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初中
>
语文
>
天津市2020-2021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天津市2020-2021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8
2
/28
剩余2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片段,回答各题。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啮沙为坎穴 啮:冲刷B.再转不已 已:停止C.遂反溯流逆上 遂:于是D.但知其一 但:但是2.下列句子中“之”字解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一老河兵闻之B.其反激之力C.至石之半D.然则天下之事3.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正确方法。B.文中老河兵的“笑”是对寺僧“不能究物理”的无奈与嘲笑。C.文章从寻找石兽的事情中悟出了凡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D.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答案】1.D2.A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D.但知其一:只知道表面现象。但,只是。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A.代词,代“这件事”或“讲学家的观点”。B.助词,的。C.助词,的。D.助词,的。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对寺僧‘不能究物理’的无奈与嘲笑”说法错误,文中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据理臆断”的无奈与嘲笑。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B。参考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天津·七年级期末)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B.濯清涟而不妖 涟:水波C.亭亭净植 植:种植D.宜乎众矣 宜:应当5.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B.世人/甚爱/牡丹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同予/者何人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B.“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贵品质。C.“噫!菊之爱……宜乎众矣”是作者用感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D.作者将牡丹和莲花作对比,目的是表达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答案】4.C5.D6.D【解析】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C。“亭亭净植”的意思是: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植”是“竖立”,不是“种植”。故选C。5.考查文言朗读节奏的划分。D.“同予者何人”的意思是: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正确的句读是:同予者/何人。故选D。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作者将牡丹和莲花作对比,将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所以D项“作者将牡丹和莲花作对比,目的是表达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D。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2021·天津红桥·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面小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经过)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冲刷)C.竟不可得(竟然)D.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8.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有误的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应为“讲学家设帐于寺中”)B.当求之于上流(判断句,可译为“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求二石兽于水中(倒装句,应为“于水中求石兽”)9.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了两只落水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中,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的故事。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想想,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认知。C.文中出现两次“笑”:一是讲学家对寺僧的嘲笑表现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二是老河兵笑讲学家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D.故事的结局是在下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说明只有老河兵考虑了各种因素,得出了正确答案。【答案】7.C8.B9.D【解析】7.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C项句意为:到底还是没找到。竟:终了,最后。故选C。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式的理解。B项“当求之于上流”属于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故选B。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D项“在下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理解有误,应该是在上游的数里外找到了石兽。故选D。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天津和平·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面小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0.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棹数小舟 棹:划船B.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C.竟不可得 竟:竟然D.转转不已 已:停止11.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D.不蔓不枝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中石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写,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作者先写打捞无果,再写讲学家的“众服为确论”的议论,又引出老河兵的“笑”,最后“如其言”在河之下流打捞到了石兽。B.《河中石善》中的寺僧代表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据理臆断的人,老河兵代表了有生活经验、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人。C.《河中石兽》语言平易,风格简淡。比如“棹数小般,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中连用“棹”“曳”“寻”三个动词领起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二字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D.这篇笔记小说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答案】10.C11.A12.A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句意为: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B.句意为:不是颠倒了吗。颠,颠倒,错乱;C.句意为:最终没找到。竟,终了,最后;D.句意为: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故选C。11.本题考查词类活用。B.暴涨,动词作名词,凶猛的河水;C.名,名词作动词,出名;D.蔓,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故选A。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应是:最后“如其言”在河之上游打捞到了石兽;故选A。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1·天津滨海新·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面小题。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B.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D.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顺流。14.下面句子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棹数小舟B.是非木杮C.可据理臆断欤D.求二石兽于水中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问题,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主观臆断,没能找到石兽。C.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深层思考。【答案】13.D14.D15.B【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句意: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竟:终了,最后。正确。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句意: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正确。C.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正确。D.句意: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溯流:逆流。故错误。故选D。14.本题考查句式。A.句意:划着几只小船。属于陈述句。B.句意:这不是木片。属于否定句。C.句意: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属于疑问句。D.句意:在水中搜寻石兽。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于水中求二石兽”,属于状语后置句,是倒装句。故选D。1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B项“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问题”判断错误;应为“讲学家”。故选B。参考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2020·天津和平·七年级期末)完成下面有关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的小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6.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渐激渐深(猛烈)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1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服从了讲学家的话,因为它是正确的结论。)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D.竟不可得。(最终没有找到。)18.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沙下,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C.老河兵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答案】16.C17.B18.D【解析】16.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C.激:冲击。故选C。17.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B.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故选B。18.这道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根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知,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故选D。译文: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0··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蕃,多B.濯清涟而不妖濯,洗C.香远益清 益,更加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新鲜20.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友人惭,下车引之D.牡丹之爱21.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B.“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对富贵享乐生活的羡慕和追求。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芳名远播。D.文中画线句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答案】19.D20.C21.B【解析】1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解释。D项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故选D。20.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例句中的“之”是代词。A.助词,的;B.助词,的;C.代词;D.助词,的;故选C。2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项中“对富贵享乐生活的羡慕和追求”理解有误,应该是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受外界影响而保持内在的高尚品德。故选B。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2020·天津津南·七年级期末)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蕃:多B.香远益清 益:更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庄重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陶后鲜有闻 鲜:少2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的超凡脱俗。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含蓄的感叹中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D.作者写菊花的目的是表达对陶渊明独自避世、逃避现实人生态度的批判。【答案】22.C23.B24.D【解析】2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意思是: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亵”是“亲近而不庄重”,而不是“庄重”。故选C。23.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可根据句意和结构进行判断。A.有误,句意为: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朗读节奏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有误,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朗读节奏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有误,句意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朗读节奏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故选B。24.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D.有误,作者写菊花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不是表达对陶渊明独自避世、逃避现实人生态度的批判。故选D。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2020·天津东丽·七年级期末)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经过,经历)B.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C.不亦颠乎(通“癫”,疯狂)D.转转不已(不停止)26.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B.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C.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27.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然后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答案】25.C26.B27.D【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C.句意:不也是(显得)荒唐吗?颠,颠倒,错乱。故选C。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尔辈,你们这些人。为,被。去,离开。故正确翻译应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故选B。2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理解有误,应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故选D。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显得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020·天津·七年级期末)阅读《陋室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8.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B.谈笑有鸿儒 鸿:大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D.无丝竹之乱耳 丝:指管乐器29.下列语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有龙则灵。B.往来无白丁。C.无案牍之劳形。D.何陋之有?30.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环境的清幽宁静和恬静的气氛。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含有对比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D.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答案】28.D29.D30.B【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丝:指弦乐器,故选D。29.本题考查文言句式。D.宾语前置,宾语和谓语倒装,本来顺序是“有何陋”,故选D。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并没有表达“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之意,故选B。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课外阅读(2021·天津河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②、严子陵③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④西曹主簿⑤,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注】①仕:做官。②老莱:相传春秋晚期思想家,不愿做官,隐居山林,著书立说。③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④辟:征召。⑤西曹主簿:官职名。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不就 就:_____________(2)悉散之 悉:_____________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结合文章,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1. 就任 全、都32.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33.重其德行。因为不慕荣华,安于俭苦。【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1)不就:他都没有就任。就:就任。(2)悉散之:把钱财全部分散给了亲友。悉:全、都。3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词语:立:建造。于:在。野外:荒郊野外。食:吃。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结合“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可见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重其德行;2)结合“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可见,刘凝之不接受是因为不慕荣华,安于俭苦。译文: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品德行为。州里多次尊敬地推举他任西曹主簿,他都没有就任。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凝之把钱财全部分散给了亲友。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2021·天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简子放生邯郸①之民,以正月元旦②献鸠③于简子。简子④大悦,厚赏之。客⑤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③鸠:一种禽鸟。④简子:晋国的重要大臣。⑤客:门客。依附于贵族门庭的人。3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厚赏之 赏:____________(2)不若禁民勿捕 若:____________35.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36.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简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34. 奖赏,赏赐 如35.百姓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36.简子听取门客建议,决定禁止百姓捕鸠,避免对鸠产生更多的伤害。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有仁爱之心的人。(意思对即可)【解析】3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学生平时要多积累文言字词的意义,做题时可将该词放在句子中去解释,有时还需要联系它的前后句去推敲意思。(1)句意:重重地奖赏了他们。赏:奖赏,赏赐;(2)句意:不如禁止百姓捕猎它们。若:如。3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语: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放之,放生猎物;之,代词,指猎物;竞,争。3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由“简子曰:‘然。’”可知,简子听取门客建议,决定禁止百姓捕鸠,避免对鸠产生更多的伤害,表明赵简子是一个知错能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由“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正月元旦放生,可知简子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译文:有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元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斑鸠鸟进献给简子。简子很高兴,重重地奖赏了他们。门客问简子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对斑鸠)有恩德。”门客说:“百姓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百姓捕猎它们。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恩德补偿不了犯下的.过失。”简子说:“你说的对。”(2021·天津红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薄。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④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④仕:指做官。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乃委手版归__________ (2)将弃官去__________3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39.本文叙事写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周敦颐的性格特点?【答案】37. 丢下(扔下),舍弃; 离开。38.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39.结合原文 富有才能 为官正直【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诗词理解。(1)句意思是: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委:丢下,扔下。(2)句意思是:打算辞官离开。去:离开。3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法:根据法律;死:判处死刑;欲:想。3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从“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可知,他富有才能;从“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他为官正直。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2021·天津和平·七年级期末)课外文言文阅读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患其塔动()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人履其板()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42.作者在表现喻皓的技艺高超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答案】40. 担心,害怕,忧虑 踩踏41.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42.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正面是喻皓的语言,侧面是塔不动的结果和“人皆伏”的赞誉。【解析】4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是:担心它晃动。患,担心,害怕,忧虑。(2)句意是:人踩在那楼板上。履,踩踏。4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此,这;易,容易;耳,助词,表肯定;但,古今异义,只;布,名词作动词,铺;板,木板;讫,完;便,就;实钉,钉牢;之,代词,它,指木板;动,晃动。42.本题考查表现方法。“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迄,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是正面描写;“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和“人皆伏其精练”是侧面描写,由此可知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是喻皓的语言,侧面是“塔不动”的结果和“人皆伏”的赞誉。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心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2021·天津滨海新·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①中认之。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②。”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③,幸劳见归④,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⑤。(选自《后汉书·刘宽传》)[注释]①车:这里指牛拉的车。②随所刑罪:随您怎样处罚我。③脱误:脱漏和错误。④见归:归还给我。⑤校:同“较”,计较。4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宽尝行 尝:____________(2)州里服其不校 服:____________4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宽无所言,下驾步归。4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刘宽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43. (1)曾经 (2)佩服44.刘宽没有说话,下了牛车自己走回家去。45.刘宽是个宽厚的人(宽宏大量、宽容等,意近即可),有人误认了他拉车的牛,他没有计较,下车走回家,后来那人来道歉,他没有责罚那人,反而宽慰他。【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尝:曾经;(2)句意为: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服:佩服,钦佩;4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无”,没有;“言”,说话;“归”,回家。4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分析,刘宽是个宽厚(宽容,宽宏大量),为他人着想的人。参考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就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2020·天津和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④,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⑤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⑥,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节选自《啸亭杂录》)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翻绎:推演。⑤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⑥《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4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少时家贫。 少:(2)无不立对。 对:47.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48.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46.(1)年幼(2)回答47.(他的)同事拿出书架上所有的书,抽选内容来为难他。48.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天性聪慧;“无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解析】4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少,一词多义,年幼。对,一词多义,回答。4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取,拿。以,来。48.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他从邻居那里借钱买车,所以翻阅过的书都能背诵,同事拿《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考他,他都能立刻回答,可知他是一个天性聪慧的人。他小时家贫,就借钱买书,做官以后,把库中的《四库全书》都读完了,可知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译文:李侍郎,单名一个绂,生性聪慧。年少时家里贫穷,没钱买书,于是(只能)向邻居借钱。每当翻阅过书本,没有哪里不会背诵的。偶尔去集市,看到街坊店铺名称,他都能暗自记住。后来官任翰林,书库中有以前收藏的《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他的同事拿出书架上所有的书,抽选难题考他,没有不立刻回答出的,大家都十分吃惊。(2020··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戴震难师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④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释】①先生:这里指戴震。②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③就傅:跟随老师。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4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①先生是年乃能言言:()②师无以应应:()50.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51.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答案】49. ①说话 ②回答50.(戴震)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51.“非常”一词蕴含对比,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独立思考问题。【解析】4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先生是年乃能言:戴震十岁的时候才会说话。言,说话。(2)师无以应: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应,回答。5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就,跟随。傅,老师。诵,背诵。日,每天。休,停。5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非常儿”的意思是“这个孩子非同一般”。即把戴震和其他学生对比,突出戴震和其他学生不一样。(2)结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可知,戴震在学习时,能够思考,不盲从偏听。(3)结合“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可知,面对先辈、面对权威,他也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4)故塾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译文:戴震十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2020·天津津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马援①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②以朴③,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④,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⑤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注释】①马援,字文渊。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②示人:给人家看。③朴:未加工的木材。④斛(hú):古代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⑤隗(wěi)嚣:字季孟,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5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遂之北地田牧 之:(2)乃尽散于亲旧 乃:5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嚣甚敬重,与决筹策。54.请结合原文分析,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答案】52.去,到;于是53.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54.(1)因为马援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2)因为马援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解析】5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句意: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之,到,去。(2)句意: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乃,于是。5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甚,十分,非常;与,参与;筹策,筹划决策。5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描写马援言行的句子分析即可。结合“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可知他志向坚定;结合“‘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可知,他不看重钱财,赈施钱财。这些都是隗嚣敬重马援的原因。参考译文: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0·天津东丽·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指:同“旨”,主要意思。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⑤华靡:奢华。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5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众皆弃去() (2)光持石击瓮破之()5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57.依据全文分析,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55. (1)离开 (2)打破(击破、敲破)56.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57.(1)喜欢读书(勤奋好学)(2)聪明机智(3)生活朴实(不喜奢华)【解析】5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1)句意为: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离开;(2)句意为: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破:打破(击破、敲破)。56.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自是,从此;释,放下;至,到了;不知,不觉得。5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的情节可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从“性不喜华靡”可看出他是一个生活朴实之人。参考译文: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7岁时,已经稳重得像成人,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就懂得了《左氏春秋》的主要意思。从那以后,对于书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后来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他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2020·天津·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5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其始折旋疾徐 徐:______ (2)乃四顾胆落 顾:_______5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遂以为尽操舟之术。60.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58. 慢 看59.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60.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解析】5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顾,古今异义,古义是看,回头看,今义多为照顾、回顾。这里取古义。5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以为,认为;尽,完全;操舟之术,驾船的方法。60.本题考查寓意。楚人学习驾船,在小河里小试身手后,便满足了,谢别船师。遇到危险后,不知所措。楚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工作不能自满,要不断进取,或是学习技能不能浅尝辄止,要做到精湛。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船是掉头还是转弯,是快还是慢,只听从师傅的(教导)。因此他到江中岛屿之间的小河里小试身手,没有不如人意的,于是他就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于是就立即谢别了船师,击鼓径直快速前进,突然遇到危险,他四处张望,吓破了胆,船桨掉入江中,舵失去操控。三、对比阅读(2021·天津南开·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挪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6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渐激渐深(猛烈)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6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石性坚重 蒙乃始就学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C.秦将白起闻之 无丝竹之乱耳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6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6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答案】61.B62.D63.B64.(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解析】6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把握能力。A.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B.句意为:越冲击越深。激:冲击;C.句意为:假装打败撤退。佯:假装;D.句意为:却断绝他(赵军)的粮道。绝:截断;故选B。6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是/于是,就;B.被/是;C.代词,这件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都是代词,他的。故选D。6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文中“僧募金重修,求二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等内容可知,选项对寺僧和讲学家观点的陈述正好相反,应调换过来,因此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1)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柿: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2)使:假使;将:作将军;必:一定。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却断绝他的粮道,并将赵军分割开来,赵军军心涣散。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2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天津市2020-2021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天津市2020-2021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
天津市2020-2021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各地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天津市2020-2021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5 21:07:11
页数:28
价格:¥4
大小:63.8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