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寓言神话类|人物传记类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9

2/269

剩余26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寓言神话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寓言神话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列子》)【乙】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①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②,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③(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④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注释】①种:越国大夫文种。②翟:通“秋”,对居住在北方的部落的泛称。③女:同“汝”,你。④折节:放下架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2)达于汉阴()(3)喟然叹曰()(4)其卒王霸()第269页共269页\n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3.乙文中列举“汤、文王、重耳、齐小白”四个人的目的是什么?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意在表现“其妻”忠厚、软弱的性格。B.乙文“苦身焦思”及“卧薪尝胆”与甲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精神是相通的。C.乙文“厚遇宾客,贩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等都表明勾践不忘“会稽之耻”。D.甲文“始一反焉”与乙文“越王勾践反国”之“反”意思并不完全相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桑中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新辑搜神记》)[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5.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有病目痛者息阴下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第269页共269页\n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        ②丁氏对曰__________        ③欲持去__________        ④间一岁余__________7.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氏穿井得一人                 盲者得视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             将复何及C.闻者传语                           传不习乎D.以余浆灌溉                       间一岁余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9.两段文字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0.甲文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的文言小说集《______________》;乙文出自战国末年______________(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吕氏春秋》。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其一犬坐于前       犬:_______________(2)屠自后断其股       股:_______________第269页共269页\n(3)吾穿井得一人       穿:_______________(4)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3.甲文通过屠户杀狼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14.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相信不经调查的传言,学了乙文以后,你会怎样去劝导这些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举:____________第269页共269页\n(2)杂然相许   许:____________(3)甚矣,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16.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B.行拂乱其所为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C.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汝心之固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18.甲文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9.乙文中的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第269页共269页\n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①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冀陕甘一带。②曩:过去。20.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惩山北之塞()       ②汝之不惠()③然未尝登泰山()       ④是山余亦未登()21.翻译句子。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②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2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原文首先交代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做铺垫。B.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反对愚公移山。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来突出文章主旨。D.乙翁劝诫甲翁,只要有决心,年龄不是登泰山的障碍。23.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论语》)乙第269页共269页\n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24.用“/”给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切问而近思切: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______(3)若屈伸呼吸若:______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7.你怎样理解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8.丙文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第269页共269页\n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愚公移山》)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选自《周亚夫军细柳》)2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北之塞()荷担()军士吏被甲()不闻天子之诏()3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惩山北之塞()其妻献疑曰()第269页共269页\n上自劳军()天子且至()3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32.从愚公与周亚夫的身上,你各自汲取到了哪些精神营养?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然不知其在何处也。及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至河暴涨乃糜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②,传响不绝,则决在斯须间③矣,此为数④也!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⑤,则人事也。惟圣人不委⑥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麋(qún):成群。②筑:猛捣。③须间:转瞬间。④数:天数。⑤神禹随刊: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⑥委:推卸。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第269页共269页\n(1)年且九十       且:(2)始一反焉       反:(3)固不可彻       彻:(4)传响不绝       响:3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5.请选出对【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然不知其在何处也。翻译:但不知道它将在什么地方。理解:作者在此想告诉我们“将决之河”在什么地方。B.象其形而名。翻译:像棒椎的形状而得名。理解:作者解释了鱼得名的原因。36.面对困难时,有人采取保守的态度:【甲】文中的智叟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①______”(原文)之举;【乙】文中居卫河侧者与护堤者看到棒椎鱼聚集一处用头撞岸,便知大堤将决,但他们却无所作为,反而认为这是“②______”(原文)。37.愚公算得上【乙】文所说的“圣人”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第269页共269页\n【乙】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注释】①箧:竹箱。②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但微颔之()(3)辞而去()                      (4)乃反而学()39.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射于家圃/古人有学书于人者B.卖油翁释担而立/而钱不湿C.何陋之有/康肃笑而遣之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蒙乃始就学4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2)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42.通过这两件事,康肃公和“学书者”分别悟到了什么道理?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269页共269页\n(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之不以其道④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北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选自《列子》,有删改)注: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纆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告以良马/潭中鱼可百许头B.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选贤与能C.召伯乐而谓之日/化而为鸟D.见其所见/才美不外见(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第269页共269页\n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两文提到伯乐的用意有何不同?②[乙]文中,伯乐评价九方皋比千里马还要宝贵,请分析其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释]①堵:墙。②睨:斜着眼睛看。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④纵:放开。4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第269页共269页\n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4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惩山北之塞     __________聚室而谋   __________老人白缚于树__________但见杨双膝跪地__________4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二处)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48.【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乙】文给你启示是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北冥有鱼》)【乙】《神异经》①曰:北海有大鸟,其高千里。头文曰“天”,胸文曰“鸡”,左翼文曰“鹭②翟”第269页共269页\n’,右翼文曰“勤”。左足在海北睚③,右足在海南崕。其毛苍,其喙赤,其脚黑,名曰天鸡,一名骜勤。头向东,止海中央,惟捕鲸鱼,食则北海水流。利不犯触人,不干物。或时举翼飞,其两羽相初④,如雷如风,惊动天地。(节选自《太平御览》)【注】①《神异经》: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②鹭(yī):乌名。③崕:同“崖”,高地的边缘。④相初:刚开始。4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l)志怪者也()             (2)亦若是则已矣()(3)食则北海水流()       (4)或时举翼飞()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而飞   而伯乐不常有B.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C.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我酌油知之D.其正色邪   其真无马邪5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其毛苍,其喙赤,其脚黑,名曰天鸡。5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北海的“大鸟”,请具体分析。【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愚公移山第269页共269页\n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5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动心忍性()                               (2)国恒亡()(3)惩山北之塞()                               (4)始一反焉()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5.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很多伟人都历经了磨难才取得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给我们指出了经历磨炼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则告诉我们,困难和磨炼就像是太行、王屋二山,持之以恒,“________”。56.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技要求回答问题。【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第269页共269页\n【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①[鹓雏(yuānchù)]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醴(1ì)泉]甘美的泉水。③[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鹰。5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A.仰而视之曰:“吓!”       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B.安知鱼之乐       庄子往见之C.非练实不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D.惠子相梁       似与游者相乐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59.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庄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B.乙文中,庄子面对惠子的猜忌,主动与惠子见面,可见他勇敢机智;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可见他淡泊名利、志向高洁。C.甲文虽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D.乙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60.从【甲】【乙】两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应对技巧?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甲】第269页共269页\n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作“庞葱”)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及其家穿井()   ③闻之于宋君()④今一人言市有虎()   ⑤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6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6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269页共269页\n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坦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城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惠③遗争者出,顾州纲纪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⑤咸无答者。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欠。”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释】①释:放下。②结背:秭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③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④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⑤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65.解释下列加点字。(1)惩山北之塞(2)惧其不已也(3)同释重担息树阴(4)以杖击之66.翻译下列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2)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67.下列对两文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以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第269页共269页\n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骞,出入之迁也”。C.乙文中的“人有负盐负薪者”中的“负”字,和“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负”字意思不相同。D.《恐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68.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6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一处)。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70.解释加点的词语(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寡人疑之矣()(4)求闻之若此()(5)谓魏王曰()(6)而出溉汲()7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第269页共269页\n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狼》)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7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   (《狼》)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7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7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第269页共269页\n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7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全,尽。B.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C.军中闻将军令   〔闻〕听说。D.居无何   〔居〕经过。76.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于是传达文帝的命令让军士打开大门。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第269页共269页\n77.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主要刻画了愚公、周亚夫两位人物形象。他们有追求、有担当。在作者的笔下,愚公虽年近九十,为造福子孙后代,不惧艰难,带领能挑担的子孙三人,叩石垦壤;周亚夫为了保家卫国,恪尽职守,积极备战。B.愚公移山,条件艰苦,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工具简陋,路途遥远,还遭到智叟讥笑,但他坚持不懈,移山不已,终于感动了夸娥氏二子,将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了;周亚夫驻守细柳,治军严谨、令行禁止,刚正不阿,得到了汉文帝的称赞。C.甲文借愚公移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乙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不卑不亢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D.两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如:甲文将愚公跟智叟作对比,突出愚公的不愚,目光长远,坚信山定会被挖平;乙文将汉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所遇到的情况和细柳驻军的情况做对比,突出细柳驻军的军纪严明,周亚夫的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卖蒜老叟第269页共269页\n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78.下列选项对选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B.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C.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D.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7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8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B.乙文写的是一个以卖大蒜为业的老人,他职业虽然普通,但有着神奇的能力的故事。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D.乙文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8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269页共269页\n「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子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选自《庄子·秋水》)8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怒而飞       _________                                 ②志怪者也_________③非梧桐不止       _________                           ④于是鸱得腐鼠_________8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②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84.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请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85.通过[乙]文鹓鶵,你可以看出庄子具有怎样的品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第269页共269页\n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怒而飞   怒:______(2)《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______(3)咸来问讯   咸:______(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8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韩愈《马说》)C.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魏学津《核舟记》)D.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8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89.阅读【甲】文,你觉得庄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9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何用意呢?【读寓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第269页共269页\n——《吕氏春秋》刳①马取肝有客语马肝大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②食马肝而死。”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③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客戏曰:“马无百年之寿,以有肝故也。”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雅谑》【注释】①刳:kū。剖开。②文成:将军名号。汉武帝曾拜方士少翁为文成将军。后杀之。③诳:kuáng。91.解词(1)请选出和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选项()例句:国人道之A.马无百年之寿             B.学而时习之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根据以下信息,推测“客诳语耳”中“诳”的意思:______①观字形   “诳”:形声。从言,从狂。“言”指“言语”、“言论”。②查资料   诳,欺也。——《说文》③联应用   生活中俗语:出家人不打诳语。92.观句(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2)翻译句子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93.品文第269页共269页\n(1)以下是小吟对文章的品读,表述正确的是()A.宋君有质疑之心,而迂公没有轻易相信别人的话。B.《刳马取肝》中迂公始终认为马肝无毒,他反驳了客人的话。C.《穿井得一人》中丁氏常年在外居住,导致劳力不足,为方便取水所以凿井。D.《穿井得一人》中的国人轻信别人的话,没去求证。而迂公则用实践验证了对方言语的科学性。(2)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小玩艺儿,也是大玩艺儿。”请你结合两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积气①,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②,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第269页共269页\n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③,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大喜,晓之者亦舍然④大喜。【注】:①积气:积聚的气体。②光耀者:发光的东西。③若躇步跐蹈:你行走跳跃。④舍然:放心的样子。(《杞人忧天》)(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去人近______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______③孔子不能决也______     ④身亡所寄______(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所宝以百数       (《书戴嵩画牛》)B.而日中时近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弈》)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是其智弗若与?   (《学弈》)D.因往晓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弈》)(3)翻译下列句子。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奈地坏何?(4)【甲】【乙】两文是通过哪一种形式来叙述故事的?【乙】文嘲讽了怎样的人?【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第269页共269页\n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大瓠[1]之种惠子谓庄子曰:“魏王[2]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3]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4]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5]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6]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7]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8]也夫!”(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释:[1]瓠(hù):葫芦。[2]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3]实:容纳。[4]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5]掊(pǒu):打破,砸烂。[6]龟(jūn):同“皲”,皮肤受冻开裂。[7]洴澼(píngpì)絖(kuàng):漂洗丝绵。[8]有蓬之心: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95.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96.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和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剖之以为瓢(     )A.全石以为底B.以其境过清C.去以六月息者也D.策之不以其道9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98.虚词不虚,亦能表情达意。参照示例,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作用。【示例】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第269页共269页\n“亦”是“也”的意思,“则已”是“罢了”的意思,表示限止语气,“矣”加强语气,三个虚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是一样有所限制”的肯定、感叹和无奈,从而体现庄子思想中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即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有其依靠的规则)的观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99.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是把深邃的思想变成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寓言故事,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请根据王蒙观点,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逍遥游》中体现的庄子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②,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③,而斥鴳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李白《大鹏赋》)【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庄子《逍遥游》)【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寥廓:辽阔的天空。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10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10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我呼尔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欣然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抟扶摇羊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下列各项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第269页共269页\n例句:以虚无为场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B.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C.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10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2)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04.说说甲文中的希有鸟和乙文中的斥鷃鸟,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为什么?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05.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1)布衾()多年冷似铁。(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6.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B.怒而飞心花怒放C.亦若是则已矣   实事求是D.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第269页共269页\n10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108.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冥有鱼关键句选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内容赏析诗人推己及人,由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这是一种①______②______的济世情怀。大鹏具有③______④______的特点,是一个超现实的形象,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释】①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10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惠子恐/亦若是则已矣B.庄子往见之/下见小潭C.非梧桐不止/子固非鱼也D.仰而视之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第269页共269页\n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111.选文中鹓雏、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1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鼠尽而其鸡亦尽/切问而近思B.是非若所知也/未若柳絮因风起C.弗食鸡则已耳/饭疏食D.去饥寒犹远/相委而去1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114.赵人与其子在养猫上的主张分别是什么?(引用原文回答)读完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赵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5.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②其面目,望洋向若③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河伯:黄河之神。②旋;改变。③背:海神。(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第269页共269页\n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这则故事包含了哪些道理?116.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③有一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愚者,莫之及也。(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俄:一会儿,不久。④老父:老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俄有一老父至   ②遂依而截之(2)鲁人执竿者应该怎样进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鹿亦有知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1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甚:()            值:()             乃:()118.翻译句子(1)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2)是夜鹿去,遂不归。119.从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现在哪些地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北冥有鱼第269页共269页\n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怒而飞()                      (2)志怪者也()(3)亦若是则已矣()            (4)去以六月息者也()1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C.心乐之(《小石潭记》)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记》)1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23.从文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可看出鹏的_____(特点),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四字词语___。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又客说之曰“。”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①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选自《应谐录》)【注】①圮(pǐ):倒塌学校要举行故事会,小文想为大家讲述以上这则寓言故事,但对讲述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些苦恼,你能帮助她吗?第269页共269页\n【故事会文本设计】124.小文对文章中个别字词的意思有困惑,请你借助各位“老师”的力量为她答疑。《古代汉语词典》“诚”释义:①真诚,诚实;②真实的;③实在,确实。语文老师:“穴”字与“一狼洞其中”的“洞”字,有异曲同工的活用之处。语文课本《<论语>十二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虎诚猛:__________(请填序号)     (2)维鼠穴之:__________       (3)斯墙圮矣:__________125.小文的笔记本不小心被弄脏了,请你根据她的求助内容补全笔记。(1)小文:“之前的翻译内容看不清了。你能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吗?”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文:“文章中少了一句话,你能结合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帮我补全吗?”又客说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会演讲设计】126.小文要对下句作停顿设计,请你帮她选择最合理的一项(     )A.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B.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C.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D.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127.本文末句中有诸多语气词,小文讲故事时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讲故事结尾,以突出寓意?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八月槎第269页共269页\n(西晋)张华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②上,多贵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③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④。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⑤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选自《黑暗中的猜谜》)【注释】①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②查:同“槎”。③奄:忽然。④严:整齐。⑤渚次:水边。12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语句方法解释多赍粮查阅词典法:①拿东西给人,送给;②携带,持;③怀抱着。(1)_____(填序号)去十余日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2)_____竟不上岸参考成语法:有志者事竟成(3)_____有客星犯牵牛宿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4)_____12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130.在《天上的街市》中诗人想象缥缈的空中有一个繁华美丽的街市,在《八月槎》中,作者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天上景象呢?请结合文章语句进行描述。131.《天上的街市》与《八月槎》都描写了牛郎织女的生活,请分析它们的异同。乞猫刘基第269页共269页\n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思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④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hé):何不,为什么不。③垣墉(yuányōng):墙壁。④病:有害。132.解释下列加点字。(1)中山人予之猫()(2)其子患之()(3)是非若所知也()(4)去饥寒犹远()133.翻译句子。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13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若之何而去夫猫也135.对这则寓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B.“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月余”中“鼠尽”“鸡亦尽”。C.赵人认为“有鼠之祸”会导致“吾将饥寒焉”,而“无鸡之利”则是“弗食鸡”。D.凡事有利亦有弊,做事不可因噎废食,害怕付出代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第269页共269页\n(1)穿井得一人       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闻之于宋君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38.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穿井得一人”这件事?139.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4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放下B.但微颔之            颔:下巴C.尔安敢轻吾射             轻:轻视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14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射于家圃                      皆朝于齐B.睨之久而不去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第269页共269页\nC.徐以杓酌油沥之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杂然而前陈者14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卖油翁身手不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C.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D.本文故事短小,记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4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   ()            (2)毕力平险     ()(3)虽我之死   ()            (4)惧其不已也()1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4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第269页共269页\n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北冥有鱼》)(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谓大同B.《齐谐》者,志怪者也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C.去以六月息者也       望峰息心D.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初极狭,才通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为《逍遥游》开头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B.本文前三句以顶真的形式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后三句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天地浑茫的感慨。C.庄子运用雄奇瑰丽的想象,塑造了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D.本文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都运用了神话故事进行说理,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寓意隽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第269页共269页\n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B.始龀/始一反焉C.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以途D.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14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48.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第269页共269页\n。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B.一狼径去/意与日去C.屠自后断其股/有朋自远方来D.止增笑耳/公大笑乐1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51.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卖油翁》,回答各题。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5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善射:                                                     (2)轻:15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154.对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卖油翁为何会流露出“但微颔之”的态度?155.阅读《北冥有鱼》,完成问题。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第269页共269页\n。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庄子集释》)(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          怒发冲冠            怒不可遏   心花怒放B.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博闻强志            志存高远C.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       如虎添翼       羽翼丰满D.去以六月息者也       休养生息       奔流不息       瞬息万变(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文章内容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翻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理解:鲲不愿沉溺于幽冥北海,它化成大鹏鸟,将借助海水运动的力量飞往南海。庄子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文笔奇幻。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翻译:山野中奔腾的马,空气中飘飞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理解:大鹏高飞九万里,要借助六月的大风和海运之力。马儿和尘埃,也需要借助气息吹拂而生存。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3)随着《大鱼海棠》的热播,电影中会飞的大鱼“鲲”深受观众喜爱,其创作灵感就源于《北冥有鱼》。庄子在《逍遥游》中也写到了其它的鸟儿形象。请结合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说一说鲲鹏和蜩、学鸠、斥鴳等鸟儿的追求有什么不同。蜩与学鸠笑之①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②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③于地而已矣,奚④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斥鴳笑之曰:“彼⑤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⑥也。”第269页共269页\n注:①之:代指鲲鹏。②榆枋:榆树和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③控:引,落下。④奚:什么,哪里。⑤彼,它,这里指大鹏。⑥至:极,最。文言佳作脍炙人口,蕴含哲理,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56.读准字音,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注读音。(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157.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怒发冲冠B.年且九十                                                              得过且过第269页共269页\n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半身不遂158.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5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D.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第269页共269页\n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6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B.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与“阳”相对C.寒暑易节                                易:更替D.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16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始一反焉C.甚矣,汝之不惠D.无陇断焉16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文中,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担心而“献疑”的: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C.文中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D.文章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阅读《狼》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第269页共269页\n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6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B.止有剩骨(仅,只)C.一狼洞其中(挖洞)D.屠自后断其股(大腿)16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其一犬坐于前C.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一狼得骨止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165.下列对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态度,“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表明了他的机智。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表明屠户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奸诈的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阅读《卖油翁》,完成下面小题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第269页共269页\n16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⑴公亦以此自矜()                                     ⑵康肃笑而遣之()⑶康肃忿然曰()                                     ⑷但微颔之()16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⑵我亦无他,惟手熟尔。16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B.“睨之”、“但微颔之”这两个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不以为意,为下文两人的碰撞埋下了伏笔。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和“尔安敢轻吾射!”这两个句子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轻蔑态度反感,也体现了他目空一切、不知悔改的性格。D.课文对卖油翁酌油描写详细,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重点。169.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共同揭示的道理。【链接材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②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7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是(     )A.怒而飞   满腔怒火B.去以六月息者也   扬长而去第269页共269页\nC.老翁逾墙走   铤而走险D.盗窃乱贼而不作   捉贼见赃17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72.庄子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段,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______?”173.按原文填空。两小儿笑曰:“______?”17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日初出苍苍凉凉()175.翻译句子。(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2)孔子不能决也。176.从“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可以看出,两小儿分别从______和______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177.读了本文,你如何理解它的寓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269页共269页\n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7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身亡所寄          亡:___________(2)因往晓之          晓:___________(3)积气耳             积气:___________(4)若屈伸呼吸       若:___________17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2)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180.选文中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可笑想法?参考答案:1.    将近    南岸    感叹的样子    最终2.(1)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2)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3.强调说明一时的艰难困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以此鼓励安慰勾践。第269页共269页\n4.A【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2)句意:到达汉水南岸。阴:南岸;(3)句意:曾感叹说。喟然:感叹的样子;(4)句意: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卒:最终。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2)置:放;第一个“坐”:同“座”,座位;卧:躺着;亦:也。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②,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其意思是: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联系后文“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可知,列举这四人岁历尽艰难困苦终成霸业的事实,劝谏勉励越王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以俟东山再起,成就霸业;强调说明一时的艰难困境何尝不是一种福分,以此鼓励安慰勾践。4.A.根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愚公的妻子对愚公“移山”的计划,提出了合理化的疑问,想知道如何处置在移山过程产生的土石,并不是对移山的工程不赞成;因此并非表现“忠厚、软弱”的性格;故选A。第269页共269页\n【点睛】【甲】参考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乙】参考译文: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感叹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看来,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于是勾践回国后,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颜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5.有病目痛者/息阴下6.    待,等到    应答、回答    想要    年7.B8.⑴居住在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⑵这树有什么神通,就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9.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5.考查断句。句意为: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有病目痛者”是主语,“息阴下”是谓语,故断句为:有病目痛者/息阴下。第269页共269页\n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2)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3)句意:想要拿走。欲,想要。(4)句意:过了一年多。岁,年。7.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得到/动词,能够;B.副词,又/副词,再、又;C.动词,传播/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D.形容词,剩下/形容词,多出来的;故选B。8.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国,国都;道,谈论;之,这件事;闻,被……听到;(2)此:代指那棵李树;何:什么;乃:是;耳:语气词,罢了。9.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第269页共269页\n甲文,《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乙文,“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点睛】参考译文:穿井得一人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桑中生李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听说后传闻道:“李树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众人随声传闻。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敬祭的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10.    聊斋志异    吕不韦11.    像狗似的    大腿    挖掘、开凿    讲述12.(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第269页共269页\n13.对于像狼一样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14.答案提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解析】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11.(1)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2)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股:大腿。(3)句意为: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穿:挖掘、开凿。(4)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讲述。1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2)求:得到;闻:消息。13.第269页共269页\n甲文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1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穿井得一人》一文通过叙写人们讹传“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告诉人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的笑话。这与“三人成虎”表达的意思的是一样的。要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15.    选拔,任用    赞同    同“慧”,聪明16.C17.(1)(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18.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出身贫贱,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最终都成就了一番宏大的事业。第269页共269页\n19.山本身高大无比;路途遥远;挖山人员老的老、小的小,且人又少;挖山工具简陋;河曲智叟劝阻,讥笑。【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举:选拔,任用;(2)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3)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16.A.通假字,同“增”,增加/助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B.动词,做事/动词,作为;C.都为副词,都译为“将近”;D.代词,指愚公/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同“增”,增加;(2)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269页共269页\n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意思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据此可知,甲文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的出身卑微(贫贱),历经坎坷,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乙文第一段“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等语句可知,山高大无比,路途遥远;根据乙文第一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挖山人员不是年老的,就是年纪尚小的,挖山人员少;根据乙文第一段“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挖山的工具简陋;根据乙文第二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愚公还面临河曲智叟劝阻,讥笑。【点睛】【甲】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乙】参考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第269页共269页\n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20.    苦于    惠:同“慧”,聪明。    曾经    这21.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②甲老翁的妻子儿女离开家乡了,只有老人一人罢了。22.B23.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惩山北之塞”的句意是: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2)“汝之不惠”的句意是: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3)“然未尝登泰山”的句意是:却未尝登过泰山。尝:曾经。(4)“是山余亦未登”的句意是:这山我也没有登过。是:这。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以(用)、曾(连……都)、毛(草木)、其……何(把……怎么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妻子(妻子儿女)、去(离开)、惟(只)、而已(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B.有误,愚公之妻“献疑”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像智叟那样反对愚公移山。故选B。第269页共269页\n23.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和概括。甲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年逾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所以,这两则故事给我们共同的人生启迪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据此理解作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这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2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25.    恳切    趁、乘    你第269页共269页\n26.(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2)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27.这句话用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意思对即可)28.讽刺了生活中那些为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增添烦恼的人。【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因此断句为: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切:恳切。(2)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因:趁、乘。(3)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2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于,对于。(2)亡所寄,无处存身;废寝食,睡不好觉,吃不下饭。27.第269页共269页\n考查理解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要我们珍惜时光。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也有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的意思。28.这则寓意重点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乙)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丙)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劝慰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劝慰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第269页共269页\n劝慰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面八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劝慰他的人也如释重负,非常高兴。29.    sè    hè    pī    wén30.    苦于    提出疑问    慰劳    将要31.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32.从愚公身上学习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周亚夫身上学到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精神。【解析】29.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山北之塞”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塞:阻塞;故读“s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荷:跳着;故读“hè”。“军士吏被甲”句意: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被:通“披”,身披;故读“pī”。“不闻天子之诏”句意:不听天子的诏令。闻:听;故读“wén”。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惩山北之塞”的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其妻献疑曰”的意思是: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献疑:提出疑问。“上自劳军”的意思是: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劳:慰劳。“天子且至”的意思是:天子就要到了。且:将要。31.第269页共269页\n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以:凭借。之:的;曾:连;如……何:把……怎么样。②以:委派;军:驻军。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愚公移山》中,愚公“年且九十”,为了将两座大山移走“聚室而谋”,决定一起移山,并付诸于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面对智叟的质疑,愚公坚定地说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话,足见其为了实现移山的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根据乙文第一段“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可见,细柳军营戒备森严,严阵以待,只听从将军的命令,防止敌人侵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军纪严明;根据乙文第一段“‘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可知,天子在军队中也不能拥有特权,不能“驱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根据乙文第一段“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可知,周亚夫手持兵器拜见,他是恪尽职守的;周亚夫在军营因穿盔甲,对天子不行跪拜之礼,可见周亚夫将军刚正不阿。从周亚夫身上学到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精神。【点睛】【甲】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第269页共269页\n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乙】参考译文:文帝亲自慰劳军队。(文帝一行)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都是直接就快马进去了,将军以下的将士都骑着马迎送(文帝)。等到(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磨快兵刃,手持弓弩,满弓。文帝的先驱到了,赶着马要进去,不能进去。先驱说:“天子就要到了。”看守军营大门的都尉说:“将军下命令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去。于是文帝就让使节命令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亚夫才下命令打开军营大门。看门的兵告诉陪同文帝的车马队伍说:“将军命令,军营里不能骑快马。”于是文帝就控制着马慢慢走。到了军营,将军亚夫手拿兵器行礼说:“身着甲胄的人不能拜见,请让我用军礼来行礼。”文帝被(亚夫)感动了,正色扶着车。(文帝)派人表示满意:“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行礼完毕之后就走了。(大家)一离开军营大门,大臣们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个人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像儿戏一样,那种坚固是可能被偷袭然而俘虏的。至于亚夫,又怎么能够被侵犯呢?”人们久久地称赞他。33.将近;同“返”,往返;通达/改变;回声/声音/响声34.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35.B36.    不惠/汝之不惠;    天数/天数也/数/此为数也37.示例一:算,愚公能坚持不懈,想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符合【乙】文中圣人标准: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示例二:愚公面对困难不逃避,相信人力是无穷的,有计划,能坚持,符合【乙】文中认为圣人不把问题推卸给天数,能够事先谋划的标准,所以算。【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年纪将近九十岁。且:将近。(2)句意为:才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第269页共269页\n(3)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彻:通达、改变。(4)句意为:传出的回声一直不消失。响:回声、声音、响声。3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损,削减;丘,山丘;如……何,拿……怎么样。35.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A.有误,这个句子翻译为:但不知道它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其”在这里代指“决口”,而不是指“将决之河”。故选B。3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甲)文“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分析,智叟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乙)文中居卫河侧者与护堤者看到棒椎鱼聚集一处用头撞岸,便知大堤将决,但他们却无所作为,根据“则决在斯须间矣,此为数也”一句,可知他们认为这是“数(或:天数)”。3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乙文的理解,可知所谓的“圣人”,指的是“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筹谋,后事而补救”,从这点来看,愚公能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移山,而不是只认定“天数”,与乙文“圣人”的标准是相符合的。根据这一理解作出解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乙)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将要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但不知它将在什么地方决口。等到棒椎鱼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棒椎鱼,是因为它长得像棒椎而得名的,不知它平时在什么地方,到了河水暴涨之时才成群聚集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传出的回声一直不消失,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就是天数啊!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尽人事。只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卸给上天,他们凡事预算谋划,事后加以补救。38.    放下    点头    离开    同“返”,返回39.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40.D41.(1)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高超的吗?(2)于是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意思对即可)42.康肃公学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有了本领也不应骄傲自满。而“学书者”学到了学无止境,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2)句意: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3)句意:告别师父离去。去:离开;(4)句意:于是返回继续学习。反:同“返”,返回。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吾有一箧物”是陈述事件,“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是并列短语,是对事件如何处理的想法。故断句为: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第269页共269页\n40.A.介词,在/介词,对、向;B.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代词,指卖油翁;D.均为连词,都译为“于是、就”;故选D。4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汝:你;亦:也;第一个“射”:射箭;第二个“射”:射箭的本领;(2)乃:于是、就;启:打开;皆:都;穴:洞。4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寄寓的道理。甲文,根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可知:陈尧咨因为射箭本领高强就以此自夸,轻视卖油翁;卖油翁在面对陈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的质疑时,“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通过倒油技术展示,最后点明“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熟能生巧的道理;可见康肃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有了本领也不应骄傲自满,应戒骄戒躁。乙文,写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向师父学成了书法,结果在搬箱子的时候发现了几十枚磨出洞的砚台,惭愧不已,返回继续向老师学习书法;可见“学书者”明白了学无止境,应该刻苦钻研,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点睛】【甲】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高超的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乙】参考译文: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第269页共269页\n43.(1)①有时②喂养③用马鞭赶④跟前(2)①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C(4)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①甲文提到伯乐是为了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乙文提到伯乐是为了引出九方皋。②九方皋独具慧眼,能看出事物的实质。【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或,有时。②句意: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食,喂养。③句意: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赶。④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临,跟前。(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重点词:且,尚且;常马,一般的马;安,怎么;千里,行千里;②重点词:食,喂养;尽,竭尽;材,同“才”,才能;通,通晓。(3)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能够/大约;B.和/同“举”,举荐;C.都是连词,表承接;D.看见/同“现”,表现;故选C。(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你所派遣的找马人糟糕透了,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败矣子所使求马者”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子所使求马者败矣”。“色物牝牡尚弗能知”与“又何马之能知也”中“尚”与“又”是一组关联词语。据此可以断为: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5)①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甲文中提到伯乐,是为了强调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伯乐对于千里马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会被人发现,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根据乙文中的“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可知,乙文提到伯乐,是为了引出九方皋。②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乙文中的“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可知,九方皋相马,只看马是否具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对其外观就忽略了。可见他观察事物能直达本质,具有明辨一切的慧眼。第269页共269页\n【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秦穆公问伯乐:“您的年岁已高,子孙中有可以派出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象这样的马,奔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蹄印。我的子孙都是一般的人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使他来谒见您吧。”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返回禀报说:“已经在沙丘寻得千里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告诉他:“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吗?这正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还远远不止的地方啊。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天下的机妙啊。他看到千里马的机妙而忘记其粗略的外表,观察到了千里马的机妙所在而忽略其毛色雌雄,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象九方皋这种善干辨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宝贵的地方啊!”马取来后,果然是一匹千里马。44.C45.    惩:苦于    室:家    缚:捆    但:只46.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47.(1)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小的土丘都不能削减,能把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第269页共269页\n48.    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解析】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叩:动词,敲、打/动词,磕;B.且:副词,将近/连词,况且;C.之:代词,他/代词,他;D.许:动词,答应,应允/副词,左右;故选C。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2)句意:召集全家人来商量。室:家;(3)句意: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缚:捆;(4)句意: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但:只。4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拔其拳”是杨二的动作,“已夹入老人腹中”是杨二拳头的状态,“坚不可出”是结果。据此可断为: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4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魁父:小山名;如……何:把……怎么样;(2)故:特意;取势:摆好架势;奋:挥起。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阅读启示。《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卖蒜老叟》通过讲述南阳精于拳术杨二最终败于一个卖蒜老翁的故事,说明这样的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时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点睛】【甲】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太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小的土丘都不能削减,能把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骂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49.    记载    这样    吃    有的50.C51.(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它的毛是青色的,嘴是红色的,脚是黑色的,名叫“天鸡”。52.【甲】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鲲鹏身躯之大以及飞离北海时的壮观场面,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摹出鲲鹏起飞时磅礴的气势,意境壮阔雄浑;【乙】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北海大鸟的庞大,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其起飞时惊天动地的景象,突出了其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特点。【解析】第269页共269页\n4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志怪者也”的句意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2)“亦若是则已矣”的句意是:不过也就像人这样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3)“食则北海水流”的句意是:吃的时候北海的水都会流动。食:吃。(4)“或时举翼飞”的句意是:有的时候展翅高飞。或:有的。50.考查对方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B.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以:都是“介词,凭借”;D.其:代词,它/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故选C。5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以(用)、息(气息)、吹(吹拂)”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苍(青色)、喙(嘴)、赤(红)、曰(叫)”几个词是重点词语。52.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两文都运用比喻的修辞。如【甲】中“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把鹏的翅膀比作是垂天之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鹏起飞时的磅礴气势。【乙】中“其两羽相初,如雷如风,惊动天地”,把天鸡两只翅膀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是雷和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鸡起飞时惊天动地的景象。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如【甲】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等句极言鹏体形的巨大。【乙】中的“左足在海北睚,右足在海南崕”“头向东,止海中央”“食则北海水流”,用夸张的笔触突出了天鸡体形的庞大。【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天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第269页共269页\n《神异经》中说:北海有一种大鸟,它高千里。(它的)头上纹着“天”字,胸上纹着“鸡”字,左翅膀上纹着“鸳”字,右翅膀。上纹着“勤”字。(它的)左脚(踩)在海北高地的边缘,右脚(踏)在海南高地的边缘。它的毛是青色的,嘴是红色的,脚是黑色的,名叫“天鸡”,另一个名字叫“鹭勤”。(它的)头朝东方,栖息在海中间,只捕鲸鱼,吃的时候北海的水都会流动。(它)不触犯人,也不侵扰其他生物。有时候展翅高飞,它的双翅刚开始扇动,像响起惊雷和刮起大风,惊天动地。53.    使……坚忍    常常    苦于    同“返”,往返。54.(1)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给这样的人。(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55.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何苦而不平。56.任何事情想要达成(成功),都需要有忧患意识,有吃苦的精神(大意相同即可)。【解析】5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义。(1)句意:使他性情坚忍。忍:使……坚忍;(2)句意: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恒:常常;(3)句意: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惩:苦于;(4)句意:才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5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故(所以)、是(这)”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汝(你)、固(顽固)、彻(改变)”要理解正确。55.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①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句意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据此可知,经历磨炼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合【乙】文《愚公移山》第②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对河曲智叟说“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这是告诉我们,困难和磨炼就像是太行、王屋二山,持之以恒,就“何苦而不平”。第269页共269页\n5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谈感悟启示。结合文章主旨谈感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①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第②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据此可知,任何人或事要成功,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一定要有忧患意识;结合【乙】文《愚公移山》第②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只要肯吃苦,只要肯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达成目标;据此可知,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想要达成(成功),都需要有忧患意识,有吃苦的精神,要能够坚持下去。【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第269页共269页\n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57.C58.(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2)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59.A60.从【甲】文中学到了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从【乙】文中学到了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解析】5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吓:拟声词,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动词,恫吓;B.之:助词,的/代词,指惠子;C.食:都是动词,吃;D.相:动词,做梁国的相/动词,互相;故选C。5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子:你。固:本来。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完全,完备。(2)重点词语:或:有的人。谓:对……说。欲:想。代:代替。相:做相。5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甲】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好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根据【甲】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可知,惠子智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选项把两者弄颠倒了。故选A。第269页共269页\n60.本题考查启示。根据【甲】“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我们可以获得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根据【乙】“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我们可以获得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点睛】参考译文【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乙】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61.    打水浇田    待,等到    使知道    集市    距离62.C63.(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6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解析】第269页共269页\n6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①句意: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及:待,等到;③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闻: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④句意: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市:集市;⑤句意: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6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词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字是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A.语气助词,凑读音节;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这里指“打井得到了一个人”这件事;D.语气助词“的”;故选C。6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求闻:获取消息。若:如,像。闻:听到;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言:说。6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甲文中宋君听说了传言后并没有盲目的听信传言,而是派人去丁家询问,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他并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乙文中魏惠王从不相信到将信将疑再到相信不疑,这种转变并不是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而是许多人这样说了他就信以为真了,可见魏惠王的无知。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生活中我们对待传言应做到:坚决与谣言的发布作斗争;要树立文明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乙】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第269页共269页\n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辨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庞葱回国,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65.苦于   害怕   休息   打66.(1)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2)然后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于是背柴的人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67.B68.甲:①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坚持不懈/②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乙:事实胜于雄辩/不贪图不义之财/谎言终究会被揭穿/多观察多思考用智慧解决问题。【解析】6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2)句意:(山神)怕他(愚公)不停地干下去。惧:害怕。(3)句意:他们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息:休息。(4)句意:用棒子敲打。击:打。6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1)汝:你;固:顽固;彻,通;不若:比不上;孀:孀妻,寡妇。(2)乃:才;伏:通“服”,佩服;就罪:承认罪过。6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根据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因为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所以决定和家人商量要移山,目的是将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而选项B中目的与原因与原文陈述相反。故选B。6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甲文:根据文中年迈的愚公动员大家一起搬大山最终而成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根据文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老叟嘲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说明他目光短浅,告诫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乙文:根据“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欠’”可知,它用事实说明了一切;从背柴人身上我们要知道不要说谎、不贪图不义之财,否则会得到报应,谎言终究会被揭穿;李惠一言不发,仅用一计就快速将真相公之于众,这告诉我们多观察多思考用智慧解决问题。第269页共269页\n【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有背着盐和背着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看着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然后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于是背柴的人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69.及/其家穿井   王/信之乎?70.    到,等到    说,讲    怀疑    像这样    对……说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71.D72.C73.(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第269页共269页\n(2)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7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解析】69.考查断句。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是句首状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及/其家穿井。王信之乎:大王您相信吗?“王”是主语,其后应断开。断句为:王/信之乎?7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2)句意: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道,说,讲。(3)句意:我有些怀疑了。疑,怀疑。(4)句意: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若此,像这样。(5)句意:对魏王说。谓……曰,对……说。(6)句意:外出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71.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从;D.到\到;故选D。72.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代词,这件事。A.补齐音节,不译;B.主谓之间,不译;C.代词,这件事;D.助词,的;故选C。7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一人之使,一个人的劳动力;非,不是;于,在;(2)夫,发语词,不译;之,主谓之间,不译;明,明显;言,说。7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阅读启示。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作答即可。宋君听到传闻后“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谣言是半信半疑,体现他的实事求是精神。魏王听到传言的态度由开始的“否”到“寡人疑之矣”再到“寡人信之矣”,可以看出魏王立场不够坚定,面对谣言没有保持清醒,没能明辨真伪。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们应该成为宋君那样的人,不要成为魏王那样的人。我们面对谣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信谣,不传谣。【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甲】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乙】庞恭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75.C76.C77.B【解析】7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C.句意: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闻:听从。故选C。7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辨析。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句意: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乃”是“才”的意思,选项翻译成“于是”错误,“言”是“军令”,并非“文帝的命令”。故选C。7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终于感动了夸娥氏二子”错误,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第269页共269页\n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78.B79.B80.C81.(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第269页共269页\n(2)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解析】78.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句意为: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根据句意断句为: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故选B。7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A.句意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句意为:才往返一次。始:才。C.句意为:观看的人围得像墙一样。堵:墙。D.句意为: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纵:放开。故选B。8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C.“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有误,甲文中愚公妻子与愚公并没有形成对比,她只是出于关心的目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故选C。8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2)故,特意;取势,摆好姿势;奋,奋力;之,指卖蒜老叟。【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第269页共269页\n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南阳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功夫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都快要死了的老头,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82.    奋发,奋起    记载    栖息    在此时83.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②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84.示例:成语:大鹏展翅、鹏程万里。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85.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解析】8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它奋起而飞。怒:奋发,奋起。②句意: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③句意: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止:栖息。④句意:在此时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于是:在此时。8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①野马,山野中的雾气;以,用;息,气息。②恐,害怕;搜,搜捕;于,在。第269页共269页\n84.本题考查成语与诗句积累。作答时,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即可。成语:①鹏程万里:大鸟飞行的路程万里之遥。比喻前程远大。②大鹏展翅:就是大鹏展开它的翅膀。一般形容很有气势的姿势或者是动作。③凤翥鹏翔:形容奋发有为。④万里鹏翼:比喻前程远大。诗句:①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所期玄津白,倜傥假腾鶱。②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③唐·李白《天台晓望》: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8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的鹓鶵比喻庄子自己,而鸱指是惠子。鸱喜欢吃的“腐鼠”当然就是惠子的相位了。根据“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可知庄子所讲故事的含义,表明自己无意于这个相位,可见他对功名的鄙视。【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       【乙】惠子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鸱看到仰头发出‘吓!’的怒斥声,说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86.    用力鼓动翅。    记载    都    妻子儿女87.C88.(1)北海有鱼,它的名字叫鲲。(2)桃花源的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热情款待渔人)。第269页共269页\n89.万物都要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90.表现了陶渊明对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86.文言字词解释: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2)句意为:《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3)句意为:全都来打听消息。咸:都;(4)句意为: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87.考查对一次多义的理解和辨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以:介词,用。A.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以:因为;B.句意为: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以:按照;C.句意为: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用;D.句意为:大鹏飞离时是凭着六月的大风。以:凭借;故选C。8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北冥,北海;其名,它的名字。(2)句重点词语:便,于是,就;要,通“邀”,邀请。8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内容可知,作者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第269页共269页\n90.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示例:作者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既表达了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作者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宁静淳朴的幸福生活。【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91.    B    说谎话92.(1)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2)①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②马肝本来就在马肚子里,马为什么没有死呢?93.    A    “寓言是小玩艺儿”指的是寓言往往篇幅短小、故事简短。“也是大玩艺儿”指的是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穿井得一人》和《刳马取肝》故事简短,但《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的道理。《刳马取肝》告诉我们对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想想是否合乎道理,不可道听途说、乱认真理。第269页共269页\n【解析】91.(1)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例句“国人道之”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代词。A.句意是:马没有百年的寿命。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他。之:代词;C.句意是: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句意是: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题干的方法,①观字形:“诳”属于形声字,即一半表意,一半表声,“狂”可理解为疯狂、失常。诳语,意即失常的言语。②查资料:“欺”可以理解为“欺骗”,即谎话。③联应用:“出家人不打诳语”,意思是出家人不说骗人的话。综上,可得出“诳”译为:说谎话。92.(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该题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毒啊!剖去了都不能活,何况留下呢?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也”在句中常出现在末尾作为语气助词,故“毒也”后断一处,表示感叹。“况”是“何况”的意思,在句中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连接前后分句,故“况”前应断一处,因此断句为: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①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②固:本来;何以:如何能够。9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根据原文“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可知,迂公最后相信了客人的话。选项所述的“始终认为马肝无毒,他反驳了客人的话”错误;C.根据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意思是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并非题干中所述的“丁氏常年在外居住,导致劳力不足”,选项表述有误;D.迂公的实践并不能证明马肝有毒,剖开马取出肝本就会导致马的死亡,可见选项所述“验证了对方言语的科学性”有误;故选A。(2)本题考查对寓言的特点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分别从“大”和“小”两个角度分析。“寓言是小玩艺儿”指的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穿井得一人》和《刳马取肝》在情节内容上都属于篇幅短小,故事简短,因此可以说“小”;“也是大玩艺儿”指的是寓言有着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的道理。《刳马取肝》则告诉我们对任何事都要认真思考,想想是否合乎道理,不可道听途说、乱认真理。可据此作答。【点睛】第269页共269页\n参考译文: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刳马取肝有客人说马肝非常毒,能杀人,所以汉武帝说:“文成吃马肝而死。”迂公正好听到这话,发笑道:“客人打诳语啊。肝本来在马的腹中,马为什么不死?”客人玩笑道:“马没有百年的寿命,是有肝的缘故啊。”迂公恍然大悟,他家养着马,便剖挖它的肝,马当即毙命。迂公丢下刀叹道:“真的啊,毒啊!剖去了都不能活,何况留下呢?”94.(1)    距离    等到    判断,分辨    没有(2)D(3)谁说你的智慧更多呢?地要是坏了怎么办呢?(4)对话形式。嘲讽了毫无根据地担心,患得患失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句意:离人近一些。去:距离。(2)句意: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及:等到。(3)句意: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决:判断,分辨。(4)句意:自己无处存身。亡:没有。(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辨析。A.以:动词,认为/介词,用;B.而:表转折,但是/表承接,然后;C.为:动词,是/连词,因为;D.之:都是代词。故选D。(3)本题查看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句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1)孰:谁。汝:你。知:同“智”。(2)奈:怎奈。何:怎么办。第269页共269页\n(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甲文指一两小儿的对话描写为主。根据乙文“其人曰:‘天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可知乙文以忧天者和晓之者的对话为主。根据乙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可知杞国人担忧的是毫无依据天地崩坠。所以乙文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点睛】甲文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乙文参考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第269页共269页\n95.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96.A97.(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反而担忧它大而无物可容呢?98.“犹”是“还”的意思,“也”表肯定语气,“夫”表感叹语气,三个词连用,表达了庄子对惠子“见识浅陋狭隘”的感叹和讽刺。99.甲乙两文均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想象鲲鹏的大,瓠的大,都极言其大,极尽夸张。两文都采用寓言故事说理:甲文写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需要借助风力,借此阐述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庄子认为都是“野马”“尘埃”等都“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无所凭依才是真正的自由;乙文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证明无用之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反映了庄子的无欲无求,随顺自然,才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的思想追求。两文均出自《逍遥游》,很好地体现庄子作品特点:以充满雄奇瑰丽的想象的寓言故事来阐明其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给深奥的哲学思想赋予文学性和趣味性。【解析】95.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按照题干要求限断三处的要求,正确划分为: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96.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剖之以为瓢”意思是把它剖开做瓢,以:把。A.句意为: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把;B.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C.句意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以:凭借;D.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以:按照;故选A。9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2)句重点词语:今,现在;子,你;五石之瓠,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何,为什么;以为大樽,作为腰舟;浮乎江湖,浮游于江湖;忧,担忧;瓠落无所容,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第269页共269页\n98.考查学生对于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和文章感情进行分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句意为: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句中流露出作者的讽刺意味。“犹”有“还”之意,“也”“夫”分别表达的是肯定和感叹语气。结合以上内容进行分析作答。99.考查比较阅读能力以及对庄子思想艺术特点的掌握。庄子的思想主要有肯定自然,强调无为,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绝对自由;艺术上表现为寓言为主,行文充满想象与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甲文出自《逍遥游》,庄子认识到人世间的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而《大瓠之中》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的不不求真人状态;反之惠施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两篇文章都以寓言为主,充满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的追寻。根据以上分析进行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第269页共269页\n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10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101.    你    高兴的样子    盘旋飞翔    同“辨”,区别,分别102.A103.(1)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2)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104.例:我更欣赏希有鸟,因为希有鸟和大鹏一样,它心怀远大的理想,敢于高飞,能领略到美丽的人生,而斥鷃鸟目光短浅,它不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解析】10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在北边的尽头,有一个大海,叫做天池。“穷发之北”为状语,“……者……也”为判断句的标志;应在“有冥海者”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10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含义。“我呼尔游”句意:我喊你和你一起游览。尔:你;“欣然相随”句意:高兴地跟随。欣然:高兴的样子;“抟扶摇羊角”句意:借着旋风盘旋。抟:盘旋飞翔;“此小大之辩”句意: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辩:同“辨”,区别,分别。102.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例句句意:把虚无当成场地。以:介词,把;A.句意:一整块石头都把它当作小石潭的底部;以:介词,把;B.句意: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以:介词,凭借;C.句意: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以:介词,凭借;D.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介词,按照;故选A。10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俄而:不久;谓……曰:对……说;(2)负:背着;图南:向南飞;适:到达。第269页共269页\n104.本题考查形象的探究。根据甲文“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可知,希有鸟赞叹大鹏鸟的雄伟,邀请它飞向更广阔的天际,可见它们都是志向远大,敢于高飞,志同道合的;根据乙文“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可知,赤鴳鸟目光短浅,嘲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的大鹏鸟,不知道大鹏鸟飞到哪里去;可见斥鷃鸟目光短浅,它不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更欣赏希有鸟。【点睛】参考译文:【甲】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乙】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105.    qīn    tuán106.D107.    它乘着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山野中的雾气    空中的尘埃,108.    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    饱览民生疾苦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任选其二)【解析】105.衾——qīn,意为:被子。抟——tuán,意为:回旋而上。106.A.记录\志向;B.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气势强盛;C.这样\对,正确;D.翅膀\翅膀;故选D。第269页共269页\n10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抟,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扶摇,一种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2)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108.考查比较阅读。①②这两句诗意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杜甫在这首诗里不仅仅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表达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③④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得:硕大无比,力大无穷。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得:志存高远。根据“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得善借长风。【点睛】【参考译文】【甲】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乙】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109.C110.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111.鹓雏比喻自己,鸱比喻惠子,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第269页共269页\n【解析】109.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是:这时/这样;B.见:看望,拜见/看见;C.非:都是“不是”的意思;D.而:表承接,不译/表转折,但是;故选C。11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的意思是: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那鹓雏从南海起飞。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1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从“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以看出,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出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由此可知,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据此理解可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唯恐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那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112.A113.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114.    赵人:“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其子:“盍去诸”。    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流。凡主流是好的,就应予以肯定。【解析】112.A.都是连词,并且;B.你/像,比得上;C.吃/食物;D.距离/离开;故选A。1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大意为: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故断句为: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11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结合“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可得出父亲的主张是: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结合“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可得出儿子的主张是:盍去诸。第269页共269页\n“鼠尽而其鸡亦尽”意思是“老鼠没了,鸡也没了”,“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意思是“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意思是“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据此可知: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弊有利,做事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抓住主要矛盾,争取利益最大化。【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115.(1)①曾经;②穷尽。(2)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尝:曾经;②句意: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穷:穷尽。(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意思“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可知文章告诉我们: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116.(1)①到,到达;②于是,就(2)把竿对着城门口进行;启示:说明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自作聪明;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至:到,到达;②句意: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遂:于是,就。(2)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即可。(1)本文主要讲一个“执长竿入城门”的鲁人因竿子太长无法过城门,而采用了一位自作聪明的老人给出的方法:截断竿子从而过城门的故事。结合生活常识可知,把竿对着城门口直行进入即可。(2)由文中“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和“遂依而截之”可知,横竖都不能使长竿过城门,最后鲁人无计可施,不加思考就听从老者的建议,可见他做事不会思考、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又由文中“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可知,老夫自作聪明,让鲁人把长竿截断过城门,并没有给出合适的解决办法。通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自作聪明;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点睛】参考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去;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去。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愚蠢的人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了。117.    甚:很    值:遇到,碰上    乃:于是,就118.(1)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2)当夜鹿就离开了(逃走了),就不再回来了。119.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鹿出,至暮必归;是夜鹿去,遂不归。第269页共269页\n【解析】1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鹿稍长,甚驯”的句意是: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甚:很,十分。(2)“时值秋祭”的句意是:当时遇到了秋天祭祀。值:遇到,碰上。(3)“乃向李氏求之”的句意是:就向李氏请求把鹿给他。乃:于是,就。1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者(的人)、以(凭借,靠)、伐薪(砍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是(这)、去(离开)、归(回家)”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作答。“鹿亦有知”的意思是:鹿也是有智慧的。从“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鹿出,至暮必归”和“是夜鹿去,遂不归”都能表现出鹿是有智慧的。【点睛】参考译文:博山有位李氏,凭借砍柴谋生。一天,她在山坳里捡到一只幼鹿,就带回家喂养。鹿渐渐长大,十分温顺,见到人就呦呦地叫。她家四面环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然回来。正好遇到了秋天祭祀的时候,照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猎人很着急,因为限期就要送上鹿,然而猎人一连十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李氏请求把鹿给他,她不答应。猎人坚持请求把鹿给他。李氏犹豫地说道:“让我考虑一下。”当夜鹿就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李氏对这件事感到很后悔。120.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这样    气息,这里指风121.A122.(1)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大海去。(2)(鹏)拍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大风盘旋而上,(飞到)数万里(的高空)。123.    善借长风、志存高远    示例:鹏程万里鲲鹏展翅【解析】第269页共269页\n120.(1)句意为: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3)句意为: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是:这样。(4)句意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121.A.助词,的;B.代词,它;C.代词,它;D.代词,它;12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徙:迁移。(2)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九,表虚数,不是实指。12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环绕着旋风飞上了数万里的高空”,写出了鹏善借长风、志存高远的特点。与“鹏”有关的四字词语有很多,如鹏抟九天、万里鹏程、鹏游蝶梦、鹏霄万里、鹏程万里等。【点睛】参考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124.    ③    打洞    这125.    云雾遮蔽了天空,大风猛地吹散了它,因此云也无法与风匹敌,请改名叫“风猫”。    大风刮起来,墙足可挡住它,风不及墙,改名“墙猫”吧。126.B127.“噫嘻!”嘲讽奚落,感叹语气;“……者……也”,表示判断语气;“……耳……哉”,表示“……罢了……啊”,嘲讽感叹语气。东里老人认为猫只是猫罢了,捕鼠的本来就是猫,为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讽刺那些舍本逐末,失去本真之人,强调看待事物要抓住本质。【解析】第269页共269页\n1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虎的确很猛。诚,确实,实在;故选③(2)“一狼洞其中”句意为: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打洞;故“穴”意思是打洞;(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意为: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斯,这。故“斯墙圮矣”的“斯”意思是:这。125.(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云霭,云雾;蔽,遮蔽;倏,急速;故,所以;更,更改。(2)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补写语句。根据“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可知,此处的客人劝他的话应该与“墙”有关,再结合上句“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可知,补写句子应该围绕“墙”和“风”来写,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补写。示例: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12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猫。“龙”是名词,做主语;“固”意思是确实;“也”放在句末,表陈述;停顿节奏: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故选B。12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噫嘻”是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用感叹的语气来读;“捕鼠者固猫也”意思是捕鼠的本来就是猫。“……者……也”,表示判断语气,应该用肯定的语气来读;“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意思是猫就是猫,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耳”的意思是“罢了”,“哉”句末语气词,翻译成“啊”,应该用嘲讽感叹的语气来读。作者采用借事喻理的方法,告诉人们: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中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为人处世亦是如此。【点睛】参考译文:齐奄养了一只猫,自认为它很奇特,告诉别人说它的大名是“虎猫”。客人劝他道:“虎的确很猛,(但)不如龙的神通,请改名为‘龙猫’。”另一个客人劝他道:“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猫’。”另一个客人劝他道:“云雾遮蔽天空,风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敌风啊,请改名‘风猫’。”另一个客人劝他说:“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另一个客人劝说他道:“墙虽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墙全都倒塌啦。墙和老鼠比如何?给它取名叫‘鼠猫’好了?”东里老人不屑的说道:“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第269页共269页\n128.    ②    离开    最终,终于    星宿129.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130.示例:这里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处,许多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俨然是一个城市模样,房屋内有许多年轻的女子在织着彩锦,不远处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河边有个男子牵着老牛,老牛在悠闲地喝水。131.相同点:《天上的街市》和《八月槎》中作者都改变了牛郎织女的悲剧结局,让他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不同点:《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更为浪漫,他们提着灯笼,悠闲地在美丽的繁华街市上游逛,欣赏着珍奇古玩,自由幸福。《八月槎》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更为现实,仿佛是一对平常夫妻,织女在织布,牛郎在放牛,有着人间的烟火气。【解析】128.(1)选②。验证:“多赍粮”句意:又带足了干粮。正确。(2)“太丘舍去”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验证:“去十余日”句意:离开了十多天。正确。(3)“竟不上岸”句意:有志向的人,做事最终一定会成功;竟:最终、终于。验证:“竟不上岸”句意:最终他没有上岸。正确。(4)“有客星犯牵牛宿”句意: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宿:星宿。12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根据句意断为: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130.本题考查画面描绘。“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展现的是天上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即可。如:这里云雾缭绕,分不清白天黑夜,茫茫一片,朦胧中许多房屋整齐地排列在眼前,犹如城市一样,房屋内有很多年轻的女子织着锦缎,远处一位男子牵着悠闲的饮着河水的牛儿。第269页共269页\n13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相同点:联系《天上的街市》原文“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与本文中的“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可知,《天上的街市》和《八月槎》中作者都改变了牛郎织女的分离悲剧结局,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同点:联系《天上的街市》原文“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可知诗歌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浪漫幸福的生活,他们提着灯笼,悠闲地在繁华街市上欣赏着珍奇古玩;本文“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写牛郎放牛,织女屋中织布,描绘的场景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是生活中能遇到的平常夫妻,有着烟火气息。【点睛】参考译文:旧时传说天河与大海相连,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有人忽发奇想,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阁楼,又带足了干粮,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时间里,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后来则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某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远远望去,只见宫里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在小岛上让它饮水。牵牛的人吃惊地问:“你怎么来到此处的?”这个人详细的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说:“你回去后到蜀郡,寻访严君平便知道了。”最终他没有上岸,于是按时回来。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起这件事,严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计算年月,正是他到银河见到牵牛人的时间。132.    给    担忧    你    距离133.没有鸡,不吃鸡肉就罢了。134.若之何/而去夫猫也135.C【解析】1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句意: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予:动词,给。(2)句意:他的儿子担心这件事。患:动词,担心,担忧。(3)句意: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若:代词,你。(4)句意: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去:古今异义,距离。1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注意重点词:弗:不;食:动词,吃;已耳:罢了。第269页共269页\n1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注意结合句意及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本句意思是: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若之何”是固定句式,意思是“为什么要”;“而”表顺承,与“去夫猫也”连接紧密,共同作“若之何”的宾语。故断句为:若之何/而去夫猫也。135.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与辨析。本文是一则寓哲理于叙事的寓言故事。主要写一个赵人为了消除鼠患而引进了猫,可惜这猫除了有善捕鼠的优点之外,还有善于捕鸡的特点,结果是“月余,鼠尽而鸡亦尽”。不过,这个赵国人比他的儿子会算账,宁愿“弗食鸡”,也没按他儿子的意思把猫赶走而受饥寒。从故事中可知,凡事都有利亦有弊,做事不可因噎废食,关键是要权衡得失利弊,做出正确判断。文中这个赵人做事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没有患得患失,因小失大。故选项ABD的理解都正确;C.从赵人所说的“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可知,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因此“无鸡之利”是“去饥寒犹远”,选项“‘无鸡之利’则是‘弗食鸡’”理解错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136.    挖掘、开凿    讲述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应答,回答137.(1)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2)(家里挖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呀。(意思对即可)138.宋君派人向丁氏询问“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蹊跷,人命关天,而且这件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需要当面对话,才能得知实情。139.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解析】136.第269页共269页\n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词语解释一般放到句子当中理解。(1)句意: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穿:挖掘、开凿。(2)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谈论。(3)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4)句意:丁氏答道。对:应答,回答。13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1)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2)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1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这件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传的都是“丁氏穿井得一人”,事情有蹊跷,人命关天的大事,须当面了解清楚。139.本题考查故事寓意。由“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闹得满城风雨;由文章最后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传播不真实的消息没有任何意义;由此得出我们对待传闻,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点睛】参考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140.B第269页共269页\n141.C142.C【解析】14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A.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B.句意: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C.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看轻;D.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故选B。14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介词,在/介词,向;B.代词,他/结构助词,的;C.均为介词,均译为“用”;D.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不译;故选C。142.C.选文中“睨之”“但微颔之”,为神态描写,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康肃忿然曰”“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从盛气凌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转变为“笑而遣之”,表明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这些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为动作描写,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度态;“康肃问曰……”“翁曰……”“因曰……”等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故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陈尧咨的自命不凡、知错就改,卖油翁的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选文并未运用心理描写;故选C。第269页共269页\n【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143.    将近    尽、全    即使    停止144.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解析】1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2)句意为: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3)句意为:即使我死了。虽:即使;(4)句意为: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1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269页共269页\n重点词语:遂:于是。率:率领。荷: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尾:边。【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45.(1)A(2)①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3)D【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相同,都是代词,“这”的意思;B.记载/做标记;C.气息,这里指风/平息;D.尽/非常。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注意重点词“怒(振奋,这里是用力鼓动翅膀)、垂(悬挂)”要正确理解;②句注意重点词“苍苍(湛蓝色)、其(表示选择)、邪(吗)”要正确理解。(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D.“都运用了神话故事进行说理”理解分析不正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叙述生活中遇到的事。故选D。第269页共269页\n【点睛】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146.D147.(1)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愁什么挖不平呢?148.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增强了艺术效果,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侧面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解析】146.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亡:都是“无,没有”;B.始:都是“才”;C.负:都是“背着,肩负”;D.且:况且/将近;故选D。14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以(凭借)、曾(连……都)、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穷匮(穷尽)、加增(增长)、苦(愁)”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48.考查对文章技巧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文章结尾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移走了两座大山,运用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据此概括作答。【点睛】第269页共269页\n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49.C150.(1)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151.中心句:“狼亦黠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解析】149.本题考查词语意思。A.顾:这里指往旁边看的意思/顾:回头看;B.去:离开/去:消逝;C.都是从的意思;D.笑:笑话/笑:笑的动作;故选C。第269页共269页\n15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1)并,一起。故,旧、原来。(2)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5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①—④段是故事梗概,第⑤段是根据故事说明的道理。所以中心句是“狼亦黠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是从人和动物之间来理解,狼再狡猾,最后还是被人杀死,延伸开来就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152.(1)善射:擅长射箭。       (2)轻:轻视。153.(1)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2)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154.因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只不过是手熟而已,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解析】第269页共269页\n15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陈康肃公善射”的句意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善射:擅长射箭。(2)“尔安敢轻吾射”的句意是: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形容词动用,轻视。15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发矢(射出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用)、覆(覆盖)、徐(慢慢地)、酌(舀)、沥(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5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卖油翁的话“无他,但手熟尔”可知,他觉得陈康肃“十中八九”的高超射技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熟而已,所以才“但微颔之”。【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155.(1)C(2)B(3)鲲鹏追求无拘无束、高远博大的自由;蜩、学鸠、斥鴳等鸟儿则是渺小卑怯、苟且偷安。【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怒:奋起/愤怒/愤怒/盛开;B.志:记载/做标记/记/志气;C.翼:都是翅膀;D.息:风/繁殖/停止/呼吸;故选C。第269页共269页\n(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有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野马”是“山野中的雾气”,而非“山野中奔腾的马”。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北冥有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追求无拘无束、高远博大的自由;根据链接材料“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可知,蜩、学鸠、斥鴳等鸟儿则是渺小卑怯、苟且偷安。【点睛】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链接材料)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156.    guàn    sè157.A158.(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山却不增加,怎么能挖不平呢?159.D第269页共269页\n【解析】156.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1)冠:多音字。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像帽子的或在顶部的东西,以上义读guān;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读作guàn。(2)塞:堵,填词义时读作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读作顿开”等,读作sè;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读作sài。15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都解释为“发怒”;B.将要/暂时;C.确实/诚心;D.于是/指身体通畅;故选A。15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注意动词的使动用法。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屈,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2)重点字词:穷,穷尽;匮,竭尽;而,却;苦,愁。重点句式:“何苦而不平”,倒装句,正确语序为“苦何而不平”。15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妻献疑曰”,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从后文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分析,愚公的妻子并没有进行阻止。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第269页共269页\n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60.B161.A162.D【解析】160.本题考查字词含义。B.有误,“达于汉阴”意为“到达汉水南岸”,所以“阴”的意思为“山北水南”,故而选项错误;所以选B。161.本题考查通假字。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荷:背着;B.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D.无陇断焉:没有高山阻隔了;陇:同“垄”;阻隔;故选A。16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D.有误,“文章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这是为了体现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地,所以能够由如此的结果,这是为了突出愚公的精神品质,并非为了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第269页共269页\n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163.A164.D165.C【解析】163.本题考查文言字词。A.有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大意为“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隧:打洞;故选项错误;故选A。164.本题考查字词含义。A.攻击;敌人;B.向前;在前面;C.神情;想要;D.同为“停止”。故选D。16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有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大意为“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这是体现的屠户的那种勇敢,并非愤怒,所以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第269页共269页\n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166.    自夸    打发    气愤的样子    点头167.⑴(卖油翁)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⑵我这点本事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168.C169.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解析】16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自矜:自夸。                                     (2)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3)康肃忿然曰: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忿然:气愤的样子。                              (4)但微颔之: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16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徐:慢慢地。以:用。杓:同“勺”。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自:从。(2)惟:意为只,不过。熟:熟练。尔:罢了。16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C.第269页共269页\n结合“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可知,卖油翁是平静地评价,没有展现轻蔑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句连续发问,盛气凌人,表现的是陈尧咨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尔安敢轻吾射!”这句话是陈尧咨在斥责卖油翁,表现出陈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没有展现“不知悔改”;故选C。169.本题考查主旨。(1)结合“翁曰:‘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等句子可知,卖油翁认为无论是陈尧咨高超的射箭本领还是自己的酌油技巧都来自于“手熟”,而“手熟”则是多次练习的结果,故《卖油翁》讲述的道理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反复练习,熟能生巧。(2)结合【链接材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可知,南方的很多会潜水的人能够有高超的潜水本领,是因为他们每天和水为伴,从小练习,练习多了自然就有了高超的潜水本领。故这里讲述的道理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链接材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船来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溺水的。所以说凡是不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170.B171.大鹏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172.示例:(1)意境开阔,想象奇特第269页共269页\n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天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境壮阔(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将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是比喻。(3)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南飞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4)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有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他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他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恃”。显然,他们也没有达到逍遥。(答对两点即可)【解析】17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用力鼓动翅膀/愤怒;B.都是“离开”的意思;C.跑/趋向;D.害人/偷东西的人;故选B。17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其,代大鹏;是,这样;已矣,罢了。17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1)想象奇特,意境开阔。“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展翅翱翔的画面,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大鹏出现,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综合运用修辞手法。“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出鹏形体之大;“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示出声势的浩大和广阔的意境。(3)借物说理。“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大如鹏,小如野马、尘埃,都需要气息的吹动,从而说明了万物都有所凭依,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借物说理的方法。(4)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列举野马、尘埃等微小也需要有风的吹动才能够动起来,和巨大的鹏进行对比,说明了无论是微小的物还是庞大如鹏,都需要有所凭借,通过对比,使道理更加明确。【点睛】第269页共269页\n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173.孰为汝多知乎174.    距离    寒冷175.(1)孔子去东方游学,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2)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176.    视觉    触觉177.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解析】17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识记。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孰、汝、知、乎”的正确书写。17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1)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去:距离。(2)句意: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凉飕飕的。苍苍:寒冷。17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东:向东,到东方。游:游历,游学。辩斗:辩论,争论。其:代词,代指两小儿辩论这件事。故:原因,缘故(2)决:判断。也:句末语气词,不译。17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意思“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表明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证明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意思“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凉飕飕的,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可知,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证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第269页共269页\n17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根据原文“孔子不能决也”可知,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知识渊博,但是在两小儿辩日中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因此这启示我们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孔子以“不能决”来承认自己无知,这也反映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以及“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对待任何事物可以多角度进行思维,不可只停留在一点上,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凉飕飕的,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178.    无,没有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你179.(1)整天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崩塌坠落下来呢?   (2)即使坠落下来,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意思对即可)180.杞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181.“杞人”喜的是再也不用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了,是他忧虑消除后的轻松、放心;“晓之者”喜的是终于让杞人不再忧虑了,是为自己能帮助他人消除忧虑而喜。【解析】178.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句意为:自己无处存身。亡:同“无”,没有;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句意为: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积气:聚积的气体;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179.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行止,活动;奈何,为什么;忧,担心。(2)重点词: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第269页共269页\n18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根据重点句子“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可知,“杞人”担心天崩地陷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①懿巾帼②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③为军师以制④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毗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⑤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⑥。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⑦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⑧,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⑨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⑩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①遗:赠送,馈赠。②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③辛毗: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杖节:出使的时候手执符节。④制:制约。⑤固:坚定,坚持。⑥戎事:战争,军事。⑦啖:吃。⑧弥日:终日,整天。⑨公琰:即蒋琬,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⑩文伟:即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第269页共269页\n(1)亮数挑战                           数:____________________(2)皆亲览焉                           亲:____________________(3)数日复还                           还: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2)是月,亮卒于军中。4.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褚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②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贼;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③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注释】①褚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戾:凶狠。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读书不辍       辍__________(2)既加之以刑   既__________(3)民不堪命       堪__________(3)去官十年       去__________6.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有遗褚币于途者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第269页共269页\nB.①追而还之          ②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C.①其党暴戾为害        ②其乡人曰(《曹刿论战》)D.①犹为立碑颂德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8.从选文可以看出张养浩是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未尝离左右   左右:_________       (2)或以语话稍多   稍:_________(3)尽言方养亲   方:___________       (4)必持以遗老母   遗:_________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可以调素琴(《陋室铭》)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虽名医不迨也第269页共269页\n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2)魏公太息而许之。13.《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⑦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注释】①任末:人名,东汉学者和教育家。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⑦发语词,用于句子开头,引起说明或议论,无实义。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负笈从师()   (2)或依林木之下()(3)题其衣裳()   (4)常以净衣易之()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人若不学,则何以成?(2)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16.“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中“之”指什么?这句话能否去掉,为什么?17.读了本文,你觉得任末是个什么样的人?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②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④于吴。二岁而吴归蠡。第269页共269页\n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⑤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①会稽:山名,勾践第一次伐吴被困在这里。②种:指文种,与下文的柘稽都是越国大夫。③成:讲和,和解。④质:人质。罢:通“疲”。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越王勾践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_(2)为质于吴                       为: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苦身焦思       乃重修岳阳楼B.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       已而夕阳在山C.吴告急于王       负者歌于途D.惧天下闻之       或异二者之为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女忘会稽之耻邪?21.通读全文,概括越王勾践能够复仇吴国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南阳张释之为骑郎,十年不得调,欲免归。袁盎知其贤而荐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①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②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③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④哉!今陛下以第269页共269页\n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以审也。”帝曰:“善!”乃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帝免冠,谢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节。【注释】①上:汉文帝。②啬夫:管理虎圈的小吏。③终侯周勃:周勃,西汉开国功臣,“绛侯”是其封号。④利口捷给:口齿伶俐。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上就车                 (3)帝由是奇释之2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袁盎知其贤而荐之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B.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C.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D.徐行,问释之秦之敝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2)薄太后乃使使承诏救太子、梁王,然后得入。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是南阳人,他担任骑郎十年未得升迁,曾打算辞官返归故里。袁盎知道张释之是个贤能的人,就向文帝推荐他,任命他为谒者仆射。B.张释之跟随汉文帝来到虎圈,文帝因啬夫对自己的问话对答如流欲破格提升其为上林令,但张释之竭力规劝文帝,使之收回成命。C.“上林观虎”结束后,文帝登上车返回皇宫,令张释之为陪同乘车。一路上缓缓而行,文帝询问秦朝政治的弊端,张释之都以实言相告。第269页共269页\nD.太子和梁王乘车在司马门不下车,被张释之追上制止,并对二人进行弹劾。汉文帝向张释之赔礼道歉后,薄太后才下诏赦免了他们两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①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②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为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③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④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⑤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有删改)〖注释〗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体的袋子。26.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素不习治生   治:治理B.而性不耐久客   客:客居第269页共269页\nC.当俟异日耳   俟:等待D.吾胸中自有笔不烦是也   烦:担心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28.吴敬梓的“流风余韵”表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③其稻。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节选自《晋书·孙晷传》)【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③刈:割(草或谷类)。2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31.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晷是个怎样的人。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杨氏者,符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②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③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④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符家内外皆号为痴姨。【注】①符承祖:人名。②姊:姐姐,指符承祖的母亲。③恨:埋怨。④异(yú):抬。3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姊每遗其衣服   以光先帝遗德第269页共269页\nB.强与之   选贤与能C.乃启其母曰   乃记之而去D.而使姨如是   得一人之使33.下列句中的“为”字,与“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中的“为”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为动B.中轩敞者为舱C.可以为师矣D.不必为己34.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35.翻译句子。母具以语之。36.杨氏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说。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①,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②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注释】①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②嘉佑:宋仁宗年号。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少不喜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父子名动京师/所以动心忍性C.与二子轼、辙至京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盖洵为老苏/盖竹柏影也3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39.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269页共269页\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③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指:同“旨”,主要的意思。③至:甚至。4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自是手不释书_______________(2)群儿戏于庭_______________(3)众皆弃去_______________(4)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_______4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42.本文写了司马光童年时代的两件趣事,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加以概括。43.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蒋母教子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释】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清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第269页共269页\n(1)暇更录唐宋人诗()       (2)铨每病()(3)未尝寝()                    (4)则屏息()4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46.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47.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蒋世铨最终能成为“大家”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②,业但挟纩③,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④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业既没,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节选自《宋史》)【注释】①代:地方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纩(kuàng):丝绵絮。④殆:几乎。48.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50.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太宗为何评价杨业“求之古人,何以加此”。(答出两点即可)51.文言文阅读。①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②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③第269页共269页\n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李邕奇其材       ②亡走凤翔上谒       ③或时不巾       ④县令具舟迎之(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3)翻译句子。①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4)结合文章分析,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史公曰:《传》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②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衷。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269页共269页\n【注释】①《传》这里指《论语》。②其:副词,表示估量、推测、不肯定,可译为“大约”。③悛悛(quān):诚谨忠厚的样子。5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令不从                                      从:遵从B.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睹:看C.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信:信用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小路53.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54.“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一句中的“小”指什么?“大”又指什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①,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②《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③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④,数十年间,遂通其经。(选自《后汉书·承宫传》)【注】①少孤:少年丧父。②明:精通。③笞:用鞭、杖、竹板抽打。④樵薪执苦:砍柴、干苦活。5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诸生数百人(教授)B.宫过其庐下(错过)C.见诸生讲诵,好之(喜爱)D.遂通其经(于是,就)5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57.承宫最终学有所成的因素有哪些?第269页共269页\n高凤传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论曰:先大夫宣侯,尝以讲道余隙,寓乎逸士之篇。至《高文通传》,辍而有感,以为隐者也,因著其行事而论之曰:“古者隐逸,其风尚矣。颍阳洗耳,耻闻禅让;孤竹长饥,羞食周粟。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若伊人者,志陵青云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心名且犹不显,况怨累之为哉!与夫委体渊沙,鸣弦揆日者,不其远乎!”《后汉书·列传·逸民列传》5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B.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C.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D.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59.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60.为了远离官场,高凤想尽了办法,请依文本列举三种。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选自《宋书》,有删改)第269页共269页\n【注释】①仕:做官。②辟:征召。③主簿:官名。6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推家财与弟及兄子(连词,和)B.立屋于野外(在)C.州里重其德行(操行)D.凝之悉散之亲属(都,全都)62.请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63.结合选文,说说州里为什么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6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奇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何闻信亡/河曲智叟亡以应C.至南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斋戒/必敬必戒6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第269页共269页\n66.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中收录了大量中国历史的真实人物,其中有些人物名垂青史,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周时期妲己:著名妖姬,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暴君)宠妃。姜子牙:著名军师,真名叫吕尚,辅助周武王打败了暴君纣王。春秋战国时期老夫子:著名圣人,又叫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庄周:著名哲人,又称庄子,东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秦汉时期王昭君:著名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落雁),汉元帝时嫁匈奴的和亲宫女。刘邦:著名皇帝,汉朝开国皇帝,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项羽:著名将领,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自称西楚霸王,是刘邦的主要对手。嬴政:著名皇帝,秦朝开国皇帝也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建立者。曹操:著名君主,东汉末年魏王,魏国的奠基人,曹丕的父亲。周瑜:著名将领,江东四杰之一,小乔的丈夫,孙策的好友。诸葛亮:著名丞相,刘备的军师,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第269页共269页\n刘备:著名君主,蜀国的开国皇帝,关羽、张飞的结义大哥,孙尚香的丈夫,刘禅的父亲。关羽:著名武将,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刘备、张飞的结义兄弟。刘禅:著名君主,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刘备之子,蜀国第二代皇帝。南北朝时期花木兰:著名巾帼英雄,中国四大女中豪杰之一,代父从军的故事被广泛流传。隋唐时期李白:著名诗人,具体点说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游戏中收录的部分历史人物)[材料二]咏史下·荀彧[宋]陈普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材料三]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頰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第269页共269页\n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瑞辟为府僚佐。瑞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新唐书·李白传》[注解]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暑,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頮:huì,洒。67.阅读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庄子和墨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B.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分别对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C.陈胜吴广起义在项羽刘邦之后。D.刘备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68.游戏中,设计师给诸葛亮这个英雄设计的整体颜色是“蓝色”,请你结合下列表格及阅读经验,谈谈陈普为什么发出“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这样的感慨。京剧脸谱的颜色各代表的寓意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多为正面角色。黑色表现正直,无私,黄色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蓝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白色表现刚强,骁勇,有计谋的人物性格。69.阅读材料三,参与以下讨论。小语:李白是峡谷里最受青少年喜欢的英雄之一。我们初中阶段也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小文:对啊,比如《行路难·其一》里“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可谓千古名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迷茫的人。第269页共269页\n小语:还有《渡荆门送别》里“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小文:阅读了材料三后,我还发现,李白真不愧为“诗仙”!你看苏頰和贺知章对他的评价,又是“⑤_______”又是“仙人”的,可见,李白真是一个有才华的大诗人。小语:对啊,你刚才关注的都是别人对李白的评价,这种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手法叫作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文中还有不少地方直接体现了李白的才华。小文:是的,比如第一段中的“十岁,通诗书”和第二段中“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让李白的才华跃然纸上。小红:你们俩怎么只看见李白有才华这一点。李白身上可还有不少优秀的品质呢!李白不仅善诗文,还喜纵横术、击剑,他⑧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语:是的,从“力士脱靴”这件事,还可以看出他⑨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文:此外,他还很仗义,从⑩___________这件事可以看出。组长:总之,李白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怪不得他是这么多人心目中的男神啊!70.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发现,诸葛亮和李白身上都有“可贵之处”,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材料一的其他英雄里,还有谁也值得我们学习呢?请结合人物事例谈一谈你的看法。晏子请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7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召而数之公前(召见)B.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死亡)C.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缘故)D.寡人闻命矣(接纳)7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第269页共269页\n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73.景公为什么改变主意不处死烛邹了呢?王右军诈睡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④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人称“王右军”“王会稽”。②大将军:指王敦。③钱凤:王敦的参军。④阳:假装。⑤孰:同“熟”。⑥从:同“纵”。7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甚爱之(十分,非常)B.恒置帐中眠(常常)C.屏人论事(躲避)D.诈孰眠(假装)7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76.王右军用什么方法避开了杀身之祸?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④,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⑤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⑥,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节选自《啸亭杂录》)【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翻绎:推演。⑤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⑥《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7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画一处)少时家贫无赀买书78.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269页共269页\n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79.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①。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②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③,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④,督将士注坡跳壕⑤,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⑥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注释】①姬侍:侍女。②姝:美女。③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④休舍:休息。⑤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⑥刍:喂牲口的草。8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或问:“天下何时太平?”或:______             (2)皆铠以习之       铠:______8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8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83.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传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第269页共269页\n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注释: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84.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停顿,划两处。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8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1)读书辄成诵             辄:________________             (2)及冠       及:________________(3)晚更号六一居士       更:________________             (4)或问       或:________________86.翻译句子:(1)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2)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87.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和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88.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多次写太守之“乐”,请联系《醉翁亭记》和本文内容,分析“太守乐”的真正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①,西走数十日,至大宛②。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③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④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⑤,抵康居。康居传⑥致大月氏。大夏月氏王已为胡⑦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⑧大夏而君⑨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⑩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第269页共269页\n(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注】①月氏:古代西域游牧民族。②大宛:西域古国。下文的“康居”“大夏”都是西域古国。通:与……交往。④道:给……带路。⑤译道:翻译和向导。⑥传:用专车。⑦胡:匈奴。⑧臣:使……臣服。⑨君:统治。⑩拜:授予官职。8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①西走数十日()       ②大宛以为然()③殊无报胡之心()       ④去十三岁()9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臣大夏而君之A.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B.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D.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9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见骞,喜,问欲何之。(2)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92.联系文章具体情节说说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肃简公二事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相当于太子太傅)。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注释】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②裕如:宽绰,这里指从容自如。93.对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第269页共269页\nA.公微行饮其中               微行:独自出行B.杜门不与人接               杜门:闭门、关闭门户C.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     适:恰逢、正赶上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能承受94.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宗道为谕德             其名为鹏B.但以实告                 策之不以其道C.中使嗟叹而去          执策而临之D.坐卧其中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9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96.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甲】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节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乙】第269页共269页\n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以文学著称,官至车骑大将军。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北朝人,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9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或夜昏怠;(2)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尤好属文;98.下列加着重号的虚词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范仲淹二岁而孤                                 杂然而前陈者B.为家人所觉                                        士卒多为用者C.每以天下为己任                                 以衣被蔽塞窗户D.父母恐其成疾                                     其如土石何99.翻译下面句子。(1)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2)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100.古人求学,尤重勤学苦读。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勤学苦读在祖莹、范仲淹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10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第269页共269页\n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乙】齐景公时,师败于燕、晋。晏婴荐司马穰苴。公以为将军,穰苴曰:“臣素卑贱,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以监军。”公使庄贾往。苴与贾约:日中会于军门。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①待贾。夕时贾始至。苴曰:“何后期?”贾曰:“亲戚送之,故留。”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②,则忘其身。何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云何?”对曰:“当斩!”贾始惧,使人驰报景公求救。未及返,遂斩贾以徇三军。久之,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云何?”对曰:“当斩!”苴曰:“君之使不可斩。”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乃阅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飨士卒,而自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有删改)【注释】①立表下漏:立起计时的木表和漏壶。②援枹鼓之急:指战况紧急之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霸上     军:驻军B.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营垒C.军法期而后至     期:约定D.遂斩贾以徇三军     徇:犒赏(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日中会于军门A.皆以美于徐公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第269页共269页\nA.周亚夫和司马穰苴都属于在外敌侵入边境、军队又连吃败仗的情形下临危受命。B.两文中的周亚夫和司马穰苴既治军严明又爱护士兵,恩威并用,堪称“真将军”。C.两文都体现了进入军营不能驱驰的营规和皇帝的使者传诏时需手持符节的礼仪。D.两文都注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两位下属的表现刻画将军的形象。(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司马迁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华书局2013年版)【乙】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第269页共269页\n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节)[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102.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1)语境推断法: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2)成语回顾法:既往不咎                                           既出军门()(3)词性推理法:“将”作名词时意为“将军、将帅”       广将四千骑先至()103.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停顿(限划三处)。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10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10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篇目写作手法目的《周亚夫军细柳》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1)_____”,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突出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形象。《霍去病传》同是出征,张骞、公孙敖因为行动迟缓、迷路被贬为庶人,(2)_____。突出霍去病(3)______。我的发现:传记作品刻画某个历史人物时,(4)_________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第269页共269页\n诸军初至石头城,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①军严②声,诸将咸俱③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④,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白石。峻率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⑤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⑥。先是⑦,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铃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山。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⑧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请路入讨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⑩十二,羌汉之民,相踵归业⑪。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峻:苏峻,人名。前文的陶侃和后文的孔坦、庾亮都是人名。②严:庄严威武,这里是严阵以待的意思。③俱:同“惧”。④清静:指天晴无风。⑤砦(zhài):同“寨”。⑥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⑦先是: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⑧更:轮换。⑨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今各路军队计伐西夏。⑩城:修筑城墙。⑪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10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诸将咸俱其来攻       咸:__________(2)四面攻之,不克       克:__________(3)明年正月 明年:__________(4)不如俟春深入       俟:__________10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10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269页共269页\n(1)夜筑垒,至晓而成。(2)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10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特点?(2)范仲淹是一位怎样的将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①,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騾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碑,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闲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丙]薛谭学讴②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衡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丁]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④,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③衢:四通八达的道路,这里指大路。④当意,顺心,符合自己的心意。1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1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读书辄成诵       辄: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            反:____________(3)秦青弗止          弗:________________       (4)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益:____________112.下列加着重号的字与“饯于郊衢”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薛谭学讴于秦青B.平生于书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多会于此《岳阳楼记》第269页共269页\n1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2)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114.概括[丁]文的主旨。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①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②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③,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④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注】①赀,同“资”,钱财,费用。②辟,召见并授以官职。③胡柳:地名。④麾,挥动,指挥。1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吾恨未得死所尔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每倾赀以交之C.万钟于我何加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第269页共269页\nD.鱼,我所欲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11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11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118.【乙】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充分论证了【甲】文的中心论点。119.孟子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乙)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谓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第269页共269页\n12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临溪而渔                              必试而后命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帝知修C.醒能述以文者                       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D.太守谓谁                              谓侍臣曰12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12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123.甲文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12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第269页共269页\n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乙】吴澄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士不中。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行省掾①元明善以文学自负,尝问澄《易》《诗》《书》《春秋》奥义,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执子弟礼终其身。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②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③,退燕居④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又尝为学者言:“朱子⑤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⑥而从之南者。俄拜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俾乘驿至京师,次真州,疾作,不果行。(选自《元史·吴澄传》,有删减)【注释】①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②《朱子小学》:《小学》,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③日昃:太阳偏西。④燕居:闲居之所。⑤朱子:朱熹,南宋理学家。⑥谒告:请假。12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援疑质理()(2)假诸人而后见也()(3)尝举进士不中()(4)澄各因其材质()126.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业有不精       遂执子弟礼终其身第269页共269页\nB.无从致书以观   以母老辞归C.凡所宜有之书   反覆训诱之D.求而不得者也   接踵而至127.下列语句出自【乙】文第一段划线处,请根据文意排序,并将序号填入横线中。①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②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   ③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2)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129.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描述了自己得书叩问之难,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阐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B.通过元明善对吴澄的评价,从侧面表现了吴澄的学识渊博。C.吴澄认为因材施教很重要,他被召为国子监丞时,各位学生按照顺序来接受学业,训练引导皆因人而异。D.吴澄推崇学习一定要德行修养为本,成才先成人,这个观点和朱熹不谋而合。130.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宋濂和吴澄都提倡怎样的学习态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赵普传》)第269页共269页\n(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3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普少习吏事     习:___(2)每归私第            第:______(3)家人发箧视之发:___(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_____132.下列句中的“而”跟“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意思一样的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B.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C.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1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译文:(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译文:134.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分别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135.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269页共269页\n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选自《愚公移山》)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选自《周亚夫军细柳》)13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北之塞()荷担()军士吏被甲()不闻天子之诏()13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惩山北之塞()其妻献疑曰()上自劳军()天子且至()13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第269页共269页\n②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139.从愚公与周亚夫的身上,你各自汲取到了哪些精神营养?140.阅读下面两则选段,完成问题。【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乙】(蔡)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①,辄②闭门绝宾,暴③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中华书局2000年版)【注释】①休沐:古代称官员休假。②辄:总是。③暴:暴露。(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持就火炀之②字平如砥③帝善其能④故天下咸称(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B.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第269页共269页\nC.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D.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3)翻译下面句子。①更互用之,瞬息可就。②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4)甲文详写了活板的制作过程,乙文对造纸过程却是略写,请结合选文出处写出这样安排的理由。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①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②;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③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韩婴《韩诗外传》【注】①畏:同“威”,威严。②哲:明智,聪明。③由:奉行,遵从。1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3)又相天子()                       (4)可不慎欤()14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14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第269页共269页\n(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144.两篇短文的主旨都是告诫子孙,但告诫的内容不同。【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1)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2)_____。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共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是。”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4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增其旧制            制:第269页共269页\n(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3)前人之述备矣                     备:146.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如此则公,如此则私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宜全委之宰相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葛怀敏败于定川14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148.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说明滕子京治政有方,变化之大,同时批判了前任地方官员的无所作为,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为下文“不以己悲”作铺垫。B.【甲】文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写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C.【甲】文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乙】文则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笔法,以直言进谏和出兵救援等事例表现范仲淹的高尚品质。D.“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149.从语段【甲】中可以看出范仲淹的为官之道是怎样的?语段【乙】他又是怎样践行为官之道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269页共269页\n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节选自《宋史》)【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15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3)晚年手不释卷()(4)及次日临政()1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             及为相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读之竟日D.可以为师矣             太祖常劝以读书第269页共269页\n1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能以天下事为己任。153.【乙】文中写赵普晚年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请你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于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宵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乙】良将李牧(司马迁)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勾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捕虏者。”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第269页共269页\n【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15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155.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皇帝敬劳将军________                                (2)已而之细柳军________(3)使他人代将________                                   (4)于是乃具选车________15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2)如是数岁,亦不亡失。157.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乙】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第269页共269页\n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注释】①络:用绳子编的网兜。158.解释下列中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军霸上()   (2)上自劳军()   (3)已而之细柳军()159.把【甲】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2)既出军门,群臣皆惊。16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十余里,广佯死(假装)B.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暂时)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带领)D.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通“阵”,阵地)161.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162.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也能伺机逃脱。B.李广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C.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第269页共269页\n163.结合社会现实,分别从周亚夫角度和汉文帝角度简要说说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知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己,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164.解释加点词含义(1)求二石兽于水中()(2)棹数小舟()(3)佯败走()                 (4)秦悉坑之()165.翻译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166.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水中”“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第269页共269页\n167.乙文中赵括最终兵收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168.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②于帷幄③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④,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⑤也。”(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运筹:筹划战略。③帷幄:军中帐幕。④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⑤馈饷:粮饷。⑥禽:同“擒”。16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B.与天下同利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C.才美不外见/下见小潭(《小石潭记》)D.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7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第269页共269页\n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7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172.如果将【甲】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标点符号改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请谈谈表达效果有何不一样。173.【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人才”有关,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选自《晋书》)【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17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惟吾德馨   (2)何陋之有(3)其妻患之   (4)常丐食诵《诗》17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第269页共269页\n176.【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177.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178.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甲】书①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②,每见寒士③将达④,必有一段谦光⑤可掬。赵裕峰⑥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⑦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⑧,随之任。慕钱明吾⑨,而执文见之,明吾悉⑩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选自《了凡四训》)[注]①书:指《尚书》。②应试:指参加考试。③寒士: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④达:发达,指考中,有出息。⑤谦光:谦虚的神采。可掬:可以用双手捧。⑥赵裕峰:字光远,生平不详。⑦童年:不满二十岁。⑧三尹:官名,科长、科员一类。⑨钱明吾:嘉普地区的名士。⑩悉:全部。【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其父为嘉善三尹(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谦受益:②不惟不怒:③遂登第:④鸿儒:第269页共269页\n(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而执文见之。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甲文加点字“慕”有仰慕、羡慕意。赵裕峰的“慕”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概括。(5)两文都写到了名士、名人,其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17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甲】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果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乙】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家训》)【丙】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③,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宋史•陆游传》)【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以诗文酬往交友。④派去管理祠观。(1)下列选项和所给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A.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B.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第269页共269页\n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①或陈于前②勿令与浮薄者游处③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④非他人可及(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②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4)甲文中陆游为什么称“吾室”为“巢”,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5)根据乙文,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避免“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180.本文节选自西汉历史学家_________(人名)撰写的《_________》。18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第269页共269页\n(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2)军士吏被甲(3)天子且至                                 (4)军中不得驱驰18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自劳军                    劳其筋骨B.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C.不闻天子之诏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沿溯阻绝                    猿则百叫无绝18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已而之细柳军(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18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汉文帝劳军的背景。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汉王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驻扎军队,此时的边境地区正处于战备状态。B.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细柳营官兵均严格遵守军令,周亚夫见到皇帝没有跪拜,而是以军礼参见。C.汉文帝是一位开明、识大体的国君。虽然在细柳营处处受到约束,不得不听命于手下将军,内心颇为不满,但他仍然对周亚夫大加称赞。D.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霸上及棘门的军营,汉文帝长驱直入;而到了细柳营,入营受到阻碍,在营中只能慢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第269页共269页\n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185.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驻扎,驻军B.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锐:锐利C.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披甲戴盔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式:同“轼”,用作动词,扶着轼18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B.成礼而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称善者久之                                 已而之细柳军D.以君之力                                     军细柳:以备胡187.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A.于是上面才派了人拿着符节诏令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问军队。”B.于是文帝就派遣使臣拿着符节诏令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问军队。”C.于是上面就派了人拿着符节诏令将军:“我想进入军营让军队劳作。”D.于是文帝才派遣使臣拿着符节诏令将军:“我想进入军营让军队劳作。”188.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第269页共269页\nA.选文以霸上军、棘门军和细柳军进行对比,凸显细柳军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的特点和周亚夫治军有方的形象特征。B.选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C.选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D.选文中周亚夫面对天子威仪也不卑不亢,严守军规,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第269页共269页\n参考答案:1.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2.    多次    亲自    返回3.(1)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又多又乱,他还能活多久呢!(2)就在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病逝。4.善察人心;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解析】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的意思是:将军在外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求作战呢?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亮数挑战”的句意是:诸葛亮多次挑战。数:多次。(2)“皆亲览焉”的句意是:都是亲自披阅。亲:亲自。(3)“数日复还”的句意是:几天之后又返回来。还:返回。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食(吃)、烦(多而乱)、久(活多久)”几个词是重点词语。第269页共269页\n(2)句中的“是(这)、卒(死)、于(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作答。从“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洞察人的心思;从“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叙写的诸葛亮料定李福还会返回并知道返回的原因,可见其是一个料事如神之人;从“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病重期间,还为国家着想,最终死于任上,可见其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人。【点睛】参考译文:(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相互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迎战。诸葛亮就把女人用的头巾服饰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书请求出战,魏明帝曹睿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他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表示自己敢于用武而已。将军在外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求作战呢?”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的多少,(却)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诸葛亮病重,汉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拿国家大事询问。李福来到军营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返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你返回来的意图,近来(我们)虽然整天谈话,(但)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完,你是又回来征求我的意见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是我的失误,忘了询问,万一丞相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来了。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诸葛亮没有回答。在这个月中,诸葛亮就在军中病逝了。5.    停止    已经    能忍受    离开6.D第269页共269页\n7.(1)仍然(还)用盗贼来看他们,这是断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2)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8.示例: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关爱百姓,秉公执法。品行端正、宽容大度、不畏强暴等。【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辍,停止;(2)句意:既然已经处罚过了。既,已经;(3)句意:百姓不堪忍受。堪,能忍受;(4)句意:张养浩离开堂邑十年。去,离开。6.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介词,在/介词,在;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C.代词,他的/代词,他的;D.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介词,表示目的,为了;故选D。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犹(仍然)”“目(看)”“绝(断)”“其(他们)”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至(到)”“尽(全部)”“甚(非常)”“快(高兴)”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8.第269页共269页\n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阅读第①段,“尝出,遇人有遗褚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的意思是“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据此可以概括出: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的意思是“年仅十岁,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据此可以概括出:勤学苦读;阅读第②段,“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的意思是“等到他选授为堂邑县尹,就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的意思是“既然已经处罚过了,仍然(还)用盗贼来看他们,这是断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据此可以概括出:宽容大度;“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的意思是“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的意思是“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据此可以概括出:关爱百姓,不畏强暴,执法公正。【点睛】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等到他选授为堂邑县尹,就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仍然(还)用盗贼来看他们,这是断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离开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9.    身边    稍微,略微    正    给予10.D第269页共269页\n11.虽/名医/不迨也12.(1)(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2)张魏公叹息一声,答应了他。(意思对即可)13.①运用细节描写,文中写任元受“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表现了任元受极为孝敬的品质。②运用语言描写,写任元受交代他不离开母亲,亲自侍奉母亲的原因;写任元受力辞官职的语言,表现了他的孝敬。③运用侧面描写,写张魏公征召他做官,从侧面表现了任元受的尽孝事迹,已使他声名远播。【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2)句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3)句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4)句意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予。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句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以:用来;B.句意: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以:认为;C.句意: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以:按照;D.句意:因为心中有足够的乐趣。以:因为;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第269页共269页\n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即使名医也比不上。“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其后应断开。“名医”是主语,“不迨”是谓语,主谓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虽/名医/不迨也。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皆,都;洞见,清楚地看见;曲折,其中的道理。(2)太息,叹息;许,答应;之,他。13.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如“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为细节描写,写任元受的母亲年纪大了经常生病,但他不曾离开母亲身边,可见其非常孝顺。“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为语言描写,写任元受陈述自己辞官的原因,也表现了他的孝顺;“魏公太息而许之”是对任元受的侧面刻画,写正是任元受的孝顺,感动了张魏公,侧面表现了任元受的尽孝事迹。【点睛】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经常生病,不曾离开母亲身边。任元受自言自语:“老母亲有病,她生病的原因,或许因为天气燥热闷湿,或许因为话语稍多,或许因为忧喜稍多。我早晚伺候,没有什么顾及不到的,母亲心中的事都能够想到,不用把脉就可以知道,所以用药一定有效果,即使名医也比不上。”张魏公做都督,想征召他作幕僚。任元受极力推辞说:“我正侍奉母亲,假使能够得到一个神丹可以延年益寿,一定拿来送给母亲,不把它献给都督。怎么能够舍弃母亲而参与都督的军事呢?”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14.    负:背,以背载物。    或:有时    题:写    易:交换15.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②一个人喜欢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而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第269页共269页\n16.“之”指代任未写了字的衣裳,这句话不能去掉,这句话以门徒的态度,侧面烘托了任末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17.任末是个好学、勤奋的人。【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背着书箱向老师求学。负:背,以背载物;(2)句意:有时就靠在树林中的大树下。或:有时;(3)句意:写在他的衣服上。题:写;(4)句意:常用干净的好衣服去换取他那写满心得的脏衣服。易:交换。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若(如果)、则(那么)、何以(‘以何’的倒装;以:凭借;何:什么)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夫(发语词,不译)、好(喜欢)、虽(即使)、犹(如同)、存(活着)、……者(……的人)、耳(罢了)”要理解正确。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结合“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可知,“之”代指的是“任末写有心得体会的衣服”,“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这句写的是门徒敬佩任末的勤奋,用干净的衣服来换任末的旧衣服,通过门徒的表现侧面体现任末的勤奋好学,所以不能删去。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可知,任末求师求学不畏艰难险阻,可见他是个不畏险阻,不怕艰苦的人;第269页共269页\n结合“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可知,任末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点睛】参考译文:任末年龄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向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充满艰难险阻。常用“人如果不勤奋好学,如何成就事业?”这句话勉励自己。有时就靠在树林中的大树下,编茅草盖起草屋,削荆条当笔用,刻树皮取树汁当墨水。夜晚靠星月的亮光勤奋好学,光线太暗,就用一种麻蒿绑成火把来照明读书。读书时一有心得,就把心得写在衣服上。他的学生极为敬佩他的学习精神,常用干净的好衣服去换取他那写满心得的脏衣服。任末临终的时候告诫学生们:“勤奋好学的人,即便人死了,但仍活在人们的心;那些不学无知的人,即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18.    同“返”,返回    作为,当19.A20.你忘了会稽山的耻辱了吗?21.①卧薪尝胆,发愤图强;②与百姓同甘共苦;③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解析】18.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吴王赦免了越王,让他返回了越国。反:通假字,同“返”,意为“返回”;(2)句意:在吴国作为人质。为:作为。19.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A.乃:均为连词,于是,就;B.而:表顺承,不译/时间副词,不久;C.于:介词,向/介词,在;第269页共269页\nD.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故选A。20.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子中重点词:女,同“汝”,你;之,结构助词,的;耻,耻辱;邪,语气助词,吗。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联系文中“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的内容可知,越王勾践能够卧薪尝胆,苦心经营越国,使越国不断强大;亲身耕作;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对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与百姓共同劳作;礼贤下士,善于听从范蠡的建议等。【点睛】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作。(勾践)想要让范蠡治理国家政事,范蠡回答说:“练兵用兵之事,文种大夫不如我;镇国安邦,让百姓拥戴,我比不上文种大夫。”于是,全国政务都归文种大夫管理。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第269页共269页\n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22.(1)回答   (2)登上   (3)以……为奇,认为……奇特(与众不同)23.D24.(1)张释之停了许久,走上前说:“陛下以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2)薄太后于是派遣使者传达诏书赦免太子和梁王,这样以后他们才进入殿门。25.D【解析】2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对:回答;(2)句意为:文帝登上了车。就:登上;(3)句意为: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奇特和与众不同。奇:以……奇;23.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A.而:表承接,于是、就/表修饰,不译;B.为:动词,做、担任/名词,表现、行为;C.以:介词,因为/介词,用、拿;D.之:均为结构助词,“的”;故选D。2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第269页共269页\n(1)句重点词语:久,停了许久;之前,上前;以,认为;何如人,是什么样的人。(2)句重点词语:乃,于是;使,派遣;使,使者;承诏,传达诏书。2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汉文帝向张释之赔礼道歉后”表述有误,应该是汉文帝向薄太后赔礼道歉;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当初,南阳张释之做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想要辞职回家。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就推荐他做谒者仆射。  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文帝登上了车,让张释之陪乘在身旁,车慢慢前行。文帝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都据实而言。到了宫里,文帝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26.A第269页共269页\n27.(1)(赵国麟)招他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2)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28.①乐善好施。文木遇到贫困的人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②性情豪爽,安贫乐道。文木先生家产耗尽后,他的生活十分清贫,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③惜才,爱才。文木先生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④才华斐然,不在乎身外之物。文木先生生聪明,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自己的所携的布袋里没有文人谋生的笔砚,也笑着说他心中自有笔墨,并不担心没有这些东西。【解析】2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A.有误,句意为: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治:经营。故选A。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1)才之:认为他有才;荐:推荐;竟:竟然。(2)恒:常常;以为过: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禁:制止;益穷:更加穷困。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①段“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可知先生遇到贫困的人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足见其乐善好施;根据②段“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可知先生家产耗尽后,他的生活十分清贫,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足见其性情豪爽,安贫乐道;根据③段“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可知先生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足见其惜才、爱才;第269页共269页\n根据③段“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和⑤段“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可知先生聪明,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自己的所携的布袋里没有文人谋生的笔砚,也笑着说他心中自有笔墨,并不担心没有这些东西,足见其才华斐然,不在乎身外之物。【点睛】参考译文: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很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有时候冬天寒冷,没有酒食,就邀请五六个好友,乘着月色从南城门出去,绕着城墙步行数十里,吟诗唱和,遥相呼应。直到天亮,从西城门进入,各自大笑分开。每天晚上都是这样,他们称之为暖足。我的伯父程丽山和先生有联姻,时常周济他。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第269页共269页\n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有一时一刻的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29.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30.示例:冷了就与他们同盖被子,吃饭时就与他们同一个器皿,有时脱下自己的衣服,拿出自己的被子来救济他们。31.示例:善良,扶贫济困,给受饥受冻之人以帮助;宽以待人,别人厌烦这人,他一视同仁;保护他人自尊心,等别人走完,再送稻谷;体谅他人的难处并与人同甘共苦,同吃同住。【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时年饥谷贵”的主语是“谷”,“人有生刈其稻”的主语是“人”,划一处,故在“谷贵”和“人有生刈其稻”之间断开。因此断句为: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3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同衾:同盖被子;同器:同一个器皿;或:有时。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写孙晷愉快恭敬的对待亲朋故交,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表现他的善良,扶贫济困;“有人偷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写孙晷看到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体现了他的乐善好施,并懂得保护他人自尊心。【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老的,常常前来讨要东西,人们大多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32.C33.A34.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35.母亲详细的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符承祖。36.示例:从杨氏不求利润,不接受姐姐馈赠,可以看出她安于现状,不爱慕虚荣;从其对姐姐的规劝中可以看出她有忧患意识。(答出一点即可)【解析】32.A.遗:赠与/遗留,传承;B.与:给/通“举”,举荐;C.乃:都意为“于是,就”;D.使:让/使用、差使;故选C。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意为:等到符承祖被太后宠幸而显贵时。为:介词,被。A.介词,被;B.动词,作为;C.动词,成为;D.动词,为了;第269页共269页\n故选A。34.本题考查断句。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句意: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据此断句为: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具:详细的;语:告诉;之:代词,代指符承祖。3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和“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可知,杨氏不求取和接受好处,由此可见其安于现状、不爱慕虚荣,不贪恋富贵钱财;由“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和“强舁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可知,杨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杨氏是符承祖的姨母,家中贫穷没有产业。等到符承祖被太后宠幸而显贵时,亲戚姻眷们纷纷向他求取好处,唯独杨氏不求。杨氏经常对她姐姐说:“姐姐你虽然得到一时的荣耀,(但)不如妹妹我有无忧无虑的乐趣。”(她)姐姐常送给她衣服,(她)大多不接受。硬要给她,就说:“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始终不肯接受。有时接受了姐姐给的衣服,大都不穿,偷偷藏起来。符承祖每次看到她寒酸憔悴的样子,总是深深埋怨母亲,说她不供给姨母的食用。他对母亲说:“现在我一身什么都不缺少,而你为何使姨母成了这个样子?”他母亲把一切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符承祖就派人乘车前去接杨氏,派人把她强行抬到车上,她就大哭,说:“你们这是要杀我呀!”从此符家内外都把她叫作痴姨。37.C38.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39.(1)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2)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3)读书不为名利,只为提升自己的水平。【解析】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少:年少/缺少;B.动:震动/使……惊动;C.至:到/到;D.盖:连词,无意义/大概是;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因而烧掉所写的文章,开始闭门读书。五六年之后,就开始广泛地研习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焚”“闭”都是动词,做谓语;“五六年”表时间,“乃”副词,于是,就。故停顿节奏为: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39.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谈启示。第269页共269页\n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从“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可知,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努力以后就会有所成就;从“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可知,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我,必须勤奋刻苦。【点睛】参考译文:眉山的苏洵,年少时不喜欢学习。成年后,仍然不知道要去读书。二十七岁后,才开始发愤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些文章不值得我学习。”因而烧掉所写的文章,开始闭门读书。五六年之后,就开始广泛地研习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嘉祐初年,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来到京城,欧阳修把苏洵的文章推荐给朝廷,士大夫们争相阅睹,他两个儿子考中进士也都在前列,于是父子三人的名声震动京城,而苏氏父子的文章也扬名天下,被人们称为“三苏”,即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40.    (1)放下    (2)在    (3)离开    (4)拿41.(司马光)听(别人)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家后给家人讲述。42.酷爱读书;破瓮救人。43.勤学、机智、冷静。【解析】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从这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不放手。释:放下。(2)句意为: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于:在。(3)句意为:其他的小孩子都离开了。去:离开。(4)句意为: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持:拿。第269页共269页\n4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闻,听;爱,喜欢。退,回家。讲,讲述。4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概括得出:酷爱读书。根据“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概括得出:击瓮救人(破瓮救人)。4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可以看出司马光的勤奋好学。根据“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可以看出他聪明智慧。根据“光持石击瓮,破之”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果断和珍惜生命。【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七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这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离开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44.    空闲    生病    睡觉    就45.(我的病情)稍有好转,她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吟诵,以此为乐。46.讲述了蒋世铨的母亲在蒋世全年少时悉心培育他读书的经历。47.蒋世铨自己的勤奋刻苦;母亲的悉心教导;父亲的严格要求。【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第269页共269页\n(1)句意:闲暇的时候(又)抄录唐宋诗人的诗。暇:闲暇。(2)句意:每当我生病。病:生病。(3)句意:(母亲自己)不曾睡觉。寝:睡觉。(4)句意:(她)就屏住气(不说了)。则:就。4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少:稍微;痊:好转;辄:就;4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选文“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等内容可知,蒋世铨回忆儿时母亲教育自己熟读诗书,对自己在学习上严加看管和悉心教育的经历。4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铨故不能荒于嬉”可知,蒋世铨对待学习勤奋刻苦,这是蒋世铨最终能成为“大家”的主观原因;根据“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而母教由是益以严”可得:母亲悉心教导也是促使作者成为“大家”的重要原因;由“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等内容可知,父亲的严格要求也让作者更加重视学业,这也是作者成为“大家”的原因。【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我)都能够背诵。闲暇的时候(又)抄录唐宋诗人的诗,教我吟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我的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48.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49.示例: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50.示例;这是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而”表示转折,应在“而”前断一处;故断为: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4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汝,你;妻子,妻子和孩子;还,回去;走,跑。5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可知,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从“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可以看出杨业肯吃苦;第269页共269页\n从“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可知,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据此概述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他经常练习作战,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雍熙三年间,他带兵向北出征,代这个地方环境艰苦且寒冷,士兵多穿着毛织品,杨业只是披着丝棉絮,坐在地上治理军事,旁边也没有点火把取暖。侍奉的人几乎都懂得蜷缩在一起,但是杨业神色安然丝毫没有露出寒冷的脸色。朔州战争失败之后,他部下还剩下几百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和我一起死,对你们没有好处,你们还有父母妻儿,你们可以回去了,报告天子。”大家都痛哭流涕不肯离开。杨业去世后,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遗憾,说:“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51.(1)①以……为奇,对……感到惊奇;②拜见,拜谒;③有时;④准备。(2)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3)①(杜甫)游览南岳庙,孝庙突发大水,过了十天他没找到食物。②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4)①杜甫颇有才学,献文获赏。杜甫乘皇上举办典礼时进献了三篇赋文,皇上读了大为惊奇,并命令宰相考查他的文章,让他担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杜甫为了交情,仗义执言,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③杜甫不拘礼节,险遭祸患。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行为放诞,曾经喝醉酒登上严武的坐床被严武怀恨在心;后严武又想杀害杜甫,被他母亲阻止才作罢。【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奇:以……为奇,对……感到惊奇。②句意为: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谒:拜见,拜谒。第269页共269页\n③句意为: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或:有时。④句意为:县令准备好小船来迎接他。具:准备。(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帝奇之”是“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的原因。“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二者是并列关系。可据此断句为: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游,游览;遽,突然;旬,一旬十天。②重点词:恶,厌恶;其,代词,它;身,自己;为,为了。(4)本题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②段“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可知,杜甫颇有才学;根据第③段“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分析,可见杜甫为了交情,仗义执言;根据第④段“尝醉登武床,瞪视曰”等句可知,杜甫不拘礼节,还因此险酿祸端。【点睛】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第269页共269页\n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适逢安禄山叛乱,玄宗进入蜀地,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临时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琯在陈涛斜被打败,又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恰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并且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客居耒阳。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52.C53.(1)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2)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54.小: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做人的道理,只要自己的德行端正,那么不需用言语去宣扬,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就像李将军一样,虽然“口不能道辞。”但是“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解析】5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第269页共269页\nC句意为: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信:信赖;故选C。5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正,行为端正;令,命令;行,实行;从,听从。(2)句重点词语:及,等到;知,认识;皆,都;尽,尽情;哀,哀悼,哀痛。5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根据语境理解。“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中的“此言”指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故“小”指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大”指的就是谚语的比喻义,即做人的道理,像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但“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他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信赖。【点睛】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55.B56.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57.①热爱学习;②勤奋刻苦;③他人的帮助。第269页共269页\n【解析】5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承宫从他屋前经过。过:路过,经过;故选B。56.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据此可划分为: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5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可知,承宫热爱学习;由“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可知,承宫勤奋刻苦、持之以恒;“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可知,他人对承宫的帮助也是承宫最终学有所成的一个因素。【点睛】参考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幼年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屋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因此忘记了他的猪,一心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去寻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58.A59.邻里有争夺财物的,拿着兵器打斗,高凤前往调解(这件事),不能使(他们)停止。第269页共269页\n60.A、谎称是巫术人家不应该做官;B、假装与守寡嫂子打官司争田;C、借口生病逃回家中。【解析】5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的句意为:大守连续召请,高凤恐怕避免不了,自称本是巫家,不应为吏,又假称与寡嫂为田产打官司,于是不出去做官。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故选A。5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持,拿;往,前往;已,停止。6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到公车,托病逃归”可知,高凤为了不做官就自称自己本身是巫家,不应做官吏,又谎称自己与寡嫂争讼田地,最终也不愿入仕,又称病逃脱不仕。【点睛】参考译文: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年轻做学生时,家中以种田为业,而高凤专精诵读,从白天到夜晚一直都不休息。他的妻子曾经到田中(去劳动),晒了麦子在庭院,叫高凤护鸡。这时天下暴雨,而高凤手持竹竿,口诵经书,没有察觉到雨水流到麦子里。妻子回来感到奇怪,问他,他才觉悟。后来(高凤)成了名儒,于是在西唐山中教授门徒。邻居有争夺财产的人,他们拿着武器格斗,高凤前去调解,格斗的人不肯停下来,高凤于是摘下头巾叩头,一再请求说:“仁义谦让,怎么能丢掉呢?”于是格斗的人被感动,丢下武器向高凤谢罪。高凤年老时,坚持志向不知疲倦,名声传闻很远。大守连续召请,高凤恐怕避免不了,自称本是巫家,不应为吏,又假称与寡嫂为田产打官司,于是不出去做官。建初年间,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任隗,因高凤直言敢谏而举荐他(做官),到了衙门,(高凤)托病逃回家。推让自己的财产,全部送与兄长唯一的儿子。自己隐居渔钩,最终死在家中。第269页共269页\n议论说:先父宣侯,曾经在讲道之余,谈论逸士的话。记录在《高文通传》中,停止了就有感触,以为是隐士,因而记录他的行为事迹并讨论他说:“古时的人隐居不仕,遁匿山林,这是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习惯。(许由)在颍阳在颍水边洗耳朵,是因为听到唐尧传位给虞舜,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伯夷和叔齐以食用周朝的粮食为耻。有的人隐居以至于违背常理,有的人恨某样东西以至于蛮横,即使在不一样的区域行动,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像这样的人,志向凌驾于青云之上,身子却处在污泥之中,心中明了但是并不明显,更何况被外物所累呀!和这样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恬静寡欲,坦荡无私的人,将要很远了!”61.A62.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63.重其德行   因为刘凝之不慕荣华,安于俭苦【解析】6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的意思是: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与:介词,给。不是“连词,和”。故选A.6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在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语句“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的意思是:父亲刘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因性情高傲没有做官。“父期公衡阳太守”与“兄盛公高尚不仕”是两个并列的语句,中间要断开;前一句中,“父期公”是主语,“衡阳太守”是谓语,中间断开;后一句“兄盛公”是主语,“高尚不仕”是谓语,中间断开。故正确的句读是: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6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州里重其德行”可知,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重其德行。由“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可知,刘凝之对于钱财,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他的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刘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故刘凝之不接受的原因是:不慕荣华,安于俭苦。【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是南郡枝江人。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刘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德行。州里多次尊敬地征召他为西曹主簿,他都没有就任。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刘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64.C65.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66.(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的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4)刘邦对萧何的充分信任。【解析】64.A.认为……奇怪\奇妙;B.逃走\同“无”,没有;C.到\到;D.戒除,禁戒\小心,谨慎;故选C。65.考查断句。句意为:大王假如只想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在语义是并列关系。“王必欲长王汉中”与“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与“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在语义上构成了假设关系。故断句为: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66.考查筛选信息。根据“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可得: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根据“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可得:萧何的极力举荐。根据“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可知,刘邦心怀天下,求贤若渴。根据“吾为公以为将”“王许之”可知,刘邦对萧何充分信任,所以才答应了他的要求。【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估计)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是意欲向东方发展,哪里能闷着气老窝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定向东进军;能重用韩信,韩信便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他,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让他当一名将领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当一名将领韩信还是不会留下的。”汉王说:“那就命他为大将。”萧何说:“好极了!”于是汉王要马上把韩信召来宣布对他的任命。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像呼唤小孩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如果大王决计要任命他,应选择个吉利日子,沐浴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举行正式的拜将仪式,这样才行啊。”汉王准许了萧何的要求。将领们听说汉王要设坛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就要当大将了。等到拜将仪式举行时,才知大将竟然是韩信,全军上下都感到惊讶。67.D68.[示例]京剧脸谱中蓝色代表刚强、骁勇、有计谋,这与游戏中诸葛亮的整体颜色正好相符合。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草船借箭、空城计、巧借东风等事例都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曹操如果得到诸葛亮这样的能人何愁天下,这是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赞扬。69.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天才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为人侠义,轻财重施    狂放不羁、不畏强权    救郭子仪70.花木兰也能成为我的师父。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为了保护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父亲,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开始漫长的军旅生活,她身上有着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她值得我们学习!【解析】67.A.有误,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有误,沉鱼是指西施,落雁是指王昭君,闭月是指貂蝉,羞花是指杨玉环;C.有误,项羽、刘邦继陈胜、吴广之后继续反秦;故选D。68.“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计谋的人物性格。设计师给诸葛亮这个英雄设计的整体颜色是“蓝色”,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足智多谋。曹操如果得到诸葛亮这样的能人,何愁天下不平呢!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能,表达对诸葛亮的高度赞扬之情。第269页共269页\n69.①②③④默写时注意“沧、生”等字的写法。⑤由材料三第一段“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子,谪仙人也”可知,苏頰和贺知章对李白的评价是:天才、仙人。⑥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手法叫作“侧面描写”。本文通过苏頰和贺知章对李白的评价表现了李白才华横溢。⑦由材料三第二段“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可知,李白很有才华。⑧结合第三段“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第二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可知,李白为人侠义,轻财重施。⑨从第二段“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还可以看出李白狂放不羁、不畏强权。⑩从第三段“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这件事,还可以看出李白很仗义。70.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对人精神品质的概括,要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例如,项羽作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勇冠三军,在灭秦中是当之无愧的主力,体现其有责任、有担当,值得我们学习。【点睛】参考译文:       李白,宇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城,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城逃回来,客居于巴西郡(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頰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使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装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徕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关系好,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玄宗爱惜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容忍,愈加不修养自己的德性。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第269页共269页\n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瑞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永王李瑞起兵,他逃逸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应当被处新。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仅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仅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到寻阳。71.B72.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73.晏子委婉劝谏他,因为丢失鸟儿这样的小事而杀人会招致诸侯的非议,他接受了晏子的意见。【解析】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的意思是:你替我们国君掌管鸟儿却丢失了。亡:丢失。不是“死亡”。故选B。7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的意思是: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鸟儿,他却把鸟丢失了。景公发怒,命令主管官员杀掉烛邹。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7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晏子所说“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的话,采用了委婉的劝谏的方法,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从而让景公明白,因鸟而胡乱杀人是不正确的,从而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景公改变了杀烛邹的主意。【点睛】参考译文: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鸟儿,他却把鸟丢失了。景公发怒,命令主管官员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允许我列举他的罪过责备他,然后杀他。”景公说:“好的。”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状责备他,说:“烛邹!你替我们国君掌管鸟儿却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状;让我们的国君因为鸟儿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这事传播给诸侯听到,使他们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儿却看轻士大夫,这是第三条罪状。”把烛邹的罪状列举完毕后,晏子请求杀掉烛邹。景公说:“别杀他,我接受你的指教好啦。”第269页共269页\n74.C75.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76.王右军用口水弄脏头、脸、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通过这种方法避开了杀身之祸。【解析】7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A.句意为:大将军非常喜欢他。甚:十分,非常。B.句意为: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恒:常常。C.句意为: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屏:屏退。D.句意为:假装睡得很熟。诈:假装。故选C。75.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的句意为:等到打开帐,却见王羲之流口水,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7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从文中“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可知,王羲之在发现自己无意中听到了不该听的内容,可能会因此丧命,立刻假装自己还在熟睡从而避开了杀身之祸。【点睛】参考译文:王右军(王羲之)年纪不到十岁时,大将军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大将军有一次曾经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不一会儿,(王敦的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子里,他们说起要谋反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就假装吐口水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没起床。两人大惊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开帐,却见王羲之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当时的人们称赞王羲之有智谋。77.少时家贫/无赀买书78.(他的)同僚拿出书架上所有的书,抽选内容来为难他。79.示例一:“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天性聪慧;第269页共269页\n示例二:“无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解析】7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年少时家里贫穷,没钱买书。“少时家贫”是“无赀买书”的原因。故断句为:少时家贫/无赀买书。7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取,拿;以,来;难,为难。79.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性聪慧”“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所以: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点睛】参考译文:       李侍郎,单名一个绂,生性聪慧。年少时家里贫穷,没钱买书,于是(只能)向邻居借钱。每当翻阅过书本,没有哪里不会背诵的。偶尔去集市,看到街坊店铺名称,他都能暗自记住。后来官任翰林,书库中有以前收藏的《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他的同事拿出书架上所有的书,抽选难题考他,没有不立刻回答出的,大家都十分吃惊。80.    (1)有的人;    (2)穿上铠甲81.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82.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83.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答出四点即可)【解析】8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或:有的人;(2)句意为: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铠:穿上铠甲。第269页共269页\n81.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所以本句可断句为: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8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辞,推辞;必,一定;何功之有,倒装句,有什么功劳。8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由“师每休舍,督将士注坡跳壕,皆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可知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由“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可见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由“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可知岳家清廉不贪;由“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可见岳飞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有这样一支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的军队,有这样关爱体恤下属、百姓、军事才能杰出的将领,这样的岳家军必是所向披靡,所以,才会有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点睛】参考译文岳飞伺候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女(自己亲自伺候父母)。吴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给他。岳飞说:“皇上(整天勤于政事),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恋钱财,武臣不贪恋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死的将领,为之痛哭,并抚育他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善于以少打多。凡是有军事行动,都要召集所有的统制,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敌人因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84.因∕取旧案∕反覆观之85.    就    等到    改变,更换    有人第269页共269页\n86.(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2)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87.(欧阳修)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88.答案提示: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因此乐在其中。(意思对即可)【解析】8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意和语法断句。句意:因此取来旧的案例反复查看。“因”因果关系关联词需要断开。有第一层:“取”谓语动词,“旧案”宾语;第二层:谓语动词“观”,宾语“之”,“反覆”为“观”的状语。故断句为因∕取旧案∕反覆观之。85.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判断。(1)读书就变成背诵。辄:就。(2)等到成年的时候。及:等到。(3)晚年更改号为六一居士。更:改变,更换。(4)有人问。或:有人。8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1)得:得到。慕:思慕。焉:表陈述语气,不译。“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语序为“于废书簏中得唐韩愈遗稿”,意思是在废书箱里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2)小邑:小城。且:尚且。固:本来。8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三段“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可知原因是“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意思是研究文章只能提高自己的品格,处理政务可以帮助更多的人。8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注意结合原文分析。《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根据本文“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可知欧阳修对自己的声誉毫不记怀,宽简政治,厚待百姓,宽容简朴而不扰民。使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据此可知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宽容简朴而不扰民。使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太守乐”的真正原因是治下的百姓生活幸福平安,自己的声誉毫不记怀。【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年少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到了成年,就已有了超绝清高的名声。在废书箱里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一边细细阅读,一边心中暗暗思慕。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知道前方有埋伏埋伏,也毫无顾忌地揭发它。他仕途不顺,被放逐了很多次,志向气节仍然同以前一样.当他被贬到夷陵时,没有方法来消磨时光,因此取来旧的案例反复查看,发现冤假错案数不胜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这是荒凉偏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情况本来可以知道了。”从此,遇事不敢疏忽。学者请求见面,交谈的内容,没有提到文章,只谈论历史,说是自己研究文章只能提高自己的品格,处理政务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凡是他治理过的几个郡,看不到严厉的措施,也不求声誉,宽容简朴而不扰民,因此他来到的地方人民生活便利。有人问:“治理政事宽容简朴,而办公没有松懈,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以放纵为宽容,以忽略为简朴,那么政事就会荒废,人民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我所说的宽容,是征税的时候不急迫,(我所说的)简朴,是去掉繁琐的形式。”89.    向西    对、正确    完全    离开90.B91.(1)(大宛)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想要到哪里去。(2)果真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92.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坚忍不拔,忠君爱国,历尽千辛万苦出使西域,中途多次遭遇匈奴追杀,无论遇到多少险阻,最终还是回到汉朝。【解析】8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往西跑了几十天。西:向西;(2)句意为:大宛认为正确。然:对、正确;(3)句意为: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殊:完全;(4)句意为:离汉十三年。去:离开。90.考查对一词多义用法的理解和辨析。“既臣大夏而君之”,意思是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而:表顺承。A.句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而:表修饰;B.句意为: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而:表顺承;C.句意为:千里马叫起来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而:表转折;D.句意为: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表并列;故选B。第269页共269页\n9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见骞,见到张骞;喜,高兴。问,询问;欲何之,想要到哪里去。(2)句重点词语:诚,果真;得,能够;至,到达;反,返回;赂,送给。9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应该结合原文具体故事情节,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从文中“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可知: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从文中“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张骞忠君爱国,百折不饶,历尽万千苦难出使西域,途中多次遭遇匈奴追杀,克服各种苦难,回到汉朝。【点睛】参考译文: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果真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专车将他们送到月氏。这时,原来的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始终得不到月氏王明确的表示。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93.A94.C95.真宗自从这以后认为宗道有奇才(品行可贵),可以重用他。96.    诚实正派(忠实)    安贫乐道【解析】第269页共269页\n9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解释错误。“公微行饮其中”意思是他换了衣服到那里喝酒。“微行”易服出行的意思,而非“独自出行”。故选A。9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为:动词,做/动词,叫做;B.以:介词,把/介词,按照;C.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其:代词,指房间/代词,它的;故选C。9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自:从。此:这时。奇:意动用法,以……为奇。以为:认为。大用:重用。9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鲁肃简,字宗道,为人很忠诚实在”和“但以实告”“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等可知,忠诚实在;根据“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也”可知,安贫乐道。【点睛】参考译文鲁肃简,字宗道,为人很忠诚实在。仁宗在东宫在位的时候,宗道是谕德(相当于太子太傅)。宗道家边上有一家酒馆,他有时换了衣服到那里喝酒。有一天,皇上急召宗道,使者到他家里找,但是他不在。过了段时间宗道喝酒完回家来了,使者和宗道商量说:“皇上假若责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事情推托?”宗道说:“就说实话。”使者说:“但是那样会得罪圣上的。”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瞒圣上,就是臣子的大罪了。”使者感叹而去。真宗果然问起这个事情,使者就按宗道说的回答了。真宗问宗道为什么私自去酒馆喝酒,宗道回答说:“我家里贫穷,没有酒具,酒馆里的东西齐全,我去了就像在自家一样自在。正好当时有家乡的亲戚朋友从远方过来,所以去酒馆和他喝酒。但是我换过衣服了,百姓就没有人认识是我了。”真宗从此觉得宗道品行很可贵,认为可以重用他。后来他被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家在汀州。他在汀州两年时间,关门闭户不见人客,每天就是在家里看书读卷。房子里只能容得下一张床,他坐和睡都在里面,准备就这样终老。其他人都为他感到担忧,但是他却处之泰然,并不觉得不好。97.(1)有时   (2)因罪被贬流放,出任外官   (3)妻子儿女   (4)写98.B99.(1)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第269页共269页\n(2)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100.范仲淹少时家贫,夜里读书困了就用凉水洗脸,吃不饱饭时就喝粥,也依然不放弃读书。祖莹不顾父母劝阻,在父母睡觉之后仍燃火苦读,用衣被遮挡窗户防止家人发现。【解析】9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有时候晚上发昏疲倦。或:有时。(2)句意: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谪守:因罪被贬流放,出任外官。(3)句意: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罢了。妻子:妻子儿女。(4)句意:他特别喜欢写文章。属:写。9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修饰,不译;B.表被动,被/表被动,被;C.介词,把/介词,用、拿;D.代词,代指祖莹/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B。9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士:读书人;先:在……之前;后:在……之后。(2)此,这;子,孩子;才器,才能;及,比得上;远至,大有作为。10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269页共269页\n范仲淹的勤学苦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表现范仲淹为夜晚读书困倦时,用水洗脸提起精神继续读书;“食不给,啖粥而读”表现范仲淹在食物不够时,只吃一点粥也坚持读书。祖莹的勤学苦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好学耽书,以昼继夜”写他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写他不顾父母劝阻,在父母睡觉之后仍燃火苦读,用衣被遮挡窗户防止家人发现。【点睛】参考译文:       【甲】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经常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候晚上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乙】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他)凭借文学上的成就享有盛名,官至车骑大将军。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北朝人,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101.(1)D(2)B(3)C(4)文帝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5)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第269页共269页\n【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有误,原句句意为:庄贾就被斩首以向三军巡行示众。徇:对众宣示。故选D。(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日中会于军门。于:介词,在。A.介词,比;B.介词,在;C.介词,到;D.介词,对,对于。故选B。(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分析。解答此题首先理清文章大意,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判断。A.有误。根据【甲】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备胡”可知,是在匈奴入侵边境的情况下驻守细柳,并未交代“军队又连吃败仗的情形”,故表述有误;B.有误,甲文从“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意为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意为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最后是“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意为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都体现的是周亚夫治军之严,刚正不阿的形象。并未体现其“爱护士兵,恩威并用”;D.有误,根据【甲】文“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意为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此处通过写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侧面描写,突出将军的形象。本项所表述的“通过两位下属的表现”有误。第269页共269页\n故选C。(4)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译时按现代语序来。重点词语有:(1)使:派遣。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敬劳:敬重地慰劳。成:完成。去:离开。故翻译为: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5)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病弱的士兵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勒兵”是整治军队的意思,“三日而后”表时间,故“三日而后勒兵”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句子,故在“于是”前断一处。“于是”是连词,后面的句子“病者”为主语,“求行”和“争出赴战”是两个谓语,故在“争出”前断一处。最后断句为:三日而后勒兵/于是病者皆求行/争出赴战。【点睛】参考译文:【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第269页共269页\n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乙】齐景公时,齐国的军队被燕国和晋国打得大败。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景公任命他做了将军,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卑微低贱,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于是景公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营门,立起了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到了日暮时分,庄贾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说:“亲戚朋友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应当忘记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章号令后就应该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还说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召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派人飞马报告景公,请他搭救。报信人去后不久,还没有来得及返回,庄贾就被斩首以向三军巡行示众。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说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都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者安置在一起。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102.    将近    已经/……后    率领103.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104.霍去病所率领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与大军前面。105.    按辔徐行    霍去病未遭到任何阻挠,获得皇上认可。    英勇善战、出兵神速,且受上天保佑。    常常用两种不同的情势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来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深刻印象。【解析】102.第269页共269页\n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根据题干要求,根据语境进行推断,给出的例句意思是:年纪将近九十岁,所以此句中的“且”应理解为“将近”;据此可知,此处的“且”也应该理解为“将近”,此句的意思应为:皇上将要驾到。(2)根据题干要求,使用成语回顾法推断加点词含义,给出的成语“既往不咎”的意思是对过去犯的错误不再责备,所以“既”的意思应理解为“已经/……后”;据此可知,此处“既”的意思也应理解为“已经/……后”,此句的意思为:已经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3)根据题干要求,使用词性推理法判断加点词含义,此句“广将四千骑先至”中“将”前为名词“广”,其后为名词“四千骑”,所以“将”应为名词作动词。结合“将”作名词时意为“将军、将帅”分析可知,其作动词是应该翻译为“率领”,此句的意思应为: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10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此句的意思是:让他担任票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骑勇士,远离卫青所率的大军几百里,夺取战功。“为”是谓语,“票姚校尉”是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霍去病”,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与”是谓语,“轻勇骑八百”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直弃”是谓语,“大军”是宾语,“数百里”是补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据此可知正确断句应为: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10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选:选拔;深入:深入敌区;壮骑:精壮士卒;先:在……之前。10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根据题干要求“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筛选文中相关语句即可,根据【甲】文“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的内容可知,此处皇上遇到的阻碍是不允许在军中驱车奔驰,所以皇上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①空可填“按辔徐行”;②根据【乙】文“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的内容可知,②空可填“霍去病未遭到任何阻挠,获得皇上认可”;第269页共269页\n③与张骞、公孙敖因为行动迟缓、迷路被贬为庶人形成对比,以及“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的句子可知,此处突出霍去病的“英勇善战、出兵神速”;而“军亦有天幸”一句也体现了霍去病的军队获得上天保佑。据此可知,③空可填“英勇善战、出兵神速,且受上天保佑”;④根据题干给出的两个示例可知,两文均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周亚夫军细柳》将文帝和周亚夫的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待遇,突出其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而《霍去病传》则用张骞、公孙敖因为行动迟缓、迷路被贬为庶人和霍去病的获得皇上认可形成对比,突出霍去病的英勇善战、且受上天保佑。可见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据此可知④空可填“常常用两种不同的情势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来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深刻印象”。【点睛】参考译文:【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已经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乙】第269页共269页\n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因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票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骑勇士远离卫青所率的大军几百里,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封侯的第三年,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兵,分两路。张骞、李广则一齐从右北平郡出兵,(也)分两路。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死者过半,所杀敌人也更多一些。(直到)张骞(率部队)到,匈奴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部队行动淹留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霍去病深入北地,捕杀敌人很多。公孙敖却迷失了道路。武帝因他没有与霍去病会师,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106.    全,都    攻下,战胜,打败    第二年    等待107.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108.(1)(于是,)连夜筑垒,到天明完成。(2)遇到敌人侵略需要抵御时,那么官品低的将领将先出击(迎战)。109.(1)讲究战略战术,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头脑冷静,准确分析敌情,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听从合理建议;知人善任。(意思对即可)(2)爱国有担当;领兵有方;善用谋略;重视民心。(意思对即可)【解析】10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咸,全,都。(2)句意:四面围攻,未能攻克。克,攻下,战胜。(3)句意:第二年正月。明年,第二年。(4)句意: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俟,等待。107.考查断句。第269页共269页\n句意为:于是他大批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率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按动作先后顺序可断句为: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10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至,到。而,表修饰,可译为“就”;(2)寇,敌人;御,抵御;则,那么;官卑者,官位低的将领。109.考查分析人物形象。(1)根据甲文中的“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可知,他讲究战略战术,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认为敌人气势正盛,不能与他们争锋。根据“诸军初至石头城,即欲决战”可知,诸将都认为应决战,只有陶侃准确分析敌情,认为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可见他头脑冷静,能准确分析知情,善于把握作战时机。根据“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可知,他善于听从他人合理建议。根据“侃使庾亮以二千人白石。峻率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可知,他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知人善任。(2)根据乙文中的“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可知,他爱国,有担当。根据“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可知,他领兵有方。根据“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可知,他善用谋略。根据“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可知,他重视民心。【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甲】各路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和敌人决战,陶侃说:“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此后,多次交战无所建树,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陶侃同意了。于是,连夜筑垒,到天明完成。这时传来苏峻军队严阵以待的消息,众将都惧怕他们前来攻击。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进攻白石垒,一定要等待东北风大,使我方水军无法来救;今天天晴无风,贼寇一定不来。他们之所以整队,一定是派军队由江乘出击,攻掠京口以东地区。”后来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两千人据守白石垒,苏峻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围攻,未能攻克。【乙】康定元年时,元昊反叛,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御敌。范仲淹到延州之前,朝廷诏令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遇到敌人侵略需要抵御时,那么官品低的将领将先出击(迎战)。范仲淹说:“对战将不加以适当选择。而只以官品的高低来作为出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大批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率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第二年正月,仁宗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塞外天气十分寒冷,我军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凭我军的势力容易将其制服。应当占据险要之地,开拓疆界抵御侵略,这是上等的策略。”仁宗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范仲淹又上奏请求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在外的百姓,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于是羌族和汉族流亡在外的百姓,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对众多(各部)到来(归顺)的羌人,范仲淹都能推心置腹接纳他们。范仲淹担任将领时,敌军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110.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111.    就    通“返”,返回    不    更加112.D113.(1)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中都没放下过书。(2)稍有不合自己心意,就必定会多次更改它而不感到厌烦。114.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1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根据句意和语法断句。句意: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第一个分句:谓语动词“不合”,“与平生所闻”状语;第二个分句:谓语动词“详正”,“发书”是状语;第三个分句:谓语动词“乃已”,“必无所疑”是状语。第269页共269页\n故断句为: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11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主义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句意:读书一遍就能背诵。辄:就。(2)句意: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反:通“返”,返回。(3)句意:秦青没有阻止他。弗:不。(4)句意: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益:更加。11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饯于郊衢”的意思是: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在。A.句意: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向;B.句意:他平生对于写字。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于;C.句意: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于: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比;D.句意:,大多都在此集会。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在;故选D。1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1)自:从。释:放下。(2)少:稍微。易:换掉,此处指重新写信。厌:满足。114.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结合原文分析。根据丁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未尝苟且”“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可知文征明练习书法勤奋刻苦,每天练习十本。有些许不满就重写,从不马虎草率,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第269页共269页\n【点睛】甲文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时聪敏过人,读书一遍就能背诵。乙文译文: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驮着捆好的书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丙文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丁文译文: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115.D116.(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难。117.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118.危难时刻和凝对主人贺瑰不离不弃,最终冒死救了主人;舍生取义。119.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丰厚的俸禄)的取舍。【解析】1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取得/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可能等;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代词,他;C.名词,好处,益处/动词,增加;D.动词,想要;第269页共269页\n故选D。1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独:只、仅;是心:这种思想;丧:丧失;耳:罢了。(2)叱:呵斥;即:就;引弓:拉开弓;由此:因此;免:幸免。1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和凝这年轻人,是有志向讲道义的人,以后必然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生,年轻人。“志义之士也”是一个对和凝这个年轻人进行判断的句子,即判断句。因此在“生”后断一处,在“也”后面再段一处,如此前面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后必富贵”,句意完整,在“富贵”后面断开。1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第一段中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道出作者的观点“舍生取义”,即中心论点。由乙文中“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可知,在危难时刻,和凝对主人贺瑰不离不弃,最终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主人。这一表现恰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题干关键语句“义”和“不义”,由甲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这指的是鱼和熊掌的取舍;由“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可知,这指的是箪食豆羹的取舍;由“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这指的是万钟(丰厚的俸禄)的取舍。【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乙: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尧曾任唐朝检察御史,后世子孙没有做官读书的。和凝的父亲和矩,喜欢喝酒,不拘小节,然而唯独喜欢礼遇文人,常常倾尽家财来交结文人,因此和凝得以和一些文人交往。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姿态俊秀,神采奕奕。考取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他担任从事。贺瑰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贺瑰战败,一个人逃跑,只有和凝跟随着他,贺瑰回过头来看见和凝,挥手让他走开。和凝说:“大丈夫应当为知己而死,我为自己没有死得其所而遗憾,怎么能走开呢!”不久,一名骑兵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难。贺瑰回来,告诫他的孩子们说:“和凝这年轻人,是有志向讲道义的人,以后必然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和凝。120.A121.(1)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2)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做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第269页共269页\n122.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123.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情趣,流露了为政一方、造福一方,以及捉笔成文的自信、得意。124.①为人正直,敢于进谏。②有军事才能,熟悉用兵布局。③体恤百姓,为百姓着想,能与民同乐。(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20.A.均为连词,均表承接;B.动词,知道/动词,了解;C.介词,用/连词,来;D.动词,是/动词,对……说;故选A。1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2)凡:凡是;赋敛过重:指赋税征派过重;堪:能承受;罢:指减免。12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应援助。“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为顺承关系,先“分其兵”再“驻并河内诸堡”,为达到“缓急得以应援”的目的;故而应在“驻并河内诸堡”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123.第269页共269页\n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甲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意思是: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联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对比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对比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愿为政一方,造福百姓的志趣;与此同时“醒能述以文者”,醒来还能用文章畅意的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体现了作者捉笔成文的自信、得意。1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甲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语句可知,表面上太守因出游之乐,宴酣之乐而内心愉悦,实际上太守的快乐是建立在游人之乐的基础上的,展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根据乙文第一段“修论事切直”可知,欧阳修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根据乙文第二段“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等语句可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认为麟州不可以放弃,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河附近的各堡寨中,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应援助,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得以保全麟州;可见欧阳修有军事才能,熟悉用兵布局;根据乙文第二段“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可知,欧阳修建议让农民去耕种荒芜的田地,结果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减免了赋税过重地区的赋税;可见欧阳修体恤百姓,为百姓着想。【点睛】(甲)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欧阳修啊。(乙)参考译文: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只有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皇上看着他的侍臣说:“像欧阳修一样的人,从哪里可以得到?”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照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又进言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的地方,不可以放弃它;如果放弃它,那就会使河内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应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代、岢岚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发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做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125.    询问    借    曾经    依照,根据126.A127.    ②    ③    ①128.(1)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2)(澄)反复训导教化他们,经常到半夜,即使遇到了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也不改变。129.D130.勤学、好问。宋濂“天大寒,砚冰坚”仍不敢懈怠,书抄好后立马归还;吴澄五岁的时候就读书至深夜,母亲担心他学的太晚,他等母亲睡后重新起来看书。【解析】125.第269页共269页\n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2)句意为: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假:借。(3)句意为:曾参加进士考没有考中。尝:曾经。(4)句意为:吴澄根据个人的特点。因:依照,根据。126.A.其:都是代词,他的;B.以:介词,来/连词,因为;C.之:助词,的/代词,他们;D.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故选A.127.本题考查排序。②“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每天学(读)一千多个字,夜晚读书读到第二天早晨)”是③“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母亲怕他勤奋过度,限制灯油,不多给他)”的原因,而他①“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吴澄等母亲睡了,又燃灯再诵读学习)”。排序为:②③①。12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非,不是。卑,低下。专,专一。岂,难道。过,过错。(2)重点字词:训,训导。至,到。夜分,半夜。虽,即使。易,改变。129.第269页共269页\nD.“这个观点和朱熹不谋而合”有误。根据“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朱熹主要是在道学中探求学问,而陆子静主要推崇修养德性。求学不以修养德性为本,那么它的弊端必然偏向于语言、词语、训诂、解释等细枝末节,因此,学习一定要以德行修养为本,几乎可以收获所有的知识)”分析,吴澄推崇的是陆子静(推崇修养德性)的观点,而不是朱熹的观点。故选D。130.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甲文“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和乙文“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概括得出:二者都勤于学习。根据甲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分析,多向老师提出疑难。乙文“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分析:多给提出疑难的机会。据此分析,二者都主张“好问”。【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第269页共269页\n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乙)吴澄,字幼清,托州崇仁人。三岁时,(他)一天天聪明起来,教他古诗,读几遍就能背诵。五岁时,每天学(读)一千多个字,夜晚读书读到第二天早晨,母亲怕他勤奋过度,限制灯油,不多给他,吴澄等母亲睡了,又燃灯再诵读学习。九岁的时候,与其他邻人子弟参加乡校考试,每次都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之后,对于《经》《传》都热悉通晓,把心思花在圣人贤士的作品上,曾参加进士考没有考中。侍御史程钜夫,奉诏到江南寻求贤能之人,吴澄被推荐选到了京师。没有多久,因为母亲病重而辞官回去了。行省官员元明善常因为自己擅长文学很自负,曾经向吴澄询问《易》《诗》《书》《春秋》诸经典的含义,不禁赞叹道:“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如同探索大海一般,深不可测。”于是在他有生之年拜吴澄为师。至大元年,被召为国子监丞。原先,许衡做祭酒一职的时候,最初是用《朱子小学》等书来教授弟子。时间久了,渐渐失去了一些过去的传统。吴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就在堂上点燃蜡烛,各位学生按照顺序来接受学业,到了太阳偏西,回到闲居之所,拿着书来问问题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来。吴澄根据个人的特点,反复训练引导他们,常常到夜晚时分,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也不改变。吴澄又曾经对学生说:“朱熹主要是在道学中探求学问,而陆子静主要推崇修养德性。求学不以修养德性为本,那么它的弊端必然偏向于语言、词语、训诂、解释等细枝末节,因此,学习一定要以德行修养为本,几乎可以收获所有的知识。”一天傍晚吴澄离开当地,从学诸生中有人不请假也跟着他南行。不久,朝廷授予吴澄集贤直学士,并特别授予他奉议大夫,让他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疾病发作,没有能够继续前行。131.    熟悉    府第,住宅    打开    交游,交往132.B133.(1)太祖发怒,把奏章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改。(2)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134.甲文用了细节描写,乙文用了简单的叙述。135.刚毅果断、镇静从容、坚韧执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31.第269页共269页\n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习:熟悉;(2)句意: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第:住宅;(3)句意: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发:打开;(4)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游,交往。132.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意思是,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而:表转折,但是。A.句意为: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而:表并列,又;B.句意为: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表转折,但是、却;C.句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而:表修饰,不译;D.句意为:而且年纪又最大。而:表递进,而且;故选B。13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怒,发怒,碎裂,撕裂;奏牍,奏章;掷,扔;颜色,脸色。(2)句重点词语:既,已经;用,任用;任政于齐,在齐国执政。134.考查对描写方法的掌握。联系甲文中“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的内容可知,甲文采用了细节描写,反映了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表现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联系乙文中“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的内容可知,乙文知识简单的叙述,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135.第269页共269页\n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联系甲文中“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的内容可知,他曾上奏保举某人担任某官,赵匡胤没有任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保举这人,赵匡胤还是不任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保举这个人,赵匡胤发怒,撕裂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不改色,跪在地下,拾起奏章带回去,贴贴补补,把撕碎的奏章修补好,又像原先一样上奏。赵匡胤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这个人。赵普保举某人,可谓不遗余力。四次保举,坚持不懈即使赵匡胤发怒也在所不惜,直到赵匡胤采用自己的建议。可见,赵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和骨气。【点睛】参考译文:甲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乙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第269页共269页\n136.    sè    hè    pī    wén137.    苦于    提出疑问    慰劳    将要138.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139.从愚公身上学习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周亚夫身上学到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精神。【解析】136.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山北之塞”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塞:阻塞;故读“s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荷:跳着;故读“hè”。“军士吏被甲”句意: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被:通“披”,身披;故读“pī”。“不闻天子之诏”句意:不听天子的诏令。闻:听;故读“wén”。1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惩山北之塞”的意思是: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其妻献疑曰”的意思是: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献疑:提出疑问。“上自劳军”的意思是: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劳:慰劳。“天子且至”的意思是:天子就要到了。且:将要。13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以:凭借。之:的;曾:连;如……何:把……怎么样。第269页共269页\n②以:委派;军:驻军。1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愚公移山》中,愚公“年且九十”,为了将两座大山移走“聚室而谋”,决定一起移山,并付诸于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面对智叟的质疑,愚公坚定地说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话,足见其为了实现移山的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根据乙文第一段“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可见,细柳军营戒备森严,严阵以待,只听从将军的命令,防止敌人侵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军纪严明;根据乙文第一段“‘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可知,天子在军队中也不能拥有特权,不能“驱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根据乙文第一段“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可知,周亚夫手持兵器拜见,他是恪尽职守的;周亚夫在军营因穿盔甲,对天子不行跪拜之礼,可见周亚夫将军刚正不阿。从周亚夫身上学到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精神。【点睛】【甲】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乙】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文帝亲自慰劳军队。(文帝一行)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都是直接就快马进去了,将军以下的将士都骑着马迎送(文帝)。等到(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磨快兵刃,手持弓弩,满弓。文帝的先驱到了,赶着马要进去,不能进去。先驱说:“天子就要到了。”看守军营大门的都尉说:“将军下命令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去。于是文帝就让使节命令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亚夫才下命令打开军营大门。看门的兵告诉陪同文帝的车马队伍说:“将军命令,军营里不能骑快马。”于是文帝就控制着马慢慢走。到了军营,将军亚夫手拿兵器行礼说:“身着甲胄的人不能拜见,请让我用军礼来行礼。”文帝被(亚夫)感动了,正色扶着车。(文帝)派人表示满意:“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行礼完毕之后就走了。(大家)一离开军营大门,大臣们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个人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像儿戏一样,那种坚固是可能被偷袭然而俘虏的。至于亚夫,又怎么能够被侵犯呢?”人们久久地称赞他。140.(1)①靠近;②磨刀石;③夸赞;④所以。(2)B(3)①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②重点词:莫不,没有一个不;法,效仿。句意为:没有一个不精致工巧牢固,被后世效仿。(4)甲文选自《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科学笔记体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情况的成果,记叙详实,条理分明,所以详写活板制作过程。乙文选自《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史书,属于人物传记,主要突出人物性格。乙文突出蔡伦聪明伶俐的性格,选文中还写了他改良刀剑,改进造纸术只是蔡伦生活的一个方面,不需要详写其造纸过程,所以略写。【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为:把它靠近火边烤。就:靠近。②句意为: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③句意为:皇帝夸赞他的才能。善:夸赞。④句意为: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故:所以。(2)第269页共269页\n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做纸。可据此断句为: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字词:更互,交替;就,完成。②重点字词:莫不,没有一个不;为,被;法,效仿。(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的详略安排。【甲】文选自《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科学笔记体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情况的成果。活板印刷是毕昇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所以作者详细介绍了活板制作的过程。【乙】文选自《后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史书,属于人物传记,主要突出人物性格。【乙】文通过写蔡伦改良刀剑,改进造纸术等事件,来突出他聪明,善制作等特点,所以造纸的过程不需要详写所以略写。【点睛】参考译文:第269页共269页\n【甲】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乙】蔡伦有才能学问,尽心尽力,诚实谨慎,多次触犯皇帝,陈述得失的道理。每当到了休沐的时间,都闭门不接待客人,在田野中裸体。后来升任尚方令(太监官职名)。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器械的方法。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141.    广:增长    励:振奋    相:辅佐,做丞相    慎:谨慎142.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143.(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144.    要立德,修身    要谦逊自省,重视人才【解析】1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励:振奋;(3)句意: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佐,做丞相;(4)句意:(你)能不谨慎吗?慎:谨慎。14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第269页共269页\n“夫”句首语气词,“贵为天子”表达完整的句子,在其后应断一处;“由”指由于,强调前面结果的原因。此德,指这些品德。因此在“由”前面断一处。14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无以:无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达到;远:远大的目标;(2)夫:句首语气词,不译;皆:都;谦:谦虚谨慎。14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首句总起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由此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即要修养身心和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乙文中“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为: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可见,周公希望儿子能够重视人才。同时,由文中周公对儿子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意为: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由此可知,他希望儿子能够谦虚谨慎。【点睛】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第269页共269页\n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145.(1)制:规模(2)属:同“嘱”,嘱托(3)备:详尽146.B147.(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高兴地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148.A149.语段【甲】中范仲淹针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进一步提出了无论是当官还是不当官都应该为君王或百姓担忧,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语段【乙】中他指出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提醒皇上不应该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都委托给宰相;主动率军支援潘原,吓退敌军,但却以无功而不受封赏,可看出他一切为君王、为百姓的为官之道。(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2)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同“嘱”,嘱托。(3)句意: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14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则:都为连词,就;B.之:助词,的/代词,代指提拔官员这一事件;第269页共269页\nC.以:都为介词,因为;D.于:都为介词,在;故选B。14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览:观看,欣赏。物:景物。之情:情感。得无:恐怕/是不是。异:差别,不同。(2)至:到。固知:一直就认为。1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A.“同时批判了前任地方官员的无所作为”理解有误,选文并未体现涉及;故选A。14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甲】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为“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这句话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关心以及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责任心,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据此可知,范仲淹的为官之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文“少有志操。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可以看出范仲淹敢于进谏;从【乙】文“仲淹率众六千,由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可以看出范仲淹以国事为重;从文中“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可以看出范仲淹做到了无功不受禄。据此可概括范仲淹践行为官之道的方式。第269页共269页\n【点睛】参考译文:【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干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邡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帝的任命,仁宗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150.    迷惑    疑惑    放下    等到151.C152.(1)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2)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第269页共269页\n153.围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说乐于读书的好处。(意思对即可)【解析】15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句意: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3)句意:赵普晚年读书手中从不放下书本。释:放下;(4)句意: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及:等到。151.A.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B.动词,成为/动词,做;C.代词,指读书学习/动词,指读书学习;D.介词,凭借/介词,用;故选C。15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2)以:介词,把;为:作为;任:任务。15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269页共269页\n赵普晚年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是因为能够从中学习到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为人处世等等,结合【甲】文中的语句谈一谈赵普能够从中得到的启发即可。联系【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乙】文“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知,赵普退朝后便回到自己的住宅闭门整天读书,可见他是“乐之者”,把读书学习作为乐趣,他能在读《论语》的过程中享受读书的快乐,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联系【甲】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可知,赵普在读《论语》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物所扰。【点睛】【甲】参考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乙】参考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手中从不放下书本,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154.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第269页共269页\n155.    劳,慰劳犒劳    之,来到    使,派遣    具,准备156.(1)(固、被动句)那些将领必定会遭袭击,被俘虏。(2)(如是、数岁、亡失)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157.共同点:①治军严谨②坚持原则(不取悦君主)   李牧独特之处:厚待兵士(或以退为进,蓄势以待)。【解析】15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意思是: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故可划为: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15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慰劳犒劳。(2)句意: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之:来到。(3)句意: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具:准备。156.本题考查语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有:将,将领;固,本来;虏,被俘虏;(2)重点词有:是,这样;数岁,多年。第269页共269页\n15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甲】文由“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等句可见周亚夫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乙】文由“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厚遇战士”“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等语句可见李枚治军严谨、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厚遇战士。综上,共同点:①治军严谨②坚持原则;李牧独特之处:厚待兵士。【点睛】参考译文:【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第269页共269页\n【乙】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他)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又请李牧赴任。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李牧布下大量奇特的战阵,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158.    驻军    慰劳    到,往159.(1)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2)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160.B161.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162.D163.(1)周亚夫角度:周亚夫敬业、恪尽职守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发扬。(2)汉文帝角度:汉文帝是一位明君,当今社会,作为上级领导,都应遵纪守法,并重视下级的正确做法。【解析】15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驻军在霸上。军:驻军。(2)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慰劳。(3)句意: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到,往。第269页共269页\n15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以,用。(2)句重点词语:军门,细柳军营的大门;皆,都;惊,惊诧。160.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B句意为: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暂:突然;故选B。161.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句意为:士卒不全喝过水,李广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李广不吃饭。据此可划分为: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16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有误,联系文章中“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的内容可知,李广并非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故选D。16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再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谈启示。从甲文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第269页共269页\n从甲文中“上自劳军”“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可以看出汉文帝深明大义的形象。示例:(周亚夫角度)我们要发扬周亚夫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有可能取得出色的成绩;我们还要学习周亚夫刚正不阿的品质,不能因为权势和地位而改变做事的原则,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汉文帝角度)汉文帝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君主,在当今社会,作为领导干部,都应该重视下级的正确做法,并自觉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点睛】参考译文:甲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就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去偷袭且被敌人俘虏的,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乙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第269页共269页\n四年以后,李广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病情加重,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用鞭子打马向南飞驰几十里。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专门以射箭为消遣。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着弓弦之声倒地。164.    寻找    划(船)    假装    坑杀或活埋165.(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毁掉赵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16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67.纸上谈兵168.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赵奢:行事谨慎,(看问题)有预见(远见),以国家利益为重。【解析】16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1)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求:寻找。(2)句意为: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3)句意为:假装打败撤退。佯:假装。(4)句意为: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坑:坑杀或活埋。16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1)尔辈:你们;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2)使:假如,假使;将:做将军;若:如果。16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文章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直接揭示了文章的寓意。第269页共269页\n167.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乙文叙写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由此得出的成语是“纸上谈兵”。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只会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据此可作答。16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讲学家的话“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可知,他是一个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根据赵奢的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可知,他是一位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乙】第269页共269页\n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战事,认为天下没有谁能敌过他。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作战的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说他行。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太轻易了。如果赵王不让赵括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了。”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奇兵,假装打败撤退,并断绝赵军的运粮通道,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军心涣散。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169.D170.C171.(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172.前一句是原文中的句子,用设问方式增强语气,表达了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嘲讽及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之情,后一句不过在最后反问,是对“食马者”不认识千里马这个事实的疑问,语气、抒情的感情都不如原句激烈。173.【甲】文以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乙】文借故事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解析】169.A.名词做动词,鞭打\名词,鞭子;B.连词,和\同“举”,选拔;C.同“现”,显现\动词,看见;D.都是反问词,怎么;故选D。170.考查“而”字的用法。例句中的“而”表转折,却;A.表转折,却;B.表转折,却;C.表顺承,就;D.表转折,却;故选C。17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食,同“饲”,喂养;其,指千里马;而,表顺承,不译;(2)此,这;皆,都;所以,……的原因。172.考查词句赏析。原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第二个“其”表示推测语气。后句是对前句的回答,并不是真得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前一句的诘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嘲讽。后一句的推测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与无奈之情。改句只是在最后反问,是对“其真不知马也”的疑问,语气不如原句强烈,也没有原句那样强烈的抒情效果。第269页共269页\n173.考查比较阅读。甲文运用象征手法,以千里马象征人才,以食马者象征统治者。千里马本来有千里之能,却最终只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遭屈辱的愤慨之情,隐晦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批判之意。乙文借高祖的话“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态度,高祖因为能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而成就功业,所以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点睛】参考译文:(甲)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174.(1)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2)宾语前置的标志。(3)以……为患,为……而担忧。(4)像乞丐一样。175.(1)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2)王欢更加坚守自己的志向,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176.妻子对于王欢过于沉溺于学问而不经营财富的态度感到不满,而王欢则以朱买臣妻子嫌弃他贫穷而最终朱买臣做了太守的例子进行反驳,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同时表现出王欢相信有朱买臣之才,他日能达到朱买臣的地位。177.相同之处:安贫乐道。第269页共269页\n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家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解析】17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可以根据句意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1)句意: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2)句意: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3)句意:他的妻子对此感到担忧。虑:以……为患,为……而担忧。(4)句意:经常是像乞丐一样边讨饭边朗读《诗经》。乞:像乞丐一样。17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阶绿:布满阶石,一片翠绿。帘青:映入帘栊,满室葱青。(2)守志弥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通儒: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17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答题思路为:概括句段内容,其次点出对于人物衬托、中心主旨表达的作用。【乙】文“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意为: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妻子对于王欢过于沉溺于学问而不经营财富的态度感到不满,而王欢则以朱买臣妻子嫌弃他贫穷而最终朱买臣做了太守的例子进行反驳,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同时表现出王欢相信有朱买臣之才,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朱买臣的地位。17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比较。根据题干提示入手,即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相同之处: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可以看出两个人生活贫穷,但是非常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同之处: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看出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铭和历史名人所住之处作类比,以此凸显出自己的品德与名人一样高尚。而王欢“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坚持自己的志向,安守贫困的生活,最后成为了一代大学者。【点睛】【甲】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第269页共269页\n【乙】参考译文: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像乞丐一样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担忧,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178.(1)其父/为/嘉善三尹。(2)①好处;②仅仅,只是;③最终;④大。(3)①赵光远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见他。②苔藓碧绿,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帘内染上青色。(4)带着文章去求指导;遭到否定,不仅不恼恨,反而心悦诚服地区改正。(5)甲文:写名士钱明吾是为了反衬赵裕峰,写钱明吾的严厉,愈发衬托出赵裕峰求知的谦虚诚恳。乙文:采用类比手法,用诸葛亮和扬子云作类比,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其父为嘉善三尹”句意为:他的父亲做嘉善三尹。根据主、谓、宾停顿原则可划分节奏为:其父/为/嘉善三尹。(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谦虚就会得到益处。益:好处。②句意为:不但不发怒。惟:仅仅,只是。③句意为:最终考中了进士及第。遂:最终。④句意为:学识渊博的人。鸿:大。(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下面重要词语的意思:①执,拿着;之:代词,指代钱明吾。②上,蔓延;入,映入。第269页共269页\n(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可知,赵裕峰的“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带着文章去求指导;遭到否定,不仅不恼恨,反而心悦诚服地去改正。(5)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甲文:由“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可知,写名士钱明吾是为了反衬赵裕峰,写钱明吾很严厉,愈发衬托出赵裕峰求知的谦虚诚恳。乙文:由“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知,写名士诸葛亮和扬子云是类比的手法,采用类比手法,用诸葛亮和扬子云作类比,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点睛】参考译文:【甲】《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就会得到益处。”每当见到贫寒的读书人将要发达之前,总有一段时间会表现得特别谦虚。赵裕峰字光远,是山东冠县人,不到二十岁参加乡试,但很久没有中第。他的父亲做嘉善三尹,他随着父亲去赴任。他非常仰慕当地的名士钱明吾,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见他,明吾将他的文章全部否定。赵光远不但不恼怒,并且心悦诚服地快速改正。第二年,考中进士及第。【乙】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帘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79.(1)A(2)①摆放、陈列;②交往;③多次,连续;④赶得上(3)①(客人)于是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鸟窝!”②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4)书房里到处是书,好像堆积的枯树枝,甚至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5)①对自己常加简束;②熟读经学;③培养宽厚恭谨的品性;④交友上勿与浮薄者游处。【解析】第269页共269页\n(1)本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例句意:上召他回朝,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陆游被派去管理祠观。之:代词,他。A.代词,他;B.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C.助词,的;D.音节助词,无实意;故选A。(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有的书在面前放置。陈:摆放;②句意: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游:交往;③句意:后来陆游历迁江西常平提举。累:多次,连续;④句意:不是他人可以比的。及:赶得上。(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语:乃:于是。信:确实。其:指书房。巢:鸟窝。②重点词语:若:倘若。以:把。(4)本题考查理解理解与概括。先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概括作答。根据【甲】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可知,我的房间中到处都是书;从“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可知,书箱凌乱,如积枯枝般摆放,多而乱,让人步入其中无法行走。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根据“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可知,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点睛】参考译文【甲】我房间的里面,有的书放在书架上,有的书在面前放置,有的书(作为)枕头垫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和书在一起的。(如果)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看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间或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我就笑道:“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于是带领着客人进入房间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它确实是个书巢啊!”【乙】第269页共269页\n小辈中才思敏捷,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里,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值得忧烦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药和石针,各位都应该谨慎地对待,不要给后人留下后悔和遗憾。【丙】范成大统帅蜀,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字结交,不拘泥于礼节,人们讥笑他们颓放,因此自己起号叫放翁。后来陆游历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水灾,陆游上奏说:“拨义仓粮赈济,令诸郡发粮给百姓。”皇上召他回朝,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陆游被派去管理祠观。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路过皇宫,与陛下告辞,皇上告诉他说:“严陵山水美处,公事之余,可以亲自前往游览赋咏。”皇上再次召见他,说:“你的文笔善于无穷回旋,不是他人可以比的。”任命为军器少监。180.    司马迁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81.(1)驻军;(2)同“披”穿着;(3)将要;(4)纵马奔驰182.C183.(1)已经到达了细柳军驻扎的地方。(2)那里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184.C【解析】180.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文章节选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8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的句意是: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军:驻军。(2)“军士吏被甲”的句意是:官兵都披戴盔甲。被:同“披”,穿着。(3)“天子且至”的句意是:皇上将要驾到。且:将要。第269页共269页\n(4)“军中不得驱驰”的句意是: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驱驰:纵马奔驰。182.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劳:慰劳/使……受到劳累;B.居:经过/居住;C.之:都是“助词,的”;D.绝:断/停止;故选C。18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已而(不久)、之(到,往)、军(军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其(那,那里)、固(必,一定)、袭(袭击)、虏(俘虏)”几个词是重点词语。18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汉文帝“内心颇为不满”,在文中没有体现,文中“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写出皇帝的情感是感动的,充满敬意的。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第269页共269页\n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185.B186.B187.B188.C【解析】18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B.句意: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锐:使……锐利,磨。故选B。18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题干提示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动词,担任/表判断,是;B.而:都为连词,表承接;C.之:代词,代周亚夫/动词,来到;D.以:介词,凭借/连词,用来;故选B。187.第269页共269页\n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这句话要注意的重点部分为:“上乃使使持节”,上:指文帝。乃:就。使:让。使:使者。持节:拿着符节。因此正确的翻译句子为:于是文帝就派遣使臣拿着符节诏令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问军队。”故选B。18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C选项中,选文中除了第①段使用了排比句,其他段落并没有排比句。因此,“大量排比句”表述不对。其次,表达方式如为议论,文中应鲜明地看到作者对周亚夫本人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文中大多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较为客观地记叙了周亚夫军营管理严格的事实。因此,“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述有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第269页共269页\n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第269页共26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9 00:22:07 页数:269
价格:¥22.88 大小:332.8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