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9

2/79

剩余7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1.(2021·山东博山·)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选自《淮南子·氾论训》)(丙)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肉食者鄙②牺牲玉帛③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④上使使问式(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犒以十二牛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如此而匈奴可灭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第79页共79页 C.乃入见乃行卜D.小大之狱吾妻之美我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4)“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请仿照示例,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乙)文弦高和(丙)文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示例:(甲)文中的曹刿一介平民(位卑),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协助庄公击败齐军,为国解忧。(2021·山东无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第79页共79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长跪而谢之(2)天下缟素(3)图穷而匕首见(4)皆陈殿下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寡人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以次进C.聂政之刺韩傀何陋之有D.秦王还柱而走杂然而前陈者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5.翻译下列句子。(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2)使毕使于前。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了胜利。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2021·山东泗水·九年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第79页共79页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①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②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③夕矣!传曰:“不备不虞④,不可以师。”又曰:“豫⑤备无虞⑥,古之善政。”又曰:“蜂虿⑦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选自《将苑》)(注释)①逾:超过。②旰:念ɡàn,晩;迟。③俟:等待。④虞:准备,防范。⑤豫:预先;事先。⑥虞:忧虑,忧患。⑦虿:念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身份低微B.夙夜忧叹夙:早C.不可以师师:出兵征伐D.此谓燕巢于幕巢:鸟窝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斟酌损益自以为大有所益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C.若乃居安而不思危环而攻之而不胜D.亡不俟夕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9.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无备,虽众不可恃也。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乙)文中提到“居安而不思危”,结合你读过的《出师表》全文和《三国演义》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后主刘禅“居安而不思危”。(2021·山东阳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第79页共79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④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陛:殿堂的台阶。④涂:同“途”。⑤兼月:两个月。⑥详:好的做法。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被狐白之裘/同舍生皆被绮绣C.无问其乡/乡为身死而不受D.君不胜欲/予观夫巴陵胜状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民之哀为乐B.夫大国,难测也/遂衰子孙荷担者三夫C.所睹于涂者/战于长勺D.登轼而望之/雨雪三日而天不寒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15.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非治国之道也16.(甲)文中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学过的古文中的话来回答)(甲)文中的鲁庄公和(乙)文中的齐景公有何共同特点?(2021·江苏兴化·九年级)阅读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第79页共79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乙]武七,名训,堂邑人。家贫,从母乞于市,得钱必市甘旨①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②,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③,积三十年,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④昼乞而夜织。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筑塾费钱四千余缗⑤,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延师课读束脩⑥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⑦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⑧以待。(节选自《武训传》)[注]①甘旨:美味的食品。②义学:免费读书的学校。③权子母:放贷收本息。④蓝缕蔽骭(ɡàn):衣服破旧,仅遮到小腿。⑤缗(mín):古代一千文为一缗。⑥束脩:送给教师的报酬。⑦飨:宴请。⑧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又何间焉②弗敢加也③从母乞于市④得钱必市甘旨奉母18.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从母乞于市A.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B.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C.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19.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断两处)延师课读束脩必丰礼意尤极周挚20.翻译下列句子。(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21.读完两篇文言选段后,小兴觉得曹刿和武训都是行大义之道的人。请分别说说两人“义”的具体表现。第79页共79页 (2021·湖南湘阴·九年级)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⑤。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注)①卫鞅:即商鞅。②孝公:指秦孝公。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2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皆以美于徐公咨臣以当世之事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赏不私亲近D.能谤讥于市朝欲传于商君2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24.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25.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①_________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②__________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2021·山东邹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曹刿论战第79页共79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淝水之战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①,拜卫将军。苻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②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③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④。”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注)①克捷:打了胜仗。②加:加拜。③敌手: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④乞:送给。2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间:参与。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D.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27.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徒以有先生也。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3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曹刿、谢安二人的共同点有哪些?(2021·安徽休宁·九年级)(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第79页共7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京房①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②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③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京房,字君明,汉元帝时以孝廉为郎(皇帝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两人都是暴虐之君。③稽首:古代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3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_(2)臣之妻私臣私:_____(3)今齐地方千里地方:___(4)亡国之君各贤其臣贤:_____(5)亦犹后之视今也犹:__3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知不忠而任之,何邪?33.甲文段中邹忌认为威王不能听到客观的言论的原因是“_____”,乙文段中能表明历史的借鉴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3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京房所提的建议和提建议的方法有何不同?(2021·山东梁山·九年级)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第79页共79页 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同“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饿其体肤饿:使……饥饿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了解,明白C.管夷吾举于士士:士兵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36.下列句子中,加点“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D.入则无法家拂士3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反面进行推论,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B.甲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C.乙文中太宗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必要性。D.(甲)乙)两文都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纵逸”,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9.用斜杠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2021·山东滕州·九年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第79页共79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注)①虞:准备。②御:驾御。这里引申为牵制、干预。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鄙(2)小惠未徧(3)小大之狱(4)故知胜有五4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能而君不御驾者胜A.登轼而望之B.而或长烟一空C.水落而石出者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43.对照乙文,分析甲文中鲁国取得胜利的原因。(2021·山东曲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79页共79页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堆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选自《季梁谏追楚师》)4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敢加也加:增加B.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D.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45.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A.四海亦谬称其氏名B.其真无马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其此之谓乎4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B.乙文通过大国与小国的对比,体现出大国因放纵而无道,之后随候便听取了季梁的劝谏,修明政事,目的是为了得到神明的信任。C.甲文语言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国家要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的思想,也表明了执政者要善于听取意见,体察民情的主张。第79页共79页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今民馁而君逞欲视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2021·广东茂南·)(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韩子卢:犬的名字。②东郭逡:兔的名字。③罢:疲惫不堪。49.根据相应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天下之疾犬也课文勾连记忆法: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而擅其功词典查找法:①擅自;②独自拥有,据有;③通“禅”,禅让;④长于;⑤独特出群……(2)以顿其兵成语记忆法:舟车劳顿(3)5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尽善尽美C.以顿其兵/以塞忠谏之路也D.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第79页共79页 5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53.下列对两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B.(甲)(乙)两段选文都是通过身边事来说理,令人觉得真实可信。C.(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D.(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54.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的劝谏效果有何差异?(2021·江苏句容·九年级)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五国①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②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③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公仲果惧兵而营利。韩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选自《战国策·楚一》)(注释)①五国:分别指赵、魏、韩、燕、楚五国。②韩氏辅国:韩国大臣韩珉。后文“公仲”同此。③营:谋求,这里指诱惑。5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休祲降于天(_____)(2)徒以有先生也(_____)第79页共79页 (3)我悉兵以临之(_____)(4)虽勿与地(_____)5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57.结合(甲)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58.结合(乙)文说说昭阳为使五国之约落空所做的计划是什么?(2021·山东周村·九年级)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信陵君杀晋部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情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5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人之有德于我也②存赵国6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B.徒以有先生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第79页共79页 C.天子之怒人之憎我也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有不可忘者6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2.下面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选自《战国策》,它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B.(乙)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进言,表现了“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应该放在心上”的主旨。C.(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D.(甲)(乙)两文虽篇幅短小,却精悍有力,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铺张扬厉的游说风貌。63.(甲)(乙)两个文段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手法比较其异同。64.(2021·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⑤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忿:愤恨,痛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参与B.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C.弗敢加也:虚报D.忠之属也:忠心(2)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第79页共79页 例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B.乃重修岳阳楼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选文重点突出了战争过程,略写关于战争论述。B.从甲文来看,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恩惠的给予和祭神的诚实。C.乙文中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建议,严格依照法律对诈冒资历者应予以杀之,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正直无畏、严于执法的人。D.甲乙两文写曹刿与庄公、戴胄与太宗的对话都很详尽,其目的都是让决策者取信于民。(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2021·内蒙古赛罕·九年级)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①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②谨受教。”(节选自《战国策》)第79页共79页 (注释)①卒然:突然。“卒”,同“猝”。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6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雎谓信陵君曰___________________(4)人之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选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B.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C.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D.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6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68.请你简要分析(甲)文中画线句的作用。69.(乙)文中,唐雎的这番劝说,对你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发。(2021·河南方城·九年级)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③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节选自《左传》)第79页共79页 (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伯: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7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7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3.语段(一)中的曹刿和语段(二)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救国态度和思想,请简要分析。(2021·内蒙古额尔古纳·)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仲子:齐国高士。④夜邑:在今山东掖县。⑤淄:水名。⑥虞:通“娱”,娱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7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3)田单乃惧__________________(4)先生志之矣_____________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第79页共79页 (2)将军攻狄,不能下也。76.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77.(甲)(乙)两文都表明一个共同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两文中都体现这一道理的句子分别是:(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2021·黑龙江集贤·)阅读古诗文,回答各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⑥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节选自《梁惠王上》)[注释]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7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2)以刃与政,有以异乎_________________79.翻译下列句子。(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80.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2021·广东海丰·九年级)(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第79页共79页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①,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②适交,参佐③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注释)①十二更下:即十分之二的将士换防离去。②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③参佐:参谋人员。8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深谋远虑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C.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以并声势/两狼之并驱如故8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弗敢加也(虚夸,夸大)B.一鼓作气(鼓起)C.死犹未报也(如同,即便)D.以一当十(抵挡)8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84.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5.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采用了顺叙,条理清晰地记录了两场大战,如甲文先后写了战前准备、战中过程和战后分析,乙文依序写了战前决策、战斗过程及结果。第79页共79页 B.甲文中的曹刿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能详察敌情并抓住最佳时机;乙文中的诸葛亮令出必行,力排众议坚持只留下最精锐的八万士兵,最终蜀军一战而大胜。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手法,如甲文中以“肉食者”的浅薄鄙陋有力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乙文中则以蜀国参佐的不同意见衬托诸葛亮的言出必行。D.甲、乙两文都详略得当,重在刻画曹刿和诸葛亮的战争策略,而对战争的场面则是概括性寥寥几笔,这样既可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又避免了主次不分。86.甲、乙两文都记述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请分别分析鲁国和蜀国取胜的原因。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1.(2021·山东博山·)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选自《淮南子·氾论训》)(丙)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79页共79页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肉食者鄙②牺牲玉帛③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④上使使问式(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犒以十二牛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如此而匈奴可灭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乃入见乃行卜D.小大之狱吾妻之美我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4)“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请仿照示例,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乙)文弦高和(丙)文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示例:(甲)文中的曹刿一介平民(位卑),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协助庄公击败齐军,为国解忧。【答案】(1)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③在路上;④派。(2)C(3)天子想要诛杀匈奴,我认为贤人应该因节操(指为国而战)不顾性命,有钱财的人应该上缴钱款,这样匈奴就会被消灭了。(4)【乙】文弦高是个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丙】文卜式是个普通百姓(位卑),却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国家,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当权者目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句意为: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第79页共79页 ③句意为:在周郑两国之间的路上遇到了秦国军队。道:在路上;④句意为:皇帝派使者去问卜式。使:派。(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先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以:用/把;B.而:表顺承/表转折;C.乃:于是;D.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愚,我;以为,认为;宜,应该;输,捐,交纳;如此,像这样。(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从【乙】文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犒以十二牛”可以了解到:弦高本是普通贩牛的商人(位卑);从“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可以知道:他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牛来犒劳秦军,凭借他的智慧和财产让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从【丙】文中“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可以了解到:卜式是一位普通的牧羊人(位卑);从“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可以知道:卜式作为普通百姓,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点睛】【甲】译文:第79页共79页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乙】译文: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途中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丙】译文: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您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2021·山东无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第79页共79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长跪而谢之(2)天下缟素(3)图穷而匕首见(4)皆陈殿下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寡人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以次进C.聂政之刺韩傀何陋之有D.秦王还柱而走杂然而前陈者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5.翻译下列句子。(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2)使毕使于前。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了胜利。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答案】2.(1)道歉(2)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3)穷尽,完结(4)陈列3.D4.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5.(1)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第79页共79页 6.B【分析】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1)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2)句意: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缟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3)句意: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穷:穷尽,完结。(4)句意: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陈:陈列,排列。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介词,从/介词,在;B.介词,用/介词,按照;C.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故选D。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句意: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所以停顿应该是: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1)本题重点词:怀怒:心中的愤怒;发:发作;休祲:吉凶的征兆。(2)本题重点词:使:让;毕使:完成使命;于:在,状语后置标志词;前:(大王)面前。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文中说群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所以“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表述有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第79页共79页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荆轲刺秦王》节选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2021·山东泗水·九年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第79页共79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①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②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③夕矣!传曰:“不备不虞④,不可以师。”又曰:“豫⑤备无虞⑥,古之善政。”又曰:“蜂虿⑦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选自《将苑》)(注释)①逾:超过。②旰:念ɡàn,晩;迟。③俟:等待。④虞:准备,防范。⑤豫:预先;事先。⑥虞:忧虑,忧患。⑦虿:念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身份低微B.夙夜忧叹夙:早C.不可以师师:出兵征伐D.此谓燕巢于幕巢:鸟窝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斟酌损益自以为大有所益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C.若乃居安而不思危环而攻之而不胜D.亡不俟夕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9.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无备,虽众不可恃也。第79页共79页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乙)文中提到“居安而不思危”,结合你读过的《出师表》全文和《三国演义》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后主刘禅“居安而不思危”。【答案】7.D8.C9.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10.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11.赏罚不明,亲近小人,贪图享乐。【解析】7.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D.句意: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巢:名词用作动词,筑巢;故选D。8.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好处/动词,帮助;B.介词,在/动词,在于;C.表转折,却/表转折,却;D.动词,灭亡/动词,逃亡;故选C。9.考查划分句子节奏。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按照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可划分为: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10.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第79页共79页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无,没有;备,准备;虽,即使;恃,倚仗。11.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时结合《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解读。后主刘禅,乃是平庸软弱的君主,被大家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且赏罚不明,亲近小人,贪图享乐,不思锐意进取;又当断不断,缺乏大局观念。【点睛】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乙】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又说:“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2021·山东阳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79页共79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④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陛:殿堂的台阶。④涂:同“途”。⑤兼月:两个月。⑥详:好的做法。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被狐白之裘/同舍生皆被绮绣C.无问其乡/乡为身死而不受D.君不胜欲/予观夫巴陵胜状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民之哀为乐B.夫大国,难测也/遂衰子孙荷担者三夫C.所睹于涂者/战于长勺D.登轼而望之/雨雪三日而天不寒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15.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非治国之道也16.第79页共79页 (甲)文中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晏子和齐景公的对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学过的古文中的话来回答)(甲)文中的鲁庄公和(乙)文中的齐景公有何共同特点?【答案】12.B13.C14.(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15.夫敛民而以为乐/不详/非治国之道也16.政治上取信于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即“善于纳谏”)【分析】12.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间:参与/一会儿;B.被:同“披”,穿/同“披”,穿;C.乡:家乡/同“向”,原先,从前;D.胜:控制/胜:好,美好;故选B。13.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A.以:凭借/用;B.夫:发语词/夫:旧时称成年男子;C.于:均翻译为“在”;D.而: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示转折;故选C。14.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安,养。专,专有。以,把。②句中重点词:知,知道。寒,寒冷。劳,劳苦。15.第79页共79页 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注意要求限断两处。句意为: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故断句为: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可知,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结合乙文内容,从“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中可知,来提醒执政者:要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两文内容,从“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善!寡人闻命矣”“景公乃止”等语句中可知,鲁庄公和齐景公都善于听取别人的劝谏。【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第79页共79页 【乙】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2021·江苏兴化·九年级)阅读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乙]武七,名训,堂邑人。家贫,从母乞于市,得钱必市甘旨①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自恨不识字,誓积赀设义学②,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③,积三十年,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乞如故。蓝缕蔽骭④昼乞而夜织。或劝其娶,七谢之。又数年,设义塾柳林庄,筑塾费钱四千余缗⑤,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延师课读束脩⑥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⑦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⑧以待。(节选自《武训传》)[注]①甘旨:美味的食品。②义学:免费读书的学校。③权子母:放贷收本息。④蓝缕蔽骭(ɡàn):衣服破旧,仅遮到小腿。⑤缗(mín):古代一千文为一缗。⑥束脩:送给教师的报酬。⑦飨:宴请。⑧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又何间焉②弗敢加也③从母乞于市④得钱必市甘旨奉母18.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第79页共79页 例句:从母乞于市A.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B.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C.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19.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断两处)延师课读束脩必丰礼意尤极周挚20.翻译下列句子。(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21.读完两篇文言选段后,小兴觉得曹刿和武训都是行大义之道的人。请分别说说两人“义”的具体表现。【答案】17.①参与②虚夸,夸大③跟随,跟从④买,购买18.B19.师课读/束脩必丰/礼意尤极周挚20.(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2)母亲去世后,稍微长大一些,他在乞讨的同时也给人家做些零工。21.【甲】曹刿:面对外敌入侵,满怀一腔爱国情,主动进见,启发鲁庄公取信于民,迎战齐国。【乙】武训:孝顺仁爱,以乞讨、打工积累的财产,兴办义学,造福社会。【分析】1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可根据语境分析词义。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②句意:不敢虚报数目。加:虚夸,夸大。③句意:他随母亲在街市上乞讨为生。从:跟随,跟从。④句意:讨的钱一定买好吃的东西给母亲。市:买,购买。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中的“于”解释为“在”。A.于:从;B.于:在;C.于:到;D.于:对,对于;故选B。第79页共79页 1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法结构和句意为划分标准。本句的意思:他请来教课的老师,一定给予丰厚的报酬,礼节周到情意真挚。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延师课读/束脩必丰/礼意尤极周挚。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意译与直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本题重点词:(1)遍:一作“徧”,遍及,普遍;弗:不;从:顺从。(2)既:已经;稍:稍微;佣:当佣工。2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根据甲文中“曹刿请见”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见甲文中曹刿面对外敌入侵,满怀一腔爱国情,主动进见,启发鲁庄公要取信于民来迎战齐国。乙文中“家贫,从母乞於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设义塾柳林庄,筑塾费钱四千馀缗,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可见武训的孝顺仁爱,以乞讨、打工积累的财产,兴办义学。【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曹刿)问道:“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根据实情报告给神灵。”(曹刿)回答说:“这是一种小的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判断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乙】第79页共79页 武七,名训,是堂邑人。家中贫穷,他随母亲在街市上乞讨为生,讨的钱一定买好吃的东西给母亲。母亲去世后,稍微长大一些,他在乞讨的同时也给人家做些零工。武训遗憾自己不认识字,发誓积累一些钱财设立义学,他把行乞所得一般存在富豪家图些利息。三十年后,买下二百三十多亩地,仍出去行乞。衣服破旧,仅遮到小腿,白天行乞晚上织布。有人劝武训该讨个媳妇了,但是被武训谢绝了。又过了几年,他在柳林庄建立免费私塾,建这学校花了他四千多缗钱,并且他还将自己积攒下的田地全部捐助给私塾。他请来教课的老师,一定给予丰厚的报酬,礼节周到情意真挚。私塾开学,武训先拜老师,再拜学生,武训给老师们准备很好的饭菜,邀请地方上的绅士来参加,(老师们吃的时候)他总是站在门外恭敬地守候。(2021·湖南湘阴·九年级)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⑤。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注)①卫鞅:即商鞅。②孝公:指秦孝公。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2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皆以美于徐公咨臣以当世之事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赏不私亲近D.能谤讥于市朝欲传于商君2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24.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25.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①_________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②__________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答案】22.C23.第79页共79页 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②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24.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2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分析】22.A.认为/拿、用;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偏爱/偏爱;D.在/给;故选C。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①由此观之:由此看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蔽:受蒙蔽;甚:很。②罚:惩罚;讳:避讳;强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强大的贵族;私:偏私,偏爱;亲近:形容词用作名词,关系特殊的亲信。24.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故正确的断句为: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2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题空一:根据甲文“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提炼: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题空二:根据乙文“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提炼: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点睛】甲文参考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第79页共79页 齐威王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乙文参考译文: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2021·山东邹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淝水之战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①,拜卫将军。苻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②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③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④。”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注)①克捷:打了胜仗。②加:加拜。③敌手: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④乞:送给。2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间:参与。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D.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27.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第79页共79页 例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徒以有先生也。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3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曹刿、谢安二人的共同点有哪些?【答案】26.D27.B28.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29.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30.二人共同点有:沉着冷静,善于谋略,精于指挥。(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D.句意: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凭借。A.句意: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B.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以:凭借,依靠。C.句意:就是因为有先生在啊。以:因为。D.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如,比。故选B。28.第79页共79页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夸大。以:按照。信:实情。29.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性字词,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本题句子的大意是:(然后)对将军们指点授计,让他们各自担负责任,谢玄等人大败苻坚。故断为: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3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比较阅读能力。【甲】文中的曹刿在大军压境时与乡人的对话,“肉食者鄙”的结论,以及战前向鲁庄公“问战”,在得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答案后才同意“可以一战”,这些都能看出曹刿的沉着冷静,善于谋略,精于指挥;根据【乙】文“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根据谢安面对强敌时与谢玄的对话和行事风格,可以看出谢安应战时面对强敌镇定自若,胸有成竹。所以,二人共同点有:沉着冷静,善于谋略,精于指挥。【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乙】这时,苻坚兵势强大,疆场上充满危险,(东晋)各位将领连连吃败仗。谢安派弟弟谢石与侄子谢玄等人为将,看机会出征讨伐,所到之处都获得胜利。朝廷拜(谢安)为卫将军。后来,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驻扎于淮水与淝水之间,京城里震惊恐慌。又加拜谢安为大都督。第79页共79页 谢玄进入军帐问计,谢安面色平静,没有一丝恐惧,说:“我已另有方略。”便不再言语了。谢玄不敢多问,就让张玄将军再去请求计策。谢安便吩咐备车马到山中别墅去,亲朋好友都到齐了,谢安准备与张玄以别墅为赌注下棋,平常,谢安的棋不如张玄,这一天,因张玄心中害怕,便显得棋力相当,而最终张玄没有获胜。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把赢来的别墅送给你吧。”接着,谢安又去游山玩水,到半夜才回来。(然后)对将军们指点授计,让他们各自担负责任,大破苻坚。(2021·安徽休宁·九年级)(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京房①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②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③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京房,字君明,汉元帝时以孝廉为郎(皇帝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幽指周幽王,厉指周厉王,两人都是暴虐之君。③稽首:古代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3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_(2)臣之妻私臣私:_____(3)今齐地方千里地方:___(4)亡国之君各贤其臣贤:_____(5)亦犹后之视今也犹:__3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知不忠而任之,何邪?33.甲文段中邹忌认为威王不能听到客观的言论的原因是“_____”,乙文段中能表明历史的借鉴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3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京房所提的建议和提建议的方法有何不同?【答案】31.确实偏爱土地方圆以……为贤德如同32.(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2)明知他不忠,还要任用,这是什么原因呢?33.王之蔽甚矣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34.邹忌建议威王要广开言路,京房建议汉元帝要分辨忠奸、亲贤远佞;邹总是运用自己的身边小事进行类比,以小比大,京房是以古喻今。第79页共79页 【分析】3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意思是确实。(2)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意思是偏爱。(3)句意: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地方”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意思是土地方圆。(4)句意:亡国之君都认为他们的大臣贤明。“贤”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贤德。(5)句意: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犹”意思是如同。3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蔽”,被动用法,受蒙蔽;“甚”,很,极。(2)“任”,任用;“何”,为什么;“邪”,句末语气词,呢。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段中邹忌用自己的经历“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得出结论,私我者、畏我者、欲有求于我者,皆蔽我也。悟出了这一道理,也触发了邹忌对齐王的讽谏,因为齐王也处于类似的处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而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所以本空应填“王之蔽甚矣”。乙文段中能表明历史的借鉴意义的句子,本文结尾处“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是京房点出了要借鉴历史,别重复古人的错误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今天看古人,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有对汉元帝劝谏之意,也表明历史是有借鉴意义的。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是比较邹忌和京房所提的建议和提建议的方法有何不同,比较不同应从内容上和方法上去寻找不同之处。内容上,邹忌建议威王要认清“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表面现象,要明白“王之蔽甚矣”的危害,进而要广开言路、听取真言;京房是从“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这一问题入手,一步步引导汉元帝思考君王知道任人不忠却任用的原因及危害,启迪汉元帝要分辨忠奸、亲贤远佞。第79页共79页 从进谏方法上,邹总是运用自己和邹忌比美这一身边小事进行类比,用自己的经历“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得出结论,皆蔽我也。联系齐王也处于类似的处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而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类比推理,以小见大;京房则是提出古人古事“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引导汉元帝思考君王知道任人不忠却任用的原因及危害,这是以古喻今的方法。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乙:京房和汉元帝一块儿谈论,京房趁势问元帝:“西周幽王、厉王为什么会灭亡呢?他们任用的都是什么人呢?”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对他们不忠。”京房说:“知道不忠却任用,这是为什么呢?”元帝说:“亡国之君都认为他们的大臣贤明,哪里会知道不忠还任用他们?”京房跪拜道:“恐怕我们今天看古人,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2021·山东梁山·九年级)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同“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第79页共79页 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饿其体肤饿:使……饥饿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了解,明白C.管夷吾举于士士:士兵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36.下列句子中,加点“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D.入则无法家拂士3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反面进行推论,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B.甲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C.乙文中太宗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必要性。D.(甲)乙)两文都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纵逸”,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9.用斜杠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答案】35.C36.B37.A38.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成为外患,就往往会导致这个国家灭亡。39.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分析】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第79页共79页 C.管夷吾举于士,句意为: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士:狱官。故选C。3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例句的句意为:树林茂密了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了就有鱼儿遨游。则:连词,表承接,就。A.副词,就是;B.连词,就;C.连词,那么;D.连词,却;故选B。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先举出六位出身贫贱,经过艰苦磨练后,成就大业的事例,然后就事说理,论述承担重大责任的人,必须经受方方面面的磨练的道理。接下来从正面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的道理,再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揭示、归纳)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可知,“然后从反面进行推论,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理解有误,故选A。3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39.本题考查断句。本题句意为: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故在“事”“宁”后停顿。【点睛】参考译文甲第79页共79页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茂密了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了就有鱼儿遨游,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因畏惧而知道躲避灾害,却不知道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2021·山东滕州·九年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注)①虞:准备。②御:驾御。这里引申为牵制、干预。第79页共79页 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鄙(2)小惠未徧(3)小大之狱(4)故知胜有五4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能而君不御驾者胜A.登轼而望之B.而或长烟一空C.水落而石出者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43.对照乙文,分析甲文中鲁国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40.(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遍及、普遍;(3)诉讼事件;(4)因此。41.D4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2)(明确了)这五种情形,就是懂得了作战取胜的方法(规律)。43.①战前取信于民,战中君臣一心,印证了乙文“上下同欲者胜”。②战前曹刿提醒鲁庄公“何以战”,做好了战前准备,印证了乙文“以虞待不虞者胜”。③在战场上鲁庄公充分信任曹刿,没有横加干涉曹刿的指挥,印证了乙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④曹刿能抓住有利的战机,在适当的时机进攻和追击,印证了乙文“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分析】4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1)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句意: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遍:遍及、普遍。(3)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狱:诉讼事件。(4)句意: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故:因此。4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例句意思是: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然而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而:然而,表转折。第79页共79页 A.句意: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而,表顺承;B.句意:并且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虚词,表转折,然而;C.句意:水位低落,于是石头显露。而:于是、就,表顺接;D.句意:用这样(的手段)就可以生存下去,有的人却不采用。而:却,然而;故选D。4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①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竭:竭尽。②知:懂得;胜:取胜;道:方法。4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真阅读【甲】文,分析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齐国的原因,再从乙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即可作答。鲁国用兵原因有:①从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鲁国战前取信于民,战中君臣一心。这印证了【乙】文的“上下同欲者胜”;②从甲文知,无论是鲁庄公还是曹刿都在战前做好了战前准备。印证了【乙】文的“以虞待不虞者胜”;③从甲文知,在战场上鲁庄公充分信任曹列,不去干涉曹列的指挥,印证了【乙】文的“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④从甲文“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列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进攻和追击。印证了【乙】文的“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按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第79页共79页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然而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2021·山东曲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堆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第79页共79页 (选自《季梁谏追楚师》)4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敢加也加:增加B.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D.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45.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A.四海亦谬称其氏名B.其真无马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其此之谓乎4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B.乙文通过大国与小国的对比,体现出大国因放纵而无道,之后随候便听取了季梁的劝谏,修明政事,目的是为了得到神明的信任。C.甲文语言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国家要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的思想,也表明了执政者要善于听取意见,体察民情的主张。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今民馁而君逞欲视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答案】44.A45.C46.B47.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48.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解析】4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第79页共79页 A.句意为: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加:虚报夸大;故选A。4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含义。例句句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其:代词,他们的;A.句意: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其:自己;B.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加强诘问语气;C.句意:这就叫做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性。其:代词,他们的;D.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其:表推测,大概;故选C。4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根据【乙】文“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可知:季梁的劝谏意在强调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的思想,只有百姓和乐,才能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进而达到“庶免于难”的效果,可见人民的重要性,随候听取了季梁的劝谏,修明政事,目的是为了取信于民;故选B。4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依据。4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吏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故断为: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点睛】【甲】译文:第79页共79页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译文:第79页共79页 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2021·广东茂南·)(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韩子卢:犬的名字。②东郭逡:兔的名字。③罢:疲惫不堪。49.根据相应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天下之疾犬也课文勾连记忆法: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而擅其功词典查找法:①擅自;②独自拥有,据有;③通“禅”,禅让;④长于;⑤独特出群……(2)以顿其兵成语记忆法:舟车劳顿(3)5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尽善尽美C.以顿其兵/以塞忠谏之路也D.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5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第79页共79页 5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53.下列对两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B.(甲)(乙)两段选文都是通过身边事来说理,令人觉得真实可信。C.(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D.(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54.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的劝谏效果有何差异?【答案】49.(1)快(2)独自拥有,据有(独自拥有/据有/②)(3)困顿50.C51.(1)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的。(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52.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53.B54.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分析】4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疾”是“快”的意思,运用课文勾连记忆法,“天下之疾犬也”中“疾”也是“快”的意思。(2)“而擅其功”意思是: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擅:独自拥有,据有。(3)舟车:船与车,泛指一切水陆交通工具。劳顿:劳累疲倦。形容旅途疲劳困顿。据此,“顿”解释为:困顿。50.A.确实/诚意;B.美丽/完美、美好;C.都是“以致于”的意思;D.有时,偶尔/参与;故选C。51.第79页共79页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注意以下关键词:(1)畏:害怕。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5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据此可断句为: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53.B.“都是通过身边事来说理”有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犬兔相争、农夫得利”的寓言故事说理,生动形象。故选B。54.别人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中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乙文中结合“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分析劝谏后果。即: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点睛】译文:甲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第79页共79页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文: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2021·江苏句容·九年级)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乙)五国①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②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③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公仲果惧兵而营利。韩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选自《战国策·楚一》)(注释)①五国:分别指赵、魏、韩、燕、楚五国。②韩氏辅国:韩国大臣韩珉。后文“公仲”同此。③营:谋求,这里指诱惑。5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休祲降于天(_____)(2)徒以有先生也(_____)(3)我悉兵以临之(_____)(4)虽勿与地(_____)5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第79页共79页 (2)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57.结合(甲)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58.结合(乙)文说说昭阳为使五国之约落空所做的计划是什么?【答案】55.吉祥只,仅仅到,靠近给56.(1)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2)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厌恶危难,可以(对他)施以威胁。57.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接着,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58.①用丰厚的财物去诱惑韩国大臣韩珉;②用大军威胁韩国大臣韩珉。(或厚赂之以利,悉兵以临之。)【分析】5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吉祥;(2)句意为: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徒:只,仅仅;(3)句意为:我发动大军去靠近威胁他。临:靠近;(4)句意为: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与:给;5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布衣,平民;抢,撞;徒,裸露;跣,赤脚。(2)重点字词:好,喜欢;可,可以;营,谋取;恶,厌恶。5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分析,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根据“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分析,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接着,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58.第79页共79页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得出:用丰厚的财物去诱惑韩国大臣韩珉;根据“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得出:用大军去威胁韩国大臣韩珉,最终使五国之约落空。【点睛】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乙)(赵、魏、韩、燕、楚)五国联盟进攻齐国。(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谋取楚国。”楚王说:“如果这样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国大臣韩珉,贪图私利又厌恶危难,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厌恶危难,可以(对他)施以威胁。我用丰厚的财物去贿赂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内心一定会感到害怕。他害怕我们的大军且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楚王说:“好。”于是派大公事去韩国,韩珉果然害怕大军且贪图重利。韩国抗拒与赵、魏(联盟)以后,楚国果然没有割地给韩国,而五国联盟攻齐之事就落空了。(2021·山东周村·九年级)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第79页共79页 (乙)信陵君杀晋部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情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5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人之有德于我也②存赵国6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B.徒以有先生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天子之怒人之憎我也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有不可忘者6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2.下面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选自《战国策》,它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B.(乙)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进言,表现了“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应该放在心上”的主旨。C.(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D.(甲)(乙)两文虽篇幅短小,却精悍有力,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铺张扬厉的游说风貌。63.(甲)(乙)两个文段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手法比较其异同。【答案】59.①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②存在,存活。这里是……幸存。60.C61.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突然)就见到赵王了,我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62.B63.同: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第79页共79页 异:两文表达的中心不同,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甲】文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乙】文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意对即可)【分析】59.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②句意:保住了赵国。存:使……幸存。60.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徒:裸露/只;B.以:因为/凭借;C.之:两句均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者:……的原因/……的事情;故选C。61.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自,亲自。卒然,突然。第一个“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它,指这件事。6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有误,根据“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可知,文章的主旨应为: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别人对自己有恩德的事应该放在心上;故选B。63.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同:甲文写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通过唐雎与秦王的对话描写表现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乙文写了唐雎劝谏信陵君的过程,也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第79页共79页 异:甲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乙文“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是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点睛】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乙】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了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退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马上就要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64.(2021·山东济宁·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第79页共79页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⑤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忿:愤恨,痛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参与B.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C.弗敢加也:虚报D.忠之属也:忠心(2)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B.乃重修岳阳楼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选文重点突出了战争过程,略写关于战争论述。B.从甲文来看,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恩惠的给予和祭神的诚实。C.乙文中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建议,严格依照法律对诈冒资历者应予以杀之,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正直无畏、严于执法的人。D.甲乙两文写曹刿与庄公、戴胄与太宗的对话都很详尽,其目的都是让决策者取信于民。(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答案】(1)D(2)B(3)D(4)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5)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第79页共79页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为“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忠”的意思是“尽职,忠于职守”。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副词,于是,就。A.副词,才;B.副词,于是,就;C.副词,竟然;D.副词,才;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重点突出了战争过程,略写关于战争论述”判断错误;本文题目是“曹刿论战”,故“重点突出了对战争论述,略写关于战争过程”。B.“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恩惠的给予和祭神的诚实”判断错误;根据“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民意向背”。C.“对诈冒资历者应予以杀之”判断错误;根据“胄奏:‘据法应流。’”,可知戴胄给太宗的建议是流放,不是杀戮。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肉食者: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句大意为“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故断句为“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点睛】甲参考译文:第79页共79页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乙参考译文:皇上(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举荐入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而未自首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公布于众,取大信于民众的根据。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有伪造资历的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2021·内蒙古赛罕·九年级)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①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②谨受教。”(节选自《战国策》)第79页共79页 (注释)①卒然:突然。“卒”,同“猝”。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6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雎谓信陵君曰___________________(4)人之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66.选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B.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C.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D.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6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68.请你简要分析(甲)文中画线句的作用。69.(乙)文中,唐雎的这番劝说,对你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发。【答案】65.碰,撞。道歉。对……说,告诉。憎恨,讨厌。66.D67.(1)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68.写秦王听了唐雎的话之后的反应,能看出秦王已经被唐雎折服,从秦王的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出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69.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图报。【分析】6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1)句意为: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碰,撞。(2)句意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3)句意为:唐雎对信陵君说。谓:对……说,告诉。(4)句意为:别人厌恨我。憎:憎恨,讨厌。66.第79页共79页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马上就要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故断句为: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故选D。6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重点字词:夫,句首语气词;而,但;第一个“以”,凭借;存,幸存;徒,只;第二个“以”,因为。(2)重点字词: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憎,憎恨;知,知道。6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句段作用分析。“秦王色挠”是神态描写,“长跪而谢之”是动作描写,“曰”后面的内容是语言描写,从秦王的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出唐雎足智多谋、不畏强权、敢于同强大势力相抗衡的强大精神。由“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可知,秦王向唐雎道歉,可看出秦王被唐雎的强大人格所折服。6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启示。由乙文“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可知,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同时要知恩图报。【点睛】【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第79页共79页 【乙】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了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退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马上就要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2021·河南方城·九年级)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③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节选自《左传》)(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伯: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7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7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3.语段(一)中的曹刿和语段(二)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救国态度和思想,请简要分析。【答案】70.(1)参与(2)倒下7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信处理。7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73.第79页共79页 语段(一)中曹刿在强敌入侵时主动救国,不因同乡人阻止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表现出曹刿卓越的军事识见、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语段(二)中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分析】7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间,一词多义,参与。靡,本义,倒下。7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狱,指诉讼事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情,诚心。72.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二人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鲁庄公在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一点来与齐国一战。根据战斗胜利以后,曹刿向鲁庄公分析取胜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最佳的时机,在敌人气势低落,己方气势高昂的时候发动攻击,确定敌人不是诈败后才追击敌军。73.考查比较阅读。根据文段一中的“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可知曹刿具有强调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危亡之际,他主动去见庄公,不因为乡人的阻止而改变。根据曹刿在战前与庄公的对话和在战争中的表现,可知他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善于把握战机。根据文段二中的“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知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拯救国家,当国君请求他出使秦国时,他拒绝了。当国君向他分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如果郑国灭亡了,您也会不利,他才答应。可知他重视的是个人利益,没有家国情怀。【点睛】译文:第79页共79页 (一)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二)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2021·内蒙古额尔古纳·)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第79页共79页 (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③鲁仲子:齐国高士。④夜邑:在今山东掖县。⑤淄:水名。⑥虞:通“娱”,娱乐。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⑨援桴(fú):拿鼓槌。7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3)田单乃惧__________________(4)先生志之矣_____________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将军攻狄,不能下也。76.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77.(甲)(乙)两文都表明一个共同的道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两文中都体现这一道理的句子分别是:(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4.曾:同“增”,增加拂:违背惧:害怕志:记,记住75.(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将军攻打狄城,不能攻下。76.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77.【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分析】7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曾,通假字,同“增”,增加。拂,一词多义,违背。惧,本义,害怕。志,一词多义,记、记住。7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故,所以。将,将要。于,给。是,这。(2)攻,攻打。下,攻克。76.第79页共79页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第二天,他就激励士气,巡视城防,选择站在敌人的石头箭弩攻击范围之内的地方。故断句为: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之所。77.考查筛选信息。甲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这句话强调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乙文:“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现在您有贪生的欢乐,而没有战死的决心。这就是您攻不下狄城的原因。这句话同样强调了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享受安乐往往会有导致失败的危险。【点睛】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田单将要进攻狄城,去拜见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进攻狄城,是会攻不下的。”田单听了有些害怕,便去问鲁仲连:“先生说我攻不下狄城,请听听您讲的道理吧。”鲁仲连说:“现在,将军您,东可收纳夜邑封地的租税,西可在淄水之上尽情地欢乐,金光闪闪的宝剑横挎在腰间,驰骋在淄水,渑水之间,现在您有贪生的欢乐,而没有战死的决心。这就是您攻不下狄城的原因。”田单说:“我有决死之心,先生您就看着吧!”第二天,他就激励士气,巡视城防,选择敌人的石头箭弩攻击范围之内的地方擂鼓助威,狄城终于被攻下了。(2021·黑龙江集贤·)阅读古诗文,回答各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第79页共79页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⑥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节选自《梁惠王上》)[注释]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7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2)以刃与政,有以异乎_________________79.翻译下列句子。(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80.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答案】78.间:间或,偶然。异:不同。79.(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2)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能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80.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分析】78.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间,一词多义,间或、偶然。异,本义,不同。7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由,通过。此,这。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甚,很。(2)为,作为。行,施行。免,避免。率,率领。而,来。80.第79页共79页 考查比较阅读。甲文:邹忌运用类比手法,以家事比国事,自己受到了妻、妾、客等人的蒙蔽推知威王受到的蒙蔽更多,从而让齐威王广开言路,多方听取他人意见,最终齐国国力大盛。乙文:根据“以刃与政”,有以异乎?”“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可知孟子把用刀杀人和率兽食人与统治者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劝谏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应施行仁政。【点睛】译文:甲: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乙: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2021·广东海丰·九年级)(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第79页共79页 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①,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②适交,参佐③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注释)①十二更下:即十分之二的将士换防离去。②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③参佐:参谋人员。8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深谋远虑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C.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以并声势/两狼之并驱如故8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弗敢加也(虚夸,夸大)B.一鼓作气(鼓起)C.死犹未报也(如同,即便)D.以一当十(抵挡)8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84.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5.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采用了顺叙,条理清晰地记录了两场大战,如甲文先后写了战前准备、战中过程和战后分析,乙文依序写了战前决策、战斗过程及结果。B.甲文中的曹刿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能详察敌情并抓住最佳时机;乙文中的诸葛亮令出必行,力排众议坚持只留下最精锐的八万士兵,最终蜀军一战而大胜。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手法,如甲文中以“肉食者”的浅薄鄙陋有力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乙文中则以蜀国参佐的不同意见衬托诸葛亮的言出必行。D.甲、乙两文都详略得当,重在刻画曹刿和诸葛亮的战争策略,而对战争的场面则是概括性寥寥几笔,这样既可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又避免了主次不分。86.甲、乙两文都记述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请分别分析鲁国和蜀国取胜的原因。第79页共79页 【答案】81.D82.C83.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84.(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85.B86.鲁国:战前取信于民,战中详察敌情并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蜀国:尽管强敌来犯,诸葛亮还是按原计划让该换防回家的两万将士如期回家,以守信赢得了军心,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分析】81.A.谋议、策划;B.目光短浅;C.类;D.壮大/一起;故选D。82.C.死犹未报也: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犹:尚且。故选C。8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因此断句为: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8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狱,诉讼案件;虽,虽然;情,实情,也可解释为真情、诚心。(2)夫,句首发语词;测,推测,估计;焉,兼词,在那里。85.B.第79页共79页 “坚持只留下最精锐的八万士兵”错误,原文是:皆催令去。意即诸葛亮以信义为根本,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故选B。8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出鲁国做到了政治上的“取信于民”;军事上,曹刿没有急躁冒进,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写他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最终大获全胜。乙文,尽管强敌来犯,但是诸葛亮的言出必行,“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皆催令去”,以坚守信义赢得了军心,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最终“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最终蜀军一战而获大胜。【点睛】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第79页共79页 【乙】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第79页共7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11-06 19:41:09 页数:79
价格:¥11.88 大小:140.0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