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连续性文本阅读类型1科普文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3/19
4/19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类型1科普文
2021年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了科普文——《水的密码》。选文通过揭示日常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引导考生去探索与水相关的一些科学谜题,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必备知识一、科普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也可以综合运用这三种说明顺序。
方法答题术语举例子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打比方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2.说明方法
续表方法答题术语下定义给××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的解说更直接、更具体。引资料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的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二、科普文的基本特征1.知识性。知识性是科普文的主要特点。科普文所介绍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分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从物理、化学到天文、地理、生物等都是科普文的领地。2.趣味性。科普文跟科学论文不同,它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其读者大多是缺少科学知识的普通群众。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普及的目的,科普文应该具有浓郁的趣味性。3.通俗性。科普文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向读者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凸显通俗性。
三、科普文的语言语言的整体风格概括具体、简洁精练、丰富详尽、准确严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雅致优美、轻松幽默等。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①从修辞手法看,比喻句、排比句等更能引人入胜;②穿插故事、趣闻等,这样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从表现手法看,使用记叙和描写手法可以让说明对象更具体。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①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等方面考虑,如抓住程度词(根本、十分、重要等)、范围词(都、大部分、仅等)、预测性词(可能、假如等)、关联词等;②看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列图表、分类别等;③抓住文中的专业术语、现实事例、科学解释等。
关键技法科普文的阅读方法1.通读文本,整体把握(1)明确写了“什么”。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知道“怎么写的”。理清全文的脉络,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有个整体感知。2.微观勾画,理解词句(1)把握关键词语。阅读时要重点勾画诸如概念名词、指示代词、关联词、副词等关键词语,以便解题。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的基础上,
运用以下两种技巧来把握词语内涵:①比较辨析法。即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②参考语境法。即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2)理解重要句子。阅读时要重点把握三类句子:①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句子含意。②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考生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仔细领会句子的含意。③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需注意它们在段中、篇中的位置。
[2021全国甲卷,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
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
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A
解析由原文第二段和第四段的内容可知,水与玻璃等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吸引力,从而形成“弯月面”,而“凸月面”是水银与玻璃接触时产生排斥力而形成的。选项将“水”和“水银”的这两种情况混为一谈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A
解析B项,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可知,作者使用“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并不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C项,“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根据原文第五段的内容可知,这种自然现象表现的是水的“黏性或张力”。D项,“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足以”二字夸大其词。【干扰项分析】C项,“毛细作用”是水吸附自身及水受某些物体表面吸引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现象,同时,毛细作用还有其他条件或表现,比如“开口足够细小”“向上拉”等,这与选项中“水滴从树叶上落下”的情况不一样。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审题题眼:简要说明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的所指,即筛选并概括河水泛滥除水受外物吸引这一因素外的其他因素。信息定位:第七段。具体分析:根据原文第七段中的“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可概括出“水的纯度”“泥土颗粒间的气孔”“气压”这三个影响因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