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3/44
4/44
剩余4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历史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备考指导1.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及作用。了解赋税制度的变革,认识唐朝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的情况并认识其影响3.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n二、科举制1.发展概况2.意义(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n问题释疑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n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n3.特点(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2)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3)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n概念阐释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较多。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所简化。\n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一、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二、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n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n5.影响(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n问题释疑认识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如下图:\n知识点四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二、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三、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四、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n五、反佛教斗争1.背景(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2)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概况(1)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n六、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n知识点五 文学艺术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2.唐朝(1)特点: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n二、艺术1.书法\n2.绘画3.石窟\n问题释疑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呈现多元特征。(4)科技成就突出。(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n知识点六 科技\n知识点七 中外文化交流一、佛教东传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西行取经(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3.影响: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n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3.影响: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三、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n问题释疑唐朝对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1)政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2)经济:经济繁荣。(3)文化:文化发达,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政策。(4)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畅通。\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研读分析]材料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表明唐朝宰相由首长制演变成委员制,第二层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各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n[探究运用]根据材料回答,唐朝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n归纳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n[新题验证]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据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C题干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据此可知他主张用中书省牵制皇帝,因此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内阁的主张,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并不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隋唐的科举制材料一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唐]杜佑《通典》材料二唐朝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n[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其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n[探究运用]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分科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和出身,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直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n归纳概括1.科举制度的利弊(1)利: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选拔官吏从此以文化知识水平为客观依据,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2)弊: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n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n[新题验证]唐朝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选官方式有察举制的痕迹B.科举考试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士子的自荐和官员的推荐都继承了察举制的某些运作方式,这说明当时选官方式有察举制的痕迹,故A项正确;“行卷”“公荐”都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不属于腐败现象,故B项错误;“行卷”“公荐”不属于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是考试成绩,比较客观,故D项错误。\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18课标全国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意图:本题通过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n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她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n[典题实战]1.(2021天津卷,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武宗顺承汉、魏的制度,此后事情关系到礼法,令主管司署向尚书省申报,再下达给礼部的官员讨论,以寻求治理国家的办法,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顺承前制,没有体现对改制创新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项;皇帝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丧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n2.(2021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A根据题意可知,唐代地方官吏的收入高于史籍所载额度,而高出的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说明地方官吏存在不被中央政府控制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这就减弱了地方官吏对中央的向心力,说明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不能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排除C项;这部分收入是合法收入,与贪腐无关,排除D项。\n3.(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A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由于西晋的占田制和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政府通过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项。\n4.(2020山东卷,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D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n本题考查唐代中央官制的发展。唐代沿用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材料按时间顺序列出了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从“备君主顾问”到“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反映了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的权力,体现了朝廷内部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故D项正确。翰林学士只是参与朝政决策,并非“控制”,故A项错误;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故B项错误;翰林学士参与决策,是三省六部制之外权力系统的构建,故C项错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