年汉子进入古董店艺园斋】\n②“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王超杰找韩老板,却得知韩老板已去世,就想找现在的老板杨成岳】③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介绍王超杰的行当、喜好和不再登台的原因】\n④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杨成岳和王超杰见面后说了几句客套话,随后王超杰说明来意】⑤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n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王超杰说明因生计所迫出手瓷器,杨成岳讲明先不说价钱,容他再想想,并留王超杰吃饭、住店】\n⑥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王超杰答应唱几句】⑦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n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杨成岳击掌叫好并评价王超杰戏唱得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王超杰作出解释】⑧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n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王超杰与杨成岳谈妥瓷器的买卖价格和成交地点】⑨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王超杰带着瓷器去艺园斋,张小武、杨成岳已在等着】⑩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王超杰唱《奇冤报》】⑪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n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杨成岳、张小武夸奖王超杰戏唱得好,杨成岳付给王超杰卖瓷器的大洋】⑫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送走王超杰,杨成岳盯着瓷盘发呆】⑬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n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杨成岳掸落瓷盘,说瓷盘是假的,并说明此前不说破的原因】⑭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杨成岳告诉张小武听了王超杰两出戏值,钱就当是送与他】⑮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n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张小武操琴,杨成岳唱戏】⑯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门外秋风吹】(有删改)\n技法演示第一步:理解段落大意,梳理情节脉络。1.逐段理解段意(见文中段后括号内文字)。2.梳理情节脉络。开端(第①—④段):交代故事背景、王超杰的身份和来意。发展(第⑤—⑪段):第⑤段 鉴宝。第⑥—⑧段 吃酒,第一次唱戏,答应买宝。\n第⑨—⑪段 生意成交,王超杰以戏代谢(第二次唱戏)。高潮(第⑫—⑭段):交代事情真相(瓷盘是假的)。结局(第⑮—⑯段):两人一弹一唱,门外秋风一片。3.小说的线索是“买卖瓷器”。通过瓷器的买卖,串联起王超杰、杨成岳、张小武等人物之间的故事,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作品主题。第二步:分析人物、环境,赏析表现手法。1.人物形象。①王超杰是一个因腿脚不便而不能再登台的昔日名角儿,\n他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出手相助。②杨成岳是一个热爱戏曲、心胸宽广、扶危济困、品德高尚的古董商人。③张小武是一个酷爱艺术、热情好客、技艺高超的琴师。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①段中的“立秋这天下午”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秋意已起。“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衬托了王超杰着急的心理。最后一段中的“秋风一片”,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刮起了风。这在结构上呼应前文,起营造意境和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3.表现手法。小说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民国为背景,讲述了助人脱困\n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按时间顺序演绎;语言既有古典小说文言语体的特点,又有口语色彩,风味独特。第三步:综合多个角度,归纳概括主题。1.标题。“秦琼卖马”,指英雄遇到了困境。秦叔宝在办事的路上盘缠耗尽,无奈之下隐瞒姓名卖马给单雄信,单雄信得知真相后,热情款待了秦叔宝,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本文的标题为《秦琼卖马》,赞扬杨成岳对待王超杰就像当年单雄信对待秦叔宝一样,能够扶危济困。\n2.主题。本文讲述了民国时期艺园斋老板杨成岳仗义解困,帮助落难的王超杰,明知瓷盘是假,还出高价购买的故事,赞美了人性的温暖与包容、宽厚与善良。\n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C\n解析“对话不用日常口语”错,小说第⑧段中的“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等属于口语。\n2.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每点2分)\n解析审题题眼:分析王超杰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的原因。具体分析: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根据情节发展,定位到王超杰选唱《秦琼卖马》唱段的部分,最后从人物经历、情感来分析王超杰选择该唱段的原因。解题时,可从“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唱得壮气不足”两方面思考原因。“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的原因:根据小说第③段的内容可知,王超杰曾“专攻老生”,后因病不再登台,再结合小说第⑤段中王超杰的长叹“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可知,王超杰如\n今处境艰难,落到变卖藏品的境地,而他卖藏品的遭遇与秦琼卖马的遭遇相似,所以他选择了《秦琼卖马》的唱段,借以抒发心中郁闷之情,并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的原因:根据小说第⑦段中的“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和第⑧段中的“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可知,他因为自己处境潦倒,也不确定杨老板会不会帮助自己,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n3.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答案①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②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③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每点2分)\n解析审题题眼:简要说明杨成岳的心理变化,其实考查两个层面的内容:分析作品结构,鉴赏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根据小说第⑤段中杨成岳的话“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可知,杨成岳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了王超杰,又联系后文可知,此时杨成岳已经看出王超杰带来的瓷盘是赝品,因而无意购买。根据小说第⑤段的内容可知,杨成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其实已经有意帮助王超杰。根据小说第⑧—⑪段的内容可知,杨成岳出于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最终买下了赝品,帮助了王超杰。\n考点1 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考点2 分析鉴赏小说的形象考点3 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考点4 分析鉴赏小说的文体特征考点5 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考点6 探究作品意蕴\n考点1 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重点\n考向1概括梳理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概括梳理情节”就是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常见设问①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述。②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③小说中的线索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n必备知识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是后来一系列事件的起点。发展是小说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作品中情节的结束部分。这时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n小说的线索线索种类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情感线索等。线索类型单线型(只有一条线索)、双线型[线索有两条(明暗线、主副线等),同时采用并列的两条线索行文]、辐射型(以一点放射出多条束状线索,常用在某个主要人物的幻觉、追忆或意识的流动中)等。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把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串联起来。②寻找文中反复出现的某种事物或特定场景。③判断文本表达的情感等。\n关键技法概括梳理情节“四方法”方法一:结构连贯法。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方法二:场面连贯法。一般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三四个场面基本构成了完整的情节内容。因此,可结合场面将情节连贯起来。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按照林冲活动场面可概括为: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n→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方法三:线索连贯法。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方法四:细节连贯法。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人物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小说《秦琼卖马》要求考生分析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变化,考生需要概括出“先是无意购买”“然后是有意相帮”“最后决意相助”的要点。\n考向2分析情节的作用必备知识小说常见的开头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一般开头①开门见山。②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悬念开头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n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角度作用与相关情节的关系①使情节前后照应或埋下伏笔。②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③制造巧合或情节突转,丰富小说的内容。④有过渡的作用。考生要注意插入段的作用。具体可见插叙的特点。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刚烈的性格特点。\n小说的结尾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读者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悲剧式结尾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式结尾①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留白式结尾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n关键技法把握两个角度,分析情节的作用角度作用结构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承前解释说明某些内容,使情节更合理;呼应标题;照应开头;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等。内容人物刻画写作对象的某些特点(性格、心理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烘托人物情感等。主题揭示(突出、深化、丰富、暗示)主题。效果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等。\n角度1 分析整体情节的作用典例1[2020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越野滑雪[美]海明威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n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n“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n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n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n“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姑娘走出去了。“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n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n“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是啊。”他们喝干了剩酒。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n“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陈良廷译,有删改)\n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每点2分)\n分步解题本题要求根据“冰山”理论来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在回答情节如何安排时,要答出“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内容。本题答题区间是全篇。角度分析情节安排理论知识首先要对题目中提及的“冰山”理论有大概了解。“冰山”理论中的“八分之一”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和形象,即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逼真的外部形象或表面行为;“八分之七”是指文学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即需要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阅读感受去挖掘作品中的更多意义。\n角度角度情节安排具体分析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由尼克和乔治在越野滑雪过程中的行为和对话、客栈休息时的对话构成,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这篇小说没有提供任何故事背景,通过小说这些已有的情节安排,读者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比如乔治的上学情况,为什么再也没有滑雪机会等。情节安排的效果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小说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n角度2 分析局部情节的作用典例2[2019全国卷Ⅲ,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n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n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n“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n“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n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n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n“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n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n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n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2分)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4分)\n分步解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两人沉默的原因;第二问明确提出“首尾”,考查开头、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阅读全文可知,与“两个乘客沉默”有关的内容主要在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角度分析第一问分析小说内容可知,两人沉默分别发生在进梨花屯之前和赶车老人讲述填沟情形之后,结合赶车老人讲述的内容可知,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了触动。\n角度分析第二问结构首尾都写到了两个乘客的沉默,首尾呼应,使情节更紧凑。内容开头的“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和结尾的“不知为什么”,都能引发读者去思考“沉默”所包含的深刻意味。\n考向3 分析情节手法“情节手法”是指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一般针对的是小说的叙事艺术。小说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谁在讲述”和“怎样讲述”两个方面。其中“谁在讲述”包括叙述人物(作者、小说中的人物)、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和叙述视角(有限、无限视角),“怎样讲述”包括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技巧(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抑扬、线索、突转)、叙述风格(散文化、幽默化、魔幻化,对话、独白、意识流,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荒诞、叙事与写景交织)、叙述节奏(快与慢、详与略、张与弛)。\n必备知识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让读者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往往较为主观,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n类别特点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无限视角)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可以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n(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内外、上下、从整体到局部)顺序来写。①叙事完整,有头有尾。②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按顺序叙述下去。①开篇点题,引出下文。②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对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件。插叙的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叙述。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n类别释义特点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外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通常是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n情节结构安排手法类别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悬念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讲,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主要作用是引起读者关注,引人入胜。照应又叫呼应,是故事中后面部分对前面相关部分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n类别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铺垫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叙述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是为了蓄气积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剧情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转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n类别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留白指省略某些小说故事情节或省略某些表现性格特点的事实,抑或省略某位重要人物的形象描写。留白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容量,突破叙事时空界限,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拉向无限深远的空间。线索线索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景物(场景),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等。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安排线索可以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n关键技法两步作答情节手法题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要从哪些手法着手分析,如叙述人称、叙述方式、环境场景、情节结构、重点物象等。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二要明确指出手法运用的效果,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等多方面考虑。\n典例3[2020浙江,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n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n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n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n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n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n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n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n“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n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1943年(有删改)\n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6分)\n分步解题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题干指出了小说“结构紧凑”的特点,要求考生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得小说具备了该特点。解答此题,可从情节结构、重点物象、环境场景等方面入手。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角度分析情节结构开头以设置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似曾相识,结尾处以波塔波夫给女主人公的信呼应了开头的情节。\n角度分析重点物象书信是文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道具(物象),有书信,才有女主人公准备一切的行为,才有男女主人公后来的相逢、相知等情节的发生。通过书信,加速了下文的情节发展。另外,文中一再写雪、钢琴、蜡烛等景物,这些景物反复出现,把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环境场景故事的发生地集中在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房子,这种将故事发生的空间进行压缩的方式让场景更集中,也使小说结构显得更加紧凑。\n考点2 分析鉴赏小说的形象高频点\n考向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角度1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指定语段,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②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题目只要求概括,不用分析;部分题目给出形象,要求具体分析;部分题目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n关键技法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技法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分清题干的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只要将人物形象的某些特点提取出来即可,分析还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第二步,从四个角度分析概括人物形象。①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性格\n特征。②人物活动的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定的人物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从而显露出人物性格。③故事情节。小说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形象的,所以要从情节的角度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还要注意把握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④人物的关系与评价。许多小说所写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因此考生\n要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作者的评价或其他人物的评价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形象的概括,一般会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善解人意、温柔文静、通情达理、纯真质朴、天真可爱、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精明、冷静、镇定、勇敢等。反面人物:胆小怯懦、逆来顺受、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奸诈、圆滑、刻薄等。\n典例1[2020浙江,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1典例3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答案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4分)\n分步解题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要先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简要分析。彼得洛芙娜是本文中的女主人公,在文中找出描写她的语句。第二步,从不同角度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角度分析人物描写看过男主人公给父亲的来信后,她得知了男主人公的期待,努力去帮助男主人公圆梦。根据“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修理好了门铃……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等行为可知,她是一个体贴别人、善解人意的人。修好门铃后,“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的外貌描写,以及看过男主人公写给自己的信后,“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都说明她多情、浪漫。\n角度分析活动环境根据“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的室内环境描写可知,她是一个浪漫的人。故事情节离婚后,她移居小城,“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安定受伤的心;她对这座小城由刚开始的不习惯逐渐转化为后来的喜欢。这些都可以说明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根据“‘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可知,她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说明她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n角度2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其变化此种类型的题往往要求考生在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及其变化等。关键技法解答分析人物心理或情感题的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抓关键。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从文中找出表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句子等。第二步,析描写,辨心理。\n直接描写作品中的人物以自言自语或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描写方法,最能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间接描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个性化的神情、动作等,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另外,景物描写也能衬托人物心中的喜怒哀乐。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要点1.分层概括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2.找出各层中表现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标志性词语,抓住关键句。3.联系上下文,全面把握人物的心理。\n典例2[2020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1典例1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每点2分)\n分步解题第一步,审题干,抓关键。根据题干,本题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可确定答题区域为第22段直至文末,然后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句子等。第二步,析描写,辨心理。分析定位信息源对话由“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没错”可知,尼克和乔治都喜爱滑雪运动,为能够一起越野滑雪而感到高兴,表明他们对滑雪有强烈的愿望。\n分析定位信息源对话由“真希望你能留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等可知,两人在分别之际一再相约,表达出他们依依不舍的心情。对话、细节根据“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的对话,以及“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的细节描写,说明两人觉得相约滑雪的愿望很难实现,反映了他们惘然的心情。\n典例3[2018全国卷Ⅲ,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那事已经发生过了。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n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n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n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n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我没兴趣。”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n“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n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n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n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n人类还在,文明还在。“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每点2分)\n分步解题1.审题。此题要求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浏览与先行者有关的文字,重点分析和把握他的心理情况;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他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最后形成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链条”。2.分析。小说开头,先行者虽然已经知道地球灾难发生,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一个人了,但是他“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并“闭起双眼默祷”。由此可知先行者着陆之前心情复杂,一方面心存侥幸,另一方\n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小说中间,先行者着陆后看到灾难过后真实荒凉的地球,“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由此可看出他此时的心理是孤独、绝望。小说结尾,先行者意识到他看到的城市不是虚拟的,人类文明还在,由此可推出他的心理是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n考向2分析形象的作用角度1 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命题示例真题设问审题指引[2015浙江,15,5分]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题干中往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和“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分析主要人物作用的题考查较少。\n关键技法三个角度思考主要人物的作用1.情节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展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有推进作用。2.主题角度。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最根本用意。3.读者角度。结合社会现实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启示。\n角度2 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关键技法四个角度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1.情节角度。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作者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常常起到线索的作用。2.人物角度。个性鲜明,侧面衬托。有的次要人物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有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次要人物来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n3.环境角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特别是群体人物)的出现往往暗示主要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4.主题角度。揭示主题,增强感染力。次要人物的设置可以揭示小说主题,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注意】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从情节结构看“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从人物塑造看“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从主题表达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n典例4[2016全国卷Ⅲ,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玻 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n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n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n“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n“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他们到处找你哩。”“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n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赔我?”“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n“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n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有删改)\n“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点2分)\n分步解题这道题要求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属于对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作答时,可从不同角度思考,全面理解“我”在小说中的作用。角度分析情节“我”给王有福捎钱,后来发现王有福是受伤的路人,对他提出建议等,这一系列情节,“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可见“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故事由“我”讲述,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使故事真实可信。人物“我”见证了王有福的胆小怕事,见证了他的谦卑;“我”提议“索赔”衬托了他的善良,所以“我”的存在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n角度3 分析物象寓意或作用物象是小说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等;就其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串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关键技法分析物象寓意或作用的角度自身物象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情节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是线索,做铺垫;(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全文,前后呼应。\n人物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环境烘托氛围,创设美感,营造意境,暗示社会环境。主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揭示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象征意义。\n典例5[2021浙江,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麦 子红 柯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n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n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大,比麦粒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n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n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注】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n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n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n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n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一个顶三个。“你说我一个顶三个。”“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n“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我们是簸箕命。”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n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有删改)【注】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每点2分)\n分步解题这道题要求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也就是探究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作答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全面把握“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角度分析情节“麦子”作为一个重要物象,贯穿了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麦子”是老头和老婆婆在边疆旷野中种植的,是他们垦荒的结果,是他们的劳动成果,“麦子”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主题老两口儿把麦粒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种植和守护,且他们决心“要一直守护下去”,坚守边疆土地,拓荒产粮,小说要弘扬的就是这种奉献精神,由此可知,“麦子”揭示了小说主题。\n考向3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必备知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人物描写作用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描写①展示人物外部形象。②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言特点,使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n人物描写作用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人物一般分为烘托和反衬。烘托一般是正面的,通过在小说中设置不同性格但又与主人公性格相似的人物来映衬出主人公在整篇小说中的中心地位。反衬一般是反面的,利用人物性格、品行等方面的强烈冲击来衬托出主人公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形象的高大、品行的高尚等。事物借助事物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环境突出人物特点,突出人物性格品质。\n关键技法两步解答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类题目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看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入手,还是两者兼有。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效果。从文中找出对人物形象(物象)做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使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或效果,并概括形象特征。此外,还要注意文本中对特定场景的描写,描写特定的场景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n典例6[2019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理水(节选)鲁 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n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n“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n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n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n“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n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n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n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有删改)\n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每点2分)\n分步解题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考生要明确题干中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谁。从小说内容来看,应指禹和他的随员。题干中的“如何具体塑造”则提示了答题方向——结合文章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效果。角度分析直接描写形象“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他正是禹”等外貌描写,写出了禹及其随员黑瘦的面目、破旧的衣着,表明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n角度分析直接描写言行文中两次说“禹一声也不响”,而最后禹表态“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由此可见,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就表现出自己的立场,语言刚直有力。间接描写对比文章在与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的形象,如大员回京,禹还在外;大员“大排筵宴”,而禹和他的随员却“乞丐似的”;大员认为应“湮”,而禹和他的随员却认为应“导”等。如此对比,凸显了禹的实干精神,更体现出他们“中国的脊梁”形象。\n考点3 分析鉴赏小说的环境\n考向1概括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特点概括也就分为自然环境特点概括和社会环境特点概括。小说环境的特点一般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蓬勃、旺盛,萧索、冷清、孤寂、沉闷,恐怖、黑暗等。命题示例类型真题设问概括自然环境特点[2014重庆,15,5分]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东坛井的陈皮匠》)概括社会环境特点[2018江苏,13,6分]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小哥儿俩》)\n关键技法三步解答概括环境特点题第一步,审题干,明确概括类型。通过审读题干,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清题目要求:是概括自然环境特点还是概括社会环境特点。若题干中出现“概括”“分析”“景物”“特点”等关键词时,则需要概括自然环境特点。但要注意区分“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后者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手法(技巧)。第二步,找角度,分析对应原文。确定要求概括的是哪种环境后,找准概\n括角度,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自然环境特点,首先看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从形、声、色等角度概括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概括社会环境特点,注意从四个角度进行:①从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所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②从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③从描写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④从描写地\n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第三步,细归纳,注意使用术语。组织答案时,要分条归纳,注意使用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来概括环境的特点。\n考向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必备知识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作用环境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突出环境的特点,营造某种意境。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故乡》第二段自然环境的描写,点明时间——深冬,地点——船舱,描写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人物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②烘托人物的心情。③暗示人物的命运。④导引人物出场。\n角度作用情节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舒缓节奏,调整读者的心情。主题①深化主题。②揭示主题。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作用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孔乙己》开头一段描写了鲁镇酒店的格局,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等。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人物①导引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人物心境。\n角度作用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题①揭示社会的本质。②揭示文章的主题。关键技法两步解答分析环境描写作用题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找到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相对应的。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n典例[2021浙江,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2典例5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答案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4分)\n分步解题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第二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房子、树和风等,点明了环境的恶劣。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角度分析环境“房子又矮又小”说明居住环境差。“风大。树像绿狮子……发出猛兽似的嗥叫”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通过描写长不高的树和风大,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守在这里的人们的艰难。\n角度分析人物老头和老婆婆要一直在这里守护下去,环境越是恶劣,越能衬托主人公守护边疆的顽强精神。主题“树抽打它们呢……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揭示小说的主题,暗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n考点4 分析鉴赏小说的文体特征重点\n小说根据主题、作家的用语习惯等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分析小说的文体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必备知识常见的文体特征文体特征效果虚实交织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写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n文体特征效果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历史”指主要的故事情节、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不能对历史事实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对人物进行符合人物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故事与新编①小说叙述的“故事”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指运用新的历史讲述方式,使作品富有创造性;③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科学与幻想“科幻”不是预测、科学评估,而是将专业的科学知识用一种近乎浪漫的文学描写进行改造,向读者展现科学内涵之“美”。这需要用一定的“想象”外衣来包裹。\n文体特征效果荒诞与真实通过荒诞情节,批判真实的现实生活,主旨深刻而发人警醒。穿插报道、地方志、访谈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传奇指离奇情节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中见大于平凡细微中见重大主题,有震撼力;事件平凡,人物亲切,容易引起共鸣。\n文体特征效果突出群体,淡化个体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对话体使情节更加紧凑,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n外国名家的写作特点作家写作特点莫泊桑①以小见大,由点及面。②冷眼看世界,客观写人生。③工于构思,巧做文章。④准确而传神的细节描写。海明威①句式结构简单,词语运用朴实。②冰山一角,意蕴深刻。(“冰山”理论)③象征主义。契诃夫①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②常常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的心理进行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和概括,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n作家写作特点欧·亨利①写作的题材和对象固定化。②篇幅短小,构思巧妙,引人入胜。③幽默诙谐。④结局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雨果①以描写人生百态为主。②情节生动,结构离奇,矛盾往往一个紧接着一个,又充分运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③提出对照原则,主张绝对的夸张。④创造非凡的人物。巴尔扎克①善于细节描写,生动逼真。②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③强调艺术家要创造伟大的典型,通过典型去反映现实。狄更斯①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②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的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③弘扬真善美,鞭挞资本主义的腐朽。\n关键技法两步解答分析小说文体特征题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这类试题多给出具体的“陌生”情境,考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内涵,也可以联系教材或其他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其内涵,如“历史与现实”,可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有机融合的叙述方式来理解。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然后从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另外,如果题干中给出的文体特征是不同的两个方面,还要关注两个方面之间的联系。\n典例[2019全国卷Ⅰ,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2典例6《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每点2分)\n分步解题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题干中的“故事”与“新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时,要从这两个角度切入。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角度分析故事小说中讲的大禹治水的事是历史事件,是典籍中记载的。故事有据可依,有史可查,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n角度分析新编作者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创新了讲述方式。作者将这一故事结合社会现实,赋予其新的含意,从细节上虚构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还加入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语词,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另外,小说还运用了杂文笔法,寓严正的批判与“油滑”的讽刺于一体,体现了庄与谐、哲理品格与喜剧风格的统一。故事和新编作者将现代化语言和事物植入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以历史反映现实、观照现实,使小说呈现反讽的艺术效果,意蕴深刻。\n考点5 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n考向1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思词语的含义一般包括表面义、比喻义、语境义。“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实际就是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句子的含意一般有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之别。“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包含三层意思:①体会句子的表层含意;②体会句子的深层含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意,如哲理意义、象征意义等。\n命题示例理解词义[2017浙江,10,4分]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陌生的光:(2分)(2)陌生的气息:(2分)(《一种美味》)理解句意[2016山东,20(1),2分]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琴声何来》)\n关键技法理解词义、句意,要注重四个方面1.分析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可能是要求理解的词,也可能是句子中的修饰限定词。要注意分析这些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2.联系上下文。明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3.分析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精辟、含蓄等。4.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词语、句子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角度入手。\n考向2品味语言艺术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一要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等;二要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或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n关键技法品味语言艺术的角度1.看词语运用准确使用词语,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分析词语运用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①看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2.看语体色彩使用不同的语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有地方色彩。3.看句式特点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n4.看修辞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要注意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夸张、借代、反语、双关等;表达效果主要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平实质朴、准确精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诙谐幽默等。5.看语言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如豪放、柔婉、含蓄、明快、幽默、辛辣、质朴、华丽、庄重、诙谐等。6.其他语言具有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语言具有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小说的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n典例[2020浙江,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1典例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答案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4分)\n分步解题画线部分是写波塔波夫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时看到的场景,赏析时应注意联系人物此时的心理和情感。角度分析看词语运用根据“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和上文中的“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可知,作者运用叠词、拟声词“簌簌”“沙沙”来摹写环境,衬托出波塔波夫得知父亲去世后沉重悲伤的复杂心情。\n角度分析看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对环境的摹写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或象征色彩,“粉红色的霞光”“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都是积极向上的景色,暗示波塔波夫心中重新燃起希望,积极面对人生。语言整体上具有美感,有诗的特质,如“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这一拟人化的描写,表现了波塔波夫内心的悸动。\n考点6 探究作品意蕴难点\n高考中小说阅读的探究类题目,旨在提高考生对小说个性化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艺术技巧和主题内涵等进行有深度和有广度的理解。考向1探究小说的标题探究小说标题的常见题型有两类:一是理解小说标题的意蕴,二是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探究小说的标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意义(表层义、深层义)、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n命题示例类型真题设问理解意蕴[2016全国卷Ⅰ,11(2),6分]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分析作用[2016全国卷Ⅱ,11(4),8分]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战争》)\n关键技法理解标题意蕴关注三个要点1.分析标题的表面含义,点出标题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如比喻、反讽、引用等。2.挖掘标题的深层含义,特别是象征义和比喻义等。3.探讨标题与人物、情节、主题等的关系。\n分析标题作用关注五个角度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情节角度:设置悬念;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衔接照应。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n考向2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主题意蕴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以及作者创作的意图等,它往往不是单一的,会涉及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关键技法六个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1.知人论世。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等,都会影响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品的主题。2.分析标题、首尾段。小说的标题,一般会点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n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有些标题有比喻、象征或双关意义,隐含主题。小说的首段一般有引出话题、开宗明义的作用,尾段一般有前后照应、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可以从中提炼主题。3.分析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命运、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一般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质。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4.把握故事情节。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n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可以挖掘小说的主旨。5.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遭遇、命运常常暗示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次要人物以及作者对人物的品评语言蕴含或丰富作品的主旨。6.抓住作者的思想倾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文本里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词语或语句。\n典例[2020浙江,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1典例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答案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每点2分)\n分步解题“钢琴修复”这一细节内蕴深刻,具有象征意味,分析其寓意,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小说主题意蕴的理解。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①彼得洛芙娜离婚后,带着女儿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无法回到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屋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她看到波塔波夫的信后,修复了钢琴。②波塔波夫去参加战斗,后又得知父亲去世,但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所想的一样温馨。由此可推断小说中钢琴的修复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n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波塔波夫后来写信的内容和彼得洛芙娜看信后的反应,都说明他们重新找回了爱情,因此钢琴的修复寓意着爱情的修复。抓住作者的思想倾向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背景下,波塔波夫仍在信中特意交代钢琴当然已然修好,彼得洛芙娜更是请人修复“那架走了调的钢琴”,这些都表明人们渴望和平与幸福。从更宏大的角度看,钢琴的修复寓意着战后家园和美好生活的重建。\n真题·感知高考方向\n典例1[2020全国卷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书匠(节选)葛 亮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n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n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n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试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n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n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n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n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n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n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C\n解析“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无中生有。\n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每点2分)\n解析这段场景描写表达了老董的多种心情。老董对自己刚到南京时和老师傅们来到此处以及和“我”的爷爷一起来到此处的回忆,表达了老董对自己职业起点的感慨之情;“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表达了老董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体现了老董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n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每点2分)\n解析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是通过老董的“犟”体现的。作为一位修书匠,老董为了坚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不惜跟专家叫板,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老董坚持行业规矩、恪守职业操守的体现;而老董为了染出蓝绢,将家中的很多布料都当作试验品,最终通过煮橡碗染出蓝绢,完成修复任务,体现了老董修书精益求精的追求。\n典例2[2019全国卷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小 步 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n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n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n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n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n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n“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n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n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张英伦译,有删改)\n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B\n解析“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理解错误,通读全文可知,老舞蹈师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怕别人看到他跳舞,怕别人知道他对过去生活的怀想。\n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6分)\n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及典型化场景烘托的手法。如文章第五段对老舞蹈师穿戴的描写、第六段对其手杖的细节描写及后文对手杖来历的介绍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对“我”与老舞蹈师之间对话的描写,表明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怀想以及现在内心的无奈与痛苦;通过对“似乎被人遗忘”的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的描写,烘托老舞蹈师内心的失落。\n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每点2分)\n解析小说中典型环境或特定场景对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以下作用: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推动情节发展,有利于情节的集中,等等。本文中的特定环境——卢森堡公园苗圃,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场景,有利于故事的自然切入;这个特定场景有利于情节集中,推动了情节发展,苗圃是老舞蹈师表演的舞台,也是其人生的舞台;结尾苗圃被铲平的情节以及“我”对老舞蹈师夫妇命运的牵挂,令读者陷入沉思。\n典例3[2018全国卷Ⅰ,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赵一曼女士阿 成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n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n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n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n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董警士更加忸怩了。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n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n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n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n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n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B\n解析“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不正确。原文第六段明确写到“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另外,从常理上看,文章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英雄烈士赵一曼的形象,如果能够“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则说明赵一曼已向敌人透露信息,与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不符。\n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每点3分)\n解析本题题干已经将赵一曼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定位为“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首先我们要调用平常的阅读积累和生活常识,理解这两个特点的内涵。“拔俗的文人气质”指主人公心思细腻、生活浪漫等特点,“职业军人的冷峻”指主人公意志坚定、从容淡定等特点。然后带着这些信息,通读全文,重点关注文中赵一曼与此特点有关的所作所为。如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用民族大义和真情感化青年,用深情的、甜蜜的语调讲述战斗生活中有趣的、欢乐的生活等都是其“拔俗的文人气质”的体现。而面对严刑拷打不屈服,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等都是其“职业军人的冷峻”的体现。据此对原文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即可。\n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每点2分)\n解析审题时要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赵一曼女士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人的内容,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文中对“历史”“现实”两种维度的叙述内容,从内容、结构、主题、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思考。如内容方面,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组织材料,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构方面,这种安排使得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主题方面,将历史上主人公的英雄事\n迹和现实中“我”的所见所感融于一体,既表现出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的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阅读效果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作答时应全面思考。\n典例4[2021新高考Ⅰ卷,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石 门 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n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n“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n“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n“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n“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n“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n“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n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n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n“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n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B\n解析A项,“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后文的故事情节与王木匠“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并无关联。C项,“确有其人”错误。“大致还不错”“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说明王木匠所讲的故事大体是真实的,但也有个人加工的成分,所以是不是“确有其人”不能确定。D项,“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看,他没有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不是因为追求手艺完美,而是因为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社会生活不安定。\n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D\n解析“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小说的主题就是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结构并不能使主题更加多元。\n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4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n解析审题题眼:“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效果”。分析概括:首先要回到原文,寻找到王木匠讲石门阵故事的内容,从中找到使用反复手法的地方:“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重复,“小耳朵的心是在……”“八字胡子的心是在……”“麻子的心是在……”重复,“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重复,“麻子还在想……”“八字胡子还在想……”“小耳朵还在想……”重复。然后结合王木匠讲故事的背景、小说具体内容和反复手法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可以得出答案。\n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6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n解析审题题眼:“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分析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筛选出与“门”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相关情节和小说主题来分析“门”的含义。“门是用砖头堵的”,这里的“门”是真实的门;“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等句中的“门”是经过故事加工了的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前一个“门”指国门,后一个“门”指百姓自家的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