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5

2/135

剩余1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战国策•齐册一》)【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臣之妻私臣                    (2)王之蔽甚矣                    (3)久无所举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3.【甲】文中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4.结合【乙】文中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第135页共135页\n(选自《列子》)【乙】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①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②,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③(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④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注释】①种:越国大夫文种。②翟:通“秋”,对居住在北方的部落的泛称。③女:同“汝”,你。④折节:放下架子。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2)达于汉阴()(3)喟然叹曰()(4)其卒王霸()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7.乙文中列举“汤、文王、重耳、齐小白”四个人的目的是什么?8.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意在表现“其妻”忠厚、软弱的性格。B.乙文“苦身焦思”及“卧薪尝胆”与甲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精神是相通的。C.乙文“厚遇宾客,贩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等都表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D.甲文“始一反焉”与乙文“越王勾践反国”之“反”意思并不完全相同。9.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甲第135页共135页\n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每体中①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选自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乙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②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③论文及坡,公叹曰:“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我也!”大观年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言然欧阳公。是时朝廷虽尝禁止,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选自《欧阳修论东坡文》)注:①体中:身体。②欧阳公:欧阳修,当时文坛领袖。③棐:欧阳修的儿子。④海外诗:苏轼被贬海南后写的诗歌。⑤气索:气短,这里指没有面子。丙《纵笔(其一)》①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自须萧散满霜风。小儿②误喜朱颜③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注:①《纵笔(其一)》:苏轼由惠州(今属广州省)再贬儋州(今属海南省)时所作。②小儿:苏轼第三子苏过。③朱颜:红润的脸庞,多指年轻的面容。(1)运用表格里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文言词句方法策略解释①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联系成语法:闻所未闻②方欲遣人求之结合语境法:联系上下文③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查阅字典法:①馈赠②留下③遣失(填序号)④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第135页共135页\n(2)用“/”为画波浪线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大观年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言欧阳公(3)文言文语气词往往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语气词的表达效果。①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②公叹曰:“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我也!”(4)古人对偶像的推崇与狂热丝毫不亚于现在,请参考范例,给乙文画线句写批注。范例: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批注:苏轼身体欠佳时,就读陶渊明的诗集当做良药,可见其对陶渊明的喜爱和推崇。有趣,有趣!是时朝廷虽尝禁止,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批注:_____。(5)小斌和小江读完乙文后,想要了解为何苏轼被贬海南后的诗受到如此推崇。他们找来了苏轼那一时期的诗作,请你一起加入他们的讨论吧。小斌:苏轼由惠州再度贬到海南时,已经64岁,从诗歌中的①_____、_____等词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日渐衰老,疾病缠身的老人。小江:苏轼那时已至慕年,又被贬到荒凉之地,然而他却收获了这么多的粉丝,我想不仅是由于诗本身,更是因为苏轼的人格魅力。小斌:我同意,正如“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一句,这里恰恰是他心境的表达:②_____。小江:看了和苏轼有关的诗文,我发现苏轼非常崇拜陶渊明,而他后来也成了其他士人甚至是文坛领袖推崇的对象,太有意思了!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应该这样来追“星”:③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第135页共135页\n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何易于尝为益昌令,会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被流放。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1)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往之女家(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何易于尝为益昌令(4)对曰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观察使素贤之。13.阅读【甲】【乙】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并说说【乙】文中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第135页共135页\n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乙】齐景公时,师败于燕、晋。晏婴荐司马穰苴。公以为将军,穰苴曰:“臣素卑贱,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以监军。”公使庄贾往。苴与贾约:日中会于军门。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①待贾。夕时贾始至。苴曰:“何后期?”贾曰:“亲戚送之,故留。”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②,则忘其身。何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云何?”对曰:“当斩!”贾始惧,使人驰报景公求救。未及返,遂斩贾以徇三军。久之,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云何?”对曰:“当斩!”苴曰:“君之使不可斩。”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乃阅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而自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有删改)【注释】①立表下漏:立起计时的木表和漏壶。②援枹鼓之急:指战况紧急之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霸上     军:驻军B.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营垒C.军法期而后至     期:约定D.遂斩贾以徇三军     徇:犒赏(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第135页共135页\n例句:日中会于军门A.皆以美于徐公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和司马穰苴都属于在外敌侵入边境、军队又连吃败仗的情形下临危受命。B.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司马穰苴既治军严明又爱护士兵,恩威并用,堪称“真将军”。C.两文都体现了进入军营不能驱驰的营规和皇帝的使者传诏时需手持符节的礼仪。D.两文都注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两位下属的表现刻画将军的形象。(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第135页共135页\n[丙]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及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日:“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节选自《史记》)注释: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为动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C.已而之细柳军   往之女家D.使人称谢   盎遂不谢16.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2)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18.请结合(乙)(丙)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周勃的表现,运用(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分析哪一位更具有大丈夫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135页共135页\n【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太史公曰:《传》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②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①《传》;这里指《论语》。②其:副词,表示估量、推测、不肯定,可译为“大约”。③悛悛(quān):诚谨忠厚的样子。19.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太丘舍去   舍:__________________(2)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___(3)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信:__________________(4)可以谕大也   谕:__________________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无信   讲信修睦B.及其家穿井   及死之日C.虽令不从   一狼仍从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不令而行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第135页共135页\n(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阅读选文,完成小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①。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②恤③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舟车不饰。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④,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⑤,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节选自《春秋左传》,原文有改动)【注】①柏举:地名。②二三子:你们。③恤:忧虑。④旷:抛弃。⑤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23.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B.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败我也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无患吴矣D.劳其筋骨                      今闻其嗣又甚焉2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第135页共135页\n2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26.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2)乙文中夫差“自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①军严声,诸将成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2)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峻:指晋朝反叛将领苏峻。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既克,公问其故       (2)再而衰       (3)诸将咸惧其来攻2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战于长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B.故逐之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第135页共135页\nC.不然                                烨然如神人(《送东阳马生序》)D.令我水军不得往救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29.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B.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C.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D.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31.曹刿和陶侃的作战指挥才能有哪些共同点?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②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③,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②遽(jù),立即;迅速。③希;同“稀”,罕见。3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人恒过   过:_______________第135页共135页\n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③病虽愈   虽:_______________④倘遽自放纵   倘:_______________3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3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3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落英缤纷          (2)悉如外人(3)便要还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第135页共135页\n(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④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⑤,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踊贵:指价格上涨。③嗟怨:嗟叹怨恨。④囹圄(língyǔ):监狱。⑤赍(jī)粮:携带粮食。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帝志在忧人/处处志之B.锐精为政/不足为外人道也C.其得人心如此/便得一山D.行旅皆不赍粮/皆出酒食38.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39.(1)甲、乙两篇选文所展现的人间生活图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最终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135页共135页\n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唐代官员。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4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上诘之()                      (4)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43.结合两篇文章,谈谈统治者应该如何对待人才。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第135页共135页\n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不独亲其亲                                      亲:(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3)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既具                                          既出,得其船(陶渊明《桃花源记》)B.以明不欺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D.恐民之不信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短语。(1)选贤与能(2)讲信修睦47.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经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第135页共135页\n《卖油翁》)【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4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以我酌油知之()       (2)康肃笑而遣之()(3)自以为大有所益()   (4)及鲁肃过寻阳()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0.甲文中的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特点?51.乙文中“吴下阿蒙”已经成了成语,这个成语现在有何意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兵伐吴。吴师败。5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第135页共135页\n(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2)劳其筋骨             劳:_____________(3)人恒过             恒:_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_____________(5)乃发兵伐吴             乃:_____________5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与百姓同其劳54.(乙)文的最后结局印证了(甲)文中“______”(用原文回答)5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共同看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古文阅读理解。〖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选)〖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第135页共135页\n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泣下者。(《范仲淹罢宴》)5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而或长烟一空()(3)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4)乃寓居士人卒于邠()57.翻译句子(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58.〖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政治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59.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第135页共135页\n60.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B.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C.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D.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6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曾益(同“增”,增加)B.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C.出亡(外出死亡)D.被服以立(同“披”,穿)6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B.【乙】文宋昭公逃出国家后幡然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C.【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D.【乙】文说明了作为君王的人,要少听谄媚的话,否则就会失掉社稷江山。6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135页共135页\n(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选自《近思录》)注:①阿:指地名,阿县。②决之:决断政事。③仓廪:粮仓。6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委而去之()(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亲戚畔之()(4)追者反曰()6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66.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67.乙文中“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第135页共135页\n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68.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一处)。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69.解释加点的词语(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寡人疑之矣()(4)求闻之若此()(5)谓魏王曰()(6)而出溉汲()7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71.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   (《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7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第135页共135页\n73.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①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谭嗣同之死》梁启超)注:①“君”指谭嗣同。7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是亦不可以已乎(3)再四强之(4)卒不去75.翻译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6.孟子散文读来气势充沛,说理雄辩有理。请结合语段一从句式运用角度分析这一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77.语段一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结合语段二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谭嗣同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甲】第135页共135页\n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①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②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③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④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⑤慴伏,莫敢起。(节选自《项羽本纪》)①泽:草泽②诫:告诫③眴:使眼色④印绶:郡守的官印⑤慴:害怕7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激怒其众/以此不任用公B.辍耕之陇上/此亦天亡秦之时也C.夺而杀尉/笑而止之曰D.乃诈称公子扶苏/梁乃出7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桓楚亡在泽中(逃亡)B.比至陈(等到)   遂举吴中兵(发动)C.尉果笞广(鞭子)D.将兵徇蕲以东(率领;攻占,)8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叙述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过程;乙文段叙述了主人公项羽夺取郡守之位的过程。B.乙文段中“有一人不得用”一事可以看出项梁任人唯贤,也正因此增加了自己威信。第135页共135页\nC.甲文中点明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失期”,而乙文的杀郡守夺位是为了响应陈胜吴广起义。D.两文段都运用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同时又从侧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乙文中“籍遂拔剑斩守头”“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侧面描写了项羽的勇猛善战的英雄形象。81.把【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2.两文中吴广和项梁共同具备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丁】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8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则字平如砥   砥:______(2)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3)大惊曰   大:______(4)释担而立   释:______84.翻译下列句子。(1)持就火炀之。(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第135页共135页\n85.【丙】文写鲁肃“大惊”评价吕蒙,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这里指侍从、妃子。④谄谀:谄媚奉承。8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空乏其身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知所以亡矣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8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第135页共135页\n(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89.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马说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③,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④其右足。武王薨⑤,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⑥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别。③:欺骗,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⑥奚:何,为什么。⑦理:加工雕琢玉石。9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2)使人问其故     故:9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135页共135页\nA.策之不以其道                      王以和为诳B.其真不知马也                      吾非悲刖也C.骈死于槽枥之间                  奉而献之厉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9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9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主题有何相同之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②下令。……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④其傅⑤公子虔,黥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卒:终于。③嗣:继承。④刑:处罚。⑤傅:老师。⑥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9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讲信修睦                    (2)选贤与能                    (3)不独亲其亲                    (4)秦民大说9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35页共135页\n(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2)民怪之,莫敢徙。96.语段[乙]中卫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做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语段[甲]中的“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97.有同学读完语段[乙]后得出“秦国已进入语段[甲]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9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公亦以此自矜(2)徐以杓酌油沥之(3)见往事耳(4)即更刮目相待99.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康肃笑而遣之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持就火炀之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0.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孙权劝学》进行分析。第135页共135页\n101.这两篇短文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可用成语概括,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10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康肃然曰:“尔安敢轻吾射!”(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秋水》)【乙】仲尼相鲁,景公患①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选自《晏子春秋·外篇》)【注】①患:认为…是忧患。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10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鲦鱼出游从容(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敌国之忧也(4)故困于陈、蔡之间10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是鱼之乐也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B.请循其本                                      其真无马邪(《马说》)C.设以相齐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第135页共135页\nD.孔子困矣                                   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10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106.甲文通过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濠梁之辩”让我们认识了庄子和惠子,你最欣赏其中哪一个?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107.通过乙文,你了解到晏子哪方面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在涂以墨。10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同“举”,推举B.不独子其子       与……为子C.秦明大说       同“悦”,愉快第135页共135页\nD.令既具,未布       既然10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1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划线句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111.【乙】文未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徒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1)______,【甲】文中的“(2)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112.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③不饮。于是鸱④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选自《庄子·秋水》)【注】①鹓(yuān)雏:古代传说中凤凰类的鸟。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③醴(lǐ)泉:甘泉。④鸱(chī):猫头鹰的一种。第135页共135页\n1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1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于是惠子恐   __________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__________(3)非梧桐不止   __________                  (4)鹓雏过之__________1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庄子来,欲代子相。(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16.【甲】词上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什么氛围?117.【甲】词借“孤鸿”、【乙】文借“鹓雏”共同表现了什么品质?请结合内容简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节选自《商汤见伊尹》)第135页共135页\n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1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3)非汝所知也____________(4)是子不欲吾善也____________11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日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令彭氏之子御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D.骈死于槽枥之间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120.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君将何之?121.甲文中“食马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壮志未酬,著成名作流传后世。请你积极思考,完成下面的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甲】第135页共135页\n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dí):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同“擒”,捉住。12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____________(2)人恒过   过:____________(3)王何患焉   患:____________(4)乃使人请食于吴   使:____________12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125.【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_______________的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__”这一道理。126.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亚夫军细柳第135页共135页\n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駆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③既由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林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1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____________(2)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居:____________(3)天子且至                                   且:____________(4)已而之细柳军                            之:____________1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2)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129.文的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但文中还写了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30.为什么文帝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第135页共135页\n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鼓琴而志在太山()(2)巍巍乎若太山()(3)伯牙破琴绝弦()(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33.为下列语句划分节奏。(用“/”表较长的停顿,用“//”表较短的停顿)(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34.如何理解伯牙“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活板沈括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藉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13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瞬息可就   就:靠近B.则字平如砥   砥:磨刀石第135页共135页\nC.不若燔土   燔:烧D.持就火炀之   炀:烤13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唐人尚未盛为之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B.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C.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镕D.以手拂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37.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抓住特点,说明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B.写活版印刷,紧扣“活”字,在说明时主要按照工艺程序进行说明。C.文章第2自然段详细介绍刻字、制版、拆版的全过程。D.全文没有修饰性词语,用词准确,通俗易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活板(节选)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1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有布衣毕昇        布衣:(2)持就火炀之          就:第135页共135页\n(3)字平如砥        砥:(4)不若燔土        燔:13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140.文段中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活板印刷“活”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三点)141.阅读原文和【链接材料】,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链接材料】20世纪80年代,王选教授成功设计和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称为“中国印刷界的革命”。从雕版印刷到毕昇的活版印刷,从铅字印刷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每一次汉字印刷的革命都是一次进步,相比以往,新技术都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异宝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②伍员①亡,荆②急求之,登大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愚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③,禄万檐④,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③今以百金与抟黍⑤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伍员:即伍子胥;②荆;楚国;③执圭:爵位名:④檐:容量单位。⑤抟黍:黄莺的别名。第135页共135页\n142.请你根据文意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143.请用你所学,填写下列空格,更好地理解文言内容。词类活用其所宝者异也(1)______识别通假地险而民多知(2)______一词多义(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如吴            罔不因势象形B.方将渔            方七百里C.每食必祭之     食不饱,力不足D.见一丈人        才美不外见144.结合下面的加点词,选择其中一句,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感。(1)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惟江上之丈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5.《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孟子所宝者“义”也。结合原文谈谈本文中“丈人”所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④管仲,以身下之第135页共135页\n。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⑤鲍叔能知人也。注①管仲:字仲,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②鲍叔牙:即鲍叔,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③任政:执政④进:推荐⑤多:赞扬14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吾鲍叔不以我为贪()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1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B.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D.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14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149.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鲍叔牙的形象)吴王①闻魏有大丧②,秋,八月,自将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冀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拒,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先是,朝廷遣治书侍御史③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吴王遁走。(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注释】①吴王:三国时期孙权。②大丧:这里指皇帝去世。③治书侍御史:官名。15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吴王闻魏有大丧/阿姊闻妹来B.朝议欲发兵救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第135页共135页\nC.发所经县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D.先是/斯是陋室15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冀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拒152.结合选文,说说吴王为什么要领兵“遁走”?153.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倘遽②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③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②遽(jù):急速。③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病复作②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唐太宗“居安思危”的表现。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③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④,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⑤可也。”(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注】①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②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③勍(qíng):强而有力。④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⑤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第135页共135页\n154.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宋人既成列       (2)公伤股(3)不鼓不成列       (4)国人皆咎公15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B.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C.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D.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56.翻译下列句子。(1)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2)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157.结合《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本文宋襄公在指挥战争中的表现,比较其形象特征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有范延贵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③天使:皇帝的使者。④邑宰: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⑤驿传(zhuàn):驿站。⑥田莱:荒芜不耕之田。⑦鄽(chán)肆:店铺。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祗候”都是官职名。15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因问曰   因()       (2)闻更鼓分明   闻()(3)及至邑   及()       (4)皆号能吏也   皆()15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35页共135页\n(1)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2)以是知其必善政也。160.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千金市骨燕昭王往见郭隗①曰:“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寡人将谁朝②而可?”郭隗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二十八年,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入至临淄⑤,尽取齐宝。(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注解】①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②朝:拜访;③涓人:古代宫中负责洒扫清洁的人,亦泛宫中近侍;④期年:一年,满一年;⑤临淄,齐国都城。16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往见郭隗            见:召见B.雪先王之耻       雪:洗去,除去C.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求:买D.反以报君          反:回来16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2)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163.这个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在选择题区域填涂)。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第135页共135页\n,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164.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谨识之                    识:记住B.已失之矣               失:丢失C.问其简                            其:他的D.而果昌赵               昌:昌盛165.对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A.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B.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C.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D.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16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写了训诫的话在两片竹简上,把它们交给两个儿子。B.于是写了训诫的话在两片竹简上,用它们来教育两个学生。C.就将信写在两片竹简上,用它们来教育两个学生。D.就将训诫写成信夹在两片竹简中,把它交给两个儿子。167.结合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赵简子要选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个儿子为好,就写了训诫在竹简上考察他们。第135页共135页\nB.赵简子最终选立了小儿子,因为他时刻谨记父亲的训诫。C.赵简子通过观察小儿子“诵其词甚习固”“出诸袖中而奏之”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D.这个故事表现了赵简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爱心的父亲。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16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16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B.东道少回远(稍稍)C.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D.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170.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第135页共135页\n17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②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赵襄子攻翟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①,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②,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听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③。飘风④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⑤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者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其胜⑥。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法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改动)【注释】①胜左人、中人: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②抟饭:捏成团的饭,即饭团。③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④飘风:旋风。⑤亡:灭亡。其:大概。⑥不达乎其胜: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啊。17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谒()   (2)下()   (3)所以()17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2)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174.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结合选文说说“生于忧患”在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①!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②第135页共135页\n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③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④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⑤。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叟:老人。②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③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④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⑤万乘(shèng)、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⑥餍(yàn):满足。17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见()          (2)苟()(3)遗()17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177.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材料中孟子对梁惠王推行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17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第135页共135页\n(1)既()   (2)说()   (3)刑()17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怪之,莫敢徙。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0.读了这篇文言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①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晋武帝始登阼⑤,探策⑥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⑦。”帝说,群臣叹服。(节选自《世说新语》)【注】①奕世:累世,代代。②踧踖: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③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了无遽容:完全没有一点惶恐慌张的样子。形容镇定而从容。⑤登阼:登上帝位。⑥探策:意思是求签。⑦贞:有的本子“贞”作“正”,二字意义可通。18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皆()          (2)是()            (3)寻()18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第135页共135页\n(2)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183.选文出自《世说新语》之《言语》篇,其中人物话语或哲理深远,或含而不露,或机警多锋,或善于抓住要害一针见血。请你在选文中任选一例进行简要分析。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罴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⑤,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选自《史记·越王匀跟世家》,有删改)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罴:通“疲”。⑤胙:祭肉。18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B.厚遇宾客   遇:遇见C.为质于吴   为:作为D.勾践已去   去:离开18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淮上地与楚   念无与为乐者B.于是举国政属大夫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欲使范蠡治国政   使老有所终第135页共135页\nD.与鲁泗东方百里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186.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闻之/乃秘之B.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C.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D.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18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18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女忘会稽之耻邪?(2)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魏于是乎始强。【注】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189.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第135页共135页\n19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期:__________________(2)是日       是:__________________(3)乃往       乃:__________________(4)身自罢之       之:___________________19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192.文中的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人?193.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参考答案:1.(1)偏爱(2)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3)举荐2.(1)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2)君子任用人才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3.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以己及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意思对即可)4.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第135页共135页\n(1)句意为: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句意为: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3)句意为:过了好久一个人也没有推荐。举:推举,举荐。2.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有: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莫:没有谁。句意为: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2)重点词语有:器:器物。长:长处。句意为:君子任用人才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人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最后齐王接受了意见,并立即下令,改革弊政。可据此作答。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可见他认为没有可用的人才,以及“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知,封德彝不能知人善用,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由“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封德彝不善于自我反省,遇事推责。【点睛】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5.    将近    南岸    感叹的样子    最终6.(1)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2)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7.强调说明一时的艰难困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以此鼓励安慰勾践。8.A【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2)句意:到达汉水南岸。阴:南岸;(3)句意:曾感叹说。喟然:感叹的样子;(4)句意: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卒:最终。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第135页共135页\n(2)置:放;第一个“坐”:同“座”,座位;卧:躺着;亦:也。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②,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其意思是: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联系后文“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可知,列举这四人岁历尽艰难困苦终成霸业的事实,劝谏勉励越王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以俟东山再起,成就霸业;强调说明一时的艰难困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以此鼓励安慰勾践。8.A.根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愚公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计划,提出了合理化的疑问,想知道如何处置在移山过程产生的土石,并不是对移山的工程不赞成;因此并非表现“忠厚、软弱”的性格;故选A。【点睛】【甲】参考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乙】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感叹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看来,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于是勾践回国后,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颜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9.(1)听;正;①;曾经。(2)大观年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言欧阳公(3)“耳”在这里是罢了的意思,与“也”都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4)宋徽宗时候,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但是禁得越严,传诵得越多,人们经常用海外诗互夸赞。可见在宋徽宗时海外诗极为盛行,深受人们喜爱。(5)    病    翁    欢悦的心情    崇拜有高洁品质,有才华的人士【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我听说江州东林寺收藏有《陶渊明诗集》。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的事情。这个成语中第一个“闻”是动词,听到;第二个“闻”是名词,听到的事情。“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的“闻”是动词,听到。(2)方欲遣人求之:正打算派人求取来看看。结合“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的意思“我听说江州东林寺收藏有陶渊明的诗集,正打算派人求取来看看”可知,“方”的意思是正要,正。(3)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李江州忽然送了陶渊明的一部文章给我。遗:馈赠。故选①。(4)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这时候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尝射于家圃:(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尝:曾经。(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限断两处。大观年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言欧阳公:宋徽宗时,苏轼被贬南海时所作的诗很盛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大观年间”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出来,在“间”后面断句;“海外诗盛行”的主语是“海外诗”,“后生不复言欧阳公”的主语是“后生”,主语不同,在“后生”前面断句。第135页共135页\n故断句:大观年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言欧阳公。(3)本题考查掌握文言文语气词的能力。要分析语气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要能理解句子的意思。①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只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耳”在这里是罢了的意思,表示陈述语气。②公叹曰:“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我也!三十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也,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舒缓的语气。这里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4)本题考查给句子作批注。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参照示例可知,批注句子的句意及表达效果即可。句意:这时候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但是禁得越严,传诵得越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可见在宋徽宗时海外诗极为盛行,深受人们喜爱,其实这是写苏轼的诗格外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苏轼才华横溢,深受人们喜爱。(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运用。(1)结合题干“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日渐衰老,疾病缠身的老人”可知,扣住“日渐衰老、疾病缠身”两个关键词,首句“寂寂东坡一病翁”中的“病”写出诗人疾病缠身;而“翁”写诗人已经成老翁的境况。(2)“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意思是邻家儿童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结合“小江:苏轼那时已至慕年,又被贬到荒凉之地,然而他却收获了这么多的粉丝,我想不仅是由于诗本身,更是因为苏轼的人格魅力”“小斌:我同意”可知,这里要突出苏轼乐观的心态,故扣住“一笑”可知,这一联诗表达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第135页共135页\n(3)结合“小江:看了和苏轼有关的诗文,我发现苏轼非常崇拜陶渊明,而他后来也成了其他士人甚至是文坛领袖推崇的对象,太有意思了!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应该这样来追‘星’”可知,这个“星”身上要具有苏轼、陶渊明这样人的品格,结合题干“苏轼那时已至慕年,又被贬到荒凉之地,然而他却收获了这么多的粉丝,我想不仅是由于诗本身,更是因为苏轼的人格魅力”“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可知,苏轼为人乐观豁达,结合乙文“大观年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言然欧阳公”可知,苏轼才华横溢。故“星”具有的特点是才华横溢,品格出众。【点睛】参考译文甲文:我听说江州东林寺收藏有陶渊明的诗集,正打算派人求取来看看,李江州忽然送了陶渊明的一部文章给我。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拿出来读读,只读一篇,只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乙文: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就一整天都为此高兴,一直都像这样。一天(欧阳修)与欧阳棐(欧阳修的儿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三十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宋徽宗时,苏轼被贬南海时所作的诗很盛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这时候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但是禁得越严,传诵得越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士大夫(意可为读书人)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神气短。丙文: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邻家儿童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10.(1)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11.(1)到   (2)哪里   (3)曾经   (4)回答12.(1)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观察使向来认为他贤能。13.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是否得志,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所迷惑、动摇。何易于能称为大丈夫,因为他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焚诏书,不惧权势。【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主要根据文言的句子含义和语法进行断句。第135页共135页\n(1)行天下之大道: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所以是一个动词加上状语的结构,所以先是“行走”后是地点状语“在最宽广的路上”。所以断句为“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意为“天子的诏书,怎么敢拒绝”;所以应该是断句为“天子诏/何敢拒”。1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1)往之女家:去到你家;之:到;(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能够成为大丈夫呢;焉:怎么;(3)何易于尝为益昌令:何易于曾经作为益昌县令;尝:曾经;(4)对曰:意为“回答说”;对:回答。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即可:(1)诚:确实;(2)素:向来。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大丈夫”的标准,也就是说“应该注意自己要有坚定的决心”;由“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大丈夫应该关注百姓的生活,拥有仁德之心;根据以上内容,我们由乙文“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可知皇帝征收茶税,何易于为了百姓的生存,决定抗旨,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百姓的关心,看出他的仁德之心,所以说何易于是一个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第135页共135页\n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文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最终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14.(1)D(2)B(3)C(4)文帝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5)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有误,原句句意为:庄贾就被斩首以向三军巡行示众。徇:对众宣示。故选D。(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日中会于军门。于:介词,在。第135页共135页\nA.介词,比;B.介词,在;C.介词,到;D.介词,对,对于。故选B。(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分析。解答此题首先理清文章大意,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判断。A.有误。根据【甲】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备胡”可知,是在匈奴入侵边境的情况下驻守细柳,并未交代“军队又连吃败仗的情形”,故表述有误;B.有误,甲文从“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意为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意为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最后是“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意为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都体现的是周亚夫治军之严,刚正不阿的形象。并未体现其“爱护士兵,恩威并用”;D.有误,根据【甲】文“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意为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此处通过写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侧面描写,突出将军的形象。本项所表述的“通过两位下属的表现”有误。故选C。(4)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译时按现代语序来。重点词语有:(1)使:派遣。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敬劳:敬重地慰劳。成:完成。去:离开。故翻译为: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5)第135页共135页\n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病弱的士兵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勒兵”是整治军队的意思,“三日而后”表时间,故“三日而后勒兵”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句子,故在“于是”前断一处。“于是”是连词,后面的句子“病者”为主语,“求行”和“争出赴战”是两个谓语,故在“争出”前断一处。最后断句为: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点睛】参考译文:【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乙】第135页共135页\n齐景公时,齐国的军队被燕国和晋国打得大败。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景公任命他做了将军,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卑微低贱,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于是景公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营门,立起了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到了日暮时分,庄贾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说:“亲戚朋友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应当忘记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章号令后就应该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还说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召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派人飞马报告景公,请他搭救。报信人去后不久,还没有来得及返回,庄贾就被斩首以向三军巡行示众。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说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都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者安置在一起。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15.C16.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17.(1)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被偷袭而俘虏的。(2)皇族中的各个公侯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18.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面对皇帝,他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尽到一个将军的职责,坚守住仁、礼、义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而(丙)文中的周勃做了丞相之后,便得意洋洋,且有骄主色。富贵便使他迷惑了,未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和周亚夫比较起来,就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解析】15.A.为:介词,被\介词,替;B.居:动词,停留\动词,居住;C.之:都是动词,去;D.谢:动词,致意\动词,谢罪;故选C。16.考查断句。第135页共135页\n句意为: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绛侯为丞相”点明其身份。“朝罢趋出”是其动作,“意得甚”是其神态。故断句为: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其,那些;固,本来,原来;而,表顺承,不译;(2)莫敢,没人敢;为,替;唯,只有;明,申明、证明。18.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乙文中的“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面对皇帝,周亚夫坚持按军中的礼节来拜见,由此可见,他并没有因为皇帝的权势而屈服,也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迷惑了本心。他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和“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根据丙文中的“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可知,周勃做了丞相以后,就得意洋洋。袁盎认为“丞相如有骄主色”。可知他身居高位以后,就变得志得意满,没有做到“富贵不能淫”。所以他和周亚夫比起来,不如周亚夫有大丈夫气。【点睛】【参考译文】【甲】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第135页共135页\n【乙】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丙】袁盎是楚地人,字丝。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做了中郎官。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19.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20.    舍弃    回头看    使……相信    说明,告诉21.B22.(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2)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第135页共135页\n结合“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分析,“彼其”是人称代词,中间不可中断,故在“其”后断句;“忠实心诚”是并列短语,充当主语,故在“诚”后断句;“信于士大夫也”中有标志性字词“于”,是被字句,中间不可中断;再结合句意“他那忠实诚心的品格被士大夫们的所信赖啊”,可断句为: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2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陈太丘舍弃(不再等候)就离开了。舍:舍弃;(2)句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顾:回头看;(3)句意:他那忠实诚心的品格被士大夫们所相信啊!信:使……相信;(4)句意: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谕:说明,告诉。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讲信用,动词/信用,名词;B.都是“等到”的意思,介词;C.遵守奉行,动词/跟随,动词;D.叫,动词/下命令,动词。故选B。2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睹(看到)、悛悛(老实厚道)、鄙人(乡下人)、道辞(讲话)”要理解正确。【点睛】第135页共135页\n参考译文:【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朋友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君子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乙】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诚心的品格被士大夫们所信赖啊!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23.D24.①这样以后就懂得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②阖闾善于使用百姓,在柏举把我们打败了。25.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26.(1)示例一:唐玄宗因安逸骄纵,“安史之乱”后使唐由盛转衰。示例二:夫差因安逸骄纵使国家灭亡。示例三:商纣王因安逸淫逸导致国家灭亡。(2)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A.不同,动词,违背,不顺/同“弼”,辅佐;B.不同,用来/……的原因;C.不同,名词,祸患/动词,担心;第135页共135页\nD.相同,代词,他;故选D。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1)然,这样;于,在;生,使……生存发展。(2)善,善于;败,打败;于,在。2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熟了的食物要等到士兵都有了,自己才吃,不管有什么食物,都要分给士卒共享。据此断句为: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1)解答本题先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大意,即(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而形成的外来祸患。题目要求举出由此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故作答时应从内因或外因的角度思考导致国家灭亡的事例。示例: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安逸骄纵,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导致国家灭亡。(2)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自败”,作答时抓住这个要点,再回到原文。可找到“夫先自败也已”,这句话的前文所列举的夫差骄奢淫逸的行为“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就是他“自败”的原因。句意为:积聚珍宝一心玩乐,把百姓看得像仇人一样,没完没了地驱使。【点睛】参考译文:       第135页共135页\n【甲】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乙】吴军驻扎在陈国,楚国大夫们惊惧,说:“阖闾善于驱使他的人民作战,在柏举打败了我们。现在听说他的继承人(夫差)更厉害,怎么办?“子西说:“你们只忧虑自己内部不和就是了,不用担心吴国。当年阖闾吃饭时不吃两道菜,坐席不用两层,房子不建在高坛上,器具不用红漆和雕刻。宫室中不造亭台楼阁,车船不用装饰,衣服用具,用实用而不糜费的。在国内,天降灾疫,亲自巡视,安抚孤贫。在军队中,熟了的食物要等到士兵都有了,自己才吃,不管有什么食物,都要分给士卒共享。他勤恳体恤,与民同甘共苦,所以百姓不疲累,死了也知道不是白白送命。所以我们吃了败仗。现在听说夫差积聚珍宝,一心玩乐;把百姓看得象仇人一样,没完没了地驱使。这样是自己先让自己处于败地,怎么能战败我们呢?”27.(1)已经(2)第二次(3)都,全28.B29.D30.(1)(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那里)有埋伏。(2)陶侃派庾亮用(率)二千人驻守白石(营垒)。31.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善于选择(把握)作战时机。【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已经胜利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既:已经;(2)句意: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再:第二次;(3)句意: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咸:全,都。第135页共135页\n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在/对;B.故:都意为“于是、就”;C.然:是这样/……的样子;D.令:使/下达命令;故选B。29.本题考查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句意: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据此断句为: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难测:难以推测;惧:害怕;伏:埋伏。(2)使:派遣;守:驻守。3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甲】文“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和【乙】文“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可知,曹刿和陶侃的作战指挥都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第135页共135页\n根据【甲】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和【乙】文“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等内容可知,曹刿和陶侃的作战指挥都善于把握作战时机。【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和曹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已经胜利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各路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说:“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此后,多次交战无所建树,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传来敌军击鼓整队的声音,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进攻石垒,必须等待东北风大,使我方水军无法来救。今天天晴无风,贼寇必定不来。他们之所以整队,定是派军队由江乘出击,攻掠京口以东地区。”结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据守白石。苏峻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围攻,未能攻克。32.    犯错误    同“弼”,辅佐    即使    倘若33.①(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②然而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34.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解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第135页共135页\n(1)句意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2)句意为: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句意为:即使病好了。虽:即使。(4)句意为: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倘:倘若。3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以下重点词语:(1)入:在国内。则:如果。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2)日慎一日:一天比一天小心。慎:谨慎。唯:只是。惧:害怕。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甲文的主旨,然后分析乙文观点的正确。甲文提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衰亡。以此来分析乙文魏征对唐太宗的态度,“唯喜陛下居安思危”意思是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写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虽然强大了,但还是应该“居安思危”,他认为“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意思是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尤其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即过分的安逸享乐会让人萎靡不振,以至于走末路。他居安思危的态度得到了魏征的认可,故“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第135页共135页\n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尤其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35.(1)繁多的样子。(2)全,都。(3)同“邀”,邀请。(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6.(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桃花源人)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37.D38.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39.(1)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百姓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2)桃花源人是因为逃离战乱,与世隔绝。大唐子民是因为唐太宗关安百姓,心系天下,采取了从谏如流、任用贤官,改革除弊、惩治贪腐等有力措施。【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缤纷:繁多的样子。(2)句意为: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全,都。(3)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4)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2)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37.A.名词,内心/动词,做标记;B.动词,治理/介词,对,向;C.动词,获得/动词,出现;D.都为副词,都;故选D。第135页共135页\n3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因此断句为: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3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1)结合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乙文“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可知,都表现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结合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可知,都写出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2)甲文,结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是因为逃离战乱,与世隔绝。乙文,结合“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可知,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是因为唐太宗关心百姓,心系天下,结合“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还因为唐太宗采取了从谏如流、任用贤官,改革除弊、惩治贪腐等有力措施。【点睛】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第135页共135页\n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乙: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丝才能够买上一斗米的境地。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不安分守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太宗皇帝获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加上太宗善于听取意见,喜欢儒家之说,真心诚意寻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拔贤能的官吏,废除旧制度的弊端,建立了许多好的制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国家秩序井然。太宗痛恨贪官污吏,有徇私舞弊、接受贿赂行为的,没有一个得以赦免逃脱。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太宗都会派遣专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惩处。因此,贞观年间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谨慎行事。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又加上年年丰收,一斗米才卖三四文钱。外出无论是从京城到岭南岭西,还是从山东到沧海,都用不着准备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轻易获得。在泰山周围的乡村赶路,行人经过这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出发时还有东西赠送,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4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1.    怎么    用马鞭驱赶    责问    只是42.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诬陷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第135页共135页\n43.统治者应当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发现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从食马者对待千里马的不公平待遇上看出,统治者应当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从“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以看出统治者要能够发现人才的长处,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可以按照句子成分划分,“况”为状语,“欲与常马等”为谓语,“不可得”为补语。因此断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2)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驱赶。(3)句意为:太宗责问他。诘:责问。(4)句意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但:只是。4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患,担心;知,识人;安,怎么;诬,诬陷冤枉。43.本题考查分析内容与体会主旨。结合乙文“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可知,封德彝认为天下没有奇才。再结合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作者认为千里马一直都有,只有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故而,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结合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作者慨叹千里马被埋没了;根据“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见,作者对于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根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讽刺了统治者不知马的行为;据此可知对于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要靠伯乐去发现、识别、培养、任用。结合乙文唐太宗所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知与甲文作者强调的统治者要善于发现、识别、培养、任用人才的看法一致。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第135页共135页\n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44.(1)以……为亲   (2)同“鳏”,老而无妻的人(3)兴起45.A46.(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2)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7.不同意。示例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解析】44.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亲:以……为亲。(2)句意: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3)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45.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既:都是“已经”的意思;B.以:以此/凭借;C.为:为了/判断动词,是;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这番景致;故选A。4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选:选拔。贤:品德高尚的人。与:同“举”,选举,推举。(2)信:诚信。修:培养。第135页共135页\n47.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甲文中“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联系乙文中“於时太子犯法”“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句子充分显示出,国家的统治者并不是通过选举而来的,这不符合“选贤与能”,太子犯法之后,不能处罚,可以由老师代替受罚,这不符合大同社会人人平等,“讲信修睦”的标准。据此理解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乙】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人们将要效法太子的行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人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48.    凭借    打发    好处    到,等到49.(1)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2)只是应当广泛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50.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知错就改。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意思对即可)51.现在多用来形容原先学识浅陋之人,或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成语。第135页共135页\n【解析】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以:凭借;(2)句意: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遣:打发;(3)句意:自己觉得好处颇多。益:好处;(4)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4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忿然:气愤的样子;尔:你;安:表反问,怎么;轻:轻视;射:射箭的本领;(2)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罢了,而已。5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甲】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康肃笑而遣之”等语句可知,陈尧咨因射箭技术高而洋洋得意,总是自夸,再见识到卖油翁的倒油技术后,明白了孰能生巧的道理;可见陈尧咨有知错就改的品质;根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知,卖油翁有“钱孔沥油”的高超技术,却不到处显露,只在教育陈尧咨时展现出来;可见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的形象特点。51.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据此可知“吴下阿蒙”本形容学识浅陋;文中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博览群书,变得学识渊博,在与鲁肃一起谈论议事时说出了“非复吴下阿蒙”;所以如今“吴下阿蒙”多用来形容原先学识浅陋之人,或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成语。【点睛】【甲】参考译文: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乙】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好处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52.    同“举”选拔、任用    使……劳累    常常    在国内    于是、就53.(1)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5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5.在国内有贤能的人的辅佐,在国外有敌国侵扰;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解析】5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举:同“举”选拔、任用。(2)句意:使筋骨劳累。劳:使……劳累。(3)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恒:常常。(4)句意: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5)句意:于是发兵攻打吴国。乃:于是,就5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1)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2)同其劳:一同劳苦工作。5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结合原文分析。乙文最后一段的结局是“吴师败”,即吴国被越国打败了。根据乙文第一段“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得雪前耻,大破吴国。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文的最后结局印证了(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第135页共135页\n5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结合原文分析。根据甲文第二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在国内有贤能的人的辅佐,在国外有敌国侵扰。根据乙文第一段“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乙文第二段“乃发兵伐吴。吴师败”,可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得雪前耻,大破吴国的事例表明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享乐。【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了越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只留下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攻打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吴国大败。56.    国都    全    摆,摆放    死57.(1)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物合乎题意即可59.公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厚赒给之第135页共135页\n【解析】5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词义。①句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国:国都;②句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③句意: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置:摆放,放置;④句意: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卒:死。5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予:我;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或许。(2)坐:通“座”;泣:哭泣,流泪。5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文学积累。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为: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句话不仅是古仁人旷达胸襟和宏伟抱负的体现,也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在中国的璀璨历史中,这样的“古仁人”还有:①文天祥他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②伍子胥他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也是知名的军事家,伍子胥带着吴国的军队征战四方,使得吴国成了众诸侯中的一大强国。在最初的越国来降时候,伍子胥就向吴王进言提早杀了勾践,可是吴王不以为然,他认为越国已经来降不足畏惧,伍子胥遭到拒绝之后深知自己无法说动吴王,也知道吴国离灭亡不远,于是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朋友。回来之后就被奸臣污蔑说他有谋反之心,吴王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气愤自尽,然后嘱咐家人在他自尽后把他的眼睛放在吴国的城门上,他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③狄仁杰狄仁杰最初是唐朝的官员,后担任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多的时间把大理寺堆积的陈年旧案全部处理干净,涉案人数达到一万多人,全部公正廉明,使得犯人伏法。但是就因为他惩奸除恶从不手软,对付贪官的时候也不顾他人脸面。使得他就算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使得他经常被朝廷中人和同僚陷害,使得他防不胜防,在官场的生涯也一直都是起起落落,即使有很多次威胁到了生命,但是他依旧以天下百姓为主,敢于冒犯圣上也要说实话,使得武则天对他非常的重视。在他离世之后,武则天还曾为他罢朝三日,如此忠心又为民的朝臣的确值得人敬佩。④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1838年9月20日,湖广总督林则徐奏陈严禁吸食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硝烟。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35页共135页\n5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阅读乙文,由“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联系文句“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可知,范仲淹在闲暇时本来准备与部属摆酒宴欢饮,但看到外面有丧事,便“亟令询之”。听说有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连身后事都置办不齐全后,心中惆怅不已。便决定撤掉宴席,给送殓的人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够完成这件丧事。从这里可看出,范仲淹是一个心忧百姓生计的人,他对普通人的不幸境遇抱有极强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这正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所以词句为:①亟令询之;②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点睛】参考译文:甲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乙第135页共135页\n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很惆怅,立即撤掉了宴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这件丧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60.B61.C62.A63.(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2)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解析】60.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句意为: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故选B。6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C.句意为:出外逃亡。亡:逃亡。故选C。6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论述了发现和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有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故选A。6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2)观,看;众,多。【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第135页共135页\n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乙】宋昭公国亡后外出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穿好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64.    委:放弃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畔:同“叛”,背叛    反:同“返”,返回65.(1)支持、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的人都顺从他。(2)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66.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67.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解析】6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2)句意: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3)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4)句意:追赶的人回来说。反:同“返”,返回。6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第一个“之”:到;至:极点;顺:归顺、顺从;(2)夫:句首语气词,不译;第一个“以”:凭借;第二个“以”:让、由;决:决定;治:治理。6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乙】文“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可知子奇使“阿县大治”的举措为: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第135页共135页\n6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联系前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能行仁政的君主作战能胜利是因实行“仁政”获得了天下人的归顺(帮助),据此可找到【乙】文中的“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即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的人都顺从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者。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熔冶兵库里的兵器来做耕器,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贫穷人,阿县治理的非常好。魏国听说年轻的子奇治理地方,兵库里没有兵器,仓库也空了,就发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68.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69.    到,等到    说,讲    怀疑    像这样    对……说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70.D71.C72.(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第135页共135页\n73.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解析】68.考查断句。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是句首状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及/其家穿井。王信之乎:大王您相信吗?“王”是主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王/信之乎?6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2)句意: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道,说,讲。(3)句意:我有些怀疑了。疑,怀疑。(4)句意: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若此,像这样。(5)句意:对魏王说。谓……曰,对……说。(6)句意:外出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70.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从;D.到\到;故选D。71.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代词,这件事。A.补齐音节,不译;B.主谓之间,不译;C.代词,这件事;D.助词,的;故选C。7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一人之使,一个人的劳动力;非,不是;于,在;(2)夫,发语词,不译;之,主谓之间,不译;明,明显;言,说。7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阅读启示。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作答即可。宋君听到传闻后“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谣言是半信半疑,体现他的实事求是精神。魏王听到传言的态度由开始的“否”到“寡人疑之矣”再到“寡人信之矣”,可以看出魏王立场不够坚定,面对谣言没有保持清醒,没能明辨真伪。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们应该成为宋君那样的人,不要成为魏王那样的人。我们面对谣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信谣,不传谣。【点睛】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甲】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乙】庞恭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74.(1)同“德”,感恩、感激(2)停止(3)勉强,这里有劝告的意思(4)最终75.优厚的俸禄却不去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76.①以三字短句起始,对乞人宁死不食嗟来之食以保持尊严的行为予以称赞,情绪高昂;②用排比句一气贯注,对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进行批判;③最后用反问句发出强烈呼喊:应坚守本心。义正辞严,读来气势充沛。77.谭嗣同被捕前一日已知有危险,别人劝他逃亡日本,他却坚决不肯,愿意以身报国,为变法流血牺牲;在狱中他写诗明志;被捕后在刑场上慷慨赴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一首大义之歌。【解析】7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得:同“德”,感恩、感激;(2)句意: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3)句意:再三劝他。强:勉强,这里有劝告的意思;(4)句意:最终没有离开。卒:最终。7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点词语“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受(接受)、于(对)、加(好处)”要理解正确。第135页共135页\n76.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要求从句式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作者用以三字短句起始,对乞人宁死不食嗟来之食以保持尊严的行为予以称赞,情绪高昂;结合“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知,作者在文中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对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进行批判,说理雄辩有理;结合“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作者在结尾用一个反问句发出强烈呼喊:应坚守本心。义正辞严,读来气势充沛。7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乙】文“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可知,谭嗣同在被捕前一日已知有危险,别人再三劝他东游日本,他不愿意;为了国家昌盛,坚持变法,宁愿为变法流血牺牲;这体现了谭嗣同“舍生取义”的精神;结合“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知,谭嗣同在监狱的墙壁上题诗明志,诗句的意思是“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这体现了谭嗣同“舍生取义”的精神;结合“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可知,谭嗣同被捕后在刑场上慷慨赴死,神情没有丝毫改变,用自己的生命谱就一首大义之歌,这体现了谭嗣同“舍生取义”的精神。【点睛】参考译文:【甲】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乙】初十这一天,(谭嗣同)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有数位日本志士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不昌盛的原因啊。(如果)有流血牺牲的,请从谭嗣同开始吧!”最终没有离开,所以遭了祸。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作了一首诗题在监狱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第135页共135页\n寄以思念南海。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享年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谭君慷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78.D79.C80.C81.甲: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乙: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82.示例:①英勇果敢:甲文智杀两尉,乙文项梁指使项羽杀郡守,可以看出两人的英勇果敢;②富有谋略:甲文陈胜吴广为起义作准备,激怒众人,乙文项梁和项羽里应外合,看出他们富有谋略。【解析】7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目的,可翻译为“用来”/连词,表原因,可翻译为“因为”;B.动词,可翻译为“去,到”/结构助词,可翻译为“的”;C.连词,表顺接/连词,表修饰;D.两个“乃”都是连词,可翻译为“于是,就”;故选D。7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C.“尉果笞广”的意思是“将尉果然用鞭子打吴广。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故选C。8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乙】文主要讲述了项梁和项羽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因此A项“项羽夺取郡守之位”表述不正确;B.乙文段中并没有提及“‘有一人不得用’一事,也未体现项梁任人唯贤;D.“籍遂拔剑斩守头”“籍所击杀数十百人”是正面描写;“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是侧面描写,因此“从侧面来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了项羽的勇猛善战的英雄形象”表述不正确;故选C。8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宁:难道。种:在这里指天生的贵种。乎: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2)闻:听说。先:抢先,先做。即:就。制:制服,控制。后:落后,后做。为:被。第135页共135页\n8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分析即可。根据【甲】文吴广抓住“将尉醉”的时机,“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又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体现了吴广富有谋略;根据【乙】文“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可知,项梁故意和郡守说只有项羽知道桓楚的下落,为刺杀郡守创造机会,由此也体现了项梁富有谋略;根据【甲】文“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可知,吴广果断杀死两尉,发动起义,势如破竹,体现了他的英勇果敢;【乙】文“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可知,项梁指使项羽杀死郡守斩下郡守的头颅,拿走郡守的官印,控制郡守的部下,由此也可看出项梁的英勇果敢。【点睛】【参考译文】【甲】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乙】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83.    磨刀石    少    非常(十分、特别)    放下。84.(1)拿它靠近火烘烤。(2)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应当)人很多了。第135页共135页\n85.鲁肃“大惊”评价吕蒙,表明吕蒙长进之大,从侧面突出了孙权“劝学”的成效显著。【解析】8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为: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2)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3)句意为:非常吃惊地说。大,非常(十分、特别)。(4)句意为:放下担子站立着。释,放下。8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1)就:靠近。炀:烘烤。(2)宜:应当。8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内容可知,鲁肃“大惊”的原因,是吕蒙与之前大为不同,才能谋略都大为长进,这是因为吕蒙学习的原因。而吕蒙之所以学习是孙权“劝学”的结果,从而侧面突出孙权“劝学”的成果显著。【点睛】参考译文:【甲】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乙】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丙】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丁】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86.    财资缺乏    同“弼”,辅佐    灭亡    返回87.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第135页共135页\n88.(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2)朝廷内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啊!(意思对即可)89.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助君王的贤士;谄媚奉承的人多,不能使君王知道自己的过错。(言之有理即可)【解析】8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使他受尽贫困之苦。空乏:财资缺乏;(2)句意为: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句意为: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亡:灭亡;(4)句意为: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反:返回;87.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人离开国家失掉国家的原因是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是“由宋君观之”得出的结论。“谄谀者众也”是“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的原因。故断句为: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8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2)重点字词:内外,朝廷内外;闻,使……听到。过,过错。是以,因此。8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题干要求结合甲乙两文一起分析。首先,从乙文“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知宋昭君身边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即“谄谀者众”,就是说奉承拍马的人太多,国君被蒙蔽,不能自省。结合甲文第②段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若想让国家长治久安,国内需有“法家拂士”,国外需有“敌国外患”,而宋昭君仅有“敌国外患”,却无“法家拂士”,甚至是“谄谀者众”,这就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点睛】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几百人,穿好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人离开国家失掉国家的原因是奉承拍马屁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90.(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原因91.B92.(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93.《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解析】9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句意:派人问他原因。故,原因。91.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介词,按照/动词,认为;B.语气助词,啊/语气助词,啊;C.结构助词,的/代词,它;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故选B。第135页共135页\n9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安(怎么)”“求(要求)”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悲(感到痛苦)”“贞(诚实正直的人)”“名(称作)”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9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以及对文章内容、主题的把握。甲文第③段中,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终只能得出“天下无马”的结论。因食马者的无知彻底埋没了千里马的才华,作者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饱含深深的无奈。乙文中,根据“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可知,厉王及武王不识玉,对卞和施以酷刑,导致“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即把宝玉看为石头,把忠贞的人看为说谎的人。本文说明如果当权者不能够识别人才,就会造成人才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结局。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两篇文章主题的相似之处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乙】第135页共135页\n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啊。(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94.(1)培养。(2)同“举”,推举(3)以……为亲(4)同“悦”,愉快。95.(1)这样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闭了。(2)老百姓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走木头。96.    取信于民(或: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97.[示例]不同意。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解析】9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2)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推举。(3)句意: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4)句意: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说,同“悦”,愉快。9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是故,因此;谋,奸邪之谋;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2)怪,认为……奇怪;莫敢,不敢。96.考查比较阅读。联系乙文中的“恐民之不信”要知,卫鞅这样做的目的是取信于民。甲文中“讲信修睦”的意思是: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讲信”也体现了取信于民。97.考查比较阅读。对于这种观点应持不同意的态度。甲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也就是说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应由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共同治理。乙文中“太子,君嗣也”的意思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把自己的儿子作为国家的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甲文中“讲信修睦”的意思是: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睦”是“培养和睦的气氛”。乙文中“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用严刑峻法惩处了太子的老师,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点睛】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乙】商鞅的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最终发布法令。……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98.(1)自夸   (2)慢慢地   (3)了解   (4)另,另外99.B100.写鲁肃对吕蒙才略今非昔比的惊叹与结友而别,从侧面衬托了孙权劝学的效果。101.《卖油翁》:熟能生巧;要谦虚,不要仗着自己有本事就自夸;等等。《孙权劝学》:开卷有益;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等。102.(1)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2)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解析】98.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公亦以此自矜”的意思是:他也因此而自夸。自矜:自夸。(2)“徐以杓酌油沥之”的意思是: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芦里。徐:慢慢地。(3)“见往事耳”的意思是: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4)“即更刮目相待”的意思是:就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第135页共135页\n9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A.代词,指卖油翁;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代词,指活字;D.代词,指学习这件事;故选B。100.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孙权劝学》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吕蒙才略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由此分析,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和“结友”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10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另外,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老翁却沉着镇静,从容不迫。陈尧咨的作为告诉我们不要自夸,不要仗势欺人,要谦虚;卖油翁的为人处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冷静,要苦练本领。《孙权劝学》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另外,“蒙乃始就学”,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诉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从孙权用现身说法劝学,告诉我们劝人要讲究策略。10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尔,你;安,怎么;轻,轻视。(2)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点睛】参考译文:《卖油翁》陈尧咨善于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因此自以为了不起。(他)曾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卖油老头儿)看到他放箭每十箭能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卖油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本领?”卖油翁说:“(怎么敢呢,)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钱孔进了葫芦里,而铜钱却没有湿。他于是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第135页共135页\n《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103.(1)悠闲自得(2)完全,完备(3)忧患(4)因此(所以)104.A105.(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106.示例一:欣赏庄子,他不仅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事物,更机智善辩。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他“循其本”,回归争论开始,避重就轻,将惠子发难化解。示例二:欣赏惠子,他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他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把庄子推到无言以对的处境中。107.示例:了解到晏子足智多谋的一面。他冷静分析鲁国的形势,告诉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后瓦解了鲁国的政治力量。【解析】10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从容:悠闲自得;(2)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3)句意: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忧:忧患;(4)句意: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故:因此(所以)。104.A.都是代词,这;B.代词,指话题/难道,表反问语气;C.介词,用、拿/介词,因为;D.动词,窘迫/形容词,理解不清;故选A。第135页共135页\n10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子:你。非:不是。安:怎么。(2)居:过、过了。期年:一年。去:离开。10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作答时先要明确自己欣赏谁,然后阐述其理由,理由要充分合理。可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认为游鱼快乐是他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是自己愉悦心境的外化;面对惠子的发难,庄子把惠子所说的“安知”(怎么知道)解释成“哪里知道”,巧妙应对,说明他机智善辩。也可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进行反驳,逻辑严密。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的思想。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10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乙文晏子的话“若(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分析,晏子对于景公的忧虑,他能够理性地进行分析,并且告诉齐景公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最后瓦解了鲁国的政治力量。可见晏子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乙】孔子到鲁国做宰相,齐景公认为孔子到鲁国做宰相这件事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你用不着忧愁。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鲁国的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你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用于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108.D109.A第135页共135页\n110.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就不会发生。111.    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112.不同意。示例一: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二: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解析】108.D.“令既具,未布”的意思是: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既,已经。故选D。109.本题考查断句。A.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亲其亲,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是动词,分别是敬爱和疼爱的意思,后一个“亲”和“子”是名词,分别是父母和孩子的意思,“独”是只,单单的意思。“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改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选A。11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1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一问,商鞅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取信于民。这样才能顺利实施新法令。第135页共135页\n第二问,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甲文中体现这一点的两个字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的“讲信”。1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态度,不同意。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写出理由即可。在甲文《大道之行》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文根据“太子,君嗣也”可知,秦国的继承人太子,不是通过“选贤与能”选出来的,而是直接继承的王位,这不符合“大同社会”的标准。根据“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分析,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的特征。所以不同意这种说法。【点睛】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乙)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老百姓非常高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太平景象。113.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114.    (1)害怕    (2)国都    (3)栖息(停)    (4)飞过115.(1)庄子来(梁国),想取代你做宰相。(2)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116.示例:寂寞清冷(幽静、凄清)。第135页共135页\n117.都表现了志趣的高洁。【甲】词借“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托物写怀,表达了苏轼对理想的坚守。【乙】文借“鹓雏”不屑“腐鼠”,比喻巧妙贴切,生动地表现了庄子志向高洁。【解析】1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根据句意断为: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1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恐:害怕;(2)句意: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国:国都;(3)句意: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止:栖息(停);(4)句意:鹓鶵从它面前飞过。过:飞过。1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庄子来”一句省略宾语“梁国”;欲:想要;代:取代;子:你;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2)今:现在、如今;以:用;之:的;邪:语气词,吗。11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词文中的“寒枝”“寂寞”“冷”等词,渲染了夜晚寂寞清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117.第135页共135页\n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赋予孤鸿,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表达了苏轼对理想的坚守。【乙】文“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先写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习性;“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写“鹓雏”不屑“腐鼠”,进而引出“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运用类比(比喻)的手法,写“鹓雏”不屑“腐鼠”,庄子不屑相位,生动地表现了庄子志向高洁。【点睛】【乙】参考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来(梁国),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118.    所以    通“现”表现    你    这119.B120.(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2)您这是要去哪里?121.    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重视人才,尊重人才122.壮志难酬作《马说》【解析】1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所以;第135页共135页\n(2)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3)句意: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汝:你;(4)句意:这是不想让我好啊!是:这。1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B.均为结构助词,都译为“的”;C.同“饲”,动词,喂\动词,吃;D.介词,在\介词,对于;故选B。1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语气词,吗;(2)君:敬称,您;将:打算、将要;何之:去哪里。1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本文主要写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文章以马为喻,谈论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第135页共135页\n根据【乙】文中“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伊尹,天下之贱人也”可知商汤为了人才屈尊去求见身为普通人的伊尹,体现了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122.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怀才不遇”为后补短语,强调作者满腹才华却“不遇”赏识人才的明主的境遇;“思伯乐”为动宾短语,表达作者的期望“得遇明主”;《马说》一文以马为喻,谈论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可用“壮志难酬”这一后补短语与“怀才不遇”对应,强调作者空有壮志,难以施展才华的境遇;可用“写《马说》”这一动宾短语来与“思伯乐”来对应,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说”为一声,为平声,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点睛】【甲】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乙】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123.    用来    犯过错,犯错误    担忧,忧虑    派,派遣124.(1)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2)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125.    经受磨难后成就伟大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6.示例:忧患意识并不是杞人忧天,是用来提醒自己切不可在一片赞美声中迷失。为人须心中时时有志向,要始终给自己留有一点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不能沉迷于享乐之中,须时时奋进,处处小心,防微杜渐。【解析】1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所以:用来;(2)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犯错误;(3)句意:您又何必忧虑呢?患:担忧,忧虑;(4)句意: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使:派,派遣。1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甚:很、非常;馀:同“余”。1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135页共135页\n【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是”译为“这”,为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联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前文所列举的人物都是经历了磨难的考验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据此可知“是人”应是“经受磨难后成就伟大事业的一类人”。【乙】文写越国遭到严重饥荒,担心国家命运,越王听从范蠡的建议,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缓解了饥荒;在吴国遭遇饥荒时,越国趁机攻打吴国,最终活捉吴王夫差,印证了【甲】文中所阐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126.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谈一谈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表述对我们自身的意义即可。示例:我们应该具有忧患意识,不可在赞美中迷失自己,不能在安逸的生活中失去奋斗的目标。要有压力感,竞争感,树立远大目标,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时时激励自己不懈的奋斗。【点睛】【甲】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付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国也遭受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借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127.    驻军、驻扎    经过    将要    到,往128.(1)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2)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129.文章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对比之中凸显了细柳营的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130.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解析】1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军,驻军;(2)句意为: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居,经过;(3)句意为:皇上即将驾到。且,将要;(4)句意为: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到,往。12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闻,听从;令,命令;诏,皇帝发布的命令;(2)介胄,披甲戴盔;之,的;士,将领;不拜,以,用;见,参见。129.本题考查对比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第135页共135页\n文中第②段“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写皇上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可见他们驻军的松弛;第②段“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写皇帝到细柳军军营看到的情况,可见周亚夫的细柳军军纪严明。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带兵严谨、治军严明、刚正不阿、卓尔不群的人物形象,方能显出大将之才。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同时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1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再结合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即可。文帝称周亚夫为“真正的将军”,这与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文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满弩,持满”可见亚夫治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见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由此看出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这些都是他“真将军”风范的具体表现。【点睛】参考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军中官兵都穿着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成后离开。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第135页共135页\n131.    心志,情志。    高大的样子。    断。    值得。132.(1)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2)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133.(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34.伯牙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失去“知音”之后的悲痛欲绝的心情,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解析】13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1)句意为:伯牙在弹琴时心里志向想着高山。志:心志,情志。(2)句意为:就像那高大的泰山。巍巍:高大的样子。(3)句意为:伯牙摔琴断弦。绝:断。(4)句意为: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足:值得。13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少选:一会儿,不久;志:心志,情志。(2)鼓:弹奏;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133.本题考查文言文节奏的划分。长停顿可根据文意分析判断,短停顿可根据词语或者句子结构判断。(1)句意为: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根据句意可画出长停顿: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方”表示时间,“鼓琴”是动作,中间是短停顿;“而”是连词,表转折,与“鼓琴”的动作之间是短停顿;“志”指的是情志、心志,“在太山”是介词结构,“志”与“在太山”是短停顿。故节奏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第135页共135页\n(2)“善哉乎”意思是“弹得真好呀”,“乎”是语气词,相当于“呀”,有延长语气的作用,故此处是长停顿;同理,“汤汤乎”后面也是长停顿;“若”,副词,是“像”的意思,“流水”,名词,“若”和“流水”之间是短停顿。故节奏为: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1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后面的“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以看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是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可见,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真正的知音,他们的深厚情意是建立在相知的基础上的;他失去了自己的知音,内心悲痛欲绝。【点睛】参考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135.A136.C137.C【解析】135.A.句意为: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就:完成。故选A。136.A.动词,做/介词,被;B.介词,自从/代词,自己;C.动词,使,让/动词,使,让;D.代词,字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137.C.有误,第2自然段介绍刻字、拆板比较简单,制版、印刷说明得比较详细。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第135页共135页\n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138.(1)平民(2)靠近(3)磨刀石(4)烧139.(1)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2)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140.字模是活的,排版是活的,印刷是活的,字模数目是活的,奇字的制作是活的。(写出三点即可)141.    节约人力物力(节约成本)    减少污染    贮存方便、排版时间缩短、印刷功效大大提高(快捷、效率高)。【解析】138.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有布衣毕昇”的意思是: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布衣:平民百姓。(2)“持就火炀之”的意思是:把它靠近火边烤。就:靠近。(3)“字平如砥”的意思是: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4)“不若燔土”的意思是: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燔:烧。1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为:制成;印:模型;令坚:使……坚硬。(2)若:如果;止:只,仅仅;未为:不能算。第135页共135页\n140.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从字、排版、印刷、字印数目、字的准备等角度作答。字是活的——每字为一印;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字印数目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做法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印刷是活的——更互用之;拆法是活的——以手拂之,其印自落。14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从材料中的“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可知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具有节约人力物力、减少污染、贮存方便、排版时间缩短、印刷功效大大提高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142.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143.    以……为宝    “知”同“智”,智慧    C144.    “……乎?”在句中表达反问语气,强调了丈人坚持道义,视金钱为粪土的人生态度。    “……乎!”在句中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伍员对丈人坚守道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的赞美。145.丈人所宝是义。“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丈人帮助伍员渡河,而没有为赏赐去报官;当伍员把自己价值千金的宝剑赠送给丈人时,丈人也拒不接受。在道义与名利之间,丈人选择坚守道义,做事不求回报,不贪图钱财。第135页共135页\n【解析】14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过于吴”交代了伍员到达吴国这一背景,后面应该停顿;“使人求之江上”写的是伍员派人去寻找老人的举动,“则不能得也”是事情的结果,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1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宝,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宝;(2)句意: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知,同“智”,智慧;(3)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因:于是,就/顺着、就着;B.方:正要/古代计量面积用语;C.食:都意为“吃饭”;D.见:看见/同“现”,表现;故选C。144.此题考查根据语气词理解人物语气和情感的能力。(1)句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乎”在这里表示反问语气,可以译为“呢”,表现了丈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毅然拒绝伍员赠送的价值千金的宝剑的高尚品质,说明他坚持正义,淡泊名利;(2)句意: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乎”在这里表示感叹语气,可以译为“吗”,表现了伍员对丈人坚守道义,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品质的敬佩和赞美之情。第135页共135页\n14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的意思是: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由此可知,丈人帮助伍员渡河,是出于道义,即:丈人所宝是义。他见到伍员时,并没有为了得到高官厚禄而去报官,而是坚守道义,帮助伍员渡河;伍员渡河后向他表示感谢时,他拒绝了伍员赠送的价值千金的宝剑,说明他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视钱财如粪土。【点睛】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见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146.    认为    认为第135页共135页\n    被(表被动)    了解147.A148.(1)鲍叔已经举荐了管仲(或鲍叔举荐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2)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149.鲍叔牙是一个能知贤荐贤让贤;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的人;如果没有鲍叔牙这个会识人伯乐在前,没有他的知贤荐贤让贤,管夷吾这一匹千里马也许就要长蹲监狱,甚至死在狱官手下,更不要说后来的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解析】1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以,认为。(2)句意: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快。以,认为。(3)句意: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见,被,表被动。(4)句意:只是应该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147.考查断句。句意为: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这都是管仲的智谋。“任政于齐”是“管仲既用”是具体表现。“管仲之谋也”是“齐桓公以霸”的原因。故断句为: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故选A。14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既,已经;进,推荐;以,把;下之,居于管仲之下;(2)羞,以……为羞耻;耻,以……为耻辱;显,闻名;于,在。14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可知,鲍叔牙是一个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的人。根据“鲍叔遂进管仲”“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可知,鲍叔牙是一个能知贤荐贤让贤的人。第135页共135页\n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话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才能就不会被别人发现,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老死在马厩里,在奴隶人的手里受屈辱。联系文本中的“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可知,如果没有鲍叔牙的举荐,管仲就很有可能在监狱里老死,不可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点睛】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150.A151.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冀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拒152.吴王原本企图趁着魏国大丧,疏于防备而偷袭成功,现在遭到魏将文聘的坚决抵抗,又被荀禹的虚张声势所迷惑,原先的企图无法实现,所以才退兵。【解析】15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意思。A.都是动词,解释为“听说”;B.动词,派遣/动词,射箭;C.动词用为形容词,经过的/名词,儒家经典;第135页共135页\nD.代词,代之前/代词,代陋室。故选A。15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方法为: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再进行断句。句意:孙权的军队习惯于水战,所以他们敢于弃船从陆上进攻,不过是希望我军没有防备,现在文聘已经据城坚守。“权习水战”和“所以敢下船陆攻者”两者是因果关系,所以层次清晰。“冀掩不备也”和前文是承接关系,因此单独为一层,“也”字作为停顿词,也可作为标志。“今已与聘相拒”是补充说明另一个情况,是完整的句子,因此需要断句。故语句停顿为: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冀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拒15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找到要点答题即可。从“吴王闻魏有大丧,秋,八月,自将攻江夏郡”可知,吴王本打算趁着魏国大丧而偷袭,但后来逃走的原因,从两处可知,第一处为“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冀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拒,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可知此时吴王偷袭之后遭到魏将文聘的坚决抵抗,从“朝廷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可知荀禹沿途调集了多名士兵,打战时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才退兵。【点睛】参考译文吴王听说魏文帝去世,到了八月,就亲自率领吴军进攻魏国的江夏郡,江夏郡太守文聘率兵坚守。朝廷商议想要派兵增援。明帝说:“孙权的军队习惯于水战,所以他们敢于弃船从陆上进攻,不过是希望我军没有防备,目前文聘已经据城坚守,进攻的一方需要比防守的力量大一倍才能互相对抗,这样算来,孙权最终不敢在江夏城下久留。”在这之前,朝廷曾派治书御史荀禹慰劳守边将士,荀禹进入江夏境内时,就征调来沿途各县的士兵,以及跟随他前去慰问的上千名步骑兵,举着火把登山。孙权不知道虚实,只好悄悄地撤退。153.(1)①又,再;②以……为喜,对……感到欣喜。(2)鼓励大臣谏争,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解析】第135页共135页\n(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为:旧病复发。复:又,再。②句意为: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喜:以……为喜,对……感到欣喜。(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意思是“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通过太宗的语言可知,唐太宗“居安思危”的表现主要是鼓励大臣谏争,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点睛】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154.(1)已经   (2)大腿   (3)击鼓(击鼓进军)   (4)责备,归咎155.B156.(1)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2)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157.鲁庄公虚心求教,不懂就问,善于听取建议,战争中听从更有军事才能的曹刿指挥,战后虚心求教战胜的原因和追击的时机。宋襄公刚愎自用,虚伪做作,指挥失败,又以假仁假义来掩饰自己的失败。【解析】15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既:已经;(2)句意:宋襄公大腿受伤。股:大腿;(3)句意: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鼓:击鼓(击鼓进军);(4)句意: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咎:责备,归咎。第135页共135页\n15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为并列关系;“利而用之”“声盛致志”为条件,是作战的优势;,“阻隘可也”“鼓儳可也”表判断,表示可以利用前面所谈的优势;故断为: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故选B。15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及:趁着;既:全部;济:渡河,这里指渡过泓水;击:攻击;(2)三军:指军队;第一个“以”:凭借;利用:(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第二个“以”:来;声气:鼓舞士兵的勇气。15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曹刿论战》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把握住了作战时机与追击的时机,战胜了齐国;可见鲁庄公善于听取建议,战争中听从更有军事才能的曹刿指挥;根据《曹刿论战》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战后鲁庄公主动询问曹刿在“齐人三鼓”时才击鼓进军,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的原因,可见鲁庄公虚心求教,不懂就问。根据第一段“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可知,宋襄公没有听从司马的建议,错失了利用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机,错失了楚军未排好阵势的时机,结果宋军大败,可见宋襄公刚愎自用,虚伪做作,指挥不当;根据第二段“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可知,在战败后,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不反思自己,反而用“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的借口(假仁假义)来掩饰自己的失败。据此表述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第135页共135页\n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司马)再次报告。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158.    于是,就    听到,听见    等到    都159.(1)(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2)因此知道他一定善于管理政事。160.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解析】15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于是问道。因,于是,就。(2)句意: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闻,听到,听见。(3)句意:等到进入萍乡县境。及,等到。(4)句意:都被称作能干的官吏。皆,都。15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虽,虽然;识,认识;其,他;(2)以是,因此;必,一定;善政,善于管理政事。第135页共135页\n16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作答。文章中“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皆完茸,田莱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鄽肆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这些内容说明张希颜在管理、交通、农业、治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百姓生活井然有序,表明张希颜是一位善于政事、有才能的好官员;从张咏和范延贵的谈话中,可知范延贵观察细致,能从百姓生活细节方面来评价张希颜,说明范延贵有识人之才,也是一位好官员。从“忠定大笑曰‘希颜固普矣,天使亦好官员也。’”说明张咏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人,因此张咏为国举贤将两人“同荐于朝”。【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叫范延贵的人担任皇帝的侍从官,押兵经过金陵。张咏担任当地太守,于是问到:“使者沿路过来,曾见到好的官员吗?”范延贵说:“昨天路过袁州萍乡,县令张希颜,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忠定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延贵说:“自从进入萍乡县境,驿站桥道都修葺过,正在耕种及休耕的田地都得到开垦,野外没有懒惰的农民。等到了城里,店铺里没有赌博的人,交易的时候人们不喧哗争执。夜晚住在邮馆内,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因此知道他一定擅长处理政务。”忠定大笑着说:“希颜本来就很好,使者您也是一位好官员。”忠定当天将两人一同举荐给朝廷。希颜后来担任发运使,延贵也做到了阁门祗候的职位,都被称作能干的官吏。161.A162.(1)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2)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163.国家尊重人才才能兴旺;招聘人才(做事)要讲方法。(其它合理也可)【解析】161.A.句意:燕昭王去拜访郭隗先生。见:拜访;故选A。16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已:已经;其:动词,指那匹死了的千里马;骨:尸骨;(2)欲:想要;致士:指招纳有才能的人;始:开始。第135页共135页\n16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寄寓的道理。本文主要讲了郭隗类比说理,讲涓人用五百金买死的千里马的尸骨给国君,使有千里马的人主动找到国君的事例,讲燕昭王若想招贤纳士,先从敬重“我”(郭隗),自然就会有贤才不惧路途遥远主动追随燕昭王;于是达到了“士争凑燕”的效果,可见招聘人才(做事)要讲方法;联系第二段“二十八年,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入至临淄,尽取齐宝”可知,因为燕昭王知人善用,和秦楚及三晋联合策划攻打齐国,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可见国家尊重人才、善用人才才能兴旺。【点睛】参考译文:燕昭王去拜访郭隗先生,说:“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我应当先样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尸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死马,而且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是超过我的人呢?他们怎么会以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二十八年的时候,(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164.D165.B166.A167.D【解析】16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D.而果昌赵:他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昌盛。D错误,选D。16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之”是“三年而问之”这句话的宾语,“伯鲁”是“伯鲁不能举其词”的主语,故在“之”后面断句;“问其简”的意思是(赵简子)问竹简哪里去了,主语是“赵简子”,与前一句主语不同,故在“问”前面断句;“已失之矣”是对“问其简”的回答,故在“已”前面断句。句子是: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故选B。第135页共135页\n16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乃:于是。书:书写。训诫之词:训诫的话。于:在。二简:两个竹简上。以:来。授:授予,交给。二子:两个儿子。故选A。16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D.这个故事写赵简子写训诫在竹简上考察两个儿子,进而选出合适的继承人,展现的是赵简子是一位出色的、著名的政治家的形象,并没有展现其作为父亲这个角色的爱心,无中生有,D错误,选D。【点睛】参考译文:赵简子的儿子,年长的叫伯鲁,年幼的叫无恤。将要选出继承人,不知道该立谁好。于是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来给两个儿子,说“要慎重地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因此赵简子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他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168.C169.D170.A171.①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②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解析】168.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该句意思为: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所以他要调走李广。其中“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交代了背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是事件的起因,“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交代了卫青的目的,“故徙前将军广”是事件的结果。据此断句为: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故选C。169.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句意:他还是一再坚决向卫青请求。固:坚决。故选D。第135页共135页\n170.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B.不是“战死在单于面前”,文中“先死单于”意思是与单于拼死一战;C.“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表述有误,认为李广年纪大的只是汉武帝;D.“不听将令的人”“最终没有”的说法错误。文中只提到李广“意甚怒”,并未说不听将令,而且“李广领军与赵食其合军出东道”,说明也是听从号令的;故选A。171.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①句中:谢:辞别。起行:离开。意:神情。甚:很。就:返回。②句中:欲:将要。曲折:事情的缘由。据此翻译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达到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况且我从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可是在出发之前,卫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172.    谒:拜访    下:攻下    所以:……的原因;表原因173.(1)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有忧愁之色,为什么呢?”(2)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胜利才是困难的事。174.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赵襄子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他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就会灭亡。这便是“生于忧患”的体现。【解析】第135页共135页\n17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使使者来谒之”句意:派遣使者来拜访他。谒:拜访。(2)“一朝而两城下”句意:一个早上却攻下两座城池。下:攻下。(3)“夫忧所以为昌也”句意:所以忧虑是昌盛的基础的原因。所以:……的原因;表原因。17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左右,身边的人;朝,早上;下,攻下;此,这是;何,为什么。(2)胜,打胜仗;持之,保持住胜利;者也,表判断。17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身边的近臣看到赵襄子面露忧色,提出疑问“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赵襄子回答“今赵氐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可知,赵襄子认为自己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担心自己的国家会灭亡,从中可看出他有忧患意识,能居安思危。这便是“生于忧患”的体现。【点睛】参考译文:       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前线派使者来拜见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到这个消息)面露愁容。他身边的人说:“一个早上就攻下翟国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如今主上反而忧虑,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如今我赵氏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个早上却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将要轮到我啊!”孔子知道后说:“赵氏将要昌盛啦!”       所以忧虑是昌盛的基础的原因,喜悦是灭亡的起点的原因。打一次胜仗并不是困难的,要保持胜利的成果才是困难的。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孔子的力气,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凭借力气闻名天下。墨子善于守城攻城,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率兵侵犯别人。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凭借一定的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175.    拜见    如果    遗弃,抛弃176.(1)(你)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2)(假使)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177.答案关键词:仁、义。符合题意即可。第135页共135页\n【解析】175.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孟子拜见梁惠王。见:拜见;(2)句意: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苟:如果;(3)句意: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遗:遗弃,抛弃。17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句注意重点词语“利(利益)、吾(我)”等字词要翻译正确;(2)句注意重点词语“交(互相)、征(取,争夺,追逐)、危(危险)”等字词要翻译正确。17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可知,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君王的全部财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据此可知,孟子认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只有实行仁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点睛】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获利?’士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一万辆兵车中,诸侯拥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中,大夫拥有一百辆,不能算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君王的全部财产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178.    既:已经    说:同“悦”,高兴    刑:惩罚,依法惩治179.(1)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2)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180.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自己必须先做到守信用。第135页共135页\n【解析】178.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令既具”句意为:新法准备就绪。既:已经。(2)“秦民大说”句意为: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说:同“悦”,高兴。(3)“刑其傅公子虔”句意为: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刑:惩罚,依法惩治。179.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译时按现代语序来,如省略句,省略的部分翻译时要补上。重点词语有:(1)募:招募。徙:迁,搬。置:放。者:……的人。予:给。(2)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之,代词,代指这件事。莫:没有。18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卫鞅为了推行新法,让民众相信新法,卫鞅在城南门竖起一根木头,贴告示说有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便将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一个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如约赏了他五十金。太子触犯法律后,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虞,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人们听说后便都遵从了法令。后国家被治理得很好。从“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可知其取信于民,讲求诚信;由“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其违法必究、执法严明。可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第135页共135页\n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181.    (1)全,都    (2)这,这样    (3)不久182.(1)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2)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成为天下正统。183.示例:孔文举为了能拜访李元礼,巧攀亲明释疑,得到众人的赞赏,可见他的聪明机智、巧言善辩;后来应对陈韪的轻薄,以其道反治其身,让陈韪自取其辱,可见他的能言善对。【解析】18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句意: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会通报。皆:全、都;(2)“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句意: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是:这,这样;(3)“寻亦收至”句意: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拘捕了。寻:不久。18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大人:指父亲;岂:表反问,难道;覆巢:打翻鸟巢;之:结构助词,的;复:再,又;完卵:完整的蛋;(2)清:清明;宁:安宁;贞:正统。第135页共135页\n18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第一段“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可知,孔文举为了能拜访李元礼称是李府君的亲戚,在元礼询问有什么亲戚关系时,孔文举称以前祖先仲尼曾经拜元礼的祖先伯阳为师,巧攀亲明释疑,得到众人的赞赏,可见他的聪明机智、巧言善辩;“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写陈韪轻视孔文举,称其小时候聪明,如今变得平庸,孔文举称陈韪小时候很聪明,言外之意是,如今陈韪变得平庸,以其道反治其身,让陈韪自取其辱,可见他的能言善对。第二段“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写孔融被捕,孔融希望不牵连孩子,但是孩子借“覆巢之下,复有完卵”,点明父亲被捕,孩子必然会受到牵连(整体遭殃,个体也不能保全),可见孔融的儿子聪明机智,说话一针见血。根据第三段“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可知,帝王占卜询问帝位能传多少代,却得到“一”,裴楷巧言“一”,称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成为天下正统,言外之意是在晋武帝登基才是天下正统,使帝王高兴起来,足见其聪明机智、能言善对。【点睛】参考译文: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会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以前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感到惊异的。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十分的尴尬。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惶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游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保全性命吗?”这时,孔融的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拘捕了。晋武帝刚登位的时候,用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就在于这个数目的多少。(因为只得到一)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吓得脸色发白,没人敢出声。这时,侍中裴楷进言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成为天下正统。”武帝(一听)高兴了,群臣都赞叹而且佩服裴楷。184.B185.C186.C187.D188.(1)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2)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解析】184.第135页共135页\n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B.“厚遇宾客”的意思是:招待宾客热情诚恳。遇:对待,招待。故选B。18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给,赠送/连词,和;B.动词,归属,委托/名词,类;C.都是动词,“让”的意思;D.名词,方圆/副词,正;故选C。18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调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这是个主谓句,“王”做句子的主语,之后断开。“会”“惧”“秘”是三个连续的谓语,“乃”是修饰谓语的动词,所以应在“惧”“乃”之前断开,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故选C。18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有误,“勾践伐吴,吴师败”“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说明吴国是因为越国不断地进攻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吴王已盟黄池”说明吴国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他们之间没有战争;故选D。188.第135页共135页\n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女,通“汝”,你;耻,耻辱。(2)盟,会盟;乃,于是;使,派遣;请,请求。【点睛】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189.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190.    约定    这    于是,就    代词,指打猎活动191.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192.魏文侯是一个守时守信的君王形象。19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违背约定,做人一定要讲诚信。【解析】第135页共135页\n18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意和语法断句。句意: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这里有三层分句。第一层分句:省略主语“公”,“饮酒”是谓语,“今日”是状语,“乐”是补语;第二层分句:“天”是主语,“又雨”是谓语;第三层分句:“公”是主语,“之”是谓语,“焉”是宾语,且这个分句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公将之焉”。所以断句为: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190.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句意: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期:约定。(2)句意:这天。是:这。(3)句意:于是前往。乃:于是,就。(4)句意: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之:代词,指宴席。19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句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期:动词,约定。期:名词,约会。“岂可不一会期哉”是反问句,意思是“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192.本题考查人物分析。注意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根据“饮酒乐,天雨”“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可知魏文侯因为下起大雨,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亲自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193.本题考查拟写启示。注意结合文章“诚信”的主题拟写。第135页共135页\n示例: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其它事情就违背承诺。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点睛】参考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变得强大。第135页共13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8 20:44:11 页数:135
价格:¥12.88 大小:184.2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