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初中
>
语文
>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49
2
/49
剩余4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以:用、把 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B.不可知其源 其:溪水的 以其境过清 其:那里。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D.心乐之 乐:以……为乐 凄神寒骨 凄:凄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作者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C.本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景抒情,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D.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珮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4.“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其实,本文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请你结合写作背景和文中具体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以乐写忧的。【答案】1.D2.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A4.(1)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2)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3)运用对比,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D.“凄神寒骨”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凄凉。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其(代词,代指小石潭)、势(形势)、犬牙(像犬牙一样)、差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翻译要准确。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此时作者的心情已经由开心愉悦变得忧伤,感情发生了变化,A所说的全篇都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表述错误。故选A。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写作背景来思考。柳宗元是在被贬官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游记。在游记中,作者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而其幽深冷清与自己的遭遇相同。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也即以乐景衬哀情。作答时要用简洁的语言分点作答。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清脆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在下面现出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静止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一起欢乐。 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2021·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B.便要还家(要求)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D.处处志之(做记号)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B.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D.遂与外人间隔 后遂无问津者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写桃花源环境美好、人民生活幸福,是为了反衬外界战乱频仍、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第③段中写桃花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的孤陋寡闻。C.第④段中写“处处志之”却仍“不复得路”,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并非真实世界。D.作者借桃花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8.将上文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案】5.B6.D7.B8.村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掌握。B.句意为: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所以本项有误;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作为/对;B.于是,就/竟然;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桃林美景;D.于是,就/于是,就;故选D。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桃花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所以本项有误;故选B。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参考译文:桃花源记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2020·湖北十堰·八年级期末)阅读《小石潭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B.如鸣珮环/四面竹树环合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D.以其境过清/去以六月息者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写胸中愤郁的一组散文,本文就是其中之一。B.本文语言简洁优美,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又侧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语言极为精练。C.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依次为:发现小潭→观赏潭中景物→远望小潭源头→感受潭边气氛。D.同为写鱼之乐,选文是写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片刻的欢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12.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简要分析。【答案】9.C10.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11.B12.示例:由“隔篁竹”听到水声而心乐之,再由潭中游鱼而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最后由于景物变得幽深清冷联想到自身遭遇,使得心境一变而为孤寂凄凉。(或:先因水声而心乐之,接着因潭中鱼而乐,最后心境凄凉)【解析】9.A.从:自,介词/跟从,动词;B.环:玉环/环围,环抱;C.可:大约/大约;D.以:因为/凭借;故选C。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正确。势:形状。犬牙:像犬牙似的。差互:参差不齐。源:源头。11.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分析。B.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不是“正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又侧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故选B。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分析。文章一开头,“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后来,看到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最后观看眼前景物时,“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据此作答。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三、翻译13.(2021·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予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答案】我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熟悉)他的志向节气,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值得)托付的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志节,志向节气;缓急,偏义复词,此处需翻译为“紧急关头”或“关键时候”;托,托付。这是一个判断句。四、课外阅读(2021·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①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杖踵疑门,告曰:“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景淳流涕曰:“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注】①闾巷:乡里。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 造:到、去。B.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故:所以。C.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D.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原:通“愿”,希望。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疑许诺延就坐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A.疑许诺/延就坐/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B.疑许诺延/就坐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C.疑许诺/延就坐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D.疑许诺延/就坐/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1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家里十分贫穷,他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B.范景淳在吏部当官时生病了,来到了李疑家养病,李疑对他照顾很好。C.范景淳在临终前,从包裹中拿出四十多两黄金白银来报答李疑的恩德。D.李疑用自己的钱安葬范景淳,把范景淳留下的钱都交给范景淳的两个儿子。17.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答案】14.B15.A16.C17.李疑于是请同乡一起去,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并封存起来作了标记。【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含义。A.“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意为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造:到、去;B.“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意为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还是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故:本,所以选项错误;C.“闻君义甚高,愿假榻”意为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假:借;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在故旅邸,原自取之”意为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原:通“愿”,希望;故选B。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原文的意思可知该句意为: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根据句意可以进行断句,同时也可以将句意和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因为句子中的主语是李疑,所以后面的断开部分都应是动宾结构,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断句为:疑许诺/延就坐/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故选A。16.本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C.有误,根据文章“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可知,范景淳的黄金是放在之前居住的旅馆,并非“从包裹中拿出四十多两黄金白银”,所以选项错误,故选C。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意思:收囊:打开行囊;志:记录;封识:封起来做了标记。参考译文: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靠授业)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2021·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①巢谷,字元修,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①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②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③予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改)[注]①举武艺: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素多力 素:一向B.所至友其秀杰 友:结交C.朝廷稍奇之 奇:奇特D.会泸州蛮乞弟扰边 会:恰逢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A.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B.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C.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D.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2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谷自幼学文,后来弃文学武,学业完成但是并没有考取。B.巢谷游历西部,与韩存宝结下深厚牢固如金石一般的友谊。C.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抵挡不住时,巢谷叫韩存宝出兵征讨。D.韩存宝获罪,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委托巢谷将一笔钱交给家人。【答案】18.C19.C20.C【解析】18.C.“朝廷稍奇之”句意:朝廷很重视他。奇:重视。故选C。1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拿了银子步行上路,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是巢谷答应存宝的请求后一系列行动,应断开;“人”做主语,其前断开;故可断句为: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故选C。20.C.结合第②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段原文“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分析,“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族各州郡的官兵都制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巢谷叫韩存宝出兵征讨”表述有误;故选C。参考译文:巢谷,字元修,幼年时就传承了父亲的学问,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心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置办了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武艺学成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有很多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功,为天下第一,(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地,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成了金石一般坚固的友谊。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族各州郡的官兵都制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咨询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也没什么惋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免不了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拿了银子,步行上路,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存宝被处死后,巢谷(受到牵连),所以就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避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公开露面。我和他由于是同乡,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他是一位在紧急情势下可以依赖托付的人。(2021·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①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②,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虑,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③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释:①洎:到,及。②讦牾: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③乖刺:荒谬。2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愈自以孤子不以千里称也B.愈闻恶之,乃上表马之千里者C.养于从父兄隶而从者D.然非内怀至虑,安能及此?安求其能千里也?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B.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他也很自信,常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别人看,寻找机遇。C.韩愈敢于抗争,大力排佛。宪宗遣使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想将他处死。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2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②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答案】21.D22.A23.(1)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2)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出名。【解析】21.A.动词,认为/介词,凭借;B代词,代指迎佛骨这件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古代常用的宗亲称谓/动词,跟随;D.都是疑问代词“怎么”;故选D。22.A.有误,文中第一段首句是说韩愈三岁失去父亲,被堂兄抚养,并非“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故选A。2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注意: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真率:真诚坦率;畏,害怕;操行,操守品行;拙,不善于,不擅长。(2)故,所以;虽,即使;祗,只,仅仅;骈死,并列而死。译文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馀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因此在当时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韩愈说话真诚直率,无所畏惧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替韩愈说情,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自己得宠或失意他都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管严寒或酷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荣耀。韩愈后来虽然通达显贵了,每当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凡是内外亲戚或朋友中没有后代的人,为他们出嫁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属。(2021·湖北随州·八年级期末)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日: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注释】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③相鲁:做鲁国宰相。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24.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2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枉于法,则免于相(避免)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都)C.其弟子谏曰……(规劝)D.人之为已者(助词,无实际意义)2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②恃人不如自恃也。27.下列关于文本的理解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仪休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仪休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B.从公仪休的拒不受贿的言行,感受到他廉洁自律的思想品德。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的。C.短文主要通过公仪子与其弟对比突出公仪休的思想性格。D.“夫子”属尊称,公、足下、兄台、令尊、令堂、令兄、令郎、千金、令爱等都属于尊称。【答案】24.B25.A26.(1)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2)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27.C【解析】2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句句意为: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而不免除丞相之职,尽管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我能经常自己供给鱼。从结构看。“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是一个完整句子,可以停顿一次,下句“虽”,连词,与上句之间可停顿一次;“我能常自给鱼”中“我”是代词,可以作主语,是第三句的开头,之前应该停顿一次。综上分析,选择B。2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有误。此句意为:违了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免:罢免,不是“避免”;故选A。2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①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嗜:喜欢;而:表示转折,但;何:为什么;②恃人:依赖别人;自恃:自己依靠自己。27.考查内容理解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有误。短文主要通过公仪子与其弟对话写了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突出公仪休的思想性格。文章没有对比手法。故选C。参考译文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子问他:“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因为爱吃鱼,所以不接受。我如果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违法曲断;违了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我(也)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仪休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为自己,还不如自己为自己。(2021·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俄而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飞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⑥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⑦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统制:武官名。⑦蹙额:皱眉,表示忧虑。28.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B.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C.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D.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2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武将清廉无私、文臣英勇报国之时,就是岳飞的天下太平实现之日。B.土兵拿了百姓一根麻绳,岳飞都要将之斩首示众,可见岳飞为人苛刻狠辣。C.岳飞军事谋略高,他擅长以少击多,有胜无败就是例证。D.因为东南百姓竭尽全力筹集军粮仍不够军队需要,所以岳飞为土兵供给不足而担忧。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诸将远戍,飞遣妻问劳其家。(2)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答案】28.B29.C30.(1)(对)远离家乡防守边疆的各位将领,岳飞派他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2)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呢?”【解析】28.本题考查断句。根据语意和特殊词语来判断。“所举”和“召诸统治与谋”是两件事情,故在“所举”后断开,“故”表述总结,在“故”前断开停顿,再根据句意,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故断句为: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29.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A.有误,“文臣”“武将”内容弄错。B.有误,土兵拿了百姓一根麻绳,岳飞都要将之斩首示众,可见岳飞治军有方,不是岳飞为人苛刻狠辣。D.有误,根据文句“东南民力竭矣!”可知,岳飞蹙额是为百姓担忧。故选B。3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1)重要词语有:远戍:防守边疆。劳:慰问。其:他们的。(2)重要词语有:辞,推辞。必:一定。何:什么。这个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注意语序及语气。参考译文: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不久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防守边疆的各位将领,岳飞派他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呢?”(2021·湖北随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因天资绝人。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过目即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落笔惊人。甫弱冠①,才器超迈②,日阅方册,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圣解》。国子司业③砚弥坚教授④真定⑤,因从之游,同舍生皆莫能及。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⑥之说,辄叹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及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曰:“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其高见远识率类此。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公卿过保定者众,闻因名,往往来谒,因多逊避⑦,不与相见,不知者或以为傲,弗恤也。尝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不忽木⑧以因学行荐于朝,至元十九年,有诏征因,擢⑨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以母疾辞归。明年,丁内艰。二十八年,诏复遣使者,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征因,以疾固辞。(节选自《元史·刘因传》)【注释】①甫弱冠:甫,刚。弱冠,古代指二十岁。②超迈:卓越高超,不同凡俗。③国子司业:古代学官名。④教授:官职名,或以国子司业官到地方任教职。⑤真定:地名。⑥训诂疏释: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⑦逊避:谦逊回避。⑧不忽木:元朝政治人物。擢:提拔,升任。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七岁能属文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B.其高见远识率类此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不与相见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D.以母疾辞归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3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B.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C.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D.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3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因从之游,同舍生皆莫能及。(2)尝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34.刘因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答案】31.D32.C33.(1)刘因常与他往来,同学舍的求学者都没有能比得上他的。(2)他曾经很欣赏诸葛孔明“静以修身”的名言。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4.(1)从他每日都读经典,他的勤奋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他研读经典非常细致深入,见解独到精妙,他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对继母非常孝敬,他的孝顺值得我们学习;(4)家庭非常贫穷,但不贪财的品行,值得我们学习.【解析】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属:写/相类似;B.其:代词,代指刘因/大概,表推测语气;C.与:和/同“举”,选举,选拔;D.以:都是因为的意思;故选D。3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对于到他门下来求学的弟子,因材施教,都学有所成。“者”表示……的人,“者”后可断开,“随材器教之”主语是刘因,“皆有成就”主语是“弟子造其门者”,故“之”后“皆”前可以断开,再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故选C。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游:交游、往来。皆:都。及:比得上。②尝:曾经。承前句省略主语“刘喜”。爱:欣赏、爱因。之:的。3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①段刘因“日阅方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从第①段“究训诂疏释之说”即研究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之说,以及“其高见远识率类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致深入研读经典、见解独到精妙的人;从第②段“公卿过保定者众,闻因名,往往来谒,因多逊避,不与相见”,可以看出他不慕名利;从第③段“以母疾辞归。明年,丁内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敬老人的人。根据以上人物的性格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刘因天资过人。三岁时就能识字读书,一天能记诵成千上百句话,眼睛看过的东西当即就能背诵,六岁能写诗,七岁能撰文,落笔时候展示的才华就很惊人。刚二十岁时,才气就卓越高超,不同凡俗,每日阅读经典,想着能得到像古人那样的人来做朋友,因此写了《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是真定的教授,刘因常与他往来,同学舍的求学者都没有能比得上他的。起初是经学,研究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之说,总是叹息道:“圣人学术的精华,大概不止于此。”后得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朱熹和吕祖谦的著作,说:“邵之学至大;周之学至精;二程之学至正;而朱子之学博大精深,以圣贤正理贯穿始终。”刘因的高见远识大概是像这样。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在家开馆教学,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对于到他门下来求学的弟子,因材施教,都学有所成。公卿中经过保定的有很多人,听说了刘因的名声,都前来拜访,刘因大多时候都谦逊回避,不和他们相见,不了解的人有时以为他高傲,他也不去计较。(他)曾经很欣赏诸葛孔明“静以修身”的名言,因此把他的住所命名为“静修”。不忽木因为刘因的才学人品均很优秀,把他推荐给朝廷,至元十九年,有诏书令刘因入朝,提拔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刘因因为母亲生病辞官回家。第二年,母亲去世,刘因在家守丧。至元二十八年,朝廷又派使者,用集贤学士、嘉议大夫的职位征召刘因,刘因因病坚决辞谢。(2021·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①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②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③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④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辏。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注释】①甫:刚,才。②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③俾bǐ:使。④蠲juān:除去,免除。3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松异之 异:对……感到惊奇B.除知南康军 除:被任命C.间诣郡学 诣:到…去D.单车屏徒从 屏:屏障36.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A.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B.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C.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D.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37.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自小聪慧过人。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小伙伴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在沙上画出八卦图形。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朱熹关心民众疾苦。浙东闹大饥荒,在朝廷奖赏救荒之人后,他才肯再次受职赴任,并随即写信召募米商,免商税,征粮救灾。C.朱熹重视教育。在处理政事之余,他会去州郡的学校和学生讲论学问。他还亲自督工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D.朱熹处理政务亲力亲为。在浙东主管茶盐事宜时,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3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答案】35.D36.B37.C38.有人诋毁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的确大有可观。”【解析】3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D.单车屏徒从:单车独行,不带随从。屏:屏退。故选D。36.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可断句为: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故选B。37.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C.从“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可以看出,朱熹“亲自督工修复白鹿洞书院”是错的,故选C。3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短:诋毁。者:……的人。谓:说。谓:对……说”的翻译要准确。译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是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间或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参观白鹿洞书院遗址,上奏恢复它原来的样子,制定《学规》让他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有人诋毁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的确大有可观。”(2020·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八年级期末)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疲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3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云中守孟舒 故虽有名马 (《马说》)B.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 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C.以故死者数百人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D.以身死之 具答之 (《桃花源记》)40.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B.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C.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D.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认为孟舒不忠厚的原因是他做云中太守时,未能抵挡匈奴入侵,导致将士死亡。B.孟舒自己剃了头发、颈上套着刑具跟随赵王,可见孟舒对赵王的忠诚。C.孟舒失掉城池是因为饱受战争之苦的将士太过疲惫,拒绝抵抗,战斗能力减弱。D.皇帝在听了田叔的建议后,认为孟舒道德高尚,并重新启用他为云中太守。42.翻译句子。(1)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答案】39.D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0.B41.C42.(1)你凭什么说孟叔是忠厚的人呢?(2)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解析】3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故:形容词,从前的/连词,因此;B.坐:介词,因为/动词,坐着;C.以:介词,由于/连词,表修饰;D.之:代词,代指问的内容/代词,代指问的内容;故选D。4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结合句意及相关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的意思是“贯高等人谋反,皇上下达了确切明白的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夫贯高等谋反”是陈述贯高等人谋反;“上下明诏”的“上”是皇上,此句为皇上下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是诏书中的内容,人物与后果要断开。据此可知正确的断句为: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故选B。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结合“孟舒知士卒疲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可知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但士兵们登城拼死作战,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打仗一样。选项中“拒绝抵抗,战斗能力减弱”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故选C。4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何以言,凭什么说;以,凭借;为,是。(2)重点词:恶,厌恶;弃,丢弃;藏,收藏,占据。参考译文: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中。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回答说:“臣哪里能够知道!”皇帝说:“先生是长者啊,应该能够知道。”田叔叩头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长者。”当时孟舒因为抵御匈奴犯边抢劫不力而触犯刑律,云中郡遭侵犯抢劫尤为严重,被免职。文帝说:“先帝安置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才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毫无道理地让士兵死掉几百人。长者本该杀人吗?先生怎么能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贯高等人谋反,皇上下达了确切明白的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掉头发颈带刑具,跟随赵王张敖到他要去的地方,想要为他效死,自己哪里料到要做云中郡太守呢!汉和楚长期对峙,士兵疲劳困苦。匈奴王冒顿刚刚征服北夷,又来我们边塞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登城拼死作战,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打仗一样,由于这个缘故战死者有几百人。孟舒哪里是故意驱使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长者的原因。”于是皇帝说:“孟舒真是贤德啊!”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后来,汉景帝即位时,田叔做了鲁国的丞相。(2020·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①而遨②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③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④为类。悠悠乎与颢气⑤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节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注释】①箕(jī)踞:伸开两腿。②遨:抬头昂首。③衽席:泛指卧席。④培塿:小土丘。⑤颢气:清新洁白盛大之气。4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 异:认为是奇异的B.而不知其所穷 穷:尽,尽头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面向D.故为之文以志 志:记载,记述44.为文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4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带着仆人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最高处才停止。B.他们登上山,四周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千里内外的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都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D.拿起酒杯喝酒,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但还不想回家。46.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莫得其涯。【答案】43.C44.B45.C46.但是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C.句意: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西山。向:从前。故选C。44.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我们)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可断句为: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故选B。45.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C.文中写千里内外的种种景物“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意思是它们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什么能够隐藏。不是“都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故选C。4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莫:没有人。得:能够知道。涯:边界”的翻译要正确。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它们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2020·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何岳还金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②;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节选自周晖《金陵琐事》)【注释】∶①封识(zhi):封存的标记。②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4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劝令留金也 恐:担心B.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谢:答谢C.何利此数金乎 利:利益D.俟他日来取 俟:等待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A.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B.去数年/绝无音/信间其经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C.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D.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4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何岳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银子二百多两。B.第二天一早,何岳就带着捡来的银子四处寻找失主。C.当官的人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存在何岳那里。D.何岳托付官员的侄子把箱子带回给那位官员。50.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答案】47.C48.C49.B50.(那官员)把银子寄存在他家多年,他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解析】1.C.利:以……为利,贪图,意动用法。故选C。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C.根据句意:官吏离开了许多年,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何岳听说官吏的侄子因为其他别的事情到南方来,不是来取箱子的。故划分为: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故选C。3.B.错误,应是:第二天早晨,何岳就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寄,寄存;略不动心,毫不动心;此,这种;过,超过;补出主语“那官员”。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两百两银子,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让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东西,便走上前问他关于银子的事情,那人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吻合,于是就还给了那个人。那人想从丢失的钱中分一部分给何岳作为酬谢,何岳说:“我捡到钱时没人知道,都可以算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心存感激地离开。他也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箱子里面有银子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以后我回来再来取。”官吏离开了许多年,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何岳听说官吏的侄子因为其他别的事情到南方来,不是来取箱子的。何岳就把箱子托官吏的侄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2020·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给:充足。③赍(jī):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5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向:先前B.是谁之咎 咎:过错C.出镯与之 与:给D.竟得中试 中:中等52.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A.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B.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C.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D.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5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罗一峰先生在会试途中捡到一只金镯,后来主动还给它的主人。B.仆人想典当金镯作为旅费,被罗一峰先生阻止了。C.罗一峰因为归还金镯而错过了会试的期限。D.本文宣扬了古人善有善报的思想:考中状元是罗一峰善行的结果。54.请把语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答案】51.D52.C53.B54.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解析】51.D.句意:竟然考中。中:考中。故选D。5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的意思是: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因此断为: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故选C。5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由“仆于途中拾一金镯”可知,是罗一峰先生的仆人捡到一只金镯;C.由“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可知,应是考试时间正好赶上;D.对主旨理解有误。本文表现了罗一峰先生善良、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故选B。5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届”,到;“仓皇”,匆忙;“竟”,竟然;“中试”,考中。参考译文: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致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地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2020·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5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图袭关羽(图谋)B.都武昌(都城)C.收嘉系狱(关押、拘捕)D.于是见穷诘累日(盘问)56.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B.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C.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D.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57.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向是仪咨询吕蒙偷袭关羽的计划,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劝孙权予以采纳。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当时追究深查刁嘉一案,诏令愈来愈严厉,是仪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得以免罪。D.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58.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答案】55.B56.B57.D58.(孙权)想重新授予是仪兵权(军队),是仪自己认为没有才能带兵(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解析】55.B.句意:孙权建都武昌。都:建都,动词。选项错误;故选B。5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是仪时时举荐人才,却从不说别人的短处。是仪为国家服务几十年,从未有任何过失。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故选B。57.D.从“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问果他家”可知,是仪置不办家产私业,没有大宅,选项错误;故选D。5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授:授予。”“辞:推辞”。参考译文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陵县人。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管理机密文书,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衔。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问是仪的意见,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很好,劝孙权采纳。是仪又随孙权出兵进攻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建都武昌,是仪升任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职务。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兵马,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到皖县去见将军刘邵,想执行引诱魏军大将曹休前来的计划。后来曹休受骗率军到达,被打得大败而逃,是仪因功升任偏将军。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孙权迁都到东边的建业,让是仪辅佐太子。后来他随太子孙登回建业之后,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当时受牵连的人害怕吕壹,都说听到了刁嘉的恶毒攻击,唯独是仪却说没有听到。结果他一连很多天都受到追根究底的盘问,孙权为此下达的诏令也变得非常严厉,群臣为他的处境担心到了极点。是仪回答说:“现在的刀锯已架在我脖子上,我怎敢替刁嘉隐瞒,自取灭亡,落个不忠诚的死鬼呢?”是仪依然据实回答讯问,供辞保持正直而不改变。结果孙权放过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是仪素来不置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修建的住宅刚好够自家居住。邻居有一家兴修了一座大宅院,孙权外出时远远望见,问修大宅院那家是谁,左右的侍从回答说:“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必定不是他。”一问果然是其他人。是仪时时举荐人才,却从不说别人的短处。是仪为国家服务几十年,从未有任何过失。(2020·湖北随州·八年级期末)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注释]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挥动手臂,让他离开。③三径: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或隐居。(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5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2)无论魏晋(3)酒适辄抚弄(4)而去之6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杜少府之任蜀州 执事者闻之B.不堪吏职 不堪其忧C.其真率如此 其真无马邪D.或云潜 或王命急宣6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6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答案】59.(1)曾经(2)不要说,更不必说(3)就(4)离开60.B61.D62.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解析】5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尝:古今异义词,曾经。(2)句意: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3)句意: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辄:副词,就。(4)句意: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去:古今异义词,离开。6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A.之:动词,到,往/代词,这件事;B.堪:动词,都解释为“能忍受”;C.其:代词,他/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D.或:代词,有的人/代词,有时;故选B。6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故正确停顿为: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选D。6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重点词:“子:敬称对方,你;奈何:代词,怎么,为什么;苦:使……受苦;如此:这样。”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后来陶渊明又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2020·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常平:官仓名。6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奇:认为……优异B.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告C.民得从便受粟 得:得以D.每发辄得盗 得:得罪6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B.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C.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D.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6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曾巩为学,从小聪慧,才思敏捷,气魄非凡,二十岁就声名远扬,得到欧阳修称赞。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曾巩勤政为民,工作主动,方式灵活,号召富人无偿救济灾民,让老百姓度过了饥荒。C.曾巩嫉恶如仇,对待恶势力毫不手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确保一方平安。D.曾巩为人,孝敬父母,对弟弟妹妹友善爱护,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堪为表率。6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父亡,奉继母益至。【答案】63.D64.C65.B66.父亲死后,曾巩侍奉继母更加周到。【解析】6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D项,“每发辄得盗”中的“得”是“擒获”的意思。故选D。6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意思是: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断句为: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故选C。6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依据原文“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可知,曾巩劝说富人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将粮食卖给百姓,让百姓度过饥年。“号召富人无偿救济灾民,让老百姓度过了饥荒”理解错误,故选B。6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奉,侍奉;益,更加;至,周到。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任齐州知州,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从此,齐州的百姓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2020·湖北随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浣花溪记明钟惺①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②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③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④,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注释】①钟惺(1574年—1624年),字伯敬(一作景伯),号退谷、止公居士,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明代竟陵派文学家。②委:江河下游。③舁(yú)夫:抬轿子的人。舁,抬。④水槛:临水的栏杆。67.请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是日清晨 如是者数处B.然必至草堂 竹柏苍然C.一亭树道左 青树翠蔓D.覆以水槛 自宫以西68.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 )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B.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C.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D.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69.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是以自己的游踪所至展开描写的,他从成都南门出来,走三四里到青羊宫,复前行过桥即至“浣花溪”亭,再前行过武侯祠,再到梵安寺,最后抵杜工部祠。文章随着溪流的宛转逶迤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胜境。B.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浣花溪的方位,并从溪水的形状和颜色对溪水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用五个比喻,写溪流的曲折多变;又用三个比喻写出溪水清澈透明、莹然如镜而又澄碧柔美的特点。C.文中的“少陵”“杜工部”都是指“诗圣”杜甫。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他一度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即本文所记浣花溪草堂,安史之乱时诗人在成都的寓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此址上建杜工部祠。D.“万历辛亥”,是公元1611年,此处采用的是皇帝年号加干支纪年法。又如在《核舟记》一文中有“天启壬戌秋日”,也是采用此种纪年方法。今年是公元2020年,是为庚子年。70.翻译下面的句子。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答案】67.A68.C69.A70.过了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象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解析】67.A.都解释为“这”;B.然而/……的样子;C.立/树木;D.用/表示方位;故选A。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8.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据此可划分停顿为: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故选C。69.A.有误。“复前行过桥即至‘浣花溪’亭,再前行过武侯祠”有误。原文是“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应是先到武侯祠,再到“浣花溪”亭。故选A。7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周:四面环绕。如:像。通:通行。题:题字。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象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象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全都没法读了。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钟惺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2020·湖北武汉·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①。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②,韩赵宾从③,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吴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④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节选自《孙子吴起列传》)[注释]①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②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③宾从:宾服归顺。④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⑤属:同“嘱”,委托、托付。7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置相,相田文 相:让……做国相B.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将:统率C.治百官,亲万民 治:管理D.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所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7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A.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B.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C.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D.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7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觉得田文不如自己,不配做国相。B.吴起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战死。C.田文是一位言语谨慎、城府很深、修养很高的人。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吴起功名之心过于强烈,锋芒过于外露,但他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善于与同僚沟通。7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答案】71.D72.B73.A74.镇守西河而使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宾服归顺我国,您和我相比谁强?【解析】71.D.句意:这便是我地位居于您之上的原因。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的原因”。故选D。72.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君主年少,国人疑惑,大臣未亲附,百姓不信任,当此之时,将政事交给您呢?还是交给我呢?故断句为: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故选B。73.A.“心胸狭窄”赏析有误,吴起认为自己比田文更适合做相国,于是就去质问田文,与田文一番交谈,最终坦然承认自己不如田文,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的人。故选A。7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守,镇守。东乡,向东侵犯。“乡”同“向”。宾从,归顺。孰,谁。译文:吴起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魏国设置相位,以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论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命,敌国不敢图谋,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治理百官,亲附万民,充实府库,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扼守西河而秦军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此三项,您都出于我之下,而地位却高于我之上,这是何故?”田文说:“君主年少,国人疑惑,大臣未亲附,百姓不信任,当此之时,将政事交给您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很久说:“交给您。”田文说:“这便是我地位居于您之上的原因。”吴起这才自知不如田文。五、对比阅读(2021·湖北湖北·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7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B.便舍船/屋舍俨然C.乃大惊/乃不知有汉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76.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断两处)A.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B.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C.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D.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77.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描绘的地方都是山水阻隔,难以进去,所以自然环境没有被破坏。B.甲文居民说“不足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应所问”,说明他们都不愿意和外界来往。C.两段文字中的居民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民风纯朴,生活安宁祥和。D.两段文字都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7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答案】75.A76.B77.B78.(1)示例:(他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示例: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解析】7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去:都解释为“离开”;B.舍:舍弃/房屋;C.乃:于是,就/竟然;D.其:代词,他/副词,表选择;故选A。7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语句的句读。句意: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或为关联词,解释为“有的人”,在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故断为: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故选B。7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乙文居民“不应所问”,根据“不深解吴语”,可知是因为他们不懂我说的话,并不是他们都不愿意和外界来往。故选B。7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1)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赴:奔向;盖:大概是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2021·湖北咸宁·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乙】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贰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源出山下石间涌沸①为潭,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予每一至溪上,毂纹②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尘事,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③以赏其趣。……此溪四时不竭,灌润千亩,人称为德溪云。《青溪三潭记》【注释】①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②毂纹:像绉纱的波纹,指微波。③亭:名词作动词,建亭子。7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B.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C.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D.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80.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B.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C.予尝游焉 尝:尝试。D.此溪四时不竭 竭:干涸。8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皆可亭以赏其趣B.乃记之而去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C.潭中鱼可百许头 深丈许D.潭西南而望 而幽光在目8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乙】文叙写与友人“穷其源”的乐趣。B.【甲】、【乙】两文均写溪水以石为底,描写生动形象,历历可见,极富情趣。C.【甲】、【乙】两文均写了水,突出水之清澈。D.【甲】、【乙】两文都由看到水中景物而感到高兴;由看到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孤寂、悲凉的心境。8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答案】79.A80.C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1.C82.D83.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潭底遍布小石头,累积在一起,像鸡蛋,像宝珠。【解析】79.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正确断句为: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观;故选A。80.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根据语境作出判断。C.有误,“予尝游焉”意思是我曾经到那里游玩过。尝,曾经;故选C。81.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A.以:把,用/来;B.之:代词,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助词,的;C.许:均表约数,翻译为“左右”;D.而:表示修饰/表示转折;故选C。8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D.“两文都由看到水中景物而感到高兴;由看到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孤寂、悲凉的心境”表述有误,乙文表达了作者对青碧溪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故选D。83.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②句中重点词:布,遍布;如,像。参考译文:【甲】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乙】青碧溪在云南大理点苍山马龙峰南面。正德十五年,我曾经到那里游玩过。……嘉靖三十五年,我与马、任两公(一起去游玩),深探青碧溪的源头。(青碧溪的)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潭深约一丈,明亮光洁到连针都无所遁形。潭底遍布小石头,如卵如珠,青绿白黑,比宝石更明丽,交错生辉,像霞绮一样灿烂。潭面刚有落叶坠下,就有鸟儿随之衔去。潭三面石崖,干净得像是被擦拭过,不染一丝灰尘。观看游玩了很久……我每次到清溪,看到像绉纱似的潭水波纹,或是似沉下水中一块碧玉的潭底月影,印心染神。都有所顿悟,感受深切。就算离开清溪返回现实世界,但清溪潭水的美景,仍然像在眼前,历久不能忘记。沿着溪水(向)外走,水流经过的地方,根据地势流淌成不同形状。圆形之处像镜子,弯曲之处像初月,姿态各异,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青碧溪四季不干涸,灌溉千亩农田,(所以)人们称它为“德溪”。(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正义》)【乙】古之学者为己,( )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①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②秋登其实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③;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节选自《颜氏家训》)【注释】①说:炫耀;②华:花;③登:进用,这里指摘取。84.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 )A.不知其旨也(宗旨)B.学学半(学习)C.但能说之也(但是)D.行道以利世也(践行)85.请将文言虚词“夫”和“以”分别还原到文中。()补不足也 ()学者犹种树也86.下面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B.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C.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D.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87.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曰:“教学相长也。”(2)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88.两篇文章都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但表述重点不同,说说你的理解。【答案】84.D85. 以 夫86.B87.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现在的学者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来求得升官(或者修养身心来谋求个人的进步)。88.【甲】文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强调学习要和“教别人”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乙】文阐述修身利行的重要性,强调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功利地为自己,而是修养身心,对社会有利。【解析】8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B.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C.句意为: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但,只是。D.句意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行,践行,推行。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D。85.本题考查虚词的作用。解答时要根据相关句子的意思去分析判断。第一空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判断第一空词语的意思“用来”,是一个表示目的的连词,应该填“以”。第二空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由此判断第二空的词语为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用于句首,起到引出下文议论的作用,故填“夫”。8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该句的意思是“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据此断句为“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故选B。8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故,所以。长,推动,促进。(2)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进,进仕,做官。88.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对比探究。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分析出两位作者在各自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观点,然后进行对比即可。甲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告诉我们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并强调了要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明真理,出真知,得到进步和发展。乙文: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知,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知,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知,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由此可以判断,乙文重在强调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功利地为自己,而是修养身心,对社会有利。译文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乙: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0·湖北黄冈·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8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B.策之不以其道(道路)C.是子不欲吾善也(好)D.因下彭氏之子(于是)9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B.执策而临之 令彭氏之子御C.其真无马邪 既出,得其船D.骈死于槽枥之间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91.用“/”划分文中划线句子的节奏。(划两处)彭氏之子 半道而问曰9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1)安求其能千里也?(2)君将何之?93.【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_______,“食马者”喻指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食马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9.B90.A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91.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92.(1)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您这是要去哪里?93. 人才 封建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解析】89.B.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的方法。故选B。9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表转折,却\表转折,却;B.代词,指千里马\助词,的;C.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D.介词,在\介词,对于;故选A。91.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故断句为: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9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安,怎么。其,它。千里,日行千里。(2)君,您。将,将要。何,哪里。93.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中的千里马与伯乐均有其象征意义。千里马其能日行千里,所以它象征着人才。而食马者象征着封建统治者,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根据甲文中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食马者不能认识真正的千里马,导致千里马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从中可以看统治者对于人才的态度是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根据乙文中的“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可知商汤认为伊尹是对于国家来说,就好像良医好药,于是亲自去拜访他,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4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文本阅读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非文学文本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天津市2020-2021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5 21:07:11
页数:49
价格:¥4
大小:100.3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