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6

2/36

3/36

4/36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4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n课程标准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n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2)实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n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n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n3.唐后期:两税法\n1.史学新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不是为了巩固门阀士族曹操时,九品中正制的雏形显现,中正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政府从而控制了舆论。可见,九品中正制初创之时并非专以血统为评定依据,其最初目的是要恢复集权政治的传统,抑制名门大族。——石欣民《浅析九品中正制》\n2.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制度优势\n3.构图解史——租庸调制\n4.知识拓展——两税法的利弊影响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n关键能力•素养提升\n探究点 制度创新——隋唐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学术前沿]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经过改革,新建立的两税法与原来的租庸调制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租庸调制是以“丁身”为准,而两税法则以资产为准;其次,租庸调制的原则是“量入为出”,这也是以前历代所奉行的财政制度,而两税法的“量出制入”的财税原则与之完全相反;第三,租庸调制的纳税主体是土著户和课户,而两税法的纳税主体是包括王公贵族在内的所有居民。另外,租庸调的征收是实物,而两税法的征收是以钱计算。——赵建玲、张洁《简论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n[思维激活]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二是纳税物品由以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为主,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n[史料实证]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史料一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n[解读](1)史料一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2)史料二介绍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n[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提示: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n(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提示: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加强皇权。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须经由三省处理,有助于降低行政出错率。同时权责分明、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n[历史解释]“两税法”实施的历史意义(1)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2)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3)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n[家国情怀]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n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1·新高考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D\n[剖析领悟]\n[演练1][2018·全国卷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n解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D项错误。\n[演练2][2019·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n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的经历不能得出“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排除C项。\n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青岛期末]《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上述材料()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答案:A\n解析:材料信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说明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难以为继,推动两税法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增加了百姓负担,故B、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故D项错误。\n2.[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这反映出当时()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答案:B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各部门分工负责,运作流程规范明确,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三省六部制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具有民主色彩,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下有分权,但并不能互相制衡,排除D项。\n3.[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宋代录取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政策B.完善了科举制度C.文学水平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需要时代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榜录取人数唐朝268744828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宋仁宗134561351答案:D\n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相比唐代而言,宋代在科举制方面录取的人数大大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D项正确;宋代重文轻武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录取人数增多,排除B项;文学发展也不会直接引起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多,排除C项。\n4.[2022·山东烟台二中考试]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答案:A解析: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存在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两税法的施行并不能消除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税收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作为主要征收标准,从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传统租庸调制无法维护,唐政府遂改用两税法,排除D项。\n5.[2022·山东烟台诊断]《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希望中书、门下官员在怀疑诏敕中有“不稳便”之处时,能够“执言”,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分割了宰相的权力,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n6.[2022·山东滨州期末]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互相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B项正确;什伍组织与邻保制度均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不会影响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并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民户不会产生地方割据势力,因此邻里互相监督也不会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4:50:08 页数:36
价格:¥3 大小:544.6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