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西南模范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阶段反馈)养鱼记程颐①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②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②,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③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④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19.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欤B.矣C.乎D.焉20.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21.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19~21题答案】【答案】19.C20.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21.第①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④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A.“欤”作为语气助词,可以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中,在疑问句中,它与“乎”的区别在于:“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是作者有所感而发出的自我疑问,没有征询的意味,故不妥。B.“矣”一般用在肯定句中。D.“焉”放在句尾表语气时,一般作为纯粹的语气词,无意义。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结构方面,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或标题,是否为下文某部分内容做铺垫,是否与某部分内容形成对比等关系。划线句的内容概括有两个要点:“细网不得入塘”“鱼长不足尺不杀”为一点,“市场不卖”“人们不食”为一点,这些内容呈现了“圣人之仁政”。结构方面,承接上文自身养鱼的经历,下启圣人之仁的论述。【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析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此类题型,通常要先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评价它的意义。针对两个“不忍”分别进行评析。第一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不忍将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养物而不伤物、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仁爱之心等。对第一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四段的“不忍”包含的思想感情:愧对起初心志,不忍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坚守初心等。对第二个“不忍”的评价: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渔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至和元年六月记。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松江二中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试卷)《论梁元帝读书》王夫之①①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②,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③、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④之区区者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②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者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⑤,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节选自《读通鉴论》,有删节)【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②影迹: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③六博投琼:古代博戏名。④取青妃白:指卖弄文字技巧。⑤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程门弟子谢良佐录五经语作一册,程颢见之,谓曰“玩物丧志”。22.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内的虚词是()A.而B.则C.因D.以23.对画线句运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对比B.对偶比拟C.反问互文D.借代夸张24.对第①段论证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批判元帝的愚昧,肯定“读书万卷”的价值,论证角度全面。B.以元帝所撰著的作品的特点推论其读书心态,论据典型适切。C.指出元帝所标榜“读书万卷”的夸张不实,驳论针对性强。D.借引他人评价和举赌博事例,剖析元帝之过,论证方法多样。25.有人说作者写本文,其用意在于总结历史教训而为现实服务,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分析。【22~25题答案】【答案】22.B23.AC24.B25.本文先从评论梁元帝错判读书之罪的史实写起,分析梁元帝固然好读书、破万卷,然而读书不当,舍本逐末。其中隐含了对明代统治者的劝谏。然后由元帝的不善读书联系到宋元儒者的不善读书,指出其同样不究微言大义,沉迷雕虫小技,于身心、伦理、政教无益,有误人子弟、误人国家之害。其中包含了对历代不善读书者,尤其是对明末清初空谈无物、害人误国的学者的严厉批评。作者从梁元帝和宋元儒者谈到“夫人心一有所以倚”“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等,皆由个别到一般,探究了读书与成材、治国的关系,强调不善读书的危害,总结历史教训来为现实服务,用意深远。【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人心一有沉迷依赖的东西,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专在文字上咬文嚼字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根据上下句的内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套用关联词“一(旦)……就”,可判断为“条件”关系。选项中的“则”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虽然“而”作为连词,可表条件关系,它和“则”的区别在于“则”更加强调了必然关系,通读全文可发现作者强调“玩物”必“丧志”,所以此处用“则”更恰当。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意思是: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本句中,“宗社垂丝于割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危急情况比作垂丝;“义不能振,机不能乘”是对偶;“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与“晨览夕披,疲役于此”对比;“晨览夕披”互文;“又何以异哉?”反问。故选A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开头,从梁元帝把亡国归咎于读书谈起。读书当然决不是梁元帝亡国的主要原因,然而梁元帝不善读书,只是沉迷于从百家小道之书中寻典检事,以作矜奇炫博之资,又确实是他怠荒政事,终至亡国的原因之一。一般读者只责备元帝不悔其不仁,而归咎于读书。惟卓识之人指出元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非读书之故”一句不可少,如果少了这一句,把元帝亡国完全归咎于读书,那观点就太片面了。但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未尝非读书之故”,所以下文撇开众人所同的“非读书之故”一句,专就“未尝非读书之故”加以论述,可见作者行文之严密。A.“肯定‘读书万卷’的价值”错误,举元帝之例是为了批判“以搜索骈俪,攒集影迹”的读书方式。C.“指出元帝所标榜的‘读书万卷’的夸张不实”错误,作者针对的不是“读书万卷”而是“不善读书”。D.“剖析元帝之过”错误,作者并不是要剖析元帝的错误,而是论证不善读书可以亡身误国的观点。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首先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筛选相关内容,围绕要求进行分析。“题小而旨意宏深”指文章讨论的主题虽小,阐发的意义却宏大渊深,影响深远。所以首先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从第一段梁元帝不善读书是亡国的原因之一的分析中可知,本文探讨的主题是读书不当的危害。然后分析其“旨意宏深”,第二段由元帝的不善读书联系到宋元儒者的不善读书,直接指出对身心、伦理、政教无益,更有误人子弟、误人国家之害。从个人到普遍,从历史到针对现实,凸显了不善读书可以亡身误国的巨大危害,意义宏大,影响深远。参考译文: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元帝回答:“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却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但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的东西,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专在文字上咬文嚼字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是百家小道,那些卖弄文字的小技巧呢?唉!难道只是元帝的不仁,而读书真会导致荒淫吗?宋末元胡的世代,名义上是读书人,数《五经》《论语》《孟子》总共有多少字句,辨别章句的雕琢与声律的和谐,整日吃饱没事干的,只辛辛苦苦作一些无益的文字校勘订正,而所写的文章,精工于结构排偶,对身心有何益处呢?对人伦事理有何用呢?对政教有什么好处呢?不得志时,以此教人,则禁锢限制他人子弟智慧的发展,得志做官时,以此执政,则误了别人的国家,这和元帝在敌兵已攻到城下时还讲《老子》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程子斥责谢上蔡沉迷于无关道理的事物,丧失了求道的志向,有沉迷的事物,就没有不丧失志气的。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游虞山记〔清〕沈德潜①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②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中意□。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人一一指点。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③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有删改)【注释】①诗,指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19.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A.焉B.也C.矣D.耳20.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A.故B.虽C.盖D.然2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虞山去吴城才百里”,一个“才”字表明作者离虞山虽近,却屡次欲游未果的遗憾。B.第②段中作者首先到达的破山寺与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破山寺是同一座寺庙。C.第②段中因下雨作者与朋友只能下山而归,接着又连续下了十几天雨,他们不能再去虞山。D.第③段中“两经其下”与第①段照应,指作者两次去江阴,经过虞山脚下却未登山的经历。22.文章结尾划线句所谈的感慨并不仅仅存在于登山寻胜的经历中,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有类似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具体谈一谈。【19~22题答案】【答案】19.B20.D21.C22.以我们学习中的数学学习为例,做一些简单的题目时,可能很快得到答案,但自己却没有什么成就感。相反,在攻克难题时,虽然要经过长时间地思考,但得到答案后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四个虚词都可用在句末,主要区分其语气的不同。“焉”,用于句末,可表示陈述语气或表示疑问或反问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也”,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等。“矣”,用在句末,有几种情况,(1)跟“了”相同;(2)表示感叹;(3)表示坚决、肯定。“耳”,用在句末,助词,而已,罢了。与“矣”的用法大致相同,语气更强烈一些。“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句意为: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从句意上来分析,是有判断的语气,因此用“也”合适。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③段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游览后的感触: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了。原文“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是表达自己游览时的感觉,然后话锋一转,则提到“天下之境”,即世间的种种境界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体验呢,可见前后内容构成的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填“然”,即“但是”之意。A.“故”,所以,表结果。B.“虽”,虽然或即使,如果当“虽然”讲,后面可与“但是”搭配,共同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C.“盖”,作副词表下面说的话带推测性,表示推想、大概、推测、推断;作连词表示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作助词时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此三词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接着又连续下了十几天雨”说法错误。原文为“自是春阴连旬”,一旬为十天,“连旬”应是二十多天。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文章的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由此可知作者在游子山寻胜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的哲理。即越是得来艰难的,越是能够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那么就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找到符合这一意思的事例来进行解答即可。比如在语文学习中,一本书的吸引;在理科解题中,难易题目是会带来不同感受的,考生可作适当的分析。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都一一进行了指点。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翠阴亭记张养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①违历城西北十数里,有山曰标,若二而一,皆乱石丛矗,危立道左。其背有水西流,民桥于其上。逾桥而东,不里许,余别墅在焉。②由城中来者,面鹊华两峰,而与东南诸山相背;由村而城者,面东南诸山,鹊华两峰若相踵,大抵左右前后,或断或续,无适而不山伍。余爱其胜。遂临墅而起亭,曰翠阴。以余退闲,无官守言责,故又名绰然。前引流为池,中植石一株,曰玉云峰。环以荷芰,岸树倒影,池水益绿,当其雨霁而日之夕也,云与山若相娱嬉,往来出没锦翠间,愈变而愈奇。客至,即盘果于林,筌鱼于渊,或饮,或馔,或游历咏歌以穷厥胜。人既欢洽,物亦随适。家有苍白二鹤,山椒水涯,必与俱往;其他鸥鹭鳞甲之属,亦莫不雍容闲雅,飞泳自如。吾墅之趣,大较若此。③鸣呼,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已;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况余自筮仕①来,凡为年三十有余矣,譬之久笼之禽、困驾之马,一旦翔云霄而纵郊牧,则其快心适意为何如!而或者乃谓余年未衰而闲为太早计。呜呼,知止知足、栖迟物外者,古之人皆然,尚何年齿衰壮之计☐!因记是亭及之,庶俾过吾墅者,知余闲之所以云。【注】①古人出外做官也要占卜,后称初登仕途为筮仕。21.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B.哉C.耳D.矣22.下列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翠阴亭所在地群山环绕。B.翠阴亭位于绰然别墅旁。C.亭中有景趣、情趣和物趣。D.作者状物写景,托物言志。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4.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21~24题答案】【答案】21.B22.B23.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重峦叠嶂在白云霞光间明灭莫测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陶醉于翠阴亭四周景色的愉悦之情。24.本文介绍了翠阴亭的地理位置,描绘了其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生活其中的乐趣,抒发了自身陶醉自然的愉悦之情,同时点明了归隐并非完全为了寻山水之乐,更是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作者借为翠阴亭作记,阐明自己的处世哲学,人当懂得“知止知足”,使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合乎道义。【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也”,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哉”,用于句末,表感叹的语气,而且语气较“也”重。或者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矣”,用在句末,有几种情况,(1)跟“了”相同;(2)表示感叹;(3)表示坚决、肯定。“耳”,用在句末,助词,而已,罢了。与“矣”的用法大致相同,语气更强烈一些。文中“何年齿衰壮之计()”中,此处表强烈的感叹语气,用“哉”比较恰当。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翠阴亭位于绰然别墅旁”说法错误。从文中“遂临墅而起亭,曰翠阴。以余退闲,无官守言责,故又名绰然”可知,“绰然”是翠阴亭的另一个名字。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赏析能力。句中“云与山若相娱嬉”一节,将云与山拟人化,把云从山上飘过描写为云与山相互嬉闹。此处拟人手法的运用,让云与山都活了起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非常生动地描绘出重峦叠嶂在白云霞光间明灭莫测的美妙景象。而句中“环以荷芰,岸树倒影,池水益绿”写出了池塘幽美的景色,引起读者的想象。“往来出没锦翠间,愈变而愈奇”则是写出了云彩形状变化的奇妙。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陶醉于翠阴亭四周景色的愉悦之情。【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作者首先写了自己别墅周围的自然环境,作者深爱这一环境,所以在别墅旁边修建了翠阴亭。“由城中来者,面鹊华两峰,而与东南诸山相背;由村而城者,面东南诸山,鹊华两峰若相踵,大抵左右前后,或断或续,无适而不山伍。余爱其胜。遂临墅而起亭”。接着作者详细描写了翠阴亭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生活其中的乐趣,“前引流为池,中植石一株,曰玉云峰。……家有苍白二鹤,山椒水涯,必与俱往;其他鸥鹭鳞甲之属,亦莫不雍容闲雅,飞泳自如”。抒发了自身陶醉自然的愉悦之情。作者在写了翠阴亭的自然环境之后,接着就阐明自己的处世哲学,他人人生不过是“出世”和“入世”两条路,自己当官并非了自己得利,如今归隐也不是仅仅为了洁身自好,他之所以归隐并非完全为了寻山水之乐,更是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作者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同时要“知止知足”,“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所以,作者写这篇记的目的表面是为纪念翠阴亭的修建,其深层内涵则是阐明自己的处世哲学,解释自己如此早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参考译文:翠阴亭记张养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距离历城西北十几里的地方,有一座叫山叫标山,看起来像两座山,其实是一座山。乱石纷纷矗立在道旁。山的北面有一条向西流淌的河流,当地村民在上面架上了桥。跨过桥向西走,不到一里的距离就到了我的别墅。从城中来的人,面对着鹊华两座山峰,而与东南的诸座山峰相背;而从乡下来城中的人,面朝东南诸座山峰,而与鹊华两座山峰相背。大约前后左右,或断或续,向哪里走都与山为伍。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地理位置,所以在靠近别墅的地方修建亭子,将它命名为翠阴亭。因为我已经致仕闲居,不再有官员的职责,所以又将它命名为绰然亭。在亭子的前面引来水源修建池塘,池塘中间树立一块石头,名为玉云峰。在四周种植上荷花,岸边的树木倒映在池水中,使池水更加碧绿。当雨过天晴日子的傍晚,云和山仿佛在相互嬉戏,(云)在山间的苍翠树木间飘荡,(云)的变化越来越新奇。如果有客人来,则从山上采摘来果品,从池中捕捞鱼虾,或者饮酒,或者吃饭,或者在四周游赏吟诗以尽兴。人们换了融洽,动物也随和安适。我家有灰、白两只仙鹤,无论我登山还是去水边,这两只仙鹤都紧紧相随,其他的鸥鹭等飞鸟以及游鱼之类,也都雍容闲雅,自在地飞翔和游动。我别墅里的乐趣,大多像这样。唉,人生在世,他最后的归宿不外乎有归隐与做官两条途径。不是入世就是出世。他做官也不是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归隐也不仅仅是为了洁身自好。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义的要求而心中不存歉意。况且我从第一次做官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就像久困樊笼的飞鸟,和困于车驾的骏马,一旦(飞鸟)被放飞云霄,(骏马)被放归田野,那该有多么地快意和舒畅啊。但也有人说我还没有衰老,就如此赋闲在家,这有些过早了。唉,知道在哪里停止,知道什么时候满足,超然于物外的人,自古就是这样,哪管什么衰老还是正在壮年呢!因此做了这篇记,也让那些到我这别墅的人,知道我赋闲在此的原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尚节亭记刘基①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②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③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④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2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哉B.矣C.也D.尔21.下列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往往有所取义,并非只是为了好玩。B.文中古人所用玉石、象牙、倾斜的器具,都有各自的象征内涵。C.想要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做到以物自勉或自警。D.引出后文黄中立植竹建亭,并取名“尚节亭”,以言其志2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竹之有节,表达人在世道变化中更要坚定志向。B.作者以泰伯、子思能守大节,季子、曾子的行为却不合宜为例,说明“人道有变,其节乃见”。C.本文以“节”为中心,从竹之节到草木四季之节,再到人之节,层层递进,富有逻辑。D.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自由挥洒,富有韵致。23.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0~23题答案】【答案】20.C21.C22.B23.①记录尚节亭的修建缘由,表达对黄中立“尚节”之志,“淡泊”之心的赞赏之情。②借竹之有节,来表达对有节操之君子的崇敬之情,抒发个人的理想追求。③借论述植物之“节”的形成特点,阐述应选择精准、处置适当,才能把握好“节”。【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意思是: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是因为它有节。由此可见,此处是用“……者……也”来表达对原因的判断。故选C。【21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就要做到以物自勉或自警”错误,原文说的是“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即以物自勉或自警对于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有好处的,但不是说要想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以物自勉或自警。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原文艺术手法的能力。B.“说明‘人道有变,其节乃见’”错误,应该是为了说明“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即节是很难把握得恰到好处的,必须要选择精准,处置适当,否则就可能做得不适宜。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可见,其一,是为了记录尚节亭的修建缘由,表达对黄中立“尚节”之志,“淡泊”之心的赞赏之情。从“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可见,借竹之有节,来表达对有节操之君子的崇敬之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可见,借论述植物之“节”的形成特点,阐述应选择精准、处置适当,才能把握好“节”的表现。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2022学年第二学期上海市奉贤区奉城中学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心源亭记(明)李贤①邓①之儒学,在古城巽隅②,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③而已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⑤于是乎记。(李贤《古穰集·卷三》)【注】①邓:地名。邓州。②巽隅:东南角。③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19.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哉B.也C.焉D.耳20.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21.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22.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23.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19~23题答案】【答案】19.A20.D21.D22.C23.答案示例:第②段论述了“心”和“源”的相似处,指出两者在本性及其变化上是相似的。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心”和“源”的不同处,强调了“心”的由昏复明,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之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哉”表示感叹的语气。“也”多用来表示判断,或者句末、句中语气词,没有感情色彩。此处是一种喜悦,夸赞的情感。因此“哉”合适。“焉”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也没有感叹语气。“耳”经常翻译成“罢了”,用于此处不合适。故选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意思是:邓州太守崔君说我是本郡人,让我写一篇记。因此,崔君请李贤作记。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的能力。D.“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错误,由“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可知,应该首先保证心源清明,然后才能让道德不昏昧。选项顺序反了。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中的“是”作为代词,承接的是“求学问之道”,因此应当放到第③段末尾。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述过程能力。由“夫源者,井内之泉也”“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可知,第②段论述了“心”和“源”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像水,本性是清澈的,一旦被遮蔽昏庸,失去本性。由“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可知,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述了“心”和“源”的不同处,强调了“心”的由昏复明,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之功”。参考译文:邓州的儒学,在古城的东南角,规格宏大宽敞,大殿的后面叫做“明伦堂”。明伦堂前道路中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官吏在井上建造一个亭子,御史项君题写叫做“心源”。邓州太守崔君说我是本郡人,让我写一篇记。呀!美好呀,心源这个名字,这个亭子。源,是井内的泉水,而一定要加上心字,为什么呢?清澈,水的本性。如果整天摇荡,没有不混浊的。虚空灵动不昏庸,心的本性。如果私欲遮蔽了它,没有昏庸的。水被摇荡而混浊,有时静止下来,那么本性的清明于是显现出来了。心被遮蔽昏庸,有时静止下来,那么本性的清明于是存在了。太过了,水的清澈混浊,就像人心的昏庸清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清澈与清明,没有不源于静,混浊与昏庸,没有不源于动,然而水的混浊,静止就清澈了,起初不要在中间用力,而心的清明,虽然源于静止,一定需要主敬的功夫,这心的光明德行,是不会迷惑昏昧的。所以说:取得学问的方法没有其他,寻求丧失了的善良之心罢了。有人说:项君给这个亭子起名的意思,真是这个吗?我说:不能得知。根据心源的名字而推论心源的这样的道理。然而,项君的意思,虽不可能知道,要点不超出这个道理之外。于是写下这篇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4 09:00:02 页数:18
价格:¥5 大小:60.5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