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3/41

4/41

剩余3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历史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备考指导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情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认识江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结合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意义2.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认识少数民族在祖国边疆开发中的作用\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二、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n三、西晋的灭亡1.背景(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2)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n问题释疑西晋速亡的原因(1)西晋王朝统治腐朽。(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3)民族矛盾激化。\n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一、东晋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1)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2)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二、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n三、江南的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1)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n问题释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1)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江南地区的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3)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努力开发江南。\n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一、十六国1.政权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n二、北朝1.北魏统一: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1)时间:5世纪后期。(2)措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n3.政权更替(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2)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n知识点四 隋朝兴亡一、隋朝的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二、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三、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2.兴建洛阳城。3.开通大运河。\n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n问题释疑1.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的统一\n2.大运河开通的影响(1)加强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2)沟通五大水系,促进各区域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3)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4)沉重的徭役造成社会矛盾激化。\n知识点五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二、唐太宗的统治1.措施(1)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2)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结果: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三、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n四、“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n五、唐朝的民族关系\n知识点六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一、安史之乱1.背景: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朝政趋于腐败。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n二、唐朝灭亡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2.后周世宗的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n问题释疑1.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作用(1)特点:以通婚、和亲、册封方式促进民族交融;以议代战,尊重各民族习惯,促进文化交流;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2)作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2.唐朝灭亡的原因(1)安史之乱的爆发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2)中央集权被削弱,其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上。(3)朋党之争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力量,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4)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材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n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谓。——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n[研读分析](1)材料一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服饰、语言、丧葬、姓氏、制度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2)材料二表明孝文帝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n归纳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移风易俗、实行中原地区的制度等。这些措施不但推动了鲜卑族自身的发展,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2)从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是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加速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从本质上看,孝文帝改革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n[新题验证]北魏孝文帝下令“革衣服之制”,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上述措施主要是为了()A.改变本民族的穿着习惯B.促进经济的发展C.改变本民族的通婚方式D.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D根据题干材料“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可知孝文帝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故选D项。\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战国的变法运动与商鞅变法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人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摘编自《盛唐气象》\n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n[研读分析](1)材料一体现出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2)材料二反映出唐太宗所倚重的功臣中有对立集团和少数民族的人才。(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态度。\n[探究运用](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出发点:民本思想。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或慎用刑罚)。(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措施: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n归纳概括唐太宗的励精图治(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唐朝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4)治国策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5)制度创新:唐太宗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n[新题验证]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在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B.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C.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题干材料反映了贞观年间治安良好、粮食丰收、商品经济发展,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项。\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18课标全国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n意图:本题提供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要求学生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表中所列出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有机的综合与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解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表格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题干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答案:D\n[典题实战]1.(2015浙江卷,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A题干材料中唐朝对武则天的评价较为客观,宋明时期受理学的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平添了更多的体现理学思想的主观认识,说明人的主观认识会影响对史事的客观评价,故选A项;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多数人的意见并非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历史评价客观与否与时代远近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n2.(2014重庆卷,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题干材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发展不平衡性缩小,这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也不能说明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08 页数:41
价格:¥3 大小:2.2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