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二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二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宝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委而去之委托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D.亲戚畔之背叛19.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B.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C.环而攻之而不胜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0.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1)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8~20题答案】【答案】18.B19.C20.(1)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2)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顶点,普天之下都顺从他。【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委:丢弃。句意:最终却放弃这些而逃走。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句意: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B.助词,的。句意: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C.代词,它,指小城。句意: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D.助词,的。句意: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纵横;“集”,占有。(2)“至”,到了极点;“畔”,通“叛”,背叛;“顺”,顺从。参考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用这样的做法,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找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凭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边有三里长,外郭每边有七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能够围而攻之,一定是得到了天时,然而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得天时不如占地利。〔有时,〕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胄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最终却放弃这些而逃走,这就说明占地利不如得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人大家都来帮助他,不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顶点,普天之下都顺从他。用普天之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战,若要一战,就必然胜利。”(《孟子·公孙丑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线上教学检测)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②邯郸:赵国都城。,48.以下史书与本文出处《史记》体例相同的一项是()A.《国语》B.《汉书》C.《战国策》D.《左传》4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于诸侯质:(到别国)作抵押,作人质B.自奉而西游秦游:游玩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行:做,此处为使用D.延诸侯游士宾客延:邀请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子贫,客于此质于诸侯于B.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吕不韦以秦之强以C.不甚见幸百姓之不见保见D.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此亡秦之续耳之5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①车乘进用不饶②曰此奇货可居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5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不韦在邯郸一见到处境窘困的子楚就找准了投机的目标,他主动去拜见子楚,为他出谋划策。B.吕不韦虽然贫困,但他竭力为子楚谋划,使他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并最终成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C.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庄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观上也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D.吕不韦曾效法魏楚赵齐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并主持门客著书立说,悬赏千金求增删一字,以此完善《吕氏春秋》。【48~52题答案】【答案】48.B49.B50.B51.D52.B【解析】【4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A.《国语》为国别体。B.《汉书》为纪传体。C.《战国策》为国别体。D.《左传》为编年体。故选B。,【4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游:交游。句意:自己拿着这些东西去西边秦国交往游说。故选B。【5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在。句意:你太穷,客居在这里/又在诸侯做人质。B.以,介词,把,拿。句意:吕不韦拿出了五百金给子楚/以,动词,认为。句意:吕不韦自认为秦国很强大。C.见,表被动。句意:不怎么被宠幸/百姓不能被保护。D.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认为可以具备天地万物古今的事情/这是灭亡的秦国的继任者。故选B。【5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是写子楚当时的处境困顿,与吕不韦无关。⑥是吕不韦对自己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高度自信,且善于宣传炒作的行为,与投机谋取个人私利无关。故选D。【5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吕不韦虽然贫困”错误吕不韦并不贫困。原文的“不韦虽贫”是吕不韦的谦辞,从后文他拿出千金来进行结交游说活动可见出。故选B。参考译文:,子楚是秦庶出身份低贱的孙子,又在诸侯做人质,所以乘用的车子、日常的开销都不富足,所过的生活非常困苦,也不很得意。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的时候,看到子楚这般境地便怜爱他,说此人像一宗稀奇的货物,可以先买下存着,以后伺机高价卖出。于是就去见子楚,向子楚游说:秦国的国王年纪已经很大,安国君现在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生育儿子,能够立嫡嗣的只有华阳夫人而已。现在你们兄弟有二十余人,你又排行在中间,并且没受到宠幸,长久地在诸侯做人质。这样,即使大王驾崩,安国君继承王位,你也没有优势和机会与长子及其他天天在王前的兄弟争立为太子啊!子楚听后说:是的,可是那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太穷,客居这里,又没有什么东西贡奉给亲戚或结交宾朋。我吕不韦虽然也穷,但愿意拿出千金替你到西边游说,贡奉安国君及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嫡嗣。子楚听后叩头:如果像你设想的计策成功,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你共享。于是,吕不韦拿出了五百金给子楚,让子楚作为日常开销和结交宾朋好友。又拿出五百金买了些珍贵稀奇的玩物,并自己拿着这些东西去西边秦国游说,又把随身带来的所有东西都献给了华阳夫人。顺便还提到子楚是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人,结交诸侯宾朋遍布天下,常常对朋友说我子楚是把夫人看成像天神一样,日夜伤心思念夫人及太子。华阳夫人听了这些非常高兴,刻玉符,决定立子楚为嫡嗣。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便送了很多东西给子楚,又请吕不韦辅助子楚,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间更加盛大起来。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商量计策,送了六百斤黄金给守城的官兵,得以逃脱回到秦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死去,太子安国君立为君王,子楚为太子。秦王即位一年死,太子子楚继而为王,成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他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继位三年就死了,太子政继立为秦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那个时候,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齐国有孟尝君,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朋,而互相倾轧。吕不韦自认为秦国很强大,感到不如他们很羞耻。便也招来了文人学士,对他们很优厚,因而食客达三千人之多。当时诸侯中有许多辩才之士,像荀卿这一类人,著书立说遍布天下。吕不韦便要他的这些门下食客记下他们所闻知的,综合他们的言论而完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二十多万字。认为可以具备天地万物古今的事情,便命名为《吕氏春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还在上面悬挂千金,请各诸侯的游士宾客中若有能增一字或减一字便赏发千金给他。(十)(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线上教学检测)①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②犀首1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2,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③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3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④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⑤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⑥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4。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注〕1、犀首:官职名。2、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3、胥靡:服役的人。4、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细微的声音。5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为万乘之君也万乘:大国B.而反在通达之国通达:通情达理C.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穷:穷尽D.圣人不足以当之当:相称,相配5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固定格式是()A.不然B.然则C.是以D.所以55.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一项是()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56.对第⑤段“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B.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C.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D.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57.下列选项是对文中戴晋人游说之辞的分析,请选出其中错误的一项()A.戴晋人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手法,使说理深入浅出。B.戴晋人在游说中阐明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C.戴晋人说理是为讽刺梁王魏莹的傲慢自大。D.按戴晋人的说法,为了无稽的纠纷而发动战争是没有必要的。5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齐国毁约而要发动战争的主战派,是要争一口气;反对战争的反战派,是顾及王家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的。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吧!”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故事进行说理,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的行为,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53~58题答案】【答案】53.B54.B55.C56.D57.C58.B【解析】【5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而反在通达之国,通达:通情达理”错误,通达:人迹所到之处。句意:再返回人迹所到之处的国家。故选B。【5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固定结构的能力。根据前文“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和后文“若何?”“君求其道而已矣”,可知此处应该是表达“那么怎么办呢”的意思,所以选“然则”。故选B。【5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譬如要修筑十仞高的城池,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却又去把它毁掉,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劳动啊!现在不用兵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王业的基础啊。“筑十仞之城”为动宾结构,在宾语“城”后断开;而下一个“城者”的“城”是“既十仞矣”的主语,在其前断,排除D;“此”是“胥靡之所苦”的主语,在其前断,排除B;“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今”是时间状语,接后文,在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C。【5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句意是“它们时常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逐战败者往往十天半月才返回”。其中“相与”是“共同、一起”的意思,“与”不能理解成“和”,因此BC,项“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理解错误;“逐北”意思是“追逐战败者”,其中“北”本义是“败北”,这里活用成名词“战败者”,因此AC项的“选择在北方”理解错误。故选D。【5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戴晋人说理是为讽刺梁王魏莹的傲慢自大”错误,根据文本“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可知,戴晋人说理是为了劝说魏莹没有必要发动战争而非讽刺魏莹。故选C。【5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华子……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错误,原文华子只是说“君求其道而已矣”,华子是劝他们不要做无谓的争论,而应去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不能说最合乎“无为之道”。故选B。参考译文:魏莹与田侯牟订有盟约,而田侯牟却违背了盟约。魏莹十分愤怒,准备派人去刺杀他。犀首公孙衍将军听说后,感到这种做法很可耻,便对魏莹说:“君主您是万乘大国的国君,却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我恳请受命率领二十万披甲士兵,为您攻打齐国,俘虏他的人民,牵走他的牛马,让他因恚愤而背生痈疽,然后占领他的国家。等齐将田忌出逃,然后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这才是大国的风度,光明正大的做法。)”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感到可耻,他说:“譬如要修筑十仞高的城池,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却又去把它毁掉,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劳动啊!现在不用兵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王业的基础啊。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华子听了这些议论之后,感到这些观点都很不好,便说:“鼓动攻打齐国的人,是好乱之人;鼓动不要攻打齐国的人,也是好乱之人;议论攻打与不攻打来搅乱人心的人,又是一个好乱之人。”君主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回答说:“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说:“有一种小动物叫蜗牛的,君主知道吗?”魏莹说:“知道。”戴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左角上,人称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右角上,人称蛮氏。它们时常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逐战败者往往十天半月才返回。”魏莹说:“唉!这不是虚话吗?”戴晋人说:“我请求为君主把话说实。君主认为自己的主观想法推测宇宙的空间有极限吗?”魏莹说:“无极限。”戴晋人接着说:“知道自己在无极限中遐想,再返回人迹所到之处的国家,是不是感到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呢?”魏莹说:“是的。”戴晋人又说:“在这人迹所到之处有个魏国,在魏国之中有个梁都,在梁都之中有个君王,(试问)君王和蛮氏有分别吗?”魏莹说:“没有分别。”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恍惚,若有所失。客人走后,惠子觐见。魏莹说:“客人真是位德才超群的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比不上他。”惠子说:“吹奏管,尚能发出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吹奏剑首,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罢了。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提起他们,则犹如一声细微之音而已。”(五)(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进才中学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中)材料一(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②。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材料二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③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之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两则材料均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漂:漂洗衣服,②蒲伏:同“匍匐”,在地上爬行。③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21.材料一画线句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A.乎B.焉C.矣D.耳2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B.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C.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D.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根本原因是发现其有帮助刘邦争夺天下的才干。B.刘邦一向对萧何言听计从,因此刘邦听从其建议用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将。C.韩信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D.韩信有功业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漂母,赏千金;而只给了亭长百钱。24.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21~24题答案】【答案】21.D22.B23.B24.①韩信认为这个人是个壮士,有爱惜之意;②少年的行为激励他发奋图强,促成了他的功业;③如今功成名就,给少年封官,反而凸显了自己胸怀大度。【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A.“乎”,表示疑问、祈使、揣度,与语境不合。B.“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与语境不合。C.“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与语境不合。D.“耳”,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欲”意思是“想要”,如在“欲”后断开,语义表达不完整,“东”是想要做的事情,即“打回东方去”,所以“欲”和“东”之间不可断开,且“能用信”和“不能用”是相对的两种情况,断法应该一样,排除ACD;“信”即韩信,是“终亡耳”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刘邦一向对萧何言听计从,因此刘邦听从其建议……”错误,结合刘邦的回答“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可知,刘邦想要打回东方去,而萧何说“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可见刘邦之所以听从萧何的建议,是因为韩信可以帮助他争夺天下。故选B。【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二韩信“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可知,韩信认为他是壮士,杀了可惜,有爱惜之意。由“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忍而就于此”可知,韩信当时受辱,并没有杀这屠中少年,且韩信并不怨恨屠中少年,屠中少年的行为反而激励韩信发奋图强,一时的忍耐促成了韩信的功业。由“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可知,韩信认为杀了他名不正言不顺,而现在不仅不杀他,还封赏他,这可以表明自己是心胸宽广。参考译文:材料一:(韩信)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弃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吃饭。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会有重重地报答您的时候。”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刘邦的部队)到达南郑,行军路上逃跑的将领就有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推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亲自追赶去了。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自己的左右手。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要追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各位将领逃跑的有好几十人,你都没有追;只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啊。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如果只想长久的做个汉中王,那就不必重用他;如果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是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向东发展啊,哪能苦闷的长久呆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您的心思如果是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他,韩信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我因为你的原因,就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个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汉王说:“(那就)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想把韩信叫来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今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啊。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择个良辰吉日,自己先斋戒,搭设一座高坛,完全按照任命大将的礼仪办理,才行啊!”汉王答应了。各位将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拜将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材料二: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控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材料一:赤壁赋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材料二:《宋史·苏轼传》节选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崖限当道者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济水东流C.筑室于东坡徘徊于斗牛之间D.耳得之而为声申屠蟠投传于地而去25.翻译划线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6.结合材料二说说《赤壁赋》第②段苏子“饮酒乐甚”之际为何吟诵“望美人兮天一方”?27.请以《赤壁赋》第④段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水与月的特点进行说理的。【24~27题答案】【答案】24.B25.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小小的船儿,举起酒杯来互相劝酒。26.此处“美人”是指理想、目标,结合材料二可知,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不被理解,反遭诬陷迫害,只能在饮酒之际徒然感叹,寄寓自己的忧愁和悲伤。27.作者用江水不停奔流、月亮时圆时缺,但终究都没有增减的特点,形象地说明事物处于“变”与“不变”之中,“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进而就“物各有主”和水、月属于自然可以自由尽情享用的特点,阐明不必强求外物,应该寄情自然随遇而安,以此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名词作状语。“南”,向南;句意: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限”,像门槛一样;句意: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C.都是介词,在。前一句句意:在东坡建造房屋。/后一句句意: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D.都是连词,表顺承。前一句句意:耳朵听到的就变成了声音。/后一句句意:申屠蟠把通行证扔在地上就离开了。B.前一个“东”,名词作动词,东下。句意: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后一个“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济水向东流去。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举”,端起,举起;“属”,劝酒。【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材料二把握苏轼当时的处境,然后结合作者的理想抱负以及句子的含义来分析他吟诵这句话的原因。由“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可知,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能明说,所以苏轼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但也因为这些诗作找来祸患,最终被贬谪黄州;据此可知,他在此时泛舟赤壁“饮酒乐甚”之际吟诵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是暗有所指,“美人”是他的理想抱负,“望美人”体现的是报国之志,而“天一方”则体现这一志向不被人理解,反遭人迫害,所以这一吟诵中流露出的是内心的悲伤和忧愁。【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找到写“水与月”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然后分析作者借此表达的意思。第三段中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所以第四段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以此达到了精神上的解脱,也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赤壁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材料二:《宋史•苏轼传》节选,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沧浪亭记(明)归有光①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②。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②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③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④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虽然,钱镠⑤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⑥,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⑦而倶尽者,则有在矣。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注释】①浮图:即浮屠,这里是指和尚,和本文第③段中的“释子”同义。②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③淮海纳土:指吴越国主献其地于宋。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了宋王朝。④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他们是春秋时吴国的开国者。⑤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⑥奢僭(jiàn):奢侈豪华过度而不合礼制法度。⑦澌然:冰块消融的样子,指消亡。20.填入文中第③段“□”最合适的虚词是()A.焉B.哉C.矣D.也2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点明了作记对象和作记缘由,今大云庵,就是古沧浪亭。B.作者借文瑛之口巧妙解释了自己作此亭记时不愿步人后尘,而是另辟蹊径。C.本文通过古今对比的手法,又即景抒情,加以议论,抒发了深沉的感慨。D.本文文笔自然明畅,不加雕饰,于朴素中又见出深意,启人深思。22.苏舜钦《沧浪亭记》中有如下文字“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请根据这段文字材料,结合全文推测并概括第③段划线句“为释子所钦重如此”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23.有人评价《沧浪亭记》“文致曲折淋漓”,意思是文意几经转折表达了真正主旨所在,请根据本文第②、③段,分析这一特点。【20~23题答案】,【答案】20.B21.A22.此处宁静美好,内心舒坦自在,可以超脱尘事羁绊。23.作者先记述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接着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而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之后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庵与亭何为者”意思是“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哉”,既可以表示感叹的语气,也可以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所以此处使用“哉”。“焉”用作句末语气词的时候,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故排除。“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或表示感叹,故排除。“也”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故排除。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今大云庵,就是古沧浪亭”错误,第一段“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意思是“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这是说文瑛所居的大云庵是沧浪亭的旧址。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苏舜钦这段话的意思。苏舜钦这段话一方面极写内心的舒坦自在,强调了他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另一方面强调了连野老也不至的宁静,由此可以得知苏舜钦摆脱浑浊丑恶的官场纷争之后在美好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的闲逸自在。然后结合第③段划线句所处的语境分析原因。结合前面可知,像太伯虞仲、阖闾夫差、子胥、种蠡这些曾煊赫一时的人物已成为历史的过客,而此地曾经的盛状也已消失,但苏舜钦建造的小亭却让后人钦重,因为此处的宁静可以让人摆脱尘世纷扰,让人内心舒坦自在。【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文致曲折淋漓”的意思。“曲折”即婉转委婉,而“淋漓”是指酣畅,畅快。然后结合②、③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如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沧浪亭多次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抓住了由“园”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变化,表现了长达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而第三段中,作者先指出世享变化乃古今之必然,登高台,眺望山湖想到早在春秋时,许多人为吴越之地争夺不休,“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今像太伯虞仲、阖闾夫差、子胥、种蠡已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与之相比,庵与亭的变化就能算不得什么了。透过感慨,作者那种欲超脱于尘事羁绊的淡然就呈现出来了。之后将笔一宕,又落在沧浪亭上。此地在钱氏吴越之时是“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今不仅渐然而尽,甚至未给后人留下任何印象。与之相反的是苏舜钦建造的一座小亭,却令后人“钦重如此”。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渐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一篇曲折文字,主意只在此一句。作者未作更明白的揭示,不言明而令人尽可意会,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参考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积累运用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二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文言文一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汇编:写作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积累应用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社科文阅读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一
上海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写作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3 21:08:30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6.8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