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应用8分1.按要求填空。(1)谁家今夜扁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3)《论语》十二章《里仁》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相近。【答案】①.何处相思明月楼②.古来圣贤皆寂寞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寞、焉、省。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学习外语呢?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受损。A.国是不要说荣誉B.国事何况是名誉C.国是何况是名誉D.国事不要说荣誉【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句中时“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用“国是”。“不要说”一般用于陈述句,“何况是”一般用于反问句,此句时反问句,用“何况是”;“名誉”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荣誉”指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荣誉”范围更广,句中是“对国人的诚信造成影响”,用“名誉”更恰当。故选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B.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C.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D.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法》颁布后得到了进一步落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成分赘余。“至关重要”本身就有“非常地重要”的意思,与前面的“非常”语义重复,可去掉“非常”。B.表意不明,被叫去办公室的是“张义”还是“王强”,还是“张义和王强”两个人,表意不明确,可改为“张义和王强因上课说话,都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C.搭配不当。“志趣”与后面的“发挥”搭配不当。故选D。二阅读52分(一)(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使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角色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2)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是这种看法并不正确。知识是死的,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仅仅变成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由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3)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侈谈理想联系在一起,但是人格绝不是靠言语,而是靠行动来形成的。(4)因此,最重要的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体育运动的实践,也都是如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5)但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计划的实现也增长和加强了这种推动力。但同样是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或者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也就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只是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快乐和满足的追求。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也极大。(6)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它制造出的是唯唯诺诺的人。(7)所谓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的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8)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这种破坏性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9)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工作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10)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价值。关键在于发展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青年人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11)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因为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能,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冯·劳厄确实讲得很对:“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注]本文是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稿,有删改。4.第(2)段中所谓“统一规格的人”是指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5.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历来是把最大量的知识代代相传的最重要机构。B.无论是写作文还是解数学题,都是重要的教育手段。C.达尔文生存竞争及其相关的选择理论都是错误的。D.学校规定的任何课业都应该被学生当作礼物来领受。6.在爱因斯坦看来,“习惯意义上的成功”所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认为促使学生前进的“推动力”有哪些?孰优孰劣?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阐述。8.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句话的理解。【答案】4.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能力5.B6.(1)出于自私的心态,或者以破坏性竞争的手段所获得的(或:只追求成功的结果);(2)成功者的获得往往超过他所作的贡献。7.(1)恐怖和强制——是最坏的事,摧残了学生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制造出的是唯唯诺诺的人。(2)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是同时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一方面促进合作,是对个人的一种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对个人和社会有害。(3)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好奇心——是最有价值也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工作中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8.就个人的发展而言,有时候知识是次要的。只要拥有了健全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热情,他就能胜任各种工作。(或:教育的核心是要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热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从文中第(2)段“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可知,文中“统一规格”指的是“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能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把最大量的知识代代相传的最重要机构”说法错误。第(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段原文为“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的最重要机构”。C.“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及其相关的选择理论都是错误的”分析错误。第(8)段原文为“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这种破坏性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可知,这段话是说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及其相关的选择理论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或者证明个人之间这种破坏性竞争的必然性是错误的,而不是说相关理论是错误的。D.“任何课业都应该被学生当作礼物来领受”过于绝对。从文中第(10)段“关键在于发展孩子们对游戏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可知,并非任何课业都应该被学生当作礼物来领受。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7)段“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第(8)段“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等内容可以总结出,爱因斯坦所谓“习惯意义上的成功”所以具有的特征一是这种成功是出于自私的心态,或者以破坏性竞争的手段所获得的;二是成功者的获得往往超过他所作的贡献。【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者认为促使学生前进的“推动力”有三种:从文中第(6)段“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它制造出的是唯唯诺诺的人”可以总结出,用“恐怖和强制”来促使学生前进,这只能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制造出的是唯唯诺诺的人。从文中第(7)段“所谓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可知,靠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一方面促进合作,是对个人的一种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对个人和社会有害。而作者认为最有价值的推动力,则是在文中第(9)段“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工作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在文中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冯·劳厄的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要联系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因为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能,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等内容,“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表明作者认为就个人的发展而言,有时候知识是次要的。而“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能,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则说明:只要拥有了健全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热情,他就能胜任各种工作。(二)(12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童谣路明(1)阿枣不肯午睡。外婆坐在床边,一边给阿枣打扇子,一边轻声唱: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花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2)阿枣动了一下。(3)外婆看看她,又唱:“猫咪猫咪,明朝初二,买条鰭皱,挂在床里。鳑鲏跳一跳,猫咪笑一笑。(4)阿枣翻了个身,问:“猫咪为什么要笑一笑?“(5)外婆说:“猫味看到鳑鲏鱼,知道自己有的吃了,心里开心,自然要笑。”外婆拍拍阿枣的屁股,你烦死了,快睡觉。(6)“我要听扇子歌。”(7)“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8)阿枣睡着了。(9)那是一九八六年的夏天,阿枣四岁。妈妈要回镇上。她对阿枣说:“阿枣,去外婆房间里玩一会儿。“阿枣玩够了,四处找妈妈,妈妈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阿枣追出门,摔倒在地上,哭着爬起来,又摔倒。外婆抱起阿枣,在她耳边唱:“阿枣宝,侬要啥人抱?我要姆妈抱,姆妈纺花做袄袄。阿枣宝,侬要啥人抱?我要阿爹抱,阿爹出门买糕糕。阿枣宝,呒人抱,还是自家走走好。“(10)阿枣在前面跑,外婆端着饭碗一路追。阿枣叹:“不吃不吃,我不爱吃蒸鸡蛋。”外婆说,“阿太(小祖宗),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以后阿枣长不高。”阿枣说,“长不高就长不高。”(11)外婆又跑了几步,蹲下去说,“阿枣,等等外婆,外婆跑不动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2)外婆养蚕,阿枣帮忙喂桑叶。初生的蚕宝宝只有火柴头那么大,黑乎乎的,在阿枣手上扭来扭去。蚕宝宝个头小,胃口一点都不小,嫩嫩的桑叶铺满竹匾,不一会儿就被咬得千疮百孔。外婆说,新蚕很娇气,只吃芽尖的第二片叶子。以后,新蚕长大了,可以吃第三片,第四片……等吃到最后一片叶子,就可以吐丝了。(13)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桑叶只能在早晨或黄昏时采,白天叶子晒干了,蚕宝宝吃不得。(14)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老蚕肥嘟嘟的,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添桑叶,清蚕砂。(15)快到端午了,老蚕不再进食,身体变得透明。外婆说:“阿枣你看,蚕宝宝肚子鼓鼓的,都是要吐的丝。”(16)卖茧子那天,外婆和舅舅天不亮就起床。舅舅摇着小船,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阿枣扑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17)梅雨天到了,外婆在灶前烧饭,柴禾带着潮气,烟囱口冒不出青烟,只是一片白茫茫。阿枣坐在门里,望着廊下的泥地,水花溅起,远处稻田被雨水冲刷得一片幽绿。仿佛连日脚都变慢了。(18)外婆病倒了。阿枣跑去外婆床边。外婆摸着阿枣的头说:“外婆死了,阿枣就看不到外婆了。”(19)阿枣睁大眼睛:“什么是死呀?”(20)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21)蚕宝宝躲在茧子里面干吗呀?(22)“蚕宝宝咬啊咬,等咬开了一个口,蚕宝宝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外婆不要飞走。(23)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阿枣。(24)阿枣每天早上跑去看外婆。外婆闭目休息,阿枣拉拉外婆的手:“外婆外婆,你死了没有呀?”(25)外婆摇摇头:“还没有呢。”满脸的褶子堆出一个笑脸,“外婆舍不得阿枣呀”。(26)外婆一天天瘦下去。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阿枣。八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27)那天家里来了好多人,闹哄哄的,有人一进门就放声大哭。阿枣想找外婆,怎么都挤不进去,急得团团转。这时,阿枣被一双手抱了起来,回头一看,妈妈满脸的泪水。(28)阿枣,妈妈没有妈妈了。(29)外婆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阿枣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登登登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走。(30)阿枣绕着坟转了两圈,地上没有洞。外婆还在,阿枣放心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1)村里人说,阿枣这孩子懂事,重情义。外婆没白疼她。(32)一个礼拜过去了。两个礼拜过去了。阿枣天天来。(33)外婆,你怎么还没有飞走呀。我知道你舍不得我,我也……我也舍不得你呀。(34)阿枣的眼泪掉下来。(35)妈妈要带阿枣去镇上。阿枣跑去桑树林,外婆,我要走啦,这下你可以放心地飞啦。阿枣跪在外婆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头。你在天上能看见阿枣吗?阿枣戴两个蝴蝶结。(36)阿枣在家里睡午觉。地朝右侧卧,右手轻拍着自己的左胁,唱道: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谁要来借扇,请问主人公。扇子扇凉风,打马过桥东。要问我是谁,扇子老公公。(37)阿枣唱不下去了。外婆说,一共有十二把扇子。可惜每次唱到第三把扇子的时候,阿枣就睡着了。(38)外婆你看见了吗?阿枣很乖……阿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阿枣好想你。(39)阿枣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选自路明《出小镇记》译林出版社2020年6月)9.请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提到的“扇子歌”在全文中的作用。10.该小说是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创作,以下对《乡土中国》内容的援引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A.在乡土中国,“家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因时因地伸缩。B.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乡土中国社会中,血缘是地缘的投射。C.童谣中唱“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外婆家”有着地域的意义。D.乡土社会的“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E.乡土社会在地方性限制下成了生于斯、老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F.“童谣”是外婆和“我”之间使用的“特殊语言”,不属于亲密社群中的象征体系。11.小说中多次出现“蚕”意象,请结合原文分析其内涵及作用。12.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删去的话,结尾也依然合理顺畅。你是否支持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答案】9.第一处画线句写外婆给阿枣唱扇子歌是安慰阿宝,哄她入睡,体现了祖孙间的脉脉温情。第二处写外婆去世,阿枣自己唱扇子歌哄自己入睡,表达了对外婆的不舍和思念。10.BF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象征人生的自然过程:新生、劳作、死亡,人整个的生命史;经济来源——勤劳、朴实,在平凡中劳作、养育后代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外婆对阿枣的护佑、奉献至死方休;作用:外婆和阿枣谈蚕,涉及到阿枣对生死的认识。引出文中阿枣认为外婆死后会飞天的情节,从儿童的视角更能感动读者。12.支持:最后一段其实还换个写法写阿枣因为思念外婆而哭,上文已经有过类似内容,可以不必重复;而且倒数第二段和前文阿枣唱扇子歌自己学会睡午觉这一点连接更紧密,以此做结尾更合理直接。不支持:结尾段巧妙地引导读者从阿枣的角度去体会儿童特有的童稚的领悟,感受到阿枣因为思念外婆而默默流泪,时间之长,流泪之多。更有沉浸感,使得结尾更具煽情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扇子歌在全文中出现两次,一次是重点写外婆对阿枣的脉脉温情,一个是重点写阿枣对外婆的不舍和思念,两者侧重点不同。第一处画线句的语境:“外婆拍拍阿枣的屁股,你烦死了,快睡觉。‘我要听扇子歌。’‘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阿枣睡着了。”这是写外婆哄阿枣睡觉时外婆给阿枣唱扇子歌,表明外婆对阿枣的疼爱,突出了外婆的无私奉献。第二处画线句的语境:“阿枣在家里睡午觉。地朝右侧卧,右手轻拍着自己的左胁,唱道:……阿枣唱不下去了……外婆你看见了吗?阿枣很乖……阿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阿枣好想你。”这是写外婆去世后阿枣在家里睡午觉时自己唱扇子歌哄自己入睡的情景,“阿枣好想你”表达了阿枣对外婆的思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B.“血缘是地缘的投射”错误,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由此可知,“地缘”是“血缘”的投影。F.“不属于亲密社群中的象征体系”错误,因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少数人的特殊语言(行话)也存在,就像表情、动作,是亲密社群象征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表达中往往更加有效,因为摆脱了文字固定意义的束缚。由此可知,“童谣”是外婆和“我”之间使用的“特殊语言”,属于亲密社群中的象征体系。故选B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内涵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蚕”意象的内涵及作用,就要找出所有描写“蚕”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外婆养蚕,阿枣帮忙喂桑叶。初生的蚕宝宝只有火柴头那么大,黑乎乎的,在阿枣手上扭来扭去。蚕宝宝个头小,胃口一点都不小,嫩嫩的桑叶铺满竹匾,不一会儿就被咬得千疮百孔。外婆说,新蚕很娇气,只吃芽尖的第二片叶子。以后,新蚕长大了,可以吃第三片,第四片……等吃到最后一片叶子,就可以吐丝了。”“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描写蚕的生长过程,联系文中象征人生的自然过程:新生、劳作、死亡,人整个的生命史。根据“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桑叶只能在早晨或黄昏时采,白天叶子晒干了,蚕宝宝吃不得”“老蚕肥嘟嘟的,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添桑叶,清蚕砂。”“卖茧子那天,外婆和舅舅天不亮就起床。舅舅摇着小船,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阿枣扑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外婆养蚕,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外婆辛勤劳动,卖了蚕茧也不忘给阿枣买礼物。“蚕”象征了外婆,外婆的一生像蚕一样勤劳、无私奉献。根据“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蚕宝宝躲在茧子里面干吗呀?‘蚕宝宝咬啊咬,等咬开了一个口,蚕宝宝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外婆不要飞走。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阿枣。”外婆从四岁就开始照顾阿枣,阿枣不肯午睡,外婆坐在床边,一边给阿枣打扇子,一边轻声唱,外婆不辞辛苦的照顾阿枣;外婆辛苦养蚕,卖了蚕茧也不忘为囡囡买礼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象征外婆对阿枣的护佑、奉献至死方休。作用可从外婆和阿枣两个角度分析。写外婆养蚕,阿枣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外婆辛勤劳动,卖了蚕茧也不忘给阿枣买礼物。通过对外婆养蚕辛苦的描写,表现了外婆勤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蚕宝宝躲在茧子里面干吗呀?”“外婆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阿枣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登登登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走。阿枣绕着坟转了两圈,地上没有洞。外婆还在,阿枣放心了。外婆,你怎么还没有飞走呀。我知道你舍不得我,我也……我也舍不得你呀。妈妈要带阿枣去镇上。阿枣跑去桑树林,外婆,我要走啦,这下你可以放心地飞啦。”这段是从阿枣的视角来描写外婆去世后阿枣对外婆的思念,阿枣认为外婆死后会飞天的情节,从儿童的视角更能感动读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探究你是否支持删去小说最后一段,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支持还是不支持,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原因。如果支持删去,可从情节、主旨等角度分析。最后一段“阿枣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这还是承接倒数第二段的内容“阿枣好想你”写阿枣因为思念外婆而流泪,和上文有段重复,可以删去。用“外婆你看见了吗?阿枣很乖……阿枣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阿枣好想你。”结尾和前文阿枣唱扇子歌自己学会睡午觉这一点连接更紧密,形成前后照应;同时这样的结尾表达情感更直接,更能突出阿枣对外婆的思念。如国不支持删去,可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最后一段“阿枣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是写阿枣的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这既能表现阿枣内心的童真童趣,也能让人们想象阿枣因为思念外婆而泪流满面的场景,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结尾也更能表达阿枣思念外婆的主旨,也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起到煽情效果。(三)(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1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诗。14.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送别诗。B.根据诗歌内容判断,作者当时身处异乡,故乡应在江南。C.作者借“河水深无梁“一句来表达归乡之路的艰难,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下句“愿为双黄鹄”的感慨。D.本诗语言朴素,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却一往情深。15.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答案】13.古体或(五言古)14.A15.本诗虚实相生,将现实与回忆想象交错,极具艺术表现力。开首两句既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作者当时重走一次送别友人的城东路,所见既是眼前景又是回忆中前日已经历之景,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后四句幻想自己可以随友人一起返回故乡,虽是虚幻,却化虚为实,用自己愿化作黄鹄的具体形象表达难以言传的思乡之情,感人至深。【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首先中间两联不对仗;其次前两联和后两联换韵,前两联先押u韵和后两联换成ang韵;最后不讲求平仄,综合来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是五言古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送别诗”错,根据诗句“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不是一首较为典型的送别诗,而是思乡诗。故乡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我走出城市的东门,遥望通向江南方向的路。前两句先是铺叙,介绍地点和行动,诗人从城内走出,来到了城东门外。属于写实。“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前天在风雪中,故人从那里离去。作者望乡非但没有得到安慰,城门外特殊的环境,又勾起了他对另一幕景象的回忆。前一日风雪交加,他正在这通往江南故乡的路口送走一位故人。在风雪中送别友人归去,诗中此处通过虚写友人离去的场景,渲染凄伤的氛围,衬托出抒情主人公不能和友人一样回返故乡的自伤自怜之意。这两联虚实相生,将现实与回忆想象交错,极具艺术表现力。“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我想渡过黄河水,但是河水深而广。回家心切,但无奈河宽水急,欲渡而不得,表现出现实中有让人无可奈何的阻碍,产生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诗人希望化为自由遨翔的大鸟,与他的同伴一起高飞蓝天,返回故乡,抒发了诗人迫切而炽热的乡心。后四句运用比喻、幻想等手法,幻想自己可以随友人一起返回故乡,虽是虚幻,却化虚为实,用自己愿化作黄鹄的具体形象表达难以言传的思乡之情,让诗文显得极其生动逼真。(四)(12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赵温叔丞相,形体魁梧,进趋甚伟。阜陵喜之,且闻其饮啖数倍常人。会史忠惠进玉海,可容酒三升。一日召对便殿,从容问之曰:“闻卿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如何?”赵悚然起谢。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至六七,皆饮酶。继以金盘捧笼百枚,遂食半。上笑曰:“卿可尽之。”于是复尽其余,上为之一笑。其后均役闽南,暇日欲求一客伴食不可得。偶有以本州兵马监押某人为荐者,遂召之燕饮。自早达暮,宾主各饮酒三斗,猪羊肉各五斛,蒸糊五十事。赵公已醉饱摩腹,而监押屹不为动。公笑云:“君尚能饮否?”对曰:“领钧旨。”于是再饮数杓。复问之,其对如初。几又饮斗余,乃罢。临别,忽闻其人腰腹间砉然有声,公惊曰:“是必过饱,腹肠迸裂无疑!本善意,乃以饮食杀人!”终夕不安。黎明,亟遣铃下老兵往问,而典客已持谒白曰:“某监押见留客次谢筵。”公愕然延之,扣以夜来所闻,跼蹐起对曰:“某不幸抱饥疾,小官俸薄,终岁木尝得一饱,未免以革带束之腹间。昨蒙宴赐,不觉果然,革条为之迸绝,故有声耳。”16.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而典客已持谒白曰()(2)亟遣铃下老兵往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嫔妃)B.朕欲作小点心相请(你)C.扣以夜来所闻(询问)D.遂招之燕饮(通“宴”)18.下列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另三项的一项是()A.继以金盘捧笼饼百枚B.本善意,乃以饮食杀人C扣以夜来所闻D.未免以革带束之腹间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昨蒙宴赐,不觉果然,革条为之迸绝,故有声耳。20.本文故事情节设置颇具特色,请做简要赏析。【答案】16.①.名帖②.赶快、急忙17.A18.B19.昨天承蒙大人赐宴,不知不觉吃饱了,皮条因此崩断了,所以发出断裂声。20.文章第一段写赵温书受皇上赏赐,体现出食量巨大的特点,为下文他寻找伴吃这一情节做铺垫,引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某押监,也起到了正面衬托的作用;设置悬念,一开始赵温书误以为对方勉强进食,以至于肠子崩裂,到下文解开谜底——是因为对方吃饱饭而把束腰带撑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而典客已持谒白曰”,句意,可是已有人拿着名帖替监押官回复说。“谒”,名帖。(2)“亟遣铃下老兵往问”,句意,他赶紧派一个仆役老兵去询问情况“亟”,赶快、急忙。【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句意,于是皇上就让人拿玉海大碗赐给他酒。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用。B.“以”,介词,因为。C.“以”:介词,用。D.“以”:介词,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该题得分点:“蒙”,承蒙;“果然”,吃饱的样子;“为之”,因此;“迸绝”,崩断;“故”,所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文章第一段“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至六七,皆饮酶。继以金盘捧笼百枚,遂食半。上笑曰:‘卿可尽之。’于是复尽其余”,写赵温书受皇上赏赐,体现出食量巨大的特点。结合第二段中“暇日欲求一客伴食不可得”分析在结构安排方面,为下文他寻找伴吃这一情节做铺垫;再根据“赵公已醉饱摩腹,而监押屹不为动。公笑云:‘君尚能饮否?”对曰:“领钧旨。’于是再饮数杓。复问之,其对如初。几又饮斗余,乃罢”可知,引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某押监,也起到了正面衬托的作用。(2)情节安排上先设置悬念文中“忽闻其人腰腹间砉然有声,公惊曰:‘是必过饱,腹肠迸裂无疑!本善意,乃以饮食杀人’”,写一开始赵温书误以为对方勉强进食,以至于肠子崩裂;然后根据典客说的“昨蒙宴赐,不觉果然,革条为之迸绝,故有声耳”可知,文章最后解开谜底——是因为对方吃饱饭而把束腰带撑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参考译文:丞相赵温叔,形体魁梧,行动举止很威猛。皇上素来很喜欢他,而且听说他饮食数量都超过常人好几倍。正好有一个叫史忠惠的人献上一种玉海,可以盛得三升酒。于是有一天,皇上就将他召来,语气平和地问道:“听说你很能吃,朕想做些小点心请你,怎么样?”赵温叔慌忙起身拜谢。于是皇上就让人拿玉海大碗赐给他酒,盛了六七碗酒,他都喝光了。又端了近百个精细炊饼,只吃了一半。皇上笑着说:“你可以吃完。”于是他又将剩下的都吃光了,皇上朝他笑笑。后来,赵温叔到闽南地区掌管地方军民事宜,暇闲之余想找一个能陪着一起吃饭的人,但找不到。偶然有一个本地的兵马监押小官来应征,于是就让他来一起畅饮。从早上到傍晚,他们各自喝了三斗酒,吃了五斤猪羊肉,蒸饭五十碗。赵温叔已经吃饱喝足有醉意在按摩肚子了,那个监押官却还坐着不动。赵温叔笑着说:“你还能喝吗?”监押回答道:“遵命而为。”于是又喝了几杯酒,再问他,还说是能喝。这样又喝了一斗多才停止。临到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监押官腰腹间哗然有响声。赵温叔大吃一惊,说道:“一定是吃得太饱了,肠子撑断了。我本来是一片好意,不料却因饮食而害命。”于是整晚都不安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大早,他赶紧要派手下一个老兵去询问情况。可是已有人拿着名帖回复说:“他对大人的招待表示非常感谢。”赵温叔感到很惊讶,邀请来者,并问他昨晚是怎么回事。来人有些局促地站起来说:“监押他不幸患有饥饿症,加上官小薪水少,终年也没吃饱过一回,只好以皮带勒紧了腰。昨天承蒙大人赐宴,吃饱了也没感觉,皮带被崩断了,因此而发出声音罢了。”(五)(9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夫用兵,危事也;而赵括易言之,此其所以败也。夫诗,难事也;而豁达李老易言之,此其所以陋也。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管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遭之者也。然有天机一到,断不可改者。余《续诗品》有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摘自《随园诗话卷三》[乙]陆鉞曰:“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若作家,必如谢绝泛交,尽行麾去;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及其成后,又必浑成精当,无斧凿痕,方称合作。”余见史称盂浩然苦吟,眉毫脱尽;王维构思,走入醋瓮;可谓难矣。今读其诗,从容和雅,如天衣无缝。深入浅出,方臻此境。唐人有句云:“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摘自《随园诗话卷七》21.[甲]文中的第一句话中蕴含着-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22.[乙]文中引用陆鋱的话比较了“凡人作诗”和“作家作诗”的区别。请用自己的语言对比加以概括:凡人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这两段文字都说明了写诗之难,但两段文字的侧重点不同。甲文所要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所要强调的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纸上谈兵22.①.常用老生常谈的应付之语(或“老生常谈,套话空话”)②.摈弃应付之语(或“摒弃套话”);深思求新(或“匠心独运”或“自出心裁””)浑然天成(或“无斧凿痕”)。23.①.不能轻视写诗这件事;要写出一首好诗,通常需要反复修改。②.要写出一首好诗,须精心构思(匠心独运);摒弃俗套(自出心裁/有新意)。【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夫用兵,危事也;而赵括易言之,此其所以败也”意思是,用兵,是危险的事情;赵括却轻易的谈论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这是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概括出,凡人作诗套话空话连篇,没有新意,常用老生常谈的应付之语。结合“若作家,必如谢绝泛交,尽行麾去;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概括出:作家作诗冥思苦想,摒弃套话,自出心裁,写出浑然天成的作品。【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甲文先举出反例,再引用唐西子的话,最后总结作诗之道。“赵括易言之,此其所以败也”“豁达李老易言之,此其所以陋也”从反面举例强调不能轻视写诗这件事;“乃反复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引用唐子西的话,强调写诗需要反复修改。乙文先引用陆鉞的话,再举孟浩然和王维作诗的实例,最后引用唐人诗句作结观点。“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浑成精当,无斧凿痕”强调摒弃俗套(自出心裁/有新意);强调精心构思(匠心独运)。参考译文:(甲)用兵,是危险的事情;赵括却轻易的谈论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作诗,是困难的事情,而豁达如老子也轻易的谈论他,这是他浅陋的原因。唐子西说:“诗歌刚写完时,看不到可以修改的地方。第二天再读,就觉得错误百出,就不断地修改它。像这样几次才敢给人看。”(能说出)这些话,真可谓是对(写文章)其中的难度有深刻感受而造诣很深的人。但是有的时候灵感一来(而写的文章),千万改动不得。我在《续诗品》一文中说过:“认识到了不完善,就又深入了一层境界;(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的(文章因灵感和文理)像是天生的极品,一挥而成(佳作)。”(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陆鉞曰:“平常人作诗,拿到一个题目,必然有一种供给应付的心态,毫无新意的话,不用寻找自己就会跳出来。如果是专业作家,一定会谢绝朋友往来,全都让他们离开;这样以后才能运用精巧的心思,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等到写完,又必然如浑然天成,精准恰当,没有雕琢的痕迹,才能称得上天合之佳作。”我看到史书上说孟浩然苦吟作诗,眉毛都脱光了;王维运思构想,误入醋罐子;可以说是太难了。如今读他们的诗,舒缓悠闲和平雅正,如同天衣没有缝隙。内容深刻,语言却浅显易懂,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唐人有句诗:“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三、作文(40分)24.有人说:“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是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审材料:材料引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要求谈理解和看法,这道作文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例如我们熟悉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斐的这首短诗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自由而战,自由是一切高尚的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再如共产党人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种为自由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此种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也要肯定,这是一种勇气,是一种精神,为国为民。而在当下,有这样一种自由,娱乐至死,无视法律道德底线的“顶流”的自由就是让人讨厌。对“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这个观点,可以批评,也可以支持,还可以辩证分析。行文思路:先引出“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这个观点,然后指出要辩证分析,具体对待,对为正义,为国为民的自由我们不仅不能讨厌,还要大力提倡,传播正能量的“自由”,对那些为自由而无视法律道德底线的人,我们不仅要讨厌,还要坚决抵制,正反对比论证,最后总结。立意:1.为民讨自由,纵被讨厌也一往无前。2.放纵的自由让人讨厌。3.追求自由,也要有道德底线。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1 22:32:36 页数:17
价格:¥5 大小:76.3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