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75
2
/75
剩余7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目录一、上海市普陀区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三、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四、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五、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六、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期末语文试题七、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八、上海市嘉定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九、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上海市普陀区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n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数引为麾下()(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A.规劝B.建立C.创立D.提出(2)果诉忠嗣沮兵()A.阻止B.破坏C.诋毁D.畏惧1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17.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①.招来,招致②.明白,知道,知悉14.(1)D(2)B15.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16.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n17.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劝说王忠嗣: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而王忠嗣则认为(1))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城,难以攻克;(2)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3)不愿意牺牲士兵的生命。(4)不在乎个人名声与官职得失。李光弼所作的利弊分析不是王忠嗣所关注的,因而没能说动。【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1)“数引为麾下”的句意:多次招致忠嗣到自己军中。“引”,领,招致。(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的句意: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审”,明白,知道,获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的句意: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提出)攻下石堡城。“建”:请求,提出。故选D。(2)“果诉忠嗣沮兵”句意: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沮”,破坏,败坏。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屯”,驻扎。“费”,耗费。“图”,用作动词,夺取,攻占。“雠”,抵偿;“厉兵”,磨好兵器。“秣马”,喂饱马。“衅”,代指沙场,作战时机。“取”,攻占。【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的句意是: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根据语法断句。“忠嗣本负勇敢”是主谓结构,“忠嗣”作主语,“本负勇敢”作谓语,故应在“忠嗣本负勇敢”后停顿。\n“及为将”中的“及”等到,表时间。“将”是动词“为”的宾语,译为授予将军之职,故应在“及为将”的前后停顿。“边”是“安”的宾语,译为安定边邑;“事”是“生”的宾语,译为不会再生发事端。故应分别在“乃能持重安边”和“不生事”之后停顿。综上分析,该句断句如下: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意要求分析不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筛选文段,找出有关李光弼与王忠嗣的对话段落和语句,分别从两个人物的言语中分析,理解文意。根据“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得出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两点来说服王忠嗣:一是大夫要爱惜士卒,给予奖励,鼓舞士气。二是大夫吝惜财物,只会让小人有可乘之机,添加了进言谗害的机会。由此得出:李光弼劝说王忠嗣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依据“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得出:吐蕃要倾全力夺取,劳命伤财,大动干戈,实在不值。依据“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得出: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再依据“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得出:王忠嗣不愿牺牲士兵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荣耀。以上都是不能所动的理由。根据以上分析,李光弼所作的利弊分析不是王忠嗣所关注的,因而没能说动。参考译文: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沙场,王忠嗣当时年仅九岁,拜见皇帝,就伏地大哭。唐玄宗就把他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器重他。信安王祎在河东驻扎,萧崇在河西驻扎,多次招王忠嗣到自己军中。皇帝认为他还年少,有复仇之志,下诏给众将,不得招他为将。萧崇入朝,王忠嗣说:“让我跟你三年,实在没有用来报答天子的办法了。”于是请求带领精锐数百去袭击敌寇。恰逢吐蕃酋长阅武郁标川,正在他攻下要返回时,王忠嗣誓不服从,提刀赴战,斩首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万计。萧崇上表为他邀功,皇帝非常高兴。\n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只想一生为将,安抚众人。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所以训练士兵,随时补缺修缮不足。五年正月,王忠嗣已佩有四个将印,控制了万里,自开国以来到现在,从未有过。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王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于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再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王忠嗣分兵接应,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得到奖励,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董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王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怎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董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王忠嗣破坏进兵。后来,安禄山占据雄武,控制了飞狐塞。王忠嗣多次上表说安禄山将要造反,李林甫特别忌妒王忠嗣,暗中派人诬告说“王忠嗣曾被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把他贬为汉阳太守。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文公问守原①议(崇明区)(唐)柳宗元①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②勃鞮,以畀③赵衰。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③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④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n④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有删节)【注】①原:地名。②寺人:宦官。③畀:给予。④竖刁:齐国宦官。18.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矣B.哉C.乎D.耶19.作者否定晋文公在“原”地守臣问题上谋及寺人的行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择重要地方守臣是执政大事,不容有失。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C.与寺人相谋,是伤害贤能损害政事的源头。D.守原关乎周王之命,谋及寺人则有辱王命。20.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A19.B20.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结合虚词的意义,采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并结合文中语句,进而选出恰当的虚词。从整体来看,由“由是滋□”后的句号可知,此句表示的是陈述语气。A.“矣”,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用在这里可以;B.“哉”,表感叹或疑问语气,用在这不合适;\nC.“乎”,表疑问语气,相当“吗”,用在这里不合适;D.“耶”,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用在这里不合适。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说法错误,“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选项“对政事有损”曲解文意。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答题时注意熟读文章内容,再仔细分析文章的思路,同时要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第一,“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第二,“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文章接着举例来说明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第三,“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紧接着文章继续举例,以齐桓公任用管仲兴盛、任用竖刁失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n第四,“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余故著晋君之罪”,得到贤能的大臣来守卫原邑,那么咨询没有漏掉该举荐的人……所以我写下了晋文公的过错。最后,归纳总结,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参考译文:①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受封原邑(今河南济源)之后,被此地的防守问题所困扰。于是向家奴勃鞮咨询,勃鞮推荐了赵衰。②我认为,镇守原邑是国政中的重大事件。这是用来顺承天子诏命、树立霸主的威严,使诸侯听命于己的方法。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晋侯却把他们抛在一边,不向他们询问,反过来却和身边的家奴决定国家的大事。这怎么可以作为效仿的对象呢?③晋侯将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来辅助周天子,这本是一个远大的志向。既然这样,就应该知道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那么晋侯现在获得了原邑,开辟了疆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第一步,亦可以以此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晋侯反而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道路,却沿着他失败的道路前进了。这么做却能当诸侯的霸主,是因为他晋国土地广阔,国力强盛,又有天子册封的大义名分。诸侯服从晋侯,实在是怕他而已,怎么可能心服呢?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④唉!得到贤能的大臣来守卫原邑,那么咨询没有漏掉该举荐的人,大概是错在没有向外面的贤臣咨询。然而当时仍然感到耻辱,让后代以后也像这样;何况在咨询和推荐人才上都没能做好,那怎么拯救他们呢?所以我写下了晋文公的过错。二、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n独孤信传(唐)令狐德棻①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②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弟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③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匹,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④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⑥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有删节)注:(1)太祖:北周宇文泰。(2)魏孝武:北魏孝武帝元修。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2)政令乖方,民有冤讼()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信以同谋坐免。A.因为B.驻守C.犯罪D.\n株连受罚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魏孝武雅相委任。A.正确B.素来,向来C.甚;很D.高雅;不俗19.与选文第⑤段“以陇右形胜”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比去,以手阖门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0.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结合全文推测第⑤段独孤信驰马入城以致“其帽微侧”,而次日清晨即“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现象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在以中国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中,请你结合上述选文内容为独孤信拟写一则人物介绍,要求语言精练、文辞优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16.①.抛弃②.违背17.D18.C19.C20.等到独孤信抵达州中任职后,各种事务得以处理,没有积留的。他把礼义教化向百姓宣传,用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起来了。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21.他风度优雅,受人追捧,为人处事被人们看重推崇,常常成为效仿的对象。22.示例:独孤信,是西魏、北周时期名将。他容貌俊美,风度翩翩,自小喜爱修饰自己,又能文善武,有奇谋大略,政绩卓著。对朝廷十分忠诚,上为皇帝信任,下受士民倾慕,声望卓著,名满天下。【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本句意为:武卫将军竟能够辞别父母,抛弃妻子儿女。捐:抛弃。(2)本句意为:政令荒谬违背常理。乖:违背。【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本句意为:独孤信因为同谋而获罪被免官。坐:获罪。此句中“以”才是“因为”,“坐”指株连受罚而获罪,不是“犯罪”。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本句意为:魏孝武帝对他非常信任。雅:很,非常。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例句:以,介词,因为。A.连词,表目的,用来。B.介词,用。C.介词,因为。D.连词,表目的,用来。故选C。\n【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及:等到。壅滞:积压。示:给……看,宣传。劝:鼓励。流民愿附者:定语后置,愿意归附的流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找到原文“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意思是: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他受到了百姓敬慕,声威震动邻国。独孤信在秦州,曾因为打猎到了傍晚,骑马疾奔进城,他的帽子稍稍倾斜。到了第二天早晨,戴帽子的官吏百姓,都仰慕独孤信而将帽子斜戴着。他就是像这样受到了邻国和士民的敬重。由此可见,他风度优雅,受人敬慕,为人处事被人们看重推崇,常常成为效仿的对象。故而他的一个不经意之举,都会被百姓们仰慕效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拟写人物介绍的能力。介绍人物,可概括出人物的生平、功绩、品行等进行介绍。如文中“信美容仪”“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信风度弘雅”,写他外表出众,风度翩翩。“善骑射”“有奇谋大略”写他武艺出众,有奇谋大略。“频典二部,皆有声绩”“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写他有才干,政绩卓著。“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世乱识贞良’”写他对朝廷忠诚,很受信任。“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写他声望卓著。学生结合这几点进行概括书写即可。参考译文:\n①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库者,为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②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升任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他连续掌管二郡,都有声望政绩。贺拔胜离京镇守荆州,就表奏独孤信任大都督。他跟随贺拔胜进攻梁国的下戍,攻克,升任武卫将军。到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贺拔胜就命独孤信进入潼关,安抚贺拔岳留下的兵众。正好太祖已经统领了贺拔岳的军队,独孤信和太祖是同乡,小时俩人就友好,见面后非常高兴。太祖趁机命独孤信到洛阳请示事情,抵达雍州,大使元毗又派独孤信返回荆州。不久朝廷征召独孤信入朝,魏孝武帝对他非常信任。③到孝武帝西行迁徙时,事情发生得很突然,独孤信单骑在泸涧追上了他。孝武帝赞叹说:“武卫将军竟能够辞别父母,抛弃妻子儿女,从远方前来跟随我。时世混乱就能看出忠良,这岂是假话呀。”当即赐给独孤信御马一匹,晋爵为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④不久独孤信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此前,秦州的长官昏庸懦弱,政令荒谬违背常理,百姓有冤情诉讼,长年不能决断。到独孤信抵达州中任职后,各种事务得以处理,没有积留的。他宣传礼义教化,鼓励农业生产,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来,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给他的名为信。⑤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刚开创基业时,只有关中一带的地方,因为陇右地势险要,所以派独孤信去镇守那里。他受到了百姓的敬慕,声威震动邻国。独孤信在秦州,曾因为打猎到了傍晚,骑马疾奔进城,他的帽子稍稍倾斜。到了第二天早晨,戴帽子的官吏百姓,都仰慕独孤信而将帽子斜戴着。他就是像这样受到了邻国和士民的敬重。⑥赵贵被诛杀后,独孤信因为同谋而获罪被免官。过了没多久,晋公宇文护又想杀死他,因为他的名望向来很高,不想使他的罪行张扬出来,逼着让他在家中自尽。当时他五十五岁。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送夏进士序龚自珍\n①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甲)是其炳①六籍、训万世矣。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②县令,迂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睟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咍然□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乙)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③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丙)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④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③;新官三日,知其所与④(丁)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注】①炳:光明,显著。②铨(quán):这里指去吏部听候选派授职。③自育:自我修养,道德教育。④与:心许,赞同。这里指政见、主张等。23.第②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虚词是()A.则B.且C.以D.为24.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大吏因为囿于书生之见而看不起其下属。B.皇帝认可书生,对大吏的做法不以为然。C.皇帝曾经也是书生,这使大吏肃然起敬。D.皇帝的说法英明,可彪炳史册传扬万代。2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甲、乙、丙、丁四处,合理的位置是()呜呼,大哉斯言!A.甲B.乙C.丙D.丁26.分析第③段的行文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3.C24.B25.A26.先写夏君像是担忧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在言谈神色之间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然后写真正的书生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这样的人不必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接着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许多人诋毁他,他也难以有像俗吏那样的行为。最后说如果极力为自己辩护,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都做不像,最终在治理政事上陷入糟糕的境地。27.对友人将要担任吏职,荣耀乡里表示祝贺;赠序鼓励友人坚信圣道,不要犹豫;希望友人不要为书生的称呼感到自卑,要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混同于俗吏之流。【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结合“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咍然□欢”分析,“咍然”是笑着的意思,“欢”是显得欢乐,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虚词“以”。句意:他总是笑着,显得欢乐。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结合“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分析,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主要讲皇帝信任书生,认为个别大吏的做法是错误的。故选B。\n【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呜呼,大哉斯言”,“大”,是到了顶点;“哉”,感叹词;“斯”,指示代词,这;“言”,是道理的意思。最精辟的言论。结合“斯言”分析,前面应该是一句名言或有哲理的话,排除C项、D项。乙处前面也有一句话,但是结合句意分析,“是书生,非俗吏”不合语境。结合“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分析,应该放入甲处。故选A。【2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段的论述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将文段内容进行分层。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根据内容层次决定答题时使用连接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句子。结合“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分析,先写夏君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些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结合“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分析,写真正的书生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这样的人不必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结合“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分析,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许多人诋毁他,他也难以有像俗吏那样的行为;结合“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分析,最后写如果极力为自己辩护,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都做不像,最终在治理政事上陷入糟糕的境地。【27题详解】本题主要学生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写作意图是创作意图中的一种,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文字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n结合“知其所与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夏进士能得到官职,为乡里增光表示祝贺,同时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有进有退,所以写文章来鼓励他。作者暗暗地观察夏进士,从他的言谈神色之间发现夏进士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作者对此表示担忧。友人将要担任吏职,作者用皇上也自称为书生的事实来鼓励他,要他不为书生的称呼自卑,不怕嘲笑,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要混同于俗吏之流。参考译文:①乾隆年间,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啊,这话伟大啊!它将光大昌明六经的旨意,教诲千秋万代。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天,我们杭州府的夏进士去京师,将要选拔为知县,绕道来上海和我告别。我和他交谈,觉得他更加长进了,面色温润和悦,神态举止峻挺高洁,议论三千年的历史,两人的看法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他总是笑着,显得欢乐。我说:“这是个书生,不是平庸的官吏。”上海的人和同乡的人都说:“不是平庸的官吏!”他到京师去,京师与我相识的尊贵人物,都认识夏进士,他们也一定会说夏进士不是平庸的官吏。③虽然如此,但认真暗暗地观察夏君,夏君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些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国家的事,除了书生,无人可以托付。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再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百个人诋毁他,一万个人诋毁他,他咬着指头发誓不做书生,以言辞捍卫自己的尊严,极力地辩解他不是书生,难道他最终能够与俗吏的行为相似吗?学做俗吏却学不像,更加显出他的迂笨,曲意辩护他的笨拙,发展下去,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二者都不像才罢休。唉!以书生的言辞神态,加上迂笨,再添上曲意袒护,最终失去书生的本色。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④新娘子过门三天,可以知道她的德行修养;新官上任三天,可以看出他的治政主张。我结识夏进士十年,既庆贺他得到官职,给我们乡里增光,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在他上任的时候,我恭敬地陈述皇上的教诲,也是附从古代朋友送行赠言的意思。\n三、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原列传(节选)【西汉】司马迁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苏武传(节选)【东汉】班固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n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形容枯槁(2)武益愈(3)当死1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被发行吟泽畔B.马畜弥山C.何以女为见?D.头县北阙1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1)短屈原于顷襄王(2)不凝滞于物B.(1)是以见放(2)空以身膏草野C.(1)欲因此时降武(2)君因我降D(1)乃幽武置大窖中(2)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17.把《屈原列传》(节选)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下面是分别悬挂于屈原祠、苏武祠的楹联,其中空格处的文字已经风化,无法看清,请根据《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相关内容加以补足。(1)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2)杖节牧羊塞外雪;啮雪□□中原心。19.从节选部分看,两篇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同中有异,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①(面容)憔悴②痊愈③判决15.B16.D\n17.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18.(1)怀沙(2)吞旃19.相同点:都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点:对屈原的刻画运用了外貌和行为描写,如“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对苏武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形容枯槁”意思是:脸色憔悴。“枯槁”,憔悴。(2)“武益愈”意思是: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愈”,痊愈。(3)“当死”意思是:判处死罪。“当”,判决。【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的能力。A.“被”,通“披”,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C.“女”,通“汝”,你。D.“县”,通“悬”,悬挂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B.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用;C.第一个“因”,介词,趁机;第二个“因”,介词,通过;D.两个“乃”意思和用法相同,副词,于是。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怀瑾握瑜”,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瑾”“瑜”,都是美玉,此处指美好的品质;“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见”表被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令自见放为;“为”,句末语气词,呢。\n【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撰写对联的能力。题干要求补齐屈原祠、苏武祠的楹联,要根据《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相关内容以及对联的相关只是补齐。(1)所填写的内容,与“哀郢”相对,故为动宾结构;根据文中内容“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可填写“怀沙”。(2)所填写的内容,与“牧羊”相对,故为动宾结构;“啮雪□□中原心”可根据文中内容“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提炼,可填写“吞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相同点:节选部分的文字,对屈原和苏武的刻画,都运用了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对屈原的描写,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刻画了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对苏武的刻画,通过卫律劝降苏武,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刚烈之气。不同点:对屈原的刻画运用了外貌和行为描写,如“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写遭受政治打击后的屈原的样貌。对苏武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属于细节描写,突出苏武的不屈。参考译文:屈原列传(节选)【西汉】司马迁\n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苏武传(节选)【东汉】班固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阅读下文,完成各题。\n史论上【宋】苏洵①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②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③夫《易》、《礼》、《乐》、《诗》、《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曰:史以事、词胜。④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选自《嘉佑集》,有删减)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则B.以C.而D.乃2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经、史各有特点,体式上有差别,内容上各有侧重。B.经、史并不分离,在社会运行中有相补相助的功用。C.《易》《礼》《乐》《诗》《书》是经,《春秋》是史。D.经、史作为文章,都运用到“事”“词”“道”“法”。22.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方法。\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依据“阅读(四)”中的《屈原列传》(节选)和《苏武传)(节选),评析本文第①段和第③段划线句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B21.D22.比喻论证。用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比喻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最终论证“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的观点。23.第①段划线句的观点是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屈原列传(节选)》中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造成屈原被放逐;《苏武传》中卫律是汉朝的叛徒,对苏武威逼利诱,想使他投降。可见①句的观点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是正确的。③段划线句的观点是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作者的褒贬态度表现较少。《屈原列传(节选)》中记述了屈原被放逐和死去的过程,记事详尽;《苏武传》中记述了苏武在匈奴的遭遇,故事情节曲折,记述语言生动详尽。可见本文第三段划线句的观点是正确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何由知之?□其名知之”这句话是设问句,前一句用“何由”设问,意思是“凭什么”,后语句是答语,应回答为“凭借……知道的”,“以”有“凭借”的含义,其他三个虚词没有此含义。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运用到‘事’‘词’‘道’‘法’”错误,根据原文“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可知,经、史作为文章,都运用到“事”“词”“道”“法”错误,而是各有特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n本段的观点是“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前文运用“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作比喻,把“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比喻成“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论证生动形象,抽象的道理让人如见如感。【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文两段中的观点是“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和“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作者的褒贬态度表现较少”,首先判断这两个观点都是正确合理的。因此要以《屈原列传(节选)》和《苏武传》这两段历史文段的特点来论证这两个观点的正确性。这两段历史文段中都有对小人的记述,而且小人在正面历史人物的命运中都起到了坏作用,如《屈原列传(节选)》中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造成屈原被放逐;《苏武传》中卫律是汉朝的叛徒,对苏武威逼利诱,想使他投降,表现了投递叛国者丑恶的嘴脸;这两段历史文段都长于记事,语言生动详尽,如《屈原列传(节选)》中记述了屈原被放逐和死去的过程,记事详尽;《苏武传》中记述了苏武在匈奴的遭遇,故事情节曲折,记述语言生动详尽。可见文段一和文段三中划线句观点是正确的。参考译文: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凭借什么知道呢?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而梼杌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越伟大。因此,他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说来,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来约束它。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n《易》《礼》《乐》《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春秋》看成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的梗概;至于文辞,就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唉!一把圆规、一把方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四、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王绂传①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②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n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节选自《明史》)[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氍毹(qúshū):毛织的地毯。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除中书舍人()(2)俟黔公与求则可耳()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洪武中,坐累戍朔州()A.定罪B.因为C.犯罪D.获罪(2)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A.照顾B.顾忌C.顾及D.考虑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行成于思而毁于随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绂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绂具有怎样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①.授予官职②.等到16.①.D②.B17.A18.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19.第三段写王绂赠画,撕画还馈;第四段写由友人转赠黔国公的索画。表现其清高耿直,不为金钱所动;不随流俗,不趋附权贵。【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被授予为中书舍人的官职。除:授予官职。(2)句意: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俟:等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坐:因……获罪。故选D。(2)句意: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顾:顾忌。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介词,解释为“因为”,二者相同;B.副词,表判断,可翻译为“原来是”“就是”;连词,就;C.代词,他;语气助词,千万、一定;D.介词,对于;介词,在。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有:宜,应该;审,清楚;如此,像这样;何以,怎么办。【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及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n第三段写的是王绂把赠画给商人,知道对方身份和目的后,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退还商人馈赠的礼物。此处可概括出王绂“不为金钱所动,清高耿直”;第四段通过“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写王绂拒绝黔国公索画,实在迫不得已,由友人转赠。通过语言描写“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可见其“不随流俗,不趋附权贵”。参考译文: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被授予为中书舍人的官职。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毛织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n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0.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A.必B.则C.其D.乃21.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2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C21.D22.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描绘了庄宗出逃的惨状,而且读来节奏鲜明流畅,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发人深思。23.此文写作意图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尔□无忘乃父之志!”,晋王临终时把三件遗憾的事告诉庄宗,并叮嘱他,让他不要忘记为父报仇的志向,此处需要一个表示祁使语气的词语。A.是副词,表示“必须”“一定”,语气过于肯定和强硬,不符合晋王临终对庄宗的请求的语气;B.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C.语气助词,表示祁使、婉商语气,符合要求;D.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此句大意是: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重点词:此文是针对国家的治理而言的,因此“盛衰”,应翻译为“王朝兴废”;“之所以”应翻译为“……的原因”。全部翻译对的是D。故选D。\n【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是叙述庄宗失败时的惨状。这段文字多用四字句,如“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描写伶人作乱,庄宗仓皇出逃的情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描写庄宗君臣无路可走泣下沾襟的惨状,十分生动。短句的使用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且与前文庄宗极盛时期的意气风发形成对比,发人深思。【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参考译文:啊!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n《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附加题】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戴文进传[清]毛先舒①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②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①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徐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③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②?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惟煌煌③是耽④,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④然进数奇,虽得待诏,变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⑤不朽,卒成其名。[注]①待诏:官名,待命供奉内廷的人。②糈:粮食。③煌煌:明亮。④耽:喜爱。⑤命意:这里是立志、下决心的意思。2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画人红袍垂钓水次()(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29.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故进住京师,颇穷乏()\nA.贫穷B.穷苦C.困窘D.不得志(2)然进数奇,虽得待诏()A.不寻常B.卓异C.出奇D.命运不好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将安托吾指而后可②安知工苦③画惟红不易著④奈何著此钓鱼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宣宗喜绘事,他的画能充分发挥才能,宫中也会集多位名画家,戴进进京后,这些画家都妒忌他的才能。B.宣宗观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因谢廷循说挑剔的话而不再看戴进的其他画,因此戴进住进京城,生活贫困。C.戴进起先作锻工,技艺高,收益好,他为此很得意,可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被熔化为金银之类时,他很受震动。D.戴进想要在技艺上有成就而留下名声,经过别人开导而学画,他的画具有独特风格,但因命运坎坷,死后才成名。【答案】28.①.水边②.通“无”29①.B②.D30.A31.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32.D【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n(1)句意: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次:水边。(2)句意: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亡:通“无”。【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穷:穷苦。故选B。(2)句意: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数奇:命运不好。故选D。【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句意: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安:代词,哪里、什么。②句意: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安:代词,哪里。③句意: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附着。著:使颜色附着在纸上。④句意: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著:穿。①②相同,③④不同。故选A。【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肖状,模拟样子;直,通“值”,价值;宝贵,看重。【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死后才成名”错。原文是“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卒成其名”意思是“最终出了名”。“卒”是“最终、最后”的意思,不是“死”的意思。故选D。参考译文:①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n②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戴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附着,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它。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③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作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艺移以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能流传下去的。”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④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五、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一)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n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鳝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二)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16.解释下列实词含义(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其存君兴国(3)惠等哭,舆归营。(4)空以身膏草野。17.语段(一)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n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18.选出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19.句子翻译:(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范晔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两篇文章来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16.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存:思念;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运;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17.C18.D19.(1)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2)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20.“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明自己高洁的思想。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是不同的,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为: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2)句意为: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存:思念;(3)句意为: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抬。(4)句意为: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nA.“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错。没有指责屈原不懂变通,不顺应时代的意思,是发出的疑问,有这样美好的品质,为什么还会被放逐。B.“含蓄批评屈原”错。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借渔父之口发出疑问,有这样高洁品质的人得不到重用,是为什么呢?是不愿向世俗妥协,不同流合污。D.“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错。原文没有表达出不同意的意思,原文“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是问屈原为什么不能小酌一杯,顺应时代?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议论属总结性评论”错。材料一选段不是总结性的评论,而是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当时楚国的现状,讲屈原是怎么被疏远和放逐的,以及他的思想是怎样的。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会,一起;降,使……投降。(2)得分点:以,拿、让;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玷污;之,定语后置标志,“察察”和“汶汶”是定语,分别修饰中心语“身”和“物”,翻译的时候将定语放到中心语前面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明自己高洁的思想,其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他被流放的原因,也是他高洁品质的体现。作者在叙事时直接出面说理,这是《史记》传记文中的变例,是创新。这类似于小说戏剧中的陌生化方法,议论打断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引导读者对正在发展的故事进行理性判断,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n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而苏武岿然不动。面对李陵婉言劝降,苏武坦然而言,“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先是“不应”,而后是声色俱厉地“骂”;而李陵原与自己“俱为郎中”,且“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因此苏武对他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降,则以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拒绝: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这三人都在匈奴威逼利诱下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忠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而宁死不屈。又如,写张胜与苏武同样面对卫律举剑欲击的淫威,“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与“复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一处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刚烈之气。参考译文:(一)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n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二)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n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养鱼记程颐①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②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②,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③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④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欤B.矣C.乎D.焉2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C22.答案示例: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23.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两次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24.答案示例:第①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④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n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A项,“欤”作为语气助词,可以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中,在疑问句中,它与“乎”的区别在于:“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是作者有所感而发出的自我疑问,没有征询的意味,故不妥。B项,“矣”一般用在肯定句中。D项,“焉”放在句尾表语气时,一般作为纯粹的语气词,无意义。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划线句的内容概括有两个要点:“细网不得入塘”“鱼长不足尺不杀”为一点,“市场不卖”“人们不食”为一点,这些内容呈现了“圣人之仁政”。结构方面,承接上文自身养鱼的经历,下启圣人之仁的论述。【23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从修辞、用词、描写手法、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句子在表情达意或突出主旨上的作用,如果同样的句子出现两次以上,还要考虑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区别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此题的句子以反复的修辞对鱼发出感叹,结合上下文,第一次作者感叹的内容是“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他虽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鱼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的护惜之情。第二次感叹的是“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抒发了作者的悲叹和迷茫。同一句话反复两次,前后照应,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也使语意更推进了一层。【24题详解】\n本题考查评析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此类题型,通常要先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评价它的意义。针对两个“不忍”分别进行评析。第一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不忍将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养物而不伤物、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仁爱之心等。对第一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四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愧对起初心志,不忍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坚守初心等。对第二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参考译文: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使我内心受到感动的,又岂只是鱼而已呢?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至和元年六月记。\n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六、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之崇仁人也。父国子司业溥。八九岁,已负气岸。十九岁觐亲于京师,从洗马杨文定溥学,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谓“程伯淳①见猎心喜,乃知圣贤犹夫人也,孰云不可学而至哉!”遂弃去举子业,谢人事,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于身心,不下楼者二年。气质偏于刚忿,至是觉之,随下克之之功。辛卯,父命还乡授室,长江遇风,舟将覆,先生正襟危坐。事定,问之,曰:“守正以俟耳。”②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游者甚众。雨中被簑笠,负耒耜,与诸生并耕。归则解犁,饭粝蔬豆共食。陈白沙自广来学。晨光才辨,先生手自簸穀。白沙未起,先生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一日刈禾,镰伤厥指,先生负痛曰:“何可为物所胜?”竟刈如初。尝叹笺註之繁,无益有害,故不轻著述。省郡交荐之,不赴。太息曰:“宦官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③先生上无所传,而闻道最早,身体力验,只在走趋语默之间,出作入息,刻刻不忘,久之自成片段。一切玄远之言,绝口不道,学者依之,真有途辙可循。顾泾阳言:“先生一团元气,可追太古之朴。”(节选自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崇仁学案》)【注】①程伯淳:宋代理学家,“洛学”代表人物。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守正以俟耳(2)雨中被簑笠17.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谢人事,独处小楼A.道歉B.辞职C.告别D.拒绝(2)可追太古之朴()A.探究B.比配C.召回D.补救18.第②段结尾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nA.宦官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B.宦官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C.宦官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D.宦官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19.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一日刈禾,镰伤厥指,先生负痛曰:“何可为物所胜?”竟刈如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分析第①段写吴与弼“长江遇风”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结合统编教材选必上《<论语>十二章》,根据文中吴与弼的事迹,完成下表。儒家修身之道相关的事迹见贤思齐(1)________________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身体力验,玄远之言,绝口不道【答案】16.(1)等待(2)通“披”,穿戴。17.(1)D(2)B18.A19.有一天割稻子,镰刀割伤他的手指,先生忍痛说:“怎么可以被外物打败呢?”最终依然像开始那样割稻。20.\n塑造吴与弼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形象,反映他内心对正道的坚定信念,为后文他安于清贫,恪守正道的行为做铺垫。21.(1).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2).饭粝蔬豆共食(3).敏于事而慎于言【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本句意为:我不过恪守正道来等待事情平息罢了。俟:等待。(2)本句意为:在雨中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被:通“披”,穿戴。【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1)本句意为:谢绝人事交往,独自处于小楼之中。谢:谢绝,拒绝。故选D。(2)本句意为:可以比得上太古圣人的古朴了。追:比得上,比配。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宦官不除却想要天下太平,这是很难的,我还出去做什么官呢“天下之治”中“之”是助词,主谓间取独,故本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天下之治”是“欲”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庸……为”是个固定结构,与“何……为”类似,指还……干什么呢,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刈禾:割稻。负痛:忍痛。何:怎么。为……所:被动句。胜:打败。竟:最终,终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n原文“长江遇风,舟将覆,先生正襟危坐。事定,问之,曰:‘守正以俟耳’”。其行为,面对船只将要倾覆的危险依然“正襟危坐”,可见他镇定从容,临危不惧;而当风浪平定后,他人问他为什么如此从容,他回答“不过是坚守正坐来等待罢了。”“守正”不但有坚守正坐的意思,更有恪守正道的意思。足见他内心对于自己追求的“道”信念之坚定,从而为后文描写他躬亲劳作,坚守儒道的行为做铺垫。【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见贤思齐”指看到贤能的人就想着要向对方学习,原文“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谓‘程伯淳见猎心喜,乃知圣贤犹夫人也,孰云不可学而至哉’……不下楼者二年”,可见,他有志于道,决心要学习以达到圣贤的境界。体现见贤思齐的是“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指过着清贫的生活,原文中他“饭粝蔬豆共食”,正体现了这句话。“身体力验,玄远之言,绝口不道”的意思是:身体力行,一切玄虚遥远的话,他都绝口不提。可见,他勤于做事而不轻易说那些深奥的道理,切合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参考译文:①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是抚州的崇仁人。他的父亲是国子司业吴溥。吴与弼年龄才八九岁,已经很有气概。十九岁是到京城觐见双亲,跟从洗马杨文定学习,读到《伊洛渊源录》,慷慨而有志于道,说“程伯淳见猎心喜,才知道圣贤犹如人一般,谁说不能学习而达到呢!”于是抛弃科举学业,谢绝人事交往,独自处于小楼之中,仔细研读《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从身到心体贴揣摩,两年时间不下楼。气质偏向于刚直狷急,到这时才察觉到这个缺点,随后下了一番克制的功夫。辛卯年,父亲命他回到家乡娶妻,在长江遇上风浪,船将要倾覆,先生正襟危坐,丝毫不惧。等风浪平定后问他,他说:“我不过恪守正道来等待风浪平息罢了。”②在乡里居住,亲自耕种,靠力气得食,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很多。在雨中披着蓑衣斗笠,背负着犁耙,和众多学生一起耕地。回去就取下犁,以粗粮蔬菜杂豆等和学生一起吃。陈白沙从广东前来学习。晨光才能勉强辨清,先生已经手拿者簸箕。陈白沙还没起床,先生大声说:“秀才如果懒惰,那么以后又怎么能跟从到伊川门下?又怎么能跟从到孟子门下?”有一天割稻子,镰刀割伤他的手指,先生忍痛说:“怎么可以被外物支配呢?”最终依然像开始那样割稻。曾经感叹诗集笺注过多,有害而无益,因此不轻易著作。省郡贵人交替推荐他,他不赴任。叹息说:“宦官不除却想要天下太平,这是很难的,我还出去做什么官呢?”\n③先生之上没有传授他的人,却能够最早明白道理,身体力行,只在平常的走动和言语静默之间,外出劳作,回家休息,时刻不忘,久而久之自然成为片段。一切深奥的话,他都绝口不提,学者依从他,真的有道路可以依循而行。顾泾阳说:“先生一团元气,可以比得上太古圣人的古朴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李存勖据河东与朱温争天下,亦已久□。所任者皆搏击之雄,无有人焉赞其大计为立国之规者也。其略用士人参帷幕者,自冯道①始,沙陀②之不永,四易姓而天下终裂,于此可知已。②刘守光之凶虐,触之必死,冯道之谏之也,其辞必逊,且脂韦之性,素为守光所狎,而左右宵人固与无猜,是以全也。守光囚父杀兄而道不言,其有言也,皆舍大以规小,留余地以自全。岂徒于守光为然哉?其更事数姓也。李存勖灭梁而骄,狎倡优、吝粮赐,而道不言;李从珂挑石敬瑭以速祸,而道不言;石重贵不量力固本以亟与虏争,而道不言;刘承祐狎群小、杀大臣,而道不言。其或言也,则摘小疵以示直,听则居功,不听而终免于斥逐,视人国之存亡,若浮云之聚散,真所谓谗谄面谀之臣也。刘守光不能杀,而谁能杀之邪?③克用父子经营天下数十年,仅得一士焉,则道也,其所议之帷幄而施之天下者,概可知矣。呜呼!人知道之堕节以臣人,不知其挟小慧以媚主,国未亡而道已售其卖主之术,非一日矣。然而不传者,摘小过以炫直自饰而藏奸,世固未易察也。(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冯道:五代时期宰相,历经五代十国十代君王。②李存勖属于沙陀族。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矣B.者C.焉D.耳23.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所议之帷幄而施之天下者”照应前文第②段“皆舍大以规小,留余地以自全”。B.“堕节以臣人”照应前文第②段“其更事数姓也”。C.“挟小慧以媚主”照应前文第②段“摘小疵以示直,听则居功,不听而终免于斥逐”。D.“国未亡而道已售其卖主之术”照应前文第②段“视人国之存亡,若浮云之聚散”。\n24.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对于庄宗李存勖亡天下的原因,本文与《伶官传序》的分析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2.A23.A24.运用排比,以该言而冯道不言的四种情况排比并列,语势雄浑,指出冯道“摘小过以炫直自饰而藏奸”的行为;把事实与冯道的行为作对比,塑造了冯道舍大规小、挟小慧以媚主的狡黠形象。25.本文认为其灭亡原因在于不能任用真正辅佐国家的人才,故而灭亡;《伶官传序》认为是环境逸豫导致人失去了警惕心,从而积累了种种祸患至于亡身。【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分析该句,“亦已久”,“也已经很久”,其后应跟的是句末语气助词,“了”。A.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B.表句中停顿,不符合此处句意。C.表肯定语气,不符合此处句意。D.而已,罢了。不符合此处句意。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A.“其所议之帷幄而施之天下者”与“皆舍大以规小,留余地以自全”不能照应,前句根据后文“概可知矣”可知,作者只是从他的行为推测出他可能在天下施展的策略也类似于此,但前文这句说的是他进谏的取舍,并非施展于天下的策略,无法照应。\n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这段话采用排比手法,列举了冯道不言的种种情况,语势雄浑有力,为后文揭露其真面目作了有力的铺垫。把事实与冯道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突出其“不言”的乃“舍大”以保全自己,塑造出其“挟小慧以媚主”的形象。【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认为李存勖亡天下的原因在于不能得士,从“无有人焉赞其大计为立国之规者也。其略用士人参帷幕者,自冯道始,沙陀之不永,四易姓而天下终裂,于此可知已”“克用父子经营天下数十年,仅得一士焉,则道也,其所议之帷幄而施之天下者,概可知矣”可见,作者认为他们任用的都是擅长打仗的将领豪杰,却没有能够为他们规划国家大计的人才,唯一任用的士人冯道,却又是一个“挟小慧以媚主”的“谗谄面谀之臣”,即其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不能选拔任用真正的人才。《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认为国家的灭亡乃是由于人的行为举止造成的,李存勖之所以亡天下,是在于其“逸豫亡身”,得到了天下,便恣意享乐,亲近优伶而亏待将领,以至于众叛亲离。参考译文:①李存勖占据河东与朱温争夺天下,也已经很久了。他所任命的将领,全都是擅长搏击的英雄,没有可以帮助他完成大业,建立国家之根本规则的人。他所任用的参与幕府的士人,从冯道开始,沙陀族不能长久地保存,四次改换姓氏而天下最终分裂,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n②刘守光凶残酷虐,触犯他的人一定会死,冯道去向他进谏,他的言辞一定十分谦逊,并且他是油脂和软皮的性子,向来被守光亲狎,而左右宵小本来与他没有猜忌之心,因此才能得以保全。守光囚禁父亲杀害兄长而冯道不进谏,他进谏的话,全都是舍弃了大的方面而规劝小的方面,留下余地来保全自己。哪里只是对于守光这样呢?他几次更换侍奉的主人。李存勖灭了梁国而骄傲自大,亲狎优伶、吝啬赐予手下粮草,而冯道不进言;李从珂挑拨石敬瑭招致祸患,而冯道不进言;石重贵自不量力巩固根本来急迫地与敌人争斗,而冯道不进言;刘承祐亲近小人、杀害大臣,而冯道不进言。他有时进言,就摘选一些小错误来显示自己的正直,若对方听从那么他就有功劳,若对方不听从,他也最终免于被斥责放逐,看待百姓国家的存亡,如同看待浮云的聚散,真是人们所说的说他人坏话以巴结奉承别人的臣子。刘守光不能杀,那么谁能杀他呢?③李克用父子经营天下几十年,仅仅得到这么一个士人,那就是冯道,他在帷幄之中议论而施展到天下的政策,从他的这些事情中大概可以知道了。呜呼!人只知道他节操堕落而臣服于人,却不知道他挟持着小智慧来媚惑人主,国家还没灭亡,而冯道已经卖出他卖主的办法,不是一日而已。这样却不被流传,摘取小过错来展示自己的正直以掩饰自己,内藏奸心,世人本来就不容易察觉啊。七、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1)揭竿为旗(2)天下云集响应(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n(4)序八州而朝同列15.从句式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16.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1)举(2)像回声一样(3)高、强(4)引、招致15.B16.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1)揭竿为旗,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揭”字可以结合形旁来掌握意思,举起拿起。(2)天下云集响应,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响”,名词作状语,与“云”对应。(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无法和当初那些战国群雄九国的军队抗衡。动词“抗”是谓语。(4)序八州而朝同列,(战国时代)其他八个州(即六国)排列次序一起来向秦国朝贺已经一百多年了。序:排列次序,引申为“吸引、招来”。【15题详解】\n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把握能力。常见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于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要做好这类题前提是会翻译,另外就是熟悉语法特点。A项,“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于钩戟长铩铦也”.B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C项,“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D项,“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一夫,一个人;作难,起义;隳,毁坏;身死人手,“死”后省略介词“于”;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何也,为什么呢。【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常见类型有: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4、“中心词+数词”。状语后置常以“于”或“以”为标志。主谓倒装则主要依据句子翻译。参考译文:\n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书斋铭(节选)(明)归有光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无何,同志者亦稍稍来集,与项脊生俱。无中庭,以衢为庭。门半开,过者侧立凝视。故与市人为买卖者,熟旧地,目不暇举,信足及门,始觉而去。已乃为藩篱,衷以修扉,用息人影。然耳边声哄然。每至深夜,鼓冬冬,坐者欲睡,行者不止。宁静之趣,得之目而又失之耳也。项脊生曰:“余闻朱文公②\n欲于罗浮山静坐十年,盖昔之名人高士,其学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以其气清神凝而不乱()。夫莽苍之际,小丘卷石,古树数株,花落水流,令人神思爽然。况天闼地藏、神区鬼奥邪?其亦不可谓无助也已。然吴中名山,东亘巨海,西浸林屋、洞庭,类非人世,皆可宿舂游者③。今遥望者几年矣,尚不得一至。即今欲稍离市廛,去之寻丈,不可得也。盖君子之学,有不能屑屑于是者矣。”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④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日:“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铭曰:深山大泽,实产蛇龙。哲人静观,亦宁其宫。余居于喧,市肆纷那。欲逃空虚,地少天多。日出事起,万众憧憧。形声变幻,时时不同。蚊之声雷,蝇之声雨,无微不闻,吾恶吾耳。曷敢怀居,学颜之志。高堂静居,何与吾事!【注】①市廛:集市中的店铺。②朱文公:即朱熹,卒谥文,故又称朱文公。③皆可宿舂游者:宿舂即宿舂粮,隔夜舂米备粮,指距离不远。④狄梁公:即狄仁杰。《新唐书》本传:“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17.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斋紧靠闹市,邻居大多是生意人。B.作者是第一个在此居住的读书人。C.书斋无人修葺,人们常常在庭院里做买卖。D.书斋白天喧闹,晚上亦让人不得安宁。18.填入第二段括号中的词,最恰当的是()A.哉B.焉C.也D.者19.对第三段画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旨在贬斥华歆读书三心二意。B.作者对管宁的交友之道表示赞赏。C.作者认为读书应该有超脱俗世的心境。D.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认真钻研学问。20.“铭”是一种押韵的文体,古人多置于座右。试分析本文《书斋铭》的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17.C18.C19.C20.要点:作者描写书斋地处闹市,喧闹不绝之景,表现读书人往往不能择佳地而居的真实现状;论述居于喧嚣之中亦可静心读书来勉励自己不被俗世所扰,专心向学;同时告诫他人内心充实宁静便可超脱俗世的道理。【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这类题考查角度有重点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现实问题、作者的立场等等。常见错误有:强加逻辑、一字之差、遗漏信息、时空颠倒、时态有误等等。C项,“书斋无人修葺,人们常常在庭院里做买卖”错误。相关句意是“门半开,常常有经过的人站在门口东张西望。曾经和生意人做买卖的,以为是原来熟悉的地方,都没空抬头看一眼,就踏脚进门了,进来发现不对才离开。后来又加装了篱笆,正中央又安装了门”,可见并非“在庭院里做买卖”,也不是“无人修葺”。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虚词的把握能力。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朗读时可以不译,或者灵活翻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A项,“哉”,文言语气助词(a.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b.表感叹,相当于“啊”),可见不合语境。B项,“焉”字常见于文言文。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有“于是、于之”的意思;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文言助词,是词尾,……的样子。可见不合语境。D项,“者”,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但用在前句中,不放在句尾;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可见不合语境。C项,“以其气清神凝而不乱()”,大意是“因为他们拥有清静安定的心灵啊”。可见表达判断语气,应该用“也”。合乎语境,正确。故选C。【19题详解】\n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注释和作者情况。首先理解划线句子“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重点在于解读“此”和“彼”,结合上文可以确定“此”指的是超脱世俗,“彼”指的是认真读书,综合而言句意为“而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他是否认真读书”,可见ABD不符合句意,C项正确。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信息并归纳中心思想的能力。题干为“‘铭’是一种押韵的文体,古人多置于座右。试分析本文《书斋铭》的写作意图”。暗示考生应该结合“铭”这种体例来总结归纳作者的写作目的。要做好此题,首先是读懂,其次是分层理解把握。注意文中体现写作意图的词语句子,能直接用的可以信手拈来,不能直接提取的则需要自己来概括。首先是介绍书斋环境委婉批评现实生活中的俗人,信息在第一段“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大意为“我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生意人居住。左右邻居也都是生意人。书斋前靠大街,街上的行人也大多以生意人居多”,作者描写书斋地处闹市,喧闹不绝之景,表现读书人往往不能择佳地而居的真实现状。其次,是二三两段“盖君子之学,有不能屑屑于是者矣”“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论述居于喧嚣之中亦可静心读书来勉励自己不被俗世所扰,专心向学。\n最后一段“铭曰:深山大泽,实产蛇龙。哲人静观,亦宁其宫。余居于喧,市肆纷那。欲逃空虚,地少天多。日出事起,万众憧憧。形声变幻,时时不同。蚊之声雷,蝇之声雨,无微不闻,吾恶吾耳。曷敢怀居,学颜之志。高堂静居,何与吾事!”大意是“铭曰:深山大泊中常有怪异非常之人。超群智慧的人能够冷静考察,并能安居不躁。我居住在喧闹的地方,集市上喧嚷杂乱,想要逃到天上去。地上居地狭小,毫无发展的可能。太阳升起之后,事情纷乱,行人往来不绝。形态声音变化万千,时时刻刻都不相同。蚊子鸣叫像打雷一样,苍蝇叮咛像雨声一般,我讨厌我的耳朵连细小的声音都能听到。我怎么敢留恋安逸?应该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志向。在安静的华宅中读书,与我有何相干!”除了警示自己,同时告诫读者内心充实宁静便可超脱俗世的道理。【点睛】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参考译文:我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生意人居住。左右邻居也都是生意人。书斋前靠大街,街上的行人也大多以生意人居多。读书人住在这里的,大概是从我开始的。不久,志同道合的读书人也渐渐来此,和我一起居住。书斋没有庭院,就把街道当作庭院。门半开,常常有经过的人站在门口东张西望。曾经和生意人做买卖的,以为是原来熟悉的地方,都没空抬头看一眼,就踏脚进门了,进来发现不对才离开。后来又加装了篱笆,正中央又安装了门,用来阻隔来往的人影,但耳边的声音依然喧闹无比。每到深夜,打过更鼓,坐于书斋便想睡去,但往来行人络绎不绝。眼睛可享受宁静,但耳朵却做不到。我说:“我曾听说朱熹想在罗浮山静坐十年。从前的那些名人高士,他们的学问常常在高山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学得,是因为他们拥有清静安定的心灵。那些空旷无极的地方,有小小山坡、拳大之石、几株古树,花瓣飘落,静水深流,令人心神舒畅。更何况是那些安静深远、阻隔难至、神奇深幽的地方呢?那安静的环境不可以说是不起到促进作用的。然而,吴县一带的名山,东面有绵延的东海,西面有林屋山、洞庭山,幽美得仿佛不是人间之地,都是距离不远的。如今对它们已经遥望了好几年,却还不能去一次。即使现在想要稍稍远离集市,搬到远一点的地方,也不能满足心愿。君子读书求学,恐怕不能对失去安静过于介意的。\n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门外有坐车的高官经过,华歆就前去观看,管宁却不因此而回头。狄仁杰面对俗吏,专心读书,没空跟他们说话。这三个人大概就像现在我的处境吧。而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他是否认真读书。我说:“书斋可以是集市的店铺,店铺也可以是书斋。”铭曰:深山大泊中常有怪异非常之人。超群智慧的人能够冷静考察,并能安居不躁。我居住在喧闹的地方,集市上喧嚷杂乱,想要逃到天上去。地上居地狭小,毫无发展的可能。太阳升起之后,事情纷乱,行人往来不绝。形态声音变化万千,时时刻刻都不相同。蚊子鸣叫像打雷一样,苍蝇叮咛像雨声一般,我讨厌我的耳朵连细小的声音都能听到。我怎么敢留恋安逸?应该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志向。在安静的华宅中读书,与我有何相干!八、上海市嘉定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n(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5.本文选自《______》(填文集名)。()是作者的字。16.对末段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介绍李蟠涉及年龄、才识、勇气、与“我”的关系。B.“古道”即古文比如六艺经传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C.已“通习”仍“学于余”,可知作者古文功底更深。D.末句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为“嘉”“贻”李氏子蟠。17.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传”“授”的对象来说,作者的议论中不包括童子之师。B.作者否定了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来确定为师资格的风气。C.举孔子行为言语之例是为了证明不需要师从某个固定的老师。D.文章用感叹词和对比,悲世风嘲士大夫,彰显自己清高孤傲。19.作者所提倡“师”的“道”,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时所“师”的内容,是一回事吗?请从文章中找依据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①.《韩昌黎文集》②.退之16.A17.不理解文句,没解决困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18.B19.不是一回事。作者在本文所提倡师从的“道”,指“传道”的“道”和“解惑”的“惑”;是肩负社会重任的君子可以用来治国的礼义大道。这从他把“句读之不知”称为“小学”,可以看出。后者侧重学习具体技术方面的内容。所以,不同。(如果认为是一回事,言之成理即可。)【15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相关文学常识有: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先翻译末段内容,尤其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再把选项与原文对照,找出错误。B“古道”不是古文,是从师的风气,也是作者所提倡的。C李蟠“已‘通习’仍‘学于余”,是褒扬他从师学习的号品质,不是未来表现“作者古文功底更深”。D句末“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见写作本文的原因是“嘉”,而“贻”只是目的。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应翻译为,不理解文句,没解决困惑;两个“或”都是“有的”之意。【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每个选项的关键信息,再回归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A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知,童子之师也是传授的对象。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的言行是为了论证“圣人无常师”,选项曲解文意。D“彰显自己清高孤傲”理解错误。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强化感叹语气,是感叹师风日下,为了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故选B。【19题详解】\n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分析理解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性信息回归原文,找对应语境,再进行概括、评价。解答本题应先明确所问,再从文本找依据。如回答“不是一回事”,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句读”是小学,那么“师道”的“道”就是“解惑”之意。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是突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学习的风气好于“士大夫之族”,但是他们所“师”的内容是不同的。【点睛】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n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雷州盗记(1)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暨监司使,咸诵重之。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2)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旦日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云。——选自《虞初新志》(明末清初 张潮)20.以下词语最适合填入文中方框的一项是()。A.乎B.耳C.矣D.哉21.下列各项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太守出示禁游客B.天下云集响应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22.与“入境,无敢舍者”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的项是()\nA.知其禁也,心惑之B.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C.出其子质D.子道视,非父也23.解释加点的字⑴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⑵否者虽至戚必坐()⑶然不敢暴语()⑷密以白监司使()2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咸诵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选文叙述紧凑,情节扣人心弦。试以第(2)段【】内文字为例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C21.D22.AD23.①.⑴管辖②.⑵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③.⑶公开④.⑷报告24.⑴(盗/伪守)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⑵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25.内多为短句,总字数(含标点)仅百字略余,但叙事具体而有条理,非常紧凑:述及监司布局计划,伪守赴宴,太守之子与他对质,伏兵擒拿伪守,贼众仓促格斗,最后还交代了事情的结果。【】内监司布局计划、伪守赴宴,为事情的发展部分;从对质到擒拿、格斗,情节渐渐走向高潮部分;获七胥,杀伪守,是事情的结局部分。情节曲折,步步惊心,扣人心弦。【20题详解】\n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运用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语境,结合句意体会语气。“旦日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意思是,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一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这里应用一个表示判断兼感叹语气的虚词。A“乎”表疑问,B“耳”表感叹,D“哉”表感叹,C“矣”既表判断也表感叹。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结合语境,逐项加以分析、排查。A“出示”指贴出告示,今义指拿出来给人看。B“响应”指像回声一样应和,今义比喻用言语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C“山东”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D“席卷”,像卷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部卷进去,包括无余,现代汉语也有“席卷天下”“席卷而来”,古今相同。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题干“无敢舍者”“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B“饮”,让……饮酒C“出”,让那个儿子出来。都是使动用法。A“惑”意动用法,感到疑惑。D“道”名词活用作状语,在路边。故选A、D。【2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所隶”是所字结构,由所+动词构成,所以“隶”应为动词“管辖”。“虽至戚必坐”的“坐”,联系“连坐”,解释为治罪、定罪。“暴语”,从下文“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可知,“暴”是公开之意。“白”,禀告,告示,可联系课本唐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24题详解】\n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逾,过了;治状,大治的景象;卒之环守者,定语后置句,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卒,仓促。【2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段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从句式、语体风格、语言修辞等多个角度赏析,解题时先明确赏析角度或手法,再结合语段进行分析,注意分点有条理的作答。本题题干“叙述紧凑,情节扣人心弦”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叙述紧凑”,从“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可知文本多用短句,叙事紧凑、条理清晰。“情节扣人心弦”指内监司布局计划、伪守赴宴,为事情的发展部分;从对质到擒拿、格斗,情节渐渐走向高潮部分;获七胥,杀伪守,是事情的结局部分。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点睛】参考译文:雷州在广东是最远的一个郡。祟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出任太守。船进入长江时遇到强盗。强盗知道他是太守,就把他杀了,同时把他的随从也消灭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群盗让同伙中一个最聪明而狡猾的人做假太守,拿着公文前往(雷州上任),而其余的强盗装做仆人,人们都不能察觉。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伪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他的部下以及监司使都称道并很器重他。不久,“太守”贴出告示:禁止游客,所管辖的地方不能接待一个金陵人,不然的话,即使是太守最亲密的人,也一定要治罪。于是雷州人更加信服新太守竟能如此的严格耿直。\n没有多久,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入境以后,没有人敢留宿(他)。他问起这件事,才知道是太守有禁令,心中很感疑惑。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一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监司使说:“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于是使官吏戒备,派兵包围“太守”的住宅,并在吃饭的地方埋伏下武装士兵。第二天,“太守”进来拜谒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喝酒,让太守的儿子出来对证,“太守”不能辨认。“太守”很难堪,想要起来作乱,于是埋伏的士兵立刻出动,在座位上揪住了他。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冲了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一番,都逃跑了,只抓住了其中七个人。按法律定了案,带上枷锁,押送金陵杀了他们。于是雷州的人们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太守,是强盗。九、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几至大辟①。暨阳不以为言,庸赁②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乃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合党,欲行寇掠。暨散家财以供牛酒,请其渠帅,为陈安危。山民化之,终不为害。太祖平荆州,辟为丞相士曹属。后选乐陵太守,徙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时新都洛阳,制度未备,而宗庙主祏③,皆在邺都。暨奏请迎邺四庙神主,建立洛阳庙,四时蒸尝④,亲奉粢盛⑤。崇明正礼,废去淫祀,多所匡正。在官八年,以疾逊位。夏四月薨,谥曰恭侯。《三国志·魏书二十四》(有删改)[注]:①中国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称。②受雇而为人劳作。③古代宗庙中所藏的神主。④泛指祭祀。⑤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为陈安危(2)辟为丞相士曹属1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终不为害A.迫害B.害怕C.祸患D.陷害(2)废去淫祀A.邪乱B.盛大C.过分D.侵犯13.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nA.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B.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C.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D.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1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结合文本分析韩暨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1)陈述(2)征召、授予官职12.(1)C(2)C13.D14.韩暨暗地里结交敢死之士,最终追杀呼喊寻找擒获了陈茂,用他的头祭献父亲,因此名声大噪。15.为父报仇一事可以体现出是有仇必报;不去做官可以体现出淡泊名利;感化山民可以体现出他宅心仁厚,品质高尚;改变冶炼之法可看出他为官治理才能很高。奏请祭祀之法可以体现出他直言进谏,讲求礼法。【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1)“为陈安危”意思是,向他们陈说利弊。“陈”,陈说,陈述。(2)“辟为丞相士曹属”意思是,征召韩暨为丞相士曹属。“辟”,征召,授予官职。【12题详解】\n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1)“终不为害”意思是,最终不再成为祸害,“害”,作“为”的宾语,名词,祸害之意,故选C。(2)“废去淫祀”意思是,废除了过度的祭祀。“淫”,过度,过分之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黄初七年迁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邑二百户”意思是,黄初七年,进职到太常,进封南乡亭侯,食邑共两百户。“黄初七年”时间词后断开,“迁”“封”是官职上的变动,“封”前断开,“南乡亭侯”是官职名,应在其后断开。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阴”,暗地里;“遂”最终;“以”用;“由是”,因此;“显名”,名声大噪。【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准确理解文段的内容,从文本中找出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事件,再结合事件加以概括。“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意思是,暗地里寻找死士,最终杀掉陈茂,用他的人头祭祀父亲,体现他有仇必报;“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体现他淡泊名利;“暨散家财以供牛酒,请其渠帅,为陈安危”体现他宽厚的品质;“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体现他有治理的才能;“暨奏请迎邺四庙神主,建立洛阳庙”体现他敢于进谏。【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n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韩暨同县豪族陈茂,曾经诬陷中伤韩暨父兄,几乎令他们判死刑。韩暨表面上没有反应,但却暗地里寻找死士,最终杀掉陈茂,用他的人头祭祀父亲,韩暨就因此出名。后举孝廉,司空征召,都不应命,更加改名换姓,隐居在鲁阳山中。遇到山民结党作贼,四处抢掠。韩暨拿出自己的家财来供给牛肉和酒,请来他们的首领,向他们陈说利弊。山民受到教育感化,最终不再为害百姓。曹操占荆州,辟命韩暨为丞相士曹属。后任乐陵太守,监冶谒者。很早的时候用马排,每一熟用很多马;于是改用人排,韩暨又把流水改为水排,计算它的效率是用马排的三倍。任内七年,器具都充实,获朝廷下诏褒赞,加司金都尉,班亚九卿。曹丕称帝后封宜城亭侯。黄初七年,到太常,进封南乡亭侯,共两百户。当时新都洛阳,制度还未完备,宗庙等都留在邺城。韩暨建议迎邺的神主到洛阳,建洛阳庙,四季定时参祭,尊崇正规礼仪而废弃其他祭礼。使礼仪得以推崇,废除了过度的祭祀,很多都得到了济世纠正。在职八年后以病辞职。景初二年春天下诏韩暨说:“太中大夫韩暨,修养身心,使自己纯洁清白,志向节操高尚,年过八十。遵守道义,可以算得上纯粹忠实,老然而更加高尚的人。任命韩暨为司徒。“韩暨在同年四月逝世,葬法为土葬,谥恭侯。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问经堂记乾隆中,杭州先正曰卢学士①,所居曰抱经堂。登是堂也,无杂宾,无杂言焉。今大学士仪征阮公②所燕居曰研经室。入是室也,无杂宾,无杂言焉。夫言之厖③,由学之歧也;所居之猥缛④,由嗜好之俚也;宾客之鼓孰污哗⑤,由主人之不学也。京师宣武坊,有堂薛然,曰问经堂。主人出,窥其容,颀然者;聆其欬⑥,铿然者;试其行,肫⑦然者;从之游,效其威仪,速然者。虽以龚巩祚之吴然喜言百家,登是堂,愀乎非五经之简毕不敢言焉。主人陈其氏,庆镛其名,颂南其字,福州其籍,户部主事其官,曩尝与巩祚游阮公之门者也。巩祚题其楣之左偏。\n[注]:①卢文绍(1736—1795),字召弓,号矶渔,又号抱经,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官至侍读学士。②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③厖,读若忙,杂乱之义。④猥缛,(装饰)繁杂之义。⑤鼓孰污哗,喧嚣嘈杂之义。⑥读若忾,亦作咳。咳嗽之义。⑦肫,读若谆。肫然,惇厚一致貌。16.本文作者龚巩祚,也即《病梅馆记》的作者,晚清著名文人(),号()。A.龚自珍静庵B.龚颐正定庵C.龚颐正静庵D.龚自珍定庵17.本文是为陈庆镛的问经堂作记,为何先从卢文绍的抱经堂和阮元的研经堂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D17.起衬托之用,明古今贤者之一脉相承,皆言简意赅,切中肯綮。18.以短句为主,明要言不烦之旨,多用重复,强调贤达之人,无累赘之言,无累赘之行,崇尚朴实,无繁文缛节以自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本题联系课本所学《病梅馆记》可知,作者是龚自珍,号定庵。【17题详解】本题考查作品情节布局的作用。解答\n此类问题,要找到相关情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解答。本文开头段先写抱经堂“登是堂也,无杂宾,无杂言焉”和研经堂“入是室也,无杂宾,无杂言焉”,结构上为了引出下文的“问经堂”,内容上为了突出古今贤者之一脉相承,衬托了“问经堂”主人的贤德。【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语言赏析主要欣赏、品味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词句,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赏析时可以从句式、语言特色和修辞三个方面进行着手分析。从句式上看,“有堂薛然,曰问经堂。主人出,窥其容,颀然者;聆其欬,铿然者;试其行,肫然者;从之游,效其威仪,速然者”多用短句,言简意赅;从修辞上看,“登是堂也,无杂宾,无杂言焉”“入是室也,无杂宾,无杂言焉”运用反复,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从语言特色上看,“主人出,窥其容,颀然者”“从之游,效其威仪,速然者”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点睛】语言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如,叠词具有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具有音乐性。语言的特点有个性、幽默、风趣、含蓄、清新婉约、简洁、通俗易懂。参考译文:乾隆年间,杭州先正有位叫卢学士的,所住的地方名叫抱经堂。进入这个房屋,没有杂乱的宾客,没有杂乱的言语。大学士仪征人阮元居住地的地方叫研经堂。进入这个房屋,没有杂乱的宾客,没有杂乱的言语。语言杂乱,是因为学问有分歧;住所装饰的繁杂,是由于喜好粗俗;宾客喧嚣嘈杂,是因为主人没有学问。京师宣武坊,有个房屋高大,名为问经堂。主人出来,观察其外貌,高大的样子;聆听其咳嗽,铿锵有力;考察他的行为,惇厚一致;跟随他游历,效法他的威严仪态,果决的样子。虽然我自己擅长谈论百家,进入这个房屋,没有学会五经的简约一定不敢张口说话。主人姓陈,名庆镛,字颂南,福州人,官至户部主事,从前曾经与我到阮元家游玩,我把此文题写再在门楣的左面。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简明连贯得体专题含解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二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一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记叙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基础运用及诗歌赏析(上海专用)(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说明文议论文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写作(上海专用)(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33:06
页数:75
价格:¥4
大小:140.1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