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说明文议论文散文阅读(上海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0

2/60

剩余5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说明文议论文散文阅读(解析版)目录一、上海市普陀区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三、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四、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五、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六、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期末语文试题七、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八、上海市嘉定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九、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上海市普陀区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我买故我在?——关于消费的经济哲学沉思曹东勃①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反思消费社会加诸我们的种种可能的危机,正当其时。②近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鲍德里亚在其成名作《消费社会》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判断:“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n③这种物,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肆繁衍、近似一种热带丛林的“人造物”的体系。在这样一个人造王国之中,“我买故我在”就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消费主义的框架下,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人们所消费的,也不单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更在于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物的包围之中,人们丧失了品鉴能力。物品的泛滥与趋同,使得人们不知所措,既不知道如何犒劳自己,也不懂得怎样惊喜他人。本能的惰性促使人们乐得把购买决策权让渡、外包出去,遂成就了种种趣味商店、创意礼品乃至各种恶趣味。④消费品不再追求永恒,而是加速折旧、流变、迭代。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因此,物的消费呈现出加速度态势:在传统社会对着一件物可以讲述几代人的动人故事,而消费社会一个物件可能只能讲述自己人生中某一天、某一个月、某一年的故事。⑤在积贫积弱的时代,解决温饱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要务,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恐怕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并只导致其中一部分人堕落;在现代社会,如何摆脱这一亘古未有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甚至可笑的“何不食肉糜”问题。可是,在这样的轻文明时代依然诉诸物质资源,借助“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贫瘠,只能是黔驴技穷。⑥饶有意味的是,当下的消费社会中,一方面是“剁手党”“月光族”之类的“隐形贫困人口”大潮汹涌,他们“花今天的钱,哭明天的穷”。这些“消费社会里的穷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在准备不够充分的状态下就卷入消费的浪潮。另一方面却是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渐趋消遁和劳动神圣的工作伦理一去不返。长此以往,一个在收入上稳定增长的、可持续的消费者阶层也会“缩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未来理想社会中生产状态同时也是生活状态的这段描述,仍然是消费社会下具有前瞻意义的重要指针。⑦消费社会满足了人类的欲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更使得消费社会超越时空限制而如虎添翼,大数据真正掌握了我们的个人偏好。然而消费模式的剧烈变迁,也日渐催生与之关联的精神紊乱。对此,西方学者弗洛姆的警告发人深省:“一个幽灵正在我们中间徘徊,然而,只有少数人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个幽灵就是,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社会,它服从计算机的命令,致力于最大规模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尽管他吃得好,娱乐得好,然而他却是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感情的。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这个意象,恰如电影《千与千寻》里那两位因贪食而异化为猪的成年人。\n⑧挣脱消费社会的陷阱,于个人于国家而言,都需要追求一种适度规模甚至“减量化”的生存境遇,追求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想象一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大学图书馆,对其实行总量控制,在买入一本新书的同时剔除一本旧书;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新书无论在内容和其他质量方面必须超过和包容旧书的全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稳态图书馆——它避免了藏书总量虚假繁荣之下毫无意义的重复建设。(选自《文汇报》2019年07月19日,有删改)2.第⑥段中“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3.下列表述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时代,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犹如身处热带丛林受到外物的包围。B.在消费时代,“买买买”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社会思潮。C.在现代社会,摆脱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的有效方式是进入消费怪圈。D.机械化社会,人往往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因贪婪异化为物。4.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A.时下各种文创产品的热销也反映出市场上商品的泛滥与趋同这一不争事实。B.由于商品质量问题的频发,现在的消费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久耐用了。C.未来理想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完全可以将生产状态与生活状态合二为一。D.智能化时代,我们更应警惕消费模式的变化对于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影响。5.电影《天生购物狂》中有一句话说:“我喜欢新衣服,要是每个人每天都能穿上新衣服,忧郁在这个世界上就无处容身了。”请结合本文观点作出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因卷入消费浪潮而失去理性,导致过度消费、提前消费而变穷的人。3.D4.B5.(1)电影《天生购物狂》这句话表达的观点是,要通过消费来解决精神困境,文中认为过度消费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可能的危机,比如,在物的包围之中,人们丧失了品鉴能力;(2)借助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贫瘠,只能是黔驴技穷。作者认为消费模式的剧烈变迁也日渐催生与之关联的精神紊乱,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它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因此,需要追求一种适度规模,甚至减量化的生存境遇,追求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消解内心的贫瘠。【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n理解“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该短语所在的段落。根据第⑥段里“花今天的钱,哭明天的穷”可知,这些人是提前消费,并且是过度消费;“在准备不够充分的状态下就卷入消费的浪潮”,这说明他们被卷入消费浪潮,并且是失去理性、提前消费的;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变穷。由此可知整合答案为:因卷入消费浪潮而失去理性,导致过度消费、提前消费而变穷的人。【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犹如身处热带丛林受到外物的包围”错,原文第③段有:“这种物,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肆繁衍、近似一种热带丛林的‘人造物’的体系”,原文所说的是“近似一种热带丛林的‘人造物’的体系”,而不是“犹如身处热带丛林受到外物的包围”。B.“‘买买买’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社会思潮”改变原文的关系,原文第③段有“‘我买故我在’就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原文是“不仅是……更成为”是递进关系,选项“不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C.“在现代社会,摆脱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的有效方式是进入消费怪圈”错,原文第⑤段有:“在现代社会,如何摆脱这一亘古未有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甚至可笑的‘何不食肉糜’问题”,也就是说进入消费怪圈也不能摆脱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B.“由于商品质量问题的频发,现在的消费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久耐用了”错,推断无据。原文第④段有“消费品不再追求永恒,而是加速折旧、流变、迭代”“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再结合该段的分析不难看出,“消费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久耐用”的原因并不是“商品质量问题的频发”,而是因为人们不再追求消费品的永恒。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n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本文观点的关联之处。“每天穿上新衣服”就是要消费,而“忧郁在这个世界上就无处容身了”指的是精神困境被解决了。文章首段说“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反思消费社会加诸我们的种种可能的危机,正当其时”,作者认为过度消费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可能的危机。然后文章主体中作者列举了可能带来的种种危机:“在物的包围之中,人们丧失了品鉴能力”;“借助‘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贫瘠,只能是黔驴技穷”等。西方学者弗洛姆的警告发人深省:“……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尽管他吃得好,娱乐得好,然而他却是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感情的。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也就是说,因消费模式的剧烈变迁也日渐催生与之关联的精神紊乱,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它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根据文本分析可知,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我们需要追求一种适度规模,甚至减量化的生存境遇,追求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消解内心的贫瘠。综合以上分析,把相关的解答要点表达出来即可。二、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并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多数文论者基本的工作方式。而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n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旦“深度”置对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材料二: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问喜剧”,反而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然与我想得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n不同于社会场所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首先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圆”,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2019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awsl”(即“啊我死了”)。这是一句再直白不过的赞美语,形容视频内容令自己无比折服。这种缩略语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在进入弹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我们虽不必重弹“娱乐至死”的老调,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快乐”的闭环。这一闭环将带来“人的再生产”:它召唤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的人类反应模式,从每一个神经元做起,在每一次欢笑中起步。(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4.请结合材料一,给“弹幕”下一个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对原著进行整体观照,讲究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解读细致,阐释深刻。B.针对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能够即时即兴地进行点评,制造此时此刻兼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迅速联结虚拟空间,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C.B站上线四大名著后,年轻观众和老年观众的反应截然不同,年轻观众特别热衷,而年老的观众特别排斥,认为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nD.材料一拿弹幕和传统文艺批评对比,分析二者的长处和弊端,材料二对热衷弹幕者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同时也理性地审视了弹幕的负面因子。6.材料二说,弹幕不必呈现“完整的自我”,要“探入有趣的灵魂”。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三国演》中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慷慨陈词,张飞冒出一句“俺也一样”。弹幕:“没文化真可怕。”B.《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最近读什么书?”黛玉答:“只刚读了《四书》。”弹幕:“还读了《名校模拟精编》。”C.《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弹幕:“我是桃饱会员。”D.《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7.读了上述两则材料,某学生不禁感叹:“弹幕环境中,不假思索直击键盘,才能够袒露一个本真的自我。可见,电子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你是否同意幕这一观点?请结合选文对上述观点加以肯定或驳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面对弹幕,我们应警惕它的哪些负面影响?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飞快闪过的即时性交互性的评论。5.D6.A7.示例:不同意。并非“不假思索直击键盘,才能够袒露一个本真的自我”,也不是“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材料二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可见,表达最本真的自我并在于是“不加思索”还是“反复思量”,关键在于是否言文一致。8.(1)形式娱乐化,缺乏严肃反思;(2)思维浅表化,缺乏真知灼见;(3)语言套路化,缺乏创造力;(4)心理模式与立场的固化,形成快乐的闭环。【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n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格式,然后找出与主体概念相关的阐释语句,并分清支撑句和关联句。最好按照下定义的格式进行概括。材料一第1段有对“弹幕”的形象化表述,“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眼花缭乱”,由此可知,弹幕是观众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的评论。第4段是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第5段是说弹幕的功能,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第7段是说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以及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明确了这些内容,再按照下定义的格式“弹幕是……的评论”的方式进行概括即可,关键信息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屏幕上飞快闪过/驰过”“即时性交互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对原著进行整体观照……”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说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而且文中没有提到“解读细致,阐释深刻”的评价,只是说“”。B.“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不可比拟的是“即时互动”“迅速联结虚拟空间”,不包括“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C.“年轻观众”“年老观众”以偏概全,材料二说的是“无数年轻观众”“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而且“年轻观众特别热衷”的对象是“弹幕”或“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而年长的观众特别排斥”的表述语气过重。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材料二第5段表述为: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nA.“没文化真可怕”只是对张飞所言的评价,并非代入自己的真实感受。B.呈现了一名备考考生的真实现状,刷题模式,写出了备考真实感受。C.弹幕者借悟空吃蟠桃,大饱一顿,谐音为“桃饱”会员,显示了一个网购爱好者的真实体验。D.弹幕者由现实生活中住店必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来点评,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学生可以肯定这一个观点,从材料二“不同于社会场所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可见,这种不加思索的文字表达,更接近真心,也更能表达自我本真,由此才能够达成“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的效果。如不赞同,可根据材料二“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可见,能否表达本真自我,根本在于“言文一致”,即自己口头说的话与写出的文字一致,而不是思量与否。另外,这种不假思索的做法,虽然“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且“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未必就能体现出本真了。【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来看,“弹幕的哪些负面影响”指明了答题对象;依据两则材料,明确了答题信息筛选区间范围;简要作答,限制了答题要求。由材料一第四段“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和第六段“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可知,弹幕没有深度,会让人缺少严肃的反思和无法发表真知灼见;\n由材料二“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可知,弹幕会带来语言的失焦,同化了表达,束缚了创造力。由材料二“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快乐’的闭环”可知,弹幕会形成“快乐”闭环,让人追求快乐与欢笑,使人类反应模式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由材料二“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可知,弹幕语言套路化,缺少创造力。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大地有耳(1)乡下的老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副好大的石磨,上扇是天,下扇是地,风推着磨转,把云朵磨成雨滴,把星辰磨成闪电,把山川河流磨得雷声轰鸣。(2)雷声是迎接雨水的礼炮,抑或是草木禾苗进入节气的闹铃。城里人听见雷声,第一反应是关闭门窗。乡下人则不然,雷声起,躲在屋檐下仰起脸迎雨,响雷从耳朵里滚过,从眼睛里滚过。心里藏着一个朴实的想法,雷声就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某种方言,是一封来自天空的雨情电报。(3)雷声轰鸣,在乡间和百姓一道竖起耳朵的,还有一种雨滴般大小的生灵——地耳。对于它们而言,雨水堪比乳汁。在一场大雨过后,这些大地的耳朵,装满雷声雨声,迅速铺满山冈,比根须、比枝叶、比花朵更准确地找到生长的方向。(4)打春后,地耳应该是首先睡醒的。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翘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地耳一动不动地趴着,巧妙地捂住身子下面的雨水和雷声,担心阳光下的蒸发会让它们生命的河床再次干涸。蜷缩的耳朵耐心地等待春雷响过,只要春雨浸湿地面,地耳星星点点的黛绿,如火把举起来,为早春增添一抹春色。\n(5)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6)几个日头过后,地耳又蜷缩成豆大的黑点,和腐殖的泥土一个气色。鸟雀站在枝头,眼睁睁地看着地衣如潮水般缓缓退去,大地露出新鲜的皮肤,地耳再次还原成一粒种子。(7)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有了这些大地的耳朵,一切神秘都变得释然和开怀。(8)进入梅雨期,地耳迎来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不温不凉的雨水和松软油汪的土地,让地耳的身子在发育中开始鼓胀,一双双肥硕的耳朵在风中打开。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嫩闪闪的地耳如泥鳅的背身黝黑光亮,水湿水湿的一朵一朵,透过光亮的耳膜,似乎能看见菌丝正在大口呼吸。这时,生长在构树和花栎树上的木耳也迎来采摘季。和木耳相比,地耳的身子骨更轻盈单薄。乡间人说,木耳是木头花,地耳是泥巴花,一样的花朵一样的血脉,都是产自大山的野味,都仿佛是风雨雷电托生的精灵。(9)在金秋时节,淘洗干净的地耳入厨后能吃出肉的质感和幸福。就着野蒜苗和山韭菜经火爆炒,出锅后冒着肉香,一只白瓷盘子端出云淡风轻的秋天,也端出山里人家热气腾腾的年景。地耳佐以姜末和葱白做馅料,包一案雪花饺子,煮肉般在锅里咕嘟三五分钟,饺子和锅里的水一起沸腾后生出云朵般的油花儿。出锅的地耳饺子,就着一碟加蒜泥的醋汤,满嘴土腥竟能腻住舌尖。厨房因为多了地耳,就这样多了一种滋味、一番情调。(10)这些年,地耳成了饭店里的一道野味。地耳炒鸡蛋,韭菜做辅料,一黄一绿一褐构成秋天的图案。地耳包子,成为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吃,城里人三两口就是一个,吃得满嘴生香,吃得心旷神怡。地耳当作海带打汤,瓦罐揭盖,几枚地耳、几根青菜、几滴香油、几段蒜苗,清亮的汤色里似乎倒映着蓝天白云,隐约能听见遥远的雷声,正从遥远的山冈上传来,天空越来越低,地耳竖起兔子般灵敏的耳朵,一动不动地等待着雨滴落下。汤勺舀起的不单是开胃的汤,也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舀起沉甸甸的季节。\n(11)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祈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选自2019年4月01日《人民日报》)9.第(5)段围绕地耳的别称“地衣”有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请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7)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量词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以第(8)段的加点词以“一咕嘟一咕嘟”为例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末尾一段意蕴丰富,请加你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9.首先将地耳比作“丝绵大氅”,表现了在雨水雷声的交织下地耳生长的密集;又将它比作“胞衣”,表现它初生时的湿润嫩滑;接着将它比作“毯子”,表现它的生长迅速,范围广阔;最后以“暗纹的衣衫”整体表现地耳宽广、蓬勃的生命力。一系列的比喻都围绕衣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地耳紧贴大地,树生长的特点,又呼应了“地衣”的别称,巧妙而贴切。10.地耳听到雷声就开始生长,也把天空的雨点情报传递给了大地,帮助草木根须更准确的找到生长的方向,在恰当的节气上,唤醒大地上的生命。11.“一咕嘟一咕嘟”本是拟声词,形容喝水的声音,在这里作为量词修饰进入生长旺期的地耳,形象的表现了吸饱了水的地耳饱满水灵的特点,暗含着妇女和孩子采摘地耳时愉悦的心情。量词的使用即贴切形象又让人身临其境,引发读者的想象。12.结尾再次强调了地耳与雷声、雨水天地万物的关联,表现了地耳对天地万物的情谊,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与赞美。并且由物及人,赞美了地耳所象征的高贵有趣的灵魂,不会因为耳畔的雷声轰鸣而沮丧,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主旨,留下了隽永的思考。【9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本题,“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把地耳比作“丝绵大氅”,大氅是汉民族汉服的传统服装之一,又称氅衣,属于男装罩衣的一种,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表现了地耳生长的密集。“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把地耳比作“胞衣”,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表现地耳初生时的湿润嫩滑。“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把地耳比作“毯子”,写地耳生长范围广。“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把地耳比作“暗纹的衣衫”,写地耳蓬勃的生命力。一组博喻写地耳的生长特点。【10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根据前一句,“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写地耳警醒着等待春雷,等待春天的到来,等来了春雷之后,地耳就开始生长,并且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带给万物,唤醒整个大地,结合地耳的特点展开理解句子。【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本题,“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一咕嘟一咕嘟”,“咕嘟”象声词,多用以形容液体沸腾、涌出或大口喝水声。“咕嘟”修饰地耳,写雨后的地耳吸饱了水分,“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妇女和儿童采摘地耳时时喜悦高兴的,运用“一咕嘟一咕嘟”量词可以突出表现地耳蓬勃生长的主要形态特征。【12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解读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本题最后一段,“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祈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把地耳比作“云彩”“种子”“暗扣”,写出了地耳与雷声、雨水天地万物的关联,表达了作者对地耳的赞美之泉,作者进而把地耳比作高贵有趣的灵魂,深化主旨。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理解分析。【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三、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法国】卢梭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n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n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依据甲文,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6.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7.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甲乙两文的理论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秉性或美德)。5.D6.C\n7.都用了因果论证、例证、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等论证方法,结构关系呈现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作用是由果溯因逻辑性强,层层深入有条有理,选材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深入、有力,具有可信度和说服性,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深入浅出。8.孟子和卢梭都主张人性本善,它源于本性,也就是天生具有的温柔、善良、同情心,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知下定义的公式,即“种概念(被定义概念)=特征+属概念”。根据题干明确种概念为“怜悯心”,结合甲文第二段确定属概念和特征,题干要求“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判断句的表达模式为“什么是什么”,其中“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禀,具体指概念的特征;“外延”,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也就是“属概念”。结合“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分析,可知“属概念”(外延)指人的“心”(秉性或美德),特征(内涵)为:“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合乎自然”。根据以上内容和下定义的公式(判断句)组织成句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结合第一段开头“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ABC均正确,属于霍布斯的观点。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因果逻辑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人是宇宙的主人”属于结果,选项误表述为原因,另外遗漏了“唯一”,“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和文中表达的意思“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也不符合。故选D。\n【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相关信息运用了归谬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亦称“逆证”,一种反驳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再从它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的。是一种有效的解释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用归谬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A.抓住本源,即大家熟知的错误点来分析论证。B.列举特例来证明普遍认知的错误。D举名篇或者特例来证明观点的绝对性错误。C.“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属于归谬法,即先认为观点正确,从而推出错误结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以及句子作用的能力。结合甲文“既然……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分析,可见使用了因果论证。结合“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分析,可见使用了对比论证。结合“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分析,可见使用了假设(归谬)论证。结合“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分析,可见还用了例证法。结合“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分析,可见论证深刻有力,虚拟假设、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事例典型新颖,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逐层深入进行分析,逻辑性强,条分缕析,井然有序。\n结合乙文中“所以”“由此观之”“可见”等,可见因果逻辑性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分析,可见使用了例证法;结合“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分析,可见使用了正反对比(破立结合)论证法。不仅说服力强,具有可信性,典型事例增强论证的力度,深入浅出化陌生为熟悉,便于理解接受,讲道理和摆事实紧密结合行文严谨。【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结合甲文第二段“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分析,可知人性善良。结合乙文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分析,可知孟子主张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这种善念无关利益名誉等虚名浮利,而是一种源自于本性的同情心。【点睛】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n四、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诗歌不在远方莫砺锋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____甲_____,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___乙____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____丙___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____丁___。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n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有删改)3.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4.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5.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6.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引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7.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n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4.B5.C6.三处引用分别证明了“人间”确实令人烦恼,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观点;不仅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然而作者结尾处的看似消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以及富有铮铮傲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恰恰是他长安三年受辱的不平之气的吐露。由此可见,诗歌不在“远方”,而在“人间”,好诗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境遇的描写和自然流露。【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鹦鹉学舌”意思是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结合语境,“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可知,是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这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诗歌真的在远方。【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甲处,结合“都是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可知,此处应当有两句以上的诗句,且必须是表现普通人的“眼前境遇”。②句有两句诗句,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表现对爱情的执着;“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表现戍边的征人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都属于“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因此此处应排②;\n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知,这里的诗句要能体现诗人的非凡想象力,④句是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意思是“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正能体现浪漫的想象,因此此处排④;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可知,此处的诗句应当能够表现不能摆脱现实的苦闷,而①句波德莱尔的“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排①;丁处,结合“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此处是表现嫦娥脱离人间之后的苦闷,而③句的“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排③。整个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错,结合此段最后一句“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可知,引用岑参的诗句是为了证明诗歌只在眼前,没有“远方”;B.“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错,结合“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可知,无论现实多么不堪,真正的“远方”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必也无法逃离现实去找寻到真正的“远方”;D.“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错,结合“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是为了说明诗人的形象无论多么非凡,“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第④段划线句共三处,第一处是引用李白的诗句“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结合前文“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可知,此处引用是为了证明“人间”确实令人烦恼,为下文写人间的喧嚣和烦扰是无法真正摆脱的做铺垫;\n第二、三处是引用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和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结合“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可知,这两处引用是为了论证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此段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富有文化气息。【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分析所给句子,是描写美好的梦境破灭之后,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这恰与本文的观点相合,无论诗人的想象力多么非凡,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好诗必然是源于现实的,是现实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因此,诗歌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在活生生的“人间”。五、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我买故我在?——关于消费的经济哲学沉思曹东勃\n①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反思消费社会加诸我们的种种可能的危机,正当其时。②近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鲍德里亚在其成名作《消费社会》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判断:“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③这种物,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肆繁衍、近似一种热带丛林的“人造物”的体系。在这样一个人造王国之中,“我买故我在”就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消费主义的框架下,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人们所消费的,也不单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更在于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物的包围之中,人们丧失了品鉴能力。物品的泛滥与趋同,使得人们不知所措,既不知道如何犒劳自己,也不懂得怎样惊喜他人。本能的惰性促使人们乐得把购买决策权让渡、外包出去,遂成就了种种趣味商店、创意礼品乃至各种恶趣味。④消费品不再追求永恒,而是加速折旧、流变、迭代。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因此,物的消费呈现出加速度态势:在传统社会对着一件物可以讲述几代人的动人故事,而消费社会一个物件可能只能讲述自己人生中某一天、某一个月、某一年的故事。⑤在积贫积弱的时代,解决温饱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要务,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恐怕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并只导致其中一部分人堕落;在现代社会,如何摆脱这一亘古未有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甚至可笑的“何不食肉糜”问题。可是,在这样的轻文明时代依然诉诸物质资源,借助“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贫瘠,只能是黔驴技穷。⑥饶有意味的是,当下的消费社会中,一方面是“剁手党”“月光族”之类的“隐形贫困人口”大潮汹涌,他们“花今天的钱,哭明天的穷”。这些“消费社会里的穷人\n”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在准备不够充分的状态下就卷入消费的浪潮。另一方面却是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渐趋消遁和劳动神圣的工作伦理一去不返。长此以往,一个在收入上稳定增长的、可持续的消费者阶层也会“缩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未来理想社会中生产状态同时也是生活状态的这段描述,仍然是消费社会下具有前瞻意义的重要指针。⑦消费社会满足了人类的欲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更使得消费社会超越时空限制而如虎添翼,大数据真正掌握了我们的个人偏好。然而消费模式的剧烈变迁,也日渐催生与之关联的精神紊乱。对此,西方学者弗洛姆的警告发人深省:“一个幽灵正在我们中间徘徊,然而,只有少数人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个幽灵就是,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社会,它服从计算机的命令,致力于最大规模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尽管他吃得好,娱乐得好,然而他却是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感情的。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这个意象,恰如电影《千与千寻》里那两位因贪食而异化为猪的成年人。⑧挣脱消费社会的陷阱,于个人于国家而言,都需要追求一种适度规模甚至“减量化”的生存境遇,追求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想象一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大学图书馆,对其实行总量控制,在买入一本新书的同时剔除一本旧书;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新书无论在内容和其他质量方面必须超过和包容旧书的全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稳态图书馆——它避免了藏书总量虚假繁荣之下毫无意义的重复建设。(选自《文汇报》2019年07月19日,有删改)4.第⑥段中“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表述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时代,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犹如身处热带丛林受到外物的包围。B.在消费时代,“买买买”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社会思潮。C.在现代社会,摆脱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的有效方式是进入消费怪圈。D.机械化社会,人往往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因贪婪异化为物。7.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A.时下各种文创产品的热销也反映出市场上商品的泛滥与趋同这一不争事实。B.由于商品质量问题的频发,现在的消费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久耐用了。C.未来理想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完全可以将生产状态与生活状态合二为一。D.智能化时代,我们更应警惕消费模式的变化对于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影响。\n8.电影《天生购物狂》中有一句话说:“我喜欢新衣服,要是每个人每天都能穿上新衣服,忧郁在这个世界上就无处容身了。”请结合本文观点作出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因卷入消费浪潮而失去理性,导致过度消费、提前消费而变穷的人。5.作者通过对一个典型的稳态图书馆的描述(藏书总量控制,藏书质量不断提高),以图书馆建设中的避免虚假繁荣之下的毫无意义的重复建设,来类比当下消费社会中个人和国家应该杜绝过度消费,应当追求高质量发展,内容上承接上文分析,回答了“怎么做”,又照应了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使论述思路和结构完整;类比说理增加了说理的形象性。6.D7.B8.电影《天生购物狂》这句话表达的观点是,要通过消费来解决精神困境,文中认为过度消费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可能的危机,比如,在物的包围之中,人们丧失了品鉴能力;借助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贫瘠,只能是黔驴技穷。作者认为消费模式的剧烈变迁也日渐催生与之关联的精神紊乱,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它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因此,需要追求一种适度规模,甚至减量化的生存境遇,追求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消解内心的贫瘠。【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该短语所在的段落。根据第⑥段里“花今天的钱,哭明天的穷”可知,这些人是提前消费,并且是过度消费;“在准备不够充分的状态下就卷入消费的浪潮”,这说明他们被卷入消费浪潮,并且是失去理性、提前消费的;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变穷。由此可知整合答案为:因卷入消费浪潮而失去理性,导致过度消费、提前消费而变穷的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及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第⑧段划线句的作用。关于句子的作用,一般需要分析其内容及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n从内容上来看,划线句是对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典型的稳态图书馆的描述,描述主要从藏书总量及藏书质量两个方面入手,认为只有这两个方面超越以前,才不算是虚假繁荣之下毫无意义的重复建设;划线句前面作者所论述的是,当下消费社会中个人和国家应该杜绝过度消费,应当追求高质量发展,而划线句以典型的稳态图书馆对上面的论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因此,从手法上来看,这是类比,从作用及效果上来看,可以使论述更形象,更易于理解;从结构上来看,划线句分析是承上面的论述,回答了前面所提出的问题,从作用及效果上来看,可以使思路和结构更完整,更严谨。综合以上分析,答出其中的要点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犹如身处热带丛林受到外物的包围”错,原文第③段有:“这种物,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工业革命以来大肆繁衍、近似一种热带丛林的‘人造物’的体系”,原文所说的是“近似一种热带丛林的‘人造物’的体系”,而不是“犹如身处热带丛林受到外物的包围”;B.“‘买买买’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社会思潮”改变原文的关系,原文第③段有“‘我买故我在’就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原文是“不仅是……更成为”是递进关系,选项“不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C.“在现代社会,摆脱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的有效方式是进入消费怪圈”错,原文第⑤段有:“在现代社会,如何摆脱这一亘古未有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甚至可笑的‘何不食肉糜’问题”,也就是说进入消费怪圈也不能摆脱精神空虚和心理忧郁。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B.“由于商品质量问题的频发,现在的消费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久耐用了”推断无据,原文第④段有“消费品不再追求永恒,而是加速折旧、流变、迭代”“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再结合该段的分析不难看出,“消费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久耐用”的原因并不是“商品质量问题的频发”,而是因为人们不再追求消费品的永恒。\n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本文观点的关联之处。“每天穿上新衣服”就是要消费,而“忧郁在这个世界上就无处容身了”指的是精神困境被解决了;文章首段说“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反思消费社会加诸我们的种种可能的危机,正当其时”,作者认为过度消费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可能的危机;然后文章主体中作者列举了可能带来的种种危机:“在物的包围之中,人们丧失了品鉴能力”;“借助‘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贫瘠,只能是黔驴技穷”等;西方学者弗洛姆的警告发人深省:“……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尽管他吃得好,娱乐得好,然而他却是被动的,缺乏活力和感情的。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也就是说,因消费模式的剧烈变迁也日渐催生与之关联的精神紊乱,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它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根据文本分析可知,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我们需要追求一种适度规模,甚至减量化的生存境遇,追求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消解内心的贫瘠。综合以上分析,把相关的解答要点表达出来即可。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虫鸣铺满草原草原上最先醒来的不是人,不是牛羊,是小虫。早晨五点多,天还是黑的,只有一弯白生生的上弦月孤悬在东方的半空,无边的草原已经遍地虫鸣了。什么都看不真切。繁密的叫声在黑暗里层层涌起,如清露,升到草尖尖上,又层层落下。弯腰把手伸向草丛,就能掬起满满一捧叫声。不同的小虫,叫声不同。圆的,扁的,长的,短的,锐的,钝的,粗的,细的,软的,硬的,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有一种小虫,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像是乐队中的领唱,浮在众声之上。它是草原晨曲的统领。\n虫鸣像一只只柔软的小手,把夜的黑一点点轻轻抹去,天渐渐亮起来。六点半,虫声依旧。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小虫,没有一只因为疲惫而停止鸣叫,广袤的草原喧腾不已。冰片似的弯月不见了,东方翻滚着一大片浓重的黑云,几团毛绒绒的黄云混杂其中。云彩下,与草原相接处澄明一片。而其他三面的山巅,则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那雾突然打开栅栏的白马群一样俯冲而下,在低处的草原上散开来。东方的黑云越来越重,不停变换着各种奇异的景象,似在孕育什么。果然,十几分钟后,黑云再也包裹不住,奇迹般的,明晃晃的太阳一跃而出,草原瞬间被照亮。天空蓝澈清透,像是刚刚诞生。虫鸣更稠密了,与露珠一样多,似乎每一株垂着露珠的草尖花尖上,都顶着一声虫鸣。这一片草原平时定是少有人来,花草高而密,没了腿脚,要唰啦唰啦蹚着走。浓重的露水,很快就把衣裤濡湿了,贴在身上凉冰冰的。我迎着太阳走,迎着满草原的露珠走。天只管蓝,云只管白,草只管绿,花只管开,虫只管在看不见的泥土里欢叫,牛羊只管慢慢吃草。万物都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我采了一把野花,高高举起来,像举着一束鲜花的火炬。这一刻,我知道,我举起了自己理想中的一小段生活。这一刻的我,怀抱巨大的无法言说的安宁与喜悦,像草原上亘古就有的一个自在生命,正是我想要的那个我。生之艰,活之难,有这一刻在世间曾经真切存在过,一个微小的个体,生命总算丰盈过。这样的时刻充满了弹性,它会在以后漫漫岁月中,在无数次的回忆中,无限拉长。不知什么花开了,香气弥漫。那香味飘得不高,刚好到人俯下身子靠近大地的距离。美好的事物,有时会向人索要一种谦卑的姿态。从泥土里升起的鸟鸣,花朵一样铺了一层。草原里有两道深深的车辙,裸露着土地,像两道长长的伤疤。有两道花草被人以碾压的方式驱赶出了草原,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夏天,它们再也听不到本该属于它们的虫鸣了。以后的夏天也不会。一个早晨,我都在草原上走。我到哪里,哪里露珠摇落;我到哪里,哪里虫声涌动;我到哪里,哪里花草吐香。我深陷露珠、花香与虫鸣,深陷明澈、清香与欢愉。八点,阳光热起来,照在哪里哪里热烘烘的。一切大白于天下,秘密再也无处藏身。我手握花束走向住的帐篷,走进另一种生活。(有删改)9.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虫鸣铺满草原”中“铺”的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3段是怎样描写“虫鸣”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第5段划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全文绕“虫鸣”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9.化虚为实,生动形象。鸣声是听觉,作者却用表现视觉效果的“铺”字来表现只能听见的虫鸣到处都是的特点,把无形的虫鸣化为有形,形象地突出了虫鸣繁多的特点,也衬托出草原的静寂,充满生机与活力。10.运用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把虫鸣比喻成柔软的“小手”,写黎明在虫鸣声中到来,却说是虫鸣抹去了黑夜,赋予虫鸣独特的力量。运用夸张手法,写虫鸣让草原“喧腾不已”,突出虫鸣声密集、响亮,充满生命力的特点。运用衬托手法,把黎明时万物复苏的景象写得朝气蓬勃,衬托出虫鸣声强大的力量。11.采用排比句式,情感重重叠加,自然推出人的情感;写景条理分明,从上到下,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反复使用“只管”二字,突出自然万物的自在由心,不为外界打扰的特点,从而衬托出作者自由、安宁、喜悦的心情。12.作者写草原之游的感受,别出心裁地从虫鸣着手,抓住草虫的密切关系,以及虫鸣早、密、繁的特点,赋予虫鸣以唤醒黎明、亲昵花草的独特性灵,从而自然而然地铺展描写了草原的风光、牛羊的自在以及作者的安宁喜悦心情,独特新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字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铺”是形象性的,让人感到有形的事物铺展,同时带给人“多”的感受;而“虫鸣”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字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鸣在草原上四处都是的特点,衬托出草原上夜的寂静,以及在寂静中蕴藏着无限的生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描写手法的能力。\n采用比喻手法,“虫鸣像一只只柔软的小手,把夜的黑一点点轻轻抹去”,写出虫鸣声一点点唤醒黎明,虫鸣一整夜的特点。“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小虫,没有一只因为疲惫而停止鸣叫,广袤的草原喧腾不已”,运用夸张手法,写虫鸣让草原“喧腾不已”,声音密集、响亮。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天亮的过程,月亮消失、云彩翻滚、雾气奔腾,这些仿佛都是虫鸣唤来的,有力地衬托出虫鸣的力量。【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几个句子采用排比形式,以“只管”二字凸显出自然万物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特点。视角从上到下,最终专注于草原上的牛羊,显得层次清晰,写景富有条理。用万物的自在专注,不为凡尘俗世所打扰的清净,衬托出作者在草原中感受到的理想、自由与安宁喜悦的心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文章先以虫鸣之“早”,开启全篇,接着描写早晨虫鸣声赶走黑夜,唤醒黎明的过程,赋予虫鸣以开启万物灵性的特征。接着写太阳升起后的景象,着重描写了花草,因为草虫相伴,作者以“虫鸣更稠密了,与露珠一样多,似乎每一株垂着露珠的草尖花尖上,都顶着一声虫鸣”“有两道花草被人以碾压的方式驱赶出了草原,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夏天,它们再也听不到本该属于它们的虫鸣”“我到哪里,哪里露珠摇落;我到哪里,哪里虫声涌动”,写出了草原与虫鸣的关系密切的特点。正因为虫与草密切相关,故而作者别出心裁地透过虫鸣来写草原之游的感受,以虫鸣把花、草、露、牛、羊以及人联系起来,让文章结构紧密,构思独特。六、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娜拉走后怎样鲁迅\n①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②伊孛生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③《娜拉》,也译作《傀儡家庭》。原词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④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海的女人》。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她的主意改变了,并没有走。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⑤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人,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做将来的梦是有将来的希望的,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是要将来的梦,________。⑦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⑧梦是好的;当然,钱也是最要紧的。⑨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n⑩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会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最可靠。⑪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⑫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⑬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⑭我这讲演也就此完结了。(原文有删改)4.第④段加点词“这样的自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的自由。5.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划线处填入适当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由剧名入手,从原单词的多重意引申至对主题的解读。B.第⑤段指出娜拉出走之后有几条路可供选择,相对自由。C.第⑪段指出获取经济权并不是女性取得解放的根本方法。D.第⑬段作者感概社会风气改变之难,借此引发读者思考。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有学者在分析鲁迅的文章时指出:“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作品要有内容,能反应、揭露或是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而有内容就是有信息量。信息量是由差别和联系两个要素决定,差别越大、联系越紧,信息量就越大,而差别最大即相反,联系最紧即相同,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则形成对称。”\n例如:第③段中“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是自己的傀儡”,其差别在于主体与对象的不同,联系在于“自己”作为他人傀儡的同时又役使他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构成对称,以此强调资产阶级社会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束缚。请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另举一例,分析其中的对称性元素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可以自己选择,获得平等5.只要目前的梦6.B7.首先从易卜生的剧本《娜拉》说起,指出其出走的原因是觉悟到自己是傀儡,为后文议论做铺垫。接着解答娜拉如何才不走,那就是给其以自由和平等,并指出娜拉出走后的两种可能结局。然后指出娜拉的出走要有前提条件,就是取得经济自主权,并指出这种“经济自主权”需要通过“战斗”的形式去争取。最后联系中国现状,感慨社会风气改变之难,引发读者思考,升华主旨。8.第⑪段中提到“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这里的差别在于主体与对象的不同,联系在于“自己”被人所牵的同时又牵扯别人,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对称,以此强调取得经济权并非最终目的,也并不等同于“不做傀儡”,要想改变现状要谋求社会之深化改革。【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要想理解“这样的自由”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④中“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指的是前面《海的女人》中她的丈夫给女人的建议“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走与不走”让女子自己选择,让女子对自己负责任,这是处于平等地位的选择。所以这里的“自由”是指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可以获得平等的权利。【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以及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前面的语境“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是要将来的梦”可知,这里是说“所要的是梦”,相对于“不是要将来的梦”,自然就是“要目前的梦”,据此进行填写就可以。\n【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有几条路可供选择,相对自由”错误,由“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可知,虽然指出娜拉出走后的两条路,但这两条路的可能结局,实际上都以失败而告终,并无自由。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部分是前三段,第一段指出演讲话题,第二段介绍《娜拉》的来由,为后文议论做铺垫,第三段简单介绍《娜拉》的剧情,就是一家庭妇女“觉悟”和“出走”,并指出其出走的原因是觉悟到自己是傀儡,为后文议论做铺垫。第四段开头说“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解答娜拉如何才不走,那就是给其以自由和平等;第五段开头说“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指出娜拉出走后的两种可能结局,实际上都以失败而告终,第六段和第七段是对娜拉觉醒以至出走的议论,娜拉“梦醒”了,以“出走”为手段进行抗争,然手段全无效用,反而造成更大的痛苦,这是第二部分。第七段最后说“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指出娜拉的出走要有前提条件就是“要有钱”,下文就此分析女性觉醒后抗争的主要方向是取得经济自主权,而不是“出走”的形式。这是第三部分。最后联系中国现状,感慨社会风气改变之难,引发读者思考。【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n首要要根据学者的分析明确和题干所举示例明确答题的方向和模式,然后模仿示例的模式并结合文意进行答题。如“信息量是由差别和联系两个要素决定,差别越大、联系越紧,信息量就越大,而差别最大即相反,联系最紧即相同,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则形成对称”,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相反相成又构成对称的内容。再根据示例“其差别在于主体与对象的不同,联系在于‘自己’作为他人傀儡的同时又役使他人”,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主体对象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内容。如第⑪段“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这里为了说明取得经济权,并不是最终目的,以自己和他人的联系进行说明,有了经济权,只不过自己被人所牵的减少,自己牵扯他人的增多,所以有了经济权,并不等同于“不做傀儡”,之所以男女都相互作“傀儡”,就是这个社会禁锢人的思想和自由的因素太多,比如腐朽的政治制度、愚昧麻木的思想、僵死的封建文化、落后的经济等等,这就需要从改变经济制度开始,逐步谋求社会之深化改革。七、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那些阻碍科学进步的概念薛巍①2014年初,科学网站Edge问175位著名学者,哪些科学概念该退休了,以便为科学进步让道,如今这些答案汇集成了一本书,叫《这个概念必须死掉:阻碍科学进步的科学理论》。提交了答案的人包括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哲学家丹妮尔·达内特,也有不是科学家但关注科学的文艺工作者,如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美国演员艾伦·艾尔达。②Edge的编辑要求这些学者提供让人感到惊奇意外,引人入胜的答案。③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说,应该抛弃“动物的大脑越大越聪明”这一观念。从19世纪的颅相学到21世纪的大脑扫描科学,都认为大脑的体积决定了认知能力。但这种观念是错的,有许多事实与此不符,有人出生时只有2/3的脑组织,但成年后并无认知缺陷。在人类正常的成长中,随着认知表现的提高,大脑会缩小。比如10到20岁之间大脑皮层会缩小15%。有些动物如蜜蜂和鹦鹉能够模仿许多人类活动,但其大脑只有人脑的百万分之一(蜜蜂)或千分之一(鹦鹉)。对认知表现来说,重要的不是大脑的硬件,而是软件。更聪明的软件并不需要更大的硬件。\n④美国心理学家,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应该抛弃碳足迹这个概念,应该用一个更精确的概念来测算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负面影响,比如“碳手印”。首先,对于对抗全球变暖来说,只谈论碳足迹是不够的。气候变化只是人类伤害地球的方式之一,还有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化学品污染等等。计算某项活动所有的生态足迹,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衡量我们消耗全球系统的速度。另外就是情绪方面的问题,了解我们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会让我们感到郁闷、泄气。我们需要更积极的概念。“手印”是我们降低足迹的方式,计算手印就是以足迹为基准,然后估算我们做的好事带来的改善。⑤有些人批判的是,而不是科学理论。认知科学家加里·马尔库塞说科学的核心仍然是寻找描述宇宙的法则,而大数据并不擅长识别法则,大数据能够发现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因果性,世界上所有的大数据本身都不能告诉你抽烟是否会引发癌症。为了弄清抽烟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你需要做实验,弄清致癌物,致癌基因,DNA复制等东西,只是列举关于每个城市的吸烟者,他们何时吸烟,在哪里吸烟,他们的寿命、死因并不足以弄清其背后复杂的生理机制。如果我们有好的假说,就可以用大数据来验证假说,但大数据不该是我们的第一站,它应该是我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的时候该去的地方。⑥有些人在回答时,对Edge提出的问题本身表示了质疑。小说家麦克尤恩就说别太傲慢,哪个概念都不该退休。“有许多错误能够帮助别人弄对。有的错了,但错的很绝妙。有的错了,但对方法有贡献。有的错了,但帮助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亚力士多德涵盖了人类全部的知识,有很多地方他错了。但他创立的动物学本身就是无价的。你会把他丢在一边吗?你永远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一个旧概念。某一天它可能会冒出来,增进一个目前无法想象的视角。如果它彻底退休了,我们就找不到它了。看托马斯·贝叶斯和亚当·斯密复活的命运,好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长期遭到污蔑的笛卡尔。每一个对世界严肃、系统的猜想都值得被保存下来。”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这个概念必须死掉:阻碍科学进步的科学理论》是一本纯粹娱乐性的读物。B.“碳手印”是一个积极的科学概念,它反映了人类为环境改善而做出的努力。C.大数据只是现象的罗列和计算,无法揭示因果关系,因此对科学研究无意义。D.错误不该成为概念退休的原因,随着认知发展,这些概念有可能会成为对的。4.第③段有不少数据,请分析其作用。5.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在文章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6.结合本文看,学者们提供的答案是否实现了编者“让人感到惊奇意外,引人入胜”的要求?【答案】3.B4.运用数字,充分说明了“大脑体积决定智能”的观点是有误的;体现了(科学家阐述观点时的)科学性、严谨性。5.科学方法/科学研究途径\n6.实现了(或没实现)编者的目的阐述明晰准确,如:(1)取材对象广泛,读者受众面广(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2)观念大多是较为耳熟能详,众所公认,对这些观点进行翻案,新鲜有趣。(3)参与者的答案能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充满科学性、人文性。(4)能包容对自己的批评,客观呈现批评者的观点,也使读者有了崭新的思考角度。【3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是一本纯粹娱乐性的读物”错误。原文说“2014年初,科学网站Edge问175位著名学者,哪些科学概念该退休了,以便为科学进步让道,如今这些答案汇集成了一本书”,可见这本书并非纯粹娱乐,更在于为科学服务。可见A项表述绝对。C项,“因此对科学研究无意义”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大数据能够发现相关性”“如果我们有好的假说,就可以用大数据来验证假说,但大数据不该是我们的第一站,它应该是我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的时候该去的地方”,可见选项表述绝对,违背文意。D项,“这些概念有可能会成为对的”错误。原文信息是““有许多错误能够帮助别人弄对。有的错了,但错的很绝妙。有的错了,但对方法有贡献。有的错了,但帮助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可见文本只是在强调“错误”的作用,并没有说有可能会成为对的。选项D表述不符文意。故选B。【4题详解】\n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题干为“第③段有不少数据,请分析其作用”,具体考查的是列数字的作用。列数字也叫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比如“从19世纪……到21世纪……”。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这些数据的意思,也就是从内容方面加以总结,然后概括表达效果。首先明确论证方法为运用数字。然后从内容层面总结概括:“但这种观念是错的,有许多事实与此不符,有人出生时只有2/3的脑组织,但成年后并无认知缺陷。在人类正常的成长中,随着认知表现的提高,大脑会缩小。比如10到20岁之间大脑皮层会缩小15%。……但其大脑只有人脑的百万分之一(蜜蜂)或千分之一(鹦鹉)。对认知表现来说,重要的不是大脑的硬件,而是软件。更聪明的软件并不需要更大的硬件”,重在知道“这种观念”指代充分上文中“都认为大脑的体积决定了认知能力”这一观点,可见这些数据证明“大脑体积决定智能”这一观点的错误。表达效果或者数字的作用:数据是科学的,具体的、准确的,能体现作者阐述论点时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有力地论证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能力,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题干为“根据第⑤段的内容,在文章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明确了答题区间,结合上下文填空即可。第⑤段开门见山明确分论点“有些人批判的是,而不是科学理论”,可见空处是本段内容的总结概括。根据“为了弄清抽烟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你需要做实验,弄清致癌物,致癌基因,DNA复制等东西,只是列举关于每个城市的吸烟者,他们何时吸烟,在哪里吸烟,他们的寿命、死因并不足以弄清其背后复杂的生理机制”“如果我们有好的假说,就可以用大数据来验证假说,但大数据不该是我们的第一站,它应该是我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的时候该去的地方”这些文句,可以确定空处应该填“科学实验”或者“科研方法或途径”。【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明确自我认知,即观点正确与否,然后结合文本提取信息并加以筛选整合。题干为“结合本文看,学者们提供的答案是否实现了编者‘让人感到惊奇意外,引人入胜’的要求”,首先总结,即亮出立场观点,答案为实现了编者的目的,或者没实现编者的目的。\n然后结合文意阐述为什么说实现了或者没有实现,尽量广泛取材,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答案要点,明晰准确。如,实现了编者的目的:(1)“提交了答案的人包括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哲学家丹妮尔·达内特,也有不是科学家但关注科学的文艺工作者,如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美国演员艾伦·艾尔达”“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说”“美国心理学家,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认知科学家加里·马尔库塞说”“小说家麦克尤恩”,可见取材对象广泛,这样多角度多侧面举例,可以使得读者受众面广,从而吸引不同层次的人。(2)“应该抛弃‘动物的大脑越大越聪明’这一观念”“应该抛弃碳足迹这个概念,应该用一个更精确的概念来测算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负面影响”“科学的核心仍然是寻找描述宇宙的法则,而大数据并不擅长识别法则,大数据能够发现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因果性,世界上所有的大数据本身都不能告诉你抽烟是否会引发癌症”“就说别太傲慢,哪个概念都不该退休”,可见分论点部分的示例大多是较为耳熟能详、众所公认的,阐述对对这些观点的崭新认知,领读者眼前一亮,耳目全新。(3)“对认知表现来说,重要的不是大脑的硬件,而是软件。更聪明的软件并不需要更大的硬件”。“‘手印’是我们降低足迹的方式,计算手印就是以足迹为基准,然后估算我们做的好事带来的改善”“如果我们有好的假说,就可以用大数据来验证假说,但大数据不该是我们的第一站,它应该是我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的时候该去的地方”“你会把他丢在一边吗?你永远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一个旧概念。某一天它可能会冒出来,增进一个目前无法想象的视角。如果它彻底退休了,我们就找不到它了”,大量使用拟人、比喻、设问、引用等手法,使得表达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参与者的答案能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充满科学性、人文性。(4)结尾段“有些人在回答时,对Edge提出的问题本身表示了质疑。小说家麦克尤恩就说别太傲慢,哪个概念都不该退休”“有许多错误能够帮助别人弄对。有的错了,但错的很绝妙。有的错了,但对方法有贡献。有的错了,但帮助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亚力士多德涵盖了人类全部的知识,有很多地方他错了。但他创立的动物学本身就是无价的。……每一个对世界严肃、系统的猜想都值得被保存下来”能包容对自己的批评,客观呈现批评者的观点,也使读者有了崭新的思考角度。【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n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黄粱梦里席慕容①当我来到渡船码头时,才刚是近午时分。②卖票的小女孩告诉我,摆渡的船夫吃午饭去了,要我先去附近转一转再来。③一直生活在分秒不误,规矩很严的社会里,所以,乍听之下,简直不敢相信世间还有这样随意开船或者不开船的事,心里一下子觉得很温暖,人也跟着松散了下来。④我微笑地谢了她,再把她给我的船票仔细收好,好小好薄的一张纸,这么多年了,什么都变了,只有这张船票仍和当年的一样,又小又薄又谦卑,一如我当年的心。⑤沿着岸边,信步走着,风很柔,阳光也很柔。我穿着一件浅灰色有着很多细花边的长袖衬衫,棉布的质料很清爽,穿在身上很舒服。两只手插在裙子的口袋里,我十足是个悠闲的人,有整个长长的下午在我前面,不必急也不必赶。\n⑥潮涨得很高,不知道是阴历的几月几号了。系在岸边的小船也跟着高高地浮起来,离岸好近。有两条系在一起的小船在满满的水面上浮着,船身都漆成粉蓝色,在船边勾出一些深蓝、深紫和雪白的线条,倒映在动荡的水中,碎成一片片温柔又明亮的色光。⑦我在岸上的石级上坐了下来,满满的潮水正像满溢的幸福。我知道,潮汐有升有落;我也知道,幸福也不能永远停留。可是,当它满满地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唯一该做的事,就是安静地坐下来,观察它、享受它和感激它。等一会儿,等船夫回来了以后,我就会上船,过河到对岸去了。我不知道在对岸会发生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在我的前面,命运是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在等待着我,正如二十年前来过渡的我一样,一切都是全然的未知。⑧好多人说:人生不过一场黄粱梦,在繁复的美丽与曲折的悲欢之后,悠然醒转,新炊却犹未熟。可是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在这世间,有些事物是一直在重复着和绵延着的。在功名之外,在兴衰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更长远和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值得珍惜与宝藏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黄粱梦悲愁的来源并不是因为幸福的易逝,而是因为,在幸福临近的时候没能察觉。⑨远远的,船夫挥手与我相招,我微笑地站起身来,而在举步之前,再回头看了一眼。风清云淡,好一片温柔的景象!我知道,在我离开之后,这阳光下的渡口也会永远留在我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第①段写明时间,是为了突出渡口地方人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B.第③段用对比,写出了“我”对于渡口地方生活方式的喜爱、适应。C.第④段写不变的船票,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变化极大,与后文相呼应。D.第⑤段描写衣服的细节,从侧面突出了“我”精神气质的温柔随性。E.第⑦段叙议结合,将文意从眼前推展开去,进入到对生命的思索中。8.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n文末“这阳光下的渡口也会永远留在我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意味深长,请写出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CD8.从视觉(色彩及动态)的角度进行描写,突出了小船在水波中温馨美好的画面,体现了作者愉悦悠闲的性情,为后文作者对幸福的议论和抒情做了铺垫。9.(1)点题;(2)点明文章的主旨:要珍惜生命的意义,学会觉察生命的幸福。10.要点:(1)作者的“渡口”既是她人生中两至的渡船码头,也是她生命旅程中阶段的象征。(2)洒满阳光的渡口,是作者现实生活中放下尘事,遇到的美好时刻,也是作者生命体悟中的乐观积极的象征。(3)渡口既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又是一段未知旅程的开始,然而只要有能够察觉幸福的阳光的能力,人就不会陷入到黄粱梦的悲愁中去。(4)由现实到隐喻,阳光下的渡口意味深长,耐人咀嚼。【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句子、段落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可从表达方式、修辞等方面进行考虑;;另外还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情感(气氛基调)等。C项,“第④段写不变的船票,是为了写出自己的变化极大”错误。原文信息是“这么多年了,什么都变了,只有这张船票仍和当年的一样,又小又薄又谦卑,一如我当年的心”,可见原文的意思是“我”的心和当年的一样,没变。D项,“从侧面突出了‘我’精神气质的温柔随性”错误。从“我”的衣着“我穿着一件浅灰色有着很多细花边的长袖衬衫,棉布的质料很清爽,穿在身上很舒服”写起,来表现我的心性属于正面直接描写。故选CD。【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句子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子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意图等。题干为: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明确了答题区间和设题角度。首先扩展答题区间:⑥⑦我两段。\n然后从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加以分析:内容方面,划线句子写船在水中的美好画面。结构上,既照应上文“潮涨得很高,不知道是阴历的几月几号了。系在岸边的小船也跟着高高地浮起来,离岸好近”,又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张本铺垫。主旨方面,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愉悦、幸福、悠闲等美好的感觉。语言修辞方面,抓住色彩“粉蓝色”“深蓝、深紫和雪白”“明亮”进行描绘,绘形绘色相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浮着”“倒映在动荡的水中,碎成”等处,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安宁美好。【9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题干为“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1)结构方面“好多人说:人生不过一场黄粱梦,在繁复的美丽与曲折的悲欢之后,悠然醒转,新炊却犹未熟”照应题目“黄粱梦里”,点题。(2)内容主旨方面,“在功名之外,在兴衰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更长远和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值得珍惜与宝藏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点明文章的主旨“黄粱梦悲愁的来源并不是因为幸福的易逝,而是因为,在幸福临近的时候没能察觉”,其实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意义,学会觉察生命的幸福。(3)语言表达方面:“可是”“并不是因为……而是因为……”使用对比转折,突出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应该有……”的连用,体现了排比修辞,铺排列举,表意全面、酣畅淋漓。【10题详解】\n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具体而言属于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把握。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题干为“文末‘这阳光下的渡口也会永远留在我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意味深长,请写出你的理解”。这里的理解,具体指对“渡口”这个喻体的解读。答题思路——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体会。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可以使用多角度多侧面理解法:浅层意和深层意,本义和象征比喻义,写作对象,作者,读者。(1)根据字面来解读浅层含义:“渡口”是作者实际要经过的渡船码头,是旅程中的一个真实阶段。(2)然后结合象征比喻义进一步理解“洒满阳光的渡口”,又是作者内心中的美好。(3)其次,作者写作目的而言,这渡口在于启迪读者感悟思考一段旅程的结束,又是一段未知旅程的开始,需要我们用心珍惜,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经历,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点睛】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n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八、上海市嘉定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贾祖璋⑴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n⑵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⑷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⑹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⑻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n⑼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3.根据拼音为第⑴段括号写出汉字()。4.如果要说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以下哪个证据最不可采信?()。A.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历史记载。B.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C.宋《蔡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讲荔枝的最早的书。D.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5.对开头引《荔枝图序》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增加说明的文学趣味,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表明因作者博学,所以文章佐证材料来源广泛。C.引文涉荔枝色形味,后文大致按此序详细说明。D.作者读引文时的困惑,正体现本文的写作价值。6.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经济价值决定荔枝品种的存世概率。B.“楠木叶”大小在19克到60克间。C.荔枝因色香味依序渐变、口感渐差。D.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会退化。【答案】3.瓤醴4.B5.C6.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平时多读、多写,多积累常用汉字,多动笔练习,做题时还要结合语境。本题组词:瓤肉,醴酪。【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本题题干“要说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B“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意思是秘密地将闽山的荔枝移栽到皇宫中,并不能证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故选B。【5题详解】\n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作用类问题,考生需要从结构、内容、手法;表达效果几个角度考虑。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开头引用《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增强说明的文学性。从内容上,“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强调读引文时的困惑。“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强调作者博学。据此可知,A、B、D都正确。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B原文“《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强调关于它的大小说法不一。选项曲解文意。C原文“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是强调荔枝不耐储存,不是“依序渐变”,选项曲解文意。D原文“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选项说“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是扩大范围,“会退化”也是说荔枝。故选A。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标题:____________李宏昀⑴《论语》里孔子用了一句“小子何莫学夫《诗》”劝大家读《诗》。为什么要读《诗》呢?先说一个网上流传的小故事——⑵有个大学男生,一直在一个固定的教室自习,喜欢上了每次都坐在他前面的女孩。经过无数次的挣扎,他终于鼓起勇气给女孩递了一张字条:“你好!我注意你很长时间了。我能和你做个朋友吗?”女孩看完字条,就开始收拾书本;收拾完了,站起来转身问他:“我要走了,你要不要一起?”接下来,男孩说了一句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经典的话:“你先走吧,我还有几页书没看完。”⑶这故事属于“凭实力单身”系列,其实有年头了,第一次看见它大概是二十年前吧。最近想起它,是因为读到了这首诗——《诗经·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n⑷“隰”指洼地。“苌楚”是羊桃,接近现在的猕猴桃。“猗傩”读成“婀娜”,意思也接近现在说的“婀娜多姿”。“夭之沃沃”,形容生命初生时鲜润美好的样子。⑸《射雕英雄传》的第三十章也出现过这首诗——一灯大师的四大弟子之一、曾被点为状元的饱学朱子柳,念出一句“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来取笑黄蓉。那黄蓉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引的那两句诗经,下面有‘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三句,本是少女爱慕一个未婚男子的情歌,用在靖哥哥身上,倒也十分合适,说他这冒冒失失的傻小子,还没成家娶妻,我很是欢喜。”⑹关于《隰有苌楚》这首诗的解释,从古至今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以《毛诗》的小序为代表,说这是桧国的国人不满于国君的放纵奢靡没有节操,所以转而歌颂无知无识、混沌淳朴的自然事物。第二类以朱熹的《诗集传》为代表,说这是老百姓遭逢乱世,求生艰难,羡慕草木无忧无虑又没有家庭负担。第三类呢,就是现代文人的解释,以闻一多、李长之为代表,把这首诗理解为情诗、恋歌;分歧在于有人认为这是男子写给女子的,有人认为这是女子写给男子的。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取的,就是现代文人的“情诗说”。⑺一首诗的各种解释可以并行不悖,这个不足为奇。⑻但是话说回来,站得住脚的解释,必须有助于我们理解时代、理解自己,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隰有苌楚》所在的桧国,在东周初年就被郑国灭掉了。一个文明的共同体在衰落到即将崩溃的时候,就是把本该用在进取上的能量拿来对付自己、消耗自己的时候;此时社会上层的表现,要么放纵奢靡,要么过分地世故、精致,或两者兼而有之。生活在这种文明当中的比较敏感的人,回忆或想象蛮荒时代文明初生时的“夭之沃沃”,苍苍茫茫中的野蛮生长,并且抒发成诗——这就是《毛诗》小序的解读方向。《毛诗》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在《毛诗》中留下足迹的解经人,尚有为整个文明立法的气魄,解读《诗》是在为富有建设性的价值观奠定基础,所以对于《隰有苌楚》的解释,指向的是当时的社会上层。⑼南宋朱熹的解释,以底层百姓的口吻感叹民生艰苦,这是典型的士大夫姿势。固然算得上忧国忧民,但是气魄上和《毛诗》相比,到底是弱了。\n⑽现代文人的“情诗说”很好理解,“五四”以后,解读《诗经》的总体倾向就是去政治化,把《诗经》纯粹当文学作品,固然也挺美好的,【甲】足以自成一说;【乙】止步于此,肯定会在整体格局上留下缺口。这种地方正所谓是“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丙】憧憬冒冒失失的傻小子和憧憬质朴刚健的新生文明,这两件事情难道不是本来就相通的嘛?⑾回头说开篇那个故事。这很像我这样的钢铁直男年轻时做得出来的事儿,所以我不认为故事中这个男孩活该“注定孤独一生”。假如故事的结局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只能怪这女孩不懂得傻小子的可爱和可贵。倘若她读过上面这首诗,或许想法会有所不同?⑿多读书,多“迈出第一步”,可以给生活打开新的可能性,直接影响你的命运。所以啊,大家为什么不读《诗》呢?敲黑板。——选自2019年4月9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7.第⑻段末句中,“立法”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8.第⑽段可以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甲】并且【乙】但是假如【丙】何况B.【甲】而且【乙】不填【丙】可是C.【甲】并且【乙】但是【丙】不填D.【甲】不填【乙】假如【丙】可是9.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子柳用以取笑黄蓉的诗句,却触发了她对无室无家的靖哥哥的联想和欢喜。B.对于《隰有苌楚》,南宋朱熹的解读流露了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态度和情怀。C.女孩如果读过《诗经》,会具有一种气魄心胸,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这个男孩。D.读者的格局决定了他对作品解读的结果,因而作者提倡多读书并且要知人论世。10.下面为文章所拟标题中最合适的一项是()。A.一首诗的三类解释B.隰有苌楚,猗傩其枝C.小子何莫学夫《诗》?D.“凭实力单身”及其他11.请以第⑻段相关字句为例,赏析选文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奠定富有建设性的价值观的基础和质朴刚健的文明的基础。8.A9.C10.C11.一:选文的语言特色是口语与书面语结合使用。“站得住脚”“被……灭掉了”是口语,活泼亲切自然。“兼而有之”“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是书面语,精炼典雅庄重。(例子可以是其他词句)\n二:选文的语言特色是长句与短句结合使用。“《毛诗》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等句子是短句,表达利落精炼,肯定中有学术自信。“生活在……解读方向。”等句子是长句,表意丰富、周密,逻辑严谨。(例子可以是其他词句)(如认为有其它语言特色,如“亦庄亦谐”等等,能言之有据,据在此段,则可按上述得分点评分。)【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解题时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本题“立法”的本义指建立法治,联系语境“为整个文明立法”,从下文“解读《诗》是在为富有建设性的价值观奠定基础”“憧憬冒冒失失的傻小子和憧憬质朴刚健的新生文明”可知“立法”就是奠定富有建设性的价值观的基础和质朴刚健的新生文明的基础。【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连贯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是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各个句子的意思和句意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明白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填入合适的位置。甲处与上文是并列的两个理由,应用并列连词“而且”,乙处承接上文“固然”表转折,又连接下文语意表达假设关系,因此用“但是假如”。“何况”是指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丙处符合下文的反问语气。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C“女孩如果读过《诗经》,会具有一种气魄心胸,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这个男孩”,曲解文意。原文11段“我只能怪这女孩不懂得傻小子的可爱和可贵”,不是女孩没有气魄心胸。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的理解能力。散文标题的作用有: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等。本文开头以《论语》里孔子用了一句“小子何莫学夫《诗》”,劝大家读《诗》;中间主体部分是关于《隰有苌楚》这首诗的解释;结尾再次强调“为什么不读《诗》呢”。可见,“小子何莫学夫《诗》”是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又成为文章的线索。据此,“小子何莫学夫《诗》”最适合做文章题目。故选C。【11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语言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考生可以从句式、语体风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语体风格看,“站得住脚”“被……灭掉了”“这个男孩活该”“傻小子的可爱和可贵”是口语,活泼亲切自然;“兼而有之”“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止步于此”是书面语,精炼典雅庄重。据此概括出语言特色是口语与书面语结合使用。从句式角度看,“固然也挺美好的”“并且足以自成一说”“但是假如止步于此”“《毛诗》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等句子是短句,表达利落精炼;“解读《诗经》的总体倾向就是去政治化”“生活在这种文明当中的比较敏感的人,回忆或想象蛮荒时代文明初生时的“夭之沃沃”,“苍苍茫茫中的野蛮生长,并且抒发成诗——这就是《毛诗》小序的解读方向”等句子是长句,表意丰富、周密,逻辑严谨。据此概括出选文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点睛】赏析是散文考查的重点。赏析的综合性题目是需要从多角度进着手,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常见的赏析点分别是:①对文学形象的概括。②对文学形象的意义的理解。③对语言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④对叙述角度、人称变化及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⑤对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⑦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意义或影响。⑧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⑨结合文章的写法,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观点、态度。解答此题时需要与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结合起来。九、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宇宙在细胞里交响张长①有那么一本书,谈细胞、谈生命、谈语言、谈信息、谈计算机、谈音乐、谈科学规划、谈生和死,从蝼蚁到鲸鱼星座、从小细胞到大宇宙,有形象的描述,有哲学的探讨,庞杂新奇,博大精深……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数百万字的鸿篇巨著,是什么深奥的科学论文。不,了不起处在于:全书只有十一万字。它就是美国著名医学家、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n②宇宙中的白矮星有一种惊人的密度,以致火柴盒那么大一块落到地球上,也会像铁块掉进水池里,可以迅速把地球洞穿——《细胞生命的礼赞》就具有这种信息上的高密度。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议论、推理、抒情甚至插科打诨,都没有一句口水话,压缩的信息量之大,有点类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个章节便足可改写成一个中短篇。但那毕竟是小说,就涉及的知识领域而言,无法与《细胞生命的礼赞》相比,字数也远比它多的多。③这本由二十九篇既像科学论文又像散文随笔组成的小册子,似乎有点杂乱无章。细加品味,才发现它颇像一部气势恢弘的交响乐。这些表面独立的文字音符互为交响,不时出现华彩的乐段。正如作者在书中大力推崇的巴赫的音乐般迷人。④先说一个细胞。在地球冷却之后的亿万年前,它被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化学结构上的无机变有机)。“于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原来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刘易斯•托马斯还告诉我们,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证明了来自远古的同种相传。而一个小小的细胞就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它的叶绿体通过氧化方式给细胞提供能量。每一种细胞(包括草的细胞)的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基因组、编码和遗传信息。于是亿万个细胞构成的生命各自活着,工作着。“它们实际是和我一道每天早晨散布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这些对细胞生命的描述就像小提琴在G弦上的咏叹调。⑤当看到“动物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本能,独个儿去死,在背人处死”,“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见到过一只死松鼠”,“疾病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人要消灭疾病、消除死亡,是徒劳的、也是反自然的”这样的句子和段落,仿佛是一曲苍凉的双簧管,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看透了生命的老人,教你平静、愉快地接受这种自然规律。因为“任何事物的生都是某一事物的死换来的,一个细胞换一个细胞,意识到这一同步过程,也许是一种安慰……我们都在一起走着下坡路,我们的伙伴遍天下”!以这样一种幽默而轻松的口气谈论死亡,是多么乐观豁达。\n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相信人是万物的主宰,相信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有高于一切存在物的品质和权利。而在《伊克人》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一种令人憎恶的民族。“他们从来不歌唱,孩子一旦能走路了,就把他赶出家门去抢劫……随时都会把老年人抛弃,让他们饿死……在彼此的大门口排便……只有见到别人不幸时他们才笑……”这样的人会是全知全能的万物之灵吗?这些人性的恶,仿佛是一部乐曲里反复出现的反面主题,批判着、讽刺着人类的愚昧、贪婪与傲慢。接着响起的是振聋发聩的大鼓声:“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具有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对于地球的其他生命,他主张让它们自然地发展:“站远一点,别碰它们。”⑦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刘易斯•托马斯主张人类无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恰恰相反,本书讲述“细胞——生物——人——社会——地球——宇宙”的链条,并阐述了一个了不起的理论: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生命的活的系统,各个生物圈有其内在的生态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打乱更不能破坏的。⑧刘易斯•托马斯还认为社会城市也是个有机物,地球是生物、是发育中的胚胎甚至是一个单细胞。这真是奇思妙想,又似乎是文字游戏。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我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如出一辙。⑨总之,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里,从字里行间,读者随时都能感觉到对生命的颂赞和热爱。常常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的的人,读了这本书会明白地球上第一个单细胞的诞生是极其偶然的。“从统计学上讲,我们中的任何人来到我们现在呆着的地方的几率都是极小的……”但从遗传学上看,各种可能性却又多得惊人,而能取代我们现在位置的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我们活着,是因为他们没运气。”读着这些文字你怎能不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呢?⑩评价《细胞生命的礼赞》,似乎只有用音乐——而且是巴赫的音乐——才能找到感觉。巴赫的作品是最单调又是最复杂的。这颇像作者那似乎单调的专业中透出的广泛兴趣、渊博学识和博大胸怀。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包括地外生命。由是,我才想到这是宇宙生命在细胞里的一种交响,是微观中的宏观世界。4.第②段中写“白矮星”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作用是___________。5.第⑥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下与本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细胞生命的礼赞》由二十九篇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作品构成。B.刘易斯·托马斯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来自同一母细胞的后代。C.刘易斯·托马斯对于社会城市的构想与“天人合一”完全一致。D.刘易斯·托马斯认为,人们能活着是因为有着极其偶然运气。7.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写作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8.结合全文,赏析本文作为书评构思上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比喻、类比的使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所具有的言简意丰的特点。5.人类不应该自诩为宇宙自然的主宰,应该以平等的心来对待世间万物,让别的生物拥有同样的生存发展空间。6.C7.(1)极其丰富的内涵(2)新颖独特的见解(3)既专业又通俗的表达方式(4)极为机智幽默的语言8.(1)引文丰富详实,充分证明了作者对于作品的观点(2)构思新颖,以交响乐和书的内容相交织,引人入胜(3)以书的链条作为评论的线索,既展现了书的风貌,也使书评更具有了引导读者的阅读的意义。【4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手法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先找到问题所在语境,梳理结构层次,把握语段中心,注意结合论证手法作分析。本题所在的语境在第二段,分为两个层次,写出了《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所具有的言简意丰的特点。其中第一层,“宇宙中的白矮星有一种惊人的密度,以致火柴盒那么大一块落到地球上,也会像铁块掉进水池里,可以迅速把地球洞穿——《细胞生命的礼赞》就具有这种信息上的高密度”,运用比喻论证,用白矮星的惊人速度来比喻《细胞生命的礼赞》的言简义丰;第二层,“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议论、推理、抒情甚至插科打诨,都没有一句口水话,压缩的信息量之大,有点类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用《百年孤独》类比《细胞生命的礼赞》的言简义丰。都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有如下几种方法: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解答本题先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第六段从宏观的角度看人与万物的关系,强调人类与万物的平等。然后结合语境,分别解读关键词句的内涵。“站远一点”是指让别的生物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别碰它们”是人不应该高高在上,要平等对待万物。【6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完全一致”错,原文是说与“我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如出一辙”,只是强调观点的相似性。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本题要求概括《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写作特色,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特色等角度作答。从“谈细胞、谈生命、谈语言、谈信息、谈计算机、谈音乐、谈科学规划、谈生和死,从蝼蚁到鲸鱼星座、从小细胞到大宇宙,有形象的描述,有哲学的探讨,庞杂新奇,博大精深……”概括出内容丰富;从“动物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本能,独个儿去死,在背人处死”“我们都在一起走着下坡路,我们的伙伴遍天下”概括出语言轻松幽默;“这本由二十九篇既像科学论文又像散文随笔组成的小册子,似乎有点杂乱无章。细加品味,才发现它颇像一部气势恢弘的交响乐”“这些表面独立的文字音符互为交响,不时出现华彩的乐段”概括出表达方式新颖又专业;“托马斯还认为社会城市也是个有机物,地球是生物、是发育中的胚胎甚至是一个单细胞。这真是奇思妙想,又似乎是文字游戏。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概括出见解独特。【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构思的能力。所谓文章的构思,就是围绕主题安排材料的布局。本文是一篇书评,考生可以从选材的特点、结构的安排技巧、论证的手法以及表达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全文围绕《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展开评论,重点突出,线索清晰。从选材上看,大量引用原书内容,“而在《伊克人》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只有见到别人不幸时他们才笑……”“从统计学上讲,我们中的任何人来到我们现在呆着的地方的几率都是极小的……”,使评论真实,增强了可信度;从表达方式上看,“巴赫的作品是最单调又是最复杂的。这颇像作者那似乎单调的专业中透出的广泛兴趣、渊博学识和博大胸怀”,以交响乐和书的内容相交织,新颖独特,富于感染力。\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33:09 页数:60
价格:¥4 大小:119.6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