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5

2/55

剩余5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文言文阅读-广东七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注释】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管理B.见往事耳     见:了解C.及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D.即更刮目相待   待:看待2.翻译下面的句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答案】1.A2.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3.C【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意思是: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治:研究。不是“管理”。故选A。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士(指读书的人)、三日(多日)、更(另外)”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从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刻画人物时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并不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故选C。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2021·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陈康肃公善射          择其善者而从之B.以我酌油知之          无丝竹之乱耳C.尝射于家圃          尔安敢轻吾射D.但手熟尔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可以看出陈尧咨骄傲自大、傲慢无礼和知错就改的性格。B.面对卖油翁的“微颔”,陈尧咨连用两个反问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体现出他的盛气凌人。C.面对陈尧咨的愤怒,卖油翁平静应对,演示倒油绝活,“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记述简洁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哲理深入浅出。【答案】4.D5.(1)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2)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6.A【解析】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擅长/形容词,好的;B.代词,它,指这个道理/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动词,射箭/名词,射术;D.都是“只”的意思;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释,放下;而,表承接;立,站立;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之,代词,他射箭这件事;久,时间长;而,表修饰;去,离开。(2)见,看见;其,代词,他;发,射;矢,箭;但,只;颔,点头;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这几句话没有体现出陈尧咨“知错就改”的性格,选项理解有误;故选A。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7.(2021·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句子或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不虚传B斯是陋室不知木兰是女郎C草色入帘青难于上青天D谈笑有鸿儒轻如鸿毛A.AB.BC.CD.D(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暗示“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特点,从而引出主旨“惟吾德馨”。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是用交往之人的才高德美来衬托陋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表现“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C.作者用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的主人在才学与功业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前贤。D.作者通过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方面来表现陋室的特点,含蓄地表明了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答案】(1)B(2)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C【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A.动词,出名/名词,名声;B.是/是;C.青色/蓝色;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大/大雁;故选B。(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语:丝竹:音乐。乱:使……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使……劳累。②重点词语:云:说。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3)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把握。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类比手法,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同古代名贤相似的志趣和抱负。故选C。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8.(2021·广东惠州·七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金经B.然则天下事/康肃忿然曰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但知其一/但当涉猎D.一老河兵闻之/闻之于宋君(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学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分点列三条。【答案】(1)C(2)①于是僧人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②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3)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解析】(1)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经过/阅读;B.既然/……的样子;C.只/只;D.代讲学家的话/代这件事;故选C。(2)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语:棹:划(船)。数小舟:几只小船。曳:拖着。无迹,没有踪迹。②重点词语:是:这。岂:怎么。为:被。(3)考查启示感悟的能力。本文讲了寺前两个石兽掉入水中水中,僧人们和学者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而不考虑其他,主观臆断,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没有找到石兽。而老水兵富有经验,善于思考,考虑周全,所以按照他的话找到了石兽。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参考译文: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阅十余岁()(2)曳铁钯()(3)转转不已()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文章语言简洁,叙述精练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如写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C.讲学家的“笑”与老河兵的“笑”,都是笑别人不懂“物理”,笑别人没有实际经验而主观臆断。D.文章寓理于事,借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强调做事要将理论与实际经验结合。【答案】9.    经过,经历    拖,拽    停止10.(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错乱(荒唐)吗?11.C【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2)句意为:拖着铁钯。曳:拖,拽;(3)句意为: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1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2)重点字词:之,代指石兽。颠,颠倒,错乱1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C.根据“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可知,讲学家的“笑”是笑别人不懂“物理”。根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的“笑”,是笑别人没有实际经验而主观臆断。故选C。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其反击之力B.自李唐来/有朋自远方来C.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D.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一问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2.C13.(1)(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2)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当然是有很多人了!14.(1)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2)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解析】12.考查一词多义。A.都为助词,的;B.都意为“从”;C.更加/益处,好处;D.都意为“少”;故选C。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不枝:不生蔓,不长枝;“蔓”和“枝”,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横生藤蔓”和“旁生枝茎”;(2)宜:应当;众:很多。14.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该句表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15.(2021·广东肇庆·七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香远益清_____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③陶后鲜有闻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为下文将要写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B.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一气呵成,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C.作者在文中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进行对比,使“爱莲”的主题更加鲜明;再通过“菊之爱”“牡丹之爱”进一步衬托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D.文章结尾运用了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在污浊的世间孤芳自赏,永远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答案】(1)    更加    玩弄    很少(2)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②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3)C【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意思。解答此题需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①句意思为: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②句意思为: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亵:玩弄;③句意思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很少。(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此题需结合重点字词的意思,字字落到实处,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①予:我;独:只,仅仅;濯:洗涤;妖:妖艳;②牡丹之爱:对于牡丹的喜爱;宜:应该;矣:了。(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意思是: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联系“晋陶渊明独爱菊”,可知作者认为菊花是像陶渊明一样,愿意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形象;而在作者看来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称得上为人正直,品行高洁的“君子”,本文将菊花与莲花进行类比,凸显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并未将菊花的隐逸与莲花的高洁进行对比;故选C。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2021·广东阳江·七年级期末)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6.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不压正B.卿言多务,孰若孤/若曲伸呼吸C.自以为大有所益/香远益清D.卿今者才略/非学无以广才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8.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16.D17.(1)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另眼看待,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18.①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②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③说明孙权劝学意见的正确。(分别从三人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6.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A.邪:通“耶”语气词吗/不正当、不正派;B.若:比得上/你;C.益:好处/更加;D.才:都是“才能,才干”的意思;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D。1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浏览)、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士(指读书人)、三日(多日)、更(另外)、何(为什么)、见(知晓)”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据具体内容和写作手法分析作答。从文章内容看,鲁肃过寻阳遇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拜蒙母”,可见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也能说明了孙权劝学意见的正确;从写作手法看,作者写鲁肃拜蒙母,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表明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之人。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2021·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塑造了莲花的形象,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与莲一样的高洁品质。B.文章综合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第一段写莲的形象和品格,先描写后记叙,第二段以莲自喻,先抒情后议论。C.本文先后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用菊花属于从正面衬托莲的品格,用牡丹属于反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D.本文和《陋室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都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品质。【答案】19.    多    靠近赏玩    少20.(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21.B【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亵玩,靠近赏玩。(3)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句子,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独,只、惟独;濯,洗涤;妖,妖艳。(2)宜,当;众,多。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B.有误,第一段先记叙后描写,第二段先议论后抒情。故选B。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闻之笑曰/闻之于宋君C.转转不已/骨已尽矣D.然则天下之事/公欣然曰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24.本文以什么(4个字)为主要故事情节,告诉我们哪些道理?【答案】22.A23.(1)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2)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24.河中求兽;道理:一是对事物要全面了解;二是不能根据某种道理就做出主观判断。【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意思相同,一起;B.听到/使……听到;C.停止/已经;D.然而/……的样子;故选A。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求,寻找;竟,最终;得,找到。②中重点词语有:凡,凡是;当,应当;求,寻找;于,从。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是:寺庙的庙门倒塌在河里,沉没了两只石兽;十年后,僧人重修寺庙,想在河里找石兽却找不到,又沿着下游寻找,也没找到;寺庙里学者认为,石兽质量重,不仅不会被河水冲走,只会在河道里越埋越深,很多人都信服学者;老河兵却说,石兽会因为沙石的冲刷往上游转动。人们最后依老河兵的话寻找,最后找到了石兽。文章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由文章第三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也告诉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广东云浮·七年级期末)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A.有仙则名/卷卷有爷名B.草色入帘青/齐鲁青未了C.可以调素琴/十三能织素D.无案牍之劳形/可以隐形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7.这段文字从哪几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25.D26.(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7.从幽雅的室外环境、高品位的与人交往和高雅的日常生活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安贫乐道的情操。【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出名,著名/名字;B.青色/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C.不加装饰/白绢;D.形体、身体/形体、身体;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只;吾,我;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2)重点词: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可知:通过描写清幽的环境来表现陋室不陋;根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知:和作者交谈交往的人都是博学高雅之士,表现陋室不陋;根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可知:通过作者的弹琴,读经书日常生活情趣,表现陋室不陋;情感:根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可知: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引古人之言,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021·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阅十余岁       (2)竟不可得       (3)湮于沙上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和令人惊讶的结局,并且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讲学家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老河兵的“笑”,对急则变成了讲学家。两者“笑”的不同,更加凸显出讲学家卖弄学识,不从实际出发的形象。C.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僧人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沙的性质。讲学家只注意到沙性而忽略了石性、水流运动的因素。老河兵综合三者关系,做出了正确判断。D.这篇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寓意深刻,立意高远。【答案】28.(1)过,经历(2)终了,最后。(3)埋没。29.(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几里都没打(发现)踪迹。(2)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30.C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阅十余岁”意思是过了十多年,“阅”是“过,经历”的意思;“竟不可得”意思是最后还是没找到,“竟”是“终了,最后”的意思;“湮于沙上”意思是埋没在沙里,“湮”是“埋没”的意思。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句中,“棹”是“划(船)”,“曳”是“拖”的意思,故可翻译为“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几里都没打(发现)踪迹”;“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句中,“其”是代词,指河水,“之”助词,的,“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是“坑洞”的意思,故可翻译为“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由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讲学家注意到了石性、沙性而忽略了水流运动的因素,选项“讲学家只注意到沙性而忽略了石性、水流运动的因素”表述错误;故选C。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几里都没打(发现)踪迹。一位讲学家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小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闻之笑曰   陶后鲜有闻C.尔辈不能究物理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D.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3.下列对《河中石兽》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捞石兽时,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显然是考虑不周、主观臆断。B.同样是笑,讲学家是“闻之笑”,老河兵是“闻之,又笑”,笑的对象完全相同。C.老河兵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当求之于上流”的结论。D.文章记叙了寻找石兽的一波三折,意在启发人们悟出“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答案】31.D32.(1)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2)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3.B【解析】31.A.介词,经过,经历/动词,阅读;B.动词,听说,听见/动词,听到,知道;C.代词,你/助词,罢了;D.副词,只。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D。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圮:倒塌;于:介词,在;并:一起;焉:兼词,于此,在这里,指河里。(2)是:代词,这;非:不是;木杮:木片;暴涨:大水;携:携带;去:离开。33.B.讲学家笑的是寺僧顺流寻找石兽的做法,老河兵笑的是讲学家的观点。笑的对象不相同。故选B。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金经B.但知其一/但当涉猎C.闻之笑曰/其反激之力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6.文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是指什么?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34.B35.(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36.“其一”是指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阅:经过,经历/阅读;B.但:都为“只是”;C.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D.为:被/认为;故选B。3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是:这。木杮:木片。岂:怎么。为:被。暴涨:暴涨的洪水。(2)已:停止。遂:于是,就。溯流:逆流。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中可知,“其一”是指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这告诉人们不能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就根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课外阅读37.(2021·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文段,完成题目。傅永宇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傅永列传》(1)解释加点字词①永乃发愤读书________②涉猎经史_______(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答案】(1)    才    粗略阅读_(2)①傅永遭叔父的责备,受到刺激。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永乃发愤读书”的句意是:傅永才发奋读书。乃:副词,才。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涉猎经史”的句意是:粗略阅读经书和史书。涉猎:粗略地阅读。(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答。从“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可以看出,因为傅永当初只注重武功,而忽略读书,致使自己都不能给朋友回信,遭到了叔父的责备而深受刺激,从而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才能够“发愤读书”。据此概括作答。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地,不帮他回信。傅永才发奋读书,粗略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38.(2021·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叟笑曰:“能成君之名,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选自袁枚《卖蒜老叟》,有删改)卖蒜老叟有什么特点?你从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卖蒜老叟特点:武艺超群(或身怀绝技),深藏不露(或淡泊名利)。启示:做人要谦虚,不要目中无人,这样才能够不断努力取得更大进步。(或: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解析】考查概括人物形象和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从“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可知,老人身怀绝技,武艺不凡;从“卒不肯告人姓氏”可知,他不露锋芒,淡泊名利;根据“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可知,《卖蒜老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空一切。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参考译文: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南阳人杨二相公精通拳术,每次到演武场向徒弟们传授枪棒技艺的时候,观看的人很多。有一天,有个卖蒜的老头在一边斜着眼睛看,言语中对杨二相公的拳术很不屑。杨二相公很生气,用拳头打一垛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他很傲气地对老头说:“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老头说:“你这本事只能打墙,不能打人。”杨二相公骂道:“你这老奴才能让我打一拳吗?”老头笑着说:“能成就你的名声。也没什么遗憾的。”老人自己把自己绑到树上,解开衣服露出肚子。杨二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静悄悄没出声,只见杨二想把拳头拔出来,但已经夹入老人的肚子里拔不出来了。他哀求了好久,老人才把肚子鼓气放开他的拳头,杨二已经跌到一座石桥那边。老人背起蒜慢慢地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9.(2021·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学士世衡①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游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②,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注释】①李世衡:疑即李士衡。②墙进:指人多拥挤如墙,更有人翘足探视如爬墙。(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窃摹一本   ______②具以白潞公   ______(2)文末“今日方知身孤寒”一语的大意是什么?李世衡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答案】(1)    临摹    说,告诉(2)大意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李世衡因当下世风日下,一切都以人的尊卑贵贱来判断黑白和是非,人贵言重,人微言轻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偷偷地临摹了一本。摹:临摹。②句意:详细地告诉了潞国公。白:说,告诉。(2)考查分析理解重点语句。本句的意思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结合“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可知,面对自己的书籍真品,别人都认为潞国公文彦博的描摹本是真迹,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从而感叹当今世风日下,一切都以人的尊卑贵贱来判断黑白和是非,人贵言重,人微言轻。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译文: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地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详细地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40.(2021·广东惠州·七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费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选自《韩非子》)[注释]①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②臭:气味。③郎中:官名,此处泛指官中官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服紫不已(停止,消失)B.桓公患之(担心,担忧)C.谓左右曰(称呼)D.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正好,恰好)(2)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3)结合文章,谈谈齐国是如何消除“一国尽服紫”现象的?【答案】(1)C(2)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3)因为齐桓公之前爱穿紫色衣服,齐国人就跟着以穿紫色衣服为时髦;后来齐桓公不再穿紫衣,还故意装作“甚恶紫之臭”,齐国人也就跟着不穿紫色衣服了。【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为:对周围的人说。谓:对……说。故选C。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衣服特别昂贵,全国老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据此可划分停顿为: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3)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根据“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可知全国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是因为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合“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可知管仲建议齐桓公好服通过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并且故意装作“甚恶紫之臭”来制止这种风气结合“公曰:‘诺!’”可知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一句表明齐国境内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据此可知齐国是通过齐桓公不再穿紫衣,还故意装作“甚恶紫之臭”来消除“一国尽服紫”现象的。译文: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服来了。这时,五件素色衣服的价格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齐桓公对此感到忧虑,便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衣服特别昂贵,全国老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国君想制止这种风气,为什么不试一下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要是这时候正好有穿紫色衣服的人来拜见您,您一定要说:‘稍微退后一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吧。”这样一来,当天宫中的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整个都城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齐国境内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2021·广东中山·七年级期末)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奚②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③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④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蚤:通“早”。②奚:为什么。③拂:同“弼”,辅助。④遽:急忙。⑤文中的“齐公”和“景公”均指齐景公。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少之时/元方时年七岁B.谄谀我者甚众/宜乎众矣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人多爱我者/可爱者甚蕃D.使是人反其国/得一人之使4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43.你如何评价鲁昭公、齐景公和晏子?请选择其中一人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1.B42.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43.示例一:鲁昭公是一个善于自省、勇于悔过的人。在逃亡到齐国之后,他能够详细分析自己失去国家的原因,反省自己的过错。示例二:齐景公是一个乐于助人、做事谨慎的人。齐公听到鲁昭公的话后,认为他会成为明君,并想帮助他回国,可见齐公乐于助人。但是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先询问晏子的意见,可见他做事谨慎。示例三:晏子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进谏的人。他对鲁昭公逃亡到齐国的原因有深层的思考,认为鲁昭公即使想弥补是来不及的,可见他深谋远虑。同时,他机智地借落水、迷路等类比方式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来劝说齐公,进谏有策略。【解析】4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时:时候/当时;B.众:多/多;C.爱:爱戴/喜爱;D.使:如果/劳力、使唤;故选B。42.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它的枝叶华美,秋风一到,就拔根而去了。“孤其根而美枝叶”是介绍的秋蓬的特点。“根且拔矣”是“秋风一至”的结果。即: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4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内容从鲁昭公、齐景公和晏子三人中任选一人评价即可。示例一:根据“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分析,鲁昭公在逃亡到齐国之后,他能够详细分析自己失去国家的原因,反省自己的过错。据此可知,鲁昭公是一个善于自省、勇于悔过的人。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示例二:根据“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可知,齐公听到鲁昭公的话后,认为他会成为明君,并想帮助他回国,可见齐公乐于助人。但是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先询问晏子的意见,可见他做事谨慎。示例三:根据“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分析,晏子对鲁昭公逃亡到齐国的原因有深层的思考,认为鲁昭公即使想弥补是来不及的,可见他深谋远虑。同时,他机智地借落水、迷路等类比方式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来劝说齐公,进谏有策略。据此分析,晏子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进谏的人。参考译文:鲁昭公失位而逃亡到齐国,齐景公问道:“您为何年纪轻轻却早早失去了国家?为何落到这样的地步?”昭公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爱戴我,我却礼待而不能信任他们;很多人向我进谏,而我独断专行不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内外都没有辅佐之人。辅佐的人一个也没有,谄谀之人却特别多。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它的枝叶华美,秋风一到,就拔根而去了。”齐景公被他的话所打动,将这些话告诉了晏子,并说:“如果让昭公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一个像古代贤君一样的明君吗?”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愚蠢的人好后悔,无能的人好说自己有才干,落水的人事先不问深浅,迷路的人事后才问路。这就像已经面临大难才急忙去打造兵器,噎住了才急忙去挖井,即使再快也来不及了。”(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闽有带鱼【明】谢肇肃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4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称善(好)B.且怒往者之不市也(集市)C.自是每饭必欲得之(想要)D.去闽数载(离开)4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46.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44.B45.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6.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意近即可)【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并且恼怒以前为什么不给他买。市:买;故选B。45.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问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问何物”这是监司的问话,“左右以带鱼对”,这是旁边的人的回答,“问何物”与“左右以带鱼对”要断开;“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这是监司下的命令,“至宅啖之”,这是下命令的目的,“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与“至宅啖之”之间要断开;故断句: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46.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启悟能力。结合内容分析,由“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分析,闽人认为带鱼是众多鱼类中的价格最便宜的,上不了台面,但监司却特别喜欢吃带鱼,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欢所做的煎带鱼。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由此得出启示: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没有直接关系。参考译文:闽地有一种带鱼,长约一丈多,没有鳞甲,味道很腥,是众多鱼类中的价格最便宜的,献给客人上不了台面,但是普通人家,用油煎着吃,也还是芳香扑鼻的。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饿得很,在道路边闻到很浓的香气,问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大称味道好,并且恼怒以前为什么不给他买。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一个人对事物的爱好竟然像这样。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欢所做的煎带鱼,通过探子前往去索要,但闽地的人轻视这种味道,常常没有人来回应他。47.(2021·广东肇庆·七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郭淮作关中都督①,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②。淮妻,太尉王凌③之妹,坐凌事④,当并诛,使者徵摄⑤甚急,淮使戒装⑥,克日⑦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⑧乃表,特原淮妻。(节选《世说新语》)【注释】①郭淮: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都督:地方军政长官。②战庸:战功。③王凌:历任魏国司空、太尉,密谋废立之事,被大将军司马懿讨伐,后自杀。④坐凌事:因王凌犯罪一事受牵连。⑤徵摄:收捕,捉拿。⑥戒装:准备行装。⑦克日:约定日期。⑧宣帝:司马懿,魏国时为大将军,后被晋朝追尊为宣帝。(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五子若殒/若屈伸呼吸B.淮不许/以身相许C.宣帝乃表/乃取一葫芦置于地D.特原淮妻/情有可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3)请你结合选文说说郭淮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C(2)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3)因为郭淮不徇私枉法,可见他是一个遵守法度,执法严明的人,也因为他们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可见是个有情人。【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如果/你;B.答应/许诺;C.于是/于是;D.赦免/原谅;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行数十里”中省略主语“郭淮的妻子”,“行”为谓语,“数十里”为宾语;应在“行数十里”后断一处;“于是”为连词,“文武奔驰”承接上文郭淮的命令;应在“于是文武奔驰”前后,各断一处;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停顿应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可知,郭淮得知自己的妻子要受株连,并没有包庇她,而是准时让她上路;可见郭淮秉公守法(不徇私枉法);根据“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可知,郭淮命人将妻子追回,并给宣帝写信间接表明妻子对自己的重要性;可见郭淮是有情有义之人。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多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妻子准备好行装,限定日子就要上路。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嚎啕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五个孩子哀痛欲绝,恋恋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2021·广东阳江·七年级期末)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父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4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不得出(能够)B.其人患之(对……感到忧虑)C.有一老父来语之曰(告诉)D.即用其语(用处)49.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50.养骆驼的人为什么会被天下人耻笑?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答案】48.D49.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50.因为他盲目地听从那个老人的愚见,虽然把骆驼从瓮中拉出来了,但是骆驼也死了。启发:做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要三思而后行。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即用其语”的意思是:(这个人)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采纳。不是“用处”。故选D。4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的意思是: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是三个独立的主谓句,“自能出之”是“汝当斩头”的结果,之间应该断开。故正确的句读是: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5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瓮中,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而养骆驼的人则听信一老父的“斩头杀驼”的愚蠢方法,最后落得“既杀驼,复破瓮”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养骆驼的人一是因为遇事不加分析不动脑子思考;二是因为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闹出了大笑话,所以被天下人耻笑。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可手足无措,更不可以盲从他人。参考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告诉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2021·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流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于驴上得句云(在)B.观者讶之(看)C.观者讶之(的)D.遂并辔而归(于是)5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又欲“推”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53.韩愈认为“敲”字佳,理由是什么?【答案】51.C52.又欲“推”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53.“敲”能出声,与月下鸟宿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与诗句的意境更相符。【解析】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C.有误,“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故选C。5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的划分。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开始想要用“推”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又欲‘推’字”与“炼之未定”是顺承的两层意思;“遂”是“于是”的意思,要在此前停顿;“引手作推敲之势”是对“遂于驴上吟哦”的进一步描述,是最后一层意思。故停顿应为:又欲“推”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5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读起来也响亮些。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来就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用“推”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智过君子余邑水府庙,有钟一口。巴陵人泊舟于河,欲盗此钟铸田器,乃协力移置地上,用土实其中,击碎担去。居民皆窅然无闻焉。又一贼,白昼入人家,盗磬①一口,持出门,主人偶自外归,贼问主人曰:“老爹,买磬否?”主人答曰:“我家有磬,不买。”贼径持去。至晚觅磬,乃知卖磬者,即偷磬者也。又闻一人负釜②而行,置地上,立而溺。适贼过其旁乃取所置釜顶于头上亦立而溺。负釜者溺毕,觅釜不得。贼乃斥其人曰:“尔自不小心,譬如我顶釜在头上,正防窃者;尔置釜地上,欲不为人窃者,得乎?”(选自《雪涛谐史》)【注释】①磬: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②釜:圆形炊具。5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土实其中(填满)B.贼径持去(擅自)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立而溺(同“尿”)D.负釜者溺毕(完)5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适贼过其旁乃取所置釜顶于头上亦立而溺56.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磬和釜的主人可以汲取哪些教训?【答案】54.B55.适贼过其旁/乃取所置釜/顶于头上/亦立而溺56.教训:①要保持警觉;②不轻信他人;③看管好自己的东西;④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⑤熟识自身物品。【解析】54.B.句意:贼径直拿了磐离开了。径,径直。故选B。55.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正好贼路过他旁边,于是拿过那个人放着的釜顶在头顶上,也站着小便。故断句为:适贼过其旁/乃取所置釜/顶于头上/亦立而溺。56.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磬主人在自家门口遇到了盗磬者,盗磬者装作是一个卖磬的人,他丝毫没有发现异常,居然就信了。可得教训:要保持警觉,不要轻信他人。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釜主人随意把自己的釜放在地上,结果被人偷走。可得教训:看管好自己的东西。自己的釜就顶要偷釜人的头上,他居然没有认出是自己的釜。可得教训:熟识自身物品。釜主人“立而溺”,偷釜人在他的旁边,也“立而溺”,怎么会这么巧合呢?可得教训: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对那些过于巧合的事要提高警惕。译文:巴陵县附近有一座水府庙,庙里有一口大钟,巴陵人把船停在河上,想把大钟盗走铸造农具,就合力把它移到地上,在里面放满土,再把钟砸碎,分开抬了去。当地居民一点儿也没有听见动静。又有一个贼,白天进入别人家里,偷了一口磐,拿着出门时,主人正好回来,贼问主人:“老爹,买磐吗?”主人答道:“我家有磐,不买。”贼径直拿了磐离开了。到了晚上主人找磐,才知道卖磐的那个人就是偷磐的贼。又听说有一个人背着釜走路,把釜放在地上,站在路边小便。正好贼路过他旁边,于是拿过那个人放着的釜顶在头顶上,也站着小便。背釜的那个人小便完,找不到釜。贼于是训斥那个人:“你自己不当心,像我把釜顶在头上,正好防贼;你把釜放在地上,想要不被人偷,做得到吗?”(2021·广东云浮·七年级期末)兵车行杜甫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①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②。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④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注释】①耶:通假字,同“爷”,父亲。②点行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③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④陇亩:田地。陇,通“垄”。5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奔跑)B.哭声直上干云霄(冲)C.归来头白还戍边(戍守)D.生女犹得嫁比邻(比较)58.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59.“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答案】57.D58.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59.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杜甫通过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解析】5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A.句意: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走:奔跑;B.句意: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干:冲;C.句意:却仍要去戍守边疆。戍:戍守;D.句意: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比:靠近;故选D。5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故断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5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重男轻女是古代封建思想,男人是古代的主要劳动力,生男孩就欢喜,生女孩就悲切,并不能通过此文就表明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去谈杜甫“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观点。联系“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可知:杜甫认为生女孩还可以嫁得近一些时常能看到,生男孩长大就得去当兵打仗,士兵大都战死,战争带来的苦难深重,杜甫“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观点是为了突出战争带来的苦难使百姓难以承受,突出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兵车行》译文: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询问行人怎么回事,行人只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便是四十岁还要被派到河西去营田。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边疆战士血流成河,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地荒芜。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是东倒西歪不成行。更何况关中的土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尽管长者询问,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官府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百姓相信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2021·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陈实与“梁上君子”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①,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②。实徐谕③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注释:①馁(něi):饥饿。②归罪:认罪。归,自首。③谕:告诉,使人知道。6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栖于梁上       栖:停留,躲藏B.遂至于斯       斯:这C.实徐谕之曰       徐:慢慢D.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与:参与61.请用三条“/”给划线句断句。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62.对于陈实处置盗贼的行为,请你作简要评价。【答案】60.D61.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62.陈实对盗贼既怀宽容之心,又给予帮助,体现了他的仁爱品质。(言之有理即给分)【解析】6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A.句意:躲藏在梁上。栖:停留,躲藏;B.句意:就变成了这样。斯:这;C.句意: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徐:慢慢;D.句意: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与:给;故选D。6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故断为: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6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表面教育儿孙,实则教育小偷;可知:陈实教育方式委婉,给了小偷充分的尊重;根据“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可知:陈实教育小偷,引导有方;根据“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可知:陈实宽容待人,未责备小偷反而给他布匹,给予帮助,内心纯善,仁爱待人。《陈实与“梁上君子”》译文: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1·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于院中以弓矢恐之。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数矢,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矢多如是,不易制也。”遂退去。63.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一妇安矢于绳(2)数矢,贼犹不退:(3)遂退去64.请用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65.“东山妇人”是怎样击退“虏人”的?这个故事赞扬了她们的什么品质?【答案】63.(1)箭(2)射箭(3)离开64.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65.“东山两妇”先是射光了家里的弓箭,抗击“虏人”;然后把整捆的麻秸扔到地上假装成弓箭的声音,吓退了敌人。这个故事赞扬了她们机智勇敢的品质。【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一个妇人把箭放到绳子上面。矢:箭。(2)句意:射了几次,贼人还不逃走。矢:射箭。(3)句意:于是离开了。去:离开。64.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辽阳东山,贼人劫掠到了一家人家,家中男子都不在,只有三四个女人在家。故断为: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6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东山两妇”先是射光了家里的弓箭,抗击“虏人”。从“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可知,她们把整捆的麻秸扔到地上假装成弓箭的声音,吓退了敌人。所以,这个故事赞扬了她们机智勇敢的品质。【参考译文】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辽阳东山,贼人劫掠到了一家人家,家中男子都不在,只有三四个女人在家。贼人不知道虚实,不敢进门,在院子里面用弓箭恐吓里面的人。屋里的妇人两个拉绳子,一个把箭放到绳子上面,从窗户里射出去。射了几次,贼人还不逃走。屋里的箭已经射完了,于是故意大声欺骗贼人(装作对屋内另外一个人)说:“拿箭来!”然后从棚上把一束麻杆扔到地上,像是一捆箭的声音。贼人听到后惊恐地说:“她们的箭有这么多,不容易对付。”于是离开了。(2021·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6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莲,花之君子者也/自练乡兵与之角B.古人岂欺我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如是日千百遍/斯是陋室D.恒独步庭阶/人恒过67.用三条“/”给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6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66.D67.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68.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解析】6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A.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B.难道/怎么;C.代词,这样/动词,是;D.都是“常常”的意思。故选D。6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结合句意进行划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州官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故断句为: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68.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人物形象。由“偶得古兵书”“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水大至,人几为鱼”可知,本语段主要讲了刘羽冲得到了两部书,自己进行苦读研究,按照书上的去做,但最终都失败了。这是因为他不知道灵活运用,只是照搬照抄。本题可以概括为: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参考译文】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欺骗我吗?”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三、对比阅读69.(2021·广东深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①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②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③汲水须修绠④耳。始知古称雍州厚土水深,灼然⑤不谬。徐舍人蒸远⑥,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⑦。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⑧,以就流水。(选自纪昀《伊犁凿井》)【注释】①佐领:地方官员。②苟:如果。③特:只,仅,不过。④修绠(gěng):长绳子。⑤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⑥徐舍人蒸远:一个叫徐蒸远的门客。⑦格物:推究事理。⑧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啮沙为坎穴②求之下流,固颠③树安得活   ④尝为余言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作者纪昀是清代文学家。其著《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B.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寺僧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之人的嘲讽。C.乙文中借徐舍人蒸远对佐领的评价,表明佐领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推理,这属于侧面描写。D.乙文中最后写到的乌鲁木齐修筑城邑,选择渡口为址,是受了伊犁城凿井的经验影响。(4)阅读两文,说说甲文中老河兵和乙文中佐领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并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①冲刷;②颠倒,错乱;③怎能;④曾经。(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②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3)C(4)共同原因分析示例: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启示示例: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立足实际情况运用逻辑准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作出合理推断。【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冲刷沙子,形成坑穴。啮:冲刷。②句意为: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颠倒的。颠:颠倒,错乱。③句意为:树怎么能存活。安:怎能。④句意为:曾经对我说。尝:曾经。(2)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是,这;岂,怎么;为,被;去,离开。②句中重点词:乃,于是;就,靠近;果,果然。(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C.由乙文“此佐领可云格物”可知,徐舍人蒸远对佐领的评价,表明佐领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推理,这属于正面描写。故选C。(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甲文中,由“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可知,老河兵拥有多年治河经验,他根据自身经验和河流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由“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可知,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分析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通过比较可知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立足实际情况运用逻辑准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据此作答即可。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如: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参考译文:【甲】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颠倒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了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       伊犁城中没有水井,(当地人)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地方官员说:“戈壁上都堆积着黄沙,没有水,所以草木不生长。现今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很长的绳子罢了。(这才)知道古时候称雍州土地厚实而水很深,那显然是没错的。舍人徐蒸远曾经过问过这件事,曾对我说:这位官员可是一位能推究事理的人啊。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邑的时候,借鉴伊犁城无水(凿井)的经验,于是就选择了渡口为城址,以此来靠近流水。(2021·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①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②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③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④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李盛仙《夏日赏荷》【注释】①临:临近。②偕:陪同。③为:被。④实为:实在是。7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③每至夏日__________   ④余以为妙绝________71.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A.何陋之有?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72.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73.将【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4.读文赏荷:(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文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0.    多    亲近而不庄重    到    极点、到了极点71.D72.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73.(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莲的)香气远闻更加清芳,(它)洁净地挺立。74.(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2)例一:我更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二:我更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三:我更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解析】7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②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③句意为:每当到了夏天。至:到。④句意为: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绝:极点、到了极点。7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找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的意思是: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句中“之”的用法是:助词,意思是“的”。A.句意为:(我的陋室)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句话是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有何陋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之:代词,指学习;D.句意为: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之:助词,的;故选D。7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意思是: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其中,“少时”在表示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其后需要断;其次,“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讲的是三个不同方面的内容,需要断开。所以断句为: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7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点词有:蔓:长出藤蔓;枝:长出枝茎;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7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1)根据“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可知,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根据“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可知,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2)本小题为开放性题,此题要在通读两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根据要求或提取或概括即可。同意“君子”,可从这个词概括了莲的品质的角度回答。同意“仙子”可从这个词语强调了莲的风采、风度、仪表等角度作答。示例一:我更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君子洁身自好、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是相通的。示例二:我更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雨中的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写出了身姿婀娜,雨后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写出了鲜艳娇媚,清丽脱俗,清水出芙蓉,像仙子一样美丽动人。参考译文: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2021·广东深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窃糟刘基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⑥,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节选自《郁离子》,有删改)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②驾:驾驭、统摄。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④方:酒方。⑤仕:做官。⑥令予:向我夸耀。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2)湮于沙上        湮_____(3)闻有酒            闻_____(4)是余之槽粕也是_____76.将出自【甲】【乙】两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77.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讲学家的“笑”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傲慢;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的自信。B.甲文中“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其二”指还需考虑水流运动的因素,即水的“反激之力”。C.乙文中画线句正确的停顿为:“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D.甲乙两文都使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寓意于事,触发人们的深层思考。78.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甲】文中的老河兵与【乙】文中的“好佛者”有什么不同?【答案】75.    倒塌    埋没    听说    这76.(1)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2)恐怕真佛会笑话你窃取了他不要的酒糟。(恐怕真佛会笑话你只是学到了糟粕)77.C78.甲文中的老河兵考虑了石头、沙子、水流的因素,考虑客观全面,注重实践,实事求是:乙文中的“好佛者”却“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主观脆断,还自以为是、夸夸其谈(四处夸耀),只会贻笑大方(无从得到真知)。【解析】7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②句意为:石兽埋没在沙上。湮:埋没。③句意为:听说有本国的酒。闻:听说。④句意为: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是:这。7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1)重点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上,逆流而上。(2)重点词:恐,恐怕;笑,取笑;子,你;糟,糟粕。7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有误,句意为: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根据句意,句子正确的停顿为: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所以“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断句不正确。故选C。78.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甲文中第三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等语句能看出,老河兵经验丰富,观察细致,通过理论和实际情况来判断事物,能综合考虑石头、沙子、水流的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乙文中的“渣滓”比喻佛理中废弃不用的东西,文中“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的意思是:(他)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洋洋得意地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这能看出这位爱佛者有了一知半解就夸夸其谈,自以为了不起,显出他的无知。【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洋洋得意地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1·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7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两狼之并驱如故B.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C.如其言/如是日千百遍D.水大至/宾至如归8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语理解词义的方法解释众服为确论参考成语法:心悦诚服(1)______________惟此六字课内迁移法:惟闻女叹息(《木兰诗》)(2)_______________自谓可将十万查阅词典法:①将领,带兵的人;②扶持,扶助;③携带;④带领。(《古代汉语词典》)(3)__________(填序号)8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8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3.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选文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甲文依次写寺僧寻石兽、讲学家推论、老河兵分析、寻得石兽;乙文依次写刘羽冲读古兵书、古水利书失利的故事。B.两文人物形象鲜明。甲文中寺僧认识片面、碌碌无为,讲学家脱离实际、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乙文中刘羽冲食古不化、迂腐可笑。C.甲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先讲述一个故事,后以议论画龙点睛;乙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将刘羽冲的两次自夸与惨败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题。D.两则选文语言都平易好懂,风格简淡。叙述精要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但简洁而又生动传神,如甲文的两次“笑”、乙文刘羽冲抑郁叹息的情形。【答案】79.C80.    信服    只,仅仅    ④81.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82.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83.B【解析】79.考查对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并: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B.已:都是“停止”的意思;C.如:依照,按照/像;D.至:都是“到”的意思;故选C。8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1)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服:信服。(2)惟此六字:只说这六个字。惟:只,仅仅。(3)自谓可将十万: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将:率领,带领。据此可作答。8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的意思是: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臆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8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甲文看,讲学家只是空谈事理,并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采取行动的是寺僧们。所以B项中的“讲学家脱离实际、盲目行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认为于国于民这是好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从此之后,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84.(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翻译加下加点的字词。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③非复吴下阿蒙④私我也“私”在古汉语词典中翻译:①<名>个人;私人。②<名>私利。③<动>偏爱;偏私。④<动>私人占有。⑤<副>私下;秘密;暗中。(2)翻译以下句子。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为以下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使其语义通顺。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结合材料【甲】【乙】,分析孙权与邹忌的相同点。(5)同样是劝,一个是臣劝君,一个是君劝臣,结合上述材料与你所了解的劝谏故事,谈谈你对于劝谏艺术的理解。【答案】(1)①推托②吗③不再是④偏爱(2)①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相同: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如孙权劝吕蒙多读书;邹忌劝谏齐威王不亲信美言;以自己为例子,情真意切。(5)要能劝服别人,我想不外乎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用对方身边的人或事或名人事例以及自己的现身说法都能让对方接受的。和别人交往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要尊重他人,使他人能够愉快地接受。【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②句意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邪:吗。③句意为: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非复:不再是。④句意为: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学(学习)”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士(读书人)、三日(多日)、更(另,另外)、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几个词是重点词语。(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的意思是: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且叙说的是两个时间段的情况,之间构成并列关系。故句子标点为: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从两篇文章内容看,都采用了现身说法的方式来劝说的。孙权将“自己”与“吕蒙”相比,事务虽然比吕蒙多,但仍坚持学习,来劝说吕蒙接受读书的意见。邹忌劝谏时用自己的妻、妾、客人等对自己评价中的生活琐事及原因,与齐王身边的人也会因为有同的原因有求于齐王的情况相类比,来劝谏齐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据此可概括作答。(5)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对劝谏艺术的理解。【甲】文中孙权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可以看出他为了让吕蒙明白读书的好处,主要是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感受,这叫做现身说法。【乙】文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设喻,由己及君(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由此可见,用对方身边的人或事或名人事例以及自己的现身说法都能让对方接受的;另外,劝说别人要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乙】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5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5 21:07:11 页数:55
价格:¥4 大小:101.5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