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洛阳市普通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检测(三)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普通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检测(三)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绝密★启用前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测评(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到琵琶演奏,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的生动描写。查《全唐诗》,吟咏琵琶的诗作多达百首;据各种文献综合,当时琵琶乐曲数以百计,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于是有人认为,中国琵琶是唐人的一大创造。此论谬矣。琵琶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历来莫衷一是。一种观点是“琵琶出于弦毁”。“弦毁”是秦汉时期的中原乐器,类似直颈琵琶。东汉《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琵琶”:“琵琶”两字都采用“哭”作边旁,从六书来说,这是一个形声字,“哭”表明其形是一种乐器,其声为“比”“巴”。而“巴”之声,又是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的一段话而来的,刘熙说,“批把”,这是在马上弹拔的乐器,其技法,往前一弹叫“批”,回手一拨叫“把”,所以这件乐器名“批把”,这是从演奏特点给乐器取名的。“批把”谐音“琵琶”,于是“琵琶”便成为这种弹拨乐的称谓。另一种观点认为琵琶是外域传来的乐器。据说,古代的波斯国,有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琴,它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来成为我国弹拔乐器的始祖。持有此说的根据是《隋书·音乐志》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最直观的证明是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反映了从魏晋北凉直到隋唐宋元长达10个朝代的艺术文化历史,壁画中琵琶的图像就出现了689次,其中既有外域的曲项琵琶,也有奏汉本土的直项琵琶,更有中外两种形制样式结合在一起的琵琶。其实以上“两说”都是对的,但它们指的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琵琶。“外来说”所指的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形似曲颈琵琶,国人称它为“乌德琴”,它确实是外来的;“本土说”所指的是秦汉时期就有的叫“弦毁”的乐器,形似直颈琵琶,后来它吸收了外来琵琶的形制,直颈变成了曲颈,即我国唐宋琵琶的样式。以上“两说”,使我们看到了人类乐器的嬗变与衍化。 如果把秦汉的“弦毁”作为最早的琵琶,为什么直到唐朝,琵琶艺术才大放异彩呢?从艺术规律来看,先秦时代的敲击乐和吹管乐,从节奏与旋律两个方面,奠定了古乐的基础。进入隋唐,由于革新琵琶的出现和使用,弹拨乐器的威力猛增,魅力大显,音乐色彩多了华美的铺饰和富丽的映衬,完全改变了沉稳持重、从容不迫的礼乐文化的格局,使器乐艺术翻出一个新境界,于是琵琶雄踞器乐合奏的霸主地位。从社会文化来看,随着物质富裕,生活安定,胡气氤氲,多元文化汇聚,整个社会奢侈享乐之风滋长蔓延,且不说宫廷乐工艺伎队伍的庞大,民间也以“家有伎乐”为荣,社会歌舞器乐之发展可谓空前。这时,社会审美取向也悄悄发生变化,除了有盛世之音,还流行悲情艺术。人们常用琵琶演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的隐衷。琵琶艺术几成唐代官民乐思表达与情感表现的双重文化需要,于是琵琶文化从达官贵人之家走向民间。秦汉琵琶唐盛行的音乐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海纳百川的精神。当年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繁荣了唐代的音乐歌舞,出现了唐宋琵琶;而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国艺术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摘编自朱宏波《秦汉琵琶唐盛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吟咏琵琶的诗作极多,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这都反映了琵琶在唐朝的盛行状况。B.“本土说”认为,琵琶出于秦汉时期的乐器“弦毁”,文章对此给予了肯定。C.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使革新琵琶崭露头角,从而奠定了琵琶的霸主之位。D.在唐代,大放异彩的琵琶艺术既可以表达盛世之音,亦可以表达个人之悲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立论,再呈现有关琵琶来历的“两说”。B.文章引用《隋书·音乐志》之语,旨在证明敦煌壁画中的曲项琵琶为外域乐器。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从而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D.文章尾段由音乐历史转而写一带一路中中国艺术的影响,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弦毁”在借鉴外来琵琶形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唐宋琵琶,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B.由白居易的诗句“五陵年少争缠头”可知,当时走向民间的琵琶文化深受平民喜爱。C.盛唐富裕安定、多元包容、歌舞升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器乐文化的繁荣。D.《礼记·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亦可以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论据。【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使革新琵琶崭露头角”表述错误。原文信息为“由于革新琵琶的出现和使用,弹拨乐器的威力猛增,魅力大显,音乐色彩多了华美的铺饰和富丽的映衬,完全改变了沉稳持重、从容不迫的礼乐文化的格局”,由此可见,“革新琵琶崭露头角”为因,“隋唐礼乐文化格局之变”为果,选项将因果倒置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立论”的表述错误,文章以《琵琶行》中的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作为开篇仅仅是引出写作话题而非立论。B.“旨在证明敦煌壁画中的曲项琵琶为外域乐器”表述错误,应为“旨在论证琵琶是外域传来的乐器”。C.“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表述错误,文章没有运用假设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而非平民,“深受平民喜爱”的表述错误。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国内需求研判,我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粮食产量过剩与高端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从国际供给研判,国际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摘编自庞德良《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材料二:粮食作为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的最重要食物,极度依赖耕地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粮减损就是开发“无形良田”。2015年,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专门设立了粮食产后损失与浪费研究项目,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后系统还有较大的减损空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进技术装备、完善工艺流程、提升管理水平,能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在食物消费领域,也存在着有待开发的“无形良田”,通过转变消费观念、改进消费习惯、完善就餐方式,实行科学饮食、健康消费、文明就餐,将有效节约粮食和食物资源,提升国民食物保障水平。(摘编自陈晨《开发"无形良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材料三:黑土地被誉为我国“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地则被誉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黑土粮仓”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最为突出。为此,2021年3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称其为“会战”,是因为它集结了中科院院内的34家研究所和院外的89家单位,共同组成了一支会聚各专业1400余人的“集团军”。2021年9月29日,中科院发布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气候特征,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湾模式”等区域适宜性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其中,“梨树模式2.0”和“龙江模式”支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安模式”实现了盐碱地高效改良与综合利用的结合,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大数据与智能装备为核心的“大河湾模式”创建了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高度融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农业新范式。(摘编自齐芳崔兴毅《农业科技保卫"黑土粮仓"》)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这一改变使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呈现。B.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紧张,影响了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农产品领域,其对大豆的进口影响最大。C.由“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阶段性成果可以看出,中科院在开展工作时采用的是因地制宜的治理理念,打的是一套"组合拳"。D."耕地中的大熊猫"表现了黑土地的地位,"压舱石"说明了黑土地的作用,两处用语巧妙地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及语言的简洁性。6.身为一名中国公民,你认为我国应如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C5.C6.①提高对粮食安全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②开发“无形良田”,在粮食产后系统与食物消费领域节粮减损。③以科技手段对问题土地进行修复,建立对土地的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由“东北黑土地则被誉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可知,“黑土粮仓”变薄、变瘦、变硬的原因不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发生了彻底改变”表述错误,由原文“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可知,“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而非“彻底改变”。B.“在农产品领域,其对大豆的进口影响最大"表述错误,原文只是以大豆为例来阐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紧张对我国粮食进口的影响。D.“体现了新闻的及时胜”的表述错误,这两处用语不能体现新闻的及时性。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可知,要提高对粮食安全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由原文“节粮减损就是开发‘无形良田’。2015年,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专门设立了粮食产后损失与浪费研究项目,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后系统还有较大的减损空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进技术装备、完善工艺流程、提升管理水平,能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在食物消费领域,也存在着有待开发的‘无形良田’,通过转变消费观念、改进消费习惯、完善就餐方式,实行科学饮食、健康消费、文明就餐,将有效节约粮食和食物资源,提升国民食物保障水平”可知,要开发“无形良田”,在粮食产后系统与食物消费领域节粮减损。由原文“但“黑土粮仓”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最为突出。为此,2021年3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可知,要以科技手段对问题土地进行修复,建立对土地的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万古丰碑王充闾①“都江堰”,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项历史悠久、名震中外的水利工程,更是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万古丰碑。是的,国内外都有一些这样的所在,它们往往同某位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像但丁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马克思之于德国特里尔,孔夫子之于山东曲阜,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等等,都像蜀郡太守李冰之于都江堰那样。②翻开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纵览一番画影图形、名标青史的凌烟阁,以及彰表公侯将相的纪功碑,在整个封建时代,所谓建功立业,不外乎以下情状:或为张良、陈平那样的运筹帷幄的谋臣;或为张巡、许远之类誓死不降的铁杆忠臣;或为治绩炳然的张居正那样的改革家……他们都是功垂简册,广为后世文人讴歌咏叹的。③而李冰所创下的功业,则属于另一种类型。史载,上古之时,封闭于层峦叠嶂间的古蜀国,内则水旱相接,外无舟车之利,绝少对外交流,属于蛮荒之地。秦蜀郡太守李冰率领当地民众,凿离堆,修都江堰,穿内、外江,旱则水涌入内江灌溉,涝则水浸过飞沙堰排入外江,引溉郡田,沃润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把西夷荆榛荒芜之地化为沃野千里的号称“天府”的锦绣繁华之区。此外,他还在成都建七座桥、修石犀溪,疏通乐山、宜宾、什邡、崇庆等地河道,治洪防涝,引水灌田,发展水运交通,以济舟楫之利。并建冶铁基地于临邛,凿盐井于广都,“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使水利灌溉、航运交通和盐铁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并以其巨大的科学价值与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④李冰不仅以其骄人、盖世的丰功伟业名留青史,而且,作为一名官员,在品德、人格、作风方面,也成为后世的楷模。他是把立功与立德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典范。“生建奇功谋百世,殁存型范耿千秋”,此之谓不朽。作为出色的教育家,孔夫子是当之无愧的“万世师表”;那么,蜀郡太守李冰,应该说是“千古官模”了。他在两千二百多年前,为中国官场开创了一个踏着官阶从事科学技术实践的先例,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把一批批颇有造诣的学者磨炼成只知夤缘求进的巧宦、官僚。政治在他眼里,是弭患消灾,而不是勾心斗角,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南宋年间,诗人陆游参观都江堰,见到李冰的画像,在盛赞其奇勋伟绩之余,慨然兴叹:“寥寥后世岂乏人,尺寸未施谗已众。要官无责空赋禄,轩盖传呼真一哄。”可谓语重心长,洞穿要害了。⑤遗憾的是,这样出色的一位贤臣,留在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实在太少了。他原籍在楚,后迁居秦地陇西,秦昭王三十年被委任为蜀郡郡守。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上说:“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华阳国志》记载:“冰乃壅江作堋,穿郭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⑥有关李冰的形象,倒是种种色色,代有更迭。三十年前,出土于都江堰外江河床的东汉石质塑像,李冰身着官服,手置胸前,意态雍容,风格质朴,为汉代郡守的官员形象;宋代始封为王,上面所述陆游的诗,就是观“英惠王”李冰画像而作,画像中的他峨冠高耸,俨然王者之尊;明代以降,尊为“川主”,奉若神明,甚至传说为护佑都江堰的水神,从而在敬仰之上又涂抹上了神秘色彩;而现代的李冰像,则显现出深思静虑,富有书卷气,这当是考量他的水利工程师的身份,以之作为智慧的象征。不同朝代对于他的形象设计的变化,充分反映出时代特征与价值观念。⑦而在民间,据说他有天赋的神力,仿佛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奇功,指腕运转之间,高山大川全都听从调遣,轰隆隆,哗啦啦,开出了天彭门,凿通了玉垒山、宝瓶口,让江水的灵性和大地的丰饶滋养“天府”四川,润泽千秋万代。除了神化他通渠治水,还有降伏孽龙、通灵显圣以及最后升天成仙等传奇。⑧神化也好,历史也好,作为一个物质载体,李冰早已化作埃尘,杳无踪迹;而他所创造的人间奇迹,却历两千余年而不泯。“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于今,站在都江堰这一世界级的伟大工程面前,那“江流蹴山山为动”“披云激电从天来”的气势,使我惊骇,使我振奋;而他所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必将泽流万古,沾溉无极,尤其令人引为骄傲、感到自豪。⑨历史的灵魂,是人。一座城市,一处名胜,也是如此。有了相应的名人作支撑,那么,它的真正魅力就得以充分展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李冰是都江堰市以至整个神州大地的一座万古丰碑。(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但丁与佛罗伦萨、马克思与特里尔、孔夫子与山东曲阜、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关系,旨在使之与李冰与都江堰的关系对比。 B.文章第⑥段以时间顺序展现了李冰不同形象,突出了他在历朝历代的人心目中的地位,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价值观念。C.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叙事有助于读者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而抒情让文章感情充沛,议论让文章充满一定的理性色彩。D.文章围绕“李冰与都江堰”多方取材,阐述了李冰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鲜明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8.文章第③段将短句与长句有机结合,请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妙处。9.文章既有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浪漫主义情怀,请从“现实”与“浪漫”的角度对文本加以赏析。【答案】7.A8.①短句以紧凑的行文节奏一方面突出了古蜀国为蛮荒之地,另一方面突出了李冰的历史功绩。如:“内则水旱相接,外无舟车之利”突出了古蜀国的落后、封闭;“引溉郡田,沃润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突出了李冰的历史功绩。②长句能从多个方面表现古蜀国的沧桑巨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如“把西夷荆榛荒芜之地化为沃野千里的号称‘天府’的锦绣繁华之区"表现了古蜀国的沧桑巨变”“以其巨大的科学价值与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表现了古蜀国对后世的影响。③短句与长句有机结合,能使文章句式协调、参差错落,使行文节奏富于变化,舒缓有致。9.①“现实”的角度:文章立足历史事实,展现了古蜀国的蛮荒现实、李冰在古蜀国的所作所为及其人格魅力。②“浪漫”的角度:文章立足李冰形象,写出了民间将李冰神化的相关内容如天赋神力、降伏孽龙、通灵显圣、升天成仙等。③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巧妙融合,既丰富了李冰的形象,又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万古丰碑”的内涵,使文章读起来饶有风趣。【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旨在使之与李冰与都江堰的关系对比”的表述错误,不是对比,是类比。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第③段中,作者采用短句对古蜀国的困境“内则水旱相接,外无舟车之利,绝少对外交流,属于蛮荒之地”和李冰的具体措施及其功绩“凿离堆,修都江堰,穿内、外江”“引溉郡田,沃润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建七座桥、修石犀溪,疏通乐山、宜宾、什邡、崇庆等地河道,治洪防涝,引水灌田,发展水运交通,以济舟楫之利”进行描写。这些地方运用短句,既能使行文更加紧凑,对比更为强烈,也能以极强的动感展现李冰的一系列行为,强化他为古蜀地鞠躬尽瘁的形象。 而在表现古蜀国的沧桑巨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时,作者多用长句,如“把西夷荆榛荒芜之地化为沃野千里的号称‘天府’的锦绣繁华之区"表现了古蜀国的沧桑巨变”“以其巨大的科学价值与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这些地方运用长句,在使行文舒缓的同时,也增添了沧桑巨变的历史厚重感,表现了古蜀国的变化对后世的影响。而在艺术表现力上,短句与长句有机结合,能使文章句式协调、参差错落,使行文节奏富于变化,舒缓有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原文中,③④⑤段主要是从现实角度对李冰对荒蛮落后的古蜀国做出改变的历史现实,李冰的人格魅力等展现具体详实的描写。第③段原文“史载,上古之时,封闭于层峦叠嶂间的古蜀国,内则水旱相接,外无舟车之利,绝少对外交流,属于蛮荒之地。秦蜀郡太守李冰率领当地民众,凿离堆,修都江堰……”是依据史实对古蜀国的蛮荒现实、李冰在古蜀国的所作所为的概述。第③段“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和第⑤段“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上说:‘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华阳国志》记载:‘冰乃壅江作堋,穿郭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是对史书的直接引用。第④段“生建奇功谋百世,殁存型范耿千秋”和“南宋年间,诗人陆游参观都江堰,见到李冰的画像,在盛赞其奇勋伟绩之余,慨然兴叹:‘寥寥后世岂乏人,尺寸未施谗已众。要官无责空赋禄,轩盖传呼真一哄。’”引用史实和经典诗文,客观展现李冰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文本“现实”的角度:文章立足历史事实,展现了古蜀国的蛮荒现实、李冰在古蜀国的所作所为及其人格魅力。原文中,第⑥⑦段则借用神话和民间传说来展现李冰的丰富形象。第⑥段原文“宋代始封为王,上面所述陆游的诗,就是观‘英惠王’李冰画像而作,画像中的他峨冠高耸,俨然王者之尊;明代以降,尊为‘川主’,奉若神明,甚至传说为护佑都江堰的水神,从而在敬仰之上又涂抹上了神秘色彩”是后人对李冰形象的浪漫想象。第⑦段原文“而在民间,据说他有天赋的神力,仿佛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奇功,指腕运转之间,高山大川全都听从调遣,轰隆隆,哗啦啦,开出了天彭门,凿通了玉垒山、宝瓶口”“除了神化他通渠治水,还有降伏孽龙、通灵显圣以及最后升天成仙等传奇”是对他历史功绩的神话传说。这些描写,给李冰的形象和功绩增添了神秘色彩,尽显“浪漫”风格。而原文第⑧段中,“神化也好,历史也好,作为一个物质载体,李冰早已化作埃尘,杳无踪迹;而他所创造的人间奇迹,却历两千余年而不泯”则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巧妙融合,既丰富了李冰的形象,又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万古丰碑”的内涵,使文章读起来饶有风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乙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B.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C.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D.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举近世切要”与“包举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B.冠婚,即冠礼与婚礼,二者均是嘉礼的一种。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C.“或因家世余绪”与“或王命急宣”(《三峡》)两句中的“或”字含义不同。D.“学问之道无穷”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的子弟,一般较早就接受了教育,《诗经》《论语》为其首读书目,待其身体和性情都基本确定之后,还要加倍对其进行训练诱导。B.人活在世上,就应当有专长的事业,如当农民就要考虑耕作之事、当商人就要谈论买卖等,如果不修行学习,会让自己一生受到羞愧屈辱。C.曾国藩对在家读书与在外读书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具体阐述,批判了在家读书不能用功的观点,进而让弟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读书地点。D.两篇文章虽然都涉及学习话题,但是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乙文则侧重阐述学习贵在持之以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2)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答案】10.B11.D12.C13.(1)自古以来那些英明的君王和圣贤的皇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平凡的百姓呢!(2)各位弟弟如果能这样有恒心,则即使像四弟这样的中等天资,也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种上等的天资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经常看到一些士大夫将涉足农商事业视为耻辱的事情,做工匠和技师又不够水平,射箭射不穿铠甲上的甲片,提笔写字只能想起自己的姓名,整天饭饱酒足之后就迷迷糊糊无所事事,就这样消磨时光,最后过完一辈子。“射则不能穿札”与“笔则才记姓名”句式相似,结构对称,应各自独立成句,据此排除AD。“忽忽”意为迷糊、恍惚,是一个词,其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A.“聊举近世切要”中的“举”,列举,枚举。句意:只枚举一些近来比较重要的例子。“包举宇内”(《过秦论》)中的“举”,攻占。句意:并吞天下,占有一切。C.“或因家世余绪”中的“或”,有的人。句意:有的人凭借着家中世世代代的福祉。“或王命急宣”(《三峡》)的“或”,有时候。句意: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D.“学问之道无穷”中的“穷”,穷尽。句意:学海无涯,没有穷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中的“穷”,处境艰难,不得志。句意: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相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曾国藩对在家读书与在外读书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具体阐述”说法错误,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原文有“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的说法,意思是(在学习方面)在家乡或者在外地,没有不可以的。“让弟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读书地点”的表述错误,原文表述为“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是对弟弟们选择学习地点的询问,告诉他们在哪里都可以读书。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还;“况”,何况;“凡庶”,平凡的百姓。(2)“恒”,恒心;“虽”,即使;“资”,天资,资质。参考译文:甲 自古以来那些英明的君王和圣贤的皇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平凡的百姓呢!这一类的事情在经书史料中到处都能见到,我也无法一一举例,只枚举一些近来比较重要的例子,给你们带来一点启发。士大夫的子弟,几岁的孩子都接受了教育,学得多的可能学到了《礼记》《左传》,学得少的也至少读过《诗经》《论语》。到了成人结婚的年纪,身体和性情都基本确定;借着这个时机,就必须加倍进行训练诱导。有志气的人,就能接受磨炼,从而成就一生的功业:没有操行的人,就会散漫起来,成为平庸的人。人活在世上,就应当有专长的事业:当农民就要考虑耕作之事,当商人就要谈论买卖,当工匠就要做出精美的器具,当技师就要学习制作方法和工艺,当武士就要会张弓骑马,当文人就要会说经讲书。我经常看到一些士大夫将涉足农商事业视为耻辱的事情,做工匠和技师又不够水平,射箭射不穿铠甲上的甲片,提笔写字只能想起自己的姓名,整天饭饱酒足之后就迷迷糊糊无所事事,就这样消磨时光,最后过完一辈子。有的人凭借着家中世世代代的福祉,获得了一官半职,便认为满足了,完全忘记还要修行学习;各种因公因私的宴会集会活动中,谈论到古代的诗词歌赋,却只能低头沉默,打哈欠伸懒腰。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想代替他钻到地底下去。为什么不愿意勤奋地学习几年,却要让自己一生受到羞愧屈辱!乙学海无涯,没有穷尽,总要以有恒心为主。为兄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从七月初一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一百个字,抄写一百个字,看书少的时候也必须有二十页,多的时候就不说数量的限制。从七月起到现在,已看《王荆公文集》一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卷,都用红笔加以圈点批注。虽然很是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功课,不因为昨天耽搁而今天补做,也不因为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各位弟弟如果能这样有恒心,则即使像四弟这样的中等天资,也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种上等的天资呢?明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在家乡或者在外地,没有不可以的。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我现在在京城,天天事务繁多,而仍然坚持读书从不间断,何况家中怎么也不会如我这里事务繁杂!千万不要以家里的琐事为由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更不要以考试临近为借口间断看书的功课。(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①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①采石战胜:指虞允文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于东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督舟师战胜金主完颜亮之事。②然犀处:《晋书·温峤传》有温峤在牛渚矶毁犀角而照怪物的记载;然犀处,本指牛渚矶,作者视金兵为“怪物”,此处代指采石矶。③周与谢:指周瑜与谢玄。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交代写作背景,“雪洗虏尘”写出了来犯的金军被宋朝虞允文打败逃跑时的惨状。B.词人“剪烛看吴钩”的心境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的心境完全相同。C.下片极力颂扬周、谢这样的英雄人物,其中包含了词人自己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D.全词多用典故,将历史与现实自然融合,闪耀着慷慨悲壮的时代之光。15.听闻采石矶战胜,词人的心理是变化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经历了哪些情感。 【答案】14.B15.①因受阻而深深遗憾。采石矶大捷,词人因受风云之阻而未能奔赴前线,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遗憾。②因喜悦而信心倍增。词人虽未能参战,但还是因采石矶大捷而无比兴奋,然后通过“然犀处”之典故,表达了彻底战胜金军的信心。③伤感后更坚定理想。周瑜、谢玄当年的历史功绩,让词人想到至今仍未建功立业的自己,不由得顿生伤感,然后词人又借典故表达了抗击侵略、报效国家的宏大理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心境完全相同”的说法太过绝对。两首诗都包含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确实有相同的地方,但是,结合本诗“剩喜然座犀处”和注释中宋军刚打胜仗可知,此时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重在感时伤怀,二者不完全相同。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写到采石之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释解宋人痛失家国之恨,但同时他为自己因受风云之阻未能奔赴前线而十分遗憾。“湖海”三句,说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心,渴望恢复中原,目睹山河之异,亟欲一展平生抱负。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想到曾在采石矶战胜金军,就如当年温峤燃烛照妖一样使金兵现出原形,心中就十分高兴。所以表达了彻底战胜金军的信心。下片开头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他们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而当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复,词人自己至今仍未建功立业,不由得顿生伤感;词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战场,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抗击侵略、报效国家的愿望。所以写出了伤感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侵略、报效国家的理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借植物与昆虫来阐释“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两句描写了刘裕威震四方之势。(3)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下命令说,如果“____,___”则会受下赏。【答案】①.朝菌不知晦朔②.蟪蛄不知春秋③.金戈铁马④.气吞万里如虎⑤.能谤讥于市朝⑥.闻寡人之耳者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晦朔”“蟪蛄”“戈”“谤”“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由此可见礼乐文化___①____。如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想让中华礼乐文化在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引导人们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普及礼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___②___。近些年,一些大学为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节目《中国礼中国乐》,节目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_③__地解读传统礼乐知识,另一方面积极推广适合现代人生活的中华新礼仪。比如在《尊师礼》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设计出的“正衣冠、献桃枝、敬茶、训诫、赠书”等现代拜师礼仪。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就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17.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包含假设关系的否定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源远流长②推陈出新③津津有味18.如果不引导人们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中华礼乐文化就不能在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可知,这是讲述了礼乐文化的发端比较早,据此可填入“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二空,根据后文“近些年,一些大学为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 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节目《中国礼中国乐》”,这是讲述了在普及礼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式,据此可填入“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现。第三空,根据“节目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地解读传统礼乐知识”可知,需要填入一个修饰“解读”的,形容兴趣很大的成语,再根据“轻松愉快的氛围”,可填入“津津有味”。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别浓厚。【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要包含假设关系,可选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倘若……就”。原句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先说结果,后说做法,改为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时,要把做法放前,结果放后。还要改写成否定句,可采用否定词“不、没、无、莫、非”等,要注意不要出现否定失当的毛病。最后可改为:如果不引导人们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中华礼乐文化就不能在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跳跃、投递,飞盘在空中画出抛物线;奔跑、飞扑,场内的人跑位接盘……据《2022年轻人新潮运动报告》显示,飞盘运动可堪称最受年轻人垂爱的新潮运动。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将“极限飞盘”作为“新兴体育类运动”列入其中。飞盘运动为什么热“出圈”?一身运动服、一双跑鞋、一副手套及一个飞盘,就是全部的必要装备。飞盘运动不仅参与门槛很低,____①___,新手小白只要接受半个小时左右的培训,选学会传接盘,就能上场比赛,感受飞盘的乐趣。另外,飞盘运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②选手是否犯规,需要由双方队员友好交流来加以裁判。虽然飞盘本身很轻,即便飞到人身上一般也不会受伤,但只要是运动,就有可能出现运动损伤。由于飞盘比较轻,变向性很大,下落的时候玩家要想去接,少不了要做跑跳、急停急刹等动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崴脚、腿部肌肉拉伤等伤痛。③____,比如:运动前做不少于10分钟的热身,以将肩、膝盖和脚踝等关节活动开;运动中跳起落地时,屈膝角度要稍大些,着陆时膝盖不应超过脚趾尖,以便让肌肉去吸收着陆时的冲击力等等。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复兴中学某班级计划举行一场“极限飞盘”比赛,请你结合材料为本次比赛拟写两条宣传语。要求:表达贴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条不超过2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而且简单易学②比赛过程不设裁判③飞盘运动避免损伤的方法有很多20.参考示例:(1)飞盘“飞”起来,青春“跃”起来(2)飞扬青春,飞盘相伴。21.修改示例一:《2022年轻人新潮运动报告》显示,飞盘运动堪称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潮运动。修改示例二:《2022年轻人新潮运动报告》显示,飞盘运动可称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潮运动。修改示例三:据《2022年轻人新潮运动报告》,飞盘运动堪称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潮运动。修改示例四:据《2022年轻大新潮运动报告》,飞盘运动可称为最受年轻人套爱的新潮运动。【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和前文“不仅”相搭配的关联词为“而且”,根据后文“新手小白只要接受半个小时左右的培训,选学会传接盘,就能上场比赛,感受飞盘的乐趣”,可见飞盘运动简单易学,可填“而且简单易学”。②根据后文“选手是否犯规,需要由双方队员友好交流来加以裁判”,说明在比赛过程中是没有裁判的,可填“比赛过程不设裁判”。③前文说到飞盘运动容易使得玩家受伤,而后文“运动前做不少于10分钟的热身,以将肩、膝盖和脚踝等关节活动开;运动中跳起落地时,屈膝角度要稍大些,着陆时膝盖不应超过脚趾尖,以便让肌肉去吸收着陆时的冲击力”说的是飞盘运动避免损伤的方法,可填“飞盘运动避免损伤的方法有很多”。【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本题要求拟写宣传标语,在拟写标语时要符合所宣传事物的特点,因为飞盘运动堪称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潮运动,所以飞盘运动能够体现青春的活力,拟写时可以突出这一点。在表达的时候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拟写标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拟人、借代等等。本题可写“飞盘‘飞’起来,青春‘跃’起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三处语病:一,“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去掉“据”或“显示”;二,“可堪称”成分赞余,可去掉“可”或改为“可称为”;三,“最受年轻人垂爱的”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垂爱”一般指上级对下级赏识爱护,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可改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06年7月1日,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站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4月30日,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投入使用;2020年5月27日,五星红旗再次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2022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王承书,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30年;卢永根,培育的种子播撒在世界各地,家中用的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旧沙发;刘永坦,不向技术封锁低头,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40年;林俊贤,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每天拎着白布袋步行上班……以上材料颇具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以“高度与低度”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材料第一段展现的“高度”代表着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五星红旗再次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乃至于“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的第三次开讲,无不见证了交通通讯、航天工程的高度,科技的高度。材料第二段展现的人物隐姓埋名的王承书,生活简朴的卢永根,坐“冷板凳”的刘永坦,拎着白布袋步行上班的林俊贤,他们代表着低调做事、甘于奉献的劳动者,体现的则是他们做人做事的“低度”。这些叫人怦然心动的“低度”,与他们人生和事业的高度,以及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的高度相映成趣,交相辉映。由此可见,考生要紧扣上述内涵,结合写作任务,思考“高度”与“低度”的辩证关系。中国在交通运输,航天科技等方面的“高度”是怎样炼成的?当然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劳动者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的“低度”,最终成就了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高度”。无数个“低度”的积累与升华,才能铺平通向“高度”的大道。因此,“高度”与“低度”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低度”,“高度”只能是镜花水月,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在每个领域的“高度”,都是一个一个具体“低度”的累积;每一个人生和事业的“高度”,都是一个一个具体“低度”的延伸。考生要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围绕“高度与低度”的主题,辩证看待高度与低度的关系。高度与低度既对立又统一,两者既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具体的行文中,可以写由低到高的攀登;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高尚,鞭挞卑下;可以写崇高的追求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综合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照法等论证方法,使论证具有说服力。可列举的事例有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张存浩院士,面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他告诉记者,“荣誉属于集体,自己还要大量的事情要做,要走的路还很长”;朴素低调,为人谦虚,与世无争的北大数学老师“韦神”;荣获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在他人的印象中就是拎着布袋子的大爷……立意:1.用低度成就高度。2.埋头做事,攀越高峰。3.甘于平凡,实干兴邦。4.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洛阳市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测评卷(三)(Word版带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普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测评卷(三)(Word版带解析)
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强基联盟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20:50:0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204.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