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7

2/137

剩余13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以上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2.解释加点的字。(1)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军可夺帅          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第137页共137页,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学而时习之()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匹夫不可夺志也()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人不知而不愠   博学而笃志B.曲肱而枕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C.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第137页共137页,D.于我如浮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7.下面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要阐述了温故知新就可以做老师的学习态度和远大追求。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不断努力。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D.第⑦章强调的是学习和做事要有兴趣,要乐此不疲。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0.结合课文谈谈孔子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什么?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以顺为正者()(3)与民由之()1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不得志,独行其道。第137页共137页,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孟子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B.“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③天下无马!”呜呼!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4.“食不饱,力不足”中的“食”字读音与下面选项不一致的是(     )A.弗食,不知其旨也B.设酒杀鸡作食C.身上衣裳口中食D.食之不能尽其材1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本文通篇运用(1)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2)__________:并在开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3)___________。”16.对文中画线语句诵读语气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句虽以陈述收尾,但是写的是千里马遭遇埋没的情形,要读出惋惜、痛心的语气。B.第②句是反诘句,写出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要读出愤怒谴责的语气。C.第③句是食马者对于千里马的客观判断,要读出坚定而自信的语气。第137页共137页,D.第④句是自问自答,要读出作者痛切之感和嘲讽的语气。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7.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B.判断句C.被动句18.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②濯清涟而不妖(洗)③亭亭净植(种植)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圧重)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19.怎样理解作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中通外直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第137页共137页,2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2.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事,均要境界高远,要追求理想,保持节操。B.文中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美好理想。C.文章语言富有特色,优美、简洁,“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话。D.文中“莲,花之君子也”,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23.《岳阳楼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谥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137页共137页,(1)百废具兴()                 (2)连月不开()(3)樯倾楫摧()                 (4)沙鸥翔集()25.翻译下列句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27.文章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弗食,不知其旨也B.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清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其真无马邪/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37页共137页,(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0.作者在结尾提出了“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静以修身()(2)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3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第137页共137页,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_____________________(2)必敬必戒                    戒: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民由之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4)贫贱不能移                 移:_____________________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37.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第137页共137页,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B.文章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C.文章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具有说服力。第137页共137页,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甲】《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关尹子教射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中④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⑤而勿失⑥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⑦,而察其所以然。”(选自《列子·说符篇》)【注释】①列子: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②关尹子:官名,此处是以官代名,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作关令尹,名字叫作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③子:你。④中:射中,打中。⑤守:掌握(规律),回勿失不要忘记。⑦存亡:结果。4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______殆:______(2)弗知也   弗:______(3)故圣人不查存亡   故:______4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   为国与身亦皆如之B.学而不思则罔   而察其所以然C.仁在其中矣   列子学射,中矣第137页共137页,D.退而习之     知之矣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48.甲文用简短的话告诉了我们诸多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思考乙文,你从这个小故事中领悟到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49.请阅读经典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乙]工之侨为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②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③之山,不知其所终。(选自《郁离子》)[注释]①太常:太常寺。官署名,掌管祭祀、礼乐等事。②期(jī)年:一周年。⑨宕冥:幽深昏暗。(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文言词句”中的加点词。第137页共137页,文言现象文言词句解释方法词类活用匣而埋诸士A[课内迁移]策(用马鞭驱赶)之不以其道古今异义抱以适市B[查阅词典]①到……去。②恰好。③刚才。通假字希世之珍也C[指出通假]才美不外见(同“现”)(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4)文言文中的虚词承担着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下面句中“也”字蕴含的情感。①其真不知马也!②悲哉世也!(5)[甲][乙]两文在论事说理的技巧上有共通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①,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②,此即日习于傲矣。(节选自《曾国藩家书》)第137页共137页,注释:①朴陋:粗俗鄙陋。②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5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____(2)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_____(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_______________(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_______________5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5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之行A.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C.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54.根据内容理解填空。(1)从体裁上看,【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写给家人的______;从内容上看,它们劝勉的对象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写给______的,【乙】文是曾国藩写给弟弟的。(2)【甲】文强调修身养德的方法是“______”与“______”,【乙】文作者告诫弟弟不要“______”“______”。(每空各填原文一个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第137页共137页,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何易于尝为益昌令,会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被流放。5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1)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5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往之女家(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何易于尝为益昌令(4)对曰5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观察使素贤之。58.阅读【甲】【乙】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并说说【乙】文中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第137页共137页,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⑴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⑵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5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遂成枯落()③诵《易》一部()          ④向梦见伏羲()6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61.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从哪个方面“诫子”的?62.甲文中能体现乙文“蒙呓诵文”之精神的是哪几句话?[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第137页共137页,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丙]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及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日:“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节选自《史记》)注释: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6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为动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C.已而之细柳军   往之女家D.使人称谢   盎遂不谢64.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第137页共137页,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2)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66.请结合(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周勃的表现,运用(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分析哪一位更具有大丈夫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与《孔子世家赞》【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6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能去云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6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第137页共137页,69.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故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7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________(2)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_________(3)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___________________(4)亦以焦躁故尔                         亦:___________________7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第137页共137页,72.[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_________”四字比喻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_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73.[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7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B.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而不思则罔C.意与日去                            此即日习于傲矣D.君子之行                            尔与诸弟戒之7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137页共137页,(2)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奢”“傲”二字者。7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77.用原文语句回答【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7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第137页共137页,(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举: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   许:____________(3)甚矣,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7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B.行拂乱其所为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C.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汝心之固8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81.甲文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的共同特点是什么?82.乙文中的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第137页共137页,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①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②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③,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④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注】①赀,同“资”,钱财,费用。②辟,召见并授以官职。③胡柳:地名。④麾,挥动,指挥。8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吾恨未得死所尔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每倾赀以交之C.万钟于我何加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鱼,我所欲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8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8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86.【乙】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充分论证了【甲】文的中心论点。87.孟子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陈太丘与友期行第137页共137页,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以明志   深明大义   正大光明B.无以致远   言行一致   兴致盎然C.与人期行   遥遥无期   不期而遇D.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穷追不舍89.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理解: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孩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友人很惭愧,下车引导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入家门。理解:友人自感言行不妥,也认为元方夸大其词,就下车与他理论。元方对此很是不满。90.根据上面两篇短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链接材料】公①遣子尧夫②到姑苏取麦五百斛③。尧夫时尚少。既还,舟次丹阳,见石曼卿问:“寄此久,何如?”曼卿曰:“两月矣,三丧④在浅土,欲葬之而北归,无可谋者。”尧夫以所载舟麦付之。单骑自长芦捷径而归。到家拜起,侍立久之。文正曰:“东吴见故旧乎?”曰:“曼卿为三丧未举⑤,方留滞丹阳,莫可告者。”文正曰:“何不以麦舟与之?”尧夫曰:“已付之矣。”(选自《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有删改)第137页共137页,①[公]范仲淹,下文“文正”也指范仲淹。②[尧夫]范仲淹的次子。③[斛(h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三丧]这里指亲人去世。⑤[举]举措、行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①_______(人名)在《诫子书》中告诫孩子在学习时不要②___,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得老大徒伤悲的结果;《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懂得与人交往要③_____;【链接材料】中,范仲淹听说石曼卿“留滞丹阳,莫可告者”,就指点儿子范尧夫应该扶危济困,而范尧夫与他不谋而合,早已“④______”。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②,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此中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注:①象耕雁耘:大象大雁耕田播种。这是作者想象的天外世界的耕种方式,人已经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脱出来了。②伏:同“服”,信服。9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C.“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D.《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第137页共137页,9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为公                                          不以为然B.讲信修睦                                          背信弃义C.女有归                                             殊途同归D.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9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94.用“/”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9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和谐的社会理念,这种“和谐”在两文中共同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1)_______。不同的是,乙文还发展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念,关注到了(2)_______的和谐,具体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宁静,(3)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空限10字以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论语》)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第137页共137页,《世说新语·咏雪》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96.用“/”给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9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切问而近思切: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______(3)若屈伸呼吸若:______9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99.你怎样理解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00.丙文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甲】第137页共137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②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③,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遽(jù),立即;迅速。③希;同“稀”,罕见。10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人恒过   过:_______________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③病虽愈   虽:_______________④倘遽自放纵   倘:_______________10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103.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文】第137页共137页,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0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惟吾德馨()            ⑵无案牍之劳形()⑶可爱者甚蕃()        ⑷陶后鲜有闻()10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106.《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107.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①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②;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③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韩婴《韩诗外传》【注】①畏:同“威”,威严。②哲:明智,聪明。③由:奉行,遵从。10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第137页共137页,(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3)又相天子()                       (4)可不慎欤()109.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1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111.两篇短文的主旨都是告诫子孙,但告诫的内容不同。【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1)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2)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神情与苏黄不属B.幼有所长   教学相长C.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D.男有分,女有归   入木三分1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第137页共137页,114.下列对选文的内容和写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B.“天下为公”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多做好事。C.本文描绘了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D.对偶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115.以下画线诗句艺术地再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生活?这与上文哪句话的主张一致?【链接材料】桃花源诗(节选)[晋]陶渊明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⑥欢游诣。(选自《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注释]①肆:尽力。②艺:种植。③靡(mǐ):无。④暧(ài):遮蔽。⑤俎(zǔ)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⑥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116.文言文阅读。【甲】ㅤㅤ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ㅤ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第137页共137页,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白居易《养竹记》(节选)[注]①本:根。②固以树德: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③善建不拔:善于建树的人不会动摇。④中立不倚:不偏不倚。⑤虚受:虚心接受。(1)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B.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C.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D.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3)甲乙两文所赞美的“莲”“竹”有何相同的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②将相,其间出③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④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辈生于膏梁⑤,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注释】①存审:李存审,五代时人。②极:达到。③出:经历。④镞:金属箭头。⑤膏梁:泛指富贵人家。1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137页共137页,A.存审出于寒微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因授以所出镞     未若柳絮因风起C.命藏之     下车引之D.尔辈生于膏梁     于我如浮云1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2)尔辈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11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120.阅读选文,完成小题。(1)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对子孙的劝诫。甲文中,诸葛亮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____________中下功夫。(2)乙文中,李存审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第137页共137页,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节选自《宋史》)【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1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3)晚年手不释卷()(4)及次日临政()1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             及为相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读之竟日D.可以为师矣             太祖常劝以读书1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能以天下事为己任。124.【乙】文中写赵普晚年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请你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第137页共137页,,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乙】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筦子①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宁戚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选自刘向《说范·君道》,有删改)》【注释】①莞(guǎn)子:春秋时管夷吾。12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____(2)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6.翻译文中划线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7.【甲】文中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总结回答)128.【甲】文中的“选贤与能”的观点在【乙】文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12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137页共137页,——(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阡陌交通       交通:②屋舍俨然       俨然:③选贤与能       与: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理解: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讲述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桃花源中人感叹渔人见多识广,同时为自己的无知和没能走出桃花源感到惋惜。【乙】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翻译: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理解:理想社会制度之下,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即便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获得供养,生活得到充分保障。(3)阅读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第137页共137页,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孟涂文集》)13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3)君子之学必好问()          (4)舍问,其奚决焉()1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13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133.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_______的关系。134.请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体会,谈谈你读完这两篇短文的感受。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知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137页共137页,【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己,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135.解释加点词含义(1)求二石兽于水中()(2)棹数小舟()(3)佯败走()                 (4)秦悉坑之()136.翻译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137.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水中”“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138.乙文中赵括最终兵收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139.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140.阅读古文,完成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乙】第137页共137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讲信修睦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③今恩足以及禽兽_____④王请度之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甲]文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乙]文的话说就是_____(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是指哪三个方面内容?孟子认为古人“过人”之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回答。【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第137页共137页,【注释】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相合。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14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不知其旨也()(2)教然后知困()(3)若既不出户()(4)今人可不勉乎()14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旨也                            其真无马耶   (《马说》)B.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子之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D.夫以孔子之圣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1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故曰:教学相长也。(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4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谈论学习,分别表达了怎样的看法?【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第137页共137页,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唐代官员。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14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4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上诘之()                      (4)但于今未有奇才耳()14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149.结合两篇文章,谈谈统治者应该如何对待人才。【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第137页共137页,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②于帷幄③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④,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⑤也。”(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运筹:筹划战略。③帷幄:军中帐幕。④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⑤馈饷:粮饷。⑥禽:同“擒”。1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B.与天下同利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C.才美不外见/下见小潭(《小石潭记》)D.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5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153.如果将【甲】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标点符号改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请谈谈表达效果有何不一样。15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人才”有关,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第137页共137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勉①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②;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③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④……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⑤,不如一经。’评求此言,信非徒语⑥。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选自《梁书·徐勉传》)[注]①勉:徐勉,南朝梁武帝时人。②辎軿(zīpíng):车辆。这里比喻财富、官职。③直:只是。④可谓备之: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⑤籝(yíng):竹箱之类。⑥徒语:空话。15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常居贫素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15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157.[甲]文中的“本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本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58.[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阐述观点时都使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5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第137页共137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之不以其道④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北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选自《列子》,有删改)注: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纆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第137页共137页,A.可告以良马/潭中鱼可百许头B.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选贤与能C.召伯乐而谓之日/化而为鸟D.见其所见/才美不外见(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两文提到伯乐的用意有何不同?②[乙]文中,伯乐评价九方皋比千里马还要宝贵,请分析其原因。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李绅《寒松赋》)【注】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160.下面哪一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     )A.流俗不顾/顾野有麦场(《狼》)第137页共137页,B.直干芊眠/中通外直C.徒观其贞枝肃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古藤联缘而抱节/自缘在最高层(《登飞来峰》)1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B.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C.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D.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16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163.仔细阅读文章,简要分析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异宝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②伍员①亡,荆②急求之,登大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愚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③,禄万檐④,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③今以百金与抟黍⑤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第137页共137页,注释:①伍员:即伍子胥;②荆;楚国;③执圭:爵位名:④檐:容量单位。⑤抟黍:黄莺的别名。164.请你根据文意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165.请用你所学,填写下列空格,更好地理解文言内容。词类活用其所宝者异也(1)______识别通假地险而民多知(2)______一词多义(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如吴            罔不因势象形B.方将渔            方七百里C.每食必祭之     食不饱,力不足D.见一丈人        才美不外见166.结合下面的加点词,选择其中一句,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感。(1)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惟江上之丈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7.《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孟子所宝者“义”也。结合原文谈谈本文中“丈人”所宝。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①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②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③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④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⑤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⑥,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第137页共137页,(节选自《孟子》)注释:①乍:突然、忽然。②怵惕:惊惧。③内交:结交,内同“纳”。④要,同“邀,求。⑤贼:伤害。⑥然:同“燃”。168.解释加点词语。(1)非恶其声而然也()                      (2)仁之端也()(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4)不足以事父母()169.请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7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171.本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论证方法,联系全文,加以分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①,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②而已矣。”(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①取:兼并、吞并;②运:转。17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7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第137页共137页,(1)或谓寡人勿取()                  (2)五旬而举之()(3)孟子对曰()                         (4)箪食壶浆()17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君之力(《愚公移山》)C.万乘之国/不闻天子之诏(《周亚夫军细柳》》D.文王是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17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岂有他哉?避水火也。(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76.请你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的观点,谈谈本文中体现的孟子的战争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韩非子·说难》177.下面句子中与“又尝啖我以馀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其此之谓乎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尝贻余核舟一17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第137页共137页,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179.选文中的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冥有鱼《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乌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8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1)怒而飞()                  (2)《齐谐》者,志怪者也()(3)去以六月息者也()   (4)亦若是则已矣()181.庄子创造的鲲鹏形象常出现在后世的诗词中。诗句“君侯妙年翔鲲鹏,横击海宇无与朋”进一步强化了选文中鹏的何种形象?18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写鹏,可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183.《庄子》想象雄奇、意境开阔,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进学解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①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②。爬罗③剔抉④,刮垢磨光⑤。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⑥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注释】①〔畯(jùn)〕同“俊”,才智出众。②〔庸〕同“用”,采用、录用。③〔爬罗〕爬梳搜罗。④〔剔抉〕剔除挑选。⑤〔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⑥〔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184.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37页共137页,①行成于思,毁于随②无患有司之不明185.翻译句子。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186.分析本文侧重什么角度谈选拔、任用人才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    《论语》    儒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2.    说:同“悦”,愉快。    省:自我检查,反省。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夺:改变。3.(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老师了。(2)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4.示例: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进步的武器,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上选文出自《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第137页共137页,(2)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3)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优点,好的方面。(4)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夺:改变。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温:温习;故:指学过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和体会;以:凭借;为:成为;(2)好之者:喜欢学习的人;乐:以……为乐。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强调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学与思”相结合;学习是前提,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方法,只有“学与思”相结合才能不断进步,将学过的知识熟练掌握。【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第137页共137页,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5.    按时    诚信    以……为快乐    改变6.B7.A8.(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0.论述学习态度的时候强调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述学习方法时主要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温故知新、传不习乎”等。【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时:按时。(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4)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夺:改变。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B.代词,它,指胳膊/代词,它,指缺点;C.介词,替/动词,做,当;D.介词,对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故选B。第137页共137页,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的是学习态度,不能体现远大追求;故选A。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1)罔:迷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不义:不正当的手段;于:对;浮云:天上的浮云。9.本题考查断句。原句意思为: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吾”是句子主语,其后可以停顿;“十有五”是句中的状语,其后可以停顿;“而”是连词,其后可以停顿,故本题的停顿划分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论语》中孔子从不同方面指导弟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道题要分开论述。论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结合句子意思可知,孔子借助“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学习要“乐”之,也就是把学习当做快乐,孔子借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学习还要虚心,善于向别人学习;论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结合这些句子的意思可知,孔子借助“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习时要经常复习,又借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在学习的时候还要动脑思考,学思结合才能有所收获。【点睛】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⑤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⑥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⑦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⑧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⑨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⑩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⑪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⑫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1.    真正,确实    准则,标准    遵循12.(1)这怎么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2)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13.A【解析】第137页共137页,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2)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准则,标准;(3)句意: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是:这;焉:怎么,哪里;君子: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2)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13.A.根据首段“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知,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其中不包含“孟子”;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第137页共137页,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14.D15.    托物寓意    贤才难遇明主(人才不被统治者赏识与重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6.C【解析】14.考查对文言字词读音的辨析。“食不饱,力不足”,意思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其中的“食”意思是“吃”,读音为“shí”。A.句意为: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食:吃、品尝,读音为“shí”;B.句意为: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食:饭食,读音为“shí”;C.句意为: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食:食物,读音为“shí”;D.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通“饲”,喂。读音为“sì”;故选D。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空,联系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内容可知,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方式。第二空,联系“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知,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人才被统治者埋没。第三空,阅读全文可知,文章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据此总结作答即可。16.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朗读语气的理解。第137页共137页,C.“第③句是食马者对于千里马的客观判断,要读出坚定而自信的语气”有误,“天下无马!”是食马者对于千里马的主观判断,表现出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17.B18.C19.作者感慨世上像自己一样爱莲花的人很少,同时也在感慨生活中像自己一样洁身自好,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分类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B.“莲,花之君子者也”意思是: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第137页共137页,(3)句意: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植:树立,直立。(4)句意: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亵:亲近而不圧重。 (5)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后:以后。C.①②④解释正确;故选C。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深深地慨叹:这个世上同自己一样喜欢莲花的人太少了。作者托物言志,借对莲花的喜爱,来表达自己孤高自傲,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根据“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将牡丹与莲进行对比,感慨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了。【点睛】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20.    贯通    亲近而不尊重    少21.(1)(莲)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22.B【解析】20.第137页共137页,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通:贯通;(2)句意:(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尊重;(3)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染:沾染污秽;濯:洗;妖:妖艳;(2)莲之爱:对于莲花的喜爱;予:我。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莲是百花中的君子。而由文中的“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文中还提及“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意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即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因此,B选项中“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美好理想”,表述错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有很多了!23.    范仲淹    希文    文正    北宋第137页共137页,24.    同“俱”,全、皆    指天气放晴    折断    停息25.(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他们(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26.C27.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意同即可)【解析】23.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据此作答即可。2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全、皆;(2)句意为: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开:指天气放晴(3)句意为:船桅倒下,船桨折断。摧:折断;(4)句意为: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25.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句重点词语: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第137页共137页,(2)句重点词语:其,指“古仁人”;必,一定;先,在……之前;忧,担忧;而,表顺承;后,在……之后;乐,享乐。2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有误,③④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③段写迁客骚人览物而悲者,第④段写迁客骚人览物而喜者。并不是表明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全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故选C。2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这样的人”是指具有忧国情怀的古圣先贤。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示例: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点睛】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第137页共137页,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心系百姓;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8.C29.(1)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30.①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②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③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解析】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同“饲”,喂养/品尝;B.按照/因为;C.都表示“有时”;D.难道/他;故选C。2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1)且:尚且;欲:想要;安:怎么。(2)其:难道,表示推测。邪: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译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其:恐怕,大概。第137页共137页,30.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理解。综观全文,文章开头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既激起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有才能之人的悲愤;再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表面上是对“食马者”的谴责,实则是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寄托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点睛】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31.    修养    达到(实现)    振奋(振作)32.(1)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33.D【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修,修养。(2)句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实现)。(3)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振作)。3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成:达成,成就。(2)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日:时间。去:消逝,逝去。33.D.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易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是于事无补的。表达了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愿望,不是“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第137页共137页,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34.    怎么,哪里    谨慎    遵从    使……改变,使……移动35.(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大丈夫)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3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7.“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意思接近即可)【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如果仅仅这样,又怎么能算大丈夫呢?焉:怎么,哪里;(2)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3)句意:就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由:遵从;(4)句意:贫贱不能使他改变。移:使……改变,使……移动。3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句子,首先,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二,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三,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1)句中要注意重点词“惧(害怕)、安(安静)、熄(平安无事)”要理解正确;(2)句中要注意重点词“居(居住)、居(住宅,指‘仁’)、立(站)、正位(正确的位置,指‘礼’)、行(走)、大道(正确的道路,指‘义’)”要理解正确。第137页共137页,36.本题考查理解语句意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不得志(不能实现理想)时,要坚守本心,修身养性,博闻强识;显达时(能够实现理想时),就要负起重任,造福天下;结合第②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一个人独自走这条路。这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3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②段“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句意是: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要叮嘱她,把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做妇人的道理。据此可知,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的表现是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要恭敬、谨慎,顺从是第一原则,不能反对。如同古代臣子对君主的顺从;结合第②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句意是:富贵不能引诱他,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压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据此可知,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道”的表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点睛】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都心惊胆战;安居度日时,天下便战火全熄。”孟子说:“如果仅仅这样,又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要叮嘱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要叮嘱她,把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做妇人的道理。居住在天下这么广阔的空间,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着天下最光明的仁义之路;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一个人独自走这条路。富贵不能引诱他,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压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38.(1)只。(2)亲近而不庄重。(3)听说。(4)应当。39.C40.(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解析】第137页共137页,38.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独:只;(2)句意: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亵:亲近而不庄重;(3)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闻:听说;(4)句意:当然人数众多了。宜:当然。39.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之:结构助词,的;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40.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1)句重点词语:中通,内部贯通;外直,外部笔直;不蔓,不横生藤蔓;不枝,不旁生枝茎。(2)句重点词语:莲之爱,对于莲花的喜爱;同予者,像我一样的。41.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品读文章内容,由“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知,作者写莲之前,都先写菊和牡丹,写陶渊明对菊的喜爱,写世人对牡丹的喜爱,再引出作者对莲的喜爱,这里运用的是衬托的表现手法,以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表明作者独爱莲的志趣;再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在文中写到三种花,实际上也是借花喻人,“莲”在作者的眼中是“君子”的形象。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所以让作者由衷地喜爱并赞美。作者在赞美莲时,先写菊的“隐逸淡雅”,再写牡丹的“追名逐利”,最后再写出莲的君子风度,这样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更能突出莲的形象美和品格美,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点睛】参考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42.    放弃    同“叛”,背叛    震慑第137页共137页,43.(1)天然的时运比不上地理的优势,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人的同心协力、内部团结。(2)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44.D【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弃城而逃。委,放弃。(2)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威,震慑。4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2)故:所以;有:要么,或者;胜:取得胜利。44.D.“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有误,根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45.    (1)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2)不    (3)因此46.B第137页共137页,47.(1)广泛地学习而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而且多多思考当前的事情。(2)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你知道你射中的道理吗?)48.示例一:学习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示例二:学习不只要重视结果,要重视其中的道理或规律。(只要意思对即可)【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句意:不知道。弗:不;(3)句意:因此圣人不关心结果。故:因此。46.A.动词,成为/动词,治理;B.都表转折,都译为“但是、却”;C.名词,中间/动词,射中靶心;D.代词,指代射箭这件事/代词,指射中靶心的原因;故选B。4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2)之所以:表因果关系,在此可理解为“……的原因(道理)”;乎:语气词,吗。48.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寄寓的道理。第137页共137页,列子学习射箭,关尹子认为列子只射中却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算学会射箭;在列子明白射中靶心的道理后,关尹子借射箭谈理国修身“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强调治理国家与自我修养不要只注重结果要关注过程;启发我们学习不只要重视结果,要重视其中的道理或规律。【点睛】【甲】参考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而且多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乙】参考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三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因此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49.(1)A.用匣子装;B.到……去;C.同“稀”。(2)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3)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4)①“也”与“其”连用,表示反诘语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和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②“也”在这里表示感叹语气,抒发了作者对这个世道的极度不满之情。(5)两文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说理方式,甲文借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表达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讽刺与抨击;乙文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第137页共137页,【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根据题干要求,使用课内迁移法进行分析。给出的例句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加点词的“策”是名词作动词。据此可知“匣”字也应该是名词做动词,“匣”作名词时的意思是“匣子”,作动词时的意思应该是“用匣子装”,“匣而埋诸士”的意思是: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B.根据题干要求,使用查阅词典的方法解释词语。“抱以适市”的意思是:抱着它到集市上。将给出的示意代入句中分析可知,“适”理解为“到……去”更恰当。C.根据题干要求,先指出通假字,再解释实词含义。“希世之珍也”的意思是: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所以加点的“希”字与读音相同的“稀”字相通,意思是“稀少”。(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工之侨”是这个句子的主语,“以”介词,其后省略宾语“琴”,“归”为谓语,其后省略宾语“家”,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谋”谓语,“诸”介词,之于的意思,“漆工”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①且,尚且;安,怎么。②遂,于是,就;去,离开。(4)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①这句话的意思为: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也”与“其”连用,表示反诘语气,承接前文“其真不知马邪?”的诘问做出了推测性的回答,并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因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前一句是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嘲讽,这一句则是表达对人才埋没的愤慨和无奈。②这句话的意思为:这个社会真可悲啊。“也”在这里表示感叹语气,表面上是对乐官不能识别好琴的慨叹,实则是对统治阶级无法识别人才的不满,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第137页共137页,(5)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甲]文借物喻人,借千里马喻指人才,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而“食马者”竟然说是“天下无马”,以此表达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讽刺与抨击;[乙]文也是借物喻人,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表现了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内在。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满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第137页共137页,50.    达到    增长    放纵    轻薄5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52.D53.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54.    书信    儿子(诸葛瞻)    静    俭    奢    傲【解析】50.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3)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放纵。(4)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51.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该句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其中“年”和“日”是主语成分,据此停顿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5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A.代词,指元方;B.代词,指学过的知识;C.代词,他们;D.助词,的;故选D。53.第137页共137页,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注意: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用。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据此翻译即可。5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1)结合两文的题目,其中“书”的意思是“书信”,所以从体裁上看,两文都是作者写给家人的书信。从内容上来说,甲文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2)结合甲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可知,诸葛亮强调修身养德的方法是“静”和“俭”。乙文开头一句“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开门见山告诫弟弟不要“奢”“傲”。【点睛】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实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但使皮袍呢褂样样都有,车马仆从件件齐全而自己却习以为常,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摆有权有势的架子,这样一天天地习惯于骄傲了。55.(1)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56.(1)到   (2)哪里   (3)曾经   (4)回答57.(1)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观察使向来认为他贤能。第137页共137页,58.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是否得志,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所迷惑、动摇。何易于能称为大丈夫,因为他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焚诏书,不惧权势。【解析】5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主要根据文言的句子含义和语法进行断句。(1)行天下之大道: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所以是一个动词加上状语的结构,所以先是“行走”后是地点状语“在最宽广的路上”。所以断句为“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意为“天子的诏书,怎么敢拒绝”;所以应该是断句为“天子诏/何敢拒”。5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1)往之女家:去到你家;之:到;(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能够成为大丈夫呢;焉:怎么;(3)何易于尝为益昌令:何易于曾经作为益昌县令;尝:曾经;(4)对曰:意为“回答说”;对:回答。5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即可:(1)诚:确实;(2)素:向来。5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大丈夫”的标准,也就是说“应该注意自己要有坚定的决心”;由“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大丈夫应该关注百姓的生活,拥有仁德之心;第137页共137页,根据以上内容,我们由乙文“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可知皇帝征收茶税,何易于为了百姓的生存,决定抗旨,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百姓的关心,看出他的仁德之心,所以说何易于是一个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文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最终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59.    休养性情    于是    一遍    刚才60.(1)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2)一会儿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61.惜时。62.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写出其中任意两句即可)【解析】59.第137页共137页,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①句意为: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性:休养性情。②句意为:于是最终枯败零落,遂:于是。③句意为:将《周易》背诵了一遍,一部:一遍。④句意为:刚才我梦到了伏羲,向:刚才。 6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句中的关键词语有:(1)悲:悲哀;穷庐:穷困的居舍;何及:怎么来得及?(2)俄而:一会儿;起惊:突然醒了过来;皆:都。6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据此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6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可知吕蒙梦呓诵文是因为对《易经》学习得非常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在用背诵进行思考体会,可见其学习认真,极其用心。甲文“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诉我们: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吕蒙诵经一事正好印证了甲文的这几句话。【点睛】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博览群书,以《易经》为主。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宴会上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刚才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63.C64.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65.(1)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2)皇族中的各个公侯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66.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一个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而(丙)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解析】63.A.为:介词,被\介词,替;B.居:动词,停留\动词,居住;C.之:都是动词,去;D.谢:动词,致意\动词,谢罪;故选C。64.考查断句。句意为: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绛侯为丞相”点明其身份。“朝罢趋出”是其动作,“意得甚”是其神态。第137页共137页,故断句为: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6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其,那些;固,本来,原来;而,表顺承,不译;(2)莫敢,没人敢;为,替;唯,只有;明,申明、证明。66.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乙文中的“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面对皇帝,周亚夫坚持按军中的礼节来拜见,由此可见,他并没有因为皇帝的权势而屈服,也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迷惑了本心。他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和“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根据丙文中的“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可知,周勃做了丞相以后,就得意洋洋。袁盎认为“丞相如有骄主色”。可知他身居高位以后,就变得志得意满,没有做到“富贵不能淫”。所以他和周亚夫比起来,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点睛】【参考译文】【甲】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第137页共137页,【乙】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丙】袁盎是楚地人,字丝。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做了中郎官。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67.    生气,发怒    离开68.(1)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2)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69.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解析】6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生气、恼怒。(2)句意:不能离开。去,离开。第137页共137页,6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择,选择;善者,优点;从,学习;(2)诸多,那些儒生;以,按;习,学习;其,他的。6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即可。【甲】文中第一则“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待人的胸怀;第二则“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属于学习方法类;第三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乙】文“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讲的是人们对孔子的推崇的表现。据此可知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第137页共137页,【乙】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70.    达到    增长    修养    也71.(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人一焦虑、急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72.    )遂成枯落    平心静气    躁(或:险躁   或:焦躁)73.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解析】7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3)句意:急躁冒险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4)句意: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亦:也。7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年:年纪;与:随同;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去:丧失;(2)焦躁:焦虑、急躁;妥善:妥当。72.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第137页共137页,第一空:甲文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可知,比喻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的四个字可提取“遂成枯落”作为答案。第二空:乙文由“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可知,曾国藩以自己为例(曾经因“焦躁”而“废弛”)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应该持有“总宜平心静气”。第三空:由甲文“险躁则不能治性”,乙文“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可知,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都是因为一个“躁”字。73.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从乙文中的“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可知,乙文是从日常小事谈起,作者认为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侈,只要是各类衣服到处都是,出则车马随从跟随,就快是奢侈了。所以节俭习惯的养成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平时就提醒自己,衣食住行每一方面都要注意节俭。【点睛】【甲】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参考译文: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但使皮袍呢褂样样都有,车马仆从件件齐全而自己却习以为常,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摆有权有势的架子,这样一天天地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之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骄”“奢”这两字的。初五晚上,又接到你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们焦躁,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虑、急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弟弟应该总是平心静气。我与弟弟们应该以此为戒,这是我恳切的嘱咐。第137页共137页,74.B75.(1)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2)京城子弟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奢”、“傲”这两字的。7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77.    遂成枯落    平心静气    险躁/焦躁【解析】74.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介词,用/动词,凭借;B.都是连词“就”的意思;C.名词,时间/名词,一天天;D.助词,的/代词,这些;故选B。75.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句中: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2)句中:坏: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坏。由:因为。据此翻译即可。76.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该句翻译为: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其中“夫君子之行”交代议论的话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两个并列的条件。第137页共137页,据此断句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7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遂成枯落”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平心静气”,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两文的作者都认为焦躁阻碍“静”的养成,其中甲文的表述是“险躁则不能治性”,乙文的表述是“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点睛】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实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但使皮袍呢褂样样都有,车马仆从件件齐全而自己却习以为常,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摆有权有势的架子,这样一天天地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之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骄”、“奢”这两字的。初五晚上,又接到你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们焦躁,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总之你应该平心静气。你与弟弟们应该以此为戒,这是我恳切的嘱咐。78.    选拔,任用    赞同    同“慧”,聪明79.C80.(1)(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81.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出身贫贱,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最终都成就了一番宏大的事业。第137页共137页,82.山本身高大无比;路途遥远;挖山人员老的老、小的小,且人又少;挖山工具简陋;河曲智叟劝阻,讥笑。【解析】7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举:选拔,任用;(2)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3)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79.A.通假字,同“增”,增加/助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B.动词,做事/动词,作为;C.都为副词,都译为“将近”;D.代词,指愚公/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C。8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同“增”,增加;(2)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8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137页共137页,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意思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据此可知,甲文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的出身卑微(贫贱),历经坎坷,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8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乙文第一段“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等语句可知,山高大无比,路途遥远;根据乙文第一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挖山人员不是年老的,就是年纪尚小的,挖山人员少;根据乙文第一段“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挖山的工具简陋;根据乙文第二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愚公还面临河曲智叟劝阻,讥笑。【点睛】【甲】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乙】参考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第137页共137页,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83.D84.(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难。85.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86.危难时刻和凝对主人贺瑰不离不弃,最终冒死救了主人;舍生取义。87.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丰厚的俸禄)的取舍。【解析】8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取得/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可能等;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代词,他;C.名词,好处,益处/动词,增加;D.动词,想要;故选D。8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独:只、仅;是心:这种思想;丧:丧失;耳:罢了。(2)叱:呵斥;即:就;引弓:拉开弓;由此:因此;免:幸免。8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和凝这年轻人,是有志向讲道义的人,以后必然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生,年轻人。“志义之士也”是一个对和凝这个年轻人进行判断的句子,即判断句。因此在第137页共137页,“生”后断一处,在“也”后面再段一处,如此前面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后必富贵”,句意完整,在“富贵”后面断开。8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第一段中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道出作者的观点“舍生取义”,即中心论点。由乙文中“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可知,在危难时刻,和凝对主人贺瑰不离不弃,最终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主人。这一表现恰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8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题干关键语句“义”和“不义”,由甲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这指的是鱼和熊掌的取舍;由“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可知,这指的是箪食豆羹的取舍;由“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这指的是万钟(丰厚的俸禄)的取舍。【点睛】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第137页共137页,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乙: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尧曾任唐朝检察御史,后世子孙没有做官读书的。和凝的父亲和矩,喜欢喝酒,不拘小节,然而唯独喜欢礼遇文人,常常倾尽家财来交结文人,因此和凝得以和一些文人交往。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姿态俊秀,神采奕奕。考取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他担任从事。贺瑰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贺瑰战败,一个人逃跑,只有和凝跟随着他,贺瑰回过头来看见和凝,挥手让他走开。和凝说:“大丈夫应当为知己而死,我为自己没有死得其所而遗憾,怎么能走开呢!”不久,一名骑兵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难。贺瑰回来,告诫他的孩子们说:“和凝这年轻人,是有志向讲道义的人,以后必然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和凝。88.D89.甲90.    诸葛亮    答案示例:淫慢、险躁    答案示例:守信明礼    答案示例:以所载舟麦付之【解析】8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明:明确/清楚,明白/公开;B.致:达到/一样/情趣;C.期:约定/规定的时间/约定;D.舍:都意为“舍弃”;故选D。8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和理解。第137页共137页,乙: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理解:陈太丘的友人下车去拉元方的手,这个动作说明他心中为自己的行为真心感到惭愧;故选甲。90.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文中分析语句作答。①《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②根据题干“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得老大徒伤悲的结果”,从《诫子书》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学习时不要淫慢、险躁;③从“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太丘的友人不讲诚信,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而且对人无礼,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方正;④从“尧夫以所载舟麦付之”“已付之矣”可知,范尧夫与范仲淹不谋而合,早已将船和麦子都送给了石曼卿。【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败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第137页共137页,乙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舍弃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我约定同行,却舍弃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链接材料:范仲淹让儿子范尧夫到姑苏装运五百斛麦子。当时范尧夫年龄还小。回来以后,船停泊在丹阳时,遇到了好友石曼卿。问:“你在此停留很久,为什么?”石曼卿说:“两个月了,亲人去世无钱安葬,想要把他葬了以后向北而归,没有人能和我一起谋划这件事。”范尧夫就将船和麦子都送给了石曼卿。然后独自骑马从长芦返回家中。到家拜见父亲起来,在旁边站立很久。父亲问他:“在东吴可曾见到老朋友?”尧夫回答说:“曼卿因为父亲去世没有钱办葬礼,而停留在丹阳,没有可以告知的人。”范仲淹又说:“那为什么不把船和麦子给他?”尧夫说:“我已经给他了!91.B92.B93.(1)因此人们不单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自己的子女。(2)等到(李庭)再次寻访上一次的踪迹,但重峦叠嶂,再也找不到(以前去过的村落)了。94.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95.    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人与自然    人们不随意杀生【解析】9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故选B。9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为:是/认为;B.信:诚信/诚信;C.归:女子出嫁/趋向,去往;D.作:兴起/劳作;故选B。第137页共137页,9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故,因此;第一个“亲”,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第一个“子”,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2)及,等到;复,再;寻省,寻找。9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问他们从什么地方来,贼人被平定了没,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问”是动词,“问所从来”是倒装句式;“乱贼”是名词,做主语;“时”是当时的意思,故停顿节奏为: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9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能力。从甲文中“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可知,在大同社会,出现的是“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的和平安定局面;从乙文“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可知,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生的。因此,两文都体现了和谐的社会理念,这种和谐就是社会安定,没有战乱;从乙文中“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可知,村中自然环境优美,有大象大雁耕田播种,人们非常懂得礼节,没有原因不能杀生。据此分析可知,乙文还发展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念,关注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宁静,人们不能随意杀生。【点睛】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甲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出嫁要及时。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只是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用门闩插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乙文:温州人李庭等,唐大历六年,上山砍树,迷了路,遇见了漈水。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跟着声音渡过水流,忽然到了一个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有300多户人家。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有大象大雁耕田播种,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生,杀生就会发生地震。有一位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外地人,也非常惊诧讶异。问他们从什么地方来,贼人被平定了没,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于是说:愿意来这里居住,可不可以?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这里的人招待他们吃饭,期间被当做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砍树标记道路。回到家,等到(李庭)再次寻访上一次的踪迹,但重峦叠嶂,再也找不到(以前去过的村落)了。96.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97.    恳切    趁、乘    你98.(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2)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99.这句话用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意思对即可)100.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为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增添烦恼的人。【解析】9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因此断句为: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97.第137页共137页,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切:恳切。(2)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因:趁、乘。(3)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9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于,对于。(2)亡所寄,无处存身;废寝食,睡不好觉,吃不下饭。99.考查理解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要我们珍惜时光。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也有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的意思。100.这则寓意重点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第137页共137页,(乙)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丙)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劝慰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劝慰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劝慰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面八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劝慰他的人也如释重负,非常高兴。101.    犯错误    同“弼”,辅佐    即使    倘若102.①(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②然而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103.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解析】10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第137页共137页,(2)句意为: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句意为:即使病好了。虽:即使。(4)句意为: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倘:倘若。10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以下重点词语:(1)入:在国内。则:如果。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2)日慎一日:一天比一天小心。慎:谨慎。唯:只是。惧:害怕。10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甲文的主旨,然后分析乙文观点的正确。甲文提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衰亡。以此来分析乙文魏征对唐太宗的态度,“唯喜陛下居安思危”意思是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写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虽然强大了,但还是应该“居安思危”,他认为“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意思是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尤其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即过分的安逸享乐会让人萎靡不振,以至于走末路。他居安思危的态度得到了魏征的认可,故“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第137页共137页,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尤其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104.    品德高尚    使……劳累    繁多    少105.⑴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⑵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106.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或者,总结全文,用孔子的话写出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意思对即可)107.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意思对即可)【解析】10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品德高尚。(2)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3)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繁多;(4)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10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上阶:蔓延到台阶上;入:映入;第137页共137页,(2)中通:内部贯通;蔓:横生藤蔓;枝:旁生根茎;益:更加。10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也就是说没什么简陋的;联系前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知,作者将自己的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结尾,收束全文,扣合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因居住的人(作者自己)品德高尚而房屋“不陋”,有力表现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107.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作用是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描写莲的高贵品质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写菊“隐逸”“陶后鲜有闻”来正衬,写牡丹“富贵”“宜乎众矣”来反衬,以它们作衬托,突出莲的的高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愿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点睛】【甲】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乙】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第137页共137页,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108.    广:增长    励:振奋    相:辅佐,做丞相    慎:谨慎109.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110.(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111.    要立德,修身    要谦逊自省,重视人才【解析】10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励:振奋;(3)句意: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佐,做丞相;(4)句意:(你)能不谨慎吗?慎:谨慎。10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夫”句首语气词,“贵为天子”表达完整的句子,在其后应断一处;“由”指由于,强调前面结果的原因。此德,指这些品德。因此在“由”前面断一处。1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无以:无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达到;远:远大的目标;(2)夫:句首语气词,不译;皆:都;谦:谦虚谨慎。111.第137页共137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首句总起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由此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即要修养身心和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乙文中“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为: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可见,周公希望儿子能够重视人才。同时,由文中周公对儿子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意为: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由此可知,他希望儿子能够谦虚谨慎。【点睛】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112.C113.(1)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第137页共137页,114.A115.桃花源中老人孩子都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与文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主张一致。【解析】1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同“举”,选举,推举/和;B.成长/互相促进,互相提高;C.两个“故”的意思都是“所以”;D.职分,职业/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故选C。11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货:货物。恶:厌恶,憎恨。其:代词,代指货物。弃:被抛弃。于:在。不必:不一定。藏:私藏。藏于己:据为己有。(2)是故:因此,所以。谋:图谋之心。闭:闭塞,杜绝。而:连词,表顺承。兴:发生。盗窃乱贼:盗窃财物、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作:兴起。1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理解。B.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包括的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有、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心。因此B项“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多做好事”表述不正确;C.《大道之行也》体现的是作者愿望有一个太平盛世,而作者当时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年代,所以C项“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表述不正确;第137页共137页,D.“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排比句不是对偶句;故选A。1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比阅读。结合【链接材料】的画线诗句“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意思“儿童欢跳纵情放歌,老者愉快游玩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都自由自在地玩乐,生活非常地舒适安逸,幸福美满,在社会中都能得到关爱。再结合《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意思“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可知,这里也是从老人和小孩生活状态的角度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征,老人和小孩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正是和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的生活状态一致,因此“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与《大道之行也》里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主张一致。【点睛】【参考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链接材料】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乐。116.(1)C第137页共137页,(2)①(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②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3)①它们都志向坚贞、高洁,表现在“出淤泥而不染”“竹节贞”;②它们都本性正直,表现在莲“外直”,竹“性直”;③它们都豁达虚心,表现在莲“中通”,竹“心空”;④它们都品德端正,决不趋炎附势,表现在莲“不蔓不枝”,竹“中立不倚”。【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然后确定应停顿之处,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结合“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分析,“君子见其节”中“君子”是主语,“见”是谓语,“其节”是宾语,这是个成分完整的单句,故在“节”后断句;句中有标志性字词“则”,可在“则”前断句;“则思砥砺名行”中“思”是动词,“砥砺名行”是动宾词组,充当句中的宾语,不能中断,故在“行”后断句;再结合本句句意: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故句子可断句为: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文中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注意重点词“观(观赏)、亵(亲近而不庄重)”要理解正确;②句中注意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如是(如此)、故(所以)、树(栽种)”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通读两篇文章,理解大意,结合【甲】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莲花具有高洁坚贞的气节,豁达虚心,品行正直,不趋炎附势的品质;第137页共137页,结合【乙】文“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可知,竹性直,凭借正直本性立身;竹子品德端正,决不趋炎附势;结合“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可知,竹子内部结构是空心的,彰显其豁达虚心的气质;结合“竹节贞,贞以立志”可知,竹子志向坚贞。根据这些理解,即可归纳概括出二者的相同之处。【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117.C118.(1)其中多次面对死亡而获得生还的情况不只一次。(2)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119.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120.(1)淡泊宁静。(2)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须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磨炼,有所作为,忆苦思甜。【解析】117.A.形容词,贫寒、贫困、低微/形容词,寒冷;第137页共137页,B.副词,于是/介词,乘、趁;C.均为指示代词,它(他);D.介词,在/介词,对;故选C。1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出万死:形容多次面对死亡;获:获得;非一:不止一次;(2)尔辈:你们这些人;膏梁:泛指富贵人家;如此:像这样。1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达到将相之高。“少提一剑去乡里”讲明少年时的情况;“四十年间”点明经历的时间;“位极将相”点明如今的情况;应在“四十年间”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1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1)根据甲文“静以修身(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可知,诸葛亮勉励儿子勤学立志,要通过“淡泊宁静”来修身养性。(2)根据乙文“存审出于寒微”“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可知,李存审出身贫苦,地位低下,年少的时候带剑离开家乡,经历四十年,多次面对死亡,才换来如今的荣华富贵;李存审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即李存审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是其经历的见证,体现了创业艰难,能够让孩子们知道富贵来之不易,告诫他们安逸的生活中不要丧失斗志,只有不断经历磨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让孩子们忆苦思甜。第137页共137页,【点睛】【甲】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参考译文:李存审出身贫苦,地位低下,他曾经告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达到将相之高,其中多次面对死亡而获得生还的情况不只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事情总共有上百次。”接着他把所有取出的箭头拿给孩子们,吩咐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121.    迷惑    疑惑    放下    等到122.C123.(1)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2)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124.围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说乐于读书的好处。(意思对即可)【解析】1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句意: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3)句意:赵普晚年读书手中从不放下书本。释:放下;(4)句意: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及:等到。第137页共137页,122.A.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B.动词,成为/动词,做;C.代词,指读书学习/动词,指读书学习;D.介词,凭借/介词,用;故选C。1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2)以:介词,把;为:作为;任:任务。1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赵普晚年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是因为能够从中学习到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为人处世等等,结合【甲】文中的语句谈一谈赵普能够从中得到的启发即可。联系【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乙】文“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知,赵普退朝后便回到自己的住宅闭门整天读书,可见他是“乐之者”,把读书学习作为乐趣,他能在读《论语》的过程中享受读书的快乐,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联系【甲】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可知,赵普在读《论语》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物所扰。【点睛】【甲】参考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第137页共137页,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乙】参考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手中从不放下书本,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125.    同“举”,推举    职分,职守126.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不会兴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用门闩插上。127.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用。128.宁戚认为要想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就要开设选拔渠道,考察后再使用,给他尊贵的地位、厚重的俸禄、显赫的名分。【解析】12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为: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推举。(2)句意为: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分,职守。第137页共137页,12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是故,所以;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作,兴起;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12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结合【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由此可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为:社会关爱(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结合“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在大同社会,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由此可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的“选贤与能”的意思是: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从【乙】文中“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可知,宁戚认为要想得到贤能的人,首先要开设选拔渠道,考察后再使用,给他尊贵的地位、厚重的俸禄、显赫的名分,这样天下的人才就会争先恐后的蜂拥而至了。【点睛】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第137页共137页,【乙】齐桓公对宁戚问道:“管夷吾今年已经很老了,可能随时抛弃我而逝世,我害怕法令不能推行下去,人一多就会失职,百姓就会怨恨朝廷,国家中的盗贼就会增多,我怎样做才能不让奸诈邪恶的事兴起,百姓衣食充足呢?”宁戚回答说:“要得到贤能的人并且任用他。”齐桓公说:“怎样才能获得贤能的人?”宁戚回答说:“开设选拔渠道,考察后再使用,给他尊贵的地位、厚重的俸禄、显赫的名分,这样天下的人才就会争先恐后的蜂拥而至了。”129.(1)①交错相通;②整齐的样子;③同“举”,推举;④兴起。(2)乙(3)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很幸福,这就是乙文“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从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乙文“男有分,女有归”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从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盗窃乱贼而不作”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②句意为:房屋整整齐齐。俨然:整齐的样子。③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推举。④句意为: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甲】有误,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知,桃源人因为外面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痛苦而感叹,所以“桃花源中人感叹渔人见多识广,同时为自己的无知和没能走出桃花源感到惋惜”理解有误;故选【乙】。(3)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第137页共137页,从甲文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中自然风景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安乐,这正与乙文“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相呼应。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乙文“男有分,女有归”意思是: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意思是: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乙文“盗窃乱贼而不作”意思是: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社会环境和平安宁。结合两文内容,结合【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分别找出【乙】文中与之相似的句子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第137页共137页,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130.    旨:甘美,美味,甘味    反:反省    好:喜欢,喜爱    舍:放弃,舍弃131.(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能够好学的人。132.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133.    教学相长    问学相辅134.【甲】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再学习一遍,教和学相结合【乙】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两者相辅相成。联系学习生活。【解析】1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甘美,美味,甘味;(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省;(3)句意: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好:喜欢,喜爱;(4)句意: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舍:放弃,舍弃。1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2)好学:喜欢学习;而:表转折,但是、却;勤问:多问。13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第137页共137页,句意: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也”为句末虚词;“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为并列短语;应在“非学无以致疑”前后各断一处;据此可断为: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13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只有品尝菜肴才能够知道它的味道甘美类比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最好的道理;接下来论述“学”与“教”带来的后果“知不足”“知困”,进而“自反”“自强”,达到“教学相长”;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教学相长”。乙文,开篇就点明了观点“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即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接下来从反面提出“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即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疑难,提出问题就会增长知识;强调“问学相辅”的关系。134.本题考查阅读感受。根据【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可知,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通过教能够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然后自我反省,自我勉励,才能不断提高。根据【乙】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等语句可知,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地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予以解决才能真正提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问者;联系实际:我文言文学的不是很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及时的向老师提出不懂的知识,如:虚词的用法,语义的理解等,在老师解答后我学习文言文再也不感到吃力了。我还会主动教同学这方面的知识,巩固所学,不断提高。【点睛】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能够好学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135.    寻找    划(船)    假装    坑杀或活埋136.(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毁掉赵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13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8.纸上谈兵139.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赵奢:行事谨慎,(看问题)有预见(远见),以国家利益为重。【解析】1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1)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求:寻找。(2)句意为: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3)句意为:假装打败撤退。佯:假装。(4)句意为: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坑:坑杀或活埋。13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1)尔辈:你们;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2)使:假如,假使;将:做将军;若:如果。13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文章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直接揭示了文章的寓意。138.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乙文叙写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由此得出的成语是“纸上谈兵”。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只会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据此可作答。第137页共137页,13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讲学家的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他是一个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根据赵奢的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可知,他是一位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战事,认为天下没有谁能敌过他。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作战的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说他行。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太轻易了。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了。”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奇兵,假装打败撤退,并断绝赵军的运粮通道,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军心涣散。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140.(1)    培养    职责,职分    遍及    思量,揣度。第137页共137页,(2)①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②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古人“过人”之处是: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责,职分;(3)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遍及到禽兽身上。及:遍及;(4)句意: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度:思量,揣度。(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行:实行;为:是;公:公共的;(2)权:称量;度:测量。(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是: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与【乙】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遍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遍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意思相近。(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甲】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各司其职,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才。【乙】文,孟子采用类比的方式,先由尊敬自己的老人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引出“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的原因“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点睛】【甲】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乙】参考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遍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遍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同别的国家结下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141.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42.    味美    困惑    门    努力,勤勉143.B144.(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2)如果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交流切磋),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145.甲文的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强调的是做学问不进步就会后退,要博学审问(广泛学习并详细询问探究),要经常与同伴切磋。【解析】141.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十室之邑”表限制,“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和“不如丘之好学也”二者有转折关系。故断句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2)句意为: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3)句意为:如果既不出门。户:门。(4)句意为: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勉:勤勉、努力。第137页共137页,14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其:代词,它的/副词,难道;B.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连词,用来/介词,因为;D.夫:发语词/名词,指的是成年男子;故选B。14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故,所以;曰,说;长,增进,提高。(2)重点字词:独,独自;学,学习;孤陋,学识浅薄。14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根据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学学半”可知,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教是学的一半。据此分析甲文主要是论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即“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根据乙文中“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可知,乙文侧重论述交流对学习的重要性。从乙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可知,人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犹当博学审问”可知,人做学问,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据此分析,乙文强调论述交流对学习的重要性。人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同时还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点睛】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14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47.    怎么    用马鞭驱赶    责问    只是第137页共137页,148.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诬陷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149.统治者应当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发现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从食马者对待千里马的不公平待遇上看出,统治者应当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从“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以看出统治者要能够发现人才的长处,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解析】14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可以按照句子成分划分,“况”为状语,“欲与常马等”为谓语,“不可得”为补语。因此断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2)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驱赶。(3)句意为:太宗责问他。诘:责问。(4)句意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但:只是。14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患,担心;知,识人;安,怎么;诬,诬陷冤枉。149.本题考查分析内容与体会主旨。结合乙文“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可知,封德彝认为天下没有奇才。再结合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作者认为千里马一直都有,只有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故而,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结合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作者慨叹千里马被埋没了;根据“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见,作者对于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根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讽刺了统治者不知马的行为;据此可知对于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要靠伯乐去发现、识别、培养、任用。结合乙文唐太宗所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知与甲文作者强调的统治者要善于发现、识别、培养、任用人才的看法一致。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150.D151.C15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153.前一句是原文中的句子,用设问方式增强语气,表达了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嘲讽及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之情,后一句不过在最后反问,是对“食马者”不认识千里马这个事实的疑问,语气、抒情的感情都不如原句激烈。154.【甲】文以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乙】文借故事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解析】150.A.名词做动词,鞭打\名词,鞭子;B.连词,和\同“举”,选拔;C.同“现”,显现\动词,看见;D.都是反问词,怎么;故选D。151.考查“而”字的用法。例句中的“而”表转折,却;A.表转折,却;B.表转折,却;C.表顺承,就;D.表转折,却;故选C。15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食,同“饲”,喂养;其,指千里马;而,表顺承,不译;(2)此,这;皆,都;所以,……的原因。第137页共137页,153.考查词句赏析。原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第二个“其”表示推测语气。后句是对前句的回答,并不是真得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前一句的诘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嘲讽。后一句的推测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与无奈之情。改句只是在最后反问,是对“其真不知马也”的疑问,语气不如原句强烈,也没有原句那样强烈的抒情效果。154.考查比较阅读。甲文运用象征手法,以千里马象征人才,以食马者象征统治者。千里马本来有千里之能,却最终只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遭屈辱的愤慨之情,隐晦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批判之意。乙文借高祖的话“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态度,高祖因为能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而成就功业,所以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点睛】参考译文:(甲)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155.    踩,踏;    “乡”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    所以。156.(1)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2)古人说过:“把清白留给子孙,不也很丰厚吗?”第137页共137页,157.    舍生取义之心    以清白遗子孙之志158.示例:【甲】文画线句子以从前和现在截然相反的做法做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做法是丧失了本心,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乙】文把别人和自己留给子孙的东西做对比,突出强调了留给子孙清白的原因和重要性。【解析】155.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2)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4)故常居贫素:所以家境一直贫寒。故:所以。15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是故:所以(在这里需要联系上句意译为“是因为”);欲:喜爱;恶:厌恶;甚:超过;于: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后置定语“生者”“死者”提到中心词“欲”“恶”的前面,即“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2)谓:说;遗:留;亦:也;厚:丰厚。157.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再联系上下文作答。[甲]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放在文章的结尾,既是对此段的概括,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联系选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所以“本心”指舍生取义之心。联系[乙]文段中徐勉的回答“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意思是“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以及徐勉告诫他儿子徐崧的话中提到“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意思是“古人所说的:‘把清白留给子孙,不也很丰厚吗?’”可知[乙]文中的“本志”指“以清白遗子孙之志”。第137页共137页,158.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甲]文中的划线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把“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做法是丧失了本心,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乙]文中的“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把别人和“我”留给子孙的不同东西以及“才”与“不才”的结果做对比,突出强调了留给子孙清白的原因和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徐勉虽然官位显要,但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俸禄都分送出去供养穷困的亲族。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以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把清白留给子孙,不也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却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159.(1)①有时②喂养③用马鞭赶④跟前(2)①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C第137页共137页,(4)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①甲文提到伯乐是为了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乙文提到伯乐是为了引出九方皋。②九方皋独具慧眼,能看出事物的实质。【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或,有时。②句意: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食,喂养。③句意: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赶。④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临,跟前。(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重点词:且,尚且;常马,一般的马;安,怎么;千里,行千里;②重点词:食,喂养;尽,竭尽;材,同“才”,才能;通,通晓。(3)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能够/大约;B.和/同“举”,举荐;C.都是连词,表承接;D.看见/同“现”,表现;故选C。(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你所派遣的找马人糟糕透了,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败矣子所使求马者”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子所使求马者败矣”。“色物牝牡尚弗能知”与“又何马之能知也”中“尚”与“又”是一组关联词语。据此可以断为: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①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甲文中提到伯乐,是为了强调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伯乐对于千里马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会被人发现,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根据乙文中的“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可知,乙文提到伯乐,是为了引出九方皋。②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乙文中的“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可知,九方皋相马,只看马是否具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对其外观就忽略了。可见他观察事物能直达本质,具有明辨一切的慧眼。【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第137页共137页,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秦穆公问伯乐:“您的年岁已高,子孙中有可以派出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象这样的马,奔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蹄印。我的子孙都是一般的人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使他来谒见您吧。”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返回禀报说:“已经在沙丘寻得千里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告诉他:“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吗?这正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还远远不止的地方啊。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天下的机妙啊。他看到千里马的机妙而忘记其粗略的外表,观察到了千里马的机妙所在而忽略其毛色雌雄,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象九方皋这种善干辨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宝贵的地方啊!”马取来后,果然是一匹千里马。160.D161.C162.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②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163.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解析】16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顾:都是动词,“看”的意思;B.直:都是形容词,“笔直”的意思;C.观:都是动词,“看”的意思;D.动词,“缠绕”的意思/连词,“因为”的意思;第137页共137页,161.考查文言文断句。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等到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故选C。16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独,只;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②彼众,指的是那些其他的树木;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尽,凋落;斯,代词,指寒松;独,唯独。16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甲】文《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乙】文中“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突出了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一句把桃李、梧桐雨寒松形成对比,衬托了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据此可知,两篇选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托物言志及衬托的手法。【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第137页共137页,【乙】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世俗之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夸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哪年。等到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其他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的志趣相合,与君子的气节相投。164.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165.    以……为宝    “知”同“智”,智慧    C166.    “……乎?”在句中表达反问语气,强调了丈人坚持道义,视金钱为粪土的人生态度。    “……乎!”在句中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伍员对丈人坚守道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的赞美。167.丈人所宝是义。“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丈人帮助伍员渡河,而没有为赏赐去报官;当伍员把自己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丈人时,丈人也拒不接受。在道义与名利之间,丈人选择坚守道义,做事不求回报,不贪图钱财。【解析】16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过于吴”交代了伍员到达吴国这一背景,后面应该停顿;“使人求之江上”写的是伍员派人去寻找老人的举动,“则不能得也”是事情的结果,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16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宝,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宝;(2)句意: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知,同“智”,智慧;(3)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因:于是,就/顺着、就着;B.方:正要/古代计量面积用语;C.食:都意为“吃饭”;第137页共137页,D.见:看见/同“现”,表现;故选C。166.此题考查根据语气词理解人物语气和情感的能力。(1)句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乎”在这里表示反问语气,可以译为“呢”,表现了丈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毅然拒绝伍员赠送的价值千金的宝剑的高尚品质,说明他坚持正义,淡泊名利;(2)句意: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乎”在这里表示感叹语气,可以译为“吗”,表现了伍员对丈人坚守道义,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品质的敬佩和赞美之情。16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的意思是: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由此可知,丈人帮助伍员渡河,是出于道义,即:丈人所宝是义。他见到伍员时,并没有为了得到高官厚禄而去报官,而是坚守道义,帮助伍员渡河;伍员渡河后向他表示感谢时,他拒绝了伍员赠送的价值千金的宝剑,说明他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视钱财如粪土。【点睛】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第137页共137页,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见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168.    这样    开端    说    赡养169.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70.(1)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入江河)。(2)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171.示例:举例论证,本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解析】16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然:这样。②句意为;仁的发端。端:开端。③句意为: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谓:说。④句意为: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事:赡养。16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第137页共137页,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据此断句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7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中重点词语有:始,刚刚。达,流出。(2)中重点词语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17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分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干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运用生活实际中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的例子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举例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运用比喻论证,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更加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运用比喻论证,把扩大充实“四端”比作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突出后天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正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等是反面,通过有无“四端”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足以保四海”是从正面论述,“不足以事父母”是从反面论述,这是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作用。据此分析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饭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阀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172.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73.    有人    攻克,攻占    回答    用壶装……174.C175.(1)(他们)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2)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176.孟子并不反对战争。他认为君主应该施仁政,顺应民心(或追求“人和”),尊重人民的意愿,不违背仁义,这样的战争才会有价值,才得到百姓的支持。【解析】17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该句翻译为: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其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列举了两个并列的假设条件,“亦运而已矣”是结果。故断句为: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73.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或:有人。            (2)句意:五十天就攻下来。举:攻克,攻占。(3)句意:孟子回答说。对:回答。                    (4)句意: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装……。174.第137页共137页,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条件关系连词,就/假设关系连词,如果;B.连词,来/动词,凭借;C.都是助词“的”;D.判断动词,是/代词,这,这些;故选C。175.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句:(1)岂:难道。避:躲避。水火:指水深火热的环境。该句省略了主语“他们”,翻译时要注意补充。(2)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假字,同“叛”,背叛。据此翻译即可。176.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提倡君主要实行“仁政”,即“得道”。联系这篇文章中“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等句子同样体现了孟子的这种观点,他并不反对战争,他认为应该遵从百姓的意愿,这样才能得“人和”,君主才能得天下。【点睛】参考译文:第137页共137页,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有天灾。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占领它,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占领它,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177.A178.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赠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179.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解析】177.又尝啖我以馀桃: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又尝以馀桃啖我”;A.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B.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C.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D.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尝贻余一核舟”;故选A。17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句大意为: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断句为: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赠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179.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本文主要叙述了弥子瑕的行为,虽然与起初的行为没有改变,然而先前被赞美,后来却获罪,其中的原因是卫王的爱憎变化了。因此,受到国君宠爱的,那么他的智谋合乎国君的心意就更加亲密、更受宠爱;受到国君憎恶的,他的智谋不合乎国君的心意,就会获罪并被疏远。所以劝谏游说谈论国事的人,不可以不考察人主的爱憎然后再去游说。第137页共137页,【点睛】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180.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形容词作名词,记载。    凭借    这样181.这里的鲲鹏进一步突出了前程远大,壮志凌云的含义。182.不能删,这句话是举例论证。作者说自然界的万物逍遥,无论大小都“有所恃”。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则是人们熟悉的事例,山野里雾气的游动,空气中尘埃的漂浮,同样“有所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因此不能删。183.在想象中夸张,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示浩好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在想象中进行对比,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对比,以大小对立的方法来阐述万物有所恃的道理;再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感情,将对“逍遥”的想象具体化,蕴含了庄子对理想的强烈追求。【解析】18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1)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句意为:《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形容词作名词,记载。(3)句意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以:凭借。(4)句意为: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这样罢了。是:这样。181.第137页共137页,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君侯妙年翔鲲鹏,横击海宇无与朋”的意思是:您正当年轻,像翱翔天空的鲲鹏,横扫天下没人比得上。“鲲鹏”此时的象征意义是:志向远大、前程无量、壮志凌云等。18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这句话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这句话从小的方面论证事物“有所恃”的道理,与巨大的鲲鹏“有所恃”形成对比,有力论证世间万物“有所恃”的道理。18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找出文章中富有想象和夸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文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微小”的形象,和巨大的“鲲鹏”进行对比,夸张比对中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又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几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点睛】参考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184.①听任,任随。②忧虑,担心。185.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用,以一种才艺而出名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第137页共137页,186.“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突出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侧重选拔人才时个人主观修养的重要性,做到“业精”“行成”方能“进学”。【解析】18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随:听任,任随。②句意: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患:忧虑、担心。18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善,优点;率,全部;名,出名;庸,通“用”,采用、录用。18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中“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表明当时既有明君,又有贤臣。“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说,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突出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故本文侧重选拔人才时个人主观修养的重要性,要做到“业精”“行成”,就不用担心不能“进学”。【点睛】参考译文:       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大概只有学业德行不高的侥幸得到选拔,谁说学业德行优秀的人会不被举荐呢?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第137页共137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8 20:44:12 页数:137
价格:¥12.88 大小:172.33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