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张九龄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0

2/80

剩余7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张九龄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1.“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        )A.王勃B.张九龄C.李白D.王湾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B.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颈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借景抒情,写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C.杜甫的《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两句含义深刻,孩子还不会束发,就被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此情此景,令人心酸心碎。他被迫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戍边服役,白发归来,又被征到前线。诗人以这一个役夫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统治者的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了的深重灾难。D.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诗形象鲜明,结合自己的欣赏经历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句句写实,设色瑰丽,富有艺术感染。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韦城李少府张九龄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注】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和诗中的白马津都在今河南滑县一带。第80页共80页\n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春天在路旁的驿亭给好友李少府送行。B.颔联承上启下,视听结合,情随景转,诗人暮春送别的悲伤心情转而明朗昂扬。C.颈联虚实结合,前句虚写喝酒送行,后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到达白马津的情景。D.诗歌语言清新简练,结构严谨,借景抒情,寄意深长,显见诗人高超艺术造诣。4.全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晨出郡舍林下①张九龄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片云自孤远,丛篠②亦清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注】①唐代名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崔颂时任荆州郡司马。②篠:小竹,细竹。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漫步于北林,眼前一片萧瑟之景,其敞开衣襟,只为排遣苦闷心情。B.颔联写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弯弯的月亮悬于树林上方,在清晨之时仍未隐去。C.第五句中的“片云”既指遥远的孤云,又是诗人自我心迹的含蓄表达。D.此诗体现了张九龄诗歌的风格:清淡自然,寄慨遥深,语言素练质朴。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第80页共80页\n送韦城李少府张九龄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注】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和诗中的白马津都在今河南滑县一带。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春天在路旁的驿亭给好友李少府送行。B.颔联承上启下,视听结合,情随景转,诗人暮春送别的悲伤心情转而明朗昂扬。C.颈联虚实结合,出句虚写喝酒送行,对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到达白马津的情景。D.诗歌语言清新简练,结构严谨,借景抒情,寄意深长,显见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8.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自豫章南还江上作①张九龄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注:①诗人曾被贬到南昌,此诗写于重获起用返回广东时。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归”字扣题,描绘诗人归途中所见景致,江水澄澈,江波粼粼。B.颔联水转江阔,虽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但也流露出失落郁闷之情。第80页共80页\nC.颈联运用拟人修辞,远处的树就像盼归的亲人,飞翔的江鸥似在欢迎自己。D.本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刻意雕琢,却字字含情,全诗感情真切而有层次。10.诗歌围绕“津途别有趣”一句,可谓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韦城李少府①张九龄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注】①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燕社,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繁杂事务,停止世俗活动。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送”点明了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同时两诗题目都交代了所送之人和所到之地。B.张诗在首联点明了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是常见的送别诗的写法,但梅诗不同。C.两诗均有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春日的一派生机,为两首诗奠定了明朗的感情基调。D.两诗颔联均虚实结合,出句实写诗人送行,对句虚写所送之人和自己分别之后的情景。第80页共80页\n1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请赏析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豫章南还江上作①张九龄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注:①诗人曾被贬到南昌,此诗写于重获起用返回广东时。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归”字扣题,描绘诗人归途中所见景致,江水澄澈,江波粼粼。B.颔联水转江阔,虽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但也流露出失落郁闷之情。C.颈联运用拟人修辞,远处的树就像盼归的亲人,飞翔的江鸥似在欢迎自己。D.本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刻意雕琢,却字字含情,全诗感情真切而有层次。14.诗歌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江夜行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注】生。第80页共80页\n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注】露华:霉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C.第七、八句,诗人想象回到家中,林中的树木已经长出了新叶,满怀乡愁,一人独坐,不觉寒露渐生。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16.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其七)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本诗为第七首,是作者被贬至荆州江陵时所作。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江南的丹橘,在冬天仍然保持着翠绿,句中一个“犹”字,充满赞颂。B.三、四句,赞美丹橘不畏冬寒,不仅因为南方冬天地暖,更在于它有“岁寒心”。C.五、六句,借丹橘因“阻重深”而不能“荐嘉客”,表现诗人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苦闷。D.七、八句,“不可寻”,叹惋丹橘的同时,更凸显诗人对世事难料、命运无法深究的感慨。第80页共80页\n18.《论语》中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诗也提到“岁寒心”,但诗人为何选择“丹橘”而非松柏来抒发胸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19.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20.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第80页共80页\n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暂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注】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为第四首。②池潢:池溏,这里引申为护城河,借指皇室。③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2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春望》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全诗格律严整,与该诗在体裁和情感上都不相同。B.前两句写经历过大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对潢池却不敢眷顾;然后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的盛气凌人、得意。C.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险恶用心无法实现,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超逸。D.诗中孤鸿是自喻,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奸臣。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伤愤怒的情怀。第80页共80页\n22.古人评论:“九龄才思敏捷,诗意超逸。”请你简要分析这首诗前四句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江夜行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①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注】①露华:露水。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C.第七、八句写季节变化,诗人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24.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感   遇①【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第80页共80页\n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荆州长史时所作,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2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B.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C.五到八句,是叙事,也是抒情。诗人先感叹自身经历,然后据此得出判断,命运的好坏是因为人的遭遇的不同。D.本诗构思精巧,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尤其是最后的发问,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呐喊,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26.全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江夜行①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②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③乍一鸣。[注]①张九龄因对朝政多有讽谏,最终被贬,曾任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这首诗即作于此间。西江,亦称上江,桂、黔、郁三江合于广西苍梧,东流为西江。②外物:身外之物。③宵分:夜半。第80页共80页\n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遥夜人何在”之问,使得思乡情呼之欲出;第二句写夜月下诗人行船西江,巧妙点题。B.三、四两句情景交融,第三句选取天空为意象,营造了空旷悠远的意境,第四句融入思乡情绪。C.五、六两句以西江周围寂静无声,没有干扰,清澈的河水自在流动,类比诗人被贬而不屈的性格。D.最后两句以声写静,一声鹤鸣划破了静谧的时空,诗人的思绪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无限想象。28.有人认为这首诗内容雅正、语言质朴、意境闲静,请结合诗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注]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为第四首。②池潢:池溏,这里引申为护城河,借指皇室。③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2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孤鸿是自喻,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奸臣。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伤愤怒的情怀。第80页共80页\nB.前两句写经历过大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对潢池却不敢眷顾;然后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的盛气凌人、得意。C.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险恶用心无法实现,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超逸。D.杜甫《春望》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全诗格律严整,与该诗在体裁和情感上都不相同。30.古人评论:“九龄才思敏捷,诗意超逸。”请你简要分析这首诗前四句的艺术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燕诗张九龄【注】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注】张九龄:唐玄宗时期名相,直言敢谏。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海燕”暗指作者本人,海燕之“微渺”隐喻自己出身不高。B.颔联“岂知”与“只见”形成对照,突出玉堂在燕子心目中地位很重要。C.第六句中的“日几回”用数量词写出了燕子在华堂衔泥作巢,整日辛劳。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细致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神韵来表达感情。32.尾联写到的鹰隼有何含义?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江晚景第80页共80页\n张九龄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33.本诗描绘的是春日江景,除了“江林”外,还有______和_____两个意象也能说明诗歌描绘的对象。34.本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江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其一【注】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张九龄因做《千秋金镜录》规劝唐玄宗励精图治,遭到玄宗不悦,加之李林浦谗言,被贬为荆州长史。本诗作于被贬荆州时。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互文手法写兰草迎春勃发,秋桂皎洁明净,它们的叶子茂盛,花儿皎洁清雅。B.世间草木能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出它们的生命的特点,自然是顺应了美好的季节。C.兰桂散发的芳香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因而满怀喜悦,“谁知”有出人意料之意。D.整首诗以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但只有隐逸的高人才赏识爱慕作者。36.试分析本诗最后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第80页共80页\n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行行重行行佚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注】①弃捐:抛开。37.两首诗的题材都属于___________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38.《唐诗归》评张九龄此诗:“此题古今作者,毕竟此首第一。”请比较两首诗的划线句,谈谈张诗之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澧阳韦明府①张九龄②君有百炼刃,堪断七重犀。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③。第80页共80页\n竟与尚书佩,遥应天子提。何时遇操宰④,当使玉如泥。【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尊称。②张九龄:唐朝开元名相,为后世人崇敬、仰慕。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③武城鸡: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④操宰:宰割。比喻施展才能。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百炼”修饰“刃”,强调了刃的材质之高,“百炼刃”比喻韦明府的杰出才能。B.“堪断七重犀”是说利刃能斩开七层犀牛皮,它照应首句,突出了百炼刃的锋利无比。C.颔联运用典故,言韦明府在澧阳做县令,实在是大材小用,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D.颈联意思是利刃终将给尚书佩戴,能让天子提在手,是祝愿韦明府将会得到国家重用。40.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韦城李少府①张九龄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注】①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送别时的景物,野花烂漫,鸟声清脆,一派生机。B.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天,诗人在路旁的驿亭给好友李少府送行。C.诗歌语言清新简练,结构严谨,借景抒情,感情真挚,可见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D.颈联虚实结合,出句虚写喝酒送行,对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第80页共80页\n4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十二首(其六)①张九龄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②。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注】①《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②俦:终生伴侣。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借用“西山”“北风”两个意象,营造出凄冷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B.诗人托物言志,以“燕雀”喻进谗言的小人,以“鸿鹄”喻遭贬谪的自己,借物寓意,以表心志。C.第四、五联运用对比,揭示下士因“贵人弃疵贱”而忧,平庸大众为外物所累而忘记了内修的社会现象。D.本诗是一首内修之诗,抒写了诗人自己遭贬后未能及时内修的自责,这样写内涵更深,情更感人。44.诗句“感叹长如此”蕴含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江晚景张九龄第80页共80页\n江林皆秀发,云明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45.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和“客船”。46.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D.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完全符合律诗要求。47.这首诗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十二首(其七)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0页共80页\nA.“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B.“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C.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D.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49.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晨出郡舍林下张九龄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早起行至北林,顿觉神清气爽,胸襟开阔,奠定全诗情感基调。B.颔联紧承上文,流走自然,用“娟娟”一词,写出林间未沉之月依然明丽美好。C.颈联借“片云”“丛筱”等意象,描摹了清静幽深之景,也营造出一种澄澈之境。D.本诗是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典型之作,借助“月”“云”“竹”意象抒发个人情志。51.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折杨柳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第80页共80页\n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女子用折杨柳来送别远行人,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B.三、四句写一枝杨柳虽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整个春天,所以应当珍重。C.七、八句写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乡,容颜渐老,其内心的愁苦更胜送别人。D.此诗首尾圆合,饱含情韵,由折杨柳生发的离情别绪,层层深入,情真意切°53.诗歌是如何借眼前之景抒离情之苦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此诗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当时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开头两句语言清新而简练,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终年常绿,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B.三、四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写橘树的特点。“岁寒心”一语双关,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另一方面也指诗人的高尚美德。第80页共80页\nC.“可以荐嘉客”一句与汉代《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中的“冀见食”表达相同的意绪,有异曲同工之妙。D.末尾两句表明橘树同桃树李树一样也能成阴,供人乘凉,都是佳木良才。杜甫评价张九龄诗“篇终语清省”,是说其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55.本诗托物言志之意,灼然可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近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详细地描写瀑布,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B.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C.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D.尾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57.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58.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第80页共80页\n感遇其一①[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是张九龄遭谗言被贬后所作,②葳蕤:形容枝叶茂盛。59.诗歌首联分别写出了春兰_____________与秋桂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60.联系全诗,诗歌以何种抒情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61.对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B.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C.尾联复写春江景色,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6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第80页共80页\n感遇,其一①张九龄兰叶春崴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苹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古风②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人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一些人的挑拨,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6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联对偶整齐,写出了兰桂的特点。B.张诗用“谁知”一词,只为表明“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C.李诗中的兰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虽有香气却无清风助力。D.两首诗语言质朴,用词贴切;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64.这两首诗中,兰的共同点是什么?65.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与弟游家园张九龄第80页共80页\n定省①荣君赐,来归是昼游。林鸟飞旧里,园果让新秋。枝长南庭树,池临北涧流。星霜②屡尔别,兰麝为谁幽。善积家方庆,恩深国未酬。栖栖③将义动,安得久情留。[注]①定省(xǐng):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②星霜:代指年岁。③栖栖:不安定的样子。6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点明了人物、地点、事件,暗含作者外出方归之意,是对全诗内容的总括。B.从“林鸟”到“北涧流”是对家园风景的多方面描绘,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C.第七句的“屡”强调离家次数多,暗含着因为久别而不能欣赏家园美景的遗憾。D.“恩深”句的意思是未报答国之深恩,它与末二句所表现的心理乃是因果关系。67.诗的前六句与后六句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怎、何。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6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B.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第80页共80页\nC.颔联写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颈联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中间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D.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之情。69.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感遇十二首(其四)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7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一层,借孤鸿所见,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B.诗的一、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也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C.“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句写鸿雁,中间三至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最后又以鸿雁结束。7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第80页共80页\n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7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葳蕤”写兰草,表现兰草逢春生机勃勃,寄寓诗人对兰桂生机的赞赏。B.颔联紧承首联,高度评价兰桂不依不靠,生机勃勃,从而创造了自然之美。C.颈联转换叙述视角,借隐居者的视角观感,表达兰桂给人带去的慰藉之感。D.尾联表现出某种希望,即自己本来就有立志报国之心,希望明君招贤纳士。73.杜甫曾经观物有感而慨叹“细推物理须行乐”(参见杜甫《曲江二首》),若以此观照张九龄《感遇(其一)》诗的思路与内涵也是合适的。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74.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第80页共80页\n7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耒阳溪夜行张九龄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注: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76.诗中营造的意境具有__________特点,“不是别家愁”的“愁”具体内涵是__________。77.请赏析本诗写景的艺术特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①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注:①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7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取大略细,浓墨重彩,渲染烘托,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瀑布远景图。B.首联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瑰丽险壮及迷蒙神奇的气象。第80页共80页\nC.瀑流从重云外奔流而下,穿过层叠的古木,坠入涧谷,展现了它的动态美。D.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重云,得到光照,作者照实而写,并无深意。79.请简要赏析诗的颈联。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列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①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注释:①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洪州大都督府统辖。这首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此时他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8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B.颔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C.颈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声响若风雨,声威远播。D.这首山水诗,旨在赞美瀑布景象。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81.下列诗句与“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采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80页共80页\n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雪》82.这首诗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庐山瀑布的力作。但二者同中有异,请从内容、情感两方面比较两首诗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83.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紧扣题目写景抒情,由望月而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进而表达了期盼团圆的愿望;构思奇巧,起伏有致。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而“怨”,怨长夜漫漫;“竟夕”,写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C.颈联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熄灭蜡烛,满屋皎洁的月光让人心生怜惜,诗人披衣漫步户外,露水滋润肌肤,相思之情渐淡。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所思之人,不如在梦里与之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相思之切,情真意诚,感人至深。84.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请结合具体诗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第80页共80页\n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岛,巢在三珠树①。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②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③何所慕![注]①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②高明:地位尊贵的人。③弋者:猎鸟的人。8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写双翠鸟;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护城河,表明诗人行事的小心谨慎。C.第五、六句使用反问修辞劝告高傲得意的翠鸟:站立在高高的宝树上,难道就不担心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杀吗?D.该诗第八句中“高明”两字是使用汉扬雄《解嘲》中的“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用得浑然天成,不着痕迹。86.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8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第80页共80页\n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十二首(其四)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九惧?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致,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8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C.诗的第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在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E.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由“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89.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感遇十二首①(其一)第80页共80页\n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古风②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90.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诗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B.张诗“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C.李诗尾联写了兰花需借助清风,才能将淡雅的清香传给知音。D.两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用词贴切自然;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91.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张九龄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第80页共80页\n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9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瀑布从高山半空中直泻而下的情状,是从湖口远望所见庐山瀑布的全景。B.“万丈”状瀑布之长,“洪泉”状瀑布之壮,“落”字似不着力却自有雷霆万钧之势。C.颔联承“洪泉落”,借杂树、重云等景物衬托瀑布直泻而下时冲决一切的气势与力量。D.尾联渲染出庐山天空水汽合而为一的空灵意境,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超逸襟怀。93.请结合全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颈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感遇十二首(其四)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④弋者:指猎鸟的人。9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第80页共80页\n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D.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95.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以下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春江晚景(唐)张九龄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①那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96.写出本诗中押韵的字:__________97.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9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     遇[注]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第80页共80页\n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此诗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当时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此诗借用了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诗意。9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终年常绿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橘林图景。B.三、四两句,写橘树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C.五、六两句,写这些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D.本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最后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呼喊,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100.有人认为本诗是借橘树来写自己,那么诗人借橘树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第80页共80页\n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10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B.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C.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D.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10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B.辟,征召。本指由中央官署征聘某人,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在文中含义则是“授予……官职”。C.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汉武帝以后,帝王“称帝改元”时,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年号。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的意思完全一致。第80页共80页\n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琪乃簪缨世胄,出身名门。先祖中有多人曾在朝廷中担任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B.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其文思才学让晋公大为称赞。C.李琪擅长作文,当时一些文士的辞赋不能及时表现主题,李琪却能“入句见题”,得到李谿赞赏,李琪因此更加出名。D.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1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2)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出自张九龄《望月怀远》。故选B。2.D【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技巧、语言以及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D项,“句句写实”错,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故选D。第80页共80页\n3.C4.①表达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思。②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不受时空阻隔的真挚情谊。③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和对自我的安慰。④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前句虚写喝酒送行,后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到达白马津的情景”错,颈联写“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其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选项正好弄颠倒了。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无远近”“为邻”,是说真诚的友情不分远近,再远的距离也看成是邻居,表达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思。诗歌主要是写诗人春天在路旁的驿亭给好友李少府送行的情景,表现的是诗人与李少府之间不受时空阻隔、友谊万古长青的真挚情感。“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意味深长,说你我相识相知的友情没有路途的远近,相隔万里也可以象邻居一样近。这是劝慰友人,也是自我安慰的话,抒发了作者与李少府的情谊,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一-片深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情怀。5.A6.①闲适。诗人漫步北林,潇洒闲散,内心充盈闲适之情。②孤高淡远。“片云”“丛篠”等意象寄寓诗人孤高淡远的情怀。③超脱。“物外心”表现诗人超脱无为的道家思想。【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眼前一片萧瑟之景……苦闷心情”错误,“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中的“萧散”意为“潇洒闲散”,表现了作者恬静的胸襟和悠闲情绪,并不是描写诗人看到的萧瑟之景以及抒发的苦闷心情。第80页共80页\n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早晨起来在北林散步,衣襟敞开,很是潇洒闲散。抒发诗人的闲适之情。“片云自孤远,丛篠亦清深”,“片云”,常以喻孤高的情操。一片白云孤寂清高,丛丛小竹也清幽深远。写出了诗人孤高淡远的胸襟。“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闲来无事,才明白超脱于世事之外的情趣。流露诗人闲适无欲之意。“物外心”指世外之心,谓超脱于世事之外,两句表现了诗人“无为”的道家思想。7.C8.第一问:尾联的意思是你我相识相知的友情不受路途远近的影响,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近。第二问:①表达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思。②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不受时空阻隔的真挚情谊。③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和对自我的安慰。④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C.“出句虚写喝酒送行,对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到达白马津的情景”错,颈联写“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其中出句是实写,对句是虚写,选项正好弄颠倒了。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意思是你我相识相知的友情不受路途远近的影响,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近。主要表达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仍然如同邻居的心情。“无远近”“为邻”,是说真诚的友情不分远近,再远的距离也看成是邻居,表达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思。第80页共80页\n诗歌主要是写诗人春天在路旁的驿亭给好友李少府送行的情景,表现的是诗人与李少府之间不受时空阻隔、友谊万古长青的真挚情感。结合前文,本为暮春送别,心情本来很是悲伤,诗人借“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表达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和对自我的安慰之情。友人即将离别,不知何时再见,此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之情。9.B10.①优美景致带来的愉悦之情。江水澄澈,江风习习,泛起粼粼波光;江鸥、远树亲切喜人。②重获启用的轻松喜悦之情。“聊洗滞留情”中的“洗”字,将被贬南昌后长期滞留的郁闷一扫而空,眼前开阔的江面带给诗人无限的遐想。③经历宦海沉浮后的豁达之境。“津途别有趣”,经历了宦海沉浮,诗人没有沉沦抱怨,却觉得“有趣”,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④坚持节操、不随波逐流的心志。“濯吾缨”化用屈原《渔父》的典故,表达自己坚持高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失落郁闷之情”错误,颔联应该是表现作者重获起用的欣喜。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津途别有趣”,是说这一路别有一番情趣。联系注释①“诗人曾被贬到南昌,此诗写于重获起用返回广东时”,诗人在被贬之后重获起用时的创作背景,首联“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是描绘诗人眼前“南江水”的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借展现优美的景色,反映了作者此时愉悦的心情;颔联“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通过拟人手法,表现远处的“浦树”好像在江边默默等待自己,而“江鸥”就像飞到跟前来迎接我,也通过优美的景致表达了作者此时愉悦的心情。颔联的“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是描绘诗人眼前景象开阔,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畅快惬意;而“聊洗滞留情”,则直接抒发了诗人重获启用的喜悦之情,将此前被贬南昌后长期滞留的郁闷一扫而空,让人心情舒畅。“津途别有趣”,“津途”,意思是道路,这里指宦途,诗人曾被贬到南昌,可是并没有沉沦抱怨,而是说宦海沉浮别有一番滋味,“别有趣”表现了诗人开阔豁达的胸襟。“濯吾缨”,化用屈原《渔父》的典故,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作者仰慕屈原,表达了自己清高自守的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第80页共80页\n11.D12.(1)张诗侧重表达对朋友的安慰与鼓励以及彼此友谊的真挚。诗歌前两联触目万物皆春,生机勃勃,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的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梅诗侧重表达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和对朋友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运用想象,想象童稚热切盼归的情境,友人归家的恬淡闲适的隐居生活,表达为朋友归乡而欣慰,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以及对朋友归乡的羡慕。【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两诗颔联均虚实结合”错误。《送何遁山人归蜀》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送韦城李少府》颈联“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实写喝酒送行,对句虚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形。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送韦城李少府》中,首联的意思是“送别客人南昌县尉,路旁驿亭拜别贵宾时,正是春天。”诗中点明了人物、事件、季节、地点等,是常见的送别诗的写法。颔联的意思是“美丽野花尽收眼底,林中鸟鸣犹感清新。”是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送别时的景物,野花烂漫,鸟声清脆,春意盎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的意思是“告别县城踏上回乡路,归车走向白马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尾联的意思是“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直抒胸臆,有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的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首诗,主要侧重表达对朋友的安慰与鼓励以及彼此友谊的真挚。(2)《送何遁山人归蜀》诗中,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全诗运用想象,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第80页共80页\n13.B14.①经历宦海沉浮后的豁达之境。“津途别有趣”,经历了宦海沉浮,诗人没有沉沦抱怨,却觉得“有趣”,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②坚持节操、不随波逐流的心志。“濯吾缨”化用屈原《渔父》的典故,表达自己坚持高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失落郁闷之情”说法错误,颔联应该是重获起用的欣喜。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和情感的能力。“津途别有趣”,“津途”,意思是道路,这里指宦途,诗人曾被贬到南昌,可是并没有沉沦抱怨,而是说宦海沉浮别有一番滋味,“别有趣”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濯吾缨”,化用屈原《渔父》的典故,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作者仰慕屈原,表达自己坚持高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15.D16.①意象“清淡”(或答意境清淡),以“澄潭”“月”“露华”等意象营造的意境清幽、恬静;②情感“清淡”,全诗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③语言“清淡”,本诗语言清新、素炼质朴,“林叶换、天宇旷、寂无扰”等,语言自然,明白晓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给人悲凉、恐怖之感”错误,分析最后两句可知,此处诗人用早上鹤鸣一声,来反衬思乡情意。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清澹”即“清淡”,是说张九龄的诗歌字意象以及词句的运用上冲淡平和,没有表达强烈的情感。在本诗中也体现了张九龄“清澹”的诗风。分析时扣住“清淡”,从意象选择、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及语言特点等方面鉴赏。首句“澄潭月里行”,选择“澄潭”“月”等意象,描写澄澈的潭水,倒映的明月;“愁坐露华生”,描写秋夜林叶中晶莹的露珠,营造了清新明净的意境,体现出“清淡”的特点。“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表面是写周围环境清寂无扰,河水澄净无波,实际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清高志向。“外物”之所以能“无扰”,是因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宁静,水流清澈暗示人物品性的高洁。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体现出“清淡”的诗风。“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诗中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用悠悠天地的辽阔衬托,这一点乡思显得并不深重;借由清晨的鹤鸣表达思乡,更有超然物外的超脱,因而诗歌虽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体现出“清淡”的特点。从诗歌语言来看,“澄”“清”等词语淡雅清新,“无扰”“林叶换”等词自然质朴,“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抑扬舒缓,语言风格也体现出“清淡”的特点。17.B18.①符合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诗人谪居江南,而江南盛产丹橘。②诗歌内容前后勾连。丹橘不仅经冬犹绿,而且硕果累累,有益于人,能更好地为下文“可以荐嘉客”预留伏笔。③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常绿的丹橘与经冬则凋的“桃李”形成对比,桃李被人精心栽培,而丹橘无人赏识。更好地表现作者不受重任、惨遭贬谪的苦闷之情和对得志小人的批判之意。【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不仅因为南方冬天地暖”错误。诗歌的三、四句,“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是说不是因为南方气候温和,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节操。故选B。第80页共80页\n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注释“是作者被贬至荆州江陵时所作”和“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可知,诗人的谪居之地江南盛产丹橘,选择“丹橘”来抒发情怀符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从诗歌结构来看,“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是说“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正因为“丹橘”果实甜美又四季常青,惹人喜爱,才更好的引出了下文的“可以荐嘉客”,使诗歌内容前后关联相承;同时,本诗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使诗歌结构更加严谨。从艺术手法来看,“经冬犹绿林”的“丹橘”和下文经冬则凋的“桃李”构成了对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是说“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橘就不成阴?”,此处“桃李”象征得势的小人,而“丹橘”象征具有高尚节操却怀才不遇的贤者,诗人在为“丹橘”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这两句是作者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和对得志小人的批判,表达自己不受重任、惨遭贬谪的苦闷之情,这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选择“丹橘”来抒发情怀,有深化主旨的作用。19.(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20.D【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绘了在无比无际的海面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生”有一种子脱母腹的渐现的动态感,生动形象,表现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字,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全诗以江为主体”分析错误,全诗以月为主体。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故选D。21.D22.①象征(托物言志):本诗借“孤鸿”的孤独象征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表现出他超逸的情怀。②对比:通过一独一双,一大一小的孤鸿和翠鸟的对比,写出了孤鸿的失意和翠鸟的得意。③比喻:诗人以孤鸿自喻,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权臣奸相,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④用典:“三珠树”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使诗歌显得委婉含蓄。第80页共80页\n【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D.“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伤愤怒的情怀”说法错误,此诗诗人以“孤鸿”自喻,抒发的是自己高逸的情怀,没有悲伤愤怒的情怀。特别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站在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采用对比的手法,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孤”和“双”对比,大“鸿”和小“鸟”对比,生动形象写出孤鸿的失意和翠鸟的得意。另外,“孤鸿海上来”,诗人以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浩大,鸿雁孤小,相形之下,更突出它的孤单寥落。第二,“孤鸿海上来”“侧见双翠鸟”,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权臣奸相,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三,“巢在三珠树”,诗歌注释中有,“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三珠树”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诗人采用用典的手法,使诗歌显得委婉含蓄,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写出“双翠鸟”的得意之态。第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对护城河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侧见”一词,一是说明“双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让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双翠鸟”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鸿雁”来诉说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在海上翱翔来表现出他超逸的情怀。23.D24.诗歌“清澹”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澄潭”“月”“露华”等意象营造的意境清幽、恬静;②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③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④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第80页共80页\nD“给人悲凉、恐怖之感”错,诗人用早上鹤鸣一声,引发思乡情意。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风格的能力。分析时扣住“清淡”,从意象选择、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及语言特点等方面鉴赏。首句“澄潭月里行”,选择“澄潭”“月”等意象,描写澄澈的潭水,倒映的明月;“愁坐露华生”,描写秋夜林叶中晶莹的露珠;营造了清新明净的意境,体现出“清淡”的特点。“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表面是写周围环境清寂无扰,河水澄净无波,实际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清高志向。“外物”之所以能“无扰”,是因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宁静,水流清澈暗示人物品性的高洁。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体现出“清淡”的诗风。“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诗中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用悠悠天地的辽阔衬托,这一点乡思显得并不深重;借由清晨的鹤鸣表达思乡,更有超然物外的超脱,因而诗歌虽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体现出“清淡”的特点。从诗歌语言来看,“澄”“清”等词语淡雅清新,“无扰”“林叶换”等词自然质朴,“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抑扬舒缓,语言风格也体现出“清淡”的特点。25.D26.(1)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诗人以丹橘自比,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重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的精神。通过橘树,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群像”。“岁寒心”双关语,比喻诗人高尚的美德。(2)此诗抒发了诗人个人的身世感慨,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严厉斥责。【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尤其是最后的发问,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呐喊”错。“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思是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橘树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可见此诗主要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岁寒心”是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写作此诗时正是诗人被贬荆州长史之时,丹橘的遭遇也是诗人的遭遇,诗歌借助丹橘的形象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同时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27.C28.(1)内容雅正:诗歌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但思乡而不哀伤,丝毫看不出诗人被贬谪后怨天尤人、悲伤愁苦的情绪。(2)语言质朴:通脱而不奢华,遣词造句通俗易懂,有生活气息;三、四句巧用倒装,突出了天空之广远,思乡之情切。(3)意境闲静:自在而不做作,所选意象澄潭、明月、天宇、清流、林叶、露珠、鸣鹤均为常见景物,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氛围。【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类比诗人被贬而不屈的性格”表述不当。“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两句诗运用比拟,借景抒情;从思想内容上看,主要还是表达思乡的情绪。类比也不对。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内容雅正,“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在清晨破晓之际,还有停留在沙洲上的白鹤,突然鸣叫,让人暗暗心惊。一声白鹤鸣,被惊得不止是黑夜,还有诗人与读者,思乡情切,可是不能沉浸于感伤之中,一味沉沦,在热血方刚的年纪,当报效国家,致身于国家建设之中,男儿自当以事业为重。此句诗,是全诗的一个情感转折点,诗人虽然因景思乡而感伤,通过这一句,却可以感受到诗人不带一丝低落的情绪。它并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也没有引经据典,只是那么淡淡着笔,但写得极为感人,前面的四句,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正是由于在西江夜行,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故乡。正是由于感受到了无边无际的孤独,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写得自然就更为伤感,这四周的景物,它们是不懂得忧愁,清澈的河水也是缓缓地向东流去,它们不可能会有烦恼,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树木此时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树叶,我一个人在这个地方思念故乡,周围有了无数的寒意,并且还打湿了我的衣服。内容有生活气息。“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巧用倒装,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诗人用空旷的天空与思念故乡的情感作比较,烘托诗人对故乡无限的思念之意。结合“澄潭”“月”“天宇”“中流”“林叶”“露”“汀洲鹤”等分析,写碧波、夜月、天空、清澈的河水、林中树叶、寒露、沙洲上的白鹤等意象,给读者营造一副情景相融的夜色江边美景,凸显氛围的闲适恬静。29.A30.①象征(托物言志):本诗借“孤鸿”的孤独象征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表现出他超逸的情怀。②对比:通过一独一双,一大一小的孤鸿和翠鸟的对比,写出了孤鸿的失意和翠鸟的得意。③比喻:诗人以孤鸿自喻,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居高位的权臣奸相,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④用典:“三珠树”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使诗歌显得委婉含蓄。【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伤愤怒的情怀”说法错误,此诗诗人以“孤鸿”自喻,抒发的是自己高逸的情怀,没有悲伤愤怒的情怀。特别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站在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故选A。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第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采用对比的手法,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孤”和“双”对比,大“鸿”和小“鸟”对比,生动形象写出孤鸿的失意和翠鸟的得意。另外,“孤鸿海上来”,诗人以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浩大,鸿雁孤小,相形之下,更突出它的孤单寥落。第二,“孤鸿海上来”“侧见双翠鸟”,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居高位的权臣奸相,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三,“巢在三珠树”,诗歌注释中有,“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三珠树”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诗人采用用典的手法,使诗歌显得委婉含蓄,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写出“双翠鸟”的得意之态。第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对护城河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侧见”一词,一是说明“双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让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双翠鸟”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鸿雁”来诉说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在海上翱翔来表现出他超逸的情怀。31.D32.(1)“鹰隼”暗指李林甫等人。(2)①诗人告诫李林甫等人,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②表达自己要忠于朝廷,尽力为朝廷做事的想法;③自知不是李林甫等人对手,不得不退让,心中有牢骚和无奈。【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本诗没有细致描写燕子的体态和神韵,而是多用叙述与议论抒发感情。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注释“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再看“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两句,可知,作者是借海燕表明自己的心意,说自己无心与鹰隼竞争,请鹰隼不要猜疑。既然他是受到李林甫等人的毁谤,那么可见鹰隼暗喻李林甫等人。第80页共80页\n首联诗人借“海燕”之“微渺”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颔联“岂知泥滓贱”,“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颈联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尾联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无心与物竞”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33.    津亭    客船34.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云朵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途中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前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从内容分析,这首诗先写景,接着抒情,最后以景结情,所以,考生要在首联和尾联中提取这首诗的主要描写对象。首联起句写景,重要描绘的对象是“江林”。中间两联中间两联只写情,故没有意象。尾联“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以景结情,描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江水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中,“津亭”和“客船”是诗中除了“江林”之外的两个重要意象。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能力。前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首联“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的意思是春日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云朵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首联借景抒情,借明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喜悦之情。第80页共80页\n颔联“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意思是哪里能想到征途中能遇上如此美景,春景引发的意兴更加广阔辽远。其中“渺然”一词直接抒发作者在征途中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35.D36.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照应了前四句,兰桂也是顺应美好的季节而散发芬芳。②这句以草木本心自比,表现了自身有美好德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③“何求”二字表现出作者孤芳自赏从容超脱的情感。【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D.“但只有隐逸的高人才赏识爱慕作者”错误。作者借兰桂自况,用其芳香比喻自己有高尚的美德,兰桂顺应季节就能展现自己的美得到高人爱慕,作者认为自己有美德也一定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不止隐逸的高人才赏识爱慕他。故选D。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诗人以草木本心自比,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而诗人有美好德行也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37.    闺怨诗    女子对远行游子的思念之情38.诗歌《行行重行行》中,“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晚”指因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张九龄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第80页共80页\n【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闺怨诗,都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游子的思念之情。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的本意是苍老,带给人憔悴衰弱之感,而此处的“思君令人老”,并不是指真的年龄老了,而是指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因为“君”总是不回来,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令人惋惜失去的青春年华。张九龄诗的“思君如满月”一个“如”字暗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思妇把自己比喻成月亮,由“圆月变残月”,都是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39.C40.①尾联意思是,什么时候这利刃得到被使用的机会,它就能够把玉切碎。言外之意是韦明府一旦被提拔上去,一定能够施展才能,建立大的功勋。②把韦明府喻为利刃,以“玉如泥”比喻其成就。表达了诗人对韦明府才华的赞美。③表达了诗人对韦明府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得到重用。【解析】3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实在是大材小用,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错误。颔联是问题,表面意思是“谁打开太阿匣,取出太阿剑,拿着它去割武城的鸡”,言外之意是:谁重用一下韦明府,让他小试牛刀,显示出他的杰出才能呢?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结合注释④“操宰:宰割。比喻施展才能”可知,“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如泥”意思是:什么时候这利刃得到被使用的机会,它就能够把玉切碎。结合颔联“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的意思“谁重用一下韦明府,让他小试牛刀,显示出他的杰出才能呢”可知,言外之意是韦明府一旦被提拔上去,一定能够施展才能,建立大的功勋。“当使玉如泥”的意思是“它就能够把玉切碎”,把韦明府喻为“利刃”,以“玉如泥”比喻其成就“把玉切碎”,表达了诗人对韦明府才华的赞美。韦明府有如此杰出的才能,什么时候才能有重用的机会,表达了诗人对韦明府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得到重用。41.D42.①尾联的意思是你我相识相知的友情不受路途远近的影响,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近;②既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的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③格调高昂,催人奋进,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出句虚写喝酒送行,对句实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错误,由诗歌标题可知,这是送别诗,是送别之时,所以出句实写喝酒送行,对句虚写李少府的车辆经过白马津的情景。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意思是“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然后结合诗歌题材分析表达效果。由诗歌标题“送韦城李少府”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正在送别挚友,送别诗本是表达惜别之情,常常是伤感不舍的,但这首诗歌中,诗人说“无远近”,只要二人“相知”,即使身处万里,依然像是邻居一样,既宽慰了友人,也宽慰了自己,一可以看出二人之间友谊的真挚,二是可以看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43.B44.①抒发诗人对世人忘情为外物所累而“忘内修”的感叹与惆怅;②抒写了诗人虽有“鸿鹄”之志,却因贵人厌弃地位卑贱的下士而难展“鸿鹄”之才的感伤与无奈;③借嘲笑燕雀在北风中躲藏与赞美鸿鹄高飞之事,表达了诗人坚守理想节操的信念。【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B.“诗人托物言志,以‘燕雀’喻进谗言的小人”分析错误。“以‘燕雀’喻进谗言的小人”不属于“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托物来言己志,而此处是诗人嘲笑燕雀胆怯。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对“感叹长如此”包含的丰富情感进行赏析。“长如此”即是“感叹”的原因,结合全诗可知,“长如此”包括以下内容:“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据此分别概括其中包含的情感即可。“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屋檐下、楹柱上的燕雀感知了黄昏时北风的来临,忙着呼唤同伴躲避。而鸿鹄已独自乘风高飞,在北风中哀鸣不是它追求的目标。表达了作者借嘲笑燕雀在北风中躲藏与赞美鸿鹄高飞之事,表达了诗人坚守理想节操的信念。“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世间的贵人总是嫌弃那些地位卑贱的人,下士为此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两句揭示出下士因“贵人弃疵贱”而忧的社会现象。“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平庸大众总是被外物所累,饶恕自己放弃对内心的修炼。抒写了诗人自己遭贬后未能及时内修的自责,以及诗人对世人忘情为外物所累而“忘内修”的感叹与惆怅。45.津亭46.C47.本诗运用了“江林”“余花”等富有春天特色的意象,结合江边其他景物,如“津亭”“客船”等,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诗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本诗的题目为“春江晚景”,可见写的是江景,而题干中提示出“江林”“客船”都是与“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阅读此诗,从诗中可知“津亭”指渡口的亭子,渡口当然与江有关,故应填入“津亭”。4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A.“用典与写实相结合”错误。单从试题提供的材料来看,本诗中没有用典。第80页共80页\nB.“以咏物为题材”错误。从题目看,本诗不是咏物诗,而是写景诗。D.“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分析有误,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并不工整,比如第三联“兴来”是主谓短语与名词“佳处”就对仗不工整。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写景诗,写景诗的特点就是借助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诗的首联写了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的情景。景象明丽。尾联作者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在本诗中,作者写了大量的意象,比如“江林”“云”“薄暮”“津亭”“余花”“客船”等,借此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通过这些意象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作者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48.C49.①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②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惋惜;③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④作者向往的清明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解析】4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错误。诗歌以橘喻人,通篇用比。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之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并没有体现出诗人重返朝廷的信心。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橘树与其他树木对比,突出其耐寒的特点。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第80页共80页\n“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橘树和桃李不同际遇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愤慨不平。“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嘉客”是应该“荐”以佳果的,“丹橘”自揣并非劣果,因而自认可以“荐嘉客”,然而为重山深水所阻隔,到不了“嘉客”面前,又为之奈何?橘树自身的形质兼美与受到的冷遇对比,突出作者对橘树的惋惜。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感叹之声。“运命”两句,不能被看成宣扬“天命观”。“运命惟所遇”,是说命运的好坏,只是由于遭遇的好坏,就眼前说,不就是由于有“阻重深”的遭遇,因而交不上“荐嘉客”的好运吗?“奈何阻重深”中的“奈何”一词,已流露出一寻究竟的心情,想想“运命惟所遇”的严酷现实,就更急于探寻原因。作者向往的清明政治环境与黑暗现实对比,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50.D51.①闲适:作者漫步北林,潇洒闲散。内心充盈闲适之情;②孤高:片云、丛筱等意象寄寓作者孤高淡远的情怀;③超脱:“物外心”表现诗人超脱无为的道家思想。(意思对即可)【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D.“本诗是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典型之作”错误,诗歌写片云、丛筱等意象,是营造澄澈的意境,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怀,是借景抒怀,并非托物言志,所以本诗不是使用托物言志诗手法的典型之作。故选D。5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诗歌标题“晨出郡舍林下”,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所以考生要注重分析诗中所写的景,抓住景的特点来分析体会作者的襟怀。如首联“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是写人物的行为,诗人早起行至北林,顿觉神清气爽,胸襟开阔,由此可见“闲适”之态。如颈联“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写片云,写丛筱,“片云”是“孤远”,“丛筱”是“清深”,这两个意象常用来喻孤高的情操,由此可知感受到作者的“孤高”之态。如尾联“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物外心”是指超脱世俗物语的情怀,此处流露出作者超脱无为的道家思想。第80页共80页\n52.C53.①美丽的春景不能常驻,刚折的杨柳不会常新,已让人伤感。②而离人也会在驻守边关中青春不再,渐渐衰老。③由景及人,由眼前到将来,离愁之苦更进一层。【分析】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其内心的愁苦更胜送别人”错误,“更愁征戍客”的意思是:送别人因为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乡,容颜渐老而内心更加的愁苦。所以此处应该“送别人”内心的愁苦更胜“行人”。故选C。5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的意思是:折一支杨柳,用折杨柳来送别远行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的意思是:一枝杨柳虽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整个春天,所以应当珍重。“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的意思是:美丽的春景不能常驻,刚折的杨柳不会常新,已让人伤感。“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的意思是:送别人因为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乡,容颜渐老而内心更加的愁苦。诗人借眼前的景色,写到离人在驻守边关中青春不再,渐渐衰老。由景及人,由眼前到将来,离愁之苦更进一层。54.D55.①托橘树“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表现自己受命不迁,坚强不屈的品质和节操;②借橘树“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表达作者对自己像自己一样的贤者不为世用的愤怒与不平;③末尾两句,“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借桃李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表达作者自己被奸人陷害,弃才不用的愤慨,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愤懑与担忧。【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D.“都是佳木良才”错,结合尾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可知这里是把桃李与丹橘进行对比,再联系注释可知,桃李树比喻当权得势的小人。故选D。5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第80页共80页\n这首诗以丹橘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虽怀高才美德却无法为国效力的哀怨。首二句,诗人以南国橘子树为喻,颇为得体。橘子树经冬不凋,正是他自己忧国忧民之心犹存的生动写照。诗中以果实代树,使“丹橘”与“绿”相配,既可以增强文字的色彩,又能将诗人的德才比拟得更加形象,“经冬犹绿”“岁寒心”写出坚强不屈的品质和节操。五六句意思是说,橘子本可进献客人,怎奈山重水深,道路阻隔,无法陈献。这里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叹橘实是艾怨自己,表达作者对自己像自己一样的贤者不为世用的愤怒与不平。末尾二句,紧承前句谈及的命运问题,表面看,是叹息丹橘遭弃、桃李得宠的现象,实则是借桃李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道出了贤材不得用世的不平,发人深思,余韵深长。总之,本篇以物喻人,双关到底,委婉托讽,语淡意深,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古传诵的佳作。56.A57.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58.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解析】5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项,“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近景……详细地描写瀑布”错。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是远景描写;并且也不是详细描写瀑布,诗人取大略细,浓墨重彩,渲染烘托,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瀑布远景图。故选A。5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能力。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颔联,写瀑流从重云外奔流而下,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穿过层叠的古木,坠入涧谷,展现了它的动态美。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第80页共80页\n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瑰丽险壮及迷蒙神奇的庐山瀑布远景图。5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联中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使用夸张手法,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颈联中的“日照虹霓似”诗人立足于瀑布的色彩,运用比喻手法,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描绘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59.生机勃发;清雅高洁60.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借物抒情。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解析】59.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本诗首联,由“兰叶春葳蕤”可知,此句描写的是春兰,句意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据此可以概括出春兰的特点是“生机勃发”。由“桂华秋皎洁”可知,此句描写的是秋桂,句意是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的点出了秋桂“清雅高洁”的特征。6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折取呢!点出草木本性使然,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方面表达了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诗以草木起兴,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61.B62.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80页共80页\n【解析】6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错在“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颔联、颈联对仗并不工整,例如颈联“兴来”是主谓结构的短语,与名词“佳处”对仗并不工整。故选B。6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首先我们要了解前两联所写的内容:江边树林长得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在征路之上遇到这样的美景,也可以给自己孤寂的心带来些安慰了。惊喜之情顿生,自己的思绪也飘到很远。首联写了作者在路上所遇的美景,其实景中含情,传达的是自己的在征途的喜悦的心情。第二联则直抒胸臆,写到“春心益渺然”,遇此美景,作者意想不到,所以是很欣喜的。这两联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63.B64.共同点:生长在幽僻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质。其他如孤独、美丽等等都可以。65.①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用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②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忧叹。第80页共80页\n【解析】6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只为表明‘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错误。不是“只为表明……名士”。“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林栖者”,指隐士。“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故选B。6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两首诗中,兰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需要抓住诗歌中关于“兰”的诗句内容概括。“兰叶春葳蕤”,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写了兰叶的葳蕤,接着说,兰叶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这正与“兰”的品性一致。而李诗写“孤兰生幽园”,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它们的共同点:生长在幽僻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品质。65.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张诗,从全诗看,作者使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象征)的手法。②“兰”和“桂”是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作者借这样两个意象来抒写情感,抒发了自己对兰桂洁身自好品质的钦佩,表达了自己不求别人欣赏,坚持完善自我的感情。“草木”即“兰桂”,“本心”一语双关,既实指草木茎干,又虚指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草木不求美人赏悦而折,完全出自本心,高士怀才抱德也出自本心,不是为了博取高名,求“主人”赏识。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结合“生幽园”“众草共芜没”“香气为谁发”及注释②内容分析,李诗托物言志,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人有逸才,却被埋没,虽身处圣明的朝代,却害怕时光易逝,才能没有得到重用。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叹息。第80页共80页\n【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6.C67.①区别:前六句写的是游家园及所见,赞美了家园的美好景象;后六句是游家园所感,表达了不能久留,要早日离家继续为国家奋斗的心情。②联系:前六句之景引发了后六句之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两者相辅相成。【分析】6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错在“暗含着因为久别而不能欣赏家园美景的遗憾”。“星霜屡尔别”的意思是:在悠悠岁月中,自己多次离别家园。它与欣赏家园美景没有关系。故选C。6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结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前六句写自己久别归家,游园所见的景色,“林鸟飞旧里,园果让新秋。枝长南庭树,池临北涧流”,写出了家园中鸟儿飞翔,果实累累,树木茂盛,池涧清幽的美景,表达对家园美景的赞美与喜爱;后六句则主要抒写自己的感情,“星霜屡尔别,兰麝为谁幽”写自己多次离家,家中兰麝芬芳,自己却无缘得见的惆怅;“善积家方庆,恩深国未酬”则写自己为家中“积善”“有余”而感到高兴,但又为自己还未报答国家恩义而焦灼,从而引出最后一句“栖栖将义动,安得久情留”,即自己又将为报效国家离家而去,不能久留。第80页共80页\n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作者为家园美景赞美感叹,即是对家中欣欣向荣的情景感到欣慰、满足,为父母早晚有弟弟晨昏定省而放心;正是因为对家园放心,才引发后六句中自己仍旧要报效国家的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68.D69.首联借景抒情,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解析】6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之情”错,尾联再写春江景色,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所以尾联没有伤感之情。故选D。6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题目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本题要求赏析本诗前两联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考查方向指向抒情方式。从整体上来看,《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本诗前两联“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的意思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征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颔联写征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第80页共80页\n【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70.D7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孤鸿自喻,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不慕权贵、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解析】7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错误。本诗中,“孤鸿”是高傲不群的鸟,象征诗人自己,所以后六句指的是孤鸿的感受,也可指诗人自己的感受,而非孤鸿的经历。A错误。B项,“诗的一、二句……也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错误。“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一方面说明官场险恶,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B错误。C项,“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错误。“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是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写法,以外表的华美象征品质的高洁。C错误。D正确。故选D。第80页共80页\n7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分析。广义的表现手法分为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其中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议论、记叙、抒情和说明;艺术手法包括景情关系、抑扬关系、渲染烘托、象征与托物言志、讽喻和赋比兴手法。具体到本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我们要从诗歌整体内容来分析。这是一首寓言诗,诗歌中的“孤鸿”“翠鸟”“珍木”等都有寓意;“孤鸿”是高傲不群的鸟,象征诗人自己,“三珠树”比喻朝廷高位,“翠鸟”指占据朝廷高位的李林甫等人;结合注释可知,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李林甫接替宰相之位,因而此处的诗人无疑是被排挤离开朝堂,但回看占据高位的李林甫等人,发出因自身遭遇而得到的教训“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讽刺他们的洋洋自得而不知祸患将至,可见小人们的狭隘浅薄;而诗人虽然遭贬,却能“游冥冥”而不惧怕“弋者”,展现出不留恋高官厚位,宁愿过自由生活的退隐心意。【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72.D73.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解析】7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D项,“希望明君招贤纳士”错误。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以“美人”喻国君,表达自己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故选D。第80页共80页\n7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路和思想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抒情的方式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细推物理须行乐”意思是: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在张九龄的诗中,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因此整首诗,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74.D75.(1)诗歌前两联在景情关系的层面,采用了借乐景写乐情的手法,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2)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3)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解析】7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等,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错误。从材料来看,并不能判断诗歌用典,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B项,“以咏物为题材”错误。本诗属于写景诗。C项,“对仗工整”错误。颔联、颈联对仗并不工整。故选D。第80页共80页\n7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景物特点和景物变换特点;诗歌写景抒情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林木茂盛,花儿盛开,云朵落日交相辉映,以乐景写乐情;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悦心情。【点睛】诗歌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和即事抒怀(寓情于事)等。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76.    清幽    羁旅(漂泊)之愁77.①选景典型,描绘山溪夜行的特定情景。②重客观描绘,情景浑然一体、高度统一。③简笔勾勒,白描景物,追求传神。④诉诸视听触等感觉,多角度描写景物。⑤以(猿)声衬静,烘托境幽情愁。【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和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依据诗中关键词句,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触动诗人的情怀,由此产生淡淡的旅愁。全诗几乎句句写景,结尾才以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般点出题旨。但诗中的明月、溪声、岚气、霜华、猿啼,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愁情。可以说,本诗情与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构成清幽的意境。依据诗歌内容,以及小注“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可知“不是别家愁”的“愁”具体内涵是羁旅漂泊之愁。77.本题考查写景的艺术特色。常见的写景艺术特色有: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另外,还包括写景手法的运用,如虚实,动静,正侧,视听,远近,白描细节等。第80页共80页\n①选景典型,描绘山溪夜行的特定情景。在诗中,作者选取了明月、溪声、岚气、霜华、猿啼,具有鲜明的特色。②重客观描绘,情景浑然一体、高度统一。明月、溪声、岚气、霜华、猿啼等意象的选用,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愁情,可以说,诗歌情与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构成清幽的意境。③简笔勾勒,白描景物,追求传神。这首诗对明月、岭树、溪声、岚气、霜华,猿声的描绘,只以简练的笔触,轻淡地点染,并未作具体、细致、逼真的刻画,色彩也是淡淡的,却产生了高度传神达意的艺术效果。④诉诸视听触等感觉,多角度描写景物。在诗中,“月明”“岭树”等是视觉描写,“风静”“溪声”“猿声”是听觉描写,多角度描写,丰富了描写内容。⑤以(猿)声衬静,烘托境幽情愁。整首诗读来,给人以清幽的感觉,诗中的明月、岚气、霜华,以及“缘源路转幽”都表明路途之静,尾联以“猿声”入诗,以声衬静,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78.D79.颈联描绘了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的奇幻风采。立足于瀑布的色彩和声响来描绘,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万丈洪泉直泻而下,发出巨大声响,声威远播。【解析】7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作者照实而写,并无深意”这个地方,张九龄表面写瀑布,实则寄托了诗人的遭遇和情怀。故选D。79.本题考查赏析诗中关键语句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字眼,从修辞手法、炼字、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思考。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的颈联”。原文颈联是“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首先简单翻译一下:红日映照,恰似彩虹当空;然后指出描绘的画面:颈联描绘了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的奇幻风采。接着从修辞手法、观察的角度、表现手法去分析。本联,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着眼于瀑布的色彩和声响来描绘。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这就是视觉方面的“色彩”;而万丈洪泉直泻而下,发出巨大声响,声威远播,这是听觉中的“声音”角度。当然也可从“似虹霓”这个比喻的角度去赏析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80.D81.A第80页共80页\n82.①景色相同,情趣相异;这两首诗歌咏的是同一个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不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张九龄虽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为此,他踌躇满志,伫立于鄱阳湖口,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赞“灵山多秀色”,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气。“谪仙”李白,狂放不羁,不愿阿谀逢迎,自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因而,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着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力猛气壮。②繁简不同,别具一格;张诗描写角度多,笔墨铺展,基本属于繁的一类。此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既写瀑布之高远,又现其多彩,状其声威等。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写,形象鲜明。繁而得当,毫无繁冗之弊。李诗描写角度单一,笔墨浓缩。基本属于简的一类。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庐山瀑布的高和长,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简而有方,以简见丰,耐人咀嚼。一言以蔽之,两首诗吟咏的都是庐山瀑布,而描写角度不同,繁简有别,情趣相异,别具一格,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可谓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解析】8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D项,“这首山水诗,旨在赞美瀑布景象”错误。本诗是一首山水诗,表面上虽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但结合诗歌下面注解,“这首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此时他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便可知道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的化身,作者借瀑布,旨在蕴激情,怀壮志,抒发诗人自己胸襟开阔的豪情。故选D。81.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应首先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八种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及作用,还要能够辨析运用经常出现的借代、反语、引用等修辞手法。本题中,“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写出了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万丈”“迢迢”,使用夸张手法。A项,“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白银盘比喻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用青螺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翻译为: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B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出黄河奔涌而来,气势磅礴;“天上来”,是夸张手法。第80页共80页\nC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净慈寺荷花之多之茂盛娇艳;“接天莲叶”“无穷碧”,夸张手法。D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渲染出雪后空旷安静的景象;“千山”“万径”“飞绝”“踪灭”,均有夸张意味。故选A。8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也是在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要了解两首诗歌,然后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甄别两首诗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虽然同是望庐山瀑布,同是表达对瀑布的赞美之情,但是由于作者不同,心境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同中有异。李白,生性豪放,热爱山水,在《望庐山瀑布》中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张九龄在写《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时,是“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一失一得,心情格外愉快。相对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张九龄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水》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但相对洗炼明快。83.C84.参考答案示例:在湛蓝浩瀚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渐渐升起,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两句诗情景交融,由沧海、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安谧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第80页共80页\n【解析】8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相思之情渐淡”错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故选C。8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完全是景,展现了天地之间明丽壮美、浑然一体的景象,诗人拈出一个出生的“生”字,不露痕迹地注入了主观想象,把生命和感情赋予了二物。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谁能无动于衷?谁不渴望同亲友一起欢度良宵?所以,第二句便紧承首句,顺理成章,写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用“共此时”三字,以实带虚,由自己在此望月,推己及人,想象对方此时此刻也在天涯望月,深入一层表现了双方情谊甚笃。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85.A86.①借孤鸿“不敢顾”“侧见”,表达对官场险恶的恐惧、惊觉:②借惧“金丸”表达对炙手可热、得意忘形的高官的提醒;③借“游冥冥”表达对脱离官场、逸祸全身的渴望。【解析】85.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A项,“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错误。后六句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前四句对翠鸟说,后两句说鸿雁自己,并不是写“孤鸿的经历”。故选A项。8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通读全诗,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再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分点进行概括。第80页共80页\n这是一首寓言(咏物)诗。诗人借助孤鸿与双翠鸟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诗人以孤鸿自喻,“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意思是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侧见双翠岛,巢在三珠树”意思是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这里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写出他们窃据高位,不可一世,“不敢顾”“侧见”,表达对官场险恶的恐惧、惊觉。“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意思是在珍贵之木的高处,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意思是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意思是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些猎鸟的人将何处追寻。孤鸿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将无从去猎取它,表达出对脱离官场、逸祸全身的渴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87.前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80页共80页\n【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题目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本题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从整体上来看,《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本诗前两联“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的意思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颔联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88.BD89.①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②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③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解析】8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分析有误,“池潢不敢顾”一句应理解为“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D项,“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分析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把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居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根据注释③可知,“高明”二字是周扬雄《解嘲》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故选BD。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第80页共80页\n8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基本能力。答题时,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孤鸿意象特征,结合表现手法,分条陈述这一形象的具体含义,开头一句“孤鸿海上来”,将鸿雁与大海对比,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零落,其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感,结合注释①的内容,据此概括出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第二句“池潢不敢顾”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第三、四句“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中的“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第五至八句写诗人借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讽刺和警告;结尾两句正面提出诗人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而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据此概括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从全诗来看,这首诗隐寓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体现了诗人晚年心境,在遭受政治打击后,流露出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据此概括出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90.B91.(1)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2)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忧叹。【解析】9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B项,“‘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理解错误,“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说,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选项中“隐晦”一词使用错误,诗人的表述比较直白,艺术手法赏析错误。故选D。9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自身经历分析。《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以后,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李诗中“孤兰生幽园”表明生长环境幽僻,“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表明气味芳香;此诗托物言志,盖谓人有逸才,埋没于众,虽当圣明之朝,恐时光易逝,才未见用,而身已衰老,故望有德高望重者提携,托物言志,借兰花写自己,表达怀才不遇之情。92.D第80页共80页\n9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晴日照耀下瀑布幻化出七彩霓虹般的缤纷色彩,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发出巨大声响,给人以疾风骤雨般杂沓的听觉感受。“虹霓似”“风雨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观赏庐山飞瀑时似真似幻的视听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奇丽景象的喜爱之情。【解析】9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手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渴望归隐山林的超逸襟怀”这一分析属于过度解读,脱离文本实际内容。尾联赞叹瀑布与天地相接的宏伟境界。诗中在描摹和赞美庐山瀑布壮美景色的同时,蕴含着诗人豪放的风度和开阔的胸襟,激情满怀,壮志凌云。这首诗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故选D。93.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艺术手法的答题角度,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诗歌的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考生通过以上对诗句的理解,不难看出诗歌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将瀑布人物化。最后注意扣住诗歌的情感。【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94.A95.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不慕权贵、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第80页共80页\n【解析】9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A项,“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错误,从诗句内容看,后六句并非“孤鸿”的经历,而是它(也是诗人自己)的感受。故选A。9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然后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孤鸿”的形象特点,再结合诗歌的注释分析诗人塑造“孤鸿”这一形象的意图。从诗歌的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主要是为了托物言志,显然诗人在诗歌中借助“孤鸿”这一形象是来暗寓自己的遭际和感受。“孤鸿”是诗人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诗人在全诗中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诗歌一开始以孤鸿和大海独臂,沧海浩大,孤鸿孤小,足以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鸿,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流露出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池潢不敢顾”,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如同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那么,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诗人借助孤鸿之口,表达自己不慕权贵、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点睛】咏物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标志如下: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第80页共80页\n内容情感:此类诗歌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上,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此类诗歌常用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96.鲜   然传船97.D98.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解析】9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的运用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字。这道题并不难。律诗的偶行通常是尾字押韵,尤其是中间两联,偶行一定押韵。这首律诗押的是an韵,偶行的尾字,如“鲜(xiān)”“然(rán)”“传(chuán)”“船(chuán)”都押an韵。9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本题中,A、C项考查手法,B项考查体裁、结构,D项考查语言特点。A项,“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不当,单从本诗来看,没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项,“以咏物为题材”不当,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而不是咏物诗。C项,“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不当,本诗虽是五言律诗,但在格律方面并不完全按照律诗的规定执行,两联对仗并不工整。故选D。第80页共80页\n9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句(首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解答此类题目,可找出写景的意象,分析意境,再联系诗歌整体分析情感。读懂这首诗,《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描写了明丽景色,自然清新,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五六句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尾联复写春江日落西山之景。本诗首联采用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结合诗句阐释选择了哪些意象,写了怎样的景,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立足首联内容分析,答题模式一般为: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的诗人张九龄喜欢清淡的景色,他的笔下没有浓艳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此诗即为作者观景之作。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诗歌的首联写景,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点睛】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答题时,立足该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99.D100.①受命不迁坚强不出的感慨。②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愤懑与担忧。③对命运不定难以把握的感叹。④对像自己一样的贤者不受重用的不平。【解析】9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最后发出桃李难道不能供人乘凉的呼喊”错,不是“桃李”而是“橘树”。故选D。第80页共80页\n100.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人借橘树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对托物言志手法及诗歌情感的考查,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物和人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分析物的特性,从而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的品质。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点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101.C102.D103.D104.(1)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2)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窘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第80页共80页\n【解析】10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这句话的含义是“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人来求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陛下”“水潦之灾”“军食”“己”“正殿”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军食”为固定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句式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A项。故选C。10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完成,有时也可根据文本意思推断。本题中,D项,“意思完全一致”说法错误,“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致仕”的意思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之义略有不同。故选D。10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D项,“直升辅相”错误,文中说李琪“垂为辅相”,是说将要任命李琪为辅相,而且又因内乱而作罢。“垂”意思是“将要,接近”,选项曲解词语的意思。故选D。10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翻译时的关键词有:(1)袖,袖中带着,名词作动词;赋一轴,定语后置,一篇赋;谒,拜访,倒屣,倒穿着鞋子。(2)四海困穷,天下困窘;莫救,不能救助;指言,指责谏言。【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译文: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李憕,天宝末年,担任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攻陷东都,(李憕)遇害,多次赠封至太尉,谥号忠懿。李憕孙子李寀,元和年间,做官到给事中。李寀儿子李敬方,文宗在位期间,(封为)谏议大夫。李敬方儿子李縠,广明中期,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因为收复失地的功绩被封为谏议大夫。第80页共80页\n李琪就是李縠的儿子,十三岁时,所作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为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就昌盛,不贤就无人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昭宗时,李谿父子因文学而出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完赋文大为惊异,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你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出名,考上了进士。天复初年,应考博学弘词科,位居第四等次,被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庄宗进入汴京,一向听说李琪的名声,于是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国家发洪水,京城国库空虚,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书,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国君广有万民,深居九重宫阙,特别担心的事情,是百姓凋零却不知晓,天下困窘却不能救助,下面的情形不能上达天听,大臣不敢指责谏言。如今陛下您因为水灾,军粮缺乏,内心焦虑,归罪自己,心情迫切,内疚不已,避开议事的正殿来自责,寻访士人来求策,那么什么担心会没有收获,什么议论不能彰明?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李琪虽然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在韬光养晦上显得笨拙,一有动议就被排斥,通过自己不能使事态安定。在太子太傅的职位上退休。长兴中期,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第80页共8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31 23:19:11 页数:80
价格:¥18.88 大小:114.1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