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信息性文本阅读  新高考全国卷对信息性文本阅读的主要要求是:在熟知文体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评价文本的特点倾向,剖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等。新高考的信息性文本阅读将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任务一 真题感知一、(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 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 命力。D 解析:D项,“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于文无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了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优缺点,但并没有将二者生命力进行比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B 解析:B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指出,“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并未否定借鉴西方诗歌的意义。相反,材料二第三段说“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C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的论点,然后分析选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等语句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华文明既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又要培养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的民族性。A项,强调向古人学习,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项,体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鲁迅这句话意在强调,既要坚守传统,也要紧跟世界潮流,可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项,季羡林的这句话是说东西方文化的强弱更替现象,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中华文明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中国实践总结好,从而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以宽广的心胸对待他人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强调中华文明的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①重新找回自己的诗歌传统,加强对古典诗歌理论的挖掘与阐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古典诗论协同解决新诗面临的问题;②不要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要避免“食洋不化”的弊端,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③发挥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的优势,同时借鉴西方文论中合理的方面。二、(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7分)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都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C 解析: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第一段“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可知,“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是制定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的原因。B项,“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误。原文第三段“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知,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较。D项,“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误。原文“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可知,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规范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做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B 解析:B项,“比‘不做什么’更重要”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8.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D 解析: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项,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项,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项,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9.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答案:文章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10.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答案:①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②这样的青年缺乏“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意识,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③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④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1.选文特点(1)选材上,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Ⅱ卷都体现出鲜明的全面育人的教学导向:①试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育人的源头活水,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引导 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两则材料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考全国Ⅱ卷的三则材料则从翻译思想、翻译技巧等角度讨论中华典籍的翻译问题,提出“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②试题材料注意与教材内容的密切关联,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如新高考全国Ⅱ卷的“《红楼梦》的翻译”,没有直接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内容,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可作答,但是通过学习教材中《红楼梦》的选篇或研习“整本书阅读”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试题材料。(2)形式上,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Ⅱ卷都是稳中有变,力避套路化命题,都采取了复合文本形式。①复合文本形式。复合文本材料文体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材料一节选自讲话稿,材料二节选自学术论文。从各地模拟题来看,文本材料的组合更是花样翻新、灵活多变。有的是几则论述文的组合,有的是“新闻+访谈”的组合,有的是“论述文+科普文”的组合,等等。②单一文本形式。单一文本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出现在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中,选文是一篇科普文,向考生展示了科普文的一些特点。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继承了这一形式。2.考查题型(1)客观题。从命题角度上看,信息性文本阅读的客观题通常是按照文本材料的内容顺序,由易到难地分层级设置,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此类题目信息对应点明确,较为简单;②考查信息推断,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判断,难度稍大;③考查文外信息对文内观点或概念的验证,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迁移推断能力,考法更加灵活,更加侧重知识的运用;④考查对文本特征的分析,如论述文的论证分析、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分析、访谈的技巧分析等。(2)主观题。主观题的命题角度灵活又有依据,题目往往依据材料的内容重点和文体特色而灵活命制。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侧重考查对文本观点的迁移运用能力,探究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而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侧重考查分析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不论怎样命题,随“文”命题的思路不会变,立足“信息加工”的功能定位不会变。3.考查能力对能力的考查重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信息性文本阅读考查的是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从材料中快速检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能从一个文本或多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并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 解决具体问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03:20:01 页数:8
价格:¥2 大小:40.5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