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3

2/53

剩余5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封不树:植树B.上崇山坟:加高C.期日迫卒:急促D.物故流离以十万数:丢失第53页共53页\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孝文寤焉     风雨兴焉B.易之以棺椁     斧斤以时入山林C.由是观之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因之以饥谨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山坟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C.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4.下面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朔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B.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C.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D.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成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大盜挖开。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帮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第53页共53页\n(2)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7.刘向提出皇帝要实行薄葬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徽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精神端审审:审视B.以文义赏会会:聚会C.恭谨过常过:超过D.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使:派遣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故以字行B.每以约言服之C.混以刘毅党见诛D.自以私禄营葬第53页共53页\n10.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谢弘微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过继给司空琰作第二个儿子。B.谢弘微年轻时因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而受到继叔父混的夸赞和赏识。C.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后,将家业交给谢弘微掌管打理。D.谢弘微去世后,皇帝感到痛惜,给与他很高的礼遇。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叔”,即父亲的堂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B.“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在本文中喻指家世显赫。C.“姻亲”是以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与“血亲”关系不同。D.“母忧”是指母亲故去,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需要离职居家守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1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体现了谢弘微的哪些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高祖谓世康曰:“汾、绛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第53页共53页\n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吾生因绪馀,夙沾缨弁,驱驰不已,四纪于兹。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尝因休暇,谓子弟曰:“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诚,先哲所重。”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节选自《隋书·韦世康传》,有删改)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   尚:匹配婚姻,娶B.以雅望镇之                 雅:美好C.不以得丧干怀             干:干预,干扰D.有惠政,奏课连最       课:监督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委公,善为吾守                 具告以事B.因授绛州刺史                           因击沛公于坐C.如斯之事,颇为时悉                 何以汝为见D.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乃设九宾礼于廷第53页共53页\n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B.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谢犹屈/公卧治一隅/C.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D.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18.下面表明韦世康“惠政”的一组是(     )①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②晨昏有阙,罪在我躬③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④澡身浴德,名立官成。⑤百姓爱悦,合境无讼。⑥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A.①③④B.②③⑥C.①⑤⑥D.②④⑤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世康出身世家大族,祖父曾任魏南幽州刺史,他沉着敏锐,有胸怀,十岁时被征召为州府主簿。后来,安抚东夏,那里的士兵和百姓一直很高兴。B.韦世康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不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别人有了长处,他非常高兴,对别人的过失,他也不去张扬以求取自己的名誉。C.韦世康在与家庭中子弟的交流中,以自身的经历,谈了自己对名利的看法,表现了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不慕权势的良好品性。D.韦世康性情沉静,做事沉稳,深得高祖信任和器重,他多次想退隐归家,都没有得到高祖的允许,最后于六十七岁时卒于州任上。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2)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3)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第53页共53页\n21.作为封建社会的高级官吏,韦世康是如何对待“忠”与“孝”的?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甲)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腺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遮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装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想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乙)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第53页共53页\n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泊举进士泊:等到B.颇能诱厉后进厉:严肃、严厉C.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勒:雕刻D.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拙:笨拙,不擅长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诉碑辞不实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乃徐有得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秦亦不以城予赵D.问于愈者多矣不拘于时,学于余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2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项是()①政多出门,宰相不专机务②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第53页共53页\n③其辞多叙裴度事④与人交,荣悴不易⑤愈不避寒暑,称荐与公卿间⑥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A.②⑤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③④2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寄养在叔父家长大,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B.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想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C.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D.韩愈因李翊来信文辞立意高,提问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回复了他的来信。2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愈自以才高,累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2)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3)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28.结合乙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槙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第53页共53页\n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晏坐终日                           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3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B.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C.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第53页共53页\nD.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在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称为“举人”。B.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C.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D.“天启”属于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始皇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33.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3)诸子酒酣耳熟,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公默先生传第53页共53页\n宋·王向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取材于《宋史》,有删节)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3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岂薄颍邪        薄:看不起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C.何疾于不容            疾:恨第53页共53页\nD.与其徒谢意            谢:道歉3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B.佯狂而去                                   序八州而朝同列C.何疾于不容                                智勇多困于所溺D.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6.为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B.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C.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D.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3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志。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主人明恕,故未见疑。(2)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39.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任意两条理由。第53页共53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人。少谨愿好学,有乡曲名。中服勤辞学科,擢为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会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降监河中府税。复通判果州,改秘书省秘书郎。仁宗即位,迁太常丞,出知杭州。还判国子监,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星流、地震、雷发正月,诏求直言。观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灾异。”河北大雨水,条七事,曰:“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欠以省禁锢,览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罢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①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康定中,西兵失利,因议点乡兵,久之不决,遂与王殿、陈执中俱罢,徙澶州。河坏孙陈埽及浮梁②,州人大恐,或请趋北原以避水患。观曰:“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躬率卒徒增筑之,堤完,水亦退。徙郓州。旧法,京东通安邑盐,而濒海之地禁私煮。观上言:“利之所在,百姓趋之,虽日杀于市,恐不能止,请弛禁以便民。”岁免黥配③者不可胜计。以父居业高年多病,请便郡,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月余,拜左丞。丁父忧,哀毁过人,既练④而卒。赠吏部尚书,谥文孝。观性至孝。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观于是买田宅、营林榭,以适其意。蚤起奉药、膳,然后出视事,未尝一日废也。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类其为人。仁宗飞白书“清”字赐观,以赏其节。(节选自《宋史张观传》)[注]①配率:按比例向百姓摊派税收。②埽:用树枝、秫秸、芦苇、石头等拥紧做成的临时性堤坝。浮梁:梁,指桥;浮梁,即浮桥。③黥配:黥,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古代用做刑罚;配,发配。④练:对亡故者祭祀。4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盐池吏以赃败                 败:败露B.通商旅以济艰食                 济:接济第53页共53页\nC.嘉其山川风物                    嘉:嘉奖D.未尝一日废也                    废:停止4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而濒海之地禁私煮                      剑阁峥嵘而崔嵬C.嘉其山川风物                            其孰能讥之乎D.吾得老于此足矣                         徘徊于斗牛之间4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项是(     )A.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类其为人。B.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类其为人。C.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类其为人。D.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类其为人。43.下列各句全都表明张观心系百姓的一组是(     )①用度渐侈,风俗渐薄            ②收逃田以募归复            ③止配率以阜民财④因议点乡兵,久之不决        ⑤太守独去,如州民何     ⑥蚤起奉药、膳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4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观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先后因为自身原因和受人牵连而受到降职处理。B.张观善于在关注民生的前提下借题发挥。他利用发生不寻常自然现象之机,规劝皇帝在和平时期要有危机意识和节俭意识等。C.张观对政务一丝不苟,坚毅执著。面对黄河水患,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百姓利益为重,积极组织抢险,最终战胜了灾害。第53页共53页\nD.张观对父亲的孝心达到了极致,得到仁宗的褒扬。4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躬率卒徒增筑之,堤完,水亦退。(2)利之所在,百姓趋之,虽日杀于市,恐不能止,请弛禁以便民。46.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列举张观对父亲至孝的具体表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人也。少好学,举孝廉,为宁国长,转在怀安。钱唐大帅彭式等蚁聚为寇,以鲂为钱唐侯相,旬月之间,斩式首及其支党,迁丹杨西部都尉。黄武中,鄱阳大帅彭绮作乱,攻没属城,乃以鲂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勠力攻讨,遂生禽绮,送诣武昌,加昭义校尉。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鲂答,恐民帅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以诱休曰:“鲂所代故太守广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靖勤自陈释,而终不解,因立密计,欲北归命,不幸事露,诛及婴孩。鲂既目见靖事,且观东主一所非薄,婳不复厚,虽或暂舍,终见翦除。今又令鲂领郡者,是欲责后效,必杀鲂之趣也。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人居世间,犹白驹过隙,而常抱危怖,其可言乎!惟当陈愚,重自披尽,惧以卑贱,未能采纳。愿明使君少垂详察,忖度其言。今此郡民,虽外名降首,而故在山草,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为乱之日,鲂命讫矣。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又命诸葛亮进指关西,江边诸将无复在者,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若明使君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从此率厉吏民,以为内应。此方诸郡,前后举事,垂成而败者,由无外援使其然耳;若北军临境,传檄属城,思咏之民,谁不企踵?愿明使君上观天时,下察人事,中参蓍龟,则足昭往言之不虚也。”鲂因别为密表曰:“方北有逋寇,固阻河洛,久稽王诛,自擅朔土,臣曾不能吐奇举善上以光赞洪化下以输展万一忧心如捣假寐忘寝。敕臣以前诱致贼休,恨不如计,令于郡界求山谷魁帅为北贼所闻知者,令与北通。臣伏思惟,喜怖交集。窃恐此人不可卒得,假使得之,惧不可信,不如令臣谲休,于计为便。此臣得以经年之冀愿。逢值千载之一会,辄自督竭,竭尽顽蔽,撰立笺草以诳诱休者,如别纸。谨拜表以闻。”被报施行。休果信鲂,帅步骑十万,辎重满道,径来入皖。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第53页共53页\n,故休闻之,不复疑虑。事捷军旋,权大会诸将欢宴,酒酣。谓鲂曰:“君下发载义,成孤大事,君之功名,当书之竹帛。”加裨将军,赐爵关内侯。4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胡综勠力攻讨       勠力:合力B.不能致休       致:战胜C.鲂命讫矣       讫:结束D.因下发谢       谢:道歉4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而常抱危怖,其可言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C.若明使君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D.则足昭往言之不虚也       纵一苇之所如4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臣曾不能吐奇/举善上以光赞洪化/下以输展万一忧心/如捣假寐忘寝B.臣曾不能吐奇举善/上以光赞洪化/下以输展万一/忧心如捣/假寐忘寝C.臣曾不能吐奇/举善上以光赞洪化/下以输展万一/忧心如捣/假寐忘寝D.臣曾不能吐奇举善/上以光赞洪化/下以输展万一忧心/如捣假寐忘寝50.下列各组句子,都属周鲂为东吴立功表现的一组是()①斩式首及其支党②遂生禽绮,送诣武昌③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④率厉吏民,以为内应⑤久稽王诛,自擅朔土⑥随陆逊横截休A.①③⑤B.③④⑥C.②④⑤D.①②⑥5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周鲂英勇善战,从年轻时就多次为东吴政权抵抗外来入侵,战功赫赫,官位一路晋升。B.孙权曾使用诈降诱敌的策略,然而未能成功,于是下令周鲂写信诱骗曹休,果然奏效。第53页共53页\nC.周鲂在信中故意将各路大军北进、武昌空虚的假情报泄露给了对方,以骗取曹休信任。D.周鲂的书信语言诚恳、入情入理,使曹休读信后毫无疑虑地轻率进兵,最终遭遇惨败。5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2)此方诸郡,前后举事,垂成而败者,由无外援使其然耳。53.请从不同方面概括周鲂诈降信中反吴投魏的理由,每条不多于十个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①。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第53页共53页\n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5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此而来                    踵:跟随。B.遂谢之荣                    谢:拒绝C.予之适越过潘子时       过:拜访D.予薄其人不学,竟去   薄:接近5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继迁、固之后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则两人同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尽子之财不足以给   仰观宇宙之大D.而予视为畏友          项王按剑而跽曰5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57.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第53页共53页\n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     ④摘忌讳语,密奏之⑤四大臣大怒                                 ⑥所杀七十余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5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一案对江南文士进行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的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60.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萧复,字履初。生戚里,姻从豪汰,以服御舆马相夸,复常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以清操显。广德中,岁大饥,家百口,不自振,议鬻昭应墅。宰相王缙欲得之,使弟纮说曰:“以君才宜在左右,胡不以墅奉丞相取右职?”复曰:“鬻先人墅以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缙憾之,由是废。数岁,改同州刺史,岁歉,州有京畿观察使储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复尝言:“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是曹正可委宫掖事,兵要政机,叵使参领。”帝不听。又言:“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德,播越及兹。今阽于危,当惩第53页共53页\n前败。”杞对上或谄谀阿匼,复厉言:“杞词不正!”帝色眙,谓左右曰:“复慢我。”因诏复充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宣抚、安慰使。初,淮南陈少游左附李希烈,而张镒判官韦皋杀邠、陇叛卒,不应楚琳。复还执政,建言:“陛下反正,功臣已贵矣,唯甄善汰恶为未明。少游位将相,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如以皋代少游,则天下瞭然知逆顺之理。”帝许之。复出,中官马钦绪揖宰相刘从一,附耳语,既而从一密谂复曰:“有诏与公议向所奏,不欲李勉、卢翰闻知。”复曰:“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从一以闻,帝不悦。复辞疾上政事,许之。贞元四年卒,年五十七。(节选自《新唐书·萧复传》)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B.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C.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D.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寖以生常/政由是敝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德,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B.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京城所管辖的县为京县(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C.监军,指监督军队,也为官名,指监督军队的官员。唐玄宗时开始任用宦官为监军。D.揖,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属于相见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行礼方式。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复生于豪贵之家,不慕奢华。他出生在外戚之家,姻戚从亲多以服饰车马互相炫耀,他却常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在房间里刻苦学习。B.萧复为官关心民瘼,勇于担责。他任同州刺史时遇到年成歉收,因开仓借粮给百姓而被削除品阶,他说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能推卸责任。第53页共53页\nC.萧复行事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他不怕得罪宰相,抵制高官诱惑,拒绝将别墅送给宰相王缙;卢杞对皇上谄谀迎合,他予以厉声斥责。D.萧复为人坦荡无私,敢于进言。他建议不要让宦官参与军政机要,建议用忠贞的韦皋替代奸佞之首陈少游,以便让天下人知道逆顺之理。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鬻先人墅以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2)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德,播越及兹。参考答案:1.D2.A3.B4.A5.A6.(1)在外遭遇项羽火烧的灾难,在内遭遇牧童的祸害。(2)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3)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来平息老百姓的怨言。7.①不会激起盗墓者的欲望,不会被迅速挖掘;②显示皇帝高尚的道德和智慧;③使百姓能休养生息。【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第53页共53页\nD.“物故”,应译作“亡故,去世”。故选D。2.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A.两个“焉”均是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B.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按照”。C.前一个“之”,代词,这件事;后一个“之”,助词,可译作“的”。D.前一个“因”是动词,可译作“加上”;后一个“因”是介词,可译作“通过、经由”。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是介绍棺椁的来历,不是写薄葬。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是写黄帝和尧的薄葬;“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是写秦始皇厚葬于骊山之旁。C.“以北山石为椁”是孝文皇帝的感慨,不是写薄葬;“积土为山,发民坟墓”是写成帝为营造里邑住宅,大兴土木,挖开百姓的坟墓,不是写厚葬。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是写成帝建造初陵,规模很小,不是写薄葬;“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总结薄葬和厚葬的好坏,不是写厚葬。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弥……弥”和“愈……愈”都是“越……越”的意思,“德弥厚者葬弥薄”和“知愈深者葬愈微”结构对称,语意并列,其间均不可断开,由此排除B、C项;“其朔愈厚”“丘陇弥高”和“宫庙甚丽”结构对称,均为成分完整的分句,前后断开,其间均不可断开,由此排除D项。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简单,见识越深远的人安葬的规模越小。没有德行缺乏见识的人,他们安葬得越隆重,墓上筑起的土堆越高,宗庙很华丽,被发现挖掘得也越快。故选A。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第53页共53页\nA项,“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可见文帝最终薄葬,是因为明白了“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这个道理,即死去的人已经没有终点了,但国家却有兴旺衰败的时候。所以,文帝薄葬,不是因为明白了“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大盗挖开”的道理。故选A。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被”,动词,遭受;“离”,通“罹”,遭受;“牧竖”,名词,牧童。(2)“去”,动词,舍弃;“安”,使动用法,使……安息;“则”,名词,榜样。(3),“陵”,名词,陵墓;“宜”,能愿动词,应该;“从”,动词,听从;“以”,目的连词,来;“息”,使动用法,平息;“众庶”,百姓。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第2段,刘向举出了薄葬与厚葬的例子作对比:“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而“吴王阖闾,违礼厚葬”,过了十多年,就被越国人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厚葬,但他的坟墓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由此而总结出“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可见,刘向认为实行薄葬,不会激起盗墓者的欲望,陵墓不会被迅速挖掘。根据原文第2段,刘向认为黄帝、尧、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薄葬,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他阐述了“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道理,向成帝说明“德”与“智”的重要性,陈述了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简单,见识越深远的人安葬的规模越小的观点,提出成帝“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因此,刘向认为实行薄葬能够显示皇帝高尚的道德和智慧。根据原文第3段,刘向批评成帝“及徙昌陵”之后,“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这样大兴土木,肆意挖掘百姓坟墓,劳民伤财,让百姓苦不堪言,以至于造成了“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的悲惨局面。因此,刘向认为实行薄葬,才能“以息众庶”,平息百姓的怒气,使百姓能休养生息。翻译:       第53页共53页\n我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广泛地观察产生和死灭,穷尽事物的情理,并且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别人怎么能够打开呢?”张释之进言说:“假如它里面有能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有空隙;假如它里面没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没有石头做的棺椁,又担心什么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但国家有兴旺衰败的时候,所以张释之的话,是长远的打算。孝文皇帝醒悟了,就薄葬,没有在墓上筑起高大土堆。     《易经》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用棺椁来替换它。”使用棺椁,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陪葬的物品很简单。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毕地,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是没有大的土堆的地方。这是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志士深谋远虑使之长久的计策。等到吴王阖闾,违反礼制实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葬在骊山的旁边,在下面用三泉的溶液填充,在上面筑起大的土堆,它高五十余丈,纵横五里多,用水银当做江海,用黄金当做凫雁。天下人苦于他的役使而反抗他,骊山墓的建造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大军就来到了它的下面。项羽焚烧了骊山的宫室,去的人都看见坟墓被挖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到今,安葬没有比秦始皇更隆重的人,几年之间,在外遭遇项羽火烧的灾难,在内遭遇牧童的祸害,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简单,见识越深远的人安葬的规模越小。没有德行缺乏见识的人,他们安葬得越隆重,墓上筑起的土堆越高,宗庙很华丽,被发现挖掘得也越快。由此看来,墓地明暗的效果,安葬的好坏,十分清楚了。        陛下即位,亲自做事,注重节俭,建造初陵,它的规模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您的贤明的。等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墙的高度,堆积土成了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数以万计,营造里邑住宅,工期紧迫,费用以百万计。死去的人在阴间痛恨,活着的人在人间忧愁,怨气在阴阳间流动,加上饥荒,死亡和流离失所的人以十万计,我特别怜悯他们。陛下十分仁慈善良,聪明豁达超过当世,应该发扬汉朝的厚德,光大刘家的美德,发扬光大五帝三王的德行,但陛下却与残暴的秦国暴乱的国君竞相奢侈,攀比造坟墓,违背了贤能者的心意,失去了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为此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增加坟山的深度和高度,因为奢侈产生祸害,足以把它作为警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来平息老百姓的怨言。8.A9.C第53页共53页\n10.D11.B12.B13.(1)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2)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14.品格高尚,不重钱财;严谨端正,遵循礼法;信守承诺,品行高义。【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审:谨慎。解释错误。B.句意: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会:聚会。解释正确。C.句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过:超过。解释正确。D.句意: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使:派遣。解释正确。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用”;B.“以”,介词,“用”;C.“以”,介词,“因为”;D.“以”,介词,“用”。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过继给司空琰作第二个儿子”错,原文是“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意思是“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可见是过继给司空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做继子。B.“能言善辩”错,原文是“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意思是“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并没有表现出“能言善辩”。第53页共53页\nC.“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后”错,原文是“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可见在谢混死后晋陵公主就将家业交给谢弘微打理了,此事是在公主降为东乡君之前。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他继父的弟弟谢混,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其中,“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字,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见而异之”是说“见到他认为他与众不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谓思曰”意思是“对谢思说”,中间不能断开;“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属于对谢弘微的赞美之词,结构一致,中间应该断开;排除C项。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在本文中喻指家世显赫”错,原文是“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可见本文中的“乌衣巷”就是地名。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重点字词:莫,没有人、没有谁;或,有人;感,为……感动。第二句重点字词:臧否,评议;它语,别的话题;乱,岔开。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文中写到谢弘微对于财产的态度有几处,一是“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二是“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徽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可见他“品格高尚,不重钱财”。文中写他受人所托照管谢混家事,“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可见他“信守承诺,品格高义”。第53页共53页\n文中还写到他平时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待家人的态度,“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可见他“严谨端正,遵循礼法”。【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第53页共53页\n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15.D16.A17.C18.C19.A20.(1)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2)现在虽未到七老八十,而壮年已经过去。近来眼睛昏朦更加厉害,不能看清小字,脚病更加严重,不能疾步快走。(3)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回家闲居,你们认为如何?21.“忠”方面,安抚百姓;有惠政,交赋税最多;为政简约,百姓喜爱。“孝”方面,冬夏冷热伺候,晨昏问候父母;希望守丧期满。【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D.句意为: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课:旧指赋税。故选D。16.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A.以:介词,把/介词,把;B.因:介词,于是/介词,趁机;C.为:介词,被/动词,做、干。D.乃:副词,才/副词,于是,就。故选A。第53页共53页\n1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你共同治理天下,以求得太平。现在的请求,大大违背我素来的愿望,纵使确实筋力衰减,还要委屈你躺着治理一方。”“求贤若渴”,成语,之前断开,排除BD;“冀与公共治天下”,“治天下”是“冀”的具体内容,之间不断开,排除AB。故选C。18.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惠政,仁政,德政。②“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思是晨昏问候却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不属于惠政。③“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意思是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回家闲居,不属于惠政。④“澡身浴德,名立官成”,意思是修身养德,官位显赫名望远扬,说的是个人修养,不是惠政。排除②③④。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A.“后来,安抚东夏,那里的士兵和百姓一直很高兴”错误,原文“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句意为“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胥”是皆,都,不是“一直”。故选A。20.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绥抚”,安抚;“胥”,文言副词,皆,都;“悦”,高兴。(2)中“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剧”,厉害,严重;“趋”,小步快走。(3)中“耳顺”,六十岁的代称;“悬车”,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汝辈”,你们。2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第53页共53页\n“忠”方面,“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意思是“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即安抚百姓;“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意思是“他在任几年,有仁政惠风,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即有惠政,交赋税最多;“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意思是“韦世康为政简约沉静,百姓喜爱他,整个境内没有诉讼案件”,即为政简约,百姓喜爱。“孝”方面,“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思是“况且母亲年事已高,冬夏冷热应该伺候,晨昏问候却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即冬夏冷热伺候,晨昏问候父母;“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意思是“开皇四年,因为母亲守丧离职。不满一年,朝廷起用命他复职管事。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制满,皇上没有许可”,即希望守丧期满。【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韦世康,是京兆杜陵人,世代为关右(长安以西)大姓。祖父韦旭,为魏南幽州刺史。世康自幼沉稳慧敏,有器识度量。年仅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在魏朝,封爵为汉安县公,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封授为仪同三司。后来任职北周,曾随周武帝平灭北齐,授任司州总管长史。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高祖为之忧心,对世康说:“汾州、绛州原来是北周、北齐的分界之地,恐怕生出变故。现将它交托于公,替我好自镇守。”于是授任绛州刺史,凭着素来的德望镇守于此,全境安宁整肃。世康生性恬淡素崇尚古凤,不因得失自乱心志。在州任上,曾经感慨很深地露出知止知足的心意,给子弟的书信说:“我因生在世家大族,一向蒙受家族恩典,因此为官,到处奔走,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了。以不贪而为宝,处财利不沾。这些事情,颇为时人知晓。现在虽未到七老八十,而壮年已经过去。近来眼睛昏朦更加厉害,不能看清小字,脚病更加严重,不能疾步快走。爵禄怎能要多,为了防止满盈应该退让;年岁不必暮年,有病就辞职。况且母亲年事已高,冬夏冷热应该伺候,晨昏问候却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想奏闻圣上,请求遵循孝养之礼,因未征询你等,所以发此信来。动笔牵起远方情思,伤感哽咽难以自持。”兄弟们回复说恐怕难以如愿,于是才止息退念。第53页共53页\n他在任几年,有仁政惠风,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淡薄嗜好欲望,不羡慕权贵权势,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别人。听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张扬别人的过失来求得名誉。开皇四年,因为母亲守丧离职。不满一年,朝廷起用命他复职管事。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制满,皇上没有许可。世康曾经借休假之闲,对子弟们说:“我听说功成身退,是古人常行之道。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回家闲居,你们认为如何?”他的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修身养德,官位显赫名望远扬,盈满倾溢的教训,前代圣贤极为看重。要效法汉朝疏广疏受,儿辈谨遵钧命。”后来趁侍奉皇上宴会的机会,世康两次下拜陈述退让之意说:“下臣没有尺寸功劳,而得以位居宰相之次。现在犬马已年老,无益于圣明之时,恐怕死期不远,无法完成职责。希望恩赐辞官,退避以让贤能。”皇上曰:“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你共同治理天下,以求得太平。现在的请求,大大违背我素来的愿望,纵使确实筋力衰减,还要委屈你躺着治理一方。”于是调外拜任荆州总管。韦世康为政简约沉静,百姓喜爱他,整个境内没有诉讼案件。开皇十七年,在州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上听说后痛惜不已,助葬赠礼非常丰厚。赠封为大将军,赠谥号为“文”。22.B23.C24.D25.A26.B27.(1)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2)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拾取)他以前的事。(3)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28.(1)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读书要读经典之作。(2)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树立高远的志向。(3)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学习,要品味咀嚼,勤于思考体会。(4)陈言务去——强调学习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要学习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反对一味模仿,提倡创新。(5)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坚持自己的主见。第53页共53页\n【解析】2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B项,“厉”,勉励。句子译为:(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故选B。23.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介词,趁机/介词,因为,通过,意义不同。B项,副词,才/副词,竟然,意义不同。C项,均为介词,把,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介词,向/介词,被,意义不同。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退公”,指公馀休息;“每退公之隙”,则指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谈宴”,即“谈䜩”,意思是宴饮谈笑;“相与谈宴”与“论文赋诗”说的是两种行为,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句子,排除A项。“权门豪士”指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与后文“仆隶”相对,所以“权门豪士”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注意审清题干,题干要求选出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项,可用排除法。①是叙说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朝中势力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能专心于政务,这与韩愈品行无关;②写韩愈向皇上上书,写了几千字的奏章极力批判,这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③是说韩愈借机称赞裴度,而实际情况是“李想功第一”,所以这不能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④只是说了韩愈和他人交往的态度;⑤说韩愈推荐人才孟郊和张籍,“不避寒暑”,这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⑥说韩愈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这也直接表现了韩愈的“操行坚正”。第53页共53页\n故选A。26.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B项,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理解错误;原文说“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可见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的是皇上,宰相只是曾经“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累”,多次;“摈黜”,被排挤贬黜,动词本身包含被动;“喻”,说明、表明。(2)“俄”,不久;“悦”,喜欢;“摭”,搜集、拾取。(3)“生”,你,指代“李翊”;“期”,期望;“几”,动词,接近。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在乙文中找出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的学习方法。《答李翊书》中,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的方法非常明显:“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对于求学的严谨与痴迷,同时,也可以得知他不易被旁人影响,能够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中。明白这些之后,考生从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的学习方法中选取几句自己有较深感触的,说说它们给自己的启示,如:从“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中得知读书要读经典之作,因为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对经典的了解,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再如,从“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得出人应该树立高远的志向,因为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译文:(甲)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地位名望。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就很刻苦地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等待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韩愈)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愿意替他传布声誉,因此他在当时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第53页共53页\n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召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幕府被清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韩愈去做他的宾佐。韩愈说话真诚坦率,没有什么害怕和躲避的,他的操守品行专一而正派,不擅长人情应酬。(朝廷)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后来)转调他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朝中势力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能专心于政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谏官们提意见但皇帝不采纳。韩愈曾经向皇上上书,写了几千字的奏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从,很生气地把他贬为连州阳山县县令,后来朝廷(又)酌情调任他为江陵府椽曹。韩愈自认为才气很高,但屡次被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掌管政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认为韩愈有史学才能,就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又调任他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授职为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以前的事,说韩愈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椽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很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鄙陋,近日裴锷回家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给裴锷送行,(文中)仍然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中传播开来,因为这事(韩愈)又改任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州这两个地方被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回朝,凭借功劳被授予刑部侍郎一职,(宪宗)于是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想,他的功劳最大,李想对此事不服气。李想的妻子能出入皇宫,趁机(向宪宗)控诉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宪宗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刻文于碑。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因自己的荣辱沉浮而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交好。当时孟郊和张籍的名声、地位没有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之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荣耀。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这些人)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了,他也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他常说自从魏、晋以来,写文章的人大多拘泥于对偶,经书典籍的意旨,司马迁、扬雄的文风,不会再兴起了。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后来的学者,都师法韩愈的文风。当时写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能超过他的,所以人们都称那种风格的文体为“韩文”。第53页共53页\n(乙)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回信说。李生你好,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29.D30.B31.D32.B33.(1)先生出生于一个世族大家,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2)从西安到咸宁出任知县,在神像面前发誓,不会因为一文钱而使自己玷污。(3)各位先生喝酒喝的高兴的时候,辩驳的问题像蜜蜂一样层出不穷,他们各自都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别人之下。【解析】2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D项,“矩度:气度”错误,应改为“矩度:规矩法度”。故选D。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没出息,而又为他们积聚了富裕的财物,三种坏事就会随之而来:一是偷窃、劫夺的人,二是赌徒,三是娼妓及优伶。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第53页共53页\n抓句末语气词,“耳”为句末语气词,解释为“罢了”,所以“耳”应放在前文的结尾,据此排除AC;抓对称结构,“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为三个结构一致的对称句,应保持不变,据此排除D。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D项,“年号是我国从秦始皇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错误。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B项,“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的说法不准确。原文“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他政绩斐然,在咸宁知府任职半年后,就去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这其实说明他受到了重用。故选B。33.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为:(1)第二个“生”:出生;“纨绔之习”:富贵子弟的习气;“蔑如”:没有什么了不起,不看重。(2)“知”:“到……任知县”;“誓于神”状语后置,“于神誓”;“污”:“使……玷污”使动用法。(3)“酣”:兴致正好,高兴;“蜂”:像蜜蜂一样,名词作状语;“负气”:凭恃义气。参考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顺治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顺治十年又考中进士。到西安的咸宁担任知县,在神面前发誓,不因为一文钱的原因来玷污自己名声。第53页共53页\n对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绩在西安府所辖地区最好。在咸宁任职半年,就到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这时,世祖章皇帝正重视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言途径的开放,台、省的官员个个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往往表现得严酷凶悍,来博取高的名声。唯独先生淡泊宁静,在宫中当值结束,回家就过着清闲幽静的隐逸生活,整日平静地坐着,就如一个脱离寺院的僧人。有闲暇就和他的好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到丰台、草桥一些圣地去游玩,有时在寺庙、道观相聚宴饮。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只有先生默默地坐着,或微笑,但不说一句话。偶尔说一句,大家就觉得自己不足而若有所失,觉得自己说的不得要领。先生本来就沉迷于佛经,对三藏(经、律、论)十二类的书没有不研究的,对《楞严》尤其明了“悟、初、因、证、果”的要义。我每次经过他的住处,除了绳床、药灶外,只有几卷经论罢了。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笑着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没出息,而又为他们积聚了富裕的财物,三种坏事就会随之而来:一是偷窃、劫夺的人,二是赌徒,三是娼妓及优伶。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在京师,每天都怀有辞官回乡的想法,就嘱托长洲的文点画了一幅《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这些人都替图画写诗。不久,他就称病回到家乡。淄川高念东侍郎赠给他一首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说的是实情。回归家乡后,更加耿直方正,固守自我,不和当权的人来往。同榜录取的王中丞到河南担任巡抚,多次送去的礼物,一件都不接受。回信说:“我一生的癖好就是酷爱古代的碑帖,和古人品尝龙团茶、享有廷珪墨的意思是一样的。听说宋仲温书写的《兰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书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能各自馈赠一件,我将非常感谢。”他高尚的操守就像这样。先生对古文不多写,如果有写的,一定符合古人的规矩法度,而那些写“禅悦”的文章更好。34.D35.D36.C37.C38.(1)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2)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第53页共53页\n39.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解析】3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道歉”错误。结合前面“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弟子阳思曰”的内容分析,应该是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的意思。译为感谢。故选D。35.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介词,凭借。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对,对于;用于被动句,引进主动者。D项,介词,经由。故选D。3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句子,“而”前面需要断开,“高世”不需要断开,排除B选。“好”的宾语为“议”“默”,“不好……而好默”表达句意完整,可以独立成句;后面“是非”作为“不及口”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A项、D项。句意: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故选C。37.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分析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故选C。38.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第53页共53页\n(1)“明恕”,指明信宽厚,明察宽大;“故”,连词,所以;“见”,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2)“宜”,当然,自然;“病”,担忧,忧虑;“策”,谋划策略;“卒”,终于,最终。3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人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一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二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结合“吁,吾为尔用下策也”“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先生之行己……何疾于不容”等分析,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第53页共53页\n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40.C41.D42.B43.C44.A45.(1)于是(张观)亲自带领兵众抢修加固河堤,河堤修成了,大水也退了。第53页共53页\n(2)有利益在,百姓就会争相追随,即使每日在集市上杀人示众,恐怕也不能禁止,请放松禁令来给百姓提供便利。46.①因为父亲年迈多病,申请调到许州任职;②遭遇父丧,哀悔超过一般人(以致不久去世);③为父亲购置田宅,营造园林;④父亲生病时,他端药奉饭。【解析】4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C项,“适:适合”错。“适”应该是“满足”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用来满足他的心意。故选C。4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并列,并且。C项,代词,那/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D项,均为介词,在。故选D。4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持廉”与“少欲”,是并列结构,均为动宾式,“廉”作“持”的宾语,“欲”作“少”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平生书必为楷字”中“平生”作主语,“必为”作谓语,“楷字”为宾语,句子独立完整,若加上“欲”字,意思不通,结构混乱,排除D。整句话的意思是:张观志趣崇尚恬淡旷达,坚持廉洁少贪欲,平生写字一定写楷书,没有一个字是行书或草书,就像他的为人。仁宗用飞白体写一个“清”字赐给张观,来赞赏他的节操。故选B。43.本题考查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①句的意思是开销逐渐增多,风俗逐渐浅薄,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并不表明张观心系百姓,故排除AB。④句的意思是由于议论派乡兵很长时间不能决定,并不能表明张观心系百姓⑥句意思是早上起来侍奉药、膳,表现的是孝顺父亲,也不是心系百姓,据以上分析排除D。第53页共53页\n故选C。4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自身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全文只提到“会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降监河中府税”,指的是张观因为受到连坐,而被贬官。并没提到他因为自身原因而被贬官。故选A。4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第一句得分点:“躬”,亲自;“卒徒”,民众;“增筑”,抢修加固第二句得分点:“所在”,所在的地方;“趋”,追随,追赶;“虽”,即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弛”,放松;“便”,给……提供便利;“虽日杀于市”,状语后置句。46.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第一节内容,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答题模式为:举出例子,总结概括出性格特点。力求全面准确。根据原文“以父居业高年多病,请便郡,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可知,许观因为父亲年老多病,张观奏请调到政务清简的州郡任职,凭观文殿学士的身份任职许州。根据“丁父忧,哀毁过人,既练而卒”可知,许观因为父亲去世,伤心不已,最后因为过度伤心而去世了,说明他对父亲至孝。根据“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观于是买田宅、营林榭,以适其意”可知,因为父亲喜欢那里的山川风景,张观于是置办田宅,营造园林亭榭,来满足他的心意,可见他非常的孝顺。根据“蚤起奉药、膳,然后出视事,未尝一日废也”可知,对待生病的父亲,张观早上起来侍奉药、膳,没有一天停止,可见其至孝。【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53页共53页\n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人。年少时诚实好学,闻名乡里。考中服勤辞学科,被选拔为第一,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解除州。适逢盐池吏因贪赃败露,张观犯了有失检举揭发罪,降职为监河中府税。又任果州通判,改任秘书省秘书郎。仁宗即位后,张观升任太常丞,出朝任杭州知州。返回朝廷后主管国子监,凭给事中的身份代理御史中丞。当时流星、地震、雷鸣发生在正月,诏令征求直言进谏。张观说:“天下太平已久,政令宽松,法度松懈,开销逐渐增多,风俗逐渐浅薄,因而招致灾异。”河北下大雨成灾,逐条上奏七件事,说:“疏导积水来扩大播种面积,缓催拖欠来减少禁锢,宽松刑罚来清理积案,收回逃田来募民回归,取消工役来解当务之急,停止配税来使民财富足,开通商旅来接济粮食匮乏。”张观又掌管审官院,于是授职同知枢密院事。康定年间,西部用兵失利,由于议论派乡兵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于是和王鬷、陈执中都被罢免,调到澶州任职。黄河冲坏了孙陈埽和浮梁,州人极为慌恐,有人请求他逃到北原以躲避水害。张观说:“太守独自逃离,州民该怎么办?”于是就亲自率领兵众加固抢修,河堤修成,大水也退了张观被调到郓州。按照旧制,京东流通安邑盐,可沿海的地方禁止私自煮盐。张观上奏说:“有利益在,百姓就会争相追逐,即使每天在集市上杀人示众,恐怕也不能禁止,请放松禁令来给百姓提供便利。”每年因此被免除刺面发配的人不计其数。因为父亲张居业年老多病,张观奏请调到政务清简的州郡任职,凭观文殿学士的身份任职许州。一个多月后,拜官左丞。遭遇父丧,悲伤损毁身体超过一般人,在其父逝后13个月的祭礼之后去世。被追任为吏部尚书,谥号文孝。张观性情特别孝顺。张居业曾路过洛地,赞美那里的山川风物,说:“我能在此养老就知足了。”张观于是置办田宅,营造园林亭榭,来满足他的心意。早上起来侍奉药、膳,然后再出去办公事,未尝有一天停止。张观志趣崇尚恬淡旷达,坚持廉洁少贪欲,平生写字一定写楷书,没有一个字是行书或草书,就像他的为人。仁宗用飞白体写一个“清”字赐给张观,来赞赏他的节操。47.B第53页共53页\n48.A49.B50.D51.C52.(1)周鲂被命令秘密访求被北方敌人听闻知道的山中旧族著名统帅,让他诱骗魏国的大司马扬州牧曹休。(2)这个地方的各郡,先后发动起义,接近成功却失败,是没有外部援助使他们这样的啊。53.王靖受责惨死;孙权刻薄残暴;自己朝不保夕。【解析】4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项,本句意为:不能诱使曹休前来。致:引诱,招致。故选B。4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见”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语气副词,怎么,难道;选择连词,是……还是。C项,动词,率领;介词,在。D项,助词,主谓间取独;动词,到……去。故选A。4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为臣尚不曾拿出奇计作出良举,在上光大辅佐宏大的教化,对下输献施展万分之一的功绩,故此忧心如受捶击,夜里躺着不能入睡。“上以……下以……”是对称句式,分别在其前断开,排除AC。“忧心”作“如捣”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B。50.本题考查理解并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第53页共53页\n③“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是他给曹休写信引诱曹休前来时透露的东吴国主的举动,不是立功;④“率厉吏民,以为内应”同样是他引诱曹休信中的话,不是立功;⑤“久稽王诛,自擅朔土”是他另外上表给朝廷所说北方贼寇的情况,不是立功。故选D。5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从年轻时就多次为东吴政权抵抗外来入侵”错误,从文中“钱唐大帅彭式等蚁聚为寇,以鲂为钱唐侯相,旬月之间,斩式首及其支党,迁丹杨西部都尉。黄武中,鄱阳大帅彭绮作乱,攻没属城,乃以鲂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勠力攻讨”等战功来看,不是抵抗外来入侵,而是平定各地贼寇叛乱。B项,“于是下令周鲂写信诱骗曹休”错误,原文“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鲂答,恐民帅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以诱休”可见,孙权未令周鲂写信骗曹休,是周鲂自己担心事情泄露无法使其前来,主动写信。D项,“使曹休读信后毫无疑虑地轻率进兵”错误,根据原文“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可见,曹休并非毫无疑虑,是周鲂前往部郡门前,借此剃去头发以示认罪后,放下了原本的疑虑。故选C。5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的关键字:句首加主语“周鲂”;密:秘密;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定语后置句,为北敌所闻知(之)旧族名帅,被北方敌人听闻知道的山中旧族著名统帅;谲挑:诱骗。(2)的关键字:此方:这个地方;举事:起义;垂:接近;由:由于;然:这样。5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鲂所代故太守广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为变,以见谴责,靖勤自陈释,而终不解,因立密计,欲北归命,不幸事露,诛及婴孩。鲂既目见靖事”,说自己看见王靖受责惨死,甚至牵连家中婴孩;“且观东主一所非薄,婳不复厚,虽或暂舍,终见翦除”,指出孙权刻薄残暴;“今又令鲂领郡者,是欲责后效,必杀鲂之趣也。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说自己朝不保夕。第53页共53页\n【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第53页共53页\n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人。他年少好学,被举荐为孝廉,任宁国县长,又转任怀安县长。钱塘盗寇大头领彭式等聚众为寇作乱,朝廷任命周鲂为钱塘侯相,一个月之内,便斩杀彭式及其党羽,周鲂由是被升为丹杨西部都尉。黄武年间,鄱阳盗寇大头领彭绮叛乱,攻陷鄱阳所属城池,朝廷任命周鲂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协力攻讨,于是活捉彭绮,将其押送武昌,周鲂被加任昭义校尉。周鲂受命暗中寻找山里以前各聚落的有名头目并为魏国知晓的人,让他们前去欺骗挑唆魏国大司马、扬州牧曹休。周鲂回答说,恐怕这些低贱的小头目不足以依靠他们来担当此事,假若事情泄露出去,不能诱使曹休前来,请求派自己的亲信者送笺书七条招诱曹休说:“周鲂我所接替的原太守广陵人王靖,先前也因郡内百姓作乱,而遭到谴责,王靖竭力自我表白辩解,但最终未能解脱。因而立下秘密计划,打算归附北方,不幸事情败露,累带家中婴孩都被杀害。周鲂我既目睹王靖事件,又看到东吴国君一旦菲薄某人,其人再不会得到厚待,虽说可能会暂时留用,最终要被剪除。现在又令我统管郡中政务,这是想责难我以后的成效,必定要杀我的趋势。虽然尚能苟活,但心中忧虑恐惧焦灼不安,不知身家性命,究竟何时了结。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而常常心怀危险恐怖,这种滋味还能言说吗?只能陈述自己的愚见,竭力表白心意,又担心自己身卑位贱,未能被您采纳。希望明使君您稍加详察,思忖我所说的话。如今此郡的百姓,虽说表面上名为降服,实际却在山林草野之间,窥伺时机,准备再次作乱,他们作乱之日,即是我的性命了结之时。东吴国君不久前暗遣众将,企图进军北方。吕范、孙韶等进入淮河地区,全琮、朱桓奔赴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前至襄阳,陆议、潘璋等讨伐梅敷。东吴国主自己率领中军杀至石阳,另遣堂弟孙奂管理安陆城,修建粮仓,运送粮草物资,作为军事储备,又令诸葛亮进军关西,长江沿岸诸将再也没有留下的,只留有三千左右兵卒驻守武昌。如果明使君您以一万人马自皖南进军江渚,周鲂我便在这里率领激励官兵民众,作为您的内应。这一带各州郡,相继举兵反叛,但都功败垂成,其原因是没有外部援军。如果北军亲临边境,传送檄文到各城邑,那些思念北方的人民,谁不企踵盼望呢?希望您上观天时,下察民情,中验卜筮之兆,则足以证明我前面所说并非虚辞。”周鲂又另写了一份秘密奏章说:“如今北方有窜逃的贼寇,顽固地拒守黄河、洛水,长期阻止大军前往诛伐。擅自盘踞北方国土,为臣尚不曾拿出奇计作出良举,在上光大辅佐宏大的教化,对下输献施展万分之一的功绩,故此忧心如受捶击,夜里躺着不能入睡。朝廷让我在前线将曹休老贼诱来,深恨不能按计划办事。令我在本郡地方内寻找山林中为北贼所熟知的头目,让他们与北方联络。为臣潜心思考,高兴与不安相加,私下担心此类人物不可能较快地寻到,即使得到,只怕也不可信,不如让臣亲自诱骗曹休,这样能更为妥当地实现计划。这就使为臣能实现多年的心愿,正好用于这千载难得的一次机会上,因此为臣自督尽力,竭尽愚顽的心智,撰写了笺书来骗诱曹休,内容另附于纸。”周鲂的奏章被批准施行。曹休果然相信周鲂,统率步、骑兵十万之众,辎重车辆沿路都是,径直前入皖城。周鲂也集中部队,随陆逊截断曹休队伍,曹休的军队幅裂瓦解,一败涂地,被吴军斩杀俘获者数以万计。周鲂当初设立秘密计划时,不断有郎官奉诏前来诘问各种事情,周鲂于是前往部郡门前,借此剃去头发以示认罪,故此曹休听说后,就不再对他有什么怀疑。战争结束军队凯旋,孙权召集各位将领大摆酒宴。酒兴正酣,孙权对周鲂说:“您落发载义,成就孤家大事,您的功名,一定记入史册。”他加授周鲂裨将军,赐予爵位“关内侯”。54.D55.A56.C57.B58.B59.(1)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60.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同情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解析】5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D项,薄:轻视、看不起。句意: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故选D。5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第53页共53页\nA项,连词,表目的,来。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C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故选A。5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其父”是“胤城”的定语,不可断,排除BD;“独”“仲子”是“死无后”的主语,应放在后面,和“析产”断开,排除A。故选C。57.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首先理解“庄氏难作”,指的是庄氏的祸难发生。①说的是吴炎、潘柽章二人,与庄氏无关;③说的是浙人获得满足未告发庄氏;⑥是结果。故排除①③⑥。故选B。5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错,吴、潘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故选B。59.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手,亲手;盈,满;发,发挥;闻,名声;亟,多次。(2)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坐,牵连定罪。60.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53页共53页\n由“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可知,作者认为吴、潘二人“高才”“史才”,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同情怀念之情。由“不甚通晓古今”“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可知,作者认为庄氏没有学问,对庄廷鑨充满鄙薄之情。【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经常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第53页共53页\n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辩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其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解脱,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61.D62.A63.D64.(1)卖掉先人的别墅是用来救济孀妇孤子的,我怎能为了高官,使家人受饿受寒呢?(2)陛下在位初期政治清明,自从杨炎、卢杞违命败坏皇上的盛德,传扬于外,到了这种地步。【解析】6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正确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对选项中不同的断点进行比较,然后结合语境,通过语意和语法分析来判断,利用排除法得到答案。句意为:朝廷大事还应当和公卿商议。如果李勉等人不称职,应当罢免。既然是宰相,商议事情可以单独避开他们吗?如今和您这样做或许可以,我只是害怕渐渐成为常规,朝政由此衰败。“公卿”应该作动词“谋及”的宾语,如果与后面的“如勉等”连在一起理解,则整个句子语意不通,据此排除A、C两项。另外,“常”在这里作“生”的宾语,意为:成为常规,两者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第53页共53页\n6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说法错误。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时,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用一个年号,也可用多个。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选A。6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通读原文,在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将选项中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对应信息进行仔细比对、分析,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D项,“用忠贞的韦皋替代奸佞之首陈少游”理解错误,原文的“首臣贼”意思是“首先臣服于贼兵”,不是“奸佞之首”的意思。故选D。6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字词要一一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关键点:(1)鬻,卖。济,救济。孀单,孀妻孤子。馁,饥饿。(2)厥初,当初。秽,败坏。播越,传扬于外。兹,现在,此时。【点睛】参考译文第53页共53页\n萧复,字履初。(他)出生在外戚之家,姻戚从亲豪奢,大家以服饰车马互相炫耀,萧复(却)常常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刻苦学习,不是有名望的人和学问深、修养高的读书人,就不和他们交往,以节操高洁而著名。广德年间,发生大饥荒,一家一百口人,不能自养,商议卖掉昭应别墅。宰相王缙想要得到它,派弟弟王纮劝说道:“以您的才华应该在皇帝左右做官,何不将别墅奉送给丞相以获取高官?”萧复说:“卖掉先人的别墅是用来救济孀妇孤子的,我怎能为了高官,使家人受饿受寒呢?”王缙由此对他怀恨在心,从此他迟迟不得晋升。几年以后,改任同州刺史,这年歉收,州中有京畿观察使储存的粮食,萧复就开仓借粮食给百姓,有关部门弹劾并给他定罪,下诏削除品阶,停任刺史。有人劝慰他,萧复说:“假如有利于百姓,怎么能推卸责任呢!”很长时间后才拜授兵部侍郎。萧复曾经说:“自从国家有难以来,开始用宦官监军,他们权势太重,这些人只可委任宫禁事务,军政机要,不要让他们参与统领。”皇帝不听。又说:“陛下在位初期政治清明,自从杨炎、卢杞违命败坏皇上的盛德,传扬于外,到了这种地步。如今濒临危亡,应当惩戒先前的败政。”卢杞对皇上有时谄谀迎合,萧复厉声说:“卢杞言词不正!”皇帝脸色惊变,对左右的人说:“萧复怠慢我。”因而下诏让萧复充任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的宣抚、安慰使。当初,淮南的陈少游依附李希烈,而张镒的判官韦皋杀死了邠、陇的叛兵,不响应李楚琳。萧复回朝执政,建议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臣已经显贵,只有存善去恶做得尚不明显。陈少游位居将相,首先臣服于贼兵,韦皋名低官小,独能正直忠烈。如果使韦皋替代陈少游,那么天下人就能清楚地知道逆顺之理了。”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萧复退出,宦官马钦绪向宰相刘从一作揖,靠近刘从一的耳朵说了一些话,接着刘从一秘密劝告萧复说:“皇上有诏,与您商议的先前所奏之事,不要让李勉、卢翰知道。”萧复说:“朝廷大事还应当和公卿商议。如果李勉等人不称职,应当罢免。既然是宰相,商议事情可以单独避开他们吗?如今和您这样做或许可以,我只是害怕渐渐成为常规,朝政由此衰败。”刘从一告诉皇帝,皇帝不高兴。萧复以有病为由辞让宰相位,皇帝准许了。贞元四年去世,终年五十七岁。第53页共5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12 20:33:03 页数:53
价格:¥8.88 大小:98.7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