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4

2/54

剩余5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2021·广东惠州·八年级期末)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便要还家()       (2)处处志之()       (3)渔人甚异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写作顺序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及再寻桃花源。B.当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买下伏笔。C.作者描述的和平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与战乱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D.世外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他看来世外桃源的梦想是可望而可及的。【答案】1.    通邀,邀请    做标记    对…感到惊异2.(1)桃花源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3.D【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参考译文: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要”是通假字,通“邀”,邀请;“志”,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异”,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乃”,竟然;“既”,已经;“向”,从前的、旧的;“志”,做标记。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D.“在他看来世外桃源的梦想是可望而可及的”说法有误,因为“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故选D。二、课内阅读(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道之行/复前行B.故人不独亲其亲/故人不独亲其亲C.是谓大同/是非木柿D.讲信修睦/僧慕金重修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同社会中,社会管理者通过选举产生,由品德高尚的人、有能力的人担任。B.只要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彼此互信互爱,就能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C.在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D.本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答案】4.C5.(1)(对于)财物,(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2)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生发,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6.B【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行:施行/走;B.亲:以……为亲/父母;C.是:这/这;D.修:培养/修建。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1)重点词:恶,厌恶。于,在。(2)重点词:是故,因此。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从文中可看出,实现大同社会理想并不只是关系良好、互信互爱这些条件。故选B。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7.把“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翻译成现代汉语。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洁、严密,比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的“约”“有奇”“可”“许”,就体现了这一点。B.船头三人,先从中间戴高帽子留长胡须的东坡写起,而不从左边的鲁直写起,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是因为东坡形象高大伟岸。C.舟子神情各异,一个悠闲自在,呼应了前文提到的“泛舟”主题,但是另一个神情专注严肃,显得凝重,和“泛舟”主题不符。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统计出核舟所刻东西之多,用料之小,是为了充分说明核舟的特别、雕刻家构思的奇怪。【答案】7.佛印极像弥勒,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8.A【解析】7.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绝(极)、类(像)、矫(举,抬)、属(不相类似)”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有误,之所以从东坡写起,是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赤壁”的主角;C.有误,另一个舟子神情肃穆,是因为在专注的听茶声,刻画了他的闹中取静,安宁祥和,符合“泛舟”主题。D.有误,统计出核舟所刻东西之多,用料之小,是为了充分说明核舟的精巧,雕刻家技艺的精湛。故选A。参考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末)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重于泰山,B.然后有千里马/不以为然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而伯乐不常有/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1.通读全文,文章主要突出一种什么语气?有什么作用?【答案】9.D10.(1)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著称。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11.从“不”字可以感知,全文主要表现一种否定语气(答“否定语气”即可);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悲愤之情。【解析】9.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A.或:有时/或许;B.然:这样/对;C.策:动词,鞭打,驾驭/名词,马鞭子;D.而:都是“表转折,但是”;故选D。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祗(同‘只’,只是)、辱(受到屈辱)、于(在)、奴隶(仆役)、骈(并列)、槽枥(马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且(犹,尚且)、欲(想)、等(一样)、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和主旨的理解。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作者采用否定语气的方式,认为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不能识别千里马,因而千里马被埋没。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021·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北冥有鱼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志怪者也()(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亦若是则已()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庄子的想像力极其丰富。B.本文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C.作者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对鲲鹏之事作了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D.文中的“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答案】12.    记载    盘旋飞翔    这,这样13.(1)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14.D【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志怪者也”的意思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意思是: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而上)。(3)“亦若是则已”的意思是: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这样。指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若(好像)、垂(同‘陲’,边际)”几个词是重点词语。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句中的“野马(游动的雾气)、生物(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以息(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吹(相互吹拂)”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文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依据“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鲲、鹏是有所凭依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故选D。参考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2021·广东肇庆·八年级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1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B.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C.然后能自反也        反:同“返”,返回D.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7.原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论述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对你有什么启发?[链接材料]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健余劄记》【答案】15.C16.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7.两者都谈到“教学(学问)相长”的道理,启示:“教与学”“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教”与“问”是很好的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平时要乐于教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请教。【解析】15.C.句意为: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省。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至,最好。弗,不。善,好处。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17.本题考查材料的比较阅读。《虽有佳肴》谈的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链接材料]中“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谈到“学”与“问”的关系问题,认为“学”与“问”是想到促进的。可见两文的观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教学”“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可见,人不能不学习,学习不能单纯地“独学”,要在与老师、学生、朋友的相互教与学中取长补短,既要“学”又要“问”,既要“学”又要“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答题时扣住“教与学”“学与问”的关系即可。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链接材料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2021·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B.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各具情态D.后遂无问津者/风烟望五津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0.结合选文,分析“后遂无问津者”的含义。【答案】18.D19.(1)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或:想走完那片林子)。(2)寻找先前做过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20.“后遂无问津者”,说的是后世,没有人再去寻找“桃花源”。作者用这句话告诉世人,“桃花源”在现实社会无处可寻,否定其客观存在;表现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解析】18.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A.属:类/类似,相似;B.乃:竟,竟然/于是,就;C.具:详尽,详细/具有,具备;D.津:都是“渡口”的意思;故选D。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甚(很,非常)、异(对……感到诧异)、复(又,再)、行(走)、穷(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向(从前)、志(标记)、遂(最终)、复(再)”几个词是重点词语。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桃花源记》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这一句可以看出,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对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后遂无问津者”,说的是后世,没有人再去寻找“桃花源”。作者用这句话告诉世人,“桃花源”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是无处可寻的,作者借助这样的说法,表达了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参考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2021·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缘溪行/缘愁似个长B.阡陌交通/君子之交淡若水C.便要还家/张良出,要项伯D.寻向所志/寻病终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3.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21.C22.(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再也没有出去过。(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3.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A.沿着,顺着/因为;B.交错/交往,交情;C.通“邀”,邀请/通“邀”,邀请;D.寻找/不久;故选C。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1)重点词语:云:说。乱:战乱。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复:再、又。焉:句末语气词,不译。(2)重点词语:世: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食其力的理想社会。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2021·广东河源·八年级期末)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闲,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闹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B.具答之/各具情态C.停数日,辞去/去以六月息者也D.欣然规往/往来翕忽2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6.作者虚构一个不存在的“桃花源”用意是什么?【答案】24.C25.(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2)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6.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理想愿望。【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代词/的;B.详细/具备;C.离开/离开;D.去,到/来来往往。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重点词:妻子,妻子儿女。绝境,绝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句意: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2021·广东汕尾·八年级期末)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心乐之()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俶尔远逝。(2)凄神寒骨。2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以及位置、环境,表现了作者探幽时浓厚的兴趣。B.第二段写了潭水中的鱼很多,也写了潭水的清澈见底以及鱼儿快活游动的情景。C.既写了“寂寥无人”的环境,又说有“同游者”,说明作者的内心是很矛盾的。D.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情的内在变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答案】27.    (1)以…为乐    (2)大约    (3)因为28.(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2)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29.C【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答题时,可先理解整句的大意,再根据语境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感到开心,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让他开心的景或事。大意是心情因这件事而感到高兴。(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许:大约;(3)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凉清冷。以:因为。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重点词语如(1)俶尔(忽然),逝(消失,这里意译为游去);(2)凄神寒骨:神凄骨寒。神:精神、心情;凄:悲伤、凄凉;寒:寒冷、寒凉。2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文章写“寂寥无人”的环境,并不单纯是写景物,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凄苦,但景色宜人,又有短暂的快乐。最后,写这凄清寂寥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忧伤悲凉的心情,所以说作者只是寄情山水,以排解内心的不平而已;结尾写“同游者”,只是补叙,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并不能体现作者内心的矛盾心情。故选C。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才通人/才美不外见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独子其子D.闻之,欣然规往/陶后鲜有闻31.翻译下列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阅读链接材料、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链接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正义》)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答案】30.D31.(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2)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32.示例: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及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言之有理既可)【解析】30.考查一词多义。A.出去/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B.副词,仅/才能;C.儿女/以……为子;D.听说/听说;故选D。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3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言文及链接材料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从《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分析,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这与“大同”社会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相似,老人和孩子受到社会关爱,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和谐、安宁、美好。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链接材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三、课外阅读33.(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注释】:(除)封授   (可)同意(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徐拾奏归   ②帝素嫌其人(2)赵普为相,屡次进言,虽遇波折,但终究成功。你认为他成功进谏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①慢慢地     ②一向,平素(2)①赵普不惜触怒皇帝也要推荐贤臣,最终让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②皇帝善悟善思。【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①“徐拾奏归”的意思是:(赵普)慢慢拾起奏折回去。徐:慢慢地。②“帝素嫌其人”的意思是: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素:一向,平素。(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作答。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一方面是赵普为国家利益不惜触怒皇帝也要推荐贤臣,也要让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其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是其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从“帝悟,卒可其奏”“帝竟从其请”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善悟善思,能纳谏之人,这也是赵普进谏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参考译文: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封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喜爱或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吕文穆公①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③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注释: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谥号。②鉴:镜子。③伺间:瞅机会。34.用“/”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35.从文中可以看出吕文穆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34.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35.示例:廉洁/清廉、幽默/风趣。【解析】34.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的意思是:有一位朝士家里收藏古镜,他说此镜能照二百里地,(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是三个主谓句,故正确的句读是: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3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作答。从“吕文穆公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可知,吕文穆公是一个待人宽厚之人;从他说“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的话,从而拒绝了朝士的行贿,可见其是一个为官清廉、淡泊名利又不失风趣幽默之人。据此概括作答。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译文:吕文穆公蒙正做宰相时总以宽厚待人,太宗非常赏识。有一位朝士家里收藏古镜,他说此镜能照二百里地,(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有机会时不慌不忙地把这事告诉吕蒙正,吕蒙正笑着说:“我的面子只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能照到二百里?”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言语。听到此语的人都赞叹佩服。(2021·广东清远·八年级期末)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按季节)B.以为莫己若(像)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尽、完)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3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标示两处)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38.河伯先喜后叹,说明了什么?【答案】36.B3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38.说明河伯认识到自己妄自尊大的错误。【解析】3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以为莫己若”的意思是: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若:及,比得上;不是“像”;故选B。3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了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故正确的句读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3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河伯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而“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但当他来到北海边,“不见水端”,结合“‘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这一语句,河伯认识到自己妄自尊大的错误,因此而感慨。据此可概括作答。参考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节义太轻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有学识的人的耻笑。”(2021·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李廙①为尚书左丞②,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方秉③权,尝诣宅,延至室。晏见其门帘甚弊,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④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节选自《唐国史补》)【注释】①廙,读yì,恭敬之意。②尚书左丞:官职名称。③秉:执掌。④缘饰:修饰。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清德/以其境过清B.尝诣宅/尝贻余核舟一C.延至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不敢发言而去/乃记之而去4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41.根据选文,简析刘晏“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的原因。【答案】39.A40.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41.刘晏本想送门帘给李廙,但李廙的清正廉洁让他十分畏惧,所以,不敢送也不敢言。【解析】39.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A.清:清廉/冷清;B.尝:都是“曾经”的意思;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延:都是“邀请”的意思;D.去:都是“离开”的意思;故选A。4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的意思是:就命令手下偷偷地测量门的长和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将要把它送给李廙。根据句意,“测量门的长和宽”“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将要把它送给李廛”均独立成句,句意完整,正确的句读是: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4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概括作答。从文章“李廙为尚书左丞,有清德”可知,李廙是一个清廉之人。作为妹夫的刘晏本想送门帘给李虞,但因李廙的清正廉洁让他畏惧,所以多次携带却不敢送,也不敢说这事。据此理解作答。参考译文:李廙担任尚书左丞时,有清廉的美德。他的妹妹是刘晏的妻子,刘晏当时正掌管大权,他曾经拜访李廙,李廙请他到家里坐。刘晏看到李廙的门的帘子十分破旧,就命令手下偷偷地测量门的长和宽,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将要把它送给李廙。刘晏多次带着门帘去李廙家,都不敢提这件事就离开了。(2021·广东肇庆·八年级期末)课外文言文阅读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月氏(zhī):西域国名③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4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十三岁(离开)B.使月氏(出使)C.俱亡归汉(同“无”,没有)D.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跟随、跟从)4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开三处。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44.请结合选文内容简单分析张骞的品质。【答案】42.C43.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4.从“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惧亡归汉”,可见他对国家忠诚。【解析】42.本题考查文词语的理解。C.俱亡归汉:一块逃亡回到汉朝。亡:逃亡。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句意为: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根据句中的层次结构,可知“汉方欲事灭胡”是事件起因,“闻此言”与“欲通使”是句意相承的派遣使者的计划,“道必更匈奴中”是补充说明。据此可断句为: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4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文中“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可以看出,张骞虽然有了家庭,但十几年来仍不忘祖国,最终设法逃回汉朝,可见他的爱国情怀。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匈奴人)把月氏王的头作为饮酒的容器,月氏人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们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途中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境,出使月氏。经过匈奴境内的时候,匈奴俘获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娶了妻子,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喜欢他。单于死去后,匈奴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离开了十三年,只有二人得以返回。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2021·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①无储粟;其寒则裋褐②穿结,絺绤②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选自《容斋随笔·卷八》)【注释】①缾:同“瓶”。②裋、褐、絺、绤:粗布或葛衣。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谓至矣(到极点)B.悉令公田种秫(全部)C.妻子固请种粳(顽固)D.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曾)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47.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陶渊明和“妻子”在耕种公田上的分歧和原因。【答案】45.C46.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47.陶渊明下令在公田中种秫,其妻儿请求种粳(稻);陶渊明想以秫酿酒,其妻儿想以粳解决饥贫。【解析】4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C.“妻子固请种粳”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固:是坚决,坚持,不是“顽固”。故选C。4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的意思是:他在文章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4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从文章中的“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和“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可知,陶渊明想在公田中种秫来酿酒,他的妻儿请求种粳(稻),为了养家有粮食吃。其原因是陶渊明家里实在太贫穷,而其又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思想,便想种高粱方便酿酒,就像他自叙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据此理解概括作答。参考译文:陶渊明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2021·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张,弦徽④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4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写作)B.为乡邻之所贵(看重)C.亦雅咏不辍(停止)D.则抚而和之(和睦)49.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50.陶渊明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案】48.D49.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50.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面对贫困,依然自得其乐等。【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项大意为“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应和”,故和应为“应和”之意,不是“和睦”;故选D。4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该句大意为“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故断句为“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5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陶渊明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应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由此可见,他并不是真的在弹琴,而只是做出弹琴的样子。即便是无弦之琴,他也坦然弹奏,体现了他“无拘无束、自然率真”的个性。家徒四壁,衣物破旧,依然能安然自若,可见他面对贫困能泰然自若,充分表现了“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性格。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译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依旧安然自若。”他自己的序言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有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释然感受。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应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2021·广东河源·八年级期末)满井游记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①面而髻鬟之始掠②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④而歌者,红装而蹇⑤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⑥,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选自袁宏道《袁中邮集笺校》)【注】①靧(huì):洗脸。②掠;梳理。③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④罍(1éi),端着酒杯。⑤蹇(jiǎn):骑驴。⑥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借代用法,代鱼。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百步辄返(就)B.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C.游人虽未盛(虽然)D.恶(wū)能无纪(讨厌,厌恶)5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53.从文中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方面体现的?【答案】51.D5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53.轻松喜悦之情。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解析】5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D.有误,句意:怎能没有记述?恶:怎么。故选D。5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据此断句为: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文本中第②段的“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可知其实不仅仅是世间万物有喜气,就是作者心中也是喜气洋洋。所以一个“喜”字,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根据第②段“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写水光山色。“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柳枝麦芽。“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写游人欢欣。“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⑥,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鱼鸟之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写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从以上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据此回答即可【参考译文】   ①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余寒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沙砾飞扬。只能拘束在室内,想出去都不可能。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②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③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2021·广东汕尾·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宗元少精敏①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②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柳人以男女质钱⑥,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⑦,视直⑧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①精敏:聪明机警。②擢(zhuó):提拔,选拔。③窜斥:遭贬逐。④疠:瘟疫。⑤堙(yin)厄感郁: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⑥质钱:抵押去借钱。⑦书庸:写雇佣的文书。⑧直:同“值”价值。5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卓伟精致(卓绝)B.二人者奇其才(怪异)C.一寓诸文(寄托)D.悉赎归之(都)5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56.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柳宗元是个怎样的人。【答案】54.B55.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56.天资聪明,身世坎坷,做官能够替老百姓做事的人。【解析】5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句意为:二人对柳宗元的才能感到惊奇。奇,对……感到惊奇;故选B。5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故停顿节奏为: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5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可知,柳宗元天资聪明;“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可知,柳宗元遭到贬谪,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有志难申,命运坎坷;“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官能够替老百姓做事的人。参考译文: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写的文章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对柳宗元的才能感到惊奇。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他悄悄地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想重用他。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当时号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819)去世,终年四十七岁。(2021·广东中山·八年级期末)事断于法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①,分田者之用钩②,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选自《慎子·君人》)【注释】①用策:抽签。②用钩:指拈阄,与“用策”类似,是古代分配财物的一种方法。5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诛赏予夺/口诛笔伐B.君舍法/便舍船C.所以去私塞怨也/乃记之而去D.大君任法而弗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58.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59.结合选文,联系当时和现在的实际,谈谈你对“事断于法”的理解。【答案】57.B58.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59.(1)慎子提出的“事断于法”在当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取代“人治”的做法,治理国家不能凭借君主个人的意愿,有利于破除特权制度。(2)在今天,“事断于法”也有现实意义。它强调尊公抑私,以法治国,要求全社会都以法律和法令作为标准,能够有效去除个人的专断独行对法治所造成的妨碍。【解析】57.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诛:惩罚/谴责;B.舍:都是“舍弃”;C.去:去除,排除/离开;D.任:使用、依据/责任、担子;故选B。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8.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的意思是:而凭主观思想衡量赏罚的轻重,那么同样的功劳可能会有不同的奖赏,同样的罪行可能有不同的惩罚,(对君主的)怨恨由此而产生了。依据句意和虚词“则”“矣”可知,正确的句读是: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5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这一语句可知,慎子提出的“事断于法”,强调的是治理国家不能凭借君主个人的意愿,要依法度进行,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怨恨就无从产生,上上下下就和睦了”。这在当时有积极意义的,即使在今天,“事断于法”也同样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在国家治理上,能够依法治国,以法律和法令作为赏罚的标准,一方面能有效去除个人的专断独行,另一方面,也能使社会得到最大的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平安定。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意对即可。参考译文: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如果舍弃了法度而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治理国家,那么惩罚和奖赏都只是出于君主的随心所欲。然而,即使受赏的人得到了应得的奖赏,他还是希望得到的奖赏更多;受到惩罚的人即使罪有应得,也还是希望惩罚能够再轻一些。君主不依据法度,而凭主观衡量赏罚的轻重,那么同样的功劳可能会有不同的奖赏,同样的罪行可能有不同的惩罚,对君主的怨恨由此而产生了。所以分配马匹的时候要使用工具,分配田地的时候也要使用工具,不是因为工具比人有智慧,是因为这样才能去除私怨。所以说:高明的君主依据法度而不是凭主观愿望,一切事务都依照法度来决断。以法度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每个人都恰如其分地得到应得的奖赏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再指望君主能够增加一点或减轻一点。这样,怨恨就无从产生,上上下下就和睦了。(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②,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③,不闻以妾与马。”(节选自《国语•鲁语》)【注释】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上卿:古代最高的官衔。③华:使……有光彩。6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穿)B.相二君矣(相继)C.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破旧)D.而我美妾与马(使……美)6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6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文子有哪些“德”是值得称颂的。【答案】60.B6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62.季文子身为相国,因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他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他以身作则,反对奢华,这些都是值得赞颂的。【解析】60.B.相二君矣:辅佐了两代国君。相:动词,辅佐;故选B。6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根据句意“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可知,“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与“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间构成因果关系,故要停顿;而“妾不衣帛”与“马不食粟”又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子,也需要停顿;“人其以子为爱”与“且不华国乎”又构成递进关系的复句,也需要停顿。故可停顿为: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6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可知,季文子身为相国,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因此他不敢不节俭。由此可知,季文子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的“德”值得称颂;从“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知,为了厉行节约,他不让一个婢女穿丝绸衣服,不让一匹马吃粮食。因此,季文子艰苦朴素、反对奢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德”同样值得颂扬。参考译文: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2021·广东惠州·八年级期末)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6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忽闻疾风西来/隔篁竹,闻水声B.军中不解其故/人问其故C.此去西南十里/乃记之而去D.遂破贼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64.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三条“/”标出来。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65.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3.C64.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65.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于①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②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③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善于正确判断敌情,善于指挥部队作战。【解析】6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闻:都解释为:听到;B.故:都解释为:原因;C.去:距离/离开;D.遂:都解释为:于是,就。故选C。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4.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快骑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是“年急呼某参将”后的命令和任务。“领飞骑三百”和“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是顺承关系。“果尽歼焉”是结果。故停顿应为: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6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可知,年羹尧把找来的人才,用厚禄供养为幕僚。可看出年羹尧重视人才。根据“‘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可知,年羹尧提前让士兵带木板和草束,以备过淤泥深坑用,可以看出年羹尧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根据“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可知,年羹尧通过分析风的特点来判断战况,可以看出年羹尧心思细密,善于判断敌情。参考译文: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军营临时驻扎后,忽然传令说:“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大意间不料大队敌军忽然压境。如此这般攻陷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年羹尧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三百快骑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然尽数抓获。有人问原因,年羹尧说:“只一下就停下来,肯定不是风,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距离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料想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四、对比阅读(2021·广东肇庆·八年级期末)【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荀子《礼论》节选)6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67.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制礼义以分之B.皆有所养        以养人之欲C.男有分          故制礼义以分之D.幼有所长        相持而长68.翻译句子。(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69.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答案】66.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67.A68.(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69.【甲】文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解析】6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曰”总领全句,在它的后面应该停顿;“人生而有欲”强调了人生来就有欲望的事实,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应该停顿;“人生而有欲”引出下文“欲而不得”的话题,“则不能无求”是得出的结论;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6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所以/所以;B.供养/调养;C.职分,职守/区分;D.成长/增长;故选A。6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货(财物)”“恶(厌恶)”“弃(扔)”“藏(私藏)”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求(索求)”“度(限度)”“争(争斗)”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69.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概括。甲文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乙文首句“礼起于何也”的意思是“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由此可知,本文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就是先王“制礼义”的目的。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乙: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甲]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选自《道德经》)7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溪行(沿着,顺着)B.便要还家(要求)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D.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7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7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中的理想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甲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①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美其服②安其居④7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B.甲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想象中的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社会。C.两文中的百姓生存环境安宁,社会风尚淳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不受战争的侵扰,其实都是作者不满于现实社会而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D.乙文中的百姓由于普遍不肯远离家乡,生活方式原始,几乎没有器具可以使用,交通也比较闭塞,所以百姓们都没有办法往来。【答案】70.B71.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2.⑴(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⑵(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73.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甘其食   ③屋舍俨然   ④乐其俗74.D【解析】70.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故选B。7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意思是:一个疆域不大,人口较少的国家(应当这样治理)。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据此可断句为: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7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2)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7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提示“相似的角度”寻找相关语句作答。如图表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美其服”是对“衣服”的描述,接下来可寻找关于“吃食”的相似内容,如甲文中“设酒杀鸡作食”及乙文“甘其食”。根据图表“安其居”关于“住处”的提示,寻找甲文中“屋舍俨然”作答;根据图表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人物的描写,寻找乙文“乐其俗”作答。74.D.老子笔下的小国并非民众生活贫困无法往来,而是生活富足而不相往来。故选D。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乙文:一个疆域不大,人口较少的国家(应当这样治理)。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2021·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正义》)【乙】古之学者为已,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摘取。7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解释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文言词句修身以求进也参考成语法:①修身养性;②修身齐家;③修身洁行;④修心养性(1)__________但能说之也课内迁移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__________行道以利世也查阅词典法:①路,道路;②途径、方法;③道理;④学说、主张;⑤说、谈论;⑥道家或道教;⑦引导。(《古代汉语词典》)(3)__________(只填序号)7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77.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7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虽有嘉肴”一句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B.【甲】文引用《兑命》这样的权威之言,有力地证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与学的因果关系,使道理更有说服力。C.【乙】文开篇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古今学者不同的学习目的,接着用“学者犹种树”设喻类比引出求学的真正意义。D.【乙】文告诉我们求学的真正意义:可以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可以修养德性,有利做事。79.【甲】【乙】两文哪一篇的观点和下面链接材料提到的观点更接近?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链接材料]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健余劄记》)【答案】75.    修养、修行    只是    ④76.(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为社会谋利。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77.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78.B79.示例:甲文的观点更接近。甲文和链接材料都阐述了求学问与教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两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思考和提问,还要学会向他人请教。【解析】7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修养德行以求做官。修:修养,修行。与四个成语中的“修”意思相同。(2)句意: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但: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也是“只是”的意思。(3)句意: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道:常说,主张。故选④。7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不懂;强:勉励;(2)之:的;为人:为了他人;行:推行;道:主张;利世:为社会谋利。77.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讲论文章”是做学问,是比喻句的本体;“春华也”,是喻体;“修身利行”“秋实也”也是比喻句,句式与前半部分相同。要求用三条“/”断句,故断为: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78.本题考查文章的分析理解。B.甲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深化强调“教学相长”这一论点。“教”与“学”并非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本项中“强调教与学的因果关系”说法错误;故选B。79.本题考查材料的比较阅读。甲文谈的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乙文谈的是“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即做学问与修身的关系;链接材料中“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谈到“学”与“问”的关系问题,认为“学”与“问”是相互促进的;可见甲文与链接材料的观点是相近的,即都认为“教学”“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见,人不能不学习,学习不能单纯地“独学”,要在与老师、学生、朋友的相互教与学中取长补短,既要“学”又要“问”,既要“学”又要“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答题时扣住“教与学”“学与问”的关系即可。参考译文甲       虽然有可口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修养德行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链接材料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2021·广东中山·八年级期末)【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怒而飞()(2)志怪者也()(3)请循其本()8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8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大鹏鸟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人们几乎无不叹服它的力量,赞美它的坚定。B.乙文中庄子是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将自己的快乐转移到鱼的情绪上。而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C.甲乙两则短文,都能体现庄子文章的风格,即雄奇浪漫的想象,恢诡谲怪的语言,而且擅长运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深邃的思想。D.甲文写作侧重于形象思维,善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乙文则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来反映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追求。【答案】80.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追溯81.(1)大鹏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82.B【解析】8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3)句意为: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循:追溯。8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抟: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2)重点词语:子:你。非:不是。安:怎么。知:知道。之:的8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并不是认为水中的游鱼不快乐,而是认为庄子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因此,“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理解错误。故选B。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译文【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乙】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83.(2021·广东江门·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甲)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注]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以其境过清/以钱覆其口C.疾趋/趋之若鹜D.怒石横激如虹/其反激之力(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乐之(快乐)B.日光下澈(穿透)C.闻疾雷声(急速,这里指声响大)D.犹不忍去(离开)(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5)两篇选文均是山水游记,分别描写了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请比较这两篇选文在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之处。【答案】(1)B(2)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3)A(4)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5)《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叹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A.都译为“大约”;B.这里/它;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都译为“快步走”;D.都译为“激起”;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翠蔓,翠绿的藤蔓;蒙,遮掩;络,缠绕;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重点词:西南,向西南;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3)A.句意:(我)心里感到高兴。乐:以……为乐;故选A。(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心悸”为“闻疾雷声”的感受;“此瀑声也”为“山僧”所说的话;故而在“心悸”前后各断一处,在“山僧曰”后断一处;故断为: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一是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一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根据《小石潭记》第四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小石潭的过于清冷的环境,寒气入骨,作者触景生情,内心忧伤起来,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根据《观第五泄记》第二段“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第三段“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等语句可知,作者在山间欣赏瀑布的雄伟,作者沉浸在美景之中,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甲)参考译文: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参考译文: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一丝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2021·广东梅州·八年级期末)【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8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田间小路)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不独子其子(以……为子)D.货恶其弃于地也(坏的)85.翻译下面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86.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87.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答案】84.D85.(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86.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87.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解析】8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货恶其弃于地也”的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厌恶,憎恨。不是“坏的”。故选D。8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全)、怡然(愉悦的样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贤(贤能)、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这与《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诗句所描述的田园景象相类似;【乙】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这与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此可填写作答。8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其中《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叙写了“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美满,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风貌相似;《桃花源记》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叙写的“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事可做,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所展现的“男有分,女有归”社会风貌相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参考译文:【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2021·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①佳木异竹垂阴相荫。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②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③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④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节选自元结⑤《右溪记》)【注释】①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注,容水急如灌注一般。②置州:设置道州。③俾(bǐ):使。④裨(bì):补助,增添。⑤元结(719~772年):唐代诗人,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仕途坎坷。8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语境猜测法(1)_______策之不以其道成语迁移法:策马扬鞭(2)_______悉皆怪石课内迁移法:“男女衣着,悉如外人”。(3)_______彰示来者字典查询法:①明显,显著;②显扬,彰显;③表扬,表彰;④姓氏。(4)_______89.根据你的理解,用“/”给文中加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9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向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91.甲文以说马论人事,乙文借写景抒人情,这是两文在写作上的相似之处。两文抒发的情感也存在共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88.    食:同“饲”,喂    策:用马鞭驱赶    悉:全,都    彰:显扬,彰显89.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90.(1)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可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却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91.甲乙两文都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与愤懑。《右溪记》石奇水清、树木葱茏(环境优美)但无人赏爱(无人欣赏、备受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8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根据题干所给的技巧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食:同“饲”,喂。(2)策之不以其道: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扬鞭:举起马鞭驱赶马儿,驱马快速前行。策:动词,用马鞭驱赶。(3)悉皆怪石:两岸全是一些奇石。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全,都。(4)彰示来者:明白地彰显给后来人。彰:显扬,彰显。8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一般而言,长句根据分句意思和句子之间关系断;短句根据句子成分断;注意关联词、虚词、语气词等,一般在关联词前面断,在语气词后面断;注意题干要求断三处。(1)清流触石: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清流”是主语,“触石”是谓语,这句话是一个完整表达,故在“触石”后面断。(2)洄悬激注: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洄悬”和“激注”都是在描写水的状态,和后文描写对象不一样,故在“激注”后面断。(3)佳木异竹: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这句话描写的是木和竹,并列结构,和后文内容不同,故在“竹”后面断。(4)垂阴相荫: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句话具体描写木和竹所共同形成的景象,故在“垂阴”前面断。故句子是: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9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翻译完整,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整体流畅。(1)且:尚且。欲:想要。常马:一般的马,平常的马。等:一样。安:怎么。其:代词,千里马。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2)置州:设置道州。赏爱:欣赏和喜爱。徘徊:来回走。溪上:于溪上,省略了“于”,在溪水边。为之:因为这。怅然:惆怅。91.本题考查文章情感。思路: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分析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相似之处。(1)【甲】文。结合《马说》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第二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作者以千里马喻指人才,以食马者喻指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阶级,表面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写千里马难遇伯乐,实际上写自己怀才不遇遭遇和愤懑。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乙】文。《右溪记》是写景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右溪记》“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句子可知,作者表面上写这条溪水石头奇形怪状、水清澈、树木葱茏、环境优美,引人入胜,但无人欣赏、喜爱,作者为它感到怅然惋惜,实际上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借景抒情,借这条小溪,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无人赏识,表达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3)相同。故甲乙两文都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5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5 21:07:10 页数:54
价格:¥4 大小:107.6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