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青岛期末]《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上述材料(  )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2.[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3.[2022·山东临沂期末]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宋代录取人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时代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榜录取人数唐朝268744828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第11页共11页\n宋仁宗134561351A.重文轻武的政策B.完善了科举制度C.文学水平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需要4.[2022·山东烟台二中考试]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5.[2022·山东烟台诊断]《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6.[2022·山东滨州期末]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7.[2022·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8.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第11页共11页\n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9.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科学决策10.[2022·广东省佛山市期末]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中央集权的加强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11.[2022·山东省六校联合考试]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12.[2022·湖北省麻城市期中考试]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这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  )A.初税亩B.租调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第11页共11页\n13.[2022·广东省清远市期末考试]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14.[2022·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新唐书·食货志》称:“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材料反映的是(  )A.两税法实施的弊端B.均田制带来的危害性C.租庸调推行的背景D.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15.[2022·浙江省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期中考试]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意在说明 (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C.两税法简化了收税名目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16.[2022·湖南省永州市期末考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17.[2022·山东省泰安肥城市期中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11页共11页\n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Ⅲ卷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4分)第11页共11页\n(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18.[2022·江苏省徐州市期中考试](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唐朝的初期,征收赋税的办法称作租、庸、调,……在玄宗当政末期,户籍逐渐遭到破坏,大多已经与实际不符。到了至德年间,战事四起,到处征收赋敛,逼迫催促,再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征收部门第11页共11页\n增加了,可是互相没有隶属关系而是各自随意增加课税,巧立名目,新老名目,相互重复,毫无限度。富足人家人丁多,大抵做官当僧人得以免除赋役;而贫困人家人丁多,全无隐瞒逃避的去处,所以上等户优游而下等户劳瘁。征税的吏员又乘机侵吞,百姓……经受不了如此困窘,大抵都逃亡流徙成为浮户,那些留下来的本地百姓,不足百分之四五。至此,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首先计算州县每年所需费用和上交朝廷的数额,并以此数额向百姓征税,通过对支出的估量来制定收入的数额。无论主户、客户,都按现在的居地制订簿册;无论成丁、中男,都按贫富状况划为等级;流动经商的人,在所居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他们与定居民户一同纳税,不能侥幸获利。定居百姓的赋税,在秋天和夏天两次征收。那些租、庸、调以及杂徭等全部省去,整个征税事务由度支统一掌管。——《白话资治通鉴》(1)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实行的社会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税法实行的积极作用。(6分)参考答案1.解析:材料信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说明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难以为继,推动两税法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增加了百姓负担,故B、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故D项错误。第11页共11页\n答案:A2.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各部门分工负责,运作流程规范明确,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三省六部制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具有民主色彩,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下有分权,但并不能互相制衡,排除D项。答案:B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相比唐代而言,宋代在科举制方面录取的人数大大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D项正确;宋代重文轻武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录取人数增多,排除B项;文学发展也不会直接引起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多,排除C项。答案:D4.解析: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存在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两税法的施行并不能消除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税收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作为主要征收标准,从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传统租庸调制无法维护,唐政府遂改用两税法,排除D项。答案:A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希望中书、门下官员在怀疑诏敕中有“不稳便”之处时,能够“执言”,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分割了宰相的权力,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C6.解析: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互相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B项正确;什伍组织与邻保制度均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不会影响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并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民户不会产生地方割据势力,因此邻里互相监督也不会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答案:B7.解析:据材料“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可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体制的制约,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到中枢权力机构的构成,无法体现其是否完备,排除第11页共11页\nB项;中书门下、政事堂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材料中的规定说明宰相权力加大而非削弱,排除C项;这种规定限制了君权,一定程度上会加深君相矛盾而非缓解,排除D项。答案:A8.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省由分立到逐渐合一的趋势,这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故选C项;一体化不利于明确职权分工,排除A项;三省分立,有利于官员间的彼此制约,排除B项;一体化反映了相权的集中,相对于三省而言,对皇权集中有损害,排除D项。答案:C9.解析:根据材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故选B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制度没有瓦解,排除A项;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容易导致人浮于事,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有利于君主专制,不利于科学决策,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根据材料“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可知,皇帝诏令需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合法,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故选A项;根据“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可知,皇帝的行为还是受相关规定的约束,并非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门下省享有审议权,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表明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非农业人口授田,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但是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不一定指的就是地主,排除C项;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不一定指的就是官僚,材料无法说明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调是交纳一定量的绢或布,庸是不服徭役的可以拿绢或布替代,故选C项;初税亩制度下土地占有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租调制只征收谷物和绢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两税法按土地和资产多少为征税标准,取消一切杂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C第11页共11页\n13.解析:租庸调制度下,庸是指农民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生产,故选C项;A项是以庸代役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B项属于中央官制,而非税收制度,排除;D项属于社会生活领域,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答案:C14.解析:据材料“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可知,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因为租庸调制带来了诸多弊端,因此可判断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实行的原因,而A选项所述为其影响,答非所问,排除;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据材料“盖口分……坏而为兼并”可知,材料仅提及其带来的结果,但并未提及其危害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租庸调之法坏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租庸调推行的结果而非背景,排除C项。答案:D15.解析: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国家惠民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化,并未指出征税对象的扩大,排除B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但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答案:D16.解析:“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可见税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可见威胁政府财政是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而贫富不均是不税收能解决的问题,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的只是收税的时间和名目,没有考虑土地是兼并还是个体,排除C项;两税法的依据是以资产为宗,事实不管土地所有者是自己耕种还是佃人耕种,事实上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答案:A17.解析:(1)第一小问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第二小问选官制度,据材料二“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标准为门第、出身。(2)据材料三“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可知,两宋时期宰相人数中无官职记录人数占比较大,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准以考试为主,提升了官员素质,并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影响。答案:(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4分)第11页共11页\n(2)积极作用: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等。(8分,任意四点8分)18.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背景”,据材料“在玄宗当政末期,户籍逐渐遭到破坏,大多已经与实际不符”可得户口不实;据材料“各自随意增加课税,巧立名目,新老名目,相互重复,毫无限度”可得赋税名目繁多;据材料“百姓……经受不了如此困窘”可得农民负担沉重;据材料“征税的吏员又乘机侵吞”可得官吏巧取豪夺;据材料“富足人家人丁多,大抵做官当僧人得以免除赋役;而贫困人家人丁多,全无隐瞒逃避的去处,所以上等户优游而下等户劳瘁”可得贫富分化严重。第二小问“内容”,据材料“首先计算州县每年所需费用和上交朝廷的数额,并以此数额向百姓征税,通过对支出的估量来制定收入的数额”可得量出制入;据材料“无论成丁、中男,都按贫富状况划为等级;流动经商的人,在所居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他们与定居民户一同纳税,不能侥幸获利”可得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据材料“那些租、庸、调以及杂徭等全部省去,整个征税事务由度支统一掌管”可得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材料“定居百姓的赋税,在秋天和夏天两次征收”可得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2)据所学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有关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1)社会背景:户口不实;赋税名目繁多;农民负担沉重;官吏巧取豪夺;贫富分化严重。(4分)内容:量出制入;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分)(2)积极作用: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任意三点6分)第11页共11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10 20:04:02 页数:11
价格:¥5 大小:74.9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