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⑴,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⑵,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⑶而不当,有罪。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节选自《管子·大匡》)【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第50页共50页\n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B.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6)令国子以情断狱A.(1)(2)(4)B.(1)(2)(6)C.(3)(4)(5)D.(3)(5)(6)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第50页共50页\n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第50页共50页\n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B.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固请至于再三C.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若遂来请,糜费良多8.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⑤⑥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第50页共50页\n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2),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3)而不当,有罪。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节选自《管子·大匡》)【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第50页共50页\n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B.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1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6)令国子以情断狱A.(1)(2)(4)B.(1)(2)(6)C.(3)(4)(5)D.(3)(5)(6)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第50页共50页\n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2)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晋崤之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______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___!”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第50页共50页\n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①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②,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______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______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选自《左传》)[注]①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②衰绖:指丧服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率,放任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韦:熟牛皮C.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严格约束D.彼实构吾二君 构:挑拨离间1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且行千里,___谁不知?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第50页共50页\n③___逞寡君之志,若何?④寡君之以为戮,死___不朽。A.则 焉 而 且B.则 也 以 而C.其 也 而 而D.其 焉 以 且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B.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C.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D.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21.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蹇叔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③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④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①③⑥B.①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④,2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通过“哭师”、“观师”、“犒师”等侧面描写,揭示了春秋时代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现实。第50页共50页\nB.秦国得到安插在郑国的奸细杞子的密报后,准备攻打郑国,却遭到了蹇叔的强烈反对,蹇叔的警告不但没有使孟明等警惕起来,反而招来了他的一顿奚落。C.文章从头到尾,有一个中心,就是崤之战;有一个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事件出现三次: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最终还是回到了崤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D.按照周时的礼节,诸侯国军队路过天子都城——洛邑,一律要免胄、丢甲、束兵、步行,但秦的军士只是去了头盔,显得轻狂无力,据此,年幼的王孙满预告:“轻而无礼,必败。”2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苏代为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0页共50页\nA.乃案兵告于秦曰 案:按B.敢告下吏 敢:勇敢C.以奉祭祀 奉:供D.秦且益赵甲四万人 益:增援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田章以阳武于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 人而不仁,如礼何?C.苏代为齐献书穰侯 为击破沛公军D.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B.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C.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D.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2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代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齐国的一组是( )①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②不为不信,不为无行③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④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⑤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⑥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2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0页共50页\nA.这篇文章非常类似于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竟然说退了秦师;同样,苏代也以伶牙俐齿劝说秦王。B.苏代不愧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指出的五点于秦不利的理由,真切、具体,让人听后不得不佩服。C.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公子他对赵王说: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齐国却背弃信约,因此齐国是不可信赖的。D.苏代认为,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去进攻齐国的。2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30.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苏代认为秦国不应该增兵讨伐齐国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第50页共50页\n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史记·张仪列传》节选)(二)(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一》)3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意张仪 意:料想,猜测B.乃使人微感张仪曰 微:稍微C.因而数让之曰 让:责备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倨:傲慢3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50页共50页\nA.惠王以为客卿 木欣欣以向荣B.抵掌而谈,赵王大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 不知东方之既白3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B.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C.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D.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3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够表现张仪或苏秦为了自己的“术”所做的努力和坚持的一组是( )①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②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③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④(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⑤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⑥黄金万镒为用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3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怀恨在心,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进攻他的国家。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对于苏秦帮助自己求得秦国的职位,张仪表示理解,并且表示自己在位的时候不取赵。第50页共50页\nC.苏秦说秦王不行的狼狈之状与发迹后荣归故里的踌躇满志形成鲜明对比,是当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D.第二则文字中人物言行的个性化特点很突出,比如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及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3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君已用,请归报。(2)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3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握龊①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长揖不拜,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曰:“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闻言阻之,曰:“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有删改)第50页共50页\n(乙)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释:①握龊,器量狭窄。3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宜倨见长者 倨:高傲B.延郦生上坐,谢之 谢:感谢C.臣善其令 善:与……交好D.天下畔之 畔:背叛3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 儿寒乎?欲食乎?B.欲以径入强秦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战胜而不得其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第50页共50页\nD.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B.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C.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D.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41.郦食其是一位“儒生”,下面不能体现儒家观念的一项是( )A.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B.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C.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D.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4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郦食其能言善辩,嘘枯吹生,大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遗风。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转变了傲慢的态度。B.郦食其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丧失德政、抛弃道义,如果汉王能够行使仁义重封六国后裔,可以削弱楚国的势力,面南称霸。C.汉王起初对郦食其的建议完全赞同,并要求他赶紧刻制印信动身去执行这一决策,但听了张良的建议后,又立刻改变了想法,罢免了郦食其的官职。D.郦食其认为,汉王带领军队,战功赫赫,就如同所向无敌的蚩尤的军队一样,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4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2)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44.请结合文本甲回答,郦食其在见到刘邦后,是如何取得刘邦信任的?第50页共50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资治通鉴》138卷)(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0页共50页\nA.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筮:占卜B.弊卒一万 弊:疲惫C.夫亦何伤 伤:伤害D.逆谓之曰 逆:迎接4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主以平城地寒 申之以孝悌之义B.顺乎天而应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不如因而善遇之D.今当更与卿论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48.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第50页共50页\n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51.孝文帝为什么迁都?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第50页共50页\n”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5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先王之宗庙 夷:夷平B.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致:传达C.降城亡子不得与焉 与:亲附D.今复为将,诸侯皆属 属:归属5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敢为魏使通者死! 秦王为赵王击缶B.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吾将仕之以五大夫 焉用亡郑以陪邻D.见臣而下,是倍主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5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缩高仗义的一组是( )①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②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③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第50页共50页\n④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⑤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⑥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5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害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深明大义,毅然回国。B.信陵君想让缩高攻管,得知缩高不同意以后就勃然大怒,让安陵君将缩高活捉捆送到他那里,结果安陵君用一番话推辞了。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最终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自恃功高,日夜沉迷于酒色,终被魏王猜忌而遭废黜,几年之后去世。56.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6断)。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5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2)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58.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信陵君是“悍猛而自用”之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第50页共50页\n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59.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6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第50页共50页\n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6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6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第50页共50页\n参考答案:1.D2.C3.B4.A5.C【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华:奢华。故选D。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C项,以:按照;A项,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为:替,给/判断词,是;D项,而,转折/顺承。故选C。3.此题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题中(3)(4)都是管仲进一步说的,不是齐桓公直接说的。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故选B。4.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士”主语,后面断开;“处”“敬”“交”三种行为,并列关系,前面断开。故选A。5.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C项,“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错误,原文,“有过无罪”对推荐者不会予以处罚。故选C。第50页共50页\n【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桓公委派鲍叔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凡是当官的住进宫庭,不当官与种田的住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近市场。每三十里路设置驿站,贮备一些食品,立官管理。凡诸侯各国与齐国交涉办事,对从行官吏,派一个人用车替他负载行装;若是住宿,派人替他喂马并以所备食品招待。来客与管理者各执契券,客至本国要交契费。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如有不当,管理者有罪。凡庶人要与本乡交涉办事,官吏扣押不办者,过七天要处以囚禁。士有事要向上交涉,官吏扣押者,过五天要处以囚禁。贵人之子要向上交涉办事,官吏扣押者,过两天就要囚禁。凡县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到齐国做事的士人,引荐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给予赏赐。引荐有过,不予罪罚。派鲍叔管理大夫的选拔,对于劝勉国事,有功无过的,举为上等。从政,治绩属第二位;田野土地又多不荒废,办案严肃不骄的,属于其次。劝勉国事,有功而亦有过;从政,虽有治绩而无能力,田地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行此三者,属于下等。派晏子管理贵人之子的选拔,对于外出不邪僻,居处不奢华,能友爱青年和长辈的,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属于其次;具备一条的,属于下等。士,立身谦恭,敬重老人、官长,交游不失礼节,行此三者,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属于其次;具有一条,属于下等。种田者,非常出力,顺于父兄,而且多服其劳,有此三者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具有一条,属于下等。派高子管理工匠、商人的选拔,顺于父兄,事长养老,接受任务能严肃对待,有此三条,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只有一条,属于下等。还委派国子按情节判断刑狱。三位大夫的选拔举荐工作做完以后,命令县去执行。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管仲告知鲍叔说:“劝勉国事,无功而有过;为政无治绩而无能力,野原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凡有此三条缺点的,有罪无赦。”告知晏子说:“贵人之子,居处奢华,压制朋友,嗜好酒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规,不敬老人,并且营利谋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种田者,出入不顺于父兄,用力不勤,有事不服其劳,行此三者,也是有罪无赦。”告知高子说:“工匠、商人,出入不顺于父兄者,接受任务不严肃对待,而遗弃老人行事诡诈,行此三者,有罪无赦。”6.D7.C8.C第50页共50页\n9.C10.D11.(1)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2)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3)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解析】6.7.8.魏征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9.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说明】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10.略【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20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第50页共50页\n12.D13.C14.B15.A16.C17.(1)(齐桓公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2)凡县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到齐国做事的士人,引荐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把这作为赏赐的标准。(3)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解析】12.试题分析:华:奢华。13.试题分析:C项,按照;A项,……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替,给/判断词,是;D项,转折/顺承。14.试题分析:③④都是管仲进一步说的,不是齐桓公直接说的。第50页共50页\n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③④都是管仲进一步说的,不是齐桓公直接说的。15.试题分析:“士”句子陈述对象,单独分开,“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是后面“三者”的概括。中间段开。16.试题分析:原文“有过无罪”,对推荐者不会予以处罚。17.试题分析:注意种地词语的解释,识:考察;进:引荐;能:能力;以为:把……作为;见之于君,状语后置;举:举用。参考译文:桓公委派鲍叔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凡是当官的住进宫庭,不当官与种田的住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近市场。每三十里路设置驿站,贮备一些食品,立官管理。凡诸侯各国与齐国交涉办事,对从行官吏,派一个人用车替他负载行装;若是住宿,派人替他喂马并以所备食品招待。来客与管理者各执契券,客至本国要交契费。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如有不当,管理者有罪。凡庶人要与本乡交涉办事,官吏扣押不办者,过七天要处以囚禁。士有事要向上交涉,官吏扣押者,过五天要处以囚禁。贵人之子要向上交涉办事,官吏扣押者,过两天就要囚禁。凡县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到齐国做事的士人,引荐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给予赏赐。引荐有过,不予罪罚。派鲍叔管理大夫的选拔,对于劝勉国事,有功无过的,举为上等。从政,治绩属第二位;田野土地又多不荒废,办案严肃不骄的,属于其次。劝勉国事,有功而亦有过;从政,虽有治绩而无能力,田地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行此三者,属于下等。派晏子管理贵人之子的选拔,对于外出不邪僻,居处不奢华,能友爱青年和长辈的,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属于其次;具备一条的,属于下等。士,立身谦恭,敬重老人、官长,交游不失礼节,行此三者,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属于其次;具有一条,属于下等。种田者,非常出力,顺于父兄,而且多服其劳,有此三者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具有一条,属于下等。派高子管理工匠、商人的选拔,顺于父兄,事长养老,接受任务能严肃对待,有此三条,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只有一条,属于下等。还委派国子按情节判断刑狱。三位大夫的选拔举荐工作做完以后,命令县去执行。第50页共50页\n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管仲告知鲍叔说:“劝勉国事,无功而有过;为政无治绩而无能力,野原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凡有此三条缺点的,有罪无赦。”告知晏子说:“贵人之子,居处奢华,压制朋友,嗜好酒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规,不敬老人,并且营利谋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种田者,出入不顺于父兄,用力不勤,有事不服其劳,行此三者,也是有罪无赦。”告知高子说:“工匠、商人,出入不顺于父兄者,接受任务不严肃对待,而遗弃老人行事诡诈,行此三者,有罪无赦。”18.C19.D20.B21.A22.B23.(1)我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我们)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我们)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2)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3)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分析】《左传》作者:左丘明年代:春秋战国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选项所给的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厉:通“砺”,磨。19.试题分析:选D。根据前文,仆偃托言、秦穆公问询蹇叔,这是蹇叔对此次远征的态度和预见,所以①处填“其”。“其”句首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可是秦王不听从,执意远袭,于是蹇叔哭师,因此②处填“焉”。③句紧承前面,陈述事实结果,就是远袭失败,文赢请求“纵秦囚”,但是这句强调目的,故填“以”。④处是写孟明面对追赶他们的阳处父的说辞,故应填“且”,是将的意思。第50页共50页\n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原轸在得知晋襄公听从文赢的全歼的话放了孟明等囚徒后的愤激之言行,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武夫”“妇人”“公”;谓语动词:“历”“拘”“免”“堕”“亡”“追”“及”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21.试题分析:题干中“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是筛选的标准。②是写蹇叔哭送其子,故不能表明“直接谏阻秦穆公”;⑤写蹇叔哭孟明等人,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可以运用排除法,故A项正确。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分析蹇叔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要求是“直接”,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②是写蹇叔哭送其子,故不能表明“直接谏阻秦穆公”;⑤写蹇叔哭孟明等人,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与“直接谏阻秦穆公”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2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B对应文章第一段,蹇叔反而招来的是秦穆公的一顿奚落。而选项则是指孟明的,属于张冠李戴。2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腆:富裕,淹:久留,具:供给,积:食粮,卫:动词活用为名词,保卫工作,遽:立即。(2)冀:希望,克:取胜,继:后继的军队,其:还是。(3)过:过错、错误,以:因为,眚:小的过失,掩:抹杀。24.B25.C26.A27.D28.C29.(1)现在又按兵不动,想要和齐国和解并接受他们的土地(阳武),这是我所不知道的。(2)齐国是一个疲惫的国家,用各国的兵力进攻齐国,就好比用千钧重的强弩去击破一个溃烂了的毒疮。30.①秦国与三晋(或赵国)有深仇,曾经被欺骗,攻破齐国会使赵国强大,对秦国不利;②讨伐齐国不能强化秦国对三晋和楚国的控制;③会驱使齐国依附三晋和楚国,充实他国力量;④出兵会削弱秦国实力;⑤会陷入三晋和楚国的圈套,齐国与秦国均受害。第50页共50页\n【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为此冒昧地通知贵国的官员们。敢:冒昧。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用。句意:齐国恐惧,指派田章用阳武与赵国和好。介词,因为。句意: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B.连词,表转折,却。句意:齐国相约贵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却背弃信约。连词,表假设。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C.介词,替、给。句意:苏代替齐国送给穰侯一封信说。介词,替、给。句意: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D.介词,对。句意:赵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这样对秦国不利。介词,引出结果。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私下认为要肯定地告诉我国的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臣窃必之弊邑之王”一句,“臣”是主语,“窃”后面省略掉了谓语“认为”,“必之弊邑之王”是宾语,句子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益赵甲四万人”的目的是“伐齐”,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①秦国将要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这是陈述当时的情况;②(三晋上百次的背弃秦国,上百次的欺骗秦国),秦国都不算是不守信用,不算是不讲道义,这是在说秦国多次原谅三晋的欺骗和背叛。第50页共50页\n⑥齐国把阳武赠给赵国又送来顺子当人质,这是齐国在说服赵国。这三句不合题干要求,排除这三句。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错,原文“齐与大国救魏”,这里的“大国”指的是赵国,选项说成了秦国。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案兵”,“案”通“按”,按兵不动;“使臣”,我;“非……也”,判断句。(2)“罢”,通“疲”,疲惫、衰弱;“以”,率领;“痛”,毒疮。3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可概括出秦国与三晋(或赵国)有深仇,曾经被欺骗,攻破齐国会使赵国强大,对秦国不利;结合“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可概括出讨伐齐国不能强化秦国对三晋和楚国的控制;结合“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可概括出会驱使齐国依附三晋和楚国,充实他国力量;结合“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可概括出出兵会削弱秦国实力;结合“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可概括出会陷入三晋和楚国的圈套,齐国与秦国均受害。参考译文: 陉山战役,赵国将联合秦国攻打齐国。齐国恐惧,指派田章用阳武与赵国和好,又用齐国公子顺子做人质。赵王非常高兴,于是按兵不发并告诉秦国说:“齐国把阳武赠给我国,又送来顺子当人质,我国要解除对它的讨伐。为此冒昧地通知贵国的官员们。”第50页共50页\n 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对赵王说:“齐国相约贵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却背弃信约,齐国是不可信赖的,贵国认为齐国不守信义,把要讨伐齐国的事通报了我国,而且赠送方圆十二里的土地,用来供祭祀之用。现在贵国又按兵不动,而且想要与齐国和解并接受他的地方阳武,这是我所不知道的。请让我国增派士兵四万,请贵国去决断。” 苏代替齐国送给穰侯一封信说:“我听到道上来往的行人说:‘秦国将要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我私下认为要肯定地告诉我国的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这是为什么呢?赵、魏、韩三国联合,这是秦国的深仇。它们上百次地背弃秦国,上百次地欺骗秦国,秦国都不算是不守信用,不算是不讲道义。现在打败齐国去壮大赵国,赵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这样对秦国不利。这是一。秦国的谋士一定说:‘打败齐国让三晋疲困,然后制服三晋和楚国。’齐国是一个疲惫的国家,用天下各国的兵力进攻齐国,就好比用千钧重的强弩去击破一个溃烂了的毒疮。(它必然灭亡。)秦王怎么能制服三晋和楚国呢?这是二。秦国出动军队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出动军队多,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会认为受秦国控制。齐国恐惧,定不会投靠秦国而去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其三。齐国割让土地以充实三晋和楚国,那么三晋和楚国就安定了。齐国出动兵力,秦国反而会受到军事压力。这是四。这实际上是三晋和楚国利用秦国来攻破齐国,又利用齐国来攻破秦国,为什么三晋和楚国会这样聪明而齐国和秦国这样愚蠢呢?这是五。秦国取得了安邑,好好地安抚齐国,也就必然没有祸患了。秦国有了安邑,韩、魏两国一定会失去上党的。取得三晋的枢纽地带,跟出动军队却害怕全军覆没,哪一个有利呢?”31.B32.C33.A34.D35.B36.(1)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回复。(2)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让他赏赐金玉锦绣、封个卿相之类高官的人呢?”37.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导致合纵失败,深知只有张仪能得“秦柄”,而自己才能不及张仪,先召辱激怒张仪,坚定其入秦的决心;又深知张仪家贫不能如愿,暗中资助使他得偿所愿。张仪因感恩苏秦而不攻打赵国。第50页共50页\n【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微”,秘密,偷偷。句意: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把。句意:惠王把他任命为客卿。连词,表修饰。句意:草木繁荣茂盛。B.连词,表修饰。句意:亲密交谈。连词,表递进。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C.均为副词,竟然,却。第一句句意: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第二句句意: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D.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句意: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泛白。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武安君”为名词,封号名,不可断开,排除BD;“相印”为“受”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A。3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②为张仪和妻子关于舌头的对话,③为张仪问苏秦的舍人离去的原因,⑥为苏秦身在高位时的待遇,均与题干无关。故选D。第50页共50页\n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自己在位的时候不取赵”错误,原文是“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应是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故选B。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今君已用”,被动句;“请”,请允许我;“报”,回复。(2)“引”,拿;“股”,大腿;“安”,哪里;“出”使动用法,使……拿出。3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概括即可。参考译文:(一)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苏秦劝说赵王之后而得到相互约定结成合从的盟约,然而担心秦攻打诸侯,破坏了盟约之后失败,想想没有可以让秦重用的人了,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张仪因此到赵国去,向上要求拜见苏秦。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人不为他通报,又使他不能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后来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机几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拒绝他并离开了。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第50页共50页\n苏秦后来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大概不如他。现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国权柄,只有张仪可以。然而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我担心他喜欢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见他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里提供金钱给他。”于是对赵王说,拿出金钱车马,派人悄悄跟随张仪,和他同住一起,渐渐接近他,给他车马金钱,他想要用的就给他,而不告诉他。张仪于是能够拜见秦惠王。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苏秦的舍人于是告辞离开。张仪说:“依靠您才能够显达,刚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舍人说:“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从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的权柄,所以触怒您,派我暗地里提供给您金钱,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回复。”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比不上苏先生英明啊!我又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图谋赵国呢?替我向苏先生致意,苏先生在的时候,张仪怎么敢说话。况且苏先生在,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二)第50页共50页\n(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现在他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挑着书橐,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了几十本书籍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让他赏赐金玉锦绣、封个卿相之类高官的人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候,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金币万两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崤山以东的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的卑贱下作呢?”他嫂子说:“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38.B39.A40.B41.D42.C43.(1)我听说沛公(虽然)傲慢、轻视他人,(但是)有大的谋略,这正是我所愿意追随交往的人,只是没有人替我引见。(2)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44.①狂而不拜,显示自己恃才而傲、与众不同,引起刘邦注意。②明知故问,正话反说,再次引起刘邦的注意。③由六国纵横的历史谈及当下天下大计,给刘邦描绘了一幅胜利蓝图。(写出两点即可)【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谢:道歉。句意:请郦食其坐在上座,然后向他道歉。故选B。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末语气词,表疑问。B.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之,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故选A。4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这样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没有不仰慕陛下的风范的,会心甘情愿地做您的臣民。“六国之后”作“复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君臣”与“百姓”是并列主语,中间停顿,“慕义”是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C。第50页共50页\n故选B。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句话是说,他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又从来不忘掉,这是一种不义之举,不能体现儒家“礼”的观念。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罢免了郦食其的官职”于文无据,原文“令趣销印”意思是,命令人赶快销毁印信。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易”,轻视;“游”,交往;“此真吾所愿从游”,判断句;“莫”,没有人、没有谁。(2)“疾”,赶快;“下”,投降;“保”,保全。4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郦生至,长揖不拜”郦食其狂而不拜,显示自己恃才而傲、与众不同,引起刘邦注意。“郦生入,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郦食其进来后,问刘邦说:“您是想帮助秦朝去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去进攻秦朝呢?”明知故问,正话反说,再次引起刘邦的注意。“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郦食其由六国纵横的历史谈及当下天下大计,给刘邦描绘了一幅胜利蓝图。参考译文:文段甲:第50页共50页\n高阳人郦食其,家境贫寒而困苦失意。刘邦部下的一个骑兵恰好是郦食其的同乡,郦食其见到他时,便对他说:“过高阳的诸侯军将领有十多个人,这些将领都是心胸狭隘、听不进宏伟意见的人。我听说沛公(虽然)傲慢、轻视他人,(但是)有大的谋略,这正是我所愿意追随交往的人,只是没有人替我引见。如果你见到沛公,就对他说:‘我的同乡有个郦生,人们都说他是狂生,而他自己不认为他是狂生。’”骑兵便把郦食其所嘱托的话从容地转述给了刘邦。刘邦来到高阳的旅舍,派人召郦食其来相见。郦食其到了之后,只是作了个揖,没有倾身下拜。此刻刘邦正一边伸开双脚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一边接见郦食其。郦食其进来后,问刘邦说:“您是想帮助秦朝去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去进攻秦朝呢?”刘邦道:“天下人共同受到秦朝的暴政苦难巳经很久了,所以诸侯相继起兵进攻秦朝,怎么能说是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您如果真的要聚集民众、联合正义的军队士兵去讨伐暴虐无道的秦朝,就不应该以这样傲慢无礼的态度接见长者。”于是刘邦停止洗脚,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请郦食其坐在上座,然后向他道歉。郦食其便谈起了六国合纵连横的史事经验。刘邦非常高兴,问道:“现在该采取什么样的计策?”郦食其说:“您起事时聚集起的民众,收拢的一些散乱士兵,总共还不到万人,想凭借此直接攻打强秦,这就如同用手去掏老虎的嘴。陈留是天下的要冲之地,四通八达,现在城内贮存着许多粮食。我和陈留的县令十分友好,请让我去陈留,让他归属您的门下。假如他不听我的劝告,您就率军攻打,我在城里做内应。”于是(刘邦)派遣郦食其前往陈留,刘邦率军紧随其后,于是攻下了陈留。(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的通道侵夺军粮,使得汉军粮食匮乏。汉王刘邦于是与郦食其谋划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说:“从前商汤攻打夏桀,在杞国这个地方封赏夏桀的后代;周武王讨伐商纣,在宋地封赏商纣的后裔。如今秦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略讨伐各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陛下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这样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没有不仰慕陛下的风范的,会心甘情愿地做您的臣民。如果您的恩德道义已经施行,陛下即可以向南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一定会整理衣襟,恭敬地朝拜您。”汉王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制玺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到六国去(封赏他们的后人)。”郦食其还没有出行,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得知他们的对话后阻止了这件事,说:“只有使楚国不再强大,否则六国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随楚国,陛下怎么能够使他们臣服?果真采用那人的计策,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停止吃饭,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命令赶快销毁印信。 文段乙:第50页共50页\n派遣郦生前往齐国。郦生对齐王说道:“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回答:“我不知道。”郦生说:“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齐王问道:“天下人心究竟归向谁呢?”郦生说:“归向汉王。”齐王又问:“您老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郦生回答:“汉王和项王并力向西进军攻打秦朝,在义帝面前已经明白地约定好了,先攻入咸阳的人就在那里称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背弃了盟约,不让他在关中称王,而让他到汉中为王。项王迁徙义帝并派人暗杀了他,汉王听到之后,立刻发起蜀汉的军队来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而追问义帝迁徙的处所,收集天下的军队,拥立以前六国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给有功的将领封侯,缴获了财宝立刻就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杰、才能超群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劳。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来投归,蜀汉的粮食船挨着船源源不断地顺流送来。而项王既有背弃盟约的坏名声,又有杀死义帝的不义行为;他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又从来不忘掉;将士们打了胜仗却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却得不到封爵;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重用;对有功人员刻下侯印,在手中反复把玩,不愿意授给;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归汉王,汉王安坐就可以驱使他们。汉王带领蜀汉的军队,平定了三秦,占领了西河之外大片土地,率领投诚过来的上党精锐军队,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击败了河北魏豹,占有了三十二座城池:这就如同所向无敌的蚩尤的军队一样,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现在汉王已经据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守住了白马渡口,堵塞了大行要道,扼守住蜚狐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田广认为郦生的话是对的,就听从郦生,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生一起纵酒做乐。45.C46.C47.D48.B49.A50.(1)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2)“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51.原因:平城气候恶劣;便于推行教化,进行改革;便于治理天下。方法:借斥责朝中老臣威慑其他官员;假意南征,让臣子在南征和迁都做出选择。【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伤”,妨害。“夫亦何伤”意思是这有什么妨害呢!第50页共50页\n故选C。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因为。/介词,把。B.“而”,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结果。C.“因”,都是介词,趁着;D.“之”,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往、到。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是迁都的原因;B.“①群臣莫敢言”,是群臣的表现;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是魏主安抚尚书任城王澄,“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是尚书任城王澄的看法。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到这,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今者”是时间状语,“兴发”是主语,“不小”是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幽朔”是指“遥远的北方”,是“居”的地方,“幽”是“朔”的定语,二者构成定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4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说法错误,孝文王是假装实施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并未真的执行。故选A。第50页共50页\n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宅,以……为宅,引申为迁都;以,来;经略,经营治理;所以,……的原因;此……也,判断句式。第二句得分点:非常,不寻常的,不平凡的;非常人,不是平凡的人;及,做到;断,做决断。5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先看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第一段中“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孝文帝是因为平城的气候太恶劣提议迁都;第二段中“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孝文帝认为所居平城是用武之地,不可文治,要想改变风俗,推行教化,需要迁都;第二段中“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迁都才能便于治理天下。再看采用的方法。如第一段“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是说想要南征来威胁众臣子;如第二段中“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可见第一段当朝斥责任城王拓跋澄目的是震慑其他臣子;如最后一段中,南征途中遇到暴雨,孝文帝让臣子在南征和迁都中做出选择,臣子选择迁都。参考译文: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第50页共50页\n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庚午,到达洛阳。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52.C53.A54.B55.D56.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57.(1)公子被诸侯看重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有魏。(2)如果您不把缩高捆来(送来),我将派十万大军到安陵城下。第50页共50页\n58.1.有敢为魏使通者死;2.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3.无忌将发十万之师造安陵之城下。【分析】5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项,与:给予。故选C。5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为”均为介词,给、替。B项,介词,向\介词,被动。C项,介词,用(凭)……的官职(身份)\连词,用来。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故选A。5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③④与仗义无关。①缩高揭露使者到来的目的;③信陵君之言;④按照法令该怎么做。故选B。5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自自恃功高,日夜沉迷于酒色,终被魏王猜忌而遭废黜,几年之后去世”因果倒置,文中的表述是“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故选D。5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是信陵君所做的两件事,中间要断句;“曰”后是所说内容,所以在“曰”后断句;“无忌小人也”是判断句,在主语“无忌”后断句,“也”后断句;“困于思虑”“失言于君”结构相同,在“困于思虑”后断句,“失言于君”后断句。5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重于,被动句式;徒,仅仅;以,因为。(2)若,如果;致,送来、捆来;发,派;造,到。第50页共50页\n5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理解“悍猛而自用”的含义,即“性情凶暴蛮横,且刚腹自用”,然后通读文章,从中筛选出语句即可。如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时对他的门客说“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如当使者将安陵君拒绝接受信陵君旨令的消息回报给信陵君时,“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当安陵君当面拒绝信陵君旨令时,他说“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造安陵之城下”。参考译文: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给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信陵君督师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关内后才领兵还魏。 第50页共50页\n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供职,秦人让他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率军攻管城不下,便派人去见安陵君说:“如果您能遣送缩高到我这里来,我将授给他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无法强迫百姓听从我的命令。还是请使者您自己前去邀请他吧”。于是就委派一个小官引导魏国的使者前往缩高的住地。使者向缩高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听后说:“信陵君之所以看重我,是为了让我出面去进管城。而为父亲的攻城,作儿子的却守城,这是要被天下耻笑的。况且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就放弃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我冒昧地再拜,不能接受信陵君的旨令。”使者回报给信陵君,信陵君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到安陵君那里说:“安陵国也是魏国的领地。现在我攻取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赶到我这里来攻打我,这样一来,魏国肯定就危险了。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接受魏襄王的诏令镇守此城,并亲手把太府中所藏的国法(宪章)授给了我,国法(宪章)上篇说:‘臣子杀君王,子女弑父亲,常法规定,绝不赦免。即使国家实行大赦,举城投降或临阵脱逃的人也都不能被赦免。’现在缩高推辞不受您要授与他的高位,以此成全他们的父子之义,而您却说‘一定要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来’,如此便是要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并废弃太府所藏的国法啊,我纵然去死,也终归不敢执行您的指示!”缩高闻听这件事后说:“信陵君这个人,性情凶暴蛮横,且刚腹自用,那些话必将给安陵国招致祸患。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于是便到使者居住的客舍,拔剑射颈,自杀而死。信陵君获悉这一消息后,身着素服避住到厢房,并派使者去对安陵君道歉说:“我真个小人啊,被要攻取管城的思虑所困扰,对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请让我再拜,为我的罪过向您道歉吧!” 庄襄王为了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遣人携带万金前往魏国,寻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让他去劝说魏王道:“信陵君流亡国外十年,现在重新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各诸侯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致使天下的人只听说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庄襄王又多次派人奉送礼物给信陵君表示庆贺说:“您做了魏国国君没有啊?”魏王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信陵君的话,不能不信,于是就令人代替信陵君统领军队。信陵君明白自己第二次因别人的诋毁而被废黜了,便以生病为由不再朝见魏王参与议事,日夜饮酒作乐,沉湎于女色中,过了四年就死去了。59.A60.D61.A62.C63.(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非……也”“其……乎”各1分)(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必不吾与”2分,句意1分)(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于是”“束缚”“柙”各1分)【解析】5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A项,“君有加惠于其臣”中的“加”,应译为“施加”。整句译为“君主向他的臣子施加恩惠”,而不是“增加恩惠”。故选A。第50页共50页\n60.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前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为“竟然”;后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为“才”。B项,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为“他”;后一个“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为“那”。C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到”;后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与”。D项,两个“而”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然后”。故选D。61.本题考查理解、比较、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阅读题目,弄清需要阅读的不同文段;再分别简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内容,从中找出相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后再比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别归纳整理。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结合选文,理解各句意思来判断。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如②句是任用管仲的原因,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确定④句是体现管仲的忠诚,由此排除B项。故选A。6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C项,“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说法不正确。原文中说的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故选C。第50页共50页\n6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要词语:“治”:使动用法,使……治理好;固定句式“非……也”:不是……的;固定句式“其……乎”:大概……吧;“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一定不会交给我们”;“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束缚”:捆绑;“柙”:用木笼装。【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参考译文:第50页共50页\n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第50页共5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