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寓言神话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5

2/125

剩余1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寓言神话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列子》)【乙】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①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②,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③(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④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注释】①种:越国大夫文种。②翟:通“秋”,对居住在北方的部落的泛称。③女:同“汝”,你。④折节:放下架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2)达于汉阴()(3)喟然叹曰()(4)其卒王霸()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第125页共125页\n3.乙文中列举“汤、文王、重耳、齐小白”四个人的目的是什么?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意在表现“其妻”忠厚、软弱的性格。B.乙文“苦身焦思”及“卧薪尝胆”与甲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精神是相通的。C.乙文“厚遇宾客,贩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等都表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D.甲文“始一反焉”与乙文“越王勾践反国”之“反”意思并不完全相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桑中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新辑搜神记》)[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5.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有病目痛者息阴下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        ②丁氏对曰__________        ③欲持去__________        ④间一岁余__________第125页共125页\n7.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氏穿井得一人                 盲者得视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             将复何及C.闻者传语                           传不习乎D.以余浆灌溉                       间一岁余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9.两段文字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0.甲文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的文言小说集《______________》;乙文出自战国末年______________(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吕氏春秋》。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其一犬坐于前       犬:_______________(2)屠自后断其股       股:_______________(3)吾穿井得一人       穿:_______________(4)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第125页共125页\n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3.甲文通过屠户杀狼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14.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相信不经调查的传言,学了乙文以后,你会怎样去劝导这些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举: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   许:____________(3)甚矣,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第125页共125页\n16.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B.行拂乱其所为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C.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汝心之固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18.甲文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9.乙文中的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第125页共125页\n【注】①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冀陕甘一带。②曩:过去。20.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惩山北之塞()       ②汝之不惠()③然未尝登泰山()       ④是山余亦未登()21.翻译句子。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②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2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原文首先交代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做铺垫。B.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反对愚公移山。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来突出文章主旨。D.乙翁劝诫甲翁,只要有决心,年龄不是登泰山的障碍。23.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论语》)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第125页共125页\n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24.用“/”给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切问而近思切: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______(3)若屈伸呼吸若:______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7.你怎样理解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8.丙文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125页共125页\n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愚公移山》)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选自《周亚夫军细柳》)2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北之塞()荷担()军士吏被甲()不闻天子之诏()3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惩山北之塞()其妻献疑曰()上自劳军()天子且至()3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25页共125页\n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32.从愚公与周亚夫的身上,你各自汲取到了哪些精神营养?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然不知其在何处也。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至河暴涨乃糜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②,传响不绝,则决在斯须间③矣,此为数④也!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⑤,则人事也。惟圣人不委⑥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麋(qún):成群。②筑:猛捣。③须间:转瞬间。④数:天数。⑤神禹随刊: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⑥委:推卸。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年且九十       且:(2)始一反焉       反:(3)固不可彻       彻:第125页共125页\n(4)传响不绝       响:3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5.请选出对【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然不知其在何处也。翻译:但不知道它将在什么地方。理解:作者在此想告诉我们“将决之河”在什么地方。B.象其形而名。翻译:像棒椎的形状而得名。理解:作者解释了鱼得名的原因。36.面对困难时,有人采取保守的态度:【甲】文中的智叟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①______”(原文)之举;【乙】文中居卫河侧者与护堤者看到棒椎鱼聚集一处用头撞岸,便知大堤将决,但他们却无所作为,反而认为这是“②______”(原文)。37.愚公算得上【乙】文所说的“圣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第125页共125页\n【注释】①箧:竹箱。②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但微颔之()(3)辞而去()                      (4)乃反而学()39.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射于家圃/古人有学书于人者B.卖油翁释担而立/而钱不湿C.何陋之有/康肃笑而遣之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蒙乃始就学4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2)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42.通过这两件事,康肃公和“学书者”分别悟到了什么道理?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125页共125页\n③策之不以其道④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北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选自《列子》,有删改)注: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纆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告以良马/潭中鱼可百许头B.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选贤与能C.召伯乐而谓之日/化而为鸟D.见其所见/才美不外见(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两文提到伯乐的用意有何不同?②[乙]文中,伯乐评价九方皋比千里马还要宝贵,请分析其原因。第125页共125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释]①堵:墙。②睨:斜着眼睛看。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④纵:放开。4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第125页共125页\n4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惩山北之塞     __________聚室而谋   __________老人白缚于树__________但见杨双膝跪地__________4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二处)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48.【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乙】文给你启示是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北冥有鱼》)【乙】《神异经》①曰:北海有大鸟,其高千里。头文曰“天”,胸文曰“鸡”,左翼文曰“鹭②翟”’,右翼文曰“勤”。左足在海北睚③,右足在海南崕。其毛苍,其喙赤,其脚黑,名曰天鸡,一名骜勤。头向东,止海中央,惟捕鲸鱼,食则北海水流。利不犯触人,不干物。或时举翼飞,其两羽相初④,如雷如风,惊动天地。(节选自《太平御览》)第125页共125页\n【注】①《神异经》: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②鹭(yī):乌名。③崕:同“崖”,高地的边缘。④相初:刚开始。4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l)志怪者也()             (2)亦若是则已矣()(3)食则北海水流()       (4)或时举翼飞()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而飞   而伯乐不常有B.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C.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我酌油知之D.其正色邪   其真无马邪5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其毛苍,其喙赤,其脚黑,名曰天鸡。5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北海的“大鸟”,请具体分析。【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愚公移山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第125页共125页\n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5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动心忍性()                               (2)国恒亡()(3)惩山北之塞()                               (4)始一反焉()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5.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很多伟人都历经了磨难才取得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给我们指出了经历磨炼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则告诉我们,困难和磨炼就像是太行、王屋二山,持之以恒,“________”。56.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技要求回答问题。【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于是鸱③第125页共125页\n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①[鹓雏(yuānchù)]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醴(1ì)泉]甘美的泉水。③[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鹰。5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A.仰而视之曰:“吓!”       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B.安知鱼之乐       庄子往见之C.非练实不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D.惠子相梁       似与游者相乐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59.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B.乙文中,庄子面对惠子的猜忌,主动与惠子见面,可见他勇敢机智;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可见他淡泊名利、志向高洁。C.甲文虽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D.乙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60.从【甲】【乙】两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应对技巧?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第125页共125页\n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作“庞葱”)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及其家穿井()   ③闻之于宋君()④今一人言市有虎()   ⑤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6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6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坦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第125页共125页\n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城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遗争者出,顾州纲纪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欠。”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释】①释:放下。②结背:秭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④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⑤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65.解释下列加点字。(1)惩山北之塞(2)惧其不已也(3)同释重担息树阴(4)以杖击之66.翻译下列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2)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67.下列对两文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以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骞,出入之迁也”。C.乙文中的“人有负盐负薪者”中的“负”字,和“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负”字意思不相同。D.《恐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第125页共125页\n68.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6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一处)。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70.解释加点的词语(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寡人疑之矣()(4)求闻之若此()(5)谓魏王曰()(6)而出溉汲()7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第125页共125页\n7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   (《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7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7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周亚夫军细柳第125页共125页\n司马迁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7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全,尽。B.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C.军中闻将军令   〔闻〕听说。D.居无何   〔居〕经过。76.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于是传达文帝的命令让军士打开大门。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77.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主要刻画了愚公、周亚夫两位人物形象。他们有追求、有担当。在作者的笔下,愚公虽年近九十,为造福子孙后代,不惧艰难,带领能挑担的子孙三人,叩石垦壤;周亚夫为了保家卫国,恪尽职守,积极备战。第125页共125页\nB.愚公移山,条件艰苦,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工具简陋,路途遥远,还遭到智叟讥笑,但他坚持不懈,移山不已,终于感动了夸娥氏二子,将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了;周亚夫驻守细柳,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刚正不阿,得到了汉文帝的称赞。C.甲文借愚公移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乙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不卑不亢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D.两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如:甲文将愚公跟智叟作对比,突出愚公的不愚,目光长远,坚信山定会被挖平;乙文将汉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所遇到的情况和细柳驻军的情况做对比,突出细柳驻军的军纪严明,周亚夫的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卖蒜老叟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第125页共125页\n,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78.下列选项对选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B.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C.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D.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7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8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B.乙文写的是一个以卖大蒜为业的老人,他职业虽然普通,但有着神奇的能力的故事。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D.乙文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8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第125页共125页\n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子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选自《庄子·秋水》)8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怒而飞       _________                                 ②志怪者也_________③非梧桐不止       _________                           ④于是鸱得腐鼠_________8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②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84.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请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85.通过[乙]文鹓鶵,你可以看出庄子具有怎样的品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125页共125页\n8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怒而飞   怒:______(2)《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______(3)咸来问讯   咸:______(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8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韩愈《马说》)C.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魏学津《核舟记》)D.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8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89.阅读【甲】文,你觉得庄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9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何用意呢?【读寓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刳①马取肝第125页共125页\n有客语马肝大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②食马肝而死。”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③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客戏曰:“马无百年之寿,以有肝故也。”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雅谑》【注释】①刳:kū。剖开。②文成:将军名号。汉武帝曾拜方士少翁为文成将军。后杀之。③诳:kuáng。91.解词(1)请选出和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选项()例句:国人道之A.马无百年之寿             B.学而时习之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根据以下信息,推测“客诳语耳”中“诳”的意思:______①观字形   “诳”:形声。从言,从狂。“言”指“言语”、“言论”。②查资料   诳,欺也。——《说文》③联应用   生活中俗语:出家人不打诳语。92.观句(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2)翻译句子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93.品文(1)以下是小吟对文章的品读,表述正确的是()A.宋君有质疑之心,而迂公没有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第125页共125页\nB.《刳马取肝》中迂公始终认为马肝无毒,他反驳了客人的话。C.《穿井得一人》中丁氏常年在外居住,导致劳力不足,为方便取水所以凿井。D.《穿井得一人》中的国人轻信别人的话,没去求证。而迂公则用实践验证了对方言语的科学性。(2)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小玩艺儿,也是大玩艺儿。”请你结合两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积气①,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②,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③,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大喜,晓之者亦舍然④大喜。第125页共125页\n【注】:①积气:积聚的气体。②光耀者:发光的东西。③若躇步跐蹈:你行走跳跃。④舍然:放心的样子。(《杞人忧天》)(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去人近______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______③孔子不能决也______     ④身亡所寄______(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所宝以百数       (《书戴嵩画牛》)B.而日中时近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弈》)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是其智弗若与?   (《学弈》)D.因往晓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弈》)(3)翻译下列句子。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奈地坏何?(4)【甲】【乙】两文是通过哪一种形式来叙述故事的?【乙】文嘲讽了怎样的人?【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大瓠[1]之种第125页共125页\n惠子谓庄子曰:“魏王[2]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3]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4]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5]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6]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7]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8]也夫!”(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释:[1]瓠(hù):葫芦。[2]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3]实:容纳。[4]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5]掊(pǒu):打破,砸烂。[6]龟(jūn):同“皲”,皮肤受冻开裂。[7]洴澼(píngpì)絖(kuàng):漂洗丝绵。[8]有蓬之心: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95.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96.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和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剖之以为瓢(     )A.全石以为底B.以其境过清C.去以六月息者也D.策之不以其道9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98.虚词不虚,亦能表情达意。参照示例,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作用。【示例】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亦”是“也”的意思,“则已”是“罢了”的意思,表示限止语气,“矣”加强语气,三个虚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是一样有所限制”的肯定、感叹和无奈,从而体现庄子思想中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即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有其依靠的规则)的观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第125页共125页\n99.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是把深邃的思想变成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寓言故事,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请根据王蒙观点,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逍遥游》中体现的庄子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②,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③,而斥鴳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李白《大鹏赋》)【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庄子《逍遥游》)【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寥廓:辽阔的天空。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10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10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我呼尔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欣然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抟扶摇羊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下列各项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以虚无为场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B.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第125页共125页\nC.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10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2)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04.说说甲文中的希有鸟和乙文中的斥鷃鸟,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为什么?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05.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1)布衾()多年冷似铁。(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6.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B.怒而飞心花怒放C.亦若是则已矣   实事求是D.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10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第125页共125页\n(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108.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冥有鱼关键句选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内容赏析诗人推己及人,由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这是一种①______②______的济世情怀。大鹏具有③______④______的特点,是一个超现实的形象,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释】①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10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惠子恐/亦若是则已矣B.庄子往见之/下见小潭C.非梧桐不止/子固非鱼也D.仰而视之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第125页共125页\n111.选文中鹓雏、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1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鼠尽而其鸡亦尽/切问而近思B.是非若所知也/未若柳絮因风起C.弗食鸡则已耳/饭疏食D.去饥寒犹远/相委而去1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114.赵人与其子在养猫上的主张分别是什么?(引用原文回答)读完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赵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5.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②其面目,望洋向若③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河伯:黄河之神。②旋;改变。③背:海神。(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第125页共125页\n(2)这则故事包含了哪些道理?116.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③有一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愚者,莫之及也。(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俄:一会儿,不久。④老父:老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俄有一老父至   ②遂依而截之(2)鲁人执竿者应该怎样进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鹿亦有知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1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甚:()            值:()             乃:()118.翻译句子(1)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2)是夜鹿去,遂不归。119.从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现在哪些地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第125页共125页\n《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怒而飞()                      (2)志怪者也()(3)亦若是则已矣()            (4)去以六月息者也()1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C.心乐之(《小石潭记》)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记》)1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23.从文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可看出鹏的_____(特点),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四字词语___。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又客说之曰“。”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①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选自《应谐录》)【注】①圮(pǐ):倒塌学校要举行故事会,小文想为大家讲述以上这则寓言故事,但对讲述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些苦恼,你能帮助她吗?【故事会文本设计】第125页共125页\n124.小文对文章中个别字词的意思有困惑,请你借助各位“老师”的力量为她答疑。《古代汉语词典》“诚”释义:①真诚,诚实;②真实的;③实在,确实。语文老师:“穴”字与“一狼洞其中”的“洞”字,有异曲同工的活用之处。语文课本《<论语>十二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虎诚猛:__________(请填序号)     (2)维鼠穴之:__________       (3)斯墙圮矣:__________125.小文的笔记本不小心被弄脏了,请你根据她的求助内容补全笔记。(1)小文:“之前的翻译内容看不清了。你能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吗?”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文:“文章中少了一句话,你能结合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帮我补全吗?”又客说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会演讲设计】126.小文要对下句作停顿设计,请你帮她选择最合理的一项(     )A.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B.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C.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D.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127.本文末句中有诸多语气词,小文讲故事时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讲故事结尾,以突出寓意?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八月槎(西晋)张华第125页共125页\n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②上,多贵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③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④。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⑤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选自《黑暗中的猜谜》)【注释】①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②查:同“槎”。③奄:忽然。④严:整齐。⑤渚次:水边。12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语句方法解释多赍粮查阅词典法:①拿东西给人,送给;②携带,持;③怀抱着。(1)_____(填序号)去十余日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2)_____竟不上岸参考成语法:有志者事竟成(3)_____有客星犯牵牛宿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4)_____12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130.在《天上的街市》中诗人想象缥缈的空中有一个繁华美丽的街市,在《八月槎》中,作者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天上景象呢?请结合文章语句进行描述。131.《天上的街市》与《八月槎》都描写了牛郎织女的生活,请分析它们的异同。乞猫刘基第125页共125页\n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思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④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hé):何不,为什么不。③垣墉(yuányōng):墙壁。④病:有害。132.解释下列加点字。(1)中山人予之猫()(2)其子患之()(3)是非若所知也()(4)去饥寒犹远()133.翻译句子。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13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若之何而去夫猫也135.对这则寓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B.“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月余”中“鼠尽”“鸡亦尽”。C.赵人认为“有鼠之祸”会导致“吾将饥寒焉”,而“无鸡之利”则是“弗食鸡”。D.凡事有利亦有弊,做事不可因噎废食,害怕付出代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穿井得一人       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25页共125页\n(2)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闻之于宋君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38.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穿井得一人”这件事?139.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4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放下B.但微颔之            颔:下巴C.尔安敢轻吾射             轻:轻视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14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射于家圃                      皆朝于齐B.睨之久而不去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C.徐以杓酌油沥之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第125页共125页\n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杂然而前陈者14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卖油翁身手不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C.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D.本文故事短小,记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4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   ()            (2)毕力平险     ()(3)虽我之死   ()            (4)惧其不已也()1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4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第125页共125页\n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北冥有鱼》)(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谓大同B.《齐谐》者,志怪者也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C.去以六月息者也       望峰息心D.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初极狭,才通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为《逍遥游》开头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B.本文前三句以顶真的形式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后三句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天地浑茫的感慨。C.庄子运用雄奇瑰丽的想象,塑造了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D.本文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都运用了神话故事进行说理,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寓意隽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第125页共125页\n?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B.始龀/始一反焉C.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以途D.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14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48.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第125页共125页\n1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B.一狼径去/意与日去C.屠自后断其股/有朋自远方来D.止增笑耳/公大笑乐1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51.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卖油翁》,回答各题。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5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善射:                                                     (2)轻:15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154.对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卖油翁为何会流露出“但微颔之”的态度?155.阅读《北冥有鱼》,完成问题。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第125页共125页\n(选自《庄子集释》)(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          怒发冲冠            怒不可遏   心花怒放B.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博闻强志            志存高远C.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       如虎添翼       羽翼丰满D.去以六月息者也       休养生息       奔流不息       瞬息万变(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文章内容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翻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理解:鲲不愿沉溺于幽冥北海,它化成大鹏鸟,将借助海水运动的力量飞往南海。庄子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文笔奇幻。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翻译:山野中奔腾的马,空气中飘飞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理解:大鹏高飞九万里,要借助六月的大风和海运之力。马儿和尘埃,也需要借助气息吹拂而生存。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3)随着《大鱼海棠》的热播,电影中会飞的大鱼“鲲”深受观众喜爱,其创作灵感就源于《北冥有鱼》。庄子在《逍遥游》中也写到了其它的鸟儿形象。请结合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说一说鲲鹏和蜩、学鸠、斥鴳等鸟儿的追求有什么不同。蜩与学鸠笑之①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②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③于地而已矣,奚④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斥鴳笑之曰:“彼⑤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⑥也。”注:①之:代指鲲鹏。②榆枋:榆树和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③控:引,落下。④奚:什么,哪里。⑤彼,它,这里指大鹏。⑥至:极,最。文言佳作脍炙人口,蕴含哲理,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富贵不能淫第125页共125页\n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56.读准字音,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注读音。(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157.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怒发冲冠B.年且九十                                                              得过且过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半身不遂158.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第125页共125页\n(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5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D.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6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第125页共125页\nB.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与“阳”相对C.寒暑易节                                易:更替D.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16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始一反焉C.甚矣,汝之不惠D.无陇断焉16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文中,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担心而“献疑”的: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C.文中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D.文章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阅读《狼》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6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25页共125页\n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B.止有剩骨(仅,只)C.一狼洞其中(挖洞)D.屠自后断其股(大腿)16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其一犬坐于前C.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一狼得骨止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165.下列对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态度,“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表明了他的机智。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表明屠户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奸诈的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阅读《卖油翁》,完成下面小题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6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⑴公亦以此自矜()                                     ⑵康肃笑而遣之()⑶康肃忿然曰()                                     ⑷但微颔之()16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25页共125页\n⑴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⑵我亦无他,惟手熟尔。16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B.“睨之”、“但微颔之”这两个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不以为意,为下文两人的碰撞埋下了伏笔。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和“尔安敢轻吾射!”这两个句子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轻蔑态度反感,也体现了他目空一切、不知悔改的性格。D.课文对卖油翁酌油描写详细,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重点。169.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共同揭示的道理。【链接材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②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7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是(     )A.怒而飞   满腔怒火B.去以六月息者也   扬长而去C.老翁逾墙走   铤而走险D.盗窃乱贼而不作   捉贼见赃17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72.庄子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段,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第125页共125页\n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______?”173.按原文填空。两小儿笑曰:“______?”17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日初出苍苍凉凉()175.翻译句子。(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2)孔子不能决也。176.从“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可以看出,两小儿分别从______和______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177.读了本文,你如何理解它的寓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第125页共125页\n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7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身亡所寄          亡:___________(2)因往晓之          晓:___________(3)积气耳             积气:___________(4)若屈伸呼吸       若:___________17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2)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180.选文中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可笑想法?参考答案:1.    将近    南岸    感叹的样子    最终2.(1)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2)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3.强调说明一时的艰难困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以此鼓励安慰勾践。4.A【解析】1.第125页共125页\n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2)句意:到达汉水南岸。阴:南岸;(3)句意:曾感叹说。喟然:感叹的样子;(4)句意: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卒:最终。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2)置:放;第一个“坐”:同“座”,座位;卧:躺着;亦:也。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②,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其意思是: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联系后文“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可知,列举这四人岁历尽艰难困苦终成霸业的事实,劝谏勉励越王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以俟东山再起,成就霸业;强调说明一时的艰难困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以此鼓励安慰勾践。4.A.根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愚公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计划,提出了合理化的疑问,想知道如何处置在移山过程产生的土石,并不是对移山的工程不赞成;因此并非表现“忠厚、软弱”的性格;故选A。【点睛】【甲】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乙】参考译文: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感叹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看来,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于是勾践回国后,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颜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5.有病目痛者/息阴下6.    待,等到    应答、回答    想要    年7.B8.⑴居住在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⑵这树有什么神通,就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9.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5.考查断句。句意为: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有病目痛者”是主语,“息阴下”是谓语,故断句为:有病目痛者/息阴下。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第125页共125页\n(2)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3)句意:想要拿走。欲,想要。(4)句意:过了一年多。岁,年。7.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得到/动词,能够;B.副词,又/副词,再、又;C.动词,传播/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D.形容词,剩下/形容词,多出来的;故选B。8.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国,国都;道,谈论;之,这件事;闻,被……听到;(2)此:代指那棵李树;何:什么;乃:是;耳:语气词,罢了。9.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甲文,《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第125页共125页\n乙文,“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点睛】参考译文:穿井得一人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桑中生李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听说后传闻道:“李树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众人随声传闻。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敬祭的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10.    聊斋志异    吕不韦11.    像狗似的    大腿    挖掘、开凿    讲述12.(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13.对于像狼一样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第125页共125页\n14.答案提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解析】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11.(1)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2)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股:大腿。(3)句意为: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穿:挖掘、开凿。(4)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讲述。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2)求:得到;闻:消息。13.甲文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14.第125页共125页\n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穿井得一人》一文通过叙写人们讹传“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告诉人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的笑话。这与“三人成虎”表达的意思的是一样的。要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15.    选拔,任用    赞同    同“慧”,聪明16.C17.(1)(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18.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出身贫贱,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最终都成就了一番宏大的事业。19.山本身高大无比;路途遥远;挖山人员老的老、小的小,且人又少;挖山工具简陋;河曲智叟劝阻,讥笑。【解析】第125页共125页\n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举:选拔,任用;(2)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3)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16.A.通假字,同“增”,增加/助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B.动词,做事/动词,作为;C.都为副词,都译为“将近”;D.代词,指愚公/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同“增”,增加;(2)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意思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据此可知,甲文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的出身卑微(贫贱),历经坎坷,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19.第125页共125页\n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乙文第一段“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等语句可知,山高大无比,路途遥远;根据乙文第一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挖山人员不是年老的,就是年纪尚小的,挖山人员少;根据乙文第一段“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挖山的工具简陋;根据乙文第二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愚公还面临河曲智叟劝阻,讥笑。【点睛】【甲】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乙】参考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20.    苦于    惠:同“慧”,聪明。    曾经    这第125页共125页\n21.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②甲老翁的妻子儿女离开家乡了,只有老人一人罢了。22.B23.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惩山北之塞”的句意是: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2)“汝之不惠”的句意是: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3)“然未尝登泰山”的句意是:却未尝登过泰山。尝:曾经。(4)“是山余亦未登”的句意是:这山我也没有登过。是:这。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以(用)、曾(连……都)、毛(草木)、其……何(把……怎么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妻子(妻子儿女)、去(离开)、惟(只)、而已(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B.有误,愚公之妻“献疑”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像智叟那样反对愚公移山。故选B。23.第125页共125页\n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和概括。甲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年逾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所以,这两则故事给我们共同的人生启迪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据此理解作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这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2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25.    恳切    趁、乘    你26.(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2)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第125页共125页\n27.这句话用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意思对即可)28.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为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增添烦恼的人。【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因此断句为: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切:恳切。(2)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因:趁、乘。(3)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2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于,对于。(2)亡所寄,无处存身;废寝食,睡不好觉,吃不下饭。27.考查理解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要我们珍惜时光。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也有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的意思。28.第125页共125页\n这则寓意重点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乙)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丙)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劝慰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劝慰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劝慰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面八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劝慰他的人也如释重负,非常高兴。第125页共125页\n29.    sè    hè    pī    wén30.    苦于    提出疑问    慰劳    将要31.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32.从愚公身上学习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周亚夫身上学到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精神。【解析】29.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山北之塞”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塞:阻塞;故读“s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荷:跳着;故读“hè”。“军士吏被甲”句意: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被:通“披”,身披;故读“pī”。“不闻天子之诏”句意:不听天子的诏令。闻:听;故读“wén”。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惩山北之塞”的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其妻献疑曰”的意思是: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献疑:提出疑问。“上自劳军”的意思是: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劳:慰劳。“天子且至”的意思是:天子就要到了。且:将要。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以:凭借。之:的;曾:连;如……何:把……怎么样。第125页共125页\n②以:委派;军:驻军。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愚公移山》中,愚公“年且九十”,为了将两座大山移走“聚室而谋”,决定一起移山,并付诸于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面对智叟的质疑,愚公坚定地说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话,足见其为了实现移山的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根据乙文第一段“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可见,细柳军营戒备森严,严阵以待,只听从将军的命令,防止敌人侵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军纪严明;根据乙文第一段“‘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可知,天子在军队中也不能拥有特权,不能“驱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根据乙文第一段“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可知,周亚夫手持兵器拜见,他是恪尽职守的;周亚夫在军营因穿盔甲,对天子不行跪拜之礼,可见周亚夫将军刚正不阿。从周亚夫身上学到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精神。【点睛】【甲】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乙】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文帝亲自慰劳军队。(文帝一行)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都是直接就快马进去了,将军以下的将士都骑着马迎送(文帝)。等到(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磨快兵刃,手持弓弩,满弓。文帝的先驱到了,赶着马要进去,不能进去。先驱说:“天子就要到了。”看守军营大门的都尉说:“将军下命令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去。于是文帝就让使节命令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亚夫才下命令打开军营大门。看门的兵告诉陪同文帝的车马队伍说:“将军命令,军营里不能骑快马。”于是文帝就控制着马慢慢走。到了军营,将军亚夫手拿兵器行礼说:“身着甲胄的人不能拜见,请让我用军礼来行礼。”文帝被(亚夫)感动了,正色扶着车。(文帝)派人表示满意:“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行礼完毕之后就走了。(大家)一离开军营大门,大臣们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个人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像儿戏一样,那种坚固是可能被偷袭然而俘虏的。至于亚夫,又怎么能够被侵犯呢?”人们久久地称赞他。33.将近;同“返”,往返;通达/改变;回声/声音/响声34.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35.B36.    不惠/汝之不惠;    天数/天数也/数/此为数也37.示例一:算,愚公能坚持不懈,想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符合【乙】文中圣人标准: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示例二:愚公面对困难不逃避,相信人力是无穷的,有计划,能坚持,符合【乙】文中认为圣人不把问题推卸给天数,能够事先谋划的标准,所以算。【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年纪将近九十岁。且:将近。(2)句意为:才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3)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彻:通达、改变。(4)句意为:传出的回声一直不消失。响:回声、声音、响声。第125页共125页\n3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损,削减;丘,山丘;如……何,拿……怎么样。35.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A.有误,这个句子翻译为:但不知道它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其”在这里代指“决口”,而不是指“将决之河”。故选B。3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甲)文“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分析,智叟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乙)文中居卫河侧者与护堤者看到棒椎鱼聚集一处用头撞岸,便知大堤将决,但他们却无所作为,根据“则决在斯须间矣,此为数也”一句,可知他们认为这是“数(或:天数)”。3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乙文的理解,可知所谓的“圣人”,指的是“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从这点来看,愚公能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移山,而不是只认定“天数”,与乙文“圣人”的标准是相符合的。根据这一理解作出解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第125页共125页\n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乙)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将要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但不知它将在什么地方决口。等到棒椎鱼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棒椎鱼,是因为它长得像棒椎而得名的,不知它平时在什么地方,到了河水暴涨之时才成群聚集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传出的回声一直不消失,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就是天数啊!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尽人事。只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卸给上天,他们凡事预算谋划,事后加以补救。38.    放下    点头    离开    同“返”,返回39.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40.D41.(1)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高超的吗?(2)于是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意思对即可)42.康肃公学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有了本领也不应骄傲自满。而“学书者”学到了学无止境,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2)句意: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3)句意:告别师父离去。去:离开;(4)句意:于是返回继续学习。反:同“返”,返回。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吾有一箧物”是陈述事件,“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是并列短语,是对事件如何处理的想法。故断句为: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40.A.介词,在/介词,对、向;B.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代词,指卖油翁;D.均为连词,都译为“于是、就”;故选D。第125页共125页\n4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汝:你;亦:也;第一个“射”:射箭;第二个“射”:射箭的本领;(2)乃:于是、就;启:打开;皆:都;穴:洞。4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寄寓的道理。甲文,根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可知:陈尧咨因为射箭本领高强就以此自夸,轻视卖油翁;卖油翁在面对陈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的质疑时,“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通过倒油技术展示,最后点明“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熟能生巧的道理;可见康肃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有了本领也不应骄傲自满,应戒骄戒躁。乙文,写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向师父学成了书法,结果在搬箱子的时候发现了几十枚磨出洞的砚台,惭愧不已,返回继续向老师学习书法;可见“学书者”明白了学无止境,应该刻苦钻研,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点睛】【甲】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高超的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乙】参考译文: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43.(1)①有时②喂养③用马鞭赶④跟前(2)①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第125页共125页\n(3)C(4)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①甲文提到伯乐是为了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乙文提到伯乐是为了引出九方皋。②九方皋独具慧眼,能看出事物的实质。【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或,有时。②句意: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食,喂养。③句意: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赶。④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临,跟前。(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重点词:且,尚且;常马,一般的马;安,怎么;千里,行千里;②重点词:食,喂养;尽,竭尽;材,同“才”,才能;通,通晓。(3)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能够/大约;B.和/同“举”,举荐;C.都是连词,表承接;D.看见/同“现”,表现;故选C。(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你所派遣的找马人糟糕透了,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败矣子所使求马者”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子所使求马者败矣”。“色物牝牡尚弗能知”与“又何马之能知也”中“尚”与“又”是一组关联词语。据此可以断为: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①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甲文中提到伯乐,是为了强调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伯乐对于千里马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会被人发现,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根据乙文中的“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可知,乙文提到伯乐,是为了引出九方皋。②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乙文中的“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可知,九方皋相马,只看马是否具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对其外观就忽略了。可见他观察事物能直达本质,具有明辨一切的慧眼。【点睛】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秦穆公问伯乐:“您的年岁已高,子孙中有可以派出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象这样的马,奔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蹄印。我的子孙都是一般的人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使他来谒见您吧。”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返回禀报说:“已经在沙丘寻得千里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告诉他:“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吗?这正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还远远不止的地方啊。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天下的机妙啊。他看到千里马的机妙而忘记其粗略的外表,观察到了千里马的机妙所在而忽略其毛色雌雄,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象九方皋这种善干辨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宝贵的地方啊!”马取来后,果然是一匹千里马。44.C45.    惩:苦于    室:家    缚:捆    但:只46.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47.(1)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小的土丘都不能削减,能把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48.    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解析】第125页共125页\n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叩:动词,敲、打/动词,磕;B.且:副词,将近/连词,况且;C.之:代词,他/代词,他;D.许:动词,答应,应允/副词,左右;故选C。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2)句意:召集全家人来商量。室:家;(3)句意: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缚:捆;(4)句意: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但:只。4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拔其拳”是杨二的动作,“已夹入老人腹中”是杨二拳头的状态,“坚不可出”是结果。据此可断为: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4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魁父:小山名;如……何:把……怎么样;(2)故:特意;取势:摆好架势;奋:挥起。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阅读启示。《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卖蒜老叟》通过讲述南阳精于拳术杨二最终败于一个卖蒜老翁的故事,说明这样的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时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点睛】【甲】参考译文:太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小的土丘都不能削减,能把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第125页共125页\n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骂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49.    记载    这样    吃    有的50.C51.(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它的毛是青色的,嘴是红色的,脚是黑色的,名叫“天鸡”。52.【甲】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鲲鹏身躯之大以及飞离北海时的壮观场面,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摹出鲲鹏起飞时磅礴的气势,意境壮阔雄浑;【乙】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北海大鸟的庞大,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其起飞时惊天动地的景象,突出了其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特点。【解析】4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志怪者也”的句意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2)“亦若是则已矣”的句意是:不过也就像人这样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3)“食则北海水流”的句意是:吃的时候北海的水都会流动。食:吃。(4)“或时举翼飞”的句意是:有的时候展翅高飞。或:有的。第125页共125页\n50.考查对方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B.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以:都是“介词,凭借”;D.其:代词,它/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故选C。5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以(用)、息(气息)、吹(吹拂)”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苍(青色)、喙(嘴)、赤(红)、曰(叫)”几个词是重点词语。52.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两文都运用比喻的修辞。如【甲】中“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把鹏的翅膀比作是垂天之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鹏起飞时的磅礴气势。【乙】中“其两羽相初,如雷如风,惊动天地”,把天鸡两只翅膀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是雷和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鸡起飞时惊天动地的景象。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如【甲】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等句极言鹏体形的巨大。【乙】中的“左足在海北睚,右足在海南崕”“头向东,止海中央”“食则北海水流”,用夸张的笔触突出了天鸡体形的庞大。【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天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神异经》中说:北海有一种大鸟,它高千里。(它的)头上纹着“天”字,胸上纹着“鸡”字,左翅膀上纹着“鸳”字,右翅膀。上纹着“勤”字。(它的)左脚(踩)在海北高地的边缘,右脚(踏)在海南高地的边缘。它的毛是青色的,嘴是红色的,脚是黑色的,名叫“天鸡”,另一个名字叫“鹭勤”。(它的)头朝东方,栖息在海中间,只捕鲸鱼,吃的时候北海的水都会流动。(它)不触犯人,也不侵扰其他生物。有时候展翅高飞,它的双翅刚开始扇动,像响起惊雷和刮起大风,惊天动地。53.    使……坚忍    常常    苦于    同“返”,往返。54.(1)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给这样的人。第125页共125页\n(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55.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何苦而不平。56.任何事情想要达成(成功),都需要有忧患意识,有吃苦的精神(大意相同即可)。【解析】5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义。(1)句意:使他性情坚忍。忍:使……坚忍;(2)句意: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恒:常常;(3)句意: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惩:苦于;(4)句意:才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5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故(所以)、是(这)”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汝(你)、固(顽固)、彻(改变)”要理解正确。55.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①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句意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据此可知,经历磨炼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合【乙】文《愚公移山》第②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对河曲智叟说“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这是告诉我们,困难和磨炼就像是太行、王屋二山,持之以恒,就“何苦而不平”。第125页共125页\n5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谈感悟启示。结合文章主旨谈感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①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第②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据此可知,任何人或事要成功,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一定要有忧患意识;结合【乙】文《愚公移山》第②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只要肯吃苦,只要肯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达成目标;据此可知,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想要达成(成功),都需要有忧患意识,有吃苦的精神,要能够坚持下去。【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57.C第125页共125页\n58.(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2)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59.A60.从【甲】文中学到了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从【乙】文中学到了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解析】5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吓:拟声词,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动词,恫吓;B.之:助词,的/代词,指惠子;C.食:都是动词,吃;D.相:动词,做梁国的相/动词,互相;故选C。5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子:你。固:本来。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完全,完备。(2)重点词语:或:有的人。谓:对……说。欲:想。代:代替。相:做相。5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甲】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好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根据【甲】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可知,惠子智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选项把两者弄颠倒了。故选A。60.本题考查启示。根据【甲】“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我们可以获得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根据【乙】“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我们可以获得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点睛】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乙】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61.    打水浇田    待,等到    使知道    集市    距离62.C63.(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6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解析】6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①句意: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及:待,等到;③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闻: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④句意: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市:集市;⑤句意: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6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词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字是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A.语气助词,凑读音节;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这里指“打井得到了一个人”这件事;D.语气助词“的”;故选C。第125页共125页\n6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求闻:获取消息。若:如,像。闻:听到;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言:说。6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甲文中宋君听说了传言后并没有盲目的听信传言,而是派人去丁家询问,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他并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乙文中魏惠王从不相信到将信将疑再到相信不疑,这种转变并不是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而是许多人这样说了他就信以为真了,可见魏惠王的无知。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生活中我们对待传言应做到:坚决与谣言的发布作斗争;要树立文明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乙】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辨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庞葱回国,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65.苦于   害怕   休息   打第125页共125页\n66.(1)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2)然后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于是背柴的人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67.B68.甲:①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坚持不懈/②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乙:事实胜于雄辩/不贪图不义之财/谎言终究会被揭穿/多观察多思考用智慧解决问题。【解析】6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2)句意:(山神)怕他(愚公)不停地干下去。惧:害怕。(3)句意:他们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息:休息。(4)句意:用棒子敲打。击:打。6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1)汝:你;固:顽固;彻,通;不若:比不上;孀:孀妻,寡妇。(2)乃:才;伏:通“服”,佩服;就罪:承认罪过。6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根据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因为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所以决定和家人商量要移山,目的是将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而选项B中目的与原因与原文陈述相反。故选B。6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甲文:根据文中年迈的愚公动员大家一起搬大山最终而成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根据文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老叟嘲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说明他目光短浅,告诫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乙文:根据“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欠’”可知,它用事实说明了一切;从背柴人身上我们要知道不要说谎、不贪图不义之财,否则会得到报应,谎言终究会被揭穿;李惠一言不发,仅用一计就快速将真相公之于众,这告诉我们多观察多思考用智慧解决问题。【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第125页共125页\n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有背着盐和背着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看着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然后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于是背柴的人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69.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70.    到,等到    说,讲    怀疑    像这样    对……说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71.D72.C73.(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7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第125页共125页\n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解析】69.考查断句。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是句首状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及/其家穿井。王信之乎:大王您相信吗?“王”是主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王/信之乎?7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2)句意: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道,说,讲。(3)句意:我有些怀疑了。疑,怀疑。(4)句意: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若此,像这样。(5)句意:对魏王说。谓……曰,对……说。(6)句意:外出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71.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从;D.到\到;故选D。72.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代词,这件事。A.补齐音节,不译;B.主谓之间,不译;C.代词,这件事;D.助词,的;故选C。7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一人之使,一个人的劳动力;非,不是;于,在;(2)夫,发语词,不译;之,主谓之间,不译;明,明显;言,说。7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阅读启示。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作答即可。宋君听到传闻后“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谣言是半信半疑,体现他的实事求是精神。魏王听到传言的态度由开始的“否”到“寡人疑之矣”再到“寡人信之矣”,可以看出魏王立场不够坚定,面对谣言没有保持清醒,没能明辨真伪。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们应该成为宋君那样的人,不要成为魏王那样的人。我们面对谣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信谣,不传谣。【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第125页共125页\n【乙】庞恭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75.C76.C77.B【解析】7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C.句意: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闻:听从。故选C。7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辨析。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句意: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乃”是“才”的意思,选项翻译成“于是”错误,“言”是“军令”,并非“文帝的命令”。故选C。7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终于感动了夸娥氏二子”错误,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第125页共125页\n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78.B79.B80.C81.(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解析】第125页共125页\n78.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句意为: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根据句意断句为: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故选B。7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A.句意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句意为:才往返一次。始:才。C.句意为:观看的人围得像墙一样。堵:墙。D.句意为: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纵:放开。故选B。8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C.“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有误,甲文中愚公妻子与愚公并没有形成对比,她只是出于关心的目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故选C。8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2)故,特意;取势,摆好姿势;奋,奋力;之,指卖蒜老叟。【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第125页共125页\n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南阳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功夫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都快要死了的老头,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82.    奋发,奋起    记载    栖息    在此时83.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②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84.示例:成语:大鹏展翅、鹏程万里。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85.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解析】8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它奋起而飞。怒:奋发,奋起。②句意: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③句意: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止:栖息。④句意:在此时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于是:在此时。8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①野马,山野中的雾气;以,用;息,气息。②恐,害怕;搜,搜捕;于,在。84.本题考查成语与诗句积累。作答时,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即可。成语:①鹏程万里:大鸟飞行的路程万里之遥。比喻前程远大。②大鹏展翅:就是大鹏展开它的翅膀。一般形容很有气势的姿势或者是动作。③凤翥鹏翔:形容奋发有为。④万里鹏翼:比喻前程远大。诗句:①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所期玄津白,倜傥假腾鶱。②唐·李白第125页共125页\n《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③唐·李白《天台晓望》: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8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的鹓鶵比喻庄子自己,而鸱指是惠子。鸱喜欢吃的“腐鼠”当然就是惠子的相位了。根据“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可知庄子所讲故事的含义,表明自己无意于这个相位,可见他对功名的鄙视。【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       【乙】惠子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鸱看到仰头发出‘吓!’的怒斥声,说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86.    用力鼓动翅。    记载    都    妻子儿女87.C88.(1)北海有鱼,它的名字叫鲲。(2)桃花源的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热情款待渔人)。89.万物都要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90.表现了陶渊明对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第125页共125页\n86.文言字词解释: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2)句意为:《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3)句意为:全都来打听消息。咸:都;(4)句意为: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87.考查对一次多义的理解和辨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以:介词,用。A.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以:因为;B.句意为: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以:按照;C.句意为: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用;D.句意为:大鹏飞离时是凭着六月的大风。以:凭借;故选C。8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北冥,北海;其名,它的名字。(2)句重点词语:便,于是,就;要,通“邀”,邀请。8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内容可知,作者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90.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示例:作者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既表达了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作者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宁静淳朴的幸福生活。【点睛】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91.    B    说谎话92.(1)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2)①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②马肝本来就在马肚子里,马为什么没有死呢?93.    A    “寓言是小玩艺儿”指的是寓言往往篇幅短小、故事简短。“也是大玩艺儿”指的是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穿井得一人》和《刳马取肝》故事简短,但《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的道理。《刳马取肝》告诉我们对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想想是否合乎道理,不可道听途说、乱认真理。【解析】第125页共125页\n91.(1)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例句“国人道之”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代词。A.句意是:马没有百年的寿命。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他。之:代词;C.句意是: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句意是: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题干的方法,①观字形:“诳”属于形声字,即一半表意,一半表声,“狂”可理解为疯狂、失常。诳语,意即失常的言语。②查资料:“欺”可以理解为“欺骗”,即谎话。③联应用:“出家人不打诳语”,意思是出家人不说骗人的话。综上,可得出“诳”译为:说谎话。92.(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该题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毒啊!剖去了都不能活,何况留下呢?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也”在句中常出现在末尾作为语气助词,故“毒也”后断一处,表示感叹。“况”是“何况”的意思,在句中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连接前后分句,故“况”前应断一处,因此断句为: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①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②固:本来;何以:如何能够。9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根据原文“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可知,迂公最后相信了客人的话。选项所述的“始终认为马肝无毒,他反驳了客人的话”错误;C.根据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意思是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并非题干中所述的“丁氏常年在外居住,导致劳力不足”,选项表述有误;D.迂公的实践并不能证明马肝有毒,剖开马取出肝本就会导致马的死亡,可见选项所述“验证了对方言语的科学性”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对寓言的特点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分别从“大”和“小”两个角度分析。“寓言是小玩艺儿”指的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穿井得一人》和《刳马取肝》在情节内容上都属于篇幅短小,故事简短,因此可以说“小”;“也是大玩艺儿”指的是寓言有着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的道理。《刳马取肝》则告诉我们对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想想是否合乎道理,不可道听途说、乱认真理。可据此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穿井得一人第125页共125页\n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刳马取肝有客人说马肝非常毒,能杀人,所以汉武帝说:“文成吃马肝而死。”迂公正好听到这话,发笑道:“客人打诳语啊。肝本来在马的腹中,马为什么不死?”客人玩笑道:“马没有百年的寿命,是有肝的缘故啊。”迂公恍然大悟,他家养着马,便剖挖它的肝,马当即毙命。迂公丢下刀叹道:“真的啊,毒啊!剖去了都不能活,何况留下呢?”94.(1)    距离    等到    判断,分辨    没有(2)D(3)谁说你的智慧更多呢?地要是坏了怎么办呢?(4)对话形式。嘲讽了毫无根据地担心,患得患失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句意:离人近一些。去:距离。(2)句意: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及:等到。(3)句意: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决:判断,分辨。(4)句意:自己无处存身。亡:没有。(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辨析。A.以:动词,认为/介词,用;B.而:表转折,但是/表承接,然后;C.为:动词,是/连词,因为;D.之:都是代词。故选D。(3)本题查看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句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1)孰:谁。汝:你。知:同“智”。(2)奈:怎奈。何:怎么办。第125页共125页\n(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甲文指一两小儿的对话描写为主。根据乙文“其人曰:‘天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可知乙文以忧天者和晓之者的对话为主。根据乙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可知杞国人担忧的是毫无依据天地崩坠。所以乙文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点睛】甲文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乙文参考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95.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96.A97.(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第125页共125页\n(2)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反而担忧它大而无物可容呢?98.“犹”是“还”的意思,“也”表肯定语气,“夫”表感叹语气,三个词连用,表达了庄子对惠子“见识浅陋狭隘”的感叹和讽刺。99.甲乙两文均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想象鲲鹏的大,瓠的大,都极言其大,极尽夸张。两文都采用寓言故事说理:甲文写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需要借助风力,借此阐述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庄子认为都是“野马”“尘埃”等都“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无所凭依才是真正的自由;乙文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证明无用之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反映了庄子的无欲无求,随顺自然,才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的思想追求。两文均出自《逍遥游》,很好地体现庄子作品特点:以充满雄奇瑰丽的想象的寓言故事来阐明其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给深奥的哲学思想赋予文学性和趣味性。【解析】95.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按照题干要求限断三处的要求,正确划分为: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96.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剖之以为瓢”意思是把它剖开做瓢,以:把。A.句意为: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把;B.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C.句意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以:凭借;D.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以:按照;故选A。9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2)句重点词语:今,现在;子,你;五石之瓠,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何,为什么;以为大樽,作为腰舟;浮乎江湖,浮游于江湖;忧,担忧;瓠落无所容,它大而无处可容纳。98.考查学生对于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和文章感情进行分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句意为: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句中流露出作者的讽刺意味。“犹”有“还”之意,“也”“夫”分别表达的是肯定和感叹语气。结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作答。第125页共125页\n99.考查比较阅读能力以及对庄子思想艺术特点的掌握。庄子的思想主要有肯定自然,强调无为,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绝对自由;艺术上表现为寓言为主,行文充满想象与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甲文出自《逍遥游》,庄子认识到人世间的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而《大瓠之中》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的不不求真人状态;反之惠施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两篇文章都以寓言为主,充满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的追寻。根据以上分析进行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10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第125页共125页\n101.    你    高兴的样子    盘旋飞翔    同“辨”,区别,分别102.A103.(1)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2)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104.例:我更欣赏希有鸟,因为希有鸟和大鹏一样,它心怀远大的理想,敢于高飞,能领略到美丽的人生,而斥鷃鸟目光短浅,它不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解析】10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在北边的尽头,有一个大海,叫做天池。“穷发之北”为状语,“……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应在“有冥海者”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10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含义。“我呼尔游”句意:我喊你和你一起游览。尔:你;“欣然相随”句意:高兴地跟随。欣然:高兴的样子;“抟扶摇羊角”句意:借着旋风盘旋。抟:盘旋飞翔;“此小大之辩”句意: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辩:同“辨”,区别,分别。102.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例句句意:把虚无当成场地。以:介词,把;A.句意:一整块石头都把它当作小石潭的底部;以:介词,把;B.句意: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以:介词,凭借;C.句意: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以:介词,凭借;D.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介词,按照;故选A。10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俄而:不久;谓……曰:对……说;(2)负:背着;图南:向南飞;适:到达。104.本题考查形象的探究。根据甲文“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可知,希有鸟赞叹大鹏鸟的雄伟,邀请它飞向更广阔的天际,可见它们都是志向远大,敢于高飞,志同道合的;根据乙文“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可知,赤鴳鸟目光短浅,嘲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的大鹏鸟,不知道大鹏鸟飞到哪里去;可见斥鷃鸟目光短浅,它不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更欣赏希有鸟。第125页共125页\n【点睛】参考译文:【甲】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乙】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105.    qīn    tuán106.D107.    它乘着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山野中的雾气    空中的尘埃,108.    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    饱览民生疾苦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任选其二)【解析】105.衾——qīn,意为:被子。抟——tuán,意为:回旋而上。106.A.记录\志向;B.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气势强盛;C.这样\对,正确;D.翅膀\翅膀;故选D。10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抟,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扶摇,一种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2)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第125页共125页\n108.考查比较阅读。①②这两句诗意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杜甫在这首诗里不仅仅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表达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③④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得:硕大无比,力大无穷。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得:志存高远。根据“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得善借长风。【点睛】【参考译文】【甲】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乙】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109.C110.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111.鹓雏比喻自己,鸱比喻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解析】109.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是:这时/这样;第125页共125页\nB.见:看望,拜见/看见;C.非:都是“不是”的意思;D.而:表承接,不译/表转折,但是;故选C。11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的意思是: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那鹓雏从南海起飞。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1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从“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以看出,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出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由此可知,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据此理解可作答。【点睛】参考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唯恐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那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112.A第125页共125页\n113.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114.    赵人:“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其子:“盍去诸”。    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流。凡主流是好的,就应予以肯定。【解析】112.A.都是连词,并且;B.你/像,比得上;C.吃/食物;D.距离/离开;故选A。1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大意为: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故断句为: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11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结合“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可得出父亲的主张是: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结合“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可得出儿子的主张是:盍去诸。“鼠尽而其鸡亦尽”意思是“老鼠没了,鸡也没了”,“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意思是“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意思是“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据此可知: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弊有利,做事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抓住主要矛盾,争取利益最大化。【点睛】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115.(1)①曾经;②穷尽。(2)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尝:曾经;②句意: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穷:穷尽。(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意思“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可知文章告诉我们: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点睛】参考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116.(1)①到,到达;②于是,就(2)把竿对着城门口进行;启示:说明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自作聪明;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第125页共125页\n【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至:到,到达;②句意: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遂:于是,就。(2)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即可。(1)本文主要讲一个“执长竿入城门”的鲁人因竿子太长无法过城门,而采用了一位自作聪明的老人给出的方法:截断竿子从而过城门的故事。结合生活常识可知,把竿对着城门口直行进入即可。(2)由文中“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和“遂依而截之”可知,横竖都不能使长竿过城门,最后鲁人无计可施,不加思考就听从老者的建议,可见他做事不会思考、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又由文中“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可知,老夫自作聪明,让鲁人把长竿截断过城门,并没有给出合适的解决办法。通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自作聪明;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点睛】参考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去;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去。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愚蠢的人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了。117.    甚:很    值:遇到,碰上    乃:于是,就118.(1)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2)当夜鹿就离开了(逃走了),就不再回来了。119.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鹿出,至暮必归;是夜鹿去,遂不归。【解析】1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鹿稍长,甚驯”的句意是: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甚:很,十分。(2)“时值秋祭”的句意是:当时遇到了秋天祭祀。值:遇到,碰上。(3)“乃向李氏求之”的句意是:就向李氏请求把鹿给他。乃:于是,就。第125页共125页\n1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者(的人)、以(凭借,靠)、伐薪(砍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是(这)、去(离开)、归(回家)”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作答。“鹿亦有知”的意思是:鹿也是有智慧的。从“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鹿出,至暮必归”和“是夜鹿去,遂不归”都能表现出鹿是有智慧的。【点睛】参考译文:博山有位李氏,凭借砍柴谋生。一天,她在山坳里捡到一只幼鹿,就带回家喂养。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见到人就呦呦地叫。她家四面环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然回来。正好遇到了秋天祭祀的时候,照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猎人很着急,因为限期就要送上鹿,然而猎人一连十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李氏请求把鹿给他,她不答应。猎人坚持请求把鹿给他。李氏犹豫地说道:“让我考虑一下。”当夜鹿就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李氏对这件事感到很后悔。120.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这样    气息,这里指风121.A122.(1)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大海去。(2)(鹏)拍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大风盘旋而上,(飞到)数万里(的高空)。123.    善借长风、志存高远    示例:鹏程万里鲲鹏展翅【解析】120.(1)句意为: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3)句意为: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是:这样。(4)句意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121.A.助词,的;B.代词,它;C.代词,它;D.代词,它;12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徙:迁移。(2)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九,表虚数,不是实指。第125页共125页\n12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环绕着旋风飞上了数万里的高空”,写出了鹏善借长风、志存高远的特点。与“鹏”有关的四字词语有很多,如鹏抟九天、万里鹏程、鹏游蝶梦、鹏霄万里、鹏程万里等。【点睛】参考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124.    ③    打洞    这125.    云雾遮蔽了天空,大风猛地吹散了它,因此云也无法与风匹敌,请改名叫“风猫”。    大风刮起来,墙足可挡住它,风不及墙,改名“墙猫”吧。126.B127.“噫嘻!”嘲讽奚落,感叹语气;“……者……也”,表示判断语气;“……耳……哉”,表示“……罢了……啊”,嘲讽感叹语气。东里老人认为猫只是猫罢了,捕鼠的本来就是猫,为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讽刺那些舍本逐末,失去本真之人,强调看待事物要抓住本质。【解析】1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虎的确很猛。诚,确实,实在;故选③(2)“一狼洞其中”句意为: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打洞;故“穴”意思是打洞;(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意为: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斯,这。故“斯墙圮矣”的“斯”意思是:这。第125页共125页\n125.(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云霭,云雾;蔽,遮蔽;倏,急速;故,所以;更,更改。(2)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补写语句。根据“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可知,此处的客人劝他的话应该与“墙”有关,再结合上句“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可知,补写句子应该围绕“墙”和“风”来写,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补写。示例: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12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猫。“龙”是名词,做主语;“固”意思是确实;“也”放在句末,表陈述;停顿节奏: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故选B。12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噫嘻”是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用感叹的语气来读;“捕鼠者固猫也”意思是捕鼠的本来就是猫。“……者……也”,表示判断语气,应该用肯定的语气来读;“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意思是猫就是猫,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耳”的意思是“罢了”,“哉”句末语气词,翻译成“啊”,应该用嘲讽感叹的语气来读。作者采用借事喻理的方法,告诉人们: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中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为人处世亦是如此。【点睛】参考译文:齐奄养了一只猫,自认为它很奇特,告诉别人说它的大名是“虎猫”。客人劝他道:“虎的确很猛,(但)不如龙的神通,请改名为‘龙猫’。”另一个客人劝他道:“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猫’。”另一个客人劝他道:“云雾遮蔽天空,风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敌风啊,请改名‘风猫’。”另一个客人劝他说:“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另一个客人劝说他道:“墙虽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墙全都倒塌啦。墙和老鼠比如何?给它取名叫‘鼠猫’好了?”东里老人不屑的说道:“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128.    ②    离开    最终,终于    星宿129.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130.示例:这里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处,许多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俨然是一个城市模样,房屋内有许多年轻的女子在织着彩锦,不远处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河边有个男子牵着老牛,老牛在悠闲地喝水。第125页共125页\n131.相同点:《天上的街市》和《八月槎》中作者都改变了牛郎织女的悲剧结局,让他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不同点:《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更为浪漫,他们提着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繁华街市上游逛,欣赏着珍奇古玩,自由幸福。《八月槎》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更为现实,仿佛是一对平常夫妻,织女在织布,牛郎在放牛,有着人间的烟火气。【解析】128.(1)选②。验证:“多赍粮”句意:又带足了干粮。正确。(2)“太丘舍去”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验证:“去十余日”句意:离开了十多天。正确。(3)“竟不上岸”句意:有志向的人,做事最终一定会成功;竟:最终、终于。验证:“竟不上岸”句意:最终他没有上岸。正确。(4)“有客星犯牵牛宿”句意: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宿:星宿。12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根据句意断为: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130.本题考查画面描绘。“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展现的是天上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即可。如:这里云雾缭绕,分不清白天黑夜,茫茫一片,朦胧中许多房屋整齐地排列在眼前,犹如城市一样,房屋内有很多年轻的女子织着锦缎,远处一位男子牵着悠闲的饮着河水的牛儿。13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相同点:联系《天上的街市》原文“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与本文中的“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可知,《天上的街市》和《八月槎》中作者都改变了牛郎织女的分离悲剧结局,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同点:联系《天上的街市》原文“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可知诗歌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浪漫幸福的生活,他们提着灯笼,悠闲地在繁华街市上欣赏着珍奇古玩;本文“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写牛郎放牛,织女屋中织布,描绘的场景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是生活中能遇到的平常夫妻,有着烟火气息。【点睛】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旧时传说天河与大海相连,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有人忽发奇想,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阁楼,又带足了干粮,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时间里,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后来则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某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远远望去,只见宫里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在小岛上让它饮水。牵牛的人吃惊地问:“你怎么来到此处的?”这个人详细的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说:“你回去后到蜀郡,寻访严君平便知道了。”最终他没有上岸,于是按时回来。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起这件事,严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计算年月,正是他到银河见到牵牛人的时间。132.    给    担忧    你    距离133.没有鸡,不吃鸡肉就罢了。134.若之何/而去夫猫也135.C【解析】1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句意: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予:动词,给。(2)句意:他的儿子担心这件事。患:动词,担心,担忧。(3)句意: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若:代词,你。(4)句意: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去:古今异义,距离。1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注意重点词:弗:不;食:动词,吃;已耳:罢了。1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注意结合句意及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本句意思是: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若之何”是固定句式,意思是“为什么要”;“而”表顺承,与“去夫猫也”连接紧密,共同作“若之何”的宾语。故断句为:若之何/而去夫猫也。第125页共125页\n135.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与辨析。本文是一则寓哲理于叙事的寓言故事。主要写一个赵人为了消除鼠患而引进了猫,可惜这猫除了有善捕鼠的优点之外,还有善于捕鸡的特点,结果是“月余,鼠尽而鸡亦尽”。不过,这个赵国人比他的儿子会算账,宁愿“弗食鸡”,也没按他儿子的意思把猫赶走而受饥寒。从故事中可知,凡事都有利亦有弊,做事不可因噎废食,关键是要权衡得失利弊,做出正确判断。文中这个赵人做事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没有患得患失,因小失大。故选项ABD的理解都正确;C.从赵人所说的“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可知,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因此“无鸡之利”是“去饥寒犹远”,选项“‘无鸡之利’则是‘弗食鸡’”理解错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136.    挖掘、开凿    讲述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应答,回答137.(1)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2)(家里挖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呀。(意思对即可)138.宋君派人向丁氏询问“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蹊跷,人命关天,而且这件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需要当面对话,才能得知实情。139.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解析】13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词语解释一般放到句子当中理解。(1)句意: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穿:挖掘、开凿。(2)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谈论。(3)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4)句意:丁氏答道。对:应答,回答。第125页共125页\n13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1)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2)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1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这件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传的都是“丁氏穿井得一人”,事情有蹊跷,人命关天的大事,须当面了解清楚。139.本题考查故事寓意。由“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闹得满城风雨;由文章最后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传播不真实的消息没有任何意义;由此得出我们对待传闻,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点睛】参考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140.B141.C142.C【解析】14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第125页共125页\nA.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B.句意: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C.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看轻;D.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故选B。14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介词,在/介词,向;B.代词,他/结构助词,的;C.均为介词,均译为“用”;D.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不译;故选C。142.C.选文中“睨之”“但微颔之”,为神态描写,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康肃忿然曰”“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从盛气凌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转变为“笑而遣之”,表明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这些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为动作描写,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度态;“康肃问曰……”“翁曰……”“因曰……”等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故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陈尧咨的自命不凡、知错就改,卖油翁的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选文并未运用心理描写;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第125页共125页\n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143.    将近    尽、全    即使    停止144.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解析】1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2)句意为: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3)句意为:即使我死了。虽:即使;(4)句意为: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1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遂:于是。率:率领。荷: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尾:边。【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第125页共125页\n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45.(1)A(2)①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3)D【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相同,都是代词,“这”的意思;B.记载/做标记;C.气息,这里指风/平息;D.尽/非常。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注意重点词“怒(振奋,这里是用力鼓动翅膀)、垂(悬挂)”要正确理解;②句注意重点词“苍苍(湛蓝色)、其(表示选择)、邪(吗)”要正确理解。(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D.“都运用了神话故事进行说理”理解分析不正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叙述生活中遇到的事。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     第125页共125页\n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146.D147.(1)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愁什么挖不平呢?148.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增强了艺术效果,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侧面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解析】146.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亡:都是“无,没有”;B.始:都是“才”;C.负:都是“背着,肩负”;D.且:况且/将近;故选D。14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以(凭借)、曾(连……都)、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穷匮(穷尽)、加增(增长)、苦(愁)”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48.考查对文章技巧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文章结尾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移走了两座大山,运用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据此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第125页共125页\n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49.C150.(1)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151.中心句:“狼亦黠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解析】149.本题考查词语意思。A.顾:这里指往旁边看的意思/顾:回头看;B.去:离开/去:消逝;C.都是从的意思;D.笑:笑话/笑:笑的动作;故选C。15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1)并,一起。故,旧、原来。(2)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5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①—④段是故事梗概,第⑤段是根据故事说明的道理。所以中心句是“狼亦黠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是从人和动物之间来理解,狼再狡猾,最后还是被人杀死,延伸开来就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点睛】第125页共125页\n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152.(1)善射:擅长射箭。       (2)轻:轻视。153.(1)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2)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154.因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只不过是手熟而已,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解析】15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陈康肃公善射”的句意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善射:擅长射箭。(2)“尔安敢轻吾射”的句意是: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形容词动用,轻视。第125页共125页\n15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发矢(射出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用)、覆(覆盖)、徐(慢慢地)、酌(舀)、沥(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5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卖油翁的话“无他,但手熟尔”可知,他觉得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熟而已,所以才“但微颔之”。【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155.(1)C(2)B(3)鲲鹏追求无拘无束、高远博大的自由;蜩、学鸠、斥鴳等鸟儿则是渺小卑怯、苟且偷安。【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怒:奋起/愤怒/愤怒/盛开;B.志:记载/做标记/记/志气;C.翼:都是翅膀;D.息:风/繁殖/停止/呼吸;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有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野马”是“山野中的雾气”,而非“山野中奔腾的马”。故选B。第125页共125页\n(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北冥有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追求无拘无束、高远博大的自由;根据链接材料“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可知,蜩、学鸠、斥鴳等鸟儿则是渺小卑怯、苟且偷安。【点睛】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链接材料)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156.    guàn    sè157.A158.(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山却不增加,怎么能挖不平呢?159.D【解析】156.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1)冠:多音字。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像帽子的或在顶部的东西,以上义读guān;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读作guàn。(2)塞:堵,填词义时读作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读作顿开”等,读作sè;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读作sài。15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都解释为“发怒”;B.将要/暂时;C.确实/诚心;D.于是/指身体通畅;故选A。第125页共125页\n15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注意动词的使动用法。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屈,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2)重点字词:穷,穷尽;匮,竭尽;而,却;苦,愁。重点句式:“何苦而不平”,倒装句,正确语序为“苦何而不平”。15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妻献疑曰”,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从后文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分析,愚公的妻子并没有进行阻止。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第125页共125页\n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60.B161.A162.D【解析】160.本题考查字词含义。B.有误,“达于汉阴”意为“到达汉水南岸”,所以“阴”的意思为“山北水南”,故而选项错误;所以选B。161.本题考查通假字。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荷:背着;B.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D.无陇断焉:没有高山阻隔了;陇:同“垄”;阻隔;故选A。16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D.有误,“文章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这是为了体现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地,所以能够由如此的结果,这是为了突出愚公的精神品质,并非为了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第125页共125页\n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63.A164.D165.C【解析】163.本题考查文言字词。A.有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大意为“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隧:打洞;故选项错误;故选A。164.本题考查字词含义。A.攻击;敌人;B.向前;在前面;C.神情;想要;D.同为“停止”。故选D。16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有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大意为“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这是体现的屠户的那种勇敢,并非愤怒,所以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第125页共125页\n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166.    自夸    打发    气愤的样子    点头167.⑴(卖油翁)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⑵我这点本事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168.C169.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解析】16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自矜:自夸。                                     (2)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3)康肃忿然曰: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忿然:气愤的样子。                              (4)但微颔之: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16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徐:慢慢地。以:用。杓:同“勺”。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自:从。(2)惟:意为只,不过。熟:熟练。尔:罢了。16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C.结合“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可知,卖油翁是平静地评价,没有展现轻蔑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句连续发问,盛气凌人,表现的是陈尧咨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尔安敢轻吾射!”这句话是陈尧咨在斥责卖油翁,表现出陈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没有展现“不知悔改”;故选C。第125页共125页\n169.本题考查主旨。(1)结合“翁曰:‘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等句子可知,卖油翁认为无论是陈尧咨高超的射箭本领还是自己的酌油技巧都来自于“手熟”,而“手熟”则是多次练习的结果,故《卖油翁》讲述的道理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反复练习,熟能生巧。(2)结合【链接材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可知,南方的很多会潜水的人能够有高超的潜水本领,是因为他们每天和水为伴,从小练习,练习多了自然就有了高超的潜水本领。故这里讲述的道理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链接材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船来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溺水的。所以说凡是不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170.B171.大鹏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172.示例:(1)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天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境壮阔(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将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是比喻。(3)巧借寓言,富有哲理第125页共125页\n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南飞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4)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有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他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他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恃”。显然,他们也没有达到逍遥。(答对两点即可)【解析】17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用力鼓动翅膀/愤怒;B.都是“离开”的意思;C.跑/趋向;D.害人/偷东西的人;故选B。17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其,代大鹏;是,这样;已矣,罢了。17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1)想象奇特,意境开阔。“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展翅翱翔的画面,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大鹏出现,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出鹏形体之大;“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示出声势的浩大和广阔的意境。(3)借物说理。“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大如鹏,小如野马、尘埃,都需要气息的吹动,从而说明了万物都有所凭依,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借物说理的方法。(4)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列举野马、尘埃等微小也需要有风的吹动才能够动起来,和巨大的鹏进行对比,说明了无论是微小的物还是庞大如鹏,都需要有所凭借,通过对比,使道理更加明确。【点睛】参考译文:       第125页共125页\n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173.孰为汝多知乎174.    距离    寒冷175.(1)孔子去东方游学,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2)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176.    视觉    触觉177.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解析】17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识记。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孰、汝、知、乎”的正确书写。17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1)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去:距离。(2)句意: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凉飕飕的。苍苍:寒冷。17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东:向东,到东方。游:游历,游学。辩斗:辩论,争论。其:代词,代指两小儿辩论这件事。故:原因,缘故(2)决:判断。也:句末语气词,不译。17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意思“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表明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证明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意思“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凉飕飕的,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可知,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证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17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根据原文“孔子不能决也”可知,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知识渊博,但是在两小儿辩日中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因此这启示我们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孔子以“不能决”来承认自己无知,这也反映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以及“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对待任何事物可以多角度进行思维,不可只停留在一点上,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第125页共125页\n【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凉飕飕的,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178.    无,没有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你179.(1)整天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崩塌坠落下来呢?   (2)即使坠落下来,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意思对即可)180.杞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181.“杞人”喜的是再也不用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了,是他忧虑消除后的轻松、放心;“晓之者”喜的是终于让杞人不再忧虑了,是为自己能帮助他人消除忧虑而喜。【解析】178.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句意为:自己无处存身。亡:同“无”,没有;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句意为: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积气:聚积的气体;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179.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行止,活动;奈何,为什么;忧,担心。(2)重点词: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18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根据重点句子“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可知,“杞人”担心天崩地陷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第125页共12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8 20:44:12 页数:125
价格:¥12.88 大小:166.8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