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精练专题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3/23
4/23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3练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21福建·3,3分,难度★★☆☆☆]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答案1.C 孙吴政权使用的年号中有“龙”“天”等字眼,这体现了其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2.[2021浙江6月·25,2分,难度★★☆☆☆]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2.D 材料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强调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评价原则,故选D项。“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真理也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故排除A项。“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是不恰当的,历史人物评价应该围绕当时特定的历史时空,故排除B项。既要看动机,也要看效果,两者并没有侧重一说,故排除C项。,3.[2021山东·3,3分,难度★★☆☆☆]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3.B 从题中主要产粮区示意图来看,该时期的产粮区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下游地区,这与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概况比较接近,故选B项。,4.[2021广东·3,3分,难度★★☆☆☆]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4.D 历史研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史学家个人的价值判断。《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自然蕴含作者的立场倾向,因此在选取史籍作为史料时,应注意作者的立场,故D项正确。历史传说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A项错误。客观的历史细节描写可以还原历史真相,但“《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是否客观无法判断,B项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研究视角拓展,历史研究趋于全面,《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历史研究更加深入,可信度未必相对较低,C项错误。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5.[2021北京·16(2),4分,难度★★☆☆☆]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答案5.【参考答案】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解题思路】 第(2)问,结合北魏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等)、思想文化(学习汉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6.[2021河北·16,12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6.【参考答案】 (1)现象:世家大族在婚姻中注重钱财,不注重礼仪;一些人攀附世家大族。(3分)政治问题:地方世家大族势力依然强大,威胁中央集权。(3分)(2)措施: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朝官员的等第。(3分)理由:这既可以提高皇族及当朝官员的政治声望,又可以挫败旧士族的优越感;有利于增强李唐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可以促使重视门第的旧士族面对新的形势转变观念,激发旧士族的参政热情,防止世家大族形成地方势力。(3分)【解题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之仪”“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地方势力壮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重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朝官员的等第等角度进行补充。第二小问阐述所补充的措施对旧士族的打击作用即可。,第4练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1.[2021河北·3,3分,难度★★☆☆☆]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1.C 从杜恕的建言中可以得出,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这就改变了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能,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C项正确。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掌握地方行政大权,这背离了刺史制度监察的初衷,故A项排除;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权力扩大,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刺史制度无法保障吏治清明,故D项排除。,2.[2022广东·3,3分,难度★★☆☆☆]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2.D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演变为隋唐时期的六部,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3.[2021天津·3,3分,难度★★☆☆☆]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答案3.A 据材料“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此后“下礼官参议”可知,唐武宗强调借鉴以前的做法,即在礼法方面,让群臣商议后再决定,故A项正确。,4.[2021湖南·4,3分,难度★★☆☆☆]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4.A 据白居易诗中所记,唐代的中央官吏俸钱不存在与史载不合的情况,而地方官吏的实际俸钱比史载高,且高出部分也符合法令,这说明当时地方势力膨胀,故选A。仅由材料信息得不出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不载于法令的那部分收入是合法的,因此不能说明地方官吏的贪腐,排除D。,5.[2021湖南·3,3分,难度★★☆☆☆]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5.A 西晋、南朝时期的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有利于自耕农数量的增加。由此可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材料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士族势力相互依赖,排除B;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田制改革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图解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6.[2021天津·2,3分,难度★★☆☆☆]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6.D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纸张使用的推广使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具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使书法的艺术性加强,故A项排除;在竹简木牍上刻字,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故C项排除。,7.[2022湖南·3,3分,难度★★☆☆☆]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答案7.A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8.[2021湖北·3,3分,难度★★☆☆☆]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答案8.C 根据“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以及“礼门”占《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可知,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故C项正确。理学的格物致知观念出现于宋代,D项错误。,9.[2021海南·3,2分,难度★★☆☆☆]《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答案9.B 由“移史馆于禁中”“多以宰相监修国史”“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等可知,唐代重视修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历朝兴衰得失的教训,维护统治,教化百姓,B项正确。“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思想、“三教合一”是指儒教、佛教、道教思想的融合,“体恤百姓,休养生息”是黄老的政治思想,A、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中措施的目的,排除。,10.[2022全国乙·25,4分,难度★★☆☆☆]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答案10.B 由“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及所学可知,盛唐的主要书法成就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和怀素、张旭等人的草书;由“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米芾这句话以人物、情节、器物等精彩的意象概括了颜真卿楷书的特点。“挂甲”“硬弩”“铁柱”是对颜体字形的描述,“项羽”“樊哙”则用以匹配颜真卿的性格、人品,这使得本来抽象的书法风格有了具象的格局和定位。由此可知,B项正确。,11.[2020全国Ⅰ·25,4分,难度★☆☆☆☆]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11.C 《步辇图》是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具有绘画艺术审美价值;该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步辇图》是根据历史事件而绘制的,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但没有体现浪漫主义色彩,故D项错误。,12.[2020全国Ⅲ·26,4分,难度★★☆☆☆]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12.B 张旭是唐代有名的草书书法家之一,有“草圣”的称号,他创作的千字文作品狂放不羁、挥洒自如、变幻莫测。从他叙述自己对书法的感悟来看,他的书法呈现出灵动性,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楷书体现书写结构的严整性;C项错误,草书没有体现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项错误,张旭的书法体现的是外露性,而不是内敛性。,13.[2019全国Ⅰ·26,4分,难度★★☆☆☆]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13.C 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拔河比赛是民间习俗,非农耕与战争,故B项错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