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范仲淹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0

2/80

剩余7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范仲淹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舂陵迎阳亭(南宋)赵师侠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壮丽阔远,顿生衰飒悲苦之感。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2.“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第80页共80页\n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4.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从落叶写起,不言秋而知秋。词人只抓住秋形、秋声,尤其是“寒声碎”,既突出夜之寂静,也自然地引出秋思。第80页共80页\nB.词人玉楼上高卷珠帘观月,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感情细腻,色泽亮丽,骨子里自有一股清刚之气。C.“长是人千里”中的“长”,指两人相距遥远,让读者联想到此间的阻隔重重,只能寄情于月,颇有“千里共婵娟”之意。D.词中综合运用比喻、借代、细描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将词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6.本词下阕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愁”的,并简要赏析词的下阕“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酬滕子京同年①范仲淹谢家②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疏懒几忘传笔梦③,寂寥仍有负薪忧④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⑤竞急流。如共茂先⑥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注]①此诗写于范仲淹被贬饶州时。当时他与滕子京诗书唱答。②谢家:东晋谢安家族,名人辈出。③传笔梦:南朝纪少瑜曾梦见陆倕把一束青缕管笔送给他,从此文思精进。④负薪忧:本指生病的谦词,这里指处境艰难。⑤簪轩:冠簪和轩车,形容显贵。⑥茂先,西晋张华字茂先,以博闻广识著称。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的“酬”字说明滕子京曾有诗给作者,而“同年”指同榜进士,暗示关系密切。B.首联先借用典故写滕子京的才华,后写诗人的被贬身份和辗转飘零的生活状态。C.颌联先写诗人太过疏懒未能追求文思精进,再点出其处境艰难、寂寞心忧的现实。D.尾联将“莫言神物在南州”与“如共”“瞻气象”对比,强调了膝子京的博闻广识。8.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第80页共80页\n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10.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第80页共80页\n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B.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C.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D.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12.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①范仲淹圣君贤相正弥纶,谏诤臣微敢徇②身。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宴坐黄堂③愧无限,陇头元是带经人④。第80页共80页\n【注】①此诗作于范仲淹因反对宋仁宗废除皇后而被贬睦州期间,此前他曾与宰相吕夷简就“废后”一事产生过激烈争执。②徇:同“殉”。③黄堂:古代太守衙门中的正堂,也可指太守本人。④带经人:好学苦读的人。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可看出,此诗是诗人依照吴安道写给自己的诗歌的韵部而创作的一首回赠诗。B.范仲淹胸怀坦荡,虽然因谏诤而被贬却毫无怨言,仍以圣君贤相称当朝君主和宰相。C.范仲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即使在地方做官,也可以救济苦难深重的百姓。D.诗人曾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如今却难以更好地施展抱负,不禁发出“愧无限”的感慨。14.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一联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范仲淹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内涵。第80页共80页\n16.“忧于天下,乐于天下”的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常有体现。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乐”和“忧”?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溪书事①范仲淹卑栖曾未托椅梧②,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③自当齐④黑白,子牟⑤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瞳昽⑥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注】①此诗写于宋真宗天禧五年,范仲淹任海陵西溪盐官。②椅梧:指椅树和梧桐树。③蒙叟:指庄周。④齐:辨别,分辨。⑤子牟;魏公子牟,战国时人,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平魏阙之下”语传世。⑥曈昽: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地位低下,无权势可依托,但依然有着远大的志向。B.诗人巧用庄周和魏公子牟的典故,紧承上联,表明自己明辨是非、心存朝廷。C.颈联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描绘了两幅不同的画面,有时间跨度。D.诗人饮酒赋诗,被认为太疏懒,诗人只得自我解嘲,这里有惆怅和不甘的心绪。18.诗歌的颈联与其他各联写法不同,是对西溪的景物描写,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范仲淹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第80页共80页\n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注】①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20.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桐庐郡斋书事①范仲淹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②自逍遥。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③长灵苗。【注】:①此诗做于景佑元年(1034年)春,当时范仲淹被贬睦州。②《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③芝,灵芝,菌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术,草名。根茎可入药。有白术、苍术等数种。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骄”字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悠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秀姿写得活灵活现。B.“吏隐云边岂待招”,“岂”表示“哪里用得着”,表现出诗人对于再次被任用的不屑。C.颔联“数仞堂高”和“一枝巢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隐于下位,不求富贵。D.道家的隐逸情怀和儒家的担当精神在诗人心中共存,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人格。第80页共80页\n22.诗人被贬睦州后身为地方官是否称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雕鹗在秋天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①攀跻:攀登。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广阔辽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C.“群毛遁”“百鸟睽”写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24.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范仲淹①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第80页共80页\n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建了一半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26.“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舂陵迎阳亭(南宋)赵师侠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2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0页共80页\n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秾丽阔远,顿生衰飒之感。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28.“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9.本词上下阕在表达方式上有明显不同,上阕主要是_______,下阕主要是_______。30.结合这首词,谈谈对题目“秋思”的理解。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听真上人琴歌(节选)范仲淹老龙秋啼沧海底,幼猿暮啸寒山曲。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此声感物何太灵,十二衔珠下仙鹄。为予再奏南风诗,神人和畅舜无为。[注]南风,《孔子家语·辨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第80页共80页\n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龙啼猿啸为喻,想象奇特,传神再现了琴声营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B.“陇头”“洞庭”相距遥远,而琴声触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手法含蓄蕴藉。C.作者以流泉、落木等意象来抒写感受,化用了《琵琶行》《登高》等诗中的名句。D.前四句正面描写了琴声的凄凉,进而引出仙鹄衔珠的场景,侧面烘托音乐之美。32.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范仲淹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万里天声扬紫塞①,十年人望在黄枢②。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注]①紫塞:北方边境。②黄枢:指门下省。门下省在汉为黄门,位居枢要,故称。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中,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透露出写诗的背景。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万里”“十年”分别从空间、时间出发,抒发感慨。C.诗歌运用了莼鲈之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凝炼蕴藉。D.诗人认为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34.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野色①第80页共80页\n范仲淹非烟亦非雾,幂幂②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③意?登高醉始回。【注】①野色,野外的景色。②幂幂,形容浓密状。③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虽然难以辨清野色,却能感受到掩映笼罩着楼台的野色很浓密。B.白鸟飞来,斜阳低照,打破野色的沉寂。颔联以动衬静,描绘野色。C.野色虽美,但它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乃至消失,就像远行的帆船。D.这首诗把难以名状的野色描绘得活灵活现,表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3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从落叶写起,不言秋而知秋。词人只抓住秋形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写出夜一片寂静,表现词人内心极度孤寂。B.词人玉楼上高卷珠帘观月,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感情细腻,有花间遗风,骨子里却自有一股清刚之气。第80页共80页\nC.词的下片写词人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虽酒未到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D.词中综合运用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将词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38.本词下阕重在写“愁”,请简要分析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范仲淹①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首句从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首联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超过一半是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颔联作者回忆过去,骑着马忙于政务不曾停息,不禁陷入沉思,举起酒杯,一饮而尽。D.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一派清新旷远、葱郁繁盛之景,可见百姓安居乐业。40.“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有“忧”无“乐”,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范仲淹“忧”的表现。第80页共80页\n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节选)范仲淹昨宵天意聚回复,繁阴一布飘寒英。裁成片片尽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散乱狂飞若倚势,徘徊缓舞如今情。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天上风流忽尔在,人间险阻无不平。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两句主要交代下雪的时间和情景,“天意”二字暗含着诗人强烈的盼雪心理。B.“六出”指四面八方,意为雪下得广;“何其精”是赞美雪花的形态非常精致有型。C.五、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雪花随着风势大小时而狂飞、时而缓舞的状态。D.“人间险阻无不平”既写出人世间被雪覆盖的平坦状况,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42.请赏析“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两句的艺术特色。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4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秋景思念故乡,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表明诗人难以入眠。第80页共80页\nD.本词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感虽表达哀婉缠绵,气却不流于颓靡。44.(1)按照字数划分,本词应该属于__________。(2)赏析上片的景物描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45.按照字数划分,本词应该属于__________。46.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秋景思念故乡,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表明诗人难以入眠。D.本词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感虽表达哀婉缠绵,气却不流于颓靡。47.赏析上片的景物描写。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野色①范仲淹非烟亦非雾,幂幂②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③意?登高醉始回。第80页共80页\n[注]①野色,野外的景色。②幂幂,形容浓密状。③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醉酒眼花,所见一片朦胧,在诗人眼中,春天的野色迷离恍惚。B.诗人虽然难以辨清野色,却能感受到掩映笼罩着楼台的野色很浓密。C.白鸟飞来,斜阳低照,打破了野色的沉寂。颔联以动衬静,描绘野色。D.野色虽美,但它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乃至消失,就像远行的帆船。49.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桐庐郡斋书事①范仲淹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②自逍遥。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③长灵苗。【注】①此诗做于景佑元年(1034年)春,当时范仲淹被贬睦州。②《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③芝,灵芝,茵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术,草名。根茎可入药。有白术、苍术等数种。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骄”字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悠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秀姿写得活灵活现。B.首联第二句“吏隐云边岂待招”暗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无奈和不甘的隐秘情怀。C.颔联“数仞堂高”和“一枝巢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不求富贵打算隐居。D.道家的隐逸情怀和儒家的担当精神在诗人心中共存,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人格。51.诗人被贬睦州后身为地方官是否称职?请简要分析。第80页共80页\n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雕鹗在秋天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①攀跻:攀登。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调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愈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53.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第80页共80页\n5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从大处落笔,描绘了一幅天缀碧云、地铺黄叶、水浮寒烟的秋景图。B.“芳草无情”一句把“芳草”拟人化,直接点明了诗人瞩目望乡的“有情”。C.“黯乡魂”“追旅思”互文对举,强调主人公漂泊时间之长与乡思离愁之深。D.该词上阕侧重写景,借景抒情;下阕则主要用“黯”“思”“愁”直抒胸臆。55.“明月楼高休独倚”这句话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睢阳学舍书怀①范仲淹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②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③,薄才犹可赋鹪鹩④。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注】①此诗是作者年轻求学时所作。②汉苑:指皇家宫苑。③凤鸟: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④赋鹪鹩: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云飘荡,都城遥远,诗人发出谁才能在汉苑吹奏洞箫的疑问,表现仕进愿望。B.诗人认为人生多难但不要悲观、消极,虽然不知名也应当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C.诗人清贫仍如颜回一样快乐;坚信自己琴技高超,会得到钟子期那样的行家的赏识。D.尾联前句中的“斯文”在此泛指文化,诗人相信上天不会让有才华的人永远被埋没。57.本诗最后一句化用了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中的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首诗都以“涧松”自比,但传达出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80页共80页\n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范仲淹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59.“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滕子京同年[宋]范仲淹谢家①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疏懒几忘传笔梦②,寂寥仍有负薪忧。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③竞急流。如共茂先④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第80页共80页\n【注】①谢家:东晋谢安、谢玄家族鼎盛,名人辈出。②传笔梦:指南朝梁纪少瑜曾梦见陆倕把一束青镂管笔送给他,从此文章大进,后人因以“传笔梦”为文思精进之典。③簪轩:形容显贵。④茂先:西晋张华字茂先,以博闻广识著称。6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以“谢家风雅”称颂滕子京,以“散吏”指代诗人自己。B.第三句婉劝年龄与自己相同的滕子京不要太过疏懒,而应追求文思精进。C.第四句从诗人自身角度,说明自己处境不佳,寂寞之余,仍有忧心之事。D.尾联借用张华的典故,将滕子京比作张华,表达了欲与好友同游的愿望。61.诗歌颈联与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念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野色范仲淹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谓山公①意,登高醉始回。【注释】①山公,即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6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承诗题,表现野色如烟似雾却又不是烟与雾,含蓄表现诗人的品味与喜爱。B.楼台是诗人观察野色重要的参照物,因为它,周围的野色显得更有梦幻之美感。C.白鸟的出现点破了美景,表现出诗人对美好难以常在的思考,寄寓深刻的哲理。D.颈联是诗人大胆的想象,想象眼前野色的动态之美,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多情。63.请从表现手法和诗歌结构上对该诗尾联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第80页共80页\n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6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B.上片秋景之黯淡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非常契合;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C.词人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为思乡怀旧步步铺垫,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D.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65.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苏幕遮①·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释)①苏幕遮:词牌名。6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B.“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D.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第80页共80页\n67.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68.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B.四面边声C.长烟落日D.孤城紧闭69.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70.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C.无为在绞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范仲淹第80页共80页\n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注]尺素半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注]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7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借代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7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河朔吟范仲淹太平燕赵①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②。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民得夸③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④。[注]①燕赵: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北宋初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时签订“澧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③夸:大。④严忧:即严尤。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7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0页共80页\nA.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安于异族统治的燕赵百姓与辛弃疾《永遇乐》中“佛狸祠下”的人们何其相似。B.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C.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暗示愿以两人为楷模,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物。D.作品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74.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郡斋即事①范仲淹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7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变化。B.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C.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D.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76.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第80页共80页\n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①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②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①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②□:此处缺一字,疑为“梅”,范仲淹多次提到穰下有梅。77.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句,写春天即将逝去,于是词人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B.“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C.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皆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D.本词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婉约含蕴。78.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7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第80页共80页\n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一个“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B.“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自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C.“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D.“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80.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瀑布①范仲淹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注①:本诗写于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8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瀑布与平常溪流不同,它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卓尔不群。B.颈联诗人从气势、声音两个角度描绘瀑布如龙斗,似冰雹的气象。C.尾联意思是傍晚时云彩变成同一颜色,笔下诗句自然变成了图画。D.这首咏物诗富有理趣,体现了宋诗以文为诗,议论化倾向的特点。8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颔联的含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第80页共80页\n[唐]王昌龄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②终不还。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③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①青海:指青海湖。②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③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83.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军行》诗中,“穿金甲”暗示着将士身经百战,暗指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B.《渔家傲》词中,范仲淹借雁归衡阳与自己依旧戍守边城形成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C.范词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马啸等,四处边声起,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D.范仲淹在词中借用窦宪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在戍边生涯中有所建树的志向。84.请简要概括两首诗词中描写的边塞生活及情感内容有何异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第80页共80页\n注:庆历六年,范仲淹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8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B.“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C.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表明自己退隐归田是愉快、乐观和自然的。86.同是作者在庆历六年的作品,这首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至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87.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B.上片一、二句,作者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作者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第80页共80页\n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88.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做分析。阅读下面词作,完成下列小题。________·碧云天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89.这首词的词牌名为________。A.苏幕遮B.水龙吟C.水调歌头D.念奴娇90.选出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开头两句描写了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秋日之景,境界阔大。B.“黯乡魂”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出萦绕作者心头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C.“夜夜除非”两句表明作者只能梦回故乡,并由此获得安慰,睡得安稳。D.结尾两句意新语工,以借酒浇愁凸显欲遣乡思反更增乡思之苦的愁绪。9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本词的上片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________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92.这首词的词牌是(    )A.踏莎行B.水调歌头C.苏幕遮D.八声甘州第80页共80页\n9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9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阅读诗歌,完成小题碧云天【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95.本词的词牌名为(        )A.苏幕遮B.水龙吟C.水调歌头D.念奴娇96.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秋景思念故乡,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表明诗人难以入眠。D.本词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感表达哀婉缠绵,令人动容。97.从写景角度,对本词的上片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第80页共80页\n(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98.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营造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B.上片以“芳草”作为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直接抒发出乡思离情。C.下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99.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各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00.请赏析写景句“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的表达特色及作用。101.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宋﹞范仲淹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第80页共80页\n龚黄政事聊牵强①,元白邻封且唱酬②。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注:①龚黄: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亦泛指循吏。②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为生死不渝之交。邻封:本指相邻的封地,泛指邻县、邻地。10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感慨极深,是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之语,故对旧日好友倍加珍惜。B.颈联以龚黄自喻,“聊牵强”有自谦之意,下句则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C.颔联分述昔日、如今之事,“共”“相”二字又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D.次句紧承上句,宽慰友人不要感叹年老;“两鬓秋”照应下文“晚年”。10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九日①范仲淹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②陶潜醉不知。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③。[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②争似:怎似。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10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第80页共80页\n105.“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06.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B.“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视觉,借眼睛所看到的落叶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C.“寒声碎”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D.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E.“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室内昏灯如灭同室外一样昏暗,营造了一种凄然的气氛。107.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参考答案:1.B2.“闲”:凄清秋景尽收眼底,耳边传来号角之声,北望中原,只能流连于此,看似闲适倚楼,实则无奈惆怅。一个“闲”字,表达了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中原难复的无奈、有志难申的悲愤。“休”:壮阔秋景尽收眼底,家乡犹在遥远的地方,深夜难眠,想要月下登楼排遣愁情,却告诫自己不能倚楼。一个“休”字,表达了浓浓的羁旅愁思、深重的乡思离愁、孤寂的怅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B.“顿生衰飒之感”错误。上片描写的秋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闲”字,看似在说词人情态悠闲淡然,然而词人身处南宋,独倚时所听的号角则起于江城,而“江城”结合注释②,可知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从诗人特意选择的意象便可看出词人心中蕴含着的无奈与惆怅之情,遥望中原而无法回归,只能独自倚楼眺望,满含着无法恢复中原的无奈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加上“西风又老潇湘树”一句中的“老”字,这“闲”字也蕴含着时光就此蹉跎闲度的意思,流露出年华易逝的伤感之情。“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本来登楼远眺可以一解思乡之情,然而词人却担心自己反而因远眺而使得思乡之情更难排遣,故说“休”独倚,加深了情感表达,更增添了词人漂泊在外、羁旅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3.B4.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分析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作者开篇直写自己原本就有“素心爱云水”之情。“素心”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之所以“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易言之,作者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因此,当作者“此日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悦。体现了诗人本性纯朴高洁。第80页共80页\n其次,“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沧浪”指澄碧的江水。一个“笑”字是作者“素心爱云水”的形象化。他高兴地摘下帽子,要借“无限清”之江水洗洗干净,后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之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亦正寓有尽管遭贬谪,身遭“侮”,但其决不“自侮”,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之意,其“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体现出诗人襟怀达观超脱以及坚守自我的心志。再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沧浪清可爱”,看似描写水色清澈可亲,其实是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这沧浪之水如何可爱?它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正是服务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最后,“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从整体上看,这两首诗中所写的桐庐道紧傍富春江,这一带风景绝佳,诗人看到所处环境清静优美如同画境一般,在作者看来,这里正可以涵养情操。由此可见,作者虽遭贬谪,但并无消极颓丧之意,志向高远的作者,已把个人的荣辱升降置之度外,并没有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而是在如画景中涵养情操。5.B6.①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②写相思之愁,入情入理,词人在抒发情感时做到了内与外、实与虚相互转化,即从愁眉到愁心,再由愁心到愁眉,没有办法可回避,足见相思之愁无法消解。【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词人只抓住秋形、秋声”表述错误,词人在文中还写到了秋色和秋味等。C.“指两人相距遥远”不全面,“长是人千里”中的“长”还指时间之久。第80页共80页\nD.“借代”错。词中有比喻,如“月如练”;有细描,如“纷纷坠叶飘香砌”,“纷纷”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有夸张,如“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没有借代手法。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写“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是酌酒垂泪的愁意;“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这是挑灯倚枕的愁态;“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是攒眉揪心的愁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意思是: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内与外、实与虚相互转化,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7.D8.①不因遭贬谪而沉沦的乐观主义精神,虽然诗人辗转飘零,孤独寂寞,处境艰难,但他仍然“竞急流”,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②对滕子京的推崇、赞美。诗人通过典故,用“谢家风雅”称赞滕子京,并将其比作西晋张华,体现了对膝子京的赞美与推崇。③表现不慕荣利、宁静淡泊的情操。诗人在颈联中歌咏兰清雪洁,想要真正归隐,而不愿为了自身显贵在官场争名夺利,敢于向权贵宣战,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从而表现了保持淡泊名利、坚持心中大道的高尚情操。这里既是自勉,同时也蕴含了对朋友滕子京的勉励。【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对比”错误,尾联并没有对比,也并非强调滕子京的博闻广识,这里应是强调“瞻气象”的内容,即与朋友滕子京同游的愿望。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谢家风雅若为酬”“如共茂先瞻气象”借用典故,用“谢家风雅”“如共茂先”称赞滕子京,,表达了对膝子京的赞美与推崇。“散史方耽海上游”,诗人以“散吏”自称,写出了自己辗转飘零的境况,“寂寥仍有负薪忧”更是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处境艰难。第80页共80页\n“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的意思是:想唱兰雪回家真正归隐,敢向显贵竞争急流。诗人歌咏兰清雪洁,想要真正归隐,而不愿在官场争名夺利,这体现了诗人不慕荣利、宁静淡泊的情操。同时“竞急流”更体现了诗人虽遭贬谪,但仍然敢于向权贵宣战的乐观精神。“如共茂先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运用张华的典故,将滕子京比作张华,表达了欲与好友同游的愿望,这是对自己及滕子京的勉励。9.B10.①范诗写出诗人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领联写山崖下的长江水奔腾而过深不可测,硕大的旭日从浩瀚的海门之心升起;颈联写远观长江之心的金山景色清新秀丽。如此美景,寄寓着作者的喜悦之情。②顾诗写出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抒发了愿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激情。颔联借助典故,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尾联用祖逖自喻,表达了坚定抗清的决心。【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薄命”与“升平”不是对比,是说六朝人的命运不济,见不到太平盛世的美景。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范诗开头用“别有情”总领全诗,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了在京口看到的壮美景象。“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写高耸的山崖下长江水奔腾而过,硕大的旭日从江心升起;“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写甘露寺的楼台历史悠久,金山景色清新秀丽。通过这两联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顾诗“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写史可法率领军队到抗清前线扬州,“出”与“下”持进攻态势,显示堂堂正正之阵和高屋建瓴的气概,表达自己也愿为国家奋斗的情感;“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使用“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以东晋祖逖自况,表示中流击揖誓清中原的决心。所谓“意气”,一指少年英发的爱国热情;二指此时此际的慷慨意兴,肝胆豪气。11.B第80页共80页\n12.相同:两首诗都写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寄寓了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赞美。不同:翁诗通过描绘明丽的风光和农忙景象,展现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范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并非渔者,而是食鱼者;渔者是“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翁诗前面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在写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初夏时节,江南农村,树木葱郁,绿色遍布山野,水光映天;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一派迷人的风光,表现出的很显然是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风情的喜爱之情;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写人,写村民劳作的场景。句子中“闲人少”就表现了农人的勤劳,从农事来看“才做完采桑养蚕”,又忙活着插秧育苗。诗人用粗线条的勾勒,素朴的语言表现的是他对农人勤劳的赞美之情。此诗情境和谐一致,表达诗人乡村景色和农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江上渔者》这首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相同点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和“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闲人少……才……又”“……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都写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寄寓了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赞美。13.B14.这句话是说诗人认为自己只要像葵花那样一直朝向太阳,自己就算地位卑微也无妨。这句话表露了诗人的赤胆忠心和为朝廷为百姓付出一切的决心。该句体现了诗人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到哪儿、处于顺境或逆境都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虽然因谏诤而被贬却毫无怨言”理解错误。由原诗“谏诤臣微敢徇身”中“谏诤”是直言进谏,“敢徇身”是敢于为国冒死进谏,可见诗人对圣君贤相废后是不满的。故选B。第80页共80页\n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但”,意思是只;“葵心”,指像葵花那样心永远向太阳;“驽足”,指卑下的地位。“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的意思是,只要能像葵花那样心永远向着太阳,自己就是永远处在卑下的地位又有何妨呢?这句诗以“葵心长向日”比喻自己一心向着朝廷和国家,表明了诗人会永远心向朝廷、忠心报国的坚贞志向和高尚人格。15.B16.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②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③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可知,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再联系注释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而从“万户千门尽郁葱”可知,如今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时候才“乐”上心头。由此可知,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另外,从“却惭何道继文翁”可知,诗人是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一致的。17.B第80页共80页\n18.(1)此句描写西溪特有的景色:秋天的天空时有鹤鸣,清晨的沙滩有老蚌晒珠。(2)此句写景有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3)结构上照应题目中的“西溪”,同时由前两句的议论转为写景,舒缓了节奏,符合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与下句的自嘲对照,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明自己明辨是非”错。“蒙叟自当齐黑白”是说朝廷自然能够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被派到偏远的西溪任盐官的委屈和不满。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和结构手法的鉴赏能力。颈联“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瞳昽每见珠”既是对当时景色的实写,又有着象征意义。西溪地处海滨,这里天高海阔,滩涂绵延,芦苇遍地,时有白鹤出没,因此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不时传来鹤鸣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考生要知道,“鹤”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是有象征意义的,一是象征高洁,二是象征高远的志向。无疑,诗人在这里是借助“鹤”的意象抒发自己渴望一飞冲天的高远理想。西溪靠海,每当清晨太阳还未升起,在朦胧晨光中常常看到河蚌张开贝壳露出里面的珍珠,谓之“晒珠”,下句描写的正是这样的景象。不过和“鹤”的意象一样,“珠”同样具有象征寓意,喻指自己的才华如珍珠一般,总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可见此句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结构方面,此句写景不仅照应了题目“西溪”,而且颈联承接前面的议论,用景物描写舒缓节奏,符合诗歌“起承转合”的特点;同时此句的充满信心也与下句的自嘲对照,表达丰富复杂的情感感受。19.B20.①官务清简空闲: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②生活闲适雅致: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属类比手法。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诗歌通过“万里承平”“尺素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表明天下太平,如尧舜时期一样,地方官员也没什么公文或书信需处理,无事而早归,民风安乐,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治所太平,表现诗人因没有官务琐事缠身而官务清闲。诗人每天与宾客“石鼎斗茶”“海螺行酒”“移下秋光月色中”,唯恐不能与嘉宾尽兴,表明了作者对清净优雅的生活情趣的追求。21.B22.称职。诗人饮酒须待公余之“闲”,邀客须等事毕人“静”,说明诗人并未因地偏事闲而疏忽职守;诗人为官清廉不压榨百姓,鼓励百姓上山采药以副养农增加收入,说明诗人关心百姓,以民为本。【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出诗人对于再次被任用的不屑”错,“吏隐云边岂待招”意为桐庐郡守闲居云边哪需等待君王再招?委婉地写出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无奈和不甘的隐秘情怀。作者没有对再次被任用表示不屑。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四句记叙描写诗人被贬睦州后身为地方官的生活。诗人喜爱饮酒,但并未因酒废公,而是在闲暇之余才饮酒自酌。诗人林下邀友,与友人相聚,同样没有耽误公务,而是在诸事完毕之余,可见诗人未因地偏事闲而疏忽职守。后两句写诗人为官清廉,从不压榨计算百姓,当漫山遍野的药草长成之时,鼓励百姓上山采药以副养农增加收入,说明诗人关心百姓,以民为本。因此诗人被贬睦州后身为地方官非常称职。23.A24.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反衬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A.“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错误。“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炼句)的能力。“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25.B26.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到处是建了一半的寺庙”错误。“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万户千门尽郁葱”,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结合诗句内容及注释①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27.B第80页共80页\n28.“闲”:凄清秋景尽收眼底,耳边传来号角之声,北望中原,只能流连于此,看似闲适倚楼,实则无奈惆怅。一个“闲”字,表达了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中原难复的无奈、有志难申的悲愤。“休”:壮阔秋景尽收眼底,家乡犹在遥远的地方,深夜难眠,想要月下登楼排遣愁情,却告诫自己不能倚楼。一个“休”字,表达了浓浓的羁旅愁思、深重的乡思离愁、孤寂的怅惘。【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顿生衰飒之感”错误。上片描写的秋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闲”字,看似在说词人情态悠闲淡然,然而词人身处南宋,独倚时所听的号角则起于江城,而“江城”结合注释②,可知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从诗人特意选择的意象便可看出词人心中蕴含着的无奈与惆怅之情,遥望中原而无法回归,只能独自倚楼眺望,满含着无法恢复中原的无奈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加上“西风又老潇湘树”一句中的“老”字,这“闲”字也蕴含着时光就此蹉跎闲度的意思,流露出年华易逝的伤感之情。“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本来登楼远眺可以一解思乡之情,然而词人却担心自己反而因远眺而使得思乡之情更难排遣,故说“休”独倚,加深了情感表达,更增添了词人漂泊在外、羁旅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29.    描写(“写景”也可)    抒情30.①词中首句点明了“秋来”,并且使用大雁南去、秋霜满地等写出了边塞秋日的萧瑟荒凉。②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声,词中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事的担忧。③“家万里”“归无计”写出了身负重任的边关将士的故乡之思。【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本词上阕写到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写出了塞下边关秋天的景色,属于景物描写。下阕写到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事的担忧,以及身负重任的边关将士的故乡之思。所以下阕主要是抒情。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词的题目是秋思,本词的首句就写到塞下秋来风景异,所以开篇点题。本词的上阕写景,写到大雁南去,长烟落日,秋霜满地,写出了边塞秋日的萧瑟荒凉。上阕写景,不仅写出了边塞的秋景,而且写出了不同于一般秋天的情景。如“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通过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肃杀的战地秋景图,通过这样一幅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事的担忧。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通过“家万里”“归无计”写出了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但却因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所以秋思也表达了身负重任的边关将士的故乡之思。31.B32.①作者希望真上人演奏《南风》,借助音乐来艺术地表现风调雨顺、百姓和乐、君主无为的盛世图景;表达了作者以民为本、忧民之忧的情怀。以及希望百姓解愠阜财的愿望。②从音乐之美的感官享受转向盛世之乐的内心期盼,升华了作者的情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B.“琴声触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错,“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这两句都是描写琴声的凄凉,是写音乐美。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情感及情感作用的把握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①“为予再奏南风诗,神人和畅舜无为”是请求对方为自己再奏《南风》,再次感受神和人的和乐畅快,再感受舜的无为而治。可见作者希望真上人演奏《南风》,因为听《南风》,作者可以感受到君主和百姓的和乐,借助“舜的无为而治”设想君主无为而治,这是作者理想中的盛世图景。为何要奏《南风》?结合注释①“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可知,《南风》可以“解吾民之愠”,可以“阜吾民之财”,即“解愠阜财”,就是消除百姓的怨恨,让百姓富足,这表明作者希望百姓解愠阜财。歌曲的选择表达了作者以民为本、忧民之忧的情怀。②音乐可以传达情感,结合全诗可知,前六句都是写音乐之美,最后两句则是通过音乐抒发情感,这是卒章显志,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表达作者对盛世之乐的期盼,也更能表现作者的道德情操。33.D34.①反用莼鲈之思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报国、不愿隐归的爱国之情。②颔联写万里之外,宋家天威声扬塞外,朝廷多年筹谋期望,表达了对战事的重视与期盼。③以松柏、云龙自比,表明自己心志坚毅,也自信坚守正义,会得道多助。④尾联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没有补益,只有他们才能静心养息,安于隐居。借此表达了对此类人的不屑和嘲讽。【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错。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的意思是:应该笑的是,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又有什么补益呢?只有他们才能独自安坐,静心养息,安于隐居。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前句写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后句用张翰的“莼鲈之思”的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该典故说的是晋人张翰因为怀念故乡美食辞官回家的事,诗人用此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报国、不愿隐归的爱国之情。颔联,“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写万里之外,宋家天威名和声望传扬到塞外,多年以来,老百姓把期望寄托在朝廷的筹谋上,表达了诗人对战事的期盼与重视。颈联,“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诗人以“松柏”“云龙”自比,用“心无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表明自己心志坚毅,用“道不孤”表明诗人相信只要坚守正义,就会得道多助。第80页共80页\n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没有补益,只有他们才能静心养息,安于隐居。借此表达了对此类人的不屑和嘲讽。35.C36.①含意:有谁能体会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望远,沉湎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②情感:诗人以“山公”自比,写出了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野色虽美,但它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乃至消失,就像远行的帆船”诗句理解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的意思是,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再根据注释,山公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可见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这首诗通过描摹野色和美丽的画面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37.A38.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A.“词人只抓住秋形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写出夜一片寂静”表述错误,应是词人抓住“秋声和秋色”引出了秋思。“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落叶写起。枯黄的落叶轻盈落在地上,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听到这些轻细的声音,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也反衬了夜的岑静。“寒声碎”一句,词人意在告诉读者这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他落寞的心境。秋夜并非一片寂静,还有着秋叶细碎的坠叶的沙沙声。故选A。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一句的意思是: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此处运用夸张手法,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因见不到思念的人儿,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酒也无法来麻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眼泪,愁情更显难堪凄切。其次,运用了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然后写道“残灯明灭枕头敧”,意思是: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此处,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黯然神伤。最后,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一句的意思是: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其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意思是: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39.C40.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是行动上心忧百姓的体现;颔联感慨时光飞逝,体现了他夙夜辛劳,勤政忧民;尾联诗人仍谦虚地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体现了他心忧天下,效力国家的情怀。【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能力。第80页共80页\nC.“骑着马忙于政务不曾停息”理解错误。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去得快。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颔联诗人回想过往,自觉一刻也不曾停息地忙碌;静下来想喝一杯酒,觉得是虚度光阴。体现了他夙夜辛劳,勤政忧民“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综上可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41.B42.①两句构成对仗,整齐匀称,节奏鲜明;②“千门”“万木”,运用夸张,突出雪之大;③“月色”“梅英”比喻冬雪,形象鲜明,富有美感。【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六出’指四面八方,意为雪下得广”错误。“六出”,因雪花为六角,所以代指雪花。故选B。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千门竞扫明月色,万木都拆寒梅英”两句构成对仗,其中“千门”对“万木”,“竞扫”对“都拆”,“明月色”对“寒梅英”,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这里一个“千”,一个“万”写出了数量之多,“千门”写出了下雪天人多,“万木”写出了树之多,运用夸张,突出雪之大;后面“竞扫”一个“竞”字写出了一种争先恐后之感,后半句一个“拆”字写出了万木对于冬日里梅花的傲气,万木都已经枯了,而寒梅还在,写出了人世疾苦,但仍有不畏困苦之人,也写出了作者对一切抱有希望的情感。把“冬雪”比喻成“月色”和“梅英”,使雪具有了光泽和色彩,形象鲜明,富有美感。43.B44.(1)中调第80页共80页\n(2)碧蓝的天空、枯黄的树叶一高一低,一仰一俯展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秋景。同时,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作者从远处落笔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其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分析】4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追忆起旅途行程”错误。不是旅途行程,而是“羁旅愁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故选B。44.(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这首词的字数是62个,因此本词应该属于“中调”。(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对词的上片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我们知道,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碧云天,黄叶地”描写景物从高到低,俯仰结合;“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描写景物由远及近。在景物描写中,突出了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作者从远处落笔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其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45.中调46.B第80页共80页\n47.画面明丽:碧蓝的天空、枯黄的树叶一高一低,一仰一俯展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秋景。同时,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整个上片所写的秋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这首词的字数是62个,因此本词应该属于“中调”。4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追忆起旅途行程”错误。不是旅途行程,而是“羁旅愁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故选B。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对词的上片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我们知道,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碧云天,黄叶地”描写景物从高到低,俯仰结合;“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描写景物由远及近。在景物描写中,突出了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作者从远处落笔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其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 48.D第80页共80页\n49.①含意:有谁能体会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望远,沉湎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意思对即可)②情感:诗人以“山公”自比,写出了生活的情趣,(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体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诗句理解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故选D。4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的意思是,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再根据注释,山公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可见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这首诗通过描摹野色和美丽的画面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50.C51.称职。诗人饮酒须待公余之“闲”,邀客须等事毕人“静”,说明诗人并未因地偏事闲而疏忽职守;诗人为官清廉不压榨百姓,鼓励百姓上山采药以副养农增加收入,说明诗人关心百姓,以民为本。【分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反映出诗人不求富贵打算隐居”错误,鹪鹩鸟在树枝上筑巢,精致小巧,只占一枝,这里喻诗人像只占一枝的小鸟,隐于下位,不求富贵。“隐于下位”和“隐居”内涵不同,另外从诗歌后两联看,诗人并没有打算隐居的意愿。故选C。第80页共80页\n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四句记叙描写诗人被贬睦州后身为地方官的生活。诗人喜爱饮酒,但并未因酒废公,而是在闲暇之余才饮酒自酌。诗人林下邀友,与友人相聚,同样没有耽误公务,而是在诸事完毕之余,可见诗人未因地偏事闲而疏忽职守。后两句写诗人为官清廉,从不压榨计算百姓,当漫山遍野的药草长成之时,鼓励百姓上山采药以副养农增加收入,说明诗人关心百姓,以民为本。因此诗人被贬睦州后身为地方官非常称职。52.A53.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错。“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故选A。5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54.B55.①照应上文。“楼高”“独倚”暗示上片所写之景都是倚楼所见;“明月”呼应“斜阳”;从“斜阳”到“明月”,可见主人公倚楼时间之长,突出乡思离愁之深重。第80页共80页\n②承上启下。承接前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两句交代了“独倚”的原因;引出后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夜不能寐而借酒浇愁,但酒入愁肠却更添乡思之泪。【分析】5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直接点明”错。这句的意思是,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是借芳草含蓄表达思乡之情。故选B。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明月楼高休独倚”的作用。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上文写景,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而“楼高”“独倚”暗示上片所写之景都是倚楼所见;且此句中“明月”一词照应上文“斜阳”,写伫立时间之长,突出离愁之深重;同时承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交代了“独倚”的原因,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此句又引出后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56.C57.①左诗中的“涧松”高百尺却被“山苗”遮蔽,充满不平和怨恨,比喻无机会伸展抱负的英才,表达了诗人因阶级差别而志不得伸的愤懑;②范诗中的“涧松”位置虽低却不抱怨,作者以此自比,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积极努力的思想。【分析】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能力。C.误将用典当实指。“琴遇钟君”是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对知音的渴望,并非实指自己琴技高超。故选C。5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前两句描写了涧松“郁郁”,高大茂盛,山上“苗”稀疏矮小,然而凭借山上苗小小的叶茎却能遮蔽涧松,作者由此发出,社会上那些世族明明没有才华,却都身居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屈居人下的感慨,表达诗人对阶级固化,贫寒之士有志不能申的愤懑之情。本诗中“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两句,作者说只要上天不曾忘记有才华的人,涧松也不必埋怨山苗,表现出一种自信能力,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的积极努力的思想。58.B59.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做更多事情而渐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分析】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故选B。5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说这首诗似乎有“乐”无“忧”,其实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先“忧”后“乐”,这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首联,写诗人与客人在西湖上纵情游览,湖边的建筑参差错落,有一大半都是佛宫。诗人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颔联,诗人回想过往,一刻也不曾停息地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自己觉得是虚度光阴。由此可见,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颈联,写层层高台上建造的敞屋是那么明朗开阔,杭州城许多人家的门前都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这表明了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尾联,写诗人即便面对一派繁荣景象,泛舟西湖欣赏春光只觉快乐无限,可他内心依然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做更多事情而感到渐愧。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60.B第80页共80页\n61.①诗人歌咏兰清雪洁,想要真正归隐,而不愿为了自身显贵在官场争名夺利,表现出不慕荣利、宁静淡泊的心态。②“先天下之忧而忧”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理想。③这两者都体现了诗人立身处世不谋私利的思想,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第三句婉劝年龄与自己相同的滕子京不要太过疏懒”理解有误。第三句“疏懒几忘传笔梦”句意为“太过疏懒,自己的文章总是难以得到精进。这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不是“婉劝”,此外,“同年”理解错误,唐宋时同榜进士称同年,不是指“年龄相同”。故选B。6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1)诗句“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的句意是“想要歌咏兰花如同雪花一般冰清玉洁,想要真正归隐,而不愿为了自身显贵在官场争名夺利。“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意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2)本诗中的颈联借物抒情,借兰花的高洁典雅衬托出自己的高洁志趣,诗人不愿意在官场追名逐利,而是希望退隐,这是一种不慕名利、宁静淡泊的心态。“先天下之忧而忧”则表现了作者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的理想。(3)二者的关系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诗人立身处世不谋私利,不管是退隐还是在官场,都希望自己能够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观念。此诗是范仲淹写给好友滕子京的作品,表现出其不慕荣利,宁静淡泊的心态,也表现出希望同友人同游的愿望。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62.C63.表现手法:用典加反问,表现出自己钟爱野色,凝神聚首,沉浸其中而不觉时光流逝。诗歌结构:尾联是对前六句诗歌的概括,是点睛之笔,卒章显志。【解析】6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表现出诗人对美好难以常在的思考,寄寓深刻的哲理”错,颔联诗意为“白鸟在野地里飞,点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阳低低地照着,又仿佛一把剑,把它剖开”,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白鸟的动衬托野色的沉寂,以白鸟的动作增加野色的存在感。第80页共80页\n故选C。6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的能力。表现手法:诗歌尾联“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大意为“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根据【注释】①可知,“山公”即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这里诗人以典故入诗,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实际上是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表现诗人对野色的喜爱,留连忘返。结构:诗歌前六句通过描写“楼台、白鸟、残阳、芳草、远帆”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末尾句采用典故,卒章显志,以情结景,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64.D65.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解析】6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下片直抒离愁”分析以偏概全,下片抒情,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第一句点出“乡魂”“旅思”,直抒胸臆;二、三两句用梦魂难接、休倚高楼衬托相思之苦;最后一句借酒浇愁,愁至高潮,写出相思之深。故选D。6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第80页共80页\n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视角由高到低,或由上到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突出了秋景的鲜明的色彩。“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抓住了典型景物,大处落笔,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上片选取天、地、山、水、落叶、斜阳、远草等景物,色彩鲜明,构成了一幅寥廓悲凉而又多彩的画面。【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赏析: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第80页共80页\n“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渺渺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第80页共80页\n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66.C67.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围绕“思乡”,意近即可)【解析】6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错在“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词人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故选C。67.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词人“黯乡魂,追旅思”,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达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第80页共80页\n【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68.A69.C70.D【解析】6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项,正确,“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B项“边声”、C项“长烟落日”和D项“孤城”都不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6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鲜明地表达了……”理解分析错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人以情语作结,不但集中表现了将士们决心守边御敌的主题,而且表现出将士们思念亲人之本心。这里,词人不仅表明了对将士们的同情、赞扬之意,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腐朽,不重边功的愤懑。故选C。70.本题考查对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赏析。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羌管悠悠霜满地”意思是: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第80页共80页\nD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A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直接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B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叙述种田人家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到了五月就更加忙了。C项,“无为在绞路,儿女共沾巾”是慰勉友人“不要在分手时,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佩巾”。故选D。【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71.B72.①官务清简空闲: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②生活闲适雅致: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就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解析】7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题目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尧舜风’采用借代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属类比手法。故选B。第80页共80页\n72.本题考查考生欣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诗歌一般通过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或者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事等抒情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考生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①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等来分析人物形象;②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或者写作背景等分析人物形象;③通过人物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形象时注意同一形象被赋予的不同感情。答题时可采用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的步骤,参照“诗歌描写了一个xx(特征)的xx(身份)形象,运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或翻译重点诗句),通过xx形象表达xx感情”的格式组织答案。诗歌通过“万里承平”“尺素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表明天下太平,如尧舜时期一样,地方官员也没什么公文或书信需处理,无事而早归,民风安乐,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治所太平,表现诗人因没有官务琐事缠身而官务清闲;诗人每天与宾客“斗茶”“行酒”“赏月”,唯恐不能与嘉宾尽兴,表明了作者对清净优雅的生活情趣的追求。73.B74.措施:①推行仁政。通过使用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表达了对儒家仁政思想的推崇,表明守边应推行仁政。②重视农业生产(或“以耕养战”)。通过使用李牧在边关屯田的典故,表明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边军粮食充裕,边防稳固。③养民富民。推过推行善政,使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才能得到民众拥护,有利于守边御敌。④讲究谋略。通过使用张良的典故,表明需要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使用良谋妙策,方能有效御敌,使边关安宁。⑤重视良将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士兵需要得到合适的统帅,这样才能抵御来犯之敌。【解析】7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抒发了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有误。“怜”在句中意为“爱”,而非“怜惜”。故选B。7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典故来分析。颔联“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此处使用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的称颂,诗人认为收复河朔需推行仁政。颈联“李牧耕桑合有秋”,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诗人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和抗击匈奴,屯田军垦,委婉地告诫统治者靖边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善政,使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才能得到民众拥护,利于守边御敌。第80页共80页\n“子房帷幄方无事”,运用张良的典故,表明需要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使用良谋妙策,方能有效御敌,使边关安宁。“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尾联诗人言如果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戍卒得遇良将,御戎定是势在必得,绝不会出现大将曹彬大败于岐沟关,杨业苦战陈家谷口绝食牺牲的往事。表明任用良将的重要性。75.C76.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解析】7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错误,本诗直陈其事,杜诗是想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酒,更见愁苦。故选C。7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确情感表达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由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分析诗句的表达方式。“世间荣辱何须道”,世间的褒扬赞许贬斥谴责哪里需要谈论,直接表达情感,即直抒胸臆,“何须道”显示诗人不把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豁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第80页共80页\n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连塞上老翁都懂得失马焉知非福,知道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的道理,何况通达事理、胸襟开阔的自己呢?又由注释可知范仲淹写这首诗时被贬谪,分析情感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塞上衰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显示自己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斋中萧洒胜禅师。”比禅师(和尚)还潇洒,用禅师正面衬托自己,“萧洒”一词概括了郡守的起居状态,体现了诗人的精神风貌。诗人的潇洒情形如何呢?颔联和颈联进行了具体描述:虽然近来因为多病疏离了对酒当歌的豪放生活,但可以依靠诗词歌赋度过清静的日子;迷蒙细雨里仍兴致勃勃地赏菊,皎洁月光下流连忘返地欣赏江月。结合这些内容可见诗人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综上,尾联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77.D78.【答案示例】 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中,词人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指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其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借作记规劝朋友,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词人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词人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解析】7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由“莫怪”“天赋与”“争教”等词可知,“婉约含蕴”错。故选D。7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意思是:(我虽然忧国忧民)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这句写出诗人的乐观旷达;“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意思是: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呐!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愉快、乐观之情。从中可见本诗抒发了诗人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词人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岳阳楼记》中,其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岳阳楼记》中第80页共80页\n“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诗人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词人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面占主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点睛】诗歌鉴赏:开头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景色已近逝去,于是到城外的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芦花花映浦”,美极了。“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是说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像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境界一般。上片,暗示词人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要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中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廷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廷,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最后说“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在词的意境上这是写对景色的欣赏,而实际上是表白自己退隐归田是很愉快、乐观、自然的。79.B80.①上片主要是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诗人深切的怀人之情。②下片则主要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通过“愁”“孤”等字眼直接表达词人的离愁之苦。③这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人的感情抒发既委婉含蓄,又浓烈饱满,能够强烈的感染读者。【解析】7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神态闲适”分析不当,应为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故选B。第80页共80页\n80.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抒情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境界疏阔,尤其“天淡银河垂地”一句,显得奔放激越,气象恢宏。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末尾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全诗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81.C82.①瀑布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时尚且清直,可是经过千回百转,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还能保持它的清白无污?②此诗写于范仲淹第三次贬谪之际,诗人虽一心为民请命,但仕途漫长曲折,如人生长河流动多变,表达他在人生重大转折处的深刻思考,警示自己要永葆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节操。【解析】8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云彩变成同一颜色”错,因为“云一色”是指云水一色。另外“诗句自成图”意指诗人见到瀑布飞流直下与晚霞流云相接的辽阔壮观景象,感到整个美景,如诗如歌,自然如画,令人回味无穷。故选C。第80页共80页\n8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意思、归纳诗句内容要点、体会诗句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从诗句解释和思想情感两方面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颔联的含意”,解答时要求考生首先解释颔联诗句的意思,“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这里的“下山”指“瀑布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诗句的意思是“瀑布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时尚且清直,可是经过千回百转,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还能保持它的清白无污?”然后考生结合注解联系是人的写作背景体会思想感情。通过注解可知此诗写于范仲淹第三次贬谪之际,诗人虽一心为民请命,但仕途漫长曲折,如人生长河流动多变,“到海得清无?”表达他在人生重大转折处的深刻思考,结合后两联对眼前瀑布的描写,可知诗人对自己做了警示。83.C84.相同点:都对边塞战争生活的辛劳艰苦进行了描写,都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不同点:《从军行》流露出对战争必胜的自信与豪迈情怀;《渔家傲》则表达了长年离家万里的愁怀以及都故乡家人的殷切思念。【解析】8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项,“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错误,依据范词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据此可知,“正在激烈厮杀”有误,应是战士还营后听到的声音。故选C。84.本题考查比较赏析诗歌景物特征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描绘的边塞情景,即物象及特点、人物及特点、画面与情景,比较两诗边塞生活和情感的异同,准确作答。王昌龄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连用三个地名,描绘出边塞的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上句言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边地之荒凉,下句则写身经百战的将士杀敌保国的豪壮誓言和对战争必胜的信念。范仲淹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霜满地”,写出秋天边塞的苍茫荒凉特点,连大雁都毫无留意,显出戍边战士的孤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饮下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但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归家。夜深了,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表达了长久驻守边关而战事不止、白发双鬓的无奈。第80页共80页\n【点睛】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85.A86.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方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解析】8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错误。诗歌没有运用反衬手法。这两句诗的意思为: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洲岸的婀娜和野花的妩媚互相映衬。故选A。8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然后比较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第80页共80页\n要分析情感异同必须要了解本诗的情感和《岳阳楼记》的情感。应掌握分析情感的方法,本诗中上联侧重写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下片侧重抒情,诗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而《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情感,突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也是乐观旷达的,但是比较积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济世情怀。【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87.C88.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观精神和济世情怀,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方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解析】8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且与词的内容相关”错误。词牌一开始用本来的意思,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项,“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错误。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D项,“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错误。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故选C。第80页共80页\n8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具体为分析不同作品的情感的异同。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歌及相关作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文本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诗歌要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散文要全面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最后再比较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分析情感的相同之处,此题注意抓住词中的“聊逸豫”“桃源路”和《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分析“乐观旷达”的情感。不同之处:本首词中,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廷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廷,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此时他济天下的思想已不坚定。而《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观精神和济世情怀,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方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这是二者情感上的区别。【点睛】比较鉴赏型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提问方式有: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简易思维: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89.A90.C91.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一高一低,一仰一俯,展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秋景。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作者从远处落笔又写到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意象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第80页共80页\n【解析】8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具体考查词牌名。词牌一般是规定词的句数、字数、平仄等情况的,与词的内容无关。考生可以一个词牌名记住一首词,一边快速判断。本题词牌名是“苏幕遮”。故选A。9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并由此获得安慰,睡得安稳”错,“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意思是“除非每天晚上,作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因此作者想要借回乡之梦获得安慰的想法也不可能实现。故选C。9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然后仔细分析诗歌中的写景,进行判断。题目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本词的上片加以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这两句从高低或或俯仰的角度写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碧云”“黄叶”“绿波”“翠烟”,色彩绚丽斑斓,这是从色彩的角度写景;“山映斜阳天接水”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是远景;“芳草无情”是近景,这是从远近的角度写景;“芳草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意象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角度有:一、正与侧的结合;二、动与静的结合;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四、虚与实的结合;五、点与面的结合;六、时空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92.C93.B第80页共80页\n94.本词上片写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实属罕见。“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解析】9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具体考查词牌的有关知识。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的名称,叫词牌;它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韵。考生可记住常见词牌的一首词,考试时根据记忆对比即可。本题根据句数、字数、平仄等,可以确定词牌是“苏幕遮”。故选C。9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理解不正确。“黯乡魂,追旅思”的意思是“思念家乡黯然销魂,撇不开羁旅的愁思”,指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故选B。9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对意象的鉴赏。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题目是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渺渺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第80页共80页\n【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95.A96.B97.碧蓝的天空、枯黄的树叶一高一低,一仰一俯展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秋景。同时,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作者从远处落笔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其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解析】95.本题考查关于词牌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该熟练掌握词牌的相关知识,再结合题干要求,选出正确选项。作为学生只要熟记常见词牌的字数要求就可以。本题题干是“本词的词牌名是”。“苏幕遮”要求词的字数是62个;“水龙吟”要求词的字数是102个;“水调歌头”要求词的字数是94或95或97个字;“念奴娇”要求词的字数是100个。这首词的字数是62个,因此词牌是“苏幕遮”。故选A。9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B项,“追忆起旅途行程”错误,不是旅途行程,而是“羁旅愁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故选B。9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对词的上片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我们知道,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③第80页共80页\n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碧云天,黄叶地”描写景物从高到低,俯仰结合;“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描写景物由远及近。在景物描写中,突出了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作者从远处落笔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其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98.B99.特点:寥廓苍茫,萧索冷落。作用:①从内容上看,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②从结构上看,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解析】98.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答出“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B项,“直接抒发出乡思离情”错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在诗词中,芳草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因此诗人说它“无情”。所以应是“含蓄地”抒发了乡思离情,而不是“直接抒发”。故选B。9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答出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考生需要通读全诗,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第二问要求答出“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考生需要把诗句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分析。上片写到的意象有“碧云天”“黄叶地”“波”“寒烟”“斜阳”“天”“水”“芳草”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天的景象,在这幅景象中,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其特点是寥廓苍茫,萧索冷落。第80页共80页\n“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从内容上看,写了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在诗词中,芳草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此句中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连接天涯和故园,诗人看到芳草不由得产生了离愁别恨。从结构上来看,“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处在上片结尾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此词上片写的是秋景,下片是抒情,“芳草无情”在写“芳草”时用了一个“情”,就自然地引出了下片的抒情,使得这首词由上片的写景自然过渡到下片的抒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2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语言的能力,对于诗歌意境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句作用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00.表达特色: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相结合,双关,以动衬静,借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写出了秋夜的寂静与寒冷。作用:写出了秋夜的寒冷;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寒冷,凄清;引出下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101.①借景抒情,上阕选取坠叶、寒夜、淡冷的天空、银河、月光等,渲染了思念时清冷、凄寒的氛围。②直抒胸臆,用“愁肠”“孤眠滋味”直接抒情;③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使内在愁情外化:饮酒、流泪、回避、倚枕对灯的寂然凝思神态,均是饱受思念之苦所致。【解析】10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即视觉和听觉,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运用双关手法,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第80页共80页\n10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上阕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借景抒情,词人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下阕开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一个“愁”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愁”:酌酒垂泪之愁意、挑灯倚枕之愁态、攒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夸张的手法。“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此作铺垫,词人写到“谙尽孤眠滋味”,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直抒胸臆的手法。【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牢记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102.B103.①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朋旧凋零,诗人对健在的友人感情更深,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着身体还健朗,置办田园早日归隐,共享朋友相聚之乐。②恬静淡泊。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依靠科举成名,终生为官,但不热衷名利,晚年更是恬淡,希望早日退隐。③仁爱谦虚。诗人回首平生,觉得政绩不堪与汉代龚、黄相比,其实他在各个方面都已超出前贤,这是他的自谦之辞。【解析】10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龚黄自喻”不对,“自喻”是将自己比喻为某个对象,诗中却是将自己和友人一起比作龚遂、黄霸。故选B。第80页共80页\n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0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结合“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与君乘健早归休”等分析,诗人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旧交变少,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早置办田园,归隐自然,共享相聚之乐。结合“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分析,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但不热衷名利,晚年追求恬静淡泊。结合“龚黄政事聊牵强,元白邻封且唱酬”分析,诗人仁爱谦虚。104.C105.①“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②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③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解析】10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错误,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故选C。105.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中的“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写的是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极其鲜明展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但始终积极进取的人生情怀,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第80页共80页\n【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106.BE107.本词表达了秋夜离人相思之情。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解析】106.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B项中““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视觉”错误,是听觉;E项中““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室内昏灯如灭同室外一样昏暗”错,是说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故选BE。107.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由“纷纷坠叶”可知时令为深秋,“人千里”“愁肠已断”“谙尽孤眠滋味”见出诗人孤身在外,思念故乡。具体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我们具体分析诗歌可以看出,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是为借景抒情,下片刻画了一个孤眠愁思人物形象,是借助人物形象抒发感情;同时“愁肠已断”“谙尽孤眠滋味”一个“愁”一个“孤”为情语,直接抒发感情。第80页共80页\n【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第80页共8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11 页数:80
价格:¥18.88 大小:116.34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