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3考点突破第2讲观点与态度论述最重要--观点正误推断教师用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讲 观点与态度,论述最重要——观点正误推断观点评价与推断题是信息性文本阅读的必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往往是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和推断。命题者常在观点与结论的一致性、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方面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无中生有、推断过度、强加关系等。这类题目侧重考查对相关材料信息的分析、评价、逻辑推断能力。一、掌握常考的推理逻辑关系和推理关注点逻辑关系推理特征关注点假设关系根据非现实情境,抽象出其实质成分并得出逻辑结论的思维过程。常用“如果……就……”“即使……也……”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结果是否必然因果关系因果推论要求原因先于结果,原因与结果同时变化或者相关,对于结果不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强调原因的唯一性。常用“由于”“因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看有无因果颠倒、一果多因的问题,是否强加因果目的关系前者和后者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常用“为此”“为了”“以”“以致”是否无中生有条件关系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是否错置条件,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把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条件和结果是不是一对一关系,有无以偏概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果有A而未必有B;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常用“只有……才……”“不……不……”来表示必要条件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B。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二、明确选项命制的三大设误方式◆设误方式1 无中生有命题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设置迷惑项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而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判定技巧]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 理地推断出来。【边练边悟】1.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第2题C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原文]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分析]选项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发表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寄宿着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原文唯一与“疾病”有关的信息是“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但此句及前后文均无“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相关论述。◆设误方式2 推断过度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判定技巧](1)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2)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找出两者之间在逻辑表述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锁定答案。【边练边悟】2.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22·全国乙卷,第3题C项)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原文]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 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分析]由原文可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这则故事运用了复眼映视式视角,“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这只是一篇笔记小说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并不能说明“笔记小说”“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选项推断过度。◆设误方式3 关系错置相关阐释见第1讲的“命题陷阱6”。[判定技巧](1)从分句间是否存在因果、条件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是否强加某种关系,生硬推理。(2)从选项显示的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是否“唯一”或“多种”的角度思考,判定选项推理是否片面。(3)从是否混淆了某种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推理的合理与否,如是否将“只有……才……”混淆成“只要……就……”。【边练边悟】3.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选项](2022·全国甲卷,第3题B项)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原文]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分析]“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强加因果。由原文“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和“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等句可知,原文没有探究传世金银器实物数量偏少的原因。前后内容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立足文本,合理推断结论正误观点评价推断题的选项常使用一些表示推断的暗示性词语,如“这说明”“同理”“会”等,要求根据文本内容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因此,关注选项的表述形式,立足文本,依托常理,对于推断结论正误十分重要。【解题技法】类型一:文内信息综合型(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 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 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选项示例选项分析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由材料一第二段“《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可知,A项推断正确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由材料一第六段“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可知,B项推断正确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由材料一第六段“改革开放以来……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因此,“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说法错误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由材料二第二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来探寻其规律”“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知,D项推断正确类型二:文外信息印证型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 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原文]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分析]老舍的这句话阐明了他的文艺创作理论:作家只有扎根于人民,并和人民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写出真正的好的作品。而文中的情感共同体理念就是“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所以两者是相通的。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1.[选项]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边边边边边边(×)[原文]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分析]强加因果,前面的原因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这个结果。2.[选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要让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边边边边边边(×)[原文]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袱笑料”和“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历史记忆。[分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并没有说“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3.[选项]若对红色工业遗产技术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力度不够,则我们对工业技术史就不会再有深刻全面的认识。边边边边边边(×) [原文]尽管红色工业遗产技术档案当中部分保存较好,但目前工业遗产技术档案总体保护水平仍较低。技术档案遗产,是红色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理应得到妥善保护。数字化保护是目前档案保护的主流方式,即通过扫描成像形成数字文档,有条件的还可以上传到区块链上,对档案内容进行永久保存。[分析]推断过度。原文只是说“数字化保护是目前档案保护的主流方式”,所以运用数字化保护红色工业遗产技术档案只是途径之一。通过其他途径或方式,仍可能对工业技术史有深刻全面的认识。课时质量评价(二)观点正误推断(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就确立了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当下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大问题,而且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问题。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绝不意味着封闭自大、不看世界,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不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全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包括广泛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经验、成果等多方面。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一向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学习吸收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对世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摘编自陈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材料二: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集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国潮正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新的文化桥梁。以游戏为例,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的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155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过去10年间增长约100倍。由此可见,国潮已经从单纯的中国产品和品牌象征,发展为以青年力量为支撑的中国美学时尚风潮,从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符号。国潮可以说是顺应青年群体的审美品位和个性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比如故宫、三星堆等博物馆基于中国经典文物元素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因此,国潮在 深层代表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表现为时间维度促进文化传承和空间维度扩大传播影响力的双重过程。当传统文化以国货为载体实现符号转译和意义再造,就逐渐形成新的、被广泛认同的融合性社会思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本的商品属性获得建制性的文化影响力。这种新的文化现象需依托青年群体发展壮大。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尤其是Z世代【注】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首先,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的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其次,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冬奥期间火爆出圈,受到各国运动员的追捧,很好地传递了中国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国潮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利用国潮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出去,未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第一,国潮IP应该从小众向大众发展,不仅要传播破圈,更要生产扩圈,开发更多优质的国货产品和文化符号,保持民族文化长远的生命力。第二,脱离于商品也根植于商品。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场保障和监督机制,防止国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充分鼓励青年群体进行文化创意活动,让国潮热真正从消费热变成文化热。第三,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从表层符号的拼贴挪用走向创意表达,避免优质文化资源的无效损耗。第四,内容为王、科技赋能。在生产高质量国潮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AR、VR等新技术以及新兴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内容与平台的融合。国潮崛起,承载中国文化内涵的国潮产品定然可趁此契机乘风破浪,借着消费潮流架起中外文化对话沟通的桥梁,担起中国文化新渠道传播的重任。(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注】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所代表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B.集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国潮,已构成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C.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国货实现符号转译和意义的再造,进而获得建制性的文化影响力。D.受国潮激发的民族文化自信的影响,青年群体更有动力进行积极的对外文化传播。A 解析:“中华文化所代表的独特的精神标识”错,应为“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中华民族才能永续发展。B.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等同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的做法是狭隘的。C.新文化现象的发展壮大需要借助青年群体,国潮就是有力的实证。D.国潮能使中华文化突破中西方文化壁垒,如“冰墩墩”火爆出圈。D 解析:在材料二中,“‘冰墩墩’火爆出圈”论证的是“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一项是(  )A.李可染说:“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B.莎士比亚提出:“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C.爱迪生有言:“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D.罗丹认为:“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B 解析:材料一强调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A项,强调不能一味机械地接受前人的东西。C项,突出的是科学发明领域的创新。D项,批评艺术领域因袭他人的不良现象。4.在近几年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返归传统文化的“热潮”,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加以分析。答案:①因为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②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的结果。5.弘扬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请结合材料谈谈国潮如何“继承”和“发展”。答案:(1)继承: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保持中华文化长远的生命力。(2)发展:①从小众向大众发展,②脱离于商品也根植于商品,③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④科技赋能。(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二、(2023·重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雕塑使用体积的语言,即通过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的变化,来塑造可以观看与触摸的形体 ,形成审美意象。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与人体的空间变化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的,雕塑靠人体的运动规律、肌肉的语言,特别是人体所形成的转折的韵律来表现情绪,体现时代精神。雕塑不易表现对象的时间活动过程,因而特别注意选择有概括意义的一瞬间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米隆的《掷铁饼者》、罗丹的《加莱义民》等便是如此。这些作品无例外地能使欣赏者在把握静止形象时领悟到它的动的内涵,从而展示丰富的社会内容。雕塑同舞蹈一样,是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艺术,两者的不同在于:舞蹈是人体的动态的时空形象,而雕塑是静态的空间形象。雕塑能在人体的外貌塑造中,集中概括地表现人的内在的、完备的精神本质,因此雕塑最宜于表现内容宽泛、寓意深长而又崇高的正面形象。在古代,一般多用于歌颂,用于表现寓意化、理想化的人,即神的形象。就它的审美特征来说,雕塑不宜过分地追求写实化和个性化。中国古代雕塑在表现人体方面多采用装饰化、图案化的手法,富有象征性和寓意性。西方现代派雕塑日益走向抽象化,是寓意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常常以大块几何形体的组合来表现一种朦胧的情绪。这虽不无道理,但有时其因过于抽象而失去了它所再现的内容的明确含义,从而难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我国传统雕塑和西方雕塑相比,虽不怎么讲究肌肉的语言,但能以极为生动的造型、丰富的表情,再加上装饰化、图案化的表现手法,达到其象征性和寓意性目的。雕塑一般没有背景,在结构方法上也不宜直接采用对比的方法,因而更为注重外部形象塑造的单纯性,以便更为集中地体现出思想感情的纯粹性。当然,单纯并不等于单调,而是为了更集中、更纯粹地去表现对象的性格。一个杰出的雕塑家总是依靠对于人体各个部分“一动百动”的理解,雕刻出或塑造出富有变化的单纯统一的美的意象,以突出一种主要的思想内容。所以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尽管结构简单,线条简练,可是通过人物带有倦态的表情、蓬松的头发、仰首凝思的神态,非常集中地把这位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这正是造型的单纯性和思想感情的纯粹性的完美统一。雕塑除了诉诸人的视觉之外,还可诉诸人的触觉。从总体来说,雕塑展现的是视觉形象,这种视觉形象需要借外光才能被人看见,因而往往因环境的不同、光源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在雕塑创作中特别注意影像和组织突出点。影像就是整个作品形体的大体轮廓,特别是矗立在广场等处的大型纪念性圆雕,以其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魅力,组织突出点就是形体中最为突出的那个部位,能给人以最为强烈的印象,成为欣赏者注目的中心。例如米开朗琪罗的《挣扎的奴隶》的拧过来的肩膀,就是表现“挣扎”这一主题的突出点。(摘编自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材料二: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为补充、紧密结合,与精确写生刻画对象、注 重比例结构的西洋画不同,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讲求一个“神韵”。所谓“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要表达出内在的气韵,中国古代雕塑也正是如此。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卢舍那大佛的肃穆典雅,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对意象美追求的背后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天法道,道法自然。”顺着事物的本性而为之,便是法自然,强加于物、矫揉造作便是反自然,而追求“道”的意境,使中国雕塑表现为超功利的精神的美。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用线刻曲线造型为其一大特色。曲线的完满状态是圆,中国古代特别讲求圆满,因此中国古代无论是动物雕像,还是佛像及人物雕塑,总体表现为圆的造型。圆的造型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切回归。同时,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技能当数线刻,它与中国艺术文明一脉相承。线条犹如音乐的旋律,具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温婉之美,在中国古代雕塑中总是能找寻到骨力追风的线条之美。隐藏在线刻技法之内的,也就是中国人强调的内在精神,“气韵生动”则是其最高的境界。中国古代雕塑注重用线与形体的高度结合,强调气韵生动,追求内在美、含蓄美这些特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中国古代雕塑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有着这些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当我们从龙门石窟群雕刻中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成语的含义时,就不会像欣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得出从形到神都准确得像真人一般的概念,而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给人的生命力和精神状态。(摘编自白晨《浅谈中国古代雕塑中的古典美学思想》)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可以观看与触摸的物质实体,雕塑意在反映时代精神,其产生与发展和人体的空间变化的语言密切相关。B.雕塑通过对人体外在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人体的运动规律和人的内在的精神本质,最宜于表现崇高的正面形象。C.与西方雕塑过于注重抽象化不同,中国传统雕塑常以生动的造型和丰富的表情来实现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D.雕塑创作尤为注重作品形体的大体轮廓和最为突出的部位,以鲜明有力的形象形成艺术魅力,引欣赏者注目。D 解析:A项,“作为可以观看与触摸的物质实体”说法错误。通过材料一第一段“雕塑使用体积的语言,即通过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的变化,来塑造可以观看与触摸的形体,形成审美意象”可知,雕塑本身不是物质实体。B项,“雕塑通过对人体外在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人体的运动规律和人的内在的精神本质”中“揭示人体的运动规律”说法错误。通过材料一第一段“雕塑靠人体的运动规律、肌肉的语言”可知,“人体的运动规律”是雕塑的手段而非目的。C项,“与西方雕塑过于注重抽象化不同”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西方现代派雕塑日益走向抽象化”,并未说“西方雕塑过于注重抽象化”。★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舞蹈是人体的动态的时空形象,而雕塑是静态的空间形象,因而舞蹈比雕塑更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B.雕塑家注重通过造型的单纯性来体现思想感情的纯粹性,因此雕塑一般没有背景,通常不直接采用对比的方法。C.雕塑创作须根据环境、光源的不同来注意影像和组织突出点,同样,环境、光源的设计也会影响欣赏者的感受。D.线刻曲线造型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特色,曲线造型和线刻技法,均与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C 解析:A项,“因而舞蹈比雕塑更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说法错误。不能根据二者动态与静态的区别推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哪一个“更直接”。B项,“雕塑家注重通过造型的单纯性来体现思想感情的纯粹性,因此雕塑一般没有背景,通常不直接采用对比的方法”因果倒置。材料一第四段的表述为“雕塑一般没有背景,在结构方法上也不宜直接采用对比的方法,因而更为注重外部形象塑造的单纯性,以便更为集中地体现出思想感情的纯粹性”。D项,“曲线造型和线刻技法,均与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曲线的完满状态是圆,中国古代特别讲求圆满,因此中国古代无论是动物雕像,还是佛像及人物雕塑,总体表现为圆的造型。圆的造型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切回归”可知,圆的造型是“天人合一”思想,线刻技法则不是。8.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雕塑体本身似乎与周围空间有着一种连续性,不论固体部分有多大,都与周围空间组成了一个整体。(苏珊·朗格)B.要创作一件完美的能够感动人心的雕刻品,就要求雕刻家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既要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更要有强烈的感情。(刘开渠)C.无论是个别的雕像还是雕像群都要用完整的肉体来显出精神的形象,也就是按照人的本来的样子把人描绘出来。(黑格尔)D.雕塑《拉奥孔》描绘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蛇缠死的情形,但作品不让拉奥孔被缠绕时的表情表现为丑恶,而是刚毅的严峻。(莱辛)B 解析:A项,符合材料一第一段“雕塑使用体积的语言,即通过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的变化,来塑造可以观看与触摸的形体,形成审美意象”的观点。B项,是在谈雕塑创作的要求,与材料介绍雕塑艺术的特点不吻合。C项,符合材料一第一段“雕塑靠人体的运动规律、肌肉的语言,特别是人体所形成的转折的韵律来表现情绪,体现时代精神”的观点。D项,符合材料一第二段“雕塑最宜于表现内容宽泛、寓意深长而又崇高的正面形象。在古代,一般多用于歌颂,用于表现寓意化、理想化的人,即神的形象”的观点。9.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答案:①举例论证,以龙门石窟群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雕塑气韵生动的特点;②对比论证,如将《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与卢 舍那大佛的肃穆典雅进行对比,说明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含蓄美;③比喻论证,将中国古代雕塑的线条比作音乐的旋律,说明中国雕塑具有温婉之美;④引用论证,如“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中国雕塑强调自然天成。10.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美术馆观看雕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告诉同学们欣赏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案:①通过静止的形象,领悟生动的内涵,进而把握所展示的社会内容;②了解雕塑象征性、寓意性的审美特征,探求作品的深刻含意;③了解雕塑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领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03:35:01 页数:14
价格:¥2 大小:388.3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