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三写作30分22.“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永久的拐杖。”这句话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外物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请写一个完整的论述段,谈谈你的思考。(西南模范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阶段反馈)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字数在300字左右。【22题答案】【答案】人生路上,累了,可以暂时扶着栏杆,但切不可贪恋,终究其不是你永久的拐杖。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可以巧用外物,但不能让其成为我们的依赖,我们要做到精神独立。如果海伦凯勒在失明失聪后,一直依靠父母和别人的帮助生活,那么她能学会说话,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吗?如果曾经沦为乞丐的朱元璋一生都依靠别人的救助和施舍度日,那么他能成为真正的“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吗?如果安泰不是一直依靠母亲的力量,而是跟母亲刻苦学习本领,那么他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敌手扼死的命运了。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必先自立自强、精神独立。别人的帮助是外在的,虽然可暂时依靠,但是不可依赖,我们终究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辉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帮助人的合理态度。我可以是帮助人的栏杆,但是却不能成为别人所依赖的拐杖。题目的引导语是“这句话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外物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从外物的作用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河边的栏杆”便是外物,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暂时扶住能够帮助自己的栏杆,但不能让其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拐杖。也即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暂时地借助外物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不能一味地依赖外物。要求写一个完整的论述段,观点可以参考“善用外物”“借助外物不是长久之计”“精神独立,巧借外物”。写作时得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接着可以阐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可用一些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再加以分析,最后可作看法总结。注意字数要求,300字左右。三.写作(70分)(松江二中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试卷)26.有人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与思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要求:1.字数不少于800字2.题目自拟【26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这句话蕴含深层次的含义。人总是活在自我认知的世界中,去武断衡量和判断一件事,这样肯定是不全面,不正确的,正如材料中的听不见音乐的人,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判断“那些跳舞的人疯了”;反过来“跳舞的人”也会认为“听不见音乐的人”傻。所以说格局、心胸、视野,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认知层次不同,沟通着实不易,很可能就是在对牛弹琴。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扩充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避免得出片面、武断的结论。我们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以免因为自己的个人之见伤害他人。我们不能盲从,随波逐流,失去了自我的思考和选择的能力;不能坐井观天、固执己见,要勇于接受新观点,包容新事物。写作中,可运用运用递进式结构,先阐述材料这句话给自己的启发,亮明观点,如:提高认知层次,不做井底之蛙;接着阐述认知层次低的糟糕表现;最后解决问题,阐述提高认识层次的方法是扩充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立意:1.提高认知层次,不做井底之蛙。2.学会欣赏,而不是片面的挑剔。3.不懂可以沉默,不能武断衡量和判断。三、写作(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23.完成作文。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阿尔贝·加缪《鼠疫》)加缪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想?结合所思所阅,自拟题目,为文一篇:800字左右,议论为主。【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加缪《鼠疫》中的一句话,阐述的是未来与现在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好现在才会拥有更好的未来,或者说现在是未来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个作文可以转化为一个话题,即“现在与未来”,只不过在写作时候需要结合加缪的语句解读含意:只有现在才能决定未来。现在的努力拼搏,才能换取未来的美好结果。想要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那就必须立足当下,做好现在的事情。写作主题“现在与未来”具有辩证理念,我们应思考二者的关系。如现实也曾是未来,而未来终究会变成现实;要想有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做好当下,在现在做好规划;未来是现在的引领,现在是通往未来的途径;还可以思考整个人类如何“面向未来”,现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与国之间要以包容的心态弥合分歧,求同存异,这样世界才有美好未来等。结合“议论为主”的要求,这个题目应写成议论文,写作时阐述好现在对于未来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个人到国家,也可以以历史证明现在,总之,体现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及写作的层次性。立意:1.现在的拼搏才会有美好的未来。2.现在是为将来投资。3.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需要努力耕耘现在。三、作文(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5.写作。近十年来,网络热词不断涌现。从“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到“yyds”“绝绝子”,网络热词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似乎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5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主要针对网络热词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热词被广泛使用,并且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种表达方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使用网络热词。网络热词特点:创新性、简约性、夸张性等。网络热词更新速度快、使用人群多(主要是年轻人)、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当下的网络热词在表达上愈加呈现高度模式化、同质化、情绪化的特点。针对网络热词被年轻人广泛使用的现象,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这里的看法就是写作的观点,然后针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述分析。比如,侧重于论述“网络热词”作为语言表达方式的合理性,将其出现和迭代视之为正常的文化现象。侧重于关注年轻人对网络热词的青睐,重点围绕网络社交时代特征和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展开分析。侧重于挖掘“网络热词”流行所折射的社会变迁、时代心理和文化特征。侧重于论述“网络热词”流行背后出现的“破坏语言纯洁性”“削弱语言表达丰富性”等问题。相关表达如:“表达贫瘠”“语言匮乏”“文字失语”“思维贫乏”。从材料到任务要求来看,这个作文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并且应该着眼于材料,不能脱离材料本身进行大迁移或大拓展。应该仅就网络热词被广泛使用这个现象来谈。立意:1.网络热词更适合年轻人的表达。2.网络热词折射社会变迁和时代心理。3.不要让网络热词破坏汉语的纯洁。4.网络热词会削弱语言表达。(嘉定二中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质量检测)三、写作(70分)22.作文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从材料来看,提出了“连接”和“间隔”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可以理解成一个“连接与间隔”的关系型话题。有了这个话题,写作的范围基本确定。“连接与间隔”可以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出现在工作中;从个人到国家也都有着“连接与间隔”。国与国之间可以有连接,比如经济和文化之间应该有连接,如果没有连接那就会固步自封,国家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当然如果只是“连接”而没有“间隔”,任由外来文化浸润、渐染甚至是侵袭,那个自己的文化地位就可以不保,所以说,必要的“间隔”还是需要的。因为“连接”和“间隔”是对立型的,因此说,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写作就可以,但是为了使自己的论述说理更严密,在最后可以适当的点拔一下另一个角度。比如说,如果选择“连接”来写,在大谈“连接”之后,要在最后点明“连接是必需的,但是适当的间隔也是必要的,如果不间隔,可以会……”等,这样的写作更具有严密性。从写作思路来看,可以选择并列式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对比式的结构形式,如果采用层进式结构也可以写出好的作文。立意:1.文化需要连接。2.连接更有利于发展。3.连接与间隔并行。4.间隔要不得。三、写作(40分)(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4.根据下列材料作文:近日上海疫情再起,有居民以是否核酸检测属于个人权益为由拒绝进行采样。这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特殊时期如何妥善处理个人权益和公众关切之间的关系,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24题答案】【答案】例文:权利伸张别忘“公共意识”在伸张个体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呼唤公共意识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在松散的沙子当中,混合制度的水泥、规则的石子和道德的水分,从而产出比花岗岩还坚韧的文明基石。近日上海疫情再起,为了尽快战胜疫情,医护工作者为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然而有居民却以是否核酸检测属于个人权益为由拒绝进行采样。近日,媒体报道的这一真实案例,再次让我们思考个体诉求与公共意识的关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改革开放40年来,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体意识得到空前增强,个人利益也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应该说,正是对“个体”的尊重,正是对“权利”的捍卫,才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过犹不及。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恐怕也不可取。一个“各私其私”的环境,不仅难以发育出文明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所以,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个人的私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倘若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不顾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相互加害”而没有互利共赢。正因如此,这些年来,无论是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反思,还是对遛狗不拴狗绳、公共场所吸烟、景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批评,都体现了人们在“个体”“私利”之外,对“全局”和“公共”的关切。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时候,个体都不可能超脱社会关系独立存在,个人权利始终要在社会框架里才能得到伸张。道理很简单,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才能航行巨轮;一棵树顶不住风沙,一片森林才能遮风挡雨。今天,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开始出现并不断拓展,也向人们提出了新的交往方式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正因如此,当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占道骑行、乱停乱放,才有媒体倡议要用公共意识护航;当种了3年的“网红”花海3天就被游客踩踏毁坏,才有网友直言“别让我们的素养,配不上晒出来的美景”!倡议呼吁的背后,正是这样的共识:在个人之外,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还有公共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进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兼具公共意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也因为此,在伸张个体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呼唤公共意识的提升。这种提升,不是否定个人权利的正当,也不是模糊个体与公共的边界,而是在松散的沙子当中,混合制度的水泥、规则的石子和道德的水分,从而产出比花岗岩还坚韧的文明基石。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只有“公共意识”这一观念的水位越来越高,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更好弘扬,我们的社会才能在“人人相善其群”中更加现代、更加美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针对这次上海疫情中,有一居民经工作人员多次通知仍拒绝核酸的热点新闻,当事人认为自己有合理合法的理由,拒绝核酸是他自己的自由。但《传染病防治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十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而据《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我们也能知道:拒不配合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措施,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有可能被列入失信信息,依法采取惩戒措施。所以,本次作文题,要讨论和思考的“特殊时期如何妥善处理个人权益和公众关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个人自由与公众义务(或责任)的问题。在写作时,可以先指出维护个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我们也应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以,写作的重点,可围绕“在自然法则下的人生来自由,但这份自由又是被限制的,它无法凌驾于法则之上”这一立意展开,指出人不能仅仅追求个体自由,而更应该遵守“普遍自由”的法度;有时牺牲一时的个体自由,能换来“普遍自由”,也未为不可。而“普遍自由”实现后,“个体自由”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立意:1.暂时的不自由是为了以后更自由。2.我们追求自由,更应遵守义务。3.我维护你追求自由的权利,更要求你践行自己的责任。三、作文(7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22学年第二学期上海市奉贤区奉城中学期中考试高二语文)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从外界摄入;也有人不以为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4题答案】【答案】例文:阅尽万物,而后拈花微笑王阳明有言:“万物皆备于我。”小王子则说:“真正的事物只有用内心才能看见。”然而现实中,我们日复一日地操练着用科学的棱镜分析万物,从他人的言语中启发灵智,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所谓“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这种知识并非学识,而是本能的理性与德性,是人混沌初辟时就具有的对万物联系与规律的朦胧感知,是对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的无需思考的价值判断。即便认为这些知识来自内心,与之形成对补的学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社会,人需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素养和社交的规则,才能生存下去。可见,知识“来自内心”与“来自外界”并不相悖,两者缺一不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进一步分析,即使是理性和德性这样“真正的知识”也无法独立于外界的传授,康德确实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自足的产物,然而正因为他深厚的学养和从学习中获得的超人般的思辨能力,他才能拨开迷雾,将理性之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王阳明呐喊“心外无物”,主张“致良知”,不过,这正是他格竹不成,怀疑理学,宦而受贬、因苦难而阅历丰富之后,看清的道路。龙冈山上一轮月,是洗净万卷书与万里路的铅华之后,反求诸己的本真。经受他人的言语和生活的经验锤炼之后,内心的知识才能超脱于朦胧的本能而日渐清明,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更高的阶梯上重现童真”。当然,仅仅将言语和经验如货物般堆积在自己的脑海中于事无益。一位哈佛教授在与学生共品《李尔王》的智慧,感叹人要有仁慈之心后,回家半途闻呼救声而没有施援,这成为了他内心中的一根刺。这并非说明外界的知识无力动摇内心,只是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催化这个过程,寄希望于浅薄的接受与表面的吸收,终将徒劳无功。为了使外界的知识催化内心的自我发现,完善内心的素养,我们绝不能持“知识内备于我”的态度。相反,我们要敞开心怀,让外界的知识与内心的价值体系全面充分地碰撞,吸收、整理与之一致的内容,比较、审视冲突的部分,进行理性的衡量后,全身心地拥抱新的知识,不断地通过内心的感悟和实践将它内化为本能的理性或德性的一部分。“我生活在自己的光之中,我不断啜饮内心的火焰。”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光和火焰,对其弃之不顾而另寻他途,或者闭门造车自以为足,都只能导致光焰的迷失。火焰的燃料正是从外界而来的经验和学养,而它需要我们大胆的鼓风和小心的看护。在这种意义上,行万里路也好,读万卷书也罢,都只是为了返回自我,获得那简单纯粹而又囊括万物的明识之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知识究竟是来自外界还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来设置试题。我们首先理解何为“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并非外界已经公认的、众所周知的知识,比如物体热胀冷缩等,而是指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帮助自己解决了问题的知识,换句话说,是能够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再理解“来自内心,而不是从外界摄入”,不管这知识在外界表现得多么完美,外界的人传授给你的时候多么用心,但是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没有“走心”的知识,永远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综合来看,这句话是强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消化得到的知识才算“来自内心”,才算“真正的知识”。这就启示我们,读书、学习知识很重要,但通过思考让知识消化于内心,在生活中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知识才算是真正学到了手。否则,理论学的再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知识就算白学了。因此材料中这句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而不认同上述观点的人,他们的观点可以借用《论语》里的“思而不学则殆”来表示。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一来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二来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走向歧途。综上所述,可以将上述两种观点综合考虑: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我们每天都在各种知识的包围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以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充分吸取前人的思想精华,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我们都要学,我们要通过思考对知识进行筛选。要选择我们需要的知识,否则即使学了也不会对我们有帮助,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写作时,考生可以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指出向外学习是必要的,不存在不向外学习的人生,但是唯有来自内心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外界摄入的知识必须转化为内心中的知识,才有其意义。然后分析应当如何学习知识,强调思考辨别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接着论述信息时代我们如何筛选知识,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要做一个能够取舍知识并静下心来慢慢学习知识的人。最后再次强调青年应当如何学习知识,那就是脚踏实地、沉稳踏实,逐步掌握、实践验证。立意:1.内化于心的知识才能为己所用。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3.用心思考,静心学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4 09:00:02 页数:9
价格:¥5 大小:42.6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