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5

2/265

3/265

4/265

剩余2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基于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的散文阅读语文 内容索引启航课 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任务一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任务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任务三 理解词义、句意,赏析语言艺术任务四 探究标题意蕴与情感内涵特色任务 复合文本的对比鉴赏与参照阅读 启航课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 一、学情与考情,从教材到高考高考散文文本取材于课外,取法于教材。要学会利用教材上的材料,进行阅读训练,“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高中教材必修部分编排了两个单元共五篇散文,一为叙事写人,一为写景抒情;选修共两本,内容为中外散文欣赏。这些作品风格不同,手法各异,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出适度关联教材内容的趋势,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所以考生要立足教材,备战高考。 [考情纵览]试题信息考查角度卷别选文/作者/类别学科素养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现代礼赞中国青年综合选择分析情感分析鉴赏内容手法—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李广田/现代歌颂抗战人民内容理解艺术赏析理解标题含义赏析细节描写 试题信息考查角度卷别选文/作者/类别学科素养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当代敬仰文化名人综合选择内容结构主旨探究—新高考Ⅱ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现代热爱传统文化艺术赏析内容理解赏析语言分析观点态度 试题信息考查角度卷别选文/作者/类别学科素养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2020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蒋子龙/当代热爱祖国,热爱党综合选择结构分析标题意蕴及谋篇布局分析—命题规律1.选材。主要选取中国现当作家作品,以立德树人为目的,选取能体现中国革命历程中人民的力量、青年的责任、热爱文化传统、敬仰文化名人的文本。2.命题。题型相对稳定,全国卷3道题,主客观结合。因文设题,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感悟,注重对文本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发掘。 [真题热身](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真题文本到橘子林去李广田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读文策略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散文,它们的文本特征都是“形散神聚”,所以在读文时根据这一特点,带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些问题去读文。第一步:落实“写什么”——明确散文所写内容1.抓标题有的散文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到橘子林去”这一标题隐含了写作的内容,暗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2.找线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内容、手法,明确文章主旨。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暗示了本文的线索是“游踪——到橘子林去”,作者将要写到橘子林去沿途看到的景象、见到的人物等内容。3.理内容阅读整篇文本,梳理文本所写的具体内容,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环节。本文记叙了作者和女儿小岫去看橘子林,路上看到赶大车的正在路边为马匹修理蹄子,作者想到的是“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女儿小岫却想到了自己也要修剪指甲,没去橘子林就急于回家,回家让妈妈给剪指甲。文章写得颇有情趣,作者对人民力量的认同和赞许是十分突出的。 第二步:紧抓“怎样写”——把握散文艺术特色1.看表达技巧的运用如走出城后,作者对所见景物进行的一系列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瀑布像一丝丝银线等。描写景物多半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清楚直接地把街上雨后天晴、明亮的景色和城外山崖重叠、瀑布飞溅的景色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一系列景象描写,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为下文写修马蹄、钉马掌的细节埋下了伏笔。2.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文章语言朴实自然,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将到橘子林去沿途看到的景象娓娓道来,使人如临其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还能从中体会到抗战后方人们的精神面貌。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写”——挖掘散文主旨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生动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含对普通劳动者“赶大车的”的亲近和信任,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促使我们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考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理解。A项,“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误。B项,“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有误,由文中内容可知,“我”的兴致一开始就是高的,这个变化表明“我”更深地陷入由出游所见而引发的感悟中。D项,“感到有点失落”于文无据,文中没有失落之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A解析B项,文中说:“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结合前文小岫回家的态度和言行很坚决,可知她的心理并没有变得难以琢磨。C项,由文中内容可知,决定本文节奏的是父女二人的兴致,而不是小岫的言行。D项,文章主要是成人视角。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①“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读一篇通一类写景抒情散文,揣摩景语情致1.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1)时间跨度大。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以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2)空间转换广。空间跨度大,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3)景物意象牵涉多。写景散文重在写景,它所描绘的景象往往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一幅幅画面,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4)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常用的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在文中都有可能运用。 2.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技巧(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2)抓住“文眼”,理解内容。好的散文总是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3)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抒情、言志、明理。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二、知识与能力,从积累到运用(一)散文的基本概念现代文学中,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①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以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散文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的约束。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因此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和表现形式有: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层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指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三)散文的类别散文类别内容特色艺术手法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描绘景物特征,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象征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记叙、描写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文化游记散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任务一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必要途径。散文结构思路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命题点有三个:分析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和分析句段作用。 题点1分析散文的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分析作者的谋篇布局,也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建水记[注](之四)于坚①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②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③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④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 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⑤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目充瞌睡呢。(有删改)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思维点拨由题干可知,该题考查对线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空间线索,作为一篇游记,空间的转换可以通过游踪分析。第①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为“一旦进入城门”“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整合分析即可。时间线索主要是建水城的历史感,如第①段《建水县志》对建水城的描写,第②段引用诗句描写卖花女,第③段所写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以及第④段文物性建筑,第⑤段的百年香樟树等,这些有时间标志的词句,将建水的历史和当下结合起来写。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1·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0·全国Ⅲ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看,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蒋子龙《记忆里的光》)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考法提醒】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时间、地点、人物、事物、情感、某一句话都可以成为线索,线索不同,题目提问的方式也不同。2020年新高考Ⅰ卷,直接指明了“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这属于明考的时间、空间线索,根据内容梳理即可;2021年全国甲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这属于暗考的语句线索;2020年全国Ⅲ卷,属于暗考的物象线索。此类考法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看其贯串的具体材料与情感。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散文线索常见的六大类型线索分类阐释以事物为线索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写人叙事类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线索分类阐释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一般会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有些文章虽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体现时间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由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按过去到现在的,还是从现在到过去的。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线索分类阐释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把文章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这种线索多为写人叙事类散文所用。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此线索(事理)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一种观点,所有材料围绕它组织起来。 二、寻找散文线索须“四看”看标题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看时空词语有些表时间、空间的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看“物”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看议论抒情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三、分析线索作用要关注“两方面”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能体现情感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对点训练(原创)《建水记》(之四)一文,在材料的组织上,作者除运用时、空线索串联材料外,还注意了“眼前实景”与“史料”“数据”材料的映衬,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分析。①文章首段写眼前的建水城,引用史料《建水县志》,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第③段写眼前建水城街市的热闹繁华,用《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第④段写建水城密密麻麻的小巷,引用有关统计数据。②这些史料和统计数字,一方面凸显了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显示了建水现在的繁华、热闹和繁盛的人间烟火气。 题点2分析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分析行文思路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谋篇布局”,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材料安排的方式、方法。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2](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心灵的呼吸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拄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泻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6分)思维点拨从题目设问的角度看,是从作者对“音乐理解的过程”暗考对散文行文思路的把握。应先根据内容切分出大致的层次,再分析作者是如何“逐渐深入”的。从文章的时间表述看,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大致能分四个阶段:由偶尔听父亲吹箫,到跟父亲学习吹箫,再到自乐班的演奏,最后写到成年后对音乐的感悟。 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18·浙江卷)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叶文玲《汴京的星河》)①先写街的繁荣作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考法提醒】散文行文思路的考查,有整体考查,如2021年北京卷;有局部考查,如2018年浙江卷。有明考,有暗考,前者明考,后者暗考。明考可先划分层次,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整合;暗考要抓住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再分析作答。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散文的总体结构与行文模式特点行文模式形散空间结构意象并置——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移步换景——给读者新奇的阅读感受远近高低——描写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虚实映衬——虚实结合,丰富内容逻辑结构起承转合,行文自然流畅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结构多样事件、情感与哲理相互生发,由事及情及理神聚线索线索是散文结构的红线,是“神不散”的重要保障,是文章情感与脉络的体现,可做线索的有物、事、人、情,时间、地点、行踪,乃至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二、不同类型散文的行文模式分类特点思路静赏式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参游式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追怀式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三、分析散文谋篇布局的常见角度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思路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文章自身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对点训练(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汽,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改)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题点3分析句段作用分析句段作用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它们在全篇结构、主旨中的价值意义。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3](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一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封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侍”的职务,普希金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 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有删改)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思维点拨此题考查句段作用。从作者交代的内容看,此地是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地点,而达吉雅娜是作品的女主人公,故作者联想起她很正常。从情感上来看,“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关联着作者的青春回忆。 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0·新高考Ⅰ卷)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于坚《建水记(之四)》]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2021·天津卷)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4分)(方龄贵《送一位远征的友人》)①直接交代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突出朋友为国出力的毅然决然和必死的决心。②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叙述和回忆;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为倾诉友情和抒发报国情怀作铺垫。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考法提醒】散文句段的可考点很多,开头、结尾、中间引用的材料是过去的常规考法。近年在命题去“套路化”的创新尝试中,句段作用设题角度更新颖,切口更细微,题型更“不规范”;作答更需要入情入境体会。2021年全国甲卷和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考查方式和答题方式值得细加揣摩。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散文句段的一般作用开头段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起下文。③为下文作铺垫。④提供背景,渲染气氛。中间段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结尾段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插入性材料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引用性材料①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②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③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④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⑤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文章的内容。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果。 二、句段作用分析“四角度” 对点训练(原创题)在《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一文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写“细蒙蒙的雨”“彩色的落叶”和“延伸的林荫道”这些景象?谈谈你的理解。①这些景象补充交代了拜访普希金之墓当天的具体情景;②这些景象能渲染氛围,烘托寻访者对普希金的怀念、景仰与惆怅之情;③文章化情思入景物,比直接抒情更含蓄优美,使怀念、景仰与惆怅之情更加深切隽永。 任务二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散文的概括主要有两种,一是内容情感(主旨)的概括,二是形象特点的概括分析。 题点1概括内容要点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查点,着重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理解全文中心的能力。此类题目主要是特定指向概括和文章主旨概括。“特定指向概括”指概括局部内容要点、人事物特点或原因、作用等。主旨概括包括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主观创作意图。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202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沈从文①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 ②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③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闹别扭。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以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章次。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④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一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人生卑微哀乐而服务。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的,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前。 ⑤社会给我的教育太多了,一切由都市文明形成的强制观念,总在迷乱我,压迫我。只有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音乐教育我,实在比任何文字书本意义都重大得多。 ⑥我爱美术有相似而不同情形。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就记忆所及,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蟢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窠。工作辛勤结构完整处,使我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忠诚和巧智。其次看到鸟雀的作窠伏雏,花草在风雨阳光中的长成和新陈代谢,也美丽也严肃的生和死。举凡动植潜跃,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的完整自足性。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是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 ⑦我对于美术的理解,明显即比普通美术理论大不相同,也容易和一般鉴赏家兴致异趣。加上十年流亡转徙生活教育,自然景物与人生万象,复轮流浸润于生命中。个人生命在这种错综繁复人生中发育长成,即缺少美术史的严格训练,爱好与理解,自然和普通人已经大不相同。和音乐关系二而一,我能从多方面对于一件美术品发生兴味。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⑧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 ⑨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顽石,一把线,一片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取材于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6分)思维点拨此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作者对音乐的理解,集中在第②④⑤三个段落中:第②段是自然之声,第④段是日常生活之声,第⑤段是作曲家谱写的乐曲。对美术的理解集中在第⑥段和第⑧段中:第⑥段写了动植物的生命形态和民间工艺美术,第⑧段写了都市工艺美术。整合这些段落的内容,分点概括作答。①作者理解的音乐包含:自然之声;日常生活之声;作曲家谱写的乐曲。②作者理解的美术包含: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民间工艺美术;都市工艺美术。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0·天津卷)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梁衡《线条之美》)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考法提醒】概括是阅读中最常考的能力,概括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要防止要点遗漏。无论是特定指向概括还是主旨概括,都要从题目出发,特别是特定指向概括,要明确依据什么标准,注意分为哪些要点,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另外还要注意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或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知能建构提素养]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方法” 文章主旨概括“五方法” 对点训练《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一文,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①成长:自幼年起,音乐和美术丰富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他的成长密不可分,起到教育作用;进入都市后,音乐帮助他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内心冲突。音乐作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给他的生命以方向感、归宿感;在他困顿时,音乐给他的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②认识生命:作者从音乐中认识自己的生命,从美术中认识其他的生命;美术使作者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完整自足性;理解工艺美术中包含的制作者的素朴的心。 题点2分析散文形象散文以抒情为宗旨,但多数散文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间接抒情。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散文中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2](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L方龄贵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她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炼,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月,你向我叙说北方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注]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愿你平安。(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注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思维点拨从题干看,是要求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结合文中描述的友人经历的事情来概括。从开头的信中,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可见友人L是一个爱国的革命者。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南京,甘愿为祖国受苦;“七七”事变,北平失守,“被困在里面”“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后来友人来信,“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从这些典型的事件和作者的讲述中可概括出友人的形象。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19·天津卷)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①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②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考法提醒】散文的形象概括同小说中的形象概括一样,有人物形象概括,也有事物形象概括;不同的是,散文不以塑造形象为主,形象只是抒情的媒介,而小说要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形象表现主题,故而散文中的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丰满。所以,对散文形象的概括,要留意文中支离破碎的相关信息,还需要根据相关内容补充连缀。 [知能建构提素养]散文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中的描写对象)。考查角度也有两个:概括形象特点和分析物象作用。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四角度” “弄清主次”,分析物象作用 对点训练(原创)在《送一位远征的友人》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①“我”与友人一样,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是友人的同乡、同志,朋友、战友。②“我”是友人爱国思想与行为的见证者,通过“我”与友人的通讯,串联了友人奔赴国难、矢志抗日的行动轨迹和思想发展历程;通过“我”的所见所感,补充丰富了友人的形象,更好地表达出对友人的赞颂、祝福与祝愿。 任务三理解词义、句意,赏析语言艺术 对散文语言的鉴赏,包含两种基本能力:一是理解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能力,鉴赏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鉴赏散文语言,还要注意散文的表达技巧。 题点1理解词义、句意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技巧句、主旨情感句、结构复杂句等。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黄昏时分肖复兴①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能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②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余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③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④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无力了,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⑤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我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⑥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牛车。黄昏,这样壮观。夕阳谢幕时,这样从容,让天空伴随它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⑦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⑧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⑨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⑩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11月23日,有删改)··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分)①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余光流泻。②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思维点拨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难点是在语境中的用法和产生的临时意义。“泼洒”一词,在语境中采用了比拟手法写夕阳“不吝啬”“到处有”的特点;“燃烧”是比喻用法,是夕阳照射下加拿大红枫给作者带来的特殊感受。解释语境含义时,这些都是必须说明的。···· ①“泼洒”指黄昏时夕阳的光芒充分照射,通过比拟手法,表现出夕阳铺展的范围之广和毫不吝啬的特点。②“燃烧”写出晚秋时节夕阳下的枫叶鲜红如火焰般跳动的状态,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照射在加拿大红枫上产生的视觉效果。 (2)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①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②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思维点拨第一句是一个语意含蓄的修辞句。作者将归巢的雨燕比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是用来形容雨燕数量多;“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是比喻夕阳美。这是作者对青少年时期的夕阳之景的喜爱。第二句是一个总结句、文眼句。“我的黄昏”,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我”人生的经历,也指“我”晚年的处世态度。 ①作者将归巢的雨燕比喻为在夕阳金光中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回忆青春年少时黄昏的喜悦心情。②这句话表面上说“我”在黄昏时的告别、黄昏时的分手、黄昏时的守候都是美好的,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经历的满足,以及晚年面对人生世事的豁达洒脱之情。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17·全国Ⅱ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林徽因《窗子之外》)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2017·全国Ⅲ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的含意。(5分)(李娟《我们的裁缝店》)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考法提醒】理解散文的词义、句意,是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答题套路也比较成熟:词义的理解要“三联+一依”,句意的理解要表层和深层含意结合。关键点在于:牢记所考查的词语和句子都不是一眼看到的“意思”,要往深层里想一想,注意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 [知能建构提素养]常考词语类型及思维趋向常考词语类型思维趋向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理解。体现修辞手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联系手法,挖掘深层含义。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突出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多方思考,体会效果。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多方思考,体会效果。 常考句子类型及思维趋向含蓄句运用象征等手法、意思隐晦的句子。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由表及里理解“含蓄句”。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还原本意理解“技巧句”。脉络层次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抓住位置理解“脉络层次句”。结构复杂句指句子成分复杂或存在句间关系的句子。→划分成分,理清关系,理解“结构复杂句”。情感主旨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立足全文理解“情感主旨句”。 “三联+一依”速解词语含义题 “多看+多联”准确解答句子含意题 对点训练(原创)结合《黄昏时分》的具体语境,完成下面的题目。(1)解释“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句中“横”的含义。“横”是“跟地面平行的”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夕阳铺设的范围之广,荒原之辽阔,落日之醒目。(2)理解“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一句的含意。①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色的校车比喻为“一朵橙黄色的云朵”,写校车从小路上开过来,就像云朵飘过来一样;②作者写黄昏时送孩子的校车像橙黄色的云朵蜿蜒飘向自己,画面美好,融入温情的等候,让作者感到非常幸福。 题点2品味语言艺术品味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是理解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分析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概括而言,就是“用词之美”“句式之美”“风格之美”“手法之美”。对散文语言的品味鉴赏,有时与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有交叉现象,尤其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那一年雨季来得早。从澜沧江分解出来的支流,像脱缰的野马。山洪洗劫森林、田野,狂风肆虐,将百年老树连根拔起,又随心所欲地抛入大河。毗邻小镇的孔雀河里漂满了从上游滚滚而下的大树。它们淤塞河道,撞拦行船。大老黑和三娃子赤膊赤足,纵身下水,爬上这一匹匹狂奔的野“马”。他们站在大树的躯干上,用长竹钩把它们引导到岸边。小镇的居民远远地站在岸边,朝波涛里的两个人影指指点点:“这两个解板匠像有两条命。”他们舍命捞,拖回来就舍命解。他们常常在月光下架起一个大木桩,将木料劈成方块,弹上墨线,用四只大抓钉钉住木桩。人站着,就用那把大锯子肢解木料。大老黑和三娃子光着上身,汗涔涔的胳膊鼓起一个个肉疙瘩。夜间 林中的蚊子蜂拥而来,向两个瘦弱的人猛烈进攻。他们纹丝不动,他们不敢让这种古老的音乐有一刻的停顿。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最后,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跪着,跪在地上解。当锯子移到木头最下端时,他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呵!夜阑更深,山间的淙淙流水伴着他们的解板声,一切显得那么沉重,压抑,令人窒息!(节选自凌耀忠《山间解板匠》)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艺术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思维点拨赏析散文的语言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语言风格等多角度思考,要先指明手法或特点,然后结合具体体现分析表达的效果和情感。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夜间林中的蚊子当作人来写,写出了蚊子之多,表现了大老黑和三娃子工作环境的恶劣;把解板工作比作“古老的音乐”,把大老黑和三娃子比作一对壁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老黑及三娃子对解板工作的专注和敬业。②通过“站”“跪”“贴”等传神的动作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解板工作的艰辛。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1·新高考Ⅱ卷)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废名《放猖》)①照应前文对“猖”的解释,即“‘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个“跑”,写出了这一过程的喧闹和纷乱;③连用多个“跑”,节奏较为急促,写出了参与者的兴奋感。(2017·全国Ⅲ卷)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李娟《我们的裁缝店》)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考法提醒】鉴赏散文的语言,可以综合设题,也可以局部设题,还可就其中的某一特点设题。2021年新高考Ⅱ卷仅就“跑”字的运用考查“用词之美”;2017年全国Ⅲ卷考查了“风格之美”;例题考查画横线的句子的艺术特色,就从修辞运用和遣词造句两个角度作答。因此,鉴赏散文的语言,要先明确要求,再抓住特点,还要综合思考。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散文的语言特色1.用词之美角度特点或作用动词、形容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叠音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成语或古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角度特点或作用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角度特点或作用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二、鉴赏语言特色“三步骤”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家是避风港,家是安乐窝。有房子当然不能算家,有妻子儿女却没有房,也不算有家。家是在广大的空间里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桩。有趣的是,越是贪恋,越是经营,心灵的空间越小,其对社会的逃避性越大。家真是船能避风吗?有窝就有安与乐吗?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没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烦恼,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烦恼。有牙往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所以,房间如何布置,家庭如何经营都不重要,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节选自贾平凹《说房子》,有删改) 贾平凹的散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如“有牙往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融入方言土语,自然亲切。②语言幽默,拙朴率真,浑然天成。如“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③以短句为主,像拉家常。如“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简洁明了,句句入心。 题点3鉴赏表达技巧散文中的表达技巧所指很宽泛,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等所有表情达意的手法,也包括语言技巧,只是由于设题侧重点的原因,我们把艺术技巧与语言艺术并列看待。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虫鸣铺满草原①草原上最先醒来的不是人,不是牛羊,是小虫。早晨五点多,天还是黑的,只有一弯白生生的上弦月孤悬在东方的半空,无边的草原已经遍地虫鸣了。②什么都看不真切。繁密的叫声在黑暗里层层涌起,如清露,升到草尖尖上,又层层落下。弯腰把手伸向草丛,就能掬起满满一捧叫声。不同的小虫,叫声不同。圆的,扁的,长的,短的,锐的,钝的,粗的,细的,软的,硬的,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有一种小虫,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像是乐队中的领唱,浮在众声之上。它是草原晨曲的统领。 ③虫鸣像一只只柔软的小手,把夜的黑一点点轻轻抹去,天渐渐亮起来。六点半,虫声依旧。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小虫,没有一只因为疲惫而停止鸣叫,广袤的草原喧腾不已。冰片似的弯月不见了,东方翻滚着一大片浓重的黑云,几团毛茸茸的黄云混杂其中。云彩下,与草原相接处澄明一片。而其他三面的山巅,则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那雾像突然打开栅栏的白马群一样俯冲而下,在低处的草原上散开来。④东方的黑云越来越重,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奇异的景象,似乎在孕育什么。果然,十几分钟后,黑云再也包裹不住,奇迹般的,明晃晃的太阳一跃而出,草原瞬间被照亮。 ⑤天空蓝澈清透,像是刚刚诞生。虫鸣更稠密了,与露珠一样多,似乎每一株垂着露珠的草尖、花尖上,都顶着一声虫鸣。这一片草原平时定是少有人来,花草高而密,没了腿脚,要唰啦唰啦蹚着走。浓重的露水,很快就把衣裤濡湿了,贴在身上凉冰冰的。我迎着太阳走,迎着满草原的露珠走。天只管蓝,云只管白,草只管绿,花只管开,虫只管在看不见的泥土里欢叫,牛羊只管慢慢吃草。万物都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我采了一把野花,高高举起来,像举着一束鲜花的火炬。这一刻,我知道,我举起了自己理想中的一小段生活。这一刻的我,怀抱巨大的无法言说的安宁与喜悦,像草原上亘古就有的一个自在生命,正是我想要的那个我。生之艰,活之难,有这一刻在世间曾经真切存在过,一个微小的个体,生命总算丰盈过。这样的时刻充满了弹性,它会在以后漫漫岁月中,在无数次的回忆中,无限拉长。 ⑥不知什么花开了,香气弥漫。那香味飘得不高,刚好到人俯下身子靠近大地的距离。美好的事物,有时会向人索要一种谦卑的姿态。从泥土里升起的鸟鸣,花朵一样铺了一层。草原里有两道深深的车辙,裸露着土地,像两道长长的伤疤。有两道花草被人以碾压的方式驱赶出了草原,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夏天,它们再也听不到本该属于它们的虫鸣了。以后的夏天也不会。一个早晨,我都在草原上走。我到哪里,哪里露珠摇落;我到哪里,哪里虫声涌动;我到哪里,哪里花草吐香。我深陷露珠、花香与虫鸣,深陷明澈、清香与欢愉。八点,阳光热起来,照在哪里哪里热烘烘的。一切大白于天下,秘密再也无处藏身。我手握花束走向住的帐篷,走进另一种生活。(有删改) 全文围绕“虫鸣”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思维点拨从线索角度看本文的题目是《虫鸣铺满草原》,虫鸣是自然之声,写草原上的虫鸣,就抓住了草和虫之间的密切关系,写出了作者草原之游的感受。从结构看本文开篇写到草原上最先醒来的是小虫,第①段写虫鸣之早,第②段写虫鸣之繁密,第③④段赋予虫鸣以唤醒黎明的独特性灵,第⑤⑥段写虫鸣具有亲昵花草的独特性灵,自然而然又层层递进地铺写了草原的风光、牛羊的自在以及作者安宁喜悦的心情,独特新颖。①作者写草原之游的感受,别出心裁地从虫鸣着手,体现了草虫的密切关系,写出了虫鸣早、繁密的特点,赋予虫鸣以唤醒黎明、亲昵花草的独特性灵;②作者通过对虫鸣的描写,自然而然地铺展描写了草原的风光、牛羊的自在,表达了作者安宁喜悦的心情,视角独特新颖。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1·天津卷)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方龄贵《送一位远征的友人》)(1)手法:①动作(细节)描写:低头、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泪等。②运用典故:秦琼卖马。③比喻:将卖衣服比作离别患难中的朋友。④心理描写:“真想一转身”。⑤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外面落着小雨”。⑥象征手法:“天空怎么那样暗呢”。(2)心情:①被迫卖掉母亲亲手做的衣服的不舍、羞愧但又决绝的心情;②个人压抑低沉的情绪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考法提醒】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要准确掌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四个层面的技巧术语,并能透彻理解其作用。其次技巧判断要全面。可优先切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然后是表达方式;技巧的鉴赏往往与表达效果密切相关,有些题目还要分析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尤其是在抒情上的作用。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散文的表达技巧 特别提示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在古代诗歌及语言文字运用中均有讲解,故本处不再细讲以上表达技巧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不明之处,请翻阅本书相关内容。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行文技巧,因为散文毕竟与小说有所不同,而且散文阅读中考查表现手法和行文技巧时大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二、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是某种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或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表现其感人之处或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审清题意,看题干问的是定向角度(题干明确要求了鉴赏角度如语言等),还是多向角度(题干没有明确鉴赏角度,只是笼统地说“赏析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如果是多向角度,可先思考这些常用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和其他技巧。 三、常见的行文技巧及艺术效果名称内涵艺术效果开门见山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卒章显志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照应题目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名称内涵艺术效果前后照应上下文内容的前伏后应。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名称内涵艺术效果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鉴赏表达技巧“三步骤” 对点训练1.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虫鸣铺满草原》中“铺”的妙用。①“铺”为铺展的意思,标题的含义为虫鸣声响遍整个草原。②虫鸣是一种听觉描写,而“铺”字是一种视觉描写,一个“铺”字将无形的虫鸣化为有形,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能听到的虫鸣到处都是,响遍整个草原,写出了虫鸣繁密的特点,使得草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③通过到处都是虫鸣的描写衬托出草原的寂静,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喜爱之情。 2.第③段是怎样描写“虫鸣”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运用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把虫鸣比喻成柔软的“小手”,写黎明在虫鸣声中到来,却说是虫鸣抹去了黑夜,赋予虫鸣独特的力量。运用夸张手法,写虫鸣让草原“喧腾不已”,突出虫鸣声密集、响亮,充满生命力的特点。运用衬托手法,把黎明时万物复苏的景象写得朝气蓬勃,衬托出虫鸣声强大的力量。 3.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采用排比句式,情感重重叠加,自然推出人的情感;写景条理分明,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反复使用“只管”二字,突出自然万物的自在由心、不为外界打扰的特点,从而衬托出作者自由、安宁、喜悦的心情。 任务四探究标题意蕴与情感内涵 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散文的探究,主要包括探究标题意蕴、探究情感内涵、探究阅读体验。 题点1探究标题意蕴有些散文的标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丰富的意蕴,是重要的考查点。对标题意蕴的探究,除注意标题本身的含义外,还要注意标题与结构、情感、主旨等方面的关联,注意标题背后蕴藏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檐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花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汪林在院中,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她跑进屋去了。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 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1936年(有删改) 请探究标题《春意挂上了树梢》的丰富意蕴。(6分)思维点拨此题考查对标题意蕴的探究,从文章写作的内容看,这是作者描写的1936年的哈尔滨三月街头景象;“春意挂上了树梢”从自然物候角度看,是春天来了,这是表层含义;深层意蕴要结合不同阶层的人的活动和感受以及文章的主题情感分析。①春天来到了哈尔滨,到处是春意盎然,“汪林”们充分享受春天的温暖。②春天来到人间,但人间的穷人们却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饥寒交迫,“春天”只是挂在了“树梢”上。③表达了春意下人间的不平等,以及作者呼吁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19·天津卷)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①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②羊羔生长期的春天;③萨丽娃事业的春天;④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18·北京卷)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苏童《水缸里的文学》)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考法提醒】对散文标题的考查,分析标题作用和探究标题意蕴是两个重要的考查角度。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考查的是对标题作用的分析;2019年天津卷、2018年北京卷的这两个题目考查的是对标题意蕴的探究。标题作用重在“广”,涉及内容、主题、结构(线索)、情感多方面;标题意蕴重在“深”,要逐层挖掘,由实到虚,由本义到比喻义、象征义。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标题的特点与作用标题是散文的眼睛,对标题的探究,首先要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标题的特点与作用如下: 特点作用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散文主题;③起线索作用、设置悬念的作用。以物件为题①作为结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以人物为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叙事内容;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以形象特征为题①铺开内容,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以事件为题①突出主要事件;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以问题为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探究标题意蕴的“五个角度” 对点训练春天来了,却让人无法感到春意。文章却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标题与主题相矛盾,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作者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题点2探究情感内涵情感内涵(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2](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在收到的信中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地生疏,又非常地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漂漂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跳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1941年9月(有删改)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思维点拨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感受”,其实是对作者的情感内涵的探究。要结合“我”的心理感受以及弟弟和这些青年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先概括弟弟和年轻人群体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的状况,再指出“我”对此的不同感受。青年群体在上海的生活状况要抓住“被逼”“流浪”“饥饿”“勇敢”“内心充满了力量”等关键信息,“我”的感受是“慌乱”“忧郁”。青年群体在山西的生活状况则要抓住“前线”“快乐而活泼”“唱着歌”等关键信息,“我”的感受是“开心”“放心”“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18·浙江卷)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叶文玲《汴京的星河》)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考法提醒】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创作意图密切相关。答题时,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深入挖掘。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情感内涵(意蕴)题常见的命题角度命题角度具体阐释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分析。细节局部通过散文的细节、局部描写,分析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环境氛围通过散文的环境描写,赏析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命题角度具体阐释语言表达通过散文中的语言描写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赏析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以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效果。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如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时代背景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 二、“分角度”+“分层面”,探究情感意蕴1.要掌握作品“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1)不同角度指从不同视角对文本进行多侧面的考查。(2)不同层面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对一篇散文,我们可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要求我们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角度,作为视点。确定审视角度较好的办法是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对点训练《“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题点3探究阅读体验对散文阅读体验的探究,实则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深度理解,让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本的认识、启发、联想。这类题目,自由度大,答案不唯一,非常契合新高考的命题理念。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高低陕北石刘成章陕北属于黄土高原,缘此,有些人便以为,陕北被黄土尽覆,没有什么石头。那是天大的误会。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米芾曾跪拜石头,那是有缘由的。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山岳丘陵,无一不是石头,而地球,也是石头,一块最大的石头。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 陕北的石头含着雷电之光,粘着牛羊踩过的黄土,遍布山川,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摔在河谷,有的吊在悬崖,有的被树根紧勒。亿万年来,它们总是裸露在西北风中,大雷雨中,烈日的暴晒中。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的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陕北的石头缺乏大理石的精细纹理,但那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几代青年初见它的时候,都激动得跳跃欢呼。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既是范老爷子自信和自豪的倾吐,也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其实,清凉山也是由石头托起的,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 延安的城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砌的。感谢斯诺夫人,她曾为这城墙拍过照片。那时,厚厚的雪盖在城墙上,依然难掩石头的质感。而我,正是降生于她拍摄照片的那一年。我有幸且自豪。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石碾、石磨,还有明五暗四的石窑洞、石穿廊挑檐。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见延河波浪拍古城,拍出了石磬之音。一块块就地取材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有朋友曾问我为何会成为作家,作品为何充溢着阳刚之气,我说那是因为延安的石头和我的灵魂发生了反应。 陕北有一个县名,水意溶溶,叫“清涧”。清涧的石板和米脂的美人齐名。它们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如果说别处的石头是古典散文,那么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声律一如神曲。那一页页石板、一页页书,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它们哗啦啦吹起——轻风且慢,它们虽然页面平整,薄厚均匀,质地细腻,但是,翻它们的指头应是铁,应是铁的撬杠。有的石板上的纹理,俨然名家的书法,铁画银钩,力透石板,那应是柳青失落的信札。 除了书文信札,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的万镇山上,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那是石头的云霞在飘逸,像仙女不慎落下的缎披肩,像红葡萄酒流淌的起伏波浪,更像万物共做的迷离的梦。 石崖上铁云一样的岁月纹理,斑驳陆离,参差纷杂,就像一部神话传说或地质史。在这儿,你会联想到火星的地貌,你会联想到古希腊的神庙。石头使人懂事、自知、谦卑。从这儿南下数百里,就是惊雷一样的壶口瀑布。瀑水狂泻,瀑石威严。十里龙槽,水石长啸。这些石头,有如在炼丹炉里炼过,“紫色内达,赤芒外射”,随时可以搬起补天。露出水面的一组石头,已经成了浪涛的模样;而浪涛的气势,就像一块块石头。石头和水,共同造就了瀑布的壮观和伟力。在瀑布中,时时有《黄河大合唱》响起,其烈度、速度、震撼力,惊天动地。人的精神穿透了石头和水,而石头和水都带着人的志气、血气。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陕北石和作者的灵魂发生了反应,造就其作品的阳刚之气。结合全文,谈谈陕北石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6分)思维点拨题目要求“谈谈陕北石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要从陕北石的身上得到启示,需要把握文中陕北石的特点。从文中不难发现:陕北石含着雷电之光,遍布山川各地;饱受严寒酷暑,深重苦难;粗犷霸气,恢宏磅礴;铁打钢铸,强劲有力;具有诗意歌情和书卷气;透露着精神,身连大地。然后把陕北石的这些特点与人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做人应有的底气与骨气、勇气与志气等,这就是人生启示。 ①人要有骨气、脊梁,要坚强、刚毅,能承受深重苦难,不磨损精神品格。②人要自信、自豪,要沉稳,有底气。③人要活得朴拙,又要诗意歌情,充满书卷之气。④人要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困苦磨难,它将塑造风姿更美的你。⑤人要懂事、自知、谦卑。⑥人生要勇敢拼搏,有志气,有血性,有气魄。⑦真正的不朽是奉献自己,融入社会,服务大众。 触类旁通品悟经典考题领悟答题策略(2021·天津卷)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方龄贵《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示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系于青年,青年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奉献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文中的“我”和友人L放弃舒适的生活,毅然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有这样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救亡运动,抗战必胜。当今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伟大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考法提醒】对文本启示的探究,首先要全面把握文本的内容、观点或情感倾向;然后找出与现实社会或自己生活的联系点,从文本的主旨、语句的含意引申到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体验与思考。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却能体现考生认识问题能力的高低。2021年天津卷的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体验启示类探究的切入角度角度阐释文本角度主要通过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观点态度、情感价值取向或议论抒情的语句来明确其创作意图,进而体会启示。作者角度主要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创作背景(有时主要是针对现实)等角度来体会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应该怎样面对社会与人生。读者角度从作者创作时,与内心假想的潜在阅读者的对话和交流的角度,分析其目的,进而阐释阅读体验。 二、三步法解答阅读体验题第一,审题,明确要求遵循定性第一的原则,明确题干中的指令。特别要明确情境的具体内涵与外延,必须依据文本内容、情感、思想倾向等。还要审读题干中隐含的答题逻辑、答题层次、答题要点等信息。第二,寻找,内容印证要遵循文本特点,回到文本中,寻找启发点或暗示点;再联系现实或自己的阅读体验,找出衔接点。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第三,答题,摘引分析不论是阐释情感体验,还是启示,都要采用“摘引—分析”的思路作答。“摘引”文本内容,“分析”阅读感悟。 对点训练《高低陕北石》文章结尾说:“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要点)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启示我们:真正的不朽是奉献自己,融入社会,服务大众。像陕北石一样,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投入到时代的洪流,走进人民之中,不怕风吹雨打,经受生活的锤炼和洗礼,才会人生长青,事业不朽。 特色任务复合文本的对比鉴赏与参照阅读 在教材一课多篇、群文阅读的大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出现了复合文本阅读这种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复合文本的对比鉴赏,二是复合文本的参照阅读。 题点1复合文本的对比鉴赏复合文本的对比鉴赏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相对或者相关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支队政委(节选)王愿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一定!”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精神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没关系,你,你别管我!”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嗯……”他又是一阵猛抖。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有删改) 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过家鼎等译,有删改)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思维点拨比较点——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文本一:小说文本二:纪实作品可以虚构,要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以采访、回忆的方式展现陈毅的疗伤的过程,这是真实的记录,没有虚构成分小说有细致的描写,注重环境的烘托,语言生动形象主要是叙述事件,叙事简约,语言平实简洁,没有烘托渲染 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知能建构提素养]看清对比点,注意对比角度对比鉴赏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给定对比点,要求分析异同,如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不仅明确了这是两类不同文体的文本,还给出了对比点“艺术表现也有差异”;二是不给对比点,让考生选取对比点,分析其异同,则需要明确对比角度。常见的对比角度如下:1.从内容上对比这种对比可以是同一文体的文章,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这种对比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去比较有什么异同。如《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文主题思想大致相同,但同中有异。可以从纪念的对象、写作的背景、作者的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2.从语言上对比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固然不同,如《支队政委》是小说,语言生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是纪实文学,是回忆录,语言简约、平实。同一文体《祝福》中的语言与《阿Q正传》的语言也不相同,前者因同情而朴实,后者因嘲讽而幽默。3.从表达方式上对比文章都有一定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等。单从记叙的顺序上看,可以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同为倒叙,《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表达效果并不完全相同;同为议论,学术论文和政论文的笔调也不相同,前者务求严谨,后者务求有力度。 4.从情感倾向上对比相同题材的作品,不同作家由于思想观念等差异,写出来的作品会在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许多不同。同是对六国灭亡的评论,三苏各有看法;对项羽的评价,杜牧、李清照情感态度迥异。当然,不同观点的作品也可以比较,正反对照,对砥砺思想、提高认识具有特殊的作用。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保卫延安(节选)杜鹏程六月末尾的那一天,部队宿在沙漠边沿的小村。刚一宿营,团参谋长卫毅就紧急地派出二十多个骑兵侦察员,到方圆二十里去找水。第一营还算机遇不坏,他们驻的村子下面,有一眼小泉子。宿营后,二三十个炊事员,有的抬着大行军锅,有的提着灌水的葫芦,有的提着木桶,在那里等水。泉眼里麻绳粗的一股水往外流着,炊事员们都眼巴巴地瞧着它。啊,这一股清淙淙的细流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哩! 夜里一点钟,王成德召开了支部大会,大伙儿研究了怎样通过沙漠的行军问题。开罢会,王成德困得站下就睡着了。周大勇望着王成德,只见他脸黄瘦,眼里网满血丝。他说:“你瞌睡?给眼里放辣面子吧!”“真是穷开心,你总有气力!”周大勇的脸色黑黝黝的,两道粗黑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闪着渴望猛烈斗争的光。他那钢一样结实的身体里,像是蕴藏着使用不尽的力量。王成德看看周大勇,劲头又来了,像是周大勇身上的力量传到他身上了。他说:“大勇!来,咱们把水的问题再琢磨琢磨。” 战士们都睡了,炊事班长孙全厚还在烧水。他烧好最后一锅开水,就把战士们的水葫芦收集起来,一个个地灌满水。过后,他又留了两碗水,给周连长跟王指导员送去。连长跟指导员,趴在灶火台上头顶头睡着了。看样子,大约他们是正在商量事情中间睡去的。他们头边放着一盏小小的麻油灯。灯焰噗晃噗晃地闪着。老孙把嘴放在周大勇耳朵边,想喊:“连长,起来喝水!”可是话到口边,又留住了。他一手端水,一手扶住灶火台子,微微弯下身子望着连长,那种老父亲疼爱子女的感情在他心里浮起来。 老孙的眼光落到周大勇那又黑又厚的头发上,只见那头发上有几根很小很小的草棍。这草棍大约是昨天晚上部队行军中大休息的时候,连长躺在路旁睡觉落上的。老孙像拿绣花针似的,把连长头上的小草,一根一根轻轻地取掉。他还想端来一盆水,亲自给连长把头洗一洗。哦,如今哪里能用水洗头?连长喝水还没喝够哩!一想起水,老孙的注意力又移到自己手里端的那碗开水上了。他鼓起很大的决心,叫了连长一声。周大勇猛一睁眼,只见自己口边有一碗水。他嘴唇都干得浮肿起来了,真想把这碗水一下倒在口里。周大勇从老孙手里把开水碗接过来,悄悄地说:“别吭声!让指导员好好休息一阵,给他留点水,到他醒来的时候再喝。我喝过几口水了。我这碗水让连部的两个小鬼喝。” 老孙照着灯,只见卫生员三牛和通讯员小成挤在一块睡觉。小成枕着三牛的肚子,睡得可甜啦。卫生员三牛还说些什么梦话。小成的嘴在动弹,莫非他梦见自己正在喝水?老孙心疼起来:“孩儿们准是渴得厉害!”老孙想叫醒他们,可又不忍心打扰他们睡觉;不叫醒他们,又怕他们没喝上水身上出毛病。天将拂晓的时候,周大勇醒来了,揉了揉眼,身子舒展了一下,走出房子。他双臂放在胸前,抵挡寒冷。多怪呀:白天晒得身上流油,晚上像是数九寒天,冷得抽筋。难怪老乡们说这里气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抱上火炉吃西瓜。 他巡查了一趟哨岗,回来路过伙房,就顺便走进去。孙全厚坐在火炉跟前,抱住膝盖睡定了。火光把他油渍渍的灰军服,照得发亮。他一阵一阵打冷战,轻声慢气地在梦中呻唤。周大勇蹲下去,左手慢慢地搭在老孙肩上,头挨着头,把全身力量集中在耳朵上,听老孙长一口短一口地呼吸。过了一阵,他又轻轻地摸老孙那枣树皮一样的手,摸那浮肿而烫烧的脚……(有删改) 文本二永恒的忆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回忆录(节选)石晓华很多人应该都读过小学课本上《一个苹果》的故事,说一个小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送上来一个苹果。战士们之间互相谦让,谁都不愿吃了这个苹果。最后连长起头咬了一小口,战士们才开始吃,一圈下来,苹果还有大半个。这个故事并不是书本上杜撰出来的,而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真实发生的。12军35师104团机枪连战士,是吃到苹果的幸运儿之一。他说:“看到苹果谁不想吃,都想吃,我们已经很久没喝到水了,但是不能吃,必须留给最需要的同志,这就是我们的无产阶级的感情。” 12军34师100团通讯员兼理发员的王德君老人,在坑道里被困了十几天。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两天没喝过水,嘴皮子都干了,嘴都肿起来了,眼睛发昏,睁不开,鼻子发炎、喝点水比吃药都好,饿得心发慌,但是枪一响,脑子会忽然变得很清晰。”抗美援朝老兵马发泉老人回忆说:“白天打一仗,晚上下点雨,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坑道前面有个小坑,里面都是血水。有个炊事员看到是血水,就用手兜起来吃……血水里面有蛆虫,但是没办法,胃里面实在是烧得慌,就把蛆虫一起吃下去。”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当时的环境确实如此恶劣。(有删改) 两个文本都写到了缺水的问题,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①文本一是在现实基础上通过文学加工的结果,而文本二则是对战争写实性的回顾。②文本一表现手法更为丰富,重在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而文本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当时艰苦的场景,手法相对单一。 题点2复合文本的参照阅读所谓复合文本的参照阅读,是试题给出两篇文本材料,大多数情况是一篇为主,另一篇为宾,主篇文本是小说或散文,宾篇文本是一段评论或文学鉴赏,也可能是相同题材的其他文体材料,题目要求用宾篇的观点、说法去解读主篇文本,或在主篇文本中找出印证,具有参考比照的阅读意味。 [典题精练明考法][例2](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放猖废名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 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有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 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了。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里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有删改) 文本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了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个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鞭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思维点拨题干要求用文本二的观点解读文本一内容,是复合文本的参照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全面通读文本,文本二中“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说的是假设自己是小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就很容易理解小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文本一是作者对这一理论的实践,以童年的“我”的口吻进行描写,正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的,“放猖”是一种民间活动,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更是他们极其想参与其中的事情,作者以此为题材,切合了小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并且通过“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让我也来做一个呢”“我的心却寂寞之至……已经完了”等语句来表达孩子的心理,呈现出孩子的心理变化。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①选题为儿童喜欢的放猖;②在回忆放猖时,选用儿童视角,用儿童的口吻和语言,写儿童看到的场景和参与的活动;③注重表达儿童的心理,写小孩子的羡慕、寂寞和失落等。 [知能建构提素养]一、参照阅读的文本之间的关系参照阅读的文本之间一般有主次之分。文本间,一般存在如下关系:1.阐释关系。文本二就文本一中的某一概念或文学主张与现象做进一步阐释。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对某一概念或文学主张与现象有更清晰的了解。2.关联关系。两则文本在体裁、内容、情感、逻辑上相互关联。如2021年八省适应性统考文本一《国文教员》和文本二作者自评节选,学生要找出两则材料在文体特征、写作内容等方面关联点的异同,才能拟出评论要点。 3.印证关系。文本一往往为某篇文学作品,文本二为作者的创作风格、理念或这类文本作品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以文本一的实例印证文本二的理论。4.启发关系。文本二内容具有启发学生对文本一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对文本评论常见的切入角度一般而言,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角度有:(1)主题角度。它包括两点,一是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是这个主题表现得怎么样,正不正确,深不深刻,给人的启示大不大。常用的观点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含蓄蕴藉、深化主题、以小见大等。(2)形象角度。主要从两个方面评论,一是通过这个人物揭示出怎样的社会现象,即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是评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3)艺术手法角度。其内容很多,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评论的思路主要看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4)构思角度。包括以下内容:①写作思路如何,如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等。②线索是什么,有何效果。③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④行文布局,如欲扬先抑、曲折有致、伏笔铺垫等。(5)语言角度。主要看其语言风格、特点,如生动、清丽、质朴、华丽、幽默等。(6)作者的创作思想。如金克木《国文教员》、废名《放猖》的创作思想。上面每个角度都可以细分出许多小角度。评论时切不可面面俱到,只要求选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深入分析即可。 对点训练(2021·八省适应性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文本一国文教员金克木[注]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中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删改) 文本二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决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涂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1.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2.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2 23:51:02 页数:265
价格:¥2 大小:6.3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